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一个快乐的孩子

2024-06-12

培养一个快乐的孩子(共11篇)

培养一个快乐的孩子 篇1

一棵拥有五百多年历史的生机盎然的大榕树为这里的鸟儿们创造了一个生活的乐园。鸟儿们过得欢乐、自由、幸福, 大榕树成为了它们繁衍生息的天堂。这是前段时间我所教授的巴金先生的一篇《鸟的天堂》呈现的景象。闲暇之余, 细细思量, 只有拥有欢乐, 拥有自由, 才可以称得上是幸福的天堂, 那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拥有欢乐和自由吗?学生真正感受到幸福了没有?我们怎样才能构建一个像大榕树一样充满生命力的课堂, 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语文是幸福的?

1. 让孩子们成为课堂上的真正主人

人的本质是主体的、能动的。学生是个性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自我发展的主体。作为素质教育主阵地的课堂, 应该从仅仅是一个知识传播的场所转变为生命活力、生命价值得以充分体现的精彩舞台。八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让我明白:学生不是装载知识的容器, 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 而是自己去探究、去寻找知识的能力!课堂绝不能老师独奏, 而应师生合奏, 而演奏主旋律的是学生, 老师应该只是个伴奏者。如我在教授《蟋蟀的住宅》一课时, 我没有按照教案设计流程逐步讲解, 而是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我让学生自由朗读完课文后自己提出心中的疑惑, 然后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有的学生问:“蟋蟀为什么不肯随遇而安?”有的问:“蟋蟀的住宅为什么被称为伟大的工程?”有的问:“为什么本课的课题是《蟋蟀的住宅》, 而不是《蟋蟀的洞》呢?”听到这些问题我已经喜笑颜开了, 因为他们提出的问题就是本课中的重点, 不要小觑孩子们的潜力, 他们在课堂中的生成会令人惊叹!之后基于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 小组展开讨论并解决了问题。这一过程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 唤起了学生的思维渴望, 同时也形成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 只有充分发挥了学生自身学习的积极性, 真正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 让他们成为课堂的实践者, 课堂教学才能激发出蓬勃的生命与活力, 这样他们才能自我发展、自我提升, 从而感受到课堂是有趣的, 学习是快乐的!

2. 带领孩子们走进真正的“课堂”

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认为:以自己学习语言的经验看, 课内与课外比例是“三七开”, 即大概30%得自课内, 70%得自课外, 这就是说语文学习与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活多么广阔, 语文学习的天地就多么广阔, 因此语文学习要延伸到课外。而我们所谓的课堂仅仅局限在这一方四角天空下。鲁迅先生《少年的闰土》一文中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少年时代的闰土之所以见多识广, 活泼可爱, 那是因为他生活在一望无垠的沙滩上, 生活在皓月当空、碧野千里的瓜田中, 在儿时鲁迅的眼里, 润土的生活多么令像他一样生活在四角天空下的孩子们向往, 因此和闰土在乡下的日子成了鲁迅小时候精彩的回忆。我们现在的课堂把孩子们局限在教室里, 致使孩子们丧失了观察体验的能力, 这样的语文教学如何能激情、启智?我们应该让学生从课本中走出去, 从课堂中走出去, 让他们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相信神奇的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一定会给孩子们切肤的体验, 孩子们在这样的“课堂”中才能陶冶性情, 启迪智慧, 才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因此给孩子亲近自然、亲近生活的机会, 带领他们走进真正的“课堂”, 这样他们才能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自由的、幸福的!

3. 让课外阅读走进课堂, 师生共读

我们目前的语文教学花费了孩子们大量的学习时间, 耗费了小学最多的教育资源, 穷尽了语文教师最大的精力, 却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不喜欢读书的孩子, 同时也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不读书的老师, 这真是语文教育的悲哀!其实, 在这里我说孩子们不喜欢读书, 仅仅指的是他们不喜欢读我们的课本。记得有一次即将下课的时候, 我给学生们推荐了郑渊洁的一部作品, 谁料当时几个孩子顿时扑到我的面前:“老师, 我喜欢皮皮鲁、鲁西西!”“老师, 我喜欢淘气包马小跳!”有的孩子已经开始滔滔不绝地给我讲述书中的精彩环节了!看到这种情景, 我陷入了沉思, 我们的孩子真正是我们所说的不爱读书不爱学习吗?不是的。我觉得是我们的教学剥夺了孩子追求美好的权利, 侵占了孩子们思想的领地, 他们爱学习、爱阅读, 只是我们没有遵循他们心灵的轨迹, 没有追随他们成长的足迹, 没有给他们真正的课堂, 没有让他们感受到快乐、幸福。

我认为, 我们应该从字斟句酌的讲解和永无休止的片段训练中走出来, 把阅读带进课堂。在语文课堂中给足学生一定的时间自主阅读课外书籍, 而且老师要跟着学生一起读。就是一个喜欢读书的老师, 领着一群喜欢读书的孩子在文字的世界里旅行。在这一行程中, 学生的眼睛可以领略到无限的风光, 心灵可以经历诸多的情感体验, 于是, 他们就产生了对美的追求和渴望。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 这些课外书籍适合学生心理发展, 学生能在阅读中与心灵碰撞擦出灵感的火花, 这时我们何愁学生不主动学习, 何愁学生不能妙笔生花?

我们的教师通过师生共读这种方式激励学生阅读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文学素养。

课堂是孩子们的, 他们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 我们要为学生创建一个充满欢乐、民主、幸福的课堂, 要让学生感受到课堂就是学习知识的快乐天堂!

培养一个快乐的孩子 篇2

今天,爸爸、妈妈和我一起去蒙山游玩。虽然天上下着蒙蒙细雨,但是我们快乐的兴致却有增无减。

我们乘车去蒙山,雨水轻轻拍打着车窗,好像在演奏这快乐的旋律。一路上,透过绵绵的细雨往窗外望,那起伏的连山,田野的庄稼青翠欲滴,花的香味还时不时往车窗里飘,我们唱起了《希望田野》的歌曲。我们一下车,就跟着旅游团一起出发,随后就到了一个美丽而又清净的地方,那里有山有水,导游阿姨说:“我们先到奇石山洞看一看吧!”到了里面,面前出现了一个很大的转轮,我心想:这是干什么的?我就亲切的问导游阿姨:“导游阿姨,这是干什么的呀?”“一个转轮坐三个人,然后做上去打飞镖,如果打中了,就有奖品。”导游阿姨亲切的对我们说。我和爸爸要了12个飞镖,谁知,我们竟然百发百中了,领了一大堆的奖品。我们又往前走了走,出现了有宽又长的`大河,我们划着小船观看两旁的奇石,渐渐地就划到了出口,一同下了船,导游阿姨说:“就到这里了,我们要回去了。”我们的一日游就这样和着欢声笑语结束了。

我恋恋不舍的坐上了车,看着那个美丽而又清净的地方,心想: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还会来这里游玩。

欣赏了这里的美景,把它装进了心里,并且深深的印在了脑海里。

一个快乐孩子的自白 篇3

亲爱的爸爸妈妈:

现在我写这封信,是想让你们可以在我到来之前先想一想要怎么扮演好父母亲的角色。我是一个快乐的孩子。爱与尊重,规矩与一视同仁,这些准则让我茁壮成长。我刚降临的那一刻,你们看到的我也许很小。虽然我看起来不像大人,可是请一定记得,我也是一个人。

虽然我还不能对你们说话,但我会以我的心去认识你们。我可以体会到你们所有的感受,体会你们的思想。我甚至会比你们自己更加了解你们。就算我还不能说话,请你们不要误会,我有一颗开放的心,正在以超乎你们想象的速度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学习。

我所看到的一切画面,都会在我心里留下烙印,所以请向我的双眼展现美好的事物;我所听到的一切声响,都会被记录在我脑海,所以请给我甜美的音乐和语言,让我知道我得到了何其多的关爱。也请你们给我寂静无声的时刻,让我的耳朵得到歇息。我会吸收我所感受到的一切,所以请用爱包裹我们的生命。

培养一个负责的孩子 篇4

我不能说这都是些无稽之谈。不过, 我还从来没有见过美国的孩子叫自己父亲小名的。

但美国家长在支持孩子的教育方面, 热情不下于中国家长。能支持多久, 则要看家庭的能力。不过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在美国, 即使是很富的家庭, 家长在支持孩子的同时, 也让孩子明白:这种支持是有限度的。比如, 我反复提到的《华尔街日报》的专栏作家Jonathan Clements, 看起来就是个相当富裕的人。他育有一儿一女, 一个15岁, 一个19岁。他不仅支持孩子读大学, 甚至连孩子结婚、买房都要管。只是他要让孩子们知道, 他的支持是有底线的。

先说上学。他自己的大学就是靠父母供应的, 他自然也这么对孩子。不过他也告诉两个孩子:读本科不用为经济问题操心;但要是读研究生, 那就得自己贷款了。这也是美国中高产家庭中很流行的做法。

那么, 怎么帮孩子买房子呢?Jonathan Clements的办法是在孩子上中学时就给他们每个人一笔1.5万美元的买房基金, 让这一基金在股市上升值。等10~20年孩子结婚时, 有多少算多少, 估计肯定不够支付20%的首付金额, 但这笔基金向孩子显示了如何为自己的基本生活投资的道理, 同时分担了年轻人成家立业的一些财政压力。不过, 孩子必须懂得自己的责任:父亲的钱非常有限, 剩下的责任要自己承担。

