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与儒家文化

2024-06-01

《西游记》与儒家文化(通用9篇)

《西游记》与儒家文化 篇1

公司从产生之日开始就与伦理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从最早由政府特许成立的东印度公司到后来在市场竞争中成长起来的大型跨国公司;从因财务欺诈破产的美国世界通讯公司(Worldcom)、安然集团(Enron)到在2008 年肇始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中破产的华尔街著名投资银行;从国内假冒伪劣商品的泛滥到一些上市公司对中小投资者利益的漠视,无不折射出公司伦理的重要性,可以说公司伦理是公司的灵魂。儒家文化从个人修身逐步扩大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核心价值观对个人和组织的伦理的形成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试图对儒家文化在形成正确的公司伦理中的重要作用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什么是公司伦理

“伦理”一词的英文“Ethics”来自希腊文“ēthos”,意谓“品格”(character)。在梁启超撷取日译“伦理学”一词之前,“ethics”一词有许多中译法。早在明末,耶稣会试士艾儒略(Aleni,P.Julins,1582—1649)在介绍西学分门别类里,有“厄第加”一科,应是拉丁文“Ethica”的音译,意为“修齐治平之学”,又译为“察义理之学”。近代的迻译则不胜枚举,若“劝善书”(1844)、若“伦类”(1848)、若“修齐之理”(1863)、若“性理”(1864)、若“修行之道”(1866)、若“五常”(1866)、若“是非学”(1889)等等。清末著名学者严复(1854—1921)于《原富》(The Wealth of Nations)一书,则音译为“伊迪格斯”或意译为“德行之学”;惟尔后在迻译《群己权界论》(On Liberty),则改采用“伦理学”一词。“伦理学”一词虽为舶来品,但“伦理”一词则极早见诸古代汉语,例如《礼记·乐记》便载有:“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于伦理者也。”汉代的经师郑玄注道:“伦,犹类也。理,分也。”意谓事物的条理。贾谊的《新书》中则明显具有道德的意涵,如“商君(鞅)违礼义,弃伦理……秦俗日败”①,此处的“伦理”即为人伦道德之理。梁启超的《新民说》一书中,提出“培养公德”,而梁氏之看重“公德”,系从提升国民素质的思路出发。在他看来,“人人独善其身”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谓之“公德”。新、旧伦理之分野即在于此。而中国人最缺的,乃是“公德”。“旧伦理”所重者“一私人对于一私人之事”,“新伦理”所重则是“一私人对于一团体之事”。②以分类而言,“旧伦理”以“五伦”为代表,包括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新伦理”则分“家族伦理”、“社会伦理”与“国家伦理”。按照这样的分类,笔者认为,公司伦理应该属于社会伦理,但家族公司伦理也会受到家族伦理的影响,而国有公司伦理也与国家伦理存在一定的联系。

公司伦理是公司一种负责任的决策过程。公司的伦理决策不仅仅限于具有巨大社会影响的公司重大决策。其实,每位员工以及处在管理角色中的每一个人,都面临需要进行伦理决策的时刻。并不是每一项决策都能够从经济、法律或者公司的规则和章程中找到依据。通常的情况是决策者会遵照个人的价值观和原则来进行伦理决策。

二、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与伦理理论

在商业伦理的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的几种伦理框架分别是功利论(utilitarianism)、道义论(deontological)、正义论(social justice)和德性论(virtual ethics),这些伦理框架同样适用于公司伦理。功利论起源于18 世纪到19 世纪的政治哲学。功利主义告诉我们,应该选择对整体结果“更好”的方式来做事。“更好的”结果就是对人类有利的结果:幸福、健康、尊严、正直、自由和尊重所有的人。功利主义的本质是依靠结果做决策,伦理或非伦理的行为由结果来确定。伦理功利论对做出负责任的决策有很大作用,但功利主义也提醒我们必须考虑所有受决策影响的人的利益。道义论强调决策应该以原则为重,而不是以结果为重,因为基于结果而进行的决策只能是负责任的决策中的一部分。换句话说,结果不能证明手段的合法性。伦理原则可以被看作是种规则,这些规则的来源包括法律规定、社会角色、公司内部角色。法律是一种我们应该遵守的规则,即使它并不能使我们增加幸福感。作为社会角色,我们必须遵守很多基于社会角色的义务。在公司内部存在很多基于角色的义务。每个公司都规定了一系列希望员工遵守的规则。关于伦理的正义论,美国哲学家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提出了一个最具有影响力的正义论。这个理论认为基本的伦理制度作为必要的含蓄的契约来保证社会合作。罗尔斯的理论包括两个主要成分:一种决定正义原则的方法以及这个方法发展出来的特殊原则。用罗尔斯的话说,他们在“无知之幕”后走出来时,必须遵从在“无知之幕”掩盖时制定的规则。为了确保每个人被当成目的而非手段,这些人必须对全体原则达成一致。这些最初的条件,罗尔斯称其为“原始位置”,它保证所制定的原则是公平的,这是罗尔斯公平概念最基本的价值。罗尔斯理论的核心是认为公平是一个公正决策和一个公正组织的最核心元素。罗尔斯从这个原始位置出发提出了两个基本的原则:第一个原则是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权利来享受最大限度的自由;第二个原则认为社会的利益和负担应该被平等分配。只有在社会中最底层群体会获利时,不平等分配才会被证明是合理的。伦理的德性论把问题的关键从一个人应该如何做,转移到这是个什么样的人。德性论更加强调我们品质中情感的一面。德性论承认我们的动机———兴趣、需要和欲望不是每天可以重新选择的事。相反,人类根据自身的品质来做事。对于成年人来说,这些品质特征根深蒂固地跟随我们。

儒家文化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儒家是指孔子开创的一个学派。孔子生于公元前551 年,卒于公元前479 年,距今2500 多年的历史了,因此,儒家学派也有2500 多年的历史了。儒家文化代表了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这套核心价值观是跟中国人的历史文化处境和生存条件相符合的,它和中国人生存的历史环境、历史条件、生产方式、交往方式是融合在一起的,因此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的需要,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文化对理解中国的政治制度、政治文化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提供了基本的价值观。

首先,从伦理的功利论来看,儒家文化有利于选择对整体结果“更好”的方式来做事。在儒家看来,社群比个人重要。个人只是个体,社群小一点来讲是家庭、家族、宗族、社区,更大的则是国家、民族。儒家的终极关怀可以概括为三点。第一点就是天人合一。自然与人的和谐,宇宙、万物和人类有共通的本质、共通的法则,都是天人合一的内容。第二点,万物一体。到了宋代、明代的时候,这种观念越来越强烈。如北宋哲学家程颢讲的,这不是一个存在论的表达,这是从一个境界上来讲的,就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把万物看成和你是一体的。这是一种非常高的人生境界。第三点,叫“保和太和”。这是《易经》里面的话。保合太和就是最广泛的、最永久的和谐。儒家文化主张的不仅是一个社会的和谐,它是小到人的身心和谐,大到家庭、社区、国家的和谐,更大变成整个宇宙的一个永久的广大的和谐。功利主义认为,负责任的决策需要关注结果,但我们必须考虑所有受决策影响的人的利益,这一点与儒家文化是相通的。

第二,从伦理的道义论来看,儒家的“礼”以及儒家知行合一的实践取向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原则并按照伦理原则进行决策。儒家的“礼”在儒家文化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儒家文化中比法律法规重要得多。关系本位的中国文化模式决定了,只有礼才代表一种积极有效的社会整合方式,礼制好比是一种积极的制度,而法制则只是一种消极的、以防范为主的制度。“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这一观点所传达的重要信息就是,人心的整合,特别是人的主动性的调动有着重要的意义。只有当人们愿意主动、自觉地维系某种精神或价值时,制度的意义才能体现出来。从伦理的道义观来说,要遵守某些伦理原则,“礼”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人们受到“礼”的约束,才会自觉遵守伦理原则。儒家“礼”的重要功能,就是协调预期、定分止争。这一点荀子讲得很清楚:“人生而有欲,欲而不能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以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不必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礼运》)一个社会,大家都有欲望,就会出现冲突,协调冲突就需要一系列的规范,按照这些规范行事,就是伦理的道义论强调的基于伦理原则的决策。

