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我们的孩子

2024-06-22

培养我们的孩子(精选11篇)

培养我们的孩子 篇1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目标中有这样的表述:“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三学段,又进一步提出“: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根据新课程标准理念,学会质疑必须成为学生学习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质疑能力恰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

从文本出发,该质疑些什么?该怎么提问?笔者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课文《将相和》为例,以两个平行班级教学为样本,展开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和提问能力训练的探究。

一、发现内涵式普遍性问题

从文本内涵出发,文章作者是谁?看了课题,有什么疑问?想知道些什么?课文讲述了哪些内容?其中哪些部分是作者重点阐述的?文章出现了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时间、地点在哪里?作者写这篇文章有什么用意?这些亦属于内涵式普遍问题,可安排在学生预习新课时完成。笔者执教《将相和》一课,学生在预习表上提出了以下问题:

1.《将相和》这篇课文作者是谁?

2.课题中的将指的是谁?相指的是谁?他们为什么而和好?既然和好,原来又因为什么而不和?

3.《将相和》这篇课文讲述了几个小故事?分别是什么?能试着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吗?

4.《将相和》这篇文章重点讲述了哪个小故事?我们是怎么看出来的?

5.《将相和》这篇文章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能用图表的方式表述一下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6.《将相和》这篇课文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每个小故事的地点在哪?作者写这篇文章有什么用意?

二、寻找内涵式个性问题

从某个词,某个标点,某个句子出发,可以感悟到些什么?改变某个词,某个句子的表达形式,同原句比,有什么区别?文章在表达顺序上有什么不符合常规之处?这些便是内涵式个性化问题。关于如何引导学生提出内涵式个性话问题的训练,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笔者在《将相和》一课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收集到学生提出内涵式问题举例如下:

1.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从这个反问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把句子改成陈述句,同原文的反问句相比较,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2.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体会“理直气壮”什么意思?为什么会“理直气壮”?

3.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生气极了”,并大声说“跟您拼了”,难道他不担心身家性命吗?

4.廉颇称蔺相如为“他蔺相如”,蔺相如称廉颇为“廉将军”,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这两个人物的什么性格?

5.廉颇最终负荆请罪,蔺相如“热情”出来迎接,为何作者要强调热情呢?

三、开启外延式普遍性问题

从课文想开去,我们还可以收集哪些材料来加深对课文的了解?学过的课文中有哪些文章与本课相比较有相似之处?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补充?本单元主题中哪些文章情感取向相似?这些可以纳为外延式普遍性问题。如何提出有效的外延式普遍性问题可安排学生做为课文初步感知后的第一课时作业。以《将相和》为例,笔者将学生提出的外延式普遍问题例举如下:

1.廉颇来到蔺相如门上请罪时,他们两之间会说些什么话?

2.《史记》中还写了哪些战国时期的故事?

3.除了《史记》以外,我们还知道哪些中国历史古典名著?

4.《将相和》和《晏子使楚》两篇课文相比较,有什么相似之处?

四、探究外延式个性问题

我们还可以知道文章中人或物发生过哪些故事?在其它文章中是否见过与课文中有相似的人或物?相比较有什么异同?从某个词,某个标点,某个句子出发,思考哪些文章中还出现过类似表达方式?比较它们之间的表达效果?这些属于外延式个性问题。这要建立在学生对课文熟知了解的基础之上,适宜安排在课文完整学习之后,做为拓展延伸的作业来让学生完成。《将相和》一课课堂教学结束,笔者指点,学生围绕文章外延,提出了以下个性化的质疑:

1.我们还知道哪些有关廉颇的故事和蔺相如的故事?

2.蔺相如和晏子相比较,这两个人物有什么相似之处?

3.蔺相如和晏子的语言谈话风格有哪些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围绕内涵和外延,通过训练,过滤掉重复问题,《将相和》一课学生共提出了40 多个有效问题。而在平行班级同一课教学中,孩子们针对文本提出的有效问题居然不到10 个。由此可见,从文本出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可以培养的,孩子们的提问能力是可以训练的。当学生在掌握方法,兴趣盎然地就文本阅读不断发问的时候,我们擦燃的将是他们创新思维的火花。

培养我们的孩子 篇2

大家下午好!我是xx的爸爸,我叫xx,在xx上班,受两位老师的重托,我和在座的各位家长朋友畅谈孩子半学期来的变化。又是一年春光好,收获季节再相逢。今天,我们为了共同的期望,再次相聚在二七班。首先感谢吴老师、王老师对孩子们的辛勤培养,我提议用最热烈的掌声向她们致敬。一年的历程,我们的孩子都取得了非常了不起的成绩,变化是惊奇的。当我们用赏识的目光看看孩子,你会觉得孩子们真的很不简单,比起我们的童年时代掌握了太多的知识,更增添了几分自信、自豪。

教育孩子,不单单是家长全身心的投入就能取得很好效果的,需要家庭、老师、同学、社会的方方面面为孩子的发展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这几天,我看了有关儿童社会学在知识,斗胆向大家汇报: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儿童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有获得基本生活照顾、健康照顾、良好家庭生活,满足学习、休闲和娱乐,拥有社会生活能力、获得良好心理发展、免于被伤害等方面的需要。每一项需要的缺失,都会对儿童的成长带来负面的影响。由于社会的快速变革,我们成人自身的工作生活压力及误区,给孩子的发展带来障碍。比如:学习压力和智力发展问题;代际冲突问题;儿童在同伴交往中的困惑;儿童发展中的道德问题。这些问题都要求我们去感知孩子的内心需要,帮助解决难题,使他们健康成长。

我认为一个好家长应该具备以下条件:

1.能替孩子预备良好的学习环境。2.和孩子一起游戏。3.和孩子一起学习。4.时常检讨管教孩子的方法。5.充分了解孩子的个性。6.找出孩子的优点,并且不断的鼓励他。7.在孩子学习过程中不断给予鼓励。8.身教重于言教。9.充分信任老师,并时时与老师联络。10.注重孩子人格发展。

亲子教育座右铭,与大家共勉。

一、在批评中长大的孩子,学会谴责。

二、在敌对中长大的孩子,常怀敌意。

三、在嘲笑中长大的孩子,畏首畏尾。

四、在羞辱中长大的孩子,总觉有罪。

五、在忍耐中长大的孩子,常有耐心。

六、在鼓励中长大的孩子,满怀信心。

七、在赞美中长大的孩子,懂得感激。

八、在正直中长大的孩子,有正义感。

九、在安全中长大的孩子,有信赖感。

十、在赞许中长大的孩子,懂得自爱。

我们的孩子比日韩的孩子矮了 篇3

今年两会上,一份人大代表的报告让小伙伴们很不开心。报告说,这两年世界男性平均身高排名中,中国排到了32名,这还没什么,让小伙伴们不能接受的是,日本和韩国竟然昂首阔步走到了我们前面!甚至7?17岁的中国男孩平均身高比日本同龄男孩矮了2.54厘米!

虽然仅仅是两厘米多,但是在我们看起来就是甘道夫和霍比特人的区别。这份报告无疑伤害了我们的民族自尊。

我们到底是怎么矮下去的呢?

姚明挺高,咋整的?首先因为人家有高个头的爹妈,姚爸爸2.08米,姚妈妈1.88米。但如果姚明坐享其成,也不会那么高,这跟他的后天努力有很大关系,必须得吃得好、睡得着、能跑也能颠。

吃得好,不是有肉就行了,而是要营养均衡、合理饮食。我们现在确实可以吃肉不愁了,但带来的是高血压患病率较大幅升高、糖尿病患病增加、超重和肥胖患病率明显上升、血脂异常(据卫生部、科技部、国家统计局2004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火了收音机里的马大夫。我们民族的未来确实堪忧,当年的调查还告诉我们,孩子的肥胖率已经高达8.1%!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吃错了、练少了。要想长得高,钙和蛋白质是最需要的,而吃太多脂肪,只会往横里长。

适当锻炼也是必须必的。当我们运动时,会刺激骺软骨细胞的增殖,个头就变高了。这只对年轻人有效,因为一般来说,女性到16岁,男性到20岁,骨骺线就闭合了,少壮不努力,老大长不高啊。

现实情况是,骺软骨细胞憋足劲想繁殖时,我们的孩子却在教室里算一个出水管一个进水管灌水池子的问题,骺软骨细胞被闪了一个跟头。

再一个影响个头的因素是睡觉。因为生长激素能促进骨骼生长,而生长激素分泌高峰是在晚上21点到23点,据说有些可怜的孩子这个时间还在为了数字“8”封口位置不对在修改第101遍,生长激素也被便秘了。

看来,我们的孩子这两年矮得有原因可讲。

但是话说回来,如果仅仅是矮那么一点点,也是无所谓的,咱又不是人人想当篮球明星。问题是,我们整个国民尤其是孩子们的身体素质都下降了,身高仅仅是最容易看到的特征。

我们来读读读报告中被忽略的一部分——“中国青少年体质连续25年下降,力量、速度、爆发力、耐力等身体素质全面下滑。现在学校近视眼、肥胖的孩子还在增加往上涨。2012年北京市高中生体质检查中,只有一成学生合格。”

这可咋办?方法很简单,吃好睡好运动好。但也很难!

