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勤劳意识培养

2024-10-03

孩子勤劳意识培养(精选7篇)

孩子勤劳意识培养 篇1

有人认为,父母同未成年孩子谈论诸如家庭的收入开销,财物支配等钱的问题,为时过早,毫无必要。

我不赞同这种看法。因为我们生活在商品社会里,生产流通、生活消费,都需要钱来做媒介。孩子们的衣食住行、学习、文化娱乐也样样离不开钱。但传统的观念却是君子耻言利,以谈钱为可耻。士农工商,士为第一,商排末位。父母对孩子整天灌输的是,要好好读书,将来考大学,好象这是孩子要走的唯一道路。至于钱的事,如家庭经济开支和计划,父母都避着孩子,以免他们染上什么不良意识,更甭说同孩子谈钱、培养孩子们的经济头脑了。对孩子需要的支出,样样都由父母包办。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缺乏生活处世能力。有相当一部分孩子高中毕业,甚至大学毕业后,都搞不清楚怎样买车票,住旅馆如何登记,拿到工资收入后,也不知该怎样应付开销……

美国青年成年后,一般都离开家庭,独立生活。他们一边学习,一边做工,靠卖报纸,当家庭教师、为邻居修剪草坪,到餐馆洗盘子等来赚钱养活自己,很少要父母接济。家长们也注意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经济意识。比如,他们让孩子做家务,凭劳动的质和量给予报酬———数量不等的零花钱。有人认为这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家庭关系就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例证。不过,这其中是否也蕴含一些合理因素?我认为值得认真对待。逐步培养孩子们的经济意识,接触经济问题,对他们的成长是有益的。那么,应当怎样培养孩子们的经济意识呢?

第一、在家庭经济生活中直接培养孩子的经济思想。如让孩子参与家庭管理,和家长一起进行家庭收支的记账、核算,了解家庭的收入支出状况及现金余缺等。

第二、给孩子一定的零花钱,同时让他们记帐,自我监督。要教育孩子如何正确使用零花钱,让他们逐步树立如何在有限的零花钱中,用最少耗费来取得最大经济效果的观念。

第三、应逐步让孩子独立购买他自己的物品,大人不要一切包办。他们通过实践,可以了解一些商品知识和购物常识,懂得如何挑选、购买、付款、找零等。这样,既培养了孩子的经济意识,又锻炼了他们的社交能力。

第四、让孩子树立劳动观念。孩子的日常生活要自己料理,还要教育他们多干些家务,有条件的也可尝试让孩子通过做家务来赚取自己的零花钱。应该同时教育孩子,做家务是自己对家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而不是为了赚钱。

第五、培养孩子们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让他们懂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珍惜物品,管好财物,不乱花钱。现在,家庭生活比较富裕了,更要注意培养孩子这方面的良好品质。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培养孩子们的经济意识,决非向他们灌输唯利是图、斤斤计较、自私自利的思想。笔者希望家长们在实施培养的过程中,注意采用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的方法。

培养孩子勤劳能干的品性很重要 篇2

小磊是国内某著名高校的一位大四学生,在考取出国留学的奖学金后,却因焦虑过度而精神失常。原来,他是家中独子,从小备受宠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甚至上了大学,父母还要每周到学校去为他料理生活,一想到自己将要独自一人出国求学,无人照顾,小磊不知自己将如何生活,以至过于焦虑而失常。后来,小磊的父母后悔不已:“我们一心一意地爱他,凡事为他着想,谁知却害了他。”

心灵导航:

综观四周,我们很容易发现,不少孩子懒惰、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责任心。这是谁的错呢?应该反省的是家长,是家长自己越过了生活界限,或者叫责任界限。该孩子做的事,你去替他完成了。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觉得家务事是大人的事,和他无关,于是,变懒惰、没责任心也是情理之中了。

爱孩子是人的天性,像小磊的父母爱孩子没有丝毫的错。错的是他们爱孩子的方式过于盲目和无理性,只是一心一意地去爱,却忽略了孩子未来发展与独立生活,没有为孩子提供自主发展的空间,从而使孩子在习惯了消极的依赖之后,一旦需要独自面临新的挑战时,便无所适从。

