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读书的好处(共15篇)
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读书的好处 篇1
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读书的好处
(一)【教育精彩文摘】抓住关键期,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
提纲:
一、读课外书的好处。
二、考考你,你擅长指导指导孩子读书吗?
三、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适合读哪些书。
四、别错过阅读关键期。
五、怎样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六、教给孩子一些简单的速读方法。
七、怎样阅读才有效。
一、读课外书的好处。
不少家长甚至部分老师都存在着一个认识上的误区,总觉得学生看课外书是看“闲书”。他们恨不得孩子每分每秒都在听写、背诵、写作文……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这种想法,其实还是应试教育衍生出的怪胎。
许多文字上有造诣的作家、学者总结自己成长经历时,总少不了青少年时期博览群书,即便是班级上语文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常常是对课外书刊情有独钟。
有专家研究证明:一个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只有达到课本的4-5倍的时候,才会形成语文能力。在这个方面,特级教师窦桂梅堪为典范:她所带的一个班自小学一年级开始,至六年级毕业,学生积累了100多个寓言,200多条古今中外名言警句,300多首古今诗辞,1000多条成语,因而她的学生文笔流畅,出口成章。
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过:一个多读书的人,其视野必然开阔,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着。也就是说,多读书,不仅能使人变得视野开阔,知识丰富,而且还能使人具有远大的理想,执着的追求。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也说过,他学习语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的确如此,我们从各种课外书中可以获取丰富的知识,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跨越时空,了解古今中外的事情。我们还可以通过阅读和各种名人对话。不仅如此,多读课外书还能提高你的作文能力。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以这样说,凡是作文写得好的同学,都是喜欢课外阅读的,因为我们可以从课外书中学到一些好词佳句,可以学到一些写作的方法,可以积累一些写作的素材。当然,读课外书的好处还有好多,我想喜欢课外阅读的同学都能深切地体会到。
总之,孩子在小学阶段养成爱读书的习惯,那就会终身受益。一个人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他才会一生都不感到寂寞,他才会完成终身学习的任务,他还会是一个不断提升自己,不断成长的人。如果一个人养不成读书的习惯,他就是一个很容易寂寞,很容易烦躁的人,是一个眼界不宽的人。
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读书的好处 篇2
一、教给学生做读书笔记的方法
读书笔记有多种多样的写法, 在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学会摘录好句子、编提纲、写体会或心得。
摘录式:是指导学生把课内外阅读时的精彩段落或名言、警句等摘录下来, 进行语言的积累。摘录时不改动原文, 注明作者和出处。如果是报纸、杂志上的文章, 要写清楚报纸或杂志的名称、日期, 以便查找。其作用在于积累知识, 为作文奠定基础, 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养成勤记的习惯。
提要式:就是分析原文的纲目主次, 概括段落的意思和文章的思想意旨。其作用在于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以及掌握谋篇布局的方法。
心得式: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将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及时写下来, 这种笔记也就是读后感。写读后感可以就整篇文章谈谈自己的感想, 也可以就文章中的某一点写一写自己的见解。
总之, 写读书笔记, 应紧扣原文, 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而空谈感想, 还应联系实际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经常写读书笔记, 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和阅读能力, 还可以增长知识。
二、采取多种措施, 提高读书笔记的质量
1. 勤查笔记严要求
对读书笔记的要求是:质量要“高”, 内容要“实”, 书写要“洁”, 形式要“新”。教师要做到每天一检查, 检查学生是否达到“高”、“实”、“洁”、“新”的要求, 将检查的结果及时予以反馈, 以督促学生坚持写高质量的读书笔记。
2. 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
为了激发学生写读书笔记的兴趣,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1) 精彩3分钟:每天利用课前的3分钟, 让学生轮流朗诵或背诵摘抄的内容, 谈谈读书心得、阅读感言等。 (2) 定期评优:定期举办优秀读书笔记评比活动, 将内容新颖、书写工整的读书笔记复印贴在学习园地中, 让学生学习别人的长处, 弥补自己的不足。 (3) 举办主题小报:定期挑选学生读书笔记上的内容制成主题突出、版面精美、内容丰富的小报。
三、激励学生, 让做读书笔记成为习惯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 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并不是一件轻松之事, 学生有时会把做读书笔记当作是简单的“复制”, 内容随意, 书写潦草。为此, 一开始做笔记时, 教师应严格要求, 规范书写, 要求摘录的内容要富有意义和价值, 心得或感想中的情感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教师要经常激励学生, 让学生做读书笔记的兴趣日渐浓厚。比如, 教师可以寻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小练笔”, 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读书笔记进行点评。点评时, 以表扬为主, 从而让学生愿记、乐记读书笔记。
浅谈孩子读书习惯的培养 篇3
孩子乐于读书的习惯呢?
一、激发孩子的读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培养孩子乐于读书,最好的办法就是从激发孩子的读书兴趣入手,设法刺激和保护他们对书的兴趣。因为兴趣是读书的内驱动力,有了这个动力。孩子就会挤时间读,有滋有味地读,从中汲取知识,汲取有益于人生的养料。
