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文化

2024-09-13

读书文化(精选11篇)

读书文化 篇1

1、奥运开幕。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 悠久的中国历史文化征服了世界, 中国元素让世界瞩目。2、“汶川地震”。在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前, 山东作协副主席王兆山的政治献媚诗与“范跑跑”事件, 引发种种价值观念的争议, 迅速演变为公共文化事件。3、300亿“造城冲动”。山东省有关领导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高调宣布将在济宁建中华文化标志城引发一百多位政协委员签名反对和公众舆论的广泛质疑。4、《暗算》入选茅奖。麦家的《暗算》凭借同名电视剧的巨大影响力, 凭借着读者良好的口碑, 在本届茅盾文学奖中担当了“搅局者”的角色。不少读者反映, 《暗算》似乎更适合评一个中国电视“飞天奖”编剧奖。5、北师大爆粗口教授。四川师范大学教授钟华著文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季广茂的一本新书作了严厉批评。季广茂一连在博客上发了13篇文章对钟华及其亲属进行谩骂。进入公共视野的季广茂事件迅速演变为一场“学术界最好玩的八卦”。6、学者杨帆深陷“抄袭门”。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杨帆因为举报学术造假和造假者金仁淑一起被学校要求“停职检查、听候处理”。7、阎崇年遭遇“掌掴”。在《百家讲坛》上主讲清史而扬名的学者阎崇年, 在无锡签售时突然遭一青年男子掌掴。评论认为, 现在的讲坛中, 学者主观推测的东西不少, 使本来的“授业解惑”变成了“误人子弟”。8、韩寒“炮轰”文学大家。陈丹青与韩寒就阅读与小说进行讨论时, 语气轻蔑地点评了老舍、巴金、茅盾乃至冰心等若干文学大家。两人言论经媒体转载后, 舆论哗然。认为韩寒之流是把肤浅当做招惹眼球的卖点。9、网络文学“扶正”。盛大网络宣布成立盛大文学有限公司, 推行在网络发表作品、读者付费阅读的网络文学原创方式, 挑战传统的在杂志发表、在出版社出书的纸面文学创作方式。10、《报告文学》明码标价收费发稿。

读书文化 篇2

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到引发出人生沦桑感。——余秋雨 初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总是感叹于他那伸张有力的笔法和豪迈中略带凄苦的哲语。而欣赏余秋雨的美文在很大程度上对我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和和给我了一个文化省思的自由空间。

有人说余秋雨老师写的文章太苦了,尤其是《文化苦旅》。的确,写文章绝非易事,而写一些关于文化的历史情节方面的书就只有“苦”了。至于说《文化苦旅》是最“苦”的,大概是因为它的涉及面之广,其所涉及到的历史情节又最深、最扣人心弦:

任何一本散文集敢像它那样一开头便涉及到王圆录那样的具有重大历史背景、能在读者心灵最深处刺痛原本就很薄弱的民族自尊心的人物。胆怯之余,还因为,除了历史学家,很少有人能够将那段尘封多年的、早已无人问津的历史片段写得如此详尽而生动。

更没有哪一部散文集能有它那样大的涉及面。因为很少有散文家,或其他文学大师会象余秋雨老师那样仅靠两条腿去拜访祖国的名山大川,去丈量历史的每一寸土地。

正因为余秋雨老师靠自己的腿走了那么多的路,所以他的文章读起来总不会让人感到很轻松。

却有一种想读而又不能轻易去读的感觉。

也正因为余秋雨老师靠自己的腿走了那么多的路,所以读他的文章总会感到一种长途跋涉的“苦与累”。

但如果没有这种“苦与累”的感觉,读者就不会因到达而喜悦;就不会因半途折返而失望;就不会因前途渺茫而惆怅;就不会因寻访半天却徒劳无获而郁闷;就不会好似身临其境地随文章的波澜壮阔、跌宕起伏而或喜或悲。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人都可以象秋雨这样勇敢地去走,但,只有他可以这样冷静而痛苦地揭露,历史留给我们的大多都是疼痛和伤疤,即使有时光这样的良药,也难以痊愈。有些人可以把时光当成忘忧草,有些人无论如何也做不到,他们只会一遍又一遍地咀嚼那份苦涩,而这份苦涩还会一代一代地遗传。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废墟》中写道:“废墟是毁灭,是葬送,是诀别,是选择。时间的力量,理应在大地上留下痕迹;岁月的巨轮,理应的车道间辗碎凹凸。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

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营造之初就想到它今后的凋零,因此废墟是归宿;更新的营造以废墟为基地,因此废墟是起点。废墟是进化的长链。”他反省整个民族的文化。他从“中华王朝的背影”中,评论一个民族的兴衰成败、一个文化盛败的因由。

就我个人来说,最动人的一定是那篇《风雨天一阁》:“登天一阁楼梯时我的脚步非常缓慢,我不断地问自己:你来了么?你是哪一代的中国书生?”就这一句问话,让我这个自诩为“书生”的书生汗颜,这个词实在离我的个人旅程太远。我扪心自问,究竟是什么触动了我的神经,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上最早进入文明的人种之一,让人惊叹地创造了独特而美丽的象形文字,创造了简帛,然后又顺理成章地创造了纸和印刷术。这一切,本该迅速地催发出一个书籍的海洋,把壮阔的华夏文明播扬翻腾。但是,野蛮的战火几乎不间断地在焚烧着脆薄的纸页,无边的愚昧更是在时时吞食着易碎的智慧。一个为写书、印书创造好了一切条件的民族竟不能堂而皇之地拥有和保存很多书,书籍在这块土地上始终是一种珍罕而又陌生的怪物,于是,这个民族的精神天地长期处于散乱状态和自发状态,它常常不知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自己究竟是谁,要干什么。而让我们这些从事于古籍修复的人员更加痛心疾首。可能对待王道士那种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情感也是如此

倡导读书,构建和谐文化社会 篇3

关于如何提高阅读率和阅读量不仅是专家学者的经常性话题,也引起了普通民众的广泛关注,所以李克强连续两届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指出,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创造源泉。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他说,书籍和阅读可以说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倡导全民读书,建设书香社会是大势所趋,是历史发展的需要。而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当下,中华优秀文化蕴含的人生智慧、价值观念、道德理想、人生追求、情操境界以及对世界感知的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所以建设书香校园,从学习传统文化开启。

中华文化经过了五千年的沉淀,不断凝结、升华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创新力,历史证明,千年来的国人,身易碎、魂不灭,形易散、神仍在。

“和谐”是中国人文精神的核心。中华文化素以“亲睦九族、平章百姓、协和万邦”为理想,西周政治家周公提出“敬德保民”的思想开启了中国民本思想的先河;《六韬》中提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的命题,孟子提出“民贵君轻”、“得民心者得天下”,董仲舒提出“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所以我们经常讲的“以人为本”,是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根源的。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正是儒家“仁义礼智信”的传承与创新。其“服务人民”者,仁也;“崇尚科学”者,智也;“热爱祖国、团结互助”者,义也;“诚实守信”者,信也;“遵纪守法”者,礼也。其“辛勤劳动、艰苦奋斗”者,则是中华传统美德之“君子自强不息”的传承发扬。这些正是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不朽价值和时代意义的生动证明。

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由于经过上个世纪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批判,到“文革”时期的全民破“四旧”、文化大革命,再到批林批孔中对孔孟儒学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我们面临着一代文化断层、文化遗产消失的状况。从我们的学校教育来看,在追求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授的同时,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日渐式微。《诗经》、《大学》、《论语》等曾在中国盛行2000多年的经典名篇淡出了各类课堂,《千字文》、《三字经》、《弟子规》等儿童启蒙教材逐渐消失。从幼儿园开始,家长就让孩子苦学外语而丢弃国学经典,许多中学生能熟练地阅读英文书籍却看不懂文言文章;满口的西方格言警句,而对东方的古老智慧却知之甚少;校园中近半数人追崇影星歌星、大款大腕,却少有人知道先贤名人、科技英才;本科生、博士生的汉字写得“惨不忍睹”,母语讲不利索……这一系列现象与中国这个文明古国、文化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语言文化是民族的命脉,国家亡了可以复国,但文化灭了这个民族就永远不会在世界上找到立足之地。我们面临的不是外国语言入侵,而是自己人要背叛自己的语言,这比外国人的入侵更可怕。