对孩子来说最难的就是运动。孩子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而咱们家长完全依靠学校又是不可能的,学校不太愿意支持孩子户外运动,有校长说,“宁可让学生坐死,不让学生跑死”,他为什么这么说,家长也能理解。

只能是咱们家长在校外补了,别皱眉,这很值,比上补习班重要得多。去年我们做一个《让孩子动起来,越运动越聪明》的专题,如果有兴趣可以再翻出来看看,专家说了,运动不但能强身健体,还能让头脑灵活起来,上课不困,给孩子自信心等等,反正是运动孩子好处多。

做什么运动呢?踢毽、跳绳、单杠、打篮球、爬竿、跳橡皮筋、骑车、游泳等都行,当然,也有不太适宜的运动,比如举重、举哑铃、举沙袋、竞技体操等,容易压成土豆。另外,凡事有个度,适量就好。

我们的孩子怎么啦 篇4

我有幸读到一位初三女生的日记, 她说:父母都认为我是乖乖女, 每天都忙着上班, 我回到家中连一个人也见不着, 我的心里话没处去说, 就只有找朋友了。等父母想起要关心我的时候, 我已经不想对他们说什么, 在心里已经和他们隔得很远了。

我们以为孩子长大了, 不需要我们为他们的吃饭穿衣烦心的时候, 其实却正是需要我们引领他们心灵健康成长的时候。如果这时把孩子完全交给爷爷奶奶, 或者完全托付给老师, 都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

有一次, 我让一位初一男孩请家长, 他说:“外婆说有空了就来。”我问他:“外婆在忙什么呢?”他清脆地说:“打麻将。”他的回答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他的父母在外地打工, 他留守在外婆家。大概除了照顾外孙吃饭穿衣, 孩子的学习、思想、习惯等方面, 外婆也就无能为力了。事实上, 这个孩子身上还真有不少的问题:贪玩, 时常不完成作业;懒惰, 经常连牙也不刷;说谎, 为了逃避责罚, 经常谎话连篇;自私, 常为小事和同学闹别扭;自我约束力极差, 上课老是开小差……这些能全怪孩子吗?我们当家长的, 又真正起到教育培养、监督引导的作用了吗?我们不能把孩子当宠物养而又要求他们有好孩子的表现吧?是我们的疏忽大意才让他们这样令人失望的呀!

高尔基说:“爱孩子, 这是母鸡也会的。但是, 要教育他们, 这却是需要才能和广博生活知识的伟大事业。”有一天, 当我们为孩子因调班未果而跳楼自杀震惊时, 当我们为孩子因饭前吃冰棍的愿望被妈妈阻止而赌气离家出走惊讶时, 当我们为孩子宁愿晕倒在大街上也不愿说出自己家在哪里而无奈时, 我们也真该好好反省自己是不是尽到了家长应尽的责任?是不是真的关心过孩子内心的需求?是不是培养过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是不是锤炼过孩子经受挫折的心灵?

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 他们成长路上的每一次摔倒都会揪紧我们的心, 他们的叛逆甚至是轻生更会深深地伤害我们。与其等到孩子远离我们、伤害我们, 还不如尽早陪伴他们、教育他们、锤炼他们, 不管他们成才还是成人, 只要他们健康、快乐, 我们也就有了幸福!

我们的孩子 篇5

陆大山,一个土得掉渣的名字,在儿子众多或冷僻或诗意的同学的名单中,我一下就记住了这个名字。

其实,能够记住这个孩子,还因为儿子在我面前经常说起他这个叫陆大山的同学。之所以这样,倒并非是由于他这个同学学习有多么好,恰恰相反,听儿子讲,陆大山学习成绩一直不好,每次考试测验,他的成绩在班级里经常排名倒数一二名。

每次说起来,儿子的脸上总是挂着一种不屑。

最让我儿子看不起陆大山的是他学习汉语拼音了。一次儿子回来,他不屑一顾地对我说道:“老爸,陆大山学汉语拼音最搞笑了,他老是分不清‘前鼻音’和‘后鼻音’,老是把‘p’写成‘b’,把‘n’读成‘l’。”儿子像小鸟一样,叽叽喳喳的显得颇为兴奋。

由于在上小学之前,我们教儿子学了一点汉语拼音,打了一点小基础,所以,儿子很是自以为是。

不过看起来,陆大山这孩子,不光学习上有些困难,似乎在遵守校纪校规上也有问题。

有一次,我正好走在上班的路上,忽而收到一则短信,打开一看,原来是儿子班主任发来的:今天上学迟到的小朋友是陆大山同学,孩子屡屡迟到,希望家长引起足够重视,请今后务必让孩子按时到校。

阅罢短信,我轻轻一笑:这孩子,大约早上老是赖床吧。

由于现在老师一般都会通过网络和家长建立飞信联系,这是一个可以群发短信的系统,一有什么情况,便会通过飞信与家长及时沟通,真是方便得很。

后来,我就刻意留心了几回,果真发现,陆大山这孩子在进校离校的时间上还真与大多数孩子不太一样。

就说每天放学这事吧,一般而言,每天放学之前,大多数孩子的家长是早早地就等候在学校门口了,而陆大山的家长似乎总是姗姗来迟。好几次,我看到班里的同学都陆陆续续地离开了,而陆大山的家长还没来。

这孩子似乎也习惯了这样的等候,每当这时,他就那样默默地坐在学校提供的那张长凳上静静地等候着自己家长的到来。由于是冬天,冷风嗖嗖的,天气非常寒冷,小家伙的脸庞冻得通红通红,双手与头更是一个劲地向衣服里面缩着。至于他每次是何时候被家长接回家的,就不得而知了。

有一次,我送儿子上学。那天,天空中正好飘着小雨。我撑着雨伞,儿子穿着小雨衣。路上,牵着儿子的手,我一边小心翼翼地走着,一边叮嘱儿子小心脚下打滑、小心水坑、小心过往车辆等等。在我的眼里,对于儿子,总是不放心这,不放心那的,似乎他永远是个长不大离不开父母的小不点。

走了一半,忽然发现一个熟悉的瘦小的身影在前面步履蹒跚着,细密的小雨几乎已完全濡湿了他的头发和衣服。

“陆大山,陆大山……”结果还是儿子眼亮,他立时欢快地叫了起来。

我仔细一瞧,果真是陆大山。咦,这孩子怎么一个人去上学啦?

我搀着儿子的手一溜小跑过去,连忙将手中的雨伞遮在了孩子的头顶之上。

“陆大山小朋友,今天怎么是一个人上学啦,妈妈和爸爸呢?”我既关切又心疼地问道。

“妈妈爸爸今天都要去给饭店送菜,来不及了,妈妈爸爸让我一个人来,他们让我在路上小心点!”陆大山怯怯地说道。

啊,原来是这样,我心里不由得一紧!

我赶紧伸出手臂将弱弱的、小小的陆大山紧紧地搂在了雨伞之下。

绵绵细雨中,儿子牵着我的衣摆,我则一手撑着伞一手暖暖地拉住陆大山凉凉的小手一起向学校走去……

其实,由于工作的缘故,我接送孩子的次数并不多,陆大山这孩子的家长我也一直不曾见过,直到上周二去接孩子之时,才碰上陆大山的母亲。

由于有一大半是同路,回来的路上,我和孩子的妈妈攀谈起来。闲聊中,慢慢知道他们一家是由四川来上海打工的,已有十多年了,平时做点蔬菜小生意,起早贪黑的,也挣不了几个钱。艰辛的生活,在这位少妇的脸上留下了粗糙的痕迹。

陆大山的妈妈看上去蛮健谈,浓浓的家乡口音中不乏有对生活的抱怨,但更多的则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慢慢地,有一股酸酸的滋味在我心底氤氲开来,是什么呢,我说不清楚。

我不由得用手摸了摸儿子的同学——那个叫陆大山的孩子的头,在心里,我默默地说道:

