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经济意识(精选12篇)
培养孩子的经济意识 篇1
有人认为,父母同未成年孩子谈论诸如家庭的收入开销,财物支配等钱的问题,为时过早,毫无必要。
我不赞同这种看法。因为我们生活在商品社会里,生产流通、生活消费,都需要钱来做媒介。孩子们的衣食住行、学习、文化娱乐也样样离不开钱。但传统的观念却是君子耻言利,以谈钱为可耻。士农工商,士为第一,商排末位。父母对孩子整天灌输的是,要好好读书,将来考大学,好象这是孩子要走的唯一道路。至于钱的事,如家庭经济开支和计划,父母都避着孩子,以免他们染上什么不良意识,更甭说同孩子谈钱、培养孩子们的经济头脑了。对孩子需要的支出,样样都由父母包办。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缺乏生活处世能力。有相当一部分孩子高中毕业,甚至大学毕业后,都搞不清楚怎样买车票,住旅馆如何登记,拿到工资收入后,也不知该怎样应付开销……
美国青年成年后,一般都离开家庭,独立生活。他们一边学习,一边做工,靠卖报纸,当家庭教师、为邻居修剪草坪,到餐馆洗盘子等来赚钱养活自己,很少要父母接济。家长们也注意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经济意识。比如,他们让孩子做家务,凭劳动的质和量给予报酬———数量不等的零花钱。有人认为这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家庭关系就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例证。不过,这其中是否也蕴含一些合理因素?我认为值得认真对待。逐步培养孩子们的经济意识,接触经济问题,对他们的成长是有益的。那么,应当怎样培养孩子们的经济意识呢?
第一、在家庭经济生活中直接培养孩子的经济思想。如让孩子参与家庭管理,和家长一起进行家庭收支的记账、核算,了解家庭的收入支出状况及现金余缺等。
第二、给孩子一定的零花钱,同时让他们记帐,自我监督。要教育孩子如何正确使用零花钱,让他们逐步树立如何在有限的零花钱中,用最少耗费来取得最大经济效果的观念。
第三、应逐步让孩子独立购买他自己的物品,大人不要一切包办。他们通过实践,可以了解一些商品知识和购物常识,懂得如何挑选、购买、付款、找零等。这样,既培养了孩子的经济意识,又锻炼了他们的社交能力。
第四、让孩子树立劳动观念。孩子的日常生活要自己料理,还要教育他们多干些家务,有条件的也可尝试让孩子通过做家务来赚取自己的零花钱。应该同时教育孩子,做家务是自己对家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而不是为了赚钱。
第五、培养孩子们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让他们懂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珍惜物品,管好财物,不乱花钱。现在,家庭生活比较富裕了,更要注意培养孩子这方面的良好品质。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培养孩子们的经济意识,决非向他们灌输唯利是图、斤斤计较、自私自利的思想。笔者希望家长们在实施培养的过程中,注意采用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的方法。
培养孩子的经济意识 篇2
说到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我突然想到了我给儿子买的一本彩绘版幼儿图书上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嘿哟嘿哟划船喽”
一场雨后,河水涨了,阿迪要去划船,河边的小象很不开心,因为河水涨了,他不知该怎么过去,阿迪看到后,让小象坐他的船过去,小象高高心心地上了船。小象上船后,阿迪划呀划,小船一点也不动。阿迪看到莫莫拿着鱼竿过来,喊莫莫过来帮着划船,阿迪和莫莫划呀划,小船还是不动。后来。。。最后,阿迪布奇莫莫小米四个小伙伴一起使劲,划呀划,小船终于划动了,四个小伙伴把小船划得越来越快,终于经过大家的努力,把小象送到了河对岸。通过这个故事,教会小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东些不是自己一个人就可以独立完成的,必须跟小朋友一起配合才能完成。一个人的力量是小的,只有大家团结起来,才能更好的完成某一项任务。
“一根筷子容易断,十根筷子抱成团”这句俗语都会念,但都不能将它付诸于实践中,就拿上周的运动会来说吧,4乘100就是一项很实在的培养学生团队意识的体育项目,四个同学必须团结一心,一个都不能出差错,否则就功亏一篑,而恰好我们班的第三棒扶三东同学因为五。五班的一名同学站在跑到上摔倒了他,本来前两棒都很超前的,我们结果却失败了。当运动会结束后我带领孩子们在教室里总结经验的时候,孩子们意识到了自己缺乏的就是一种团队意识。
为什么这么说呢?全班75名同学,除去四位比赛的还有71名同学,如果我们这71名同学能够在跑到四周为他们保驾护航的话,根本就不会出现跑到上有其他同学的意外。即使有,同学们也能早运动员一步为他扫清障碍,而当时我们班的同学呢?只有十几个学生在关注这件事,其余的同学跳绳的跳绳,玩的玩,好像事不关己一样,这就是一种严重的缺乏团队意识的表现。
另外还有同学们所熟悉的篮球比赛体操比赛等等都是很好的培养学生团队意识的运动项目。
在学习上,我也在尝试着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比如我吧本班学生分成18个小组,每组一名组长,一名副组长,两名组员组成,组长负责同桌的一号队员和副组长,副组长负责二号队员,而全组四名成员有分工也有合作,队员有进步全组受表扬,队员没进步,组长受牵连,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小团队精神。
如何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 篇3
关键词:感恩;家庭;学校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4-026-1
“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自古以来,我们的老祖宗一直都很注重感恩教育。总是在教育着子子孙孙:对于别人的帮助,我们要及时的回报,要加倍的回报。可是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家中几代大人团团围住的中心,孩子们从小到大都被家长无微不至地呵护着、宠爱着。他们习惯了扮演“小公主”“小王子”的角色,过于以自己为中心,要求别人无条件地为自己服务。大多数的孩子只知道受别人的恩惠,没有回报别人的意识,把一切想的都理所当然。所以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让学生学会感恩,成了我们德育工作的一个重心。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让孩子学会感恩呢?我将从以下几点来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在家庭教育中不忘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若放任孩子不管,孩子恶习一旦养成,学校不知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来对他进行‘再教育’,这对孩子、家庭和学校都是巨大的损失”。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远远地胜过于学校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在家庭教育孩子学会感恩时,首先爸爸妈妈应该言传身教,成为孩子学习的好榜样,指明灯。自己在生活中就要做到关心老人、关爱他人。尤其是妈妈在与婆婆相处的时候,坚决不能在孩子的面前讲婆婆的坏话,道婆婆的不是,或者不尊重婆婆。在接受他人的接受帮助时,家长一定要先表示感谢。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自然也就会知道该怎样去做了。
