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文化自信

2024-07-05

读书文化自信(通用9篇)

读书文化自信 篇1

《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读书心得

信息技术服务事业部

马嘉林

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说实话是读不进去的,尤其是前几十页,讲的都是比较大的、宽泛的道理,犹如心灵鸡汤,读过也没留下很深的印象。印象中最深的一句话就是书中反复讲的“心是道的源泉,道是德的根本,德是事业的根源”,它论述了“心-道-德-事业”的关系,用书中举得例子“种苹果”,“事业”相当于最终的果实-苹果,“德”相当于树干枝叶,“道”相当于树根,“心”相当于苹果树的土地、种子、水分、阳光和肥料等,按照书中的论述“人生的最大战略就是提升心灵品质。心灵品质提升,道随之提升,仁爱、智慧、胸怀和能量这四种主要的德以及无数的德也随之提升,事业的成就自然随之提升。心灵品质提升一分,道就增加一分,德就增多一分,事业就增长一分。有怎样的心,就有怎样的道,就有怎样的德,就成就怎样的事业。”

联想到自己的工作,我们赛维信息技术服务事业部的“心-道-德-事业”又是什么?我个人的理解,我们的“事业”是实现赛维咨询的快速发展,做大做强;我们的“德”是事业部的组织架构和人才基础,这个是实现“事业”的支撑;我们的“道”是事业部的发展战略和方向,这个是明确事业部“德”建设的方向;我们的“心”是事业部的文化建设和团队士气。

1、我们的“事业”-实现赛维咨询的快速发展,做大做强。就像入职海信的第一天诵读的海信理念,“海信是个企业,更是一项事业,需要千千万万的海信人世世代代去成就”,赛维咨询的事业也是如此,我们要把它做大做强,这个是我们事业部共同的心声,赛维信息技术事业部从2009年从集团信息管理部划分至今,每一个赛维IT人都秉承着“敬人、敬业、创新、高效”的企业精神,从服务海信内部客户开始,到今天外部服务逐渐发展壮大,依靠的就是我们要做大做强的决心和目标。

2、我们的“德”-事业部的组织架构和人才基础。赛维咨询的组织架构也经历了几次大的调整,2009年由集团信息管理部调整至赛维,目的是为了发展外部业务;2013年内部成立销售部、方案中心、实施中心和支持中心,为了也是更好的适应外部市场的发展要求,将销售、售前、实施、支持整个项目周期更好的管控;2018年初SAP开发人员整体由支持中心划拨至实施中心,支持中心改为技术中心,虽然是一字之差,但定位和发展方向却有了重大调整,目的是能更好的发展自有产品,真正把做自有研发产品(SRM、SMS、CRM等)做到模块化、通用化,满足市场需求,更有市场竞争力。伴随着每一次组织结构的调整,事业部人员也有20多人发展到今天100多人的团队,人才团队不论是数量上还是人才技能水平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形成了人才梯队。但需要清醒的认识到,目前人才队伍的建设和事业部发展速度相比,还是明显要落后些,人才的短缺越来越成为实现事业部“事业”的短板,为此事业部明确了未来两年人才发展的规划,一是继续加大校招人员规模,扩大人员基数,二是大力引进高层次人员,多渠道、多方位引进核心人才。

3、我们的“道”-事业部的发展战略和方向,事业部从2010年第一次开始做外部项目至今,事业部的发展战略和方向也经历了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2009划拨至赛维最开始还没有明确要大力发展外部市场,2010年开始做外部市场时,也是有单就接,也没有搭建自己的销售团队,依靠的是其他企业的分包,事业部真正开始明确方向应该是2015年,确定了要把外部市场做大做强,后面又逐步明确了重点突破的领域和市场。2017年开始又明确了自研产品的发展方向,确定赛维咨询自己的技术路线图。

4、我们的“心”-事业部的文化建设和团队士气,事业部由小变大,由最开始仅能凑出一支项目实施团队到今天同时十几个项目同时在进行,唯一没有变的就是事业部整个团队敢打敢拼的奋斗精神。“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每一个赛维咨询人都在用心践行“我用心、您放心”的服务宗旨,为客户用心、为工作用心,就是对自己用心。事业部一直秉承着营造“家”的部门文化,设身处地的为员工解决问题,团队内部也把各自的队友当成自己的兄弟、姐妹,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们坚信只要我们用心工作,团队上下目标统一,继续发扬敢打敢拼的作风,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的事业,把赛维咨询真正做大做强。

读书文化自信 篇2

立足当前, 充满文化自信

福建烟草商业以“一株烟草不同叶, 不同叶片皆属烟”为融合原则, 赋予责任“母子文化”强大的生命力:相同基因, 和而不同。在母公司“责任烟草”企业主旨的引领下和“母子文化”体系的约束下, 各子公司凸显自身个性, 认真总结提炼了德、诚、实、宁、容、融、和、正、方、勤、智、精、严等企业个性特征, 以自身的不同个性丰富“责任烟草”“母子文化”内涵。深度融合, 兼容并蓄。以“相同基因, 不同个性, 深度融合, 兼容并蓄”为融合方式, 让13个子文化既能在“责任”母文化上找到链接点, 又能彰显自身特点, 不断推动“母子文化”深度融合。丰富内涵, 融入地域。各子公司融入地域文化元素, 立足自身企业个性特征, 从立志、修身、为人、处事、建功等五个层面, 进一步挖掘提炼企业文化内涵。如泉州市子公司立足“德”个性特征, 提炼出厚德立志、立德修身、明德为人、正德处事、成德建功。我们立足福建烟草商业文化建设现状, 充满文化自信。

一是企业文化建设有基础。在“一株烟草不同叶, 不同叶片皆属烟”融合理念的指导下, 公司探索建立了“母子文化”新架构体系。该体系的建立及全省烟草商业文化建设成果的全面发布, 赢得了行业内外的赞誉, 塑造了良好社会形象, 标志着福建烟草商业企业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架构体系完整系统。国家烟草专卖局有关领导、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领导和相关专家学者对公司“母子文化”给予了高度评价, 并授予“全国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基地”称号。“母子文化”以“公认难题的突破性成就”为亮点, 获得“企业文化30年实践十大典范案例”称号。

宣贯践行扎实有效。坚持“一手抓创建, 一手抓宣贯”, 广视角营造氛围, 多载体宣贯传播, 积极推动文化成果宣贯践行, 加快文化成果转化。

制度建设稳步推进。按照“理念引领制度, 制度反映理念”的指导思想, 积极推进企业制度修订, 逐步完善、创新地将文化理念融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之中。

视觉识别全面规范。认真贯彻《中国烟草视觉识别系统》, 为树立鲜明的行业形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机关办公室上墙内容、桌面摆放、整体布局等做出统一规定, 打造标准办公室。

评价体系逐步健全。加大了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考核力度, 细化了年终综合业绩考核评价 (千分制考核) 体系中的企业文化内容, 跟踪企业文化宣贯践行成效。制定了《中国烟草行业企业文化评价体系——福建烟草商业企业文化评价实施细则 (试行) 》, 为进一步摸清全省企业文化建设现状提供了有力依据。

