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与佛教文化

2024-05-30

西游记与佛教文化(共8篇)

西游记与佛教文化 篇1

西游记与传统文化

——>,其实西游记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就暗示西游,就是写“心”。整个西天取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修行人的心路历程。禅宗认为“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自性本净,无染无杂,能见此性,自成佛果”。佛就是觉者、智者。什么叫佛?就是觉悟了的人。什么是人,就是还在痴迷的佛。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此岸就是彼岸,叫观自在菩萨。佛家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我们的心在哪里,就让我们从西游记开始,去寻找我们已经失去的真心。首先我用西游记里面的一首禅诗来开场;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头心。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老子讲: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了分别心,就有了 二,有了 二,就会有 三,产生了世间万物,道以一贯之。

所以说:一切万物都是从 “心” 生,《道德经》讲: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万物得一以生。一就是灵山,就是道,就是中庸。

就是龙(突额表示智慧;鹿角表示长寿;牛耳寓意魁首;虎眼威严;鹰爪勇猛;剑眉英武;狮鼻象征富贵;金鱼尾象征灵活;马齿象征勤劳,容平和),佛,非男非女,是笑非笑,祥和平静。

神秀大师修行,心存善念,作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他能知道“身体是心灵的镜子”。能认识这一点的人很少,另外第二点他说:“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首先,能看到自己尘埃的人就寥寥无几,何况“时时勤拂拭”呢?能拂拭的人就更少了!

慧能已经一心不起,没有善、恶分别: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就是西游记取的真经——《心经》。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有些人整天担心、着急、牵挂、盼望……各种心情很多,这样的人就符合一个“患者”的“患”字,“有心为患,无心为串”,心老往上窜,今天跟这个人着急,明天跟那个人生气,担心,害怕,您准备做患者吧!心平静才能长寿,“静后能安,安后能虑,虑后能得”。

心变了世界一切都在变。心决定性叫心性,性决定命叫性命,命决定运叫命运,运决定气叫运气,气决定色叫气色,色决定相叫相貌。原来一切的根本都在于心和性,而这个性字又是竖心旁的心字边加一个生命的生——心生的。

但是现在人糊涂了,不知道心能生一切,心能灭一切,从哪儿生就应该从哪儿灭。

将过去的心灵反向清扫。反观自照,修改人生观。不清扫心灵垃圾不可能转变命运。

没有心情就是无心,无心就是空,没有心了!不要把自己当人就是佛。

整个《西游记》用生活场景来演义佛法修行,用平白的语言来注释深奥的禅理。读懂《西游记》,你就会读懂人生找回真心。

1、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里,就暗示西游,就是写孙悟空,其实就是写“心”。整个西天取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修行人的心路历程。其次,《西游记》是一部弘扬真道、破除邪道的书。取经路上,孙悟空成了佛教徒,妖魔鬼怪孙悟空一一识破。到了西天,见到如来,取得“无字真经”这正是佛法。《西游记》弘扬了禅,让唐僧这个金禅子成了佛,也让孙悟空这个“本心”成了佛,这就是佛教“即心即佛”的理念。

2、这个世界本来没有修行人和强盗、也没有妖怪和菩萨,甚至也没有佛,都是我们的心动了,观念制造出来的,所以才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老子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如果我们停留在 一 上,就是万物一体,就是在道里.3、《西游记》是心法修炼的活教材,“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

“悟道”之理。根本在“心性”。

儒家要“存心养性”,道家要“修心炼性”,佛家则是“明心见性”。

三教圣人以性命学开方便门,教人脱生死。

儒家顺性命还造化

禅宗幻性命超大觉;

道家修性命得长生

《西游记》借助《心经》来“养性”、“炼性”、“见性”做到“存心”、“修心”、“明心”这一点,所以悟空求法到祖师洞见:乃是“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

第十三回在唐僧说“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处,《西游记》的“宗旨”在“心”字。魔以心生,亦以心摄。“心无可摄”便是“明心见性,自度成佛”的境界。佛学讲的是“明心见性”,心学讲的实际上也是“明心见性”;佛学是“明心见性”而成佛,心学是“明心见性”而成圣,因此,对“明心见性”的宣扬就是《西游记》心学的主题,也是它的儒释道的主题 孙悟空说:“只要你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

二、从传统文化看西游记的修行观

不是有知识的人就能当官,有才干就能当老板。现在很多人不服气:“这个人什麽也不是怎麽当老板?”你看看人家多平静,人家对钱很平静。有的人当官的时候很平静,当个局长像上趟厕所一样轻松,你行吗?当个班组长就激动够呛,你的容量就那麽大!记住,你的心胸有多大,你的世界就有多大。天喜欢平静祥和,“天道无私,常予善人”,天亦喜欢仁德无私。宁静致远,淡泊明志。

有知识的人叫小聪明,那什麽叫有智慧呢?大伙把智慧的慧字写出来——你看智慧的慧字是下面一个心灵的心,上面加个笤帚反向清扫。但是谁能清扫自己的心灵?人这一生总是在找别人的毛病,有几个人在找自己的毛病?能反观自照者太少了!所以智慧难得,智慧有一点点都叫大智慧,聪明再多也仅仅是小聪明。怎样才能得大智慧。

1、消除你急切的贪心(重为轻根,静为燥君;轻则失本,燥则失君)(1)第十三回,唐僧急于赶路,四更天上路误中陷井,被寅将军拿住,吃了他两个随从。其实赶路就是修行,急则生躁,修行人急则容易着魔。老虎在东方寅位,叫寅将军。寅属木,指肝。肝藏魂,心藏灵,灵魂本是一体,去掉牵挂之心急切心,要用心才行。人最难征服的,是牵挂急切,明知既成现实也没有几个人能正确面对。

牵挂急切之心去除了,西方大道也就显现了。

(2)唐僧的不贪只是对财富、地位的不贪;对于精神层面的东西,还是有贪的一面。《西游记》里有这样一章: 荆棘岭悟能努力,木仙庵三藏谈诗。讲的是三藏和四个树神月下开派对,作诗、谈道、饮茶、赏月,沉溺其中,最终明白一切都是前进的障碍并奋力摆脱的故事。

这段场景,代表了唐僧修行所途经的一个境界,代表当时他所达到的修行高度。彻底打翻了老树,绝了老树的根基,意味着唐僧打破了当前的成就的束缚,开始下一个更高成就的修行历程。人生如同旅程,眼前的风景当来就来,当走就走。不留恋,不驻足,不为逝去的惋惜和沮丧;不为当前的所沉溺和迷失,做豁达和精进的人。

(3)第四十七回,鲤鱼精六月飞雪封河道,唐僧急切过河陷入魔镜。

(4)“五人归一人”,消除贪(猪八戒)嗔(孙悟空)痴(沙悟净)慢(白龙马)四毒,才能达到中庸和谐的最高心灵境界。

唐僧是众生平等的慈悲,四大皆空;金刚经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孙悟空争名夺利、完全是由于嗔心使然,这样的心态,绝不能修成正道。

猪八戒贪心不改调戏嫦娥,爱财爱色、被打下人间变成猪像。

沙悟净痴心使然,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一团和气,只因打坏琉璃盏被打下天界百剑穿心在流沙河为妖。

白龙马凝慢不问世事只朝西行师傅被妖精略带走也不过问,散漫自由,与九头虫争夺龙女烧坏给玉帝敬献的夜明珠,被发配鹰愁涧受难。

佛教认为自性即佛,心本体的自性或本性就是佛性所以:

悟净,本性,所谓性本净,觉悟本来清净;

悟能,本能,自己作为都出自本能;

白龙马,本意,马是意,顾本之意是本意;

悟空,本心,明白自心本空,知道自心是幻,就是悟空。

3、除六贼,绝七情

《西游记》取经就是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精神的象征,是修行人不惜冒险、牺牲七情六欲、追求心灵自由和拯救众生的理想的事业。

佛教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言,心外无义”。修行者的内在动力是把六贼(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体忧;眼、耳、鼻、舌、身、意)与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把它们统统消灭,才能真正修行成道。

佛教认为:成佛成魔,均在一心之念,“即心即佛”。

险阻与妖魔,象征修心过程中的障碍。七个蜘蛛精就是代表人的七情(怒、喜、思、悲、恐、惊、忧。七情过激,“百病皆由气生”,“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盘丝,代表着情网。盘丝女妖放出丝网缠住取经的和尚,表示欲望的情网会绑住修行人,阻碍修行的进步,是妖从内心生出来的,打破情网,要解脱情色的束缚只有靠自身的智慧。

唐僧在修行过程中,被情欲诱惑迷住了本性,不能自拔后来靠自身的智慧和用悟空这个形象来代表斩断了情网,战胜了欲望,重新回到了修行的道路上。

4、破除我执、法执

八十一难人的“心路历程”。人用意志战胜内心欲望,抵制引诱侵袭。佛是师徒四人历尽劫难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正如《金刚经》所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得到正果的人一定要破除我执(观音禅院)法执(小雷音寺),脱离迷心才能真正成佛,才能真正地看到真经。

5、找回你我的心

· 孙猴儿代表的是一颗心,一颗人人都有的心,心若一动,千变万化。孙猴子学艺的地方叫做“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

· 孙悟空有五大专利:七十二般变化、筋斗云、如意金箍棒、火眼金睛,当然,还有那个令他深恶痛绝的紧箍咒,每一项专利都与“心”密不可分,· “七十二般变化”是不断变化的心理活动。变化意味着人的心思、念头的变化。所以人们看到了不同的孙悟空,时而神仙,时而妖精,时而飞鸟,时而鱼虫,性格:勇敢、急躁、自大、单纯、幼稚……

· “筋斗云”,代表了人的意念、念头。无论多么遥远,念头一动,心就到了。“筋斗云”十万八千里,而到达“灵山”的距离也恰恰是十万八千里。“灵山”再遥远,念头到了也就到了。所以去“灵山”取经,正是修心的历程。

· “如意金箍棒”,随心所欲,想大就大,想小就小,它代表人的心气儿,“天河定底的神珍铁”就是定心(海底轮是心肾交汇处,为水火济既卦,海底轮是人身体之宝精气神由他产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 “火眼金睛”是在八卦炉里炼出来的,而这八卦本身就是变化无穷的,只有历炼过的“心”才能明亮,才能看透世间无穷变化。

· “紧箍咒”叫做“定心真言”,“紧箍咒”就是为了平息那颗不时躁动的“心”。带上这个圈,他叫孙行者,不带是个妖怪。悟空修炼成佛烦恼的箍儿自然就不见了。

· 可见,“心猿”是大自然造化孕育的你我众生的心灵。《西游记》里曾经有这样一句诗:“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识深”。

· 孙悟空代表的“心”深意就是他的三种本性:魔性、人性和佛性(本我、自我、超我),也可以叫做兽性、人性和神性。这三种本性深藏于每个人内心的东西,是人一切心思的根本,正是他们的此消彼长,构成人间万象。”

· 佛魔一念间,悟空在比丘国都兜揽出来给大家看了:“什么悭贪心、嫉妒心、杀害心、狠毒心、邪妄心等等不善之心”。人邪火上来连自己都控制不住,这就是魔性在作怪。

· 战胜了这些邪念,我们也就消灭了妖魔,修成了正果。取经是一个修心的过程,让心魔彻底消灭;让心里的佛性多一些,这就是修行。

6、除假寻真

· 《西游记》,每一回里都涉及真假的问题?:菩萨有假的;佛祖有假的;唐僧、猪八戒、沙和尚孙悟空也有假的!神仙菩萨有假的,妖魔鬼怪有假的,· 小雷音寺唐僧虔诚把黄眉老怪当做真佛祖。

· 小说第58回真假美猴王中说“二心搅乱大乾坤”。佛教说的二心,一个是真心,真静妙乐之心,不生妄念;

· 一个是妄心,由于念头不对,于是产生种种现象,陷入困惑。一旦有二心,如同走火入魔。

· 借“二心”,既说明了佛教学说的观点,又演出了真假美猴王的故事。中国儒家反对二心,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谈到,一心为忠,二心为患。在这一点上,儒家和佛教是一致的。六耳猕猴代表的正是孙悟空的另一面:一颗虚伪的心。想辨别真实的心,虚伪心,很难,有时就连自己也搞不清楚。

· 假悟空与真悟空同音、同相,行为举止也几乎一样:与真悟空一样的神通。

· 假心真心混为一体,就比较麻烦了,他会使你的心变得混沌,最终迷失了真实的自己。

· 人如果生出第二个心来,就是心魔,要分辨消灭虚伪心,只有如来佛祖能够识别。如来佛代表着你的本意,真实的灵魂,“佛在心里”。金箍棒代表勇气的一棒子把他打死。

· 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就再没有谁能欺骗得了你,所以,相信谁也不如相信自己。同样,欺骗谁也别欺骗自己.7、炫耀也是魔,第十六回,观音禅院僧谋宝贝,悟空炫耀袈裟金痴长老谋袈裟。八十九回,玉华王府展示本领收三王子为徒,黄狮精盗宝设钉耙会。

8、不信守承诺也是魔障,通天河最后一难所想到的,希望你信守承诺。

三、修到什么境界

1、无为是大道,无字是真经

“经”者,“径”也。经就是道,道就是路。磨难经历本身才是取的真经。“破万卷书,行万里路”,行万里路的过程也就是求取无字真经的过程。有字经写在纸上,无字的经是写在心里。没有文字的经,才是真经。

那什么是悟空?在这点破了,只有空手而来,空手而去,驱除一切束缚,才能取到这无字真经,了悟人生的真谛。

要“空”到什么地步呢?“空”到连自己吃饭的紫金钵盂都舍弃了。没了金饭碗,也就了无牵挂,该看透的就全看透了,想明白的就全明白了。欲与取之,必先予之。只有舍弃,才能取得,彻底地舍弃,才能取得真经。

2、百练归真 人人皆可成佛

· 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要物。若知无物又无心,便是真如法身佛。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即心是佛。

· 每个人不一定能修炼成为至高的佛,但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心中的佛。佛的法身是见不到的。普通人心中有佛,其实无佛;佛心中无佛,其实有佛。这就是“色”与“空”的道理。道德经讲,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复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只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只常容,容乃公,公乃王,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怠,老子讲的虚极静笃,儒家讲的慎独,佛讲的禅定。

· 佛在你的心中,在你身旁,每个人善于接受善的,教化你的对象就是佛,也可能是你的父亲,也可能是你的同事,甚至也可能是你的小孩,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像,道不远人,万物皆有道。佛就在你的心中,佛就在你的跟前。

· 最后,我们要明确“怎样才能成佛”。成“佛”,不是要你当和尚,或不同信仰的改行当佛教徒。

· 成佛,是一个修炼成真的过程,使人的心灵得到超脱、完善的过程。每个人不一定成佛,但必须有心中之佛。佛教叫观自在;儒家自省、慎独、观过;道家叫自知自明,叫观复;党叫自觉。

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顺其自然,由晒经文所想到的人生真理。(嗮经文不两全,象征天地不全,月有阴晴圆缺,天有雷电风雨)。

四、悟空成败人生启示录

·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1、孙悟空是石头子儿里蹦出来的,没有谁传授给他怎么在这世上混的经验。(出世没有经验)

2、想求生存,只有靠自己打拼。美猴王遍访四大部洲,学穿衣,学说话,梦想着成为神仙,干出一番大事业。(入学学习基础知识)

3、猴头来到了“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见到了菩提祖师。有了名字——孙悟空。经过努力学到了先进技术——长生不老之法、七十二变、筋斗云。(大学学习过程)

4、猴头的心也飘呀飘,心里的草已经长成了松树。显能张狂,不知道江湖险恶!”菩提祖觉察猴头需要修炼的不是技术,而是心理素质和做人修养。“你从那里来,便从那里去就是了。”菩提祖师说出的这句话是《西游记》里最富于哲理的名言。

5、这并不是把悟空逐出师门,而是给他指出了一条路,一个更广阔的天地。只有在那里,悟空才能修炼成功。(大学毕业)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1、实实在在的功夫不是教出来、学出来的,而是靠自己历练出来的。孙悟空跳出了斜月三星洞,修心的历程才刚刚开始。

2、初出茅庐的孙悟空开始显能、惹祸了——闹龙宫,闹地府,希望通过展示自己的实力引起社会高层的关注。

3、玉皇大帝给他弄了“弼马温”。可对贫民百姓出身,俺懂技术,懂业务,爱岗敬业,没白天没黑夜的为你老儿瞎忙活,你却不把俺往眼里夹!爷不伺候你了!一气之下,猴儿头炒了玉皇大帝的鱿鱼。(初入社会)

4、玉皇大帝,封他做了个“齐天大圣”。第二次上天的孙悟空接受了上次的教训,开始了以齐天大圣身份的第一项行动开始对神仙世界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三清、四帝、四大天王、十二元辰、二十八宿、上上下下走了个遍。

5、要想在天宫里混好,必须把会做人放在首要位置,然后才是做事。”就是处理和各路神仙的关系,猴头吃惊的是天宫里神仙根本不是说他的神通和武功有多强,而是指他做人能力强。曾经向往的天宫让孙悟空备感失望,齐天大圣当然拿不到参加蟠桃会的入场券,既不够级别又没有人缘,人家不带你玩了。(了解社会)

6、猴头失落、郁闷、不服认为玉帝仗着资历深,才坐到那把椅子上,认为换成俺他,肯定干得比别人强,猴头竟然把蟠桃大会搅了个稀巴烂!

7、孙猴儿大闹天宫后感到天兵天将都奈何不得自己,竟然提出要玉皇大帝把位子让出来给自己坐。猴头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大凡认为自己很了不起的时候危险也就悄悄降临了。(反抗社会)

8、五百年的风风雨雨,悟空懂得了认命。懂得了认命,一切重新开始了。

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

1、取经,取经,“经”就是“道”,“道”就是“路”,而“路”是走出来的;修行,修行,重要的在于行。昨天狂妄的大圣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孙行者。孙行者已经不再做那个伟大的梦了,而是尝试着以实际的心态来对待生活。

2、五行大山下大定猴头成熟起来,他决心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孙悟空从失败中站起来。护送唐僧取经也是修行的过程,悟空开始了修行。

3、修行,修行,首先要修正自己的观念。(消除贪嗔痴慢四毒,除六贼,绝七情),大闹天宫让悟空明白作为一个有品位的神仙只可以跟别人比魅力,切忌不要跟别人比能力。

4、孙悟空懂了取经过程只是打打杀杀,就太幼稚了。猴头要利用取经这个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魅力才是重要的。

5、孙行者接受前两次上天的教训,不再搞个人英雄主义,不再孤立自己,而是要把自己融入到神仙世界的网络体系中,修心养性,让更多的神仙理解和接受自己,获得最广泛的支持。

6、向各级神仙汇报思想和沟通感情,借此机会充分和各级神仙们特别是那些能决定自己将来前途的高级神仙们多汇报思想,多表示自己在思想方面与神仙们保持高度的一致。

7、接受思想改造,正在努力修行,重新做人。虚心向各路神仙学习。对于那些原来看不上眼的神仙,孙悟空也渐渐地学会了采取包容的态度,懂了能够包容别人,不再轻视别人,自己就比较好过了。

8、孙行者不仅努力改变着各路神仙对自己的认识,而且还变得学会赞美领导。孙行者学会了耐心等待。

9、取经的过程让孙行者深深懂得,领导也是需要理解、关爱的,也是需要别人表扬的。要多发现领导的长处,多赞美领导的好处,多体会领导的苦处,多解决领导的难处。

10、孙悟空变了,变得谦卑,远离了虚荣与炫耀。懂了要想做好神仙就要因势利导,联合异己,而不是盲目敌对。

11、悟空改变了自己。猴头的功夫不是变浅了,而是变得更深了;改变自己是需要勇气的,这本身是一种大智慧。

12、悟空,悟空,就是“我心空”,就是心里没有负担,提得起放得下,失败成功都可以承担。悟了这一点,经历千锤百炼,胜了自己,人人都会会成佛!