在养育孩子上,父母们喜欢用行动来表达自己对自己孩子的无限的爱,唯恐爱之不深,爱之不够。最常见的就是包办、代替、过度保护,这是典型的溺爱。

探究这类溺爱型的父母动机,一是怜爱心理,因为看孩子可爱,所以忍不住怜爱,因为怜爱,所以忍不住帮一把。潜意识里的话是:看,妈妈多爱你!这其实是满足了自己的需要——享受付出的快乐,因为付出爱的行为本身就可以获得一种母爱满足感。

还有一种是急躁性情,看孩子做事笨手笨脚,老半天也做不完,干脆自己做算了,也没有那个耐心,干脆等他长大一点再让他做了。再一种就是追求内心完美和生活秩序的父母、比较挑剔的父母,他们往往见不得孩子做事拖泥带水,做不好还要自己重做一遍,不如自己亲自做省心。

孩子不吃饭,我们伸过手去喂;孩子的房间乱,我们伸过手去收拾;孩子遇到麻烦,我们伸过手去解决……不管孩子会不会做的,可能和不可能做到的,统统伸过手去替孩子做了。于是孩子不用动手,不用思考,不用操心,一切都有人为他做好了。结果呢,孩子的懒惰养成了,责任感丢失了,自卑感出现了,生活能力弱化了,分不清哪些是他该做的事,有了依赖性人格障碍,严重阻碍了孩子人格的健康成长。

心灵处方:

每一位深爱孩子的家长,一定要立足于孩子的未来发展。在爱孩子的同时,要保持理智。今天的孩子,是未来社会的公民,他们最终总是要走向独立的生活道路,离开父母无微不至的爱与呵护的。家长在爱孩子和为孩子创造“幸福童年”时,一定要注意培养孩子勤劳能干的品性,具有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家长要做到:

1.对孩子爱而不娇,注意不要做三种人。

父母爱子女是一种天性,同时也是一种伟大的教育力量。但是,要教子成才,必须爱得适度。鲁迅说得好:“一方面要真挚地爱孩子,另一方面又要严格地要求孩子。”日常生活中,家长注意不要做三种人:一是“超能型”家长,只要孩子有困难,都会想办法帮他解决,让孩子觉得你无所不能,从而依赖无限;二是“马上到”家长,只要孩子有需要,立即出现在他的眼前,让孩子觉得凡事唾手可得;三是“周到型”家长,什么都为孩子准备好,计划好,孩子只要按照你设计的路线前行,让孩子什么也不用费脑子,从而懒惰成性。

2.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培育热爱劳动的萌芽。

尽早培养孩子热爱劳动、喜欢做事的习惯。孩子出生以后,家长首先要把孩子看作一个主观能动性很强的人——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想主动做事,想亲自动手。特别是两三岁时,看到大人做事,他也要尝试,这个时候,不要怕孩子做不好, 或把事情弄得更糟,给孩子尝试机会就是在呵护孩子的劳动萌芽,保护孩子的劳动积极性。比如,看到大人拖地,他也要拖,那就让他拖好了,大人只要在旁边鼓掌、鼓励就行了;孩子要自己拿勺子往嘴里送饭,你只要在旁边耐心等待,过后收拾残局就对了。

3.要充分尊重孩子,有意识地为孩子提供创造机会。

家长要把孩子当作一个具有独立、自主的个体,而不仅仅是家长的附属物或单纯的接受者。让孩子独立解决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利用实际生活教给孩子一些必要的解决问题知识、方法和技巧等等,这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孩子的自主发展。

4.巧用教育智慧,培养孩子勤劳能干的品性。

示弱法

孩子的内心是希望自己像大人一样是强大、能干的。那么,大人可以适当示弱,请孩子来帮忙,并表扬他做得好。这样,孩子会有成就感、自豪感。比如你说:“儿子,这个瓶盖妈妈扭不开,你力气大,帮妈妈扭一下吧!”他一定很乐意。