二是企业文化建设有前景。时代发展前景。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 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现代文化战略的制定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全会指出, 中国文化建设的方向是社会主义, 目标是推进科学发展, 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 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些文化建设战略的系统阐释, 无疑将有力推动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些都为我们大力发展企业文化提供了政策支持与理论支撑。

行业发展前景。虽然当前行业文化建设仍以“地市局 (公司) ”为主流, “母子文化”为基础的“全省统一服务品牌”模式还未全面铺开, 但公司也敏锐地看到, 行业文化建设的主导方向已经向着统一品牌的道路上迈进, 下一阶段服务品牌的建设将顺利推进。从这点来看, 公司的“母子文化”是有前瞻性的, 是符合行业改革发展实际的。

企业发展前景。经过这些年的探索与实践, 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也有了向前发展的良好基础。更为宝贵的是, 大部分单位能将企业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作出了一系列文化建设的重要部署, 从体制创新、经费投入、基础建设等方面, 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 文化建设更加自觉、更加主动, 文化发展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着眼未来, 追求文化自强

遵循《决定》精神, 公司将以追求“文化自强”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不断推进企业文化发展和繁荣。夯实基础阶段 (2012年) 。主要工作目标是实现从思想到行为的转变及推进从理念到品牌的转换, 即通过对企业文化建设进行全面“回头看”, 明确企业文化宣贯践行中的难点、重点及对策, 进一步推动企业文化为广大干部职工所认同和践行;全面启动服务品牌建设, 努力探索、构建全省统一服务品牌。

提升水平阶段 (2013—2014年) 。主要工作目标是实现从理念到品牌的转换, 即在2012年服务品牌建设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服务品牌相关体系, 启动品牌价值评价工作, 提升品牌的经济实力、经营活力和市场魅力、价值创造力。

总结提高阶段 (2015年) 。主要工作目标是实现从自觉、自信到自创、自强的转变, 即对前两个阶段的工作进行分析、总结, 在其成果的基础上, 努力推动文化建设向文化管理进步, 推动全省烟草商业企业文化建设系统化、长效化、特色化。

一是抓好企业文化“难点”建设, 实现“三个自强”。要实现企业文化建设三个阶段的主要任务, 通过“三个抓好”, 实现“三个自强”。首先抓好企业文化长效机制建设, 实现“机制自强”;其次抓好企业文化内训队伍建设, 实现“队伍自强”;三是抓好企业统一服务品牌建设, 实现“品牌自强”。

刘森尧:偏执自信的读书人 篇3

初识刘森尧,是看他2005年的日记,他写生活、情欲、哀乐中年的感受,365天的片段,多为读书观影的笔记;荤素不忌,爱恨分明,竟有点武侠江湖的豪迈之感。后来看他的《读书》、《母亲的书》、《天光云影共徘徊》……系统、独到的对文学、电影的分析,理性的笔调依然不掩饰自己的喜恶。我问刘森尧,如果真像朋友提议的去写一本《那些我不喜欢的文学名著》,书单会很长吗?他说:“会很长啊。像《红楼梦》、《异乡人》、《麦田捕手》、《尤利西斯》、《包法利夫人》……而且只要挑十本来写,很多人的反应就会很强烈。但是,人家喜不喜欢一样东西,你又何必那么紧张呢?”我心里暗暗叹服,可真是偏执又自信!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热爱。

读书的古典主义路线

现在藏书颇丰的刘森尧,并非出身书香世家,小时候家里没有任何的书报杂志,当时的精神食粮主要是学校里订阅的《国语日报》,这也是他进入文学世界的开始。《国语日报》是一份针对小学生的报纸,由于使用注音,可以让小学生很容易阅读。台湾当年出版了一套“东方少年文库”,是由中西经典文学改写的简易版,经常在《国语日报》上连载,作者有时候会把原典介绍给小朋友。出于好奇,刘森尧在五年级时读到了人生中第一本书——《西游记》,加上西方的《基度山恩仇记》(编注:大陆译为《基督山伯爵》),成为他文学启蒙的两本书。“启蒙之后就没完没了了,因为你的兴趣被挑起来了。这两本书影响之大真的无法形容,就是让你突然间变聪明了,觉得:这个世界上有这么珍贵的东西,我以前怎么都不知道?我以后要好好掌握!”初中之后,刘森尧又读了一系列的课外书,如《水浒传》、《济公传》、《三国演义》、《钟楼怪人》(编注:大陆译为《巴黎圣母院》)和日本侦探小说等。

爱读书不分中外。刘森尧在东海大学念外文系的时候,由于专业的原因,读了大量的英美作品;在当年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一些“禁书”也引起了他的好奇,于是也读到了很多由香港同学带来的1930年代作家如鲁迅、沈从文、老舍、茅盾等的作品。

但刘森尧说,高中和大学看书都有囫囵吞枣的味道,东读西读,读《卡拉马助夫兄弟们》,读《罪与罚》,读不起劲,只是虚荣地觉得“我读完了”,但“真正吸收了吗?”在大学毕业后的几年之间,人的内心世界和智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回头读这些几年前读不下去的书,就觉得很好看了。他决定好好重读这些书,还把日记当读书笔记来写。“读文学真的要经过训练。我是在大学毕业以后才学会看书的。”

刘森尧在他的著作里谈卡夫卡、托尔斯泰、杜思妥耶夫斯基……他一直在对经典进行重读。“以前年轻的时候没有那么强烈的感受,但现在觉得很多书都要重读。年纪越大,喜欢的范围一定会缩小,像以前我看《愤怒的葡萄》、《人性枷锁》觉得非常喜欢,现在就觉得太浅了。在这个情况下,就只能开发新的,另外就是重读。通过重读的方式,来肯定它是不是一本好书。读书到最后还是要走古典路线,经过时间淘洗留下来的才有价值。”现在刘森尧读《世说新语》、《文心雕龙》和四书等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都是大学时候立志要读但只有点到为止的作品。

进行重读有一个很大的机缘是他从2002年开始带领的读书会。参与读书会的都是年纪相仿的朋友,所以选择的书都是品味一致的,一个月一本,因为要上课,重读以外还要做笔记,心得就很强烈了。

刘森尧也不讳言,要在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中找出有兴致、有热情读这些书的人不容易。他们会读流行类的,但没办法读两、三百页的文学作品。他观察台湾的图书市场,逛大书店的多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年纪越长就越少,中年读者要买书的话都只能到冷僻部门找;反观法国,情况刚好相反,逛书店最多的是四、五十岁的中年人,而且法国人读书就是读文学。“这涉及到书出给谁看的问题。在西方,他们读文学是先从古典开始的。现在两岸的年轻人都不太愿意接触古典作品,所以阅读基础就没办法扎实。初高中的古文教育非常重要。”