西游记与佛教文化 篇2

一、追求人性自由和人格尊严

《西游记》的题材来源于唐初玄奘只身天竺取经的真人真事, 但在这个原本宣扬宗教取经故事的外壳里, 却蕴藏着极富精神能量的内核——追求人性的自由。

孙悟空是这首自由之歌的主唱。它由仙石化育而成, 是日月所感, 天地所生。小说正是从这个石猴出生的神奇情节开始, 进入了追求自由的故事。

孙悟空凭借智和勇发现了水帘洞, 受到众猴的拥戴, 做了美猴王, 在仙山福地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为了掌握自己的命运, 他寻师访道, 学得七十二般武艺, 驾得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 他到龙宫索要兵器, 寻得如意金箍棒;为永远过“不受麒麟辖, 不服凤凰管”的自由生活, 他将冥间生死簿上自己的名字以及猴属一类统统勾掉。应该说, 这些愿望和行为是十分自然和合理的。但是闹龙宫、搅冥府却触犯了神权的统治, 从此开始了与天庭的对抗。直至被迫大闹天宫。

由于闹天宫的失败, 孙悟空遭到严厉惩罚, 被压在五行山下, 堪称中国的普洛米修斯。为了重获自由, 他作出妥协让步, 表示皈依佛门, 再修正果。但酷爱自由的本性始终没有改变, 甚至可以说, 孙悟空保护唐僧取经的整个过程, 就是一个摆脱束缚、争取自由的过程。第十四回《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中, 写孙悟空误中观音的圈套, 戴上了嵌金花帽。他的自由受到限制, 对此心中不服, 举棒要打唐僧。直到最后到达西天, 取得真经, 孙悟空说得最后一句话是:“趁早念个《松箍儿咒》, 脱下来打得粉碎, 切莫叫那甚么菩萨再去捉弄他人。”这重要的一笔, 即将孙悟空酷爱自由的思想性格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 不但自己要自由, 也希望人人都能自由。

同样, 在维护人格尊严上, 孙悟空也始终执着而坚定。取经途中, 他与玉帝、如来、观音、唐僧发生多边关系, 但一直保持着独立的人格尊严, 甚至对他们多有不敬。在第三十三回《外道迷真性, 无神助本心》中, 他向玉帝借天, 即说:“若道半声不肯, 即上灵霄殿, 动起刀兵!”从某种意义上讲, 孙悟空保护唐僧取经的成功, 是其人格尊严的胜利。所以小说借如来之口赞许孙悟空“隐恶扬善, 在途中炼魔降怪有功, 全始全终”, 封他为斗战胜佛, 头上紧箍“自然去矣”。这无疑是告诉人们只有英勇奋斗, 付出代价, 实现理想, 才能获得自由和尊严。

自由和尊严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文化标志, 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西游记》所体现的追求个性自由和尊严的精神文化内涵, 既有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与大自然和社会邪恶势力斗争精神的继承, 又有对明代中后期出现的人性觉醒和个性解放的社会进步思潮的艺术反映,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二、礼赞奋斗精神

《西游记》所取材的唐僧取经的故事本身就已经含有舍身求法, 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火种。吴承恩将这个极富思想含量的宗教题材与神奇的孙悟空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小说富有鲜明而深厚的精神文化底蕴, 闪耀着主张奋斗的思想光辉。

在取经路上, 千难万险, 孙悟空从不畏惧退缩, 总是积极乐观, 勇往直前。一听说有妖怪, 唐僧落泪, 八戒心惊, 只有孙悟空非常高兴, 认为是“买卖来了”。他以斗争为乐事, 以斩妖除怪为乐事。第六十七回《拯救驼罗禅性稳, 脱离秽污道心情》中, 驼罗庄李老汉请他除妖, 他朝上唱个喏道:“承照顾了!”猪八戒就说过:“听见拿妖, 就是他外公也不这般亲热。”他不避艰险, 不怕困难, 明知山有妖, 偏向妖山行。第五十回至第五十二回写他在金兜山和独角兕大王相斗。连战一天一夜, 越战越强。就是吃了败仗, 被压在三座大山之下, 也从不气馁。小说写“他虎瘦雄心还在, 自然的气象昂昂, 声音朗朗”。即使是在狮驼山被妖怪装进阴阳二气瓶, 几乎丧命的艰苦情况下, 他也是怀着必胜的信心, 充满着乐观主义精神, 所以值日功曹、护佑诸神称他为“人间喜仙”。一个“喜”字, 揭示出孙悟空最重要的精神品格, 孙悟空正是在与妖魔无数次的惨烈斗争中, 表现出嫉恶如仇、无所畏惧、见妖必除、除妖务尽的可贵奋斗精神, 才获得了“斗战胜佛”这一名副其实的光荣称号。

三、渴望智慧的力量

作为在佛、道等宗教思想影响下的神魔小说, 《西游记》还以其前所未有的艺术创造力, 表达了人们渴望智慧和力量的文化心理。书中描写了无数神通广大的法术, 威力无穷的法宝和巧妙绝伦的战术, 均可视为智慧和力量的物化。如孙悟空有七十二般武艺, 有善识妖魔的火眼金睛, 有重一万三千五百斤的如意金箍棒, 还有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等。孙悟空在与形形色色的妖魔战斗时, 无论多么激烈残酷, 曲折艰难, 最后的胜利总是属于他。原因就在于他不仅神通广大, 而且足智多谋, 战术巧妙, 充满无穷的智慧。如第七十四回《长庚传报魔头狠, 行者施为变化能》中, 写在狮驼岭斗三魔, 经过艰苦斗争才取得胜利, 孙悟空事先做的调查研究就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他先变为一只苍蝇, 飞到巡山的妖精帽子上, 了解到一些情况;然后又变为一个小妖, 谎称自己是新派遣的巡山总领, 拿出巡山金牌“总钻风”, 用极其巧妙的办法, 了解到三个妖精的特点, 孙悟空根据三大怪的情况, 制定了不同的斗争策略, 取得了斗争的最后胜利。

同时, 孙悟空还能根据不同对象、不同环境, 讲究策略, 抓住敌人的弱点, 利用矛盾, 最终战胜敌人。第五十九回《唐三藏路阻火焰山, 孙行者一调芭蕉扇》, 写孙悟空向牛魔王借扇, 就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策略:一借时, 因牛魔王与他有旧怨, 但大战红孩儿时又结仇, 所以孙悟空就采取先讲理、后动武的方法。二借时, 因牛魔王背弃了罗刹女, 被一个万年狐王的遗女玉面公主招赘为夫。孙悟空就利用罗刹女既埋怨牛魔王, 又想念牛魔王的矛盾心理, 变为假牛魔王, 骗到了芭蕉扇。

孙悟空还在对方法力强大时, 采用变成小虫子或瓜果, 钻进妖精肚子里捣乱的战术, 使敌人无法可想, 终被制伏投降。如第五十九回, 过火焰山, 借芭蕉扇不得时, 孙悟空就变成一只蟭蟟虫儿, 从门隙钻进洞去, 乘罗刹女喝茶时钻进她的肚子里, 弄得罗刹女小腹疼痛难忍, 第一次答应借扇子给孙悟空。

正是这些变化无穷的斗智斗勇, 使小说产生了理想的艺术效果。我们在阅读《西游记》时, 不管孙悟空与妖魔谁胜谁败, 也不管妖魔是土生土长, 还是从天上偷着跑下来的, 总是被他们打斗变化中的智慧与力量所吸引, 并且自己也想拥有, 这就是一种渴望智慧与力量的文化心理。《西游记》正是以丰富生动的超现实想象和描写, 在艺术世界里满足了现实中人们的意念和欲望, 赢得了读者的喜爱。

摘要:《西游记》是一部深蕴儒、佛、道文化精神的古典小说。作为明代四大奇书之一的作品, 《西游记》之所以能够风靡至今, 是因为它具有超过一般神魔小说的深刻精神内涵, 书中通过对取经过程的描写和孙悟空形象的塑造, 体现了追求人性自由和人格尊严、礼赞奋斗抗争和渴望智慧力量的精神文化内涵, 从而使作品在打上其赖以产生的时代特征的同时, 透射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某种共同的生活意念和欲望, 具有精神文化教科书的艺术特征和永久生命。

关键词:《西游记》,精神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朱一玄.西游记资料汇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2.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

[3]胡适.中国章回小说考证[M].上海:上海书店印行, 1979.

[4]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5]周先慎.明清小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6]冯文楼.四大奇书的文本文化学阐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西游记与佛教文化 篇3

关键词:西藏文化 《西游记》 纵深研究 预测

中图分类号:1207.4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4)02-75-81

传统的西游学研究,更多地是从中原文化中探寻《西游记》故事生成、演化的诸因素,研究不免受到视野的局限。南宋刊行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其中虽然出现了取经队伍中的猴行者化成的白衣秀士、深沙神,但是猪八戒形象还未出现,而且故事情节还很单一、很粗拙。这说明,《西游记》故事在元代与明代前期在继续发展。

元及明代是藏传佛教大量传人中原,且对中原文学创作形成一定影响的时期。约略了解西藏佛教的人,特别是去过藏传佛教寺院,见过佛殿中空行、护法神造像的人,即会感觉到西藏佛殿里的众神造型与《西游记》中的神魔形象有着惊人的相似性。那么,西藏佛教文化,特别是西藏佛教的众神世界对“西游”故事形成是否产生过影响?西游学界前期零星的研究,以及明代中原小说中出现的藏传佛教元素已经证明了这种可能。但前期许多内地的学者由于语言文字的障碍,导致对西藏文化缺乏了解,限制了对西藏佛教与《西游记》故事演化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藏学成为国际显学,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翻译西藏地方的文献资料,西藏的历史文化信息会被更多的内地学者所了解。笔者相信,在这个多元文化兼容并蓄的时代,西游学界会以更大、更宽的视野审视唐僧取经故事的演变,西藏文化与《西游记》间关系的研究定会走向深入。

一、西藏文化与《西游记》间关系的相关研究述评

西游学界关于孙悟空的原型之争,由来已久,有“国产说”“进口说”,还有折中的“混血说”。事实上这三种说法都是各执一词,彼此无法说服对方。上个世纪90年代初,夏敏通过考察玄奘“取经本事、故事演变中的西藏及其势力范围内的古代国家之间的关系。论证了取经故事部分内容来自于西藏的可能性。”试图在玄奘取经故事和西藏之间构筑一座能够沟通起来的桥梁,并首次提出了孙悟空的原型为“西藏说”,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民族说”。这为《西游记》的研究开辟了更广的路径。

本世纪初,淮阴师院的蔡铁鹰在其专著《<西游记>成书研究》中提出西藏密宗,以及藏人祖先为猕猴的传说对《西游记》故事的影响,隐约地为《西游记》故事与西藏文化间搭桥牵线。随后,胡小伟在蔡先生所提出的思路之上,更为具体地“从元初忽必烈及蒙古黄金贵族皈依藏传密教所造成的藏传佛教的强力输入,对内地的俗文学有相当的影响”着手,分析并考察了西藏密宗众神造像及藏族祖先为猴子与罗刹女所生的传说,认为西藏文化对《西游记》故事的流变因影响很大。其后,蔡铁鹰更是对过去西游学界对《西游记》研究的成果进行梳理,提出“《西游记》研究的视点西移”之说,把研究方向的旗帜明确地指向了广阔的西域。西藏文化与《西游记》的关系,受到西游学界的关注成为可能。

小说《西游记》第八回,沙僧被观音降服后情愿皈依,菩萨于是嘱咐他:“你可将骷髅儿挂在头项下,等候取经人,自有用处。”小说第二十二回中,沙僧在助唐僧过河中,遵照菩萨的指示,取下脖子上挂的九个骷髅,又把观音菩萨的红葫芦拴在骷髅当中,放到流沙河里,骷髅和红葫芦霎时化成一条小船,将唐僧等人载过。可见沙僧颈下的九颗人头项链,不但是他皈依的象征,也是护法的宝器。有关沙和尚形象的演化,张锦池做过详细的分析论证,但他对于沙和尚颈上的骷髅项链来历只是说,“世本《西游记》中流沙河时期的沙和尚,他项下的九个取经人的骷髅是由深沙神项下的两个取经人的骷髅演化出来的。”顺着这一条思路,康保成从“藏族密宗中的金刚、明王、护法神等神佛造像,大部分都有骷髅装饰品,有的戴骷髅冠,有的身戴骷髅璎珞。”这一特征着手,深入探讨了沙僧颈上的骷髅项链与藏密宗之间的关系。

王静如发表于1980年的《敦煌莫高窟和安西榆林窟中的西夏壁画》一文,首次提到建于西夏的榆林窟的三幅唐僧取经壁画。这三处壁画即第2窟西壁北端水月观音像北下角、第3窟西壁南端普贤像南、29窟东壁北端观音像下。三处《唐僧取经图》有个共同的特点,以观音像作为故事的背景;画中只有唐僧、猴行者和白马,没有猪八戒和沙和尚,与《取经诗话》故事中人物大致相当。蔡铁鹰认为,应当将“猴行者与密宗典籍中的猴形神将联系起来考察的思路是合理的”;“唐僧取经图与猴形神将发生直接联系的可能性相当大”。揭示了取经故事的演义在宋代西域的存在,以及孙悟空的原型是出自佛教密宗典籍的可能性。这也说明,唐代后期及宋代,河西走廊的佛教密宗的俗讲对取经本事向神魔小说演化的可能性。李润强也是从敦煌变文中与《西游记》故事较密切的篇章《唐太宗入冥记》《降魔变文》《破魔变文》比较分析,认为“敦煌变文填补了《西游记》由历史事件向神话小说演化发展过程中的空缺。”间接地证明了蔡说。而早在公元786—851年吐蕃占领敦煌时期,中原文化与西藏文化就已开始彼此发生影响。陈粟裕考证,开凿于吐蕃占领瓜州、沙州开凿的榆林窟第25窟,“其整体图像配置,反映了汉族的开窟图像布局与吐蕃特色图像的融合,也反映出汉藏两族在艺术、信仰上的交融。”由此看来,《西游记》故事的演义受藏传佛教影响的可能性这一思路不应该被抹除。

笔者也自2008年起连续发表5篇西藏文化对小说《西游记》成书影响方面的论著,较系统的论述了《西游记》神魔造像,作者问题再探讨,以及定身法素材等源于西藏的可能性。从西游学的四百年发展史来说,以上的研究成果,确为星星点点,并未形成燎原之势。但它至少求证了西藏文化对《西游记》故事演变中产生影响之可能性。上述研究,其独特的视角、丰富的养料,会为今后西游学研究开辟一条新的路径。

二、元明时期西藏文化在中原的传播

从南宋刊刻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看出取经故事还很粗拙,这说明元及明代前期《西游记》故事继续向前发展。也正是元明时期,藏文化对内地产生深刻影响的时期。敦煌发现的大量藏文文献,即是吐蕃时期敦煌与吐蕃的密切交往的证据。文章《河西吐蕃经卷目录跋》一文,黄文焕通过对河西所藏古藏文文献中百余人题记的研究,指出吐蕃与河西地区诸民族早期交流的印记。

公元1247年,西藏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与蒙古王子阔端在凉州会谈,史称“凉州会盟”。会谈的重要成果是将西藏归入蒙古版图,这为藏汉佛教的自由交流提供了很大空间。1251年萨迦班智达在凉州幻化寺圆寂后,八思巴又在凉州住锡多年。元代建国后,忽必烈设立总制院(1288年改为宣政院),作为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和吐蕃地区行政事务的中央机构,并任命藏传佛教萨迦五祖八思巴总领宣政院。

有元一代,西藏文化,特别是藏传佛教开始大规模传人中原。其首要表现在建筑、造像艺术的传播。“十三世纪中叶,先是由噶玛拔希在哈刺和林修建了第一所藏传佛教大寺院,把藏地建筑艺术传入祖国北方的大漠边地。接着八思巴又奉忽必烈之命,在巨州修筑藏传佛教护法神殿,把藏传佛教及其建筑艺术传人黄河南北”现存西湖飞来峰一带的元代佛龛像坐佛、菩萨坐像、尊胜佛母像,即藏传密宗所奉神像。从浙江宁波出土的元代瓷碗残片看,碗口的边沿双面都印有文字,内容为藏传佛教咒文。外侧的文字较粗稚,行草兼用,从字体看应是元代当时流行的八思巴文,字迹清晰,书写规整。而且,当时西及成都,南到浙江,“都有西藏化的佛殿佛像。”

其次为佛经的翻译。足见元代藏文化对内地的影响。1264年,元朝成立了翰林院,并在其下设编译机构,开始大量翻译汉藏文献和佛经。使得大量的藏文佛典逐渐被翻译成汉文、蒙文、畏兀儿文,呈现出“院院翻经有咒僧,垂帘白昼点酥灯”的时代景象。至元十七年(1280年)十二月,忽必烈命人“镂版印造帝师八思巴新译戒本五百部,颁降诸路僧人。”佛典中的故事、寓言也开始更广泛地走向普通民众之中。

明朝对西藏则采取“多封众建”的策略。明朝对藏族僧俗官员采用“贡赐”制,即“厚往薄来”的经济政策,致使有明一代,藏族贡使不绝于途。成化元年(1465年)九月,礼部奏云:“宣德、正统问,番僧入贡,不过三四十人。天顺问,遂至二三千人。及今,前后络绎不绝,赏赐不赀。而后来者又不可量。”而且贡使在领赏后,朝廷允许其开市三至五日做买卖。贡使在内地还可以从官吏或商人处买到所需物品。这也使得下层市民有机会接触到来自西藏的贡使。

明与元朝相比,藏传佛教呈现由宫廷向下层民众中传播的态势,逐渐被文人阶层所熟悉,并出现在许多文学作品之中。明人的笔记中即有西僧与居士的往来,王世贞《弁山堂别集》卷十《虎丘西僧房晨访曹茂来居士山阁小饮》“竹径通幽信短筇,山楼忽敞得从容。残霜堕木青仍在,旭日披云紫渐浓。香积总饶居士饭,东林翻厌远师钟。逢君更自宽拘束,一盏双螯喜杀侬。”明孙继皋撰《宗伯集》卷八《送西僧妙智上人之峨嵋》“来从西域去西川,来去从参不住禅。却笑东林松树子,风枝转换也年年。”这些明人笔记中的诗句,很好地说明了藏传佛教在普通文人中的影响。

三、西藏佛教人物在明代笔记、小说中的出现

小说《西游记》第80回“姹女育阳求配偶,心猿护主识妖邪”中唐僧师徒在镇海禅寺遇到一番僧,对其模样作者是这样描写的:“头戴左边绒锦帽,一对铜圈坠耳根。身着颇罗毛线服,一双白眼亮如银。手中摇着拨浪鼓,口念番经听不真。三藏原来不认得,这是西方路上喇嘛僧。”这一段对藏传佛教僧人的描述,有貌有神,非常逼真。

世情小说《金瓶梅》第65回“愿同穴一时丧礼盛,守孤灵半夜口脂香”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藏僧行法的:

到李瓶儿三七,有门外永福寺道坚长老领十六众上堂僧来念经。穿云锦袈裟,戴毗庐帽,大钹大鼓,甚是整齐。十月初八日,是四七,请西门外宝庆寺赵喇嘛等十六众来念番经,结坛跳沙,洒米花行香,口诵真言,斋供都用牛乳茶酪之类,悬挂都是九丑天魔变相,身披璎珞琉璃,项挂骷髅,口咬婴儿,坐跨妖魅,腰缠蛇,或四头八臂,或手执戈戟,朱发蓝面,丑恶无比。午斋已后,就动荤酒,西门庆那日不在家,同阴阳徐先生往坟上破土开圹去了。后晌方回,晚夕打发喇嘛散了。

上面这一段描写的喇嘛佛事,有寺有僧,其偶像崇拜、宗教活动仪式,确实是元、明以来汉族知识分子眼中喇嘛形象的典型,绝非杜撰。王尧先生还对此段文字中的“宝庆寺”所指及喇嘛汉姓的来历问题做了详细的探讨。

明天启年间杨尔曾作的《韩湘子全传》第18回,“唐宪宗敬迎佛骨,韩退之直谏受贬”中的一段对番僧的描述:

当下湘子与蓝彩和离了南天门,摇身一变,变作番僧模样。一个是:身披佛宝锦袈裟,头戴毗卢帽顶抖。耳坠金环光闪烁,手持锡杖上中华。胸藏一点神光妙,脚鞋状貌奢。好似阿罗来降世,诚如活佛到人家。一个是:戴着顶左弄绒锦帽,穿着件氆氇线毛衣。两耳垂肩长,黑色双睛圆大亮如银。手中捧着金丝盒,只念番经字不真。虽然是个神仙变,俨是西方路上哈嘛僧。

作于明代天启年问的武侠小说《禅真逸史》,其第17回本中也有一段对番僧的描写:

阁前有一头陀,赤眼大鼻,黑脸兜颐,身披破袖,胸挂戒刀,耳坠金环,足穿草履,盘膝坐于蒲团之上,手击木鱼,口里诵着番经。

上面这段文字描写番僧形象也是特点突出:“毗卢帽”“耳坠金环”“氆氇线毛衣”“念番经”。

明人黄宗羲在《明文海》中,收录了明人赵统的一篇日记《观贝叶经记》,其中提到了“汉人喇嘛”寓能仁寺,日求观其番藏贝叶经,寺僧皆中国人为之者号日喇嘛,胡名,胡服,服亦如僧衣,但色用红黄,及用红黄为领缘,又领下直达于裾,其末,前为一断,续之四五寸微阙,其外如爪环,下直,号为金刚脚者,异耳。问之胡语梵字,多不解也,问始来此者,胡僧名皆梵语,迭五六言为一名,曰班迪达者,其开山祖师也;再问之,以天竺地理物宜,皆不能知,但云其地多竹藤,以为篱落居,亦多草屋,且少五谷,但生青颗,如今辫状,炒以为面,熬牛羊乳而食之。其俗皆僧,王亦祝鬟,僧衣精于其道者,跣足裸股衣之,禅裾不治他事,治事者谓之俗僧,又云中国遣僧往,率至泥尔巴玛克国而止,去佛生西土尚远云。

从这段描述看来,并非为汉人“喇嘛”,而是属藏汉结合区。从喇嘛起名及当地的气候、粮食作物来看,海拔大致在2500米左右,除语言已汉化外,其余仍保留着藏区的习惯。

纵观明代的笔记、小说,其中出现藏传佛教僧人、寺院、教义的篇目很多,限于篇幅,只列举了其中的一二。其人物、藏传佛教的元素、藏地的风俗等等,不但丰富了明代中原文学的创作,而且也为深入研究《西游记》与西藏文化间的关系搭起了桥梁。

四、《西游记》中其他人物、故事与西藏佛教诸神的相似点

从现在学界对《西游记》唐僧师徒四人的原型研究来看,唐僧的形象一致公认是以历史人物玄奘为原型,其余三徒弟的原型都有诸多争议,其中西藏说已显端倪。前文已提及,除了孙悟空原型有来自西藏的说法,沙和尚颈上那九颗骷髅项链也与西藏密宗的关系最密切。就连猪八戒形象更是与西藏有缘。南宋刊刻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并未出现猪八戒形象,而收藏于广东省博物馆的元代“唐僧取经瓷枕”,上面描绘有唐僧取经故事图,画面中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师徒四人已齐备。这说明猪八戒加入取经队伍是在元代。

“乌斯藏”在小说《西游记》中首次出现是在第18回,该回写唐僧、悟空二人辞别观音禅院,众僧“行了五七日荒路”便到了一座山庄,人称“此处乃是乌斯藏国界之地,唤做高老庄”,以后就把猪八戒称作“西牛贺州乌斯藏人氏”(小说第54回唐僧向西梁女国女王介绍八戒时便用此称)。元朝政府在西藏置十三万户府,将卫、藏合称“乌斯藏”,明代仍把卫、藏称“乌斯藏”并设“乌斯藏都司”,所以小说《西游记》的作者才以当时的称法“乌斯藏”来指西藏。如此看来,八戒依然是与西藏有缘。