儒家的实践取向,即知行合一。在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思想领域里得到最完整的表述。他说现在的人把知和行分成两件事做,以为先知后行才是对的,我先去求知,等知求好了,然后再去行。他说这个不行,实际的结果是终身不行,终身不知,因为知是永远求不尽的,所以实践就永远不能实现。他批评朱熹讲的先知后行,知先行后。他针对明朝的情况说朱熹的这种思想有不好的结果,所以他强调知行合一,王阳明说我今天说知行合一是要对症下药,社会有这种病,不是我杜撰。知行合一是中国儒家实践里面一个很重要的传统。伦理的道义论强调一些决策应以原则为重,而不是以结果为重,这里强调的是以原则为基础的决策实践。这些原则包括法律、不同的社会角色应该遵守的规则以及不同组织里的成员应该遵守的规则等。现在问题不是缺乏相关的法律和规则,而是这些法律和规则虽然存在,但不能得到遵守和执行。比如在企业中存在很多基于角色的规则和义务,每个企业都规定了一系列希望员工遵守的规则。有时是明确规定的行为规范,有些是员工手册里的规则,而有些则仅仅是领导简单的规定。如何使这些规则或规定得到落实和执行,儒家的知行合一的思想是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的。

第三,从伦理的德性论来看,儒家文化有利于形成高尚人格和品德,从而有利于个人基于人格和品德的决策制定。人格和品德的儒家在人生的态度上,主张刚健有为,宽容和谐,中庸之道。在道德理想方面,儒家主张公私义利,志士仁人,君子理想。儒家认为,个人道德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处理公和私、义和利的关系问题。公是更大的集体利益,私是我们个体的,小家庭的利益。孔子讲“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就是我们要能够在面对重大道德选择的时候敢于把自己的生命奉献出来完成道德理想。这是儒家的精神。在道德理想方面,儒家非常讲究自由独立的人格。孔子讲,你当臣子,对你的上级、你的君主只是以顺从他作为根本的原则,这叫妇妾之道,不是大丈夫之道。什么是大丈夫之道?就是孟子所说的“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可见,儒家文化是主张一定要保持大丈夫的人格。儒家的君子理想是一种激励机制。“君子”不是先天给予的身份,而是做人的标准,或者说是后天论功行赏的奖章。一个人具有仁爱之心,又能约束自己,道德高尚,就被视为君子,而相反地,损人利己者被视为小人。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正是能克服囚徒困境中机会主义行为的人。在儒家看来什么样的人才够“君子”这个称号呢?首先,君子是遵守社会道德、等级、规范的人。这在《论语》的有很多表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第四》);“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第五》);“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论语·雍也第六》);“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论语·先进第十一》),等等。其次,君子是一个利他主义者,或者说,是一个考虑长远,不注重眼前利益的人,是一个有耐心的人,如:“君子不器”(《论语·为政第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第四》)“;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第十二》),等等。再次,君子是一个谦让的人,是一个“不争”的人。“君子无所争,必有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第三》);“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第十五》)。最后,君子是一个合作的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第十三》)。

最后,从伦理的正义论来看,儒家文化有利于个人和组织形成基于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儒家文化最普遍的价值就是仁的价值和伦理。仁的伦理在《论语》里面往往被表达为忠恕之道。《论语》里面这样讲的,孔子有一天对曾子讲,“吾道一以贯之”,就是说我们有很多理想,但是有一个贯穿其中的根本原则,曾子说我知道了,曾子解释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一贯之道就是忠恕。具体讲,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三、儒家文化对形成正确的公司伦理的作用

(一)儒家文化有利于形成伦理型公司文化

首先,伦理型文化会鼓励和支持个人进行有责任的伦理决策。在伦理决策模型中,从事实收集、道德想象力到评估每一个要素,决策者的社会环境都会对其中每个要素产生促进或阻碍的作用。当法律没有规定时,伦理型文化中的员工都会做出有责任的伦理行为。伦理型文化对于道德底线也有直接和实际的影响。强有力的伦理型文化对于维护道德底线有很大作用,使公司的利益相关者不敢轻易越过底线。在20 世纪90 年代,企业文化被划分为“以服从为基础的文化”和“以价值观为基础的文化”。“以服从为基础的文化”强调遵守规则是伦理的首要责任,“以价值观为基础的文化”强调一系列特殊的价值观而非一系列准则。公司决策时把价值观当成潜在原则来指导员工进行决策。儒家文化中的“礼治”有利于“以服从为基础的文化”的形成;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公司形成“以价值观为基础的文化”,从而指导公司员工进行伦理型决策。

其次,儒家文化有利于形成伦理型领导。一项研究伦理领导的本质的报告强调员工认为“以人为本”是非常重要的,这与领导者参与到可感知的道德行为同样重要。儒家文化强调“以人为本”,孔子的学术完全以人为中心,“仁者,人也”(《中庸》),“人,天地之性(生)最贵者也”(《说文》)。荀子指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伦理型领导的关键是对于组织的价值观的声明。领导者的责任是确保公司被一系列组织原则所指导,这些原则能够指导员工的决策过程。

最后,儒家文化更重视公司的社会责任。公司的社会责任概括地说就是公司对社会的责任。 欧洲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认为,“公司依靠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来自愿建立更好的社会和更清洁的环境。”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公司社会责任建议一个公司要确定它的利益相关者群体,并且将它们的需求和价值观整合到公司的战略和决策过程中。世界银行将企业的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为提高利益相关者的生活质量而贡献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承诺。企业社会责任的契约模型认为,企业有责任去尊重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道德权利。企业社会责任的开明自利模型认为,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能给企业带来品牌声誉和市场竞争力,这对于公司现在和未来的品牌大有裨益。儒家文化认为社群比个人更重要,责任比权利更重要,因此,儒家文化有利于公司形成重视社会责任的公司文化和公司伦理。

(二)儒家文化有利于公司治理的伦理决策

首先,儒家文化有利于形成重视公司伦理的董事会。董事会成员具有三项法律义务:关注义务、诚信义务以及忠诚义务。但仅仅依靠法律是不够的,因为一些问题仍取决于董事会的审慎决策。比如,尽管法律要求董事会成员诚信地对待公司使命,也就是说,董事会成员做出的决策必须符合公司目标,但法律对董事会成员的违法行为的惩罚一般总是事后的,而具有儒家伦理的董事会成员却能在决策时自觉遵守诚信义务。儒家文化把“仁、义、礼、智、信”作为“立人”五德。孔子讲:“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孟子讲:“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离娄上》)可见,诚实守信,不仅是做人的原则,也是董事会成员必须遵守的基本规则。美国安然公司的决策者置股东、员工以及社会公众的受信责任于不顾,最终导致安然公司于2001 年12 月申请破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公司董事会成员没有遵守诚信义务。为了防止类似的事件发生,美国国会颁布了要求董事独立的法令和一系列变革。

其次,儒家文化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公司财务伦理。公司财务伦理问题已经成为公司治理关注的焦点。律师、会计师、审计师及财务分析师等专业人士被认为是防止公司财务欺诈的“把关人”或“守门人”(Gatekeeper)。市场的参与者,尤其是投资者、董事会、管理层以及银行都依赖这些“守门人”。这些“守门人”的个人利益常常会与其他人的利益发生冲突,这些专业人士对于他们的客户应具有一种受托责任———不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客户利益之上的职业与道德责任。儒家文化强调仁义的重要性,在儒家看来,仁义不仅仅具有个人道德的意义,它还是社会的价值。孟子讲,“天子不仁,不保四海,卿大夫不仁,不保寺庙”,仁已经成为政治的普遍原则。关于义,《左传》里讲“多行不义必自毙”。这是一个正义的概念,《论语》里讲“义为质”、“义为上”,说明孔子很重视义,但是这些地方的义都不是德行的义,而是正义的义。可见,儒家文化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公司财务伦理。