其次,给你的孩子一个感恩的机会。不要把你的孩子当成温室的花苗去培养,偶尔让孩子看看自己是如何工作的,带孩子参观自己的工作场所,甚至可以让孩子参与到自己的工作区,要舍得让孩子吃苦,让孩子在实际行动中体会父母工作的艰辛,培养自己的不容易,让孩子体会明白父母对孩子付出不是理所当然,爸爸妈妈累了的时候,也需要我们孩子的关爱。尤其像我们农村的孩子,爸爸妈妈可以让孩子积极参与到劳动中去,农忙时帮爸爸妈妈做个饭,递杯水,哪怕是提个东西,让他们参与到劳动中去,把抽象的感恩意识化做为具体的行动措施。平常家中洗碗、扫地、拖地、擦桌子等孩子力所能及的事,让孩子自己独立去完成,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也是可以为家庭尽一份力量的,以培养他们的归属感、责任感。
最后,父母在带孩子外出时候,更应该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多鼓励孩子礼貌待人,对别人的关爱、帮助表示感谢,并将感谢化作为以后自己的行动,在自己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时,给孩子一个帮助别人的机会。在孩子做错事的时候,给别人添了麻烦时,不是大声地斥责孩子的不是,而是给孩子一次机会,让孩子自己去道歉。
二、学校教育应正确地引导孩子去感恩
除了家庭,孩子们待时间最长的地方就是学校了。学校教育中德育应该要与与智育齐驱并驾,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也需要学校的努力。从小学生的发展特点来讲,我认为学校可以从这样几点去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
1.多种途径,宣传教育。我们学校的11月是感恩教育月,利用学校的橱窗、黑板报对“感恩”进行宣传,让学生从心理上知道我们要去做这件事情,感受学习感恩这项活动的氛围。让学生制作手抄报,积极参与到活动当中去。班会课上,老师再进一步强化,通过小故事,例如:小明每天一放学,就打开电视,还大呼小叫,让家长一会儿给他找零食吃,一会儿帮他倒水喝。让学生思考这样做是否正确?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并让学生找一找自己身上存在哪些不太理想的行为,制定一个改正计划,定期小结。将虚无缥缈的公式化教育转换为可行的实际行动,更有助于学生对“感恩”的理解与认识。
2.利用节日,大胆表达。教师可以利用每年的几个节日,如教师节、父亲节、母亲节、父母的生日等等,鼓励学生勇敢地对父母师长说说体贴话,大胆地表达出自己对父母师长的爱戴之情,让学生把对别人的爱戴与关心,变成自己亲手制作的精美的贺卡,或者自己准备的一份小礼物。将爱大声地讲出了,将感恩化作行动。
3.选取优秀,树立榜样。用身边的事例去教育学生,远远比单纯的说教要事半功倍。尤其是小学生,他们会有相互比一比的心理。我们可以在后面的板报上开辟一个“感恩之星”的小专栏,选出我们班最有感恩意识的人,并让他在班会上谈谈自己是怎么做的,是怎么想的。其他同学,也可以讨论一下自己遇到同样的事情,会怎样做呢。树立身边的小典型,让学生真切地体会成为感恩的人并不遥远,我们同样也能做到。感恩这件事并不难以完成,每个人都可以做到。
“羊有跪乳之情,鸦有反哺之义”,动物尚且如此,我们人类不是更应该做到感恩?而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它是一个长时间坚持不懈的过程,需要日积月累,需要春风化雨,需要潜移默化。这就需要我们的学校、家庭量方面共同努力和配合,双管齐下。让培养小学生的感恩意识这个活动,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认识,在实践中了解。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凡事心存感恩,凡事宽容大度,凡事替别人着想,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社会感。
[参考文献]
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篇4
1. 尊重并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一岁的孩子就有了独立意识的萌芽, 他们什么都要来一个“我自己”, 自己拿小勺吃饭, 自己跌跌撞撞地搬小凳子。随着年龄的增长, 他们不仅要独立穿脱衣服、洗脸洗手, 而且还要自己洗手绢, 洗袜子, 自己修理或者制作一些玩具, 甚至还想自己上街买东西, 自己洗碗。对于孩子正在增长的独立意识, 家长一定要予以重视, 并支持、鼓励他们:“你只要好好学, 一定能做好!”千万不能泼冷水:“你还小, 干不了!”
2. 为幼儿独立性的发展提供条件和机会。
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必须解放孩子的手脚, 放手让他们去做那些应该做而且又是力所能及的事情, 即使孩子做得不好, 处理得不圆满也没关系。有些家长总怕孩子做不好, 习惯于包办代替, 习惯于指手画脚, 总以担忧的目光注视和提醒孩子, 或者干脆替孩子扫除障碍, 铺平道路。这种态度和做法, 有意无意地束缚了孩子的手脚, 阻碍了他们独立性的发展。
3.教给孩子独立做事的知识和技能。孩子不仅要有独立意识, 而且还要有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即不仅愿意自己做事, 而且还会自己做事。例如, 怎样穿、脱衣服, 洗脸洗手;怎样摘菜、洗菜;怎样扫地、擦桌子:这些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进行的。独立性还表现在孩子学习、交往等各个方面, 家长要教孩子自己完成游戏和学习任务, 自己去和同伴交往, 当孩子和同伴发生纠纷时, 教他们用各种有效的方式去自行解决矛盾。
4.让孩子自己决策。自己决策是独立性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自己决策的能力。孩子的事应该由孩子自己去思考, 自己去决断。玩具放在什么地方, 游戏角怎样布置, 和谁玩, 玩什么, 这些孩子的事, 家长不要作决定, 要让孩子自己去动脑筋, 想办法, 作出决策。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分析, 引导孩子决策, 但不要干涉, 更不要包办, 代孩子决策。
(来源:幼儿教育)
如何纠正孩子
作业潦草的
毛病
●乔可心
低年级学生由于贪玩, 往往会潦草地完成作业, 作业中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 造成学习成绩落后。
克服作业潦草的常用方法有:
1.预防法。在孩子完成作业前, 提出适当要求, 防止孩子发生潦草完成作业的现象。
2.榜样法。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 经常看优秀作业, 会激起孩子的进取心。让孩子在“别的孩子能做到的, 我也能做到”的心理支配下, 控制自己不良的做法, 养成认真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
3. 对比法。
当孩子作业有了一些进步时, 用表扬来激励孩子继续努力, 不断进步。当孩子出现退步时, 用夸奖他以前的好作业来抑制错误行为。
4. 重写法。
家长经过多次诱导, 孩子还是潦草地完成作业, 家长须用强制的手段, 让孩子重写作业, 使孩子重视作业质量。
总之, 帮助孩子克服作业潦草的方法是很多的, 具体运用时, 要从实际出发, 因人而异, 灵活应变。
如何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 篇5
走好人生路,常怀感恩心。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滴水之恩到涌泉相报,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感恩文化,也深深地滋养着一代代的人。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道德教育中,对感恩教育重视不够,在教育方式上,以往比较多的是事说服、灌输式的道德教育,忽视利用身边最直接的生活现象进行道德。无论在学校的课堂还是在家里,孩子们接受感恩教育最常见的形式就是通过书本,或者由家长讲个感恩的小故事,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做。孩子只是了解到看待一件事情可以有另一种方法,却没有切身感受到为什么应该感恩,感恩的心情是怎样的,感恩的人心情怎样。