买房子仅有首付还不够, 还要有财政信誉, 这样才能拿到低息贷款, 大大提高自己的支付能力。于是, Jonathan Clements在孩子上大学前后, 就帮孩子申请了信用卡, 附属在自己的名下。一年后, 孩子使用信用卡负责, 有了初级的信誉, 就可以自己申请独立的信用卡。当父亲的职责是教导孩子:每个月用信用卡消费时, 一定要计算自己月底的支付能力。信用卡上借的钱, 每月按期偿还。长此以往, 孩子就成了有借有还的模范公民, 信誉历史非常好。等到买房子时, 靠这个信誉历史申请到的贷款, 利息可以比别人低很多。可见, 信誉这种品性, 在市场经济中马上能转化成实打实的财富。这是富裕家庭留给孩子的重要“遗产”。

除了买房子外, 就是结婚。豪华铺张的婚礼, 在美国也很流行。许多家庭为了一个婚礼就花掉了两三万。但Jonathan Cle me nts决定:每个孩子结婚, 他给5 000块。孩子爱怎么花怎么花。其他就不是他的事情了。这样, 孩子就学会了为自己的生活计划。

希望每一个孩子快乐、自信 篇5

今天上午我是第三节课,大课间后,我像往常一样拿着书去教室上课。一走到教室门口,就听到教室里一片“嗡嗡”的声音,心里顿时有了火,走进教室,把书往讲桌上重重一放,开始批评起来。我当时心里还想:以前进教室,没人说话,今天咋回事?是不是这两天没强调纪律,学生放松了?这可不行,今天不好好整顿整顿,还不乱了。批评完还不忘布置具体措施:以后同桌互相监督,小组长负责本组纪律,我再进教室看见谁说话,扣你们组的分数。话刚说完,上课铃响了起来。

我马上意识到:错了,刚刚应该还算是课间,我进教室早了。因为大课间后是直接排队进教室的,校园里没有学生,我以为已经上课了。

我慌忙说:对不起,刚才老师以为已经上课了。再看下面学生的表情,从我开始批评到上课铃响起,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虚心接受的样子,没有一个流露出委屈和不服气。我道了歉,所有学生还是面无表情。

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昨天。

昨天学的是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书上习题处理完后,我抄了一些题做作业。可能是学生刚接触这些内容,概念性的东西理解不够透彻,作业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我批了一大半,只有两个人全对,并且拿下去补错题的学生补完后还有错。我心想这不行,得讲。讲的过程中,我随手把答案写在黑板上也没有擦。讲完后再批,这一次基本上是全对。可批到后来,开始出现错误了,黑板上刚讲过还没有擦的题目照错。我一生气,撕了回去再做,一本接一本出错,一本接一本撕。到最后批完了,我才猛然想起:后来批的这几本是讲题前已经放在讲桌上我没有批完的,这些学生就是知道自己错了也没有机会改正。可是我几乎是冲着每一个上来领作业的学生训一句:都讲过了还错,到底听懂没有?这些学生无一例外地不吭声,拿了作业本下去重新再做。

直到最后一个人我想起来的时候,就问:是不是老师讲题前就交了?他点点头,我再问:那老师说你也不吭声?还是不吭声,下去了。

这就是我们的学生。老师对也是对,错也是对。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学生没有自己的语言,没有自己的想法,老师的想法就是他们的想法。还有一件非常可笑的事,我批错了一道题,当时没有意识到,结果所有的学生都改成了错误的但老师认为是对的答案,没有一个学生提出疑问。

教育出这样的学生,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上课应该怎样,不准这样,不准那样,下课了不准做这个,不准玩那个,就连大课间跳个绳,也得站在自己的位置上,第一首歌怎样跳,第二首歌怎样跳……太多太多的条条框框。

可是教育,又难道仅仅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家庭、社会又该承担多少?

多么希望看到我们的学生一个个活泼、开朗,敢说、敢想、敢做。

留给孩子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 篇6

关键词:幼儿教育;小学化;危害;幼小衔接

“学前教育‘小学化’,简单地说,就是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前教育规律,将幼儿置于和小学一样的教育环境中,运用小学的教学方式,提前教授小学内容,进行小学化教学。”

“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是相互衔接的两个教育阶段。幼儿园和小学在教育性质、教学方法、生活制度、评价方式等诸多方面有所不同。幼儿园体现“保教并重”,而小学则以“教学为主”。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处处体现“做中学”“玩中学”“乐中学”的思想,注重对幼儿进行“观察、思考、操作、探究、讨论、表达”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及良好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个性、意志品质的培养,有效地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小学则以课堂教学为主,注重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主要根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向学生提出一定的学习目标和任务,要求学生据此进行学习活动,通过上课提问、批改作业、考试等形式来检查、督促、巩固学生的学习,并初步引领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一、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弊端与造成的危害

“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仅成了许多商家的广告词,甚至成了现在许多家长的教育理念,明知过早地接受教育会让幼小的孩子对学校产生逆反心理,可是不上学前课的幼儿园,家长难免会担心孩子的教育落在起跑线上,现在的孩子应有的自由幸福的童年统统都被紧凑的学习时间给占据了。如果在幼儿园就进行小学化的教育,会给幼儿的全面发展造成危害。

1.孩子还未上小学,就已经开始厌学了

有很多孩子在幼儿园内就已经完成了汉语拼音的学习,认识了上千个生字,学会了百以内的加减法。因为在幼儿园过早地接受小学化的学习,早已经厌烦了那种枯燥乏味的学习,对学习早已经产生了消极、抵触的因素。到了小学以后,注意力明显不集中,对以后的学习生活反而起到了负面的影响。

2.剥夺了幼儿玩的权利,阻碍了幼儿的发展

幼儿就应该是以玩为主,让幼儿在玩中充分发挥孩子的天性,在游戏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掌握到的知識是渗透在孩子内心的,一辈子都忘记不了的。比那些死记硬背强灌输的要牢固得多,而过早的“小学化”正是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扼杀在萌芽状态,剥夺了孩子玩的时间和权利,从而阻碍了孩子的发展。

3.危害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身体健康

幼儿时期是幼儿身体、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幼儿过早地背上了沉重的课业负担,在成人的责备甚至打骂声中强制学习,活泼好动的个性受到压抑、摧残,心灵受到创伤,则难以形成开朗、积极、乐观、自强、自信、自尊等健全的人格,严重的还危害了幼儿的心理健康。

二、防止及纠正“小学化”倾向从教师做起

我们幼教处以及园所针对防止及纠正“小学化”倾向,推出并实施了一系列优秀的措施,我们作为参与者也应该贡献自己应尽的力量。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正确做好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是我们作为基层教师在防止和纠正“小学化”倾向时最应该做好的部分。在正确做好“幼小衔接”的工作中,通过以下几点内容我做出了相应的努力。

1.培养初步的责任心,树立完成任务的意识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从心理上更加渴望独立,成就感也在不断增强,他们希望成为活动的主人,所以对一些活动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因此,可以通过一些活动来培养幼儿的责任心和任务意识。

2.建立责任区,明确责任区的任务

我们幼教处对班级的活动区进行了分配,每个活动区都由几个幼儿一起负责,幼儿自愿选择所要负责的区域,负责该区玩具材料的整理及监督工作,教师随时进行提醒督促、表扬鼓励。

3.教幼儿学习并记住一些完成任务的方法

孩子一种良好习惯的养成要经过成人无数次的提醒和要求。同样,要让孩子养成善于记忆任务的能力也要经过多次的教育和训练。可以让孩子自己动手设计一些图示来记录一些任务,如:请幼儿第二天带一盆植物或者带春游需要的一些物品,幼儿会在纸上用自己看得懂的图画记录这些任务。我想,孩子能自行设计图案表示某种具体的任务,也就能在初入小学时用自己的方法记住老师布置的作业和任务。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幼儿正是一棵小树苗,他不喜欢家长和社会“拔苗助长”的行动,他喜欢吸取大地的滋润和灿烂的阳光,慢慢自然地生长。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道路是一个漫长、艰辛的过程,需要老师、家长、学校、社会各方面都行动起来!

参考文献:

高佳.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现状与对策[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11).