参与法

做家务活是比较单调乏味的,大人不妨和孩子一起做事,边做事边给孩子讲一些有趣的事,那么劳动的枯燥感就会在轻松说笑中淡化。

协议法

与孩子商定好一个协议,双方签字执行。有一个5岁孩子的家长就做得很好,他们的合同是这样定的:①逢单日,妈妈做饭,爸爸摆碗筷,女儿洗碗;逢双日,妈妈做饭,女儿摆碗筷,爸爸洗碗。如果谁漏做了,下次就替补。②每天都要自己叠被子。周末早上,互相检查有没有叠整齐、漂亮,并打分。③每个周六,女儿帮助擦爸妈房间的桌子,妈妈帮助擦女儿房间的桌子。这个协议中,第一条是分工合作,明确各人的劳动范围;第二条是在检查中,能互相督促自己做好,也让孩子有自豪感;第三条是互相帮助,培养孩子的助人精神。这个协议制成表格挂在墙上,经过了一个学期一家人的努力执行,孩子变得热爱劳动,懂事,体谅,有时还会帮助幼儿园的小朋友做事情。

兴趣法

不是每种家务孩子都喜欢做,可以让孩子选择他喜欢做的。男孩子一般喜欢冒险的、运动性的活儿,如让孩子帮父母到商店买盐、味精一类的日用品回来,把爸爸的摩托车擦干净;女孩子做比较细腻的活儿,如把家中物品摆放整齐,看如何摆放才美观、好看,然后和孩子一起欣赏,这是对孩子最好的鼓励。

奖励法

好的行为需要一段时间的强化。对于孩子,为养成好的劳动习惯,不妨用物品奖励或精神奖励作为激励机制,以克服惰性,强化好习惯。

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篇3

1. 尊重并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一岁的孩子就有了独立意识的萌芽, 他们什么都要来一个“我自己”, 自己拿小勺吃饭, 自己跌跌撞撞地搬小凳子。随着年龄的增长, 他们不仅要独立穿脱衣服、洗脸洗手, 而且还要自己洗手绢, 洗袜子, 自己修理或者制作一些玩具, 甚至还想自己上街买东西, 自己洗碗。对于孩子正在增长的独立意识, 家长一定要予以重视, 并支持、鼓励他们:“你只要好好学, 一定能做好!”千万不能泼冷水:“你还小, 干不了!”

2. 为幼儿独立性的发展提供条件和机会。

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必须解放孩子的手脚, 放手让他们去做那些应该做而且又是力所能及的事情, 即使孩子做得不好, 处理得不圆满也没关系。有些家长总怕孩子做不好, 习惯于包办代替, 习惯于指手画脚, 总以担忧的目光注视和提醒孩子, 或者干脆替孩子扫除障碍, 铺平道路。这种态度和做法, 有意无意地束缚了孩子的手脚, 阻碍了他们独立性的发展。

3.教给孩子独立做事的知识和技能。孩子不仅要有独立意识, 而且还要有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即不仅愿意自己做事, 而且还会自己做事。例如, 怎样穿、脱衣服, 洗脸洗手;怎样摘菜、洗菜;怎样扫地、擦桌子:这些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进行的。独立性还表现在孩子学习、交往等各个方面, 家长要教孩子自己完成游戏和学习任务, 自己去和同伴交往, 当孩子和同伴发生纠纷时, 教他们用各种有效的方式去自行解决矛盾。

4.让孩子自己决策。自己决策是独立性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自己决策的能力。孩子的事应该由孩子自己去思考, 自己去决断。玩具放在什么地方, 游戏角怎样布置, 和谁玩, 玩什么, 这些孩子的事, 家长不要作决定, 要让孩子自己去动脑筋, 想办法, 作出决策。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分析, 引导孩子决策, 但不要干涉, 更不要包办, 代孩子决策。

(来源:幼儿教育)

如何纠正孩子

作业潦草的

毛病

●乔可心

低年级学生由于贪玩, 往往会潦草地完成作业, 作业中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 造成学习成绩落后。

克服作业潦草的常用方法有:

1.预防法。在孩子完成作业前, 提出适当要求, 防止孩子发生潦草完成作业的现象。

2.榜样法。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 经常看优秀作业, 会激起孩子的进取心。让孩子在“别的孩子能做到的, 我也能做到”的心理支配下, 控制自己不良的做法, 养成认真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

