消化内科医疗与护理

2024-10-03

消化内科医疗与护理(共11篇)

消化内科医疗与护理 篇1

临床上在消化内科以老年患者居多, 因老年患者对疾病同健康之间的关系、心理支持以及饮食指导的了解相对较少, 从而致使在护理过程中配合性以及依从性也相对较差, 所以, 对有效且针对性强的护理方法进行探寻为目前消化内科护理工作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次研究中出于对循证护理与个体化护理对消化内科患者的疗效影响进行分析探讨的目的, 对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临床患者展开分组护理, 并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护理质量进行对比分析, 现汇报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临床患者病例, 共抽取86例, 再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后, 每组43例。对照组中有男26例, 女17例, 年龄20~76岁, 平均 (47.8±13.4) 岁;观察组中有男25例, 女18例, 年龄21~77岁, 平均 (46.7±13.2) 岁。研究对象性别、年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比较价值。所有患者均符合相关临床诊断标准。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将抽取的研究按照1∶1的比例分成两组, 一组为对照组, 对其实施个体化护理措施;一组为观察组, 对其实施循证护理措施。对比这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随访结果。

1.2.2 护理方法

对照组:个体化护理。主要内容为:以患者的具体特点诸如病情严重程度、诱发因素以及性格特点等为依据, 对其在护理过程中所需的准备予以提前做好, 针对消化内科患者, 特别是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 个体化护理能够对人性化服务的特点予以体现。譬如说在入院处便经人格特征量表以及自制基本情况调查表对患者展开性格分析, 针对不同的患者实施具有个性化的, 做到因人适宜;尽量对男、女病室予以区分, 对患者的生活习惯以及隐私等给予尊重, 保证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其焦虑以及尴尬心理得到有效的缓解, 对温馨的就医环境予以创建[1]。

观察组:循证护理。循证护理一般是指对出血进行观察与护理, 诸如:出血期应对患者的血压以及体温等基础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给予密切关注, 对患者的呕血以及便血的色、量、质等情况、尿量的变化等进行详细记录, 经血常规对是否存在继续出血现象进行检测;对观测患者瞳孔等精神、情绪等神智变化予以注重, 若有需要应给予患者心电监护。循证护理过程中还应注重对症护理[2]。

1.3 数据处理

研究中所得到的相关数据, 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经统计发现,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8.37%;对照组为86.05%。显然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随访结果

本次研究中对患者进行6个月的随访后发现, 两组患者各项正常生活习惯中仅适度锻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余均显示出对照组优于观察组, 且 (P<0.05) , 详见表2。

3 体会

本次研究中对两组患者分别实施了个体化护理和循证护理, 结果发现, 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表现出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经6个月时间的随访后发现, 对照组患者正常生活习惯明显优于观察组, 且 (P<0.05) 。这一结果表明, 在对消化内科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的过程中, 合理掌握循证护理技巧对改善护理质量, 满足患者需求以及促进预后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 对循证护理与个体化护理对消化内科患者的疗效影响进行分析探讨。方法 随机抽取在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间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临床患者病例86例, 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分别对其展开个体化护理和循证护理。对这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随访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经统计,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然随访结果显示, 对照组患者正常生活习惯各项指标除适度运动外均明显优于观察组, 且 (P<0.05) 。结论 在对消化内科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的过程中, 合理掌握循证护理技巧对改善护理质量, 满足患者需求以及促进预后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循证护理,个体化护理,消化内科,疗效

参考文献

[1]杨翠琴, 穆睿华, 李慧芳.临床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J].基层医学论坛, 2010, 14 (4) :464-465.

[2]赖育清.消化性溃疡并上消化道出血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9) :38.

消化内科医疗与护理 篇2

为落实医疗核心制度,确保进步我科医疗质量和安全、保证病历书写的内涵质量及医疗指标的完成,拟定本医疗质量与安全工作计划:

一、强化思想熟悉,延续发展:

科主任、护士长继续抓好质量管理工作,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每个月召开质量管理委员会会议、病历质控小组会议、院感小组会议,护理管理小组会议,医疗安全小组会议等,规范管理、规范医疗行为。使我科每一个工作岗位都能努力工作,以进步医疗技术水平,增进科室延续发展。

二、明确科室医疗、主要工作指标,努力完成1、病床使用率≥92%

2、均匀住院日≤14天

3、进院三日确诊率≥90%

4、进出院诊断符合率≥95%

5、住院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85%

6、三基考核合格率=100%(75/100分)

10、门诊病历书写合格率≥90%(90/100分分以上)

11、甲级病案率≥90%,无丙级病历

12、医疗装备,仪器完好率≥100%

13、急救仪器,药物完好率=100%

14、抗菌素使用范围<40%,DDD<40%,药敏>80%,抗菌素限制使用率<50%

三、完善科室医疗质量考评工作,实施规范化的质量管理,制定考评标准,每个月由质控员进行检查,做好总结反馈工作。

1、参照三级医院评审标准及三好一满意的评审标准,对科室的每个月工作情况,认真评分,结果与奖金挂钩。

2、健全、落实各种医疗制度,要求各种制度执行记录规范,项目齐全。医疗组严格执行三级查房制度,进院48小时内主治医师查房,一周内主任查房,重病人随时请上级医师查房,病重自动出院请上级查房,重病人值班医师查房后作好病程记录。加强知情谈话制度管理,危重时随时谈,特殊诊疗操纵、医治、用药谈话,输血同意谈话;严格执行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交***制度等。每个月召开会议,对存在题目分析,整改,延续改进。

四、认真做好医疗文书书写管理工作

1、强化病历书写者自我检查、科室病历质量小组(相干质控职员)监控。科室病历质控员每个月对病区进行环节及终末病历质量检查,培养每一个质控员的病历质量意识,加深检查者的感性认知,将检查结果及时传到达自己科内,避免一样错误发生,使被检查者引发重视,在第一时间得到反馈意见,实时改时,起到.2、抓好病历质量的评价、实施赏罚结合制度。

科室病历质控员每个月对病区进行终末病历质量检查,检查存在题目及乙级、丙级病历上报管理小组。科室的质控职员需及时上报检查结果,如连续不上报的则扣当月一定的奖金挂钩。促使大家重视并相互催促,避免和减少病历缺陷发生率,到达进步病历质量的目的。

3、落实病历检查制度,突出重点

每个月检查重点安排以下:

1月份:病历书写。

2月份:“危急值”报告登记,护理职员及时报告医师,医师及时处理并记录,3月份:对住院>30天的患者,做大查房重点,核对有没有评价记录。对缩短均匀住院日的各瓶颈环节等候时间的措施进行逐一核对,落实各项措施。

4月份:输血管理制度,包括输血前申请、备血情况、化验项目、申请单书写全面;输血前签署患方输血同意书;公道用血,输血前后的病程分析记录。检查第一季度的各种种讨论病历(疑问、死亡、术前、出院病例讨论记录)。