电影永远只是电影

刘森尧在大陆最为人知的身份是电影书的翻译者,而他也是台湾七、八十年代很重要的影评人。电影之于刘森尧,是仅次于文学的最爱。

1975年,刘森尧报考中国文化学院的艺术研究所戏剧组,真正理由是仰慕姚一苇教授的才学。在东海外文时接触了西洋戏剧,而中国文化学院是一所中西兼顾的院校,他向姚一苇教授学习文艺理论、戏剧美学,从俞大纲教授课堂内外吸收中国戏剧史知识。他也在这三年中,在“台映”、“永安”电影院过上了“丰收又疯狂”的看电影日子,通过翻译电影书、看电影杂志吸收了大量电影学问,开始看出了电影的奥妙。“文化三年真的是黄金岁月,是心灵跃升和开眼界的阶段。所以我认为有时候不能太自主,永远有容纳新东西的机会。”

未及撰写研究所的毕业论文,刘森尧又飞往伦敦,进入电影学院。他在一年内看了一千部电影,他说,到了英国,才看到了好电影。七、八十年代的台湾,没有进口好电影,本地所拍的电影就更不用说了,当时写影评是很苦闷的,因为所能看到的电影太烂,影评都在谈不喜欢的电影。现在他谈《教父Ⅰ》、《野草莓》、《秋光奏鸣曲》、《乱世儿女》……都是经典之作。“好的电影和好的文学作品一样,百看不厌。《教父Ⅰ》我已经看了不下百遍。”

刘森尧的人生,总由一些心中最爱牵引着前行。后来他到爱尔兰,是为了《格列佛游记》的作者Joanthan Swift;在四十几岁的时候到巴黎,是希望把梦寐以求的语言学会、读懂。在法国六年,生活只在学校、家里、咖啡馆打转,买书、读书、译书、写文章就是全部。法国生活是刘森尧几段游学生活中收获最多、最快乐的一次,这次他只觉得享受,已不复在伦敦时所感到的孤独、落寞和不安。“人到了那个年纪还可以学会一种语言,然后用它读喜欢的文学作品,而且是在它们所描写的那个环境里;可以看原文的蒙田、巴尔扎克、普鲁斯特、西默农……够了,我的人生这样子也蛮不错的,虽然没发什么财,但人生就图个过瘾嘛。”

在法国时,刘森尧的主要经济来源就是给台湾的报纸写文章,以及翻译书。六年内翻译了近二十本书,涵括戏剧、小说、电影学、文学理论。虽然有些书译得很痛苦,但收获也很大。这都是刘森尧法国生活最值得回味的甘苦。

从“文化”到伦敦,再到巴黎;由戏剧到电影,再到文学,每一次进修内容的转换,似乎也代表着他心中之所系。热爱电影的刘森尧说“电影永远只是电影”,这是他参照文学所下的定论。“比较有永久性的还是文学,探测到人伟大心灵的是文学。”

15年前,台湾大学曾经举办了一次“文学与电影”的学术研讨会,刘森尧在会上听到一些台大外文系的老师说,文学改编成电影之后,只要看电影就好了,文学就不用读了。他当时很惊讶。“看电影和读书是必须分开的两件事。文学作品——我指的是伟大的文学作品——被拍成电影之后,我们去看,是因为好奇,想知道它被怎么诠释。不看也没关系。但不能说你还没有看过原著,看了电影之后觉得,算了,我已经知道故事了。这是不对的。读文学是一种精神境界的提升,看电影大多时候只是知道故事梗概,顶多看人物的诠释和叙述方式如何。虽然电影和文学都是叙述性的东西,但在心灵的感受是两回事。看电影顶多两三个小时,可是一本像样的书要读一两个礼拜。电影就只是电影。人可以不看电影,但绝对不能不读书。”

深爱文学的刘森尧,又如何看文学的未来?

关于“美丽新世界”的“危言”与“耸听”

刘森尧在一篇关于法国旧书市场的文章里谈及作家签名本的珍贵,他有时候会想,一百年后,不知道谁第一版的行情会最高?不过他说,也许一百年后根本已经不再有文学了。

笔者:一百年后可能没有文学。你为什么会有这么悲观的看法?

刘森尧:最早的问题是说,文学走到了一个死胡同。可是我们现在看,好的小说还是不断地出现,新的写法、后设的写法还是很精彩,比如像马奎斯(编注:大陆译为马尔克斯)的《百年孤寂》、《爱在瘟疫蔓延时》(编注:大陆译为《霍乱时期的爱情》)、艾柯的《玫瑰的名字》、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都是很迷人的。所以小说还是大有看头。

但是接下来的问题是,电脑出现以后,把人的思维转向机械化的情况。现在电子书出来了,我们就很紧张:以后有电子书的话,传统书怎么办?以后第一个被消灭的是出版社,第二个被消灭的是书店;我们读书只要带一本像现在书本一样大的东西,里面可以装几百万字。传统书没有了,这样子还能从事文学创作吗?我觉得很困难。我们读到关于未来的科幻小说,像《美丽新世界》里面书就完全被消灭了,因为那个时代已经不需要读书了。那我们现在有这个倾向啊,音像、影像的东西逐渐在取代书。

2000年电子书出现的时候,法国很多人都很紧张,后来发现说,还好,电子书并没有对传统出版造成打击,而且业绩更好。其实我觉得这是回光返照。以后我们必须面对拿电子书的时代,因为人类的文明就走到那个地步。

传统书被取代,就像黑胶唱片被CD取代,道理是一样的。我估计十年、二十年之后,我们读书就是读电子书了。以后书会慢慢不见了。就是说,人类的某一段文明曾经有书,后来没有了。

笔者:那你收藏书的那个乐趣就会没掉啦!你不是说同一作家同一作品不同版本都会搜集,还有普鲁斯特、李维·史特劳斯的第一版作品。

刘森尧:以后完全没有这个事情了。然后到最后就整个消失了,连电子书也消失了,都没有了。

笔者:但像黑胶唱片它不是会成为一种古董的东西。那以后书会变成很宝贵的东西?

刘森尧:会宝贵啊。但书有固定的寿命,不可能永久存在。电子书可以永久存在。我带着一本电子书,随时想读什么,而且也有字典的功能,任何功能都有,太方便了,一个小小的碟片可以装几百万字甚至几千万字,甚至以后整个图书馆几亿字的东西全部可以收集在一个小空间里面。

笔者:不会连图书馆都没了吧?

刘森尧:以后也没有图书馆啊,你要图书馆干什么呢?

笔者:你的结论就是这样子吗?我不希望看到这个样子。

刘森尧:因为人类的文明一定是往这个方向走。而且这个力量不是个人能抗拒的。以电子书来讲,这一定是以后的趋势,你没办法阻挡。我们现在为什么会怀旧?书的光辉灿烂时期不过几百年而已,从有印刷术到现在,还不到一千年。《美丽新世界》是在1930年代写的,很多对五百年后的预言现在都已经出现了,更不要说等到五百年后。

笔者:我现在还没有电子书这种东西,但你在电脑上看文章,和打开一本书看就是两种感觉。而且传统印刷的书它会有一个墨香、纸香,你刚买一本书的时候会很享受那种味道,然后它老了以后又有另外一种味道。那电子书都没有这些啊!