父母在为孩子艰辛操劳、无私奉献的时候,有的孩子坦然接受关爱而不思回报,享用的心安理得;有的孩子能通过自己的劳动,用实际行动为父母分担忧愁。
所以感恩教育需要父母有意识一时的去教育孩子。如果我们只知道奉献,而不知道把自己的劳动与付出呈现给孩子,从而教育孩子,孩子也就无从感受到社会和人们对他的关爱,让孩子学会感恩,就是教他们懂得尊重他们,对他人的帮助实施怀有感激之心,而不是忘恩负义。从而让孩子生活的更富有,更美好。
作为父母我们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感恩品德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让孩子知道人人都是平等的
父母在待人接物方面要做到公平公正,使孩子感受到父母品德的力量,逐渐使孩子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人格,进而道道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感恩祖国。
2、让孩子学会自理
让孩子学会自理能力,杆一些利索能及的活儿,体会到劳动是辛苦的,享受劳动成果是快乐的。
3、让孩子学会理解他人
感恩之心产生于理解,一个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狂妄自大的人事不会有感恩之心的,;一个不能正确理解他人善意的人也是不会有感恩之心的;一个不能够正确理解他人的人也是不会有感恩之心的。
4、不能对孩子百依百顺
一些父母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特别是在物质上不断满足。结果过分的宠爱,无休止的满足,渐渐使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任性乃至放荡不羁的个性。他们自负的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因此,培养孩子感恩的品质,就不能对孩子百依百顺,要让他们知道自己现有的一切都是父母劳动得来的。
5、多用“谢谢”这个词
在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应该是“谢谢”,父母应该让孩子感谢身边值得感谢的一切,即使是递纸条这么简单的事情。“谢谢”这个词,每位家长和孩子都应该学着去多说。
6、学会分享给予 我们常说:“施恩于人共分享”“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人生在世,要学会分享给予,养成互爱互助行为。给予越多,人生就越丰富;奉献越多,生命才更有意义。
让孩子从小学会感恩,不仅要求孩子孝顺父母,而且对于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也应该发自内心的感激,而不是忘恩负义。让孩子知道以友善之心对待任何人,尊重他人的劳动,才更快乐。
感恩是一种交往的哲学。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你感谢生活,生活就赐予你灿烂的阳光;你不感谢,只知一味地怨天尤人,最终可能一无所有。
父母要教育孩子感谢生活,感激自己所得到的一切,并且以平常心看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尤其是在遇到困难、遭到不幸的时候,仍然要感谢生活,做个生活的主人。
家庭重视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 篇6
关键词:劳动意识;勤劳;锻炼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3.017
文章编号:1672-0407(2012)03-047-02 收稿日期:2012-01-20
据调查,目前我国独生子女居多,参加家务劳动的比例甚少,孩子们被父母和祖父母呵护着、娇惯着,有求必应,对父母有着极强的依赖性,却不懂得父母亲劳动的辛苦,从小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从长远看,这种生活方式对他们的发展是很不利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的民族,有着热爱劳动的传统美德和勤于劳动的优秀精神。但今天的孩子怎么会有如此的表现呢?
之所以出现如此现状,有时也不是孩子不愿意参加劳动,而是家长不让孩子参加,一些家长认为,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家里人少,家庭生活又是电气化,家务劳动负担越来越轻,用不着孩子干,让他多玩玩,享受享受;也有些家长认为,让孩子做家务,他们不会做,做不好,还得跟他们费口舌,弄不好还得“返工”,让孩子干,还不如自己“承包’下来,虽累一点儿,但省心。家长片面理解对孩子的爱,总以为让孩子享受最好的物质生活,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就是对孩子最大的爱,自然也不让孩子承担任何劳动和责任。
这些想法,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足以表明家长对孩子劳动的内在价值缺乏认识,殊不知这种家长的爱往往会把孩子推到无知无用的境地,孩子不仅缺失劳动技能,而且也会没有责任心,不懂得关心他人。“爱”成了对孩子的最大伤害。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想说,家长朋友,请您重视孩子参加劳动,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
一、让孩子在劳动中磨砺出坚韧不拔的精神与克服困难的意志
在当今这个变幻莫测的现代社会里,生存需要面对挫折、伤害及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家长一味地庇护孩子,这个替孩子做了,那个替孩子解决了,大大削弱了孩子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深受宠爱的孩子,一旦步出家门,连一些生活中简单的劳动技能都不会,又如何去独立地面对生活中的竞争及学习、工作中的困难。我国一位青年科学家在谈到他在学术上取得的成就时说,并不是由于自己聪明过人,而是能吃苦、勤奋、有志气、有毅力,而他的这些个性特点来自幼年时期家庭的影响。他颇有感触的回忆说,小时侯,有一次爸爸让他一起整理房间,由于自控能力差,加上整理房间本身就是一件辛苦无聊的事,一会儿,就想溜走,谁知爸爸看出了他的心思,教育了他,并严肃要求他一定要把房间整理完再走,做事要有始有终,不能半途而废,劳动是这样,以后学习、工作更是这样。正是养成了做事要有始有终的习惯,才促就他今天的成功。
家长适当地让孩子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主要是对他们进行劳动教育,不仅是他们在实践中学习一些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热爱劳动的思想习惯、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意志,有了这种良好的思想品质,还可以“迁移“到学习、工作、事业等方面,对他们一生的成长发展都是有好处的,一位教育家曾说:“如果孩子的生命是一把披荆斩棘的刀,那么挫折就是一块不可缺少的砥石”。为了使生命的“刀”更锋利些,我们应在教育孩子成长的路上设置一定的障碍,让孩子在劳动这个大课题里受一点失败或挫折,从而磨炼孩子的意志。
二、让孩子在劳动中得到智力发展
手是人类特有的工具,俗话说得好,“心灵手巧”,动作与智力密切相关,适量的劳动只会使孩子聪明,绝不是影响学习和“碍事儿”。现在,年轻的父母们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想把自己未圆的梦让孩子接着去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于是,生活的一些小事情,家庭里的劳动自己就“承包”下来,愿意用心中最完美的幻想去消散躯体上的劳累,孩子从小就保护在自己的羽翼下,试想,在温室里成长的幼苗能抵抗室外的暴风骤雨吗?高智商的“低能儿”能担当社会的重任吗?