3. 对比法。

当孩子作业有了一些进步时, 用表扬来激励孩子继续努力, 不断进步。当孩子出现退步时, 用夸奖他以前的好作业来抑制错误行为。

4. 重写法。

家长经过多次诱导, 孩子还是潦草地完成作业, 家长须用强制的手段, 让孩子重写作业, 使孩子重视作业质量。

总之, 帮助孩子克服作业潦草的方法是很多的, 具体运用时, 要从实际出发, 因人而异, 灵活应变。

浅谈农村孩子乡土意识的培养 篇4

一、培养孩子们对生命的热爱

很小的时候就会读且会背诵白居易的《草》, 但仅限于会读会背, 至于诗的精髓, 直到很久以后才慢慢明了。因为那时老师只是在讲台上告诉我诗里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的意思, 但诗的精髓不是“告诉”就能真正懂得和领会的。而轮到我教给我的学生这首诗时, 我换了一种方式。

我们的小学校位于村外, 教室是一排平房, 前面是大片的田野。

在教学《草》时, 我走进教室首先做的不是让学生读书, 而是带领走出教室来到原野里, 让他们看外面的世界。那时正是早春的傍晚, 傍晚的太阳暖暖的挂在天上, 一望无际的原野上到处是绿油油的麦苗。我问同学们, 冬天的时候麦苗有没有这么茂盛?同学们都说冬天的时候没有这么茂盛, 那时田野里光秃秃的, 几乎看不到麦苗。我接下来又问, 你们看, 田埂上到处是绿油油的小草, 冬天时有这么茂盛么?同学们都说冬天田埂上一片枯黄, 哪里找得到小草的影子。我接下来就告诉他们, 小草在秋天就枯死了, 但死的只是叶子, 根依然活着, 冬天里即使是把枯草点燃了, 深埋在泥土中的草根依然活着, 依然有着坚强的生命力, 一旦到了春天, 有了春雨的滋润, 春风的吹拂, 就会发出嫩芽, 茁壮成长,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当我们回到课堂, 打开课本时, 他们已经理解了诗的精髓。而且那广阔的天空, 壮美的田野, 不仅帮助孩子们理解了深奥的哲理, 而且宽广了他们的胸怀, 增加了他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而且认识到他们的家乡就在这诗意里。

二、把习闻常见的农村生活场景融入课堂

生活中时时处处充满着诗情画意, 只是我们是否用心去发现。

例如在讲《宿新市徐公店》时, 我并没有急着打开课本, 而是问, 我们都是农村人, 人人家里都一个菜园子, 谁家里没有?同学们都说家里有。我又问, 菜园子里的青菜现在都这么样了呢?他们都说, 青菜长出了长长的菜薹, 开出了漂亮的花朵。我又问花上面有蜻蜓吗?他们都说没有蜻蜓只有蝴蝶, 蜻蜓到夏天时喜欢停在荷花上。这时一位同学站起来说, 他看见了一只美丽的大蝴蝶, 就去追, 可是追着追着, 蝴蝶飞到菜花里不见了。我赶紧说, 这就是“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一首充满童趣的诗歌就这样在漫不经心当中被孩子们掌握了。再如, 在教孩子们理解“忙趁东风放纸鸢”时, 也是从春天来了, 孩子们从春风中方风筝讲起的。

三、把学到的知识反馈到农村生活中

我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始终坚持学以致用, 既用现实生活来强化教学成效, 也鼓励孩子们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的生活中, 用生活来巩固所学的知识。

例如在对课文《春的消息》进行总结时, 我就问同学们哪些现象会报告春天的消息?他们纷纷说柳树发芽、花儿开放、蜜蜂采蜜等。我接下来又问, 什么是秋的消息呢?他们一时没有想起来, 我就提醒说, 比如叶子落了。在我的提醒下, 他们马上想起来, 有的说草儿黄了, 有的说庄家收割了, 有一个甚至说大雁南飞了。我又问, 这些春的消息、秋的消息有什么用处呢?孩子们纷纷开动小脑筋, 有的说春来了就会变暖和可以脱掉厚棉衣, 有的说庄家长得快了大人们需要施肥了, 有的说秋的消息就是告诉人们可以收割了。我接下来就引导他们, 你们看, 春来了, 秋来了, 看着多好玩, 可是大人们却有很多事情需要做, 他们是多的辛劳啊!我们坐在教室里读书是多么的不容易、多么的值得珍惜啊!

