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文化与群众文化

2024-09-27

县级文化与群众文化(精选12篇)

县级文化与群众文化 篇1

当今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 就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文化产业作为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附加价值高、发展潜力大的“绿色产业”, 相对于传统产业具有较强的拉动性和“溢出效应”, 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下面, 我就如何发展县级文化产业谈几点认识和建议。

一、县级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县级文化产业经过当代的发展和历史的沉淀, 已初步形成涵盖出版发行、印刷包装、文化旅游、文化娱乐、文化艺术品鉴赏销售、文化艺术培训和广告行业等门类比较齐全的文化产业群体。已成为县级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所占比重很小, 文化产业发展刚刚起步, 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 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产业意识不强, 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县级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晚, 落后于县域经济发展, 还没有形成较强的实力和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二是产业规模不大, 文化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我县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呈现出总量小、层次低、分布散、效益差的特点, 缺少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大企业大集团, 形不成集群效应。三是文化人才匮乏, 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缓慢。文化产业的高、精专业人才相对缺乏, 人才总量、结构、素质还不能够适应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 尤其是在高端产业里缺乏掌握高科技、善于经营管理的拔尖人才, 成为阻碍我县文化产业提升科技含量、扩大产业规模的瓶颈。四是发展资金不足, 文化产业投入力度不大。财政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有限, 带动和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的效果不够明显。

二、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建议

(一) 提高思想认识, 明确文化产业发展方向。

当前, 制约县级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是思想观念问题。我们要解放思想, 提高认识, 从文化县的层面去思考发展文化产业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要充分认识到建设文化县才是一个县的未来, 要成立高规格的文化产业领导小组, 像抓工业一样地去抓文化产业, 像重视工业一样地去重视文化, 明确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 加大政府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 加快招商项目建设步伐, 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业态, 丰富文化产业内涵, 打造文化产业阵地;推进县域文化产业发展, 叫响文化产业品牌。

(二) 科学全面谋划, 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我们要积极发挥绿色生态优势, 深入挖掘文化底蕴, 开拓创新, 以建设幸福社会为目标, 以争创全国文化先进县为抓手, 对打造文化县城作科学性前瞻性的考量, 精心策划、尽快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县级文化发展规划, 把文化规划作为其他规划的顶层设计, 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原则, 将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绿色生态资源、城市建设规划以及高新技术发展相融合, 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步伐, 努力壮大县级文化产业的规模和实力。使传统文化“死”的活起来, “静”的动起来, “暗”的亮起来, 最大限度地展示传统文化的神韵, 同时, 大力发展动漫等新兴文化产业, 从而将文化产业打造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三) 狠抓项目建设, 带动文化产业全面发展。

文化产业项目是整合文化资源, 打造知名品牌和文化亮点的重要载体。政府要加强对文化项目的开发、筛选、论证和包装, 建立覆盖全县的文化产业项目库, 加快“文化产业园”等项目规划建设, 不断增强文化产业发展后劲。积极推动一批产业基地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 带动全县文化产业提质升级。进一步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 着力打造集游乐健身、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园。同时, 加快对多功能影剧院、文化艺术活动中心 (二馆合一) 等文化基础性建设。

(四) 实行人才战略, 带动文化产业的跨越。

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创意, 灵魂是文化。我们要牢固树立文化产业是创意产业、文化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高度重视文化产业人才的成长, 营造良好的文化产业人才发展环境, 促进文化产业人才集聚。建议建立灵活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机制, 实施引得进、留得住、用得活的人才战略。优化文化产业人才资源配置, 鼓励文化产业人才脱颖而出。政府要加强对文艺创作、文化经营、文化经纪人等高级人才的引进, 制定相关优惠政策, 吸引文化名人和优秀文化经营人才来我县创业, 并重奖有突出贡献的文化产业人才, 为文化产业的跨越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五) 加大扶持力度, 促进文化产业的腾飞。

政府要充分发挥在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建立公共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设立文化产业发展资金, 成立文化投资公司, 制定实施细则, 积极搭建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平台, 引导更多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进入文化产业, 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文化建设。进一步研究制定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 并在财政投入、项目审批、税收减免、用地保障、人才引进等方面对文化产业进行重点倾斜和扶持, 以加快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促进文化产业的腾飞。

县级文化与群众文化 篇2

廉政文化建设是构建预防腐败体系、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廉政文化“六进”则是廉政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和有效形式。今年,我县紧紧围绕《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与惩处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重点结合《廉政准则》的贯彻实施,创新载体,拓宽领域,分步实施,整体推进,深入开展廉政文化“六进”活动,努力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氛围和社会环境,实现了经济社会向前发展和反腐倡廉整体推进的良性互动。

一、强化认识,构建常抓不懈机制

(一)建立机制,整合力量。一是建立领导机制。我县按照中央、中央纪委的要求,把党风廉政宣传教育纳入全县党的宣传教育的总体部署,与全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有机结合,做到统一部署,统一要求,统一检查和考核,成立了由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任组长,组织部、宣传部、文体广电局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党风廉政宣传教育联席会议领导小组,制定了联席会议制度。工作中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工作情况,分析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不断完善主题性、社会性和部门内部不同层面的廉政文化教育工作布局,逐步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的“大宣教”工作机制,增强了廉政文化建设的整

1合力。二是建立保障机制,将廉政文化建设工作经费纳入县乡两级财政预算,在人、财、物三方面予以保障,确保工作顺利开展。三是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将廉政文化建设纳入全县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制定了责任目标和量化考核标准,建立了考核奖惩办法,并与全县工作同检查、同考核,促进了廉政文化各项工作的具体落实。

(二)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在廉政文化建设中,我县努力凸显地方特色,积极探索适合我县廉政文化建设的新举措和新方法,使廉政文化寓教于乐、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增强廉政文化的实效性。预先制定了《XX县廉政文化进机关、进校园、进家庭、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活动实施意见》,工作中既着眼整体,坚持研究,边实施、边完善,随时提出阶段性工作目标,循序渐进地推进工作、又立足当前,把廉政文化有机地融入反腐倡廉和部门相关工作中,确保廉政文化建设工作扎实开展。

(三)强化党纪政纪教育、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在工作中,我们始终把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防线作为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将党纪政纪和党内法规内容列入党员干部理论学习、中心学习和县委党校学习培训内容,利用开展廉政党课、组织党员干部观看反腐倡廉电教片和“民情走访月”等活动,加强党员干部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廉洁自律意识。今年,我县特别邀请市纪委胡晓刚副书记亲临,为全县600余名科级党员干部上廉政党课。这些活动开展强化了党员干部的党纪政纪教育,进一步筑牢了思想道德防线。

二、创新载体、增强廉政文化的感染力

廉政文化建设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面向全社会,把思想教育,纪律教育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法制教育给合起来,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为党风廉政建设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一)大力构筑廉政文化宣传阵地,一是开辟廉政专栏,充分利用报刊电视覆盖面广、群众关注程度高的特点,加大廉政文化的宣传力度,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在报刊、电视台、开设栏目,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进展、成效、经验和先进典型的报道,增强反腐倡廉宣传的声势和效果。二是建设廉政文化长廊,在政务中心、单位服务窗口、楼梯走廊等设置《廉政准则》学习贯彻宣传栏,并张贴廉政格言、警句、书画、反腐图片等,营造良好的勤政、廉政环境。三是加强廉政网络建设。2006年我县就开通了XX廉政网,今年,我县创新在网上推行廉政文化专用论坛,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参与到我县廉政文化建设中来,进一步拓展了反腐倡廉新的阵地。四是开展向领导干部送廉政格言警句活动,今年元旦期间,我县结合《廉政准则》的贯彻,印制廉政贺卡1000份,赠送给全县科(局)级领导干部,警醒党员干部勤政廉政。

(二)、寓教于乐、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廉政文化系列活动,工作中努力突出文化特色,增加文化含金量,提高文化品味,使廉政文化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寓教于文,寓教

于乐、寓教于理,让全县党员干部和群众从富有感染力的文化作品中接受熏陶。一是通过廉政节目演出形式在我县冯三镇和城关镇分别开展廉政文化进村组和廉政文化进社区活动,参与群众3千余人,取得非常满意效果。二是将廉政知识与民间文化有机结合,寓教于乐、寓教于理,让全县党员干部和群众从富有感染力的文化作品中接受熏陶。在国庆期间我县组织开展了迎《国庆》党风廉政书画展,来自机关和民间60余幅廉政书画展出,全县党员领导干部600余人次参观。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廉政知识比赛等活动,结合宣传学习贯彻《廉政准则》,我县首先组织全县8000余党员干部开展知识测试活动。组织各乡镇和部门开展《廉政准则》知识竞赛,并选拔优秀队伍参加市纪委主办的电视竞答赛,其中一名队员参加了省级竞赛。四是开展廉政文化进家庭活动,每名学生写一封廉政书信给家长,选取《全国廉政公益广告》8条广告在县电视台轮流播放,市民反响良好。

三、几点体会

一是创新廉政文化“六进”活动要突出重点

廉政文化进农村,重点体现宣传性。以“廉政文化进村组、风清气正促和谐”为主题,与创建文明乡、文明村、文明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制度、强化公开,增强农村基层干部遵纪守法、公正办事的意识。

廉政文化进机关,着力体现警示性。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与创建学习型机关、服务型机关、高效能机关相结合,促进党员干部廉洁从政、依法从政,营造廉洁奉

