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一个有主见的孩子

2024-08-27

培养一个有主见的孩子(共4篇)

培养一个有主见的孩子 篇1

教师节这天,我收到一位家长发来的短信:何老师您好,节日快乐!赵凡现在懂事了,感谢您对他的教育和帮助。

提起赵凡,我班的科任教师都会记忆犹新。这是一名曾让教师们伤透脑筋的学生。他来自农村,父亲为人老实,不善言谈。母亲不识字,由于父辈的兄弟姐妹都没有儿子,长辈们对赵凡这棵“独苗苗”疼爱有加,父母更是视为心肝宝贝,自小就娇生惯养,逐渐养成了他任性、自私、好吃懒做的习惯。如果他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大哭大闹,甚至对父母大打出手。为供他上高中,父母都外出打工。而他每月的生活费高达五、六百,甚至八、九百元。

高二时他所在的班由我接手,我对他的“大名”早有所闻。他上课睡觉,常常不按时完成作业。甚至在课堂上公开顶撞老师。对他苦口婆心的说教,效果并不明显,他依然我行我素。鉴于他多次严重违纪,我经学校政教处的同意,准备劝他退学,他母亲在接到电话时,还在北京打工,没领取工钱就从老乡处借了路费赶到学校。当得知学校准备劝其退学时,母亲一再请求给他最后一次机会。甚至跪下来求情。看到赵凡母亲的伤心和无助,身为人父的我非常理解她的心情,决定再想办法。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赵凡。

在周末,我决定开一个以“我的父母”为主题的班会。事先我让学生们做好准备,介绍自己的父母,了解父母对自己成长的关心和前途的期盼,让他们认识父母养育自己的不易,使孩子们珍惜今天的读书时光,学会关心体贴父母、感谢父母。当其他孩子在介绍父母时,我一直在关注赵凡的表现,整个班会课上,他都在认真倾听,班会结束时,我简要总结: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在其成长过程中,会得到许许多多人的帮助,首先是自己的父母,其次是老师,再次是自己的同事、领导。一个有良心、有责任心的人,应该学会感恩,在家应是个好孩子,关心、体贴父母,时时孝敬和报答父母,在学校是个好学生,文明守纪,勤奋好学,在社会上是个好公民,遵纪守法,真诚待人,认真做事,这样的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同时,我利用课余时间主动接近赵凡同学。他喜欢体育活动,我就和他一起踢足球、打蓝球。有时周末,我和赵凡等一些同学锻炼后,邀请他们吃顿便饭。我对他们说,老师的经济状况一般,每月都要孝敬两边的老人,又要存钱供孩子读书。等老师发财了,再请你们好好吃一顿。看你们平时动辄就买饮料喝,老师还真羡慕你们。同时,顺便问起他们的生活情况,对他们进行勤俭节约的教育。他生病时,我陪他去医院。中药熬好后,送到他寝室。他胃口不好,我给他买牛奶、豆奶喝。赵凡深受感动:“老师,你就像我的父母一样关心我。”我告诉她,关心学生,这是我们老师的职责,你父母对你的关心疼爱同样如此。如果将来你有本事了,应该多多孝敬你父母。只要你尽快地好起来,老师、家长就放心了。

在学习上,我在严格要求他的同时,也在不断帮助他、鼓励他。赵凡的基础知识较差,但聪明、有灵性。我时常利用读报时间找他谈话,了解他学习情况,总结他近期表现,给他介绍一些学习方法,对他的一点进步,及时给予肯定。每次考试后,对他的成绩进行分析,并提出下次考试目标。通过近两年的努力,他成绩明显提高,最后考入四川航天技术学院学习。毕业时他送我一本相册留作纪念,在留言中写道:“老师,感谢你对我的教育,我会一直记住你的教导,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培养一个有主见的孩子 篇2

让小孩子有主见是一件挺不容易的事情,因为孩子的独立性很差,再加上家长什么都不放心,什么都操心,哪有孩子锻炼的机会呢,一个家长一边责备孩子没主见,一边什么事情都操心,自相矛盾了还不自知,这可是作为家长不负责任的重大表现哦。如何使孩子变得有“主见”,成为一个独立性思维的人?