奥地利藏学家内贝斯基·沃杰科维茨所著的《西藏的神灵与鬼怪》一书,以一个学者的眼光描述了许多西藏万神殿里的神灵、鬼怪,其神灵的许多特征都能与《西游记》神魔世界的诸多形象有相似点。而在此书中描述的西藏佛教万神殿里就有一些神形生有猪头。如土地神哈萨噶尔巴,他生有三个脑袋,即中央的是象头,右边的是虎头,左边的是猪头。还有西藏厉神中一位重要的红色土地神,她生有人的躯体,猪头,右手持一根叫做“世界弯木”的有三个权的木棍,左手持“神胜幢”。还有金刚亥母菩萨,“金刚亥母”藏语称“多吉帕姆”,意为“金刚母猪”。这些均为藏传密宗的本尊神。目前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猪八戒的原型即来自于西藏的猪神造像,但这也能够说明二者是有联系的,因为在其他民族文化中也没有发现猪头人身的造型。

《西游记》里各种人身动物头的小妖随处可见,诸如狼头精、虎头精、鹿头精等等举不胜举,他们极少有具体的名字,西藏密宗佛殿里的护法众神造像与其有诸多相似点。以此作为研究的切入点,相信会使西游学的研究再次走向深入。藏密宗里也有许多护法神都生有动物头、人身。大黑护法扎协仲夏巾生有牦牛头。四手智慧护法和他的伴偶大时母丹次吉旺姆就派各类生灵做他们的使者,有秃鹫和其他鸟类,还有狗、豺、狮和“众多的最下等级的黑女人”。八位原本属苯教神灵的生有秃鹫、鹏、乌鸦、猫头鹰、猪、狗、狼、虎等兽头的红色裸体空行母兽头女神。另外还有十二护帐神的说法,除了刚才的那八位外,还有四位兽头女神分别是狮面女、豹面女、人熊面和熊面女。在厉神里甚至还有牦牛头、虎豹头、树怪头、麝鹿头。

西藏佛教中诸多厉狞的护法神造像,多属来自西藏密宗。它是来自于密宗神祗体系中最为庞大的一类。从其来源看,有源于印度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的,有源于西藏苯教和民间信仰的,也有源于其他民族民间神道信仰的。护法神的形象大体上划分为善相与恶相。善相护法神多为美丽的女性形象,造型也较为简单。恶相护法神有男有女,形象多变。西藏的密宗传播开始于公元八世纪的印度密教大师莲花生来藏传法。藏传密宗的造像,在结合汉地及尼泊尔佛教造像艺术的接触上,吸纳西藏本地的原始崇拜的诸神造型,以象征为众神造型的基本出发点,逐渐发展成完善的密宗造像系统。

在《西游记》的一些情节构思方面,也能发现与西藏文化相关的印迹。在小说《西游记》第63回“二僧荡怪闹龙宫,群圣除邪获宝贝”中,“那怪物战战兢兢,口叫‘饶命!遂从实供道:‘我两个是乱石山碧波潭万圣龙王差来巡塔的。他叫做奔波儿灞,我叫做灞波儿奔。他是鲇鱼怪,我是黑鱼精。”原来这是一对鱼精。这一对鱼精虽在小说中的形象不怎么光彩,着实可恨又可怜,但他们是以双鱼的形象出现,连名字都缠绕在一起,为此着实让人产生联想。藏传佛教吉祥八宝之一的“双鱼”,其被解释成很多寓意,包括:代表佛的双目,象征佛眼慈视众生的智慧之意;取义鱼行水中自由畅通,而象征超脱世间,自由豁达的修行者;代表复苏、永生、再生。无论取义为何,都像它在汉文里的另一个名称“宝鱼”一样,代表了喜庆和吉祥。二者的形象乍看来相去甚远,但细看傅维麟《明书》记载的一则笑话:一日散朝后,翰林侍读李继鼎问同僚:“君等知‘喳嘛呢叭咪畔六字真言之意何解?皆曰:‘不知。李曰:“我知,实乃俺把你们来哄也。众大笑。”即知明代儒释之间的隔膜。也就不难理解藏传佛教中的“宝鱼”变成小说《西游记》中的双鱼精的缘故了。

小说《西游记》第54回:“法性西来逢女国,心猿定计脱烟花”中唐僧师徒西行中来到一个“人都是长裙短袄,粉面油头。不分老少,尽是妇女”的西梁女国。据吕思勉先生考证:“唐时女国,人皆知有其二,不知其实有三焉。盖今后藏地方又一女国,四川西境,又有一女国,新旧《唐书》之《东女传》,皆误合为一也。”唐时无论有几个女国,然其共同点是“以女为王”。看来,小说中的女儿国,当为历史上存在的这几个女国的衍生物。

小说第48回“魔弄寒风飘大雪,僧思拜佛履层冰”中,唐僧一行到车迟国元会县陈家庄,晚逢大雪,陈家庄陈老对当地八月飞雪,这样解释:“此时虽是七月,昨日已交白露,就是八月节了。我这里常年八月间就有飞雪。”这与青藏高原的气候极为相似。

还有《西游记》中的照妖镜、哪吒的三头六臂造型,取经归来时经卷掉入通天河等素材都能在西藏佛教造像中找到相似点。就目前看,古之丝绸之路上的新疆、西藏、敦煌是发现《西游记》故事素材的主要之地之一。

事实证明,西游学研究,无法绕开西藏、藏传佛教文化。但很多研究者还是更多着眼于从汉文化的传承中寻找《西游记》故事的演化,很少有学者关注西藏文化与《西游记》的关系。多元化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任何一个多民族国家都面临着国家一体化和民族文化多元化的冲突与协调发展的挑战。只有以多元化的眼光审视与研究经典名著,才能结出更多硕果。因此,研究《西游记》,不但要从传统文化的传承角度审视,而且也要从《西游记》故事生成的西部多民族地区,更广角地去关注,西游学的研究才会获得重大发展。

参考文献:

[1]罗贯中:《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本文以下引《西游记》原文内容,皆源于此书。

[2]夏敏:《玄奘取经故事与西藏关系通考》,《西藏研究》,1991年第1期。

[3]参见蔡铁鹰:《<西游记>成书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

[4]胡小伟:《藏传密教与<西游记>》,《淮阴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4期。

[5]蔡铁鹰:《<西游记>研究的视点西移及其文化纵深预期》,《晋阳学刊》2008年第1期。

[6]张锦池:《论沙和尚形象的演化》,《文学遗产》,1996年第3期。

[7]康保成:《沙和尚的骷髅项链一一从头颅崇拜到密宗仪式》,《河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8]蔡铁鹰:《猴行者与佛教密典中的猴形神将——孙悟空形象探源之六》《淮阴师专学报》1989年第4期。

[9]李润强:《敦煌变文与<西游记>》,《中国典籍与文化》,1997年第3期。

[10]陈国灿:《唐朝吐蕃陷落沙州城的时间问题》,《敦煌学辑刊》,1985年第1期。

[11]陈粟裕:《榆林25窟一佛八菩萨图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2009年第5期。

[12]黄文焕:《河西吐蕃经卷目录跋》,《世界宗教研究》,1980年第2期。

[13][14]达仓宗巴·班觉桑布:《汉藏史集》(陈庆英译)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79;172—173页。

[15]宿白:《元代杭州的藏传密教及其有关遗迹》,《文物》,1990年第10期。

[16]《中国藏学》,中国藏学研究中心,2002年第1期封面彩图(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17]吴世昌:《密宗塑像说略》,选自《罗音室学术论著》,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1984年版。

[18][元]萨都拉:《雁门集·上京即事》,见《四库全书·集部151·别集类》(卷1212),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影印本,第631页。

[19][明]宋镰等撰《元史·世祖八(卷11)》,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88页。

[20]陈庆英、高淑芬:《西藏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315页。

[21]彭陟焱、周毓华:《明代朝贡对藏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藏学》,1998年第4期。

西游记与佛教文化 篇4

舞台上弥漫着神秘的蓝色烟雾……

一阵天籁和激光声后,《敢问路在何方》音乐声起,孙悟空手持荧光金箍棒在追光下从天而降。

美猴王左顾右盼俯瞰后,拔根毫毛,吹口仙气,顿时有十名小猴手持荧光棒从空中落下,与猴王嬉戏。

孙悟空又拔毛吹气,百名小猴从四面涌出。台后抬出一个大仙桃,大家围桃欣赏表演。突然桃开,蹦出一个小猴来……

LD:宇宙星空景。

主持人盛装上场,精神饱满,热情洋溢,光彩照人。朱军礼让王玲玲走在前头。

群猴下,音乐止。

王玲玲: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朱军:女士们,先生们,王玲玲:海内外的观众朋友们,朱军:电视机前的父老乡亲们,合:晚上好!

朱军:今夜星空浩瀚,月光明媚,天上人间,共同祝贺2008年中国连云港《西游记》文化旅游节隆重开幕!

王玲玲:这里是东胜神州——美猴王孙悟空的老家连云港。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和中央电视台,为开幕式联合主办了这台大型文艺晚会;江苏电视台、连云港电视台,正为您现场直播!

朱军:连云港,神奇浪漫的地方,现实和神话,在这里水乳交融;

王玲玲:连云港,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历史和未来,在此刻交相辉映;

朱军:连云港人从历史走向未来,在现实中创造了神话。

王玲玲:诞生神话的地方,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阎维文将要用歌声告诉您:美丽神奇的花果山,凡人到此也成神!

一,歌舞《神奇的花果山》

LD:花果山景(歌罢,由歌唱家本人应观众要求自报一首《母亲》,直接演唱)、《母亲》。

王玲玲:感谢阎维文的深情演唱。确实,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了我们的母亲,我们的家园。

朱军:连云港市在天一方,在海一方,这里的先人,东夷少昊氏族,在花果山周边开创了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而一部《西游》,更是“未出此山半步”。

王玲玲:可是我知道三藏(Zang)东传“并非小说所言”,你怎么那么肯定,这里的花果山就是孙悟空的老家呢?

朱军:理由呀,有很多,告诉你吧:第一,这是毛主席说的。毛主席在上个世纪,曾经三次,分别对镇江市委书记、徐州市委书记和胡耀帮同志讲过:“孙猴子的老家,在新海连市云台山。”

王玲玲:啊,毛主席博览群书,博闻强记,博古通今,当然不会错啦。那第二呢?

朱军:第二嘛,专家考证,吴承恩在四百多年前,曾经在古海州居住,几次登上云台山脉的花果山……

王玲玲:现在,《西游记》作为一部古典名著,已经在全世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朱军:可是外国朋友了解得再细再多,也比不上咱中国特别是连云港人对《西游记》、花果山了解得深透。

王玲玲:是吗?……

朱军:不信?好戏就在眼前!

二,相声小品《话西游》。

王玲玲:哎,朱军,我也考考你。你知道吗?有一条地球的“金腰带”,从20世纪九十年代,把世界东西方紧紧地联在了一起。

朱军:你说的是哪一条“金腰带”?我知道有一条横贯亚欧的钢铁大动脉,早就把祖国的东西部紧紧地联在了一起。

王玲玲:(模仿王小丫)恭喜你,答对了。就是这条新亚欧大陆桥,它全长10800公里,东起东方桥头堡连云港,西达世界第一大港荷兰鹿特丹。

朱军:是啊,这的确是一条名副其实的“金腰带”。在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宏伟战略中,连云港和祖国的西部,正在党中央领导下,大踏步走在这条崭新的“丝绸之路”上,携手并进,“一起努力”!

三,女声独唱《一起努力》。

LD:新疆景

朱军:孙悟空,《西游记》,生成在中国明代,流传向世界未来。

王玲玲:花果山,连云港,坐落在世界东方,襟怀像高山大海。

朱军:连云港人有一个浓郁的情结,就是要像孙悟空那样,在征途中不畏艰险,勇于探索;

王玲玲:连云港人有一个牢固的意识,就是热爱连云港、建设连云港、献身连云港。

朱军:这是一种耿耿的精神,为了连云港市的奋力赶超、快速崛起;

王玲玲:这是一份深深的情意,不畏艰难险阻、追求永无止境。著名歌手张迈,将向您深情述说连云港人民的情意。

四,女声独唱《情意》。

LD:《西游记》及花果山景

朱军:进入新的世纪,连云港市委、市政府积极践行

歌曲,不仅歌颂了人间胜似天上的爱情,更歌颂了男子汉的铮铮铁骨和百折不挠的志气!

七,男声独唱《新鸳鸯蝴蝶梦》(歌罢,由歌手本人应观众要求自报一首《好运相随》,直接演唱)、《好运相随》。

朱军:连云港,名山胜景,奇书神猴,陆桥大港;

王玲玲:花果山,人文积淀深厚,四时好花常开,八节鲜果不绝;

朱军:在这座仙山上,有女娲补天遗下的灵石,秉受过日精月华,孕育过齐天大圣;

王玲玲:在这座仙山上,有南天门、瑶池、玉皇阁,您依稀可以闻见西王母蟠桃宴上仙果飘香、听见仙乐缭绕……

朱军:曾格格、冯小泉是驰名海内外的夫妻艺人。他们将用飘渺的仙乐,从孙悟空的老家花果山,双双带您飞往琼楼玉宇、“天上人间”!

八,组合综艺《天上人间》(演奏毕,由曾、冯应观众要求自报一首《花满天》,直接演唱、演奏)、《花满天》。

王玲玲:金秋时节,花好月圆。曾格格和冯小泉的《花满天》,让我们仿佛徜徉在花的世界、优游在花的海洋里,无处不是沁人肺腑的芳香。

朱军:这仙乐属于花果山,这芬芳属于连云港。当知道2008年中国连云港《西游记》文化旅游节在孙悟空的老家连云港的花果山开幕,祖国宝岛台湾的著名歌手千百惠小姐非常高兴,也特地赶来献上两支她本人的代表作和保留歌曲,歌颂青年男女像花朵一清纯美丽的情感!

九,女声独唱《千百次》(歌罢,由歌手本人应观众要求自报一首《走过咖啡屋》,直接演唱)、《走过咖啡屋》。

王玲玲:二十世纪初,伟大的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曾经在他的《建国方略》中预言,连云港必将建成东方大港。

朱军:在这位世纪伟人的梦想即将变成现实的今天,连云港市第九次党代会铺展了更加宏伟的“十五蓝图”,迎接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

王玲玲:作为祖国腹地在东部重要的出海口岸,连云港东出西进,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实施中,将担起责无旁贷的重任。

朱军:古老的丝绸之路,腰鼓动地,号角震天,那是西部大开发的隆隆呐喊,那是对连云港人民开发西部的火热召唤!

十,男女声二重唱《腰鼓打出新天地》。

LD:西部及陕北景。

王玲玲:哎,朱军,《西游记》你读过几遍?

朱军:不多,也就五六遍吧。

王玲玲:还不多哪?你可也算得上是个《西游记》专家了。

朱军:专家算不上,最多只是个《西游记》迷罢了。

王玲玲:那你说,这部名著最让你激动、最不能忘怀的是什么?

朱军:……要说,那还得算是孙悟空那种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机智灵活、善于斗争的精神,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的精神,不达目的、永不放弃的精神,执着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

王玲玲:好了好了,你还真是个《西游记》迷,一下子总结出孙悟空这么多的精神,怎么还有了更高、更快、更强?……

朱军:奥运精神啊。刚才市领导在《致词》中不是已经宣布,连云港即将向中国奥委提出申请,把孙悟空作为竞选2008年奥运会的吉祥物了吗?我觉得这真是连云港人富有智慧的创意,也特别符合孙悟空的精神个性。

王玲玲:我也觉得这申请特别合适。它能让世界各国的朋友,更多地了解孙悟空、了解《西游记》、了解花果山、了解咱们美丽、浪漫的连云港!

朱军:“零点乐队”下面的节目,说出的正是连云港人的心声:“要成功就得努力,热血在赛场沸腾,巨人在东方升起!”

十一,摇滚演唱《相信自己》(歌罢,由零点乐队自己应观众要求再报一首《没有什么不可以》,直接演唱)、《没有什么不可以》。

(由于在演唱氛围与风格上“迷彩三人组合”与摇滚演唱较为接近,且《思念袭来》与《没有什么不可以》在意念上基本可以对接,故此处无需主持人承转,词略。)

十二:迷彩三人组合《思念袭来》。

朱军:吴承恩先生在四百多年前,在连云港孕育了《西游记》,从此,这部伟大的古典名著,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王玲玲:2008中国连云港国际《西游记》文化旅游节,是江苏连云港的节日,也是中国的节日,世界的节日!

古文化街游记作文 篇5

登上用青砖砌成的鼓楼方形城台,古文化街的景色尽收眼底。我一边欣赏街景,一边继续攀登。到了上面,只见鼓楼中央悬挂着一口高近2米、重达3吨的铜钟。我用尽全力,连敲三下,悠扬古朴的钟声飘荡出去,余音袅袅,真是“高敞快登临,看七十二沽往来帆影;繁华谁唤醒,听一百八柞早晚钟声”。

从鼓楼上下来,我一直往东行,穿过高达10米、刻有“津门故里”的牌楼,来到了古文化街上的天津民俗博物馆所在地—天后宫。

天后宫坐西朝东,面对海河,占地536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距今有近8的历史。整个天后宫用青砖青瓦建成,飞檐斗拱,造型古朴典雅,十分别致。

站在天后宫前,首先映人眼帘的是山门门额上整砖镌刻的“救建天后宫”五个烫金大字。走进山门,穿过高大宽阔的前殿,向西就到了天后宫的主体建筑——正殿。这里气势恢弘,香火不断。大殿里供奉的天后神像头戴凤冠,身披霞被,神情端庄祥和。

出了天后官,广场上正在举行盛大的庙会。远处,戏楼上古曲的唱腔荡气回肠;近处,翩翩起舞的高跷步伐轻盈,舞动的金狮威风凛凛,翻飞的巨龙气势夺人……这里锣鼓喧天,观者如云,掌声如潮,好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

离开广场,我又来到了熙熙攘攘的宫南大街和宫北大街。街道两旁的仿清店铺鳞次栉比,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只见架子板上贴满了火红火红的福字儿、吊钱儿、剪纸和对联;货架上挂满了大红的灯笼和中国结。身着唐装的人们宛如锦鲤穿梭在水中一样欢畅,这里真是红色的海洋!

咬一口一兜油的“狗不理”包子;掰一块嘎嘣脆的“十八街”麻花;吃一串“皮上不沽毛”的“丁大少”糖堆儿;喝一碗香甜浓郁的杨氏“龙嘴大茶壶”茶汤;买一张“连年有余”的杨柳青年画;捏一个“泥人张”的“虎来福”;放一只“风筝魏”的“喜羊羊”;吹一个栩栩如生的“大刀将军”—蜂螂……

西游记与佛教文化 篇6

―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人本管理智慧

成君忆(根据现场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企业界中高层,各位企业的朋友:

大家下午好!

大家觉得我更像一个作家,其实我在作家群里面也不受欢迎。大家认为我不是一个作家,是一个管理学的人物,两边都不讨好。所以朋友们对我有一个称呼,说是一只蝙蝠,不知道是鸟还是兽,我想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原因呢?我想我在思考管理学的一个问题,我们以往对管理学的研究,我发现有一个问题,有什么问题呢?可能很多人会认为管理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这个当然是有理由的,我后来发现进入管理学有很多路径。比如说我早期进入管理学,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能够理解的学说,早期是从政治的路径进入的, 对不对?毛泽东时代是从政治的路径进入管理学的,后来改革开放之后,从张维迎同志说为钱证明之后,我们从经济学进入管理学。所以我相信各位对管理学的理解,更多的是从经济学的立场上,折算一个门户进入的管理学。这个管理学是否能够成立,或者说有多大的效果,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有没有过思考,我是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否则就轮不上我在这儿说话。

后来我发现还有一个路径可以进入,那就是从文化和道德的门户进入,比方说我们今天要谈到的“以人为本”的问题,经济学理解不了什么叫“以人为本”。那么什么叫做“以人为本”呢?我们今天就要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请教各位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是跟《三国演义》有关,说“大汉王朝股份有限公司招聘总经理,有两位候选人,一位是曹操,一位是刘备。那么请问你选择谁?理由是什么?”当我们理解这个问题的时候你要注意,这是代表你的管理学观点,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有没有愿意来回答这个问题的,有的话请举手示意一下我。

观众:如果我选的话,我会选择刘备。理由是刘备的效率可能没那么高,但至少我是安全的。

成君忆:你是安全的,那么你的身份呢?你是一个员工?

观众:我是大汉王朝的董事长吧,我想。

成君忆:你现实的身份是什么?

观众:一个公司的总经理。成君忆:谢谢你,请座。还有其他的朋友吗?

观众:我选曹操,曹操大建大雄、海纳百川。

成君忆:谢谢您,这也代表您的管理学的观点。请您介绍一下您的身份?

