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共9篇)
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 篇1
新华网评:文化自信圆文化强国梦
2014年04月09日 08:50:04 来源: 新华网 分享到: 19 文化自信圆文化强国梦
——从习近平主席“熊猫外交”说起
3月30日下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比利时国王菲利普共同出席比利时天堂公园大熊猫园开园仪式。习近平表示,大熊猫是友谊的使者,体现了中国人民对比利时人民的深情厚谊,希望比利时小朋友们喜爱“星徽”和“好好”,也喜爱上中国和中国文化。(据新华网2014年3月31日)
大熊猫一向被西方媒体认为是中国的象征,而中国人自己也把熊猫和这种隐喻当成了文化、价值观的重要输出。习主席此番“熊猫外交”,是显示中国软实力的一种方式,更是中国文化在面向世界时自信的表现。有媒体评价称“外交之重结合文化之巧,使‘中国梦’这一概念,再次备受瞩目”。这是中国文化逐步走向自信和成熟过程中的一个缩影,也将是中国走向实现文化强国梦想之路的重要标志。
不单是熊猫这样的常见“符号”,中国还有好多蕴含深厚底蕴的文化在过去和现在影响着世界。辉煌的艺术成就以其独特的魅力引人称叹,也为周边地区带来过长期的和平与繁荣;包容和谐仁爱坚韧的精神广播四方,礼乐文明至今还影响着东亚人民的思想和生活。这些都是今天的中国人引以为傲的,也是中国人文化自信的源泉。
如今,伴随经济技术等领域的飞跃,文化强国已被提升到了关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文化自信更使中国在实现中国梦的高速路上焕发出勃勃生机。
目前,全球已有435所旨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和语言魅力的孔子学院,每年有大量承载中国精神的戏曲、话剧等各类文艺演出在海外备受热捧,国产大片以及国际电影节越来越为世人关注,卷轴式的奥运盛典至今令全球称道„„尽管突破文化壁垒、穿越文化隔阂,向世界挺进的突围之路仍然任重而道远,但中国人在语言、影视、文艺等文化事业上已逐渐获得世界的认同。在不断深化的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中国文化在吸引外国人眼球的同时,也培养了非常深刻的“中国情节”。这种情节增进了中国与世界的相互了解,吸引着更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了解中国,与中国展开各领域合作,也在事实上加快了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程。
十八大以来,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全面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文化发展上的自信,为国家软实力的提升打开一扇扇窗,展示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文化价值观。如今的中国应该,也可以拥有和展示这种文化上的自信;正是这种自信,将为中华民族实现文化强国的梦想提供不竭动力。
接受良好教育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一环——从彭丽媛在德国中学讲述“中国梦”说起
解决教育公平的问题已经迫不及待,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当时,当地应有的公共资源教育是我们今后努力的发展方向。“希望天下所有孩子特别是女孩都能接受良好教育”,我们可以很深刻地体会到彭丽媛的中国梦的含义。
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 篇2
一、充分认识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意义和教师的独特作用
(一) “国民之魂, 文以化之;国家之神, 文以铸之”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 文化实力是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从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来看, 一个民族的兴盛, 往往是从文化的繁荣开始, 而一个民族的衰退, 也经常伴随着文化的衰落而式微。汉、唐在我国历史上曾是两个取得了辉煌成就的王朝, 其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先进文化的繁荣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国学大师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也曾描述说:“华夏民族之文化, 历数千载之演进, 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统治的疆域远未及汉唐, 军事上长期处于劣势, 从未实现大一统疆域, 但文化却高度发达, 使赵宋在中古之后的各朝代中享国最久, 东京汴梁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城市, 在新千年来临之际, 纽约时报还特意撰文《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五千年来, 中华民族虽屡经磨难却一直发展沿袭至今, 在人类的历史上成为唯一能够延续传承古老文明的民族, 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当今世界处于高度知识化和信息化的时代, 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日益加深, 文化不仅具有极强的经济功能, 而且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如果一个国家, 只是经济发达和军事强盛, 而文化实力不够, 就算不上世界强国, 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必须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复兴。建设文化强国, 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战略措施, 中华民族只有不断高扬先进的文化旗帜, 不断增强自己的文化软实力, 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 教师在文化建设中的独特地位及作用
文化强国, 人才为本;人才培养, 教育为本;教育发展, 教师为本。教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 是传承人类文明的主要途径, 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和重要标志。高校是传播、弘扬先进文化的主要阵地, 是培养文化人才的重要摇篮, 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 传承创新文化的神圣使命, 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程中,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纵观历史, 在五四运动时期, 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如李大钊、陈独秀等, 就开始宣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传播先进文化思想, 为共产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启蒙。民主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 闻一多、朱自清等知识分子追求真理, 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通过著书立说、兴学办报、巡回演讲等手段宣传科学文化知识和民主、爱国思想, 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新中国成立以后, 广大高校教师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 通过多种方式来歌颂祖国、歌颂社会主义, 为繁荣新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的文化事业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许多教师迅速融入到新的文化环境中, 积极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做出了贡献, 涌现出许多师德典范。