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护理》教材

2024-08-27

《内科学护理》教材(共9篇)

《内科学护理》教材 篇1

关键词:《内科护理》,教材编写,教材内容

随着卫生职业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明确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标准”的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办学指导方针, 建立以培养职业能力为重点的课程体系, 强调以“技能型、服务型的高素质劳动者”为目的的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培养目标[1]。因此, 沿用多年的旧版教材一定程度上显现其不足。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的编写集全国众多医学专家、学者、教师的心血和力量, 经过充分编写论证, 凝结着编者智慧的新版教材问世了。笔者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内科护理学教学的教师, 在教学中通过与旧版教材对比, 发现供护理、助产专业和涉外护理专业使用的新版《内科护理》教材 (以下简称护理新版、涉外新版教材) 颇具以下特色, 现就新版教材谈谈自己的感悟。

1 新版教材编写思路与时俱进

新版教材编写思路适应了卫生职业教育的发展变化, 贯彻了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体现了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 突出了对学生专业意识培养和医学科学思维能力训练, 更凸显了职业教育贴近社会、贴近岗位、贴近学生、教学与临床零距离的特点[2]。故新版教材有助于培养职业素质优良、基本理论扎实、实践能力较强的应用型医学人才, 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和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

2 新版教材内容设置合理、恰当

2.1 满足中职生学习需要

全书每一章或节内容前都对该章节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进行了详细阐述, 对学习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给予提示, 体现了较强的概括性, 适合中职生的年龄、心理、思维模式特点及兼顾中职生的学习习惯, 便于学生预习、复习。

2.2 强调学科知识的衔接、联系

涉外新版教材在各系统概述部分增加了该系统结构和功能内容, 虽然这部分内容与基础医学 (解剖学、生理学) 中的知识有重复, 但因学习间隔时间长, 容易造成后续内容教师讲解与学生理解困难。因此, 适时简要回顾这部分内容, 对教与学都有利。新版教材注重医学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与比较, 增加了内科疾病临床常用药、新药疗效对比, 以及内科某些常见病、多发病对妊娠期妇女影响的内容, 删减了一些与外科、妇产科、儿科雷同部分。处理好各章节间的交叉内容, 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通过内容的增减新版教材得到整体优化。基础理论部分, 以应用为目的, 以必需、够用为度;护理措施部分则突出其针对性和实用性特点, 使得新版教材内容更加简练。

2.3 体现护理专业特色

新版教材各章节疾病均按完整的护理程序为框架进行编排。内科护理措施部分在概述部分采用与护理诊断一对一的方式进行编写;在内科具体疾病病人护理内容中涉外新版教材采用全部对应编写, 充分体现了内科整体护理理念。涉外新版教材中全英文的“知识拓展贴士”、双语编写的专业医学术语及重点内容, 正文后列有词汇表, 书末附有中英文索引, 突出体现了涉外专业特色。

2.4 注重实践技能训练

新版教材的各系统常见病、重点病后均附有实践指导和常用诊疗技术及护理, 建议通过病案讨论、角色扮演、临床见习、多媒体演示、技能操作等形式展示学生临床知识运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

3 结构布局新颖

新版教材在编写结构上一改传统体例, 创新、合理地编排了一些文本框。护理新版教材每个章节正文的相应位置都穿插了“知识链接”“知识拓展”相关内容, 并使用彩色印刷, 引人注目。涉外新版教材更是在正文的相应位置增加全英文的“知识拓展贴士”。其内容都是课堂知识的延伸、补充和扩展, 增强趣味性, 拓宽学生视野, 增加了中职生医学信息量, 同时也借此说明了医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新版教材中表格、图示、图片的比例有所增加, 直观形象, 图文并茂;每章正文后附有思考题, 以便引导学生及时掌握和理解教材内容。涉外新版教材的正文内容中将需要重点记忆的内容加粗、加黑, 便于学生重点记忆、掌握。新版教材结构上的布局新颖, 在教学应用中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4 配套材料全面兼顾

与新版教材配套的《内科护理学习指导及习题集》, 内容包括重点与难点、自测题、答案及解析, 内容的选取主要以我国执业护士考试大纲为蓝本, 与国家执业资格考试接轨;涉外新版配套教材还特别兼顾国外相关国家护士注册考试要求, 顺应国际护理行业发展趋势;习题集试题与国家执业资格考试题型相同, 利于学生通过国家执业资格考试。护理新版教材还配有光盘, 内容是内科护理各章节多媒体教学课件, 可供教师教学参考和学生自学使用。

总之, 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内科护理》遵循了教材编写的“三基” (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五性” (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 的原则[1], 教材内容的深浅程度符合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培养层次, 适合中职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思维模式, 科学性、可读性更强, 更具新颖性、趣味性。新版教材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教, 更有利于学生的学, 其必将成为广大卫生职业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良师益友。具有标杆作用的权威新版教材, 必将为促进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金中杰, 林梅英.内科护理[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2]马秀芬, 孙建勋.内科护理[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内科学护理》教材 篇2

【关键词】 小学科学;教材优化;教学质量

教材是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教学目的的基础。而小学科学教材对于发挥科学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钻研教材,把握教材,依据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实现教材的优化处理,是提高科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一、把握教材是教材优化处理的重要前提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往往就题将题,就事论事,分不清轻重缓急,平均使用力量,照本宣科。发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没有把握住教材。

把握教材首先要从全局着眼,从整体上去认识教材。通过反复阅读教材,查阅有关教学参考资料,明确各部分教学内容在全套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目的要求,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全册教材的所有知识点在各单元的分布情况;还要研究每一个单元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其次,要熟练地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确定出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并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

第三,把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转化为教师教学的认知结构,到了这一步才算把握住了教材,教学中才能驾轻就熟,寓繁于简。例如,研究四季是怎么形成的,关键是掌握地球的公转。因此,首先应该指导学生认识地球的公转,而学生对于地球的公转的认识,是在四季星象不同的现象启发下逐步形成的。所以,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实验能力。教学目的则是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球的运动除了自转外还有公转,四季变化是地球公转过程中发生的。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四季形成的教学,就会得心应手。