很多父母埋怨自己的孩子不喜欢读书,而实际上很多孩子读书的欲望正是被父母扼杀的。比如有些孩子常常缠着父母讲故事,很多父母却不耐烦、甚至恼火,给孩子的往往是不予理睬或者训斥。其实,孩子喜欢听故事,正是喜欢读书的前奏和萌芽,许多这样的萌芽就是在父母的不理睬或训斥中枯萎了。我曾经和班级中爱读书的孩子家长交谈过,从他们的言语中得知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应该珍惜孩子的求知欲,从小培养他们读书的兴趣。学龄前,家长要成为孩子读书的领路人,选择一些带有幻想性的故事和有韵律的歌谣不厌其烦地给孩子讲,如:《白雪公主》、《小红帽》、《卖火柴的小女孩》、《睡美人》等,这些读物很容易吸引孩子并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最好能边讲边告诉孩子,这些美好的故事都是从书上读来的,识字以后就可以自己读这些故事了。让孩子从小就对读书有一种美好的向往。上学后,教师要担当起孩子读书的指路明灯,把每一个孩子领进书的世界,培养他们对书的酷爱。我经常从孩子的兴趣出发,从不做硬性规定,孩子喜欢读什么书就读什么书(只要内容健康)。目前,我们班已有80%的学生喜欢读课外书,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不同种类的书来读,有的喜欢读科学家的故事,有的喜欢读校园故事,有的喜欢读军事、科幻等方面的书,还有的喜欢读中外古典名著。学生已经把读书当成一种乐趣,一种消遣,有的孩子下课不愿意出去玩,而是捧着一本书看;有的孩子经常在一起交流各自的读书感受。
二、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
据调查,现在一些家庭存在这样的问题许多家长会为足球赛加油,而不会和孩子一起读书许多家庭拥有高清晰度电视,却不一定会有书柜。著名家庭教育专家司有和教授的家庭却与之不同:当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播出时,全家人不论在干什么事都要停下来看电视,看完后全家讨论。由于他和他爱人、儿子都看过《三国演义》原著,所以讨论时他们三个人都能讲几句,而女儿没看过小说,除了电视剧上的一点内容之外,她就插不上嘴了。一插不上嘴,就产生了心理需求,就要问。她一问就好办了。司有和教授只稍微解释,然后告诉她这件事在书中哪一回里有。在讨论中。女儿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社会历史、政治思想方面的内容尤其感兴趣,那是从电视画面上看不出来的,于是他又推荐女儿读“红学评论”方面的文章。就这样,女儿从看电视剧《三国演义》到读长篇小说《红楼梦》。兴趣产生了较大的迁移,大部分的书捧在手中也不感到厌倦,而是兴致勃勃地看完它。由此,她开始主动提出要看国内外的名篇名著。可见,培养孩子乐于读书的习惯,一个好办法就是营造一种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当孩子读书时,家长要尽量保持室内安静,电视、谈话等声音不要对孩子产生币还要经常在孩子的“书房”里指导孩子读书、学习,或与孩子一起读书,耐心倾听孩子谈书中他认为有趣的内容,与孩子交流读书体会,使孩子经常体验到“书房”的温暖,对“书房”产生亲切感、依恋感平常谈话中,有意无意地讲一些伟人读书的故事,或经常带孩子逛逛书店,只要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应尽量满足孩子购书的愿望,但购书时要根据孩子的阅读能力、兴趣和书本内容慎重选择,不要一口气购买大量的书回家。
孩子在学校要比在家里呆的时间长,为了培养孩子乐于读书的习惯,我尽量让孩子在充满书籍的环境中生长。开展“奉献一本书,阅读百本书”活动。在教室设立了图书角,图书都是孩子从家中拿来的,同学之间可以互换书看,使孩子花较少的钱读到较多的书。我们班每月还开展两次读书交流活动,要求人人带上所读的书,把自己阅读到的最动听的故事、最有趣的知识介绍给同学听。每到这堂课,同学们的情绪都异常高涨,争先恐后地发言,静悄悄地聆听他人的介绍,这样由读到讲,更激励孩子努力地读书,从书本中寻找乐趣,体会读书带来的愉悦感。记得有一次,学校因故不能上操,5分钟后我回到教室,全班同学竟然都静悄悄地坐在自己的位子上读手中的课外书,没有一个人说话,也没有一个干部出来组织纪律,是书把大家紧紧地吸引住了。这件事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说明孩子们基本养成乐于读书的习惯。
三、相机引导孩子读好书
孩子最怕听的一句话是:“快去看书!”因为这句强迫孩子的话,不啻向孩子当头浇了一盆冷水,使孩子丧失读书的兴趣。我认为培养孩子乐于读书的习惯,还应该相机引导孩子读好书。
教学中,我以课文内容为导火线,适时地引导孩子阅读课外书。许多课文是名人名篇,或是从名著中节选、改编的文章,讲课时我把这些片断的前后内容向学生作简要介绍,然后引导孩子读书。例如: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引导孩子读《安徒生童话集》:学习《养花》,读老舍的散文;学习《鸟的天堂》,读巴金的散文学习《将相和》,读《史记》少儿版;学习《赤壁之战》,读《三国演义》等。我还结合电视引导孩子读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名著均已拍成电视剧。我鼓励孩子收看,并引导孩子说道“书中的内容会更有趣,你们试着读一读。”孩子们有的读四大名著连环画,有的读儿童版本,还有的读白话文小说,读什么版本学生可以文秘杂烩网根据自己的水平自由选择。一学期下来,孩子能读一部名著就是一个不小的收获。有时候我还利用班会时间让孩子讲这类的故事,激发读书的兴趣,很有成效的。孩子读完《西游记》,在日记中写到:“开始没读的时候,我总觉得没意思,但是一读起来,就上了瘾,读了一回又想再读一回,觉得很有意思。晚上,梦见我和孙悟空在一起比高低呢!”还有一个同学这样写:“我觉得《西游记》很有意思,越看越入迷,我简直是书中的人物了。”
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读书的好处 篇4
(1)让孩子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给孩子讲一些古今中外的名人因勤奋 苦读而立业成名的事迹,激起孩子的求知欲望,鼓励孩子为实现理想而读书。也可以举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让孩子明白,若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发奋读书,否则理想只能成为空想。引导孩子与爱读书的同学比一比,找出读与不读之间 的差距,从而认识到自己不读书就要落后。
(2)从孩子感兴趣的内容入手。许多孩子喜欢看电视,我们就从孩子感兴趣的电视节目入手。如果你的孩子爱看动画片《蓝猫淘气三千问》,你就让他先从这类书读起,告诉他书上比电视上讲得更具体、更明白,他一定会感兴趣的。不要一开始就强求孩子读他不感兴趣的书,或者读一些超出他认知能力的书。家长要经常与孩子交流他感兴趣的内容,使其保持良好的读书情绪。有时间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读书,当孩子读书有进步时,要及时鼓励并适当地提出要求。有条件的家庭还可以搞一些“读书知识竞赛”之类的活动,来激励孩子读书。
(3)教给孩子读书方法。当孩子读书渐入佳境的时候,就要在指导方法上下功夫,但不能急于求成,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等他对课外书爱不释手的时候,再帮助他定读书计划,选择书目,提出一些适当的要求。
(4)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家长要以自己良好的读书习惯去影响孩子,与孩子共同学习,愿意与孩子一起交流、讨论书中的某一问题。要注意为孩子读书投资,如单独孩子准备一间书房并将它布置得充满书香气息,在墙上张贴名人名言、名画或孩子获得的各类获奖证书等;愿意花钱买适合孩子阅读的各类书,分门别类地充实书柜,便于孩子阅读;为孩子买宽大的书桌便于存放书本,书桌上可以贴上激励孩子读书的名言。
良好的读书习惯成就孩子美好人生 篇5
眼下,电脑电视的普及,不少孩子迷恋电子游戏,离书卷香、墨香越来越远。孩子读书越来越浮躁。怎样让孩子走进书的世界,成为读书人,社会越来越关注,家长越来越关注,下面谈一谈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和习惯。
