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应用认识(共10篇)
语言应用认识 篇1
摘要:20世纪末以来, “视觉文化”是近几年在全球艺术界颇受关注的一种针对现代和后现代时代的文化表达形式。大部分的艺术形式都是围绕着“视觉性” (VISUALITY) 的问题, 对人类文化和视觉实践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应用。“看”作为人类最直观的一种接受信息的渠道, 一直占据着人类生活最重要的部分, 它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供人们的大脑进行想象和创造, 因此现代生活追求一种视觉的冲击。
关键词:视觉传达,色彩视觉化,设计色彩,应用研究
视觉传达专业在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历程上已经走了相当远的路程, 基本上覆盖了我国所有的艺术设计院校, 它在艺术设计的发展上起到了重要的意义。视觉化的艺术表达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样式, 不同文化, 不同地域, 不同语言的人们, 通过视觉化表达进行文化的交流、信息的传达、情感的沟通。随着交流和审美的需要, 人们创造了更多更丰富的视觉化语言, 色彩就是其中相当典型的一种。色彩直观鲜明的视觉性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和情感, 带动起一个新的视觉传达的领域。在视觉传达设计中体现色彩的视觉化语言的意义与价值, 不只是传达的需要, 也是人类情感寄托的需要。
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培养了多层次高能力的人才, 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也非常具有科学性, 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所有这些专业都是在于看来作为媒介进行信息与文化的传达。作为一名具有多年教学工作经验的艺术设计教师, 我深深地体会到色彩的运用对于艺术的表达是多么的重要, 而只有让学生确实的了解的色彩表达背后的文化意义才是正确掌握运用色彩的方法。我经常跟学生讲解色彩的文化意义, 色彩的文化性来源于人类的文化与文明, 它受到历史, 习俗, 地域, 人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在一定的范围内, 人们在长期的社会文化活动中逐渐建立起了对于文化包括色彩语言的共识。在这种共识下, 色彩的视觉化语言也在人类的心理和生理活动中不断受到提炼和补充, 在人类活动中进行大量的发展与反馈, 从而逐渐丰富起来, 成为我们现在达成一致的、用于交流的“色彩的语言”。由于色彩语言是通过人们对自然万物和生活感触不同, 对色彩所产生具体的或抽象的联想, 所以色彩语言的形成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有着密切联系, 色彩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具有比形体与文字还直观、更丰富的魅力。我们在进行色彩的视觉化设计是就能比较准确地抓住人们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规律, 从而使色彩能够充分的达到信息传达的作用。
设计色彩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正确的掌握在视觉传达设计中使用色彩语言的方法。设计色彩课程是视觉传达专业教育的核心课程, 我们将以此为中心, 通过对课程的概念体系, 课程内容的讲解, 帮助学生系统化的对色彩进行归纳和分析, 其宗旨在于训练学生深入挖掘设计色彩课程的内涵, 清晰的界定色彩语言的概念, 理清色彩视觉化语言的发展脉络, 需找色彩语言内容演变的内在逻辑, 推导出色彩语言文化体系演化的必然逻辑, 明确掌握色彩语言的设计方法。
设计色彩课程旨在训练学生准确地把握色彩的视觉化语言并加以运用。因此对于色彩的语言表达我们要给学生做以下归纳和划分:
1、色彩的传统文化表达。前文我们讲了色彩的文化特征和表述, 特定的色彩会产生特殊的精神感染力。视觉传达设计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色彩带来的民族感和时代感。色彩给人的感觉是因人而异的, 在缤纷多彩的世界里人们对色彩有着很重的依赖。从我们的历史文化发展来看, 节日时节庆祝用的色彩已经在我们的心理根深蒂固了。直到现代, 每逢佳节时, 祖国大地上都会使用大红色来庆祝节日, 此时人类在心理上需要从绚丽的色彩中寻求刺激和满足, 以使自己的情绪得到最极致的宣泄, 同时他们也在追求着色彩带给他们的情感的享受, 这种享受的过程从而形成了某种特定的色彩语言的识别效果。通过对色彩的传统文化的表达我们可以看到色彩的视觉化语言是有着很深的社会原因的, 她对于社会文化和人类生活是离不开的。富有文化气息的色彩语言最能够深入到视觉传达设计的心理情感表达之中。
2、色彩的多元化文化表达。现代社会的文化充分的接轨国际, 多元化的文化表达也是视觉传达设计趋势不可逆转的一部分。多元化重点在对于色彩语言表达的创新设计, 要完美的挖掘和利用各国传统色彩语言表现的风格, 将色彩语言与历史发展进行完美的结合, 赋予色彩语言别具一格的创意表现。但是我们也不能一味追求多元化而忽略了色彩语言的正确表达。色彩语言是复杂和多变的, 有时候将两种文化融合的过于草率也会适得其反, 因此我们要抓住色彩对于人类心理的反应, 辩证的一分为二地看待多元化的表达。
在中国艺术设计教育走向成熟、走向国际化的进程中, 设计色彩教育所扮演的角色应当是意义重大的, 设计色彩教育是现代设计教育当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随着社会的发展,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丰富, 色彩这一重要的形式语言与信息传达媒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就算是在一些具有名望高等院校, 色彩的视觉化语言的运用也显得墨守成规和过于保守。这充分说明我们平时在进行教育教学时对于设计色彩课程教学的一种忽略。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打破以往的相对狭隘的色彩表现观念, 提高学生的宏观构思能力。对于高校设计色彩课程的改革创新, 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利用我们丰富的传统色彩这一深厚积累的财富, 教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去充分的利用这个宝藏, 弥补先天的缺失和不足, 才能使我们设计教育培养的人才真正具有独立的、成熟的设计思维和掌握科学的色彩设计方法。
参考文献
[1][德]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2, 145
[2]杨乃麟.色彩对人们心理感受的作用研究.科教文汇, 2006, (上半月刊) :169-170
[3]赵百祥.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色彩表现.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8, 28 (4) :108-110
[4]乔鸿雁.论包装设计中色彩的情感传达.装饰, 2006, (8) :122-123
语言应用认识 篇2
1,在比较判断的过程中,邻近值不必连比,
CMPAL,0
JEABCD0
CMPAL,1
JEABCD1
CMPAL,2
JEABCD2
..
应为:
CMPAL,1
JNEABCD0
ABCD1:
..
在标题为ABCD0中,再作:
JAABCD2
这种做法端视时间效益而定,似此ABCD1之速度最快。
2,未经慎思的流程:
ADDAX,4
ABCD:
STOSW
ADDAX,4
ADDDI,2
LOOPABCD
..
稍稍动点脑筋,就好得多了:
ABCD:
ADDAX,4
STOSW
INCDI
INCDI
LOOPABCD
..
