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与文化现代化

2024-10-18

儒家文化与文化现代化(共8篇)

儒家文化与文化现代化 篇1

儒家文化与文化现代化

儒家文化是历史积淀下来成为传统的并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它的精华是我们今天需要着力去继承和弘扬的。但是,由于中国儒家文化是在长期的封建制度、皇权统治、小农经济环境和儒家思想的熏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以也不可避免地带有许多糟粕。面对21世纪人类跨文化交流这一大任务,中国人要想在跨文化交流中占主动地位,首先要实现“文化自觉”,并进而反思中国儒家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负面影响,做到吸取精华,弃其糟粕。

任何国家、民族的现代化,离不开对传统文化在解析批判基础上的阐扬。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都是辩证的对立的统一。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在向现代化迈进的时候,我们应该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和态度来认识儒家文化对中国现代化的作用与影响,包括其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1、积极影响:文化的现代化进程需要儒家思想

物质文化、科学主义统治世界几百年后的今天,已发展到了其文化体系的顶点,并表现出了极大的缺陷:第一,人类对物质财富的无节制追求,必然导致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和生态失衡。第二,个人主义的膨胀,必然导致对社会组织和他人的威胁,并造成道德沦丧、社会秩序混乱。第三,社会产品越多,社会结构越扩张,人就越是淹没在物质生活之中,成为社会追求物质财富的工具。这就导致人失去其主体性和自身价值,失去自己的精神家园。这种现代病的出现,严重阻碍了现代化和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东亚经济圈却一直保持着经济持续发展的势头,中国改革开放短短的 30 年时间里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几百年创造的生产力的总和还要多。有着悠久儒家文化传统的中国将在本世纪中叶全面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以上事实来看,是否可以对儒家文化作这样的定位:当现代化处于启动阶段时,由于社会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迁,追求秩序与和谐的儒家文化确实阻碍了现代化的产生。而当现代化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并面临危机时,需要维持一定的发展速度和社会秩序,需要现代化机制的良性运转,儒家文化的整合价值就能发挥作用。近代以来西方物质文化的缺陷可以在东方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中得到弥补,这就为儒家文化的再生提供了契机。

中国文化在许多地方是与西方文化相对立的。比如,中国重国家,西方重人民;中国重大一统,西方重多元化;中国重礼制,西方重法制等等。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虽然已不复存在,但是千百年来,它对与中华民族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即便是在当今社会,我们依然处处可以见到他的影子,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能完全割裂与他的关系,反而应该从中总结出资深的特点,发展出中国的特色,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的认清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2消极影响:

第一、重道轻器对现代化的负面影响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道”是一个最高范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与“道”相对的是“器”,指各种派生的、有形的或具体的事物。孔子早就明确主张“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器”,讲究“安贫乐道”,即使处在“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知”的境地,也不改其志。但是由于重道轻器,儒家又把道理解为“大道理”和道德原则,似乎只有搞政治、讲道德才是重道,而关心经济、研究科学技术等都与道无关,因而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轻视科学技术、生产创新等弊病。这正像罗素在《中国问题》中指出的:“中国有一种思想极为根深蒂固,即正确的道德品质比细致的科学知识更重要。这种思想源于儒家的传统”。

儒家思想从孔子开始就非常关注社会人生,注重伦理道理,将人生最大的理想视为“治国平天下”,而轻视对自然的研究,对于与安邦定国、国计民生关系不密切、不明显的知识缺乏热情,一切以伦理道德为重,把研究自然视为雕虫小技,旁门左道。儒家强调内在的修养,重视尊孔读经,形成了一种封闭的解经式的研究方法,极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国古代创造过很高水平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但在封建社会末期和历史进入近代以后,中国却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尤其在自然科学方面,根本就没有产生我国的现代科学、实验科学,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损失,这些与儒家不重视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很大的关系。

第二、“重人情贵亲疏”对现代化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

在传统社会,中国人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一直受到血缘和家族关系的左右,君臣关系和朋友关系被视为血缘关系的推广。儒家历来研究最多的人际关系也是家庭血缘性的,在实际运作中,很多儒者通常也是以人情关系来代替道义原则。

儒家文化重视“亲缘”关系,并同时把它扩展到了人际关系的各个方面。儒家认为社会的基本关系就是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五伦。把本没有血缘关系的朋友、君臣关系,加以拟血缘化。由此形成的人际关系使中国社会人际之间在利益上“公”、“私”不分,在心理上“人”、“己”难离,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相依赖关系。亲缘社会的“亲亲”原则,把照顾亲属关系合理化,并视为合乎人情,而当个人获得了实惠和好处时,往往归结为某人的恩荫和庇护,这样就形成各种形式的个人依附关系。将这种恩荫关系渗透在整个社会中,就形成了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网。以亲缘关系来取舍人际关系,决定社会交往的远近亲疏,以家族为本位参与社会生活,必然会造成裙带风和家长制作风。这种亲缘关系扩展的直接结果是,在社会组织中从上到下人们可以随意安插亲属和亲信,编织关系网,人与人之间崇尚庸俗关系学,干部之间的裙带关系屡禁不止。而等级差序又导致特权和依附心理,滋长家长制作风。亲缘关系在社会生活领域中的泛化和极端化,严重地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和社会秩序,污染了社会风气。

第三、儒家文化重整体,倡协同的特点对现代化的负面影响

在个人与人生的问题上,由于儒家文化重奉献,重仁即爱他人,强调修身克己,其正面的社会作用则是引导社会的人际关系和谐和社会统治的巩固;其负面的社会作用则是会磨灭个人的个性、独立人格和创造精神,正由于如此,也就会限制、扼杀人的贡献。

儒家学说一向强调一种“群体主义”的人生定位,强调“能群”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这种群体主义要求每一个人都“忘己”、消融于群体之中,而且却并不主张平等,而恰恰是要保持等级。结果必然是依等级、辈分形成普遍的“下对上”的人格从属关系、依赖关系。比如儒学思想鼓吹封建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男尊女卑”,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法制度,主张实行特权政治和家长专制。这些思想严重地贬低了人的尊严和价值,压抑了人性,阻碍了民主政治的发展。这套封建思想意识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使中国封建社会的人们长期在封建礼教的控制下生活,很难迈出新的步伐。在这种儒学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因袭惯例、迷信权威、盲目服从、思想刻板、听天由命、与世无争、安分守己、处事老成、明哲保身的处世态度,以及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保守性格。