今天,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我们必须努力发挥教师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培养造就千千万万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二、建设文化强国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 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全面提升教师素质, 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为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培养优秀的人才, 是时代赋予每一位高校教师的神圣使命, 建设文化强国, 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 建设文化强国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 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教师是关键。高校教师文化素养的高低, 直接影响着高校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建设文化强国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 能够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和世界科学文化的制高点, 传承人类文明, 创造出既表现时代精神, 又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先进文化, 以自己的渊博知识和学识魅力感染学生, 引导和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没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教师, 就难以承担起培养高素质人才、全面提升教书育人水平的重任。
(二) 建设文化强国要求高校教师要有良好的道德素养
文化是教育的核心和灵魂,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坚持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师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 更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引领者, 是崇高理想和高尚道德的培育者, 肩负着弘扬和发展先进文化、推动先进生产力、培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崇高使命, 教师的价值导向、一言一行、事事处处都在点点滴滴塑造着学生的心灵,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道德观念、行为习惯、和个性发展, 决定着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所以, 高校教师的师德素质是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关键, 关系到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成长, 关系到我国能不能培养出千百万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建设文化强国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
(三) 建设文化强国要求高校教师具有较高的创新素质
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体现, 创新文化是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只有文化创新才有文化兴盛, 民族振兴。高校是新思想、新价值观的发源地, 高校教师肩负以文化人, 以人化文的使命, 不仅要传播先进文化, 更重要的是创造发展新文化, 为文化事业的发展输送高素质人才。纵观历史, 代表中华民族创新的四大发明曾对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然而时至今日, 创新素质在我们高校教师身上却明显不足, 主要表现在我们培养的学生缺乏创新能力。有调查表明, 目前95%以上的大学生的创新力资源并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客观上要求教师必须提高创新素质, 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各种文化知识, 还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提高文化创新能力, 成为创造性人才。
三、提高教师素质的途径探究
“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论述, 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具体要求和措施。
(一) 培养高校教师高度的“文化自觉”, 坚定教育理想和信念
“文化自觉, 主要指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 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 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 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觉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 是对文明进步的强烈向往和不懈追求, 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文化与教育密不可分, 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活动, 对教师而言, “文化自觉”就是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爱岗敬业, 坚定职业理想和信念。
教育事业既是伟大崇高的事业, 也是平凡的事业, 一名教师只有具备了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忠诚, 把献身教育当作自己最高的行为准则时, 才能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性, 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 对教师职业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献给教育事业;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呕心沥血、忠于职守、积极进取、勇于探索, 以不断创新和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精神, 积极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自觉做到淡泊名利、志存高远、默默奉献, 关心爱护每一名学生, 努力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建设文化强国, 教师必须要有高度自觉的职业责任感, 以培育优秀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 站在时代的前列, 自觉承担教育者的社会责任, 以辛勤的劳动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人才。
(二) 培养高校教师高度的“文化自信”, 掌握娴熟的教学技能
“文化自信, 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 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对教师而言, 知识就是力量, “文化自信”, 就是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 还要有优良的教育素养、教育智慧和娴熟的教学技艺, 能够得心应手成功驾驭课堂教学, 上好每一节课, 成为教育大师。
教育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艺术, 一个具有文化品位的高校教师, 学问越多, 知识越丰富, 就越自信, 教育教学技能越强, 就越自信。高校教师不仅要有丰富专业知识, 还必须懂得教学规律, 追求高超的教育技巧, 注重教学的有效性, 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升华为启迪学生智慧的过程, 以自己教学的魅力使师生知、情、意、行沟通在一起, 形成一种心灵的交融。赞科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说:“如果我们对于教师要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这一点估计不足, 那也是错误的。有了这方面的知识, 教师才有可能把教材变成学生的真正财富。” 一方面, 高校教师要加强教育理论学习, 掌握教育教学规律, 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 培养其学会学习, 提高传授知识的效率;另一方面, 高校教师应长期不懈地研究教学理论, 掌握扎实的教学技能, 在教育过程中, 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创新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 把每一节课上成优质课, 做一名敢于进行创造性教学的教育大师。