公、执政为民的良好氛围。

廉政文化进校园,着力体现引导性。以“敬廉崇洁”为主题,把廉政文化与校园文化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确立廉洁的价值取向,树立“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道德观念。

廉政文化进社区,重点体现人文性。以“建和谐家园”为主题,与社区文化、创建平安社区相结合,提高居民群众支持和参与反腐倡廉工作的自觉性,打造社区廉政文化。

廉政文化进家庭,重点体现监督性。以“幸福廉洁家庭”为主题,把廉政文化与家庭廉内助,家庭小小廉政监督员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党员干部把握好8小时以外关口,营造廉洁家庭环境。

二是紧密联系实际。在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工作中紧扣我县工作重心和特点,找准群众的思想脉搏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廉政文化建设。

三是充分发动群众。在开展廉政文化建设中紧密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争取群众对廉政文化建设的参与和支持,让他们在参与过程中受到教育和影响。

用文化经营电视 打造县级台品牌 篇3

关键词:文化;电视;县级台

文化是由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相应产品所组成,是精神文化的组成部分。电视艺术在承载、传播精神文化的同时也在创造物质文化。历史是根,文化是灵魂。从长远来看,当今电视产业的发展,所靠的不只是娱乐来卖座,丰富的文化内核会使电视媒体具有持久生命力。尽管电视属于大众传播媒介,但其承载的不是低俗与庸俗,而是一种文化,它能潜移默化塑造人的灵魂,培育人的审美情趣。所以电视需要的是一种文化的支撑,有文化支撑的电视产品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对于广南而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大约距今5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目前,境内发现旧石器、新石器遗址10余处,较有代表性的有蓮城冷水沟龙脖山洞、八宝百乐余家岩洞旧石器遗址和八宝安令村龙根洞、篆角阿渺村布苏洞等,较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岩画有田房岩画和中寨弄卡岩画。这些都见证了广南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在两千多年前,广南壮族先民建立了由9个部族组成的句町古国,立句町侯毋波为王,与夜郎国同时期存在。辖区大致为今广西的西林、隆林等地和滇东南一带。县城内从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至清光绪年间先后建有六阁、二十四座庙宇和五座学宫、书院。现保存较完好的文物有壮族侬氏土司衙署、文庙、文笔塔等19处古建筑及古遗址。去年,广南被认定为世界地母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并被入了云南省十大历史文化旅游开发建设项目……这些就是广南县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是广南县近年来打造的“地母圣境、句町故地、世外桃源”品牌,不断传承和发扬光大的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地域优势资源。

在知识经济时代,不仅仅是有形资产能够创造利润,无形资产——文化的含量仍旧可以转换成电视产业发展的契机。电视经济能否持续的增长关键在于“文化”。所以,要用文化来经营电视,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点:

首先,要提高电视人的文化修养。电视人的文化修养这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媒体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这已经成为传媒界的共识。电视与其他媒介的竞争就在于电视产品的生产者——电视从业者。作为县级电视台,对于优秀人才当然是趋之若骛。由于财力和基础条件限制,想得到优秀人才难度是很大的;但像广南县这样的国土面积和人口大县,文化资源、文化产品丰富多样。为引进和留住人才,广南县出台了《广南县广播电视宣传特殊人才评定办法》,从政策、待遇上给予关心,想尽一切办法留住人才,让他们为地方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次,台内建立相关学习机制,定期组织采编撰人员到上级台学习,结合地方本土文化特色,学习先进的采编理念和制作技术。拥有本土文化资源是前提,如何将本土文化资源用现代的先进的表现手法表现出来?只有不断进行学习创新才能做到这一点。在这里,广南县广播电视台也有了相应的学习制度,定期每年选派优秀记者到上级台跟班一个月时间学习。每周一安排各个栏目进行好新闻和差新闻的学习比较,每个月评选出做得较好的新闻给予一定的鼓励和奖励。

最后,电视产品的文化含量。电视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产品,它在传播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引导、影响人们的审美趣味,培育人们的审美情趣。文化可以成为电视的亮点,也可以成为电视的卖点。在这里,广南县电视台积极挖掘民族民间文化特色,于2003年依靠民间艺人挖掘整理的洞经音乐《广南古韵·壮乡礼乐》参加云南省第四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铜鼓厚浑的回响与或典雅、或激越的礼乐相互交融,令《广南古韵·壮乡礼乐》在展演中一鸣惊人,获得了金奖。同时,广南县积极做好文化宣传推介工作,先后组织中国记者“世外桃源”采访行,知名画家“画说广南”等活动。2011年5月,央视科教频道运用探访、考证、影片资料剪辑等手法,透过广南县境内土司衙署、出土文物、铜鼓文化、牡宜木椁墓等古人类文化遗址,原汁原味地展示了广南县多姿多彩的民族历史文化。该纪录片填补了我国古代民族源流史研究的空白。

尤其是这几年来,广南县利用花街节这一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节日,紧紧围绕“地母圣境 句町故地 世外桃源”三大品牌,以广南丰富多彩的壮、苗等少数民族服装服饰和博大精深的句町文化、桃源文化和民族文化为载体,着力于发展云南民族服装服饰产业和旅游产业,更深层次展现云南边疆少数民族的服装服饰博览会、文化盛会和文化旅游推介会,对进一步提升云南、文山、广南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广南县广播电视台在其中,通过大量的跟踪宣传和专题报道,有力地树立了文化广南这一良好形象,也提升了本台的知名度,在社会上得到了很好的评价。

在有限的设备和资金上,广南县电视台充分利用广南的这一文化品牌,按照常办常新合规范、创新的要求,不断创新栏目内容和形式,办出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三年来,广南县电视台率先在文山州8个县实现时政新闻日播,每天自办节目达到30分钟,上紧紧围绕县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宣传,下着力突出本土特色,紧扣群众想要知道什么就报道什么的原则,紧扣民生问题,根据不同时期的宣传重点开设不同专栏,不断赢得了广大受众和领导专家的称赞和认可。到2012年底,实现媒体创收近百万元,成为历年之最,已经初步显现出电视产业效益。

县级文化与群众文化 篇4

在百度词条上,“文化”定义为,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是能被传承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而文化类电视栏目则是以电视媒介的手段,挖掘、传播具体地方的历史人文、风土人情、习俗传统等方面内容的电视节目。

近些年来,从国家层面看,“文化软实力”“文化热”浪潮迭起。在地方基层,以“文化”塑造区域形象,也成为不少地方政府的意识和媒体工作者的自觉。曾几何时,上至中央台、省市台,下至县一级的电视媒体,都争相创办“文化类电视栏目”,有所谓“新闻立台、文化强台”的说法。文化类电视栏目的遍地开花、争妍斗艳,极大地丰富了电视荧屏。特别是对于县级台来说,它增强了节目的可看性,提升了电视台的影响力,也彰显了媒介的人文情怀。

不过,令人感到惋惜的是,县一级电视台的文化类栏目,大都因先天发展基因不强,后天生存环境不佳等原因,无法持续开办下去。从开播到停办,往往只有三两年的生命周期。如果说,文化类栏目的创办是县级电视媒体对“枯燥、肤浅、单一化”的、以时政新闻为主节目样式的突破,那么它的式微则映照出,文化类栏目所面临的“叫好不叫座”的生存窘境。

二、以《武荣纪事》栏目为例,分析县级台文化类栏目的生存境遇

(一)栏目开播受关注,口碑、创优齐头并进

以笔者所在福建省南安广播电视台为例,2011年4月份,首档文化类纪实专题栏目《武荣纪事》开办。栏目主要是以纪实的手法,通过真实的影像深度关注民生百态,真实记录时代变革,挖掘南安地域文化,展现南安风土人情和南安新形象。节目从创办伊始,就获得了台里的充分支持,不仅从一线记者中选调了经验丰富的人员组建专题栏目团队,还配备了当时台里最好的拍摄设备。节目制作也不负众望,在开播中逐渐受到当地群众的关注和好评。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往人们普遍认为县级台多是枯燥的领导新闻,没想到还有一档反映当地民风民俗的文化节目,让人耳目一新;二是栏目涉及民生、历史、人文的选题,丰富多样,贴近群众,增加了本地台的可看性;三是精心的节目策划、匠心的拍摄剪辑、可心的内容表达,带给观众一道道意想不到的“文化大餐”。

此外,借助《武荣纪事》的开办,南安广播电视台的节目创优也捷报频传。在栏目中播出的一些作品先后斩获“纪念建党90周年——优秀电视文艺专题节目·最佳作品”、第十四届全国电视外宣“彩桥奖”二等奖等众多奖项,并通过与黄河电视台的合作,让“势单力薄”的县级电视台走出了国门,在世界的舞台上传播南安的声音。

(二)诸多因素,掣肘发展

然而,在栏目发展蒸蒸日上的时候,一种难言的窘迫和尴尬一直伴随左右。那就是口碑和收视的不相称、经济投入和广告产出的不对等。

首先,作为一档追求深度、广度、人文情怀的专题栏目,《武荣纪事》以它的真诚态度、纪实风格,在福建省众多县一级的电视节目独树一帜,赢得掌声,也收获了不少忠实的粉丝观众。但是这些群体年龄多在40岁以上,年龄层次较高,他们多为文化爱好者,普遍具备较高的文化程度。而对于年轻的以及文化层次相对较低的群体,栏目吸引力相对不足。