对孩子而言,劳动也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比如让孩子帮家长捡菜,在捡菜的过程中,可以指导孩子认识各种蔬菜的名称,指导孩子们仔细观察菜的特征,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同时还可以启发幼儿思考,“为什么菜叶的下面与反面颜色不同?”“为什么有的菜叶厚,而有的菜叶薄?”“这种菜的种子是什么样的?”等等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及探索欲望,同时又增添了几分对学习的浓厚兴趣,中国有一句老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孩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三、通过劳动,增强孩子的责任心和义务感 从小要让孩子懂得珍惜每个人的劳动成果,每个家庭成员都对家庭尽义务,家庭成员从家庭里获得了生存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他就应对家庭尽义务,成年人如此,有了一定劳动能力的孩子也应当如此,让孩子承担一些劳动,为的是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和义务感,并由此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社会义务感和责任感。“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如果一个人连家庭的义务感都没有,还怎么谈得上社会义务感和责任感?而义务感和责任感的产生则有赖于亲身实践。现在的家务劳动是比过去要轻松多了,但从事任何劳动都是要付出体力和精力的,都是要吃苦受累的,而从来就没从事过劳动的孩子,没有这种亲身体验,就不可能知道为他们生活得舒适和幸福,为他们吃得好、喝的好、睡得好,穿得好家长究竟付出多少辛劳,他们也就不会感激、尊敬、爱戴、体贴父母。我们不乏翻看一些名人传记,他们许多的优秀品质都来源于强烈的责任感。
事实上,劳动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具有决定性意义,美国哈佛大学的学者们在进行了20多年的跟踪研究之后发现,爱劳动的孩子和不爱劳动的孩子长大成人后相比,失业率比是1比15,犯罪率比是1比10。可见,劳动对于任何一个人,都是安身立命之本。所以,对孩子来说,家庭应重视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一个负责任的家长,一定不会忽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
浅谈农村孩子乡土意识的培养 篇7
一、培养孩子们对生命的热爱
很小的时候就会读且会背诵白居易的《草》, 但仅限于会读会背, 至于诗的精髓, 直到很久以后才慢慢明了。因为那时老师只是在讲台上告诉我诗里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的意思, 但诗的精髓不是“告诉”就能真正懂得和领会的。而轮到我教给我的学生这首诗时, 我换了一种方式。
我们的小学校位于村外, 教室是一排平房, 前面是大片的田野。
在教学《草》时, 我走进教室首先做的不是让学生读书, 而是带领走出教室来到原野里, 让他们看外面的世界。那时正是早春的傍晚, 傍晚的太阳暖暖的挂在天上, 一望无际的原野上到处是绿油油的麦苗。我问同学们, 冬天的时候麦苗有没有这么茂盛?同学们都说冬天的时候没有这么茂盛, 那时田野里光秃秃的, 几乎看不到麦苗。我接下来又问, 你们看, 田埂上到处是绿油油的小草, 冬天时有这么茂盛么?同学们都说冬天田埂上一片枯黄, 哪里找得到小草的影子。我接下来就告诉他们, 小草在秋天就枯死了, 但死的只是叶子, 根依然活着, 冬天里即使是把枯草点燃了, 深埋在泥土中的草根依然活着, 依然有着坚强的生命力, 一旦到了春天, 有了春雨的滋润, 春风的吹拂, 就会发出嫩芽, 茁壮成长,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当我们回到课堂, 打开课本时, 他们已经理解了诗的精髓。而且那广阔的天空, 壮美的田野, 不仅帮助孩子们理解了深奥的哲理, 而且宽广了他们的胸怀, 增加了他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而且认识到他们的家乡就在这诗意里。
二、把习闻常见的农村生活场景融入课堂
生活中时时处处充满着诗情画意, 只是我们是否用心去发现。
例如在讲《宿新市徐公店》时, 我并没有急着打开课本, 而是问, 我们都是农村人, 人人家里都一个菜园子, 谁家里没有?同学们都说家里有。我又问, 菜园子里的青菜现在都这么样了呢?他们都说, 青菜长出了长长的菜薹, 开出了漂亮的花朵。我又问花上面有蜻蜓吗?他们都说没有蜻蜓只有蝴蝶, 蜻蜓到夏天时喜欢停在荷花上。这时一位同学站起来说, 他看见了一只美丽的大蝴蝶, 就去追, 可是追着追着, 蝴蝶飞到菜花里不见了。我赶紧说, 这就是“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一首充满童趣的诗歌就这样在漫不经心当中被孩子们掌握了。再如, 在教孩子们理解“忙趁东风放纸鸢”时, 也是从春天来了, 孩子们从春风中方风筝讲起的。
三、把学到的知识反馈到农村生活中
我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始终坚持学以致用, 既用现实生活来强化教学成效, 也鼓励孩子们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的生活中, 用生活来巩固所学的知识。
例如在对课文《春的消息》进行总结时, 我就问同学们哪些现象会报告春天的消息?他们纷纷说柳树发芽、花儿开放、蜜蜂采蜜等。我接下来又问, 什么是秋的消息呢?他们一时没有想起来, 我就提醒说, 比如叶子落了。在我的提醒下, 他们马上想起来, 有的说草儿黄了, 有的说庄家收割了, 有一个甚至说大雁南飞了。我又问, 这些春的消息、秋的消息有什么用处呢?孩子们纷纷开动小脑筋, 有的说春来了就会变暖和可以脱掉厚棉衣, 有的说庄家长得快了大人们需要施肥了, 有的说秋的消息就是告诉人们可以收割了。我接下来就引导他们, 你们看, 春来了, 秋来了, 看着多好玩, 可是大人们却有很多事情需要做, 他们是多的辛劳啊!我们坐在教室里读书是多么的不容易、多么的值得珍惜啊!
培养孩子的经济意识 篇8
一、确立“家”的意识
低年级的小孩子, 最容易接受的语言是朗朗上口的儿歌.这学期的开学第一天, 我编了一首儿歌, 题目是《我们共同的家》:四十八个娃娃/来到这个家/家中有老师/老师像妈妈/家中有同学/同学伴我长大/家中有故事/读得不想放下/家中有游戏/玩得乐哈哈/家中有难题/动脑解决它/你的家, 我的家/一年一班是我们共同的家.晨会课上, 我把它出示在大屏幕上, 领着学生大声地朗读, 在读中孩子们确立了“家”的意识.