孩子勤劳意识培养 篇5

一、确立“家”的意识

低年级的小孩子, 最容易接受的语言是朗朗上口的儿歌.这学期的开学第一天, 我编了一首儿歌, 题目是《我们共同的家》:四十八个娃娃/来到这个家/家中有老师/老师像妈妈/家中有同学/同学伴我长大/家中有故事/读得不想放下/家中有游戏/玩得乐哈哈/家中有难题/动脑解决它/你的家, 我的家/一年一班是我们共同的家.晨会课上, 我把它出示在大屏幕上, 领着学生大声地朗读, 在读中孩子们确立了“家”的意识.

二、爱家中的妈妈———老师

“家中有老师, 老师像妈妈.”对于老师, 小孩子很自然地有依赖感.在家中, 有什么想法了跟大人提, 在学校, 老师就是他们眼里的家长, 遇到事情孩子都会跟老师讲, 比如不舒服了, 丢东西了, 鞋带掉了, 铅笔盒打不开了等等.但是, 他们似乎也跟家里一样, 认为找老师解决问题是应该的, 是理所当然的, 而对于老师的心情、老师的烦恼, 他们则充耳不闻、熟视无睹.比如, 一个小朋友不乖, 惹老师生气了, 老师在批评这位犯事的孩子, 其他小朋友仍然只顾玩闹自己的, 不懂得收敛.调皮的孩子会一次一次地犯错, 一次一次地惹老师生气.如何让这群小不点能体谅到老师的心情, 能真真切切地关心老师、爱戴老师?这学期, 我在班级黑板的左上角开辟了一个栏目, 叫“今日心情”, 旁边画了一个脸型.我问孩子们:“你们喜欢老师吗?”孩子们答喜欢.我又问:“你们爱老师吗?”“爱.”“爱老师的话, 一定是希望老师每天的心情都是开开心心的, 是不是呀?”“是.”“那, 老师告诉你们, 老师的心情与小朋友的表现息息相关.如果小朋友都很乖, 各方面表现好, 不惹老师生气, 那么老师的心情分数是一百分, 那这个脸型显示的就是笑脸.”我在黑板上添画了向下弯的嘴巴.“如果小朋友表现不好, 老师的心情分数低于九十分, 这个脸型就是哭脸.”我擦掉了向下弯的嘴巴, 换上了向上扁的嘴巴.“如果黑板上一直保持着笑脸, 老师会给你们讲一个好听的故事作为奖励;如果黑板上变成了一张哭脸, 那你们就没故事听了.”孩子们点头, 表示懂了.

有了心情图例表示后, 孩子们似乎懂得关注老师的心情了.当他们表现不好时, 我就会说:“老师要生气了.”他们就会有所收敛.当一个小朋友表现不好, 让老师的心情分数减分了, 小孩子们就会对那个小朋友表现出口头的或目光的警告.当心情分数一直保持在九十分以上时, 孩子们就会提醒我给他们讲故事.于是, 我就会乐呵呵地给他们讲故事, 他们也听得津津有味.我想:通过这样一种方式, 孩子们就会变成有心之人, 能真正地把老师当作家人, 体谅老师的辛劳与烦恼, 师生之间就会形成一种互相依赖、互相关爱的关系.

三、爱家中的兄弟姐妹———同学

“家中有同学, 同学伴我长大.”同学是孩子们学习生活中很重要的伙伴, 就如家中的兄弟姐妹, 有了他们的关心、帮助, 自己才会成长得更快.过惯了家中唯我独尊的生活, 面对同龄的四十几位性格、脾气迥异的同学, 好多孩子不知道如何相处.他们会因一点小事而争吵脸红, 会因一丁点的不如意而生闷气、哭鼻子.本学期, 我在黑板的左上角还开辟了一个专栏, 叫“本周要求”, 向学生提出与同学文明友好交往.我先后提出了“学会说对不起”、“学会说请”、“学会说谢谢”、“学会帮助别人”的要求.当自己不小心碰撞了同学或做错了事, 让同学受伤了、伤心了, 要真诚地向对方说声“对不起”;当自己有事要麻烦同学或要同学帮助的时候, 要诚恳地说“请”;当得到了同学热心帮助后, 要真心地说声“谢谢”;当同学有困难的时候, 要伸出双手热情地帮助别人.这些要求于生活小事中帮助孩子们学会友好相处, 让他们真正像兄弟姐妹一样互相体谅, 相亲相爱.