其次,随着“网台”的分离,县级电视台的生存境遇如同“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从广告创收方面看,这必然要求电视栏目释放出更多的“经济能量”。但和传统电视新闻栏目相比,文化类纪实栏目的广告效益有限,于是在“效益指挥棒”的挥动下,它的落幕只是时间问题。

再次,作为本栏目的编导,要全程参与栏目的创办、节目的选题制作。笔者也发现,县级台要做好一档深度的文化纪实栏目,除了经费的捉襟见肘,人员的保障不足、选题的视野受限、编导能力的不足,导致节目质量的高低不一。

(三)栏目停办,节目持续重播

由于上述诸多原因,《武荣纪事》栏目组于2014年2月解散,栏目存活了近3年的时间。原以为它已彻底地被划上“休止符”,但直到现在,原来制作的上百期节目经过重新编排又不断被播出,延续了它的生命。

这种特殊方式的存在其实正是南安广播电视台对文化类栏目在守弃之间的纠结心态的写照,这也是很多县级电视台共同面临的问题。在笔者单位台领导、新闻同仁看来,放弃这样一档高品质的栏目非常可惜,但是在现有一线新闻人员短缺和栏目创收能力薄弱的情况下,将该栏目“搁浅”也是无奈之举。如果把它们比作一种食物,看起来鲜美无比,食起来唇齿留香,但是迫于现实消费不起,也只能成为空谈。

三、探究县级台文化类栏目发展之路

那县级台文化类栏目未来还有春天吗?这样的诘问,就像21世纪初面对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崛起,媒体工作者的忧思。

在传播媒介多样化、信息内容泛滥化的今天,其实人们对有诚意的、高质量、关联生活、亲近个体的内容还是有着强烈的需求。不过“旧酿依旧”,还要“新瓶装”,思考、探索适应新媒体时代环境,使用受众喜闻乐见的电视叙述手法,是包括县一级新闻工作者在内的所有媒体人必须掌握的技能。

网络时代对于文化类栏目的制作,还必须意识到的一点是,要将“互联网思维”融入节目的内容生产中。要“变静为动”,善于制造话题,多一点“定制化”。例如,今年6月份是郑成功收复台湾356周年。南安是郑成功的故乡,许多人感兴趣,了解也多。常规的报道实在已经太多,如何做出新意呢?可以尝试在网络上召集全民参与节目制作,提供选题,选择立意,参与拍摄。通过线上的互动,线下的主题宣传,让看起来“阳春白雪”的专题栏目更加亲民,更加好看,也更加好玩。

摘要:文化类栏目是近年来许多县级电视台开办的一种电视节目样式。它以深入挖掘区域文化为己任,深刻展现了媒体人的人文关怀。但是在创办的过程中也遭遇了种种窘境。本文以具体的事例,关注它的生存境遇,探寻一些发展的可能。

县级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5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文化强省”战略做好必要的前期准备工作,邵阳××县组织开展了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调研表明:近几年来,××县文化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对促进××经济和社会建设事业发挥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但文化产业总值偏低、结构不合理、规模程度不高、整体影响力和竞争力不强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总体上说离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要求相距甚远。

一、文化产业发展的目前状况

1、文化产业的主要行业分类及布局

按照国家文化产业领域的分类分项要求划分,××县文化产业主要有文化演艺类、文化休闲娱乐业类、网络文化游戏服务业类、文化旅游业类、文化用品设备销售业类、印刷业类等六个大类。文化演艺类有国有剧团1个,即××剧团,但只保有牌子,人员老化,现已全部退休,由县财政全额供养;民间文艺演出团体42个,从业人员520人;专门表演场所2个,其中××剧院为国有单位,兼有大会堂功能,从业人员3人,××电影院改制后为个体所有制企业。文化休闲娱乐业有游戏厅22家、歌舞厅2家、文化休闲广场1处、个体书店12家。网络文化服务业主要有县电视台1家,有线电视台、广电网络公司1家(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网吧37家,其中县城内11家,各乡镇主要集镇中心26家。文化旅游业主要有白云岩和白水洞2个旅游景区、赛双清公园和龙山国家森林公园2个公园、1家旅行社。文化用品设备销售业主要有8家音像制品销售店。印刷业有10家印刷包装厂,主要生产文化用品和商业包装用品。

2、文化产业行业的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文化产业国有成份较少,以个体工商户为主体,生产经营以市场为主导,政府进行必要的指导和调控。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如下:

①演艺类:年内创产值(收入)523万元,其中国有文化馆从事文艺辅导、艺术培训,年收入3万元,民间演艺团体年收入520万元。

②文化休闲娱乐业年收入136万元,其中游戏厅收入66万元,歌舞厅收入10万元,书店收入60万元。

③网络文化服务业年收入1684万元,其中××电视台广告收入95万元,广电网络公司收入1295万元,网吧收入294万元。

④文化旅游业创收入238万元。

⑤文化用品设备销售创产值28万元。

⑥印刷业总产值800万元。

综上,全县文化产业解决劳动力就业1600人,实现产值总计为3409万元,占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的0.071%。文化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键问题:尚未形成具有战略意义的理性共识,文化产业发展缺乏社会动力。

一是文化产业发展未能合理进入决策层面的议事空间。县级党委政府注重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完全正确的。问题是,作为社会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产业发展,往往处于被忽略状态,无论地方发展方略,甚至连“十一五”规划等各类地方发展纲要或发展目标,较少见到“文化产业”字眼,县财政亦没有编制文化产业发展专项预算,难能形成以“抓工业的工作力度、抓农业的认识高度”促文化产业发展的政府导向,以致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明显不同步。

二是相关管理部门未能给予文化产业发展以科学合理的工作定位。文化、广电行政管理部门往往侧重于文化、广电行政日常管理,更多关注纳入政府考核范围的文化、广电事业发展,对于主要依托市场运作的文化产业发展,缺乏足够合理的科学认识,较少关注,较少研究,没能理直气壮地、科学合理地向(来源:公务员在线 http://)党委、政府提出可行性发展规划。文化产业发展未能进入地方发展规划笼子,未能引起决策层面的高度重视,与主管部门积极宣传造势、主动争取支持作为力度不到位不无关系。

三是文化产业经营者大多无有做大做强行业的追求愿景。由于以自主经营、小本经营、就业型经营为主,文化产业经营者往往但求小利润、不求大效益,因而不能“放眼看世界”,紧跟时代发展脉络,不断吸收现代科学营养,做强经营行业;不能增大行业规模,实现强强联合,形成集约优势,做大文化产业。面对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湖湘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大好发展机遇,既缺乏趁势而上的动力感,也不具备必需的对接能力。

突出问题:尚未建成主导产业领军、结构布局科学的产业集群,文化产业发展缺乏规模张力。

一是没有一个能发挥主导领军作用的支柱文化产业。××县经济欠发达,除赛双清艺术节和全国诗词之乡以外,没有典型的特色文化现象,培育主导文化产业存在先天不足,只能任由市场调节。

网吧业有利可图,大家争办网吧,民间乐队能谋生计,人人学吹小号。行业规模完全由民间组织或个人自发形成,自然不可能成规模、有水平、上档次。要培育拟或包装一个标志性支柱行业,发挥其主导领军文化产业的作用,短时期内恐难成军。

二是现有产业结构布局不够科学合理。××县现有六大类文化产业,多为传统型消费类行业,结构单一,没有适应现代发展

需要的科技含量高的产业。特别是文化科技新产品研发、应用与推广,文化市场创业信息服务、文化产业投资服务,动漫文化、文化会展、文化旅游业开发等尚未起步,仍是盲点和空白。

三是文化产业规模偏小偏散。全县文化产业除广电网络公司捆绑在省广电网络公司外,其余基本上是个体经营、无文化产业集团或产业公司。无论是单个企业,或者在某个行业系列,没有一家具有规模优势,文化部门曾在网吧业推行合并集约经营,但仍未产生理想的集群效应。目前为止,全县没有一家产值上千万元的文化产业或文化项目。

重要问题:尚未整体性树立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现代经营理念,文化产业发展缺乏竞争活力

一是没有树立大市场集约化经营意识。文化业主囿于小资本、小行业、小范围“三小”经营,既小气无力,以致无序经营,又缺乏协作,难已形成气候。因而社会影响力小,市场竞争力弱,这种“弱小”型行业,实难赢得更多、更优的社会成果份额。

二是没有树立前瞻性市场评估意识。文化业主有的追求短期效应,热衷于投资成本低、收效快的行业(如网吧、民间乐队等),缺乏长远发展规划和规避风险意识,导致争占坐位甚至相互撞车。有的选业不准(如印刷业),盲目上马,一遇行政管理吃紧,出现经营链条断裂,甚至直接导致破产倒闭。

三是没有树市场营销创新意识。文化业主习惯于传统化,一般性市场经济模式经营,不能“走出××”求发展,积极引进科技含量高、规模效应好的经营项目,不断学习外地同行业先进的经营方式,积极引进先进经营经验和优秀经营人才,几年一贯制,甚至多年一个样,产业发展缺乏生机和活力。

三、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要抓住机遇,趁势而上,合力营造文化产业发展氛围。要认真贯彻实施省委、省政府“文化强省”战略,重点做好文化产业发展进领导议程、进发展规划、进项目笼子“三进”工作,赢得话语权,争取发展空间。重点做好承接先进地区文化产业转移基础准备工作,提升承接能力。