第一点:让家庭成为书香之家。要让孩子读书,自然而然的要有一个读书氛围。家庭成员以读书、论书为快乐,这样的家庭有利于孩子的发展。首先要家中有书。据调查,一些发达国家平均家庭藏书500本以上。中等国家平均家庭藏书300本以上.中国家庭的藏书还是很少的,有的家庭除了孩子的课本外,是没有书的。父母要千方百计给孩子买点可读之书。父母要经常和孩子交流读书情况,亲子共同读书,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父母的读书多,孩子读书也多,父母不读书,孩子也很少读书。因此,家庭要有一种书香之气,为孩子提供一个很好的读书氛围。在家中让孩子随时能看到书,如床头、书桌、沙发上,甚至厕所里都放上孩子愿意读的书,孩子随时都可以拿得到可读之书,因为孩子看书不像上课那么有计划,往往在偶尔状态下,触动读书灵感产生兴趣。再就是经常带孩子逛逛书城,当把孩子置身书的海洋,这对孩子有一种强烈的熏染,孩子看到这么多人读书,孩子忍不住这边摸摸,那边看看,这样也可能给孩子带来兴趣。当孩子
买到自己需要的书的时候,会爱不释手,奉为至宝。聪明的父母这样做了,书香之家就建成了。
第二点:寻找培养兴趣的契机。父母都知道多读书好,可不知道怎么样才能让孩子爱读书。我的一个邻居女主人是一个小学教师,她发现,要提高孩子的读书兴趣,就是给孩子读一半书,一个故事读到精彩的地方就不读了。孩子越着急,母亲就越推托有事,让孩子个人去读书,这个时候孩子读书可用功了,用手指着故事书一字一句的读起来,一会儿故事读完了,孩子很有成就感。这个时候,妈妈有意回来了,故意问:“宝贝,这个故事后面的结果怎样了?”孩子反而一五一十地讲给妈妈听。妈妈夸孩子真聪明,比妈妈讲得还好呢,孩子特别高兴。再过一段时间,孩子前半段也不要妈妈讲了,完全自己去读。后来,她让孩子说说故事有没有其他结尾,有时让孩子续写故事,孩子不仅产生了读书兴趣,而作文水平也提高很快。据统计:识560个特高频字,阅读覆盖率80%,再认识807个高频字,阅读覆盖率达95%,再识次高频字1033个,计2400字,阅读覆盖率可达到99%。根据这一研究结果说明,二年级学生基本能够具有利用汉字自主阅读的能力。
我还遇到过这样一位家长,告诉我他的孩子,回家就是爱看武打电视剧,提起写作文就头疼,都上初二了,写作文两个小时都写不出四五百字,让他读书就是不肯。什么方法
都用了就是没有效果。我给他说,快放暑假了,你先把他爱看电视的毛病扭转过来。给他买套金庸的《武侠小说全集》让他看,他不理解地问:“那不是武打小说吗?”我说:“金庸非常人也,是个大文化的人,北京大学的特聘教授,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他写的武侠小说文化含量非常高,有的选进了高中教材。他将信将疑给儿子买了一套,开始儿子并没有兴趣,但一看是武打小说,开始就怀着好奇的心读了起来,后来越读越爱读,电视不看了,有时吃饭、睡觉也要催促好多遍,到了入迷的程度。足足读了一个多月,小说读完了,猛然想起暑假老师布置的作文作业,他站在阳台往楼下看到几个孩子正在玩耍,灵感突来,这不是很好的素材吗?信手写了近千字的作文。他爸爸回家一看,真不相信儿子有那么大的变化,后来儿子又写了几篇,一篇比一篇好,这才相信儿子进步了。为什么上了七八年的语文课,还不如读了一个暑假的武打小说呢?令人不解。这也是对当今语文教学的巨大讽刺。其实细想一下,七年级只读语文课本上的文章400余篇,阅读量约40万字?一套《金庸全集》最少应是语文教材阅读量15至20倍。诗圣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真理。从此这个孩子爱上了读书与写作,后来读了大量中外经典名著,写作水平提高很快,参加省市作文比赛,多次获奖,现在在山东大学读书。
培养孩子浓厚的读书兴趣和良好的读书习惯,要找到最佳切入点,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第三点:引导孩子交爱读书之友。孩子是喜欢交朋友的。孩子没有朋友,就好像天上没有太阳。孩子如果没有朋友,就好像吃菜没加油盐酱醋,生活无滋无味。孩子很容易受到朋友的影响,交爱上网玩游戏的朋友,很可能把孩子带到网吧游戏厅;交爱时髦爱打扮的朋友,孩子会经常进入服装、美容店;如交爱读书的朋友,走到一起聊书的内容、聊读书的收获和体会,互相推荐好书,朋友共享读书快乐共同进步。交友对孩子影响极大。家长要提醒孩子交友要注意。
第四点:家人有固定的时间。现在提倡亲子读书,全家人每天要规定固定的读书时间,平时时间可短一些,节假日可长一些。
第五点:注意纠正孩子的读书姿势,不能因读书近视、驼背。
第六点:引导孩子做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要求孩子读书的时候,顺手记点什么,例如:记记作者,生活年代,简要的背景,精华段落句子摘抄,主要内容概括,生僻字、词记录,笔记过程也是动脑过程。孩子建立读书笔记,循序渐进,不要贪多求快,增加过重的负担。
如何培养学生爱读书的习惯 篇6
孟利红
孩子在小学阶段养成爱书的习惯,那可真叫终身受益。一个人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他才会一生都不感到寂寞,他才会完成终身学习的任务,他还会是一个
不断提高自己、不断成长的人。如果一个人养不成读书的习惯,他就是一个很容
易寂寞、很容易烦躁的人,是一个眼界不宽的人,所以说,从小应养成读书的习
惯。
我担任一年级班主任和语文教学已经一年多了,一年多下来我发现个别学
生不爱读书,课堂上老师给时间读这类学生不是看着别人读就是发愣,连嘴也不
张,集体检查朗读时这类学生不看书张着嘴随声附和,单独检查朗读时却不会读,尽管我时常督促着也未见好效果。这种现象是我很无奈,后来我翻阅了一些教学
杂志,也向其他有经验的教师请教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是在模仿中长大。日本教育学家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父母要是喜欢看书,孩子两三岁就拿着书。虽然方向都拿倒了,他也拿着
书,他要模仿。我从电视中看到鲁豫与童话大师郑渊洁谈话,郑说,要培养孩子
爱读书,做父母的哪怕不喜欢看书,你每天要看书报(在孩子面前),哪怕是装
模作样。这样,你的孩子才会受到熏陶,才会爱上书,才会爱看书,与书交朋友。营造一个读书的气氛,家里什么地方都要有书,你家的厕所里面也有书,有
一本小画册,有一本什么小杂志之类的好看的,就是孩子床头边啊,什么桌子上
啊,沙发边啊,都要有书。要经常和孩子讨论书,讨论读书的体会心得,影响孩
子,这个是潜移默化的,是非常重要的。孩子读书不像上课一样有计划,他往往
是很偶然的状态下拿到这本书,突然兴趣所致,拿到那本书了。双休日,可带孩
子逛书店,让孩子在书店里呆上半天,就在那里看书。
根据孩子的年龄提供不同的书,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
是不一样的,所以专家人为,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读的书可以以图为主,标有拼音。这样的书,情节简单,还有幽默童话,生活故事,卡通,动画片。这比较适合一二年
纪。小学三四年级,可以读一些深刻的童话,有趣的,像科学童话与故事,伟人
故事与历史,还有儿童报刊。小学五六年纪,可以读一些漫画,寓言,儿童小说,儿童报告文学,科幻小说,探险小说故事,少儿的百科全书等等。在小学什么方法读书最合适呢?就是让孩子朗读,用朱熹的话来说叫读书。什么叫读书呢?那就是大声的朗读,而且要求不可误一字,不可读错一个字,不
可读倒一个字,不可读少一个字,不可读多一个字。这对孩子是一个极好的训练。做父母你得很有兴趣听孩子读。朗读,这有助于孩子体会树种的这种奥妙,你可
以和孩子轮流读。我想这样家庭也会其乐融融。孩子虽然理解力低,但记忆力强,还可以让他们背一些唐诗宋词,孩子不懂的东西背下来也有用。虽然一时不太理
解,但他大脑里有储存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会理解。再说,书读百遍,其义
自现。
总之,如果小学阶段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终生有享受不完的利息。
要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习惯上下功夫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50年前明确提出:学习语文的目标就是“得
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
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呢?