第四、儒家“中庸”思想对现代化的负面影响

中庸之道是孔子提出的道德最高标准,他认为“中庸”是一种最完美的品德,它的含义就是要信守其“中”,“过”与“不及”都是错误的。他认为具备了这种品德,在处理天人关系、人际关系时,就能符合物理人情,无过无不及,就不会因处理不当而引起烦恼。

孔子认为要达到“中庸”这种标准,就必须遵循“礼之用,和为贵”的处世原则。的确,“和为贵”能使人际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处于和谐、稳定、安宁的状态中。从现实意义上说,“和为贵”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于发展的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但同时,我们仍应注意到,没有原则的一味“讲和”也有很大危害的。不讲原则地讲和,容易导致和而不争,使中国人缺乏竞争、拼搏精神,放弃社会责任,产生自欺欺人的心理。另一方面不讲原则地讲和、礼让,也使中国人法制观念淡薄。中国人最忌讳的就是对薄公堂,人们更喜欢“私了”,认为这样不伤“和气”、“不失面子”,除非万不得已,人们是不会走向法庭的。这些都是深藏于中国人心底的传统文化思想“和为贵”在作崇。

由此看来,“过犹不及”、“允执其中”的道德标准以及为实现这种标准而遵循的“和为贵”的行为原则,在当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形势下,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存在着消极影响。

在中庸思想影响下,中国人不喜欢“异端”,在为人处事中趋向客观,做事力求准确无误。一味重中庸,强调“过犹不及”,久而久之,使中国人陷入了害怕矛盾、冲突和竞争状态。并且扼杀了人的个性,使人寡言少语,吞吞吐吐,行为不露锋芒,明哲保身,进而使中国人缺乏怀疑、开拓、创造、接受新生事物的精神,并进一步阻滞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中国人的发展。

中庸之道作为儒家的主要思想成果,千百年来已经内化为我国国民性格的一部分。中庸思想对中国人影响最深的是形成了安分守己的国民性格,“月满则亏,水盈则溢”成为人们立身行事的警世哲学。人们总是相信物极必反,因而“知足常乐”成为了人们的人生信条。这种知足的小农经济思想造成了东方文化心态中的不思不虑的安分意识和向内意识。时至今日,中国社会正实行对外开放,让世界文化走向中国,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我们必须克服保守安分、自足封闭的心理,以平等客观的心态,同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接轨。

我们应承认儒家文化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精神实质及精华,将会与中华民族共存。但是我们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它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有着活的生命。

4.儒家文化需要现代化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原有的儒家思想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了,一种文化一种思想,只有与时俱进,不断调正不断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永葆青春,生命力才会更加长久。另一方面我们不断的向世界其他国家寻求新的思想,企图可以以此强国,但是从我们一次次的借鉴,一次次的经验来看,照搬是不可行的,一个理论的产生,是有着自身的内在外在原因的,他总是有一定的适用条件,而不是万试万灵的仙丹。国与国不同,各国之间国情不同,地理人情不同,国际间关系形势不同,如何才能将国外的文化,思想理论转化成符合中国国情的,可以促进国家发展的理论,这就有一个中国化的问题。国外的思想需要中国化,儒家思想需要现代化,如果二者能够结合,那么将会对国家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

儒家思想忽视个人权利,权利以家庭为单位,皇权至上,妇女的社会地位地下,束缚个人意志自由,造成人格的不完整,这一切在那个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封建社会虽然起到了稳定社会发展,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但是,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这种思想就显得陈腐守旧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不断的在反思,并且不断的学习摸索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一些学者开始批判儒家思想的迂腐,并且从西方的先进思想中寻找希望。到后来的五四运动,人们找到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指引我们走上了民族复兴的道路,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证实了的真理。于是儒家思想被刻上了迂腐,不合时宜的标签,而逐渐被人淡忘。大部分的学者们将精力投入到当代的一些主流思想的研究当中,而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更是向往欧式的生活,对儒家思想嗤之以鼻,认为这么老旧的东西就盖被历史尘封。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儒家思想的发展。

中国文化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两点:现代化必须以传统为基础;传统必须以现代化为目标。中国文化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既面对着有利因素,又面对不少障碍。中国现代化进程速度的快慢,还是取决于中国能否用足,用好和用够各种文化优势,充分发挥本国文化的积极作用,尽力克服劣势阻力,排除障碍,把各种不利因素的消极影响限制在最小的程度上。

儒家文化与文化现代化 篇2

一、农村及农民工的社会背景

以本人所在县 (毕节以西50公里云南第一人口大县、国家级贫困县) 为例, 中国农村土地在八十年代中期便停止了重新分配, 提出的口号由“土地三十年不动摇”到“土地一百年不动摇”, 随后出生的农民不再获得土地 (但后来却要缴纳社会抚养费) , 他们连“失地”的农民都不算。相反, 至少1985年“鲤鱼跳农门”考上中专、大学的农民到目前其土地依然还在他们手里, 尽管从入学报到开始他们的身份已经是干部而非农民 (因为当时大中专学生毕业后是由国家分配工作的) 。这就意味着, 1985年后出生的农村孩子不再有土地, 那么他们靠什么生活呢?国家给他们什么样的出路呢?当然, 即使给土地, 小农经济也只能挣扎在温饱贫困线上。结果就只能是被迫进城当农民工。但在城市由于户籍等限制, 连工伤赔偿都不一样, 租房和孩子上学等其他福利就不用说了 (这时还有人大代表提出农村的孩子上大学后要回农村去, 甚至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2]) 。

当然, 后来国家的政策改变, 大中专学生毕业后不再包分配, 而是双向选择就业, 国企工人也下岗了, 农村户口的人可以到处务工, 不受户籍限制 (1985年以前如果没有介绍信和担保人, 农民工是要被劳改的, 我们村在省城的工人干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去保出“劳改犯”, 但他一个月的工资也不够罚款和担保金) 。但是, 城市的工人可以四处务工, 他们在本城市可以不用租房, 还能获得再就业的各种优惠。今天, 《人民日报》也首次承认改革开放造成的贫富差距严重。[3]那么, 农民工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国家打算怎么解决?向信息化、工业化国家迈进, 走新型工业化、创新型现代化发展之路需要数亿农民转变身份。李泽厚说:马克思后期只谈劳动和剩余价值、不谈工具及其发明, 就只是蓝领工人阶级的世界观。[4]这样的国家战略将如何处理知识分子与工人阶级的关系?邓小平的处理办法是“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二、小农经济与儒家文化在全球现代化进程中的命运

随着现代化及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小农经济的家庭伦理及婚姻道德观都会被摧毁, 小农经济与儒家文化在全球现代化进程中将会是什么样的命运呢?