首先,应对孩子晓之以理,提高他们的认识。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成功的典型事例或者通过身边反面例子,让孩子深深地体会到学习、生活中有“主见”,能够坚持自己想法而执着奋斗所带来的好处。充分认识到“无主见”对人的影响及危害性,从而提高孩子的“主见”意识。

其二,让孩子养成勤于独立思考的习惯。家长们可以引导孩子遇事有疑问时,多独立思考问题,主动解决问题。同时应让孩子知道,只要是经过充分的证实后确信自己的做法或观点是正确的,就应敢于坚持,而不要随意被周围人的思想所左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多给学生独立思维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交流与质疑,多提倡个性化思维,少一些统一要求。其

三、创造让孩子“自我作主”的机会。在生活中、课堂中、课外活动中多给孩子“自己作主”的机会。充分地信任孩子,大胆放手让他们去设计、去计划,去安排,去实践。多让孩子换位思考,“如果让你去组织这次活动,你会怎样安排?”“如果这事发生在你身上,你会怎么去想?”有了良好的思维习惯,孩子将会慢慢从“无主见”转变到“有主见”,最终成为一个有“独立性”思维的人。

孩子没有主见,原因是没有自信心,或自幼受长辈、父母保护过度,不敢或没有机会来培养自我主张。要想让孩子摆脱凡事只会听命于人的“奶油”性格,父母应多给他一些做决定、表达意见的机会。

在孩子表达意见时,即使所提的建议很幼稚,大人也不妨在能接受的范围内,予以接纳,并注意自己的态度:不要嘴里说好,但眼神、嘴角却不自觉地流露出轻蔑的神情。或答应采纳孩子的建议,却没有将他的意见纳入考虑的范畴。这样会让孩子觉得父母是在敷衍他,因而又恢复了自卑。父母除了要给孩子自我建设的机会外,还需有耐心。千万不要迫不及待地希望孩子能立刻有一百八十度的转变,或是沉不住气,又越俎代庖,将孩子练习的机会剥夺。我们不可能一辈子替孩子拿主意,所以为了孩子的未来着想,在许多时候父母一定要忍得与舍得。

有主见的孩子不得了 篇3

家有“主见哥”

我们家的小朋友就是这样一个“主见哥”:几乎对于每一件事,他都有自己“想要”如何去做的意见——并且非常固执,一旦有了想法,就很难说服他更改。

从好的方面看,说明孩子正在意识到自己的独立性与独特性,而且他提出的做事方式,也经常令人颇觉惊喜:那些我们平时说的话、做的事,原来他都记住了,并且还能借用到眼前这个不同的事情、不同的情形之中;又或者对我们习以为常的、“就是如此”的事情,他会提出一些新鲜有趣的做法。

有一天他宣布:“我今天要站着吃饭。我已经长高了,能够得到桌子了。”又有一天他说: “我穿睡袋,然后盖个小枕头!”结果真的把小枕头“盖”在他的小肚子上,就那么睡着了。

对于他的“主见”、他的创造,我们打心底里乐意加以肯定和鼓励。孩子的个性发展就像小树苗,不断地抽出嫩芽、长出枝条,家长不能太多地加以修剪——剪得太多,这棵树就没剩下多少枝叶;规定太死,这棵树会变成如英式花园那种刻板的几何形状。

但生活是现实的,父母并非万能、也没法做到包容无限。有时候是由于实际的限制,比如他某天想要自己骑自行车去幼儿园,可是路很远,时间也不宽裕,没有办法让他像在休息日那样,漫无目的地骑,骑累了还能随时随地歇一会儿;有时候是我们做父母的累了或正忙着呢,而要按照他的意见做事,往往都是非常费时间、也耗精力的。

还有些时候,他的意见并不合理,可是又非常固执。比如某天,他非得以一种肯定不可能的方式拉拉链,结果拉不上,就发脾气。我告诉他:你可以用妈妈教你的方式拉。他不要!那我说:要不你用自己的办法试试看,也行,但拉不上别发脾气。他还是不干!他被自己的主见“僵住”了。

有主见,也要有“弹性”

我猜想不少家庭里,应该也有像我们这样的“主见哥”、“主见妹”,尤其是现在的父母,都很懂得去尊重、保护孩子的个性,可是碰到类似上文所述的情形,该怎么办呢?我们会不会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太过分注重个性表达,却忽略了与环境、与周围人协调的能力?