培养一个快乐的孩子 篇7

一、走进孩子心灵, 让爱贯穿于班级管理过程中

我班有一名学生Q, 转到我班之前已换了好几所学校。他学习基础差, 自卑心理、厌学心理严重, 经常逃学, 家长被他搞得焦头烂额, 想以换环境使他有所变化。但他不理解家长的苦心, 有了逆反心理, 破罐子破摔, 对一切都无所谓。为了发泄自己的情绪, 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 成了班中的“小刺猬”。同学们都不愿与他相处。针对这种情况, 我时时处处关心他, 鼓励他, 耐心疏导他, 有意引导同学们和他交谈, 多给机会让他展示自己的优点。上课常常提问他, 只要踊跃发言, 不管发言正确与否, 我都进行鼓励。并以课堂作业作为目标, 耐心帮助、指导他及时完成, 稍有进步就表扬, 使其体验到成功后的那种充实、轻松、快乐。进而再自然地提出新的内容和要求, 这样几经循环, 逐步提高。每当发现他哪方面表现比较好, 就在班里大张旗鼓地宣传、表扬。一周统计表扬次数, 给其发喜报或者在班里张榜公布, 从而逐步改变他在班级同学中的印象。同时也满足他尊重的需要, 增强信心, 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当然, 对他经常性不良表现的重复, 除了宽容, 也要耐心进行说理教育, 注重挑起他心灵深处两个自我的斗争, 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

经过多次因势利导, 他渐渐认识到自己和别人没有异样, 只是自己有时不努力, 不勤奋, 不自信而已。从此, 他脸上有了笑容, 性格变得开朗, 对学习也有了兴趣。家长看到这一切, 欣慰地笑了, 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班主任要以“爱”为核心, 像导师、慈母、朋友一样, 在课堂上、课外活动、日常生活小事中深入到学生中去, 与家庭教育相配合, 走进学生心灵, 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特别是后进生, 教师更应该给他们最大的爱心。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这样说过:教育最大的技巧是耐心。是啊, 对待生命, 要有花苞心态。开花早的, 成长快的, 我们欣赏;开花迟的, 成长慢的, 我们也耐心等待, 不能急于求成。对那些迟开的花, 我们更应该予以尊重、信任、爱护, 让他们在宽松、和谐氛围中慢慢地进步, 静静地绽放。班主任是集体的一分子, 应该努力成为学生的皈依。在求知的道路上, 学生把教师看得比父母更重要, 所以教师要给学生倾注深切的爱:给学生导师般的厚爱, 多一点教导, 少一点指责;给学生慈母般的仁爱, 多一点呵护, 少一点批评;给学生朋友般的挚爱, 多一点尊重, 少一点粗暴。走进孩子心灵, 用自己的爱心精心打造的便是学生的天堂。

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做好学生的思想转化工作

我班学生Z原来学习很好, 各方面表现很出色。但有一段时间, 整天忧心忡忡, 学习无信心, 自由散漫, 时有不按时完成作业的现象。有时做出一些违反常理的事情, 不是与同学发生冲突, 就是待人冷漠, 情绪极为烦躁。找他谈心, 在交谈中了解到他父母离异, 无奈之下只好与经常外出工作的爸爸生活在一起, 他的生活无人照顾, 需要个人自理, 他感到生活缺少阳光, 没有温暖。因而, 心情忧郁感到孤独且怨恨心理严重, 觉得自己被父母抛弃了, 在其他孩子面前抬不起头, 变得自卑、沉默、悲观、孤僻。针对这种情况, 与家长联系, 希望他们能抽时间“常回家看看”, 建议他们不只关注孩子的生活, 更要多关心孩子的思想, 重视孩子的心理, 消除孩子心中的疑虑, 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在日常教学中, 我时时处处关心他, 常常问寒问暖, 给他创设倾诉、表达的氛围, 引导他学会求助、学会释放不良的情绪, 并给他讲述众多名人在逆境中生活的故事, 引导他正视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发动同学共同关心他, 用集体的温暖感化他。终于在集体力量的关爱中, 他焕发了昔日学习的激情, 学习劲头更足了, 脸上又露出了笑容, 各方面表现都比较出色。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经说过:“一个好的班主任, 应该是一个出色的心理学家。”的确, 作为班主任, 要想真正了解学生、真正有效地做好班主任工作, 首先就一定要懂心理学, 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心理, 这样才能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能手。

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班级管理, 树立“人人皆可成才, 生生都有作为”的观念

班级是个“小社会”, 班委只有几个, 却并不代表有才华的孩子也是少数, 应该利用学校各种活动的机会, 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进来, 充分去展示自己的才华, 给每一个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因此, 我在班上实行了“班干部轮换制”, 让学生“轮流执政”, 实行“全民皆官”, 全班共管。这样做, 一方面给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以施展才能的机会;另一方面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班级的管理者, 使每个学生在管理与被管理中, 分享班级管理的酸、甜、苦、辣, 增强遵守班规校风的意识, 培养集体主义观念。还建立了两个登记本, 即“小干部”感悟本和“文明行为”登记本。在班级管理中, 形成自我约束管理、自我服务的机制。教育科学告诉我们, 只有当学生自觉地意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 并以班集体小主人的身份积极参与班级管理的时候, 一个蓬勃向上的班集体才得以形成。

让每一位学生尽其所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让每一个孩子潜在的灵性都闪耀着迷人的光芒, 让每一个孩子都走上成才之路。这才是教育工作者的最大职责, 也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

培养一个快乐的孩子 篇8

10月的杭州, 空气清新, 景色宜人。来自全国各地的近千名小学校长和教育专家汇聚西湖区, 参加全国小学教育界的一次盛会——第三届中国小学校长大会。本届大会由中国教育学会、浙江省教育厅和杭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浙江省教育学会、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政府具体承办。大会主会场设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 分论坛分别设在西湖区的6所知名小学。

13日至15日, 与会代表围绕“为了每一个孩子快乐健康成长———小学校长的责任”这一主题, 通过专家报告、大会发言、实地考察、论坛交流等形式, 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 (以下简称小教会) 理事长李烈说, 本届校长大会提出了“为了每一个孩子快乐健康成长”的主题, 非常具有时代气息;追求知行合一, 帮助更多学校实现从概念到行为的完美转身,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非常务实;既有高端引领, 又有论坛碰撞, 是一次难得的思想盛宴;特邀农村小学校长免费参加, 关注农村学校, 关爱农村校长, 为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鼓与呼。

运筹

中国小学校长大会, 是全国小学教育界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盛会, 为广大小学校长和教育专家搭建了一个思想沟通、观点交流、经验分享、智慧碰撞、情感交融的平台。

首届中国小学校长大会于2005年12月在北京召开, 由中国教育学会、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主办, 主题是“小学教育的和谐发展”。来自全国各地的700余名小学校长和教育专家, 就“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教与学、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发展”“学校管理与教育的和谐发展”“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与教育的和谐发展”等专题进行了认真研讨。

第二届中国小学校长大会于2008年11月在天津召开, 由中国教育学会、天津市教委、天津师范大学联合主办, 主题是“学校的科学发展与校长的时代使命”。来自全国各地的1200余名小学校长和教育专家, 就“校长成长与自身建设”“以人为本与制度创新”“课程改革与高效教学”等专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探讨。

在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的新形势下, 如何在前两届的基础上, 更高质量地办好第三届中国小学校长大会呢?

中国教育学会、浙江省教育厅、杭州市人民政府联合成立了大会组委会, 由中国教育学会顾问、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 中国教育学会顾问、亚太地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联合会名誉主席陶西平,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明远, 中国教育学会顾问、中国教育学会原常务副会长谈松华担任组委会顾问,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钟秉林担任组委会主任。随后, 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 顺利解决了地点、主题、形式、人员和保障等关系大会质量的问题。

———关于大会的地点。中国教育学会会长、第三届中国小学校长大会组委会主任钟秉林说, 近年来不少地区在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浙江省和杭州市就走在了推进素质教育的前列, 在均衡教育资源、加强课程改革、丰富校园文化、落实自主办学、减轻学生负担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很多来自基层一线的经验都非常宝贵, 值得总结和推广, 这也是我们本届大会选择在杭州召开的一个重要原因。

——关于大会的主题。小教会副理事长兼执行秘书长孙章存介绍说, 几上几下, 反反复复, 光在北京就召开了四次会议, 后来和中国教育学会又进行了沟通, 最后确立了现在的主题和分论坛的论题, 应当说这个主题和论题反映了当前教育最关注的热点, 很有时代意义, 这是开好一个高水平大会具有吸引力的前提。

——关于大会的形式。除了围绕主题的专家报告之外, 本届大会又根据不同的论题设立了6个分论坛。小教会理事长李烈强调说:“是论坛而不是介绍经验, 不是听报告, 一定要论出味道, 一定要有现场生成的东西。”为此, 小教会秘书处对每个校长的发言稿进行了认真审核, 并就如何论出水平、论出新意与发言人提前进行沟通。同时, 把每个人的发言时间从原定的10分钟减少到8分钟, 把专家点评和现场互动的时间延长到至少40分钟, 尽可能地多创造一些解疑释惑、观点碰撞、思想交锋的机会。

———关于与会的人员。一方面是教育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和浙江方面共同确定了5位专家, 他们的报告既紧扣大会主题又各有鲜明特点。另一方面是各地的小学校长代表。小教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锁明说, 一开始担心到不了800人, 没想到现在变成千人大会。从全国来看, 小学校长就30多万人, 差不多300名校长当中来一个, 这说明本届小学校长大会很具有代表性。

———关于会务的保障。小教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杭州市学军小学原校长杨一青介绍说, 本届大会举办期间, 适逢西湖国际博览会、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开幕, 给住宿、交通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西湖区和小教会共同研究了详尽的接待方案。西湖区又专门制定了会务工作实施方案, 光接待就分成了四个组, 还专门抽调了各个学校的大队辅导员和团干部, 组织了礼仪导引组。政府还召开了协调会, 要求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共同配合, 保证这次会议的顺利进行。