一、要靠教师的正确引导。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包括哪些内容,使他们心中有数。一般来说,良好的阅读习惯主要有:①爱读书、多读书;②一边读一边想;③认真做读书笔记;④经常使用工具书。良好的写作习惯主要有:①勤于积累写作素材;②勤于思考,勤于动笔;③重视修改;④认真书写。其次应让学生认识到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的重要意义。通过古今中外和现实生活中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向学生说明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对学习、生活、工作的重要作用,增强形成习惯的意识性,提高其积极性和自觉性。第三,要建立健全严格的监督机制和奖惩机制。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好的事,不是教师一号召,学生一注意就能办到的事。必须树立长期坚持的观念,必须建立健全严格的制度。比如自我约束机制,同学之间相互监督机制,教师、家长的监督机制,定期不定期组织评比,给予恰当的表扬和批评,形成竞争局面。第四,教给方法。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和写作方法对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有着直接的关系。比如,要使学生养成认真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首先要使学生知道读书笔记有几种,每种有什么特点,各有什么作用;其次要教给学生各种写法。
二、要靠反复的严格训练。叶圣陶先生讲:“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这就是说,反复的严格的训练是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的最根本的保证。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靠阅读实践中的反复严格训练形成的。为了使学生养成爱读书、多读书的好习惯,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爱读书的典型事例启发学生爱读书;或由教师介绍名家名篇,使学生领略文章语言的无穷奥妙;或让爱读书的学生现身说法,以此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把读书看作是人生的一大乐趣。经常组织开展多读书、争先进活动,激励学生爱读书、多读书,形成良好的风气,久而久之,爱读书、多读书的良好习惯就会养成。为了使学生养成一边读一边想的好习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多提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同时要教给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动脑子读书。教师还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一边读一边想的机会,多进行独立阅读。凡是学生能通过一边读一边想解决的问题,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要经常鼓励那些勤动脑、多思考,带着问题去读书的学生,激发学生的读书愿望,进而培养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的好习惯。常言说,好脑子不如烂笔头。培养学生认真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对学生来说是受益无穷的。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学到了做读书笔记的方法,那么在阅读实践中要注意运用,随时把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如好词好句,精彩片断等,产生的想法、体会,悟出的道理等记录下来,以便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运用。为了激励学生认真做读书笔记,教师要经常组织展览、评比、介绍经验等活动,鼓励学生长期坚持写读书笔记,这样更有利于形成习惯。经常使用工具书也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了使学生养成这种习惯,也要坚持反复训练。工具书要装书包、进课堂,预习要求必须使用工具书。凡是在读书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或理解不准的词语都要通过查字典来解决。课堂上教师要经常有意识地让学生练习使用工具书查字词,课下作业中也要设计这方面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经常使用工具书,逐渐就会成为自觉行动。
良好的写作习惯的养成更在于多练。作文教学要从内容入手,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是搞好作文教学的第一关,所以使学生养成积累写作素材的好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让学生学会从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不但要学会文章中的写作知识,如开头、结果、照应、过渡等,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把握好阅读和写作的结合点,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练习写作。如学习了《落花生》一课,可让学生练习记叙自己一家人针对某一个问题的谈话,并学会抓住主要谈话内容写的方法。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可让学生进行描写内心活动的练习。学习《草原》一课,可让学生进行环境描写的练习。更多的是要让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大量积累写作素材。其次要养成学生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的好习惯。我国著名文学家茅盾先生说过:“身边应当时时刻刻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都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录下来。”生
活是取之不劲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的源泉,要教给学生观察、了解现实生活的方法,使学生留心自己的生活,仔细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把看到的、听到的随时记下来,形式要灵活多样,这对养成积累写作素材的好习惯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勤于思考、勤于动笔是良好写作习惯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勤于思考,才能把看到的、听到的、感性的东西通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变成理性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勤于动笔才能熟练,熟才能生巧。想写好文章,非多练不可,不放弃任何写作机会,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写作机会,鼓励学生多动笔。
妙用读书本本,培养阅读习惯 篇7
那么, 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培养阅读习惯呢?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 利用读书本本记录学生的读书数量、记录所读书目的类型、 记录读书的主要内容等, 能够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下面笔者就谈谈利用读书本本, 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做法。
一、妙用读书本本, 记录读书数量
学生迈入获取知识的大门是从阅读开始的。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 低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因此, 学生要获得丰富的知识, 必须有相当的阅读积累。 教师应该如何做呢? 笔者在教学中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读书本本, 让他们把自己读书的数量记录在上面。
起初, 笔记仅仅指导学生, 把读书的时间和名称这两项内容, 记录在本本上。 之后, 为了使学生在一定时期内的读书数量一目了然, 又指导学生在前面加上“序号”这一项内容。 学生的读书本本清楚地呈现出这样的内容:每页的第一行是题头, 间隔一定的距离分别列上序号、时间、名称;下面是具体的序号、读书的时间、书的名称, 一行一行清楚排列。 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 刚开始有点小困难, 笔者就耐心地一项一项给他们解释, 直到学生学会记录为止。 遇到生字方面的问题, 笔者教导学生可以向教师、家长和同学寻求帮助。 学生在教师和家长的帮助下, 慢慢学会用读书本本记录读书数量的方法。
小学生的自控能力弱, 因此对于读书本本的妙用, 不能放任学生自我管理。 笔者在每周五的下午都会对学生的读书本本进行检查, 以便及时发现学生在记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为了学生在一周的时间内不至于出现太多问题, 笔者安排每个小组的组长负责日常对学生记录情况的检查。 笔者在检查的过程中着重对学生出现的书写、 记录内容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指导和解决, 表扬做得好的、进步大的学生, 并挑选范例进行展示, 供学生交流。
时间在一天天地流逝, 学生的读书本本上读书的数量在日益增长, 由个位数增长到两位数、三位数;读书的种类也在增多, 由简单的绘本、画报, 逐渐演变成《唐诗三百首》、《童话故事》、《伊索寓言》等有厚度的书。 翻看读书本本, 学生惊喜地发现, 在不知不觉中自己竟然读了很多书, 认识了许多字, 阅读信心和激情更饱满。
二、妙用读书本本, 激发阅读兴趣
在学生具备相当的阅读量后,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阅读偏好, 采用科学的方法,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学生的阅读有质的保证。 此时, 仍要发挥读书本的妙用。
教师首先要做的是, 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如学生喜欢的题材、内容、书的种类等。 教师可以采用问卷的形式, 也可以对学生的读书本本记录的内容进行了解, 或者是二者结合, 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分析、总结。 对学生的阅读情况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后, 教师推荐一些比较好的书目, 要求学生自由阅读。在对学生的读书本本进行检查的时候, 教师可以指定其中的一本书, 请学生介绍其主要内容, 或者是印象深刻的一个片段, 对学生的良好表现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 教师看似不经意的行为, 往往能激发学生阅读的浓厚兴趣。
教师鼓励的行为, 激励学生在阅读了书籍后, 主动和教师分享, 争相告诉教师他们读了什么书、其内容是什么、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等等。 教师分身乏术, 且时间有限, 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交流需求, 因此, 可以利用晨检或是小组活动时间, 让全班学生相互交流, 介绍自己的读书收获、阅读体会等。
例如, 针对学生读书本本中都有读过《小花狗学游泳》这个童话故事的记录, 笔者在小组活动时间, 引导学生进行思想交流。 有的学生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做事情要懂得坚持, 不能轻言放弃。 ”有的学生说:“只要工夫深, 铁杵磨成针, 只要肯努力, 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有的学生深刻领会到其中的真谛:“做事情要发挥自己的特点, 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每个学生的发言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教师抓住其中的星星点点, 把它放大, 就能形成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燎原之势, 使学生在阅读体会更多的乐趣。
三、妙用读书本本, 培养读书习惯
学生的读书本本, 除了记录读书的数量, 激发阅读的兴趣外, 对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也是有积极作用的。 利用读书本本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笔者是这样做的:
首先, 引导学生爱护读过的书。 爱护图书是良好读书习惯的一种表现。 笔者在对学生的读书本本进行检查时, 会有意地抽看学生读过的书。 有的学生有撕书或卷折书页的毛病, 阅读完了, 书被“蹂躏”得面目全非;有的学生不讲卫生, 把书摩挲成“黑老包”……面对这些情况, 笔者常常对学生耳提面命, 要爱护图书, 保持图书整洁, 不撕页, 不折页卷页, 对读过的书好好保存。
其次, 引导学生把读书的收获记录到本本上。 “不动笔墨不读书”, 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记录知识收获的阅读习惯。 笔者在检查学生的读书本本时, 经常和学生说:“你们读了这么多书, 是不是有很多感想和收获呢? 是不是遇到过很多美丽的词语和句子呢? 我们为什么不把它们记录下来呢? ”在笔者的引导下, 学生渐渐养成在本本中摘抄好词好句、记录读书感想的习惯, 有时还会别出心裁地在其中插入一些图画, 或者是制作一个漂亮的小边框。 学生的读书本本内容越来越丰富, 设计越来越美观, 阅读习惯越来越巩固。
总之, 巧妙运用读书本本, 不仅能够积累学生的阅读数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而且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有积极的作用。 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好读书本本, 为阅读习惯的培养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付静.初探小学英语阅读教学[J].成功 (教育) , 2011 (01) .