李泽厚曾经认为, 孔子重视礼仪忽视物质建设、维护氏族贵族地位只谈“不患寡而患不均”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障碍[5]。今天则似乎倒过来:这个障碍变成了香饽饽, 人们想用儒家文化平衡现代化发展的弊端, “和谐”思想及孔学热、汉语热在全球的铺开或许并非偶然——一方面中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使得全球人民想学汉语和研究中国, 另一方面欧洲等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到了上限, 其后果需要借助中华文化来反思。

全球现代化进程中的小农经济与儒家文化将面临怎样的命运呢?

首先, 家庭伦理可能会被改变。全球现代化进程摧毁小农经济后, 传统婚姻家庭也将受到冲击。比如, 人口流动就对一夫一妻制提出了挑战, “小三”“小四”及婚外情涌现, 离婚率攀升。[6]

其次, 孩子出生后父母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和抚养, 因为要四处流浪工作, 拖家带口成本高, 甚至无法工作, 只能由亲人抚养甚至托养。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同时出现 (且并非仅限于农村才有) , 家庭和社会压力同步增大。当农村劳动力倾巢而出后, 农村抚养孩子与赡养老人就成了很大的问题。尤其是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刚刚起步, 还很脆弱;即使经济问题得到解决, 传统家庭伦理道德观念、天伦之乐的丧失也变成了棘手的问题。

第三, 按李泽厚所言, 社会进步以牺牲道德为代价。[7]恩格斯说:生产的每一进步, 同时也就是被压迫阶级即大多数人的生活状况的一个退步。[8]今天中国的转型是以农村为主的传统伦理道德牺牲为代价的, 这样的代价能否降到最低呢?比如, 像台湾那样, 把一些资源引向农村, 使农村成为休闲、娱乐、生态等的一体化, 既增加农村就业岗位, 减少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比重, 又能实现新型产业化的升级。至少, 今天的城市垄断了太多资源 (尤其是北上广) 正如国企垄断了太多百姓福利一样 (如中国通讯和银行) , 能否做出调整?李克强总理这两点都注意到了, 他不仅不再用GDP衡量政绩, 而且认为上网费用太高, 还批示毕节留守儿童自杀事件要认真处理。

第四, 如果说近代中国革命及西方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价值观对封建主义进行了彻底的颠覆与痛快的战斗, 今天中国的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儒家文明及其他文明是否将被不断增加的全球化无产阶级所颠覆?新生代农民工在颠覆祖辈父辈的小农经济家庭和道德伦理观念时, 是否同样会感到痛快, 或是痛苦?

第五, 今日孔学复兴与全球现代化的文化悖论。孔学代表的是小农经济, 而我们现在进行的是全球现代化。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不一定同步, 还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当然, 孔学也只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但儒家文化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 所以有可能逐渐淡出。人口生产与现代生产一体化, 今日孔子的复兴会否是一次回光返照?儒家文化早已经变成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 说明这个淡出过程很缓慢, 但也很痛苦。也许, 全球化背景下所有文明文化都将重新竞争和组合。这次, 中华文化能否经受得了考验?——就像曾经的四大文明古国最终只剩下中国一样。儒家文化内部的自我循环、排斥和吸收他者是否还具有同样大的能量, 如李泽厚所说?既替代宗教但又不是宗教, 既有宗教功能又避免宗教狂热、禁欲及出世的悲观主义?[9]

第六, 随着全球现代化的推进, 人口的再生产也可以现代化大生产, 脱离母体或亲生母体的试管婴儿也可以被批量生产和克隆复制。届时, 更大的挑战将再次叩问着人类精神上的承受力。这不是神话:全球不断增多的老龄化、核武器及未知生化武器、全球气候变暖后的未知细菌、人类探索宇宙带来的未知毁灭能力等等, 都可能毁掉人类, 人类总有一天会成为濒危的生命物种。届时, 大量生产人口便成为人类的第一要务。那时的道德伦理观又将建设在什么基础上呢?恐怕不是全球现代化进程中小农经济付出的代价那么简单了。

参考文献

[1]李克强批示毕节儿童自杀事件:对不作为假落实要问责.2015-06-12 14:27:13.中国政府网, 中华网>新闻>中国新闻http://news.china.com/domestic/945/20150612/19833168.html.

[2]红尘中的感动的博客.驳人大代表“农村孩子不提倡上大学”的脑残提议.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9e2f85570101401w.html, 2012-11-13 16:25:07.

[3]人民日报:一些贫者从暂时贫困走向跨代贫穷.人民网>>财经.http://finance.people.com.cn/n/2015/0123/c1004-26435980.html.2015年01月23日08:00.

[4]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201—202.

[5]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4:30.

[6]刘芳.人口流动对一夫一妻制的挑战——以解读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为中心[J].改革与开放, 2012 (12下) .