培养我们的孩子 篇6

记得那是六月份下午的一节课, 天阴沉沉的, 教室里六盏灯全部打开, 依然无法把阴暗天气带给学生们的低沉情绪驱赶掉。突然一道闪电划破长空, 随后听到一声撕裂天空般的炸雷, 许多学生本能地发出“啊”的声音, 之后就下起了瓢泼大雨。课堂气氛沉重极了, 学生们的情绪明显地不安起来, 眼睛不时瞟向窗外。这时候, 我想告诉学生不要理会窗外的一切, 静下心来学习, 可转念一想, 这样做只会让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于是我放下手中的书本, 笑着问学生:“你们愿意跟老师一起去看雨中校园的景象吗?”学生听了, 先是一愣, 用疑惑的眼神望着我, 好像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我微笑着, 肯定地点点头, 随后, 传来一阵欢呼还伴随着一点掌声。我带着学生走出教室, 站在楼道里, 看着正在被大雨笼罩的校园。学生们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 兴奋地交流着自己看到的景象。我也不闲着, 指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着学校里的一景一物。一会儿雨停了, 孩子们也逐渐安静下来。一刻钟后回到教室, 重新坐到自己的位子上, 同学们七嘴八舌又开始交流了。“同学们, 我知道你们已经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了, 来, 那就让我们畅所欲言, 把心中的话也像刚才的大雨一样倾泻出来吧!”话音刚落, 学生就迫不及待地拿出纸和笔开始了心灵的宣泄。听着笔尖沙沙作响的声音, 我的心里荡漾着一种成功的幸福, 我为一刻钟前的决定感动庆幸。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 在学生们的认真写作中下课铃响了, 我布置了今天的作业《雨中的校园》。第二天, 一篇篇习作交上来, 我是在微笑中读完这36篇文章的。可说, 这是他们最成功的一次习作。这时, 我想起了那句话“机智在孩子的心灵上留下痕迹”……我想若干年后, 他们不一定能记起我给他们上过的语文课, 但他们一定会记起, 下雨的语文课上, 我和他们一起看雨的情景……

教育机智是作为一名优秀教师不可缺少的内在品质, 谁将成为好的教师或是坏的教师, 关键在于他有没有形成健全的教育机智。教育教学情境瞬息万变, 随时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 处理得果断机智, 就能将损失降到最低, 还可能把坏事变成好事。如果不能及时处理, 很可能带来难以想象的后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有教学机智这一基本能力素质, 否则, 纵有高超的学识, 也难以驾于课堂, 出色完成任务。这节课上, 如果我按照课前设计的流程按部就班地实施教学, 无视窗外的电闪雷鸣, 风雨交加, 要求学生精力集中, 在喧闹中寻求宁静, 课堂教学也能貌似平静地顺利进行下去, 但教学效果如何, 不言而喻。因此, 我大胆地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暂时搁置到一边, 巧妙利用现实情境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了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上, 而不是强硬地把学生拉到我设计好的内容中去, 恰到好处地迎合了学生的需要, 满足了他们的愿望, 从而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如果单纯从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来说, 我无疑没有做到, 因为这节课上我的教学内容临时做了改变, 选择了与本课内容毫无关系的大雨做了本节课的主题。然而, 在得与失之间, 我得到了一种更为珍贵的东西———心灵的欢愉。那是一种生命好奇的需求;一种生命活力的张扬;是一种生命力量的释放, 这得益于一个教师在变化了的情境中选择了改变, 得益一个教师瞬间机智的取舍。

这次的事件, 让我更深地体会到了教育机智的重要性, 面对教育教学中的突发事件, 我们要敢于改变, 善于取舍, 这样才能从山穷水尽走向柳暗花明。

让我们的孩子走得更远 篇7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颁布近十年, 我国早期教育长足发展、硕果累累。然而, 我们不得不清楚地看到, 在现实生活中早期教育也存在着种种问题。这些日益凸显的“变味”和“扭曲”, 实质反映出某些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对教育规律的弱视与违背。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儿童和幼儿园的健康发展。

现象采集与透视

1. 儿童文化的缺失

随着教育的发展, 儿童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 在幼儿园里, 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镜头:

镜头一:“把嘴闭上!听老师讲!”“XX表现得真棒, 从起床到现在没有一点声音。嘿, XX你怎么又讲话了!”……

镜头二:保育教师在每个幼儿小盘里放入小西红柿和桃酥, XX很快就把小西红柿吃完, 却迟迟不肯吃桃酥。几分钟过去了, 桃酥被他掰成一小块、一小块。看到身边的同伴很多已经吃完去玩了, 他也站了起来。一位教师快速走来:“点心没吃完可不能去玩。”XX无奈地坐回小椅子上, 但还是不想去吃那块桃酥。教师看了看他, 什么也没说, 拿起已经掰碎的桃酥塞进孩子的嘴里, XX艰难地吞咽着满嘴的桃酥。

镜头三:在卫生间小便后的幼儿迟迟不肯出来, 他们叽叽喳喳地互相报告新的信息。“昨天晚上, 我看了一部大恐龙的电视。”“我爸爸也给我买了一本恐龙的大图画书, 可好看了!”……

虽然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陶行知、陈鹤琴、鲁迅、张雪门等人所倡导的“认识儿童、尊重儿童”理念已被广大幼教工作者认同, 但我们的儿童观里却时时彰显出浓烈的成人文化色彩。教师是成人文化的代表, 我们的标准、感受方式、思维方式与儿童迥然不同, 却希望儿童按照我们的标准来做, 并美其名曰“为了孩子们好”。儿童被要求行为整齐、遵循规则、谦逊文静、按部就班、同步发展。有时, 我们甚至不能容忍儿童文化的存在, 使得天真的儿童文化只能存在于不受教师干预的地方。

2. 学前教育“小学化”

镜头一:暑期来临, 七八位即将升入大班的幼儿家长找到园长, 请其帮助办理退园手续。问及原因, 被告知:“不是幼儿园不好, 孩子还有一年就上小学了, 汉语拼音、10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识字、写字、英语都得学, 所以报了学前班, 那里有专门的小学教师教, 希望孩子提前进入状态。”园长积极劝阻、耐心解释, 但这些幼儿的家长还是坚决地办理了退园手续。

镜头二:某幼儿园大班“幼小衔接”基本培养目标:学会千以内的加减法、认识1000个汉字、背诵500个英语单词……每天的课程设置为识字、数学、拼音、英语、阅读和美术、舞蹈。

镜头三:大一班教室内, 幼儿正在低头写着一张布满数学算式的试卷, 教师静静地端坐在教室前方。过了一段时间, 三四个已经算完的幼儿陆续走到教师身边, 教师手拿红笔在幼儿的试卷上认真挑着“√”和“×”。

笔者真切地感受到, 目前幼儿园教室中的游戏在迅速减少, 使用笔和作业纸的现象在全国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并有愈演愈烈之势……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成了众多幼儿园开展小学式教学、众多家长接受小学式教学的最佳借口。就如一位幼儿园园长所说:幼儿教育不是义务教育, 幼儿园要生存就必须满足家长的“口味”。可想而知, 当学前教育管理者都将“幼儿身心成长规律”抛在脑后, 没有竭尽所能地履行自己的责任时, 早期教育何谈“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已经开始出现问题, 如幼儿应有的认知过程被严重破坏, 造成“知识消化不良”, 使幼儿对学习缺乏兴趣;很多孩子因学习的压力而少了一份童年应有的天真烂漫与快乐……“学前教育小学化”产生的更大危害呈现在幼儿真正进入小学后, 许多小学教师称之为“三年级效应”。这些孩子面对着重复教学, 课堂上极易走神、不注意听讲, 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升入小学三年级后学习成绩急剧下滑, 与一二年级时的优秀表现有着天壤之别。“三年级效应”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3.幼儿园“特色”教育与全国发展教育的失衡

镜头一:幼儿园活动室里, 几个男孩正在无精打采地拉着二胡, 一个男孩小脑袋一会儿转向这边, 一会儿转向那边, 对身边的同伴说:“什么时候能玩呀?没人回答。同伴的小脸上同样透着无可奈何。原来, 这是一所以民族艺术教育为特色的幼儿园, 学弹琵琶、学拉二胡, 是幼儿固定的学习内容, 每天练习会花费孩子们不少的时间。

镜头二:离园时间, 几位妈妈凑在一起, 一位妈妈不由抱怨起孩子在班上的近期活动:“听孩子说, 这两周她们每天上、下午都练习舞蹈, 她觉得太累、太没意思, 都不想来幼儿园了。”另一位妈妈说, 孩子告诉她, 再过一段时间, 幼儿园要举办艺术节, 老师说小朋友的表演一定要精彩。几位妈妈互相看看, 一下了然于心。她们孩子的幼儿园是艺术特色幼儿园, 如果孩子的表演不精彩, 那会颇失颜面。