(三)儒家文化有利于公司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和谐

公司治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保证管理者按照股东的利益要求来行事。其次,公司治理要防止大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害及对债权人、雇员、客户、供应商、社区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侵害。公司治理就是指设计一系列制度,以使管理者将所有利益相关者的福利引入企业之中(Tirole,1999)。归根结底,就是要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包括人与人的和谐及人与环境的和谐。儒家文化认为“和谐高于冲突”。儒家文化强调“以人为本”,还强调“推己及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和利益,这是人与人之间发生冲突的根源,公司也是如此,公司的利益相关者之间也容易发生冲突。孔子认为,人际关系的最高原则是“仁”,仁的含义就是人们相互把对方当成与自己相同的人对待。由此衍生出两个原则:忠和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恕”。这就意味着人与人是平等的,只有平等的人才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立人、达人,必以对对方的信任为前提,而勿施于人则显示了对对方的尊重。有了这样的尊重,也就可以获得对方的信任,从而建立起相互的信任。可见,儒家这些思想能促进公司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孟子则更进一步,为仁提供了一个人性论的论证。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朱子注“:天地以生物为心,而所生之物因各得夫天地生物之心以为心,所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也。”③不忍人之心就是不忍同类不幸之心。它内在于人心之中,而让人形成“怵惕恻隐之心”,它让人们自然地相互亲近、相互信任。儒家文化不但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公司经营与环境的和谐日益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20 世纪90 年代,一种新的企业模式开始形成,这种模式将企业经营与环境责任、道德责任三者结合起来。可持续经营的理念提出了将经济与环境目标相结合的全新视野。经济、环境和道德这三个目标,通常被称为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国家的经济基础极为薄弱,人们极度贫困,物质极度稀缺,所以渴求GDP的快速增长,以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但快速发展是建立在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破坏这个基础之上的,过去的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经济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公司必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经营伦理,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儒家文化有利于公司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和谐,能促进公司形成和谐的经营伦理。

摘要:文章首先对什么是公司伦理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与伦理理论的内在联系及儒家文化对形成正确的伦理原则和进行正确的伦理决策的重要作用。最后,论述了儒家文化对形成正确的公司伦理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儒家文化,公司,伦理

参考文献

[1]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国学流变与核心价值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4月北京第1版

[2]黄进兴.从理学到伦理学:清末民初道德意识的转化.中华书局,2014年1月北京第1版

[3]秋风.儒家式现代秩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第1版

[4][美]劳拉P.哈特曼(Laura P.Hartman),乔·德斯贾丁斯(Joe Des Jardins).[中]苏勇,郑琴琴,顾倩妮.企业伦理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7月第1版

[5]张维迎.博弈与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第1版

《西游记》与儒家文化 篇2

儒家文化与中国科学:现代新儒家的见解

儒家文化对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究竟起什么样的作用?这是很有意义也常引起争议的话题.当代新儒家以其独特的`视角,对这一问题做过许多阐述.本文对当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关于儒家文化中是否缺乏科学,儒家的价值观念是否有碍于科学发展以及儒家研究学问的方式能否成就科学等问题的回答作了简要概括和评析,并就如何估价儒学对科学发展的利与弊,如何分析儒家文化作用于科学发展的方式与机制以及如何预测儒家文化对未来科技发展的作用等问题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见解.

作 者:郝海燕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875刊 名:自然辩证法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年,卷(期):20(11)分类号:N031关键词:新儒家 儒家文化 近代科学 现代科学 中国科学

儒家文化与人本管理 篇3

从人性出发来分析、考察人类社会中任何有组织的活动, 就会发现人类社会中有一种较为普遍的管理方式, 这种管理方式以人性为中心, 按人性的基本状况进行管理, 这就是所谓的“人本管理”。“人本管理”本质上是以促进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 而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是个体心理目标结构的发展与个性的完善。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仁、义、礼”三学就反映了人本管理的要求。具体表现在:

(1) 突出人的主体性。

所谓人本意识, 也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 弘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而这也正是儒家所津津乐道和汲汲追求的东西。儒家从人性的普遍性出发, 把人看成是一种社会性的类存在。同时, 儒家立足于人的家庭血缘关系, 以人伦世界、人伦社会为人的生存发展的根本依托, 故而人的社会价值较之人的自我价值或个体价值更重要。

(2) 注重管理的道德性。

如何激励人, 调动人的积极性, 使之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有效地、顺利地实现组织目标, 始终是管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儒家运用“道之以德”的管理方法, 来实现其管理目标, 最根本的目的在于通过文化教育和道德的教化, 使人性不断的升华, 保持人格的完满, 树立建功立业的价值观。

(3) 创立知人善任、选贤任能的用人机制。

儒家在用人标准上, 提倡德才并进;要修身立德, 要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任人之道就是“任人唯贤”, “唯才是举”。在德才二者中, 首先是德行, 其次是才能。同时, 儒家还认为, 在举贤时, 要不论贵贱, 要不分亲疏, 唯贤是求, 有才必举。在用人时, 要因能授职, 量才授官, 扬长避短, 用其所长, 不要求全责备。

2 儒家文化中人本管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个多世纪以来, 无数位管理学家和企业精英在理论与实践的交互作用中得出结论:“修炼企业, 人本为大”。无论是什么样的企业, 只有从人入手, 充分考虑人的社会性, 实行人本主义管理, 企业的管理才能够有效实施;企业的经营目标才能够最终实现。

当前,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要搞好企业管理实现效益上之最大化, 不仅要改造设备、改进技术;更重要的是要努力创建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企业文化, 用优秀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鼓舞员工, 使员工能够以主人翁的精神投入到企业的发展之中, 提高管理效益;既要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 更要充分发掘和利用祖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管理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儒家思想中所蕴含的浓厚的人本主义色彩, 即对我们今天建设精神文明、创造企业文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现实作用。

(1) 有利于形成反映时代要求的人本管理新模式。

纵观人类发展, 人本思想贯穿于管理学的历史。西方管理文化中的人本思想发端于古希腊的人文精神。近代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基于古希腊独立人格基础上的人文主义得以恢复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文艺复兴所宣扬的人文主义思潮和宗教改革所兴起的新教伦理所体现出来的追求个人精神生活的自由解放和个人成就需要的价值取向, 到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了著名的“经济人”的思想。20世纪初以来, 人际关系理论、“参与管理”即Y理论以及“权变理论”先后出现, 他们提出的“经济人”、“社会人”和“复杂人”等 假设, 都反映了人本管理思想的新成就和进步。随着日本在二战后经济上的迅速崛起, 美国企业界及管理理论界人士在挖掘日本企业的管理的奥秘之后, 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发表了大量的以人本管理与企业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论著, 从而把西方人本管理推向了文化管理阶段。在这一阶段, 提出了人是最重要的资源、最宝贵的财富, 提出了更多依靠员工的自我指导、自我控制以及顺应人性的管理等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可以说, 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是这一阶段的重要特征之一。

(2) 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有重大借鉴作用。

作为贯穿于儒家文化人本管理的“仁爱”思想, 它在经营管理中的功能, 一是实现企业最有效的价值选择这一宗旨。产品上乘、良好的售后服务, 生产者对消费者付出的爱, 消费者也会以爱回报生产者, 这样企业必将获得很好的效益;二是企业加强企业的团结和凝聚力。在企业职业道德建设中, 将儒家的仁爱思想与现代的人道主义相结合, 有利于在企业中形成尊重人、信任人、爱护人的氛围, 有利于创立一个以爱换取被爱、以奉献换取感恩的良好人际关系环境。从而使全体员工不断增强无私奉献精神、知恩报德精神、热心服务, 真诚奉献。仁爱思想要求管理者坚持仁爱、仁义、善待下属。要求企业员工之间精诚合作、相互爱护、乐行善事。只有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相互尊重、友好融洽的工作环境, 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潜能和组织的活力。