5月份:抽查危重病人的上级查房记录,值班医师查房记录,病危通知书,抢救记录等。

6月份:检查患者病情评估制度落实情况。

7月份:①谈话制度方面。非手术病人72小时谈话,患方签字的及时性、特殊检查、特殊医治前的谈话;病情危重告知;被授权于病案签名的一致。

②第二季度讨论病例(疑问、死亡讨论记录)。

8月份:公道用药,包括抗生素专项治理和用药的情况分析及病情处置等。

9月份:病程记录方面。包括三级查房制度、病程记录记载要求对检查、化验的分析并公道用药、处置等。加强首次病程录的内涵。重点检查鉴别诊断诊疗计划的内容。疑问病历、死亡病历讨论书写的检查。会诊及转诊记录及时性、完全性。

10月份:①回档病历的评分;②讨论病历的书写。

11月份:医德医风工作方面: 调查患者满意度,处理和总结患者意见本内容。

12月份:一年来医疗质量与管理总结,巩固成绩,改正缺点,延续改进。

消化内科医疗与护理 篇3

【关键词】消化内科;老年人;住院病人;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539-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自我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身的安全要求逐步提高,尤其是在医疗方面。护理工作是否安全作为评价医院护理服务水平高低的标准,在任何科室的护理工作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而消化内科的老年住院病人作为一种特殊人群,其护理安全工作尤为重要。本文主要通过对消化内科老年住院病人护理安全隐患的分析,找出相对应的解决策略,并因此希望在护理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1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分析

1.1用药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

消化内科的用药情况一般是针对不同药物的疗程和特性分为不同阶段使用,像吗丁啉这类药物主要是在用餐之前服用,培菲康等药物则是在用餐之后服用,奥康则是主要在入侵之前服用才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总之,消化内科的用药情况相比之下是较为复杂的,尤其对于老年患者而言,老人一般是多种疾病同时发生,而有些药物与其他药物或者疾病是相排斥的,所以,在护理过程中乱用药可能会导致一些不良后果的出现。

1.2专科本身存在的安全隐患

在进行消化内科的专科性检查时,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不可以进食,如果一些老年患者还患有糖尿病,那么在进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内镜粘膜下剥离术等检查时,由于检查时间较长,病人在检查前后都不可补充一定的能量,这样便可能导致低血糖疾病的发生。除此之外,在检查过程中往往會涉及鼻肠管、鼻胆管的留置,如果在护理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处理,则可能出现导管阻塞和污染问题。

1.3护理人员存在的安全隐患

1.3.1护理人员缺乏安全意识

由于护理人员在接受培训过程中基本上将重点置于专业护理上,对护理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管理则进行忽略。例如,病人在输液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肿胀的现象,如果护理人员不及时发现或者不及时进行护理,则可能导致病人病情的恶化。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必须要做到是时刻学习和总结,否则会出现由于本身的临床经验不够,而对病人的病情变化做出错误判断的现象,医生则不能根据报告对病人进行及时的治疗。此外,有些护理人员的法律观念薄弱,对职业风险缺乏一定的认识,对待自身工作也是模糊状态,这些都可能导致护理安全问题的发生。

1.3.2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较低

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缺乏专业的护理技能,对多方面护理工作流程和规范不能够全面而熟悉的掌握,则会影响到患者的住院安全问题。一般来说,患有消化疾病的老人形体都较为消瘦,在对患者进行血管静脉穿刺时很难准确把握,而当这种危机情况发生时,患者则有可能在没有专业护理的情况下失去最佳的抢救时间。

2护理安全隐患问题的解决策略

2.1对患者的用药情况加以规范

出于多种原因,消化内科老年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必须对其进行严格规范,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患者用药的规定和详细说明,并且将这些规定和说明传递给患者,避免出现错误用药的情况发生。对于用药时间、药物与药物之间的作用或排斥都需要一一向患者说明,并叮嘱患者用药时需要注意的事项,争取做到百分百正确用药。

2.2加强护理安全教育

针对护理人员安全意识薄弱的特点,医院必须对护理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并以此培养护理人员良好的医德医风和敬业精神。在教育过程中,要让护理人员了解护理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对于护理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要做到一丝不苟、严格检查,争取做到四点:严格最找操作程序,不可随意简化;对护理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进行严格查对;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依照客观事实,不可凭主观经验随意判断;重视护理质量,吸取护理教训,完善护理工作制度。除此之外,医院为了从整体上提高护理质量,做到安全护理,还应该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护理知识和安全管理制度,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提出防范安全隐患的措施。

2.3强化专业培训,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水平

医院应对低资质的护理人员进行定期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定期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考核,在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技能水平的同时,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保证护理质量。在专业培训过程中,医院应选派专业知识相对扎实和技术操作相对熟练的护理人员对专业知识和技能薄弱的护理人员进行经验交流和操作讲解,以此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技术水平。除此之外,对于最新引进的先进设备,应该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并考核,保证每一个护理人员都能够熟练操作使用这些设备,确保在抢救是能够熟练使用。当然,关心和体贴患者并及时做好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和交流工作,让每一位患者家属都能理解和配合医院的护理工作,是每一位护理人员必须重视和能够做到的。

结束语:总之,消化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直接接触的人员是护理人员,而护理人员的主要工作就是保障老年患者的住院安全,因此,为了确保老年患者的良好身体状况和良好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相关医务人员必须对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并端正工作态度,提高护理水平,增强护理安全意识,采取相应措施对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防范。

参考文献

[1] 廖玉梅,朱芳蓉. 肾内科老年住院病人护理安全隐患原因及对策[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8(12) [2] 许璜,张国军,袁燕娴. 护理安全相关问题分析与对策[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11) [3] 包立民,李秀华. 浅谈如何防范肾内科住院病人的护理安全问题[J]. 中国伤残医学. 2011(02)

[4] 韩清萍. 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护理安全隐患原因及对策[J]. 护理学报. 2006(09)

[5] 王玉振,汤文婧,张芹. 强化护理管理 规范护理行为 确保护理安全[J]. 齐鲁护理杂志. 2008(23)

消化内科医疗与护理 篇4

关键词:循证护理,个体化护理,消化内科,疗效

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的不规律, 使得消化疾病患者的数量逐年上升。但由于患者对消化疾病的治疗依从性较低, 使得治疗疗效不明显[1]。因此, 选择一种切实、可行的护理模式, 提升预后尤为重要。本文主要研究循证护理与个体化护理对消化内科患者的疗效影响, 并作如下报道。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取我院消化内科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消化疾病患者74例, 行循证护理的37例患者为循证组, 男性22例, 女性15例;年龄在26~73岁, 平均年龄为 (43±3.65) 岁。行个体化护理的37例患者为个体化组, 男性21例, 女性16例;年龄在35~71岁, 平均年龄为 (42±3.12) 岁。两组性别、年龄等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可以对比研究。