(三) 培养高校教师高度的“文化自强”, 提升知识素养
“文化自强, ‘自’, 就是立足自己的实际, 依靠自己的力量, 突出自己的特色, 走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 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 就是要使我们的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影响力、强大的活力创造力、强大的实力竞争力, 建设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强国。”对教师而言, “文化自强”, 就是具有深厚的科学文化知识储备, 具备以文化人、以人化文的自强之本。
高校教师作为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 要通过系统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达到培养一代新人的目的, 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责任心, 二是有资本。这“资本”就是指教师要有知识储备, 有深厚的科学文化底蕴。首先, 教师要努力成为一名“专家”。要积极进行教育教学研究, 不仅要系统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本专业知识, 同时在自己的专业方向或领域有更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要努力拓宽知识视野, 更新和优化专业知识结构, 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 充实自己, 才能透彻的理解教材, 灵活处理教材, 才能在讲课中做到旁征博引, 深入浅出, 引人入胜,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 教师要努力争取成为“杂家”。要有广泛的基础知识, 涉猎多门学科, 特别是对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要及时了解, 争取做到文理等学科相互渗透、相互结合, 为讲解理论知识和指导学生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能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所任学科教学中的问题, 使教学内容拥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能够感染和说服学生, 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能力,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本领。
(四)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树立立德树人的良好形象
“文化化人, 必先化已”。“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大学时期是决定和影响人的一生发展, 形成思想品德、性格与世界观的关键期, 教师为人师表, 言传身教, 对学生影响极大。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 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只有具备了立德树人的文化觉醒, 才能担负起教书育人的使命, 才能成为先进文化发展的弘扬者和推动者、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 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先进的社会思想体系, 具有高度的文化和思想内涵, 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是兴国之魂。因此,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贯穿于师德建设之中, 有利于培养教师树立以身立教、立德树人的良好形象。十八大报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炼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 代表中国精神, 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首先, 要在高校教师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想、凝聚教师队伍, 使广大教师紧紧团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 要在高校教师中广泛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 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 坚定广大教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 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再次, 要在高校教师中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弘扬时代新风, 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 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 成为言行一致、治学严谨、行为世范的合格人民教师。
(五) 培养高校教师的创新意识, 提升创新能力
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建设文化强国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教师富有创新精神, 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大学生在学习中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有研究能力的教师。教师要积极投身教育创新实践, 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 实现教育观念创新, 勇于破除旧观念和旧思想的束缚, 培养自己广阔的视野和创新的勇气, 做一名富有创造和创新能力的教师, 坚持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立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 着眼世界文化发展前沿, 把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结合起来, 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从健康有益的外来文化中, 从与时俱进的最新实践中, 汲取营养和力量, 在文化形式、体裁和内容上积极创新, 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 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性思维, 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真正落实“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 努力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不断开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新局面, 使中华文化充满生机和活力。
总之, 全面提升教师素质, 大力造就一支热爱教育、崇尚师德、精通业务、为人师表的教师队伍,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文化人才, 是实现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保障。作为高校教师, 我们应该积极行动起来, 自觉自信为开创文化事业发展与繁荣的新局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新华社, 2011-10-25.
[2]胡锦涛.2012年11月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单行本)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3]陈寅恪, 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金明馆丛稿二编.陈寅恪先生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245.
[4]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新华网, 2007-8-31.
[5]启瑄.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几点体会.求是杂志——红旗文稿[J].2012, (5) .