(3) 适应了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有利于企业学习型组织的建立。

人本管理适应了信息化企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从工业制造业企业生产方式的演进过程中可以看出, 人本管理将成为企业实现信息化的必然选择。同时, 企业所处环境、生产方式、组织形式发生变化, 经营管理方式也将随之变化, 企业越来越认识到知识信息和人才是企业战略资源。在新的生产方式下, 企业迫切要求统一使用企业所拥有的各种资源, 简化流程, 优化组织实体, 强调“人”是诸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以人为中心, 实现人与技术相互结合的路线, 这就把人本管理摆在了首要位置。在学习型组织中, 管理的重心是发挥员工的创造力, 要按照员工的特长将其放在最适宜发挥创造智慧的专业工作岗位, 这正是人本管理的精髓。所以, 人本管理是关键。中国儒家文化的人本管理思想可以和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相适应, 焕发出新的生机。

(4) 可以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提高企业绩效, 实现企业目标。

现代社会最需要的人才是那种既有创新意识, 又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我们知道, 人本管理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情感是影响人们行为最直接的因素之一, 任何人都有渴求各种情绪的需求。这就需要我们的领导干部不断地关心群众的生活, 要建立起正常、良好、健康的人际关系、个人与群众的关系;要营造出一种互相信任、互相关心、互相支持、的同志氛围、朋友氛围。所有这些都需要在儒家文化的人本管理思想中寻求智慧, 以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主人翁责任感, 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悠悠管理, 人本为大”。如果我们能够对儒家文化去粗取精、兼收并蓄, 充分发掘人本思想的内核, 让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扬光大, 为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服务, 这必将会对我国企业的长远发展大有裨益。

摘要: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而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以“仁”学为其核心内核, 即从人性出发, 以人为本, 该管理思想体现了现代管理的核心, 对我国的经济建设、经营模式的转变及员工的创新意识都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儒家文化,人本管理,“仁”学,以人为本的思想,管理

参考文献

[1]王慧明.儒家文化与中国当代管理[M].北京:言实出版社.

[2]亚伯拉罕.哈罗维德马斯洛 (Abraham.H.maslow) .人本管理模式[M].呼合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3]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 (先秦篇) [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1.

儒家文化与企业管理 篇4

企业发展的根本在于管理,管理的重心在于管人,管人的精髓在于管心,管心的精髓在于共同认可的文化。文化是企业发展之魂,儒家文化是管心的文化,儒家文化应该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文化。

儒家人文主义的管理理论,以尊重人出发,以人性假设为基础。以道德自律为核心,以阴阳为其方法论,建立起了科学的管理模式。在当代管理中正发挥着重大的作用。管 形 需 先 管 心

儒家文化与秘书礼仪素养 篇5

《论语·学而》载:“礼之用, 和为贵”。孟子也说:“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儒家最高的价值标准是“和”。儒家的和谐思想在现代社会也得到普遍的倡导与认同, 冰心说, “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 “家和万事兴”, “和为贵, 谐为美”, 这些是人们对“和”的朴实而理性的诠释。

社会存在诸多差异, 如交际有等级地位之分, “上下有义, 贵贱有分, 长幼有序”, 这是必然存在的人伦关系。行礼、予礼时等级相称, 恰如其分, 既不能“贵用贱礼”也不能“贱用贵者”, 这是必然的规律, 这种规律也适用于现代社会秘书礼仪, 在拜见领导、会见客户、接见外宾时有所体现。秘书要把差异和矛盾当作统一体的固有内容来把握, 同时把统一和谐当作差异与矛盾的本来根据来把握[1]。“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皆文章。”秘书要经常充当领导与领导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上下级机关之间协调服务的“润滑剂”和“调节器”, 尽力化解、淡化、缓和各方之间的矛盾。一个秘书如果很善于交际, 见面就熟, 使人很容易接近, 也容易被人信赖, 那么办事的成功率就比较高。秘书待人应协同、友好、沟通、重视而不是孤立、疏离、排斥、忽视, 对待领导要支持与服从, 争取领导的信任与重视;对待同事要谨慎与真诚, 争取同事的理解与帮助;对待群众要热情而谦虚, 争取群众的欢迎与赞扬。此外, 秘书还要宽容大度, 秘书有时会被领导批评、同事误解、群众奚落, 对此秘书都要正确面对, 不要耿耿于怀, 过分在意。总之, 秘书要本着和谐的宗旨, 友善待人, 乐于合作, 淡化矛盾, 减少内耗, 这样才能营造出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 顺利而高效地发挥其中介和枢纽作用。

二、儒家的中庸思想对秘书礼仪素养的影响

《论语·庸也》中说, “中庸之为德也, 其至矣乎”, 由此知孔子将中庸视为一种最高的道德。中庸就是反对过与不及, 要求有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以保持事物的均衡协调。现代秘书工作也要恪守“中庸之道”。秘书的中庸之道表现在一要切实履职, 二要把握分寸。

所谓要切实履职, 就是要全面履行规定的职责, 不折不扣地完成规定的任务, 这是秘书最起码的要求。如:需要发表意见时, 秘书要坦诚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当领导授权时, 秘书不要小家子气, 退缩不前;当面临危机事件需要挺身而出时, 秘书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当需要秘书有所为却不作为就是没有切实履职。所谓把握分寸, 就是秘书要把握自身角色, 交往处事在自己职权范围内行事, 不能超越权限, 不可超越界限。秘书把握分寸表现在很多方面:要摆正自己的位子, 不能摆出领导的样子, 也不能凭借领导的权势装腔作势, 让人讨厌;属于领导拍板定案的事, 秘书不能随意开口, 更不能包办代替;在社交场合, 秘书不能抢镜头、占风头, 也不能在谈吐、举止、着装方面过分显摆自己, 而应自觉地把光辉让给领导, 突出领导形象。众所周知, 秘书工作有很多“清规戒律”的限制, 如说秘书必须“把关而不设卡, 果断而不武断, 主动而不妄动, 参谋而不参断, 用权而不弄权, 参与而不干预, 办事而不多事”等。其实, 这些清规戒律归纳起来离不开一个宗旨:秘书工作要既不失职又不越权, 严守“中庸之道”。

三、儒家的仁爱自强思想对秘书礼仪素养的影响

儒家有:“仁者, 人也”、“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刚健笃实, 辉光日新”、“苟日新, 日日新, 又日新”等脍炙人口的名言。正是仁爱笃实、自强不息的精神, 才能造成人的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作为秘书, 要心怀仁爱之心, 不断地学习, 不断地实践, 不断地创新, 才能仁爱自强, 有所作为。仁爱自强是给秘书们设计的较高的人生理想, 要求秘书人员既存着“礼仪当头, 施与受并存”的心态, 还要求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终生不懈的努力, 要以天下为己任, 不怕任何挫折和磨难。孔子的弟子说,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爱仁以德, 立人达人, 宽信敏惠, 智勇刚朴, 心胸坦荡对社会、对人生都有强烈的责任感。而且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网络及信息时代, 时代、社会的发展给秘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秘书要胜任本职工作, 必须具备很高的条件。要有深厚扎实的基础知识与宽广深厚的人文素养, 还要具有适应各种工作的多方面能力, 还要懂现代科学技术, 要能使用电子计算机、录像机、照相机、复印机等, 要会驾驶、速记、打印、校对等。秘书要具备这种品德能力, 就必须坚持学习各方面理论知识, 才能成为一个品德好、知识多、能力强、技术硬的复合型人才, 才能以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姿态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 才能真正地自立自强、显示出自己的力量与风采, 才能很好地服务于领导、服务于人民, 为社会作出较大贡献。