浅谈“儒家”文化与现代发展 篇3

——用教育塑人,增强责任感与成就感。信息时代,社会每一个个体价值的实现,无不依靠教育和学习这两大人类文明支柱,两大支柱无疑会带给信息时代的人们脱胎换骨般的跃迁和升华。21世纪,一个民族“今天,如果不生存在未来,那么,明天,它将成为过去”。只有在时代的步伐中不断进步与学习,增强主人翁的责任感,紧跟时代步伐,才能在国际舞台站稳脚跟,让我们因为是华夏儿女而倍感自豪与娇傲的成就感。《论语》把“学而”定为其首,以学习为第一,意义大焉。《论语》这部书的第一句话更是众所周知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它启示我们随时随地向周围一切学习,随时随地把理论应用于实践,随时随地要有自己的思想见解。在《论语·阳货》中孔子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作为一个人,由于生活环境、成长环境、自然性格等诸多原因,或多或少都有些思想行为的偏颇,亦因此会造成生活和工作的失误和偏斜。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大家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和竞争时代,自主精神、创造潜质和责任意识等主观能动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国家的主体是人,通过不断学习可以引导人们走上正确的思想行为之路,打造和谐环境,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用文化聚力,促进创新发展。推进文化创新,要迅速开启文化自觉和自信的钥匙。人任何时候都要有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支撑着他不断成长、走向成功的动力源泉。儒家经典《礼记》说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找到自身的不足,知道不足,才能反省自己,才能奋发有为。《礼记·学记》的最后指出当时社会情况下学习的方向:“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也就是说教育学习的目标是培养善于全面管理、掌握大的发展方向、不拘旧法、做人做事务实有信、能准确无误地抓住有利时机的综合性人才。这虽是两千多年前儒家的教育学习的目标,对于21世纪推进文化创新要做到与时俱进。革故鼎新、推陈出新是持续发展的不变之道。马克思说,任何事物作为过程而存在,重读经典,总能给人以新的启示。创新就要不断赋予它以新的时代内涵,即要做到与时俱进。树立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危机感、使命感,要不满足于现状,人人处于这样一个创新的文化氛围中,就会自觉地寻求创新,不断催生新思想,从而带动技术创新、服务创新、机制创新等,并将这些创新迅速有效地运用于实践,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信息社会,瞬息万变。我们只有站在发展的制高点上,引导变化,紧跟变化,才能与时代合拍同步,立于不败之地。儒家经典《易经》中“易”有“变易、简易、不易”等几重意思,其中“变易”是阐发变化、变通的道理的,是《易经》中最难、最深奥的部分。时间与空间在不断地交叉更替,天下万事万物也在每时每刻地随时改变,人的思想感情也如奔腾的溪流,千变万化。《易经·系辞》说:“穷则思,思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孔子说:“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权者,变通也。由此可见变通、应变的重要性。作为现代人类,也应深通变化之道,能适变、能应变,在不断的变化改革中求生存、求发展。

文化是一种软资源,它是弥漫于各方面、各层次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是社会风气、风格,是国家的精神和灵魂。要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重视人、激励人、塑造人、规范人、关心人的“大文化”建设格局,凝聚人气、汇聚力量,“儒道之争” 最终儒学取胜的原因是它更加适合当时的经济发展程度,“儒道之争” “儒家学说”对当今处在经济浪潮中的我国的改革发展又有何启示呢?近几年,随着国学的兴起,人们开始考虑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西方的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相结合,创新发展,迎来新的腾飞,我们只有不断吸取“儒家文化”的精髓,在其基础上经过不断地创新使其转化为为先进文化,现代文化,才可为整个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推进文化创新是举足轻重的一件大事。

儒家文化与文化现代化 篇4

摘要 儒家文化蕴涵着丰富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对我国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深具启发意义。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儒家管理思想,提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改善要从树立人本理念,完善录用体系,健全激励机制,强化员工培训,完善竞争和团队协作机制,建立绩效管理系统和优化企业文化等几方面入手,探讨儒家文化对我国企业建设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借鉴意义。关键词 儒家文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构建

Confucian cultur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model

儒家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启示 篇5

当前中西方管理思想有着不断交流融通的趋势。我们有必要对我国古代管理思想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作为中国文化代表的儒家思想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其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基本特点体现在四个方面:重义轻利,克己奉公;重视追溯道德的本源,维护伦理道德;重视道德教育和修养,强调道德的社会作用;具有以民为本的思想,概括为“仁”、“礼”、“诚”、“孝”、“忠”、“恕”、“中庸”等。这些闪光的思想对现代的企业管理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借鉴意义。其中的治国安邦、民族精神、为人处事、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经验智慧,在今天仍有其生命力,值得我们来发扬光大。

儒家文化 “儒有不陨获于贫贱,不充詘于富贵,不溷(hun)君王,不累长上,不闵有司,故为‘儒’” 《礼记儒行》汉人著述从大丈夫气概和君子德行方面去规范儒者精神,涉及自立,容貌,备豫,近人,特立独行,刚毅,忧思,宽裕,举 贤援能,任举,规为,交友,谦让等十几项。《汉书艺文志》(班固)中写道:“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 君顺阴阳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 高。”儒是古代中国社会做人的典范,回答了怎么样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一个人生观问题,因此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一种体现形式。

一、现代企业管理经营价值观的启发

经营价值观是企业经营的基本信念和指导原则。我们所说利润最大化、社会效益最大化、市场占有份额最大化等。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强调占有市场、扩大利润,满足客户需求,对社会作出贡献则与儒家思想不谋而合。儒家文化不把金钱看的高于一切,重义轻利,崇尚和追求“均无贫”的社会理想,在这种儒家文化的引导下,企业文化以“经世济民”作为自己的价值目标。比如,元末明初宽厚仁德的大儒商程维宗,礼商济贫的徽商黄莹,崇尚仁德的晋商李明性,清朝的红顶商人胡雪岩,他们往往对民族,对国家怀有无限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服务社会为己任,经营企业殚精竭虑,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在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和地区(韩国、日本、新加坡等),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儒家文化正在逐渐变成一种文化和经济的纽带,深入到本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层面。甚至在西方,儒家文化的影响也呈现发展的趋势。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儒学风暴到九十年代美国工商管理界把《论语》作为管理伦理、商业伦理的辅助教材,而且还纷纷召开诸如“儒商精神与现代企业发展”之类的研讨会。西方的经营价值观受中国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日立公司的经营价值观标榜为“和、诚、开拓精神”,丰田公司为“优良的产品、优良的思想、世界的丰田”我们中国现在的上市公司以及大型国有企业,如海尔集团等每年都有出具社会责任报告,体现了对社会所做的贡献。

二、现代企业管理经营伦理观的启发

在中国历史上,凡是成功的商业经营者都是以诚信为先,我们都看过《乔家大院》,乔致庸,作为中国晋商的一个代表,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经营伦理观。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逐渐的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所以企业必须进行调查研究市场,研究人们消费的变化,企业都应该以优良产品质量和良好信誉赢得消费者和市场,能否长久的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我认为最根本的就是诚信经营,应诚信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一个企业长久永恒的发展,需要不断地研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健全售后服务体系,开拓新的市场,不能把精力放到坑蒙拐骗等外门邪道上,以诚信赢得真正的忠实的消费者,给企业和社会带来更多的效益,靠一时的欺骗最终受害的是自己本身,难以获得长久的发展。有一年,美国的水果商布朗的苹果园遭受到冰雹和风霜的打击,苹果瘢痕累累,这样一年的辛勤劳动将付之东流,他冥思苦想,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于是,在报纸上将瘢痕累累的苹果照片登出,随后附了一则广告:“唯我的苹果生长在高山地带,那里有变化无常的天气,时而艳阳高照,时而狂风暴雨,以至于苹果瘢痕累累,吃起来别有滋味”。结果布朗先生获得了成功。我认为这是诚信经营结出的累累硕果,主要是他没有采取欺骗消费者的方式,而是以诚信地态度告诉消费者,取得了消费者的信任,这种有效的 营销方式和经营方式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的。