二要培育壮大特色文化产业骨干项目。××县应重点培育赛双清艺术节、文化旅游、文化演艺和文化会展博览等品牌项目和骨干企业,出台相关支持政策,成立相当经营团队,引进战略投资者。赛双清艺术节是××县的品牌文化,每2年一届,在全市全省影响较大,过往九届均为政府举办,交由民营团队承办,可期做大规模,形成产业效应;依托白云岩、白水洞2个旅游景区和龙山森林公园、资江风光带,打造邵阳市后花园;组建一个县有演艺团体,规范指导民间演出活动;利用近城优势,建造会展博览中心,承接全市文化会展和博物展览。

三要开辟一个规模化专业化的文化产业园区。在众多的园区建设中,文化产业园区理应有一席之地,要将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纳入发展规划,并组织专门班子和人员进行可行性考察论证,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步伐,“筑巢引凤”,重点发展对接文化产业转移的项目和为湖湘文化产业提供基础服务的配件式产业,带动文化产业发展。

县级文化与群众文化 篇6

关键词:公共文化;现代;政府服务

2015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制定下达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办发〔2015〕2号),各级党委、政府相应出台了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文化建设投入逐步加大,设施逐步完善,人才队伍逐步健全,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不断创新,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满意度不断提升,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开局良好。

但是,在工作推进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鉴于目前的实际情况,县级政府必须以国家、省级文件政策为依据,认真调工作思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快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指导思想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牢牢把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着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监管体系、优秀文化传承保护体系、优秀文化基层文化从业人员培训体系、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体系,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快速发展,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和良好文化条件。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改革创新。坚持用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来看待形势、推进工作,观念上要适应,认识上要到位,方法上要对路,工作上要得力。学会向改革创新要动力、要活力,勇于破除思维定式和体制束缚,既规划发展,又规划改革,以改革促发展,把深化改革与促进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

二是坚持宏观思维。要立足现状,善于统筹内外两种资源,把文化改革发展更加主动自觉地置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去思考谋划。要立足脚下,着眼长远,既要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衔接起来,又要考虑更长时期的远景发展,增强规划的前瞻性。要找准定位,打造特色,形成区域文化发展新优势。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社会效益第一,进一步强化文化本体功能,把教化育人贯穿到文化工作的方方面面,特别是把握规划设计中各组成要素的特性和功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各项业务工作融会贯通,努力实现文化工作的大突破、大创新。

四是坚持统筹兼顾。文化工作既服务于中心工作,又需要中心工作的支持,要把文化工作有机融入发改、旅游、科技、教育、城建等众多领域,要找准定位,突出特色,与经济社会总体规划相呼应,及时把重大战略、重大项目等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三、发展目标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巩固提升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保证人均藏书、群众文体活动、经费和人员保障等不低于《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标准(2014年—2020年)》,并完善监督机制,全面完成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赋予文化建设的任务,努力构筑文化设施配套齐全、覆盖城乡、均衡发展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文化精品不断涌现、文化市场监管不断健全、文化遗产保护全面加强、群众对群众满意度较高的文化建设新格局。

四、主要任务

(一)深化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整合盘活国有文化资源,推动文化经营单位良性发展、做大做强。积极改进服务理念、服务方式、服务手段,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推动政府部门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进一步理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管理体制、文物管理体制等,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并组织实施,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落实理事会制度,实施文化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引进工程。

(二)建立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新机制

提高“三馆”免费开放水平,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努力实现全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整合乡镇各类设施资源,构建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分步实现全覆盖,制定达标定级的考核机制。合理布局,加快建设户外广场固定舞台。探索政府购买、市场供给的文化服务新途径,鼓励和支持兴建民间图书馆、民俗博物馆,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新模式。

(三)构建现代文化市场监管体系

按照国务院“先照后证”的规定和要求,进一步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监管体系,完善监管技术和手段,促进文化市场繁荣发展。建立完善行政权力清单制度,调整完善文化市场准入退出机制,促进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区域之间信息交流共享,加强文化市场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强化文化市场技术监管,深入开展“扫黄打非”专项行动,营造更加清朗的文化空间,切实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

(四)构建优秀文化传承保护体系

坚持保护利用与普及弘扬并重,进一步强化重点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入挖掘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特色文化。加强文物执法检查力度,提升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基础工作,完善各级重点文物保护项目申报程序,着力健全完善非遗保护项目、传承人、传习所、生产性保护基地“四位一体”保护传承体系,探索开展生产性保护利用,实施“乡村记忆工程”,保护古村、古街、古巷、古建筑等。

(五)构建基层文化从业人员培训体系

加强对文化馆、文化站文化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努力提高馆、站业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发挥文化馆、专业文艺院团的资源优势,以各街道镇星级文化带头人、群众文化队伍负责人和业务骨干为培训对象,以基础知识、范例片段处理、现场练习为主要方式,加强对合唱、舞蹈、鼓乐等方面的技能培训,使培训对象掌握培训内容后,通过组织日常排练和参赛活动,再指导所属街道镇的文艺队伍更好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通过层层传授和普及,推动全区群众文化活动更高水平地开展。

五、措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1.加强对文化工作的组织领导

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批示精神为引领,认真贯彻省、市有关文化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以“走在前列”为定位,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总抓手,坚持问题导向,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大力繁荣文化事业,不断提高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满意度。进一步明确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职责,把文化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一起部署、一起实施。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把文化建设作为衡量科学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工作实际的重要内容,纳入对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体系。

2.增加公共文化投入

明确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建立健全政府文化事业经费稳定增长机制,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公共文化事业投入中的主渠道作用,对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公益性文化机构及需要特殊保护的文化事业单位,如图书馆、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单位等,各级财政要继续给予经费保证,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给予政策扶持和引导,重点扶持那些具有示范性、体现地域特色的艺术作品的创作和生产。

3.完善和落实文化经济政策,大力扶持文化产业发展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通过独资、合资、股份合作、联营等方式,引导民营经济进入文化娱乐业、音像制品销售业、印刷业等领域,对非国有经济投资的文化市场项目,在市场准入、税收、信贷等方面享有与国有文化企业同等的待遇。打破地区、部门、行业所有制界限,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重新整合文化资源,依托有竞争力的企业,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逐步形成一批拥有文化品牌、多元化投资主体的大型文化企业。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1.落实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

按照省、市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积极稳妥地推进综合性文化管理体制、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等体制机制改革。巩固政府机构改革成果,完善文化宏观管理体制,理顺多方面关系,实现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文物、版权等多项事业产业良好发展。

2.积极稳妥推进艺术表演团体改革

遵循舞台艺术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发展为主题,以激发活力为目的,以面向市场、面向群众为导向,推进国有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机制创新,引导支持民营艺术表演团体发展,形成多种所有制、多种体制合理布局、共同发展的艺术表演团体格局,形成富有效率的舞台艺术生产运行机制,形成保护传承优秀民族艺术、扶持优秀艺术产品生产和传播的政策环境。

3.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

公共图书馆、博物馆、艺术(文化)馆(站)、美术馆、文物保护、考古科研管理机构等承担公益服务任务的文化事业单位,要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要求,强化公益属性,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明确功能定位、职责任务。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符合本单位特点的绩效考核、干部人事、激励奖惩机制,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文化服务。

(三)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文化服务能力

全面落实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工作部署,改进文化人才管理体制,创新文化人才工作机制,完善文化人才政策,推动文化人才队伍全面发展。对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有突出贡献特殊人才、德艺双馨艺术名家、濒危稀有剧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团体,推动制定专门扶持政策。实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工程和基层公共文化辅导工程,提高基层文化骨干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解决新馆建成后人员不足的问题。从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角度逐一发掘培养文化艺术特殊人才,培养造就一支充满活力、勇于创新、善于开拓的高素质创新型文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做好优秀传统文化项目人才储备和延续传承工作。

作者单位:

县级文化与群众文化 篇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公共图书馆宣言》指出:“公共图书馆, 作为人们寻求知识的重要渠道, 为个人和社会群体进行终身教育、自主决策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2005年12月底, 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明确指出“国家兴办的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为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单位, 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

公益性是公共图书馆的最好定义, 它体现了公共图书馆存在的根本意义, 明确了公共图书馆发展的根本方向。公共图书馆作为公民的“第二课堂”和“社会大学”, 应满足人们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权利和保障。

图书馆伴随人类文明的发展, 承载着保存文献、传承历史文化的重大使命。而现代图书馆的公共性、公益性与开放性等特点, 使其具备的社会职能日益增强和完善。尤其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城市日新月异的今天, 图书馆的生存环境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因此, 公共图书馆必须在服务理念、服务模式、服务体系上重新整合, 要以人为本, 挖掘更适合现今社会发展需要的生存因素, 最大化地发挥其社会引领作用,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二、县级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位置

1. 公共文化服务的性质和作用决定县级公共图书馆在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地位。

公共文化服务的本质是在文化覆盖上体现国家和政府在管理上的平等和公正, 进而促进社会科学、和谐地发展。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渐实现全覆盖社会的背景下, 公共文化服务的最终目标是保障和实现公民基本文化权力和利益, 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明建设等基本文化需求。

公民文化权益的保障和实现必须依附各种社会文化服务主体, 县级公共图书馆就是利用对信息技术资源的配备与整合, 摒除城乡不平衡、地区不平衡、社会阶层获得服务不平衡的因素, 秉承其职业信念和操守, 将文化服务延伸到社会的各个阶层, 使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够公平、公正、合理地获得图书馆的所有服务项目。在构建覆盖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进程中, 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需求成为县级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的首要任务和重要责任。