观众:我姓蔡。

成君忆:这样,前面这位先生也提出过他的观点,支持这位先生的请举手,也就是支持刘备的请举手。占得比例不小。支持曹操的呢?更多了,我估算一下至少是60:40的比例。选择曹操的占绝大多数。这个答案在哪里我们等会儿再来揭晓,我们先看一看另外一个问题。我去年出了一本书叫《渔夫与管理学》,这本书好像在座的各位当中有多少人看过这本书,这本书可以说是我写得最好的一本书,但是它远不如《水煮三国》那么受欢迎,为什么呢?我一直都在思考这个问题。

后来我在想其实我们可以把管理学分成若干个层面:首先是管理思想,管理思想是一个认同不认同的问题。我觉得《渔夫与管理学》它代表了我的思想,所以我才觉得它最好。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认同它,就像在座的各位你们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认同刘备一样,很多人并不认同《渔夫与管理学》这本书。

第二个层面是管理艺术,《水煮三国》它有一种艺术性,有一点讨好,所以大家喜欢。所以管理艺术是一个喜欢不喜欢的问题。

第三个层面是管理工具,或者说管理技术,这是一个适用不适用的问题。

会存在这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如何去拿捏?我觉得这是在座的各位需要思考的问题,由于今天的时间有限我的讨论不会完全的展开。但是我要说的是,如果你上面的问题没有被解决,下面的管理技术和管理工具是肯定用不好的。我们总说你要务实一点,怎么务实?怎么样把我们现在掌握的管理工具,你的绩效考评也好等等之类的管理工具也好,怎样把它用得恰到好处,这是一个管理思想的问题。

在《渔夫与管理学》我讲到了一个渔夫的故事,关于渔夫的故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有很多。我每天会在很多地方看到以“渔夫”为主题的广告,到哪里去撒网?到哪里去捕鱼?关于渔夫的故事有很多。我大概搜索了一下,我掌握的资料古今中外都有。如果要集结起来的话至少是满满的五大卷。其中最著名的应该算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笔下的渔夫,《老人与海》这个故事流传得很广,甚至可以说在1954年的时候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大家普遍认为在《老人与海》里面的那个主角,那个老渔夫“胜地雅格”代表了一个英雄的形象。很多读者也说过在他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觉得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老头、一个英雄的老头。可是我后来去看,我用中国人的观点去看,或者是 商务论坛2006年5月14日 说我学习着用古代中国那些老师的观点去看,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儿,我看出问题来了。我把这个故事简单的讲一讲.《老人与海》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个老渔夫每天黎明、每天早上都会出海打鱼,就像我们在座的各位老板一样,你们每天都会出门去谈生意、做生意,也像我们在座的每一位上班族一样,你们每天都会去上班。这个老渔夫每天都会出海打鱼,有时候会打到鱼,有时候打不到鱼。为什么呢?他是一个经验非常丰富的渔夫,可是他有时候打不到鱼。因为能否打到鱼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因素是他打鱼的技巧。我们今天学习管理技术也是一个技巧问题;第二取决于他的运气,我们今天把它叫做机遇。我们是否能够挣到钱?我们的企业是否能够发展?是否能够抓住这种商业机遇?取决于两个因素。我们的管理技术和我们的机遇取决于这两个因素。所以这个《老人与海》的故事说的是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的故事,有时候他可以打到鱼,有时候打不到鱼。有一次,他连续有84天没有打到鱼,这都快要破产了。我们的企业如果很长时间没有盈利的话就快破产了。他有84天打不到鱼,他还有一个孩子跟着他,也就是说他原来还是有员工的。可是我们知道,管理学上面有一句话“无法打胜仗的将军手下无人跟从”。如果你不能打胜仗的话,底下的人对你没信心,如果你继续这样下去的话,他对前途非常迷茫,他会离开你。所以说这个老头对自己孩子的前景感到悲观,所以让这个孩子离开了他。只好这个老头孤零零一个人作战,到第85天的时候,他很意外的钓到了大鱼,有一条鱼上钩了。

我们的商业机会也有很多是例外的,我举一个例子,大家不要对号入座。我们广东有一个做手机的企业,在2001年的8月份的时候已经悲观得一塌糊涂,尽管作为国产手机来说它是一个很著名的品牌。在当时我记得他们有很多的促销手段,但是市场始终动不了。可是到了10月份的时候,这个市场很奇怪的一下火爆起来。我们这个手机公司的总经理一下子一夜成名,成为我们大家都知道的一个职业经理人。在年底的时候,他在跟员工狂欢的时候说过一句话“老天爷才知道什么是成功”。因为这个成功来得太意外了,后来我在跟很多老板讲的时候,大家都有一种很意外的感觉。从出版业的方面来讲,我们图书的策划人也经常有这样一些感觉,精心策划的图书常常没有市场,很多图书很意外的也都居然成了畅销书。比方在图书市场里面,我成君忆的《水煮三国》很意外的成了出名书,我的朋友出了一本书也都成了畅销书,我们都没有准备。那怎么办呢?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机遇来临之前做好自己的准备,有一句名言叫“机遇总会给那些有准备的人”,有类似很多的商业格言。这个老人很意外的钓到了大鱼,他是一个有准备的人,因为他的打鱼技巧是非常高超的,于是他跟这条大鱼周旋了整整三天两夜。终于制服了这条大鱼,在第87天下午的时候,制服了这条大鱼,这条鱼实在太大了,他的船舱放不下,于是他把这条鱼和小船绑在了一起,他把这条鱼称之为自己的财产,因为这是他的战利品。

和我们在座的各位一样,我们挣到了钱就是自己的,它和我们的公司、我们的规模合二为一,成为了我的一部分。这个老人怀着一种喜悦又莫名其妙的有一种恐慌,开始了回家之路。他总有一种不祥的感觉,果然在返航途中出现了鲨鱼,渔夫是水上的鲨鱼,鲨鱼是水底下的渔夫,他们从性质上来讲并没有什么不同,于是这些鲨鱼一次又一次的袭击了他的鱼,也就是袭击了他的财产,这个渔夫使尽了所有的力气保卫他的财产。可是鲨鱼在层出不穷的出现,他击退了很多鲨鱼,但是最 后精疲力尽只好放弃,等到他精力尽了爬上岸的时候,那条大鱼只剩下了空空的骨架。请问在座各位这个渔夫究竟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现在市场经济这么多年,像这样的老板出现得太多了,很多人曾经风光一时过,可是等到他爬上岸的时候,只剩下了一副空空的骨架,这样的老板究竟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我们很难去评价。

其它的我就不多讲了,这里面我们要讲到《三国演义》,我以为《三国演义》也是一部渔夫的故事。整个《三国演义》里面写到了四百多个人物,这四百多个人物也和我们在座的各位一样,也在每天进行着他们的追求,他们像渔夫一样,在命运的海洋中沉浮,所以这四百多个英雄人物就是四百多个渔夫。我们讲《三国演义》中的管理智慧不可避免的要从这里谈起,我先讲讲我们商业时代的渔夫,商业时代有两种渔夫:一种叫老板,这种老板拥有自己的船,有的船小一点,有的船大一点,这是一类渔夫。第二类渔夫我们叫做员工,这也是渔夫,他们在想我上哪条船我可以钓到鱼,我自己没有船,但是我可以以一个合伙人的身份、一位船员的身份分一杯羹,他怀着一种渔夫的心态登上了这条船,这是两种渔夫。

在渔夫的世界里面我们发现有这样一个特点,他们非常强调那种风雨同舟的团队精神,随着市场化进程越来越深入、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我们越来越强调这种团队精神。在座的各位在你们的企业里面,你们去搞企业培训、你们在强化这种团队意识、搞团队文化建设都是因为这样一个原因:你们是一群渔夫,你们在海洋里面。但是,奇怪的是,团队精神却变成了一句空洞的口号。为什么会这个样子呢?谁都在谈团队,老板在谈、员工在谈,但它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为什么会这个样子呢?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有没有想过,搞一次培训持续不了多长时间,甚至搞长时间了,大家都已经“油”了。什么叫团队?都是糊弄人的。老板的眼睛里团队是他的工具,他认为我不是团队当中的一分子,团队只是我的一部分,只是我的一个工具而已。员工呢?员工也在利用,老板利用员工,员工也在利用老板,我干嘛到你的公司里面?我在利用我的同事、利用我的老板来达到我个人的目的。我们在讲究马克思的自我实现里面不是说过每个人都要追求自我实现吗?对不起,我到这儿来是为了自我实现的。所以其他人都是我的工具.这样一来,于是我们的老板和员工之间就有了相互利用、彼此控制、彼此折磨、彼此挑剔、彼此怨恨的这样一种关系。那我们的管理学为什么不直面这样一个现实呢?我不知道这样说是不是代表了普遍性?我看到了很多现象,也许在在座各位的公司里面这样的现象程度会轻一些,但是我想有些公司是非常严重的。

为什么会这样子呢?我们的管理学为什么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在这里说的,我们谈成君忆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研究者、是一个非常感兴趣的人。我想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讲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企业家,他是中国商业的先行者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个企业家。他是商朝人,我们讲的商业是来源于商朝的“商”,我们所说的商人也是商朝的“商”字。所以中国的历史非常悠久,远不是我们说的只是改革开放的事情,或者是近代的事情,不是这么回事儿,只是我们的资料非常的少。比方说早在三千多年以前我们的这位企业家曾经在朝歌(当时的首都)开办过一家牛肉食品有限公司,什么意思呢?因为商朝的农业是非常发达的,畜牧业也非常发达,它的工艺品、手工艺品也非常发达。商朝是中国文明非常灿烂的一个时期,仅仅是因为中国的历史,在秦朝以前的历史因为焚书坑儒的原因,很多东西都烧掉了,当然在清朝甲骨文的出现也有一些资料保存了下来。在商朝畜牧业非常发达,从黄牛的养殖、贩运、加工、销售、到营销,这个产业是非常完整的。所以我们讲这位企业家开办的这家牛肉食品有限公司,他的牛肉叫“朝歌牛肉”,一直延续到了现在,成为了河南省的一个土特产。你看“牛肉食品有限公司”是可以称得上是企业的,它的产业链是非常完整的。后来他还做了一些别的生意,当然就做了,几经挫折,几度奋起,到了晚年却再一次惨遭失败。他的企业做得很大,有时候很有钱,是一个大富翁;有时候又亏得一塌糊涂,折算的创业历史和我们今天的老板非常相似,和我们今天的创业者非常相似。他是如此的努力、如此的刻苦经营,他搞不懂, 到了晚年的时候也就是他再一次惨遭失败,他的老婆也跑了,孤零零的一个人。据说有两个说法,一个是他当时已经72岁了,一个说当时已经80岁了,这样一个老头他还有机会东山再起吗?他的一生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呢?他的一生究竟是为什么如此多灾多难呢?我们在座的各位也应该知道,在我们今天的商业时代像这样的企业家、这样的老板太多了。去年12月1号的时候,山东有一位企业家据说资产36亿,在家里自杀身亡。当然对他的死因有很多,最早报出来的新闻是说他在家中被不明身份的歹徒在家中暗杀了,紧接着第二天地方政府出面说不是这样,他是自杀,因为他有抑郁症。直到现在我们的官方还说他是因为抑郁症,现在得抑郁症的太多了。当然还有一些其它的说法,比如说他跟官方的勾结,可能某一个官员暗杀,下毒手,也有人说黑社会,也有人说是他内部家族成员干的„种种之类的传说有很多,这个老板他的经历、他的故事,我发现在很多企业家身上带有普遍性。大家都过得不容易,都像是如履薄冰似的。再来说一位企业家,他该怎么办呢?出路在哪里?这个人是姜子牙,姜子牙是周朝的开国元老。他是辅佐周文王、周武王建立周王朝的最大功臣之一。当然我们说的那是以后的事情,现在他该怎么办?白发苍苍的姜子牙来到了渭水之边,他来到了一条河边,他在那儿发呆。这个时候,他看到河面上有很多渔夫在打鱼,他想起了他的一生,他何尝不是一个渔夫,他感慨万千。突然,他在那儿发呆的时候有一种灵感爆发了出来,他制作了一副很特别的渔具,这个渔具上的鱼钩不是一个鱼钩,而是一个铁丝,姜太公钓鱼用的就是直钩,直的钩是肯定钓不上鱼的,直的钩连鱼饵都钓不住,它怎么能钓鱼呢?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钓鱼一定要有鱼钩和鱼饵,没有这两个是不可能钓到鱼。现在我想问在座的各位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愿意回答这个问题的吗?有请这位先生。

观众:我感觉他在发明概念、制造噱头。

成君忆:他在炒作自己是吗?

观众:对。成君忆:有不同意见的吗?有请那位先生。

观众:我认为他在等待机会,其实这是不可能钓到鱼的,他就在想有没有能够上钩的人。

成君忆:谢谢,大致上你的意思跟他一样,很多人会说姜太公在那儿干什么呢?他在搞新闻炒作,我们在人才市场上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姜太公”。他在做噱头,以一种炒作的方式来吸引别人的目光,是这样吗?在人才市场上面有这样的。但是我们想一想,如果你们是周文王是怎么理解这件事情呢?想一想看一看,姜子牙那个时候已经是七、八十岁的老头了,一辈子证明他是一个失败者。请问周文王怎么会去请一个失败者呢?而且年龄那么大了,而且这个老头老了一辈子、干到一辈子,最后临到老的时候还喜欢玩这种把戏。大家想想,周文王是一个了不起的领导人、是一个圣人,我们讲圣人治国,周文王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他怎么会请这样一个老头呢?说不过去,但是他后来确实请了。这里面有一个什么问题?就说明姜子牙在钓鱼的时候,一定发生过什么事情,他一定有过怎样的改变,有过很奇迹般的改变,否则他没有理由让周文王去请他。

我后来发现了历史上对这段故事有所记载,周文王那天准备出去打猎,那个时候有很多奇人异士会占卜,于是他占卜了一下,这个人说您三天之后出去打猎,在渭水北岸会碰到一个老头,这个老头成为你一个有力的助手,会协助你的事业,他还会协助你的子孙三代建立一个伟大的王朝。周文王说真的吗?真的这么神奇吗?占卜的人说,我占卜的这个征兆在尧必时期发生过一次,那时候的史官是我的祖先,那时候有一位大臣出现的征兆和这个老人是一样的。于是周文王三天后出去打猎,最后来到渭水北岸的时候,果然有一个老头坐在草丛上钓鱼。他想去看一下这个老头真的那么了不起吗?周围人都在说他是一个圣人,周围人都在说他是一个很奇怪的人,真的是这样吗?我得去面试一下,没有经过面试是不可能把他请回家的。他上去问他,他说:“老先生听说您很喜欢钓鱼?”姜子牙说:“你怎么知道我很喜欢钓鱼呢?”周文王说:“我听说你钓鱼是用一个直钩,直的钩是钓不到鱼的,如果钓不到鱼所有人都会没兴趣,可是你有兴趣,而证明你比一般的人更有兴趣钓鱼。”姜子牙说:“我在乎的不是是否能够钓到鱼,我听说君子喜欢琢磨人生的意义、小人喜欢琢磨做事的技巧,人就分这两种,君子喜欢琢磨做人的意义、小人喜欢琢磨做人的技巧,所以我在这里钓鱼考虑的不是考虑怎样钓到鱼,而是希望通过钓鱼这件事情领悟到人生的大智慧,这是我的目的。”周文王就问,他说“您在这儿钓这么长时间的鱼了,您领悟到了什么呢?”姜子牙说:“我发现钓鱼这件事情跟管理学很有关系,钓鱼代表了管理学术界的三种权谋,哪三种呢?第一你钓鱼要用鱼饵,管理学也跟钓鱼一样也要有高薪待遇,要给工资。你要有鱼钩,这边要有职务,高低不同的职位会有不同,就跟钓大鱼一样。钓不同的鱼要有不同规格的鱼钩,钓大鱼、钓小鱼鱼饵都是不一样”等等之类的话,他说了很多钓鱼和管理学的相似之处。周文王听了后说是这样,你说得很对,难道管理学不是这回事儿吗?管理学就是钓鱼,在公司内部而言是在钓人才,在公司外部而言是在钓顾客。可是姜子牙告诉他说,如果你用钓鱼的方式去做管理的话,你会发现一个现象,当鱼上钩 的时候,这个鱼就失去了他的活力,他的生命力就消失了,他就变成了一道菜。我们在人才市场钓鱼的时候,也会把一个鱼钩、鱼饵挂在那儿,很多人会上钩,你会发现当他一旦上钩之后,这个人的所有聪明才智都没有了,他的创造力消失了,他在那个钩子上面拼命的挣扎、他会感觉到很痛苦。甚至反过来会成为另外一种渔夫。你钓我,我为何不能反过来钓你呢?周文王说,如果我们不用钓鱼的方式去做管理,还会有第二条出路吗?姜子牙说是,我注意到一个现象,果树的成长是和钓鱼不一样的,我们今天讲管理、讲员工的奉献精神,注意在渔夫那里不可能有奉献精神。我们今天的企业家讲回报社会,在渔夫的概念来说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所有的都是交易成本。我给你这么多是为了得到我想要的利益,员工也是这样,你给我这么多工资,或者说我付出这些努力是为了我得到我想要的利益,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是不可能会有奉献的。可是姜子牙相信果树有奉献精神,他发现花朵是有奉献精神的。他说你去看一看那些果树吧,那些果树是怎样生根发芽的,是怎样生长出它们的枝叶、怎样开放出它们的花朵、怎样奉献出它们的果实?你去看一看它们,那是管理学的智慧。于是通过这个故事,我领会到很多概念。

我们的管理学分成两种:一种是渔夫的管理学;一种是员工的管理学。后来我发现也就是说所谓的中国传统文化其实是一个园丁的概念,不是渔夫的概念。渔夫的概念起源于什么时代呢?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管理学是怎么来的呢?发现最早的管理学是出现在北欧的海湾,那个位置海湾比较多,后来发现的那个年代这些渔夫演变成了另外一种渔夫——海盗。所以我们说海盗文化是渔夫文化的升级版,我们讲海盗集团的管理是非常有意思、非常值得大家关注的。海盗它有它的VI,海盗有它的管理分工,船长大富、虚官„„,每个人的分工都是很明确的,海盗有他的组织纪律,比方说上岸的时候随便干什么坏事,但是有一点:女人不许带上船。海盗有它的文化,甚至还有它的歌曲、主题歌,也就是像我们今天公司的歌曲,它有它的歌曲。如果你们要学管理学的话,应该回到那个最初的管理学的雏形当中去,海盗的管理学是今天我们看到的管理学,大多数管理学专家所认同的一种管理模式。可能在具体的技术上有差异,但是从文化上来讲是一脉相承的。海盗文化到后来演变成了一种商业文化,当然还不仅如此,海盗文化最初是民间的,后来出现官方海盗,像欧洲有很多国家,像海军部,直接管理,由国家授权、国家组织、国家支持。再到后来演变成商业文明,我们讲华人街的商业文明是从海盗来的。渔夫有一个管理学是延续了海盗的特点,就是掠夺和占有,我们要占有财富,这是它的特点。但是园丁的管理学不一样?它讲究种植、培养、成长、创造、奉献,这个概念完全不一样。

昨天我跟一个同行,也是做管理咨询的一个同行,我说你看这个果树,它在这儿从来就不会动,如果你把它照顾得好一点,它就会丰收,有很多丰硕的果实,但是它从来不会想到去掠夺别人的,所有的财富都是它自己创造出来的,到了秋天的时候,它会奉献出自己。但海盗不一样、渔夫不一样,如果他们看不到财富马上会转移方向,形成我们所说的财富是流动的概念,因为在渔夫那里没 有创造.我这么说不是绝对的,因为我们讲在我们的企业里面,我们的管理思想往往是主流的,有时候我们的观念非常复杂,我这样简单的分成两种便于大家理解。

所以在姜子牙这里他就说了,我们需要那种园丁的管理学,而不是渔夫的管理学。在中国也说是有渔夫的管理学的。我们指的是陆地上的渔夫,比方说那些猎人、比方说那些土匪、比方说那些军阀,这些都不一样,因为它具有的是掠夺性。

接下来我们要提出一个问题,我们要揭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打造企业的执行力?我想每个人会有很多种说法,我就不再提问了。因为这个话题我们已经谈论了很多年。怎样理解执行力?有两个概念:第一个概念指的是老板,在老板的层面上你要有一个系统,你的运营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以及你的流程。你要把它整合起来让它有一个非常高效的执行力效果,三个流程的统一,这是一种。

还有一种理解是我们理解得更普遍的,你的员工要有执行力,员工的执行力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你听话、意味着你卖力、意味着你所谓的忠诚。我们讲没有借口,讲究的是你这种没有任何理由的忠诚,没有任何理由的敬业。我想如何打造企业的执行力呢?无非就是从这两个方面去理解。

关于执行力有两个重要的细节,我和我的朋友汪陆求先生有一个对话,他说“细节决定成败”,他说所谓的执行力其实就是员工注重细节的一种精神。我问他“既然是细节决定成败的话,请问什么决定细节?后来他说“态度决定细节”。我接下来问他“什么决定态度?”他后来说“企业文化决定态度”。我继续问他“什么决定企业文化?”他就没有办法回答了,什么决定企业文化呢?老板的脑袋,老板对管理学的理解、创业的动机、为什么要开办这个企业?你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企业文化的根源,所以老板的脑袋决定企业文化。

接下来我们说细节决定成败的话,某一天,如果我有兴趣我会写一本书《细节如何决定成败?》,比方说我们现在谈到执行力的时候,在执行力的背后,是一支忠诚而有胜任能力的团队。在这支团队背后,是一位卓越的领导者。所以去年我见到保罗.赫赛先生的时候,他是美国领导力中心的主席,我相信在座各位有很多人都知道,他有一本书叫《亲近领导》,他认为执行力的问题说到底就是领导力的问题,卓越的领导者总是能够有效地激发员工们的执行力。他提出了这两个观点,这两个观点都对,但怎样达到这两个目的呢?我们把它当做目的和效果来看,怎样达到这种效果呢?有些说法。所以真正值得思考的管理学课题只有这么一个,我以为,包括保罗.贺赛先生也认为,真正值得思考的管理学课题只有一个:如何成为一位卓越的领导者?这是最重要的问题,其它的管理技术、管理工具是适用性的过程,你可以自己创造,别人的东西永远都只是借鉴。其它公司、其它专家的意见都只能做参考,这些都不重要,管理工具从来都不是一件太重要的事情。重要的是如何成为一个卓越的领导者。在《三国演义》中有两位卓越的领导者,一位是曹操、一位是刘备。很多人觉得不以为然,曹操和刘备怎么能相提并论呢?刘备怎么能成为一位卓越的领导者呢?论文采、论军略、论实力,这两个人不能相提并论。当然这不是我说的,是曹操说的,他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当时曹操已经控制了汉献帝,他成了大汉王朝的丞相,而且把丞相改造成了一个军事机构,他的丞相府是一个军事管理委员会,说得给直接一点,他当时是全国军委的主席,而且也对全国进行了军事化管理,像现在的朝鲜一样。他用他的军委彻底架控了汉献帝的中央政府,他是实派,而刘备只是他手底下的员工。当时刘备手底下只有十几个员工,什么实力都没有。但是曹操却这么说了“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难道仅仅是客气吗?当然不是那么简单。