盛况

“各位领导、各位校长、同志们, 由中国教育学会、浙江省教育厅、杭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小学校长大会现在开始!”10月14日上午8:30, 随着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韩平的宣布, 第三届中国小学校长大会在浙江大学紫金港小剧场正式拉开帷幕。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钟秉林, 杭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小平,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于长学,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刘昌亚, 中国教育学会顾问、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谈松华,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振有, 国务院参事、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小教会理事长、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校长李烈,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浙江省教育学会会长张绪培, 杭州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局长沈建平, 杭州市西湖区区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王立华, 杭州市西湖区区委副书记、区长朱党其, 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张利群, 以及中国教育学会、浙江省教育学会的有关领导出席了开幕式。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致开幕词。他指出, 中国校长大会是中国教育学会着力打造的学术平台, 由小学和中学轮流举办。本届小学校长大会的主题是“为了每一个孩子快乐健康成长———小学校长的责任”, 在当前形势下研讨这样一个主题, 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钟秉林强调, 小学校长是小学的灵魂, 有一名优秀的小学校长就一定有一所好的小学。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校长, 必须具有博大的爱心和执著的追求, 爱学生、爱教师、爱学校, 忠诚教育, 无怨无悔;必须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宽广的办学视野, 思维敏锐, 善于谋划, 通过观念变革来带动教师教学的转变;必须熟悉人才成长和教育教学的规律, 能够科学民主决策, 合理配置资源, 坚持改革探索;必须具有管理能力和人格魅力, 能够统筹协调, 凝聚人心, 驾驭全局, 并且形成个性和风格;必须具有学习和判断能力, 关注和研究小学教育工作中的重大现实问题。钟秉林说, 近年来不少地区在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浙江省和杭州市就走在了推进素质教育的前列, 这也是我们本次大会选择在杭州召开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 我们要清醒地看到,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让每一个孩子快乐健康成长, 很多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针对这些难点和热点问题, 本次大会设立了6个分论坛进行专题研讨, 希望各位与会代表能够珍惜机会, 各抒己见, 充分交流, 有所收获。

杭州市西湖区区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王立华致欢迎辞。她首先代表西湖区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王立华指出, 近年来我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 在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科学发展的同时, 高度重视教育事业。近5年累计投入资金30亿元以上, 优质义务教育、优质学前教育覆盖率分别达到了94.7%和86.2%, 在全国首创了名校集团化办学模式, 构建了结构完善、富有特色的基础教育体系, 是教育部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区和浙江省教育强区, 区教育局被国务院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单位, 西湖区教育品牌的“金名片”不断叫响。王立华说, 由中国教育学会发起的中国小学校长大会, 是研讨小学教育改革方向、交流小学办学经验的全国性平台, 承办这样高规格的学术活动是西湖区的荣幸, 有助于展示成果、扩大影响, 有助于促进交流、增进合作, 有助于创新理念、加快发展。我们要认真按照大会的要求, 全力以赴地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为大会营造一个良好的会务环境;同时, 诚挚地欢迎在座的各位领导、校长、专家, 多在西湖区走走看看, 多来西湖区检查指导, 多为西湖区提出宝贵的意见。

杭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小平在致词中说, 杭州这几年来得以快速发展, 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教育科技的支撑, 特别是教育事业持续健康的发展。当然, 我们的教育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 社会、老百姓对此还不满意, 所以教育工作者经常在一起议论, 为什么我们对教育这么重视, 投入了这么多, 现在社会上对教育还不满意?我们经过认真思考认为, 这不是我们做得不好, 而是因为教育有更重要的使命, 有新的任务和要求:第一, 教育要回答如何来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样一个新任务、新形势的需要, 这是我们现在面临的新问题;第二, 我们要回答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需求;第三, 教育要回答转型期教育工作者队伍面临的新考验。陈小平指出, 中国小学校长这一大会平台非常好, 这次来到杭州, 将有利于推动我市小学教育改革的更加深入。希望参加论坛的杭州的校长们, 能够珍惜机会, 用好平台, 积极地参与研讨, 虚心地向同行求教, 大家共同为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尽力。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于长学在致词中说, 这次校长大会以“为了每一个孩子快乐健康成长”作为主题, 我认为非常值得赞赏, 希望也相信通过这次大会的充分研讨和深入交流, 认真借鉴和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 有益的经验和有效的做法, 充分发挥校长在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方面所发挥的及其重要而特殊的作用, 能够为推动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协调发展、依法发展和科学发展作贡献;为把学校办成尊重和关爱每一个孩子, 成为学生喜欢、教师幸福、家长满意、政府放心的小学教育作贡献;为促进我国小学教育能够以学生发展为本, 真正把快乐还给孩子, 把童真还给孩子, 把健康还给孩子作贡献;为培养小学生拥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浓厚的学习兴趣, 健康的身体心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作贡献;为培养和保持学生们旺盛的好奇心, 初步具有公民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贡献。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 大会安排了色、香、味俱佳的“5+1”“6+1”套餐, 受到与会代表的交口称赞———

“5+1”套餐:大会主会场的5场报告和1个典型发言, 分别是中国教育学会顾问、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谈松华的《教育转型中的校长和教师的使命》, 中国教育学会顾问、亚太地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联合会名誉主席陶西平的《还童年以欢乐———当代小学校长的历史责任》,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浙江省教育学会会长张绪培的《新时期校长的使命和改革创新》,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丁钢的《孩子在学校幸福吗?》, 贵州大学校长郑强的《从高等教育看基础教育》, 以及西湖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钱志清的《认真贯彻全教会议精神, 大力统筹教育均衡发展, 努力在家门口为每一位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

“6+1”套餐:6个分论坛和1个特设分论坛。6个分论坛分别设在杭州市绿城育华小学、留下小学、保俶塔实验学校、学军小学紫金港校区、西湖小学教育集团府苑小学、求是教育集团浙江大学附属小学, 论题分别是“育人模式转变与学生快乐健康成长”“课程改革与校本课程开发”“学校特色与文化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构建与校长领导力”“教师专业发展与队伍建设”“优质教育资源拓展与名校集团化办学”;1个特设分论坛是农村小学校长座谈会。

引领

小教会荣誉理事长、本刊主编姚文俊说:“本届大会选题准确, 准备充分, 科学策划, 精细组织, 特别是邀请的几位教育大家各领风骚, 相信他们所作的报告, 会给与会的小学校长们以深刻的启示, 引领他们为中国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建功立业。”

中国教育学会顾问、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谈松华的报告《教育转型中的校长和教师的使命》, 主要围绕三个问题来讲:一、社会转型与教育转型;二、教育转型与中小学教育的未来走向;三、校长和教师在教育转型中的使命。

就“社会转型与教育转型”问题, 谈松华指出, 从世界范围来讲, 有三个方面很值得教育界关注:第一, 经济全球化正在推进教育的国际化;第二, 信息网络化和教育信息化的问题;第三, 知识革命和教育创新。

就“教育转型与中小学教育的未来走向”问题, 谈松华说, 从基础教育来看, 要实现公平和质量的统一, 也就是说要追求一种有质量的公平, 或者说建设一种基于公平的高质量教育。没有公平的教育质量, 不可能实现全面提高质量;反过来讲, 没有质量的公平只是一种空洞的承诺。为此, 要重新认识基础教育的基础, 重新认识教书育人, 重新认识因材施教, 重新认识学校教育。

就“校长和教师在教育转型中的使命”问题, 谈松华强调, 一是要关爱学生, 确立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的职业理想;二是要更新观念, 确立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新观念;三是要终身学习, 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提高专业化的水平;四是要探索创新, 成为善用多种教育资源、善于教学组织指导、擅长教学相长的教育专家。

中国教育学会顾问、亚太地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联合会名誉主席陶西平的报告《还童年以欢乐———当代小学校长的历史责任》, 主要围绕三个方面来阐述:一、树立学校的核心价值追求;二、借鉴快乐教育的可贵启示;三、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几个有关问题。

学校应该树立怎样的核心价值追求?陶西平说, 这次会议的主题讲得很明确, 为了每一个孩子快乐健康可持续发展, 是小学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首先, 校长自身应该树立一个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价值观;其次, 校长应该把追求学生快乐健康成长的价值观转化成为学校发展的愿景和制度建设;其三, 校长应该把快乐发展的价值观贯彻到学校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成员, 从而影响学校内部和外部人员的认识和行为。

从快乐教育中应该借鉴哪些可贵的启示?陶西平说, 我们既不能够要快乐的傻子, 也不能够要忧郁的天才。最早提出快乐教育的人正是想跳出这种两难选择的一种探索。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几点启示:第一, 要重视教育过程的愉悦;第二, 要重视教育环境的和谐;第三, 要重视教育合力的形成;第四, 要重视教师自身的发展。

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还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陶西平说, 第一, 以人为本, 育人为本;第二, 防止过重的身心压力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第三, 提高教学效能, 把有效教学、有效学习和有效作业的研究衔接起来, 实现减负与提质的统一;第四, 从学校做起, 带动家长和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浙江省教育学会会长张绪培的报告《新时期校长的使命和改革创新》, 主要围绕两个问题来讲:一、为什么要讲办不一样的学校、培养不一样的人是校长的使命?二、怎么去办自己的学校, 培养不同的学生、不一样的人才?