二、爱家中的妈妈———老师
“家中有老师, 老师像妈妈.”对于老师, 小孩子很自然地有依赖感.在家中, 有什么想法了跟大人提, 在学校, 老师就是他们眼里的家长, 遇到事情孩子都会跟老师讲, 比如不舒服了, 丢东西了, 鞋带掉了, 铅笔盒打不开了等等.但是, 他们似乎也跟家里一样, 认为找老师解决问题是应该的, 是理所当然的, 而对于老师的心情、老师的烦恼, 他们则充耳不闻、熟视无睹.比如, 一个小朋友不乖, 惹老师生气了, 老师在批评这位犯事的孩子, 其他小朋友仍然只顾玩闹自己的, 不懂得收敛.调皮的孩子会一次一次地犯错, 一次一次地惹老师生气.如何让这群小不点能体谅到老师的心情, 能真真切切地关心老师、爱戴老师?这学期, 我在班级黑板的左上角开辟了一个栏目, 叫“今日心情”, 旁边画了一个脸型.我问孩子们:“你们喜欢老师吗?”孩子们答喜欢.我又问:“你们爱老师吗?”“爱.”“爱老师的话, 一定是希望老师每天的心情都是开开心心的, 是不是呀?”“是.”“那, 老师告诉你们, 老师的心情与小朋友的表现息息相关.如果小朋友都很乖, 各方面表现好, 不惹老师生气, 那么老师的心情分数是一百分, 那这个脸型显示的就是笑脸.”我在黑板上添画了向下弯的嘴巴.“如果小朋友表现不好, 老师的心情分数低于九十分, 这个脸型就是哭脸.”我擦掉了向下弯的嘴巴, 换上了向上扁的嘴巴.“如果黑板上一直保持着笑脸, 老师会给你们讲一个好听的故事作为奖励;如果黑板上变成了一张哭脸, 那你们就没故事听了.”孩子们点头, 表示懂了.
有了心情图例表示后, 孩子们似乎懂得关注老师的心情了.当他们表现不好时, 我就会说:“老师要生气了.”他们就会有所收敛.当一个小朋友表现不好, 让老师的心情分数减分了, 小孩子们就会对那个小朋友表现出口头的或目光的警告.当心情分数一直保持在九十分以上时, 孩子们就会提醒我给他们讲故事.于是, 我就会乐呵呵地给他们讲故事, 他们也听得津津有味.我想:通过这样一种方式, 孩子们就会变成有心之人, 能真正地把老师当作家人, 体谅老师的辛劳与烦恼, 师生之间就会形成一种互相依赖、互相关爱的关系.
三、爱家中的兄弟姐妹———同学
“家中有同学, 同学伴我长大.”同学是孩子们学习生活中很重要的伙伴, 就如家中的兄弟姐妹, 有了他们的关心、帮助, 自己才会成长得更快.过惯了家中唯我独尊的生活, 面对同龄的四十几位性格、脾气迥异的同学, 好多孩子不知道如何相处.他们会因一点小事而争吵脸红, 会因一丁点的不如意而生闷气、哭鼻子.本学期, 我在黑板的左上角还开辟了一个专栏, 叫“本周要求”, 向学生提出与同学文明友好交往.我先后提出了“学会说对不起”、“学会说请”、“学会说谢谢”、“学会帮助别人”的要求.当自己不小心碰撞了同学或做错了事, 让同学受伤了、伤心了, 要真诚地向对方说声“对不起”;当自己有事要麻烦同学或要同学帮助的时候, 要诚恳地说“请”;当得到了同学热心帮助后, 要真心地说声“谢谢”;当同学有困难的时候, 要伸出双手热情地帮助别人.这些要求于生活小事中帮助孩子们学会友好相处, 让他们真正像兄弟姐妹一样互相体谅, 相亲相爱.
四、为班集体这个家出力
“家中有难题, 大家动脑解决它.”班级是大家共同的家, 家中的事务, 只有大家主动参与, 尽力尽责地去完成, 才能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美好的氛围.对于班级中的卫生工作、纪律管理、收发本子等事务, 低年级孩子争先恐后地要求做.但仅仅有积极性是不够的, 还得有能力, 不然不能把事情做好.比如值日工作, 刚开始的时候, 我挑选会扫地的孩子当值日生, 夸他们爱劳动, 比别人能干.于是, 孩子们觉得当值日生很荣耀, 都争着当值日生.这学期, 我又开始锻炼孩子们自我管理班级事务的能力.班长这个职务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有诱惑力的, 一班之长, 多么光荣, 多么了不起.我利用孩子的这个心理, 设立了值周班长制度, 每周两位班长, 分别管理卫生工作、早读课纪律与路队管理.被确立为班长人选的孩子, 必须是被老师与同学认可的管得住自己的人.这样, 为了当班长, 孩子们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 努力在同学与老师那里赢得印象分.被推荐当了值周班长的孩子, 则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 努力干好自己所负责的事, 因为表现得好, 得到大家的认可, 就可获得“服务之星”的证书.这样的轮值机制, 有效地激发了孩子们的主人翁意识, 调动了孩子们为班集体这个大家庭奉献力量的积极性, 形成了团结向上、积极进取、快乐和谐的“家”风.