[2]于爽.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J].成功 (教育) , 2009 (04) .
[3]龙文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C].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小学生读书习惯的培养 篇8
一、营造氛围,激发读书兴趣
由于学生年龄小,创建一个处处散发着书香气息的环境,更容易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在学校开展的读书活动中,我们倡导以读书长知识、以读书增智慧、以读书促养成、以读书树理想,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底蕴,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创建校园文化,打造书香校园。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大造读书的声势,在班内建立“图书角”,在墙壁上设置“读书园地”,教室书香萦绕,学生置身于浓郁的读书氛围之中。我与学生共同确定了“我读书,我快乐”的活动口号。号召学生每人每月至少选读一本好书,主要利用每天早晨的晨读、中午到校后的午读以及平时的课外时间来读。每天早晨和中午我都和学生一起到校读书,并且每周上一节“阅读课”。这样,学生的兴趣日益浓厚,多数学生都能做到一进教室就拿起手中的书。
二、提供书源,让学生博览群书
为便于学生读好书,增强读书效果,扩大图书来源,除了利用学校的图书室和阅览室外,应号召同学们把读过的和新买的书与小伙伴共同分享,把学生自带的、喜爱的图书装进书橱,利用学生的图书资源,在班级建立“图书角”,设有小图书管理员,确保可供学生阅读的图书源源不断。既调动了学生的读书积极性,又发挥了学生的群体作用,解决了书源问题,更促进了同学们之间的读书交流,可谓一举多得。
三、精选材料,划定阅读内容
书籍浩如烟海,同时又良莠不齐,加上小学生识字能力、阅读能力、接受能力还都处于一个发展阶段,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读至关重要。一般不要让学生盲目阅读、随意阅读,要真正让学生通过读书受益。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生所需要阅读的课外材料划定范围,列出书目并加以分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在不同的年龄段要有所侧重。包括文化教育类、科技知识类、文学作品类、应用文类、报纸刊物类、校本课程类等,所选书目既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健康,还要兼顾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要有利于學生的全面发展。
四、授之以“渔”,教给读书方法
有效的读书方法是读书效果的重要保证。古今中外的读书方法很多,有很多有效的方法可以教给学生采纳。譬如精读、略读、摘读,默读、诵读,背读,“三到”(读书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三勤”(勤读、勤抄、勤写)等等。方法虽多,也很有效,但“教无定法”,教师在指导中要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读物、不同的目标,采取不同的方法,推荐给学生一些常用的方法。
五、注重积累,建立“好孩子读书卡”
只单纯去读书是远远不够的,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指导阅读时我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要求每个学生都建立“好孩子读书卡”。当然,读书卡不只是卡片,实际就是读书笔记,能增强读书的效果,我现在教的四年级学生每学期至少写一本读书笔记,绝大多数学生已有近10本读书笔记,多则十余本,字数逾万。
六、组织活动,激发读书热情
为树立榜样和激发示范作用,每月底开展一次“读书能手”评选活动。每人写一篇最佳读书笔记在小组里进行交流,推荐到班级集体交流。然后,从读书心得、日常的阅读表现等方面综合评比,在班级里选出前六名,授予“读书能手”的称号。并把读书笔记展在班级文化墙上,供大家欣赏。这一活动的开展,使孩子们认识到原来榜样就在自己身边,从而备受鼓舞,不断进取。
经过几年的培养,我发现班里多数学生读书效果很好,他们见识广,爱思考,会表达,会处事,能合作,具有开拓性、创新性和竞争性。班级的语文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不断增强,这些成绩都受益于学生读书习惯的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一旦养成,就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如古人所云“苟有恒,何必三更灯火五更鸡,最无益,莫过于一日曝而十日寒”。
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读书的好处 篇9
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有了这样的体会:
一、孩子习惯的养成,家庭教育尤为重要。
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形成一个观点,建立一个信念,养成一个习惯,都需要经过反复的教育和训练;矫正一个不良习惯,纠正一个错误观念,更需要长期的、耐心的教育。所以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工程,需要长期抓,切不可“前松后紧”、“一暴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有耐性,要不怕反复,要持之以恒。“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家庭教育的好办法很多,但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如果没有耐心,动不动就发火,结果只会是功亏一篑。
二、考试是检验学习进度的指标,而不是决定一个孩子学习成绩的全部。
考试不仅仅是考查知识,更是考查习惯。因此,不能把在考试中出错简单的归结为不认真、不努力。家长应和老师一起给孩子寻找原因:听课时否认真?不懂能否发问?平时书写是否整洁有序?学习方法不当还是不够用功?孩子上课不认真,请与老师一起分析:是会了?听不懂?还是没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说服教育或补课。只有他想学才能学好,否则,只能是大家痛苦。
三、适度引导避免失去学习兴趣。
在教育过程中不可过多进行督促。老在别人的被人监督下才去学习,会使孩子变的非常被动,慢慢会失去学习主动性。恰如其分的提醒和督促是必要的,是为了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而做的措施。因此,要注意讲究方法,提醒孩子注意当天的作业必须在几点前完成,尽早安排能让自己有更多自主的时间。家长不要按自己的意愿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以免孩子产生厌学情绪。另外家长应学会长话短说,不必要的话不说。
四、鼓励为主,批评为辅。
表扬是促进孩子成材的关键,要善于肯定孩子的成绩。如果你的孩子取得了好成绩,请给他一个拥抱、祝贺,买一本书或一套衣服作为奖励。淡忘孩子以前的不足,多看进步,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建立良好的心态,并且鼓励他做到信念永存、脚踏实地,这样,你的孩子一定能获得成功。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让我充分认识到养成教育的重要性,提醒从细微处着手,从小注意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把出现诸多问题的“要我学”变成由良好习惯支撑的“我要学”,即由被动变为主动。
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读书的好处 篇10
学期初,给每个学生发了一份学生家庭阅读情况调查表。根绝调查表的反馈,我们筛选了一些有意识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家长进行试点指导。尝试给我们的学生进行阅读习惯的培养。
1、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氛围
怎样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首先应该给孩子营造出一种健康、干净、温暖和快乐的阅读环境和阅读氛围。专家指出,阅读的兴趣要从小培养,其中环境的熏陶最为重要。要想孩子爱上阅读,父母首先要对阅读也产生兴趣。最理想的环境是:充满书香的家。
书在家里无处不在,读书是家里成员的休闲活动之一,而且父母经常与孩子交流阅读经验和心得,在这种环境中,孩子必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鼓励幼儿将书当“玩具”去玩,视“书”为好朋友的观念。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对书面语言产生了兴趣。在儿童语言发展关键期内,我们应及早地为幼儿提供完整语言的学习机会。