就第一个问题, 张绪培指出, 人是有差异的, 社会需求是多元的, 所以我们培养的人也应该是不一样的。解决教育公平要做到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均衡发展。没有最好的学校, 只有最适合的学校。如果每一个学校都能够办成适合自己学生的学校, 都应该称得上是最好的学校。每个校长必须认真琢磨自己学校的发展, 不跟风、不随大流, 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规划学校的发展, 实施有特色的教育。

就第二个问题, 张绪培强调, 要抓好四个切入点:一是研究学生。学生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要把每个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 从习惯性和志向入手来研究。二是研究课程。不仅仅语文、数学是课程, 其实所有有目的的教育本身都可以成为课程;校长要把握好必修课的目标设定, 选修课的开发和使用, 学校活动的课程化管理;要重纵向评价, 重多元评价, 重反馈重激励轻认定。三是研究课堂。要“断后路”, 摒弃“题海战术”;把孩子作为主体, 把更多的课堂时间还给孩子;课堂上应该更多地让孩子去理解、发现、顿悟、重构, 从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四是研究资源。要认真研究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家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资源, 形成教育的合力。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丁钢的报告《孩子在学校幸福吗?》, 主要论述了九个问题:

一、什么是幸福?幸福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主观体验。从心理学角度说, 幸福更是一种主观的感受, 遵从自己意愿的事情就是一种幸福。幸福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追逐幸福的过程本身也蕴含着幸福。

二、幸福如何实现?我们要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成功的观念, 要让孩子懂得, 怎样从自己的每一个进步中感到愉悦。这个人生观不是大道理, 就是他能够去体验生活、理解生活、感受生活、享受生活。

三、现在学校的问题是什么?就是对学习的认识过于狭隘, 导致了学校在学习上的绝对权威主义, 我教什么你学什么, 我怎么教你怎么学。学习不再是学生的兴趣需要, 而是学生不得不学的东西。

四、儿童幸福感缺失的原因是什么?一方面是学习压力。我们对大中小学都做过调查, 学习压力就像地震一样, 成为不可抗的因素。另一方面是学生缺乏自我掌控的感觉, 产生了心理上的孤僻, 非常影响孩子的心态, 影响心理的成长。

五、怎么对待孩子的学习困难?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特殊才能和天赋, 不仅仅是对少数孩子。我们这样去看待孩子的时候, 就不能埋没任何一个学生, 就会真切地关照关怀他们。

六、要培养儿童什么?培养儿童实际上是培养儿童的生活。教师培养的不仅仅是知识, 而是儿童的生活方式。

七、学生需要怎样的美德?要培养小学生爱国、爱家乡的这种情感, 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为别人服务。当他能够为别人服务的时候, 他就能够爱集体、爱别人, 能给社会作贡献。当别人需要你服务的时候你能为他服务, 这是最好的美德。

八、家长应该承担什么?孩子一生中有许许多多老师, 家长也是他们的主要老师和引路者。卢梭说过父亲是最好的老师。

九、教学的本质是什么?在小学教育当中, 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人格发展, 呵护学生的心理状态, 给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在这个环境当中, 孩子不是多余的, 而是有价值的, 是被人接受的。

被誉为“第一愤青教授”的贵州大学校长郑强的报告《从高等教育看基础教育》, 主要讲了四个问题:一、如何做学生最喜欢的老师?二、关于“钱学森之问”的破解;三、当今中国教育的状况;四、送给小学校长的三句话。

如何做学生最喜欢的老师?郑强谈了三点:真才实学, 爱生之心, 沟通本领。

关于“钱学森之问”的破解, 郑强说, 这个问题为什么得不到破解?到今天为止, 中国高等教育没有跟小学基础教育联系起来思考。全世界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一样如此关注幼儿园三四米, 小学的300米和中学的所谓3000米。国外是中小学玩得比较多, 大学玩得不多;中国是中小学没有玩, 进了大学就玩疯了。书读的再多, 没有好的品行, 没有善良的心态就不是完善的人。诚实、勇敢是孩子最需要的品质, 也是大学教授需要基础教育提供的人才特质。

关于当今中国教育的状况, 郑强说, 孩子怎么让他成才, 当小学校长怎么把自己的学校搞得最好, 秘诀就是一定要追求非对称的优势, 特别是非对称的文化优势。各位校长不要去攀比, 当校长就做出特色, 对孩子的培养不要千篇一律, 只要有特色的孩子今后都能成才。一个国家, 一个家庭, 再富有都不能教孩子崇尚金钱, 崇尚当官, 一定要教育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后人崇尚文化和科学。

最后, 郑强送给小学校长三句话:一个人去追求生活必需品的时候, 他往往都是勤奋的;当一个人有了消费品的时候, 他就变得所谓的懒惰和温和了;当一个人去追求生活奢侈品的时候, 一定是消极的。一个国家要繁荣昌盛, 关键在于国民的教育, 一定要教育国民, 境界要得以提升, 精神要予以充实, 特别是我们的孩子们, 对未来要有希望。

碰撞

10月15日上午, 6个分论坛分别在6所学校摆开擂台, 展开论战。正像小教会副理事长、上海市浦东新区竹园小学校长田荣俊所说的那样, 论坛交流的内容精彩纷呈, 组织的形式生动活泼, 台上台下的活动高潮迭起……思想的交汇, 观点的碰撞, 闪耀出参加此次论坛的校长们智慧的火花。

第一分论坛论题:育人模式转变与学生快乐健康成长

论坛地点:杭州市绿城育华小学

主持人:

田荣俊 (小教会副理事长、上海市浦东新区竹园小学校长)

发言人:

冯晨 (杭州市绿城育华小学校长)

王铁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南京街第三小学校长)

马新功 (河南省濮阳油田第一小学校长)

马昱 (吉林省吉林市第二实验小学主任)

许从柏 (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环峰小学副校长)

付文英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石路第二小学校长)

点评专家:

芦咏莉 (小教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

主要观点:转变育人模式, 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就是要确立以学生学习成绩达成度为基本导向, 以发展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为考核导向, 以提高学生学习、生活的能力为教育核心, 并能促进学生焕发学习内在驱动力, 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 保证学生足够的睡眠时间, 合理控制作业时间, 改善师生关系, 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敬畏学生。

第二分论坛论题:课程改革与校本课程开发

论坛地点:杭州市留下小学

主持人:

刘可钦 (小教会副理事长、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校长)

发言人:陈伟泉 (杭州市留下小学校长)

马丁一 (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小学校长)

牛冬梅 (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教育局副局长)

史瑞琴 (北京市房山区十渡中心小学校长)

张婕 (重庆市人和街小学副校长)

黄建平 (上海市普陀区真如文英中心小学校长)

点评专家:

熊梅 (小教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

主要观点:1.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过程中, 能够找到学校处在区域的历史文化, 把它作为一个点散开去, 让孩子们有不同的社团参与进来;2.学校能够利用自身的历史和文化, 把它作为一个校本课程;3.基于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 尝试优化教材内容, 进行小而精的安排, 促进教学方式的改革;4.以一个学科为切入点, 比如说体育学科彩绳长舞等项目, 不断开发学生的能力。

第三分论坛论题:学校特色与文化建设

论坛地点: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

主持人:

刘永胜 (小教会常务副理事长、北京市东城区光明小学原校长)

发言人:

关祥荣 (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副校长)

张红 (安徽省合肥师范附属小学校长)

卢士民 (山东省济阳县济北小学副校长)

杨军红 (天津市河东区实验小学校长)

张亚梅 (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机场小学校长)

点评专家:

陈锁明 (小教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

主要观点:文化是一个学校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 是所在学校全体师生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的具体表现, 也是学校办学过程的历史积淀。我们觉得学生选择教育最核心的就是我们能为学生开设什么样的课程, 提供什么样的活动, 给予什么样的内容。我需我有, 我有我精, 这是对办学特色精彩的诠释。学校的特色一定要植根于课堂教学, 游离于学校课堂之外的教育是没有生命力的。

第四分论坛论题:现代学校制度构建与校长领导力

论坛地点:杭州市学军小学紫金港校区

主持人:

张萍 (小教会副理事长、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教育局局长)

发言人:

汪培新 (杭州市学军小学校长)

李祖华 (天津市西城区实验小学副校长)

董文 (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实验小学校长)

胡银弟 (上海市松江区实验小学校长)

马玲 (西安市莲湖区远东第一小学校长)

刘春生 (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教育局普教科科长、中招办主任)

点评专家:

张忠萍 (小教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长)

主要观点:现代学校制度的核心是现代精神, 现代精神应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科学精神, 二是民主精神, 三是法治精神, 四是民族精神。学校制度一定要彰显学校发展的文化品质。如何使学校的制度趋于完善?一是要作为全校教师的共同愿景, 培养团队精神;二是要包含行为规范制度;三是要包含民主管理制度;四是要包含激励进取层面的制度。

第五分论坛论题:教师专业发展与队伍建设

论坛地点:杭州市西湖小学教育集团府苑小学

主持人:

李先启 (小教会副理事长、广东省深圳市南头小学原校长)

发言人:

章献明 (杭州市西湖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

陈连才 (河北省沧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校长)

奚亚英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中心小学教育集团校长)

汤国强 (北京市西城区护国寺小学校长)

点评专家:

季苹 (小教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教育学院教授)

主要观点:每一个校长都要从孩子出发, 把孩子放在中心的地位, 同时非常善于欣赏学生, 发现学生的特点, 发现学生的优点。校长还要培养现代教师队伍。教师的专业成长非常重要, 要造就一代幸福的教师、有梦想的教师, 才能够给孩子带来健康和快乐。

第六分论坛论题:优质教育资源拓展与名校集团化办学

论坛地点: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团浙江大学附属小学

主持人:

杨一青 (小教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杭州市学军小学原校长)

发言人:

郑仁东 (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团总校长)

王玲 (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小学副校长)

邱运山 (湖北省武汉市光谷第三小学校长)

马宏 (重庆市巴蜀小学校校长)

陈杰 (四川省成都市泡桐树小学校长)

马萍 (兰州军区空军95948部队子女学校校长)

点评专家:

林正范 (浙江省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杭州师范大学原校长)