某些幼儿园采取类似于上述例举的措施, 忽视了幼儿的基础教育, 也剥夺了幼儿向其他特长发展的空间。幼儿园教育的对象是3至6岁的孩子, 正是身体心理发展不成熟、不稳定的年龄。这决定了幼儿教育只能是培养幼儿多方面兴趣爱好的启蒙教育, 为其今后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幼儿园艺术教育的目的是萌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 而不是追求艺术技能。衡量幼儿教育的成功与失败应是看其是否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

一所好的幼儿园必然要有自己的办园特色, 幼儿园的特色教育是幼儿园能够长期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 也是一项能向家长展现幼儿园日常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但幼儿园办学的优劣, 不仅仅要看幼儿园的特色活动办得如何, 更要注重教育教学整体质量, 绝不能忽视幼儿的基础教育和全面发展。

策略应对

1.把儿童文化还给儿童

儿童文化指的是儿童特有的共同思想方法、行为方式、心理特点和世界观等, 是儿童自己决定其标准和价值的文化。福禄贝尔说过“孩子就是我的老师, 他们纯洁、天真、无所做作……我就像一个诚惶诚恐的学生一样向他们学习”。儿童文化所特有的“整体感知反应、诗性逻辑和游戏精神”让他们有了与成人完全不同的精彩思想和美好体验。

有学者提出, “要在我国社会和教育中确立基于儿童内在价值来衡量儿童表现的标准。包括‘儿童文化的标准’和‘儿童个性的标准’”。只有建立这一标准, 我们才可以不用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儿童表现, 把儿童文化还给它的主人, 我们的教育才能更加和谐, 我们的儿童才能拥有更完整的人格, 长大后在社会的表现才能更精彩。

2. 着眼未来, 规范办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 教育必须“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 又有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奠基意味着和未来发展的关系, 奠基意味着它具有巨大的潜在效应和长远效应, 可以说幼儿教育是着眼于未来的奠基工程。因此, 只有把幼儿和人的终生发展联系起来, 把幼儿园教育和人的终身教育联系起来, 才能使我们的幼儿园教育充满动力。

宏观上, 我们还要靠国家政策支持来改善大环境, 靠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出台措施引导幼儿园向科学性、规范化发展, 使其不被市场不正当竞争指挥。微观上, 要通过各种途径向家长和社会各界宣传“小学化”的危害, 让家长对幼儿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作为幼教工作者, 我们只有准确把握幼儿园教育的性质、特征和规律, 才能着眼于儿童发展的长远目标, 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基。我们衷心期待一批有专业良知的园长、教师和家长顶住压力, 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让幼儿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3. 办园有特色, 全面育人

“幼儿园特色”归根结底就是“幼儿园文化特色”, 它是一种有独到思想、有个性风格、有行为体现、有生命依托的“有特色的文化完形”。幼儿园的特色不是浮夸的外在装饰, 而是具有深刻意蕴的内在品质。当我们清晰诠释幼儿园承担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社会责任内涵时, 也会深刻认识到, 幼儿园特色教育必须以培养“完整儿童”为宗旨的教育, 必须符合教育发展规律, 让幼儿拥有一个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幸福童年。

培养我们的孩子 篇8

在西部大开发的宏伟战略中, 山东招远高级职业学校和宁夏固原等地联合办学, 学校团委开展了城乡孩子互换体验活动, 让学生在另外一种环境中生活一段时间, 让他们有机会跳出原来的生活圈子, 打破城乡壁垒, 到生活的另一端去感受别样人生, 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端正学习和生活态度, 以积极的心态迎接今后的挑战。

有的家长为了让城市里已经厌倦了富足生活的“纨绔子弟”亲历生活困苦和艰辛, 真正明白自己富足生活的珍贵, 找到生活的意义和目标, 他们亲自物色互换的对象, 有意识地选择条件反差较大的家庭, 想真正触及孩子的灵魂深处, 让孩子认识自己的问题所在。

也有的城市家长让自恃有优越感的孩子, 到沿海那些已经先富起来的新农村去, 挫挫他们的傲慢与自负, 褪去城市的浮华与霸气, 让他们懂得理解与尊重, 感受田园牧歌式的清新与恬静, 明白山外有山, 天外有天。回归自然未尝不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理想的选择。

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 引发了我们对教育问题的深层思考。那种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互换已经不适应公众的需求。人们不再满足于让农村的孩子来体验坐车乘机、眼花缭乱的快感, 也不再满足于让城市的孩子领略山青水绿、鸟语花香的新奇。我们关注的焦点, 不再只是孩子自身的问题, 还有家长的问题和教育环境的问题。

我们发现, 一些成人眼中的叛逆的问题少年, 在新的家庭面前, 人性的复苏, 亲情的回归, 速度之快令我们诧异。由此我们想, 孩子性格的扭曲, 人格的残缺, 家长和社会难道就没有责任吗?

对于生活在贵州、云南等地山林深处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们, 十几年来未曾走出大山一步, 但他们的内心从没有停止过对外界的向往。第一次走出大山的他们, 人生注定要随之改变。要么在感觉体验中迅速和现代都市接轨;要么进入城市家庭后, 城市人的生活刺激了他们敏感的心, 紧紧地将自己封闭起来, 带给他们的是压抑和沉默。因此提前做些预防性的心理疏导是必要的。走出大山, 开阔视野, 是必然的, 但是走出大山不是人生的唯一选择。我希望这些孩子在经历了城市的洗礼之后, 将来能够利用千百年来当地村民保留下来的完整的民族习俗、服饰和传统所形成的“文化孤岛”的资源优势, 弘扬这份古朴与纯真, 开发旅游资源, 吸引人们来这里感受原始和现代气息交融的独特氛围和神韵, 发展当地经济, 造福一方百姓。

笔者在新疆支教时, 每当到了肉孜节和库尔邦节 (如同我们汉族人的小年和春节) , 我们都会被维吾尔族朋友邀请到家里做客。过古尔邦节的时候, 他们也给孩子分发压岁钱。至今给年纪小一点的孩子, 仍然是一两元, 大一点的也不过是五元钱。他们送给孩子的只是一种新年的祝福, 单纯自然。而我们内陆地区, 长辈给孩子压岁钱, 动辄上百元甚至上千元, 好像不如此不能显示自己的阔绰, 不如此不能表达与主人之间的情谊深厚, 甚至还有人借机大搞权钱交易, 传统的节日变了味!到头来, 有的孩子春节期间竟然能收到上万元的压岁钱。新学期开学后, 孩子之间互相攀比、炫耀、打压, 对他们健康成长十分不利。另外, 维吾尔族人民信仰伊斯兰教, 从小他们就懂得:在长辈面前, 孩子不能抽烟喝酒;在哥哥面前, 弟弟不能抽烟喝酒。长幼尊卑, 井然有序。而我们, 则常常当着孩子的面推杯换盏, 喷云吐雾。孩子耳濡目染, 有何裨益?

“城乡孩子互换体验”, 如果能够把握合适的时机, 选择合适的对象, 针对孩子实际, 找准切入点, 孩子不可能没有触动。他们会朝着教师和家长期望的方向发展, 在感受别样风情的同时, 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自己。另外, 在孩子接受熏陶和感染的同时, 我们也应该好好地审视一下目前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以免再给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

(作者单位:1.山东招远一中2.山东招远高级职业学校)

我们的教育正在伤害孩子的创造力 篇9

从他们中小学的做法中, 可以折射出我们国内现在教育的问题——我们都在按照成人社会的既定模式“塑造”孩子或者学生, 结果是, 我们的所作所为伤害了他们的创造力, 侵占了他们的选择空间。也许不仅仅是家长, 我们整个社会都要有等待孩子成长的耐心, 都能关注每个孩子超越自我而不是超过他人的发展。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 那我们教育的心态或许就平和、成熟了。

学校和家庭必须持有同样的教育理念

在芬兰, 鲁道夫·斯坦纳学校是比较知名的学校。

鲁道夫·斯坦纳是奥地利社会哲学家, 当地有25所以他的教育思想为指导思想的学校, 均以此命名。他的教育思想基于对“人”的感知途径的新认识, 主张学习的过程除了使用大脑思考外, 还一定要调动手、脚等身体的各个部位参与, 即我们常说

鲁道夫·斯坦纳的教学法至今都影响着许多的学校和教育者。我们参观了位于赫尔辛基市的鲁道夫·斯坦纳学校 (Helsinki Rudolf Steiner School) 。这是一所1到12年级的学校。

在这所学校, 校长说, 他们为了创造这样的学校教育环境, 一直以三个条件为标准:

首先是家庭和学校对于学生有共同的培养理念。

鲁道夫·斯坦纳学校的孩子们来自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 父母和其他看护人都认同学校这种理念。因此这所学校的许多孩子, 在他们出生时, 父母就会打电话到学校为7年后能就读该校预约报名。