有些家长本身比较喜欢看书,相对的孩子也会比较喜欢看书。有的家长有意识的给孩子讲故事后,孩子到点就会拿着书去找家长讲故事。
2、给孩子选择好书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因此,阅读的种子,应该是一本本适合幼儿的优秀图画书,《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长期以来,人们较多地将幼儿文学活动的功能定位于“德育”,而弱化或忽略了文学活动的本体功能——审美,即文学作品用来提高人的思想,美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的功能。
我们提倡阅读经典、千字文、三字经,弟子规、经典童话等,滋养孩子们的心灵,润泽孩子们的童年。
开始时没有效果,家长就会懈怠,我们鼓励家长坚持,并且告诉家长一定会有效果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孩子能背诵一些三字经了,家长就会很兴奋给予我们反馈。
3、亲子共读是培养孩子阅读能力最好的途径
《苏菲的世界》的作者、著名童书作家桥斯坦贾德曾说:最明智的父母,一旦给孩子吃饱穿暖之后,接下来最重要的事情,就应该去为孩子们选择出最好的书,带回家来,放进他们的卧室里。据统计,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投资很大,该项支出已占到家庭收入的30%。但是,很少有家长能够每天坚持陪孩子一起亲子阅读20分钟。即使在北京、上海这样文化教育最为发达的城市,能够经常和孩子一起读书的家庭,比例也不足20%。大多数家长还不能理解儿童阅读活动的正确含义,对儿童早期阅读活动缺乏科学的认识。如今,世界上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士认识到,亲子共读是加强早期阅读教育的良好方式。美国利诺斯大学的研究员钦利斯•布朗用了20多年时间,对205名入学前已经学会阅读的孩子,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结果发现,这些孩子有一个共同点,即他们的父母很早就开始给他们读书,并使他们养成了热爱阅读的良好习惯。
当孩子看完一篇东西时,要鼓励孩子叙述出来。家长一旁要注意适时鼓励、表扬和引导,让宝宝们感到兴奋和自豪,由此产生阅读更多书的愿望。在阅读过程中,当他讲错了或讲得不够好时,不必象对待学生似地认真纠正。有些儿童不爱阅读是由于家长不尊重他的智慧和自尊心,一味地指点纠正,这会使他感到厌烦。孩子都是爱玩儿的,爸爸妈妈们还要多考虑如何让阅读更生动、有趣,通过一些寓教于乐、有趣的语言游戏让孩子爱上阅读。每天坚持半小时的亲子阅读,不仅可以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幼儿在妈妈的怀抱里很有安全感,这对孩子的性格、心理成长都很有利,让孩子在快乐中获得心智全面发展。
再谈初中学生读书习惯的培养 篇11
关键词:初中生 读书习惯 培养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哲人也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许多有志之士同样认为:“一个人如果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生都会受用无穷;一个民族养成阅读的习惯,这个民族就会充满智慧和希望。”但近日来,一位印度朋友写的《不阅读的中国人》在国内网络疯传,引起了许多人的反思,事实证明,现在的国人读书习惯不容乐观,就连纯洁的校园也很难见到全体师生同读的身影。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我们教育工作者就要担负起培养学生读书习惯的使命。
一、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是培养良好读书习惯的前提
要提高国民素质必须倡导读书,要普及科学知识、传播文明理念,同样需要倡导读书。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以“向青少年推荐100本好书”等方式积极引导青少年阅读,受到广大青少年的欢迎。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等栏目,推出《于丹〈论语〉心得》、易中天《品三国》等经典人物专栏,同时还开创了电视与图书互动的新模式,激发了国民的阅读热情。
学校要借这种意识,营造相应的读书氛围,使孩子的内心世界不断受到这种意识的提醒和冲击,让这种冲击在孩子的脑海中留下烙印,进而由无意注意逐步成为有意关注。如:在校园张贴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开设读书交流园地,让孩子们一走进校门,马上就被一股浓浓的书香气息所包围;将学校图书室的图书摆置到楼道、搬到各班的图书角……让孩子们一看到书就有要走近的冲动。通过这种氛围的营造,让好书的身影随时撞击学生的眼球,让好书的声音不断萦绕在学生的耳际,让好书的智慧不时愉悦学生的心灵,耳濡目染中,学生渐渐地就把阅读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二、教给科学的读书方法是培养良好读书习惯的基础
读书要讲究方法,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前苏联著名学者CH波瓦尔宁在《应当怎样读书》一书中指出,科学的读书方法,“不仅要根据读书的目的来改变,而且要完全由后者来决定”,这是有道理的。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有重点地读书,要注意精读和泛读的结合,还要“读以致用”;要有知识、有学识,更要有见识。
关于读书的方法,许多名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可供借鉴的例子。如孔丘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思的“五之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王充的“古今法”:“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韩愈的“提要钩玄法”:“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朱熹的“三到法”:“要口到、眼到、心到。”徐特立的“古今中外法”:“把古今结合,中外结合,变为我的。”陶铸的“细嚼慢咽法”:“做学问的功夫,是细嚼慢咽的功夫。”谢觉哉的“挤钻法”:“没有时间,挤;学不进去,钻。”邓拓的“积累法”:“古今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注意积累的。”巴金的“苦学法”:“苦学能够战胜一切。学问的宫殿不分贫富都可以进去。”……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财富!
三、培养浓厚的读书兴趣是培养良好读书习惯的关键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基于对知识的需要而产生的,激发学习动机就是把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充分调动起来,只有产生了阅读的需要,才能主动、投入地阅读。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个性特点,并根据学生个性的特点推荐课外读物,以此来生发兴趣。比如:给性格内向的学生推荐一些古今中外科学家成才的故事《爱因斯坦传》《李四光》等;向性格外向天性好动的学生推荐英雄保家卫国、具有战斗场面的读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林海雪原》等,让喜欢音乐的学生多读《聂耳》《贝多芬》等书;向喜欢文艺、体育的学生介绍与之相关联的名人趣事,投其所好,循循善诱,使他们从这些名人趣事中找到与自己个性特点相适应的地方,点燃他们的希望之光。因为,“强烈的希望是人生中比任何欢乐更大的兴奋剂”。让学生在阅读中产生兴奋,将“被动”变成“主动”,兴趣就会油然而生。
四、开展丰富的读书活动是培养良好读书习惯的保障
学校最好要以书为媒介,成立一些学生社团,如设立“文学研究会”“文学社”“诗歌吟诵社”等,举办“读书沙龙”……同时还要注意为学生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经常性的开展读书成果交流活动,如:故事会、读书笔记展评、读书征文、手抄报展评等。完善的奖励机制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就感,不断地形成动力,逐步培养起读书的习惯。
总之,一个人想学有所成,一个重要的法宝就是让读书学习成为习惯。所以语文教师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地逐步培养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这将使学生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赵赏娟.如何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J].学周刊》,2012,(2).