有鉴于此,许许多多的的仁人志士为了继承和宣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传统文化开始热爱传统文化,在全国上下形成了一个广泛学习积极应用、构建和谐、提升素质的良好风气,国学馆、读书会,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汉字听写、国文大赛等节目已经越来越受到民众的关注和喜爱,教科书中传统数目越来越多,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传统文化已经在我们的人文素养和社会关系的构建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习传统文化已经是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共识。

2009年7月习近平在中央党校给领导干部讲话时提到,要读好书读善书。他特别谈到:“要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作为领导干部,把对父母的爱扩大到对人民的爱,甘心做人民的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可以为政一方造福百姓;作为老师,把对子女的爱扩大到对学生的爱,可以有教无类,耐心细心;作为同学,把对父母兄弟的爱扩大到对同学对老师的爱,可以宽容礼让、以诚待人,给自己营造一个温馨和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环境,给自己营造一个宽容平和、感恩向善的心态。记得温家宝总理看望季羡林老先生的时候,问构建和谐社会最要紧的一条是什么,季老说:是人内心的和谐。

所以积极开展学习传统文化、宣讲传统文化的活动,通过我们的学习提升自己,带动他人,强化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我们的人才培养和学生的个人成长融入到推动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时代洪流中去,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读书文化 篇4

一、问题的提出

对于一个人来说,素养提高是一辈子的事。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有的人的世界大得能够包容天下,而有的人的世界甚至连自己也容不下。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距?我认为这与他的知识、学养有关。而文化素养,对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笔者曾在一本书中看到这样一个笑话:中国古代有一个县官,他的官是花钱买来的,文化水平很低,升堂时看到一个犯人叫“金止未”,他不认识,就喊“全上来”,堂下的犯人全部都上来了。他又看到一个犯人叫“郁卞圭”,又大喊一声“都下去”,所有犯人又都全部退了下去。这样的笑话,在教师中可能不大会有。但有些教师由于学习不够,知识面不广,文化底蕴不深,有时课堂上难免会念错字,说错话,而处于尴尬的境地。

语文教师文化素养的提高有很多途径,但读书学习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不读狄更斯、拜伦,怎么理解英国?不读罗曼·罗兰、雨果,怎么理解法国?不读托尔斯泰、屠格涅夫、普希金,怎么理解俄国?不读杰克·伦敦、欧·亨利,怎么理解美国?还有中国的《红楼梦》、古典诗词等,都应该系统地学习。

江苏省特级教师王栋生曾说:“对一个教师来说,他的时间表的分配应是七分读书三分教书。”可见,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首先应该是一个读书人。据说,有个学生在美国读博士,听无机化学课,教授借用莎士比亚《李尔王》中的一句台词来说明一个现象,顺便说起了莎士比亚戏剧,这一说就止不住了,说了两个小时。来自世界各国的博士生,没有哪个不吃惊,没有人认为他“上课跑题”,而是认为“化学太了不起了”。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教师要有广博的学科知识和深厚的文化素养。尤其是语文教师,不仅自己要多读书,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多阅读。只有教师真正喜欢读书,爱好文学,被文本打动,拿自己的研习积累和心得与学生交流,不人云亦云,才能起到一个很好的“点燃”和“带入”作用。如果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能于知识学养的纵横辨析、归纳演绎中将其中内容化为自己的教学智慧,就不愁吸引不了学生了。

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校长孙双金认为,要上好课,一要有扎实的功底,二要有精彩的设计,三要有真挚的情感。三位一体,缺一不可。而这扎实的功底,不是立竿见影的东西,是要靠积累的。真正意义上的优秀教师,不但教学水平高,而且还要有其“诗外”的功夫。这让我想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故事,有一次苏霍姆林斯基去听一位教师的课。听课时,他有一个习惯,记下执教教师的教学环节,课后点评。可那节课实在是太吸引人了,直至下课他笔记上也没记下一个字。他问那位教师:“你这堂课花了多长时间?”“直接时间是15分钟,但我一辈子都在备这堂课。”可见,知识是需要积累的,优秀教师的功夫在课外。“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说的是演员,教师又何尝不是如此?

二、学好本体知识

我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用精神的成长创造使命的精彩》一文中指出:“而今,我们不少语文课泡沫很多,缺乏扎实的本体知识,缺乏学术含量、文化含量。”

因此,作为中小学教师,我们首先要学好本体知识。本体知识,即特定的学科知识,它是教师的看家本领。经典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语文教师本体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诗歌,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经过近两千年漫长的发展、演变,到了唐代,无论是体制的完备,还是题材的多样,无论是意境的深邃,还是韵律的精严,无论是揭示生活的深度,还是反映现实的广度,在封建社会,已达到了不可企及的境界。所以,鲁迅先生曾风趣地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以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鲁迅书信集》)

上海诗人赵丽宏也说过:“我一直有个看法,就是中国的旧体诗在它那个时代到达登峰造极的地步,是不可超越的,写律诗大概超不过唐代,唐代的律诗在艺术上已到达极致,写词肯定写不过宋人。”还有宋诗也有自己的特色,用启功先生的话说:“唐诗是囔出来的,宋诗是想出来的。”

唐的文化、宋的文化为什么有厚度?正如蒋勋先生在《“美”的最大敌人是“忙”》中所说:“因为它看到大的,也关注小的。杜甫挤在难民里逃难,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如果这十个字变成千古绝唱,我觉得不是诗的技巧,而是诗人心灵上动人的东西,他看到了人。同样那捧白骨,很多人走过都没看到。”

中国台湾诗人余光中曾以别样的眼光打量古典诗词,他说:“我们是否可以学学‘江南可采莲’一诗的抽象构成,‘一树碧无情’的抽象感,‘北斗阑干南斗斜’的几何趣味……”

要知道,诗和词,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来诗词并称。史上既有评论家对诗词的风格进行了总结,“诗家苍劲古朴”,词“贵香艳清幽”,故形成了“诗庄词媚”之说。

在表现手法上,“诗有赋比兴,词则比兴多于赋”。后来的元曲以“俗”为本色,表现手法则“赋和比多于兴”。

三、多读一点历史

除本体知识外,语文教师要多学一点历史知识。我们的教师,要有各方面的知识、各方面的修养,只有一个方面的知识和修养是不够的。从一定程度上讲,教师不应该只是学科教师,他首先应该是文化人。

在教育教学中,一个教师如果没有人类文化大视野的支撑,没有对文、史、哲、法学、经济学和自然科学的了解,而仅仅将自己的目光局限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那么便很难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优秀教师。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读史使人明志”,“历史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古代文、史、哲是不分家的。左丘明的《春秋左传》、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都是以“志”著史的典范。尤其是《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传记文学,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还有诗歌,杜甫的诗被称为“史诗”。小说如曹雪芹的《红楼梦》,更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部文学著作。它写尽了人世间的辛酸,写尽了一个家族的兴旺盛衰,也是整个封建社会的缩影,同时它也是一部清朝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因此,要研究文学,必须要了解历史。人是活在历史中的。有了历史感,生活的深度就不一样了,精神的深度也不一样了。

四、不可不读哲学

哲学之于教师发展,犹如空气之于生命,是不可或缺的。正如冉乃彦先生在《中小学教师如何用哲学》一书中所说:“‘学哲学'和‘用哲学’,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必由之路。”那么,什么是哲学?它对我们的人生有什么意义呢?有人说,哲学是寻找人之为人的存在根由的一种诘问。作为一个人,我们不得不问:“我是从哪里来的,我要到哪里去?”从某种意义上说,“哲学赋予了人们一种‘Choice (选择)’的眼光,使得你能够站在制高点上,可以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东西,在人生的三岔路口更有把握”。(俞吾金《哲学导论》)

实际上,哲学是一种“大智慧”,它不仅包括“科学的世界观”,也包括“人生价值观”,两者是有机统一的。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认为:“学哲学可能更有意思,它可以融会所有学科,更有高度。”没错,哲学是一种境界。从哲学的角度来研究教育,揭示教育的本质和规律,会给我们带来新的教育思考和价值判断。有人说,看山有三种境界。一曰看山是山,二曰看山非山,三曰看山还是山。这里面的禅意哲思,对教育新常态下教师的理想追求和教育行为不无启发意义。