培养孩子的经济意识 篇9
一、勇于尝试游戏活动中的实践能力
随着幼儿一天天长大, 独立意识会逐渐增强。他们会对一些事情表示出极大的兴趣和好奇, 产生想要动手操作的欲望, 对自己要干的事说:“我会、我自己来”等一些话。这时, 教师要及时发现幼儿想要动手尝试的愿望, 不能一手包办, 全部替幼儿完成, 剥夺他们锻炼的机会, 更不能阻止幼儿动手操作的机会, 而要恰当的把握时机, 鼓励幼儿大胆动手尝试。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发复的过程, 教师要给予经常地提醒、检查、鼓励与幼儿在一起积极探索, 使幼儿从独立动手操作中体会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引起幼儿对独立动手操作的强烈兴趣。以后, 在遇到这样的机会, 他们就会自发的独立进行,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幼儿的独立性。
而有些幼儿, 自制力比较差, 意志行为为得到充分的发展, 但在游戏中, 他们表现出一定自觉行为和意志行为。例如:到了冬天, 我们这里经常会下雪, 可以领幼儿到外面玩堆雪人、打雪仗等游戏, 孩子们为了战胜别的小朋友必须用自己的耐力、毅力坚持到底。教师可以在游戏中让幼儿体验各种角色, 也可以让幼儿在某种感兴趣的游戏中排队等待, 借此培养他们的坚持和自制力。
二、自理能力栽培于日常生活中
在幼儿成长到一定阶段时, 就应该要求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这样既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 同时也提高了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许多幼儿在家中是小皇帝、小公主真可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什么都有父母来代办, 等进入了幼儿园以后在短期内仍然不能改掉这个毛病, 做什么事都要找老师, 对于这样的孩子不能总是简单粗暴的批评, 而是要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帮助他们逐步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并鼓励他们向自理能力强的小朋友学习, 提高自己的自理能力。在日常生活中, 教师不能无原则的迁就幼儿, 满足他们的一切要求, 这样幼儿就会养成依赖老师和懒散的习惯, 而是越来越失去自制力。例如:在小班时, 我们班有一个叫李可心的男孩, 刚到幼儿园时, 开始她不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整天哭, 老师怕他上火、吃不饱每天都迁就他, 替他穿鞋、喂饭、收拾床等。可是在小班下学期, 他的一些事情还依赖老师、让老师替他做, 已经成了习惯。如果我们要求幼儿在集体活动中遵守集体规则和纪律, 使幼儿的行动和愿望服从集体活动的目的和要求, 不能随便的侵犯他人的利益或做其他不允许的事情等, 只要我们长期坚持一贯地要求, 幼儿就会逐步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 这样就会增强幼儿的自理能力。就像李可心在我们三位老师一贯的要求下, 现在他学会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自理能力提高了, 不再依靠老师的帮助了, 有时还能帮助其他小朋友呢。
三、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幼儿意志力的培养
在各科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各科的特点, 充分利用或挖掘教学内容蕴含的有利于意志力训练的潜在因素, 对幼儿进行感染和引导。例如:给幼儿讲《铁杵成针》的成语故事时, 让幼儿思考为什么铁杵会磨成针呢?引导幼儿自己找原因, 通过这个故事让幼儿懂得做任何事都要有耐力, 不能半途而废要坚持到底才能取得成功。
体育活动是培养幼儿勇敢, 坚持的良好意志品质的绝好机会, 教师应牢牢抓住这一机会, 培养幼儿不怕困难的精神, 当幼儿在参加攀登、走平衡木、滑滑梯等活动中, 表现出不敢攀登、不敢走、不敢滑时教师应鼓励幼儿说:“老师就在你身边, 老师会保护你, 不要怕, 做个勇敢坚强的孩子”。也可以组织一些体育竞赛活动, 借此来培养幼儿勇敢、坚持等良好意志品质。
教师在组织各科教学时, 应向幼儿提出活动的目标、任务、要求, 这样使幼儿有了明确的努力方向。如:在语言的教学活动中, 向幼儿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在体育活动中, 要求幼儿做有一定难度的动作;在美术活动中, 让幼儿画一定难度的画等等。当然, 教师提出的目标必须是幼儿力所能及的或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目的的, 过于简单或太难的要求都不利于幼儿意志力的培养。
独立意志是衡量人才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是一个人适应社会能力高低的反映, 也是面向未来培养21世纪新一代的具体目标之一。我们不仅要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 还需要他们成为有着坚强意志品质的人, 使他们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依赖他人的帮助, 不怕困难, 坚持到底, 昂首阔步走向社会, 去迎接新世纪的各种挑战。
摘要:现在的独生子女个个都是家中的“小皇帝”, “小公主”他们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 样样事情都有父母、长辈包办代替, 所以, 在幼儿园独生子女胆小、脆弱、娇气、任性, 缺乏独立性、自制性和坚持性, 依赖有余而独立不足, 任性有余而自控不足。因此要培养幼儿做一个独立的意志力坚强的人。俗话说:“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鱼”只是满足一时的口舌逞能;“而授之以渔”却让孩子掌握“终生无虑的能力”。在幼儿的日常教学活动中, 我们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坚强的意志力。
培养孩子的经济意识 篇10
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龄前孩子存在两个方面的不适应, 即学习性和社会性, 而社会性不适应的发展对学习性不适应的影响更大。提及任务意识, 它是社会性不适应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其缺失不仅影响学生自我意识、自信心、社会性体验方面的发展, 同时对一个人终生的学习、发展都是不利的。
我班中的齐齐同学现已是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了, 可上课时其他同学都能把课本整齐地摆放在课桌上, 唯独她却没有课本, 问其原因, 竟说忘带了。第三天, 跑完早操后, 齐齐的父亲给老师打电话, 说是告知齐齐到学校大门口取文具盒。开校一个月后, 齐齐几乎天天没有家庭作业, 追其原因, 家长说孩子回家不知道老师留的作业是什么。留心可发现, 其实在学校的平行班级中, 像齐齐这样的孩子有很多。