[4]孙继辉.初中学生读书习惯的培养[J].语文学刊,2011,(10).
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读书的好处 篇12
一、课前预习——初读批注感知
在前一天布置预习新课时,除了解决字词问题外,要求学生用不同的符号找出关键段落。例如:总括句、过渡句、重要句用“—”,重要段落语段用“★”,有疑问处用“?”,有感叹或惊奇处用“!”,好词用“oo”,好句用“~~~”。在课文结尾处写一句话:我学懂了______。第二天,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成果展示。刚开始操作时,教师应该找出一篇范文,从中心句、过渡句、使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入手,领着学生预习。通过四、五年级的训练,六年级时学生的预习交流已经能各抒己见了,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发挥。
二、针对课题质疑———在批注中自读自悟解惑
有些课文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第一课时,让学生针对课题猜测质疑:文本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如学习班马的《爸爸带我去爬树》,学生提出:爸爸为什么带我去爬树?是怎么爬的?我得到的爬树乐趣是什么?这些问题可以说就是课文的重点,接着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圈划批注,找出问题的答案。汇报交流:你从课文中学懂了什么?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这样梳理了课文内容,把握了文章脉络,为第二课时的学习打好了基础。
三、抽丝剥茧———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精读批注
第二课时精读批注要求抓住重点语段,通过圈划表现人物细致入微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变化的字词,重要的环境描写,恰到好处的修辞手法,甚至一个细微的标点符号等来进行品读感悟,感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品味作者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在平时的习作中学以致用。这一过程的点圈批注学习,侧重于学生的自主感悟,以自学的形式开展,先自己批注,然后小组内合作研究,最后全班交流。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主要回忆了关于鲁迅的五件往事,其中“救助车夫”这个故事能够表现出他关心劳苦大众的精神品质。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圈出这一部分最能感动你,也最让你震撼的词语,并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与感悟。大多数学生找到的是描写鲁迅动作的词“扶”、“蹲”、“拿”、“洗”、“敷”、“扎”等词语,体会到的是他关心车夫。有位同学很细心,找出了“半跪着”三个字,这是一个会思考的孩子,我适时引导全班思考:鲁迅先生他是什么身份?他半跪在怎样的环境中?半跪在什么人面前?从鲁迅先生的这一跪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到“他把自己和劳苦大众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这一高尚品质,这是学生精彩的课堂生成,比教材分析、课堂全解上的内容更打动人。
四、活学活用——批注的交流提升在于课外阅读
学完课文后,根据文本内容和题材,提倡让孩子们写读书心得,改写、缩写、续写、仿写等。例如:《小抄写员》、《凡卡》两篇课文的主人公与我们的学生年龄相仿,他们的遭遇值得同情,他们的命运牵动着学生们的心。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以“在被父亲发现后,叙利奥还会每天偷偷起来帮父亲抄写签条吗?”“凡卡最终能回到朝思暮想的爷爷身边吗?”为题来续写课文。当然任何形式的学习老师除了布置任务,更多地要参与进来。我们要改变课堂固有的模式和气氛,多种方式鼓励孩子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读书感悟,可以告诉他们:“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但是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全班49名同学交换思想,每个人就会有49种思想,只要你迈出一小步,将会收获一大步,何乐而不为呢?”鼓励学生不需要举手,有想法可以直接站起来表达,教会其他孩子倾听的好习惯。老师还要策划好后期的学习成果展示和考评奖励机制,这样才不会挫伤孩子们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坚持下去,尽量避免因为老师心血来潮的冲动,导致孩子们学习兴趣的夭折和学习的半途而废。
两年多来,我努力在语文课堂中探索并实践着批注式阅读,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激发。他们的阅读能力提升了,有了独立的阅读个性,并能在课堂中畅所欲言、旁征博引,激活了我的语文课堂。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因学生的精彩批注而陶醉。
摘要:用“点圈批注”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全方位的对话,并直接在课文中圈点勾画,进行批注,写出阅读心得,在交流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帮助学生长篇短学,实现海量阅读。
关键词:读书习惯,点圈批注,长文短教
参考文献
[1]游彩云.批注阅读推动学生与文本互动[J].语文教学通讯,2009,(01).
[2]刘荃.“自赎”与“回归”: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新探索[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9,(01).
[3]张晓娥.批注,一座生本对话的桥梁[J].小学语文教师,2010,(04).
读书心得 教育 就是培养习惯 篇13
——读《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有感
最近读的这本书是《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本书是在华师大的校园中闲逛时看中的,看到这个标题,就觉得比较适合我们学校的学生,于是当即就买下来回家细读。
非常同意书中的观点,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习惯是首要目标,知识是学不完的,但是教会他们无论是学习上的还是生活中的习惯是很重要的,对他们的一生都有无可言语的意义。但是,从我教学中发现我校的学生的基础较差在于学生的习惯差,做事懒散,磨蹭,自制力差,家庭教育差,这一系列原因造成了小时候读书的习惯没养成,现在中学了,还是有不按时完成作业之类的情况发生。在看了这本书后,学了一些可以为学生做思想工作的例子以及说服性较强的话语。总结一下,遇上学生习惯差的问题可以尝试以下方法解决:思想教育与“强迫”相结合。
因为初中的学生学习习惯不好,是长期如此的结果,一下子扭转有一定难度,而且此类学生小学时进过老师办公室的次数不在少数,属于慢性病,需要慢慢纠正,慢慢养成。教师可以制定一些规则,让其遵守,规则要细,不能让学生有漏洞可钻,而且制定好了,就必须一对一的执行。这种规则必须细到每天的交作业情况,每天的默写情况等,学生会钻老师要管理的学生人数多的空子,就等着老师事情记不起来,这时就要求教师做好记录,以免被繁琐的过多的事情忘记。
在此基础上,还应与家长做好沟通工作,得到家长的理解和帮助,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的重要的一部分,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有限,很大一部分靠自觉完成作业的时间在家里,需要家长的配合,教育并不只是学校教师的责任,也是家长养育孩子的一种责任,并不是让孩子吃好,穿好就尽了家长的义务,那仅仅是物质上的,鼠目寸光的,为了孩子的终生发展,家长必须负起责任来。但在学校,有的家长还需我们老师来进行开导,感觉非常累。
《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读书有感 篇14
黄秋景
在金秋十月,我们数学组读的是《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这本书,看了孙云晓教授《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一书,对于数学学科,我有了一些启发,有了一些触动,有了一些感悟。学习习惯是学生在较长时期的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巩固的行为定势,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今后的发展将起着重要作用。下面结合数学教学实际,谈几点看法:
一、养成爱提问的习惯
中学生具有好奇心强,好胜心强的特征,每件事情都要问个明白。所以,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养成爱提问题的习惯。
二、养成会审题的习惯
审题是解题的开端。所谓审题,就是在对问题进行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对问题的数学特征进行分析,从而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在头脑中有一个清晰反映的思维活动。其实,审题就是收集信息,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所以审题时,要在读准的同时,“想”到本质的东西,就时要想它的数学含义。审题时要“扣”住关键词,比如“列式计算”中的数量关系,往往由题中的一些关键词决定。