二、突出重点是教材优化处理的核心

教师要抓住教材中本质的、主要的东西,经加工处理后,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出来,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些成份上去,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对于本课中相对次要或起辅助作用的教学内容,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作适当调整,以适应教学的需要,提高教学质效率。例如,在教学《走进池塘》一课以前,学生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已初步掌握,现在学习池塘和生物群落就有一定的基础,教这课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先看书和插图,研究这些群落中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教师的教学重点应放在“为什么这些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它们之间有何其它联系?”等方面。科学教材中教学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广,教学中应把新授课的新知识突出出来,作为教学的重点。但是突出重点不是只抓重点而舍弃非重点,教学时必须注意利用学生的已有旧知识和已初步掌握的新知识,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发生点、衔接点和转化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优化教材。

三、适当补充教材是教材优化处理的必要形式

大自然中的现象纷繁复杂,小学科学教材不可能面面俱到将所有的自然现象罗列起来,只能选择少量而且有较强典型性的内容。教学中如果仅仅局限于教材所提供的内容,往往会因为新旧知识之间缺少必要的过度知识,形成知识空白点,造成新知识学习的跨度大、难度高;或者因感性知识积累不足造成对理性知识理解和掌握的困难等等。因此,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要,适当补充教材是很有必要的。例如,教学《谁的蒸发和沸腾》一课,教材中有两幅游泳插图,要求学生说出身上的水蒸发时有什么感觉,进而得出水蒸发的规律。一般认为会游泳的学生都有这种体会,其实学生在游泳时对上岸后身上水蒸发的这种无意感觉没有太深的印象,而对缺乏感性知识的学生直接让他们说出对蒸发的体会和规律当然有一点的困难。因此,教学时可以相应增加一个实验,让学生用水擦在手臂上(气温低时最好用75%的酒精代替,效果更好),体会一下蒸发时蒸发后的感觉,在回忆一下夏天游泳出游泳池时和身上晒太阳干以后的感觉,进而得出水的蒸发规律。小学科学教材中需要补充教学内容的地方很多,教学中应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学习的特点和规律,补充适当数量、贴近教学、针对性强的内容。但应注意,补充的内容不应拓宽教学范围,拔高教学要求。

四、发掘教材的智力因素是教材优化处理的重点

教学中的智力因素是很丰富的,实验中有、课后练习中也有,高年级教材中有,低年级教材中也有。教师有意识地挖掘并充分发挥教材中的智力因素,使每个学生都在智力和能力上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教材中每个自然现象都要求学生思考,这里就包含着智力因素。例如在教材中《空气》一课是这样编排的:小林在帮助妈妈把灶火扇旺时,看到烟囱中冒出的烟气和水锅中的“白气”消散到空中的情形,于是心里产生了问题:“空气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吗?”你能帮助小林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吗?针对教材的要求,我设计了一个实验:蜡烛在水槽内钟罩里燃烧。实验时让学生分析一下现象:①蜡烛线燃着,不一会儿就熄灭了,这说明了什么?②蜡烛熄灭后,玻璃钟罩里的水面上升的水只占据一小部分空间,其余大部分空间还有气体占据着。这个事实说明了什么?这样在实验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分析思考,便能顺利归纳类推出“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

五、优化结构、探究目标则是非常必要的因素

在科学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当多动脑筋,优化结构,确定好探究目标,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独立尝试和思考,充分调到学生的各种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推理、概括能力。

《内科学护理》教材 篇3

卫生部计划出版全国卫生职业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 为确保新版教材诸多创新获得成功, 面向全国各院校征求意见, 然后集体学术探讨, 将初步成熟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卫生职业教育》刊行全国, 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作为中医内科学教师, 笔者积极响应, 依据肖振辉等主编的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为蓝本, 进行研究, 分析其优点和缺点, 并附加自己的建议, 期望能为新版教材的编写抛砖引玉。

肖振辉版《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结构是:绪论 (包含7部分内容) , 第一章至第七章为具体病证的论治, 第八章为中医、中西医结合病历书写, 最后是附录 (包含6部分内容) 。笔者对教材具体各部分内容的意见和建议如下。

1 绪论

绪论的基本结构和内容与其他版本《中医内科学》基本相同, 具体意见如下。

(1) 本版教材在辨证基本原则中论述的一些西医疾病早期如转氨酶增高等, 此时若无证可辨, 应从病施治。实际中医辨证的依据, 不仅包含病证的具体证候, 也包含人体的某些一般性生理指标和体质状况、体质的倾向和某些生理指标, 如年龄、性别、体重、体型、肤色等, 也就一定有证可辨。因此, 无证可辨的学术观点, 只是现代中医受西医某些学术思想影响而产生的认识, 全国规划教材的正文录入如此内容不具说服力。

(2) 本教材常用治法中讲述的消散 (消导) 法, 通过教材中的概念分析, 应是等同于传统中医“八法”之中的消法, 而传统消法是指应用行气、活血、祛痰、祛湿、消食、消石以及软坚散结和破血消癥方法, 使体内的各种郁积之邪渐消缓散的方法。但本教材却将其与行气、活血、祛痰、祛湿等诸法同级并列, 不太恰当。可先阐明现代所言消散 (消导) 法相对传统“八法”中的消法的概念外延缩小, 只是包含消食导滞、软坚散结和破血消癥法, 然后再按照教材内容分类介绍。另外在常用治法的讲述中, 还可将常用治法分类为:祛出外邪法、消散郁积法、补益正气法、调阴阳寒热法、和解法、各种对症治法, 其中祛出外邪法包含解表法、攻下法、涌吐法, 消散郁积法包括行气法、活血祛瘀法、祛痰法、祛湿法、消食法、消石法、开窍法以及软坚散结和破血消癥法, 补益正气法即补益法, 调阴阳寒热法包括清热法、温阳法, 各种对症治法包括固涩法、安神法、镇痉法、止痛法、止血法、止呕法、止咳平喘法等, 然后介绍其各自的概念、特点, 以及在临床中的重要性, 最后总结分析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中医治病实际基本方法就是祛出外邪、消散郁积、补益正气3个方面, 并且同类方法中的各种具体治法在临床上密切联系、相辅相成。