说到今天的中国教育问题,归结到一点,也许正是因为缺少思想的润泽、哲学的思考。尽管,我们大学里有一门课程叫教育哲学,但今天的教育,很多时候真的是与哲学渐行渐远。因此,我们要学习列宁的《哲学笔记》,读一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林逢祺、洪仁进主编的《教师不可不学的哲学》等书籍。

在古诗文教学中,文、史、哲是三位一体的。柏拉图说得好:“教育,从最高意义上讲就是哲学。”因此,我觉得教师一定要读点哲学,精神要作一点追究终极和意义的努力。

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原意是“爱智慧”,也就是说,研究智慧的学问就是哲学。因此,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经典阅读,读的大都是文史哲与艺术等,也就是文学、哲学、历史及艺术作品。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部分的文史哲,当是中国文化的根系所在。其中不但有着智慧,也流动着思想。所以,大凡认真学习经典文化者,多能走进真善美的境界。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中学得人格的刚烈,从马克思学得人世的激情,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

近年来,难怪许多企业家和大企业高管热衷于学习历史、文化、哲学和宗教。他们为什么会突然迷上了人文知识?有一个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毕业的大企业高管这样说道:“要论管理知识,最尖端的我们都了解了、掌握了。但到我们这个层次,发现要进一步提升,必须有大智慧。而大智慧,在管理学里面是没有的,都在文史哲里面。”企业家都认识到了这一点,何况我们教师?

五、不能没有美学知识

除文、史、哲之外,语文教师还要学习美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郭沫若说过:“人的根本改造应从儿童的感情教育、美的教育着手。”美的力量,绝不亚于思想的力量。一个再深刻的思想都可能变为常识,只有一样东西是永不衰老的,那就是美。

经典古诗文中蕴涵着极为丰富的美学范例,具有极强的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能否敏锐地感受到这一点,取决于欣赏者的美学素养和认识水平。如描写自然美的,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抒写人情美的,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蕴涵哲理美的,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反映生活美的,有“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等。这些富有美学意蕴的诗句,需要我们认真去品读和体味。

了解和掌握一定的美学知识,不仅是教师职业的需要,同时更是我们生活的需要,也是我们学会“诗意地栖居”的需要。因此,我们要读一些美学著作,如朱光潜的《谈美书简》、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宗白华的《美学散步》等。

在阅读的同时,教师还要有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因为美不仅蕴涵在文学作品里,更存在于生活中。正如伟大的艺术家罗丹所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其实,对于美的发现,更多的不是靠眼睛,而是在心灵的层面。教师只有让美学素养渗透到自己的骨子里,体现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才能使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美,充满魅力,使学生受到多方面美的感染与熏陶。由此,我又想到爱尔兰著名诗人奥斯卡·王尔德的一句名言:“美的追求是生命的真正秘密。”

六、要有国际视野

中国古代有一句话,叫做“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孙子兵法》考虑所有问题都出于系统性和全局性。战争是这样,教育也是如此。我们现在的教育是在做中国教育,你完全不看外面的东西,不看外国对中国的研究,肯定是不行的,因为你是“身在此山中”。中国超越百岁的文化巨匠、思想大家周有光有一句名言:“要从世界看中国。”但是,你如果只在外面看,里面的风景怎样你都是看不到的。所以,你要把内和外结合起来,做到既有中国立场,又有世界眼光。

我国著名学者费孝通曾提出一个非常好的口号,叫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每个人都可以认定自己美好的东西,同时也要看到别人美好的东西,虽然不一样,美的东西我们可以共享。只有这样,“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读中国的书,又读外国的书,既读教育的书,又读教育之外的书,甚至是高层次的书,教师才能视野大开,才能走进苏东坡诗中所说的那种境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篇5

我是个很怕单一又很喜欢单一的人,单一有时也是一种风格,一种别人看到就知道那是你的风格。就像是我的穿衣,永远不会有固定的风格,可爱,御姐,运动,都可以是我的选择,但是总有一点是一样的,我选择的款式总是最基础的,色彩单一,纯色,进而通过搭配来让这些东西有自己的风格。

看到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时也是这种感受,每一篇文章,不同的内容,却是相同的风格。我想尤其是文字的风格是最不应当变来变去的,文字常常是代表着一个人的态度和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一群人,而余秋雨的文字也恰好带着那些我喜欢的温柔,平淡与干净。

总是觉着看着这本书时,好像整个人都会变得温柔,文字极具穿透力。让我的心上好像放了一块棉花糖,每一篇文章中总会有那么一双温柔的手将你拉入这场关于文化的旅程中,你欢心庆幸,无奈哀叹,仿佛正如这漫漫文化之旅的一位身处其中的旁观者。

法国:不读书当什么文化部长 篇6

10月9日,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获得了201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这一消息让全国都为之沸腾,甚至连奥朗德总统也公开表达了最热烈的祝贺。

26日,佩勒林在接受电视采访时说,莫迪亚诺获诺贝尔文学奖是实至名归,此荣誉不仅彰显了法国文学的影响力及活力,也再次印证了法国文学的辉煌。随后,她無意中说起自己也非常喜欢莫迪亚诺的作品。

记者听了,就好奇地问她最喜欢莫迪亚诺的哪部作品?没想到此言一出,佩勒林立刻涨红了脸,支支吾吾不回答。最后,在记者的一再追问下,她才坦言这两年来,因为政务太忙,自己根本没时间看书,莫迪亚诺的作品还没来得及看。

节目一播出,佩勒林“因为忙,两年没读书”的言论就激怒了一向极其重视文化艺术的法国人。很多人第一时间在社交网络推特上批判、讨伐佩勒林,有人说身为法国文化部长,竟然两年没看过一本书,并且对莫迪亚诺的作品一无所知,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还有人说,文化部长不看书、不了解本国的文学发展动态,这不仅是对自己的一种嘲讽,更是对国家和民族文化发展的不负责任。

法国文学界最高荣誉“龚古尔文学奖”评审杰隆用“可悲”形容此事,他说文化部长就有责任钻研文学,不应没读过莫迪亚诺的书,并感慨“我们活在一个文化不被认真对待的时代”。时事评论员阿斯科诺维奇批评佩勒林的言行是对法国文学成就的脱节,并要求她尽快辞去文化部长一职

一连好几天,佩勒林都保持沉默。近日,她主动联系记者,说经过深刻反思,认识到自己的言行给全国人民的心灵造成了重大伤害。她希望人民可以谅解她,给她一个改正的机会。

最后,佩勒林说,她现在不论多忙,每天都会抽出时间来读书,并保证以后不论自己任什么职务,都会一直坚持这个习惯。

读书文化 篇7

一、以读书的涵养抵抗低俗的风气

温儒敏教授指出, 人们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动力、有目标, 对读书与写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普遍认为读书主要是为了考试或者找工作, 这些都没有错。其实, 读书还可以养性, 写作也可以练脑。养性是一种涵养、一种素质, 更是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拓展人们的视野, 提升人类智慧, 提高自身素质。在学生本科毕业或研究生毕业找工作之后, 很多人就整天忙于工作, 很少闲下来读书, 虽然工作不一定要求有广阔高深的学问, 但是气质、风范还应该是儒雅的, 这不是为了给别人看, 不是为了展示一种成效, 而是为了修身养性, 只有习惯读书才能形成这种儒雅的气质。在当今物质化、功利化、粗鄙化的社会氛围中, 我们提倡通过读书养成一种博雅的气质, 这是很有意义的。

而写作与读书是紧密联系的。学习写作不完全是为了能力的提升, 不仅仅是为了以后找工作的需要, 它还有一种很重要的功能, 就是练脑。写作可以让我们的大脑思考问题时更加清晰、更有深度、更有创意, 而且养性练脑是对自己的一种准备与提升。如何具备读与写的能力, 做到读书养性、写作练脑, 温教授指出, 学生, 尤其是本科生要有思想, 不能随波逐流, 要洒脱和超越一些。现在是个物欲横流的时代, 校园已经卷进了市场经济的大潮, 使得有理想、有志向, 愿意为国家、民族做点贡献, 或者说愿意毕业之后在自己的事业上做点事的年轻人, 起码来说太少了, 显得过于实际, 与他们的年龄不太相符。而且, 现在的大学校园充斥着四大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与庸俗的现实主义。他对一些大学三年级学生的读书情况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 一些低俗的、粗鄙的思潮已侵蚀了这些学生, 他们对未来感到迷茫。所以温教授认为要对年轻人的世界观, 特别是人生观进行教育, 这很重要, 也可能是更为基本的, 对人的成长起关键性的作用。因此, 他认为大学教育要注重本源性教育与终极关怀, 这些本源性的探讨会导向人生观、世界观的确立, 从根本上揭示人这一生的追求和行为思想的落实。读书养性, 超越低俗风气, 使个体变得有理想、有追求、有涵养。