四、儒家的正道直行思想对秘书礼仪素养的影响

儒家提倡养“浩然之气”, “君子坦荡荡”, “威武不能屈,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注重的是气节和情操。秘书工作具有辅助性和被动性的特征, 但这不等于说秘书人格上完全受领导支配, 要屈服于领导的权威。秘书作为个体的人, 他应具有独立的品格。在处事中, 要以是非标准而不能以地位、职位高低论曲直, 也不能感情用事。思想要健康, 作风要正派。要与人为善, 乐于助人。提批评、建议要出于“公心”, 帮助他人要出于“诚心”。对上级要尊重, 对同事要谦虚, 对群众要理解。与人共事, 无论职务高低, 都不能随便伤害他人的感情。要忠诚、老实。办事可靠, 不虚伪, 不轻浮。尤其是对待领导, 应该尊敬服从、支持和体谅。但是他也不应该一味唯唯诺诺, 唯命是从。当领导决策或言行中出现失误时, 秘书要发挥“纳言进谏官”, 及时提醒;当领导行事有违政策与原则时, 秘书要加以规劝, 或晓之以利弊, 或申之以大义。总之, 秘书要有坚定的正确的政治立场, 善于从政治上、大局上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 不以个人好恶、恩怨结党营私, 坚持按政策制度办事, 按组织原则办事, 大道直行, 光明磊落, 坚持真理, 永葆气节。

五、儒家的慎独思想对秘书礼仪素养的影响

《礼记·中庸》载:“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指的是人们在个人独自居处的时候, 也能自觉地严于律己, 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 防止有违道德的欲念和行为发生, 而使道义时时刻刻伴随主体之身。在无人的角落, “慎独”是思想境界的最高体现, 是人格、礼仪、道德的真实一面。

秘书虽然不直接承担机关或企事业单位内某一部门的职能工作, 没有掌握直接的权力, 但是因为他在领导身边工作, 有时是能递得上话, 办得上事的, 而秘书本身也掌握着大量的政治、经济及人事方面的信息及机密, 有些人为了图谋私利, 采用种种手段私下拉拢、引诱秘书人员, 秘书如果不能慎独, 就可能在不经意间被人利用。秘书有时也要出外独立工作, 如果不能慎独, 就有可能在失去领导监督或约束的情况下, 打着领导旗号招摇勒索、仗势欺人, 或者大摆“二首长”、“钦差大臣”的谱, 恣意妄为[2]。秘书的慎独要求秘书时刻自我反省, 自我警策, 自我激励, 无论领导在与否, 道德行为始终如一, 合于规范, 以免在失去监控时随意放纵自己, 因一念之差或一时之举铸成大错, 给事业、领导及个人带来损失。

六、儒家的敬业思想对秘书礼仪素养的影响

《礼记》载:“敬业乐群。”现实生活中, 各行各业都提倡敬业爱岗, 联系秘书职业特点看, 秘书敬业更有强调的必要。秘书职业的辛苦与劳累是共识, 有顺口溜说秘书“胡子蹭蹭长, 头发哗哗掉;起五更, 熬通宵;省被子, 费灯泡”, 这些说法属于调侃, 也说出了秘书职业的真实性:上班没有时间概念, 生活比较清贫恬淡, 工作有时要忍辱负重。秘书从事的工作多样而繁杂, 但舞台有多大、心有多大、成功就有多大。秘书职业也给秘书提供了一个增知识、长才干的平台, 秘书的知识越来越丰厚、文笔越来越老到、阅历越来越宽广、处事越来越精干。其次, 秘书的责任和影响很大, 这就使秘书在行使职责、完成任务时总能得到一份回报。当秘书在领导与群众之间架起了一道道心桥, 把民情民意真实地反映给领导, 再把领导的关怀与温暖传送给群众时;当秘书把怨气冲天, 一触即发的上访人劝说得头脑冷静, 心平气和时;当秘书把写得内容丰实、文采斐然的演讲稿交给领导受到领导的鼓励与赞扬时, 秘书的劳累与苦涩在一瞬间都化成了实绩与成效。秘书从中得到了快慰与满足, 秘书的自我价值也得到了确认和提升[3]。

摘要:现代社会要求秘书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能力, 尤其是礼仪素养。儒家文化的和谐、中庸、仁爱、自强、慎独、正道及敬业思想精髓与现代秘书礼仪素养有很多共同之处, 学习儒家文化, 提高秘书礼仪素养。

关键词:儒家文化,礼仪,秘书

参考文献

[1]钱海梅.责任与角色:秘书的伦理自主性[J].秘书, 2004 (12) .

[2]吕锦如.秘书腐败的机理与对策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 2001 (5) .

浅析儒家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篇6

1.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题中之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的一个重要贡献就在于为人民提供了认识世界的工具, 使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过更幸福的生活。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展示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首先,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 相反, 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其次,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需要发展, 人类需要进步, 我们需要用正确的社会意识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因此, 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导下, 我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会更加进步。

2.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治国安邦的需要。

用文化手段治国安邦是我们的宝贵经验。封建社会时期, 统治者以文化手段使自己的意识形态占据统治地位, 使被统治者认同。在发展过程中, 文化也得到了发展和创新,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确立丰富了我们的文化内容, 也给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 我们不断取得新成就,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提高了全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推动了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大幅度提高了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水平以及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 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以文化手段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不断与时俱进。

3.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当今社会现状的呼唤。

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 但同时也产生了问题和困难, 并且随着发展, 这些问题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越来越受到全体社会成员的关注。改革开放以来的改革、建设为我们打破了旧有的一些阻碍前进的观念和事物, 同时也正在为我们建立起一种新的观念和事物, 这些东西正在建立过程中, 所呈现出来的就是社会经济的高速增长与社会文化水平、文化素质的发展不均衡。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 我们需要对社会成员进行思想观念的正确引领和教育, 因此, 这就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二、儒家文化的基本观点及其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

1. 儒家文化的基本观点。

(1) 正名:关于社会, 儒家学派认为, 一个社会要想走上轨道、井然有序、和谐进步, 首要的是“正名”。“正”即纠正、校正, “名”即事物的名字, 正名就是纠正事物, 使事物与它们名字的本来含义一致起来, 这个名字含有一定的含义, 规定了事物的本质;这类事物应该做到的就是与它们名字的含义, 即与其理想的本质相一致, 不然的话就会名不正, 言不顺。几十年的探索, 我们已经找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律, 找到了适合中国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中国文化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 这就是我们给社会“正名”。当前, 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 我们面临许多挑战, 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现在我们为这些事物“正名”, 为社会制订规范, 指出社会发展的正确途径, 进而使社会符合其理想的本质。 (2) 仁义:对于个人的品德, 孔子强调仁和义, 尤其是仁。“仁”即“爱人”。一个人在社会里行事为人, 有他应循的义务, 那是他应该做的;但是这些义务的本质应当是“爱人”, 即“仁”。我们应该且需要弘扬这种“爱人”的思想, 从个人角度来讲, “爱人”就是要我们在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中, 懂得助人为乐、乐善好施。因此, 对于个人来讲, “仁”即“品德完美”;从社会角度来讲, 就是“以人为本”。如果一个人遵行某些道德, 是为了不属于道德其他考虑, 即便他所做的客观上符合道德的要求, 也仍然是不义。2006年胡锦涛同志提出我们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誉观, 就提到了“以诚实守信为荣, 以见利忘义为耻”。因此, 在这一方向上, 儒家思想与我们所倡导的观点是一致的。 (3) 忠恕:“忠恕”是“仁”在其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己之所欲, 亦施于人”, 这是“仁”的积极方面, 尽己为人谓之忠;“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则是“仁”的另一方面———恕。这两方面合起来, 称作“忠恕之道”, 孔子认为这就是把“仁”付诸实践的途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能仅停留在文字上, 要让它作为思想意识去指导我们的实践。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中, 我们为人们提供了在实践中应该遵循的具体方法, 如八荣八耻。 (4) 知命:《论语·宪问》篇里记载孔子论到自己时说:“道之将行也与, 命也;道之将废也与, 命也。”即他已经尽了自己的力量之所及, 事情的成败就交付给命了。“命”字常译作命数、命运或天意, 就孔子来讲, 是指天命或天意;到了后期儒家, “命”的含义是宇宙间一切存在的条件和一切在运动的力量。我们从事各种活动, 都有赖于各种外部条件的配合。但外部条件是否配合, 完全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 即哲学上讲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因此, 人所能做的只是认识到世界存在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按客观规律办事。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五中全会闭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不断深化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 必须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这是建立在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基础上提出的具体的措施, 按照这些目标去建设发展, 给人民群众以实实在在的利益, 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到在这些思想指导下生活的好处, 我们就一定会取得好的结果。

