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之大圣归来

2024-08-29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精选9篇)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 篇1

80后跟90后一代在我们小时候有许多优秀的动画片,像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大闹天宫》、《牧笛》、《哪吒闹海》,我们当时的木偶动画剪纸动画也是享誉世界,现在随着日风来袭,美风来袭,我们国产动漫的处境也是越来越尴尬,小孩子们就只有喜洋洋跟灰太狼,无形中给他们灌输一种妻管严的思想。而最近一部《大圣归来》给国产动画电影票房一震,做到九个亿,经过那么长时间的沉寂,大圣归来的横空出世是做到了前无古人了,那是不是后无来者呢?大圣归来会不会成为一个绝响?国产动漫为什么会沉寂那么久?

在80年代后期,动画的生产制作向市场经济转变,在转型的过程中,上海美影厂也出了《宝莲灯》、《黑猫警长》等优秀的动画片,但是在摸索市场化的过程中,一些优秀的动画创作的前辈不仅要创作,还有自己去筹集资金,对他们而言,找资金比创作难度要大上几千倍,那时候也没有政策的扶持,艺术家也需要生计,而国外的动画加工业很发达,所以一些绘画功底很好的优秀艺术家纷纷的转到加工业去了。

2006年国务院开始扶持动漫产业的发展,对在电视台放映的动画片按照分钟数进行补贴,但是这并没有让国产动漫摆脱尴尬的局面,这样反而使我们的动漫产业更注重数量,更注重播出,而不是创作,国家的分钟补贴扶持政策也让这种局面更加膨胀,由于从中央政府到地方都有对动画的补贴,但是补贴的是播出,而不是补贴创作,这样做导致的结果就是为了享受补贴而大量的粗制滥造,缺少质量上乘的动漫作品。今天的国产动漫早已习惯在政策"照顾"下享受虚假繁荣,这种速食主义充斥在整个动漫产业中。

无论是向市场经济的痛苦转型,还是扶持政策的弊端,还是优秀动漫制作人才的缺失或者动漫资金制作的不足,总而言之动漫行业的从业人过的并不好,国产动漫的处境也不好。

那如何确保动漫产业在中国生根成长呢?我们的动漫产业要走什么样的模式呢?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动漫产业链呢?

说到动漫产业链,就不得不说动漫王国日本跟美国。在日本87%的人喜欢漫画,这么庞大的需求,一定孕育同样庞大的供给,所以日本有大量的优秀动漫从业人员,生产大量的动漫作品,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有70%的动漫都是在中国进行的加工。日本的动漫产业链是以量取胜,做的是市场模式。而美国动漫的产业链模式走的是精英路线,一部好莱坞动漫大概需要600-2000人的团队,历时4年甚至更长时间。以《疯狂原始人》为例,从筹划到制作耗时8年,集结好莱坞顶尖视效团队,斥资一亿三千五百万美元,尽心设计人物动物和史前场景,让人眼前一亮,最后在全球取得了5.8亿美元的总收入。

那中国应该走什么样的动漫产业链模式?《大圣归来》从筹划到制作历时8年,从这个数据可以初步认为《大圣归来》更偏向的是精英模式,是以质取胜。但是在这个速食主义时代,我们如何耐下心来做好一部动画?我们知道《大圣归来》在制作的时候经历了一次一次的挫折,不仅资金链多次断掉,田晓鹏导演更是自掏腰包,中间还经历了几十个员工集体离职,这个过程可想而知要是没有极大地热情跟决心是坚持不到最后的。

我们的动漫产业不仅缺少创新型人才,还缺少钱,更缺少耐心,缺少品质。像美国那样过亿资金的投入在国内是不常见的,国内一些动画公司都抱着这样的心态,投几千万做一部片子,收益过亿就好了,或者是投几百万,收益几千万就够了,结果就是越做越少,品质也不会有进步。

还有就是我们的动漫产业盈利模式太单一,只有票房,其他收益基本上没有,而动漫产业的最大的盈利来源于其衍生品跟授权的收入,以《海底总动员》为例,全球票房8亿美元,但是其授权的收入达到40亿美元,但是在我们国内,盗版猖狂,我不用你给我授权我就可以为所欲为,这让很多动漫公司很头疼。还有就算不经授权,我们的动漫为什么还是缺少衍生品?大圣归来的大圣形象在淘宝上卖得很火爆,有买家甚至催着大圣的制作商多制作大圣的玩偶,这是因为大圣的形象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一直以来,我们都缺少得到观众认可的动漫形象,所以动漫衍生品这一大块仍然是一个空白。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靠谱跟踏实是最宝贵的品质,或许对于国漫来说我们真的要抛开其他的嘈杂,安安心心踏踏实实地做自己的动漫,别让《大圣归来》成为绝响,而是国漫繁荣的开始。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 篇2

以《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为例,虽然是一部动画电影,但其实折射的是现实主题。电影中,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5,动弹不得,就像一个现实社会中的中年人,被生活和工作重压,已经失去了去往前看的热情,只想回到过去,幻想着过点原来安静平凡的日子。后来突然遇到了一个孩子,从开始的手足无措,觉得是一种负担,到后来逐渐发现这竟然是自己生命中的一个惊喜,甚至成为自己的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这个故事折射出来的其实一种现实社会的家庭关系,若初心不变,则惊喜连连。

经典台词:

1、江流儿:你说我念经的时候佛祖能听见么

大圣:听见,肯定能听见,那老头最爱搞闲事了

2、你个小屁孩,叽叽喳喳跟了俺一路,俺老孙的脑仁都被你吵炸了,能不能让我安静会

3、不许再提金箍棒的事

4、大圣,二郎神真的有三只眼睛么

5、江流儿:大圣,大圣,巨力神是不是力气很大

大圣:很大

6、江流儿:四大天王是兄弟么

大圣:是姐妹

7、江流儿:那哪吒是男孩么

大圣:不知道

8、江流儿:托塔天王有塔么

大圣:没有

江流儿:那塔里有人么

大圣:哎西~,没有

人物简介:

孙悟空:曾经大闹天宫,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四百多年,偶然因江流儿(小唐僧)解开镇压之印,逃出山洞,但是法力尽失,性格狂躁抑郁,看淡功与名,只想回花果山过平凡日子,又因报恩之心,勉强护送江流儿回长安,一路上不得不与山妖肉搏厮杀,狼狈不堪。后来悟空挣脱法印,唤醒金箍棒,痛扁众妖,大圣归来。

江流儿(小唐僧):8岁这一年父母被山妖所害,自幼被云游僧法明抚养,在长安城长大,勇敢善良、天真活泼、好奇大度,崇拜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在山妖来犯之时,勇救女童,多次履险,不肯放弃。

猪八戒:大闹天宫时被孙悟空打下天宫,错投猪胎,常借自己的36般小变化,装神弄佛,骗吃骗喝,爱显摆,富有同情心。

混沌:五行山中大妖王,化身为书生面相的道人,以吃童男童女维持妖身妖术,狡猾狠毒,原形是山海经中的混沌巨兽,大嘴可以吞噬世间一切。

法明:云游僧人,收孤儿江流儿为徒弟,性格循规蹈矩、胆小怕事,只愿过平平淡淡的生活,化缘诵经。

小白龙:隐匿在山湖中,按天命等待与悟空八戒的汇合,以湖鱼为食,常有魔性发作,袭击路人;

安心:长安城小女孩,被山妖抢去炼丹,被江流儿救出,一路颠簸,信赖江流儿;

五行山山神:奉如来佛之命,凭咒符的神力,看押孙悟空;

土地:在不同地方可以分化身为数个土地小老儿,了解江流儿、悟空等人的前世和今生,在关键时刻出现,代表命运的指引,促成关键人物相遇;

母山妖:有小机灵,受妖王混沌控制,抓童男童女给妖王炼丹;

公山妖:愚笨体大,受妖王混沌控制,抓童男童女给妖王炼丹。

大圣归来经典台词相关及热点文章推荐:

1.大圣归来经典台词

2.经典台词:

1.江流儿对大圣:不是说好了,要一起走的么?

2.江流儿:你说我念经的时候佛祖能听见么?