还是沿用小树苗的比喻,有经验的花匠会适时地为它剪枝——不是为了要让它长成某种规定好的样子,而是帮助它去除多余的枝蔓,从而令它获得更好、更自由地成长。

很多时候,人不是被外物牵绊,而恰恰是被自己绊倒或束缚了手脚。如我们家小朋友面对拉链那样,我就可以选择:?继续给他自由和空间,让他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尝试,然后在不断地失败中最终放弃(并且因为很沮丧而大发脾气);?将他带出这个“僵住”的情境,换件事做,换个心态,稍后再来重新对付拉链,他可能就会有一个更开放、更具弹性的状态,能够接受我的建议。

所以我最终想到,应该要给予“主见哥”的引导,是增加他做事的“弹性”。首先让他能了解:事情可能有多种多样的做法。一种不成,我们还可以尝试另外一种。所以当他提出某事要以某种方式来做时,我会说:好,这是个办法——但我们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跟他来一场头脑风暴,即便最终还会按照他的方式去做,但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思维路径已经有了扩展。

其次就是情绪引导。如拉拉链那件事上他的“僵住”,除了小孩子特有的那种固执以外,其实也存在着他不知该如何调节和释放负面情绪的因素,所以只能僵在那里,跟拉链和他自己过不去。我其实并不主张遇到小朋友哭闹时都以“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去解决,不过在“僵住”的情形下,暂时转移注意力是很有用的情绪技巧——但情绪过后,我们还会回来再处理刚才的问题,而不是就这样轻易地放过它,不然有可能会造成小朋友做事虎头蛇尾、不肯坚持到底的习惯。

最后,如上文所言,“弹性”还表现在与周围环境、周围人的协调上。一个“主见”,只有在不给别人带来太多麻烦的情形下,才是值得鼓励的。比如我们家小朋友,看见椅子、桌子会很喜欢爬上去,在家里没问题,就当是“家庭跑酷”,锻炼他的协调运动能力,可是到了外面,就不能这样去弄乱或弄脏别人家的东西。

3岁的孩子已经可以了解别人的基本情绪,这意味着,他即将进入社会化发展的阶段,而在这个阶段,很重要的一项任务是培养“共情”——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以及与其他人协调的能力。所以现在,当我家“主见哥”提出自己的意愿时,我不再像从前那样,只是针对他的意见发表看法:肯定、鼓励、对其他可能性的探讨、对可能出现的结果的探讨……除此之外,我还会告诉他在这件事情上、或这个情境里,妈妈的意愿是什么、爸爸的意愿是什么,其他相关的人,他们的意愿又可能是什么。然后试着去跟他探讨:怎样才能既保有他的主要想法,又能照顾到其他人的需求?最后很可能我们会发现:只需要对他的想法做一点小小的修改就可以;或者我们有了一个很不相同、但更富创意、更有趣的办法。

在不断扩展思维路径的过程中,“主见哥”可以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而在更富弹性的状态下,因为事情都获得了圆满的解决,也会更好地培养起他的自信心。

给孩子一个有故事的童年 篇4

一、巧妙引入, 营造故事氛围

给幼儿讲故事, 让他们喜欢听, 选择故事是关键, 只有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实际情况选择的故事, 幼儿才会喜欢听。选择完故事后, 如何起好开头, 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更是我们要花费心思的。

小班幼儿受父母宠爱, 不肯好好吃饭, 还经常生病, 于是, 我为他们选择了色彩鲜艳的绘本故事《好饿的毛毛虫》。一开始, 我并不急于讲, 而是让他们观察封面:这是一只什么样的毛毛虫?显然色彩鲜艳的画面一下子就把他们的视线拉住了, 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回答。在大家兴趣盎然的时候, 我将他们带入故事中:为什么毛毛虫会长得这样大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个故事吧!封面的观察非常适合小班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的幼儿, 他们急于知道究竟为什么毛毛虫能长得那么大, 于是, 他们都会全神贯注地听下去, 从一颗小小的卵到大大的毛毛虫, 再到最后化蛹成蝶的过程, 在听与看的双重冲击下, 幼儿也进一步认识到自己应该多吃饭, 才能长得又高又大。

大班幼儿思维活泼, 跳跃性比较大, 听故事的目的性比较明确。针对此特点给他们讲故事时, 我特别注意问题的设置, 如故事《聪明的乌龟》, 刚开始时我以谈话的口吻抛出疑问:有一只乌龟, 为了救小青蛙, 被狐狸给抓住了, 最后它会得救吗?请幼儿来讨论、猜测, 这样幼儿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 接着引导幼儿带着问题自己去听———到底是不是你们说的那样呢?乌龟究竟是怎么得救的?让我们一起来揭晓谜底吧!这样幼儿听故事的目的性非常明确, 听得自然认真!