“和”,处理企业内部各方面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原则,其基本要求就是企业内部的各个方面、上下左右之间都要团结协作,和衷共济,上下同心。“仁”,领导要关心员工的工作和生活,不仅要有物质方面的报酬还要有精神方面的鼓励和关怀。这就要求我们以“仁爱”之心,以平等的态度尊重职工,对待同事,关心职工,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劳动成果,无论分工的不同和差距,但是劳动成果是一样的,没有什么贵贱之分,尊重他们所创造的一切价值,对他们为企业提出好的意见和建议要及时的予以采纳和接受,关心职工群众的文体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创造传承百年的优秀企业文化。关心职工群众的家庭生活,对他们进行无微不至的关怀,使其在工作中无后顾之忧,企业领导要作为企业的一员常和群众多沟通、多交流,高高在上,脱离群众是难以建立起同企业职工的诚信机制的。

三、现代经营管理方式的启发

儒家的经营方式,儒家文化从不把商业经营看成一种纯粹的商业活动,而是一种更为广义的社会和生活活动,更重视的是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方式。企业管理中要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就需要让企业的全体员工都参与到企业管理中来,为他们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氛围,鼓励企业的每一个员工都将心中对企业的管理的看法尽可能的表达出来。而企业则需要对那些好的建议与方案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表扬,这样就更能够激发出员工参与到企业管理中来的积极性,为他们构建出一个良好的平台。

企业必须要注重尊重员工的主人翁地位,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来对鼓舞企业员工的士气,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作为一个社会性的经济体,企业有着自身的追求目标。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当企业的目标与个人目标能够在最大限度上趋于一致时,企业对员工提出的要求将能够转化为职工的自我要求。同时,如果员工将自己看作是企业的主人,将企业看作是自己的家,那么就能够更加自觉的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规范。从这一点上来说,在以人为本的管理中企业目标并不是从外部施加给职工的约束和限制,而是企业员工发展内心的追求与为之奉献的力量。让职工参与到企业管理中去,员工能够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而企业则能够达到更高的效益目标。例如海尔集团所实行的自我约束下的参与式管理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让员工产于到企业管理中的模式。通过培训,职工能够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让自己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当职工的个人能力提高时,他们能够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进而对企业会产生更多的归属感、安全感和认同感。要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就需要重视员工的培训,为他们尽可能的提供各种培训的机会,鼓励员工自己多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培训不仅仅是提高员工的技能,同时也是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的灌输,进而让职工能够更好的了解企业的意图与信息,对企业有着更多的了解,与企业取得一致的想法。通过培训能够在员工的脑海中深深地打下企业的烙印,帮助职工树立起正确的行为准则与思维模式,认识到自身的成长与企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在当今有着这样的一条规律:优秀的公司,它所培养的人才只适合它这片土壤和企业,而不是走到哪儿都适合的,因此,不应该因为担心员工将来的跳槽而不愿意为员工提供培训、进修的机会。

论文 儒家文化与经济 篇6

山东财经大学保险学院 梁亦 20110384232 世界上的经济增长模式有三种:以英美为代表的盎格鲁萨克逊模式,以德国为代表的日耳曼模式,以中国、日本味代表的东亚模式。中国现在已经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吸引了各国学者开始研究中国的经济,历史,这就离不开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了,而儒家文化正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它不仅在过去统治着中国人的思想,在现代经济管理中也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儒家思想完全可以成为中国现代化的一个文化根源。

在十七世纪以前,儒家伦理精神对于维持中国这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态社会的繁荣和稳定,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虽然儒家伦理与以竞争为核心的资本主义不相适应,但对于资本主义之后的丰裕社会的调节,对于21世纪现代化的建设事业,将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后工业化时代,儒家文化同样焕发出了很强的生命力。自世界走向工业化,以制度化,标准化为特征的科学主义文化成为主流,而这恰恰是近代世家西方现代化过程缔造的一种精神。凡与此不相符的,则被认为使一种落后和保守。因此儒家文化往往遭到怀疑、否定和诟病。甚至有人认为,在西方,新教伦理促进了物质的发展,而传统的中国,情况恰恰相反,儒教和道教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在21世纪的社会中发扬儒家文化精神,既不与政治意识形态领域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作用相矛盾,又能与经济发展并行。所以儒家文化是中国在21世纪为人类做出贡献的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今天人类要构建一种适应现代化社会人类需要的文化模式,就必须注意对儒家文化的吸收和挖掘。当今经济上的全球化、政治上的多元化并存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但同时人类也面临着社会制度分歧,民族矛盾,种族冲突、宗教积怨、领土纠纷、经济摩擦、政治争论等各种矛盾。为了把站战争的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从而消除带给人类社会重大灾难的战争,世界需要一种“以德报怨”的和平氛围。而不需要以牙还牙,以血还血的相互报复、相互厮打的极端主义。儒家文化“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为人类提供了对话、沟通、协调的理性方式来替代对抗、误解、冲突。如果儒家所宣扬的“四海之内皆兄弟”、“大同”的理念来处理各种人间冲突、国与国的矛盾,人类就能从毁灭自身的战争和杀戮中解放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家文化对于新世纪的社会正常发展,是有巨大意义的。