在以上案例中, “齐齐”虽然已到学龄, 但由于任务意识缺失, 便认识不到教师布置的任务要完成, 最终导致丧失完成基本任务的能力。而在幼小衔接中, 任务意识的培养不仅可以缓解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学校系统文化学习的坡度, 还对孩子社会性不适应的改善有积极的帮助意义。由此可见, 幼小衔接中孩子任务意识非常必要。这些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如果不能引起家长或教师足够的重视或支持, 很容易在半学期后就成为“学困生”。针对我校齐齐类的孩子, 探究幼小衔接中任务意识缺失的原因, 十分有必要。
(一) 入学前缺少对小学生活的了解和体验
现在我市除为数不多的几所公立幼儿园能于大班期间与周边小学做好衔接交流外, 大多数私立幼儿园在幼儿教育过程中都缺乏与周边学校的联系、交流, 这种局面致使学龄儿童缺少了解小学生活的机会, 缺乏对小学生活的体验和意识。
(二) 学校缺少对一年级新生的教育缓冲
现在入学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其个性强、自理能力较弱。待其一年级入学后, 因缺乏对学校必要的了解, 虽然情绪兴奋但很盲目。学校由于规范校规和教学, 从时间上统一要求, 造成新入学的学生短期内难以适应小学生活的节奏和教育方式, 进而出现抵触逃避心理。
(三) 家长教养观念影响孩子任务意识培养偏差
受经济发展的影响, 家长在观念与教养态度方面存在着偏差, 许多家长过于重视孩子知识的积累, 而缺乏关注孩子兴趣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重短期成效而忽视从孩子终身发展去思考、实践;过多关注孩子多学拼音和汉字, 学会做数学题, 而忽视了学习过程中孩子注意力是否集中、是否有学习兴趣、能否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能否管理自己的学具等这些影响孩子适应学校生活的隐性因素。
二、策略和方法
(一) 幼儿园
1. 参与日常活动, 培养任务意识。
在幼儿园里, 孩子升入大班后, 教师应引导孩子参与值日生活动、照顾自然角、整理区角材料等日常班级事务, 让孩子在教师和家长之间传带口信或物品, 培养其完成任务的能力和意识。
2. 提高自我服务, 激发参与热情。
升入大班后, 首先要求孩子每日带书包, 按教师要求带学具, 并独立整理书包和收拾自己的学习用品。
其次, 教给幼儿一些简单的汉字, 增强保管自己物品的能力, 如爸爸、妈妈、自己的姓名、住址、记住父母的电话号码等, 使幼儿上学后能够管理自己的书本学具, 不至于丢失。
再次, 幼儿园老师应定期与一年级的教师探讨交流, 相互介绍教育方法, 展示幼儿的学力水平, 在教育目标、方式上做好衔接。
幼儿园还应组织幼儿定期参观小学, 了解小学生的生活, 如观看小学生的升旗仪式, 参与班级卫生大扫除、主题班队会等活动, 从而激发幼儿的入学热情和对小学生活的向往。
3. 转变家长观念, 培养执行能力。
在家长方面做好幼儿入学的心理、物质准备。通过家长会、家园互动栏探讨“家长为幼儿入学前做哪些准备”“怎样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怎样加强幼儿的任务意识”等问题, 使家长认识到幼小衔接的重要性, 并在家庭生活教育中采取相应的教育方式, 帮助幼儿发展完成基本的生活任务的能力。
(二) 小学
1. 丰富形式, 缩短差距。
科学证明:小学低年级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一般是15—20分钟, 而实际上学校每节课都是40分钟。这对于刚上学的孩子来说难以做到, 学校应对一年级的学生灵活作息时间, 如早操、放学、早读时间上教师可以随机调整, 针对幼儿的具体表现, 把学校的教学要求、校规、养成目标等内容通过一年的时间顺应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 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顺利适应学校生活。教学上, 多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具, 力求教学方法的丰富和趣味, 注重学生玩中学、学中玩, 动静结合开展教学活动。
2. 定期培训, 指导家长。
学校每学期应对一年级新生的学前信息进行了解分析, 根据具体情况在新学期前期召开新生家长培训, 促使家长有针对性地指导孩子克服入学焦虑, 快速适应学校生活。
(三) 家长
1. 关注点滴, 制定目标。
一年级新生家长应认真学习科学育儿的知识, 知道任务意识的培养对孩子终生发展的重要性。在平时的生活中, 多关注孩子身心变化和养成教育, 多与孩子沟通, 倾听孩子的心声, 并根据孩子具体表现, 制定可行的阶段性目标, 逐步增强孩子的任务意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
2. 鼓励自理, 提高能力。
从幼儿园大班开始, 家长就应要求孩子自己整理图书、玩具, 收拾小书包和生活用品等, 鼓励孩子独立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记住每天的学习任务和教师的要求, 家长不断给予鼓励、提醒、帮助, 使幼儿逐步克服上学的紧张心理, 积极愉快地投入到学校生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孩子任务意识的培养不仅能让孩子顺利地适应小学生活, 而且对一个人的终身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幼儿园、小学、家长三方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互相协调, 互相配合, 把幼小衔接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摘要:本文根据学龄前孩子任务意识缺失这一问题寻找原因, 从幼儿园、学校、家庭三方面探究合理的培养策略和方法, 从而达到幼小衔接中孩子任务意识培养的目的。
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爱的能力 篇11
[关键词] 爱的能力 感激 分享 奉献
现在的学生普遍为独生子女,他们是在众星捧月似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俨然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可是,家长在对孩子百依百顺,给他们无限关怀与疼爱的同时,却不注意培养他们爱父母、爱他人的情感,使孩子以为众人对他的爱是天经地义的,却不懂也不会去爱别人,即失去了爱的能力。记得曾看到生活中两个对比鲜明的场景:一次陪朋友去养老院里看其外婆,印象中的养老院里老人的生活是电视中所播放的那样多姿多彩,然而当踏进门的那一刹那,我愣住了,心里酸极了!我看到的是一个个或躺着或呆坐着的、瘦得皮包骨毫无生气的老人,那样孤单与落寞。有的甚至因为天气炎热,已经将身上的衣物脱得一干二净,没有了语言能力,看到我们的到来,却盯着我们露出笑脸,仿佛襁褓中那一无所知的孩童。然而他们的生活和孩童怎么能比拟呢?带着悲伤走出养老院大门,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番情景——一个可爱的小婴儿躺在年轻妈妈的手推车里,旁边跟着爸爸以及两个老人,爸爸身上背着小家伙的各种用品,一家人边走边对孩子逗乐,其乐融融的氛围无不让人感受到孩子的幸福。对比鲜明的场景,让我思索,让我想到“爱的能力”一词。面对由上至下的爱的传递与接力,我们的孩子接受得理所当然,那么我们有没有让他们意识到“爱是相互的,要享受也要付出”?现在的孩子在智商不断发展的同时,他们的情商有没有得到正常的发展?有没有爱人的能力——爱父母、爱老师、爱长辈、爱小伙伴?如何去有意识地去培养孩子的这种能力?