文化强国与文化兴企 篇3
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伟大征程中,中国企业担负着重要责任。从国际经验看,文化强国有文化产业化与产业文化化两条重要路径,而企业是开拓这两条路径的重要主体。从我国的实际来看,广大企业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直接推动者。因为提升国民素质离不开企业和企业文化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企业和企业文化建设,落实马克思主义指导、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离不开企业和企业文化建设,文化创新离不开企业和企业文化建设,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也离不开企业和企业文化建设。
在经济与文化一体化时代,发达国家不但在文化产业化方面走在世界前列,而且在产业文化化方面也走在世界前列,如美国既是经济强国、科技强国、军事强国,更是文化强国。在文化产业化方面,好莱坞大片、迪斯尼、流行音乐、出版传媒产业等在世界上都处在非常重要的地位,美国的音乐唱片发行国际市场占有率超过20%,图书销售占世界的30%;在产业文化化方面,苹果的iphone手机、ipad与其说是电子产品,不如说是一种引领潮流的时尚文化,乔布斯不仅是伟大的企业家,也是一位深通人性的产业文化化的大师,所以他的去世才引起全球的巨大反响。
必须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不但在文化产业化方面差距很大,而且在产业文化化方面差距更大。因此,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文化产业化与产业文化化两条腿走路。以文化兴企,以文化强国,是广大企业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
实践证明,企业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企业文化既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社会文化的生长点和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划时代的管理理论、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企业文化既能提高职工的人文修养,培育企业家的人文情怀,增强企业凝聚力、向心力,使企业更和谐、更有活力、更有创造力;也能使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摆脱粗放原始状态,跨入科学强企、文化强企的境界。
今年是企业文化理论在中国传播和实践的第30个年头。认真总结30年来国内外企业文化建设路径和方法,探寻企业文化融入经营管理实践的规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下建设更加优秀、更高层次的企业文化,正是企业深入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基本途径。
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 篇4
2016年12月10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主办的“2016中国工业文化高峰论坛”在京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路甬祥,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张峰出席论坛并致辞。
路甬祥表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核心是科技创新,基础是培育和建设中国特色工业文化。培育建设中国特色工业文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各国工业文化的精髓,适应知识网络时代和全球制造发展的大趋势和新要求。培育建设中国特色工业文化,要追求国家富强、社会公平,服务社会、造福人民,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协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要践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敬业求精的工匠精神和诚实守信、开拓进取的企业家精神。要围绕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进一步扩大开放、深化合作,汇聚全球创新资源,坚定自主创新、跨越引领的文化自信和开放理念。
张峰在致辞时指出,建设制造强国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不仅需要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刚性推进,还需要工业文化力量提供源源不断的柔性支撑和强大精神动力。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了工业文化发展中心,支持开展工业文化的理论研究和系列专题研究,注重工业文化与业务工作的有机结合,主动向社会各界宣传解读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张峰强调,加快工业文化的培育和发展,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一是夯实工业文化发展基础。重点加强工业文化对工业软实力提升和制造强国建设支撑作用的研究,建立工业文化资源库,健全政策标准体系,推动形成支持工业文化发展的产业、财税、人才、土地等政策体系;二是发展工业文化产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工业设计集群,培育一批示范性创新创业区域和大师工作室,研究建立国家工业博物馆,支持打造一批工业创意园区和工业文化特色小镇;三是塑造国家工业新形象。要着力塑造我国工业诚信、质优、创新、绿色的新形象,不断丰富中国制造的文化内涵;提升对外交流水平,创新宣传方式,讲好中国工业故事,传播工业文化,展示国家工业新形象。
本届论坛以“坚持文化自信 建设制造强国”作为主题,探讨在工业领域坚持文化自信、塑造中国工业新形象、助力制造强国建设。
“文化强国与教育使命”学习笔记 篇5
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迟海波
教育本身就是文化,传承与创新 举止言行,制度,红绿灯是看得见的制度;背后是一种约束、信仰、追求、梦想 价值取向表现于外在行为,精神层面是最底层的,我们是文化工作者,必须准确把握文化的内在 “文化强国”是结合时代脚步,一、为什么提出文化强国
1、从国内看:新中国成立后,“一穷二白”,穷是指经济,白指的是文化;
2、改革开放30年: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高; 影片:播放恢复高考
但……富了又能怎样,吃饱了、穿暖了,还有别的需求(追求),要有文化消费 进入手机阅读、高科技的网络传播阶段
GDP已排在世界第二,但公共文化体系跟不上,如长春市市内有200万人,但只有一个1460的大剧院。
文化不只是硬件,还有软件……二者相辅相成的 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文化的文件 小悦悦事件,2012年杭州盗车杀孩,上诉是最无耻的要求 宁财神
邻里吵架,杀小孩蒸 是魔应该是什么都不怕
问题出现:注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忽视文化建设;认为追求富裕是
2、从世界看
一战、二战后,发现不能再有战争了,提倡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19世纪是以军事征服世界的世纪; 20世纪是以经济征服世界的世纪; 19世纪是以文化建设征服新世界的世纪。战斗力是军事的核心部分,“羡慕”可以,“嫉妒”跑偏了,“恨”就陷入万丈深渊了。
3、从文化安全角度看
汉族的服装已不伦不类,语言也是,再过二十年,是否会出现青少年不会写字? 要改变一个民族的文化,要先改变其历史
文化生存是民族生存的前提和条件。一旦民族文化遭遇威胁和侵略,尽然给这个国家和民族带来深刻的危机。世界文化发展态势是西强我弱,而且,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强力推行文化霸权主义,我们必须警惕。
造就最强大国家的首要条件,不在于造枪炮,而在于能够造就其国民的坚定信仰。毁掉中国人吃苦耐劳的品格,4、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看: 人类历史上什么最珍贵?