二、现有的课程设置不能满足读书的需要

温教授认为, 全国绝大多数大学中文系的课程设置并不合理, 甚至是很不合理, 难以提升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中文系不一定能培养作家, 但要培养写家, 即“笔杆子”, 但现在中文系的课程中有太多的文学史、概论之类的内容, 讲的比较多, 学生也学了很多知识, 但写作能力并不过关, 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所以, 他认为要降低文学史、概论等课程所占的比重, 突出作家作品与原典阅读, 让学生自己读, 在阅读中体验文化,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语感与文气, 提高审美能力, 提升创造性。

此外, 温教授指出, 强调原典阅读, 强调读书, 并不意味着放弃理论。要写出有分量、创造性的文章, 离不开理论训练, 但这方面的训练最好安排在高年级或者研究生阶段, 本科生还是应该沉下心来完整地多读几本书, 并且将写作和读书相结合。他主张所有的课程都应该有写作训练, 布置一定的写作作业。有一个好办法就是常常用三五百字写下自己的感想与思考, 他认为这是一个思想整理的过程, 里面有分析和归纳, 有助于养成学生思考的习惯, 他们的思辨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三、网络时代的读书与写作

互联网的出现给人类带来太多的便利, 文化交流变得非常便捷, 但温教授认为有些负面影响也在到来, 比如现在一些人得了“百度依赖症”, 什么都靠“百度”, 不读书, 只有结果, 没有过程, 当然也就没有感觉和创意。现在很多学生写论文不像以前有一个资料搜集和思考的过程, 而是百度一下, 拼贴一下, 就成文了。他们的脑子并没有在收集材料和形成思路的过程中得到锻炼。百度获得信息确实很方便, 可以作为参考, 但要注意网上的东西往往不可靠。现在很多年轻人的思维方式是碎片化、拼接式的, 缺少思辨, 这可能和过分依赖网络有很大的关系。我们不能忽视网络的负面影响, 网络也不能代替我们自己读书 (当然有一部分书网上也可以读到) 。温儒敏教授用他在微博上写过的一句话来告诫年轻的朋友:“一个年轻人如果每天用六分之一的时间看手机、上网, 六分之一的时间去打球、玩游戏, 六分之一的时间看《非诚勿扰》, 还有六分之一的时间……注定, 以后会处在金字塔的塔底, 社会就是这样分流的。”意思是提醒大学生要适当控制上网时间, 合理分配时间。

同时, 温教授指出, 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 如互联网的信息存储功能、链接方式和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与便利化, 极大地改变着人们阅读与思考的方式, 但会造成人们思维的跳跃、碎片化、无深度与专注力的丧失, 这是新问题。对这些问题, 人们很难改变, 但是应该有意识地去警惕。实际上, 记忆是一种输入过程, 如果人们的记忆完全依赖互联网, 而不去读书的话, 那么本来的生物记忆过程就变成物理记忆, 这对人的性格形成、感情养成是有影响的。温教授强调读书可以培养“定力”, 不随波逐流, 不对信息爆炸的漩流所裹挟;不要老是抱怨, 要沉下心来, 按照自己的计划与爱好读书、写作与思考, 建立良性的生活方式。

四、提高公民素质有赖于读书风尚

温教授主持过国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他说课标中有他最喜欢的一句话, 那就是“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读整本的书”。温儒敏教授说, 现在国人读书的情况很糟糕。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曾做过一次调查, 发现国人在幼儿园到小学阶段读书还比较多, 但到了初二年级阅读量就一路下滑, 即使读一些书, 也尽是时尚、娱乐、实用的书籍, 谈不上养性。

温教授指出, 大学是一个精神高地, 要培养读书种子, 引领读书风气。读书对大学生来说是本义, 每位大学生, 无论什么专业, 都要通过读书不断地给自己充电, 充实和提升自己。

五、围绕“三个圆圈”读书

大学生应该读些什么书?温教授指出, 学生不仅要读专业书籍, 更应该多读些经典作品。经典是历史筛选沉淀下来的, 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年轻时多读些经典, 可以说是“打底子”与“磨性子”。读书养性, 发现和思考本源性的问题, 这是一种涵养形成的过程。经典有隔膜, 可能并不好读, 但要慢慢读, 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会逐步消化与理解, 化作自己的血肉。大学期间要读一些最基本的书, 特别是一些经典。温教授建议每位大学生自己都要有一份书单, 这个书单怎么开, 因人而异, 但有共通之处, 即所谓通识部分。温教授主张书单应划分成“三个圆圈”, 包括三部分内容, 外围是通识的部分, 是最基本的, 是一些人文经典, 凡是上过大学受过良好教育的人, 都应当读;往里的第二个圈, 是与自己从事专业或者职业相关的部分;再往里的第三个圈, 主要就是自己的专业, 或者特别感兴趣、希望有所研究与发现的那些书。温教授认为, 外围那个圆圈部分的书最重要, “三个圆圈”要配合好。

现在各个大学都在讲通识教育, 到底“通识”指的是什么?温教授认为, 通识教育应当包含这么几层涵义:它是面对所有大学生的教育;相对专业教育而言, 它属于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 与专业教育可以互相补充;它是全人教育或博雅教育, 通过接触人类文化的精粹, 在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领域获取知识的同时, 培养有教养、有能力、有责任的公民, 最好是那种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因此, 他认为通识教育不要“搞拼盘”, 在短短三四年的大学时光里, 浮光掠影地学习很多概论与学科史, 不如真正地读一二十种图书。最后, 温教授还给大学生开了一份通识教育书单, 包括20种中外经典书籍。

《圣经》是西方文化的本源;《理想国》 (柏拉图) 对整个西方哲学与文化也有着本源性的影响, 当前很多西方哲学讨论的问题, 如人生问题、世界观问题、对世界的认识问题, 其实都是“柏拉图问题”;《沉思录》 (马克·奥勒留·安东尼) 是一本有关反思与激励的书, 告诉我们要尊崇自然, 按照人的本性去生活, 人的生命应该与宇宙协调, 讲究真善美, 强调灵魂的清醒, 强调处理好自身与万物、神与普遍迷信等的关系;《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 代表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社会契约论》 (卢梭) 涉及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东西, 如自由、人性, 讲述社会是怎样形成的, 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追求自由, 但不要忘记社会契约的存在。

《国富论》 (亚当·斯密) 是一本古典经济学著作, 研究国民财富形成及其原因, 呈现出最本源的经济知识, 如市场、货币;《实践理性批判》 (康德) 的哲学思辨性思维丰富, 涉及生命、情感、道德等, 能够启发人们对人、对未知世界保有一种神秘感;《歌德的格言和感想录》, 这本书涉及很多对人生社会的理解, 比较好读;《论自由》 (约翰·斯图尔特·密尔) 是一本古典自由主义著作, 涉及自由与社会等基本含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4卷) , 马克思肯定算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其思辨能力与批评精神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

阿诺德·汤因比是西方影响最大的历史学家, 《人类与大地的母亲》一书则从全球角度对世界历史进行全景式考察, 了解人类漫长的历史, 拓展自己的视野;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被视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治学、法学、哲学的巅峰著作, 得到西方世界的广泛重视;詹姆逊的《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有助于人们理解当代文化转型及媒体社会现象。

在中国文化作品中, 温教授推荐学生要读《论语》、《孟子》、《世说新语》、《古文观止》及《红楼梦》等经典古文, 建议学生要读读《鲁迅全集》与《毛泽东选集》 (1—4卷) , 哪怕只读其中部分, 也能感受鲁迅对中国文化那种深入骨髓的体验, 以及毛泽东思想对中国产生的巨大影响。

读书文化 篇8

其实从广播电视类读书节目的生存轨迹似乎也能说明这个问题: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节目创办于1996年, 随后, 各类读书节目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2004年因收视率原因在历经多次改版后走到尽头。