有人认为,人们希望21世纪是一个真正的和平与发展的世纪,是一个没有杀戮和战争的时间,那么要做到这一点,拿什么来做保障呢?西方很多有识之士试图从儒家文化中寻找危机的方略。代表东方智慧的儒家文化点燃了人类希望的火炬,所以人们认为21世纪是儒家文化的世纪,在当前这样的社会环境里,我们的确是需要一种文化,来钝化一下竞争的压力,消磨掉一些竞争的锋芒,舒展紧张有余。轻松不足的社会氛围,使由竞争带来的紧张人际关系得到和谐。由此化解国与国、公司与公司、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现代经济管理是有意识、有组织、有目标的规范和约束行为。但管理除了特定的目标、如企业增加收益,占领市场外,还有一般性的目标,这就是建立社会秩序,发展文化的创造力和促进个人的自我价值实现等。但是由于缺乏一个对深化管理目标和方法的管理哲学向度的确切认知,以致管理中出现了许多危机:兼并化危机------以损害他人利益的兼并和争夺,机械化危机-------管理者视人如机器,不顾其尊严及精神,社会性危机--------人伦亲情爱意的淡化、人性善良真挚的蜕变、贫富两极的分化,呆滞化危机------企业庞大无法灵活应对社会需求的变迁。

对于西方管理,其主导因素主要是:专业知识和技术,组织和推销能力,功利性的企业目标。这三个因素虽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片面的重视却导致了对人性全面价值需求和人性一般潜力的忽视,其发挥的是人的工具理性。相对于西方理性的管理精神,儒家文化则着眼于精神层面的内容,注重人性的舒展和精神的内涵,它是一种人文理性而非工具理性。

人类作为理性的动物,无论是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与不同的文化氛围中的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环怀抱着惊人的相似的希望和理想,积淀着人类共同理性的文化传统,并用这些热情的希望和理想不断设计和鼓舞着美好的未来。理想是人类追求美好未来的动力和寄托,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类是在理想的憧憬中生活着。

中国古老的《道德经》中,第一个设计着人类历史上系统的自然无为、返璞归真的社会理想方案,即小国寡民、结绳记事、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自然社会。儒家《礼记·礼运》中,描述了一个人人向往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己者皆有所养,某闭不兴,盗贼不作,外户不闭的大同社会。

与此相似的是,晚于孔子百余年的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在其著作中,提出了著名的理想国方案,管理者按照正义智慧去管理国家事务,这个国家中充满着正义和美德。在理想国中没有私人财产,所有的人都享有同等的权利和独立的人格,所有的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柏拉图的理性国无疑是卓越的,但由于人的邪恶,使理想不能得以实现。中国有一种思想极为根深蒂固----正确的道德品质比细致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西方人正好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技术上的功效最可贵而道德则毫无用处,战舰也许可以算是这种观点的具体体现。日本著名社会学家汤因比说:“人的道德水平,随着技术的进步,反而有所降低,这是由于人的愚蠢造成的,人们有一种错觉,认为从技术进步所得的力量,可以代替道德完成任务。我认为从这种错觉中解脱出来,是解决人们自己招致的的现代危机的出发点。”因此我们要提高人的道德素质,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因此儒家文化将成为重建人类精神文明的文化利器,这些贡献主要表现在:1,塑造天人合一境界和天下为公理想。2营造“忠恕”、“仁爱”的人际关系。3建设“修己”养性,“内省”自律的道德行为准则。4制定“极高明而道中庸”、“和为贵”的出事原则。5营造“以义制利”的价值取向。

既然儒家文化的贡献如此之大,那么儒家文化中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呢?第一:“儒教”具有宗教功能,随着华人经济的影响日益扩大,西方许多学者认为儒学是一种宗教,还把儒教与西方的新教进行比较,认为儒教缺乏新教伦理发入世苦行和宗教地系统化了的功力主义,不但无助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而且容易构成障碍。认为儒教过于注重塑造完美的人格的教育,缺乏要求主宰世界的进攻性人格形态,强调体验的智慧而非经验的、定量的认识。第二:儒家文化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自己的位置,当今,世界上有很多种市场经济模式,如新教资本主义模式,日本资本主义精神,或者儒家资本主义精神,或者基督教资本主义精神,或者其他文化传统下的市场经济模式等。经过100年的洗礼和再生过程,儒学终于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找到了一个合理的位置。第三“儒家伦理社会形成”五缘“社会网络,所谓”五缘“即亲缘--宗族宗亲关系,地缘---邻里乡党关系,神缘----共同的宗教信仰、神祇,业缘----以同业、同学为结合的人群,物缘----以物为媒介而集合的人群。

儒家文化对现代经济的管理则体现在对东亚多国经济发展的影响。首先,日本经济发展中含有很多儒家文化因素,日本的传统文化,从本质上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延。传统儒家文化也曾阻碍日本的现代化,但是日本由于其岛国生存环境,对外来文化的吸收采取的是以实际主义和现实主义作标准来选择。在批判中国儒家文化时,一些启蒙思想家还通过重新诠释、转借、演绎的方式,对日本民族吸收融化的儒学进行改造,并和引进的西方文化嫁接,成为实现现代化的有利因素,以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R日本文化将以客观为中心的西洋文化和以主观为中心的东洋文化结合起来,从而锤炼出富有特色的日本文化。日本吸收了西方文化中重视个体的成分,又将中国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忠”等伦理道德因素渗入其中,淡化了西方竞争观念中血淋淋的残酷因素,是日本式的竞争带有温情主义色彩。

然后再来说整个东亚,东亚地区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儒家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在东亚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使得东亚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了一种新的适应力、凝聚力与活力,形成了一种独立于其西方经济发展之外的东亚式的现代化动力。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种作用更加明显和突出。衡量现代社会的竞争力和综合国力,除了经济发展指标以外,人文指标也是一个重要的要素。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世纪80年代末的统计,日本的人文发展指标据世界第一位,而经济发展指标占世界第五位,中国的经济发展指标仅居世界第109位,而人文指标则居世界第65位,新加坡、韩国、香港、台湾等东亚“四小龙”的人文指标都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近年来,国际学术界越来越注意到东亚经济高速增长中的文化因素,甚至有学者认为:“儒教伦理”在东亚现代化中扮演的角色比新教伦理在欧洲现代化中所起的作用还要大。因此,儒家文化作为东亚国家经济腾飞的一种资源,对东亚国家的经济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并将对东亚国家乃至世界的未来和谐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儒家影响下的华人经济具有巨大的生命力,这一点在东南亚国家华人经济发展中得到了显著证明。东南亚国家中,华人在非常艰苦的环境下,顽强挣扎,依靠自己的聪明和才智,善于捕捉有利机会,艰苦奋斗,不仅为所在国的开发建设和独立富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自己也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成为东南亚国家中乃至世界上的著名企业家。据统计,东南亚华人企业家资产超过一亿美元以上的就达300人以上。因此东南亚有华人“聚宝盆”之称。