其次, 学校的师资。学校在初中之前都会给学生配备一名相对固定的老师, 充分了解孩子的个性和需求, 找到最适合孩子的教学组织方式。

第三是学校的评估方法。校长反对多余的测试。主张教师给孩子充分的想象空间, 让他们发展个性。事实上, 在芬兰国内除了学校组织的考试, 几乎没有区域统一测试。

赫尔辛基大学对这所学校毕业生的评价是——该校毕业的学生比其他学生更有灵感和创意, 喜欢提问题, 有探索精神, 各方面都表现了更强的能力。校长认为这是他们的成功之处, 即鲁道夫·斯坦纳教学法指导下的教育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乐趣“enjoylearning”。

“板凳教学法”让一年级学生没有一刻静止

一年级的课堂中没有课桌, 也没有课本, 只有两人一张的长凳, 所以其教学形式被称为“板凳教学法”。

在老师的教导下, 19个一年级的孩子已经掌握了许多种教室中板凳的排列组合形式, 随时根据教师提示摆出需要的造型, 然后做游戏。教学过程中, 学生根据老师的儿歌拍手跺脚区分数字, 摆pose (造型) 训练耐心和协调, 来回搬长凳, 锻炼了四肢。整个过程很少有超过两分钟以上的静止行为, 老师和校长都强调这是在调动身体参与学习过程。

四年级的音乐课同样如此。孩子们不是坐着唱歌, 而是在老师的带领下和着钢琴的节奏舞动身体。教师通过自己的肢体表现芬兰语的字母, 让学生猜谜, 告诉孩子一种新的表达形式, 这也是该校音乐教育的一个目标, 让学校三年级以上的学生都学会了如何用自己的肢体表达自己的姓名。

艺术课是学校重要的课程, 因为他们认为除了语言和行为, 艺术是表达自我, 理解他人, 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两位学生会代表和三位学生向导的全程参与, 即传递了校方教育理念又展示了学生培养途径和成果。

尤其让人感觉有趣的是, 这类学校的老师大多通过鲁道夫·斯坦纳师范学校自己培养的, 不招收普遍性的师范学院毕业生。因此, 这类学校的教育机制很稳定, 而教师的教学法和课堂组织形式都是有“教育技术”支持的行为, 因为他们在鲁道夫·斯坦纳师范学校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技能。

教育效果的追求要体现在整个教育过程, 教育的出发点应该是保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像鲁道夫·斯坦纳学校, 强调“做中学”, 让学生能从学习实践中获取乐趣, 充满热情。

因为有小学生游戏般的课堂, 学生才会觉得上学是很开心的事情;因为学校和教师都有耐心等孩子自己发现知识规律和结论的那一刻, 学生才会有不停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

因为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都不主张竞争型考试, 才有家长、教师、学生面对不同学习困难的平和心态, 让学生享受更广阔的教育空间;因为关注每个学生, 量身定制的教育方式, 让家长和学校都特别注意保护孩子的个性。

综合学习更要有具备多种学科知识的师资

一个人只有具备广博的基础知识平台, 才能承载未来专业发展的高度。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比较完整的基础知识体系?芬兰教育给了我们另一种途径, 就是全科教师 (classteacher) 。

在芬兰的小学阶段除了音乐、体育等个别更强调个人专业技能的课程外, 都是由全科教师负责自己班级所有课程, 这些老师都必须是硕士研究生学历以上, 而初中之后, 才开始设置学科教师 (subject teacher) , 由他们分别教授不同的科目。

反观我们的课程设置, 从小学就开始有了强烈的“语文、数学、外语”学科意识, 其实是对知识的残忍割裂, 它带给学生的恐怕是一种狭隘的学科意识, 而不是完整的的学科科学认知。

芬兰的教师准入门槛很高, 小学教师都必须是硕士以上学历, 并且能够教授全科课程。而在国内, 我们越是低学段师资, 受教育水平也越低, 结果是我们的孩子没有输在起跑线, 可我们的师资却输了。

开放的教育系统才能培养大量合格的劳动者

芬兰的高中教育有两种类型: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 无论是学校的数量还是就读的学生, 基本上都是对半分。

两类学校毕业的高中生在选择大学时会有所不同, 通常普通高中的毕业生更多进入综合大学, 职业高中的学生进入应用技术型大学, 目前初中生选择职业高中的比例呈上升趋势。

直观上, 我们会感觉这种体制很早便给学生规定了道路, 但实际执行中, 这却是一个很开放的系统。

在芬兰, 20岁开始读大学的人很普遍, 因为他们7岁上小学一年级, 12年基础教育完成是19岁, 但有不少人会选择四年高中学习, 原因在于芬兰的高中有多种文凭并存。

根据高中类别, 学习两到三年可以获得普通高中文凭或者职业高中文凭, 学习时限以个人所修学分是否满足文凭要求为准。毕业后学生可以进入综合大学或者应用技术型大学。

但是芬兰还有一个荣誉性的高中学历证明, 取得这个文凭的学生需要参加全国性的高中四门课程会考, 合格者会得到一顶白帽子, 证明其高中阶段的优秀学习能力。

优秀的芬兰高中生为了得到更多的文凭, 会用四年或者五年的时间去学习。例如, 一名普通高中学生可能两年半完成学业, 达到毕业要求, 但是他会再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去学习一门专业技术, 比如商务管理、酒店服务、烹饪、理发等, 然后参加半年的实习, 取得一个职业高中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证书, 这样当他进入大学之后就可以合法参加社会工作, 为自己挣些零用钱。

而一个三年完成职业高中学习的孩子, 他也可以补足普通高中的课程, 然后申请综合大学就读。两类高中毕业的学生最后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补充高中课程申请真正喜欢的大学。当然, 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学习能力很强, 还可以报名参加全国的统一会考, 为自己争取一顶象征荣誉的“白帽子”。这也让我们看到, 在任何一个国家, 想要取得全面优异的成绩, 学生个体都是需要付出更多努力的。

把选择的权力交给学生自己

芬兰的基础教育从高中开始有分流, 一部分是重视学科教学的普通高中, 一部分是重视专业技术能力的职业高中。而“选择”的权力一直在学生手中。

但是, 职业教育始终贯穿基础教育, 职业规划意识从小学课程设置就开始介入, 小学里都有类似我们上海初高中的劳动技术课程和工坊。

中学8、9年级, 学校就要求学生参加社会实习, 了解不同的社会职业, 为将来选择高中类型做铺垫。

从小的课程设置为他们打下了对职业的正确观念。全科教师的授课方式为培养学生综合知识素养提供积极影响, 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 提倡知识体验, 让学生发现了自我的需求, 学生不是被家长和学校按照成人的价值观念塑造。这样当他们面临选择的时候, 就会有自己的清晰方向。

相信学校的教育, 给学生自我选择的机会和权力, 为芬兰社会培养大量合格的劳动者奠定了基础, 是其教育兴国的有效途径。反观国内, 许多高中生到选择大学专业的时候一片茫然随处可见, 结果我们不断出现所谓热门专业, 经济快速发展就经济类专业热, 甚至延伸出许多名不符实的专业, 就业困难就师范专业热一阵, 为了出国就选大学基础学科专业, 这都是我们基础教育中给选择认识和选择的机会太少。

信任和平等文化造就了芬兰教育

“在芬兰如何选择一所好学校?”

“不用选择, 所有的学校都很好。而且你没有办法选择, 除了地域。因为你找不到任何比较不同学校的数据。”

芬兰学校的课程有三类来源:国家课程、自治市课程、学校课程。如何落实教育目标, 选择什么样的授课方式和教材完全由学校和教师决定。教育行政部门从来不督导学校, 也不组织大规模的统一测试, 更不会在学校之间排名。

学校也只是向老师反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育要求, 从不考核评价教师。当一名教师或者校长出现工作困难的时候, 会有一个群体和他们一起想办法。这种“信任文化”给了每个人不断上升的支持和动力。

在芬兰, 没有重点学校的概念, 学校大到一千多人, 小到十几人, 都是一样的校园功能布局。没有公共交通的偏远地区, 政府会出资租车送学生上学。

芬兰的高中课程同一个学科, 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和升学要求不同, 划分为基础课程和高级课程, 考核方式也不同。

而在中国, 我们的课程结构太单一, 特别是同一学科是没有级差的, 要求每个在读学生都达到统一的一个合格标准, 难免产生学习能力不同而达不到学习要求的“困难生”。

其实我们国内的教学早已有了分层教育的观念和方法, 但是针对个别学生的“特殊学习计划”与芬兰差距较大, 我们多是采用面对大众的方式和一部分困难生再重复教育, 而未能采用真正对他们个人有益有发展的教育计划, 包括未来升学的指导计划。这个也是目前国内教育“焦虑症”的一个病因。

我们的孩子不回家 篇10

一串数字惊心动魄地摆在我们面前:从2004年至今,广州铁路局民警在工作中发现和帮助的离家出走的孩子,每年都呈递增趋势,2004年是690人,2005年是973人,2006年1-5月份,又有443人,其中光是2006年5月就有67人,其中4人以上结伴出走的就有三批15人!