2. 县级公共图书馆的性质特点决定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县级公共图书馆是由地方政府 (或社区) 建立的文献信息中心, 以收集、整理、保存、开发、服务为基本任务, 面向社会所有人提供免费的文化服务, 保证社会和个人平等、自由地获取信息并加以利用。

县级公共图书馆具有如下特点: (1) 公益性。县级公共图书馆是地方政府行使公共文化服务职责的必要途径, 保证公民能够享受到基本文化权益。县级公共图书馆服务属公共服务范畴, 公益性是其基本属性和特点。县级公共图书馆为信息资源的收集、信息分配的调整、信息自由的维护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 其经费来自地方财政支持, 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有义务为所有公民提供优质免费的服务。 (2) 公平性。县级公共图书馆保障了社会的弱势老人、儿童、落后地区的特殊人群、少数民族等在信息或知识公平获取的权益问题上, 享用到同社会上层人士一样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

县级公共图书馆的特性使其容易走进社区、走进基层、走进特殊弱势群体, 是他们获取信息文化服务的重要途径之一, 成为城乡居民学习知识的“第二课堂”和“社会大学”。县级公共图书馆使公民获取教育和信息的权利、享受文化成果和科技进步的权利、参加社会文化生活的权利等得到有力保障, 因此, 县级公共图书馆成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县级公共图书馆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职能和作用

县级公共图书馆是向公民提供便捷阅读和获取信息资源的平台, 是社会教育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面向社会大众免费开放, 对全体公民提供普遍均等的文化服务, 维护公民平等接受文化服务的权益。县级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中要承担相应的作用。

1. 保障公众阅读, 促进公众终身学习。

首先, 县级公共图书馆为公众提供了便捷的阅读场所。通过广泛设立图书馆 (室) 或分馆, 营造全民阅读的浓郁氛围, 让图书馆 (室) 覆盖城乡, 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阅读条件, 使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图书馆的文化服务。其次, 为公众收集并提供各类文本资源和数字化文献信息资源,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 提升文化水平。第三, 县级公共图书馆是民众的“第二课堂”, 通过阅读辅导, 宣传、普及科学文化知识;通过信息咨询平台, 为公众答疑解惑;通过免费的、公益性文化服务, 全面提升民族文化素质。

2. 丰富读者活动, 发挥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

县级公共图书馆通过组织文化展览、举办知识讲座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服务活动, 延伸文化服务内容, 满足公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多年来, 大丰市图书馆不断拓展服务功能, 服务项目已拓展到讲座朗诵、文化展览、专题陈列、音乐欣赏、影视观摩、学术交流、网上咨询、文献提供、新书发布、多媒体互动、文化休闲等多种形式, 汇集了文献流、信息流、知识流、人才流和思想流, 成了市民继续学习的终身学校和文化休闲的“第二起居室”。近年来, 我们每年开展有影响的读书活动30余次, 如“全民读书月”活动;“读者座谈会”;读者服务成果展;读书演讲比赛;与市委、市政府一起开展“三下乡”活动;配合妇联开展“妇女环保志愿者”咨询服务;与文化市场联合举办法制年宣传;与团市委、市妇联举办少儿文化艺术展和少儿优秀征文展;与教育局联合举办少儿、美术、书法、诗歌作品评奖比赛;与科协联合举办科普宣传周, 与社区、部队一起开展图书宣传周;与兄弟单位一起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等。

3. 服务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 保障弱势群体的信息需求。

近几年来, 县级公共图书馆在为弱势群体服务的认识上更为全面, 在服务措施和力度上有所加强。一是为未成年人教育服务。如大丰市图书馆设有独立的少儿图书馆, 并有少儿图书专项经费, 使图书馆服务未成年人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有了可靠保证。二是设立盲人阅览区域。在大丰市图书馆公共电子阅览室机房, 专门设立了两台盲人阅览电脑, 安装了盲人阅览软件, 还定期为盲人读者送书上门。三是为老年读者服务。大丰市图书馆阅览室便民区内, 专门为老年读者配备了老花镜、针线盒、雨具等物品;公共电子阅览室机房内专门为老年读者开辟了四台电脑, 这些电脑调高了分辨率, 增加了辅助阅读软件, 安装了手写识别输入法。四是为驻地部队服务, 定期送书到军营, 开展军民阅读知识竞赛等活动。五是为服刑犯人服务, 近年来大丰市图书馆的服务还延伸到了部队、监狱, 分别在武警部队、看守所等建立分馆, 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4. 整合文献资源, 发挥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作用。

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提供优质文化信息资源是县级公共图书馆在构建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职责, 因此, 县级公共图书馆必须重新整合信息资源, 建设各种类型的数据库。一是开发特色馆藏资源。图书馆要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地方特色文献资源, 对其中重要的资料、数据分门别类加工、整理成专题数据库, 并放在图书馆网站供读者查阅。二是开发网络信息资源。图书馆应利用自己的信息专业人才优势, 选择一定的研究方向, 采集网络上所需的信息, 将采集到的信息加工、整理, 并进行有序化的资源重组, 形成使用方便的专题数据库。三是采购商用数据库。如“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等。四是整合资源检索系统。在建设专题数据库和引进数据库的同时, 依据一个统一的标准, 将各类数字资源进行有机整合, 实现跨系统、跨平台的统一检索, 形成对读者的一站式服务。读者使用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时, 只需在统一的使用界面下轻轻一点, 所要信息就能全部呈现在面前。

综上所述,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我国在新时期开展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举措, 更是县级公共图书馆展示自身文化服务, 扩大社会知名度, 提高社会影响力的大好时机。图书馆应紧紧抓住这个机遇, 在完善自身、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同时, 开拓思路、积极创新、奋力进取,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积极重要的作用, 成为引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蒋永福.文化权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公共图书馆事业[J].国家图书馆学刊, 2007 (4) .

[2]李婷.延伸图书馆公益服务, 构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J].图书馆, 2007 (5) .

[3]叶丹.浅析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J].图书馆工作, 2009 (1) .

[4]杨向明.加强“共享工程”建设,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6 (8) .

[5]华凌.对弱势群体信息援助与支撑的理性思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7 (3) .

[6]耿丽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下的图书馆服务-对推动全民阅读的思考[J].图书情报通讯, 2010 (3) .

[7]杨玉鳞.也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公共图书馆的作用[J].当代图书馆, 2009 (12) .

县级文化与群众文化 篇8

一、县级图书馆服务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街道行政社区是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发展的主要类型, 也是社区文化建设的基本阵地。社区内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图书馆活动、广场文化、科学普及活动、综艺活动、老年文化活动中心、老年大学 (学校) 、少年儿童文化园等。担负着满足社区内居民及社区内单位员工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任务, 也承担着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 对居民进行各种文化宣传教育的重任。

虽然国家提出了推进社区文化建设的具体要求, 比如今后城市居住区和新建小区住宅必须配套建设文化设施;公共文化机构要创新社区文化服务方式, 拓宽服务领域, 根据群众的需求提供服务;加强全国文化共享工程建设, 推动数字化文化服务进社区。但不可否认, 我国社区的文化基础还相当薄弱, 与城市社区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 社区文化建设面临很大的挑战。

以笔者所在的确山县为例, 确山县的公共图书馆网络由县图书馆、基层乡镇文化站图书室、乡村社区图书室组成。全县二十个乡镇基本建成万册图书室。每乡镇平均有三到五个社区设有图书室。有的是由村民自建的, 有的是由省市专项基金扶持建立的, 由村委会安排人员管理图书。总体来说, 确山县社区图书馆网络架构已基本成型。省市扶持建设的图书室图书内容较新, 对村民有很好的吸引力;而村民自建的图书室, 由村民收藏及捐献的旧书构成, 内容较陈旧, 很难吸引村民到图书室看书;村委会安排的图书管理员流动性大, 业务水平不高, 开放时间难以固定, 图书丢失严重。另外, 服务质量也很难提高, 街道居委会或者乡村社区, 除了基本的人头工资, 无其他经费来源。没有经费投资在图书馆基本设施上, 很难持续向社区群众提供其他文化服务, 因此难以形成持续发展, 而县图书馆坐落在行政区一个偏僻的深巷中, 距离居民区较远, 读者借书十分不方便。由于县图书馆和社区隶属不同的行政主管, 业务交流有限, 由此, 形成一方面是巨大的潜在文化需求, 一方面是种种条件限制下的薄弱的文化基础困境。

二、县级图书馆服务社区文化建设的建议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县级图书馆全体工作人员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树立“有作为才能有地位”的行动指南, 变被动等待读者为走出去主动出击、服务社会。

1. 重视树立图书馆形象是首要任务, 主动进社区宣传图书馆是当务之急。

仍以确山县为例, 确山县图书馆安排专门人员, 经常利用晚上街上人多的时间, 通过在城中心设置宣传板、发放材料、解答咨询等方式推介图书馆;与文化馆合作, 举办图书馆服务宣传社区晚会, 收到积极效果, 社会反响强烈, 新增办证读者近三千人;积极主动与居委会合作, 在一些有条件的社区建立分馆, 由确山县图书馆提供图书并负责管理人员培训, 居委会负责提供场地并招募退休教师作为志愿者管理图书。这种“身边的图书馆”贴近百姓生活, 具有便利、快捷的借阅优势, 吸引了大批社区居民走进图书馆, 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独特一景, 树立了图书馆良好的社会形象。

2. 充分开发图书馆读者中的专家资源优势, 开展丰富多彩的读者活动。

县级文化与群众文化 篇9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的由来要追溯到改革开放后的1984年。