(3) 在中医内科临证方法中介绍辨证时, 最好补充说明后面具体病证的辨证分型只是本病证所有病人的几个典型证候, 实际上很多病人临床表现不典型, 处于典型证候的临界或兼夹状态, 并且证候复杂, 主次难分, 从而提示临床辨证时要全面、多角度考虑分析, 不要拘泥于一种辨证, 处方用药时既要目的明确又要全面兼顾, 这有利于诱导学生全面考虑、活学活用, 避免呆板偏执、生搬硬套。

2 第一章至第七章

本版教材第一章至第七章内容讲述七大类具体病证的辨证论治, 每章的结构顺序都是先概述本类病证的基本情况, 然后分述具体病证的相关内容。每章概述内容编撰比较成功, 其中最有特色的是:本版教材编者考虑其中主要证型部分内容只是已经讲述的基础学科中相关内容的重复, 教师授课不需要详细讲授, 故创意性地将其安排为附篇, 学生容易认同教师对本内容的简单授课。但是将各脏系病证治疗要点这个重点内容也安排为附篇, 就有欠缺, 因为通过治疗要点的学习, 学生既能理解中医五脏病证, 以及气 (血) 病证和经络病证各自的基本配伍用药规律和思路, 又能加深学生领悟中医特色精华中异病同治和脏腑辨证的实质, 因此, 最好将其放在正文讲述。

本教材具体病证内容的编撰, 整体也很成功, 表现为以下3方面:一是针对高职高专学生就业方向是以一线临床为主, 编者注意适当压缩本科教材病证简述中历代认识部分的篇幅;二是创造性地将全部病证病因病机中的病机部分采取体例一致的分条列目法, 易于教师讲授和学生记忆, 还有助于加强中医教材规范化;三是某些疾病、常见疑难病后附临证参考, 对提高学生临床能力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具体病证内容的编撰也有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几个方面。

(1) 本版教材病因病机的论述全书各个病证之间没有做到统一规范。如中风等疾病的病理因素是在病理性质中讲述, 而在腹痛等病证中却放在病机综述中论述, 水肿病甚至放在病因中论述。

(2) 本版教材病因病机中基本病机的描述有进步, 但也有不足。进步的方面是:明确旧版教材中某些病证的主要病机只是某个常见证型的病机, 如肺痨在旧版教材主要病机是阴虚火旺, 实际这只是肺痨的重点证型阴虚火旺证的病机。不足的方面是:未能进一步明确点明每个病证的基本病机是原发病变机理, 还是导致主症出现的直接机理。如泄泻中脾虚湿盛即是本病原发病机, 脾虚而无力升清和湿邪内盛困阻脾气不能升清, 最后导致清浊并走于下而成泻的病机变化, 则是泄泻直接病机;再如呕吐的病机是胃失和降, 胃气上逆, 实际各种病因导致胃失和而不降为本病原发病机, 最后引发胃气上逆则是呕吐的直接病机。这样点明后, 再于教材绪论的治疗原则的分清标本处, 强调在原发病机与直接病机之间, 前者为本, 后者为标;同时, 在绪论论治部分, 也强调标本虽有多方面含义, 但临床实际中缓则治本, 多是针对疾病原发病机的辨证用药, 急则治标则多是针对直接病机用药, 也就是对症用药。这样不易让学生的思维混乱, 明确中医辨证用药与对症用药的不同点。

(3) 本版教材辨证论治中的辨证要点部分与其他版本一样, 只是分条介绍要点, 不能明示学生辨证思维过程中的顺序和层次。实际可以在要点前添加有关辨证的综述内容, 介绍本病的辨证思路和步骤。如泄泻证可添加如下内容:泄泻证主要以起病急缓、病程长短、泄泻情况, 及其全身伴随症包括舌象、脉象等为辨证依据。具体辨证时, 应首先围绕泄泻这一主症, 详细询问排便次数及粪便的量、质、色、味, 病程的长短, 病势的急缓, 以及可能的病因和病情转化, 然后全面搜集伴随症状, 以确定暴泻久泻, 证候的寒热虚实, 病变脏腑, 以及预后等, 然后引出辨证要点, 并且辨证要点的顺序最好与辨证步骤相吻合, 如泄泻辨证要点的条目可以列为: (1) 辨暴泻久泻; (2) 辨寒热虚实; (3) 辨病变脏腑。其余病证也应模仿本病的体例格式来编撰。当然此时该部分内容也就不能只命题为辨证要点, 而应改为辨证思路和要点。

(4) 本版教材辨证要点中具体内容方面也有问题, 即某些病证的辨证要点时常夹杂着围绕主证进行辨证的依据。如咳嗽的辨证要点中有辨痰, 胸痹的辨证要点中有辨疼痛性质, 呕吐的辨证要点中有辨呕吐物, 便秘的辨证要点中有辨排便粪质和辨舌质舌苔等。每个症状的辨别包括哪些方面, 具体每个方面又有哪些不同表现, 其不同表现属于何种性质等, 这应是中医诊断学的诊法部分中详细论述的内容, 临床科目中的辨证要点应该只讲见何症状辨为何证, 不应该掺杂诊法方面内容。

(5) 本版教材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中也存在一些细节问题。如有些病证治则只是泛泛套话, 没有实用价值, 像眩晕和不寐的治则都是补虚泻实, 调整阴阳, 实际中医治哪种病证都遵循补虚泻实, 调整阴阳原则;也有些病证治则论述不恰当或不明确, 如呕吐的治则先言是和胃降逆, 但最后又言在辨证论治时, 应辅以和胃降逆之品, 到底是辨证以调和胃气为基本治则, 还是用和胃降逆之品为基本治则, 容易使人迷惑, 把握不准。