1.2 护理方法:循证组采用循证护理方法, 具体措施为:①选择经验丰富的消化内科主治医师和护理人员组成循证护理小组, 查阅患者临床资料、检索文献, 提出循证问题, 并根据循证问题实施循证护理。②加强对患者的健康宣教:患者入院后, 应及时与其进行沟通, 为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发病的因素、治疗的原则、应注意的事项等, 嘱患者注重饮食的卫生和规律。对于有焦虑、悲观等负性心理情绪的患者, 需及时给予安慰和疏导, 提升其治疗的信心;也可播放音乐、与之交流等, 分散患者注意力, 消除负性情绪。做好出血期患者的饮食指导, 尽量给予其无刺激、清淡的流食, 戒烟戒酒。个体化组采用个体化护理方法, 患者入院后, 为其提供一个温馨、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 尽量划分男、女病房, 给予患者相应的隐私。同时, 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发病因素和性格特点等, 为其拟定一份个体化的护理方案, 并参照护理方案实施饮食、心理、用药等方面的护理。

1.3 疗效标准:观察两组护理后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 并对其疗效进行评定, 其中: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 B超及血常规等检查显示无出血现象为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好转, B超及血常规等检查显示无出血现象为好转;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改善, 甚至加重为无效;总有效为显效与好转之和。同时, 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 记录患者饮食合理、规律作息、遵医嘱服药、适当锻炼及控制烟酒等生活习惯改善情况。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处理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数据, 其中, 计量资料采用标准差 (±s) 表示, 计数资料检验用χ2, P<0.05时, 比较存在统计学的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后对疗效的影响对照:护理后, 循证组显效22例、好转13例、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4.59%;个体化组显效19例、好转15例、无效3例, 总有效率为91.89%;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 (P >0.05) 。

2.2 两组护理后生活习惯情况对照:护理后, 对两组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 随访率为100%;随访期间, 两组适当锻炼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但个体化组合理饮食、作息规律、按时服药及控制烟酒等, 优于循证组, 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消化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群中, 疾病多与患者健康关系、饮食方法以及心理等相关[2]。近年来, 随着医疗模式的改革和完善, 越来越多的人注重护理的质量, 循证护理是在循证医学基础发展而来, 该病护理模式是将临床经验、科研理论相结合实施的整体性护理[3]。个体化护理主要是以患者为中心, 根据患者的个性差异、病情程度等实施针对性、个体化的护理, 该种护理模式能够满足患者及家属多元化的护理需求[4]。本次研究中, 两组护理后的总有效率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而随访6个月后, 两组适当锻炼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但个体化组其他生活习惯优于循证组, 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 循证护理和个体化护理均对于提升消化内科患者的疗效具有积极意义, 但个体化护理能够进一步改善患者生活习惯;因此, 护理时, 可结合两种护理, 进而提升护理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丽娜.循证护理与个体化护理对肝胆外科患者的预后效果影响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21) :112-113.

[2]颜海英.循证护理与个体化护理对消化内科患者的疗效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 :332-333.

[3]周欣.为消化内科患者进行循证护理的临床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 2014, 12 (6) :30.

消化性溃疡的综合护理与探讨 篇5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综合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2-0258-02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其基本病因是由于胃肠黏膜的防御保护因素和损害因素失去平衡的结果,治疗上应用抗酸、保护胃黏膜的药物为主,护理上把饮食护理及用药护理作为护理重点。HP的发现以及HP与消化性溃疡发病关系的确立,形成了以质子泵抑制剂为核心的三联疗法;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因素对溃疡病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消化性溃疡已被纳入了身心疾病的范畴[1],这样就为临床护理提出了新问题。

我院在2010年7月——2011年12月收治的276例消化性溃疡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实施以饮食护理、用药指导为基础,结合消毒隔离指导、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的综合护理,取得了良好效果。

1 临床资料

2010年7月——2010年12月,我院消化内科收治消化性溃疡患者276例,其中男151例,女125例,年龄19——67岁,均经胃镜检查诊断为消化性溃疡活动期,并作C14呼气试验检查HP感染阳性183例。

2 护理措施

2.1 饮食护理 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是预防消化性溃疡的关键。定时定量进餐,避免暴饮暴食,给予营养丰富、少渣易消化食物,忌生、冷、硬、刺激性食物。出血者,应禁食,出血停止后2——3天进温凉流质饮食,宜少食多餐,逐渐恢复至正常饮食。尽量为患者创造良好的进餐环境和愉快的进餐氛围,并嘱其细嚼慢咽。

2.2 用药指导 指导患者了解药物的作用、用法、副作用。如根除HP治疗的三联用药每日早餐前和晚入睡前服用;铋剂宜三餐前给药,并与抗生素间隔30分钟以上,抗生素应饭后服用;制酸剂在饭前30分钟服用,以中和胃酸,缓解疼痛。观察药物副作用,如铋剂口服后出现黑便,告知病人属正常现象,停药后会自行消失,服药期间密切观察大便情况,需与溃疡病出血所致的黑便相鉴别。经常询问病情和服药情况,督促其按疗程服药,使其了解正确服药的重要性,积极配合治疗,并对家属进行指导,参与监督和护理,以提高治疗效果。

2.3 消毒隔离 HP是一种感染性极高的细菌,主要传播途径是口——口、粪——口。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卫生宣教,使其明确HP的传染性。嘱患者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做好病人餐具、用具的消毒,不可与家属共用;洁具、便器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消毒,切断HP传播途径,防止家庭内感染。

2.4 健康教育 向病人介绍消化性溃疡的病因、诱因、症状、用药原则、卫生消毒、心理调控及其易复发的特点等。培养病人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鼓励其戒烟戒酒;嘱其遵医嘱按疗程服药,切不可擅自停药或断药,治疗期间禁用致溃疡病的药物,如阿司匹林等;注意劳逸结合,保持乐观情绪,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以免诱发和加重溃疡病;复查是否根除HP是防止复发的关键,因此要定期复查,复查结果HP为阳性者,在症状未发生前,要按医嘱服药继续三联治疗,以根除HP[3];如家庭成员中疑有类似溃疡病症状者,及时来院检查。

2.5 心理护理 消化性溃疡是临床常见和多发的经典的身心疾病,心理因素起着重要作用[2],心理护理越来越不容忽视。入院病人均存在焦虑等情绪,在治疗护理过程中要做到有的放矢,通过讲解疾病相关知识,消除患者思想顾虑;通过看报、听音乐等方式消除其紧张不良情绪;采用服药、热敷等方法缓解患者疼痛;指导患者进行精神放松法的训练。告知患者不良情绪反应与疾病的发展和转归密切相关,提高病人的自我调控和心理应急能力。指导家庭成员给予患者尽可能多的家庭和社会支持,让患者保持乐观、愉快的心情,积极配合治疗。

3 讨论

综合护理的实施提高了患者对自身相关疾病的认知程度,有利于患者及其家庭成员形成健康的行为习惯、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和护理,提高了消化性溃疡的治愈率,同时也降低了消化性溃疡的发生率和复发率。

参考文献:

[1] 王爱香,昌燕宗.消化性溃疡相关心理社会因素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1,16(4):239—240.