大圣:听见,肯定能听见,那老头最爱搞闲事了。

3.大圣:你个小屁孩,叽叽喳喳跟了俺一路,俺老孙的脑仁都被你吵炸了,能不能让我安静会儿。不许再提金箍棒的事!

4.江流儿:大圣,二郎神真的有三只眼睛么?

5.江流儿:拔一根毫毛,嗯,吹~什么都没有啊。

7.江流儿:大圣,大圣,巨力神是不是力气很大?

大圣:很大

8.大圣:如来老儿,俺被你困了五百年,还不够吗?你别忘了,俺可是齐天大圣。

大圣:我是齐天大圣,我是不会死的。

9.大圣:管不了,我管不了,管不了,管不了。

10.悟空说:小屁孩儿,别跟着我;后来悟空说:师父,别赶我走。

11.江流儿:等我把傻丫头送回家,我一定好好念经,因为大圣说如来佛祖会听见,这样我就能求佛祖把大圣的法力变回来了。

12.江流儿:大圣,龙飞了!龙真的能飞。

猪八戒:自由自在的挺美。

江流儿:我要是能飞就好了,那样就能飞过大山,找到师傅,带傻丫头回家。

孙悟空:有一天,你要是够坚强,够勇敢,你就能驾驭它们。

13.江流儿:大圣,你一定会很多法术吧?我知道,齐天大圣孙悟空,身如玄铁,火眼金睛,长生不老还有七十二变,一个筋斗云就是十万八千里。

14.江流儿:四大天王是兄弟吗?悟空:是姐妹。

江流儿:那哪吒是男孩儿么?悟空:是女的。

江流儿:托塔天王有塔么?悟空:没有。

江流儿:那塔里有人么?悟空:哎呀,没有。

15.江流儿:大圣你去过龙宫,是不是很大? 悟空:大是大,就是小气。

16.江流儿:师父,我们当和尚的难道就是为了吃饱肚子?那和别人有什么不同?

法明:打坐,参禅,化缘,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17.江流儿:大圣,你一定见过佛祖吧,你说我念经的时候佛祖能听见吗?

悟空:听得见,肯定能听见,那老头最爱管闲事了。

18.江流儿:大圣,花果山在哪里啊?悟空:花果山?离这十万八千里呢?

江流儿:那么远?不过如果是大圣的话,一个跟头就可以到了!悟空:那可是!俺老孙--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 篇3

一只中国猴子的英雄梦想与情怀

“让小朋友唐僧帮孙悟空找回初心,成长为大英雄”是电影《大圣归来》不同于以往西游题材的独特之处——

电影从“后齐天大圣”时代切入,已于五行山下寂寞沉潜五百年的孙悟空,被儿时的唐僧——俗名江流儿的小和尚误打误撞地解除了封印,在相互陪伴的冒险之旅中找回初心,完成自我救赎。

单从人物造型上,《大圣归来》也和传统的西游题材迥然不同,不仅有酷大圣、萌唐僧和二货八戒,还有大魔王“混沌”、不会说话的“土地公公”,性感的女妖怪和史上最帅的一条龙,他们都出自神怪巨著《山海经》。

在欧美市场,中国有三个IP是最著名的,一是李小龙,一是成吉思汗,还有一个就是孙悟空。即便是好莱坞,也一直想发掘《西游记》这个东方神幻的题材。国内电影市场上,从2013年的《西游降魔篇》到2014年的《西游记之大闹天宫》都取得了超过10亿元以上的票房。动画电影《大圣归来》还没有在国内上映,仅通过海外市场就收回了总投资的1/4。

“这个‘Monkey King’让人联想起‘Bruce Lee’”,有不少海外买家说:“它让我感受到了东方文化的神秘、东方功夫的美和东方式想象力的飞扬,不仅CG技术很成熟,而且有自己的价值观。”

“打得好看”是这部电影的重要特质,“每一秒都是桌面,连空气里的灰尘都做得特别棒。”《大圣归来》从筹备到制作完成历时8年,初衷是为了彰显侠义精神,塑造自己的英雄,电影吸取了胡金铨、张彻、李小龙、袁和平…诸多动作精髓,但因为神幻英雄可以不受肉身和重力的限制,这就给更多想象力激发出空间,“是任何一个大侠都完成不了的”。

“亚洲人演的电影,在欧美市场普遍卖不上价钱,主要还是文化上的排斥,但是动画片却是一个突破口。”在制片人冯奕看来,“中国以往的动画片有较强的低幼倾向。而《大圣归来》和我们熟悉的好莱坞动画电影一样是全年龄段的,它所弘扬的‘凭爱和勇敢找回梦想和初心’的价值观也具有世界性。”

海报是一部电影最直观的宣传品,《大圣归来》名为“一念成佛,一念成魔”的海报所展现的东方价值观令西方观众脑洞大开——原来“佛”和“魔”在东方并不是对立的,他只是人本心的两面,找到内心潜藏的梦想就可以驱掉心魔,成佛?还是成魔?全凭你怎样勇敢地选择,“to be or not to be”这样跨文化的英文翻译也令西方观众会心一笑。

“这部电影中,西游只是外壳,讲述的却是现实社会的话题,儿童可能看的是精彩的画面和西游的人物,成年人看到的可能是自己的过去或当下的自己。”冯奕表示,“无论是欧美的买家还是亚洲的买家,都对这个故事表示了赞赏,他们的原话是‘这不仅是一部动画片,它是一部有诚意的电影。’”

动画30年:一个时代的“失语”与“失身”

“我,幼儿园钟爱猫和老鼠,一年级幻想成为哆啦A梦,二年级看了N遍神龙斗士,三年级足球小子改变了我的生活,四年级迷恋柯南,五年级樱桃小丸子强势来袭,六年级知道宫崎骏的剧场版。而现在的孩子呢,幼儿园喜羊羊,一年级喜羊羊,二年级喜羊羊,三年级喜羊羊,四年级喜羊羊,你五年级六年级还是喜羊羊。”这是一段流传很广的段子。

恐怕世界上只有中国的动画会被专门强调冠以“原创”的字样。曾有很长一段时间,原创动画在中国几乎集体缺失,中国动画公司基本以加工公司一种形态呈现。

1991年之前,我国动画片共获得46个国际大奖,被国际评论界认为“达到世界第一流水平,在艺术风格上形成独树一帜的中国学派”。也正是这一年起,我国动画片竟然10多年与国际奖项无缘。

真正让人扼腕叹息的发展中断,是以《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天书奇谭》等等为代表的动画长片。如果说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大闹天宫》意味着中国式的动画美学系统的建立的话,那么七十年代末的《哪吒闹海》则意味着这个表达系统的日臻完美,而八十年代初的《天书奇谭》则是中国动画电影第一次娱乐意识的觉醒。

如果查阅一下对应这三部影片同时期的美国迪斯尼动画,中国动画与之风格完全不同,但在各自系统内所达到的成熟度与艺术高度真可以说不相上下。可以说,从六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初,是中国主流动画与世界主流动画之间质量差距最小的年代。

事实上,当时蜚声国际的“中国动画学派” 其实是以宽松的创作环境、一流的美术大师、不计成本的精雕细琢为前提和后盾的。就拿《大闹天宫》来说,仅人工画稿就超过了7万张,投资成本保守估计也在100万以上,这在上世纪60年代不啻为天文数字。另外一些佳作,如由齐白石名作改编的《小蝌蚪找妈妈》源自齐白石的名作,集中国绘画、诗歌、音乐于一体的《山水情》等,无不是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财力与时间。

如果说举国体制造就了中国动画的黄金时代,那么加诸中国动画的一刀来自真正的市场——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涌入中国的外资动画加工业以其相对优厚的待遇几乎在一夜之间血洗了中国原有的动画生产系统。

据不完全统计,从1984年到国产动画开始没落的90年代初,成立于1957年的上海美影厂原画设计人员走了近四分之三。为了生存,美影厂的员工转而投向中外合资的动画企业——1991年,中日合资的兹普拉亚动画公司成立,当时在上海招聘30名原画员、80名动画员和 100名着色员,结果前来报考的人数超过了一万五千人,资金的力量,不言而喻。