四、为班集体这个家出力

“家中有难题, 大家动脑解决它.”班级是大家共同的家, 家中的事务, 只有大家主动参与, 尽力尽责地去完成, 才能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美好的氛围.对于班级中的卫生工作、纪律管理、收发本子等事务, 低年级孩子争先恐后地要求做.但仅仅有积极性是不够的, 还得有能力, 不然不能把事情做好.比如值日工作, 刚开始的时候, 我挑选会扫地的孩子当值日生, 夸他们爱劳动, 比别人能干.于是, 孩子们觉得当值日生很荣耀, 都争着当值日生.这学期, 我又开始锻炼孩子们自我管理班级事务的能力.班长这个职务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有诱惑力的, 一班之长, 多么光荣, 多么了不起.我利用孩子的这个心理, 设立了值周班长制度, 每周两位班长, 分别管理卫生工作、早读课纪律与路队管理.被确立为班长人选的孩子, 必须是被老师与同学认可的管得住自己的人.这样, 为了当班长, 孩子们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 努力在同学与老师那里赢得印象分.被推荐当了值周班长的孩子, 则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 努力干好自己所负责的事, 因为表现得好, 得到大家的认可, 就可获得“服务之星”的证书.这样的轮值机制, 有效地激发了孩子们的主人翁意识, 调动了孩子们为班集体这个大家庭奉献力量的积极性, 形成了团结向上、积极进取、快乐和谐的“家”风.

孩子勤劳意识培养 篇6

一、勇于尝试游戏活动中的实践能力

随着幼儿一天天长大, 独立意识会逐渐增强。他们会对一些事情表示出极大的兴趣和好奇, 产生想要动手操作的欲望, 对自己要干的事说:“我会、我自己来”等一些话。这时, 教师要及时发现幼儿想要动手尝试的愿望, 不能一手包办, 全部替幼儿完成, 剥夺他们锻炼的机会, 更不能阻止幼儿动手操作的机会, 而要恰当的把握时机, 鼓励幼儿大胆动手尝试。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发复的过程, 教师要给予经常地提醒、检查、鼓励与幼儿在一起积极探索, 使幼儿从独立动手操作中体会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引起幼儿对独立动手操作的强烈兴趣。以后, 在遇到这样的机会, 他们就会自发的独立进行,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幼儿的独立性。

而有些幼儿, 自制力比较差, 意志行为为得到充分的发展, 但在游戏中, 他们表现出一定自觉行为和意志行为。例如:到了冬天, 我们这里经常会下雪, 可以领幼儿到外面玩堆雪人、打雪仗等游戏, 孩子们为了战胜别的小朋友必须用自己的耐力、毅力坚持到底。教师可以在游戏中让幼儿体验各种角色, 也可以让幼儿在某种感兴趣的游戏中排队等待, 借此培养他们的坚持和自制力。

二、自理能力栽培于日常生活中

在幼儿成长到一定阶段时, 就应该要求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这样既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 同时也提高了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许多幼儿在家中是小皇帝、小公主真可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什么都有父母来代办, 等进入了幼儿园以后在短期内仍然不能改掉这个毛病, 做什么事都要找老师, 对于这样的孩子不能总是简单粗暴的批评, 而是要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帮助他们逐步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并鼓励他们向自理能力强的小朋友学习, 提高自己的自理能力。在日常生活中, 教师不能无原则的迁就幼儿, 满足他们的一切要求, 这样幼儿就会养成依赖老师和懒散的习惯, 而是越来越失去自制力。例如:在小班时, 我们班有一个叫李可心的男孩, 刚到幼儿园时, 开始她不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整天哭, 老师怕他上火、吃不饱每天都迁就他, 替他穿鞋、喂饭、收拾床等。可是在小班下学期, 他的一些事情还依赖老师、让老师替他做, 已经成了习惯。如果我们要求幼儿在集体活动中遵守集体规则和纪律, 使幼儿的行动和愿望服从集体活动的目的和要求, 不能随便的侵犯他人的利益或做其他不允许的事情等, 只要我们长期坚持一贯地要求, 幼儿就会逐步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 这样就会增强幼儿的自理能力。就像李可心在我们三位老师一贯的要求下, 现在他学会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自理能力提高了, 不再依靠老师的帮助了, 有时还能帮助其他小朋友呢。