(6) 本版教材没有做到各个病证都附临证参考。因为临证参考部分可以补充教材正文的不足, 而且又切合现代临床, 对提高学生临床水平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各个病证都附临证参考则更好。各个病证临证参考的内容不需要完全统一规范, 但最好将本病证的对病用药定为必有内容, 另外可随机介绍本病证辨证新法、辨证注意问题、预后、现代临床常用的其他疗法, 以及具体用药经验或禁忌等。其中病证的对病用药, 既可讲述传统用药, 也可介绍现代研究发现的新药, 力争都能同第四章肝胆病证中各病证的临证参考一样详细描写。因为现在院校出身的中医师有诸多重要缺陷, 其中一个就是缺乏掌握各个病证的对症下药, 定证选方后不会随病证的不同而变化用药。中医传统教材只在中药学中提及相关内容, 不系统、不全面、不明确, 这是教材的严重缺失。近期教材可先在附篇临证参考中论述, 待将来全部病证的经验用药都形成共识时, 可将其移到治疗原则部分中讲述, 从而全面推介每个病证的对病用药。

3 第八章中医、中西医结合病历书写

本版教材和其他新版《中医内科学》教材一样, 增加病历书写内容, 有利于学生学习时就对病历书写的基本要求和内容有初步认识, 应得到肯定和承认。病历书写的学习掌握主要是在教学后期的临床实习阶段, 课堂教学只是强调其种类、基本格式和要求, 及主诉、现病史等主要内容, 而大部分内容不需要详细课堂讲授。有些版本却将如此大篇幅不讲授内容放在教材起始部分, 有所欠缺。本版教材编者将其安排在教材最后一章, 更符合实际教学。

4 附录

本版教材附录6部分内容除参考文献外, 其余都不可或缺。特别是附录前3部分, 有利于规范学校的课间实习教学和实践技能考核, 还可指导教师开展有效的病案讨论教学法, 更适合中医高职高专重视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衔接转化的教育模式。新版教材可再充实或添加新内容。

小学科学教材教法培训及总结 篇4

一、现状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小学的科学课在很多方面还不如人意:一是科学课科任教师配备较随意,大多数是老师兼任;二是教师不能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无法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三是授课方法简单,大多数教师依然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科学探究过程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达不到科学课的目的;四是开设科学课所需的器材不足或不配套。针对这样的现状,我们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举办了这次小学科学教师培训,使参训教师感知开设这门课的意义,同时提升教师对科学课堂的驾驭能力。

二、培训目的

1、通过培训提高科学教师对国家在小学开设科学课程的认识,使教师对《科学课程标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通过参与活动,让教师体会“科学探究学习”的全过程。

3、通过课例及研讨,让教师感悟如何设计教学活动。

三、培训形式

互动交流、课例研讨

四、培训时间:9月5日

五、培训地点:会议室

六、主讲人:吴光亚

七、参与人:学校科学教师

八、培训内容及总结 这次培训,上午主要阐述了《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总目标,重点分析了科学探究的若干问题,讲解浅显易懂、生动有趣,参训老师听得专注投入,组织的全体老师参与的“游戏活动”更是把学习带入了高潮,在活动中老师们经历体验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观察提问、猜想假设、计划组织、事实证据、模型解释),培训会结束时老师们仍余兴未尽。下午培训会为我们展示了一节课例《形形色色的微生物》,课堂上同学们经历了认识显微镜、使用显微镜、把观察到的微生物画下来等学习过程,每个活动老师都尊重学生的认知、重视学生的真实体验,整节课学生兴趣盎然、活而不乱。通过课例和课后研讨,老师对教材有了新的认识,拓展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明确了科学课的努力方向。一天的时间很快过去了,培训结束时,老师仍意犹未尽。有一个老师说:“我以前认为科学课可以不上,对小学生来说没有多大用处,到中学会重新学,所以在科学课上让学生把要学的内容读一遍,剩下的时间就上数学或做作业,通过这次培训,我认识到科学教育的重要性,他是培养孩子科学素养的启蒙课。通过学习课标对科学课程有了全面的了解,使我本人也喜欢上这门课。这次回去后一定尽我的能力认真上好这门课”。有老师说:“通过这次培训,使我对探究学习过程明朗了很多,这样的培训希望多搞几次”。还有老师说:“这次培训的内容很丰富,解决了一些在教学中的困惑,我们度过了充实快乐的一天,真想再多学几天”。

总之,这次培训在老师中反响较好,为小学科学课的顺利实施做了一定的铺垫,同时为以后科学课的培训积累了一些经验。

九、对以后科学教学的思考和建议

目前使用的小学科学教材与以往的自然相比,内容更丰富,涉及的知识领域更多,在呈现形式上更为开放,教材中有许多“留白”,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同时也给教师留下了发挥无限智慧和创造力的空间。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老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学习,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增加知识储备量。

2、研读课程标准,读懂教材,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要点,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情况,教材的编排,学校现在的设备状况,适当整合、增减教学内容,调整教学顺序。

4、实施教学方法的开放和学习方法的开放,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探究活动,最终了解一些知识,学会一些技能。

《内科学护理》教材 篇5

1 表述不清, 概念不明

1.1 关于颈静脉怒张

吕探云主编第一版《健康评估》 (以下简称吕版) 关于颈静脉怒张的描述:“正常人立位或坐位时, 颈外静脉不显露。平卧位时, 稍见充盈, 但限于锁骨上缘至下颌角连线的下2/3内。若取45°角半卧位, 颈静脉充盈超过正常水平, 或坐位、立位超过正常水平时见颈静脉充盈, 称为颈静脉怒张” (P82) 。而刘成玉主编第二版《健康评估》 (以下简称刘版) 关于颈静脉怒张的描述:“正常人立位或坐位时颈外静脉不显露, 平卧位时可稍见充盈, 充盈的水平仅限于锁骨上缘至下颌角距离的下2/3以内。若取30°~45°的半卧位时颈静脉充盈度超过正常水平, 称为颈静脉怒张” (P101~102) 。请问: (1) 半卧位是什么样的体位?是多少度?2版表述不一。 (2) 无论是“取45°角半卧位”, 还是“取30°~45°的半卧位”, 其颈外静脉正常充盈水平是多少?通篇未见叙述。笔者认为, 从科学界定和可操作的角度不妨采纳《贝氏身体检查指南》中界定的“在胸骨角上3cm或4cm”视为升高 (苏纯闺编译第六版, P282, 2000年3月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以上问题同样出现在其他专业《诊断学》多个版本、不同版次教材中。