那年,当时的曲阜县人民政府在孔子诞辰日(农历八月二十七日)举办了一项大型综合性文化旅游活动,定名为“孔子诞辰故里游”。其间,举行了孔子像复原揭幕仪式、仿古乐舞表演、游览孔府孔庙,乘古式马车游览孔林等活动。此后,每年的“孔子诞辰故里游”规模越来越大,活动时间由1天逐步增至10天,并将纪念活动与旅游观光、文化交流、经济技术协作结合起来。

1986年,活动项目增加了仿古祭孔乐舞表演、孔林射箭、孔子墓前献花,同时举办了旅游产品纪念品展销会、文房四宝及名人书画展销会,参加活动的中外游客达10万人以上。至1988年,共举办5届“孔子诞辰故里游”。从1989年起改称“孔子文化节”。

1989年9月由济宁市政府举办的孔子文化节历时15天,所产生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越了旅游的范畴。

2007年,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已经举办到24届。这届文化节由山东省人民政府和文化部、教育部、国家旅游局、中华全国归侨联合会联合主办,级别和规模都超过了以往。以后,这种高规格的祭孔活动延续至今。

祭孔大典和谐主题

祭孔大典是孔子文化节最重要的活动。从1984年起,曲阜孔庙恢复了民间祭孔,2004年曲阜市政府开始公祭孔子。

每年的9月28日上午9时,一名孔子后裔少年在曲阜明城墙前的广场上点燃中华文化圣火,伴随着隆隆鼓声,万仞宫墙的城门缓缓打开,由三千多人组成的祭孔队伍在古朴庄严的音乐中沿着长长的神道进入孔庙。神道两旁,数百名中学生齐声诵读孔子的语录,琅琅书声在松柏之间、大殿上下萦绕不绝。

据文化节的工作人员介绍,历史上第一次祭孔是公元前478年,即孔子去世后第二年,鲁哀公下令在曲阜阙里孔子的旧宅立庙,将孔子生前使用的衣、冠、车、琴、书册等保存起来,并且按岁时祭祀,以示尊崇与怀念之意。

第一次帝王祭孔是在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经过鲁国,以祭天之礼——太牢祭祀孔子。公元59年,汉明帝改变了祭孔典礼都在曲阜孔庙举行的惯例,于太学及郡县学祭祀周公、孔子。从此,中央及各地方政府都在学校中祭孔,祭孔成为全国性的重要活动。

唐宋以后,孔子祭典一般采用帝王礼制。

公元1906年,清光绪帝将祭孔大典升格为大祀,与祭天、祭地,祭先祖并重。

2004年9月28日,新中国成立之后首次在曲阜举行了官方祭祀大典。伴随着祭孔大典的恢复,祭孔礼仪文化也得以挖掘、整理和恢复。在祭孔大典上,身着汉服的上百个舞者表演集礼、乐、舞于一体的祭孔乐舞《天下大同》。据悉,祭孔乐舞已于2005年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公祭之后,来自海内外的孔子后裔近二百人举行孔子家祭。同公祭相比,家祭在形式上多了一些焚香敬酒、叩拜先祖等传统内容。

奖励教育跨越国界

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3届大会批准,以中国政府的名义,于200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了“孔子教育奖”。这是首个以中国人命名的联合国奖项。该奖项由山东省政府、济宁市政府每年共同出资15万美元,用于奖励世界范围内在全民教育领域,特别是农村教育和扫盲领域、妇女儿童教育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和具有杰出贡献的个人。该奖项2006年开始颁发,到现在,已经颁发了四届,每年颁发一次,评出两名获奖者。获奖者除了获得奖金、证书和奖牌外,还享有一次到孔子故里——山东济宁考察的机会。

首届“孔子教育奖”颁给了印度拉贾斯坦邦扫盲和继续教育办公室和摩洛哥教育部,因为他们在普及全民教育方面成绩卓著。

来自美国的克莱斯女士和来自尼日利亚的阿莱蓓女士是第二届“孔子教育奖”的获得者。两位分别是美国“幼儿阅读推广计划”组织和尼日利亚的一个“帮助家庭恢复正常生活和提高能力教育”的非政府组织的发起人和负责人。她们以最弱势儿童和未受过任何教育的年长妇女为重点,为她们提供奖学金,使近20%的受帮助学员最后重返正规教育。

第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教育奖的两名获奖者分别是南非和埃塞俄比亚的教育机构。

南非的“科瓦尼贝拉项目”是利用成人识字和成人基础教育来促进当地的社会变革和发展。这个项目进行了长达40年的奋斗和坚持。该项目取得的优秀成果和创新举措使其成为其他国家的楷模。

另一个获奖者是埃塞俄比亚的成人和非正规教育协会,该协会服务于边缘化社会群体,特别是贫穷的农村妇女,帮助她们掌握生活技能、商业技能,传授解决冲突、预防疾病,特别是控制疟疾的能力。

获第四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教育奖”的是阿富汗SERVE机构、菲律宾阿古市扫盲协调委员会。阿富汗SERVE机构每年约为1000名Pashai族人提供实用扫盲服务、谋生技能、公共健康和营养教育。即使在当前本国民族冲突严重的形势下,该项目仍成功保证了对妇女和儿童的扫盲教育。

菲律宾阿古市扫盲协调委员会推行的继续教育和终生学习计划,为阿古市所有人提供了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其中包括被边缘化的弱势群体。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教育奖”的实施,促进了世界各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升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国际社会的重要地位。它的设立,体现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悠久教育传统,是中国和山东济宁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动世界全民教育事业的具体贡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赏和热烈响应。2006年,摩洛哥教育部获得首届孔子教育奖的消息传到国内后,摩洛哥人民举国欢庆。2007年,尼日利亚阿莱蓓女士在济宁参加完孔子教育奖的颁奖活动回国后,逢人就说:我在孔子故里受到了公主般的礼遇,感谢中国,感谢孔子。

一条纽带一个符号

在孔子文化节上宣布成立的国际儒学大会,吸引了来自海内外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它们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孔子形象恢复、儒家文化再度受到重视的深层次原因。

山东大学儒学研究中心教授丁冠之先生说,“祭孔规格的升级是一个非常明确的政府行为,表明政府对于孔子、对于儒学和传统文化的重视。也说明当前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优秀内容。”

他认为,中华民族的凝聚有两个纽带,一个是血缘的纽带,另一个是文化的纽带。相比之下,文化纽带更为重要。而以孔子文化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则是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

现任教于美国夏威夷大学,曾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的成中英教授认为,祭孔大典表达的是一种群体的崇敬,从中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让自己成为更完整的人。现代社会的经济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在人之为人,人的方向、目标、生命价值以及如何有更好的行为,建立更好的社会等方面,却有很多无知无妄的追求,人们自私地追求物质利益,却充满了不安、冲突和战争,这些都必须进行思考,而孔子可以提供一些思想上的帮助。

还有专家认为,孔子在中国被视为“文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深刻、最完整、最普及、感染力最强、凝聚力最大的思想体系,成为整个东方文化的重要标志和世界文化宝库的重要遗产。而在世界上,被列为十大文化巨人之首的孔子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不仅代表了儒家文化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代表着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强化这一符号对于增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很有好处,孔子学院在海外的快速发展就是例证。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世界十大历史文化名人之一。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干,不仅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作用。

县级烟草行业企业文化建设思考 篇10

一、烟草行业企业文化形成及内涵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论、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 从上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 至今已有20余年。烟草行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伴随着经济发展的脚步, 贯穿于行业的改革与发展之中。烟草行业自1982年实行专卖制度以来, 历经了两个发展周期, 目前正处在第三个发展周期。纵观烟草企业文化建设的历程, 烟草行业的三个发展周期, 正是烟草行业企业文化建设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

1. 了解阶段

烟草行业对企业文化的了解, 随着行业统一领导、垂直管理、专卖专营政策的实施, 产生于1982—1991年, 这是烟草行业发展的第一个周期, 也是烟草企业文化建设的第一阶段。1988年, 中国烟草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中国烟草企业文化建设协会成立, 行业性企业文化的理论传播、理论研究活动逐步开展, 企业文化逐渐被更多的企业所了解, 并尝试性开展了实践活动。

2. 认知阶段

20世纪90年代, 是烟草行业的第二个发展周期, 也是烟草行业企业文化建设的第二个阶段。1991年《烟草专卖法》颁布实施, 正式确立了烟草专卖制度的法律地位。这一时期烟草行业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重点也从以倡导“艰苦创业”精神为主转变到围绕“国情与基本路线教育”、“职业道德建设”和“一抓二争三创活动”为主, 并将“敬业爱岗, 拼搏进取”、“敬业、务实、高效、廉洁”作为行业全体员工的共同价值追求。在此期间, 中烟政研会积极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研究活动, 先后多次组织了行业性和片区性研讨、推广活动, 企业文化建设已广泛被行业各单位所认知。

3. 起步阶段

进入21世纪, 烟草行业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税利实现持续较快增长, 改革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职工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在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和企业文化建设方面, 党组也及时提出了“牢固树立国家利益、消费者利益至上的价值观, 努力做到切实维护国家利益, 维护消费者利益”的要求。针对行业改革发展实际, 国家局党组制定下发了《中国烟草企业文化建设纲要》, 组织落实了行业企业文化建设试点工作, 举办了企业文化建设培训班, 中国烟草行业性企业文化建设从此步入起步阶段。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 优秀的企业文化, 对企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文化不是相互模仿, 不是相互攀比, 而是一种企业的精神、企业的魅力和企业形象。