三、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幼儿意志力的培养

在各科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各科的特点, 充分利用或挖掘教学内容蕴含的有利于意志力训练的潜在因素, 对幼儿进行感染和引导。例如:给幼儿讲《铁杵成针》的成语故事时, 让幼儿思考为什么铁杵会磨成针呢?引导幼儿自己找原因, 通过这个故事让幼儿懂得做任何事都要有耐力, 不能半途而废要坚持到底才能取得成功。

体育活动是培养幼儿勇敢, 坚持的良好意志品质的绝好机会, 教师应牢牢抓住这一机会, 培养幼儿不怕困难的精神, 当幼儿在参加攀登、走平衡木、滑滑梯等活动中, 表现出不敢攀登、不敢走、不敢滑时教师应鼓励幼儿说:“老师就在你身边, 老师会保护你, 不要怕, 做个勇敢坚强的孩子”。也可以组织一些体育竞赛活动, 借此来培养幼儿勇敢、坚持等良好意志品质。

教师在组织各科教学时, 应向幼儿提出活动的目标、任务、要求, 这样使幼儿有了明确的努力方向。如:在语言的教学活动中, 向幼儿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在体育活动中, 要求幼儿做有一定难度的动作;在美术活动中, 让幼儿画一定难度的画等等。当然, 教师提出的目标必须是幼儿力所能及的或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目的的, 过于简单或太难的要求都不利于幼儿意志力的培养。

独立意志是衡量人才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是一个人适应社会能力高低的反映, 也是面向未来培养21世纪新一代的具体目标之一。我们不仅要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 还需要他们成为有着坚强意志品质的人, 使他们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依赖他人的帮助, 不怕困难, 坚持到底, 昂首阔步走向社会, 去迎接新世纪的各种挑战。

摘要:现在的独生子女个个都是家中的“小皇帝”, “小公主”他们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 样样事情都有父母、长辈包办代替, 所以, 在幼儿园独生子女胆小、脆弱、娇气、任性, 缺乏独立性、自制性和坚持性, 依赖有余而独立不足, 任性有余而自控不足。因此要培养幼儿做一个独立的意志力坚强的人。俗话说:“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鱼”只是满足一时的口舌逞能;“而授之以渔”却让孩子掌握“终生无虑的能力”。在幼儿的日常教学活动中, 我们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坚强的意志力。

孩子勤劳意识培养 篇7

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龄前孩子存在两个方面的不适应, 即学习性和社会性, 而社会性不适应的发展对学习性不适应的影响更大。提及任务意识, 它是社会性不适应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其缺失不仅影响学生自我意识、自信心、社会性体验方面的发展, 同时对一个人终生的学习、发展都是不利的。

我班中的齐齐同学现已是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了, 可上课时其他同学都能把课本整齐地摆放在课桌上, 唯独她却没有课本, 问其原因, 竟说忘带了。第三天, 跑完早操后, 齐齐的父亲给老师打电话, 说是告知齐齐到学校大门口取文具盒。开校一个月后, 齐齐几乎天天没有家庭作业, 追其原因, 家长说孩子回家不知道老师留的作业是什么。留心可发现, 其实在学校的平行班级中, 像齐齐这样的孩子有很多。

在以上案例中, “齐齐”虽然已到学龄, 但由于任务意识缺失, 便认识不到教师布置的任务要完成, 最终导致丧失完成基本任务的能力。而在幼小衔接中, 任务意识的培养不仅可以缓解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学校系统文化学习的坡度, 还对孩子社会性不适应的改善有积极的帮助意义。由此可见, 幼小衔接中孩子任务意识非常必要。这些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如果不能引起家长或教师足够的重视或支持, 很容易在半学期后就成为“学困生”。针对我校齐齐类的孩子, 探究幼小衔接中任务意识缺失的原因, 十分有必要。

(一) 入学前缺少对小学生活的了解和体验

现在我市除为数不多的几所公立幼儿园能于大班期间与周边小学做好衔接交流外, 大多数私立幼儿园在幼儿教育过程中都缺乏与周边学校的联系、交流, 这种局面致使学龄儿童缺少了解小学生活的机会, 缺乏对小学生活的体验和意识。