1.2 关于发热

吕版 (P30) 中关于发热的定义界定为:“体温调节中枢受致热原作用, 或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 使产热过多, 散热减少, 体温超过正常范围”;刘版 (P27) 界定为:“在某些情况下, 体温中枢兴奋、功能紊乱, 使产热过多, 散热减少, 致使体温超过正常范围”。而不同版本和版次的《诊断学》对发热的定义界定为:“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或中枢本身功能紊乱”引起 (《诊断学》戚仁铎主编第三版, P6;陈文彬主编第五版, P13) , 但在其病因表述中又将“皮肤散热减少”及“生理因素”归纳其中。而邓长生主编的专科教材《诊断学》则界定为:“任何原因使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 (2004年7月第五版, P5) 。可见, 就“发热”概念的表述不但能让任何一个初学者产生概念混乱, 而且可使有多年工作经验的教师或临床工作者阅读后也会产生概念混乱。其实《病理生理学》对此已经有明确而科学的定义:发热为调节性体温升高, 而非调节性体温升高则为过热 (金惠铭、王建枝主编《病理生理学》第六版, P88) 。

2 定义欠科学, 表述混乱

2.1 关于咯血

吕版 (P45) 关于咯血的定义界定的部位是“喉以下呼吸道和肺组织的出血”, 显然不包括喉。而刘版 (P49) 咯血的定义为“喉及喉以下的呼吸道及肺组织出血”。同样的问题在各版、各次的《诊断学》中也屡见不鲜。笔者认为, 统一界定为“喉以下” (不包括喉) 更加科学、准确, 也有利于为临床服务。

2.2 关于慢性腹泻

吕版 (P56) 和刘版 (P64) 中关于慢性腹泻的时间界定为“病程超过2月者”, 当然, 各专业、多版次的《诊断学》中的界定也是如此, 如本科专业《内科学》, 陈国珍主编第二版 (P351) 为“2个月以上”, 陈灏珠主编第四版 (P388) 为“2个月以上”, 叶任高主编第五版 (P445) 为“3周以上”, 叶任高、陆再英主编第六版 (P425) 为“4周以上”。可谓五花八门、莫衷一是。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探索的拓展, 对疾病的相关概念和定义应该与时俱进, 对一些具有共识的内容应该做到科学、统一、规范。笔者结合临床实践、参照相关资料认为, 从时间的角度把慢性腹泻界定为“腹泻持续4周以上或间隙期在2~4周内的腹泻”比较科学。

2.3 关于呼吸频率

绝大部分教科书中关于正常呼吸频率表述基本一致, 为16~18次/分, 然而个别教材有所出入:邓长生主编专科教材《诊断学》表述为16~20次/分 (2004年7月第五版, P73) 。有关呼吸频率改变表述:呼吸过速和呼吸过缓在吕版 (P88) 和刘版 (P109) 分别是>24次/分、20次/分, <12次/分。而本科《诊断学》教材基本统一:呼吸过速为>24次/分, 呼吸过缓为<12次/分。笔者认为, 正常成年人的生理指标差异不会很大, 在权威的教科书中应有统一的标准。

2.4 关于血压

吕版中对血压测量值的取值未作明确规定 (推荐参考《护理学基础》) , 而刘版及相关版次本科《诊断学》都以2次测量结果中的最低一次作为取值。而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05年修订版) 已经作出明确规定:以2次均值取值。因此建议在以后的版次或修订过程中加以改进。

2.5 关于心力衰竭与心功能不全

这是2个不可混同的概念。前者指心脏功能发生改变并且出现临床表现, 而后者只是一种病理生理状态的变化。然而, 无论是吕版 (P107~108) 还是刘版 (P143) 中对这2个概念的表述均不科学、准确。

2.6 关于上呼吸道

无论在吕版 (P88) 还是刘版 (P109) 关于吸气性呼吸困难导致“三凹征”时, 均界定由上呼吸道阻塞性疾病引起。什么是上呼吸道?“三凹征”仅由上呼吸道阻塞引起吗?这种描述不严谨、更不科学。当然这样的现象在《诊断学》中同样如此。我们必须以解剖学知识为准则, 改变一味承袭甚至简单翻版的做法。

3 体检表述, 值得商榷

3.1 甲状腺检查

解剖学知识已经明确了甲状腺所处的位置。从其相比邻的关系来看, 无论甲状腺大小如何, 通过推挤胸锁乳突肌来检查甲状腺显然缺乏科学依据, 因为甲状腺的前方分别有胸骨甲状肌、胸骨舌骨肌、肩胛舌骨肌、胸锁乳突肌覆盖, 且不说甲状腺无肿大时此法无意义, 即使在甲状腺肿大时推挤也无助于甲状腺肿大的检查。不论是前位还是后位, 合理的检查方法是:只需从一侧向对侧轻推气管, 另侧实施检查即可。吕版 (P102) 以及《诊断学》的多个版本均是如此表述。

3.2 昏迷评估

Glasgow昏迷评分量表是1974年由苏格兰的Dr.Jennett于格拉斯哥提出的, 其用意在于评估颅脑外伤患者的意识障碍的严重程度。因此, 推而广之用于所有意识功能障碍患者的意识评判并不确切, 而吕版和刘版 (P109) 中均将此作为意识障碍的评判标准。笔者建议在以后的版次中凡是涉及一些重要评判指标的应用时必须注明或强调其使用的适应证, 以免范围扩大化。

3.3 关于奇脉

吕版 (P105) 关于奇脉的解释是:“心包填塞时, 吸气时心室舒张受限, 肺循环向左心回流有所增加, 但体循环血液向右心室回流的量不能相应增加, 使肺静脉血液流入左心室的量也减少。”而刘版 (P139) 中解释:“吸气时胸腔负压增加, 心搏量减少。”教材编写必须科学严谨, 否则会误导学习者。