以剪纸、皮影、折纸、水墨画等中国传统美术工艺为手段的“工坊式”制作模式,显然很难抵得过日本、美国“多快好省”的大分工协作。

动画片传递给我们的,也应该是人类共通的情感:爱、责任、恐怖状态下的温馨

如果说从1941万氏三兄弟对迪斯尼的模仿之作《铁扇公主》到八十年代完全建立自己的审美系统是一个发展历程的话,那么近几年来,中断二十年重新出发的中国动画又开始了新的一轮模仿,当然模仿对象不止美国还有日本。

动画片市场这个蛋糕越做越大,但其中凸显的问题也越来越让业内人焦虑,反观《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等热门动画片,“低幼”几乎是其代名词。事实上,在2010年杭州国际动漫节上,外国专家甚至将其打为零分。

当然,今日之世界已非昨日之世界,信息互通,全球合作,所谓建立自己独立的系统几无可能也无必要,但走向成熟或融入世界永远没有捷径。如果说会有一种中国式成熟动画的话,那么这种风格也是众多作品中某种自然流露的共性,即为“中国风格”。

三年前,制片人冯奕开始做《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发行预售,团队选择用好莱坞公司的方式运作海外市场,如预想的一样,西游这个项目比冯奕手里其他的动画项目更受国际买家的关注。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全球动画创作的趋势是“全龄化”,一部好的动画作品,所关注的应该是成人的“儿童心理”和儿童的“成人世界”。

“长达20多年的动画加工大潮席卷了整整一代中国动画人,把中国几代人建立起来的完整独立的动画语言和体系清洗得片甲不留,此为中国动画之‘失身’。”

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副教授陈廖宇写过一篇文章叫《先失身后失语的中国动画》,他认为上海美影厂时期的经典动画是在“用自己的话讲自己的故事”,到了承接外包加工片时期就是“用别人的话讲别人的故事”,而今天很多努力模仿外国作品的国产动画则是“用别人的话讲自己的故事”。

“中国动画需要放平心态,将注意力转回到自身文化与真实情感为本的创作上来。”陈廖宇说,“即使短期内我们做不到与外来大片平起平坐,但至少是在正确的道路上往前走。”

从这个意义上说,倡导全龄化和东方价值观的《大圣归来》无疑是一次颇为成功的尝试。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研究室主任薛燕平在英国攻读影视动画硕士学位期间,有件事给他很大震撼:他一个同学的孩子喜欢背动画片里的台词,并当场对着电脑里的《机器猫》背诵起来。让薛燕平陷入沉思的是孩子爸爸的话:“将来做动画片一定要认真啊,要知道你可能随便写的台词,我家孩子是拿来背的!”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 篇4

1 人物造型与色彩的民族化处理

1.1 人物造型设计

独特的人物形象塑造是一部动画电影的灵魂,电影中角色的呈现与个性表达影响到影片的整体风格,想要成功地塑造动画电影中的人物形象,首先要做好人物轮廓外形的设计。在《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动画电影中,主角孙悟空的体态造型沿用好莱坞动画常见造型原则,脸型为长方形、身板细长,更为突出的是做旧的半袖中国古风服装,充满中国式色彩。由于影片中悟空的内在形象更接近于“人性”,所以他带有法令纹的长脸创新性地不再猴头猴脑而更接近写实,他不再是大闹天宫唯我独尊的齐天大圣,而是像普通人一样没有法力依旧饱含英雄主义、依旧充满侠气的大圣。在其根根而立细软的毛发、面部精微的表情、逼真的眼球转动等方面,都可以看得出影片造型的精致。最终恢复法力的孙悟空的造型炫酷惊艳,线条洗练、色彩浓重,身披红披风、顶带金冠花翎、身穿铠甲戎服,非常具有色彩感与形式美感,体现了浓厚的中华民族特色。

少年唐僧江流儿外型则直接以可爱的中国儿童为形象设计,少年唐僧的师傅为传统的中国风老人,下巴上白须的胡子非常具有亲切感,同时,中国龙的造型具有崇高浪漫的美学风格。而反面角色狡猾狠毒的混沌是三角形尖脸,吸收中国戏曲元素京剧中代表阴险奸诈的白色脸谱,道教式的黑白服装,非常具有中国本土化风格特点。影片中角色造型的构建采取诸多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奠定了本片民族化风格的基调。

1.2 3D影像中场景的色彩表现

尽管色彩不能单独承担起影片的叙事任务,但经过精心设计的场景色彩往往在影视动画作品中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震撼和情感共鸣,每一种色彩都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影片中利用鲜明的蓝色突出前景,并且为中国式的山水画卷,淡淡的墨笔表达了独特的人文情怀和美学魅力,背景中的山水起伏间营造出“似与不似”“虚实相生”“宽阔渺远”的意境,处处流露出浓浓的中国意味。影片大量的蓝色不只运用于山水背景,在少年唐僧误入冰冻孙悟空的洞穴部分,整个洞穴也是采用纯净冰蓝色,场景梦幻玄妙,画面美感十足。3D特效中前后场景对比明显,在平静深沉的蓝色天空的映衬下象征生命的绿色显得格外突出,比如重获自由的孙悟空首先来到了绿树丛林蹦跳玩耍,象征着新生与成长。暖色的红黄色调多在妖怪的洞穴里面出现,这里的红色传达给我们的是紧张感以及妖魔感。影片中色彩运用注重整体的“意境”“神韵”,与中国书画作品崇尚写意、追求超越自然的观感完美统一,借鉴中国传统艺术,与现代三维特效技术完美结合,将巧妙的色彩魅力发挥到了极致,有着深刻的民族色彩和烙印。

2 中式风格的构图

构图是画面造型的艺术,为了增强画面视觉效果,3D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的构图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用于情节节奏平稳、叙述故事发展的规则构图,也有针对情节紧凑、矛盾激烈时的创意构图。影片中为了给观众绝佳的视觉体验,一开场便对观众的视觉进行轰炸式征服,画面精美绝伦、气势恢宏,不仅很好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而且展现了制作团队在构图设计方面的绝高水平。影片正式开始后的“皮影”部分,摇镜头中画面呈现的是层层叠叠的房子,视觉美感强烈,但这种设计是不符合现实视角的,却完全符合中国传统美学风格,如田晓鹏所说:“除了运用实拍电影镜头追求真实以外,我们也在尝试‘失真’,因为东方的美往往是夸张的、抽象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抽象’可能更接近我们想象中真实的古代东方世界。比如说房子透视是仰角,但同时你能感觉到这个路是下坡的,你还能看到远处俯视的那个街景,这完全是两个透视关系,在正常世界里肯定是不存在的,但更接近想象,或者记忆。[1]”影片中像这种有抽象意境的画面还有很多,比如小唐僧江流儿的师傅在寻找江流儿时,面前是烟雾缭绕、如诗如画的高山,仿佛一位老人置身于水墨画之中,这里借鉴了中国古典长幅画卷的创作方法,意境悠远,颇赋东方韵味;再如小唐僧、悟空、八戒玩耍时背景是一轮大大的月亮,足足占了半个屏幕,而且画面中绚丽的萤火虫在3D特效下有种飞出屏幕的美感,整个环境的这种意象美便是导演追求的意境表达,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根本体现。

影片中如小唐僧与悟空对话的双人或三人构图较多,对话镜头占的比例相对比较大,所以对话镜头的构图也非常重要,影片在规则构图中人物和背景的设计相当,三维效果下画面丰富又不会太满,给观众带来轻松愉悦的透气感。而对于五行山中大妖王混沌的构图设计则多用仰视,如混沌在五行山寺宇下欲练仙药而歌唱,镜头对角色进行仰视构图,表现出混沌带来的压迫感,这种构图方式很好地反映出其狂妄自大的性格特征,而且导演在处理这一系列镜头时吸取了中国传统美学中“游”的美学观点,在运动镜头中一幅幅饱含东方美的画面呈现在了观众面前,写意感及画面张力十足。