二、读书类节目生命周期短的原因调查

(一) 媒体对于读书类节目的疏远和冷落, 是源于受众很少读书吗

很多人认为是实体书店的减少, 以及电子阅读带来的冲击, 让人们逐渐远离了阅读。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洛杉矶时报给出的阅读版图中显示在中国、印度及东南亚国家是世界上最愿意花时间阅读的国家, 而印度更为世界之最, 每周10小时42分钟, 泰国为9小时24分钟, 中国为8小时。由此可见, 在网购、电子阅读的综合影响下, 我们的阅读量还是非常可观的。庞大的阅读群体既是优秀图书的潜在消费者, 也是文化的关注者和参与者, 更是非常值得媒体关注的高端受众。

(二) 受众根本就不喜欢读书类节目吗

在国外, 电视读书节目经常是收视率排行榜上的领头羊, 像美国的《奥普拉书友会》、法国的《毕沃读书》等, 更是长盛不衰。在将电视读书节目做成一档普及国民读书氛围的公益节目思想指导下, 编导们不急不躁, 沉下心来做好节目, 由于持之以恒的努力, 做成优秀栏目, 获得很高的收视率。

(三) 国内读书类节目停播的思考

国内电视台动辄考核收视率, 让栏目养活自己并挣钱, 在“收视率容不下阳春白雪”的电视潜规则刺激下, 电视读书节目停播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节目广告市场压力下放弃公益付出的抉择。

三、读书类节目重生的契机

(一) 中央电视台《读书》节目异军突起

中央电视台在停播《读书时间》节目三年之后, 于2007年重新推出一档读书类节目《子午书简》。2011年6月13日, 《子午书简》正式改版为《读书》, 节目内容和形式“改头换面”, 从10分钟的一人简单讲谈, 变成每期30分钟的三人评书论道, 这是读书类节目在中国出现近20年来, 又一个巨大的变动节点。

《读书》栏目在办精品节目提升节目可看性的同时, 也在积极策划相关活动提升节目品牌影响力, 在2012年暑期开始推出《我的一本课外书》活动, 连续三年寻找“中国最会读书的少年”, 引领全国少年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在孩子中间迅速形成一股读书热潮, 让全国各地书店适合少年阅读的书籍热销。

(二) 传统文化类节目热播带来契机

最近, 央视科教频道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河南卫视的《汉字英雄》龙广交通台《998大讲堂》和《998国学故事》等节目一度热播, 带动全社会兴起一股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 既收获了一片掌声, 又赢得了高收视率。这些现象说明文化的一种回归, 体现受众对文化的渴望, 而读书是最好的渠道。这为读书类节目的再度起航提供了良好的受众氛围和发展契机。

(三) 我省听众对读书类节目关注度调查

中央电视台《2014我的一本课外书》从6月20日节目开始正式播出时推出的选手投票统计图, 这是截止到9月26日14点的数据, 我们可以看到, 98天的时间里, 共计有15, 724, 574人参与投票, 累计投出17, 600, 946票, 在投票网友所在地饼状图中可以看到, 海外网友占44.48%, 黑龙江网友占到24.78%, 是国内参与度最高的省份。这就是说在这98天的时间里, 有3, 896, 550人在网络上投出了4, 361, 515票, 中央电视台的一档读书类节目让我省近400万人参与其中, 平均每个人投出了1.12票。由此可见, 我省受众对读书类节目的关注度、忠诚度和参与度非常高。

四、融媒时代读书类节目的立体发展路径

(一)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全媒体运营借鉴

《百家讲坛》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2001年7月9日开播的讲座式栏目, 深受受众喜爱, 也成就了很多文化名人。文化的力量, 以及文化名人的演绎, 让《百家讲坛》的节目张力和市场号召力完全释放。《百家讲坛》仅仅通过将节目制作成视频产品和书籍进行发行销售, 已经赚的盆满钵满。通过节目市场效益的反哺, 保证了节目的公益性初衷, 也让《百家讲坛》的文化气息更加纯洁, 节目的生命力更加强劲、久远。

(二) 广播文化类节目进军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思考

1. 依托实体书店, 品牌节目主持人定期组织各类高端文化沙龙, 打造我省文化名人的聚集地, 引领我省文化市场动态;

2. 强强联合。与出版集团合作, 出版发行音频节目, 将节目的线性传播拓展到纸媒及电子阅览器等多载体的立体传播;

3. 组织主持人、编辑、记者出版系列丛书, 让广播品牌影响力立体化;

4. 开拓定制图书市场, 为有需要的听众开展“私人定制”出版服务。

读书类节目是从人类优秀的文化中汲取营养, 传达观点, 凝练价值,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彰显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国家的文化自觉。读书类节目既是受众的热切期盼, 也是传媒进军文化产业的一个发展路径。

摘要: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 把这一天作为世界读书日, 可见人们对读书的重视。你有多久没有阅读了?如果你还需要思考一下才能回答这个问题的话, 那么, 答案可想而知。

读书文化 篇9

中共福建省永春县委宣传部精心策划,举办历次广场读书文化周活动,积极推动和谐文化建设,打响民间传统文化品牌,对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县委“夯实基层基础,突破工业产业”两个主要工作着力点,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生态工贸旅游县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历次广场读书文化周的活动主题

自2004年以来,永春县连续举办四届广场读书文化周,每届广场读书文化周都确立一个符合时代精神的活动主题,策划推出一个个构思新奇、内容新鲜、形式新颖的亮点,有效提升了活动的品位,增强了活动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2004年首届文化周活动主题为“奋发有为建小康”,创设了启动仪式,通过领导讲话发动、学生代表发言表态、表彰读书活动先进单位和个人、组织永春籍作家作品展示、举办爱国主义读书教育图片展览、举行优秀图书优惠联展、开展知识竞答等一系列活动,初步打响了广场读书文化周的品牌。

2005年第二届文化周活动主题为“心系祖国、健康成长”,在启动仪式上策划了千名学生集体表态、放飞群鸽、职专学生服装设计、书法、绘画、雕塑现场技能展示等活动;在“学习型家庭”知识竞赛现场决赛中增设了默契题型,穿插了家庭才艺表演;在举办“现代视野情商训练”广场专题知识讲座中,设计了现场互动环节,由团省委邱孝感教授现场解答学生提问,一系列亮点活动促使广场读书文化周高潮迭起,效果凸显。

2006年第三届文化周活动主题为“红色之旅”,策划举办了“永远的长征”诗歌晚会,展现了永春在新长征路上的重大成就,激起了永春人的无限豪情;由永春人自编自导自演的情景剧“过雪山草地”重现了红军长征的感人场面,在现场中小学生心中树立起中国工农红军永远的丰碑。

2007年第四届文化周活动主题为“知荣辱、树新风”,组织举办了“喜迎十七大、颂歌献给党”大型歌咏比赛,共有机关干部、教师、医务人员、老年人、企业职工、妇女、共青团员、学生等13支代表队1000多人参加。各支代表队精心挑选歌曲、认真组织排练,在比赛中充分展示了各行各业的文化底蕴和员工风采,表达了全县各条战线“争创新业绩、喜迎十七大”的壮志豪情。

2008年第五届广场读书文化周活动主题为“迎奥运,办农运、促和谐”为主题,本次系列活动主题突出,精彩纷呈。表彰了第十五届“迎奥运、促和谐”读书教育活动获全国、全省奖励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家庭、知识型职工、科普带头人;按奥运会五环模式分五区开展“迎奥运、办农运、促和谐”体育健身系列活动;举办了三场由各乡镇自编自演的凸显“生态永春”主题的文艺调演;举办了“迎奥运、促和谐”中小学书画作品展、“百年奥运”、永春县体育工作成就综合图片展,为北京奥运会、第六届全国农运会的成功举办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二、广场读书文化周的组织与实施

永春县委、县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意见》,把每年的五月份定为“读书活动月”,策划推出“广场读书文化周”系列活动。即将各部门组织开展的各类读书教育活动中的“亮点”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包装起来,以广场为阵地,在一周的时间里集中推出。