3,错误的处理方式:
MOVBX,SI
ABCD:
MOVBX,[BX]
ORBX,BX
JZABCD1
MOVSI,BX
JMPABCD
ABCD1:
LODSW
..
上例应该写成:
MOVBX,SI
ABCD:
LODSW
ORAX,AX
JZABCD1
MOVSI,BX
JMPABCD
ABCD1:
..
4,错误的流程:
TESTAL,20H
JNZABCD
CALLCDEF[BX]
JMPSHORTABCD1
ABCD:
CALLCDEF[BX+2]
ABCD1:
..
应该写成:
TESTAL,20H
JZABCD
INCBX
INCBX
语言性别差异的认识与超越 篇3
男女性别差异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差异,针对男女性别差异的所有研究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男女两性在语言使用上的诸多差异,是男女性别差异的一种表现,这种差异早在1913年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对语言中性别差异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两性语言的研究、社会文化的研究,而且有助于预测语言的发展趋势和了解文化习俗,对构建平等、和谐的语言交际环境有着现实意义。本文从语言性别差异的认识和超越两个方面探讨该问题。
一、认识语言性别差异
1语言性别差异的表现
(1)称谓上的差异。正确、得体地称呼对方是保证交际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有着几千年封建宗法制的中国社会,对称谓极为重视,将其视为涉及“崇正名号”的大事。汉语的亲属称谓就充分体现了男女有别,而且具有很强的突出男性的意图:父系与母系亲属称谓有宗亲和非宗亲之分.宗亲拥有同样的姓氏。在称谓上以“堂”修饰,如堂兄、堂叔;“堂”是屋舍建筑中家族聚集之地。关系自然紧密;母系亲属则是外姓,以“表”修饰,表兄、表婶。“表”是室外之意,关系就疏远一些。兄弟之子为“侄”,姊妹之子为“外甥”;儿子之子为“孙”,闺女之子为“外孙”;父亲的兄妹为“伯”、“叔”、“姑”,母亲的则称“舅”、“姨”。这些复杂的称谓往往使西方人束手无策。英语中的亲属称谓较汉语要少得多,但也区别男女。英语的亲属以家庭为中心,一代人为一个称谓板块,称父母的上辈为“Grandpa”“Grandma”,称父母的同辈为“uncle”和“aunt”,表示下辈的有“nephew和niece”。西方人之间,如没有血缘关系,对男子统称呼“Mr.”,对未婚女士统称“Miss”,对已婚女士统称“Mrs.”。
(2)命名上的差异。不同民族在命名上也有性别差异,汉语和英语在男女姓名的选词酌句上就存在相似之处。女性的名字一般都选用女性味足、具有阴柔之美的字眼,让人一看名字就知道是女子。西方女性常以花、草为名,英语中Mary、Rose只属于女性,Tom、Jack只属于男性。汉语有着更为丰富的姓名文化。对于女性的命名,也多以花草等蕴涵小巧、带有美感的事物名称为首选,如:香、嫒、菊等.女性的名字像花一样美且有诗意,体现出汉民族对女性美的独特视角。男性则多取自与权利和力量相关的事物,常用的有:刚、强、勇等。姓名的选词直接反映了社会文化对于性别的价值评判标准。女性的纤弱温柔与男性的威猛英勇形成截然不同的风格。从对男女性别上寓意的明显差异可见,社会对男女的期望内容不同.对男性的要求是勇敢、刚毅,能光宗耀祖、建功立业,而对女性则是温柔、贤惠,能相夫教子、孝敬公婆。
(3)内容上的差异。“共同语言”是建立在婚姻和爱情基础上除肢体语言外的一种口头沟通、交流方式,对维护夫妻间情感和营造和睦家庭氛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社会定位、看问题的角度、立场和利益等多种因素的差异,男女说话涉及的内容往往不同。男性热衷于社会话题,喜欢对当前的热点问题发表意见,谈论的是生意经、政治、体育、竞争等;而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张三今天打了儿子等家务杂事,则是女性谈论的话题。男性话语的民族国家大空间和女性感性趣的家庭生活的小空间,虽然并不能说明男性的谈话严肃重要而女性的谈话琐碎无聊,但男女话语内容上的差别如不引起足够的重视,会造成“共同语言”的缺失。进而影响男女双方的情感交流。
在语调的使用上男女两性也有明显差异。女性倾向于使用表示疑问、征询的升调,即便女性对所说话语内容确定不疑,仍会使用表疑问的上升调,而男性常用表示肯定语气的降调。
语言中的性别差异还表现在性别词语的不对等、男性语言泛化等方面,此处不再赘述。
2影响语言性别差异的主要因素
语言是人使用的,人的社会、文化特征必然会在语言使用中得到反映。除男女生理机制、心理、个体的因素外.男女两性所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形成男女语言差异的最主要因素。
(1)社会因素。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语言中折射出来的性别差异并不是由语言符号本身的自然属性决定的,而是特定社会的价值和民族思维方式在语用习惯中的必然反映。语言中的性别差异背后蕴涵、隐藏着深刻而又复杂的两性意识,男女两性自出生之日起,其社会角色与地位就被预设好了,男性始终被告知需具有男子汉气概、要有阳刚之气,要勇于挑战,要做命运的主宰;女性则被提醒要温柔、服从、文静,要严守社会规范。“男性应该怎么样”、“女性应该怎么样”,“我们每个人一出生就生活在一个不断展开的关于性别差异的叙事之中,这一叙事形成并规定我们的角色认同、个人行为、自我观念以及性欲满足的种种可能的范围和可能性”。男女两性观察社会的视角不同、评价标准不同,性别差异通过语言媒介表现出来也是情理之中的。
(2)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语言不仅反映社会传统文化,同时又强化了传统的观念和概念。语言中的性别差异深受文化渊源的影响,中国儒家文化的鼻祖孔子.在两千年之前就给女性作了定位:“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圣经》中,亚当与夏娃分别是男人和女人的祖先,夏娃原是亚当身上的一根肋骨——这意味着女人就是男人的附属品。亚里士多德在《动物的起源》中写道“女人是残缺不全的男人”。东西方传统观念对男女两性的不同的评价和文化认同是一致的:男性代表正的一面,是统治、支配的象征,而女性则代表了负的一面.是从属和依赖的象征。“男尊女卑”的文化特征既规范了人的性别特征,又制约了不同性别的人如何使用语言,通过语言这一通道表现出来的女性语言特征就是倾向于接受男性观点;顺从、消极、优柔寡断和不确定;多关注家庭生活琐事;在交际中持配合态度等。“在成长中的儿童缓慢而痛苦地适应社会成规的同时,他的祖先积累了数千年而逐渐形成的所有思想、理想和成见也都铭刻在他的脑子里了”(帕尔默)。传统文化观念是造成性别语言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二、超越语言性别差异
古今中外,显现在语言符号中的性别差异总是存在,只有了解和认识了这些差异,才能最大限度地克服性别差异制造的交流障碍,超越差异,促进男女两性的交流和理解。
1性别差异给交流造成障碍的同时。使交流更具挑战性和创造性