3 音乐的艺术化表达

文化风俗的差异使不同国家在音乐的调式、律制、音阶、节奏、整体结构等方面都不同,而音乐的本质是一种内心的情感运动,这就说明民族情感是深刻的包含在音乐的旋律和风格之中的。中国的音乐讲究线条、和谐、韵味,风格委婉含蓄,突出意境;西方的音乐多宏大壮观。而《西游记之大圣归来》音乐采用的是中西结合的方式,以中国传统音乐为主,在需要渲染壮阔的环境时则结合西方交响乐形式,突出气氛的紧张感。结合电影来讲,“作为电影整体结构中的一个元素,电影音乐只有在同其他元素如影像、光效、色彩、空间取景、声音极其含义的相互关系中才有意义”[2]。所以说,音乐的安排取决于影片本身的创作需要,而《大圣归来》影片中丰富多变的音乐设计展现出导演超强的音乐理解能力。

影片正式开篇首先出现的是具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皮影戏片段,戏曲曲调配合诙谐幽默的画风透出浓厚的乡土气息;紧接着江流儿出场的音乐使用了明亮的单簧管和双簧管,节奏欢快童真,就如我国电影作曲家王云阶提到的:“影片里的音乐不仅仅起到艺术上的作用,它还能使画面给人以生动自然的印象;音乐给画面以气氛,并使画面仿佛具有第三度空间感。[3]”而孙悟空在回归“半自由”之后音乐在起始的轻松之后便开始宏大起来,作为诠释大闹天宫霸气冲天的孙悟空的音乐效果非常有感染力,而与孙悟空开场时的音乐感情不同,在大圣克服被禁困的法力与混沌战斗时的配乐在丰富壮观之余有一种暗暗的哀伤,这是由于剧情中悟空误认为江流儿被混沌杀死,此时的略微哀伤的效果增强了电影的艺术情感与影片中悲伤的氛围。在孙悟空初次与混沌战斗时,配乐是古筝弹奏的《筝锋》,曲调抑扬顿挫,节奏及情感层层递进,将3D特效画面呈现的打斗场面渲染得异常精彩激烈。“五行山,有寺宇兮。于江畔,而飞檐。借童男童女之精华兮,求仙药,而历险。”这是混沌准备炼药时唱的《祭天化颜歌》,京剧唱腔协同混沌中式风格的服装以及脸谱,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接下来大圣赶来也就是江流儿说“是大圣来了”片段,运用极富表现力的中国民族乐器“唢呐”,演奏与经典版《西游记》背景音乐相似的曲调,很好地唤起了观众对孙悟空战无不胜形象的记忆,同时对场面气氛的制造非常有力,乃是体现本片富有民族性艺术特色的一个亮点。

“《从前的我》除了作为主题歌曲的名字,更是整部影片的注脚。歌曲想表达‘一路向西,不能回头的不是道路而是梦想;执着奋战,坚定拯救的不只他人还有内心’的含义。像是侦破所有当年看着《西游记》长大的孩子们如今的内心:在这几十年的成长中,我们逐渐变得世故冰冷,内心软弱、外壳坚硬, 而那个童年时候的英雄,像一个堆满了尘埃的布偶,始终站在心中最柔软的角落说:‘若是遇见从前的我,请带他回来’。”

4 结语

“影视艺术的民族性,主要是指各民族的影视作品都以反映本民族的社会生活与民族精神并且注意创造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5]”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民间艺术,将人物造型、场景色彩、画面构图、音乐等视听语言巧妙地与民族文化相融合,配合3D动画特效创作出了具有时代性、民族性的原创本土动画电影。让观众在享受视觉、听觉相结合所产生的艺术美感时,也体会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在意蕴。

参考文献

[1]揭秘《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背后的故事——田晓鹏、郭磊访谈[EB/OL].爱微帮,(2015-07-10).http://www.aiweibang.com/yuedu/37083041.html.

[2]袁玉琴,谢柏梁.影视艺术概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3]王云阶.论电影音乐[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

[4]西游记之大圣归来[EB/OL].百度百科,(2015-10-07).http://baike.baidu.com/link?url=bnhJvaM_WtiV-XalhNIpYSk Dd8D726riJr97UALrZc0mw4vQVdTndcjT452T144aWjHU4_E46b33Q21c0yy6-K.

关于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经典台词 篇5

2) 也许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以为这世界都是为他一个人而存在的,当他发现自己错的时候,他便开始长大。

3) “大圣,如来佛祖真的是全身闪金光吗?”“不是,是屎黄色。”“佛祖不是和尚吗?为什么会有头发?”“那不是头发,是青春痘。”

4) 这一世我无法护你周全,下一世定倾我所有不离不弃

5) “大圣,二郎神真有三只眼啊?”

6) 如果有一天,你变得足够坚强,足够勇敢,你就能驾驭他们

7) “……”俺怎么知道他睡觉啥样?

8) 有一天,你要是够坚强,够勇敢,就能驾驭它。

9) “大圣,筋斗云是不是很软?”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 篇6

后现代主义者利奥塔在其《后现代的知识状况》中将后现代定义为“针对元叙事的怀疑态度”[1],即对任何一种给定的经典权威的解构与颠覆。取消权威,提倡多元,是后现代主义的核心思想,后现代的这种世界观和对待事物的态度,意味着后现代电影有其独特的审美。

人们运用电影、电视、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来演绎表现《西游记》,特别是大闹天宫、西天取经等经典故事被反复翻拍,唐僧、孙悟空等人物形象也是深入人心,但是也存在趋于脸谱化的倾向。由田晓鹏执导,于2015年7月暑期档上映的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在人物造型、影片风格、制作手段等环节上,与以往西游题材的影视剧迥然不同;对《西游记》原著的颠覆性改编,使其具有了后现代电影的特征。精心的打造让《大圣归来》在无明星阵容,宣传资金紧张,只得采用点映方式宣传,排片率只有一成的困境下,上映后却成为网络社交平台的热点话题,凭着良好的观影口碑让票房实现逆生长。《大圣归来》能够成功,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西游记》这部古典名著的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而根本原因在于导演找到了中国电影属于自己的定位,学会讲好一个全球性故事,让中国电影和世界接轨。《大圣归来》在呈现给观众恢弘华丽的视觉效果的基础上,通过“找寻初心、自我救赎”的现代命题让观众自我融入,与主人公精神共振和情感共鸣;通过植根于西游故事传统的“全球性故事”塑造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英雄”。

一、3D全龄化中国风动画电影

首先,《大圣归来》的人物造型就和以往的西游题材影视作品大为不同。孙悟空作为电影的第一主角,其造型设计实现了颠覆性的改变,与以往的大圣形象完全不同:大圣成了一个一脸红毛,鞋拔子脸、身材高瘦,重压五百年后,时常苦闷、沮丧、无助,嘴里永远叨着一根青草,看似轻松无所谓,实则却不得不看淡功名,偶尔还流露出自卑的失意者。他偶尔会回忆曾经的光辉岁月,但对前途的迷茫与困惑让他不得不与世无争,而一心想回花果山过平凡的生活,回归平淡,拒绝高大,拒绝无所不能。江流儿的造型设计颠覆得也很彻底,8岁的小和尚江流儿是唐僧的前世,对大闹天宫时的齐天大圣崇拜无比。大头、大眼、红扑扑的脸宠与古怪精灵的眼神,以及充满稚趣的童音,构成一个活泼可爱,聪明好奇的形象。该造型设计吸收了动漫的卡通元素,考虑到儿童观众的接受能力以及成人观众的审美。在次要人物的细节处理上,《大圣归来》也随处可见神来之笔。从有点阴森恐怖的古庙一摇一晃走出来的和尚原来是猪八戒,一出场就教训大圣。山妖之王阴险狠毒,血盆大口可吞噬一切,他会使用妖术变成面容白皙的柔弱书生。土地公公嘴里总是叨着一株红果的小矮人,极富喜感。其他诸如伪装成懦弱客栈老板的公山妖,风情万种的客栈老板娘母山妖等,其造型设计在细微处见神采。