曹操和刘备,一位是明星级老板,一位是非明星级老板,这是他们之间的实力对抗。究竟谁更有领导力,他们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管理学:渔夫的管理学和园丁的管理学。究竟哪一种管理学更值得我们学习呢?我今天站在这儿讲管理学的时候,如果大家抱着原来的观点看这件事情的时候,大家也许我是胡说八道。在XX的时候有老板当面站起来说成君忆你根本不懂管理学,我承认,我做管理人的时间有限,做管理人加起来不到三年时间,是这样的我承认。

下面我们看一下渔夫的管理学和园丁的管理学有哪些不同?渔夫的管理学认为人生是一个满足心理欲望的过程。每个人都有欲望,我们每个人被欲望折磨得不行,我们的人力资源管理有一个基础理论是马斯洛的人类欲望理论,他说人类是被欲望躯赶的动物,当满足了一个欲望后,还会有下一个欲望躯赶。所以我们说马斯洛的理论是对的,但是我怀疑,我想如果我们认为欲望是正常的,那么就是说我们的痛苦是正常的。比方说你怎样看待员工的欲望?如果员工的欲望是正当的,那么你们的管理学就会失效。我们经常用“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胡萝卜是诱惑,大棒是真正的管理。像现在我们是实力的国家,有的人会说我不工作照样可以养活自己,在中国很多地方,求职的机会比过去多多了。现在跳槽是很时髦的事,所以就让你的大棒失效。那么胡萝卜是唯一的手段了,胡萝卜也没用,你不停的给他涨工资、不停的涨奖金,薪酬专家使用了很多招数,结果发现员工的欲望根本满足不了。这个月给他五千,下一月他要六千,涨来涨去却出现了问题,这些都是很现实的问题。怎样去解决它?很多人也许持这么一个观点:说中国的职业经理人的任期没有超过两年的。这个说法可能有片面性,但是确实是一个现象,比如说微软,中国的职业经理人没有一个人超过两年的任期。原来唐俊刚刚就任微软中国总裁的时候很多人问他,你能不能打破两年的怪圈?唐俊说我当然可以,因为我认同微软的文化,我也相信我的职业操守,结果他在这个位置上大概只呆到了20个月。同样的问题来到了盛大网络用别的语言重复了一遍,但是他在那儿能呆多长时间实在是一个谜。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很简单,如果我们认为欲望是正常的,那么渔夫的行为也是正当的。我们的员工来到我们的企业他是要获得自己的利益.怎样获得利益呢?怎样获得高薪的待遇呢?第一、你要有热门证书,当市场营销很热门的时候,很多人就去读市场营销,后来人力资源很热门的时候,大家就纷纷学习人力资源。你有没有这样的证书,如果你有的话,那么在那个时候你就会有一个高薪的待遇。可是到了03年的时候,我们的王洪生他最后发现,这些EMBA的研究生根本没 有多大的用途,最后把工资下降到了一千左右,他发现这是一个花架子;其次你要有知名企业的从事背景,吴世洪(谐音)在微软中国呆了一段时间,他就有了知名度。如果你能到知名企业呆上一阵子,你的身上就有了“光环”。尤其像外资企业,你到这样的企业工作的时候,可以获得很多工作经验,也可以获得提升的机会。比方说惠普,惠普每年都会拿出大量的经费培训员工,你所呆的位置不一样了,于是你就可以跳槽。第三个就是跳槽,不停的跳槽意味着你会不停的得到更高的收入。我们讲有很多职业指导专家会告诉我们说,如果你不会跳槽你就永远不可能得到高薪。为什么会这样子呢?因为我们认为欲望是正常的,所有的忠诚都消失了,这年头还有谁会相信所谓的员工忠诚度呢?就像夫妻间的爱情一样?这年头谁还会相信爱情呢?但是我们的管理危机刚好就处在这个位置上,忠诚度没有了。

但是园丁不这么认为,它说人生是一个满足成长需要的过程。人活着需要吃饭、穿衣,这是一种需要。花活着需要土壤和阳光,这也是一种需要,但是花从来没有欲望,只有需要。所有的生物除了人以外都只要需要,没有欲望,人是唯一有欲望的动物,所以人也是唯一痛苦的动物。想一想在座的各位你们的需要在哪里呢?都是欲望。我到很多高校问那些大学生的时候,我问他们,我说在座的各位有多少人喜欢自己的专业?大家一举手,大概只有20%,剩下的就是不喜欢自己专业的了。黑压压的一片举起手了,这么多人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们将来必定会成为渔夫,和喜欢自己专业的学生不一样,这些人会热爱自己的专业。将来他们找工作的时候,他们的优势非常明显,他们职业生涯的方向也是非常明确的。所以他愿意去选择他的职业,而不是职位。这个职业是我喜欢的,而当他怀着这样一种心态去面对他的职业、面对他的工作的时候,他会热爱他的工作,那么他的工作成绩也会是卓越的,这样的员工是好员工。

当他热爱自己工作的时候,他会为了他的工作废寝忘食,根本不计较回报,因为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本身他就沉浸在一种创造性的乐趣当中,这是优秀的员工。我们每一个人在从事你的工作的时候是不是这样子?如果你们热爱自己的工作,你们就会成为一个杰出的职业者,一个优秀的职业者。你是一个会计师,你是一个优秀的会计师,无论在哪个公司你都是优秀的,别人剥夺不了。你在成长,你应该去满足你这种成长的需要。但是其它的同学不是这个样子,他们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他们只是在想,用一个证书做一个“敲门砖”去获得一个高薪的职位。那就不一样了,所以有了市场竞争,到人才市场上一看,这个职位有很多人在竞争,怎么办呢?我们就有一大堆所谓的指导专家就出现了,求职技巧和求职的策略,我要跟我的主管官、搞人事招聘的考官斗志斗勇,伪装成你们公司需要招聘的人才。于是我们就发现越来越找不到人才,而且人才在接受测评的时候“作弊”能力也越来越强,我们感觉到非常困惑,种种难题就出现了,但不是这样的,我们的方向要变一下。园丁的管理学认为人生是一个满足成长需要的过程,这是我需要的、这是我热爱的,就像我们对夫妻间的关系一样,我在乎我的老婆,所以我老婆任何的不快乐、任何的谴责、任何的抱怨,我都觉得我很在乎、我很在意、我很痛心,如果我不在乎呢?她只是我利用的一个工具呢?对不起,你做得太过分了,我可以换一个更好用的。这年头出现感情危机的事情太多了,为什么?男人和女人之间也是一对渔夫,男人有很多种用途,女人也有很多种用途,他们因为相互利用、相互占有结合在一起,但是一旦觉得对方价值不当可能就会出现危机,一旦觉得自己投入的成本不划算于是就出现了危机,但是一想想不是那么回事儿,我们需要调整了。

渔夫:主张有为,急于表现自我。我的经历越是精彩,我越是英雄。但是园丁主张的是无为,强调放下自我,那些花儿长得漂亮不是我让它长得漂亮的,它本来就长得漂亮,我不可能让苹果树开出梨花,也不可能让茉莉花开出牡丹花,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我只是在这当中做了一个过程,渔夫总是喜欢用自我的价值观去评论人物,每个渔夫的价值观还不一样,有一些细微的差异,但园丁不一样,园丁在用观察、倾听、交流和同情心去理解别人。园丁有时候在果树面前的时候就忘掉了自我,它的心里只有果树、心里只有那些花,养花的人、真正爱花的人心里只有那些花,而不是自己。真正好的父母心里也只有自己的孩子,这种父母就是园丁式的父母。还有一种父母是渔夫式的,想让自己的孩子将来对自己有所回报。

事实上我们找到正确的待遇就会做好工作,但是做好工作,他就不会给你带来很差的待遇。所谓的观察、倾听、交流和同情心,在中医里面称之为“望闻问切”。渔夫总认为人性本恶,总是预先设定敌人和对策,然后设法战胜他们。而园丁认为人性本善,没有坏人,只有需要帮助的朋友。在座的各位很多人都喜欢佛教,为什么?我们的佛教在宣扬人性本善,让我们有一颗爱心,一颗帮助、乐于助人的心态去面对这个世界。渔夫崇尚力量和谋,倾向于掠夺和占有,园丁崇尚道德和责任,倾向于创造和奉献,这个概念是不一样的。渔夫总是怨恨别人,总是觉得自己得到得太少,园丁总是反省自己,事情做不好,究竟是我哪些地方做得不对,夫妻之间如果我们用园丁的心态去面对事情的时候,你们就会发现夫妻之间不可能不和睦、不可能不恩爱。渔夫常常使用“利用”、“控制”、“竞争”之类的关键词。但园丁不一样,它常常使用“培养”、“成长”、“创造”之类的关键词,当然这些都是举例说明的。

我为什么说刘备是一个员工式的管理学呢?我们接下来要问一个问题,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在三顾茅庐这个故事里面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奥秘,三顾茅庐是我们讲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一个非常著名的一个经典案例,他为什么要三顾茅庐?大家注意诸葛亮当时不过是一个“时人莫之许也”的青年农民。我们讲的大学在古代从来就有,当时诸葛亮是有文凭的,古代大学起源于什么时候呢?汉朝的时候,教育体系非常发达,他那儿有博士。但是这个教育体系到东汉末年的时候,被彻底破坏。我们看刘备他有一个老师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博士。当然诸葛亮不是博士,诸葛亮也没有任何的经验,四岁跟着他的叔叔流浪到了荆州,在那儿开始了自己的田园生活,在那儿一边种田、一边看书。他只是一个青年农民,对于这样一个人,刘备为什么还要冒着隆冬的严寒,到大学去聘请他 呢?我们很多时候在不相信一个人的时候去找证明,而诸葛亮没有这些证明。那么在没有这些证明的情况下,刘备为什么要去请他呢?难道仅仅只凭他的两个好朋友就能说明问题吗?还有那么多人说他不行,这是我们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刘备本人当时不过是一个寄居在新野的一个客将,不仅兵力单薄,而且还要看人脸色, 诸葛亮既然自负有管仲、乐毅之才,为什么愿意追随穷途末路的刘备?在这之前发生过一个故事,什么故事呢?刘备和曹操之间的关系最初并不差。尽管曹操在这之前有血洗徐州,曾经跟刘备是敌对双方,曾经发生过冲突。但是,往后走,因为他们之间并不是直接的敌人,曹操把汉献帝接到许昌之后,刘备听到这个事情非常高兴,因为在这之前长安和洛阳因为战争的原因,全部沦为一片废墟。我们的皇帝汉献帝同志住的地方没有、吃的地方没有,只好住在茅草棚里面,吃的是什么呢?太守张扬献人肉,一个皇帝陷入了吃人肉的地步。大家听说有一位将军到许昌把皇帝请过去了,所以最初他们之间没有矛盾。到后来他被吕布追得乱跑的时候投靠了曹操,曹操问他,你是怎样过来的?刘备就把他被吕布是如何迫害,他的家属是如何的辛苦,他是如何千辛万苦回到许昌的,两个人抱头痛哭,证明两个人的关系不错。但是往后走发生了一件事情,使刘备逐渐走上了反曹的道路。他是全国第一个公开拉出旗号反曹的人,也是全国第一个以公开方式反曹的英雄,他为什么这样做呢?原因很简单,他认为曹操是一个奸臣,作为一个员工,曹操怎么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面对他的上司,也就是汉献帝呢?在座的各位,我不知道你们的身边有没有这样一个曹操,如果你们身边有这样一个曹操,我相信你们的心理也会不舒服,心理也会不平衡。曹操把汉献帝接到许昌,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所有忠诚于汉献帝的人全部换成自己的亲戚。说实话这是不符合逻辑的,如果曹操真的是一个忠臣,如果为天下老百姓着想的话,一定不能这么做。

我只是觉得一个国家需要一个好的领导人,不管他姓什么,都不管他。曹操如果为天下老百姓着想也会考虑到这个问题,谁是领导人?从中国的历史上来看,我们的管理制度是有多样化的,他是发展的。几千年以来我们的管理学历史有一个倾向,就是越来越集权化。我们所有的管理模式在中国的历史上都经历过,比方说民主、共和,全部都经历过。这些有什么区别呢?我归纳了一下,一个人管理叫专制,在汉朝不叫专制,汉朝是有董事长和总经理的关系。一个人叫专制,那一个党派、一个集团叫寡头,一群名誉代表,就是我们所讲的名誉代表叫议会者。从这样的管理模式上来讲,和我们今天有什么区别呢?我们现在总说民主是一个好东西,我觉得只是基于一个现状来说的,但是你作为一个领导人,你就必须要设想不同的场景,假设我们现在公司的场景变了。专制的好处是它的成本很低、它的效率很高。但是它有一个麻烦的问题,就是风险很高。因为它取决于你领导者个人的道德修养,道德非常好的像一个明君,也就是汉文帝,汉文帝把那么穷的一个天下,只用了几年的时间就把它变得富得流油,当然这是转制的两面性。如果换做秦始皇,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没有好日子过。我们的老板在企业里面会认识到我不要民主,民主的成本太大了,那么民主有什 么好处呢?风险低。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讲民主,更多的是为了去防范一些风险,我们的普遍老百姓经不起这样的风险,所以我们需要民主,但是民主带来的最大的坏处就是成本高、效率低。我今天所谈的东西跟政治没有关系,我只是想客观的来讲一下,可能对各位的公司有所帮助。

下面我们回过头来讲曹操,曹操是一个渔夫的管理者。如果他是一个真的好管理者,他会为天下的老百姓着想。我们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去选择一个好皇帝呢?他会考虑这个问题,但事实上他没有考虑。因为这样的一些原因,刘备发现,谁跟曹操过不去他就会把谁干掉,所有有道德感的人,所有忠诚于汉献帝、忠诚于国家和人民的人全部给干掉了,这是刘备走上反曹道路的根本原因。反曹之后有什么好处呢?没有任何的好处,刘备一个人孤零零的跑到了刘绍那儿去,跟他的亲戚失散,张飞当了土匪。后来关羽听说了刘备的消息,千里走单骑去投奔他,为什么会这样做呢?大家注意,从物质、待遇上来讲,曹操对刘备、关羽都是对得住的,他封关羽为汉兽庭候,然后还给了他一个大房子,数十个美女,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后来我们有一位经济学家对于这件事情是这样说的,他为什么要投奔刘备呢?原因很简单,曹操给了关羽高薪的待遇,但是不如刘备给他股份。我就莫名其妙,我说那个时候刘备连个公司都没有,哪里有什么股份。

如何让有胜任能力的人才效忠于企业?大家注意到了没有,在曹操手底下没有兄弟,只有手下。可是在刘备的手底下却有兄弟,那么他的兄弟是怎么来的呢?比方说关羽和张飞,我们讲桃源三结义,他们的关系是怎样来的呢?是这样的:刘备早年因为家里穷,他是一个小商人,靠卖笔为生,后来做着做着他开始做代理,有两个大商人,一个叫张世坯,一个叫苏霜,觉得刘备这个人非常讲义气,非常可靠,于是找刘备做他们的代理。做来做去最后刘备开始经营一种高档产品,当时做的产品是麻匹,后来刘备发了财。后来太守招人的时候,刘备去了。后来刘备招了两个人,一个是张飞、一个是关羽。刘备和关羽、张飞的关系说到底就是老板和员工的关系,关羽和张飞当时应聘的也就是保镖的职务,如果刘备只把张飞和关羽当做自己的员工的话,那么刘备在开会的时候,关羽和张飞要站在后面,但是刘备没有,他把他们当做了自己的兄弟。我们感觉到非常奇怪的是,刘备他居然有这样一种能力把老板和员工的关系培养成一种兄弟一样的关系,骨肉一样的深情,这种能力曹操没有。

如何培养员工的忠诚度,大家要思考员工为什么效忠于企业?记得有一位大师说过,你要让员工忠诚就要给他价值,他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这件事情。比方说一位职业经理人这个老板愿意出一百万聘请他,另外一个老板愿意出120万,那么对不起忠诚是有价值的,他就会忠诚于那个出价最高的老板。后来我问他,既然如此请问您一句话:如果忠诚可以被收买请问那是一种什么忠诚?经济学不可能理解、不可能解释忠诚的意义,理解不了。所以经济学解释不了管理学的很多难题。今天希望大家花一个下午的时间能够对大家有所触动,员工为什么效忠于企业?我们休息十分钟,回头再来,谢谢各位。(掌声„„)

――中场休息――

非常感谢各位朋友们,因为我讲管理学的路径跟以往我的同行可能不太一样,其他的专家、其他的大师们的路径我也说过,其实在这个时代其实是在经济学路径进入的,而我选择了另外一个路径。你选择的路径不一样,所以你看到管理学的状况、你的思想会对现在的管理学形成一种“撞击”,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会涉及到大量的历史文化,而中国的历史文化从我们这个时代来说是一笔糊涂帐,所以很多人可能也不以为然,尤其是我们讲对于曹操这个人而言。从郭沫若为曹操翻案到现在,为曹操翻案的风气也是愈演愈烈、直到现在。所以我们很多人对这个问题的观念不一样,比如说在中央电视台的十套有一档节目叫《百家论坛》,这个论坛里面有一个人一直在讲一个话题,有一位叫易中天的教授,是厦门大学中文系的教授,他在讲曹操,他对曹操有一个评价。他说曹操这个人性格很复杂,但是如果要有一个评价的话,他认为曹操是一个可爱的奸雄,在座的各位注意,可爱的奸雄。这个概念对一个学中文的人而言是很难理解的,普通人可能很好理解。所谓奸雄起码是一个英雄,无非他有点喜欢奸诈、喜欢耍点小聪明、耍点心机,只要他是一个英雄就行,我管他奸不奸。这是普通人的理解,但是对于一个学中文的人而言他知道奸雄的意思,什么是奸雄呢?所谓奸雄乃是奸人之雄也,翻译成白话就是恶人当中的首领,恶人当中的头子、恶贯满盈的人。当可爱和奸雄这两个词组成的时候就很难理解,一个罪恶滔天的人怎么会可爱呢?没有办法可爱,所以我很难理解易中天先生的这种审美观。其他的人不能够理解也就罢了,因为不是我们这个专业的。而且我们也知道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代人来讲是越来越陌生了,所以我们很难理解。但是对于易中天先生而言他是一个中文系的教授,他不可能不懂得这个常识,易中天先生是一个中文系的教授怎么会不理解呢?这是我要澄清的一件事情,这是我要说的第一点。

第二点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事实上延续了很多年,我们一直都有一个标准性的看法,比方说对于三国人物而言,在他们的同时代就有很多人评价他们,评价曹操、评价刘备、评价诸葛亮,这种评价有倾向性。大部分人都同情刘备,或者说继续超过90%的人在同情刘备。而很多人在谴责曹操,这是同时代的人。对于诸葛亮也是这样,同时代的人无论是他的敌人、还是他的仇人都对他的评价很高,他的敌人在他死后都在他的墓前拜过他。“陈寿(谐音)”对诸葛亮是有仇的。但是后来陈寿说诸葛亮应该是我学习的楷模,他说过一句话,在诸葛亮去世之后并没有人忘记他,在同时代而言没有人能做出这样的政绩。所以我想从三国一直到南北朝到明朝,甚至包括清朝,在这样一段时间之内,大家看到魏晋南北朝诗文有800多份,宋朝更多,到了元朝有6部戏曲都是说三国的。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发现曹操和刘备这两个人逐渐被符号化了,逐渐被脸谱化了。刘备就是一张我们 看上去非常亲切的脸,而曹操是一张奸臣的脸,它被脸谱化了,成为了一种文化的符号。那我就搞不懂,为什么同时代的人在一千年的历史当中,大家会形成这样的定论,而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却在为他翻案,难道我们更了解事情的真相吗?难道我们比古代的人更有智慧吗?这都是值得打问号的,所以各位如果对我的论断有疑问的话,我们姑且“碰撞”一下。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这是经济时代解释不了的现象,就是高薪可以买到人才,但买不到忠诚。当老板和员工彼此之间是以一种渔夫的态度相处的时候,这个时候就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老板付出薪水利用员工,员工付出时间利用老板。老板在混员工的时间,员工在混老板的薪水。老板在假装关怀员工,员工在假装忠诚于企业。这当然不能够说所有的企业都是这样,但是至少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我们的经济学家怎样解释这个问题?他解释不了。老板和员工这样的关系我们把它称之为“博弈”,去年诺贝尔经济奖的得主是两位博弈论的学者,按照他们认为,老板和员工之间是一种合作性的“博弈”,这是博弈是要争取双赢的,我们对双赢的概念也是非常普遍的。但是否真的能够双赢呢?当双方都是渔夫的时候,他们就要找到一种平衡,但是一旦这种平衡打破的时候,他们的关系就不会存在。如果老板首先打破平衡,那么老板就会像秦始皇这样的暴君,如果员工更有实力,他就会变成曹操这样的员工。如果博弈论存在的话,去年我看诺贝尔获奖理由的时候,我感觉到很不理解,我觉得它是不可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奖,这个理由不能成立,这个理由并不能改善老板和员工的关系,并不能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当然,我们看到的是一种现象,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老板和员工之间不能够用博弈的方式相处,他们应该用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的关系相处,老板帮助员工做一个优秀的员工,员工帮助老板做一个优秀的老板。如果我们调整一下这个关系,管理学所有的难题迎刃而解。

曹操的困惑是:关羽为什么宁可挂印封金,甚至不惜过五关斩六将,也要去投奔刘备?他理解不了,直到临死他也理解不了。因为他给了关羽那么好的待遇,刘备究竟在关羽心中是什么地位?你说是兄弟吧,在战乱的年头,很多人都是以兄弟的称呼相称,可是兄弟也会反目成仇。从老板和员工的关系来说原来关羽是曹操的员工,现在是刘备的员工,没有太大的区别,曹操对他也不错,但他为什么要放弃曹操、投奔刘备呢?我们的经济学家说刘备会给他股份,这句话很显然无法成立。因为刘备那时候只是袁绍手底下一个普通的员工,连自己的生存都成问题,所以不可能给他股份。很长时间内,刘备都没有自己的公司,即使是在“赤壁大战”之后他也没有自己的公司,当时的老板是刘表的大儿子刘奇,当刘奇去世之后,他才真正成为这个公司的法人代表,当时他不可能有股份。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呢?还有,诸葛亮为什么愿意为了蜀汉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呢?在我们这个时代有很多人为诸葛亮翻案,也有很多人说诸葛亮的坏话,说诸葛亮是一个野心家。过去我瞻仰过诸葛亮的诸葛村,我发现诸葛亮的诫子书成为了诸葛亮家的家训,他告诉了他的后代怎样做人。我们现在对诸葛亮的种种猜测,可以说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诸葛亮的道德人品是不 容怀疑的。我们的尉健行同志,还有很多中央领导到那儿去也很感动,说诸葛亮的诫子书应该成为我们全党、全党同志的廉政教材,还有其他领导也说过这样类似的话,所以诸葛村也成为了全国的廉政教育基地。