[2] 徐秋福.心理治疗在消化性溃疡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0,4,9.

消化内科医疗与护理 篇6

1 消化内科老年患者护理的安全隐患

1.1 护理人员的因素

(1) 在消化内科的护理工作中, 由于消化疾病的老年患者较多, 护理人员数量不足, 工作量大, 负担重, 加之心理压力大、缺乏耐心等原因, 使得护理人员长期处于疲惫状态, 对老年患者的护理安全缺乏高度重视, 常出现不按规定操作, 忽视患者的需求等, 容易导致操作失误和患者不满。一些护理人员的护理态度较差, 缺乏同情心, 对患者的疑问或要求, 冷漠回应甚至产生摩擦, 导致护患关系恶化, 留下安全隐患; (2) 由于护理人员经验不足, 技术不熟练, 在面对临床突发情况时, 慌乱紧张, 甚至出现操作失误, 延误临床急救, 失去最佳治疗时间, 导致病情恶化或死亡; (3) 由于护士普遍年轻化, 经验不足, 对护理管理制度不清楚, 安全宣传教育不到位, 法律意识淡漠, 对职业风险缺乏足够认识, 执行制度不严等引起护理差错, 进而产生安全问题, 引发护患纠纷, 损害医院声誉。

1.2 陪护的因素

老年患者在治疗消化疾病的过程中, 经常需要长时间的住院治疗, 陪护人员有亲属朋友, 也有未进行正式培训的护工, 由于患者家属或护工缺乏一定专业的护理知识、安全防范意识及照顾患者的经验, 导致在陪护过程中出现安全隐患, 甚至陪护脱岗的情况。

1.3 用药因素

消化内科用药比较复杂, 部分药品要餐前服用;部分药品要餐后服用;另外, 老年患者还常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 因此, 一旦患者用药出现问题, 将会引起患者不适甚至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1.4 患者的因素

由于患者的年龄较大, 身体各项机能的下降和身心的脆弱, 使得老年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 耐受力不够, 出现并发症的情况也较多, 因此, 在护理过程中常出现患者信心不足和拒绝治疗的情况。

2 消化内科老年患者护理的防范对策

2.1 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

(1) 鉴于护理人员普遍年轻化, 因此, 加强其专科护理知识、理论学习和实训, 以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操作水平, 确保基础护理质量。对新引进的设备, 及时组织护士培训并考核, 使用前人人过关, 确保在抢救时熟练使用; (2) 为解决护理人员经验不足的状况, 医院要进行资源的合理调配, 在经验交流的基础上, 采取新老搭档的排班方式, 弥补护理经验不足, 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保证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2]; (3) 为改善护理态度, 要树立护理人员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 学会换位思考, 增加对患者的同情心, 对患者的疑问要耐心讲解, 尽量满足患者的需求, 从而保证护患关系的和谐发展, 改善护理质量。同时, 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 通过护理法规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来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 促进护理质量的提升; (4) 根据护理人员的数量, 安排合理的工作量, 如若人员不足, 可增加护理人员, 确保护理的效率和质量, 降低护理风险, 减少安全隐患。

2.2 重视陪护管理

由于老年患者不能缺少陪护人员, 因此医院可定时组织家属与护工进行一些常规简单的护理培训, 给予必要的指导, 观察他们护理患者的方式方法是否正确, 有无危险性。同时, 要与家属、护工经常沟通, 提高他们护理老年患者的能力, 减少护理差错。

2.3 针对用药复杂的情况

药科要严格执行发药制度, 对不同年龄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剂量进行用药, 避免药物混淆, 产生不良后果。 (1) 由于患者年龄较高的原因, 忘性较大, 因此, 护理人员应根据药物的使用时间及方式定时发药, 并认真指导患者服用; (2) 对老年患者应按次发药, 防止其遗忘或丢失; (3) 为防止护理人员遗漏或重复发药, 在发药后及时在服药卡上标记, 减少或避免因药物引发的安全隐患。

2.4 重视心理护理

老年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 往往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治疗, 因此, 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 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 及时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 耐心地讲解该病的相关知识及治疗的优越之处, 减少患者不安、顾虑及恐惧的情绪, 使其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 结论

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对策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和医院的声誉, 对老年患者的护理占整个消化内科的主要部分。护理人员在提高自身素质和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 还要提高自身的安全预见性评估能力、注重丰富的护理经验及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的培养, 提高自身的整体业务水平, 并制定相应的护理策略, 尽可能的杜绝安全隐患, 保证老年患者的护理安全和生命健康, 避免医疗纠纷的产生, 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的满意度。

关键词:消化内科,护理,安全隐患,防范

参考文献

[1] 董兰芳.消化内科老年住院患者护理安全隐患及对策[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23 (3) :1285.

内科护理课程改革与建设探讨 篇7

1 课程改革与建设思路

内科护理课程改革要在医学护理专业改革的基础上, 根据专家的实地调查研究的结果, 对在内科岗位的护士的基本的工作任务进行有效的分析, 再进一步列出完成内科护理这一工作需要达到的知识技能和操作技能。根据《内科护理学》的课程标准要求, 坚持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 这一课程包含医学护理所要涉及的基本的工作任务, 坚持以临床护理的基本任务为指导, 以这一学科的技术体系和先进的护理理念为主线, 以护士需要具备的基本的职业能力和素质为基本的依据, 按照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递进的科学流程, 设计出完成本学科工作的岗位任务, 对于教学模式要进行进一步改革, 学生的考评体系要进一步优化, 对于教学资源要进一步丰富完善。

2 课程改革与建设内容

(1) 认真分析卫生行业对护士的基本的要求, 确定明确的课程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质为目标。这一课程目标的确定, 促使这一课程的教学和别的学科的教学有很大的区别, 使得课程教学目标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一致。

(2) 根据护理工作的整个流程有效地整合课程内容。学生所学的知识以够用为限度, 可以适度的删减一些不必要的理论, 增强实践能力的教学力度, 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 增加学生的实践教学的学时, 根据行业的要求及时调整课程内容, 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3) 在学校开设学生的认知实践, 有效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建立“三个结合、二个系列”的实践模式。所谓三个实践就是理论与实习相结合, 实现学生早期接触临床这一目的;教学内容和临床实习相结合, 实现课程内容和临床需求的无缝隙对接的目标;专业选项和顶岗训练相结合,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的就业方向, 实现技能训练和临床护理岗位的结合。最近几年, 课程改革小组和多家医院合作, 开设课内科护理这一课程的实践教学场所, 引导学生在课程教学的起始就能够亲历学习的场景, 达到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的目的。实践教学主要以学生见习、实习和模拟训练为主, 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达到了技能培训和岗位能力要求相吻合的教学目的。