一切物质的东西都会在历史中化为尘土,二、文化强国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必须唤醒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文化是道德、文化取向……
文化建设是慢的建设,所以领导总是广抓经济,而文化常被冷落,我们对自己的文化一定要有信心,要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软实力”学说的创建者约瑟夫 奈曾指出“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在世界上一直具有相当的影响,中国文化在很多方面都具有吸引力。” 文化不自信有一段历史,那我们该不该自信。
中国影响西方得多,孔子928诞辰,西方多个国家定928为教师节,高度地评价了孔子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 孔子” 《展望二十一世纪》
2、必须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意识 文化软实力,(1)对中国传统文化“解密”:增强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亲和力,把中国文化介绍出去;(汉语、故宫长城、中国烹饪)
(2)重视开发中国社会文化中的优势资源:要善于挖掘这些社会文化中(3)要学会传播
3、加快发展中国文化产业
4、加强文化产品生产的社会责任意识(严重缺少批判精神)重商业利润轻社会效应的负面影响很大; 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市场审批太不负责任,管理太于混乱;
我们的文化产业要有文化,特别是创意类的,不能为了赚钱而在创意中违背人类共同价值和道德底线,不能趣味低俗,格调低下。奥斯卡奖:揭示人最美好的东西才能得奖
美国影片:《美国梦》、《拯救 》《 泰坦尼克号》 中国的影片告诉:我们国家一把手都干坏事 广告:
5、打造主流文化,加强媒体管理
几年来这种文化现象“层出不穷”:超女、快男、凤姐、干露露,歌曲《香水有毒》、6、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
7、文化涵化加快,但要加强引导 文化盲从现象严重 交谊舞,过生日,蛋糕文化是神文化,拜月亮
60岁以上的老人过生日,建议不吃蛋糕,应该是详和的、温馨、有亲情 过去吃饭忌讳吹灯扒蜡
中华民族的婚礼应有别于西方的教育,必须要有中国的文化,很多婚姻是两种文化的碰撞,这就导致家庭的不和谐。春节的主题是团圆 清明节的主题:感恩 五
四、端午:爱国主义教育 应重视九九重阳节:尊老爱幼
8、努力提高国民素质,基础问题:中小学生的行为规范
9、理想信念、人文道德建设任重道远 德、才
三、学校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使命
1、学校要有文化自觉:(1)教育的本质(2)文化的内涵
学校文化就是我们在这所学校工作、学习、生活的方式:外在表现形式、个性色彩 文化是一种个性 品味 定式 品牌
(4)学校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应付化、物表化、边缘化、短期化
2、文化建设重在行动
(1)校长要担起文化建设重担(2)找准突破口,形成自己的风格:
《文蕴东师》印相 《往事》孜孜以求高山建瓯(3)想些大问题,做点小事情 厕所的管理
文化是生活的一草一本,是一点一滴的行为,(4)关注民族未来和师生未来
强化文化培根:语言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多样性(血缘性、本土性、开放性)《蒙学》 三字经 弟子规 街舞是美国
中国出版与文化自信 篇6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这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光荣使命,也是新时代出版改革发展的目标。
中国出版是对人类文明作出过重大贡献的行业,也是中国文化自信的基础,没有出版业的记录、传承、创新、发展的文化成果,中国的文化自信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充分发挥出版文化的优势,建设世界出版强国,是巩固文化自信的基础,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一、辉煌的历代出版业是文化自信的基础
中国出版经历了悠久的历史过程,在各种技术、不同载体的岁月里,都能创造不同形态的文化和知识传播的产品,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考古发现和古籍整理工程证明,以甲骨记事开始的出版,经过了铜铁铸文、石刻载功、简策成书、布帛书写等阶段的发展变化,留下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和丰富的出版古籍。特别是享誉世界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有两项――造纸和印刷术就是出版方面的,影响了全人类的文化传播生产方式,发展了大众出版,开创了人类远距离交流思想文化的新模式,至今仍在发挥着巨大作用。
还因为中国出版业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历史得以系统而完整的记录,中国的文化得以代代相传而没有中断,五千年历史、三千年文化形成博大精深、浩繁隽永的文化资源和文献典籍,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从汉代编著《史记》、整理先秦《十三经》开始,由官方主持出版的大型工程连绵两千多年。其中,唐代抄传历史典籍、宗教经典、临摹历史书画,宋代雕印出版、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四库全书》等,都是同时代世界各国中最大规模的出版工程,到1911年辛亥革命之前,我国出版留下了110多万种古籍版本,无论是内容之广、论述之全、体例之多,还是历史之长、出版之精、保存之好,都是独一无二的,是人类文明记录的精华,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散失于海外的中国出版经典在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韩国等都是最珍贵的文物、古籍,陈列在这些国家最重要最著名的图书馆和博物馆,为专家、学者、读者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礼敬。
五四运动前后,我国现代出版业得以迅速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西方学术、教育、思想、艺术等门类引进到中国,掀起了思想解放和新文化运动的高潮。商务印书馆等一批现代出版企业得到迅速发展,其中商务印书馆成为全球第三的大型出版企业,在十九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出版分公司。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鲁迅、巴金、老舍、张元济、邹韬奋等先辈,都曾办报刊、搞出版,运用出版这个工具宣传真理、开启民智、动员革命,繁荣了那个时期的出版业,为我们留下了现代出版的辉煌业绩。正在整理出版的民国典籍,记录了新旧文化转变时期的出版业盛况,在全球出版业中也有重要地位。
作为当代生活的人,每当看到这些历史经典、文化古籍的时候,内心油然而生的就是敬意。正是从书上知道了我国先民的奋斗历史、我国社会的前进方向、我国文化的光辉灿烂、我国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这些就是我们内心升起的文化自信。
在世界上,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能有这样完整的文化体系和文化积累呢?没有。那么这些文化怎么传承几千年呢?就是中国不断发展和创造奇迹的出版业。
人类的历史活动,最终留下来的只有两种东西――文物和书籍,文物以物质形式见证,书籍以精神的形态活着,影响着后人、影响着历史。我们常说的灵魂不死、精神不灭,就是她出版在书上。没有出版谁又能知道三千年的《诗经》《周易》《左传》《尚书》呢?所以,无论什么时代,出版都是创造文化的重要行业,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