人类世界是由男女两性共同组成的,因此在语言结构、思维和文化等方面有许多相同和相通的地方,在“同”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和探究差异,同时也在超越差异。这种超越可以从无意识、不自觉的行为,转为有意识、自觉的实践。
2性别差异对语言的影响客观存在,无法避免
我们要正确认识、合理利用性别差异对语言产生的影响,跳出“性别怪圈”,在着眼于男女两性成长的社会亚文化的前提下,从对儿童进行教育始即采取相应措施减少两性间的排斥、支配和骚扰,以肯定女性而非贬低女性的态度正确对待语言中的性别差异,既要考虑到性别差异因素,又不能用传统的观念强化这种差异,在课堂教育中让男女学生识破性别差异背后的文化建构,鼓励他们打破这种文化建构,获得思想上的解放。
3语言有性别差异之分,却无性别优劣之别
男性和女性既是对立的,又应该是和谐的。男女两性因其社会传统文化的差异,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要想在交际中弱化、排除差异障碍,获得交际成功,除了要注重学习、深入了解性别语言差异产生的背景文化,对涉及异性性别歧视的词语应避免使用,尽量使用优雅、得体、礼貌的语言外,还要兼收并蓄对方特色,克服自身弱点,努力适应对方的语言风格,相互尊重,提高社会性别觉悟。更重要的是男性作为社会的主体,要克服以个人所属群体看问题的思维定势,避免在话语中抬高本群体,歧视他群体,培养“男女平等”意识,构建平等、合作、和谐的现代化社会性别。
4处于“第二性”的女性应从信念、智慧、人格全方位历练自己,增强自立自强精神
女性要克服自卑、自疑、自弃和弱者意识,从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偏见中解脱出来,把女性群体的命运和时代联系在一起,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在以男性为主的社会中拥有话语权,避免人为地强化性别差异。
语言应用认识 篇4
作为交际工具、思维工具和符号系统的语言有着一系列内在和外在的规定性, 普通语言和艺术语言自然也都符合这些规定性, 但除了这些共性之外, 普通语言和艺术语言还各自有着一些不同的特点, 这些不同归根结底都是普通语言认识功能和艺术语言美学功能的不同。
1 普通语言的抽象性与艺术语言的形象性
普通语言的主要功能是认识功能, 而“认识”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抽象的过程, 需要从现象中概括出一般的性质, 因此普通语言在认识上一般是抽象的。艺术语言的功能除了具有认识功能以外, 还要有很强的表现功能。艺术语言的表现功能则要求语言具有较强的形象性和生动性。黑格尔说过“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 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 (黑格尔, 1979) 感官的形象在文学中, 则是通过语言得到表达的, 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则要求调动语言的各种修辞手法和描摹手段。比如, 形容女性漂亮, 普通语言可能仅止于“高挑”、“白皙”、“苗条”等, 而曹植在《洛神赋》当中写到:“其形也, 翩若惊鸿, 婉若游龙, 荣曜秋菊, 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 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 娇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 灼若芙蓉出绿波。” (朱东润, 2002) 曹植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来描摹洛神的美丽, 这和普通语言的认识和指称功能是极为不同的。普通语言只要使接受者认识到某女性很漂亮即可, 而艺术语言则需要调动一切语言手段使女性的美丽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对于艺术语言的这一生动形象性, 刘勰有很好的说明。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曾称赞诗经的语言说:“灼灼状桃花之鲜, 依依尽杨柳之貌, 杲杲为日出之容, 漉漉拟雨雪之状, 喈喈逐黄鸟之声, 喓喓学草虫之韵。”刘勰的话充分说明了艺术语言和普通语言不同的特征和功能。
2 普通语言的外指性和艺术语言的内指性
与其认识功能相一致, 普通语言是外指性的, 即指向语言符号以外的现实世界, 必须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 经得起客观生活的检验, 并必须遵守各种形式逻辑的原则。而艺术语言则是内指性的, 是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 指向作者的心灵世界、指向作品主人公的心灵世界。有时也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例如杜甫的诗句“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和“月是故乡明”等, 就明显违背了客观事实, 但是因为艺术语言是内指性的, 只要符合作者的心境就可以了。再比如雪莱在《西风颂》中写到:“让预言的号角奏鸣!哦, 西风啊, /如果冬天来了, 春天还会远吗?”这里的春天和冬天也不是指季节意义上的冬天和春天, 而是指人生的困境和逆境。再比如, 顾城在他的诗《一代人》当中写到:“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其中, 黑夜、黑色的眼睛和光明都表比喻和象征, 喻指黑暗的社会现实、作者的心胸以及理想。但这样的艺术语言在普通语言中却不常见, 这是由普通语言的认识功能和交际作用所决定的。
3 普通语言的“自动化”与艺术语言的“陌生化”
所谓“自动化”言语, 是指那些在生活当中非常熟悉和经常被运用的言语。由于普通语言的主要作用是认识和交际, 所以若非迫不得已人们必须运用大家都很熟悉的语言, 否则就会影响到交流和认知。而艺术语言却不同, 由于“我们的审美知觉比起我们普通的感官知觉来更为多样化, 并且属于一个更为复杂的层次。在感官知觉中, 我们总是满足于认识我们周围事物的一些共同不变的特征。审美经验则是无可比拟的丰富。它孕育着在普通感觉中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无限的可能性。” (卡西尔, 1985) 当作家追求那些无限的可能性时, 他面临的并不是一个个允许他随意驱遣的词语。所以他们为了增强作品的审美效果, 引起读者的注意, 他们常常打破语言的常规, 通过对普通语言的“形变”、艺术化的“扭曲”去强迫读者仔细阅读和慢慢品味, 从而形成艺术语言的陌生化效果 (童庆炳, 2008;李荣启, 2005) 。比如郭沫若的《凤凰涅槃》中的诗句:“我们新鲜, 我们净朗, 我们华美, 我们芬芳, /一切的一, 芬芳。/一的一切, 芬芳。/芬芳便是你, 芬芳便是我, /芬芳便是他, 芬芳便是火。/火便是你。/火便是我。/火便是他。/火便是火。/翱翔!翱翔!/欢唱!欢唱!”诗人将本来不是形容人的语言来形容人, 将句子翻来覆去、颠三倒四, 造成了凤凰再生后的强烈的新鲜感、自由感, 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效果。艺术语言的陌生化效果可以表现在艺术语言的语音、语法、逻辑等各个方面。但是艺术语言特有的陌生化的表达方式, 突破语言固有规范并非目的, 指示达到特定艺术效果的语言手段, 所以艺术语言的“陌生化”得有一定的度, 否则语言便会产生强烈的变异, 甚至阻挡和拒绝读者的阅读, 以至于适得其反。