2. 儒家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

(1) 儒家文化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服务。儒家文化的应用与发展包含在整个文化体系的发展中, 所以儒家文化的发展将会推动整个文化体系的发展进步, 进而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做出贡献。我们要吸收和利用儒家文化, 使其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服务。当然, 利用和吸收也并不是盲目地、不假思索地拿来主义, 这样做一定会导致“淮南橘成淮北枳”, 导致社会的畸形发展;在对待如何吸收儒家文化的问题上, 我们应该秉承“扬弃”的传统, 弘扬儒家思想中的精华部分, 吸收其合理内核;摒弃儒家思想中带有封建色彩、等级意味的成分。把儒家思想文化与我国实际相结合, 使儒家思想文化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 儒家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努力奋斗的目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我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个方面都做出成绩。《决定》中指出, “建设和谐文化,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可见, 儒家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服务的, 我们不能丢弃其中任何一个, 儒家文化中有我们的历史感情、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有我们与时俱进的成果, 它们贯穿了我们文化发展的历程, 是我们民族发展、延绵不断的血液, 我们过去的发展进步由它们作为支撑, 我们的矛盾问题需要由它们来改革校正, 我们的未来同样需要它们来指引, 所以, 我们要做好儒家优秀文化的传承工作, 做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工作, 让它们和谐相处。

三、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 继承和弘扬中国古代优秀道德传统。

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 注重人的价值, 强调以人为本。这与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立足点是一致的, 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 就是要坚持以人文本, 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是中国古代法家和儒家两个不同思想流派对于治国的不同理念。今天, 我们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我们要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建立一套完善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现人民群众利益和意志的法律体系, 达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发挥道德和文化的作用, 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领, 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道德荣誉感, 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并非全是精华, 我们要采用“扬弃”的办法, 弘扬优秀的思想文化传统, 结合我们现在的发展实际, 使其得到升华;抛弃过时的、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成分, 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2.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确保文化改革发展沿着正确道路前进。”我们进行实践活动, 并不是盲目地、漫无目的地展开的, 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进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坚持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反对意识形态可以多样化、指导思想可以多样化的观点, 我们必须坚持我们的指导思想不动摇。

摘要:儒家文化在我国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进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我们不能忽视儒家文化。本文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性入手, 阐述了儒家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关系, 提出应该继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坚持马克主义的指导地位,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关键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儒家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7.

[2]李泽厚.论语今读[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8.

[3]严书翰.党的十七大以来科学发展观的新发展研究[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1, (4) .

《西游记》与儒家文化 篇7

1 企业文化中儒家资源的话语重构

对儒家文化最大的误读, 莫过于所谓儒家是封建社会的道德支撑, 维护的是官本位体系, 与现代社会平等、独立、自由、民主等理念格格不入。造成这一重大误读的原因, 追本溯源, 可以到《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 臣臣;父父, 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 臣不臣, 父不父, 子不子, 虽有粟, 吾得而食诸?’”[1]

传统的解读是, 孔子强烈要求保持等级制度。受此影响, 企业中也形成了严重的官本位思想, 一切惟领导是从, 领导是万能的, 下级要绝对服从上级意见。从而使得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和企业形象在国际上大打折扣, 不少在国内无限风光的中央企业在“走出去”的国际化进程中, 处心积虑淡化中央企业色彩, 这实在是个奇怪的现象。

其实, 这是从根本上对孔子原意的误读。“君君, 臣臣”既可以理解为君主要有君主的尊崇, 臣子要有臣子的谦卑, 下级对上级绝对服从的关系;也可以理解为君主要有君主的责任, 臣子要有臣子的担当, 各阶层各尽其责, 和谐共处。毫无疑问, 孔子的本意正是如此。我们之所以将其理解为前者, 乃是因为齐景公的答复:“善哉!信如君不君, 臣不臣, 父不父, 子不子, 虽有粟, 吾得而食诸?”

《论语》中关于齐景公的答复, 只是一个对话场面的实录, 并不代表孔子本人的意思, 齐景公本人是靠投机取巧做上了国君, 因此自然特别强调其政权的合法性。这样, 关于他竭力维持等级制度的答复就不难理解。其实, 孔子的本意, 可见于《论语·八佾》:

“定公问曰:‘君使臣, 臣事君, 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 臣事君以忠。’”[2]

孟子对孔子的这一主张有更为深入地解释: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 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 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 则臣视君如寇仇。’”[3]

也就是说, 君主之间的关系, 并不是凭空产生, 而是一种平衡制约的关系。之所以有君有臣, 互敬互爱, 乃是朝着将国家共同治理好的目标。没有哪一位是超出平衡制约之外, 可以指挥一切、为所欲为的。否则, 难免成为民众所共弃的“独夫”, 人皆可以诛之。

之所以要对儒家关于等级观念进行话语重构, 是由于“官本位”思想实在是制约我们进一步改革的一大障碍, 也是具有中国特色企业文化建构的一大掣肘。西方学者及民众对中国形象了解不深刻, 往往需要借助中国学者和中国官方对中国形象的阐释和推介进行选择性接受, 形成国际通行的话语体系;而我们自身对自身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形象就有误读, 以讹传讹, 就难免更加欲速则不达。因此, 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同时, 需要时时注意解读、提炼和完善自身文化体系, 展示独具一格的企业魅力, 形成自己的话语体系,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标杆的企业文化, 不能人云亦云, 更不能数典忘祖。

2 企业国际化与儒家文化融合

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必然要面对企业文化的国际化挑战。如何既能保持自我传统文化特色, 又能融入普世价值, 甚至影响、引领国际间业内企业文化, 成为航标和灯塔, 这需要一定的智慧和创造力。

儒家最重视的境界就是“仁”, 而作为最基本的“仁”的要求, 就是“爱人”, 并被引申为儒家资源中的重要思想——“民本思想”, 其核心即“以人为本”。

但是, 正如上述所指出, 我们对儒家文化的理解, 往往有着误读和反差。“以人为本”在儒家话语系统中, 是如何诠释的呢?

孟子云:“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4]

儒家传统资源中所谓的“以人为本”, 强调一种群体性而相对忽略个体独立性。而西方主导下的国际社会对“以人为本”的理解则有所不同。西方深受18世纪以来启蒙思想的影响, 他们提及的“人”, 首先是individual, 或human, 而不是我们想当然的people。Individual和human, 是指作为个体从神权和王权中解放出来, 有了独立意识和自我尊严。所以, 西方理解的“以人为本”, 首先是平等观念和尊重个性。在这一点上, 似乎儒家文化并没有明显的相关资源。但这并不妨碍中国企业文化的国际化进程。因为文化本来就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对各方面可以去伪存真地接受。

相同的提法, 不同的理解。就需要既深谙传统文化, 又熟知国际惯例的企业文化人员根据本企业的实际, 对此概念的内涵进行进一步界定, 使得企业文化更具有内涵性和包容性。

3 美美与共:具有中国特色企业文化的国际化发展

费孝通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5]对于企业文化来说, 这一原则同样十分适用。

相对于西方以公平竞争为主的强势企业文化, 和日韩东南亚以忠诚为主的柔性企业文化, 我国企业应构建哪种独特的企业文化, 并且得到国际的认可和推崇呢?