(二) 学校缺少对一年级新生的教育缓冲

现在入学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其个性强、自理能力较弱。待其一年级入学后, 因缺乏对学校必要的了解, 虽然情绪兴奋但很盲目。学校由于规范校规和教学, 从时间上统一要求, 造成新入学的学生短期内难以适应小学生活的节奏和教育方式, 进而出现抵触逃避心理。

(三) 家长教养观念影响孩子任务意识培养偏差

受经济发展的影响, 家长在观念与教养态度方面存在着偏差, 许多家长过于重视孩子知识的积累, 而缺乏关注孩子兴趣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重短期成效而忽视从孩子终身发展去思考、实践;过多关注孩子多学拼音和汉字, 学会做数学题, 而忽视了学习过程中孩子注意力是否集中、是否有学习兴趣、能否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能否管理自己的学具等这些影响孩子适应学校生活的隐性因素。

二、策略和方法

(一) 幼儿园

1. 参与日常活动, 培养任务意识。

在幼儿园里, 孩子升入大班后, 教师应引导孩子参与值日生活动、照顾自然角、整理区角材料等日常班级事务, 让孩子在教师和家长之间传带口信或物品, 培养其完成任务的能力和意识。

2. 提高自我服务, 激发参与热情。

升入大班后, 首先要求孩子每日带书包, 按教师要求带学具, 并独立整理书包和收拾自己的学习用品。

其次, 教给幼儿一些简单的汉字, 增强保管自己物品的能力, 如爸爸、妈妈、自己的姓名、住址、记住父母的电话号码等, 使幼儿上学后能够管理自己的书本学具, 不至于丢失。

再次, 幼儿园老师应定期与一年级的教师探讨交流, 相互介绍教育方法, 展示幼儿的学力水平, 在教育目标、方式上做好衔接。

幼儿园还应组织幼儿定期参观小学, 了解小学生的生活, 如观看小学生的升旗仪式, 参与班级卫生大扫除、主题班队会等活动, 从而激发幼儿的入学热情和对小学生活的向往。

3. 转变家长观念, 培养执行能力。

在家长方面做好幼儿入学的心理、物质准备。通过家长会、家园互动栏探讨“家长为幼儿入学前做哪些准备”“怎样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怎样加强幼儿的任务意识”等问题, 使家长认识到幼小衔接的重要性, 并在家庭生活教育中采取相应的教育方式, 帮助幼儿发展完成基本的生活任务的能力。

(二) 小学

1. 丰富形式, 缩短差距。

科学证明:小学低年级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一般是15—20分钟, 而实际上学校每节课都是40分钟。这对于刚上学的孩子来说难以做到, 学校应对一年级的学生灵活作息时间, 如早操、放学、早读时间上教师可以随机调整, 针对幼儿的具体表现, 把学校的教学要求、校规、养成目标等内容通过一年的时间顺应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 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顺利适应学校生活。教学上, 多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具, 力求教学方法的丰富和趣味, 注重学生玩中学、学中玩, 动静结合开展教学活动。

2. 定期培训, 指导家长。

学校每学期应对一年级新生的学前信息进行了解分析, 根据具体情况在新学期前期召开新生家长培训, 促使家长有针对性地指导孩子克服入学焦虑, 快速适应学校生活。

(三) 家长

1. 关注点滴, 制定目标。

一年级新生家长应认真学习科学育儿的知识, 知道任务意识的培养对孩子终生发展的重要性。在平时的生活中, 多关注孩子身心变化和养成教育, 多与孩子沟通, 倾听孩子的心声, 并根据孩子具体表现, 制定可行的阶段性目标, 逐步增强孩子的任务意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

2. 鼓励自理, 提高能力。

从幼儿园大班开始, 家长就应要求孩子自己整理图书、玩具, 收拾小书包和生活用品等, 鼓励孩子独立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记住每天的学习任务和教师的要求, 家长不断给予鼓励、提醒、帮助, 使幼儿逐步克服上学的紧张心理, 积极愉快地投入到学校生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孩子任务意识的培养不仅能让孩子顺利地适应小学生活, 而且对一个人的终身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幼儿园、小学、家长三方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互相协调, 互相配合, 把幼小衔接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摘要:本文根据学龄前孩子任务意识缺失这一问题寻找原因, 从幼儿园、学校、家庭三方面探究合理的培养策略和方法, 从而达到幼小衔接中孩子任务意识培养的目的。

上一篇:常规胸片下一篇:语言应用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