主要观点:1.为什么名校集团化?就是使名校的优质资源得到更多的放大发展, 为全社会更多的人去享受。2.名校办到村里头可以说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拉升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 但是应该客观地看到不能单纯地从名校克隆办学模式, 否则也会出现水土不服。3.城乡学校手拉手, 关键在于优质学校如何以文化为纽带, 辐射并带动薄弱学校, 使其形成持久的自我造血的机制。

特设分论坛论题:农村小学教育发展

论坛地点:杭州市圆正启真酒店梨洲厅会议室

主持人:

廖文胜 (小教会副理事长、北京市东城区光明小学校长)

点评专家:

韩清林 (中国教育学会农村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论坛概况:为体现对农村教育发展的关注, 本届大会特邀农村小学校长代表参加, 并且全部免会议费、免食宿费。在10月14日晚举行的农村小学校长座谈会上, 28位农村小学校长分别发言, 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钟秉林会长代表中国教育学会表示, 对于大家反映的农村教育问题, 我们一定会高度重视, 及时向教育部有关部门进行通报, 希望政府在今后工作中更加重视解决好这些问题。同时, 要发挥好中国教育学会的学术研究和学术成果推广的作用, 与农村小学加强联系, 真正为农村小学教育发展, 为农村小学校长和老师们做实事。

“6+1”论坛的时间虽不长, 但给许多小学校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许, 小教会常务副理事长、北京市东城区光明小学原校长刘永胜的一句话可以代表他们的心声:“我们带着思考离开我们的论坛, 带着思考回到我们的学校, 就是我们来到杭州最大的收获。”

声音

小教会理事长李烈在总结讲话中说, 此次大会是一次思想的盛宴, 无论是来自理论界的思考, 还是来自实践者鲜活的办学经验, 都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 给了我们很多的警示, 激发了我们很多的思考。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 只要是基于求真的精神, 只要是基于对教育负责任的共识, 只要是进行了独立思考, 无论对错、无论是否被认可都是有价值的, 都是宝贵的“论坛声音”———

小学校长是小学的灵魂, 对一所小学的持续发展, 对每一位孩子的健康快乐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

没有公平的教育质量, 不可能实现全面提高质量;反过来讲, 没有质量的公平只是一种空洞的承诺。

———中国教育学会顾问、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谈松华

我们既不能够要快乐的傻子, 也不能够要忧郁的天才。

——中国教育学会顾问、亚太地区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协会联合会名誉主席陶西平

没有最好的学校, 只有最适合的学校。如果每一个学校都能够办成适合自己学生的学校, 都应该称得上是最好的学校。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浙江省教育学会会长张绪培

在小学教育当中, 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人格发展, 呵护学生的心理状态, 给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在这个环境当中, 孩子不是多余的, 而是有价值的, 是被人接受的。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丁钢

书读的再多, 没有好的品行, 没有善良的心态就不是完善的人。

———贵州大学校长郑强

学校的特色一定要植根于课堂教学, 游离于学校课堂之外的教育是没有生命力的。

———小教会常务副理事长、

北京市东城区光明小学原校长刘永胜

教育的今天, 孩子的明天。我们做的是今天的教育, 但是说到底是在培养明天的孩子。

——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

小教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锁明

课程是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话题, 课程改革应从儿童的终身发展去设计内容和建立评价机制。

———小教会副理事长、北京市海淀区

中关村第三小学校长刘可钦

课程最后浓缩的是文化。

———小教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芦咏莉

让思想孕育在制度当中, 让制度时时闪现教育的思想。

———小教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北京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长张忠萍

为什么名校集团化?就是使名校的优质资源得到更多的放大发展, 为全社会更多的人去享受。

———浙江省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团总校长郑仁东

我们通过关注差异、尊重差异、发展差异, 尽可能为每个孩子提供个性化的教育。

———浙江省杭州市绿城育华小学校长冯晨

创设最好的教育氛围, 让学生在非常乐学、乐意亲近学校的环境中走过他童年的生活。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南京街第三小学校长王铁

创造适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教育, 让每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

———河南省濮阳油田第一小学校长马新功

根据儿童发展的内在需要和个性特点, 选择适合儿童的丰富教育, 让儿童成为真正的主角。

———浙江省杭州市学军小学校长汪培新

作为一名教育者, 应当始终站在儿童的视角, 保持纯净的童心, 坚守“爱生”这一最本真最质朴的教育情怀, 流淌于情, 浸润于行。

———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实验小学校长董文

只有好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好的学生, 越是把教师放在第一, 教师才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

———北京市西城区护国寺小学校长汤国强

有人说, 有两个苹果影响了这个世界:一个是砸在牛顿头上发现万有引力的苹果, 一个是改变现在生活方式的乔布斯的苹果。其实在每个校长心里, 都应该有一个理解孩子、理解课程的金苹果。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四小学校长李晓奇

愿意上学, 喜欢老师, 充满自信, 看到希望。希望全国的孩子都能成为快乐的孩子, 全国的老师都能成为幸福的老师。

———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教育局普教科科长、

中招办主任刘春生

(感谢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教育信息与装备中心和杭州市绿城育华小学、留下小学、保俶塔实验学校、学军小学、西湖小学教育集团、求是教育集团为本期提供第三

培养一个快乐的孩子 篇9

一、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 教师的语言

教师的语言对于儿童的影响, 至关重要。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人, 学生是被传授的对象, 两者需要沟通与合作, 其桥梁便是语言。由于学前期儿童的大脑和思维的发展有限, 加之他们对语言的理解较困难。因此, 教师的语言能力就成为与学琴儿童相互沟通的关键。这里的语言能力, 并不是指“口若悬河”“引经据典”, 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幼儿园或刚刚上小学低年级的孩子, 所

向于判断。这说明:女生喜欢宽松自由的生活方式, 试图适应环境, 能随信息的变化不断调整目标;男生喜欢做出计划和决定, 愿意进行管理和控制, 希望生活井然有序。

表2:艺术设计专业不同性别在与世界相互作用的方式等四个维度上比例的比较

2.3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不同性别在动力类型上比例的比较

从表3中可以看出, 在追求成就方面, 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男、女生大部分倾向于主宰类型。这说明:该专业学生自我实现的意愿高, 希望在人群中出人头地并且发挥重要作用。他们既关注个人成就, 也希望通过影响和带动他人达到组织目标。

在逆境承受方面, 他们大部分倾向于开拓、坚守类型。这说明:该专业学生一大部分乐于接受挑战、承担风险, 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轻易后退, 意志顽强;另一部分做事谨慎, 不轻易做出以, 教师就应尽可能地讲“儿童语言”, 即是把自己所要表答的内容, 要求儿童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转化成儿童全都能听懂的, 可以理解和接受的语言, 从而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所以, 教师的语言应该清楚而有条理, 幽默风趣, 语速要慢, 语调要抑扬顿挫。总之, 要能使儿童听清听懂老师的话语, 并尽可能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这样才能更好地使儿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 教学方法

由于儿童主要是以直观表象的形式来认识外界事物, 这种直观形象的思维使儿童的思维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 凭借具体的形象的联想来进行的, 而不是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关系的理解, 即凭借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认识事物。因此, 在儿童实际的学习中, 应尽量将那些概念知识比喻成他们生活中的熟悉的实物, 进行一种形象的类比, 这样有助于儿童的理解。当儿童是通过生活中他们知道的, 甚至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来学习理解那些概念时, 他们的学习兴趣会大大增强。

1. 因势利导, 激发幼儿钢琴学习的兴趣

儿童对某一事物的兴趣的产生多是由表象所激发, 多为直接兴趣, 缺乏稳定性, 但如果我们以正确的方式方法来引导他们, 直接兴趣便会不断地积累、强化, 发展为间接兴趣, 更具有稳定性, 这样可以使幼儿更快乐地进行学习。

运用恰切语言表述。幼儿的心理发展尚在初级阶段, 心理发展水平较低, 针对他们理解力较弱、逻辑思维能力较差的问题, 要以启发他们的想象力为手段, 以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解释一些技术性较强的问题, 如手型问题可以用拱桥形状来形容。譬如可以说:你把自己的手想象成一个拱桥, 拱桥中间是要鼓起来的, 如果塌下去了, 桥不就断了, 人怎么行走呢?还可以给孩子

决断, 对正在进行的事情富有责任心, 并能努力克服困难达成目标。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这种集中于主宰开拓、主宰坚守两个动力类型的特征也是有别于独立学院其他专业的一个明显特征。

表3:艺术设计专业不同性别在动力类型上比例的比较

3、结论

研究结果显示, 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人格类型上呈现丰富多样的特征, 与其他专业相比具有相对集中的特性, 不同性别间具有显著差异。基于这些, 我们在就业指导中应学会分门别类、因材施教, 引导学生清除盲点、拓宽思路, 自主寻找适宜的职业路径;对于学生表现出的职业特征, 可鼓励他们自主创业, 帮助他们探索出一条学业、就业、创业规划相结合的求职之路。

说就像手中握了一个圆圆的苹果, 这样的比喻就能够让孩子有兴趣听下去。

2、增强幼儿学习兴趣, 使幼儿学习具有持久性及高效率

从无数的事实中可以发现, 让幼儿产生一时的兴趣不难, 难的是如何使幼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对钢琴学习产生不间断的兴趣, 也就是怎样使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对阶段性的结果不断地满意。