刘森尧:对爱读书的人,逛书店的乐趣是非常大的。你可以一整天都泡在里面,感觉是很舒畅的,然后买到自己喜爱的书,那种感觉也很舒服。这个事情会慢慢消失。人类的文明一定是这样走的,没办法。

笔者:你觉得,如果以后还会存在广义上的文学,会不会只剩下通俗文学?

刘森尧:文学是人类最精华的脑力的展现。以后人的脑力的展现会往别的方面发展,变成不需要创造文学了。而且医药的发展会很惊人,以后人活到一两百岁的可能性都会有。

笔者:那时候会很无聊吧?

刘森尧:人不会生病,以后任何病都可以用药物解决。这都是以后会达到的境界,那种境界也不需要读书了,每天活着就是吃饭、睡觉。

笔者:你说以后会没有文学,那以后会没有电影吗?

刘森尧:电影也一样。电影会先消失,文学相对会比较久。但不是几十年的问题,可能也要一两百年吧。我认为那是趋势,是一定的,但不是现在,也不是紧跟着的未来。你不要那么紧张。

笔者:既没文学,又没电影,那人活着干嘛?

刘森尧:所以你要好好读《美丽新世界》啊,看里面怎么描写这样的世界。

这基本上就是一个菜鸟读者被资深读书人“恐吓”的过程。也许在我们的潜意识里,都偏执地认定,只有传统书才是书。

那个叫做“电子‘书’”的东西,到底是单纯的e化还是彻底的异化?幸或不幸,我们都不用经历那样无法选择的时代。

而现在可以享受的,就是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把自己安置在一个舒适的角落,摩挲着封面上的凹凸,然后展开手中之物。这时也许会有风,有一种熟悉又唯一的味道,也许还会在里面发现难辨所属的笔迹,又或抖落一纸被遗忘的心情。拥有过这种美好的人都明了,这样才有温度。

自尊自信的读书名言警句 篇4

骏马是跑出来的,强兵是打出来的,

山涧的泉水经过一路曲折,才唱出一支美妙的歌

正是礁石的阻挡,才使浪花显得美丽。

如果刀刃怕伤了自己而不与磨刀石接触,就永远不会锋利。

只会在水泥地上走路的人,永远不会留下深深的脚印

努力就是光,成功就是影。没有光哪儿来影?

经受了火的洗礼泥巴也会有坚强的体魄

拒绝严峻的`冶炼,矿石并不比被发掘前更有价值。

有建树的人,并非具备了比一般人更优越的条件,相反,他们要经过更多的磨练,走更艰辛的路。

在林荫路上散步不值得称赞,攀登险峰才有真正的乐趣。

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就永远只能是死水一潭,

没有激流就称不上勇进,没有山峰则谈不上攀登。

根儿向纵深处延伸一寸,小树被狂风推倒的危险就减弱了一分。

如果你想攀登高峰,切莫把彩虹当作梯子。

不举步,越不守栅栏,不迈腿,登不上高山。

让生活的句号圈住的人,是无法前时半步的。

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人只能引为烧身,只有真正勇敢的人才能所向披靡。

要是你的心本来就在燃烧,那么一旦需要,掏出来就可以当火把。

种子牢记着雨滴献身的叮嘱,增强了冒尖的勇气。

读书给我梦想给我自信作文 篇5

我是一个快乐的书迷。我的书柜里挤满了书,不论哪本书,我都百看不厌。每当我拿起一本书,就会在书的海洋里游得不亦乐乎。曾多少次妈妈叫我吃饭,我都以为自己已经吃了呢!

读书,让所有的环境瞬间消失。我仿佛坐上了时空穿梭车,周游世界各地。

穿越时空,我来到了月亮上。

我看见了嫦娥姐姐怀里抱着玉兔,玉兔的.尾巴短短的,毛雪白白的,摸上去可舒服了。两双大眼睛水汪汪的,一张三瓣儿嘴,可爱极了!

穿越时空,我来到阿拉伯世界!

见识到了阿拉丁神灯的神奇,看见了阿里巴巴智斗海盗的勇敢;我遇见了木偶皮诺曹,让我知道做好孩子多不容易,但只要努力,总会做到……读书让我轻而易举去体验不同的生活经历。

穿越现实,我来到一个虚幻的,五彩斑斓的卡通世界。在这里我放飞梦想,成了无所不能的多面超人。打怪兽,保地球,我还是一名英勇无畏的奥特曼战士和一名正义的生化战士,我还与铠甲战队并肩作战过呢。更高兴的是,我有了可以听我倾诉,帮助我解难,帮助我实现梦想的“多来梦”机器人。有了它,就不再为期末考试而担心了呢!

我尝到了书的滋味,书成了我最亲密的伙伴,我懂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领悟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更是明白了“读书人有素质气质,是个高质量的人。”读书多,语言积累多。有了积累,我说话自信了。有了积累,我在同学面前大方了;有了积累,我的作文常常受表扬了。

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篇6

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提高文化自觉,关键是要全面认识文化发展对于国家、民族及青海的重大意义。

文化自信是我们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自身文化发展的坚定信心。

文化自信来源历史深处。泱泱大汉、煌煌盛唐,当这些盛世湮灭于历史的长河时,留给人们的是深深扎根在民族灵魂深处的文化。所以,当人们谈到兵马俑,谈到丝绸之路,甚至谈到不被人熟知的缶,都满怀对自己历史文化的自信。文化的演变和发展反映了人类历史的演变和发展。只有掌握了文化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才能顺应时代潮流历史大势。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文化是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是综合实力的有力支撑。

综合国力的竞争,深层次是文化的竞争。只有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面对我国文化领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我们党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对现实挑战的深刻洞察。

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导。只有引领中华文化复兴的时代潮流,才能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物质基础日益坚实的关键时刻,作出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大部署,这是对未来趋势的科学判断。

做到文化自觉,就是要自觉地认识到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自觉地认识到文化作为社会经济重要支撑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自觉地提高文化对历史进步,社会前行,人民幸福的时代担当和重要职责。做到文化自信,就是要对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自信。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防止的一些倾向。

这就是说,我们对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要抱正确的态度。如果对外来文化一律兼容并包、全盘西化,或抵制拒绝引入,对传统文化逆向解构、颠覆、拆缷、那就叫文化的不自觉、不自信。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化时代,我们要放眼世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既要充分认识和坚守自己的文化,又要善于学习借鉴他人的文化。“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对传统文化首要的是学习和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怎样去爱国、怎样去爱家乡、怎样去爱他人。其次是对传统文化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毛泽东同志说:“文学艺术对于古人和外国人的毫无批判的硬搬和模仿,乃是最没有出息的最害人的文学教条主义和艺术教条主义”。另外,要给文化创新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要坚持“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即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影响着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当代大学生要具有先进的思想理念和较高的道德素质,要不断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联合在一起的,是充分理解了自己的文化后产生的发自内心的信仰,如同一个人的自信心深入骨髓。