所以,培养孩子爱的能力,也就成了我们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爱的能力呢?经过几年工作中的探究,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在切实的体验中培养孩子爱的能力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一切良好行为都产生于良好的情感。例如,我们在培养孩子爱父母的能力时,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从小知道妈妈10月怀胎的艰辛,知道父母的养育之恩,从而体会父母养育自己的不易,产生对父母的感激之情,进而学会去爱自己的父母。那么如何让孩子去获得这种切实的体验呢?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活动。例如在三年级时,我在班级里开展了这样一个活动——鸡蛋保卫战。让每个孩子都准备一枚生鸡蛋,让孩子们把这枚鸡蛋当做自己的小宝宝去保护一天,争取不让它碎了,并把这一天的经历与感受记录下来。后来,在全班分享这中间经历与感受时,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谈到了刚拿到鸡蛋时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把它放在哪里才安全的心情;有的谈到了自己不停地去瞧一瞧它,一整天为它提心吊胆;有的谈到了尽管小心翼翼,结果鸡蛋还是碎了时自己的无不伤心之情……不同感受的最后,孩子们都在一种认知上达到了共识:我们保护鸡蛋宝宝一天都这么辛苦,这么不容易,父母保护了我们这么多年,养育了我们这么多年,更是不容易。我们感谢爸爸妈妈!我们爱爸爸妈妈!以后,我们要多听爸爸妈妈的话,要为爸爸妈妈分忧解难等等。孩子的情感在这样切实的体验中被激发,从而唤起他们的感激意识,并逐渐在这样的体验中形成爱的能力。
二、引导孩子在表达感激中获得爱的能力
西方有个节日叫感恩节,我国的风俗习惯里也有许多类似的节日,例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等等。每当这样的节日来临时,我都会给孩子布置一项特殊的作业:带领孩子为妈妈、爸爸抑或老师亲手制作一张贺卡,写上自己的感激与祝福之言,或者布置孩子回家“为妈妈洗一次脚”“、为爸爸捶捶背”、“为爸爸或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等等,使孩子感受到爱与被爱的幸福,由衷表达对长辈的敬爱之情。对孩子表现出来的爱心,我们又通过表扬台、家校联系本、欣赏条及时地传达给班上的其他孩子,让孩子们在这种互相欣赏、互相学习的氛围中学会感激,学会爱。
三、引导孩子在分享中享受爱
培根说:“当你伤心时,朋友会为你分担,你会减去一半的忧愁;当你高兴时,朋友会为你高兴,你会得到双倍的快乐。”于丹说:“爱是分享,爱是给予。”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有意识地让孩子懂得这个道理。例如:春游时,把孩子们分成若干小队,在小队中和老师、同学共同分享自己的食物,体会分享的快乐;当同学遇到麻烦时,引导孩子们伸出援助之手去帮助他;当考试时,同学的笔没有墨水了,教育学生将自己多余的笔递过一只给他,让他早点完成答题;中午在校就餐,当孩子们上来添饭时,老师有意识地教育孩子除了自己添饭,还应考虑到为后面的同学留一些……让孩子们在这点点滴滴的行为中明白:正是因为我们愿意与人分享我们的爱心,所以我们得到了真正的快乐与友谊。
四、引导孩子在奉献中懂得爱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除了爱自己、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这些与我们有关系的人,我们还应该引导孩子学会关心、学会爱那些需要帮助的陌生人,学会奉献自己的一片爱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的弱势群体,比如:灾区的人们;遇到天灾人祸的家庭;贫困地区的人们,尤其是失学的儿童等等。这些生命个体和我们一样具有生存的权利,一样向往着更美好的生活。要改善他们的生活,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让心智正在成长的孩子们懂得同情弱者、奉献爱心尤为重要。前不久,我校组织孩子们为蚌埠十中身患重病的李悦同学捐款。当我在班级把李悦同学的情况讲给孩子们听时,很多同学都留下了眼泪。第二天,孩子们纷纷献出了自己的一片爱心,有的孩子甚至把自己攒了整整一年的零花钱全部献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在捐助仪式上,当看到李悦和他的母亲接过捐助的那些钱时,孩子们由衷地笑了。爱的含义,就在这奉献中潜入孩子们的心田。除此之外,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引导孩子在相关课文的学习过程中让心灵一次次得到了真善美的感染。
有爱才能使世界更和谐、更美好!爱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责任!在日常生活中,面对集众多宠爱于一身的孩子,我们要让学生懂得:享受爱的同时,还应该回馈爱、付出爱、奉献爱!应该有意识地去培养孩子爱的能力。
重视培养中职学生的经济意识 篇12
通常, 人们总以为“物理”和“经济”这两个概念联系不在一起, 是在两个不同场合出现的词。这一点, 在日常生活的环境中人们觉得尤为更甚。其实不然, 君不见:“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是近代经济学的奠基之作。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发展了物理学。人们在发现着物理与经济的关系, 诞生了物理学的新延拓———经济物理学。
中职物理课也是可以和经济联系起来的。中职教育的特点是就业为主。笔者没有系统地学过经济学, 在多年的中职物理课的教学工作中, 注重物理知识与经济中的生活生产实际联系密切, 培养中职学生的经济意识。在教学中, 笔者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尝试用我国的最新的经济建设成果穿插在讲课中, 激励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样不仅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一些大事, 也增加了趣味性。
笔者在网上看到了我国要建京沪高铁的消息。当时的课程刚讲完“运动的快慢速度”和“时间和时刻”这些内容不久。辅导课上笔者在黑板上写了两段话:
国家发改委在网站上宣布, 京沪高速铁路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已在9月经国务院正式批复。按照常规, 批复的3个月之后也就是明年初, 京沪高铁就可正式开工建设。根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包括京沪高铁在内的客运线路将在2010年之前投入运营。京沪高铁正线全长1318公里, 与此前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口径相吻合。据悉, 京沪高铁建成后, 全线按最高时速350公里、设计运行时速300公里, 届时, 北京到上海的直达时间将为5个小时, 比目前的京沪动车组运行时间缩短约一半。
根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到2010年, 全国还将建成包括武汉与广州、西安与郑州、石家庄与太原、宁波与厦门等客运专线, 并使全国的铁路网营业里程达到8.5万公里左右, 其中客运专线约5000公里, 电气化铁路3.5万公里。
同学们看到这些内容中有关的速度和时间的数据时, 不仅对我国经济建设的突飞猛进感到自豪, 也牢固了物理概念的树立。
我们的国家正在进行着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有好多的大的项目, 如:数字电视、城市轻轨、高速铁路、2008北京奥运会那些令人叹为观止的运动场馆的建设项目等等都不可能及时地写进教材。我们都可以根据和其相关联的物理知识, 在课堂上向学生做一些介绍。
而“神5”“神6”和“嫦娥奔月”, 这些我们中华民族引以自豪的生动事例, 是“万有引力”这节课最好的辅助教材。
尝试利用物理知识, 计算出节约的电能和节省的电费, 培养学生节约的风尚。
现在, 我国大部分的家庭都购买了彩色电视机、影碟机, 有的家庭购买了冰箱、电脑、电热水器、空调等。很多家用电器都有待机功能, 如电视机可以用遥控器关机而不必断开电源。这一功能虽给人们带来了方便, 但电器在待机状态下仍有能耗。如果, 仅以每个家庭只有普通彩电和影碟机各一台:电视机每天待机20小时, 待机功率0.008千瓦计算;影碟机每天待机22小时, 待机功率0.012千瓦计算。不难求出用电器所耗电能和电费。结果是, 如果及时断电, 这个家庭每月可节电约13度, 节约电费6元钱左右 (电价为0.50元/度, 每月按30天计) 。
尝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利用物理知识来对比商品的价格、效用、性能, 从而挑选出高性价比的商品。
学习了电学和热学知识后, 通过实验得知, 用电热壶、煤气灶和无烟煤将同样的水加热, 所需要的费用和从经济环保的角度考虑综合分析, 使用煤气灶价格适中, 且污染较小, 建议使用煤气灶。
节约能源, 不仅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情况。节约用电, 既减少了能源的浪费, 又改善了环境, 也给我们在经济生活上带来了便利和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