其次,动画的制作采用3D形式,使得动画的细节处理更精细,表情更丰富生动,动作更流畅,所呈现的视觉效果让国内观众惊艳。动画整体风格上,迥异于过往的西游影视作品,不得不说《大圣归来》借鉴了日本动漫大师宫崎骏的动漫、好莱坞动画以及魔幻史诗片的风格,制作细节上能明显看出有现代动漫工业的内核。但是又有自我独立的创新,动画底色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在电影美术设计上,大圣那迎风飘扬的长长的红斗篷、长安城市井街头活灵活现的皮影戏、大佛林立令人目不暇接的五行山山洞、极具武侠风情的荒郊客栈、亭台楼阁林立的悬空寺、云雾缭绕的水墨山水等,晕染了最传统的水墨风韵;在电影配乐上,京剧的唢呐、鼓和锣营造出的节奏感,皮影戏中秦腔的高亢苍凉,孙悟空和大反派打斗时直接使用古筝曲《筝锋》,这种中国传统风格的音乐与影片切合得恰大好处。这种采用现代动漫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方式而制作得中国风的电影,让国内的观众自觉地有文化亲近感,让国外的观众在感受到东方神韵之余,却不会有文化隔阂。

国产动画电影让观众,特别是看着美国和日本动漫长大的年轻一代——电影院的主力消费群体失望已久,特别是低幼化的倾向让大众期待国产动漫能够丰富题材、尝试分级。《大圣归来》倡导“全龄化”,关注成人的“儿童心理”和儿童的“成人世界”,这无疑是成功的尝试。

二、找寻初心,自我救赎

《西游记》的故事妇孺皆知,历来都是不同艺术门类改编的热门题材。然而,成功的再创作,并不是简单的翻拍,而是对内涵繁杂丰富的文化母题重新进行诠释。反复的翻拍让西游取经的魔幻志怪难以吸引现代人,但在《大话西游》里,通过对前世今生的反复剪辑链接,在万古洪荒的无涯时光里,展现离乱人生的纷繁际遇,楔入了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意蕴。电影里的至尊宝深陷于“此身何身,今夕何年”的迷惘;电影前的现代观众,也同样难逃“我是谁?从何来?到哪去”的哲学思辨。《大圣归来》沿袭了类似的理路,在秉承了《西游记》的基本范式和逻辑基础上,阐释的却是找寻初心、自我救赎的现代命题。

影片对《西游记》原著进行新的拓展和演绎。《大圣归来》的世界观架构依据的是《西游记》原著,但剧中的题材选择与情节安排则大相径庭。从题材来看,传统的西游故事主要依托大闹天宫与西天取经这两大核心情节,《大圣归来》则有意偏离这两大主线,而是将故事的重心放在江流儿(唐僧前世)和大圣联手对付凶残的恶势力山妖集团恶战上。影片中,故事开始于唐僧十世轮回中的一世,此时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将近五百年,故事的地点则集中于唐朝都城长安,长安城山妖横行霸道,百姓们朝不保夕,惶惶度日。在黑暗势力猖獗之时,年幼的江流儿,挺身而出,勇救被山妖掳掠的童女安心,其后又误入五行山,解开了英雄符咒,命运让他们在力量最弱的情况下相遇,面对的挑战却是群妖围捕,开始了一段奇异而艰辛的冒险之旅。

在电影主题上,《大圣归来》用上了更为普世的人性主题。从肉身凡胎的唐僧江流儿的角度出发,讲述了一个不一样的孙悟空。《大圣归来》假托故事发生在唐僧肉胎前世时期,刚遇到孙悟空的时候。这一世里的唐僧还是一个小婴儿,名唤江流儿,但人小鬼大,已经有了救苦救难的意识。他无意间救出了被压在五指山下的孙悟空,并以他为偶像,穷追不舍。然后,视角再换到孙悟空身上,他早年大闹天空,曾经叱咤风云过,而五百年太久,他已经被岁月折磨去了棱角。如今,从压力山大之下走出,面对苍茫的时空,依然不知自己究竟该做些什么,又该向何处去。想回花果山,路还远着呢,这一路,还是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这活脱脱就是一个当今时代中年落魄大叔的形象,忘记了理想,放弃了追求,茫然不知所终。而恰恰拥有一颗赤子之心的小小江流儿,最终激发起了他内在的渴望,重新振起。《大圣归来》说到底是一个找寻自我,重新认识自己的故事。

不但如此,影片同时又是一部讲述成长与勇敢的故事。正如主题曲所表达的,“寻找家的方向,寻找爱的怀抱,凭着一颗永不哭泣的勇敢的心”。也正如孙大圣对江流儿所说的:“如果有一天,你变得足够勇敢坚强,你就可以驾驭它们”,影片通过主题曲与人物对话暗示我们,对家园与亲情的向往,对成长与勇敢的渴望,构筑了人类生活的共同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圣归来》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植根于西游故事传统的“全球性故事”,这一故事架构,令其内涵更为丰蕴,价值更为普世。电影是一种文化,优秀的电影,能够被举世接受的片子,背后代表的一定是普世的文化价值。《大圣归来》习得的正是这种普世文化价值的因子,它汲取的也是最为普世的人性价值因素。将现代人普遍的生存状态透过孙悟空符号化的意义传递了出来。

三、中国式英雄

电影《大圣归来》中,大圣在拯救世界之前,先是拯救自己。这一点也契合了中国文化中的修身齐家然后平天下的道理,英雄要想拯救世界,得先学会拯救自己。而在大圣自我迷失过程中,遇到了对他信赖与崇拜的江流儿,并帮他找回勇气和信心。江流儿用自己的勇敢、善良和执着激发了大圣,让他找回最初的自己。这种挖掘和开拓,既使传统艺术形象更加丰富饱满,获得更深刻的思想和艺术内涵,也使再创作、再演绎的作品,获得一种迥异于传统的后现代性,从而收获现代人的精神共振和情感共鸣。《大圣归来》是英雄主义的传统叙事策略的变化,它突出的是作为英雄的“我”的选择,是一种面向未来的英雄主义观。在吴承恩的笔下,以一己之力大破十万天兵天将的神勇,那种对自由的追求,对强权的蔑视,让他成为不朽文学形象,也成为一种国人传统价值观中少有的乐观形象。在他被镇压于五指山下之前,他代表的是典型的个人英雄主义。但在《大圣归来》中,他不再是单打独斗式的孤胆英雄,而是被寄托了一种更为现代的英雄观。

以往的影视文本中,英雄的成长过程,带有很强的模式化特点,即天赋异禀的英雄出现,英雄遭遇挫折,英雄遇到导师,英雄在导师的教导下,战胜困难,拯救了集体。在现在的影视作品中,虽然传统英雄变成了现代的英雄,但是英雄的成长模式依然没有变化,英雄承载着集体的期望,必须经历个人英雄主义向集体主义价值理念的转变,最终在集体的力量下获得成功。《大圣归来》里的孙悟空还是反抗命运的,像是一个青春期的暴烈少年。对于未来,除了想回到花果山,他并没有太清晰的目标。而江流儿更像是一个正能量爆棚的推手,最终促成了孙悟空英雄主义人格的成长。孙悟空这种思想的转变,最终使这个形象有别于传统影视文本中宏大叙事下的艺术造型。《大圣归来》里孙悟空的出现,寄托了年轻人的生活态度。在生存的压力之下,曾经的热望与理想似乎渐行渐远,对主流意识形态保持一种疏离,专注于自己已有的世界,对外界的世界并不那么热衷。江流儿出自山林之中,人性如尚未雕饰的玉璞。他的教育全部来自师傅的佛家教义,虽然在行为上,他还未表现出出家人所应有的自律,但是他的内心是最基本的真善美:江流儿身上涌现出乐观向上、勇敢坚强等可贵品质。他的价值体系,是一种由内到外,以自己的价值为尺度去度量外部世界。虽然不懂“一花一菩提”的道理,但是实际上有了内心最基本的判断标准。所以,尽管年幼体弱,但他却能不畏强权,勇救童女安心,并力助大圣冲破心魔,唤醒金箍棒,最终痛扁众妖,实现闪亮的“大圣归来”。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 篇7