二、当代出版仍然是文化自信的支柱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出版业真正走上了改革??新发展的正确道路,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了解放,现在一年的出版总量就超过过去两千年的总和,在传播真理、记录历史、普及科学、教授知识、资政育人和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们严格了古籍保护制度,普查、修缮、保存了善本、孤本、简策等珍贵出版物,运用现代技术修复、保护,确保其安全与完整,为子孙后代留下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
我们坚持开展了古籍整理出版工程,出版了中国古籍总目录,有计划地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古籍整理和出版。到目前为止,主要古籍都得到了整理、校注、今译和研究性出版,通过最大的古籍出版工程――《中华大典》的出版,系统梳理了所有的历代出版物,分类出版了各个领域的典籍,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出版工程。《大藏经》《道藏》《儒藏》的出版,汇集了经学大系,留住传统思想文化。《二十四史》《四库全书》这样重要的古籍,都出了影印、今译、点校、解读等各种版本,方便人民群众和青年一代阅读。
我们实施主题出版工程,完整地校译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以及重要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著作,丰富了社会主义研究的资料。出版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陈云、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我党领导人的文集和著作,记录了中国革命的历程和思想成果。连续十年的主题出版,完整出版了革命史、抗战史、解放史、建设史、改革史和国史、党史、军史等方面的著作,为后代留下了当代的经典。
我们设立了出版基金,支持原创作品和重大题材的作品出版,大大繁荣了我国的理论著作和文艺作品的出版,给他们提供了潜心创作的条件,为读者创造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出版基金支持的“汉籍回国”工程,使流落域外的中文版本大量回流,充实了我们的出版宝库。
我们建设了出版公共服务体系,开拓了基层和城乡多功能阅读空间,短短十年间,开辟了80多万个基层读书场所,把10亿册图书送到了农村读者的家门口,这在全世界都是少有的。民文出版基地、东风工程、全面阅读等重要活动的持续实施,根本改变了缺书少读的局面,全民阅读成为城乡文化建设根本抓手,书香中国成为全社会的新风尚,我国的有效读者达到了9亿人,从阅读中增加文化自信。
我们深入推进了出版体制改革,激活了出版的要素和能力,使出版业始终走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前列,成为先进文化的主阵地、文化产业的主力军,百亿级的出版集团已经有17家,300亿到500亿级的出版集团也有5家,年生产图书50多万种,精品力作比重提升,真正成为世界级出版大国。国际版协两任主席都认为,21世纪是中国出版的世纪。出版走出去是我国最大的文化交流,在40多个国际书展中,中国都是主场作用,图书、数字出版和版权三大国际贸易,逐年提升,已经站在世界前列,我国出版物已经进入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用汉语教材的国外公众已达2000多万人。中国出版正在影响全世界。
在高新技术融入出版产业后,我国的互联网出版、数字出版以及移动、即时出版等新业态蓬勃发展。我国的数字出版每年都以30%以上的增速领跑出版业,2017年营业收入达到6978亿元,极大丰富了人民的阅读生活。尤其是音乐、游戏、动漫、网络文学作品的出版能力迅速提升,已经领跑了全世界,在“文化走出去”方面发挥着特殊作用。这也增强了发展出版新业态的自信,充分运用新技术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
文化自信不仅依赖于文化遗产的内容等所具有的软实力,更决定于文化传承和文化创造的硬实力。出版业恰恰是软、硬实力的结合体。即使在今天全媒体快速传播的时代,出版业仍是思想、理论、文化、艺术及深度阅读产品生产传播的主力军。所以,从历史到当代,由出版业所传承的文化血脉,是真正建立文化自信的精神支柱。
三、发展新时代的出版业 增强全民族文化自信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这里提出的要求,就是新时代出版业发展的方向和任务,应当落实到我们出版业的全部工作中去。
第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中国的文化自信永远有科学的灵魂。中国出版要进一步做好马克思主义文献、著作的出版和中国共产党理论成果的出版、传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把中国变成马克思主义出版和研究的世界高地。
第二,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组织出版主题鲜明的精神文明建设图书,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导力的主流思想文化,推动社会两个文明协调发展。
第三,坚持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方式,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学性继承、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工作。通过古籍整理、研究、出版、解读等环节,让一切文化遗产活起来,造福中国当代,使我们的文化血脉永续滋养我们的子孙后代。
第四,坚持为社会的道德风尚根本好转服务,策划出版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的大众读物,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修养和提高,形成崇德向善、忠于祖国、孝亲敬老、仁爱友好的社会道德好风尚,使社会变得更和谐。
第五,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创作方针,繁荣文艺创作和出版,发扬艺术民主,扶持文艺原创作品的出版,推动新业态文艺出版的内容创作,把有品位、有格调、有正气的创新作品,多平台推送给人民享用。决不出版内容低俗、庸俗、媚俗和宣扬恐怖、暴力、色情的文艺作品和网络作品,营造健康、清朗的文化环境。
第六,坚持中国的文化立场,探索国际表达方式,出版体现当代中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的各类图书和出版产品,发展面向现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出版业,以优质的出版产品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目标,使中国文化在当今世界有一定的影响力,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精神动力。
第七,坚持深化改革和融合发展,激发中国出版业的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出版业要继续保持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文化产业主力军、思想文化主阵地的优势,做强内容、壮大产业,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上开拓发展空间,提升竞争力,展现出版强国的风采。