二、精彩演绎, 诠释故事内容

有了良好的开始, 中间故事的讲述则是重中之重, 讲故事时, 需要老师对这个故事有所了解, 掌握故事情节和每一个角色的性格特征, 有感情地讲述故事。讲述中运用必要的手势, 夸张的动作、表情, 生动的语气、语调, 最重要的是要与幼儿互动, 眼神自然而然地与幼儿交汇, 帮助幼儿融进故事, 这样幼儿自然会享受到听故事的乐趣, 更喜欢听故事了。

如绘本故事《嘿, 站住》是一个关于信任的故事———老鼠妈妈的孩子不见了, 她找啊找啊, 先是爬上了一座高山……又翻过了另一座大山。他把整个森林都找了个遍, 可就是找不到自己的孩子。森林那么大, 小鼠又那么小, 鼠妈妈好伤心, 她怕再也见不到自己的小鼠了!突然, 一只张着血盆大口的黑猩猩冲她大声喊道:“嘿, 站住!”这时, 我故意停下来, 引导幼儿猜测:黑猩猩想要做什么?鼠妈妈面对黑猩猩的大嘴巴时又会怎么做呢?顿时幼儿七嘴八舌, 议论纷纷, 他们完全陷在故事中, 气氛紧张急了, 他们着急地想知道下文, 我却故意慢腾腾地接着往下讲, 讲到鼠妈妈尖叫的语句时, 我又故意讲得快速而又慌张。夸张的语气, 生动的表情, 幼儿完全被吸引住了, 大家都在为鼠妈妈焦急, 由于语句重复的关系, 在后面讲到鼠妈妈的尖叫时, 我甚至放慢速度引导幼儿参与进来, 尝试讲述———“猩猩, 猩猩!有个黑猩猩在追杀我!救命啊!救命啊!他会抓住我不放的!他会把我撕得粉碎的!他会把我剁成肉酱的!他会把我吃得干干净净的!”这样幼儿很自然地从听故事过渡到参与故事讲述当中, 听得高兴, 讲得有趣。使得单纯的讲故事因为有了幼儿的参与而更生动。

三、适时收尾, 分享故事情感

讲故事要讲究抑扬顿挫, 追随幼儿的表情, 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 与他们有效互动, 才能让他们喜欢听故事。而一个故事的结束常常是另一个故事的开始, 那么如何让孩子听故事的兴趣一直绵延不断地持续下去呢?我觉得结尾部分特别重要。

再以绘本《嘿, 站住》为例, 故事讲到鼠妈妈筋疲力尽地站在北极的冰原上准备听天由命的时候, 黑猩猩越来越近了, 我特意放慢了语速, 甚至还稍稍停顿了一下:越来越近, 越来越近……同时, 我注意观察幼儿的反应, 有的吓得睁大了眼睛, 有的皱着眉头, 有的握紧了拳头, 捂住了嘴巴……我神秘地翻开了黑猩猩手捧小老鼠的画面———原来, 黑猩猩一路追击老鼠妈妈, 只不过是想把她的孩子还给她。我看到孩子们笑了, 于是, 我趁机把故事结尾讲了, 孩子们乐成一团。故事把那种失而复得的心情, 那种久违后的重逢, 那种惶恐后的惊喜表现得淋漓尽致, 小朋友们听得是酣畅淋漓, 如释重负, 而这个时候的黑猩猩, 看起来是那么温柔。故事的结尾把我们带到一个很美的境界, 试想一下, 黑猩猩带着老鼠母子一起回家的旅程, 该是多么轻松愉悦啊!试想一下, 孩子们在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时会是多么地真心啊!再试想一下, 有了这么美的故事渲染, 小朋友想听故事的心情会不会更急切一些呢?正如蒙台梭利所说———我们对儿童所做的一切, 都会开花结果, 不仅影响他的一生, 也决定他的一生。

上一篇:角色权限下一篇:高职院校基础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