4 普通语言的大众化与艺术语言的风格化
普通语言是供人们交流和认知, 普通语言的这个功能就决定了语言使用者要尽量遵守共同的语言规则, 尽量减少“个人化”的东西, 而采用大众化的语言形式。比如从口语交流或者学术论文中随便摘抄一些段落, 几乎难以辨认说出这些话的人。而艺术是为了表达作者对人生、世界和情感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作为表达手段的艺术语言往往也是非常独特的, 带着鲜明的作者个性的印记。某个作者的艺术语言一旦成熟, 就表现为某种独特的语言风格。因此一个作家有自己的语言风格, 一个读书广博的读者能够通过一定的篇章字句分辨出哪些语言出自哪些作者的手笔。
5 普通语言的单调性与艺术语言的音乐性
普通语言的主要功能是认知和交流, 而认知和交流对音乐性一般没有要求。艺术语言则不同, 艺术需要通过语言把作者内心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表达出来, 而这些独特的体验和感受通过一定的音乐手段则更加容易表达。因此一般的艺术语言都具有音乐性。仅就文学艺术来看, 学者公认的是诗歌作品的语言具有音乐性, 事实上在散文、剧本和小说中的语言也具有音乐性, 只是不像诗歌中那么明显罢了。艺术语言具有音乐性的根本原因在于, 人的感情是具有音乐性 (节奏和韵律的) , 比如人高兴时的基本节奏是欢快, 人痛苦时的基本节奏是低缓。艺术作品恰恰离不了表现人的情感。
总之, 除了上文提到的一些特点以外, 艺术语言还具有凝练性、情景性、独创性、多样性等特点。由于普通语言与艺术语言在功能上的不同, 普通语言和艺术语言呈现出以上不同的特点, 这既是普通语言和艺术语言的不同特点, 也是普通语言和艺术语言的不同功能。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第1卷[M].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79:87.
[2]卡西尔.人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5:184.
[3]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37.
[4]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202.
[5]李荣启.文学语言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141.
中班语言教案:《认识时间》 篇5
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以下是“中班语言教案:《认识时间》”,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教学目标
1、培养幼儿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激发幼儿对数字的兴趣。
2、引导幼儿认识时钟,能区分时针、分针,学会看整点。
3、引导幼儿讲出幼儿园一天的生活,并学习运用文字、符号、图画等形式制作作息时间表。
教学准备
1、教具:大的钟面一个(能拨动时针和分针),课件
2、学具:幼儿自制的小时钟、表现幼儿一日活动的图片每人一套、1――12的数字头饰2套,分针时针各2根,每人一套作画工具、废旧材料、胶水、剪刀、黏土等。
教学方法:观察法、探索法、操作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1、通过谈话的形式引出课题。
师:小朋友帮助老师修好了钟表,老师可真高兴,谢谢你们,现在我再也不会因为不知到时间而发愁了,只要看看表我就知道是几点了,小朋友你们认识时间吗?
评析:通过谈话,激发了幼儿认识钟表的愿望
2、了解钟表的外部构造。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时钟有哪些小秘密吗?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钟表上有哪些数字?(1、2――12)
师:钟表上还有什么?他们的长短一样吗?粗细一样吗?他们转动的速度一样吗?谁转得快?谁转得慢?(教师通过课件演示让幼儿了结时针和分针转动的规律)请小朋友用自己的小时钟指一指哪是时针哪是分针。
师:小朋友发现了时钟这么多的小秘密,你们可真了不起,看,连小叮当也在称赞小朋友呢,来,大家和小叮当打个招呼吧。小叮当想参观我们的幼儿园,下面请小朋友带小叮当一起出发,看看小朋友在幼儿园一天的.生活并参观我们的幼儿园好吗?
3、学习看整点。
(1)师:早上,太阳公公露出了红红的笑脸,小朋友们背着小书包高高兴兴的来上幼儿园,小朋友,告诉小叮当你是几点来上幼儿园的?(课件演示)(引导幼儿自由发言)
师:小朋友看看幼儿园的钟现在是什么时间?看看分针指在什么地方?时针指在哪里?
教师小结:看整点的时间有一个小窍门,分针指在12,时针指在几,就是几点整。小朋友现在你知道我们幼儿园的钟现在是什么时间了吗?
(2)(课件演示)上课时间到了,小朋友正在上课,小朋友听得可真认真,看,连小钟表都在夸大家呢。
小朋友看看现在是几点?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幼儿说出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
评析:活动中通过让幼儿做小主人,让幼儿有一种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了幼儿展示自我的愿望,让幼儿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来
4、通过游戏《时针分针转转转》复习巩固对整点的认识。
师:小朋友,游戏的时间到了,让我们和小叮当一起来做个游戏好吗?我们这个游戏名称是《时针分针转转转》,请12位小朋友分别代表钟面上的12个数字,按照钟表上数字的排列顺序围成一个大圆圈,请两位小朋友分别代表时针、分针,站在圆圈的中间,听小叮当的口令,小叮当说什么时间,时针和分针就赶快把小叮当说的时间表示出来,游戏分成两组,比比看那组的表针转得又对又快。取胜的小队小叮当会奖给他们一张小叮当图片,小朋友有没有取胜的信心?这里有1―12 的数字头饰,和时针、分针请小朋友选择自己喜欢的头饰带好,我们的游戏马上就要开始了。(教师指导幼儿游戏,时针、分针请小朋友轮换代替,通过游戏,让幼儿巩固有关整点的知识)
评析: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复习巩固所学知识,能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而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又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竞争意识
5、创作《我的一天》
师:小朋友,拿起你的工具,把你在幼儿园中渡过的一天记下来好吗?