笔者以为, 首先, 需要正视和重视我国传统文化资源, 特别是占据主体地位的儒家文化资源, 从中找出具有永恒性、普遍性的价值准则。只有重视传统, 立足传统, 才能使企业文化有更为强大的文化支撑和后盾。

其次, 要正确解读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虽然我们对传统文化有断裂、有缺失, 但通过不断地学习和选择, 以积极、负责的态度正确解读儒家文化, 重新建构相应的话语权, 才能为企业文化注入纯正的内涵和不竭的动力。

再次, 注重企业文化中传统术语与国际的对接, 不断丰富企业文化的内涵。既要深谙传统文化, 又要熟知国际惯例的企业, 才能使本企业的企业文化既具有民族性、独特性, 又具有国际性、普遍性。才有可能得到国际的认可和推崇, 建构成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需要许许多多有实力的中国企业在自身不断持续发展壮大的同时, 注重自身企业文化, 汲取传统文化营养, 对比国际同类企业文化, 不断完善自身文化体系, 真正将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发展壮大的软实力来抓, 而不仅仅停在口头和书面上。将现场行为规范运作推行至基层每个场地、每位员工, 逐步实现企业精神理念与生产经营活动的融合, 逐步消除倡导文化与实际行为的偏差。[6]当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企业文化的企业作为业内标杆卓然屹立在国际商界之时, 即中国国家形象与软实力达到国际一流之日。

参考文献

[1][清]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诸子集成”本, 1985:271.

[2][清]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诸子集成”本, 1985:62.

[3][清]焦循.孟子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诸子集成”本, 1985:322.

[4][清]焦循.孟子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诸子集成”本, 1985:573.

[5]费孝通.“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收入《费孝通在2003》[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论儒家文化熏陶与大学德育内涵 篇8

儒家文化的基本内涵

孔子曰:“仁者人 (爱人) 也, 亲亲为大;义者宜也, 尊贤为大;亲亲之杀, 尊贤之等, 礼所生焉。”孟子在仁、义、礼之外加入“智”, 构成四德或四端, 董仲舒又加入“信”, 曰:“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 成为古代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其中,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孔子提出“杀身以成仁”, 即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 他强调人们应当用真诚之心去尊礼, 这是维系社会和谐、上下关系的保障, 实际也关乎人的生存, 故而先秦儒家推崇“内仁外礼”, 即以内化的“仁”的道德修养和外化的“礼”的规范典章来协调人们的行为, 以达成社会的和谐状态。孔子特别强调为政者的道德感化力, 这个观点由孟子发展为“仁政”思想, 如果上层人物以仁道治理社会, 就会像天上的北辰那样, 成为世人道德的方向。孔子还强调用仁道、仁心善待他人;孟子认为人性是善的, 即人是天地创生的, 含有天地之德, 这种德需要加以培养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最终成贤成圣。这就形成了儒家的“修身之学”。这一点在《大学》中表现得十分突出。人生是从“修身”开始, 一直到“治国”、“平天下”。儒家文化虽然一度成为封建文化的核心内容, 但是儒家文化的人生哲学, 无论是从伦理道德还是宗教范畴而言, 对中国人的人生观都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儒家教育与大学德育目标的联系

《大学》一书开宗明义地确立了儒家教育的宗旨:“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大学教育之目的, 即在于发明每个人与生俱有之明德, 推己及人, 爱民亲民, 止于“仁”的至善境界。在儒家看来, 成仁之人, 才是真正的人, 本真的人, 是为“仁人”。因此, 儒家教育的目标就是“成仁”, 完善人格, 成就君子、圣人、仁人。在儒家经典中, 有许多关于君子和圣人的描述, 如“君子之道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 智者不惑, 勇者不惧。” (《论语·宪问》“谦谦君子” (《周易·谦》) 、“君子坦荡荡, 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君子泰而不骄, 小人骄而不泰。” (《论语·里仁》) 。“君子成人之美, 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 “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坤》) 君子的这些德行, 都可用“仁”字概括, 而“圣人”则是比君子更高一层次的道德典范, 被后世尊为“圣人”的除了孔子之外还有尧、舜、禹、文王、周公等。无论是生而知之、仁德普照的圣人, 还是通过内向修身、克己复礼成为“仁人”, 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教育与今天的大学德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 (试行) 》对高校德育目标作了如下表述:“使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 确立献身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方向;努力学习马列主义, 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方法论, 走与实践相结合, 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努力为人民服务, 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自觉地遵纪守法, 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勤奋学习, 勇于探索, 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并从中培养一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概括而言, 高校德育目标包括政治、思想、作风、法纪、治学等方面的思想道德要求———理想信念坚定、人格操守高尚、勤于志学, 这与儒家教育的完善人格、成就“君子”、“圣人”的目标是一致的。

汲取儒家文化精髓, 提升大学德育内涵

教育部2004年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进行滚动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大学生的道德发展主流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但由于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 传统的观念受到新形势的强烈冲击, 当代大学生在道德人格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例如:祖国意识淡化, 政治觉悟有待提高;道德依赖性强, 缺乏自主性;价值取向趋向功利化;诚实守信的缺失;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些问题解决都可以从儒家“仁人”理想人格的构建中找到相应的答案。

用儒家的忧患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儒家文化颂扬爱国精神和忧患精神, 在国家和民族的观念上, 要有“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和“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孔子强调“杀身成仁”, 孟子强调“舍生取义”。孟子说:“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 当今之世, 舍我其谁也?”表现了孟子对时代、对人民的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在儒家爱国主义思想的影响下, 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 以国家利益作为行为价值标准的英雄人物层出不穷, 大义凛然的屈原, 忧国忧民的范仲淹, 坚守气节的文天祥等等, 儒家的这种“胸怀天下”的入世精神, 对今天的大学生而言同样存在强大的教育意义。

用儒家的“推己及人”思想加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儒家特别偏重于社会的群体意识, 这就是所谓的“推己及人”, 它具有浓厚的利他思想。自古以来, 中华民族认可的最高理想就是“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 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 他所强调的正是人应该要有群体意识, 因为个人总是不可避免地与群体相联系, 所以就必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合作, 每个人都要学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学会正确对待别人, 个人的一言一行均应以他人、以群体为出发点和归宿。孟子有句名言, 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同样也是“推己及人”思想的表现。今天的大学生, 在社会转型期经受着诸多诱惑, “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淡漠了, 取而代之的是个性与自我的膨胀。故确立“推己及人”的观念, 可以帮助学生换位思考, 抵制极端个人主义的不良影响, 提升集体凝聚力和社会责任感。

用儒家的自强不息帮助学生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易传·乾》说:“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人立于天地之间, 应效法天地以自强不息、生生不已地创造。这个命题一经提出, 就成为儒家提倡人格气节的理想境界, 即君子一定要具备坚强的意志品格, 具备坚忍不拔的人格气节。《周易集解》说:“尧舜一日万机, 文王日昃不暇食, 仲尼终夜不寝, 颜子欲罢不能, 自此以下莫敢淫心舍力, 故曰自强不息矣。”这种自强不息的人格主要强调了人的价值就在于它具有独立的意志和人格, 具有崇高的气节, 具有奋发上进、永不懈怠的精神。孟子提倡的“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浩然之气, 就是这种无所畏惧的奋发精神的表述。今天, 这种自强不息的进取品质已升华为一种民族精神, 成为支撑人们奋斗的强大精神支柱。大学生在困难面前往往缺少直面和担当的勇气, 缺少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毅力。那么, 儒家先贤“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的人生态度,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的钻研精神,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的坚强信念, 都是他们学习的样本。