以上只是比较了部分教材中的部分问题, 这些问题出现于多数教材、不同版次。

科学整合教材打造高效课堂 篇6

有了《教学参考书》的帮助, 不少教师每一课的重点和难点都讲得很到位, 但是常常存在讲得太多、太细的现象。表面上课堂教学的容量和密度比较大, 但学生几乎没有任何思考的余地, 最终有多少内容真正接受和掌握值得怀疑。如何做到在短短一堂课里, 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多的方法, 打造高效课堂呢?我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

一、精心设计, 有效整合教材内容

教材即学生的课本, 但编者的目的并不是让教师屈从于教材的要求, 而是将它视作可以被加工和重新创造的对象。教材是为教师的教学服务的, 应当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的创新。作为教师, 我们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 不应满足于一般了解编写意图, 而是要在此基础上, 对教材进行二度加工和创造, 从而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富有个性, 更富有创造性, 因而也更具有实效性。

教学二年级《识字5》“寒流、大雪、北风……”词串的时候, 我一遍又一遍地读着这些词语, 体会韵律和意境。然后把集体备课的教案进行个性化调整, 自认为很满意了。可当我再一次解读教材完善教案时, 87页的读读背背“滴水成冰、地冻天寒、鹅毛大雪、雪兆丰年”这些词语吸引了我。这些不就是描写冬天的词语吗?我何不在课上, 让学生们在感受冬天寒冷时就把这四个成语教了呢?

教材往后翻, 88页《腊梅花》“腊梅花, 脸儿黄, 身上不穿绿衣裳。大雪当棉袄, 风来挺胸膛。当别的花儿怕冬天, 只有腊梅开得旺。”如果把这首小儿歌放到理解“腊梅”这个词的时候来读读, 那该多好啊!原来, 我只打算让学生们说说腊梅的颜色, 读了这首诗, 学生们会发现, 腊梅不仅颜色美, 而且不怕寒冷。我甚至可以让学生们一边朗诵儿歌, 一边表演腊梅“风来挺胸膛”“只有腊梅开得旺”的样子呢!这样, 学生们的理解就深刻多了。

第18课《青松》:“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 待到雪化时。”这首诗把青松的勇敢、坚强、高洁、谦逊都刻画出来了。在教“苍松”这个词的时候, 我设计的问题是:“为什么把松树叫苍松呢?”学生们会猜:“苍松就是青松, 它一年四季都很绿。”但对松树的品格的理解就不深刻了。此时, 教师出示《青松》这首诗, 大家读一读, 说说自己的理解, 一定给课堂增色不少。

于是, 我将“我爱冬天”作为一个主题, 在12月份冬天到来时教。128页的《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我利用晨读带学生们读读背背, 知道节气的更替轮回, 回家后再到日历上找找这些节气在几月份, 再问问家长这些节气都有什么气候特征, 能帮助理解“寒流、大雪、北风”。我还推荐了不少课外阅读资料, 学生们兴趣盎然, 效果很好。比如, 第19课科普童话《小动物过冬》, 我就让学生们自己阅读, 明白了青蛙、小燕子和小蜜蜂他们都有自己过冬的方法。而《识字5》上“蟒蛇、蚂蚁、刺猬”不正是想告诉学生们, 许多动物冬天怕冷, 都躲到洞里去过冬吗?这样把教材进行重组, 很有趣, 很有效。

二、用心解读, 直奔中心整合提炼

台湾著名学者、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李远哲博士说:“最好的教育是教师以最短的时间, 给学生以启发与引导, 促进学生发展。”这给了我很多启发与思考, 在执教《桂花雨》第二课时, 我摒弃了繁琐的讲解, 直奔文章中心, 将课文内容整合提炼, 让学生们在朗读和体验中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 对童年快乐生活的眷恋, 对桂花质朴无华、默默奉献的赞美。

片段一:自主探究, 拾起零散的碎片, 整合表达

品味“摇花乐”时, 我抛出一个问题:课文中哪些语句向你传达出了快乐, 请把相关语句画出来并读出那种快乐。学生们通读课文后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习, 来听听他们的感悟吧:“我是用换位思考的方法来感受小琦君又是帮母亲铺竹席, 又是使劲儿摇的。因为这是我盼望已久的大事, 终于等到了, 我开心得不得了呢!”“我想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喊出来!因为这儿连用三个感叹号, 我太欣喜了!”……

这里, 我采用了以一个问题统抓, 放手让学生们通过自主阅读, 把分散在文章中零零散散的快乐碎片一一拾起。而汇报交流的过程既是学生畅谈见解、整合观点的过程, 又是师生“阅读反思”的过程。教师则以一个学习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学习中去, 适当地点拨, 让学生通过动口说、动手演以及各种形式的读训练语言、积累语言、感悟快乐。

片段二:重视品读, 梳理情感的脉络, 提炼升华

这节课, 我把指导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积累。学生在充分的读中体会到课文的思想感情;学生在读、悟、说、想的学习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学生在情境中得到了语言文字训练。散文家琦君的《桂花雨》散发着浓浓的桂花香, 而且这“香”由表及里, 层层深入, 将花香已升华成浓浓的思乡情。