思考题:决定员工忠诚度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呢?它不是工资、不是待遇、不是这些表面上的东西。我们的人力资源专家、我们的薪酬专家把员工的薪酬分成了两种:一种是货币报酬,货币报酬我们可能能够理解,无论是直接货币报酬还是间接货币报酬,无论是我们的工资、奖金还是福利,这些都是直接跟钱有关的。你要拿出来,这个我们把它叫货币报酬。第二部分叫非货币报酬,什么是非货币报酬呢?有些专家认为,你要给员工一个快乐的欢迎,你要给他一个激励性的措施,让他有一个实现自我的空间,不断的激励他为了公司而工作,他把这个叫做非货币报酬。后来我们跟很多职业经理人在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他们说这哪是非货币报酬,这是一种“忽悠”,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的薪酬专家说得很清楚,用这样的非货币报酬可以达到两个目的:第一、员工热爱他的工作,它的激励效果很好,我们用到成功学激励。为什么?这种激励在短期内效果很好;第二、可以减少货币报酬支出,但是你想想,如果你这样的话,你就是骗员工,他们难道是傻瓜吗?《人力资本》的主编宋刚说过,这年头谁都不会比谁傻三分钟,三分钟之前他可能很傻,但三分钟之后他就聪明了。所以唐俊最后离开微软的时候,给他一个微软总裁的位置,但是唐俊知道那就是“忽悠”。非货币报酬究竟是什么东西?不是阴谋,而是爱。你作为一个管理者你是否设身处地的考虑过他的利益、考虑过他的成长、他的人生,这个非常重要。员工来到这里工作,他的目的大家要注意,他可能有些错误的想法,他的目的是为了拿到工资,只是要追求自我的实现。大家注意,那都是错误的,你要帮助他,他来到这里工作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做一个优秀的自己。每个人活到这个世界上,来到人世间,唯一的目的是做优秀的自己,而不是别人。但这个时代离这个理念已经很远了,别人有钱你也要有钱,别人有地位你也要有地位,别人有豪宅你也要有豪宅,别人有漂亮的老婆,你也希望找一个很漂亮的老婆。但是大家要注意,你这样为名忙、为利忙,忙了一辈子之后,你回头一看,你这一辈子没有做你自己,这是一件很痛心的事情。你为什么要总去模仿别人呢?你把自己的正事给耽误了。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使命是做一个优秀的自己,作为一个员工,你应该帮助他成为一个最优秀的员工。我们总是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但是我要说,一个想当将军的士兵肯定不是一个好士兵,因为他的野心勃勃。他怎么会是好士兵呢?他怎么可能肯忠于职守呢?一个愿意做最优秀士兵的人才是一个好士兵。我总愿意告诉我的那些企业家朋友们,你应该把你的员工培养成一个职业冠军,而不是一个野心家,这是管理学的目的。因为每个人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从你一开始接受他的面试开始,你就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去正确的帮助每一个员工去理解他的人生?这要付出什么?要付出爱。所以我们的子思说,子思是孔子的孙子,是他学生的学生,他说过,如果主管不懂得爱,员工就会惊疑不定。我们的主管、我们的老板在利用员 工的时候,那员工在职场上是肯定惊疑不定的,他不知道自己的表现上司是怎样看的,他不知道他明天是否会还拥有这份工作。所以他在这儿工作每天会在一种惊疑不定的状态当中,他到这里来说说实在的,没有什么忠诚可言,我今天能捞到多少就是多少,说不定明天就被你炒鱿鱼了呢。没有忠诚,总是考虑自己的事情。如果没有爱,员工就会惊疑不定,哪怕你用华为的忠诚法、用华为的种种管理措施。如果主管做事不择手段,员工就会尔虞我诈。我们讲公司的文化是主管的文化,主管的文化是员工的文化。有人说,领导人自己喜欢的东西,一定要让别人也喜欢。领导人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别人拿出这个东西的时候你就要做出讨厌的样子。文化之盛行,风气之盛行,全在于老板一人,如果老板喜欢紫色,紫色便会成为一种美丽的颜色,如果你崇尚红色,红色便是一种美丽的颜色,如果你崇尚登山运动,登山便是一种时尚的运动,比方说在万科,如果你崇尚权谋,员工会觉得耍耍心计是一种时尚,如果你崇尚功利,员工也当然会崇尚功利,主管做事不择手段,员工就会尔虞我诈。

(大屏幕)请在下列人物名单中,选出您认为有领导力的管理者,大家重新看一下,在我们的历史上曾经对这些人物有过一定的论断,可是对他们的评价到了一个新的时期,我们已经拿捏不准了,他们究竟是不是有领导力的管理者呢?我们不知道,比方说秦始皇我们认为他是有领导力的管理者,一定是!他统一了六国。比方说成吉思汗,他是一个大英雄,我们在用一种渔夫的心态看待我们的历史,看待我们的人和事,但其实不是这样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当我们崇尚这种渔夫式的英雄的时候,我们去看那个时期、看那个朝代,那个时候的国家和人民,那个时候是天下沧桑生活最艰难的时候、民不聊生的时候、天下的财富也最满目苍遗的时候。战争是不可能创造财富的,无论是军事上的战争、政治上的战争还是经济上的战争,都不可能创造财富,战争只能够用来掠夺财富,而且它还要消耗财富。所以整个三国时期,它的社会财富在急剧的下降,我们的老百姓穷到了极点,到了人吃人的地步。从人口上来说,从东汉末年,那时候的人口大约将近5700万人口,可是到了赤壁大战的前期用曹操自己的话说,生明百无一例,一百个人当中死掉了99个人,只活下来了一个人,活下来的这个人还没有办法生存,只好吃人肉。我们在历史上看到了,《三国演义》里面很多人都吃过人肉,无非是这些人在吃人肉的时候,态度表现不一样。有些人吃得津津有味,有些人就感觉到非常的痛心,这是态度不同罢了。就是说一个国家穷到了这种地步,我在日本讲管理学的时候,我就说为什么日本人对三国这么感兴趣呢?三国有什么管理智慧?三国没有,三国时候的老百姓穷到了那种地步,哪有什么管理学?要学管理学的话就要去看看唐、宋。那时候是太平盛世,知道的管理学在那里,而三国只有权谋。

按照这样的观点我们去评价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些人才是有领导力的人,周文王,他遇到姜子牙之后从此再也没有打过猎,后来他彻底变了,他变成了园丁。他也是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搞股份制改革的人。还有一个现象可以说,我们知道古时候的国王或者说是皇帝被称作“天子”,天子 是什么意思呢?天子在夏商周的时候是这样一个事,天子需要管理自己的国家,比方说周天子,除此之外他还负责天底下所有人的道德生活,他说的是这个意思,这是天子的意思。有点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天下的概念,也有点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全球化。就是说我管理好我的国家,但是同时我负责其他国家的生活,所以周天子有权力对其他国家的人发号施令,他自己管理的这个国家叫中国,中国在近代以前从来不是一个正式的国家名称,这是我们所知道的。中国是一个中央之国、中华之国的意思,按照这个说法,我们现在所说中国不应该叫中国。为什么?因为在全球化这样一个环境当中我们已经失去了中国的地位,失去了中国最初的意义。应该说美国才是中国,因为美国现在是全球化的中心,但是美国人或者说美国的总统是否配做一个天子呢?那是另外一码事,很显然他不配做一个天子。因为他没有传统文化,如果我们的中国想重新回到我们原来的中央大国的位置上去,你就得要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天子的含义在道德层面上来讲有点类似于西方的罗马,因为我们以前的管理是政教合一的管理。我记得我跟一位企业家谈过,他说管理就是宗教,我说我承认管理就是宗教。因为直到现在为止很多国家的管理都有像宗教这样的机构,我们的国王、我们的皇帝事实上就是首席文化官,我承认。但是,我们说的纯粹意义上的宗教和违宗教之分,违宗教是为教主服务的,而真正的宗教是为天下苍生服务的。我们看这些人是有领导力的人,周文王、姜太公、汉文帝、汉光武帝、包括刘备、诸葛亮,但其他人不是,有人说秦始皇难道不是吗?秦始皇不是,以往的历史学家认为秦朝甚至不算一个完整的朝代,它只是一个过渡期,因为它存在的时间仅有二十多年,他怎么能算是一个朝代呢?不算一个朝代。所以以往我们中国的知识分子认为,中国有四个朝代:周、汉、唐、宋。这是我们可以看到的一个现象,如果你用一种渔夫的心态去做管理的时候,也许一度你的控制力很好,你可以控制得了一时,但是你无法永远控制。你可以得逞于一时,但是你无法永远得意。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园丁文化,主流的文化也是园丁文化,不是渔夫文化,也不是我们所说的那些权谋。

今天我们在讲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通常会有两种声音,但在管理学里面我们通常只会听到一种声音那就是权谋,某些人在讲中国式管理的时候,事实上是在混淆视听,他的权谋怎么会是中国式管理呢?有哪些理由让这个概念存在?他究竟在宣扬什么?如果我们回到正统的中国式管理,或者说我们为了中国式管理证明的话,真正的中国式管理是什么?应该是中国的主流文化,如果有这样的管理之父的话,应该是孔子,不是其他人。因为几千年以来我们都在奉行孔孟之道,这是一点。

第二点, 所谓的中国式管理宣扬权谋,是违背了中国式管理的道理。试想一想,你作为一个老板你的员工整天在耍权谋你怎么算做老板,作为一个员工你的老板整天在耍权谋你怎么能放心工作。秦始皇、汉武帝这些被我们称之为渔夫式的英雄有共同的特点:第一, 他们看起来很强大、他们故意装得很强大,他们一再地控制力量。因为我们讲领导力的时候,要获得领导力有很多途径,比如说法定的地位,某种控制性的力量,一些奖赏、伪装成专家的意见,还有道德,有很多种方式 去强化领导力。我们说秦始皇、汉武帝、曹操,他们看起来都是很强大的,但是他们非常脆弱。这种脆弱导致他们存在的时间非常短。比如说曹操,他势力看上去很强大,但是却莫名其妙在赤壁大战中失败了,为什么会这样?你们有没有去研究赤壁大战为什么会失败?它为什么会失败?大家研究过原因吗?我来跟大家分析一下,赤壁大战之前,曹操消灭了北方的袁绍的两个儿子,平定了辽东然后挥师南定荆州。那年的八月刘表吓得吐血而死,他的小儿子刘琮拱手将荆州奉献给了曹操,也就是说,曹操可以不废一兵一弹和平地占领了整个荆州。而刘备不一样,刘备是寄居在荆州,他的地盘没有了,他无法生存下去,他只好逃跑了,只好往南边跑。可是在这当中出现了很奇怪的事情,大量的老百姓跟着往南边跑。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这之前曹操的名声实在是太坏了,曹操血洗徐州,屠杀了大量的人,鸡犬不留。当时屠杀的惨状应该是超过了后来的南京大屠杀的。在这个过程当中,北方大量的民众被迫逃难到南方,其中荆州是移民最多的地区。诸葛亮四岁的时候,也随着这一批难民逃到了荆州。可能很多人讨论过,诸葛亮为什么不投奔曹操,因为他从小就恨曹操。这些北方来的难民把曹操就传说成了一个杀人的魔王,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事件。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战争,比方说在“官渡之战”的时候,曹操经常去杀害那些羌族,其中据历史记载一次性豁免了80名的羌族。当这个传说传出来的时候,曹操是很不得民心的。等到曹操接管了整个荆州,刘备在这个时候还发生了一件非常危险的故事,长板坡的时候死里逃生,他的两个女儿成为了曹操的俘虏,大量的员工在这里面丧生,但是很值得庆幸的是,几乎没有任何一个人背叛他,剩下一百多名员工。最后到了赤壁之战,曹操的总兵力有80多万,而东吴那边的兵力只有3万,以三万对二十四万这个兵力是相当悬殊的。刘备的兵力没有投入这次战斗,所谓华容道这个故事是编出来的。因为后来曹操的几万大军溃不成军的逃跑了。在小说里面关羽的五百名刀手根本是挡不住几十万的逃兵的,挡不住,历史上没有这样的记载。但是我们要问的是以如此的兵力,他为什么会失败,我们一把火烧掉了他没有防备,假设这十几万剩下几万回到岸上为什么要逃跑,为什么不继续战斗。等你一路逃到襄阳的时候是什么原因?这就是员工忠诚度出现了问题。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比方说他对袁绍的羌族不信任,对荆州的士兵也不信任,而这个不信任也就是说我们的士兵和管理层的诸多怨恨也加重了这种不信任。一旦他们暗地里投降了东吴之后,曹操立马下定张辽和许褚,白白的损失了当时最著名的两位水上将领。等到一把火烧掉之后,他担心荆州的地主切断了他回徐州的路,他就赶快逃回了襄阳。他不顾一切一口气跑回了襄阳,就怕腹背受敌。曹操是很有军事才能的人,在如此溃败的情况下他不应该离开前线,但是他离开了。为什么呢?还是一个员工忠诚度的问题,他担心战败的消息传到许昌之后,那些忠诚于汉献帝的人会联合起来对付他,所以他要在这个战败消息传到那儿之前赶回去,这都是员工忠诚度的问题。在这个员工忠诚度当中体现了一个什么问题呢?曹操本人的道德人品是导致员工危机的最大因素,我不知道各位有没有这样分析过。

我们讲的《三国演义》从此开始,我回到我的老家去,我是赤壁人,我见到他们的时候,我说 在所有《三国演义》当中赤壁是最著名的地方,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赤壁的文化意义是什么?文则长安、武则赤壁。如果说有两个地方能够代表一文一武的话,一个是西安,一个就是赤壁。我很庆幸的说三国之前东汉的乱世止于赤壁,从此以后虽然天下分成了三部分,但是我们的老百姓开始过上了一个相对和平、相对稳定的一种生活,社会财富在逐渐的好转,你们可以用经济学去研究,查找当时的资料。

第二、他们的身边没有亲人,哪怕是自己的妻子、儿子,没有热爱他们的人,员工更不可能。

第三、这三个人的身体状况都很差,为什么会这样子呢?我们今天的老板难道不是这样子吗?为什么那么多人的身体都很差呢?为什么那么多人寻欢作乐呢?因为想发泄一下自己,放松一下自己,因为太累了。这里面汉文帝是长寿的,当然说到刘备是一个例外,纵观刘备一生很失败的就是关羽死后,刘备得了一种病——痢疾。

现在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你不能成为一位卓越的领导者呢?为什么?第一、你的痛苦在作祟,一开始你就错了,一开始你就偏离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如果你在做你自己、你在做一个优秀的自己、你在热爱你的工作,你就不会痛苦,可是不是的你在痛苦,在痛苦的时候你怎么可能懂得真正的管理。一个快乐的人会帮助别人,一个痛苦的人他还需要帮助呢,他怎么可能帮助别人呢?一个不懂得帮助别人的人怎么会懂得管理呢?所以说一个痛苦的人往往只能够利用别人。你的自我意识在作祟,你做管理不是为了别人,是为了你自己。无论你是贪名、还是贪利,当然有些人比较贪名、有些人比较贪利,因为你的意识在作祟,所以没有办法明白什么叫真正的管理学。我有一个说法,创建于大家都快乐成长的天堂公司,创建一个让员工快乐成长的天堂公司,这就是真正的管理学,企业也因为这样一种奉献、因为这样一种热爱生机勃勃,我们中国的企业之所以落后于国外,我以为最大的原因是它没有创造力,没有创造力怎么办?那就去模仿,我们的企业没有创新能力,只有模仿能力,假冒伪劣的东西也层出不穷。我曾经跟宝洁还有其它一些外企强调一个问题,我觉得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强调企业文化,也有人说企业文化是需要积累的,我不同意这个看法。如果企业文化需要时间来积累,那就意味着你的企业必须生存很长的时间,但是对于很多企业来讲不可能有这样的生存时间。即使是在欧美,大量的企业它的存在时间也只有几年。因为我们讲世界五百年的这些企业为什么能够生存几十年、几百年呢?是因为什么原因?我跟他们讲,所谓企业文化的形成是因为我们的管理者善于的去发现问题,及时的做出调整。这当中有一个发现和不断调整的过程,致使它有机会能够生存下来,经过几十年、一百多年的演变,它终于找到了一个相对正确的一种规律,否则它不可能存在这么长的时间,也不可能有企业文化。

你丧失了敏锐的知觉能力,如果你是一个自我主义者,你的事业一定是狭隘的,心里无私才可能天地宽,你也不可能理解什么是爱,爱是无私的,如果你自私,你不可能理解什么是爱。你只知道自私的好处,但你不知道无私的好处,其实无私也是有很多种好处的。领导者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我们把他叫做有为的领导者,如果你崇尚渔夫的管理学,你就会认为你是有为的领导者。有为的领导者奉行渔夫的管理学;还有一种领导者是无为的领导者,无为而至的领导者,什么叫做无为而至?对于西方人来讲很难理解,但是我也要承认现在很多西方的专家也在注意这个问题,我不知道在我们的社会里有哪些企业家明白这个问题,无为的领导者奉行园丁的管理学。

一个有为的领导者,由于自我主义的心理作祟,一个有为的领导者往往会把员工视为工具,从而背离了以人为本的管理之道,致使:员工个人的价值追求与企业组织的发展之间出现偏差。员工个人与企业组织之间的情绪对抗,造成管理制度的完善性不断受到挑战,无论你的管理制度多么完善,也总会有人挑战它,因为它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何谓以人为本呢?按照经济学的理解,它就是以人为资本,现在这样的观念也很流行,叫以人为成本,我对你这么好是有目的的,我得要算你一个帐,我给你付出多少工资,你就应该给我带来多大的效益,这怎么能叫以人为本呢?这得叫以人为工具。无为的领导者才是真正卓越的领导者,所谓无为,绝不是无所作为,绝不是放弃管理,而是基于对生命成长规律的尊重,去爱护你的员工、支持你的员工,让你的员工做一个优秀的自己,让他懂得正确的做人之道、让他懂得在他热爱自己的工作当中尽情的去创造、让他懂得感恩和奉献。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和以往的教育体制很不一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体制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四书、五经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现在的教育体制无法告诉我们怎样做人,它只能告诉我们怎么做事。所以我们的大学生毕业之后可以学到很多资料性的知识、工具性的知识、技术性的知识,可是它不懂得怎么做人。结果我们的企业管理者在招聘的过程当中发现,这样的员工可能懂得很多技术、可能懂得很多资料性的知识,但因为他不懂得做人,这个事怎样都做不好。我们的大学生也一样在就业市场上越来越不受重视,越来越让我们的老板、让我们的管理层不以为然,原因在他们不懂得做人,他们缺少做人的道理。那么在这种环境当中,我们的企业至少可以在你们的内部去宣扬一种健康的文化,去帮助那些有错误观念的员工回到正确的路径上去,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一方面你帮助了你的员工,另一方面你的企业的发展、你的企业的存在也会有一个很好的文化基础。

关注员工的成长,让每一个员工成为一个最优秀的自己,这样你就进入了最完美的管理境界,无为而治的管理境界。一个苹果树就让它成为一个最优秀的苹果树,你不要让它成为一个梨树,一棵茉莉花树你就让它成为一个的茉莉花树,而不要让它成为玫瑰花树,我们说的以人为本,是针对每一个员工成长需要来说的。

我们再来看一下,管理学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帮助每一个人热爱他的工作,不要偏离这样的目标。当一个人热爱他的工作的时候,他是那样地投入,以至于他常常会废寝忘食。他看似辛劳,其实却乐在其中。比方说像我们这些写作的人,我们写作的人经常是彻夜的,我们看起来很辛劳,但是我们乐在其中。我跟签约的出版社讲我是签约的一个员工,我只是跟中心其它的员工类型不同 罢了,其它的人是每个月发工资,我是根据我的每个作品发工资,我在做我自己,我没有模仿其他人,我是一个有原创意识的写作者,我做得不好,但至少我有原创意识。他甚至不在乎有没有高薪的待遇,因为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令人愉悦的享受。他享受着工作中那种创造性的乐趣,心里充满了妙不可言的灵感。我们说创造力就是这么来的,我们的员工需要有一种创造性的方式去工作,我们的企业需要用一种创造性的方式去成长、发展,而不是模仿。我以为,中国企业的危机就在于它没有创造力,它只懂得模仿、只懂得假冒伪劣。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因此导致了你只能打价格战,我们是处于这个阶段。他是如此热情地工作着,以至于他总是能够创造出奇迹般的工作绩效。他在工作的时候,往往不会跟你计较报酬,计较报酬的是一些什么人?痛苦的人,每天都在算计着,他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一上班就会头痛,一天八个小时,有两个小时在工作,那六个小时在干什么呢?不知道,上网、聊天、QQ、发贴子都在做这些事情。但是这些人还是感觉到累,因为他在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所以他感觉到痛苦,到月底发工资的时候,他觉得得到的太少,他是如此的痛苦,因为他觉得自己得到的太少。所以他总要求老板加薪,老板就要求员工加班。