(1) 运用竞争意识。幼儿的心智虽然尚未成熟, 但是他们已经有了自我意识, 他们强烈地要求表现自己, 希望自己是突出的。因此, 在幼儿学习兴趣减退时, 可以让他们多观摩其他幼儿的演奏, 来激发他们, 从而产生竞争意识, 再次回到钢琴的学习上来。

(2) 适当地表扬, 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对于大部分幼儿而言, 适当地表扬是促进他们学习、增强学习兴趣的好办法。老师在幼儿每次上课时可对幼儿多进行表扬, 肯定幼儿每一点正确的理解和对于所学内容的创造性想法, 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使之对钢琴学习更有兴趣。

(三) 示范演奏

教师的示范演奏, 对于儿童学琴有着极其重要的启发引导作用。事实证明, 儿童亲身观摩要比听音响资料效果更好, 理解领会得比教师单单用口诉要好, 也感兴趣得多。对于给学生所学内容, 不但要熟练地范奏全曲外, 还要着重对其重点及难点进行示范, 把“用琴说话”“用琴授课”的方式贯穿与教学中。对于一首曲子的音乐情感和内涵, 教师可以用琴声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加以描绘、表达出来, 再加上少许的注释, 儿童常常能很快领会老师的意图和曲子所表现的内容, 这样的授课方式不仅生动、有趣, 而且也能让琴童更好的理解感悟音乐。除了要示范教学内容外, 还要多演奏一些通俗好听的乐曲和儿童喜欢的儿歌, 歌曲等, 以培养儿童的兴趣及音乐素质。有一个学生, 由于我常常弹一些轻快活泼的儿歌给他听, 一次他很兴奋地唱起了他刚刚在音乐课学会的童谣, 并问我自己能弹吗, 我鼓励他说当然可以。我把那首童谣的曲调抄写下来, 并配上简单的伴奏织体, 教给他弹, 他很高兴。可见, 从他听我弹奏, 到自己想弹并努力地去实现这一过程, 不但锻炼了意志, 并大大增强了用钢琴弹奏音乐, 表现音乐的热情。由此可见, 教师多示范、演奏, 用琴说话”, 这种视觉和听觉的综合作用使得所教的音乐“形象化”“简单化”,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儿童的学习兴趣。

(四) 教材的选择

教师对于教材的选择对儿童学习的钢琴的兴趣也有重要的影响。在选材上, 用于初学习的拜尔、车尔尼599、巴赫初级钢琴曲集等等这些是绝对具有权威性的, 效果显著的教材, 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对于大多数年龄低幼, 刚刚开始入门的小朋友来说, 这一类的教材显然严谨有余而活泼不足, 缺少趣味性, 因此要做到少而精, 但决不能取消, 要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进度, 用诱导的方式循序渐进地添加进来。而选弹教材的选择标准是每首曲子要有标题和形象的图画;音符大, 印刷清晰, 油墨颜色深;旋律活泼、和声悦耳好听;每一首曲子都有清楚地技术、乐理或音乐的重点;尽量多地选择那些是小朋友所熟悉的中外儿歌, 民谣所改编的钢琴小曲。例如《汤普森浅易钢琴教程》、《中国民歌儿童钢琴曲选》……由于每首曲子都有标题, 有图画, 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并且颜色鲜艳, 清晰、音符比较大, 阅读起来觉得容易, 学生对这一类的教材都很喜欢。实际上, 在这些乐曲中也包含了许多技术要求, 同样能达到练习技巧的效果。同时也鼓励学生自己主动选择, 老师弹几首给学生听, 学生喜欢哪首就练哪首, 有时碰到是自己会唱的或是听过的歌曲所改编的曲子, 那就更兴奋了!这样, 学生对所弹奏的曲子非常感兴趣的话, 学习的效果也就事半功倍。

二、家长的纽带作用不可忽视

在“教”和“学”的过程中, 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纽带”, 就是家长。大多数学钢琴的孩子, 不仅要由家长陪同上琴课, 回家练琴也多由家长督导。钢琴老师固然是教学的主导因素, 可家长却是天天和孩子在一起的。因此, 家长在儿童钢琴学习中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环节。事实上, 对于年幼和初学孩子来说, 家长也是在执行着教师“助教”的任务。

(一) 给孩子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和学习气氛

音乐的耳听目染的影响, 对于儿童学琴兴趣的培养, 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家中, 家长可以常放些儿童感兴趣音乐, 如童话音乐剧、音乐故事、儿童歌曲等, 也可以带儿童到音乐厅去听音乐, 并在看演出时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儿童思考, 从而使儿童能够在音乐的环境中不断的成长起来。而良好学习气氛的创造, 如每天的练琴时间段最好是严格地固定下来, 而且轻易不要变动。这样, 可以借助规律的作用, 使孩子逐渐养成习惯:练琴, 是每天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件事。这虽然不等同于兴趣, 却可以“习惯成自然”, 保持儿童练琴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二) 在练琴中要注意培养儿童的独立性

在与学钢琴有关的一切事情中, 凡属学生本身能力范围之内的, 都要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做, 家长不应代劳。一方面, 要让儿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些练琴中的小事, 儿童是完全可以胜任的如翻开乐谱摆好在谱架上、调整好琴凳的位置距离、练习结束了收好乐谱、擦掉钢琴上的灰尘, 保持键盘清洁、上课路上自己携带教材曲谱等。这既培养了独立性同时也增进了兴趣。另一方面, 家长不要成为儿童学琴过程中的“拐杖”, 切勿代替儿童动脑, 成为其依赖。比如识谱, 这完全可以, 并且也是应当由学生自己去熟悉的事。但却有这样的学生, 学了一年多琴, 指着五线谱上的音符问他:这音的音名?几拍?是哪个键?这时, 孩子不是回答提问、而是回头看妈妈, 意思是应由妈妈回答。这说明平时练琴时, 这些事都是由家长告诉他的, 不必自己费心。结果一年来天天面对的音符, 却还不熟悉, 甚至并不真正认识!可见家长这种为“省事”代替儿童学习、动脑实为费事。因此在家中练琴的过程里回想老师的要求, 弹奏中出现了差错, 都要先让儿童自己回忆, 自己解决。家长可以提示、启发、协助, 但决不能包办代替。孩子需独立思考, 学习也勤动脑筋, 进步就更大。并且, 儿童自己投身于学习之中, 那些通过自己思考解决问题而产生的喜悦及趣味, 都是由家长直接告知所不能比拟的。

(三) 家长不能急于求成对孩子过分施压

中国著名钢琴教育家但昭仪说过:“培养孩子学习钢琴的出发点不应该是要培养出另外一个李云迪, 因为金字塔永远都是基座大顶端小, 所以我们学习钢琴的目的应该是通过钢琴这个中介学习音乐, 通过音乐素养的提高, 来提高我们的文明素养。”

而现在很多家长事事都要求儿童按自己的意志办, 甚至使用“武力”, 时间久了, 不但使孩子学琴的信心、兴趣全无, 还很容易产生逆反抵触心理。弹钢琴并不简单:又是技术, 又是艺术, 手、眼、脑并用, 要求孩子协调好这一切。有缺点是正常的, 一个缺点克服了, 另一个又出来了;新的缺点刚克服, 旧的缺点又回来了, 应当说, 这都不足以怪。只要认真克服缺点, 哪怕步子慢一点, 但始终会积少成多, 取得可观的进步。

在整个钢琴学习兴趣的培养、保持过程中, 始终伴随着教师、学生、家长这三个重要的环节。只有这三方面融洽地结合起来, 才能实现共同的目标。当然, 上述提到的一些情况是有针对性的, 儿童具体的情况问题因人而异, 要采用不同的教法“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来适应不同儿童的身心特点。让教师、家长共同的耐心启发和正确指导, 使儿童能够自然地亲近钢琴从而充满兴趣地演奏钢琴, 并在优美的琴声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摘要:兴趣是一种积极的情感, 对于人们认识食物或从事某种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培养孩子学习钢琴的兴趣, 不仅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 还将影响着儿童潜在素质和能力的发挥。由此可见, 兴趣是儿童学好钢琴的一个关键。琴童对钢琴学习的兴趣应该从课程、学习气氛、授业教师, 家长配合等多方面去注意和进行培养。

关键词:儿童,钢琴学习,兴趣,培养

参考文献

[1]黄莉莉.幼儿音乐兴趣的培养[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01.

[2]曹理.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6-01-28.

[3]林华.学琴日记[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04-01.

[4]魏廷格.钢琴学习指南[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08-10.

培养一个快乐的孩子 篇10

1. 学生方面

很多低年级的孩子不知“预习”为何物, 每天背着书包来上学, 听课、写作业, 周而复始, 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老师不讲, 对于当天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就一概不知.久而久之, 学生的学习惰性增强, 学习的主动性变差.长此以往, 对数学学习形成一种被动状态, 对其终身发展不利.

2. 家长方面

很多家长也认为, 在低年级阶段, 孩子的年龄小, 所学的知识也比较简单易懂, 因此, 没必要对孩子在预习上提出要求, 顺其自然即可.等到孩子上了中高年级再培养孩子的预习习惯也不迟.

二、反思

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通过自学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是发展学生自主能力的重要途径.小学低年级的学生, 虽说年龄比较小, 但是不妨碍预习习惯的培养.教师如果能有一种大教育观, 本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有效的预习, 让学生明确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可以提高学习的质量.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形成, 能让学生明白自己对新知识有哪些方面存在疑问, 大大提高听课效率.另外, 更重要的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将会大大提高.