用儒家“厚德载物”和“和合”的思想帮助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易传》说:“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 原指道德高尚者能承担重大任务。儒家学者把这一思想概括为宽厚的美德。作为君子, 应该具有宽广的胸怀, 宽厚待人, 从容处世, 不患得患失,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 表现为对他人的理解、体谅与宽容。正所谓“君子坦荡荡, 小人长戚戚”, 正是对君子人格胸襟的真实写照。“和合”一词, 最早出自《国语·郑语》, 是指多样化事物的矛盾得到调和, 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得到化解。“和为贵”的理念是中华民族处世哲学的根本特征和价值取向。“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正是对“和”这一理念的具体阐发。何晏《论语集解》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 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 然各争利, 故曰不和。”在“厚德载物”、“合和”思想的长期浸润下, 中华民族形成了宽厚、博大的胸怀, 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体谅与理解。这种思想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的过程中也有多方面的体现, 秉承“厚德载物”的真正内涵, 这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用儒家的诚信务实帮助学生明辨义与利的关系孔子说:“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儒家以“信”作为基本的道德原则规范, 诚实守信是人际交往的前提。在“义”这个诚信标准之下, 言必信, 行必果。务实与诚信关系紧密, 儒家的务实也就是笃行, 孔子强调知行合一, 认为君子应“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把诚信作为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提出来, 党的十六大又提出思想道德建设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 说明道德教育中加强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在信息化、网络化的知识经济时代, 发扬诚信务实的精神可以帮助学生认清是非, 避免落入功利的泥潭, 以追求科学真理, 胸怀正义的信仰。

实现儒家文化与德育教育统一的主要途径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 也是进行优良传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 一定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深入全面地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课、哲学社会科学课和其他各门课程建设,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融入有关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及事例, 这有助于铸就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另外, 还应增加高校公共选修课中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方面的内容, 如儒家思想研究、孔孟研究、庄子研究、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等选修课, 开设专题讲座, 广泛地进行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 使学生继承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诚实守信、天下为公的爱国主义精神等中国传统美德, 以增强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

充分发挥课外教育在大学生人格塑造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第二课堂、学生社团和校园文化活动等, 拓展课外教育渠道, 举行各种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 营造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 宣传中华传统美德, 加强其渗透性, 使其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充分发挥课外教育的育人功能, 对于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培养大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具有积极意义。

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儒家文化经典著作事实上, 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哲学、传统道德的了解仍比较肤浅, 知之不多。因此, 推广儒家经典还需要通过有效形式进行引导。比如, 组织学生观看名家讲坛, 邀请专家学者开设系列讲座, 组织读书活动和经典诵读活动等, 引导学生好读书、读好书, 提高他们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动性, 帮助他们积累更多地人文知识, 提高道德修养。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传统教育, 批判地吸收儒家文化的思想精粹, 对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有一种无形的作用。儒家文化普遍涉及做人的道理, 涉及人人都需要遵循的东西。弘扬这些传统思想, 可以对青年大学生的道德修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为高校德育工作增加更为丰富的内涵, 使之渗透到广大学生的思想中去。

摘要:大学教育需要文化熏陶。在新的历史时期, 在儒家文化中挖掘大学生德育内涵, 既能发扬传统文化, 又能改善大学生精神面貌, 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本文从儒家文化与大学德育的紧密联系入手, 从五方面阐述了儒家文化对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作用。

关键词:儒家文化,熏陶,大学德育,内涵

参考文献

[1]孔慧红.儒家仁教及其现代重建[J].现代大学教育, 2008, (3) :93-94.

[2]王景尧.论高校育人目标、德育目标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差异[J].中国德育, 2006, (3) :28.

[3]邵龙宝.中国传统道德主要理念的现代诠释[J].理论与现代化, 2007, (3) : (87) .

儒家道德文化与国民教育的融合 篇9

一、

儒家思想中有关道德方面的要求很多。

第一, “得君行道”一直是儒家所主张的人在此生中建功立业的理想信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很多传统中国人的人生理想。

在孔子这里, 道是人们日用常行的规范, 也是人实现最高精神追求“成仁”的方法和途径。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 不可以为道。”[1]P26落实到具体内容, 孔子将其解释为仁。关于仁的具体含义, 论语中有记载,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2]p138曾子曰:“夫子之道, 忠恕而已”[3]p40也就是说, “忠是尽心竭力, 尽己之心以爱人;恕是推己及人, 将心比心以爱人, 仁是忠与恕的合体”[4]P8, 这也就是孔子的一贯之道。在儒家看来, “道”就是一种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的至高道德, 是天地、人伦之道。只有知道才能明德, 才能成就儒家理想中的圣人境界。子曰:“朝闻道, 夕死可矣”[5]p38。关于人如何真正做人, 孔子说:“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6]p71孔子还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7]p12他将自己的人生划分成六个非常重要的阶段, 并以此来描述自己的人生轨迹。

第二, 在儒家思想体系中, 道的精神要通过一些具体的伦理原则和行为规范来体现, 而具体规范原则的规定和实施也使道的内涵更加丰富和饱满。子张向孔子问仁, 孔子说:“能行五者于天下, 为仁矣。”具体是哪五者呢, 子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辱, 宽则得众, 信则人任焉, 敏则有功, 惠则足以使人。”[8]p194

孔子认为贯穿其中的道德本质是中庸至德。子曰:“中庸之为德也, 其至已乎, 民鲜能久矣”[9]p68孔子把中庸看成一种崇高的德性或实践理性原则。《中庸》开宗明义提出“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10]P78子思把中庸思想提升至万物本体的高度, 并进而明确指出了一系列在修身与治国的过程中践行中庸之道的方法和途径。

二、

儒家关于人的理想人格标准是希望每个人都成为内具修养外有风度的圣贤君子。儒家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治世贤良之士, 其理想人格模式一向有着最坚定、最本质的精神内涵。将儒家道德文化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将儒家道德文化中的精华部分筛选出来用来提高国人的民族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养, 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在儒家道德文化与国民教育的融合过程中, 由于很多人对儒家道德文化的真正内涵并不十分了解, 分不清楚哪些是儒家道德的本来含义, 哪些是被后人曲解过的儒家道德的内容, 经常错把后者也作为儒家道德文化的精华去宣传和教育国人。

要使儒家道德文化与国民教育真正实现融合, 首先, 要辨别清楚哪些才是儒家道德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内涵值得去积极宣传, 而哪些是被后人曲解过的道德思想内容, 在进行宣传时候应该被摒弃。围绕着国民教育的根本宗旨和总体培养目标, 在把儒家道德文化融入国民教育的过程中, 就要把儒家道德文化中的优秀思想通过一定的方式, 同国民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并深入贯彻实施。一旦误把一些糟粕的东西当成儒家道德文化去宣传并提倡国人学习效仿, 那么不仅与儒家道德文化融入国民教育的初衷相悖, 而且势必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造成恶劣影响。

其次, 在甄选好儒家道德文化的精华部分之后, 采取何种方式来实现儒家道德文化与国民教育的融合, 也不得不说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很多人都意识到儒家道德文化对于我国国民教育的重要性, 社会上出现各种形式的国学热。但是我们长时间以来所推行的国民教育, 多倾向于只告诉国人怎样做而不告诉其为什么这样做。长此以往, 就会出现国人接受事物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况。如果学校按照这样的教育方式来推行儒家道德文化教育, 仅仅是让学生背诵几篇儒家经典篇章, 记住几句儒家圣人的语录, 到头来, 充其量就是在学生的学习中多增加几项背书的任务, 而离我们提倡儒家道德文化的目的还相差甚远。所以, 宣传普及儒家道德文化, 重点是对儒家道德思想内涵的宣传和普及。儒家道德文化的传承和教化渗透于我们学习生活的日用常行中, 更多是长时间的耳濡目染, 使儒家道德文化真正融入国人生活成为其习以为常的生活状态。这样也就真正实现了儒家道德文化与国民教育的融合。

摘要:本文分别从儒家道德文化对人的成德立人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与垂教以及儒家道德思想对当前国民教育的指导与借鉴两个方面, 对儒家道德文化与国民教育的融合加以阐释。

关键词:儒家,道德,国民教育

参考文献

[1][10] (宋) 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曾军校[M].长沙:岳麓书社.1985.

[2][3][5][6][7][8][9]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80.

上一篇:重视新能源发展下一篇:水稻害虫综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