(4) 创新教学方式, 多角度开发学生的训练项目。医学院校要结合护理工作的特点和医院对护理这一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 开设一些理论和操作一体化的教学项目, 逐步实现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路径的转变, 改革呢绒包括学生参加训练的课时、具体的教学目标的设定, 教学流程的设定和训练场地选择。这些环节的技能培训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和基本的教学流程:第一步实施单项技能训练;第二步实施计算机模拟技能训练;第三步实施标准化患者综合训练;第四步实施顶岗实训;第五步实施学生的职业技能考核。

(5) 对与学校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改革。《内科护理学》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 它属于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课程的改革中, 做到引导学生怎样学和怎样做的改革方向上来, 首先要从任课教师怎样教入手,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 在理论上要善于研究病历, 运用病历分析法, 在课堂上要善于运用小组讨论法和问题讨论法,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能偶亲身感悟护理工作的性质, 同时要注意多媒体教育手段的运用, 在课前制定出适合学生的课件, 辅助学生学习, 有效的提高教学的效益。

(6) 改革考核办法, 有力引导学生学有所用。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要建立严格的考核评价体系, 在评价过程中要注意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考试严格实行考教分离, 在题库中随机抽题, 学生的考试题库要由课题组的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培养目标编写, 内容涵盖面要广泛, 能够客观的检测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实践技能的考核采取分阶段“三级考核”的模式。所谓“分阶段”就是课程分项考核、课程结业考核、实习前培训考核和出科考核;“三级考核”就是小组考核、教师考核和院级考核。根据考核的办法和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模式。

3 结论

总之, 内科护理课程改革与建设要以社会需求和学科内容为基础, 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 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改革教学方式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

摘要:课程体系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 是提高人才素质和教育质量的核心。随着医学教育模式由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医学模式转变, 内科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和改革也要充分体现现代护理学科的发展和现代护理理念。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工作实际, 提出了内科护理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措施。

关键词:内科护理,课程改革,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王志凡.西北民族大学医学院护理专业的建设与改革[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2) .

[2]刘经蕾.建设护理专业精品课程的探讨[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6 (4) .

[3]黄双丽, 安秋月, 李丽华, 等.我校护理本科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护理管理杂志, 2010 (5) .

消化内科医疗与护理 篇8

1 优质护理在内科护理应用的分组对比实验

分组对比实验是最直观有效的, 通过对比来得出结论的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具有普遍性、真实性等特点。为详细准确的分析优质护理应用于内科护理的效果, 特将近3年收治内科住院的80例患者, 随机将其分A、B两组, 在A组实施优质护理, B组实施常规护理。将两组病人所反映的满意程度进行对比, A组的总体满意率明显大于B组。可见, 优质护理较常规护理更具护理效果, 使病人更愿意接受。

1.1 实验的分组资料。

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内科患者80例, 随机将其分为A、B两组, 其中A组40例, 男25例, 女15例;年龄10~80岁。B组40例, 男20例, 女20例;年龄11~79岁。A、B两组的一般资料经过对比后, 其差异不存在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案:

B组实施常规护理法;A组在B组的基础上增加实施优质护理。这样可以将优质护理与常规护理进行明显对比。以便做出更好总结。从巡视病房、换药、常规检查、沟通交流等多个方面着手, 统计不同分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情况。

1.3 具体方法:

1.3.1 贯彻执行基础护理:

护士按照患者的具体病情开展基础护理。患者外出检查, 护士应该陪同在一旁, 供给患者全程没有缝隙的护理。

1.3.2 护士和患者保持良好的交流沟通:

充分理解患者的情绪, 并且按照患者的具体病情开展个性化宣教, 帮助患者养成合理的生活习惯。

1.3.3 进行健康教育:

护士需要详细给患者讲解疾病治疗的各种事项, 还应该告诉患者药物正确的摆放地点:温湿度适宜, 防潮避湿。

1.3.4 更改服务观念:

护士需要将服务观念从过去的被动改为主动, 并且密切留意患者的变化与主动询问患者感受, 尽最大的努力满足患者提出的要求, 积极协助患者处理各种困难。

1.3.5 人文关怀护理:

护士定期巡视病房, 同时详细告诉患者每天均需要开展的治疗, 治疗目的和效果。护士需要按照患者实际病情, 合理更改饮食结构, 并且给患者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 温湿度适宜。

1.3.6 心理护理:

少数患者因为承受来自治疗以及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压力, 非常容易产生抑郁与苦闷等消极情绪, 并且直接可以影响到治疗效果, 使其呈现降低的趋势, 所以, 护士需要积极和患者沟通, 多与患者谈话, 不断安慰患者, 告诉患者通过积极的治疗, 疾病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或者痊愈。如果患者心理不平衡过于严重, 医护人员应该对其开展心理治疗。

1.3.7 应用奖励制度, 严格控制护理质量:

医院应该贯彻执行三级考核制度, 合理调整护理管理内容, 把护理流程和项目增加到护理内容当中。

1.4 实验结果。

通过开展优质护理, A组中, 非常满意30例, 满意9例, 不满意1例, 其总体满意率97.5%。B组中, 非常满意10例, 满意19例, 不满意11例, 其总体满意率72.5%。经对比, 其总体满意率差异存在明显的统计学意义。另外, 由于患者局部组织长期受压, 影响血液循环, 导致局部皮肤和皮下组织发生持续发红、有潜在压疮的现象, 在A组40例患者中, 仅有1例患者产生;而B组中, 有8例患者产生, 经对比, 其差异存在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2 实验的整体分析及讨论

按照以患者为主, 为患者考虑, 站在患者的角度进行护理的方法来进行工作, 使得试验有了很好的结果。这次试验的目的不仅仅是要将优质护理与常规护理进行对比, 而是为了能够借用试验结果说明, 优质护理对于改善医患关系、保证护理的质量、帮助病人早日康复等方面都有着很好的效果。从试验设计方案, 到试验中运用的具体护理方法, 以及对试验结果的统计, 都可以看出进行优质护理的过程中, 护理人员需要做的明显增多, 对病人的关心照顾更加主动全面。

2.1 分析

实验采用分组对比实验的方法, 耗时3年进行实验, 得到的结果准确性和真实性较高。实验方案合理, 具体方法与传统的常规护理方法相比具有创新性和可行性, 指出了护理的重点, 考虑到了进行护理服务时可能出现的情况。对实验结果的调查统计很全面。实施优质护理都的效果显而易见。只有通过医院对护士规范管理, 控制护理质量等方法使护理人员能够从心出发, 端正护理态度, 主动关心病人, 保持良好沟通, 才能形成和谐的医患关系。使得医院的服务护理水平得到提升。

2.2 讨论

医院开展优质护理, 在增加整个医院质量的基础上, 还可以给医疗卫生安全提供保障。内科患者大多数为老年患者, 发病率高的疾病为慢性疾病, 所以开展优质护理很有必要。通过优质护理, 内科的临床护理质量得以加强, 同时还可以提高护士的社会感与责任感, 进一步提升医院的护理水平。由上可知, 开展优质护理对于内科患者来说作用很大, 不仅可以保证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同时还能够给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帮助患者早日康复出院, 从而增加患者的满意度, 为医院树立一个好形象。