㈠细化方案策划

成立广场读书文化周活动领导小组,由宣传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共同策划制定整套详细的活动方案。明确开展文化周活动的目的意义和指导思想,将总体活动分为宣传发动、策划筹备、组织实施、总结表彰四个阶段,进行周密部署和统筹安排;每个子活动都准备两套方案,即主方案和应急备用方案,确保活动在遇到天降暴雨的突发情况时,也能够及时安排,从容应对,如期进行。

㈡重视组织协调

广场读书文化周系列活动共涉及10多个部门单位、22个乡镇和全县中小学校。在活动过程中,宣传部充分发挥组织、协调、督促等各项功能作用,各相关单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主动协调、密切配合,有效形成工作合力,促进了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

㈢广泛发动群众

每届广场读书文化周都结合群众精神文化的实际需求,设计策划一系列参与面广、吸引力强的子活动,不断扩大活动的覆盖面,提高群众的参与率。每次启动仪式,都吸引了附城中小学几千名师生的踊跃参与和广场周边群众的广泛关注。“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家庭”和“知识型职工”评选表彰活动已连续举办四年,在全社会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第二届文化周组织举办的“学习型家庭”知识竞赛,分为乡镇选拔、县级预赛、现场决赛三个阶段在全县范围内铺开,不仅吸引了数以千计的家庭报名参赛,还出现了许多感人的事迹。在各阶段参赛家庭中,不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职工,不论是私企老板还是家庭妇女,都能够坚持以子女为中心,以竞赛为重点,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投入到温书备考中,他们的共同理由是:一切为了孩子。在家庭才艺表演的舞台上,出现了四世同堂的感人场面,由仓满幼儿园选送的家庭由86岁高龄的曾祖母潘碧珠领衔,一家四代联袂演出的《让爱住我家》赢得了无数的掌声,感动了所有的观众,把现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县有线电视台对广场读书文化周进行全程跟踪报道,对“学习型家庭”知识竞赛决赛进行全场录播,并深入参赛家庭实地采访,录制播出专题系列报道,把活动中出现的感人事迹推向全县,进一步扩大了广场读书文化周的影响,在全社会掀起了读书学习、知识兴家、建设永春、振兴中华的热潮。

三、广场读书文化周带来的思考与启示

历次广场文化周活动主题突出,节目精彩,规模空前,社会反响巨大,较好地挖掘了永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有力地推动了群众文艺水平的提高;弘扬了永春文化,激发了永春人“诚信、自强、和谐、创新”的激情。历次广场文化周活动的工作实践使我们对文化工作的规律有了更深的认识,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为做好今后的文化工作积累了经验。

㈠逐步增强的经济实力为广场读书文化周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006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4.03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5.6亿元,第十一次被评为“福建省经济发展十佳县”,第三次跻身“福建省经济实力十强县”行列。

㈡浓厚的文化积淀为广场读书文化周的开展提供了充裕的“资源存量”

永春,古称“桃源”,是福建省著名侨乡,独特的闽南风俗和海外侨情形成了独特的侨乡风情。现已初步形成了以纸织画、漆篮为代表的民间艺术文化,以白鹤拳为代表的传统武术文化,以余光中、梁披云等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横口朱德红军曾经驻扎过播下革命火种的郭氏家庙为代表的革命历史文化,以佛手茶为代表的茶文化,以牛姆林为代表的生态旅游文化,以普济寺、百丈岩为代表的宗教文化。

㈢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广场读书文化周的开展注入充沛的生命力

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日趋多元化。“法轮功”等非法邪教组织的一度猖獗,“六合彩”等非法赌博活动的屡禁不止,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的一再增多,充分说明了当今社会相当部分人群精神世界的空虚和文化食粮的匮乏。

永春县广场读书文化周活动的适时举办,把全县各个层次、各个界别、各种人员团结和凝聚起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既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又为弘扬先进文化、创建学习型社会这一宏伟工程搭建了一个操作平台。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做到以群众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永春县广场读书文化周才真正地成为了深受群众期待、保持长盛不衰的文化活动品牌,有力地促进了全县“人人参与文化建设、人人享有文化成果”良好局面的逐步形成。

㈣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多方合作为广场读书文化周的开展提供了可能性

积极扶持各类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广场文化活动在引导价值观念、传承文化成果、教育娱乐群众、促进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尤其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

永春县广场读书文化周活动呈现出一条清晰的主线,这就是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多方合作。县委、县政府把广场读书文化周活动作为加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的“民心工程”来抓,指导思想明确,组织推进有序,必要投入到位,促使广场读书文化周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功效,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成为“政府搭台、文化唱戏、百姓受益”的典型案例。

㈤注重观念、思维、形式、手段的创新为广场读书文化周的开展注入了新的内涵

广场文化活动是一种多层面综合性的大文化,是集宣传、教育和文化娱乐为一体,实现人民群众与先进文化零距离接触的有效平台。而广场文化活动要得到群众的长期关注和参与,就必须不断推陈出新。

永春县广场读书文化周既注重观念的创新、思维的创新,又注重形式的创新、手段的创新,在物质条件有限、活动设施简陋的情况下,精心策划推出一道道构思新奇、内容新鲜、形式新颖的文化大餐,吸引了干部群众的广泛关注和踊跃参与,使广场真正成为了“启迪民智,以文化人”的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乐园,对创新在丰富广场文化活动内涵、提升广场文化活动质量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作出了完美的诠释。

㈥项目化运作方式为广场读书文化周的开展提供了不竭的推动力

项目化运作目标明确,管理有形,可操作性强,是意识形态领域各项工作化虚为实、虚功实做的有效形式。对于广场文化活动,项目化运作方式在增大宣传力度、扩大宣传声势、更加突出特色、更快形成品牌等方面具有更大的推动作用。

“一双筷子易折断,十双筷子抱成团”。永春县广场读书文化周有数十个活动,把这些活动一个一个分散开来,不会有大的影响;但永春县把这数十个活动通过主题教育的形式包装起来,以广场读书文化周为阵地集中推出,化零为整,重拳出击,重磅宣传,系列报道,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产生了一流的社会效应,迅速打响了广场读书文化周的品牌,充分体现了“1+1>2”的特殊意义。

读书文化 篇10

苍南县与闽东毗邻,为浙江省25个相对欠发达地区县之一。全县总人口124万,其中未满18周岁的有27.33万,占总人口数的22.11%,要教育好这个群体任务艰巨。众所皆知,培养孩子们良好的道德情操,使之从小讲文明、爱学习,将来成为对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除了家庭、学校教育之外,社会教育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我县图书馆,自2000年馆舍危房闲馆(仅有的1200m2的小楼鉴定为整幢危房D级)至今已8年多时间,其阵地服务仅是在附属用房开设两个小窗口,大部分的图书资料打包封存,原有的少儿借阅室功能也随之消失……面对这一残酷现实,上级主管部门及馆领导积极奔走,呼吁建设新馆(新馆工程现已动工)。然而,本馆在管理好职工队伍,做好小窗口服务的同时,努力克服人才、经费困难,尝试开展了一系列关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并实施未成年人读书活动的品牌战略,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笔者就其有关方面问题,作如下阐述:

一、未成年人读书活动品牌建设的真实意义。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抓好少年儿童文化,是全社会都要重视的浇灌祖国花朵的一个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理应率先垂范,更要认识到树立少儿读书活动品牌,有着它多方面的真实意义。

1、是培养孩子们成长的不可或缺的载体。

苍南县在教育事业的建设发展,如高考、中考以及各种综合评价等等,是个教育大县,在全省也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孩子们的培养上可以“高枕无忧”了。苍南建县至今已近30年历史,但在1995年前的10多年内,人们进图书馆借书、阅读、感悟文化的曾一度热门而辉煌。现在的县内或在外工作的各行各业的青年中坚力量与名人,当年就受到过县图书馆的很好的“公共关怀”,是县图书馆少儿读者活动的优质服务丰富了他们的学习和成长的阅历,尤其是许多人对当初的讲故事比赛、绘画比赛等,至今还都回忆得有滋有味。由此说来,图书馆未成年人读书活动开展得好与坏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更好地发掘和利用图书馆资源。