第八,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做好国家政策性出版和公共服务出版产品的供给。公共服务体系中的出版,是政府采购和购买服务的重点,也是出版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出版界应当不失时机地做好教材出版、古籍出版、学术出版、农家书屋更新出版、民文出版等服务性的出版工作。这一领域项目多、面积大、战线长,一定要深化供给侧改革,在服务中实现出版业两个效益的统一。
第九,坚持和发展壮大出版市场主体.培育世界级的出版跨国企业。出版企业是出版产业的基础,也是出版产品的生产者和发行者,在出版生产流程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要坚定文化自信,首先要增强出版自信,而出版自信又决定于我国出版企业的强弱。因此,能不能建设一批引以为豪的跨国出版企业,这是决定出版强国的硬实力。而就我国出版企业的现状而言,仍需要深化改革,打造中国的“航空母舰”。这里的关键不是资本、人才、资源等基本要素问题,因为我们主力集团都上了市,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现在的问题是解决“同舟共济”问题,就是要通过股份制改造,实现经理人和全体员工的股权参与问题,把出版企业变成“利益共同体”,使员工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利益共享、荣辱与共,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创造性,为我国出版的大发展贡献力量。
美术理论与文化强国(一) 篇7
美术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征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中美术基础理论的完善、美术评判体系的建构成为具有前瞻性及核心意义的工作。从本期开始,[热点述评]栏目将连续两期集中探讨:在塑造文化强国的过程中,当代美术理论应有何作为和如何作为的问题。大家就当代中国美术理论的时代精神、民族根脉、开放性、包容性等理论建设中的关键问题展开讨论和思考。这种汇集了众多学者的智慧,凝聚了当代美术理论家的期盼的学术探讨,不是一种政策性指导,而是当代美术工作者的文化自觉和时代赋予的使命。
[前沿报道]
文化自信与出版的文化坚守 篇8
文化自信缘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自夏商迄今近四千年,是世界唯一延绵发展从未間断的文化,任何国家、民族的文化都不能与之相比拟。中华文化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和包容力,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不断学习、吸收、融合、凝聚中华大地各民族文化,形成各民族共创共享共兴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成为牢固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和灵魂。富饶的中华文化及承载中华文化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资源,是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强大的文化力量。
文化自信同时缘于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振兴中华民族伟大斗争中对振兴中华文化的理论探索和实践追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一百年,中华民族不仅饱受西方政治压迫、经济掠夺和军事欺凌,同时深受文化侵蚀,中国社会弥漫着自卑、自欺和失望的气氛及心理。1934年9月25日,鲁迅在《中国人民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指出,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民”。他进一步指出:“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这里歌颂的是当时处于长征救国途中的中国工农红军,他称赞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国的脊梁。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也是中华文化的脊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由于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度智慧,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传统与时代潮流结合、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促进中国在政治、经济各个领域跃居世界前列。正如刘云山同志所说:“这种自信,来自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2011年10月28日《人民日报》)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的作用更加广泛而深刻。在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背景下,谁占据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斗争中赢得主动。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国际敌对势力正在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图谋,思想文化领域是他们进行长期渗透的重点领域。我们要深刻认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严重性和复杂性,警钟长鸣,警惕长存,采取有力措施加以防范和应对。”(2012年第1期《求是》)从我国文化建设自身看,文化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总体而言,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文化在引领时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我国国际地位还不相称,“西强我弱”的国际文化和舆论格局尚未根本扭转。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任务。
面对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出版不仅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而且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不仅要勇于文化担当,而且要敢于文化坚守。要深刻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前途充满自信,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充满自信。
出版树立文化自信必须始终坚守文化家园,既要视文化为出版的血液,又要做坚守文化的脊梁,挺直胸膛,坚持信念,奋然前行。坚守是一种承诺,一种决心,一种豪气,一种定力。坚守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坚守就是要清醒应对国际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战略图谋,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捍卫国家文化主权。坚守就是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使之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明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守就是要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抵制文化创作生产中的低俗和一切向钱看的倾向。