3 结论

医护人员的良好自身素质和道德修养在当今社会是必不可少的, 关系到医院的护理水平。经济水平提高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使得人们在生病需要入院治疗时既关心临床疗效又关心医院的护理服务水平。护理服务水平是除医院医疗实力外, 直接影响医院整体形象口碑的一个因素, 所以非常重要。这一次实验具有很大的总结意义, 实验结果进一步表明了将优质护理应用在内科护理中的可行性, 并且得到很好的效果。这种护理方法, 可以在以人为本增加人性化服务效果的同时, 充分激发护理人员的潜能, 为患者康复提供更大的帮助。国内各医院应该因此注意护理质量的重要性, 提高医护人员的素质修养, 规范管理护理过程, 推广优质护理, 从而使医院在未来有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敏, 任正华.优质护理服务的实施进展与建议[J].护理管理杂志, 2011, 23 (3) :289-290.

消化内科医疗与护理 篇9

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 通常诊断不难, 但部分病例缺乏典型症状, 易延误诊疗。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收治经胃镜或手术病理确诊的消化性溃疡患者46例, 男29例, 女17例, 年龄60-82岁, 平均67.8岁, 病程15天-36年。胃溃疡46例, 十二指肠溃疡26例, 复合性溃疡6例。合并疾病有高血压病、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脑梗死、脑动脉硬化等。并发症有消化道出血、幽门梗阻、贫血等。

1.2 临床特点

这些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表现不典型, 主要表现为: (1) 腹痛时间短, 症状很快减轻或消失; (2) 腹痛呈阵发性, 伴腹肌紧张, 无明显反跳痛; (3) 腹痛部位局限, 通常在上腹或右上腹明显, 易误诊为急性胆囊炎; (4) 突然出现脐周疼痛, 不放射。腹部平坦, 呼吸略受限, 脐周及右下腹部压痛明显, 轻度肌紧张, 反跳痛, 肝浊音界不缩小, 膈下无明显游离气体。以急性阑尾炎手术为例, 术中发现阑尾炎症状轻, 仔细探查时才发现胃或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 (5) 除以上症状外, 均表现腹部体征轻, 无明显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 腹部X线透视也无明显膈下游离气体。

1.3 治疗方法

以药物治疗为主, 选用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粘膜、减少损害因素的药物。包括:H2受体拮抗剂 (甲氰咪胍、雷尼替丁) , 质子泵抑制剂 (PPI) 奥美拉唑, 胃粘膜保护剂 (胶体铋或思密达) 。对幽门螺旋杆菌 (HP) 检测阳性者使用羟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甲硝唑等, 伴消化道出血者加用止血剂。

1.4 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

消化性溃疡穿孔时肝浊音缩小或消失, X线检查有气腹征, 这对诊断很有价值, 但也有出现阴性者, 很易造成假象。这是因为穿孔小, 穿孔后短时间内即被大网膜粘连或食物残渣堵塞、幽门痉挛等, 致胃内气体不易通过等, 因此腹腔内游离气体少, 难发现。此种情况, 在间隔一定时间后再进行体检腹透, 有利于对本病的诊断。单凭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膈下游离气体影等来诊断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是不全面的。

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有时是不典型的。对于不典型症状的消化者, 由于机体反应差, 当穿孔引起腹膜炎时, 腹痛也不明显, 易发生感染性休克及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导致死亡等。因此当患者出现诊断不清的腹痛时, 除了仔细询问病史及认真仔细的体格检查外, 还要做腹腔穿剌。对于诊断考虑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时, 应积极进行手术治疗, 根据穿孔的时间和腹腔内感染及炎症水肿情况采取“单纯穿孔修补术”或“彻底性溃疡手术”, 术后配合溃疡的内科药物治疗。

2 护理体会

2.1 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

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是从患者入院那一刻开始。护理人员在接待病人时态度要和蔼、热情、认真, 动作要迅速, 操作熟练、准确, 使患者一进病房就感到有好转的希望。由于疾病来的突然, 自觉症状明显, 在此之前患者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因而往往产生紧张及焦虑。有的患者病情重, 害怕疾病恶化, 表现出急躁情绪, 对反复检查及治疗缺乏耐心。此时我们医护人员的态度对患者的影响力度极大, 加深对患者的了解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最关键的一步。

2.2 心理护理

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和复发与心理因素有一定关系, 因此对溃疡病人进行心理护理十分重要。护士应主动将防治疾病的基本知识,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给病人。对于采取的检查、治疗和护理措施要事先解释, 以消除顾虑, 减少老人的情绪波动, 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指导病人保持乐观情绪, 教会松弛技巧, 并尽可能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 对少数有焦虑、紧张、失眠等症状的病人可短期少量使用镇静安眠药如安定等。

2.3 发挥家庭支持作用

要积极地与患者的家属进行思想沟通, 让患者家属正确地对待患者的疾病, 共同协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众所周知, 家庭对于患者来讲具有很大的作用, 通过患者家属良好的心理支撑作用, 使患者得到支持、安慰和鼓励, 摆脱顾虑, 增强战胜疾病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Sorsa M, Hemminkik, VainioH.Occupational exposuree to anticancer drwgs-potcntinl and realhazards[J].Mutal Res, 1995, 154:135-149.

心血管疾病诱因与内科护理干预 篇10

【摘要】目前,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较为普遍的病种。由于社会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心血管疾病患者也是逐渐递增。心血管疾病主要包括高血压,心肌梗塞,心绞痛以及心力衰竭等,长期反复发作会导致死亡。目前,提成护理工作的人性化。本文通过对心血管疾病产生的诱因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并且提出了合理完善的护理干预政策,旨在有效地辅助治疗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诱因;内科护理;干预政策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297-02

心血管疾病在临床试验中是一种常见病,尤其我国在最近几十年老龄化社会显现愈发加强,老年人又是心血管疾病高发病率群体,所以我国现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也越来越多,这种现象也就意味着心血管疾病也越来越受社会的关注。当然,随之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和内科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心血管疾病的诱因非常复杂,病情经常反复,导致这种疾病的致残,致死率非常高,对病人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本文针对我院临床120例病人的病发诱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总结,也针对其诱因做出了合适的护理措施。

1 一般资料与诱因调查

1.1一般资料

抽取近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临床心血管疾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76例,女性患者44例,年龄在41-81岁,平均年龄63岁。对着120例患者进行发病诱因调查分析,并在治疗后采取新式优质护理措施。

1.2病发诱因调查分析

患者的运动量过大或者是情绪波动较大。大部分心血管疾病患者在发病前进行过剧烈运动或者是情绪上有较大的起伏,导致突发性心肌梗塞或者相关性心血管疾病的发作。

气候的变化。调查发现,气候的变化对一部分老年患者的血液循环造成一定影响,这种现象也会导致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大大的增加。