读书文化自信 篇7

一、弘扬广西精神, 提振广西文化自信

广西历史悠久, 文化多元, 物产丰饶。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和睦相处, 合作交融、团结互助, 形成了一种和谐安宁的生存状态与生态环境;在风云变幻的历史长河中, 为维护祖国的安全和边疆的稳定, 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独特的奉献, 磨炼出了开放包容的内在素质, 并始终如一地以创新争先的作风与劲头, 推动着广西的进步与繁荣。广西人民在八桂大地上, 创造了稻作文化、铜鼓文化、花山文化、山水文化、海洋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学术文化、艺术文化以及以广西精神为标志的精神文化。八桂子弟侬志高、瓦氏夫人、袁崇焕、陈宏谋、冯子材、刘永福、韦拔群、李宗仁、李济深、梁漱溟、王力、李宁等杰出人物, 是广西精神的重要创造者和代表性人物。千百年来, 广西各族人民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发展, 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与伟大的贡献, 其业绩和精神, 辉映山川, 永载史册。

广西精神, 是广西文化的精髓, 是广西人民的形象标志。弘扬广西精神, 让我们回顾自身发展的历史, 感悟广西人民的内在美德与强悍能力, 惊叹先辈光辉业绩之伟大, 从而强化了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 提振起我们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激发了我们奋发上进, 传承荣光, 开拓新世纪伟大事业的豪情, 增添了强大的动力。

二、弘扬广西精神, 提升广西文化创新力

弘扬广西精神, 深入开展学习践行广西精神活动, 对于提升广西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创造力, 强化文化软实力, 意义重大。其中, 通过弘扬广西精神, 提升广西文化创新力是推动广西跨越发展的关键一环。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源泉和不竭动力。胡锦涛总书记在2011年“七一”讲话中提出, 要“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段论述充分说明, 激发文化创新力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发展进步, 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文化创新力基于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生, 文化创新需要先进文化理论引导, 文化创新与人才的聚集和人的素质全面提高密切相关, 文化创新的成果造福于全体人民大众。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是提升文化创新力的基础;贯彻科学发展观、弘扬广西精神是激活文化创新力的动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加快推进文化改革, 扶植创意产业, 壮大文化产业, 生产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 是激活文化创新力的举措;增强广西文化凝聚力、影响力、竞争力和文化产业实力, 促进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 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是激活文化创新力的目标。

三、推动广西文化创新的主要着力点

以弘扬广西精神为动力, 推动广西文化创新的主要着力点有以下一些:

一是大力推进文学艺术精品生产展示广西文化高度和文化新形象。文艺精品代表文化高度, 展示文化形象。广西在文艺精品的创造上取得许多成就, 在标注广西文化高度、展示广西文化形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如以大型舞台艺术作品《八桂大歌》、《妈勒访天边》、《大儒还乡》、《天上恋曲》、《碧海丝路》为代表的舞台艺术成就;以作家东西、鬼子等为代表的广西作家连续两届获得鲁迅文学奖为标志的文学成就;以广西电影集团的《冰雪同行》、《碧罗雪山》等影片为标志的电影艺术成就;以漓江画派为代表的美术创新艺术成就;以接力出版社文艺精品图书连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综合实力为标志的出版成就;以《印象·刘三姐》创造的大型实景演艺成就, 等等。这些文艺精品与文化艺术成就, 包含深邃的文化内涵, 在全国范围内产生较大影响。实践已经证明, 大力推进文艺精品生产, 是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广西在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进程中, 应该进一步实施文化精品战略, 扶持原创性作品, 提倡艺术创新, 着力打造一批代表广西形象、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戏剧、音乐、美术、书法、摄影、舞蹈、杂技、广播、影视、动漫等文化艺术精品, 展示广西文化新高度、新形象。

二是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焕发民族思维创新。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低估的战略地位, 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的重要工具, 是人生的导向, 是事业发展的根基。文化研究和社会实践表明, 文化软实力中最重要的是思想力、创造力。思想强则文化强。哲学社会科学在其间发挥重要作用。文化创新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科学方法作支撑, 社会实践中的文化创新也得在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过程中升华, 才能成为稳定的强大的文化力。一个缺乏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引导的民族, 是没有生机、没有希望的民族。广西要实现跨越发展, 必须不断强化文化创新力, 强化思维创新。通过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焕发民族创新力, 充分发挥其作为党委政府和社会发展的思想库作用, 使其更好地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为全社会提供智力支撑。

三是创新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壮大广西文化实力。在数字化、信息化新形势下, “文化+科技”是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和亮点。文化产业领域的新兴业态正在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部分。建设民族文化强区, 必须借助科技之力创新发展新兴文化业态。要大力发展数字内容、网络文化、网络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新兴业态的文化产业主要指采用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 推动文化产业升级。通过加强数字技术、数字内容、网络技术等核心技术的研发, 加快关键技术设备改造更新, 促进文化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总量的提升, 壮大广西文化实力。

文化自信与出版的文化坚守 篇8

文化自信缘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自夏商迄今近四千年,是世界唯一延绵发展从未間断的文化,任何国家、民族的文化都不能与之相比拟。中华文化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和包容力,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不断学习、吸收、融合、凝聚中华大地各民族文化,形成各民族共创共享共兴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成为牢固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和灵魂。富饶的中华文化及承载中华文化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资源,是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强大的文化力量。

文化自信同时缘于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振兴中华民族伟大斗争中对振兴中华文化的理论探索和实践追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一百年,中华民族不仅饱受西方政治压迫、经济掠夺和军事欺凌,同时深受文化侵蚀,中国社会弥漫着自卑、自欺和失望的气氛及心理。1934年9月25日,鲁迅在《中国人民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指出,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民”。他进一步指出:“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这里歌颂的是当时处于长征救国途中的中国工农红军,他称赞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国的脊梁。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也是中华文化的脊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由于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度智慧,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传统与时代潮流结合、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促进中国在政治、经济各个领域跃居世界前列。正如刘云山同志所说:“这种自信,来自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2011年10月28日《人民日报》)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的作用更加广泛而深刻。在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背景下,谁占据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斗争中赢得主动。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国际敌对势力正在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图谋,思想文化领域是他们进行长期渗透的重点领域。我们要深刻认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严重性和复杂性,警钟长鸣,警惕长存,采取有力措施加以防范和应对。”(2012年第1期《求是》)从我国文化建设自身看,文化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总体而言,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文化在引领时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我国国际地位还不相称,“西强我弱”的国际文化和舆论格局尚未根本扭转。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任务。

面对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出版不仅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而且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不仅要勇于文化担当,而且要敢于文化坚守。要深刻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前途充满自信,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充满自信。

出版树立文化自信必须始终坚守文化家园,既要视文化为出版的血液,又要做坚守文化的脊梁,挺直胸膛,坚持信念,奋然前行。坚守是一种承诺,一种决心,一种豪气,一种定力。坚守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坚守就是要清醒应对国际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战略图谋,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捍卫国家文化主权。坚守就是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使之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明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守就是要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抵制文化创作生产中的低俗和一切向钱看的倾向。