如果我们进入“百度”或“GOOGLE”搜索一下,有关“离家出走少年”的讯息,每个网域都能给出近20万条相关资讯。近年来,四川省抽样调查也发现,未成年人离家出走的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年龄大多在14岁至17岁之间。在这些离家出走的孩子中,女孩占了91.6%;男孩占了8.4%;在校学生占了91.5%。面对这样一组数据,我们不禁要从心底发问:我们的孩子怎么了?

什么原因导致孩子决然离家,离,1:那个或温暖

或安全的港湾?父母离异、家庭暴力、学习压力、迷恋网络、很想出去玩……诸如此类的理由,令这些孩子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逃避现实的道路——离家小走。孩子离家出走后,父母们停下所有的工作,耗尽财力去寻找他们。在警方和社会上好心人的帮助下,很多孩子平安归来,然而他们见到激动万分的父母时,表情却无一例外地冷淡。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声称“最不想去的地方就是自己家”。

让我们试着打开出走孩子的心灵档案。

原生态发言:“别光像养猪一样养着我,你们能不能让我体会到一点亲情和爱?”

发言人:15岁,张圆圆。家庭成员:父亲,继母,弟弟。父亲和继母都是出租车司机。

张圆圆在两年中的离家出走记录是7次。现在,她的父亲张建荣师傅,最怕在微波炉上发现女儿的纸条,女儿通常在纸条上冷冰冰地声称她对家里消失的几百块钱负责,然后无一例外地说:“我讨厌这个家,我在这里快窒息了,别来找我,我想出去透透气。”

张圆圆7岁时,母亲死于心脏病。母亲猝死时小圆圆就在母亲驾驶的大货车里;4年后父亲带着她和弟弟与一位“的姐”结了婚。张圆圆的继母对姐弟俩谈不上有多亲昵,可也谈不上不好。圆圆父母换班开出租,全天跑在家呆着的时间非常少,张师傅对女儿的要求就一个,就是功课要好。他经常唠叨的一句话是:“哪怕你在班里拿到第一,那你在全校呢?在全市呢?”除此之外就是给女儿吃饱穿暖,给她买辅导书;张师傅连电视也不让女儿看。他的想法很现实,“文化低就得吃苦,比如我,只能开夜出租挣苦钱,这里面的难处是现在的孩子受不了的,所以她只有把书读出来。”

圆圆是张师傅花钱送到这所重点中学的,圆圆学得很吃力。紧接着,另外一个坏消息也来了,学校要把他们这个年级分成三个快班、四个中等班和两个“差班”,照圆圆目前的成绩,是要分到“差班”去的。得到消息后张师傅也很着急,对圆圆的管束变得严厉起来:首先嫌她在装饰头发上花了太多时间,要求她剪成短发。圆圆不喜欢她的新发型,为了“抗议”,从剪发之后,无论多热的天气都戴着帽子;然后,是圆圆刚买回的一本动漫书,被逼着当着继母的面撕掉了。圆圆称那是她的一个梦,她喜欢美术,将来会当一个动漫设计师,爸爸却说:“你还是先对付将要来到的分班考试吧,至于将来你干什么,我们不干涉,但你至少得考上大学。”

他太想女儿能把书读好了。但他却从未将自己的心里话跟女儿交流过,因为忙累,他一天跟女儿的交流也就三句话:“今天考试没有?分数多少?”“吃过饭吗?”“缺钱花吗?”这使得本来就缺乏母爱的圆圆在心理上越发与父亲疏远与对立。圆圆给惟一关照过她的人——她的班主任张老师写过信,曾经吐露过心中的怨愤。她说:“这个家我已不认为是个家了,我只当是一个让我吃饱喝足睡觉的地方,我从未从中得到过其它的东西,爱是一点儿都没有,更别说其他的如关怀、理解。在外面我虽然饿、累、苦,可我愿意,再饿再累我也不愿意看到那个家。”“不是给我吃饱穿暖就行了,那是养猪的方案,我是人,我有思想,有尊严……可这个,他们(父亲和继母)却从来想不到给我。”

张圆圆在她给班主任的信中,已经把自己离家出走的真实原因说得很清楚:她缺少精神关怀和心灵对话。这也是张圆圆迷恋上网的一个原因,因为很多话,网友耐烦听她说,父母不耐烦,父母只问她要成绩,要排名,而且认为女儿的成绩下降就是网络惹的祸,经常当着女儿的面骂网络和女儿的网友,这使父女俩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圆圆每次出走,过夜的地方几乎都是网吧,父母和张老师彻夜去她可能出现的网吧找,但一次比一次难度大。最后一次,找到圆圆是因为网吧老板报了警:圆圆因为“实在难受”,吞服了100多粒安眠药。

被抢救过来后,圆圆提出来不想回自己家,要寄宿在张老师家里,“要不我还会走的。”父亲张师傅的脸色变得苍白,眼神也变得无助了。

无独有偶,四川南充市营山县某校15岁女孩陶陶在一篇作文《暴风雨》中这样写道:“暴风急雨,打得我好辛苦,打翻了我的破巢,到何处找一个栖身场所?”陶陶的父母经常吵嘴打架,孩子成了双方的出气筒,常遭到责骂和耳光。母亲再婚后,为生活还是经常吵闹,这更加刺伤了陶陶的心。一气之下,陶陶约同班同学离家出走,两个孩子到蓬安火车站后被两个社会青年“关照”,在一番折磨之后,被两人以几千元的价格转卖,最后她们寻机在网上发出求救信后才被营山警方解救。

《分忧》感言:

做父母的以为给孩子很多钱就是给她爱了,但在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他们的心是敏感的,体察是细微的,但父母却忽略了这些。圆圆的父亲,恨不得女儿是一架考试机器,给它投钱。它就应该考出好成绩。甚至做父亲的自己也会很委屈:“我从事的是很辛苦的一个行业。女儿为什么不体谅我们?”这一点,也是需要巧妙沟通的,才能让圆圆这样比较讲“精神需求”的孩子认同。张师傅不妨让圆圆跟车一夜,让她体会一下父母的辛苦,一方面,是让孩子换位思考,体谅父母原先的不周到;另一方面,也是阐发她刻苦学习的动力。还有一点就是孩子对自己的未来有个初步设想,如圆圆想当动漫设计师,便可以鼓励她,创造条件让她为这一职业做准备。得到支持的孩子比较经得起打击,也不会随便不辞而别了。

关照孩子的心灵,给孩子温暖和爱,是这类家庭最应该意注意的。

原生态发言:“我无法面对爸妈期待的眼神,无形的压力让我喘不出气,我要出去避避暑,透透风了……”

发言人:兰芽,18岁,高二学生。家庭成员:父亲、母亲。父亲经营一家广告公司,家庭经济状况不错。

兰芽的爸爸是博士,妈妈是硕士,两个人对女儿的期望值很高,不管怎么说,即便不比我们强也得和我们差不多吧,总不能一代不如一代啊!这是兰芽妈妈和外婆在电话里的对话让兰芽听到的。兰芽从懂事那天就觉得自己任重道远,身上肩负的使命太重了。到了高中后,她觉得自己的压力更大了,拼命学习成绩却提高不快,而且上课时又总是不由自主地走神,常常看着天空

的鸟发呆,要能当一只鸟就太幸福了。

5月初,长假结束的时候兰芽出走了,当时,这位高二女生身上揣着两个月在学校吃饭的伙食费。兰芽的出走是父母完全没有料到的,兰芽在文艺特长班就读,成绩是班里的前五名,最近也没有受到过什么挫折。五一长假,兰芽曾经抱怨过上高中以来,所有的假期都在补课,都没法出去旅行。对此,父母也只是草草安抚说:“大家都这样,你高二了,又不是小学二年级。”

然后,兰芽就从父母的视野里消失了。

情急之下兰芽父母问遍了兰芽的好朋友,其中一位女生提供的讯息说,兰芽此次的出走很有可能是在做一次“浪漫的漂泊”。因为她曾多次对同学提到过,人生太沉闷,想去一个陌生的地方,享受一种不受管束的感觉。兰芽还透露称,她很想见见南昌的两位网友。