根据幼儿的设想的创作形式(绘画的、泥工的、废物制作的),让他们自愿组合成小组。
师:下面让我们一边欣赏着钟表店里的美妙音乐,一边设计小钟表吧。
幼儿开始制作。
评析:多样的作业形式,彻底打破了以往单一技能的训练,充分考虑到了幼儿的个别差异,有利于幼儿个性的发展和协作精神的培养。背景音乐的播放让幼儿有身临其竟的感觉,并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乐曲中钟表形象。
6、活动结束
对语言文字训练的认识 篇6
一、课堂现状
自新课程标准重新修订以来, 语文教学只抓教学情节、环节进行“发胖式”分析理解的现象仍很严重:一些老师在教学中只关注如何震撼学生心灵, 使得联系生活的感悟和对语言的探究显得匆忙肤浅;或者只注重挖掘文本情感资源, 忽略了现实生活而空谈人文精神;尤其是作文教学, 只注重传授写作技巧, 忽视让学生畅说生活和生活感悟。即使设计了语言文字训练, 也因为过分强调了自主而使得训练不到位, 缺乏表达的规范性, 说写的交流只重视内容的反馈, 忽略了语言的形式, 教学中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在老师的“忽悠”中逐渐淡化。
二、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性
语言是文本的核心, 语文学习的核心就是进行有效的语言学习。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根据日常生活需要, 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培养学生“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可见, 语言文字运用对“人”的生活、成长起举足轻重作用;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 丰富语言的积累, 使其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 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是语文学科的特殊使命, 是其他学科替代不了的。
三、在阅读教学中落实语言文字训练的尝试
1. 要激发兴趣
心理学家布卢姆指出:“学习的最大动力, 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在课堂中, 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设计生动有趣的训练内容是激发学生兴致勃勃学习、训练、理解文本的有效手段。笔者非常赞同潘文彬老师所说:“课堂上, 帮助学生认识汉字, 能一笔一画地书写汉字, 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引导学生倾听老师和伙伴的说话, 能听懂他们说话的意思, 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能把自己想说的话讲清楚、说明白, 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指导学生读中学写, 自由写作, 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 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根据教学内容, 只要我们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精心设计, 就一定能设计出方式多、效率高、有趣味的语言文字训练题。
2. 要讲究方法
(1) 在读中训练。《50招提升孩子的表达力:引爆语言风潮》指出:“朗读是一种技巧的训练, 也是理解课文、开阔眼界、陶冶情操的重要方法。朗读能帮助孩子理解课文, 领会作者意图, 发展语言, 学习写作方法, 激发孩子情感, 提高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引导、鼓励学生声情并茂朗读文本,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以及口头、书面表达能力都会更上一个新台阶。
(2) 在说中训练。课堂教学是师生双向交流的过程。在交流中, 如一老师所说, 即是“引导学生搜集、整合文字信息, 将存在于文字背后的形象用语言文字加以物化……更为重要的是, 纠正了阅读教学过度感悟的弊端, 加强了言语实践, 落实了语文实践的学科特点。”在课堂中, 只要教师注重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就会达到预期的设计目的。如在《生命生命》一课, 我展示句子“它挣扎着, 极力鼓动双翅, 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 那样强烈!那样鲜明!”引导学生声情并茂读后讨论:读了句子, 你有什么感受?在见仁见智的回答中, 让学生形成了“飞蛾在我手中挣扎, 它想极力逃生, 我感受到飞蛾有很强的生命力”的共识, 然后抛出练习题:“此时, 飞蛾的生命完全掌握在我的手中, 因为只要____, 它就____, 生命就____。”学生畅所欲言, 补充说话的内容五花八门, 学生不但训练了语言, 还懂得了珍爱生命、尊重生命。
(3) 通过想象训练。教材大部分课文通俗易读懂, 承载着传授语文知识的重任, 有的注重体现写作方法, 有的注重展现优美语句, 有的注重彰显人文精神……教师基于教材找准了语言文字训练的切入点, 如根据文本大胆想象, 进而适时引导, 会让学生在想象中磨砺语言。如教了《只有一个地球》, 我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此时, 你一定有话对地球母亲、对人类或对自己说, 请把你的心里话写下来吧!”这一训练, 既满足了学生表达个性化语言的需要, 又深化了文章主旨。
(4) 在课外阅读中训练。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多读书, 读好书, 好读书。其实, 引导学生广泛阅读, 扩大阅读量, 在阅读中也是积累语言文字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 可根据学生心理年龄特点, 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作品, 如低年级学生适合阅读带拼音的彩色动画类图书;可以从教学需要出发, 引导学生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文章、名著。如教学《草船借箭》时, 我根据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 讲了几个在《三国演义》中记载的精彩故事后, 然后给学生推荐《三国演义》, 鼓励学生读整本书。此举不仅能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也有利于语言的积累, 更体现了阅读教学的课程化。
语言性别差异的认识与超越 篇7
筅河南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刘彬
男女性别差异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差异, 针对男女性别差异的所有研究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男女两性在语言使用上的诸多差异, 是男女性别差异的一种表现, 这种差异早在1913年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对语言中性别差异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两性语言的研究、社会文化的研究, 而且有助于预测语言的发展趋势和了解文化习俗, 对构建平等、和谐的语言交际环境有着现实意义。本文从语言性别差异的认识和超越两个方面探讨该问题。