最后, 我将整篇课文梳理并浓缩成一首小诗《摇花乐》, 让学生们补充完成。大家回味着课文, 体验着情感, 在音乐声中抒写心声, 将心中的情感升华再升华。

摇花乐

金风爽, 桂子香,

小小娃儿摇桂花。

妈妈, 妈妈, 快摇啊,

妈妈, 妈妈, 快摇啊。

摇花的快乐是期待。

铺竹席, 抱桂树,

使劲摇, 桂花飘。

摇花的快乐是__。

桂花落, 落满身,

像雨点, 香飘飘。

摇花的快乐是__。

晒桂花, 泡花茶,

桂花卤, 桂花糕。

摇花的快乐是___。

多年后, 离家乡,

桂花雨, 永不忘。

摇花的快乐是__。

初中科学活动教材的开发初探 篇7

一从兴趣、经验着手编写教材

贪玩是中学生的天性, 对感兴趣的事情注意力较集中, 对以前知道的事情更有兴趣;直接经验是孩子判断一件事情是否有吸引力的基础。因此, 要想编写好校本教材, 创设学校本身的特色教育, 就不能忽视学生的兴趣经验。要以孩子的眼光来看待世界, 不能以老师的主观性来编写。这就需要对孩子的心理做一番深入的研究, 以洞察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的内心世界需要老师去研究, 通过研究, 找出学生兴趣的共性, 从而编写适合该年龄段的教材。虽然校本教材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规范的概念, 但只要为了学校和学生的发展, 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的发展, 最终有利于学生发展这一主目标是正确的就可以去应用。如带领学生去植树、除草、栽花, 甚至养鱼、为社区服务等。因为这些事情学生在家中或其他场合多少知道一点, 有了一点直接的经验, 会让中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 他们就会认真地对待每一件在成人眼中觉得很小的事情。作为教育者只要稍加提炼就能编写出一本理想实用的校本教材来。这不仅符合科学活动课的大纲目标, 让学生“活动”了, 而且对学生、老师都有很大的帮助。学生通过活动, 把以前模糊的经验变得更清晰, 老师通过活动更加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一举两得, 何乐而不为?

二从回归生活着手编写教材

众所周知, 全国各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校本教材的呼声很高, 但又要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的教育理念, 这就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创设了难题, 我认为应用科学活动课的特点, 为编写校本教材服务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从孩子的生活世界中去找源泉。古人强调“传道授业解惑也”的观念早已过时, 现在强调的是“蹲下来看学生”。不能总把执教者的观点、认知和世界观强加给学生, 而应该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比如我们科学组编写的《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石油”这一内容, 我们带社团学生走进身边的镇海炼化股份公司参观, 取得第一手材料后, 让学生参与编写, 用他们的语言文字来写, 让学生教育学生。

现实性是科学活动课程的基本标准。现实性就是回归到孩子的真实生活中。中学生看世界的起点与大人完全不同。真实的生活是孩子追求的目标, 生硬的大道理绝不会引起他们的兴趣, 为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教者完全按照课程内容教学, 恐怕事倍功半, 甚至一半也达不到。比如《汽油机》一课, 先让学生取来汽油制作燃烧弹进行实验, 再带学生观察私家车发动机的工作情况, 回课堂再用精彩的Flash课件讲解原理, 学生学得不再枯燥, 这样的校本教材, 既让学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活动, 又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回到孩子特有的世界观里,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质的飞跃, 满足了自己的成就感, 也让校本教材的编写找到了目标, 凸显了学校的特色教育。

三亲自实践编写教材

实践是科学活动课程开展的必要条件, 实践的根本是让学生通过实践发现, 并能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动态递进”教学法很早就有人提出来了, “动态递进”是指教学目标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孩子的教育不能一蹴而就。马斯洛等人提出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充分调动人的主体性、主观能动性, 挖掘人的潜能。”教师应该学会“弹性管理”。学会让学生去实践。这种条件下完全按科学教材上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 有时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这就为校本教材的开发提供了契机, 如让学生学会做家务:烧饭、打扫房间等, 这就需要家长的配合, 把这些看似平常的事情当做课外作业让学生去完成, 回校后要写一篇劳动的方法及体会。有没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 该怎样改进, 通过全班同学的讨论, 一定能够了解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事情。校内也可以开展活动, 比如安排学生去打扫学校的厕所, 让学生想出一个好办法, 怎样才能使厕所每天都保持干净;或让学生集体讨论发明一种新式工具能代替水, 既能节水, 又能开发脑智力。提高解决实践当中遇到的难题是科学活动的最根本的特点。这种能力才是校本教材追求的目标, 也最能形成学校的特色教育。但这种实践必须一步一步地走, 只有这样, 才能在孩子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然, 应用科学活动编写校本教材的途径有很多, 如教师课后反思, 在反思中找到突破口;可以反思、互助, 专业引领等进行相互补充、渗透、促进都可以创造出好的校本教材。还可以利用地方特色, 如小吃、特产、风俗等来编写, 只要肯用心, 万事皆容易。

参考文献

[1]冉嘉洛.浅析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材开发[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14)

浅谈自然科学教材改革 篇8

随着幼儿教育的改革, 在进行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在不断地更新着教育观念, 同时也在不断地摸索教育理论和经验, 查找不足。但是幼儿园在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幼儿园常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 以教师为中心, 重视教的过程, 忽视幼儿学的过程

在幼儿园教学中, 存在着只注重把知识内容传授给幼儿, 而忽视在教学中发挥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倾向。幼儿只是被动地听, 不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之中, 这种教育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学过程包括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两方面的统一过程, 所以在教学中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针对幼儿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 采取多种形式, 让幼儿多动手操作, 动脑思考, 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 以课本知识为中心, 忽视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之间的联系

有些幼儿教师认为常识教学就是向幼儿传授自然和社会的片面认识。常识性教学都存在于指定性的知识, 教师只是把课本知识照本宣科, 不深刻挖掘教材的内涵和外延, 不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 所以孩子们接受的都是片面的、零碎的知识。其实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验, 让孩子更好地、更全面地认知事物, 通过自己亲身体验、观察,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 得出结论。这样不仅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分析力, 还能使幼儿感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 激发了幼儿进一步探索和学习的欲望。