企业文化总是植根于企业精神和企业发展战略中, 贯穿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以及群众性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之中, 当前, 行业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 随着行业资产管理体制的理顺和改革发展的深入, 行业的发展进步必须要有先进的企业文化做支撑。

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 是企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做大做强的迫切需要, 是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凝聚力和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举措, 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的历史时期, 烟草行业不仅要做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实践者, 也要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者, 这是历史赋予烟草行业新时期、新阶段的重担和责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是烟草行业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提高中国烟草核心竞争力、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有大企业集团的内在要求;是发挥党的政治优势,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三、县级局如何深化发展企业文化

随着行业“两个至上”共同价值观的不断深入, 烟草企业文化建设不仅呈现出百花齐放、根深叶茂的宏伟图景, 而且有力的激发了烟草员工的情操, 初步实现了以文化引领人的教化效果。特别是在行业工、商企业发展过程中, 各自围绕国家局企业文化精神内涵, 结合企业自身实际, 体现当地历史文化渊源, 分别形成了各自企业子文化。但是, 目前县级局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企业文化建设受重视程度不够、员工对企业文化建设没有纵深了解、缺乏专业的企业文化人才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要抓好县级局发展, 就必须狠抓企业文化建设。

1. 抓员工教育培训

在企业文化中, 人是最重要的因素。一个人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观念对其言行举止起着决定性作用, 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才能在实际工作中真正领会企业文化的重大意义。要做到这点, 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学习。通过教育使员工具备国家利益至上的道德观念, 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奉献意识、责任意识和协作意识。向典范企业学习, 并把这些企业作为潜在的竞争对手, 不断超越、不断提高、不断进步。坚持不懈地抓好理论学习, 树立本企业的模范人物, 用身边的人和事激励员工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 自觉做企业的主人。

2. 抓员工文化建设

围绕企业文化建设, 教育培养员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正确处理好各方关系, 发扬团结友爱、顾全大局、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爱岗敬业、遵纪守法的优良传统。强化企业意识, 喊响企业口号凝聚企业精神。要引导职工开展“学习型机关”创建活动, 鼓励员工岗位成才、自学成才, 为企业的发展增添后劲。要加大职工文化阵地建设。县级局要结合各自工作实际, 因企制宜、因地制宜的建设职工之家等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阵地, 搭建设施完备的职工文化活动平台, 举办喜闻乐见的职工文化体育活动, 用文化体育活动来凝聚人, 从而不断促进企业文化建设。

3.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领导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需要常抓不懈, 持之以恒, 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企业文化建设作为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 县级局要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加强企业持续稳步推进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 列入议事日程, 进一步量化、细化创建内容和标准, 广泛发动, 精心组织安排, 落实责任和措施, 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组织实施, 确保企业文化真正“落地生根”。

4. 加强企业文化的宣贯工作

要使企业文化“落地生根”, 重在宣贯, 只有加强企业文化的宣贯, 员工理解、掌握企业文化形成的历史渊源、内涵、释义等, 员工掌握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意义, 使企业文化入脑、入心。因此, 在县级局企业文化建设中, 要加强对干部员工的培训教育, 提高全员的认识和理解, 员工才能身体力行, 积极践行企业文化内涵。

5. 创新形式

县级局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加大投入, 采取各种方式, 倡导企业文化, 传播企业理念, 营造企业文化氛围, 达到启发人、教育人、提高人、约束人和激励人的目的。实现以文化促管理, 以管理促发展。要充分发挥全体干部员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努力形成全员参与、群策群力、齐抓共建的良好氛围, 让干部员工在参与中身体力行, 在传播中受到熏陶和教育, 逐步使企业文化建设制度化、规范化。

6. 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的传承

企业是树, 文化是根, 根深才能叶茂。企业文化落地生根要追根溯源, 从企业的文化发展历程中汲取营养, 从企业所处地域的文化积淀中寻找契合点, 实现本土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就咸阳烟草系统来说, 各县局围绕“鼎诚咸烟”企业文化内涵, 结合当地地域、历史、风土人情等, 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企业子文化, 既是对行业文化的一种传承, 更是对企业文化积淀的浓缩, 这样一来, 立足于自身文化渊源的企业文化体系, 就成了有源活水, 从而引领企业文化落地生根。

7. 身边典型的示范

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 企业既要参考行业外的企业文化典型案例, 从中受到启发, 也要注重收集行业和企业自身的典型案例。要发挥身边典型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企业必须积极筛选和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典型, 引导员工的价值取向, 激发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实现企业文化的落地生根。

8. 加强企业文化相关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

作为行业县级局 (分公司) 来说, 由于相关专业人员较少, 特别是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专业人员更是少之又少, 从而使县级局 (分公司)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 只能是外聘相关专业人员或是员工照本宣科, 摸着石头过河, 造成了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 行业各级应加大相关专业人员的培训教育, 不断提高专业技能素质, 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企业文化建设团队。

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 优秀的企业文化, 对企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作为行业发展的前沿阵地——县级局来说, 只有充分利用好企业文化建设, 才能更好的调动干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树立企业良好形象, 使之转化为增强企业发展, 推进企业改革的强大精神动力, 才能为“卷烟上水平”提供坚实的保障。

县级文化与群众文化 篇11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县级公共图书馆;发展

引言

县级公共图书馆在我国的公共文化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建设社会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能够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求,通过服务读者,使读者受到知识的熏陶,满足每一个读者的需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以提高人们的精神享受为目标,从而切实地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县级公共图书馆的特性

县级公共图书馆作为一个公共的文化机构,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它是人们寻求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人们进行终身教育、促进自身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县级公共图书馆最大的特性就是公益性,这也是它的本质特征,同样也是它存在的意义,是其发展的根本目标和方向,它可以满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需要,保障人们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途径。库伦旗图书馆作为县级公共图书馆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为了保障人们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权利,馆内设置了电子阅览室、技术部、采编部、借书处、少年儿童阅览室、以及地方文献咨询室等,藏书达400000册,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图书、文献、综合性普及读物等馆藏,其中地方文献咨询室藏有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今的宝贵纸质文献资料,并有专业的管理人员负责;我馆于2013年还获得“国家二级图书馆”的美誉。在丰富的资源支持下,它伴随着人们发展,承载着重大的文化使命。在现代图书馆管理理念下,县级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性以及社会功能日渐完善,并且要重新整合服务模式、理念才能满足不断发展的时代和社会的需要,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务。

二、县级公共图书馆的发展

县级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与完善对人们有重要的意义,它是人们获取文化信息的重要途径,为人们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具有重要的社会教育职能。在公共免费的基础上,为人们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保障人们的文化权利是其宗旨和目标。

(一)保障公共阅读

公共图书馆是一条便利获取文化信息的途径,为广大的民众提供了方便。保障人们的公共阅读是其发展的动力,因此要广泛扩大公共图书馆的影响,发挥其文化职能就要设立分馆,扩大公共图书馆覆盖面,拓展服务网点,在乡镇、社区、嘎查村、消防大队、老干部活动中心建立图书馆(室)及草原书屋,图书流通点,从而扩大服务范围,更好地满足社区、农牧民读者的要求,从而为城乡居民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使其在浓郁的社会氛围中享受阅读的乐趣。

(二)丰富读者活动

公共图书馆要秉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读者至上的理念。为了更好地为群众服务,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组织文化展览、举办知识讲座等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来提供多样的文化服务,从而将文化服务内容进行延伸和扩展,这样有利于满足人们多样的文化需求。县级图书馆不能以读者阅览作为自己发展的主要目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才是正确的选择,通过讲座、青少年进行读书演讲会,读者书画展览、书评,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报告会,预约借书,咨询服务,定题服务,送书上门等形式提升了人们的阅读体验,提高了工作人员的热情和积极性,真正地使县级图书馆变成了社会大学,第二教育基地,不仅使人们充分了解了图书馆、还促进其更好地利用图书馆,在社会上引起了良好的反响,有利于充分发挥县级图书馆的作用,提高人们的知识文化水平,促进文明建设。

(三)服务弱势群体

县级公共图书馆具有很强的公益性,这种公益性没有群体限制,特别是对弱势群体不仅没有限制,还更加重视弱势群体的需求,随着其不断的发展,对于弱势群体的服务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加强了服务弱势群体的措施。弱势群体包括未成年、盲人、老年人。为了保障弱势群体享受文化服务的权利,要制定相应的发展措施,比如为了保障未成年人的权利,可以在充足的经费的基础上建立专门的少儿图书馆,不仅要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还要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为了保障盲人的权利,可以在图书馆内设置专门的盲人阅读区域,在电子阅览室设置专用电脑以及专用软件,或者是直接送书上门;老年人由于年纪问题阅读有一些障碍,图书馆可以为老年人配备专门的老花镜、雨具等贴心的照顾,还要为其配备专门的电脑,保证其搜索;此外对于驻地部队、还有犯人都可以实行送书上门的服务,从而扩大读者的范围,使其拓展到部队、监狱等地方,为其带来充足的精神食粮。

(四)整合文献资源

县级公共图书馆肩负着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提供文化资源方面的重要责任,因此在日常发展中要加强文献资源的整合,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改善本馆的现代化设施,保证实现“共享资源”的信息化,从而规范文献的保存、利用、转化和服务,建立相关文献数据库,实现与国家文献信息中心对接、共享,建设完善的数据库、建立地方文献信息中心,从而规范化管理文献资源。

库伦旗图书馆在日常的发展中要注重特色馆藏资源的整合,通过多种渠道对本区域内各个地方的特色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加工,并使其以专题的形式呈现在图书馆的网站首页上供人们参阅。此外,还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在已有的人才资源基础上对其进行整理、重组,并建立专业的数据库,整合搜索引擎系统,从而为读者提供完善的服务体系,提高群众的阅读体验。

结语

在公共服务体系下的县级公共图书馆具有很强的公益性特点,它担负着提高人们文化素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责任,因此在公共服务体系视域下,县级公共图书馆要保障人们终身阅读、开展丰富多样的读书活动、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服务质量、在先进技术的支持下整合具有特色的文化资源,从而为人们提供丰富便捷的阅读资源和阅读形式,从而为我国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县级公共图书馆发展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0,01:124-126.