一、认识语言性别差异
1. 语言性别差异的表现
(1) 称谓上的差异。正确、得体地称呼对方是保证交际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有着几千年封建宗法制的中国社会, 对称谓极为重视, 将其视为涉及“崇正名号”的大事。汉语的亲属称谓就充分体现了男女有别, 而且具有很强的突出男性的意图:父系与母系亲属称谓有宗亲和非宗亲之分, 宗亲拥有同样的姓氏, 在称谓上以“堂”修饰, 如堂兄、堂叔;“堂”是屋舍建筑中家族聚集之地, 关系自然紧密;母系亲属则是外姓, 以“表”修饰, 表兄、表婶。“表”是室外之意, 关系就疏远一些。兄弟之子为“侄”, 姊妹之子为“外甥”;儿子之子为“孙”, 闺女之子为“外孙”;父亲的兄妹为“伯”、“叔”、“姑”, 母亲的则称“舅”、“姨”。这些复杂的称谓往往使西方人束手无策。英语中的亲属称谓较汉语要少得多, 但也区别男女。英语的亲属以家庭为中心, 一代人为一个称谓板块, 称父母的上辈为“Grandpa”“Grandma”, 称父母的同辈为“uncle”和“aunt”, 表示下辈的有“nephew和niece”。西方人之间, 如没有血缘关系, 对男子统称呼“Mr.”, 对未婚女士统称“Miss”, 对已婚女士统称“Mrs.”。
(2) 命名上的差异。不同民族在命名上也有性别差异, 汉语和英语在男女姓名的选词酌句上就存在相似之处。女性的名字一般都选用女性味足、具有阴柔之美的字眼, 让人一看名字就知道是女子。西方女性常以花、草为名, 英语中Mary、Rose只属于女性, Tom、Jack只属于男性。汉语有着更为丰富的姓名文化, 对于女性的命名, 也多以花草等蕴涵小巧、带有美感的事物名称为首选, 如:香、媛、菊等, 女性的名字像花一样美且有诗意, 体现出汉民族对女性美的独特视角。男性则多取自与权利和力量相关的事物, 常用的有:刚、强、勇等。姓名的选词直接反映了社会文化对于性别的价值评判标准。女性的纤弱温柔与男性的威猛英勇形成截然不同的风格。从对男女性别上寓意的明显差异可见, 社会对男女的期望内容不同, 对男性的要求是勇敢、刚毅, 能光宗耀祖、建功立业, 而对女性则是温柔、贤惠, 能相夫教子、孝敬公婆。
(3) 内容上的差异。“共同语言”是建立在婚姻和爱情基础上除肢体语言外的一种口头沟通、交流方式, 对维护夫妻间情感和营造和睦家庭氛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社会定位、看问题的角度、立场和利益等多种因素的差异, 男女说话涉及的内容往往不同。男性热衷于社会话题, 喜欢对当前的热点问题发表意见, 谈论的是生意经、政治、体育、竞争等;而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张三今天打了儿子等家务杂事, 则是女性谈论的话题。男性话语的民族国家大空间和女性感性趣的家庭生活的小空间, 虽然并不能说明男性的谈话严肃重要而女性的谈话琐碎无聊, 但男女话语内容上的差别如不引起足够的重视, 会造成“共同语言”的缺失, 进而影响男女双方的情感交流。
在语调的使用上男女两性也有明显差异。女性倾向于使用表示疑问、征询的升调, 即便女性对所说话语内容确定不疑, 仍会使用表疑问的上升调, 而男性常用表示肯定语气的降调。
语言中的性别差异还表现在性别词语的不对等、男性语言泛化等方面, 此处不再赘述。
2. 影响语言性别差异的主要因素
语言是人使用的, 人的社会、文化特征必然会在语言使用中得到反映。除男女生理机制、心理、个体的因素外, 男女两性所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形成男女语言差异的最主要因素。
(1) 社会因素。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语言中折射出来的性别差异并不是由语言符号本身的自然属性决定的, 而是特定社会的价值和民族思维方式在语用习惯中的必然反映。语言中的性别差异背后蕴涵、隐藏着深刻而又复杂的两性意识, 男女两性自出生之日起, 其社会角色与地位就被预设好了, 男性始终被告知需具有男子汉气概、要有阳刚之气, 要勇于挑战, 要做命运的主宰;女性则被提醒要温柔、服从、文静, 要严守社会规范。“男性应该怎么样”、“女性应该怎么样”, “我们每个人一出生就生活在一个不断展开的关于性别差异的叙事之中, 这一叙事形成并规定我们的角色认同、个人行为、自我观念以及性欲满足的种种可能的范围和可能性”[2]。男女两性观察社会的视角不同、评价标准不同, 性别差异通过语言媒介表现出来也是情理之中的。
(2) 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语言不仅反映社会传统文化, 同时又强化了传统的观念和概念。语言中的性别差异深受文化渊源的影响, 中国儒家文化的鼻祖孔子, 在两千年之前就给女性作了定位:“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圣经》中, 亚当与夏娃分别是男人和女人的祖先, 夏娃原是亚当身上的一根肋骨———这意味着女人就是男人的附属品。亚里士多德在《动物的起源》中写道“女人是残缺不全的男人”。东西方传统观念对男女两性的不同的评价和文化认同是一致的:男性代表正的一面, 是统治、支配的象征, 而女性则代表了负的一面, 是从属和依赖的象征。“男尊女卑”的文化特征既规范了人的性别特征, 又制约了不同性别的人如何使用语言, 通过语言这一通道表现出来的女性语言特征就是倾向于接受男性观点;顺从、消极、优柔寡断和不确定;多关注家庭生活琐事;在交际中持配合态度等。“在成长中的儿童缓慢而痛苦地适应社会成规的同时, 他的祖先积累了数千年而逐渐形成的所有思想、理想和成见也都铭刻在他的脑子里了” (帕尔默) 。传统文化观念是造成性别语言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二、超越语言性别差异
古今中外, 显现在语言符号中的性别差异总是存在, 只有了解和认识了这些差异, 才能最大限度地克服性别差异制造的交流障碍, 超越差异, 促进男女两性的交流和理解。
1. 性别差异给交流造成障碍的同时, 使交流更具挑战性和创造性
人类世界是由男女两性共同组成的, 因此在语言结构、思维和文化等方面有许多相同和相通的地方, 在“同”的基础上, 我们发现和探究差异, 同时也在超越差异。这种超越可以从无意识、不自觉的行为, 转为有意识、自觉的实践。
2. 性别差异对语言的影响客观存在, 无法避免
我们要正确认识、合理利用性别差异对语言产生的影响, 跳出“性别怪圈”, 在着眼于男女两性成长的社会亚文化的前提下, 从对儿童进行教育始即采取相应措施减少两性间的排斥、支配和骚扰, 以肯定女性而非贬低女性的态度正确对待语言中的性别差异, 既要考虑到性别差异因素, 又不能用传统的观念强化这种差异, 在课堂教育中让男女学生识破性别差异背后的文化建构, 鼓励他们打破这种文化建构, 获得思想上的解放。
3. 语言有性别差异之分, 却无性别优劣之别
男性和女性既是对立的, 又应该是和谐的。男女两性因其社会传统文化的差异, 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要想在交际中弱化、排除差异障碍, 获得交际成功, 除了要注重学习、深入了解性别语言差异产生的背景文化, 对涉及异性性别歧视的词语应避免使用, 尽量使用优雅、得体、礼貌的语言外, 还要兼收并蓄对方特色, 克服自身弱点, 努力适应对方的语言风格, 相互尊重, 提高社会性别觉悟。更重要的是男性作为社会的主体, 要克服以个人所属群体看问题的思维定势, 避免在话语中抬高本群体, 歧视他群体, 培养“男女平等”意识, 构建平等、合作、和谐的现代化社会性别。
4. 处于“第二性”的女性应从信念、智慧、人格全方位历练自己, 增强自立自强精神
女性要克服自卑、自疑、自弃和弱者意识, 从传统的“男主外, 女主内”的性别偏见中解脱出来, 把女性群体的命运和时代联系在一起, 积极投身社会活动, 在以男性为主的社会中拥有话语权, 避免人为地强化性别差异。
清代李渔曾说:人生就是戏台, 历史也不过上戏台, 而且只有两个人唱戏, 一个男人, 一个女人。我们相信, 随着时代的进步、语言的净化, 男女两性间的沟通会更和谐、更美丽。
参考文献
[1]赵足娥.壮族学生英语语音性别差异研究.教学与管理, 2008 (12) .