我县图书馆和其他基层图书馆的相同之处是,都有一些少儿图书资料的收藏借阅,也有过开展少儿读者活动的经验积累,但在“馆人”队伍建设上,却不相同。由于改革开放及当地文化形态的演变,我馆现已有群众文化高级职称和文艺骨干多名。他们一直以来积极参加社会文化的策划、组织和文学、音乐、舞蹈等的创作或表演活动,而且是省、市、县文艺界的重要骨干,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图书馆干部队伍有了他们的“加盟”,这是与艺术界在大文化背景下的一种奇妙的组合。故应“将错就错”,充分整合这种特有的人才资源,使之在图书馆开展未成年人读书活动中积极发挥文化“复合”的内储优势的示范指导作用。

3、有力推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新的人口结构趋向原因,我国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培养问题,已显得十分突出,因而,基层图书馆对少儿读者的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应列为重中之重。而我馆的危房闭馆,对开展正常的图书馆各项功能服务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此窘迫境况之下,我们穷则思变,积极创造条件,认真组织好未成年人读书活动,乃“堤内损失堤外补”,也是将图书馆事业不间断地继续推向前进的有益的举措。

二、未成年人读书活动品牌建设的实践及其特色。

在省、市文化厅、局和图书馆的重视关怀和指导支持下,我们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努力实施未成年人读书活动的品牌战略,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想方设法,创新载体,有效地开展了一系列大中小型的为广大未成年人所喜闻乐见的公益性读书活动,并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逐步有了自己的特色。为此,省文化厅于2008年初颁予我馆“第三届浙江省未成年人读书节活动组织奖”,县委、县政府自2006年度起连续两次颁予我馆“全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荣誉。这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和鞭策。我们创品牌主要表现为:

1、不拘一格,异彩纷呈。

针对少年儿童活泼可爱、好奇而又富有情趣等年龄特点,我们力求未成年人读书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健康有益。

(1)征文大赛。从2004年至2008年,与县教育局教研局、县儿童文学分会联办并取得民进苍南总支的大力支持,每年举办一次全县未成年人征文大赛。据统计,已经完成的前4年活动中,共征稿17500件,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计9600件,并根据辅导成绩评出优秀指导师计730名、优秀组织奖单位93个及优秀个人组织奖89名。这项大赛,平均每次有140多个中、小学校和社会单位、团体参赛,并每次举行隆重的颁奖仪式。大赛由于发动全面,评奖公正,跟踪服务做得好并已产生广泛的影响,县教育局也将它定格为每学年第一学期的第一重要的赛事。

(2)谜语竞猜。从2001年至今,共先后举办有奖谜语竞猜活动计20多次,为拓宽猜谜门类,我们特意安排了画谜作品,与此同时,还邀请浙闽边著名的谜语专家根据区域文化内涵专题创作新谜语。这样,谜语活动就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而贴近生活了。因而,每次猜谜,孩子们都努力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个个兴趣盎然,这使平日里紧张的学校和课堂的心理压力得到了舒缓和调节,获得广大师生和家长的喜爱。

(3)诗歌朗诵。我馆近年曾策划组织过庆祝建党80周年全县诗歌创作与朗诵大型活动,故在这方面因势利导,协助县文联、教育系统,多次参与举办“春天送你一首诗”全国大型公益文化活动,将诗歌引向了全县各个城镇和农村校园。尤其是2008年春天,我们成功承办了“春天送你一首诗”全国校园主会场活动。为此,我们认真作好基础性工作,预先在全县38所学校定点举办分会场活动,图书馆专业人员也被统一分组,到了分会场作观摩指导,并将从全县筛选出来的16个最优秀的朗诵节目作进一步加工,组成一台高质量的朗诵晚会在苍南影城公演,得到了来自中国作家协会的专家和省、市、县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

(4)各类讲座。近年共举办了中小学生读写讲座和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苍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专题的讲座30多场。期间,为克服场地困难,我们经常主动走出去,“送”讲座到各有关中、小学校和社区、村居,受到广大师生和群众的欢迎。

(5)图片展览。利用节庆及专题活动等机会,见缝插针般地举办以未成年人学习教育相关内容为主的宣传窗图片展和下乡巡回图片展,据统计,自2000年至今共已展出120多期,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观看。如:“走进植物王国”、“绿眼睛·鸟类保护”、“儿童诗画展”、“五环旗下——文化共享奥运行”、“感恩教育”、“书香四月——中小学生及家长等重点阅读书目推荐”等展览,倍受孩子们的青睐。

此外,我馆还穿插组织浙闽边未成年人“走近民间艺术家”采风考察及“未成年人原创歌曲录音大赛”,并向中国社会音乐研究会申报建立了“音乐活动文化基地”等等。

2、精心策划,组织得力。

搞好组织辅导工作,这对开展未成年人品牌活动十分重要。为此,我馆在活动前期就认真酝酿策划,加强合作联系,并以文件、策划意见书形式将活动名称、举办单位、指导思想、活动内容、工作流程、人员分工、经费开支、宣传口号等等,整理书面资料,让全体人员有章可循。多年来的活动品牌实践,使我们大家养成了自觉遵守活动规范的好习惯。

(1)思想准则。在未成年人读书活动中,我馆一贯坚持向县主管局多请示、多汇报和在馆领导班子中集体研究、决策的思想准则,因而认识统一、行动一致,并且经费开支节约、合理,故能将各项活动持续至今,越办越好。

(2)横向联系。主动与县教育系统、文联、妇联等协商,做到充分征求意见,尊重联办单位合作选择,努力拓展文化空间。这样做,是我们牵头的活动,兄弟单位会密切配合;是兄弟单位主办的活动,我们也会像对待自己的事情一样去努力地付出,搞好协作,因而,形成了正常互动和良性循环。

(3)人员使用。在活动的人员调配使用上,我们除本馆人员外,还比较注重发挥社会文化名人和乡镇文化员的作用,比如,我县民进苍南总支的老主委、在外苍南籍专家学者和当地儿童诗代表作者以及老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站长等,都曾是我馆未成年人读书活动的画谜主创者、讲座的主讲者和活动的全程参与、策划者。他们的加入,使我馆的未成年人读书活动,加强了文化品牌的组织辅导力量,也增添了不少光彩。

3、创业创新,助推发展。

我馆持续开展未成年人读书活动并富有成效,得到了领导上和社会各界的公认。我们开展活动不是像“猴子摘桃子”那样的没有积累,而是在事业的发展上,明确方向,很下功夫。

(1)坚持公益原则。近10年来举办的所有大大小小活动已有100多次,我们都能坚持正确的教育引导和不收费的承诺,每项活动有始有终,十分注重社会效益。特别是少儿活动更是有声有色,因此它会像滚雪球一样,越“做”越大。

(2)强化品牌意识。在未成年人多样化的活动中,我们做到样样认真、事事细心,以不断获取成果积累。但我们经深层研究后,认为其中的“全县未成年人征文大赛”应作为我馆特色活动之一。究其原因,一来这项全县性的赛事,从前在苍南不曾有,是2004年我馆率先牵头创办的。二是,它覆盖全县,不管是学校还是乡镇文化站、企业政工部门、社团等等;经努力推进,大家都已经不同程度积极参与。第三,活动的经费虽要花费一笔,但相对来说较省钱,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还有我馆在这方面的组织指导上拥有拔尖的和能较熟练操作的人才资源。因为有了这些条件,所以我们首先下决心去努力创建这一活动品牌,并积极发挥它的优质而广泛的社会效应。

(3)注重立体构建。任何一个事物的诞生和存续,都有它的内在与外在的原因。我馆在实施未成年人读书品牌活动中,十分注重它的立体构建和多元组合,并在活动的举办策划、形式内容、人才保障、经费来源、城乡社村、老少边区、毗邻交流、大小相间、互动支撑等等方面的十分复杂的因素中,坚持科学分析和决择,故此,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活动品牌的文化特质。

三、未成年人读书活动普遍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

我馆未成年人读书文化活动,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其实,这在其他地区也都不同程度地普遍存在着类似的情况。

1、有关领导重视不够。

由于政府及文化主管部门,受传统的地域性认知的束缚,有时存在一些不精确的思维——图书馆是借书的,文化馆(站)是组织活动的。如此看问题,有点孤陋寡闻,简单、机械,而不理解公共图书馆开展读者活动,它也是一项最最基本的工作服务。图书馆文化中这种美丽而特有的“律动”在有的情况下,就这样被淡忘了!诸如近年来,上级印发的关于图书馆活动类的文件,领导上往往不作细批,但“馆人”却细读了,并发现这些文件里几乎从未提及活动经费的落实,那只有让“馆人”自己去苦心经营了!