透过纷繁变换的表面,我们不难发现,数十年来,中国文化在这一地区的传播和发展,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存在一些共同点:强调儒家伦理规范和道德价值的现代意义;中国传统文化在民间习俗、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发面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至今仍然影响着东南亚华人生活的各个方面;三教合一的趋势。

如新加坡是个“新儒教国家”,新加坡的经济发展,与儒家文化熏陶出来的寻求政治稳定、人际关系和谐很有关系,儒家文化作为一种调和剂,在以市场为指向的新加坡的激烈竞争中,起了很好的润滑作用。关于促进新加坡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儒家文化积极因素,有学者把它归纳成下列几个方面:1浓厚家族主义:如家族之上,家庭责任,家长意志,长子继承,顺从长辈等观念:2团队主义精神:如强调团结,重视和谐,遵守规范,遵纪守法,信服权威,等级观念,尊重上级等;3积极工作取向:如重视教育,学习技能,工作勤奋,生活节俭,任劳任怨,埋头苦干,恪尽职守等。4特殊气质性格:如严肃镇静,谦虚自制等。

另外,韩国的主导型经济模式也与儒家“天下为公”的精神息息相关。政府经济部门弟弟公心,使得政府各部门形成了“天下为公”的精神和协作意识,促使计划、财政、税收、金融各部门相互配合。这是韩国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成功的前提。其中团队主义精神和爱国意识,成为韩国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形成的关键。大型企业集团的齐心,使企业形成了整体主义精神好经济爱国意识,促进了良好的政企关系的形成。这是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的形成的关键。韩国经济的发展之所以获得成功,短时期实现了工业化,大企业功不可没。大型企业以政府为主导,以国家利益为自己的目标,营造良好的政企关系,配合实施政府计划。而这些又与企业奉行儒家“忠”道的价值取向密切相关。

当前儒家文化正面临着西方文化的挑战。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的中国学者,一定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与时俱进,调整更新。我们不仅仅只停留在反对全盘接受西方文化价值的层面,而是要挖掘儒家精神资源对现代文明的贡献,作出“创建性的回应”,对儒家文化进行“返本开新”的再创造,通过“内圣”开出“新外王”,从儒家道德心性中开出理智理性。

21世纪儒学的更新有着非常强的时代基础:1,21世纪是信息非常发达的时代,人们的日常行动更加社会化,但人们的情感却更趋向家庭化。2,随着经济的发展,需要一种比市场经济状态下更高层次的道德依托。因此,我们要转化儒家文化,首先通过人类自身的努力,逐渐将完全工具性和技术性的思维方式,转化成人文性、关爱性的思维方式。其次,儒家文化发展壮大需要一种制度层面的变革。

参考文献:《儒家文化与现代经济管理》唐壬伍

《新加坡的挑战:新儒家伦理与企业精神》杜维明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马克·韦伯

《经济史上结构和变更》 诺斯

儒家文化与文化现代化 篇7

“仁”的本义就是“人”, “仁道”即“人道”。儒家的仁爱从本质上讲, 是血缘亲情之间的显发和推广, 由爱父母兄弟推而及于社会其他人。在儒家看来, 血缘亲情自原始时代以来就有, 也是人性的最基本表现, 将对自己父母的爱推及于社会才是真正的“仁”。“以民为本”思想是儒家仁政学说的重要内容, 孔子讲“仁者爱人”正是多泛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而孟子把“爱人”通过为政者扩充为对国家的爱, 即“人皆又不忍之心。先王不忍人之心, 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 行不忍人之政,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孟子·公孙丑上》) 不忍人之政”即为“仁政”, 从而形成以“仁”为核心的社会政治思想。

二、儒家“仁政”思想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孔子曰:“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 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这就是把人与己完全作为一个人而平等地看待。“仁爱”, 就是视人如己, “以爱己之心爱人, 则尽仁” (《正蒙·中正》) 。孔子认为仁德确立的关键在于在己与人、内与外、身与物之间建立一种中和关系, 做到人我、物我、群己之间不偏不倚。要从个体的“内省”、“内自讼”、“求诸己”、“克己”的道德修养做起, 并通过这种自觉的内在修养以摈除人之不好的欲望和情绪, 从而把人的心性转换到“己欲”与“他欲”、“己立”与“立人”、“己达”与“达人”相统一的仁德上来。儒家“仁政”思想要求人们以社会整体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原则, 把个人的价值实现与完善同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孔子认为:“君子谋道不谋食, 君子忧道不忧食” (《论语卫灵公》) 。儒家提倡个个修身养性、人人自我完善, 其目的是要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济世救国中去, 大力推行“仁政”, 造福国民, 流放千秋。儒家“仁”中的“和为贵”的思想, 就是强调社会各不同阶层、不同等级之间关系的协调与和谐。这种和谐观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具有普遍意义。先秦儒家理想的社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 其最高境界是大同世界。其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以及不同社会阶层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核心, 礼制是实现社会和谐的保障, 为此他们既关注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 又关注人民的精神追求, 既强调道德的自觉, 又强调礼制的强制规范作用, 他们的社会和谐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和谐社会的建设仍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儒家“仁政”思想对现代和谐社会建构的意义

孔子提出以人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和人生价值观的目的是想建立一个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人人各守其职、各安其份的和谐而又有秩序的理想社会。在这个和谐而又有秩序的理想社会里, “仁”是处理人事关系的基本准则。把这个准则用于处理君臣之间的关系, 就是“君使臣以礼, 臣事君以忠;用于处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就是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妻柔;用于处理同僚之间的关系, 就是“己欲立而立人, 己达而达人”。尽管孔子围绕着“仁政”的思想提出的这些基本准则有着明显的历史阶级的局限, 存在着君子与小人之别, 高贵与贫贱之分, 但处处折射和谐的理念。这一理念较贴近人情, 容易为一般百姓所接受, 儒家的教育理念重视经典的人文教养, 便于以此推行道德教化。先秦儒家思想中理想的社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 为了实现社会的和谐, 他们既关注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 又强调礼制的强制规范作用。诚然, 先秦儒家所提倡的和谐社会与我们今天在民主平等基础上建设的和谐社会不可同日而语, 如今的儒家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和经济基础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他们的社会和谐思想对今天的和谐社会的建设仍具有积极的意义。在社会文明与进步发展到全球一体化的今天, 儒家文化也需要充分吸取现代文明的滋养, 从而能与时俱进。儒家的仁学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中.儒家仁学思想亦无疑能够提供丰富的滋养。社会和谐是中国人民几千年不懈追求的价值取向。是倡导中华民族精神的主旋律, 目前, 我们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阶段。小康社会应是一个和谐社会,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应是一个和谐社会, 所以“和谐”是我们社会发展所要达到的一种理想状态。儒家思想为我们实现和谐提供了可能。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至始至终离不开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儒家仁学所强的传统道德, 人文价值的弘扬, 可以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提供丰富的滋养。同时我们也应清楚地认识到任何传统文化都有其赖以产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儒家文化也不是永远普适于任何时代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无疑是智慧的宝藏, 不同时代的人们, 以当时的社会现实为立足点, 都应能够从中领悟可以借的精神财富。和谐社会这一千百年来古人的美好理想相信可以由我们来实现。