但是园丁的管理学是不一样的,它会让每一位员工热爱自己的工作,它会为每一位求职者提供一份匹配的工作。它会尊重每一位员工的人格尊严和存在价值。它会建立基于职业道德的评估体系。它会用坦诚和富有创造性的沟通方式,把团队成员凝聚在一起,但是我们现在不是,我们现在是用权谋,它会关注员工的个人问题,及时给出必要的关爱和帮助,但是我们现在不是这么认为,员工个人的事情跟公司无关。我们再来看,让员工热爱自己工作的第一个前提是为每一位求职者提供一份他热爱的工作、匹配他的工作。所谓“知人善任”,意味着:第一、帮企业找对人才;第三、帮人才找对职业。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你帮助了员工,你让员工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工作,你提供给了他一个成长的空间,从道德的层面上来讲你在爱着他,你在关心着他、你在支持着他。而另外一个方面,员工在这样一个人生的过程当中,很显然他也会为企业创造价值、他也会为社会创造财富,这叫双赢。怎样才能够招到合适的人才,是需要人生的大智慧的,我们现在搞人才招聘的,通常都是从大学里面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怎么懂得去运用真正合适的人才,所以他们只能凭借你的文凭、凭借你的工作经验、凭借现行的评价标准,只看你能否做事、你能否给公司带来效益,而真正找到合适的人才是需要阅历和智慧的。

尊重每一位员工的人格尊严和存在价值,这非常不容易。即使是一位清洁工,也有他的人格尊严和存在价值,每一个人从人格上来说都值得我们尊重。尊重和帮助每一位员工认知他们的人格尊严和存在价值,是一个卓越领导者的应有之义,这是你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哪怕是一个清洁工,一个清洁工他在工作的时候,他也在创造着,当他劳动过后清洁被创造出来了,他回头看看他的作品,心中充满着自豪,我们应该是这样的态度。就像我们的家庭主妇一样,他把家庭收拾得干干净净,把家里收拾得漂漂亮亮。当客人走进家里的时候,她们的心中也会有同样的自豪。我们应该帮 助每一个人实现自己的价值,一个清洁工如果他热爱工作,他就是值得我们敬佩的人,一个医生如果热爱病人,他就是值得我们敬佩的好医生,一个父母官热爱我们的人民,我们的人们就会敬佩他们。但事实并不是这样,我们热爱工作的一种传统已经过时了,我们在热爱人民币,这个社会变得越来越经济化、而不是越来越文化。建立基于职业道德的评价体系,而不是基于工作绩效评价体系。我为什么这么说?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不是为了利用员工的能力,而是为了帮助员工们不断地健全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因为热爱工作就是职业道德的主要评价体系、主要评价指标。热爱你的工作才是主要的道德。

商业上的工作绩效,可以作为考量员工是否热爱工作的工具,但绝不可以因为对工作绩效的偏重,而破坏职业道德的评价体系,并最终导致员工们在人格上的扭曲。一群人格扭曲的人在这儿工作你怎么管理呢?我们现在这个时代越来越经济化,也越来越功利化,结果就导致了所谓社会精英阶层都是极端的功利主义者,说白一点就是一群高智商的小人。试问一下这样一个国家、这样一个社会,他怎么会管理好呢?我们当时那些勤政爱民的好的管理者到哪里去了呢?我们必须调整一下,所有的管理者都要在乎你的管理思想。好多人说成君忆,你总在提管理思想,那么管理制度、管理工具重不重要?我说都重要,但是爱和道德比它更重要,当你怀着一颗热爱生活、对人友好、以人为善的心态去面对你的工作,去使用这些管理工具、管理技术的时候,这些管理工具也会散发出爱的光辉,这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缺少的是这个。透过任何一个管理工具、任何一项管理制度,我们都可以看出管理者的用意。他是一个谋者、他是一个自私自利者、还是一个愿意为别人着想的人。

这里有一个案例,这是《三国演义》当中的一个案例,时秋末冬初,凉风透骨,黄昏将近,哭声遍野。他说的是刘琮把荆州拱手让给了曹操,然后曹操就把刘从派到青州去当刺史,暗地里派人杀害了刘琮。刘备一路逃跑,逃到了湖北省的当阳县景山脚下,也就是长板坡附近,那天晚上在那儿露宿,黄昏将近是什么时候呢?不是指傍晚的黄昏,而是指黎明前的黄昏,那天晚上在那儿坐着,大人哭小孩闹的,一晚得不到消停,到了天亮的时候乱兵又追上来了。刘备措手不及两个女儿沦为了曹操的俘虏,然后他的大量士兵、员工丧生。他本人带领士兵一路逃出了战场,最后身边只剩下一百多名亲兵。在这个时候一位叫糜芳的踉跄而来,告诉他说:赵云反投曹操去了,刘备这个时候已经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候,他只剩下一百多人,没有任何事业。所以我们的张飞说,他见我等势穷力尽,反投曹操,以图富贵耳,他可以保求他的事业,保住他的前程,但是刘备不同,赵子龙是我的故交,他怎么会背叛我呢?向刘备报告的士兵说我亲眼看到他投西北去了。不仅是我,还有跟随我的几十名弟兄都看见了。刘备说子龙从我于患难,心如铁石,非富贵所能动摇也。他这一去,肯定有什么事故。他为什么这么相信赵云呢?因为他有一套基于道德的评价体系。他懂得赵云这个人为什么忠诚,懂得他忠诚的原因,他理解。赵云此一去有什么事故呢?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 道,赵子龙在长板坡上七进七出,救出了大量的同事,很多的同事都是他救出来的,他也救出了刘备的一个夫人和他的儿子。试想一下如果是其他的老板在他穷途末路当中出现这样的事,好家伙,当时我对他那么好,现在他背叛我,他会怀疑身边的每一个人。等到赵云满身鲜血的把老板的儿子救出来的时候,一听说老板怀疑他,他心都凉了。可事实上不是这个样子,当赵子龙和刘备死里逃生之后两个人劫后重逢,抱头痛哭,这就是患难见真情。在刘备手底下很多员工都跟他情同手足,这一点曹操永远无法理解,从战略、军事上来讲,刘备的确是一个不会打仗的人,他跟曹操的每一场仗他都失败,他没有打过胜仗。曹操也深深的知道,这个人不会打仗。但是曹操感觉到非常不可理解的是,刘备这个人每一次把他打败了之后,过不了多长时间他就会奇迹般的站起来,他始终搞不懂刘备为什么会这么得人心。

用坦诚和富有创造性的沟通方式,把团队成员凝聚在一起。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下山,以师礼相待,食则同桌,寝则同塌,终日共论天下之事。当刘备遇到关羽的时候是这样、遇到赵云的时候也是这样,然后网上就有人恶搞说刘备这个人是不是同性恋啊?

张飞对刘备说,诸葛亮年纪轻轻的,大哥为什么待他这么好呢?刘备回答说你们要知道,每一个团队伙伴和团队之间的关系,就好比鱼之于水一样,不能分离。我们讲团队文化建设,没有想到我们的主管就是团队文化最大的破坏者,你看我们的刘备同志即使是在为难的时候,即使是在生死关头,他依然懂得什么叫做以人为善、什么叫做团队文化。

关心员工的个人问题,及时给出必要的关爱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刘备的古道热肠使得他简直成了天下罕见的圣人。他愿意帮助朋友,朋友也多。他喜欢赞美朋友,也被朋友所称赞。在谋划对策的时候,诸葛亮说曹操占有天时、孙权占有地利、而刘备占有人和。什么叫做人和,所谓人和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我们今天讲和谐社会,什么叫做和谐社会?也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没有这个便没有和谐,没有这个我们的和谐便会成为一个政治的工具,就会成为打压不同意见的工具。由于他拥有全国最好的人员关系,以至于有那么多人才愿意与他同甘共苦,最终组织成了一支自己的团队。曹操是一个明星级的企业家,而刘备不是。我们那些明星级的企业家只看到了曹操的影子,而没有看到刘备的影子。一个非明星级的老板手底下居然有那么多明星级的员工,我们讲三国24位名将当中刘备那里占到了一小半,如果说到十大名将的话,刘备那里占到了一大半。为什么会这样子呢?

请记住刘备的名字,刘备的名和字,取自《易经》和《老子》。我们的名字也是有讲究的,在中国关于姓名的文化关于母系社会,姓名的文化源远流长,以后有机会的话我会好好跟大家分享一下,今天没有时间了。刘备的名字什么意思呢?备者,乃“易之为书,广大悉备”之备也。何谓“广大悉备”?乃谓天、地、人三才悉备也。悉备是什么东西呢?玄德。老子讲过玄德就是道德的意思,我们今天讲道德,道德道德如果没有道,德就变成了一种处事的教条。江泽民说过要以德治国,可 是没有道这个德就变成了教条。我们讲道理道理,没有道这个理就是辩论的工具。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什么叫做道理,道德是以道为基础的,我们的管理之道也是如此。当我们懂得管理之道的时候,我们所有的管理技术都会拥有这种道的灵性,否则他就变成了另外一种层面。刘备的名字就是这样。一个领导者,作为一名员工,甚至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明白这样的道理。曾经我有一个大学同学推荐给了我一本书叫《念经》,里面写了当今什么都是变化的,唯一不变的就是“变”。我给他回了一封信我说这个不可能,因为什么?我告诉他中国古代还有另外一本书叫《易经》,这里面说了另外一个道理,他说天底下所有的变化都说明了一个不变的真理,我们今天在这里谈论管理之道,和从前人谈的管理之道是同一个意思。智慧永远没有改变,它是一种状态,需要我们找到它。今天的我们没有比古代人聪明多少,它只是一种变化,都是一种假设。我们的物质比以前有所变化,但是我们的智慧呢?还有,从财富上来讲,谁能够证明我们今天的社会财富一定能超过唐朝呢?证明不了。我找到过一个例子,比方说唐朝大明宫的面积是今天北京故宫的七倍,当时长安城的规模相当于我们今天西安城的规模,我还没有找到其它的资料,但是我想,我们的经济学家如果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话,一定可以通过经济上的换算去证明中国人在唐、宋时期创造的社会财富。所以我一直都认为,如果我们现在能够拥有唐、宋时期的文化,不是唐、宋以后,大家要注意,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元朝的时候有了一个转折。我说的不是以后的事情,而是以前的事情。如果我们有了唐、宋时期的这样一种文化环境,在这样一种文化环境当中我们去搞今天的市场经济,我们一定能够重现当初那样一个欣欣向荣的国家、社会,重新建立快乐的天堂公司,重新过唐诗、宋词那样快乐的生活,谢谢各位。(掌声„„)

——互动环节——

观众:通过今天成老师的介绍,我感受你在提倡中国很悠久的道德。我想问成老师您是什么时候悟出这个道理的?这个道理是来源于您的家庭教育?还是说您的生活工作中出现的一些事情才悟出这个道理的,悟出这个道理的时间需要多长?谢谢。

成君忆:是这样,我非常感谢各位能够给我这样一个机会去交流我的观点。因为我在现在的中国并非主流的管理学专家,我甚至算不上一个专家或者说算不上一个被认同的专家。很多人认为成君忆之所以成名只是有些讨巧的办法,但是我想说我走到今天是有过很多痛苦经历的。比如说我现在跟大家宣布一个内幕就是我曾经得过一个很严重的抑郁症,得这个病的原因我想跟社会上很多人得抑郁症的原因是相同的。我后来到了一个道观,碰到一个道长说到那一段经历的时候,我说我终于明白了,其实我并不是一个痛苦的人,这个社会上痛苦的人太多了。可是痛苦需要寻找一个出路,我需要理解我为什么要痛苦,结果发现了我有太多自我的意识,我想成为一个成功者,想成为一个 受人尊敬的人,想成为一个占有很多财富和名利的人。因为这样的原因弄得我自己很紧张、弄得我自己总觉得有风险,弄得我睡不着觉,我总是处心积虑。所以我要找一条出路,到哪里去找那条出路呢?后来我在写《孙悟空是个好员工》得到了一些启示,当你用一颗心灵去写作的时候可以让你成长,我想是因为写作的原因也包括我以前那些痛苦的经历促成我需要反思它。写作让我很意外的找到了一个出口,或者找到了另外一条通向管理学的出路,那就是通过文化和道德去理解一些事情,我还会持续它,我还会把我的一些感受拿出来跟大家分享,谢谢各位。(掌声„„)

观众:成先生我有两个问题很疑惑,假如说一只狼为更方便的接近羊群,他批着羊皮混进了羊群。那通过园丁的管理能让他改变这个信念吗?作为刘备这样的领导,它如何鉴别背叛呢?

成君忆:你这个问题很好,我们的管理寓言总是有问题的。有很多寓言故事只是为了证明一个道理然后去编一个故事,这样的寓言是有危险性的。比如说青蛙的故事,说你突然把青蛙放到沸腾的水里面马上跳出来,但是你放在一个凉水里面啊,慢慢升温最后把它煮死了它都不知道,这个故事流传得很广。所以水煮青蛙的故事可以用在很多方面,比方说危机管理,或者运用到公共关系管理,你可以把你的客户当做青蛙慢慢的把它煮熟,可是我们说这个故事是真的吗?为了要说明一个所谓的理论去编一个故事,这个青蛙不是被沸腾的水给煮死的,而是被一个理论给煮死了,没有那么傻的青蛙,不信你们去做做实验。但是类似的管理寓言非常多.房地产市场上说了一个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太多了。我们有很多的培训师也在编这样的故事,通过这样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很险恶的用心,我可以说一个更普遍的故事,也就是《南风和北风》的故事,这个故事流传得非常广,到现在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故事是这样说的,南风和北风打赌,看谁能够把路上行人的衣服脱掉这就胜利,北风先上场,它吹得越来越冷,但是这个人把衣服裹得紧紧的,所以北风使尽了招数也没有让那个人脱下衣服。南风上场让行人越来越温暖,行人把它的衣服一件一件的脱下来,这个故事流传得很广以后,运用到管理学当中来,我们把它称之为南风法则,你们到网上可以搜索南风法则,你们可以搜索到大量的文章,这个故事对吗?不对,因为这个故事的作者在临死之前公开表示过忏悔,因为在南风的故事里面透露出了一种虚伪,所谓的温暖、所谓的关怀是为了达到他自己的一个目的,也就是赢得竞赛的目的。我们的领导者、我们的管理者假装关怀员工是为了达到他的一个私人的目的,像这样的故事非常多,说实话这样的管理寓言故事非常害人,它是虚伪的,当然也有人这样用。但是有一点,记住一句话:你可以长时间的欺骗一个人,也可以在短时间内欺骗所有的人,但是你不可能长时间的欺骗所有的人,任何事情有因必有果,我们讲园丁的管理学就讲到了因果关系,你种下了一个因,你明天就会收到那样的果,种豆得豆、种瓜得瓜。我想这是我回答你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到刘备那里都是羊呢?而在曹操那里都是狼呢?话不能这么说,人性本善,每一个人都是好人,每一个员工都是好员工,孙悟空是个好员工,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好员工。问题 是在这个社会上我们通常所说的一些坏人只是有缺点的、或者说有错误缺点的好人,包括曹操在内,曹操从本质上来讲本性并不坏,但是他肯定有一些错误的观点,否则他不会这样,他也痛苦,他也需要解决问题。如果有机会我们可以分享一下,我以后细说三国的时候,可以就曹操的身世去做一些评说。我想我们作为一个管理者,做刘备一样的管理者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帮助员工改变他的缺点,让他表现出最优秀的一面,这是我们讲到的管理学最重要的方面,这样你就可以得到像羊这样的员工了。当然曹操手底下也是有羊一样的员工的。曹操手底下有一个智囊团,这个智囊团里面有很多有大智慧的人。他的手底下有一个人说到了奉天子而令诸侯。不同的管理谋略,因为不同人的运用理解的意思就不一样了,后来这个人被曹操害死了。在曹操的智囊团里面幸存下来的只有一个人,也就是司马懿,我现在找不到很确切的资料,但是就我看到的资料里面只有他幸存了下来。而恰恰是司马懿篡夺了魏国的江山,所以曹操就不明白,为什么那些道德高尚的人总在反对他,而那些表面顺从他的人却是一肚子的阴谋诡计,这是他解决不了的问题。

观众:成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的精彩演讲,因为我自己也是搞管理的,所以您的演讲使我想起了,我真的应该去读一些历史书籍。在听您的演讲之前我也看了一下《三国演义》,我有自己的一点想法,不知道您同不同意。如果说刘备和曹操的产品是什么的话,就是土地和城市。我觉得刘备自己也是懂技术的,自己也是懂武功的,他也是很厉害的。所以我觉得领导和技术也是很重要的,这就是我的一点想法,谢谢。(掌声„„)

成君忆:看样子我们还是有很多有技术的朋友,当我们越远离管理之道的时候,我们越偏重于对技术的依赖,这是一个趋势。你越感到无助的时候,你越强调你的工具、越强调你的技术。所以我在这里想说这样一个观点,对于战争而言,它有一个很值得我们认同的形式,那就是正义,正义的战争是很值得我们认同的。当然战争是处在非常时期的一种形态,战争是为什么呢?是为了要革命,是为了要革出腐败,所以我讲我们的管理学当中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也就是怎样解决腐败的问题。一个人的专制腐败起来,腐败的成本是比较低的。但是一群人的腐败成本就是很高的,所以所有人都在腐败,那么这个成本就更高了。管理学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解决腐败问题,但是正义的战争是解决腐败一种必要的手段、必要的方式,透过战争我们便可以看到一个领导者本人的信仰和智慧,你的战争是正义的还是恶意的。所以刘备的管理学因为种种原因他并没有统一全国,如果他统一了,那么汉朝便会有第二次更新,但是他没有统一。

刘备的管理学在经历了三百年以后,在唐朝有一个叫李世民的人成功的运用了他的管理学建立了大唐盛世,从这个理念来讲,我们知道,李世民本人也是从战争中成长起来的一个人。所以我们并不怀疑他的为人,在宣武门之变的时候,他杀害了他的哥哥和弟弟,记载这一段历史的史官在记载这一段历史的时候,想用一种很模糊的方式抹掉这段。但是李世民说不行,让他必须记下这段事实,所以说李世民是很光明正大的一个人,有博大胸怀的。李世民非常清楚战争是为了什么?战争 并不是管理学的全部,战争只是一种应急的措施,谢谢。(掌声„)

观众:您好,我非常感谢您的演讲,我听了以后耳目一新,您讲的是真正的中国文化传统,您讲了德行天下,我想到了一个问题,如果我们都很道德的话,那么我们的诚信度是不是就很好?诚信度很好的话我们的团队精神会不会很好?也就是讲,我们的社会在德行天下的时候,是不是有很大的诚信度,所以我很赞同您的观点。但是我们的中国政府不再推行以诚信来做事、以诚信来做人。我这个人很直,所以成老师我想问一下,怎么样解决我们中国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德在哪里?诚信在哪里?谢谢。(掌声„„)

成君忆:把这么重要的一个问题问到我这里来了,我觉得你这个问题,如果问我们的党中央更好,因为说实在的,我们有很多人是身处一个大的环境当中,包括我们在座的这些管理者们也是一样的,处于一个大的环境当中,他们觉得自己很无助,事实上他们自己本人可能也在抱怨一些他们觉得不好的地方。就像我们的政府官员一样,哪怕那些贪官也是一样,他们也在抱怨这个社会。虽然他们是得利益者,问题在哪儿?我想这会涉及到我们所说的中国特色的问题,会涉及到我们所说的健康的社会文化的问题。我记得有一个人说过一句话,如果把皇帝比做总经理,那么老百姓就是一个董事会,我们需要一个强有力的董事会去帮助这个总经理做好管理。在以往的传统社会当中,我们拥有一个相对有力的董事会,因为在这个董事会当中有一批经营份子,我们把他称之为学者、称之为文化人。让这些人帮助总经理,怎样去勤政爱民。但是有人说因为种种原因,我在我的同行当中,我们被称之为知识分子的这群人当中,他们已经不能够充当这样的责任了,这也是这样的原因,有很多因素。

比方说我们从教育体制上来说,有很多的家长在抱怨教育,整个教育体制的不合理性,但是老师也在抱怨,怎么样去解决这个问题,我想有思考能力的人是不是站出来去说一些话,去帮助我们的管理者改善一些东西。我们的员工也是如此,如果在公司当中,我们的公司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我们的员工是不是站出来帮助你的上级主管去改善一些措施、改善一些观点,真的不是谁去谴责谁的问题,而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奉献一种爱心,当我今天站在这里的时候,因为我不是一个管理者,我不是一个政府官员。我只能站在一个读书人的立场上,或者是说一个所谓的知识分子的立场上,去奉献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我想您作为一个企业家,您也可以站在您的立场上做出您的努力,谢谢。(掌声„„)

观众:成老师您好,很高兴您来做这场生动的演讲会。我是一个企业的领导者,来XX有八年时间,也经常是起起落落,我这个人是很感性的,对我身边的朋友和员工我真的是无微不至的关怀。从家庭到生活,最终要不到多久他们都一个个的离我而去,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公司的管理制度我觉得很健全,也一直按照制度去执行,但是最终我的企业一直都是浮浮沉沉、起起落落。您能不能提出一点迷津给我指点一下? 成君忆:我们讲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怎样决定成败,这是一个细节问题。您一会儿可以把E-mail课后给我,把你的具体案例给我。

观众:我有一个感觉,今天您讲了很多,有很多很好的地方,但是我觉得事情是两面的,什么是两面的呢?您讲的问题使我想到了在管理里面有两个概念:一个是领导、一个是管理。事实上这个两面是要结合起来的,曹操在历史上实际上也做了很多的工作,像您所讲,一个领导者有很大的目标,是一个道德操手,是要拥有一个远景才能做领导者吗?我觉得应该把两方面结合起来,也就是领导和管理结合起来。我再举一个现代的例子,毛泽东和蒋介石的例子,蒋介石早期成功的地方是统治了中国的资产阶级,毛泽东就看到了历史上有一种趋势,就是广大民众贫困,他们早期在领导上都比较成功,后来蒋介石没有看到未来的发展趋势,但是在毛泽东取得了政权之后管理上出了问题,虽然有很好的共产主义。