[2][美]波利.扬—艾森卓.性别与欲望—不受诅咒的潘多拉.杨广学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
[3]约瑟芬·多诺万.女权主义的知识分子传统.赵育春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语言应用认识 篇8
什么是“语言边界”呢?很明显,语言边界就是语言在表达人类思想与情感方面的表意功能的局限。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认为语言是基于符号及意义的一门科学,进而把作为符号系统的语言划分为“能指”与“所指”。其中,所指指向的是概念 ;能指是声音的心理印迹、音响形象。基于以拼音文字为主流西方语言,索绪尔指出语言符号有两个特性 :符号的任意性与符号构成的线性序列。从索绪尔的视角理解“语言边界”,即“能指”与“所指”是否对等?
西方的语言学家对此有比较一致的认识,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的边界就是思维的边界,“能指”与“所指”是对等的。在维特根斯坦看来,语言界限以命题是否有意义、是否可以描述为可能的或实在的事态为标志。他认为语言的无意义有两类 :一是与事实无关的质料,如伦理等 ;二是描述事实而本身不可以描述的描述形式。他说 :“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而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沉默。”[1]尽管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观后期出现了明显转向,即从的逻辑语言分析转到的日常语言分析,但前后期对“语言边界”这一问题保持了较为一致的看法,代表了西方语言学界在“语言边界”这一问题上的普遍认识。
反观以西方学者对“语言边界”的看法,我国古代文论中却与之形成了一套极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认识。以象形文字为演变与发展基础的汉语,历经几千年的积淀,形成了世界上鲜有的音、形、义结合的语言系统。我国古代学者虽未受到近代以来以印欧语系为代表的西方语言学的影响,但他们不断地在本土语境内部探寻汉语言文学表达的界限。与以英语为代表的西方音位语言的比较分析,我国古代文学研究者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一套与之相反的“语言边界”观。
二
在人类社会早期,其各领域知识混沌合一,并不像近代以来价值领域分化、“现代性”的长足发展,各领域知识分门别类地向纵深发展。如同哲学、艺术,文学在这个历史时期内是作为通识的知识形态存在的。在我国古代文论中,现今看来的文学往往与作为哲学、政治、历史等领域的文献资料混合在一起。因此,早期对哲学的“语言边界”的认识也可以视之为对文学的“语言边界”的认识。
我国古代最早对语言边界有显著认识的是先秦时期的老子。老子对“道”与“名”的辩证的看法开启了古代文论对这一问题探究的先河。在《道德经》第一章,老子说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 ,万物之母。”在此,老子认为可以言说的“道”流于经验,而作为超验领域的形而上之“道”是无法用经验中的言词来传达的。可言说的“道”指向经验的现象界,不可言说的“道”指向超验的本体界。那么,老子是如何来言说不可言说的“道”呢?首先,他不直接说“道”是什么,而从反面来讲“道”不是什么。他说 :“视而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道德经》第十四章)其次,老子不采用逻辑推理式的语言表达“道”,而是以天才顿悟式的口吻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稍晚于老子的孔子在《周易·系辞传》说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 ? 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在孔子这里,“言”是使用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语言,“言不尽意”则是说这种语言在表达思想情感方面的局限,即依靠概念的逻辑语言,是无法充分表现特殊的、个别的事物。如何解决“言不尽意”的难题,孔子认为“立象以尽意”,即圣人借助形象来表达意念。《系辞传》指出“象”对于表达“意”,有着“言”所不及的功能,这就为后来的言、意、象辩证理论与“意象”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开辟了空间。
道家的另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观念,他进一步形容“道”:“世之所贵道者书也 , 书不过语 , 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 , 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 而世因贵言传书。”(《庄子·天道》)庄子反复申明“言不尽道”:“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 ;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 ;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庄子·秋水》)庄子多用寓意的方式突出其“得意而忘言”的认识 :“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 ;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言者所以在意 , 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庄子·外物》)显然,比起老子的反其道与天才的阐释方法,庄子提供了一种更行之有效而意义深远的“道”的寻幽探胜之路。
汉代年轻的思想家王弼在孔子“立象以尽意”的基础之上对“言”、“意”、“象”形成了较为辩证的认识 :“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 ;重画以尽情伪,而画可忘也。”(《周易略例·明象》)在此,“意”要靠“象”来显现,“象”要靠“言”来说明。但“言”和“象”本身不是目的,“言”只是为了说明“象”,“象”只是为了显现“意”。因此,为了得到“象”,就必须否定“言”;为了得到“意”,就必须否定“象”。王弼在“言”与“意”(即能指与所指)之间引入“象”,充分体现了古人在“言不尽意”的语言表达困境中所进行的探索,这是对“语言边界”这一难题的有效回应。
三
魏晋时期,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语言边界”这一问题的阐发承接了先秦两汉的文论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对文学语言场域的特性进行了深入肌理的分析与评论。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方其搦翰,气倍辞前 ;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在文学创作论方面,如何克服“言不尽意”、“言征实而难巧”的困境成为重要的问题。因此,刘勰提出“文外之重旨”的学说对这一难题的克服。《文心雕龙·隐秀》:“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 ;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 :斯乃旧章之懿绩,才情之嘉会也。夫隐之为体,义主文外,秘响傍通,伏采潜发,譬爻象之变互体,川渎之韫珠玉也。”童庆炳先生对此有较为贴切的解释,“重旨,即没有说出来的言外之意”,“文学创作者应在提炼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使意义产生于语言文字之外”。[2]刘勰充分认识到文学语言的缺陷,在文学创作方面,作家的主观体验具有多样性、复杂性、朦胧性,因而特拈出“重旨”这一范畴,认为作家应该采取别样的语言策略,达到“意内言外”的艺术效果,从而化解“言不尽意”的困境。