关键词:《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传统元素,角色造型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与途径也变得丰富多彩。而动画因为其独特的娱乐性, 成为了传达信息的重要载体, 流传于各大小屏幕, 因此, 如何更好地吸引观众, 表现主题, 抢占市场成为了一部好的动画的标志。一部好的动画, 不仅需要生动的剧本, 丰富的镜头以及合适的场景, 更重要地是需要一个精彩的角色造型, 才可以巧妙地串联起所有的镜头, 表现故事主题, 引起观众的共鸣。而在我们的记忆中, 记忆深刻的动画角色多半都以欧美日本的影片角色居多, 而国内的动画角色却少有令人记忆深刻的造型。但在《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这部影片中, 孙悟空, 江流儿等角色造型却深入人心, 在这些角色中, 都巧妙地应用了传统元素, 这说明在中国, 民族的元素是比较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的, 是深受观众喜爱的。中国文化历经上下五千年, 各个时期朝代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与象征, 可供动画借鉴使用的元素也数不胜数, 而如何使用这些元素可以给角色造型增添特色, 让自己的作品出彩, 这就需要角色造型师对角色所处年代以及角色社会等级有深入的了解, 才可以完善一个角色的造型。下面本文从传统社会分工与传统图案花纹两个方面来分析传统元素对角色造型的影响。

一、传统社会分工决定角色造型框架

各个国家社会之间由于社会环境, 地理位置, 经济结构的不同, 导致其社会分工也是不同的, 而中国古代的社会分工自奴隶社会之后便主要分为两个阶层, 即官吏与庶民;而在这两个等级之内又分成更细致的分类。 特别是在唐朝, 官员的等级从正一品到从九品下共有30个等级, 庶民之中又分为平民、半奴隶、奴隶3个等级。 在传统印象中, 位高权重的文官常以大腹便便, 白须飘飘, 颔首弯腰的形象露面;身居要职的武官常以魁梧高大, 手握兵刃, 昂首挺胸的姿态登场;而富户大亨常以肥头大耳, 腰缠万贯, 锦缎加身的形象示众, 至于普通老百姓, 则常常是以灰麻布衣, 手握工具, 体型匀称的形象出现。 由此在具体的造型设计中, 需要参考其所在阶层等级之后再进行具体的造型设计。

在《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 从托塔李天王到江流儿跨越了多个层级, 其中托塔李天王在天界享有崇高而又重要的地位。每逢大事, 玉帝必先钦点李天王挂帅。 两次平息孙悟空造反, 都是任命他为降魔大元帅。因此他作为大将军的社会分工也就决定了他魁梧高大的体型, 也就决定了他一身戎装的造型。右托玲珑宝塔, 左手插于腰间, 指挥千军万马的样子也就成为了他的经典动作。 此外, 作为育有三子的父亲的社会分工, 便决定了其年龄档次, 而为了体现他是一位父亲, 胡须皱纹等的脸部元素以及腹间的赘肉便出现在了造型之中。至于孙悟空这一角色, 天生桀骜不驯, 拥居花果山, 名为天庭敕封齐天大圣, 实则一名天庭奈何不了的山头大王。无论是齐天大圣还是山头大王, 他都是以武将的身份来表现自己, 因此他的造型框架就是一位身材匀称, 体格健壮的勇士造型。但是他的社会地位虽是齐天大圣, 却不被天庭认可, 所以他非正统的王朝武将的身份, 也就决定了他在戎装上阵时头顶雉翎的形象造型。而本片的主人公江流儿是一位随着师父法明四处化缘做法事的毛头小孩。 他的社会地位是比普通老百姓还要落魄的穷酸和尚, 因此, 在体型上是身材瘦小, 灵活好动的。但是他的职业要求他需要穿着整齐, 由此, 穿着涂满污渍打着补丁的长袍, 腿上绑着绑腿的造型油然而生。

因此, 角色传统的社会分工决定了他的基础造型, 我们在设计角色造型时, 首先是需要确定其所在历史时间段, 其次分析当时的传统社会分工, 确定角色所在的社会阶层。完成造型设计的基本框架后, 再完善角色的其他要素。

二、传统图案花纹细化角色造型特点

图案的产生伴随着人类文明的产生, 图案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因此, 图案往往能够成为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象征, 是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体现, 是文化观念物化的形式载体。因此在设计角色造型时, 图案的使用可以使角色更加具有民族的特色。在我国, 从古至今流传的图案种类繁多, 从新石器时代的鱼纹到东汉时期的忍冬纹等, 这些纹案的装饰意味强, 寓意明确, 能够很好地表现出中国特色, 经过设计师的设计重组, 可以完美地融合到角色的造型中。下面我们从常见的动植物图案以及几何图案出发去分析图案对造型的细化作用。

(一) 动物图案

中国传统动物图案种类繁多, 具有代表性主要有饕餮纹, 龙纹和鸟纹等。饕餮纹发源于商周时期, 当时用于青铜器的纹案装饰, 后经各朝代的演变, 衍生出了多种形态的饕餮纹, 但其基本特征是双目圆瞪, 口型巨大, 头上有犄角的凶兽形象。饕餮纹通过将牛, 虎, 熊, 豹等各种头部的特征通过夸张的手法整合到一起, 表现出狰狞的面目。给人以严肃, 威猛的感觉。龙纹也是发源于青铜器时期的装饰图案, 根据龙纹结构和姿态的不同, 可以将龙纹分为爬行龙纹, 卷龙纹, 交龙纹等。龙在中国是祥瑞的动物, 在古代是皇族的专用, 代表了权力的至高无上。鸟纹也是来自于青铜器上的装饰图案, 分为凤纹、鸟纹和凤鸟纹。凤和鸟在古代都是祥瑞的动物, 良渚文化的陶器和玉器上也常见各种鸟纹的图案象征着鸟在天空中的自由飞翔, 很容易让人把飘忽不定、来去无踪的天帝神灵与鸟联系起来, 于是鸟便被想象为神灵驭使的工具, 因此古人常以凤鸟纹比作位高权重者的象征。

在《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托塔李天王, 二郎神, 四大天王等武将的服装上都直接或间接地使用了动物的图案, 尤其是饕餮纹的使用, 古代武将散官盔甲的胸前, 腰间, 肩部的盔甲都以饕鬄纹为原型制作盔甲, 一来是为了防身所用, 而来则是为了彰显自己英勇善战、高大威猛的气魄。而影片中这些神话人物盔甲上的饕餮纹正是对角色骁勇善战, 严肃威猛最好的辅助表现。

(二) 植物图案

我国传统植物图案形态各异, 这些图案通常不会以大面积的形式出现, 而是出现在领口边, 袖子边, 靴子面等部位, 辅助表达造型上的节奏感层次感与品质感。 常见的传统植物纹案有莲花纹和忍冬纹, 莲花纹和忍冬纹有多种造型, 也有莲花纹与忍冬纹相结合的形态。莲花纹作为佛教的主要装饰图案代表净土, 象征纯洁, 寓意吉祥。而忍冬纹也是作为佛教的装饰图案, 用来比作人的灵魂不灭、轮回永生。在影片中, 哪吒的造型设计中就大量运用了莲花纹和忍冬纹, 哪吒小臂以及小腿处的忍冬纹案, 颈部和腰间的莲花纹案都是将传统植物图案进行提取与重组后的作品, 莲花纹的出现是为了表现哪吒莲花中重生后的纯净, 侧面表现出其正直。而忍冬纹的出现则是暗指哪吒重生时的灵魂不灭, 轮回永生。

(三) 几何图案

我国的几何装饰图案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在西周中期得到发展, 常以辅助装饰的作用出现在兽纹的周边。在众多几何图案中, 云雷纹与水纹的使用最为广泛, 云雷纹根据线条的走势可分为云纹、雷纹和云雷纹, 云雷纹的重复, 以一种独特的节奏, 展示着它的庄重、丰富。 而水纹作为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是龙蛇体躯变形的带状图案。构图宽阔萦回, 犹如海浪起伏, 气势非常宏伟。起初此类纹饰尚有龙纹体躯的特点, 后因工艺的变形而成为连续波曲状。这种水纹的应用展示了其尊贵的气质。在影片中, 孙悟空, 托塔李天王, 二郎神战袍前侧均绘有这种水纹, 一来是为了表现其如龙蛇般活动灵活, 二来也是为了表现其作为天庭战将的尊荣身份。

综上, 传统图案的使用, 不仅可以在细节处给角色造型增加闪光点, 同时也可以从侧面细化出所塑造角色造型的特点, 反映角色内在的精神世界。中国传统图案种类繁多, 在选用传统图案作为表现手法时, 我们要选取正确含义且符合角色所处时间段的恰当的传统图案, 这样才可以正确地发挥其作用。

三、结论

综上, 我们在设计带有传统特色的角色造型时首先需要多方参考角色所处的具体时空, 之后才可以进行细节的造型处理。中国传统元素经过千年的沉淀, 已经形成了既定的框架与模式, 但是作为动画制作者的我们需要做的不仅是从这个文化宝库中搜寻适合自己的元素, 更重要地是需要对其进行属于自己的提炼与简化。当下文化潮流提倡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这一理念在设计动画角色这个微小的领域也一样适用, 在动画不断充斥的电视电影市场, 如何才能获得更多观众的肯定, 民族特色动画是一条可供实践的路线,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 就是一个典型的粒子。但是艺术是作品的内涵, 技术是作品的驱壳, 只有建立上精良制作基础上的传统元素的表达才可以获得更多观众的青睐。最后, 笔者希望中国的动画能够多发掘一些本民族内涵的素材, 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特色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李念念.《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民族文化元素的运用[J].新闻研究, 2015, 6 (17) :54.