兰芽的父亲就去了南昌,茫无目标地搜寻了两天。他知道女儿的QQ号,委托女儿的同学设法上网与兰芽联系。果然,兰芽回了话,称她“现在很好,过两天就回去,叫我父母不要瞎找。”当兰芽的同学要求她快点回家,说她父母精神都快崩溃时,兰芽淡淡地说:“我只是想放松一下,看看外面的世界。再连续不断地过那种日子就得自杀了。”兰芽还透露说,网友见到了,他不肯借钱给她,她只有在网吧过夜。“出来这一趟,比父母教育我多少次,说网友不可靠,还有收获。”

又过了三天,弹尽粮绝的兰芽回来了,这一次出走的“震慑”作用是很明显的:刘博士和妻子对孩子的归来表现出“有限的欢喜”,也不敢问女儿去了哪里,见了什么人,以及为何出走等详情,怕惹急了女儿,再次发生离家出走的事。刘先生无奈地说:“孩子的这一招很厉害,弄得我们动辄小心翼翼,原来,我们自以为对她还是很了解,对她盘问得很细,讲话也比较冲,现在,她仿佛完全是一个陌生人,我们都不大敢管她了,更不敢给她任何压力了。我们现在要做的反倒是和妻子一起调整我们自己的心态了。”

事实上,心理压力过重让很多孩子不堪重负。四川省某市重点中学重点班有三名15岁女孩的父亲都是公职人员,他们对女儿的学习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语文和数学要达到95分以上,物理和化学要达到90分以上。但在激烈的竞争中,她们的成绩排名下降,难以承受父母的责骂,便相约离家出走。丁丁在给父母留下的便条中说:“爸爸,由于女儿难以忍受家庭‘炼钢厂’的高温和学习的繁重压力,我走了,到另外一个世界去换换环境。”丁丁出走后,警方通过1个多月的艰苦调查,才将在广东省某镇一家酒店“上班”的丁丁解救。无独有偶,南部县某中学的8名女学生,因为成绩欠佳,都遭到了父母的多次打骂。二次中期考试后,8名女生考得不好便相约出走。其父母和亲友四处寻找,警方也多方展开调查,最后才在合川市将8名女孩解救回家。

“分忧”感言

我们很多父母,总是把自己的意愿不知不觉地强加给孩子,用自己的想法来塑造孩子,孩子不能承受压力之重,便选择了逃避。本来这一时期的女孩就常常沉浸在幻想中,生活越单调、越禁锢,他们对“远方”的想角越离奇丰富。从这个意义上说,给孩子减压的同时,让孩子有机会参加一些有组织的“单独旅行”,不只将“出走”的欲望降到最低,也满足了孩子开阔眼界的愿望。

兰芽父母和许多出走孩子的父母的另一个困惑是:怎样跟归来的孩子相处。他们选择近阶段不去盘问孩子,不去逼她做“交待”,这种“冷处理”的方式是对的,但,父母也不要怯于孩子出走可能的震慑力,走向另一个极端。这会给孩子一种错觉,认为父母是在极失望中放弃她了,对她人心理上重新回归到这个家庭,极度为不利。所以,在事件过去一个月左右,父母可以在无意间问一问孩子对出走的感受——她愿意说哪部分,就产哪部分;说10%也行,说30%也行,关键是让她感受到:就算经历了这件事,父母也视你为朋友,视你为可以交心的人。

原生态发言:“钱不是我拿的,难道我只有被

冤枉的份吗?等我倒票赚到了钱,就去广州找奶奶。我再也不想回那个家。”

发言人:文涛,13岁,湖南岳阳人。家庭成员:父亲、母亲,一哥一姐,父母下岗后经营一个早点铺。

株洲火车站的民警抓到最小的“假票贩子”文涛时,被这个孩子眼神中的冷漠和满脸的稚气惊呆了,这个孩子才13岁,已连续4次离家出走,这次是扒货车来的株洲,靠捡矿泉水瓶子过了半饥不饱的一‘个月以后,文涛被一个假票贩子收编了,管他两顿饭,带他回出租屋睡觉,文涛的任务,就是向旅客兜售假火车票。

根据文涛提供的讯息,民警抓到了那个控制他的假票贩子。假票贩子大呼上当,称文涛对他说了假话,自己出于同情才收留了他。“这小子说他父母离异,亲妈妈在广州,后妈对他动不动就打骂,他受不了才逃出来的。他还说,大叔看你心肠好,我愿意跟着你,给你当干儿子。”其实文涛父母从未离婚,他也从未有过后妈。当民警通知他,父母为找他花了4万元钱,父亲将直接从岳阳找一辆车过来接他时,文涛号啕大哭,称“妈妈冤枉了我,我死也不会回家。”

原来,文涛父母做小生意维生,性格急躁。文涛从小又比较任性和调皮,因此无论三个孩子闯了什么祸,过失都可能记在他身上,文涛老爸气急起来还会用鸡毛掸子抽他。这一次,是因为文涛妈妈发现自己包里的钱少了,跑到学校质问他,让他在全班同学面前丢尽脸面,事后,文涛妈妈发现钱是自己收到了抽屉里,错怪了儿子,却也没有跟孩子道歉。文涛妈妈还当着一家人的面说:“他不就会玩一个离家出走吗?每次都走不出30里地去,饿了还会回来……”文涛第二天就离开了家,他准备在株洲赚到了钱以后,到广州去找奶奶。文涛一直对派出所的民警说,他从小是由奶奶带大的,10岁时奶奶被广州大伯接去生活,他才回到父母身边。“我能感觉到爸妈对我的态度跟哥姐不一样,他们根本不相信我,我要去找奶奶,奶奶是信我的。”

“分忧”感言:

文涛在奶奶身边长大,与父母感觉较淡漠,这类孩子本来就潜藏着这样的不安:怕父母不接受自己,怕自己在家里成为“外来户”,得不到公正的待遇,而文涛父母的作为恰恰强化了文涛的不安,导致他内心深处对这个家的抵触。此外,“出走史”是孩子的隐痛和伤疤,动不动去揭这一伤疤,极容易导致孩子破罐破摔的心理,也会令“出走”成为惯性。其实出走过的孩子,特别怕自己从此成为“问题小孩”,也怕从此父母放弃他随他去。摸清了这一心理,做父母的就可以有的放矢,想方设法给孩子更多的信任和欣赏,让他逐渐从动辄出走的惯性中解放出来,也改变其自卑自弃的心态。

幸福制造——网友献策:预防孩子离家出走的N条措施:

鉴于现在孩子出走见网友的比例越来越高,父母当然有必要对孩子讲一些网络陷阱的案例(电视上有类似的短片时可以让孩子来看),但也不要喋喋不休渲染大过。鉴于这个年龄的孩子很逆反,你越禁止的东西他可能越好奇,点到为止的效果比较好。(网友“泡泡”)

有些孩子天生对读书不感兴趣,他也许希望学一门手艺,早些进入社会,如果父母逼他去考大学,走永远也走不通的路,压力积累到一定阶段就会出走。为什么非要把孩子逼在一条道上呢?孩子是独立的,并不是父母别在衣襟上的勋章。(网友“蓝眼睛猫”)

出走的孩子有一个共同特征,认为“跟父母没什么可谈的,他们什么也不懂。”所有父母不是想交流就想交流得顺畅的,要学习和了解这一代青少年的喜好,在网络知识、娱乐资讯、球场资讯、青少年心理方面,都要“补课”,这就是“放下身段”,惟有“放下身段”的父母,才可能与孩子有真正的沟通。(网友“炒米糖”)

可以与孩子在MSN、QQ上交流,互相留条写信也可以。看到孩子最惊世骇俗的想法,不要大惊失色,要不动声色,在你做出反应之前,要问一问自己,“我有这样的反应,对得住孩子的信任吗?”(网友“3046”)

培养我们的孩子 篇11

郑增仪国家督学给大家做题为《珍爱生命安全第一依法做好学校安全工作》专题讲座。郑督学呈现2015 世界预防儿童伤害报告指出:每年约有83 万名儿童因各类伤害死亡, 每天近2300 名。中国每年近5 万名0~14 岁儿童因各类伤害而死亡。近90%对儿童造成的伤害为非故意性或“事故性”事件。其中最常见、致儿童和青少年死亡的意外伤害有五种:道路交通、溺水、烧烫伤、跌落和中毒。如果在全球采取有效的预防伤害措施, 每天1000 多名儿童的生命可以得到挽救。触目惊心!海南岛四周环海, 尤其是随着夏季的来临, 天气炎热, 中小学生溺水事故将进入高发期。每年夏季, 我省教育厅专门多次下发通知, 要求各地各校做好中小学生溺水事故防范工作。正常上学期间要求学校加强考勤管理, 做好晨午检工作;节假日期间, 由学校发《温馨提示》提醒学生、家长在没有成年人监管和陪同的情况下, 一律不得下河戏水、游泳。采用学生管理学生、学生监督学生、社会监督学生、家长监护孩子等办法杜绝学生擅自下河戏水、游泳。