三、养成估算的习惯
关于估算,新教材给予相当的重视。因为估算带有直觉和猜想的成分,时一种跳跃式的思维,在利用估算解决问题时,通常没有现成的模式和常规的方法,最佳的结果往往需要多次修正和尝试。因此,估算是开放性的、探索性的,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养成爱反思的习惯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其实学生更要应该进行学习后的反思。因为学生反思的目的不是会做这道题,而是要学会做这道题的方法。这样,学生才可以掌握解题规律,使他们的思维更加广阔和灵活,另外,要求学生做完题后,一定要看清“问题”是什么,这样才会避免无谓的失误。老师强调问题后,作为学生,应该这样反思:通过做这道题给我们的启示:一是应该应该学会用“联想”的思维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二是要看清问题求什么。这样才能避免单一的做题,从中掌握学习方法。
五、养成多角度思考的习惯
多角度思考就是让学生在问题前面养成不是局限和满足于从一个角度去寻找答案,而是从两三个,甚至更多的角度去探讨问题的答案,从而使答案更趋向于成熟和完善。因此,让学生养成多角度思考的习惯,有利于促进学生大发散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让读书成为我们的习惯 篇15
一、校园读书
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是让学生学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并通过朗读, 培养语感, 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所以教师要重视朗读, 通过有效的朗读, 提高朗读水平, 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
1.教师范读引导, 创设情境。范读是文本理解的一个重要导航, 教师范读的渗透力和感染力, 比多媒体的音频及录音更直接。教师对文质兼美的文章有深刻的理解, 通过声情并茂地范读, 学生才会直接领略老师的语气、语调和表情, 进而仔细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教师情感的投入, 表情的变换, 动作的挥洒, 对学生加深课文的理解是无与伦比的, 教师的鲜明形象一定会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上, 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产生“我也要读”的欲望。如《船长》一课中, 船长与机械师、大副的对话, 黑暗中人们听到这样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洛克机械师在哪? ”“船长叫我吗? ”“炉子怎么样? ”“海水淹了。”……船长喊了一声:“奥克勒福大副! ”大副回答:“到”“还有几分钟?”“二十分钟。”……“哪个男人胆敢在女人面前你就开枪打死他。”……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在范读这些对语时, 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惊恐万分, 一片混乱, 轮船只剩下二十分钟就要下沉的危机情境中, 想象我们的教室就是轮船, 面前就是船长, 他沉着、坚毅、果断、忘我, 富有应对危机的经验。我们在范读时一定要用浑厚、坚定的语气, 高亢激越的语调, 铿锵快速的节奏, 才能把船长的高大形象凸显出来, 真能感受到这个伟大的灵魂。范读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欣赏水平, 好的范读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美的熏陶。
2.掌握技巧, 学会朗读。朗读技巧是教师在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的基础上, 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读顺句子, 读出重音, 读好语调, 读清节奏。朗读技巧的掌握不是一蹴而就的, 应在反复的训练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实践, 技巧才能变成能力。例如《别了, 我的祖国》一课中的“别了, 我爱的中国, 我全心全意爱着的中国”这个句子在文中出现三次, 但三次所表达的情感度是有差别的。如果把握不准, 就谈不上真正理解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对此, 教师应该给予准确的范读指导。第一次出现在文章的开头, 是“我”发自内心的告别, 语气要深情、低沉、缓慢;第二次出现在中间, 承上启下, 不再是内心默默的告别, 而是作者面对跳跃不停的海波, 向祖国及亲友发出的呼唤, 语气要略微拖长, 词语间要有停顿, 语调要先低后高;第三次出现在结尾一段, 是全文感情的高潮, 蕴含着“我”对祖国未来寄予的希望和信心, 声音要发自肺腑, 语速要加快, 语调上扬高亢, 只有这样, 才能真切地表达出作者离别祖国的依依难舍的心情。为养成习惯, 营造学习氛围, 必须给班级学生更多的朗读机会, 针对课文的内容、情感, 可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方式, 如个别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表演读、比较读、接龙读、配乐读等, 一定要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表现的机会。
3.要求适度, 培养兴趣。朗读不仅能提高学生表情达意的能力, 还能促进学生的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发展。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呈逐步上升的阶梯状。所以针对不同的学生, 对朗读要求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不能整齐划一地严格按照语文课程标准执行, 而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年级和朗读水平, 提出不同的要求, 适当加以指导, 给予表扬, 让学生在愉悦中朗读, 在认可中进步, 在激励中成长。
二、校外读书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 不是补课, 不是增加作业量, 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提高、思想的启迪、情操的陶冶、品质的铸就, 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阅读, 从某种意义上讲, 校外读书比校内读书更重要, 语文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 树立“大语文”观。
首先, 家人共读, 交流体会。语文教师要利用家长座谈会、家访、校讯通等形式, 向家长布置读书内容和读书要求, 指导家长在一周内安排一个或多个固定的读书时间, 家人聚集在一起, 共读老师指定的篇目。当然,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 也可各读喜欢的作品, 然后交流心得, 分享感受。其次, 借书朗读, 提高速度。“书非借不能读也”, 教师和家长指导孩子借阅图书馆的书籍, 那里质优量足, 孩子可随意挑选, 按时送还, 别看过程简单, 好处可是多多的:一是图书馆是公民终身学习的大课堂, 是推动全民阅读的主阵地, 长期借书还书, 耳濡目染, 终身读书的习惯就会养成;二是训练孩子的自主选择能力, 面对繁多的书目, 能够选择自己需要的书籍, 将很费周折;三是培养孩子信守承诺的品质。另外, 阅读广泛书籍能够使孩子具有良好的道德品格:真诚、善良、美好的心灵和尊重真理、富有责任心的健全的人格。
三、做读书笔记
“不动笔墨, 不翻书”、“好记性, 不如烂笔头”都说明了读书笔记的重要性及好处。小学生, 喜欢热闹的, 看看, 不热闹的, 翻翻, 这样对文章的理解、记忆都不够, 做读书笔记就很有意义, 但也是让学生头疼的事。其实读书笔记一般为摘录、提纲、批注、心得等, 格式及书法并不艰深。摘要式读书笔记就是把有关的语句、段落按原文的章节、段落层次, 把主要内容扼要地写出来, 既可采用原文, 又可用自己的语言写。批注是用圈点勾画的形式, 对语句、语段或全文内容加以注释、说明或提出问题。心得就是读书之后写出自己的认识、感想、体会、启发或收获等。写读书笔记, 就会养成动脑的习惯, 边读边写边思索, 日积月累, 受益匪浅。
【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读书的好处】推荐阅读:
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10-21
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的心得10-04
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作业习惯08-26
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习惯05-25
如何培养孩子主动学习的习惯09-20
如何培养孩子自觉洗澡的习惯?10-04
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10-22
培养孩子好习惯60招:父母的亲子教养读本09-20
五一劳动节怎样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10-04
培养孩子作业习惯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