文化自信和文化强国交流分享 篇9

编者按:北京大学社会经济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郭建宁最近在中信集团“学习十九大精神 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专题培训上所作的讲座,解读了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了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和精神实质,阐释了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发展战略,对于我们学习领会十九大精神、把握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方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现予编发,供学习参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传递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引起海内外普遍关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立足中国文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和经验。文化强国是新时代的重要标志和重要内涵,今天围绕文化自信和文化强国与大家作交流分享,主要讲三个问题:第一,文化在当代社会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第二,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与精神实质;第三,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发展战略。

一、文化在当代社会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

文化是什么?有三段话可以帮助大家理解。第一段话出自《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有两个概念,一个是天文,一个是人文。中国古代哲学讲天人合一,天就是天文,人就是人文。天泛指所有的自然现象,也就是今天的自然科学。与人有关的人类社会是人文。为什么要观乎天文?目的是察时变。这个“时”不是今天讲的时代,而是时间、时辰、气象、气候,是日月星辰、春夏秋冬、潮起潮落、花开花谢等自然现象。观乎天文是为了发现自然现象的变化,那么观乎人文为的是什么?它的目标和格局更宏大,是为了“化天下”。文化的英文Culture一词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最早的意思是培育庄稼、养殖,历经七八百年的演变有了培育人的含义,在英语里,文化最早是农业概念。那么在中国,文化这个词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我了解到最早的文献是《周易》,就是这段话,“观乎人文”与“以化成天下”中间隔了一个逗号,文化这个词已经呼之欲出了。文化文化,关键在“化”。治理国家必须观察天道自然的运行规律,以明耕作渔猎之时序;又必须把握现实社会中的人伦秩序,使人们的行为合乎文明礼仪,并由此而推及天下,以成“大化”。

第二段话是“文化何来,由人化文。文化何用,由文化人。”这是中国当代学者关于文化产生和文化功能的表述。文化是怎么产生的?由人化文,是人创造了文化,没有人就没有文化。自然界没有“化”,春夏秋冬、潮起潮落、花开花谢都是按照一定规律的往复循环,动物界也没有“化”,虽然有的动物通过人的强化训练可以表演高难度的动作,但那是人驯化的结果,不是真正意义的“化”。只有人有文化。文化离不开两个条件,一个是语言,一个是文字。有了语言和文字,文化才能交流、传播和储存。所以是人创造了文化。那么文化有什么用?由文化人,文化反过来提升人、培养人、塑造人、熏陶人,这是文化的功能。我们在生活中常讲,某个民族的人有教养、有素质,某个人有气质、有风度,基本上讲的就是有文化内涵和文化魅力。

第三段话是“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出自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和党的十八大报告。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我们民族的历史应该从文化传统来讲,它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是我们的血脉,要传承发展,弘扬光大。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精神家园。如果没有了文化的维系,我们就没有一个安身立命之地,没有精神寄托之处,这就如同一个人没有了灵魂,浮萍没有了根。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形成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滋养了中华民族,二者相依相存,不可分割。

以上三段话,分别来自古代、当代和中央文件,说得非常透彻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也有很多论述,其中一段是2013年3月17日在全国人大会议谈到中国梦、中国道路时的讲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这段话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讲的。第一层意思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与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相通的,30多年的背后连接的是5000年;第二层意思是,中国道路与中华文明是相通的,中国道路要连接中华文明,二者是内在衔接、辩证统一的,没有中华文明就不会有中国道路。这是这段话的核心思想和深刻之处。当然这不是否定今天的改革创新,而是要强调“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中华文明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根本、根脉、根基,是底色、底蕴、底气。

还有一段表述出自2018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理论自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力量;价值先进、思想解放,是一个社会活力的来源。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场合专门论述文化,还论述得这么精彩,令人十分振奋,也表达了坚定推进文化自信的决心,未来我们要继续立足中国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二、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与精神实质

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到文化强国到文化自信,体现了我们党对文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也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现在讲四个自信,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重要支撑,道路自信是路径,理论自信是指南,制度自信是保障,文化自信是根基。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是我们党认识上的一个飞跃。

习近平总书记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是第一次总书记在论述一个问题时连用了六个“更”。文化自信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形成的革命文化,三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自信是这三方面的统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精神基因、精神命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形成的革命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精神动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文化,引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

文化自信的实质是什么?一是精神独立性,要有独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兼容并包、富有特色,而不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二是文化主体性,要以“我”为主,“我”是文化的主体,而不能简单地被别人同化或者他者化,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实现它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用客观、礼敬、科学的态度对待中华文化,激活其生命力。五四运动带来了两个重要概念,科学“赛先生”和民主“德先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哪个概念能放在这两个概念之前。但20多年后毛泽东同志在写作《新民主主义论》时将一个概念放在了科学和民主之前,那就是民族的概念,用以强调中华文化的主体性,体现了党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信。三是理论原创性,这一点非常重要。这些年高校有一个共性问题,好多理论、教材、范畴、表述用的都是西方的,这在改革开放之初有一定的合理性,学习借鉴先进是必要的,但也要有我们自己的理论体系。讲好中国故事,要有中国话语体系,要有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方案,这一切都离不开原创。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这一点,要求形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这些都要靠理论原创。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过去有一句话说我们是走自己的路、说别人的话,这个现象必须扭转,才能真正体现文化自信。我们既要有开放的胸怀、包容的态度,吸纳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但也要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话语,这离不开精神独立性、文化主体性和理论原创性。

如何实现文化自信?其中一个方法论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这体现了文化自信的本源、广度和厚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不忘本来是处理好传统与当代的关系,在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吸收外来是处理好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关系,以世界的眼光、开放的胸怀,吸收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面向未来是处理好当下与未来的关系,直面中国问题,强化问题意识,以问题为导向,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文化自信是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和超越的内在动力。只有树立了坚定的文化自信,才能在面对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时,既不盲目排外,也不保守复古,进而推动传统文化在新的语境下融入时代发展,融合现代科技实现文化的创新,实现文化的超越,引领未来。

还有一个方法论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这是文化自信的前提。文化自觉是对固有文化既不自卑也不自大,既要了解本民族文化的长处也要看到短处,这样才能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才能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文化自信是对外域文化既不俯视也不仰视,特别是对待西方文化应该平视,平等的交流对话。文化自强是指文化繁荣、文化优势和文化复兴,文化繁荣是对未来讲的,我们社会主义文化要大发展大繁荣;文化优势是对外讲的,在国际交流场合中要有话语权优势和主导权优势;文化复兴是对中国梦讲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伟大复兴,而文化复兴的标志正是我们国内文化的繁荣和在国际上文化比较优势的显现。

三、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发展战略

(一)核心价值是主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四是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在指导思想、理想信念、精神动力、行为规范方面形成了相互联系、有机配合的系统。