2、部门合作心态不一。

由于未成年人读书活动的参与主体与中小学生,这两个概念在形式逻辑上的许多“重叠”,因此,“馆人”往往要更多地尊重人家的“校规”、“局规”,而在实际操作中引发的困难却不少。教育系统的一些同志往往会在大脑里隐藏着一种固有的思想意识——“人才在教育(系统)”,文化系统好像不那么强了。由此,更何况基层图书馆是这其中的一个刚刚才要从贫困中走出来的文化小单位,故在合作交流中难免时常会遇到一些尴尬的情景。此外,也与我们有经常合作或一般化合作的文联、妇联及其他群众团体,由于政府对他们的经费预算本身就不足,在编人员又很少……在基层未成年人各类读书活动的部门合作的实际过程中,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常常会让图书馆承受一些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3、活动质量尚未更好提升。

我馆虽在未成年人读书活动中表现得十分敬业,成绩显著,但由于阵地、经费、人才等实力的不足,总觉得还有些零散而有待进一步整合、提高。这与我们活动项目的科学论证和质量的优化管理直接有关。此外,活动的宣传、推广的“外包装”还做得不够好,一些同志容易误以为这是“小儿科”,应付一下就可以了。

四、持续做好未成年人读书活动品牌的几点建议

我馆是苍南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主要事业机构之一,肩负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在当今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各地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大市和努力推进先进文化的大好形势之下,公共图书馆对于提升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愈来愈显得紧迫。为此,笔者结合自身实际提出几点建议,并作抛砖引玉,与各地基层图书馆的同行共勉。

1、做好科学规划。

要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全面、持续开展好未成年人读书活动作出科学规划,包括远景目标与近期计划。这些,应要对照国家的政策精神,将其用足用够,以增强后劲。二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实际,并从本单位事业发展的可塑性出发,实事求是、扬长避短。

2、争取领导重视。

要争取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树立基层图书馆在为未成年人工作服务中的应有的社会地位。要求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将关于未成年人读书文化活动的品牌建设列入议事日程,并与同级人事、财政部门搞好协商,在人才的配置上给予政策倾斜,增加图书馆的人员编制并开设群众文化、艺术、文学创作、网络创意等相关的专业工作岗位,从社会上广开门路选拔、引进这些方面的优秀人才进馆工作或在本馆培养专业复合型人才,并给予评聘双职称、多职称的政治待遇,建立激励机制,以不断适应未成年人读者活动的迫切需求;在经费上,应有专项预算,并引导社会各界联办活动给予资金的赞助支持。

3、宣传阶段成果。

要整理好未成年人读书活动的阶段性工作材料,如出版征文大赛优秀作品选,策划读书活动电视专题节目与报刊图文专版,召开专题研讨会、座谈会,并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推广工作成果的载体,对上级领导、有关合作单位以及在当地社会界别作认真的汇报和广泛的宣传渗透,以争取更多的部门、企业给予大力支持和更多的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辅导者,积极参与到图书馆的未成年人读书活动品牌建设中来。

读书文化 篇11

关键词:东莞;读书节;群众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3-000180-01

2005年9月28日,东莞首届读书节开幕,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书目推荐、专家讲座、图书展览、知识竞赛等形式。自05年到13年,东莞读书节已成功举办了九届,其模式越来越固定,规模越来越大,参与人数逐年升高,影响力也在不断提高。读书节作为群众文化建设的一部分,能够反映出东莞群众文化的特点。作为一个人口多元化的城市,东莞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因此要立足当下,放眼未来,扩大文化建设的范围,将文化建设事业做得更好。

一、东莞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概况

作为一个外来人员占多数的的城市,东莞的经济发展主要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各镇区都有许多工厂公司,是绝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和工作地。因此,东莞适时的结合实际情况,将群众文化建设工作向外来务工人员倾斜,在建设文化设施、设计文化活动时都着重考虑外来人员的群体需求。随着专门针对外来人口进行的各种积极的文化工作和活动,有效地缩小了本土人群和外来人群的心理差距,拉近了彼此距离,更增添了东莞的包容性。2008年,东莞开创先河,专门成立“新莞人服务管理局”,为外来人口提供各项服务。外来人口对群众文化建设活动的参与热情也在不断升高,在相互之间的协调和配合下,东莞的文化建设才能取得如今的成果。开展的“读书节”系列活动,重点关注外来务工群体,在每年春节前,组织“青春暖流”专列将要回家过年的外来工送回家乡,在每逢节假期间,还针对外来人员组织各种庆祝活动。通过这种关爱活动,极大地增强了东莞群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人们感受到东莞的热情和进步。

二、东莞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一)积极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全面发展群众文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浪潮下,东莞政府要进一步结合自身实际来制定新政策、新措施来引导群众文化建设工作,规范文化市场,改善文化设施,积极扩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覆盖面和普及程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依照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要求抓好群众文化工作。发展具有东莞特色的先进文化。通过扩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能够更多的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在节假日、闲暇之余,东莞人民能够方便地享受到各种文化设施和场所提供的文化生活与各种形式的娱乐活动,对于提高东莞人民的整体幸福指数,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二)进一步落实东莞“文化三城”建设。“图书馆之城”、“博物馆之城”、“广场文化之城”,是东莞针对人民群众多元化与个性化的文化需求而打造公共文化体系“文化三城”的具体目标。通过“读书节”以及各种形式的文化表演、比赛等活动东莞“文化三城”建设已取得骄人成绩。下一步要推动完善现有文化设施,加强图书馆、博物馆与文化广场的建设,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图书馆作为满足群众知识文化需求的场所,藏书的充足程度、借阅管理的方式都影响着群众精神需求的满足,因此根据读者实际需求来丰富藏书量,采取人性化的节约方式,定期举办“读书节”等类似读书活动,能够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文化职能。而文化广场的合理位置、完善的休闲设施、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能够为广大外来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休闲娱乐环境,为建设更好的现代化东莞贡献力量。

(三)加强群众文化基础建设,提高群众文化的整体水平。

1、加大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和举办文化活动。通过网络、媒体等各种宣传渠道,传播先进文化,宣传各种文化活动,吸引各行各业的群众来参与和分享文化活动的成果,提高群众文化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形成群众文化建设的坚实基础和强大动力。在此条件下,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群众自我教育、服务和管理,政府提供专项资金和场所、设施等物质和技术支持,有群众自发举办文化活动,政府以及文化部门应制定详细有效的文化活动管理方法,规范文化活动的形式和效果,制定合理的评比标准,对各种活动的申报、目标、举办过程等进行必要的规范,确保群众文化活动的合法正式并取得卓越效果,在群众中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以政府“读书节”为依托,各区镇,各街道可以自发举办读书活动、分享交流会等,扩大读书节的影响力和文化效应。

2、严格保障群众文化活动经费,丰富经费筹集渠道。活动经费是群众文化活动顺利开展的保障,要想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就要切实保证各项活动经费的投放效果,通畅经费投放渠道,精简审批流程,保障专款专用。另外,为了充分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还可以吸引社会资金来注入乡镇和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扩大群众文化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对于取得积极成果的优秀文化活动,还要进行必要的奖励和扶持,调动群众自办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并促进群众文化的健康发展,提高各基层各地参与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热情。

(四)加强东莞本地人文景点开发,建设文化名城。东莞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发展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例如著名的虎门销烟等事件,因此应结合自身的经济实力,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大力开发文化景点,打造丰富多样的文化氛围,建造优秀的文化城市。另外还要注重挖掘民间优秀的精神文化资源,并以此来推动民风民俗的宣传和推广,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提借鉴“读书节”的成功经验,提高影响力和知名度,提东莞现代化建设的软实力。

三、结语

优秀的群众文化对于东莞现代化城市建设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在“读书节”获得巨大成功的基础上,东莞应再接再厉,发展出一批具有自己特色的优秀群众文化活动,在经济名城的基础上发展文化名城,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激发热情和活力,从而更好地带动东莞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徐黎.政策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深入发展的保障——以东莞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06)

[2]钱锡平.新时期的群众文化建设之路——在“文化名城”建设中探讨东莞群众文化的发展[J].群文天地.2011(10)

上一篇:以人为本消费管理分析下一篇:精细的户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