三、方法

低年级的孩子刚入学, 相对来说是一切习惯的养成期, 这个时候给他们建立预习的意识尤为重要.

一年级的孩子识字量少, 甚至自己无法辨认课本上出现的汉字, 自己独自预习教材的难度较大.因此, 教师必须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由家长带领孩子进行预习.教师可以在学期初的家长会上把这学期需家长配合的事宜呈现出来.请家长每晚带孩子预习第二天要学习的内容.可以请家长把第二天所学的内容读给孩子听, 让孩子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如果孩子在预习中碰到了自己感到困难的问题, 家长可以鼓励孩子通过自己的尝试去解决.比如, 利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 或者通过动手实践操作等方法去解决.如果是理解上的问题, 则可以帮助孩子进行记录, 等到上课时, 认真听讲, 和老师同学讨论交流进而解决.这样, 有利于提高孩子对知识的理解, 养成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

当然, 家长也可以针对孩子预习的实际状况, 针对孩子在预习中存在的问题, 积极和孩子进行交流探讨, 激发孩子解决问题的兴趣, 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意识, 不一定非等到第二天老师上课时再解决.

总之, 一年级考虑到孩子年龄小, 所学内容又比较简单易懂的状况, 激发孩子的预习兴趣还是相当重要的.

进入二年级, 学生的识字量扩大, 孩子们基本上可以独自明白所要学习的内容.这时, 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提升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

1. 指导学生用画、记、查的方法提高预习效果

所谓画, 即指学生在预习的同时画下自己认为重要的字、词和句子;记, 指提醒学生把自己不太明白的知识记录下来, 等到第二天和同学老师讨论交流;查, 指针对自己不理解的知识点, 可以通过查课本, 查网络的方法自我解决.

2. 教师课堂上提供充分的时间, 指导学生进行预习

“没有一定的活动范围, 人就无法完成重大的事情, 儿童的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幼芽, 也必须在开放的学习活动时空中才能得以勃勃生长.”因此, 要想让学生学会预习, 教师首先要给学生提供预习的时空.

要想真正培养起低年级学生的预习习惯, 教师就要舍得利用课堂时间充分放手让学习去预习新知.比如, 苏教版二上第十单元《观察物体》单元第一课时.教师可给学生课前3~5分钟的时间进行充分的预习, 让学生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画下来, 并记录下自己存在疑问的地方.

学生预习结束后, 教师进行适当反馈, 了解他们在预习过程中掌握了什么知识, 对什么地方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在充分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兼顾大多数孩子的实际状况, 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培养一个快乐的孩子 篇11

Hers:现在大多数父母都想培养出“成功”的孩子,你怎么评价这种观念?

张德芬:如果父母们想要一个成功的孩子,那么他们养孩子的目的很可能是用来炫耀自己的。所谓光宗耀祖,背后隐藏的意思就是把孩子当成自己炫耀的工具,把父母们自己未完成的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

我们常用一个叫作“虎妈”“狼爸”形容那些想要“成功”孩子的父母,大家一定看過那种养斗鸡或者赛狗的人吧?这些想要培养出“成功”孩子的父母和那些豢养斗鸡或者赛狗的人没什么两样。花费大笔的金钱和时间,养出一只优秀的斗鸡或者赛犬,难道只是为在竞技场上为主人夺得光荣吗?他们把养孩子变成了一种职业,讲究投资回报。

幸福与否,最重要的在于心态。成功人士会有很痛苦的时候,平民也有平淡的快乐。如果“成功”,但是心态不好,也会到处遇到困难,而不觉得快乐。只要有好的心态,就不会感到不快乐。

Hers:可是,一个不成功的人在当下的社会甚至难有基本的生活保障,而所谓成功的人在社会上行走相对容易——你怎么看这种现象呢?

张德芬:对年轻人来讲,把目标用在追求成功、追求物质、追求享受上,也是一个过程。因为他们年纪小,要告诉他们追求成功是一种“幻象”,人生是一场“游戏”,超脱世俗,只注重心灵,我觉得不切实际。但成功和快乐两个元素需要放在天平上,来追求一种平衡。调查显示:幸福指数高的国家,往往是较穷的国家。人们终会了悟:成功不一定会使人幸福快乐,但幸福快乐的人,却一定是成功的。幸福快乐的人,会受到越来越多的人欢迎,自然也就拥有更多的机会。

让孩子快乐健康负责任

Hers:你怎么看孩子读书与未来的关系?

张德芬: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有攀比心理,强迫孩子考前三名,甚至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其实,他们只是想和其他家长比。父母们更应该去理解孩子自己到底想做什么,如果孩子坚持不了,也不用去强迫他。整个过程,可以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去选择、去决定。这样,孩子就会认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在当下中国大陆,只要稍微多花点心思,认真、肯干,都能挣到钱。真的“满地都是黄金”啊!可是,在美国或者中国台湾就很难,那里大家的智慧和常识程度很高,所有可能赚到钱的方式都有人“Touch(接触)”过。中国大陆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毕竟不很多,很多人搞不懂市场机制,机会相对就很多。

我有一个朋友,曾帮助大陆11家公司去美国上市。他说2/3上市公司的老板都是小学毕业。这样看的话,学校的教育就不是特别重要。相反,让孩子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他们做事是否有信心、身体是否健康、喜欢不喜欢自己、开心不开心、能不能为自己做的事负责任……在这些方面培养他们更重要。其实,这些就是作为成功老板的特质。

当然,如果孩子能够享受到读书或学习的乐趣,让他们多读书也是非常重要的。但大陆以考试为目标的“填鸭式”教育,这样的学习环境下教育出来的学生,可能也是个“二愣子”。

Hers:有调查显示,在成长过程中,中国孩子的叛逆比例最高。降低孩子的叛逆指数,父母要怎么做才好?

张德芬:如果不侵犯孩子,不压制孩子,孩子是不会反叛的。但是在金钱至上的当下社会,把孩子视为自己的财产,任着自己的性子养孩子,采取高压的方式管制孩子,扼杀孩子天赋的父母并不鲜见,正因为这样,才出现所谓的叛逆青春期。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一定要注意有没有用暴力等严厉方式扭曲了孩子的人格,种下不良的价值观念,以及生成一些恐惧畸形的心理。这方面药家鑫可能要算最坏的例子了。如果孩子一直在父母的“高压”下压抑自己,就算童年、少年不反叛,到了中年也会加倍反叛。那时,可怜的就是他的妻子、子女,他们为此付出的代价可能会更高。中年以后,父母可能早都过世了,他们终于在心里呐喊着,要过自己的生活。于是,他们可能放下经营很久的事业和婚姻,180转身,不愿再回头。

孩子的生活习惯是天生的,可以压抑,但最终是要流露出本性。从心灵的角度讲,要尊重孩子生命的历程,让他走自己的道路。父母只是扮演辅导者。孩子和父母一样,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和负面性格,而不是压抑。

父母对孩子的情感弥补永远不嫌晚

Hers:如果做父母的曾经伤害过孩子,有什么办法可以弥补吗?

张德芬: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都会经历“不知不觉”“后知后觉”“当知当觉”到“先知先觉”的过程。在我孩子很小时,我觉察力不高,经常脾气来了就会打骂他们,说话也很恶毒。那时我先生说,想把我对孩子说的话录下来,让我知道我的话多伤人。其实我以后也很后悔,这就是一种“不知不觉”。“后知后觉”就是错误地对待孩子之后,自己能很快感觉到不妥。“当知当觉”是正在做的时候,立刻就知道某种方式不合适,可是想停止又停止不下来。

懂得成长的父母,会慢慢地、一点点进步到“先知先觉”——刚觉察到有怒气从心中升起时,立刻调整自己的呼吸,用最客观的方式对待孩子。或者在孩子生气时,我们也会退一步,冷静地对待他们。比如有一次,我儿子放学回家,很不高兴,和我讲话很凶。我在看电视,立刻从容地转过身,对他说:“你先走开吧,我不想对一个对我大声吼叫的人说话。”儿子走了,我继续看电视,我一点也不生气。过了一会儿,孩子自己平静了,过来跟我道歉,说他大声讲话不是故意的,是他当时情绪不好。

如果父母真有伤害过孩子身心的地方,应该立即想办法去弥补。父母对孩子的那种弥补是永远不嫌晚的,孩子一定会看得到父母为他所做的改变。

Hers:那么,怎样才能把握好管理孩子的度呢?

张德芬:管理孩子的分寸,的确很难把握。

为人父母要先修炼自己。父母首先要是一个足够爱自己的人,这样,才可能摒弃功利的色彩,感同身受孩子的喜怒哀乐。在孩子面前首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能因为自己的冲动,伤害到孩子的身心。如果想要自己的孩子快乐,可以适当地引导他。但是,身教胜于言教。

当然,父母尽管不能压制孩子,却又不能完全不管孩子。完全不管孩子,孩子会觉得非常没有安全感,会成为一个迷失的孩子。当孩子某方面做不到的时候,父母要学会把要求放低,让孩子感受到成长的乐趣。

这也就是为什么孩子难管理的根本。因为这个过程,就是父母修炼自己的过程。比如,父母心情不好时该如何与孩子相处?很多父母自己会摸索出从“把孩子当作出气筒”,到对孩子说“我心情不好,这件事,你过半小时来找我谈”的经验。

上一篇:学校核心下一篇:节能减排的新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