长期饱餐。老年人的消化功能会随着年龄越来越大,会变得越来越差。长期的饱餐,消化代谢无法承受这么大的负荷,心率就会加快,导致心脏无法承受负荷,诱发心血管疾病。

不良的生活习惯。经常暴饮暴食,抽烟,酗酒,经常吃辛辣的食物都会导致身体的胆固醇升高,导致心血管疾病复发。

2临床护理方法

对疾病的基础知识进行健康指导。向患者进行指导时,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灵活指导,要达到多数患者可以明确的了解到心血管疾病的病理及诱发原因,可以保证病人与病人家属掌握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措施,降低发病率。

心理护理。由于患者可能对心血管疾病不了解,在治疗过程中患者有可能会出现焦虑,紧张,害怕,忧郁等不良情绪。所以在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换位思考,站在患者的角度,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然后对整个治疗过程和治疗的必要性进行详细和耐心的讲解,消除患者的不了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这样可以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也可以使患者有预防疾病的意识。在治疗后,对患者进行细心的护理,对患者提出的关于疾病的问题详细回答,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让患者在心理上得到重视。

作息生活护理。在患者治疗阶段,护理人员必须保证患者用药情况的准确性。护理人员需要详细的向患者说明药物的作用,用药时间以及特殊药物的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及时观察患者的用药情况。嘱咐患者需谨遵医嘱,不可少用或多用药量,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危险。在恢复治疗阶段,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适当的告诫患者增加或减少运动量,帮助病情的康复。调整患者的作息时间,保证患者有充足的休息时间,利于患者更快的康复。

饮食护理。首先,必须严格控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钠盐摄入量,尤其是老年患者,在身体机能每况愈下的情况下,肾功能也逐渐下降,大量的摄入钠盐,会出现严重的水肿现象。应该采用高蛋白,低胆固醇,低脂,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切记不可暴饮暴食,过度饮食会使心脏负荷超重,促使心力衰竭。应该少食多餐,以清淡食物为主。忌抽烟,酗酒,吃过咸的食物,喝咖啡或浓茶,辛辣的刺激性食物。要多吃维生素含量高的蔬菜水果。最重要的是护理人员需要每天对患者的饮食情况仔细观察并叮嘱,然后对其做出详细的记录。

3 结论

通过对大量住院质量的患者的病发诱因详细地分析和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发现,这种新型完善的护理体系,对患者而言,是合理,有效,具体,实用,可行的护理措施。如果使用常规的护理方法,在患者处于病态的情况下很难以自身的力量达到恢复健康的能力。而这种完整的护理措施,使患者的医疗保健与自我保健意识大大提高,并且有效地得到了及时的治疗,这使临床的复发频率有了显著的降低。由于患者有了较高的保健意识,愈后恢复有了较大的改善,从而控制了疾病的发展,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白耀均.情绪活动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及心理护理[J].中国水电医学;2007年04期

[2]刘海英.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护理干预[J].亚太传统医药;2007年04期

[3]马惠霞,马淑芳.心血管疾病一般护理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年15期

[4]刘延凤.浅谈心血管疾病的心理分析与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09年25期

[5]周生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资讯;2010年14期

消化内科医疗与护理 篇11

1 课程建设的理论依据和现实问题

内科护理作为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 旨在使护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及内科护理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能熟练运用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整体护理。根据新的教学大纲要求, 护生的培养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护理岗位需求为标准的, 要与护理岗位要求相符合, 护生毕业当年就考取护士执业资格证, 凭证上岗, 因此护理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在近几年的内科护理教学中, 我校护理教研室通过教学方法改革, 基于内科护理工作过程, 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引领, 设计教学过程以及更新实验设备, 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使得中职护生在毕业当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大大提高, 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但在专业教学实践中仍需不断完善课程标准、授课计划、课改教案、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复习题、师资建设、教材等。

2 课程建设目标

课程建设尤其是品牌课程的建设是学校教学建设的基础, 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 也是促进学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中心环节。虽然目前广西区域内众多中职学校如火如荼地开展精品课程建设, 但全区中等卫生学校护理专业品牌课程建设极少。内科护理课程的内涵是以对护理对象的整体护理为线索, 将内科护理专业知识及专业实践技能与内科治疗技术、基础护理技术相结合, 从而形成内科护理课程内容。通过护理专业内科护理品牌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积极开展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的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力争使本课程在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质量、学习质量、评价标准等方面达到广西区级品牌课程要求, 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进一步提高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 在区内同类中职学校中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把护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职业能力, 能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 能够从事临床护理、家庭或社区护理以及保健服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 课程建设的设计理念

内科护理品牌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要遵循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开放性、实践性原则, 依据“基于工作过程、融入实际工作情景”的课程观, 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 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将相关的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素质标准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内容融入教学中, 设计组织相应的教学活动, 让护生通过完成具体任务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体系, 增强护生的直观体验, 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要全面体现本课程的教学内涵, 始终贯穿整体护理理念, 体现人文关怀, 最终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与工作相结合、课堂与临床一体化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4 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4.1 教学内容建设

教学内容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 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 要涵盖职业标准, 根据内科护理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遵循护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 按照必需、够用、适用及符合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的原则整合教学内容。本课程包括呼吸内科疾病患者的护理、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的护理、消化内科疾病患者的护理、泌尿内科疾病患者的护理、血液内科疾病患者的护理、内分泌及代谢疾病患者的护理、风湿免疫科疾病患者的护理、神经内科疾病患者的护理、传染病患者的护理9个学习项目, 所有学习任务的确定以行业专家对内科护理岗位所进行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结果为依据。课程内容的选取按照满足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的原则, 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 同时又充分考虑了中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 融合了专业岗位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1]。

4.2 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体系建设

广泛运用多媒体和现代信息化技术, 把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微课教学、翻转课堂教学等方法引入内科护理教学过程中。例如, 基于内科护理工作过程开展项目教学, 以典型病例的工作任务为引领创设学习情境进行教学, 以资料收集—护理计划—护理实施—评价与反馈的学习过程组织教学, 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案例法、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 真正做到以护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讨学习为主的有效教学。