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 篇9
今天有幸聆听了陆校长的演讲,获益匪浅。课堂开始,陆校长传达了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并就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体实践到如何提高校园文化软实力,并谈了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现状,内容充实丰富并诙谐风趣,现记录如下:
一. 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要点
1.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十七届六中全会向全党明确提出了“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这对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提出了推进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3.提出了党在发展先进文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
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4.提出了推进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全会强调: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5.提出了我国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全会指出:到2020年,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
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
6.提出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基本方针。全会指出:(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3)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4)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遵循文化发展规律;
(5)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7.提出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要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要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要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
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提高校园文化软实力
1.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各种各样的形式对学生价值观念、道德情操、思想内涵和行为模式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较深的影响。其主要形式:一是宣传教育,即以形势政策、爱国主义主旋律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各种报告、讲座、媒体宣传等。二是各种文化活动,即知识讲座、辩论赛、讲演赛、各种征文比赛、学术讲座等等。三是社会实践,即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四是社团活动,既有大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的社团组织,在学校有关部门指导下开展活动。五是社区文化活动,即以社区为单位组织的各种文化活动,包括宿舍文化活动等。六是心理咨询,即心理测试、心理咨询等。校园文化的推行除了对内加强宣传,也要加强对外的宣传方式,这样才能达到将校园文化的精神传递到每个人的脑海里。所以,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
2.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
传承理工精神,即“求实的态度,献身的精神,革新的气质,勤俭的作风,集群的性格,乐观的情绪”
3.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极大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位哲人也曾说过:“对学生
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学校的校容校貌,表现出一个学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建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因此,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学校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构筑全员共建的校园文化体系。要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上至学校领导、下至每个师生员工都要重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在高校实现培养目标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决定着它不是单靠学校内部某一部门努力就能收到应有效果,它与学校各方面工作都有关系。
4.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校园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优秀的校园文化能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激励师生不断反思、不断超越。
5.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方面。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并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
三. 当代社会主义运动现状
1.第三世界的社会主义思潮
第三世界的社会主义思潮,主要是指亚非拉各国的民族社会主义思想.又可分为两部分:
一是执政党鼓吹的社会主义;
二是亚非拉国家内的共产党主张的社会主义。
第三世界的社会主义类型可分为:
①村社社会主义
②宗教社会主义
③民主社会主义
④激进社会主义
⑤军事社会主义
⑥合作社会主义
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思潮
【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推荐阅读:
文化强国战略08-23
文化强国之武术文化07-24
文化强国梦论文10-10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05-20
理解文化强国战略目标06-02
让文化引领海洋强国建设07-05
文化强国离不开教育改革08-24
热点十谟言获诺奖,建设文化强国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