(三) 以课堂为中心, 忽视户外和日常生活中的教育

现在的课程当中已经改革了常识性的教学内容, 但在实施当中仍存在弊端。现代的教育理念已经注意到要以幼儿积极参与的过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但实际工作中似乎忽略了实践, 脱离了自然的本身。在进行常识教学中, 存在着教师仅仅在室内进行教学, 并利用图片、玩具、模型等代替自然物的现象, 老师很少带幼儿到户外、大自然和社会中去。如果把幼儿园常识教学局限在课堂这个狭小天地, 就会大大限制了幼儿认识的时间和空间, 幼儿得到的知识往往是片面的、零碎的;同时也不利于发展幼儿对自然的亲近感。教师可以要求幼儿在散步、参观和游览中发现动植物的多样性, 可以让孩子在平时多注意观察、多发现问题, 比如树叶有各种形状的, 动物的生活环境是不一样的——有空中飞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 所以长得也就各有特色, 因为必须与它的生活环境相适应。教师还可以教会幼儿自己动手种豆子, 如:观察种子发芽, 可以让幼儿注意观察种子发芽长叶等一系列过程, 远比简单的说教效果要好。让孩子用自己的感官去发现、去探究、去分析问题, 再加上老师的总结, 就会事半功倍。

二、学前的相关教材应进行的改革

分院在学前专业开设了传统的物理、化学、生物、自然科学, 沿袭了老式的幼儿教育专业的模式。这些学科与幼儿园的常识、科学课等密切相关。学生毕业后的科学知识不扎实, 动手能力差, 科学方法老套不适应当前的幼儿教育。现在我们学院已经取消了这三门课程, 整合成为一门学科——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学制一年, 在一年的时间里讲授三门课程的主要内容, 这对老师来说压力更大了。如何在短时间内把幼儿教师必备的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 这是我们正在探讨的问题。下面谈谈我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 结合幼儿园教材, 编写校本教材

实地考察各种类型的幼儿园。因为幼儿园的教材版本不一, 结合各种版本的教材, 抓准教材所需的知识点, 形成体系, 编写校本教材。这样会更简洁、更快速地让学生掌握幼儿园所需知识。

(二) 在编写教材时注重实效, 删繁就简

把原有教材中, 在幼儿园教学中使用不上的、较难懂的理论内容删掉。侧重编写幼儿园实用的章节, 多讲一些小实验, 多讲一些小朋友感兴趣的内容, 多讲一些自然界中随处可见, 小朋友可以感知的内容。多添加一些小朋友的问题, 这样到幼儿园后学生更会处理小朋友提出的相关问题。

(三) 充实阅读材料, 提高科学素养

近些年发布的重大科技成就中, 我们国家有很多, 有些方面我们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而原来的书中阅读材料体现的很少。作为幼儿教师应该充分了解现代科技的发展成果, 以便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去感染激励下一代, 帮助孩子形成民族自豪感。

总之, 幼师教材不应与幼教工作脱钩, 应该紧密连接在一起, 根据幼儿园实际教学的需要, 合理编写教材, 既能增强实效性, 又能提高学生的教师素养, 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

参考文献

高校美学教材中科学话语的缺失 篇9

在现代美学理论及其系统的构建过程中, 无不因科学的影响而发生重大的改变。美学研究范式和学术言路的嬗变, 倘若没有科学理论与方法的双重支撑, 就不可能形成它的理性化、逻辑化、体系化的形态。科学理论与方法的双重支撑, 使美学研究在原来鉴赏与评点的传统形态上转移到了逻辑分析与理论推演。高校的美学理论也由此突破了传统美论的感悟体验的性质, 开始注意探索美学活动的自身规律性。既然美无处不在, 它就不应该躲避自然科学。科学美深藏于自然科学之中, 我们不能因自身对其缺乏探究, 就否定它的实际在场。当下一再强调科普, 让公众理解科学, 即强调公众对科学作为一种人类文化活动的整体理解和欣赏, 而并不是单纯地向公众灌输具体的科学和技术知识。

美学教材编写中科学话语的缺失, 不在于科学知识的短缺, 而是对科学精神的认识与理解的不足。科学精神是人类在科学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一套价值观念体系, 同时也是现代社会中每一位普通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精神, 是人们日常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必备指南。我们的美学研究与教材编写却误认为, 科学精神就是科学方法, 弘扬科学精神就是弘扬科学主义。因为科学之区别于非科学、科学之特别的效用就在于科学方法。其实, 科学精神是科学家共同具有的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它以一种文化的形式注入整个社会, 成为人类进入理性社会的标志与现代文明的象征。高校美学教材编写受惯性思维的影响, 秉承着 “正确的” 就是“科学的”思维方式, 将自己在人文科学中那些认为美好值得肯定的精神都看做是科学的精神。在这种思维方式下, 人们对事物的 “正确” 与否的判断, 实际上并不总是依赖真正的科学方法, 其中常常掺杂主观的乃至意识形态的标准, 这往往使“科学的” 和 “不科学的”之间失去一个公认的标准, 导致在实践上增大对事物进行判断时的随意性, 从而科学性也丧失了客观性和严肃性, 科学精神也因之失去与科学的自身联系, 成了没有根基的东西。

高校的美学研究范式不仅从起点上压缩了科学的边界, 而且对教材的编写也产生了误导与抑制作用, 它使教材编写过于狭窄并缺少创造性。科学研究是人类重要的实践活动之一, 和人类的其他实践活动一样, 实践的主体是人, 客体则是包括人在内的整个自然界。人类很早以前就已认识到包括自身在内的自然界的美, 但这种美不是我们所说的科学美。科学美是指自然的内部结构与科学理论、科学精神所产生的美, 它一直代表着一种新的社会景观。彭加勒在谈到科学美的时候, 通过自己的科学实践, 非常清楚地区别了科学美与其它类型美的不同:“这里所说的美, 不是给我们感官以印象的美, 也不是质地美和表观美。并非我小看上述那种美, 完全不是, 而是这种美与科学无关。我的意思是说那种比较深奥的美, 这种美在于各部分的和谐秩序, 并且纯粹的理智能够把握它。”科学美在于理论思维与科学精神的渗透交融, 使原来潜存于科学研究活动中的审美关系变成了现实的审美关系, 并在主客体间产生了一种美的高级形式。作为科学研究与创造过程中的科学家的审美观照, 既不是克罗齐的“艺术直觉”, 也不是柏格森的“生命直觉”, 而是一种闪烁着科学精神的美。

上一篇:储量分布特征下一篇:数据库原理的思路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