[2]张雯.动画造型中的变形方法[J].电影评介, 2010, (21) :19-21.

[3]张静.美国经典动画角色造型案例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8.

[4]白海鹏.唐朝官僚制度及其价值研究[D].黑龙江:黑龙江大学, 2006.

[5]郝亦超.中国传统视觉元素在动画场景中的应用及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 2009.

[6]张玉琴.中国传统视觉元素在动画服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江苏:江南大学, 2013.

[7]李丹丹.中国传统元素在动画角色设计中的运用与研究[D].河北:河北科技大学, 2011.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 篇8

一、《大圣归来》成功突围的原因

(一) 传播主体

《大圣归来》的传播主体是该片的导演及其团队。首先,该片的导演田晓鹏是“十月数码动画工坊”的创建者,该工坊曾为美国、日本等国的动画提供过服务,被誉为“中国的皮克斯”。其次,该片团队的所有员工都曾在迪士尼和皮克斯工作室长期工作和学习,掌握了世界一流的动画制作技术。再者,《大圣归来》的导演及其团队对制作的各个环节精益求精。例如,《大圣归来》早期背景渲染主要使用VRAY,但发现其在制作夜晚背景效果差强人意时,果断引入ARNOLD,有效解决光捕捉的问题。①导演和团队的学习工作经验以及认真的态度为《大圣归来》的成功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二)传播内容

内容是动画电影创作的核心,主要包括人物形象设计和故事情节。在人物形象设计上,《大圣归来》将以往《西游记》题材的动画电影中孙悟空“神”或“妖”的形象还原成了普通人。首先,片中的孙悟空是一位直立行走的成年男性,而非以往的猴子形象,更贴合现代人的审美。其次,《大圣归来》摒弃了以往孙悟空无所不能的神化英雄形象,创造了一个平民英雄形象的孙悟空,他有着普通人的消极颓废、怜悯纠结和善良脆弱,例如,被困五指山五百年后,只想回花果山过平淡日子的消极颓废;解救被山妖所捉女孩时的怜悯纠结;舍命保护江流儿的善良脆弱,此改变更易引起观众情感共鸣,将片中孙悟空挣脱束缚、直面渴望、寻回梦想的经历投射到自己身上。此外,片中江流儿一改以往《西游记》中墨守成规、不苟言笑的唐僧形象,变为一个活泼絮叨、善良勇敢和整日缠着孙悟空的小和尚形象,增添了影片的趣味性,易引起少儿喜爱。最后,《大圣归来》突破了以往《西游记》中妖怪行为具象化的界限,添加了融《山海经》中混沌巨兽元素以及中国国粹脸谱元素于一体的、较为抽象的全新反派“混沌大王”,该人物前期造型为一个带着戏曲脸谱面具的男子,可幻化成书生形象,靠食用童男童女维持道行,后期为一只没有脸,可吞噬万物的巨大肉虫,象征一种无形的恐惧,这一人物设计既传承了神话文学,又让人耳目一新。

在故事情节上,以往《西游记》以孙悟空为主要叙述视角,讲述其被压五指山下被唐僧所救,而后护师西天取经的故事,被解读为“成长历程或佛道相争”,而《大圣归来》以江流儿的视角,讲述童年唐僧而非以往已向佛多年的成年人在无意间解救孙悟空后,因对其仰慕而终日缠着他,并鼓励和帮助其走出人生困境的“失落英雄”的故事,这样的故事情节更适应当下人们的文化取向。

(三)传播渠道

因资金问题,《大圣归来》选择了点映与自媒体相结合的传播渠道,其先通过赢得媒体人、网络写手和粉丝等点映的主要观影人群的赞赏,进而借由这些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意见领袖的口碑宣传,再加之自身宣传,点燃更多人的传播和观影热情。该片点映两次,首次点映的同时通过其官方微博发布了由陈洁仪演唱的主题曲,此视频被转发过万,且被转至与动画、游戏相关的弹幕视频网站,引发“动漫粉丝”的广泛追捧。②二次点映后,影片在媒体人、网络写手的推动下,催生了“自来水”,他们因喜爱此片,在新浪微博、百度贴吧、微信朋友圈等社交网站,发布影评,成为《大圣归来》的免费水军。同时,该片官方微博大量转载大V对影片的好评以及普通用户的影评,与大V和普通用户形成良好互动,进一步调动人们观影和传播的积极性。

(四)传播受众

与以往国产动画电影不同,《大圣归来》不单以少年儿童为目标受众,还包括成人,具体体现其“合家欢电影”的定位,以及该片兼具少儿喜爱的有趣生动和成人喜爱的文化深度。对于儿童来说,《大圣归来》的语言通俗幽默、画面色彩鲜艳、人物形象可爱等,如片中江流儿问四大天王是否是兄弟时,大圣以“是姐妹”回之。对于成人来说,片中带有中国特色的场景、配音以及孙悟空失落英雄的人物设定等,都是其观影诱因。如片中“混沌”老巢的设计依托于山西悬空寺;悟空出场配乐依旧是《小刀会序曲》和《闯将令》,该片将中国传统艺术、地域风俗和中国传统神话人物有机结合,引发国人文化认同感,而片中孙悟空丧失法力、反思自我、寻找梦想的故事设定,是很多成人现实生活的写照或曾经经历。此外,基于受众分析,《大圣归来》将上映时间定为暑假的国产电影保护月,学生观众不受学习限制,可随时观看,而其他观众的观影选择较平常有所减少,保证了票房。

(五)传播效果

《大圣归来》自上映,在首次拍片只有1%的情况下,创造了“拍片逆袭”、“三天过亿”、“口碑逆袭”等奇迹,问鼎内地最高动画电影票房,并诞生了“自来水”这一新名词,先后荣获第3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以及第二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金丝路”传媒荣誉2015年度动画片等奖项,且入围了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频道传媒大奖,成为该奖项设立12年以来首部入围的动画电影,这样的传播效果是与其过硬的传播团队、优质的传播内容、合适的传播渠道以及精准的受众定位分不开的。

二、国产动画电影的突围之道

(一) 人才化

《大圣归来》的成功对国产动画电影的首要启示是精良的技术是电影成功的重要前提。国内动画电影制作者应学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加强与国外水平一流的动画工作室,如皮克斯、梦工厂的交流与合作,交流经验,打造更精美的音声画面,给观众以更好的观感体验。

(二)本土化

本土化的核心是受众化,即以受众为核心设计故事内容。《大圣归来》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其找到了观众内心的渴望,并配以中国特色元素对其加以阐述。该片描述的是一个失意的英雄寻回理想的过程,是对现实中青年人因遇到生活和社会磨砺,丧失斗志、随波逐流、迷失自己的一种反映,所谓的“大圣”和许多青年观众具有共性,而片中孙悟空对自我的寻回,也是这些观众对自我的寻回。此外,片中熟悉的孙悟空出场配乐、中国特色建筑物场景、皮影戏等中国元素的融入,增强了影片的针对性以及观众的共鸣感。