摘要:儒家的仁政思想更是中华文明的奇葩, 对现代中国和谐社会的发展有这不可磨灭的影响。本文通过简要论述对于先秦时期儒家仁政思想的理解, 试图为今天的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仁政,和谐,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中国哲学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2]张春慧《先秦儒家思想中的社会和谐意识.[J]科技信息.2008, (8) .

[3]郑亚伟《弘扬儒家“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江淮论坛.2006, (6) .

儒家文化与文化现代化 篇8

关键词:儒家文化 企业管理 影响

0 引言

197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瑞典科学家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在发言中指出,“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于是近几年来,国内管理学界兴起了“中国式管理”热潮。但儒家文化的各种思想融入到社会管理、经济管理、企业管理等管理中,其中有积极的一面,也就有消极的一面。下面就儒家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双重影响进行探微。

1 对儒家文化的认识

儒家传统文化在它的主要哲学范畴“仁”中,体现着一种宽容的开放精神,它要求人在世界中真诚、平等、宽容地对待自身与世界的关系,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人的和谐。正是这些鼓励人们向善、追求诚信、调动智慧、成就事业的优秀文化内涵,使得儒家文化思想在东西方,尤其是亚洲的大部分地区有着深厚的影响。儒家学说还主张用仁道、仁心善待他人,就是道德就是善,儒家认为这种善、道德根源于“天地之大德”。孟子认为人性是善的,即人是天地创生的,含有天地之德。但这种德,只是一种萌芽,需要加以培养,才能得到充分发展,最终成贤成圣。这就是儒家“修身之学”。另一部儒家重要的典籍是《大学》,认为最有价值的人生是从“修身”开始,一直到“治国”、“平天下”。

2 儒家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正面影响

2.1 人本管理的思想,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儒家主张“天生万物,唯人为资”,“民为贵,社稷淡淡,君为轻”,“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些儒家理念主要是人本思想,也就是说统治者要充分考虑到人民的要求。在现代企业中,管理制度是相对静态的,而人是管理对象中最能动、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要搞好企业,就必须首先考虑如何发挥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问题。这是企业是否拥有活力,是否能在现在的市场运做中得以生存与发展的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充分考虑和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课题。

2.2 为人的基本准则,培育向上的企业精神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倡导“仁、义、礼、智、信”为做人的基本准则。发挥和利用诚实守信的传统,强化敬业乐群的团队意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强调群体牺牲精神、勤劳敬业精神、整体为上的集体主义道德,强化敬业乐群的团队意识,创造出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念, 树立合作竞争的“双赢”竞争理念。可以培育我国现代企业精神。

2.3 文明的礼仪修养,打造金牌团队 儒家创始人孔子教导人们以“仁”为出发点,提倡人类重视孝悌忠信,礼仪廉耻,做有道德有教养的公民,在人事管理方面,儒家主张以礼待人,讲求信用和尊重别人,促进人际关系的协调,主张上级对下属应宽厚谦和,而下属则应忠于职守。企业中管理者关注于员工共同学习、提高的程度;企业管理者注重自身学习,且有学而不厌的态度;企业管理者有见贤思齐的态度;管理者有“和而不同”观念的反应;管理者严格要求自己、修身克己用一个人的人格魅力去影响人,以“修身克己”的精神去感动人,最终达到好管理和管理好下属。这也是中国管理界常谈到的“做企业、做事先做人”的观点的一种印证。如此这般的企业一定是所向披靡的团队。

3 儒家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负面影响。

我国传统的等级制度、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和传统的计划经济使企业缺乏服务意识;官本位倾向和论资排辈的思想影响了人才的成长;法治精神的缺乏和对言传身教的重视给企业制度文化建设带来难题;复杂的人际关系增加了组织的内耗;求稳怕乱的思想影响了企业创新精神、竞争意识的发挥;片面的群体观念影响了个体才智的发挥;平均主义的分配模式淡化了企业的人才激励机制。当前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特别要强调法治精神,因为我国传统文化中重“人治”轻“法治”的观念根深蒂固。

4 消弭不利因子,构建儒家积极思想影响下的企业文化

首先要注重学习培训。儒家重视学习,中国儒家文化对企业管理者的影响很大,我们应加强对儒家文化的学习、引导,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建立优秀企业文化,让儒家文化为企业所用。《论语·学而》便是强调学习之乐。如今许多企业很注重员工个人业务培训,但比业务培训更重要的是管理理念的培训,以及员工事业心、价值观及人生观的培养。具体说来,就是强调企业人在商业道德实践中竭尽所能、身体力行,在人际交往中至诚无欺,为人处事力求完美,实践“商业之道在于德”的思想,以此建立人性化管理模式。其次,加强企业管理制度、组织的建设和健全,打造“铁打的营盘”。加强企业组织结构的建设和组织规章制度的完善,造就管好人、培养人,留住人的管理机制。第三,加强企业的改制,调整企业管理队伍,加强岗位设计,实施“专家专其长”、“因人设岗”、“任人唯贤”。

参考文献:

[1]苏东水.东方管理[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1.

[2]李广晖.传统文化对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3]夏清明.论传统文化对我国企业管理的影响[J];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李新宁.我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J];商场现代化;2007年16期.

[5]张维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6]朱育兰.谈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模式的影响[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7]占小军.兼职员工激励方式构建理论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4年.

[8]李晋丽.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的现代企业文化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上一篇:教育技术学(何克抗版)学习笔记以及课后习题答案!下一篇:道路清扫保洁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