内科护理品牌课程体系的建立对考核标准和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其考核应具有全面性、整体性, 以护生学习新知识及拓展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低作为主要考核标准, 建立一个灵活、实用、多层次的考核体系, 全面地评价护生的专业水平[2]。要探索建立更科学的考核体系, 就不能固守传统的闭卷考核方式, 更不能固守程式化的考核内容。考核过程要围绕培养护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这个中心, 课程考核从形式到内容都要体现护理职业素质与专业技能的培养, 采用阶段考核、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并重的立体考核形式, 将校内考核 (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 与岗位考核、护生自评与互评、发展性评价与综合性评价相结合, 这样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4.3 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品牌课程建设的根本, 是首要任务[3]。本课程教学团队共有10名教师, 其中7人具有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和中职教师资格证书, 高级职称4名, 研究生学历6名, 新老结合。为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 建设导师制度、师徒结对制度, 为每位青年教师选派教学经验丰富、学术造诣较高的指导教师, 制订培养计划, 从备课、授课、实训带教等环节悉心指导。通过区内外各种培训和参与医院临床实践、积极联系知名专家前来指导等措施, 提高教师的科研和教学能力。结合学校现有人事管理机制, 到2016年底, 建成一支适应学校办学规模、满足教学需要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建成师德高尚、结构合理、教学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4.4 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 也是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保障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条件。结合培养目标和本专业覆盖的职业岗位需要, 适应地方护理行业需要, 以“十一五”规划教材体系为基础, 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 重组教学内容, 注重教材的先进性、科学性和教育教学适用性, 树立品牌意识, 开发建设有特色的、能体现教学改革成果的、按整体护理程序编写的案例版理实一体化《内科护理》校本纸质教材。其是以网络建设和学科专业网站建设为依托, 集电子教材、网络课件、网络课程、实验教程、习题集、试题库、电子教案、系列参考书和辅助教材等于一体, 能满足实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一流立体化教材。建立网络在线学习平台, 实现内科护理网络教学, 做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4.5 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建设是中职学校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必备条件, 实训基地的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我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4.5.1 校内实训设备与实训环境

我校在校内实训室的建设方面加大了投入, 投入一千多万元, 建立健全多媒体示教室、内科护理技术实训室、急救技术实训室、助产技术实训室、儿科护理技术实训室、康复护理技术实训室、模拟手术实训室, 购置了多参数心电监护仪、全无线遥控高端临床护理模拟人、护理健康评估模拟人、全自动起立床等大量先进的医疗、护理教学仪器设备, 设备水平达到区内一流, 形成了仿真的职业环境, 护生能在校内完成内科护理常用技能的训练。每台重大设备都有使用记录及维护保养规定, 责任具体到人, 管理科学规范, 使实验实训项目开出率达到100%。

4.5.2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利用

校外实训基地是中职学校实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职护生与职业技术岗位“零距离”接触, 是巩固理论知识、训练职业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实践性学习与训练平台。基地除了作为实训教学、职业素质培养、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等平台外, 还是开展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就业指导、服务社会等工作的多功能场所。

在南宁市卫生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南宁市内5家医疗单位成为我校护理专业临床见习、实习教学基地, 有专门的教学组织和带教队伍, 全面负责护生现场实训教学。院校合作, 统一管理, 共同进行课程开发、教材编写、课题研究等, 为护生提供了良好的实习场所及就业机会, 也为教师实践活动提供了场所, 使护理人才的培养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

4.6 教学管理建设

教学管理是倡导优良教风和学风、规范教学行为、保证教学秩序、促进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我校建设有一套完整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及一个畅通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保证了护理专业教学工作顺利高效地开展。

实行品牌课程主持人负责制, 引领大家做好课程教学和科研工作, 并负责管理。明确教师职责, 严格日常教学管理, 如青年教师师徒结对导师制度、每月一次教研活动、每学期两次的教学分析、作业全批全改制度, 要求每一名教师上课前有教案、讲稿, 期中有独立作业分析, 期末有教学 (课程) 总结, 年终有个人工作总结等。

通过同行教师相互听课, 教学观摩, 护生评教, 期初、期中教学检查, 课堂质量评价等措施来落实教学质量监控, 全面、持续地把质量建设贯穿在整个教学的全过程, 收到了良好效果。建立健全考核制度, 奖罚分明。做好课程建设规划, 列出详细可行的建设内容和完成时间表, 并按计划执行。

5 课程建设的特色与创新

5.1 校院合作, 形成校院联合培养机制

在校院合作委员会的领导与指导下, 与教学医院南宁市第一医院、南宁市第三医院、学校附属医院互动进行护生培养。护生入学后即可与医院联系, 比如入学参观。在护生学习的整个阶段, 特别是新生阶段, 就要为护生树立起“护生”与“护士”的双重身份理念, 这可以通过穿插实践环节和开展职业指导来实现。学校护理教研室与医院护理部共同参与内科护理品牌课程开发与建设的设计、教学计划及考核与评估标准的制订、教材的编写等。教学过程中派护理专家与学校教师一起参与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和辅导等。

5.2 建立基于学习过程的护生质量评价体系

强调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 注重引导护生进行学习方式的改变, 力求突出“两个结合”, 一是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 将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二是突出职业岗位需求, 将校内考核与岗位考核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包括自我评价、考勤、课堂提问、现场操作、课后作业、理论测验、作业、实训练习、情境演练、上岗学习考核;终结性评价包括期末 (期中) 理论考试、技能考核、实习出科考核、毕业综合考试, 其中理论考试实行“教考分离”, 试题覆盖培养目标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内容, 客观检测护生专业理论水平和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技能考核采取学习领域临床护理技术项目个人必考与小组抽考结合的方式, 根据行业职业标准要求制订评价标准, 主要考查护生的操作技能、综合能力和团队精神, 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上岗学习考核、实习出科考核与毕业综合技能考核在教学基地进行, 由带教教师及所在科室护士长承担, 完全按照岗位标准评分。

5.3 将专业课程教学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接轨

在正常的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理念、知识点, 介绍相应的考试方法。据《护士条例》的规定, 积极实施“双证书”教育, 一方面教学内容要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另一方面开办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考前辅导班, 提高毕业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应考能力, 使护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也能获得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证书, 进一步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5.4 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根据护理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工作流程, 设计仿真的学习情境来实施教学, 以小组学习、个人学习为主要形式, 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方法。结合“院校结合, 教学做一体化”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 以护生为主体, 让护生在“做中学, 学中做”, 转变传统教学理念, 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翻转课堂教学等方法, 广泛应用多媒体和现代信息化技术。结合临床岗位职业能力需要, 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使护生能具备临床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 实现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教学过程与岗位工作过程的同步。

6 结语

品牌课程建设充分体现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素养培养的需要, 课程教学突出临床实际应用与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内容相衔接、技能考核与临床内科护理技能操作需要相对接, 将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作为内科护理品牌课程建设的努力方向。

通过开发与建设内科护理品牌课程, 可以全面提升护理专业的教学质量, 通过改革和创新教学手段, 可以实现学校教学与医院临床的无缝对接, 使护生在学校期间能真正学到社会所需的知识和专业技能, 使他们毕业后真正成为社会用得上的专业技能型人才[4]。

摘要:开发与建设内科护理品牌课程, 旨在使护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及内科护理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全面提升护理专业的教学质量。通过打造“六个一流”, 在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起到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

关键词:内科护理,品牌课程,设计思路

参考文献

[1]韦振飞.全口义齿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与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 2013, 31 (19) :123-125.

[2]韦振飞.口腔修复工艺技术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 2011, 29 (17) :130-131.

[3]李银芳.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1) :91-93.

上一篇:内部途径论文下一篇:奥硝唑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