县级文化与群众文化 篇12

一、明确职责,着力增强档案人“文化自觉”

从法理依据层面上讲,我国档案相关法律法规从不同角度特别是机构职责,明确给予各级档案馆戴上“文化”帽子。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八条规定:“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各类档案馆,是集中管理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档案法实施办法》第十条规定:“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档案馆,是集中保存、管理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档案馆工作通则》第二条规定:“档案馆是党和国家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也就是说,各级档案馆(当然也包括县级综合档案馆)是文化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顶层设计层面上讲,国家档案局领导人曾多次从档案与文化的关系,强调档案文化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比如,2012年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上,原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说过,档案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重要的一部分,相当于“根”或“核”的那部分;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建设与之相匹配的档案强国。又如,2013年,时任国家档案局副局长李明华(现任国家档案局局长)接受《浙江档案》专访时提到,实现“中国梦”,不能缺少“文化梦”,档案人要围绕档案文化建设这一主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和融入文化建设热潮,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从文件依据层面上讲,多数省级档案主管部门出台了规范性文件,明确如何推进档案文化建设工作。比如,2015年4月出台的《福建省国家档案馆管理办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国家档案馆应当根据社会需求,加强对传统文化、地域文化、闽台关系、华侨史料以及其他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馆藏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挖掘、研究和开发,编辑出版档案文化产品,开展档案信息的多样化服务。”以上条款的具体内容,其实就是档案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而这里所称的国家档案馆是指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设置的各级综合档案馆和专业档案馆,这是明确责任主体,即县级档案馆应当履行文化使者职责。

二、发现短板,着力坚定档案人“文化自信”

(一)档案部门“文化性”淡化。

综合档案馆不管从档案法理依据还是档案顶层设计,甚至部门文件依据,都给县级综合档案馆深深地烙上“文化印”,哪为何又说它“文化性”差了。这源于新中国的档案事业最初是从机要工作发家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党政机关及其领导。特别是近年来,县级以上综合档案馆,多数实行局、馆合一的管理体制,工作人员也参照公务员管理,又进一步强化了档案事业“政治性”,淡化了“文化性”。甚至部分县级综合档案馆有意无意撇开或不赞同档案事业的文化性,只愿意做党政机关的辅助参谋,导致档案文化功能作用发挥不明显、不充分。

(二)档案馆藏“文化味”缺乏。

档案是文化的“母资源”,档案馆是社会文化的聚集地,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的延续和发展状况,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档案馆馆藏档案的丰富程度。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综合档案馆几乎是处于文书档案“一统天下”的局面,县级综合档案馆也不例外,导致馆藏档案门类单一,内容匮乏,县级综合档案馆变成“党政档案馆”。而大量有价值的专业档案,如婚姻档案、房产档案、声像档案、土地档案、公证档案等大多由相关单位保管,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档案如族谱档案和各时期报纸、期刊等出版物上刊载有关本区域范围内的报道、文章,以及知名学者、艺术家、文学家等各界名人档案资料,都是最具平民特色的档案文献,可它们也未能收集进馆保存,造成馆藏内容缺乏地方特色的“文化味”。

(三)档案展览形式呆板。

档案展览是档案馆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为社会提供服务和发挥社会教育作用的重要形式,也是档案部门拓展服务功能、扩大社会影响的有效途径。但当前县级综合档案馆展览主题不够深入,选题上往往把目光聚焦到各类重大事件或重大活动上,不能贴近受众需求,忽略了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主题;形式上不能紧跟时代步伐,常常以图片、照片、实物等手段,在有限的空间进行长时间展览,缺少应用多种多样的科技展示手段,如声、光、电和多媒体技术的综合运用,这种简单的展览形式容易让人感觉单调呆板、枯燥乏味。

(四)合作开发意识不强。

档案文化产品开发的广度、高度和深度,往往取决于档案馆与其他部门合作开发的程度。当前,大多数县级综合档案馆在开发文化产品时,出现“单打独斗”的局面,自个搞一点简单汇编、办几个纪念日展览,文化产品的档次不高。档案部门与宣传、文化、教育等部门隶属不同系统、不同主管部门,工作要求和服务对象也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相互割裂、文化资源沟通困难、渠道不畅。主观上讲,县级综合档案馆与上级档案馆、专业馆、高校和企业档案部门,甚至下级档案部门,在档案文化产品共同开发上,主动沟通和合作力度不够。

三、务实推进,着力凸显档案人“文化自强”

(一)改变观念增强文化性。

短期内,档案馆主要附属于党政机关为领导和部门服务依然不变,全面推行大部门制的进程也没那么快,最有效最可行的办法是变换“领导支持”的固化思想,不等不靠不要,以强化主观意识催生内在动力,着力改变自己、改变现状。更加重视档案的文化价值,着力从氛围营造、理念意识、机制保障、财物支持、人才队伍、激励措施等层面逐步建立健全富有地方特色的档案文化发展体系。主动融入大局,树立一盘棋理念,加工开发出高品质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在服务党委政府决策参考的同时,拓展服务渠道和服务人群,着力发挥档案文化的社会服务功能,扩大整个档案文化事业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二)优化馆藏增浓文化味。

县级综合档案馆要成为全民档案,就必须根据群众需要来丰富馆藏,拓展档案服务领域,为公众提供更多的档案服务。“文化味”档案要做到有的放矢,首先要花功夫选“对象”,“对象”选准了才可能“征”有所得;其次要克服畏难情绪,很多富有文化味的民间档案都是老百姓的传家宝,很珍贵,不可能一开始就愿意拿出来,我们要不厌其烦地沟通,让他们慢慢理解我们工作的意义、价值以及进馆对“传家宝”益处多多。近年来,泉州市鲤城区档案馆拓宽档案收集、征集渠道,馆藏日益丰富,馆藏档案既包括鲤城名人名家、记忆鲤城、鲤城之最、泉州老照片、鲤城档案文献遗产工程、鲤城档案文献编纂、家庭档案、家谱族谱等,又包括区域特色文化、城市记忆、重大历史事件、著名企业、老字号、典型建筑物(构筑物)、口述历史等档案,还包括富有泉州民俗风情的提线木偶戏、打城戏、古朴典雅的南音、活泼欢快的拍胸舞、妙趣横生的火鼎公婆、“迎番货”等民俗风情表演档案,馆藏“文化味”较浓。

(三)丰富档案展览内容形式。

当下,许多地区的县级综合档案馆都是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条件的要积极争创中小学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甚至申报全国中小学档案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对于空间狭小、经费不足的县级综合档案馆,更要开拓进取,通过“借地”、“巡展”等有效形式开展活动。要灵活展览形式,不断拓展提升,如配合重大节日、纪念日面向社会举办大型档案图片史料展览,编纂、出版各类档案史料、文件汇编和画册,举办文化、历史、科技大讲坛,开办档案网站、网页,公布史料,拍摄、制作和播放档案专题片和音像制品,加强国际间双边、多边的文化交流合作项目,以及尽可能多地参与社会的重大文化建设活动等等。

(四)拓展档案文化产品开发渠道。

档案文化产品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仅依靠档案部门的力量往往独木难支。因此,应该牢固树立“大编研”观念,在开发档案文化产品时引入合作开发、联合制作等机制,扩大档案工作影响力。比如,我们泉州市鲤城区档案馆与鲤城区委宣传部、文体新局等部门联合举办“亚洲老电影展”,展览了包括中国、韩国、朝鲜、日本、蒙古、新加坡、越南、泰国、土耳其等21个亚洲国家和地区的近110部横原版电影海报,引导社会广泛关注。又如,猴年新年将至,我们又与泉州电视台合作,深度挖掘馆藏老电影海报,以《那些年我们追过的电影》为题,录制《名城群英会》“探密馆藏珍品”之“老电影海报”与你相约节目,以另类的方式辞旧迎新,一起怀旧,重温那些陌生又熟悉的画面和旋律,聊聊几代人追过和老电影和电影背后的故事。

总之,县级综合档案馆如何切实履行文化使者职责,真正做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归根结底是要以实际的责任担当,不断增强为当地经济社会各项建设服务的能力,以“坐不住、等不起”的紧迫感,想方设法、多措并举全力推进档案文化建设,开启档案事业发展的新天地。

摘要:本文从明确职责,着力增强档案人“文化自觉”、发现短板,着力坚定档案人“文化自信”、务实推进,着力凸显档案人“文化自强”三个方面,就县级综合档案馆如何履行文化使者职责加以阐述。

上一篇:母亲的故事论文下一篇:心内科护理潜在风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