在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应该和世界发展态势以及当代中国国情有关。现在讲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各种思想文化交融,人们的价值观多元、多变,在全球化、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大背景下,人们的价值选择,特别是年轻人的价值选择,越来越呈现出一种独立性、差异性、多样性。怎么办?这就需要有一个精神旗帜,需要思想引领,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我们说的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认为难在三个地方:第一,理论难;第二,形成共识难;第三,知行合一难。围绕这三个“难”,我们应该有三个转换。一是从理论体系到格言警句的转换,使之短小精悍,形象生动,朗朗上口,过目不忘,耳熟能详,妇孺皆知;二是从理论界向人民大众转换,从学术圈向老百姓转换,使普通民众都能了解和把握;三是从知到行的转换,从理论走向实践,使之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生活规范和行动自觉。

西方核心价值是自由、民主、平等、博爱,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或许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认为有三个关键词非常重要:和而不同、仁者爱人、礼义廉耻。我们通常讲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地名里也常用到,像颐和园、雍和宫,所以“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征,是内在精神和价值追求。但中国文化不仅讲“和”,还讲和而不同。“和”之中必然包括差异、不同,甚至包括分歧、冲突,如果一切事物、文化都是千篇一律,都是单一性、同质化的,那会非常可怕。文化需要多样性,要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一旦某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文化多样性就少了一种。如果最后全世界只剩下一种文字、一种语言、一种颜色,那么人类的发展就会失去生机和活力。所以中华文化强调通过和而不同包容差异,对内讲和谐社会,对外讲人类命运共同体,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

而“仁”则是中国传统文化评判做人的一个高标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仁”,仁者爱人的仁者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有责任、有追求、有担当,对社会、对人民、对国家都有贡献的人。儒家思想认为仁爱的实行是人人皆可为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所有人在仁者的眼中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下贵贱之分,这才是真正博爱的体现。然而仁爱的实践又是任道重远的,在日常生活中必须严格遵循“礼”的规范,时时检束自己的身心,即便在没人的地方也能像在大庭广众之下一样不懈怠放纵。仁的体现,就是礼,所谓“非礼勿闻”“非礼勿听”“非礼勿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就在于言行上,君子在细微处见精神,即便是小事也不放纵自己的身心。

中国古代有一个思想家叫管子,他说过:“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在他看来,国家的四个支柱就是礼、义、廉、耻,少了任何一个国家就会像大楼一样坍塌。每个人,不管你是富还是穷,不管你是精英还是草根,都应该知道礼义廉耻。现在的中国虽然在政治和经济上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仍然存在着一些我们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我们面对着数不清的假冒伪劣,层出不穷的坑蒙拐骗。这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一个法律问题,同时也是道德文化问题。这些问题说到底是因为羞耻感的缺失,没有了羞耻感人就没有了底线,眼中就只有金钱和利益,那可能什么伤天害理的事都做得出来。

怎么概括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刚才讲了西方的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而概括21世纪中华民族社会主义的价值观难度就比较大。一般来说用四个词、八个字来概括比较简明扼要、铿锵有力,像北京精神“爱国、创新、包容、厚德”这四词八字。但是要用四词八字来概括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就不太容易,因为今天的中国既有传统的元素,又有现代的元素,既有中国的传统思想,又有西方的近代思想,还有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交融的独特文化。中宣部曾经开展很多课题和研究,讨论怎样用八个字来概括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很难达到广泛共识。所以到了十八大我们采取了一个比较有弹性的、开放的、留有空间的一种表述方式,十八大讲核心价值体系的时候提出了三个倡导: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后面一句就是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其中包含了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国家价值目标,第二个层面是社会价值取向,第三个层面是公民价值决策。对于这二十四字的三个倡导,一直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二十四字倡导非常重要,是我们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思路,一个重要成果;还有一种意见认为这二十四个字还是多了一点,不太好记住,所以大家希望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概括,这个过程还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二)软实力是关键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们的硬实力发展得很快,GDP总量达到世界第二,但国家软实力还相对落后,经济影响力远远大于文化影响力。怎么办?要重视软实力建设。这其中包含几个问题:

第一,软实力的内涵是什么?软实力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提出来的,约瑟夫·奈曾任美国助理国防部长,2004年他出版了一本书叫《软实力——国际政治的制胜之道》,主要从政治、文化、外交三个方面阐述了软实力。我们这里论述的是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指与经济力、军事力、科技力相对应的,通过文化载体和文化方式表现的影响和能力。今天软实力这个概念已经写入了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报告,在学术研究、理论文章中也频频出现,大家也越来越重视软实力的作用和影响。

第二,软实力的特点是什么,和硬实力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只要记住一点,就是硬实力是强制力,硬实力要靠强制起作用,比如说美国的霸权主义军事干涉,单边主义。你要听我的话,如果你不听,我就封锁、禁运、轰炸、占领,最后导致弱肉强食。硬实力靠强制,软实力则靠吸引,这是两者最大的区别。软实力的核心是文化魅力,最大的特点就是同化的力量和感化的作用,“不战而屈人之兵”是软实力的最高境界,因此软实力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其一,软实力是创造力。软实力一定是来自于我们的原创,比如说美国的好莱坞大片,在我们这儿播放体现的也是美国的价值观,而不是我们的软实力。其二,软实力是竞争力。它能让我们拥有话语权,拥有影响力。其三,软实力是凝聚力。它能凝聚我们13亿人、56个民族。其四,软实力是亲和力。它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春风化雨,水到渠成”,不是强迫,是吸引,是心服口服,心悦诚服。就是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认同这种价值观,信奉这种价值观,按这种价值观为人处世。

前面讲过,文化关键在化,“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个“化”就是一种潜移默化,就是在不知不觉中你认同了这种价值观,这就是软实力的特点。

第三,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关系是怎样的?按照辩证法的要求,我们在讲硬实力的时候要想着软实力,在讲软实力的时候也要想着硬实力。所以硬实力是软实力的基础,软实力是硬实力的提升。我的一个观点是软实力的发挥一定要有硬实力作为支撑。比如说鸦片战争、甲午海战,那个时候我们积贫积弱,没有硬实力,软实力也不行。因此我们在五四运动时期基本上形成了两大口号:一个是学西方的科学民主;一个是“打倒孔家店”。但是今天不一样,我们的综合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人家就会研究你经济腾飞背后有什么原因?有什么样的文化信息和文化密码?特别是现在的国际形势,我们周边环境有很多问题的解决要以硬实力作为强大的支撑。现在中国是世界第二,美国也想把中国遏制住。有人概括为两句话,没有硬实力挨打,没有软实力挨骂。所以我们既要有硬实力也要有软实力,让这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第四,美国的文化软实力怎么样?美国是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但是现在也面临着下滑、疲软的态势,也有像占领华尔街、金融危机等诸多问题。但美国毕竟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它的军事力、经济力、科技力都还是世界第一。