成君忆:我明白了您的意思,毛泽东我不敢评价,但我敢评价蒋介石。(掌声„„)蒋介石的历史我觉得如果对比三国来看,因为三国三个公司的发起史是不一样的,因为这种不一样,就导致了他的文化、管理结构的不一样。比方说曹操,曹操的公司是用兼并、重组的方式成立的,怎么兼并、重组呢?我们现在很多的企业都在搞兼并、重组,尤其是国营机构,搞兼并、重组太容易了,这样的方式也就到了蒋介石那里,早期的蒋介石也是用这种兼并、重组的方式,他成为了中国的最高领袖。原因很简单,你是一方的军阀,我以中央政府的名义承认你的合法性,你是陕西省主席、你是山东省主席,那么你作为一个地方军阀、一个地方的武装势力你有一个合法的身份去管理这个地方,去征收当地的税收,去行使一些具体的管理事物,你有政治上的合法性。另外一方面作为交换条件,你也要服从我的领导,你也要向中央付出一些东西,或者让你的儿子或者亲人来做我的人质,这是兼并、重组的方式,早期的蒋介石用这种兼并、重组的方式他成为了中国的领袖,可是到后期他到台湾去的时候是什么呢?我们得从刘备说起,刘备当初带着一帮荆州人到了四川之后,大家注意一下,这个时候他的结构是这样的?是一种托管,我们可以看到他和后期的蒋介石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第一、他们都有一个全国的机构。台湾是中华民国,刘备这里是汉朝的继承者,他是大汉的皇帝。他有一个全国性的管理机构,同时他还有一个地方性的管理机构,蒋介石有台湾省政府,而刘备下面有一个“益州”。他是两套班子,一套管国家、一套管地方。从管理上来讲,他也有几套马车,刘备荆州的这批人才管战略,蒋介石从大陆带过去的那批人管战略。本地人管什么呢?就是管一些具体性的、生产性的工作,同样在刘备那里也是这样,当地四川人也是这样做的。所以我说蒋介石前半生是曹操,后半生是刘备。应该说在这样的环境下,刘备做得很好,你一定要实事求是的看问题,包括诸葛亮本人也做得很好,无可挑剔,只不我们不太了解当时三个国家的资源。因为这三个国家的资源完全不成正比,占有的土地,占有的社会财富,占有的很多其它的资源完全不成比例,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呢?当初刘邦之所以能够打败项羽是因为当时的形势不一样,因为他 有一个汉中,同样的对于诸葛亮来讲,他之所以不能统一全国,因为他处在的形势跟刘邦不一样,因为他没有荆州,从汉中翻过秦岭就是关州,所以他不能做到。从战争资源上来讲也不成比例,你看曹操那边的马匹有很多,孙权只有牛,所以他要买马要从北方去买,但是南方有铁,刘备这里铁也没有,马也没有,最后七擒孟霍后有马,但是云南只有矮小的马,根本不具备作战能力。

观众:其实我的意思是这样,其实这两个人物代表了两面,刘备代表了有远大志向的人,符合当时老百姓心理愿望的大的战略思想,他也有领导力。但是曹操在管理上是比较在行的,实际上最后诸葛亮是被曹操拖死的。

成君忆:最后诸葛亮是被司马懿拖死的。

观众:我觉得要分成两个:一个是领导,一个是管理,这两个是要结合起来。

观众:谢谢大家给我这个机会,我真的很激动。刚才成老师在讲的时候,我觉得两个地方很触动。第一个方面是道德,其实我以前感觉“德”是很枯燥的东西,但是不知道原因在哪里。听过成老师讲过之后,实际上“道”是目标,“德”是方法。换句话说,我们要达到的东西是“道”,怎么样实现“道”,“德”是我们的约束。通过“德”我们才能“道”。

第二,我之前感觉到欲望是我们的追求,我们以为欲望是我们所需要的东西,我们要去实现他。但是我现在感觉到欲望是自我的东西,实际上这种欲望是一种假象,我们不知道怎么样克服他。这是我的两种感受,我不知道对不对?

西游记与佛教文化 篇7

一.因果报应论

因果报应是佛家的重要主张, 这在《西游记》的开篇就有所阐释。孙悟空出世后不久, 在花果山不想“受老天之气”, 他要“独自为王”, “享乐天真”, 为达到“不伏麒麟辖, 不伏凤凰管, 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的目的, 造访名师, 学得本领, 后又打到阴司, 将生死簿上的猴属名字一慨勾掉。后又两次大闹天宫, 只因为“玉帝轻贤”, “这般藐视老孙!”在大闹天宫的过程中, 行者偷食仙桃、偷酒、搅乱蟠桃大会……并扬言“强者为尊该让我, 英雄支持敢争先”, 甚至说出了“皇帝轮流做, 明年到我家”的狂言。而这一系列恶性, 都是不被佛家正统思想所认可, 所允许的。所以佛家掌门人如来出面将狂妄的孙行者推出西天门外, 压在五行山下达五百年之久。如来的出面, 孙行者为他先前的恶性付出代价, 开始承受恶果, 后得到观音的点化, 保护唐僧西天取经, 从此踏上皈依佛门之路。同样身居蛇盘山鹰愁涧的白龙, 身居高老庄的猪八戒, 身居流沙河的“红头怪”沙悟净他们都是得到观音点化的佛门有缘人, 而他们的不同寻常的经历也都阐释着佛门的因果报应论。

二.戒杀生

佛门之人一直主张普度众生, 解救众生, 让众生能够脱离苦难。而身为佛门中人, 是严禁杀生的。这在唐僧师徒四人西行取经路上也同样有所阐释。身为师父的唐僧, 可以说在这方面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 与此同时, 他也严格地要求自己的三位弟子严守此戒。

《西游记》第二十七回有这样的描写。唐僧师徒四人行至一座高山处, 在此逗留期间再遇考验, 藏身高山之中的妖精认出了正在等侯行者化缘归来的唐僧师徒三人, 又听说吃了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 于是心生歹意, 可又惧怕唐僧身边的悟能和悟净, 因此心生戏弄唐僧之意。她附身山中村妇, 想以此来抓住唐僧, 不想被化缘归来的行者识破, 于是被行者打回原形, 与此同时, 那个无辜的村妇也死于行者之手。这让不明真相的唐僧很是气愤, 而山中妖精又正是看中了这一点, 所以又附身在村妇的父母身上出来找自己的女儿, 也再次被炼就了一副火眼金睛的行者识破。行者前后三打妖精, 而这一家三口也因此无辜丧命, 这在唐僧看来, 那三人只是手无寸铁农人, 却被行者残忍杀害, 犯了佛家之大忌, 于是急念《紧箍儿咒》, 并将这个犯了不可饶恕之罪行的大徒弟赶走。

再看第五十六回, 即使是在面对曾经绑过自己, 不孝敬自己的父母, 残忍杀害自己妻子的山野强盗, 唐僧也是心存慈念的。当行者杀杨老儿的逆子的场景被因不放心而返回的唐僧看见时, 他大惊失色, 并跌下马去, 同时骂道:“你这泼猢狲唬杀我也!快拿过来!快拿过来!” (第五十六回) 同时心中念起《紧箍儿咒》来, 即便如此, 似乎行者还是不能弥补他的罪过, 身为师父的唐僧更不想就此原谅行者, 因此, 行者又一次被师父驱除出取经的队伍。可见, 佛家是多么的重视这一戒律。

这样的例子, 在《西游记》比比皆是。而唐僧师徒四人取经之路的内容之一, 也正是炼就他们戒杀生之恒心的过程。

三.戒淫邪

贪图美色, 犯下色戒, 这也是佛门之中的大罪。唐僧师徒四人的取经之路, 也包含有他们能否果断拒绝美色的考验。在这一点上, 尤其以唐僧、猪八戒为甚。

首先, 我们来看看猪八戒。在前面讲猪八戒出场时我们就已经提到了他的恶行, 身为天蓬元帅的他, 之所以会被贬下凡间, 是因为他调戏嫦娥仙子, 可见他骨子里的淫欲之深, 而受到观音点化后的他, 在跟随唐僧西行取经的路上, 也必定要面临淫欲的考验, 也只有经历了淫欲的考验, 他才能修成正果。师父被妖怪抓走, 在营救师父的过程中, 猪八戒有这样的话语“女菩萨, 在这里洗澡哩, 也携带我和尚洗洗如何?” (第七十二回) 八戒口中的“女菩萨”实则就是抓走自己师父的妖怪, 可面对一个个貌美如花的妖怪时, 猪八戒淫欲顿起, 早已把营救师父的大事抛到九霄云外。庆幸的是, 最后他能及时清醒。这正是对他淫欲思想的考验, 而像这样的例子在《西游记》全文中随处可见。

我们再来看看唐僧, 为什么说这一戒律也是对唐僧的考验呢?这是因为在他们师徒四人中, 唯有唐僧长得一表人才, 且不会武功, 更没有什么超凡的能力, 又更有传言说吃了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因此, 他便成了西行路上一切妖魔鬼怪志在必得的对象。唐僧也因此时常要面对许多貌美如花的妖怪, 在这些妖怪之中, 对唐僧加以引诱的不在少数, 在此过程中, 他也理所当然地要面对淫欲的考验。在西行的路上, 不光有妖魔鬼怪对他加以引诱, 在途经女儿国时, 更有女儿国国王以“一国之富, 国之君主”这样的荣华富贵的引诱。而一心皈依佛门的唐僧能够在多次的引诱中坐怀不乱, 也正体现了佛门之人严守戒淫邪的戒律。

四.戒偷盗

身为佛门中人, 是不需要金银钱财的, 正因为如此, 在第九十六回中有唐僧拒绝寇员外施舍钱财的描述。他们看似清贫, 但却从不偷盗。《西游记》中有这样的描述, 唐僧师徒四人, 在炎炎烈日下行至一地, 口渴的唐僧让猪八戒去找点水来解渴。八戒在抱怨难以找水期间, 忽然发现一片瓜地, 本已口渴的他背着看瓜的老人, 自己偷偷跑到瓜地里去大吃、乱吃一通、最终被看瓜的老者发现, 打得狼狈逃走。在与师父会合后, 他想瞒过师父, 可不曾想被机智的大师兄识破, 最终换来师父一阵责骂。可见, 偷盗也同样是佛门之中的大戒。

五.相对宽松的戒律

虽然佛门之中各种戒律众多, 按照正统的佛教规定, 凡出家当比丘的男子, 必须受具足戒250戒;凡出家当比丘尼的女子, 必须受具足348戒;凡出家当沙弥和沙弥僧的男女, 必须受足十戒。而对于《西游记》中的佛门而言, 他们的戒律却相对比较宽松。

首先我们说说猪八戒的法名“悟能”。佛教设立戒律, 目的是为了防止信徒在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犯过失, 以利于修行。而唐僧在正式收猪悟能为徒时, 悟能直嚷着要大叫荤腥。唐僧见他不要说守250戒, 就连五戒都难以遵守, 所以宽大为怀, 叫他守了“八戒”。八戒比五戒戒条多但遵守起来却相对容易得多, 因为八戒并不要求终身受持, 只是临时奉行即可, 奉行的时间也可以灵活掌握, 一个月当中奉行六天即可, 奉行一天也可。至此, 我们可以看出, 这样的戒律是十分宽松的。

再看看唐僧师徒四人取经路上的描述。无论是帮了谁的忙, 在酬谢宴中, 孙悟空可以说是逢酒必喝。就连唐僧在面对国王的盛情邀请时, 也同样有这样的话语“贫僧不会饮酒”、“酒乃僧家第一戒”、“顽徒三众代饮罢” (第六十九回) , 由此可见, 就连唐僧也同样在行动中施行着相对宽松的戒律。而从一开始就享受着相对宽松戒律眷顾的猪八戒, 同样想着餐餐美味而时常抱怨日日青菜豆腐的日子, 面对这种情况, 身为师父的唐僧也只是摇摇头罢了, 由此可见, 在很多戒律面前, 他们都奉行相对宽松的原则。而像这样的例子在《西游记》中还有很多很多。

《西游记》中虽是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融合, 但唐僧师徒的皈依路却至始至终都是佛门。在西行取经的路上, 他们经历的各种苦难, 都是接受佛门戒律的考验, 这是他们最终修成正果的必经之路。在此过程中, 有他们必须严格遵守的戒律, 如戒杀生, 作为大徒弟的悟空, 就是因为犯了杀戒而数次被唐僧逐出师门, 同时也有很多他们只需稍加遵守的戒律, 如戒荤腥等。

唐僧师徒四人或动或静, 性格各异, 他们各自是本我、自我、超我的典范, 但在经历了九九八十一种考验之后, 他们都从放心、定心最终走向了修心。在经历了佛门九九归一的考验之后, 他们终成正果, 得道成佛。

参考文献

[1]吴承恩, 西游记[M], 湖南:岳麓书社, 2001.9.

[2]杨卓, 佛学基础[M],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1992.7.

[3]李远国宗禅, 社会科学千万个为什么宗教版[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1.9.

[4]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7.

论《西游记》的法制文化价值 篇8

一、《西游记》所反映的法制沦丧状况

从《西游记》产生的时代背景上看,《西游记》成书于元末明初,正是社会动荡非常激烈之时,加上当时贪官污吏横行,导致了法制的沦丧。关于元明时期的法制沦丧,还有不少记载。明初学者叶子奇的《草木子·杂俎篇》揭露说:元朝末年,官贪吏污,向人讨钱,各有名目。属官始参曰“拜见钱”,无事白要曰“撒花钱”(人事钱),逢节曰“追节钱”,生辰曰“生日钱”,管事而索曰“常例钱”,送迎曰“人情钱”,勾追曰“赍发钱”,论诉曰“公事钱”。元成宗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遣奉使宣抚循行各道”,处理赃污官吏18473人,冤狱5000余件。

《西游记》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的法制沦丧状况。《西游记》所述一路上妖魔鬼怪,多与神佛有瓜葛,如青牛精是太上老君的坐骑,金银角大王是太上老君的童子,狮驼岭三魔王均与文殊、普贤菩萨甚至如来佛祖有关系,这反映封建社会官官相护的黑暗情景。牛魔王的儿子红孩儿,在火云洞为魔,众神告诉孙悟空:“那洞里有一个魔王,神通广大,常常把我们山神、土地拿了去,烧火顶门,黑夜与他提铃喝号。小妖儿又讨什么常例钱。”常例钱是没名堂的勒索,从中可见大小妖怪为非作歹,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通天河的妖怪,每年要吃一次童男童女,如果不给他吃,就来降祸生灾;牛魔王的兄弟霸占落胎泉水源;驼罗庄的蟒蛇怪,不但吃牛吃马,还会吃人;朱紫国碰上妖怪赛太岁,不给他送压洞夫人就要先吃国王,后吃众臣,将满城黎民尽皆吃绝;比丘国的国丈用小孩的心做药引,还要吃唐僧肉……这些妖魔恶霸,使得民不聊生。

在这样一个法制沦丧的社会中,地痞流氓和土豪恶霸横行霸道,百姓的生命财产得不到保护。例如,宝象国的公主被黄袍怪霸占,孙悟空替原国王除妖,打败奎星变的妖怪,想方设法救了公主。再如,第四十三回孙悟空制服水黑怪后,怒斥这妖怪:“你怎么强占水神之宅,倚势行凶,欺心诳上,弄玄虚,骗我师父师弟?”取经路上遇到很多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它们都是为害百姓的。借佛法而言政法,小说中所写的妖魔鬼怪残害百姓,正是人间社会贪官污吏横行霸道的真实写照。

二、形象“转化”体现的法制理想

小说通过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孙悟空作为《西游记》最重要的主人公,其形象的转化,对于理解作品“惩恶护法”主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大闹天宫的“不法之徒”

开始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孙悟空劣迹斑斑,不遵守法律。小说的第三回写他到龙王那里强要兵器,梦游到森罗殿在生死簿上勾了猴类之名,还棒打幽冥界,惹得龙王和阎王到玉帝那告他。小说的第五回写他利用职务之便,偷吃了蟠桃和仙丹。搅乱天宫后,孙猴子回到花果山,玉帝大怒派十万天兵围剿,九曜星立住阵势道:“你这个不知死活的弼马温!你犯了十恶之罪,先偷桃,后偷酒,搅乱了蟠桃大会,又窃了老君仙丹,又将御酒偷来此处享乐。你罪上加罪,岂不知之?”他却毫无悔改之意,把天兵打得落花流水。蟠桃会被搅了,小说的第六回玉帝在观音菩萨面前列举了孙悟空的种种劣迹,直接指出他“不遵法律”。

对天庭的蔑视,是孙悟空无法无天的又一表现。小说的第四回写巨灵神和哪吒来讨伐他,他大怒并要“打上灵霄宝殿”。孙悟空大闹天宫,玉帝大怒派天兵天将讨伐他,他毫不畏惧,与十万天兵天将相对抗。小说的第七回写他与如来佛斗法,如来佛笑他不自量力“要夺玉皇上帝尊位?”孙悟空竟然说:“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若还不让,定要搅攘,永不清平!”在封建社会中,皇帝是至高无上的,他就代表着法律。孙悟空不把皇帝放在眼里,在封建社会中是大逆不道的,同样是一种蔑视法律的表现。

2.取经路上的“护法使者”

《西游记》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写孙悟空路见不平、伸张正义之事。如小说的第三十九回在乌鸡国,孙悟空追杀害人魔王,魔王对他高叫:“我来占别人的帝位,与你无干,你怎么来抱不平,泄漏我的机密!”孙悟空针锋相对回击他:“皇帝又许你做?你既知我是老孙,就该远遁,怎么还刁难我师父,要取什么供状!”最终将霸占别人王位的妖道制服。在车迟国,看到和尚受罪服苦役,他主动替他们打抱不平,杀了两个恶道士。最后用事实教育了国王,解救了一国之和尚。

孙悟空主动护法,在取经路上保护唐僧,见了妖怪就杀。如三打白骨精、降伏黄袍怪、请如来收小雷音等。又如小说的第六十三回九头虫驸马骂孙悟空多管闲事,孙悟空回击他:“这贼怪甚不达理!我虽不受国王的恩惠,不食他的水米,不该与他出力。但是你偷他的宝贝,污他的宝塔,屡年屈苦金光寺僧人,他是我一门同气,我怎么不与他出力,辨明冤枉?”爱打抱不平,实为主动护法。

3.孙悟空形象转化的寓意

从“不法之徒”到“护法使者”,孙悟空是贯穿整部作品的最重要的形象,分析《西游记》的主题,自然不能绕开孙悟空形象,因为他是惟一贯穿始终的主要人物形象。大闹天宫时的孙悟空不守天规,也就是不守法。吴承恩从正统思想出发,对于这样一个人物,就让他受到惩治。尽管孙悟空开始并不服气,但最终还是被改造成为一个守法之人。在取经途中,孙悟空成为主动惩恶的护法使者。

当然,在《西游记》中,宗教救赎并非体现在孙悟空一人身上。在“取经缘起”中,小说特地交代了另外两个形象的由来,这就是沙僧和猪八戒。他们也是“罪身”,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是在天上犯过法的罪人。沙僧、猪八戒与孙悟空一样,成为唐僧的徒弟后保护他西天取经,正是因为他们俩曾犯有罪恶,也需要接受宗教救赎。通过救赎,以孙悟空为首的这些开始不守法者,最终都修成正果,成为了遵纪守法之徒,有的还成了主动护法者。从一个无法无天的“不法之徒”,最终成为一个“护法使者”,孙悟空的形象转化,其实表现了作者的法制理想。

三、怪诞手法对后世涉法文学的影响

《西游记》的法制文化价值,还体现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为了更好地表现“惩恶护法”的主题,吴承恩在小说中大量采用怪诞手法,这种表现方法对中国涉法文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开创作用。

《西游记》较早地将怪诞手法运用于涉法文学之中。这部小说中有许多让作恶多端的妖魔“现出原形”的描写,通过动物与人之间的互相变化,全书充满怪诞的色彩。例如孙悟空有七十二般变化,可经常变成别人模样和各种不同的动物。取经路上的妖魔鬼怪,经常变形后为害百姓,如太上老君的坐骑青牛精,他的童子金角大王、银角大王,与文殊、普贤菩萨甚至如来佛祖有关系的狮驼岭三魔王,都是妖魔。它们与封建社会官吏可谓官官相护,罪孽深重。让它们最终现出本来面目,从人形再变回禽兽,加重了作品的怪诞色彩。

形象的怪异性,是产生怪诞的重要条件之一。孙悟空外貌像猴子,猪八戒长得像猪一样,沙僧的形象也很特别。至于牛魔王、白骨精等那些妖魔鬼怪,更是一个个面目可憎、形象怪异。怪异的形象,加上滑稽可笑的言行举止,很容易产生怪诞效果。

反常化是怪诞的常用表现方法,人妖之恋正是《西游记》怪诞手法的又一表现形式。“黄袍怪与宝象国公主一段仙界至妖境、人间的情欲纠纷(第二十八至第三十一回)、毒敌山琵琶洞蝎子精(第十五回)、杏树精(第六十四回)色诱唐三藏,主人公都表现了对情欲的执迷不悟。”人与妖相恋,情节反常化。

《西游记》将象征手法和怪诞手法运用于涉法文学,使涉法文学的表现手法多样化。尤其是怪诞手法的大量运用,使《西游记》更具特色。《西游补》《聊斋志异》等,就直接继承了《西游记》的怪诞表现手法。

董说的《西游补》的第九回,孙悟空在未来世界的阴司中将秦桧拉出来进行灵魂拷问,拷问的过程却是非常滑稽的,过去“无法无天”的秦桧被变成小蚂蚁,情节怪异。《西游补》中还把一些不同朝代的人请出来,让孙悟空与他们发生故事。正是把一个个这样反常化的情节串联在一起,使《西游补》成为一部具有怪诞色彩的小说。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也沿袭了《西游记》中的怪诞手法,例如《席方平》的主人公席方平为了替父申冤,魂魄离身赴地狱去告状。人与鬼打官司,这是滑稽可笑的。而在《一官员》中,作者设计了一个喜剧性的场面,利用狐仙附体的方式,与人谈论。魂魄离体和狐仙附体,都是很奇特的怪诞手法。《梦狼》中白翁的儿子白甲,是一个虎狼般的贪官,在他的衙门里四处坐的都是狼。作者通过人与动物的异化互变,揭露了封建官吏吃人的本质。这些涉法作品,都带有浓郁的怪诞色彩。

上一篇:精选小学生爱国演讲稿下一篇:猴年元旦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