只有尽早地对孩子建立日常行为导向, 才能更好地预防伤害, 因为没有“偶然”的事故, 只有可预防的伤害。对于幼儿, 行为的养成已经被很多科学的数据证明是有效的。

王敬波教授做的题为《弘扬法治精神构建法治校园》专题讲座。王教授从以下四个方面给大家上了一堂精彩的法制教育课:1.依法治校提出的背景和意义;2.学校治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3.依法治校存在的突出问题;4.依法治校的重点和难点。

从讲座中我们了解到:法治就是制定良好的法律得到社会一体遵行。即规则之治、良法之治、平等之治。

印象最深的就是王教授举的一个实例, 是在学校中经常遇到的事例:在下课课间自由活动时间, 一个同学伸懒腰, 无意手中的铅笔戳伤另一个同学的左眼的事情, 该小学对事故的发生并没有过错, 因为事情发生在下课自由活动时间, 且事件的发生纯属意外。但学校在知情后善后处理不当, 存在过错。作为一个老师, 应当意识到铅笔尖扎进眼睛后可能会产生的严重后果, 听到学生的反映后, 应当立即送受伤学生到校卫生室由保健医生检查后视情况进行救治, 同时应当通知家长请家长协助。但该学校老师在得知王某眼睛受伤后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 仅仅过问了一下却没有采取措施, 客观上延误了受伤学生治疗的时间。学校作为正常管理人, 对学生在校期间所发生的有关情况具有注意和及时向监护人报告的义务。学校在王某眼睛被戳事故发生后的第二天就知晓王某眼睛受伤, 却未及时将事故告知双方监护人, 也没有当即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致使王某因未及时就诊而使病情有所加重, 对治疗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义务教育法》第24 条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安全制度和应急机制, 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加强管理, 及时消除隐患, 预防发生事故。”所以, 该小学要承担相应的过错责任。

我国侵权责任法第38 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的, 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承担责任, 但能够证明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 不承担责任。”我们作为学校, 作为管理者, 要提供证明我们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各种佐证材料。所以我们及时保存各类证据材料非常重要!

这些无意伤害的事例在校园里频频发生, 我们作为管理者, 应该怎么做才是依法治校?学校应该承担哪些责任?通过学习, 提高我们的法律意识, 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

张文娟教授给我们做的主题为《中小学伤害事故的预防及处理》的讲座, 至今还让我难忘.张教授以谈话的方式引入她的讲座, “你是因为喜欢这份工作才做吗?你将以怎么样的心态去承担这份工作的职责?……”把学员与专家之间的距离拉得非常近, 张教授再结合一个个案例向我们宣讲《中小学伤害事故的预防及处理》。《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第35 条第1 款:学校教职工应当符合相应任职资格和条件要求。学校不得聘用因故意犯罪而受到刑事处罚的人, 或者有精神病史的人担任教职工。这一点让我疑惑, 因为作为学校, 虽然与教师签订聘用关系, 但关于招聘的教职工, 是由区教育局统一招聘的, 这些聘用人员是否是故意犯罪而受到刑事处罚的人, 或者有精神病史的人, 这一关的审定是否应该在区教育局招聘办公室就应该把关了, 怎么还是由学校这个层面负责呢?

还有就是《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9 条第 (6) 学生有特异体质或者特定疾病, 不宜参加某种教育教学活动, 学校知道或者应当知道, 但未予以必要的注意的。我校每个学期开学初, 会给每一位学生家长发一张单, 让家长详细填写有关于孩子的身体健康情况, 特别是不是特异体质或者有无特定疾病, 不宜参加某种教育教学活动, 便于班主任科任老师了解该生的身体情况, 交接班级时要求新班主任和原班主任也做相关的对接工作。不晓得, 学校如何做才是予以必要的注意了?非常期盼有更深入的指导。

再就是《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第31 条小学、幼儿园应当建立低年级学生、幼儿上下学时接送的交接制度, 不得将晚离学校的低年级学生、幼儿交与无关人员。我们就纳闷了, 规定是这样, 但实施起来非常难, 尤其像我校, 有很多学生家长是农民工, 他夜以继日地工作, 养家糊口, 他怎么能做到按时来接送孩子, 大部分是让孩子自己回家, 我们怎么能真正落实交接制度呢?

张教授还给我们指出, 学生伤害事故预防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制度一定是用来落实的, 而不是一个摆设;2.校园安全应内化为每一个教职员工的思维习惯;3. 伤害事故的预防要体现在平常演练和行为习惯培养上, 尤其是设施、设备的使用和秩序意识;4.警钟长鸣, 多留意媒体相关报道, 让其他学校发生的悲剧不在自己学校重复, 做到防患于未然。

“明星警察”———王大伟教授以别开生面的方式给我们做的主题为《平安是最大的智慧》的专题讲座, 从预防犯罪到预防迫害, 还给大家讲解了“平安套餐十忠告”、三大智慧、一生不犯错误的秘密和关于学校安全预案的三个误区。以具体的案例讲述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安全问题, 将警察学、犯罪学、被害人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易学好记的顺口溜和歌谣, 用生动诙谐的语言告诉我们如何防止不法性侵害, 怎样识贼, 怎样避免落入骗子的陷阱等安全常识。

余雅风教授给大家带来的是主题为《教师依法执教与学生管理的法治化》的专题讲座, 余教授从教师为何要依法执教——从教师的职业身份说起, 给大家进行了不同角度分析依法治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师是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的委托, 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重要主体。作为公民, 教师可以享有公民的基本权利, 履行公民的守法义务;作为教师, 还应当享有教师的专业权利, 履行教师的法定义务;教师在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过程中, 应该了解基本的法律知识, 保证自己的行为具有合法性和合理性, 既保护教育对象的权利不受侵犯, 向他们传授法治知识, 又能够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程凤春教授别具一格的教学方式, 让大家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饱尝法律的大餐——《学校管理决策分析》的专题讲座, 经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汇报总结、专家点评等几个关节, 把“管理就是决策, 管理= 解决问题= 做决策+ 执行决策, 管理是由一系列的决策和执行决策构成的运动, 好的管理就是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 管理的核心能力:决策力+ 执行力”诠释得淋漓尽致。

万欣教授给大家带来的是主题为 《校园法律风险防范》的专题讲座, 从近期热点到热议的一个个案例进行分析, 万教授重点指出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民事纠纷, 要看是教师个人行为还是职务行为.如果是个人行为, 由老师承担责任, 但如果是职务行为, 就由学校承担责任。

所以, 不要让我们“可怕的权利无知、可怕的轻视、肆无忌惮的伤害”伤害到我们的孩子。

抓好学校的安全工作, 重点是要通过宣传教育工作, 使广大师生增强安全意识, 学习安全知识, 逐步提高自护应急的能力。我们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教育工作计划, 建立健全安全工作责任制, 定期对学校的安全教育和防范工作进行检查, 及时发现、消除事故隐患, 将安全工作一抓到底, 抓出成效。

结合自己几年的工作, 笔者只注意到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 比如经常利用周会、集队时间进行专题教育, 每个月开展安全演练, 但是没有把安全教育与学科教学渗透, 更没有编印成校本教材;对教职工的安全教育更是没有系统性和针对性, 我想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定期给负责安全管理的主管人员、学校校长、幼儿园园长和学校负责安全保卫工作的人员进行有关安全管理培训。学校具体制定教职工安全教育培训计划, 通过日常检查、定时检查、量化检查、建立台账, 明察暗访, 督查等多种途径和方法, 使教职工熟悉安全规章制度、掌握安全救护常识, 学会指导学生预防事故、自救、逃生、紧急避险的方法和手段;还要发动我们的家长一起共同做好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学校鼓励和提倡监护人自愿为学生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外, 家校互相配合, 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被监护人的各项安全教育。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配齐各类设备设施, 逐步实现现代化校园安全信息化。比如———

1. 要建设基于云技术的校园安全信息化综合管理教育平台。

2.将校园安全知识与日常作息铃声的相结合, 实现时时教育。

3.紧急情况下通过移动客户端启动校园广播, 实现应急指挥。

4. 设立校园监控视频通过客户端接入手机实现远程实时查看。

5.安全及疏散演练实现电子化一键启动。

6.通过移动终端, 连接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家长的信息通道。

上一篇:小学生学习英语下一篇:面板数据回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