美国的文化软实力还很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理论。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上个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以后的冲突不是军事冲突也不是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文明的冲突,以基督教为主的西方文明,以伊斯兰教为主的阿拉伯文明,和以儒学为主的东方文明,这三大文明的冲突。学者福山写了一本书是《历史的终结》,约瑟夫·奈又提出了一个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占领了理论的制高点。第二个方面是媒体传播。美国的互联网、报纸、影视都拥有很强的媒体话语权。第三个方面是商业文化。比如美国的NBA、好莱坞大片、麦当劳、肯德基、迪斯尼、芭比娃娃等,体现的都是美国的商业文化。原来我也不太关注商业文化,直到有一次和美国人一起开文化会议,一位美国人推荐我看了一篇题为《M:美国的第二面国旗》的文章,是美国记者写的,我看了以后很吃惊。这位记者到过世界上很多地方,包括亚洲、欧洲、拉丁美洲在内的很多国家。他说:“我到过很多国家,这些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他们的大城市、中等城市、甚至是中小城市的繁华地段都能找到麦当劳,在远远的100米以外你就可以看到显著的标志。当我看到M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美国的第二面国旗。或许找到美国的第一面国旗很难,但是我能非常容易地看到美国的第二面国旗。”所以他那种美国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我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才知道商业文化有这么重要,都成为美国的第二面国旗了。我们中国有很多很好的小吃,但是并没有像麦当劳、肯德基这样传播到全世界。有记者这样概括,我们现在的年轻一代是在“三片”中成长的:芯片、薯片、好莱坞大片。而在这些东西后面都渗透了一种美国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我们多多少少都会受到它的影响。当然,我们绝对不能关起门来抵抗这些文化的侵蚀,我们还要坚持对外开放和扩大交流,但是要以我为主,保持我们文化的主体性。

现在有一个词用得比较多,叫文化安全,我同意这个概念,但是仅仅讲文化安全还不够。文化安全就像我们古代的万里长城,把自我保护起来,但仍是一种弱势保护,是一种保护性反应。文化安全只是第一步,不能仅仅停留在这里,我们还要睁开眼睛看世界。第二步就是要注重文化交流,要让文化“走出去”,提升我们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这是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事情。第三步是文化自强,文化安全不是目的,文化强国才是目的。文化安全是第一步,文化交流是第二步,文化自强拥有话语权是最终目的。

软实力说起来比较抽象,其实软实力就在我们周围,只是我们有时候没有注意到,没有深刻地体会到。最典型的就是我们过生日的模式,不同国家、民族、语言的人都用同样的方式过生日,吃蛋糕,吹蜡烛,唱生日歌,现在我就是这样过,但这是西方的方式。生日歌本来就是英文的,大家都知道“Happy birthday to you”,到了我们这里变成中文是“祝你生日快乐”,到了其他国家就变成其他国家的语言,但音调形式都还是一样的。这就是软实力,是一种上游的水,从高处往低处流。

我们现在年轻人怎么结婚?男士西装革履,女孩穿白色婚纱。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红颜色才喜庆。我们过春节都是大红灯笼,红春联,红鞭炮。但是西方是白色,代表纯洁。现在女孩结婚都穿白色婚纱,惯用的曲子《婚礼进行曲》也是西方的。还有每年六七月份是大学生毕业的季节,学生聚在一起往往会唱一首歌,就是《友谊地久天长》。我们音乐会的最后一支曲子往往是《拉德斯基进行曲》,因为曲子的节奏感很明快,到最后一分钟左右,把大家带到晚会高潮。北京的超市到晚上关门的时候会奏一支曲子,萨克斯曲《回家》。刚才提到大学毕业生,还有硕士、博士,他们穿的学士服、硕士服、博士服,都是西方的。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这就是文化的软实力。如果有一天西方人的超市关门时奏我们的曲子,西方人的婚礼上奏我们的曲子,那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就真是极大提升了,所以我们还要朝这个方向努力。

(三)精神家园是基础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这是一个很重要也很有创意的提法。我觉得精神家园这个词用得特别好,不仅突出了文化身份的认同,而且强调重新凝聚、整合和塑造。用有的学者的话说就是“恢复记忆”“重建传统”“精神还乡”“再中国化”。

如何理解精神家园,我觉得有三个要点:第一是文化认同。就是我们在总体上要认同这个文化,当然这个文化要与时俱进,要发扬创新。第二是文化包容。我们现在讲的中华文化是一个大文化的概念,不仅包括大陆,也包括了港澳台,还包括了所有的海外华人。只要它认同我们的精神文化,就是我们精神家园中的一员。第三是文化传承。文化传承现在是当务之急,就是要把中华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下去。

怎么建设精神家园?关键是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我的理解是,文化建设贵在积累,重在创新,传承是基础、是前提,创新是方向、是生命。文化建设首先要讲传承,但是仅有传承还不够。要在传承与创新的结合中来建设文化强国。

先来看传承,为什么说传承特别重要?近百年来,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可以概括为三句话:看不起、看不到、看不懂。“看不起”是指五四运动时期“打倒孔家店”。到了“文革”的时候就变成了“看不到”,我们在“文革”的时候有一个运动叫“批林批孔”,现在给90后、00后的大学生讲课,讲到这里的时候,同学们都是一脸诧异,问为什么要把林彪和孔子放在一起?如果说五四时期是“看不起”,“文革”时期是“看不到”,那么现在的问题就是“看不懂”。看不懂可能比看不起、看不到更危险。因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民族的精神家园,看不懂的话这个血脉就中断了,精神家园就没有了,文化就消亡了,这个是最可怕的。我在北大讲课有一个感觉,现在的学生互联网好、计算机好、外语好,视野开阔,西方一些先进的哲学观点、政治学观点、法学观点,学生们基本上都是第一时间知道的,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他们反而知之甚少,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反差,也体现了我们现在面临的困境。有学者调侃,今天中国人已经不会写诗了,最擅长的是写段子。虽然有的段子也很精彩,发人深省,但毕竟和唐诗宋词元曲不在一个文化层面上。回想当年清华大学的国学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还有北大的梁漱溟、辜鸿铭、冯友兰等,这样的国学大师今天几乎很难找到了。由此可见,文化传承非常重要,是当务之急。这些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很多综艺节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等,影响最大、最成功的是中华诗词大会,帮助人们找寻曾经的诗意心灵、诗意生活。我们还有一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有力的推广人,就是习近平总书记,他在各种场合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中华文化中的治国理政经验,帮助大家深刻认识到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但是仅仅讲传承还不够,我们还要讲创新,我们在21世纪如何应对全球化的冲击,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如何求生存与发展?核心就是文化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种文化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即使有优秀的文化传统,也需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同时融入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市场精神、法治精神、竞争精神、公平精神等新理念。只有永远保持创新的精神,才能谱写新时代的新篇章,赋予它新的内涵与活力。我们不能把孔子、国学和软实力划等号。软实力既包括传统文化,也包括我们今天的新文化。它是传统文化传承前提下的新文化。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孔子儒家是我们丰富的资源,是我们的优势,是我们的底蕴。但是我们还要发展创新,还要往前走,还要创造属于今天的新文化,如果没有创新,那就在文化问题上成了啃老族。所以文化既要讲传承,又要讲创新。

上一篇:吕彩茹读书心得体会下一篇:别错过一颗炙热的心的优秀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