(三)适用化

《大圣归来》因经费问题,果断采用电影、自媒体的宣传方式,并选择在暑期的国产电影保护月上映,取得了佳绩。面对国外动画电影的冲击以及国内市场竞争的压力,国产动画电影应审时度势,正确估量自我,寻找适合自我的传播方式,而非盲目跟从。

摘要:2015年7月10日,集中国传统文化、迪士尼英雄叙事风格和日本动画魔幻风格于一身的国产动画电影《大圣归来》在国内正式上映,并最终以9.56亿元票房完胜暑期86部电影,问鼎内地最高动画电影票房。本文运用传播学5W模式,解构了《大圣归来》的成功原因,探寻了国产动画电影的突围之道。

关键词:《大圣归来》,国产动画电影,5W模式

注释

1卢俊.从《大圣归来》看动画电影创作[J].青年记者,2016(5).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 篇9

然后,那瓶被喝光的香槟就孤零零地摆在桌上,周围是杂乱无序的办公桌与废弃电脑。几个员工吹着风扇,冒汗吃着吉野家盒饭。

与略显寥落的现实环境相比,田晓鹏的微信里有上百个好友申请,电话一直不断,这多少让他有些不习惯。

7月10日上映的这部动画片,几乎零宣发,却霎时风头盖过阵容华丽的青春片,成为一个“现象级”作品,被因口碑而凝聚的“自来水”(自愿成为水军)赞为“诚意满满”。

但是,70后导演田晓鹏显然还不满意对“大圣”的塑造——他本来想拍一部“成人片”,内外夹攻之下却变成了“合家欢”。

“合家欢”赢了,可悟空赢了吗?

“拧巴”的大圣

《大圣归来》被外界称道的是好莱坞式的叙事结构与高品质的制作。如《骇客帝国》《寂静岭》的制片人安德鲁·梅森的说法:这是一部属于全世界的合家欢电影,谁都看得懂,而且很中国。

不过,“合家欢”并非田晓鹏的初衷,“而是妥协的结果”。确切点说,《大圣归来》的成片与他的初衷是“拧巴”的。

他最初的构想是让悟空更“暴烈”一些,适合成年观众。但是投资人与圈内朋友都劝他,“不能这么做,否则会死掉。”

后来果然有所验证:审片时删掉了悟空大战山神的一句台词——“我去!”

因为,“这是一部给儿童看的电影”。但在田晓鹏心里,尺度应该更大,甚至大到“小孩子都不适合观看”。

这种有些“任性”的想法最终被遏止。田晓鹏的抱怨是,“合家欢”固然保险,但剧情相对简单,“类型片就规定了剧情是这么个东西。”

美术总监齐帅设计了长脸大圣,前后共修改了5稿。他与田晓鹏商量,希望可以有一个更符合原著精神的悟空。

因为他们都觉得过去的悟空形象太“戏剧化”:悟空首先是兽,是妖怪,“之前的悟空过于美化了,美化到我们都不能理解他为什么会是妖怪。”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田晓鹏的想法是:“如果符合原著精神的话,悟空一出来,小孩都会吓哭。”

哪有小朋友不害怕妖怪的?况且还是两个妖怪,和一个准妖怪外形的沙僧。

美猴王只是山里猴子对他的称呼,“他怎么会美?”回归原著,让田晓鹏开始重新考量悟空的本色。

“西游记就是个哑铃结构。”田晓鹏说,他喜欢看前半段大闹天宫,也喜欢后面取经路上,但转变过程就是因为“压了五百年”?

在原著里这段时间被模糊带过。田晓鹏认为,这“500年”是原著中的BUG,他希望解读这个BUG,还原悟空从魔性到人性的经过。

他时常会想:悟空是如何从不可一世的大圣转变为取经者的?“不可能只是因为一个‘紧箍咒’,唐僧经历了十世轮回才走上取经道路,那么这十世发生了什么?”

这些不是小孩子应该思考的问题,但构成了《大圣归来》的整体故事蓝图,也成为叙事的基本原则:不颠覆,做解读。

他也不认为悟空最后成为“斗战胜佛”是一个好结局,应该有点“悲情色彩”。“中国的侠不像好莱坞的超级英雄那么圆满,最后都会有些悲情,比如乔峰、武松。”

那时整个行业几乎都完了

在《西游记》原著中,的确有好几处写道,师徒四人进村,孩子就哭了。成年人被吓得东突西奔,更是很多章回的开头。

可以《西游记》为题材的动画片,就应该是儿童片,并且因此让悟空成为“Q悟空”吗?

田晓鹏一直认为,“动画是成年人的梦”,并不是孩子的专属,“真做喜羊羊那种,我就不干这个了”。

他提起小时候看过一部动画片《太空堡垒》,那是个有80多集、3个篇章的宏大叙事。无论爱与信仰,还是生命与死亡,总之“不完全是给孩子看的”。

但是,一定要有给成年人看的动画片,因为“真人表演是有限的,就好像《灌篮高手》真人版永远无法与动画相比”。动画在他眼里完全是一种工具与手段,表达的内核才是关键。

尽管外界总是提到田晓鹏参与1999年版《西游记》动画片的往事,但他自己都不记得做过哪几集。

如今选择《西游记》并非情感趋向,而是他觉得这个故事有足够的张力与表现空间,“有功夫、有魔幻、有旅程,非常适合做三维动画。”

十月动画于2004年正式成立,主要给电视台、海外公司做一些CG加工与制作。

这一年,十月动画制作了一个动画电影样片,希望能够拿到投资做成大电影,但最终没能实现,“市场环境不行,大家都不认。”

那几年最有名的就是“国内第一部全三维高清动画国产影片”《魔比斯环》——上亿元投入只换来几百万元票房。这次中国动画成人化的尝试几乎完全溃败。

“影响很大,整个行业几乎完了。”田晓鹏清楚地记得,他与投资人谈西游项目时,全部遭到回绝。

他把自己的几百万元积蓄拿出,又向亲戚借钱,因为他觉得不能再等了,“投资是等不到的。”

直到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田晓鹏才对身边的同事交底:“其实开机时,投资还没有到位,只是那么说让大家更有信心。”

齐帅在2011年完成动画草稿之后,离开十月动画两年,“当时我的工作告一段落,就不用呆这儿领工资了。”

受资金所限,很多制作人员都是项目合作,基本完成就离开公司。这也是国内动画行业的常态。

总之,在4年前开机时,田晓鹏想过,“如果不成,这行就不能再碰了。”

中国是什么

《大圣归来》的故事内核依然是好莱坞的经典类型:落魄成年大叔受到小孩感召,最终英雄归来。它的英文片就是《Monkey King: Hero is Back》。

田晓鹏总结好莱坞动画电影的套路:最简单的故事,最丰富的细节。

《大圣归来》动画总监陈征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做动画的时候考虑最多的是“中国元素”。

“好莱坞动画的表演、对话、动作都是很夸张、很有弹性的,这跟中国不一样。”陈征希望大圣“够中国”,“悟空把脚放在凳子上的设计,就是很有好汉气质的动作。”

田晓鹏也不想“过于好莱坞”,他最欣赏的是宫崎骏的样式,带有东方哲学,“不那么直接。”

他甚至批评,大白、功夫熊猫虽然好看,但只会为细节打动,“人物到不了心里。”

这也正是让他矛盾的地方:因为《大圣归来》是他的“实验性作品”,嗣后是延续、还是回到自己的初衷?“以我现在的心态,再做第二部(西游)肯定做不好。”

他说,其实这样的悟空并不是他想拍的片子。

用一个比喻:大家都在做手机的时候,可以证明自己也能做出一部好手机,但真正的梦想却是做电脑。不过田晓鹏也明白,做出一部好的手机是第一步。

现在他希望尽快开启自己的“电脑”项目:一部带有悬疑色彩的动画电影。尽管希望投资的电话无数,但他出于自在的考虑,依然准备自己拿钱。

虽然票房过亿元,但田晓鹏说,“投资人可能觉得要到两三亿元吧。”

所以,对于会不会有第二部《大圣归来》,田晓鹏说:“肯定是先做我想做的。”

上一篇:高中化学中的离子反应下一篇:防污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