刘勰之后,在我国古代文论中,晚唐时期的司空图对“语言边界”的看法也颇为独特。他在《与极浦书》论述道 :“戴容州云 :‘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於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谈哉?”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倡 :“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言韵外之致耳!……傥复以全美为上,即知味外之旨矣。”司空图认为要传达出“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关键还是要在“言内”、“象内”、“韵内”下工夫,这就对文学语言的提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王弼的言、意、象的哲学命题不同的是,司空图对“象”的认识是着眼于文学语言的独特性,即文学作品的言、意、像分别对应着文学作品的表层、中层、里层,既然文学的里层的“意”是无法通过作为表层的“言”来直观的,只有从中层的“象”入手,力求达到“象外之象”这一艺术效果,为文学创作与欣赏提供有力的支撑。在此,司空图强调的“象”是在实象与虚象的交融中表现文学语言的深层。
到了明清之际,王夫之对文学的革新认识进而对文学语言形成了较为特出的看法。他在《明诗评选》(对高启《凉州词》评语):“诗之深远广大,与夫舍旧趋新也,俱不在一。唐人以意为古诗,宋人以意为律师绝句,而诗遂亡。如以意,则直需赞‘易’陈‘书’,无待诗也。”他对“诗”与“易”、“书”的质的区分,进一步彰显了文学作为人的情感表达的灵性抒发的特质。他在《姜斋诗话》进一步阐释 :“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耶?古人绝唱句多景语,如‘高台多悲风’、‘蝴蝶飞南园’、‘池塘生春草’、‘亭皋木叶下’、‘芙蓉露下落’,皆是也,而情寓其中矣。以写景之心理言情,则身心中独喻之微,轻安拈出。”船山先生认为,“诗言志”,但“志”并不是诗的根本,诗的根本是诗歌作品中的“意象”,是作者要表达的个人情感。因此,文学追求的是一种“但见性情,不睹文字”的艺术境界,文学语言所要表达的也是情感的“真”,而寓情于景则是文学语言表现“情”的上乘手法。
与王夫之相较而言,清代的叶燮对文学的认识与对文学的“语言边界”的看法有许多共通之处。《原诗·内篇》云 :“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 ;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诗之至处”是无法用明晰的语言来表现的,它能达到的只是一种能衍生出诸多意义的混沌状态。他认为诗的根本是作品的“意象”,朦胧而不可用言语来阐释的境界是诗的最高境界,“唯不可名言之理 , 不可施见之事 , 不可径达之情 , 则幽眇以为理 , 想象以为事 , 惝恍以为情 , 方为理至、事至、情至之语”。叶朗先生说的好 :“艺术反映的‘理’,微妙精深,艺术反映的‘理’,带有某种想象性,艺术反映的‘理’,则带有某种模糊性。”[3]叶燮先生攫住了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但对其表达的边界则有更为清醒的认知,因而对文学语言不求了然于心,转而追求朦胧幽眇的境界。
结语:
中国古代文论中对“语言边界”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进 :先秦两汉时期,文学作为通识的知识形态,无论是作为形而上的“道”,还是的表达智慧与情感的“意”,都是无法阐明的 ;魏晋以来,文学的审美特质逐渐受到重视,被视为表达作家的独特情感的体验。然而,我国古代文论家大体上都一致认为,文学语言无法充分表达作家的情感与智慧,转而采取一定的语言策略,从而突破语言边界,达到思想情感与符号形式、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显然,这与西方学者的“言”、“意”对等的“语言边界”观形成了截然相反的对照。
摘要:我国古代学者不断地在本土语境内部探寻汉语言文学表达的界限,无论是先秦两汉时期对文学作为通识的知识形态的理解,还是到魏晋时期对文学语言场域中的“语言边界”的感知,或是明清以来对文学特质的强调,形成了与西方“语言边界”观截然相反的认识体系。
语言应用认识 篇9
我在过去的绘画中一直追求现实主义的情感,喜欢力量感和体量感强、有气势的作品,着眼点放在技巧上,研究诸如造型用笔、色彩搭配等表达方法。在欧洲艺术考察旅程里,我带着先生的启示和好奇心,希望发现油彩和画布下面的某种东西。
普拉多博物馆,建于18世纪,位于西班牙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Prado)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博物馆之一,亦是收藏西班牙绘画作品最全面、最权威的美术馆。收藏有15—19世纪西班牙、佛兰德斯和意大利的艺术珍品。尤其以西班牙画家戈雅的作品最为丰富。时值普拉多美术馆里有三四个厅在展出大型创作,是19世纪西班牙的几位技巧特别精湛的画家力作,我以前在画册上见过部分的作品,当时佩服得不得了,觉得场面宏大,技巧完美。站在画前,听杨飞云先生分析这批画家,他却有不一样的见解。杨老师举例说到其中的一张大型历史题材的创作:这幅画处处精彩,一看到这张画,首先被各个人物衣服上的漂亮用笔吸引住了;众人物中也不清楚哪个是主要的,哪个是次要的;冲突的两方人物都被画得如此华丽,褒贬不分,没有了立场,主题内容华贵但含糊。这次听到的杨老师对他们这批画家的分析,令我认识上有了很大的转变。
张西 / 渔港系列之一 油画 190cm×175cm 2009年
←张西/渔港系列之二油画190cm×175cm2009年
→张西/渔港系列之四油画180cm×180cm2010年
张西 / 渔港系列之三 油画
1990年,在乔治·莫兰迪诞辰100周年之际,波洛尼亚市政府为了纪念这位大画家,将数百年来一直是市政府所在的阿库瑞奇欧皇宫改建为莫兰迪美术馆。在莫兰迪美术馆看馆藏作品时,我知道莫兰迪既推崇早期文艺复兴大师的作品,也对此后各种流派的大胆探索有着强烈共鸣。他最初沉迷于印象主义,对塞尚的绘画颇感兴趣,也学习过立体主义的绘画方式。在经过兴奋、茫然、探寻后,莫兰迪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开始了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探索。但是我还有一点相当不解,就请教钟涵先生说,我接受不了莫兰迪的冷静,他把艺术中诗意感性的东西给压抑掉了!钟先生后来讲解道:莫兰迪作品中表达的精神与自然,是平行发展的,他在探寻最平凡状态中最深层意识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境界。听了钟先生的分析后,一知半解的我后来在塞尚的画中又感觉到了莫兰迪的那种秩序感。
塞尚认为“线是不存在的,明暗也不存在,只存在色彩之间的对比。物象的体积是从色调准确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来”。他的作品大都是他自己艺术思想的体现,表现出结实的几何体感,忽略物体的质感及造型的准确性,强调厚重、沉稳的体积感,物体之间的整体关系。有时候甚至为了寻求各种关系的和谐而放弃个体的独立和真实性。从塞尚开始,西方画家从追求真实地描画自然,开始转向表现自我,并开始出现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流派,形成现代绘画的潮流。塞尚这种追求形式美感的艺术方法,为后来出现的现代油画流派提供了引导,所以,其晚年为许多热衷于现代艺术的画家们所推崇,并尊称他为“现代艺术之父”。在我看来,塞尚画面中的主体总是倾斜的,比如桌子、瓶子、苹果,然后他又在另一些小的地方上,比如布纹、露出的桌子的一角找到反向的线支撑平衡了画面。任何的东西都摆放得恰到好处,无可增减,情感被控制到极致,在一张平凡无奇的静物画里,展现出一个小宇宙般的运动。而莫兰迪力求探寻最平凡状态中深层意识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境界,在有意无意间也和中国文人士大夫画家的意趣相合。被毕加索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画家”的巴尔蒂斯曾这样评价:“莫兰迪无疑是最接近中国绘画的欧洲画家了,他把笔墨俭省到极点。他的绘画别有境界,在观念上同中国艺术一致。他不满足表现看到的世界,而是借题发挥,抒发自己的感情。”莫兰迪通过画静物、风景,在现实的物象和心中的自然中找差距,表现出一个纯化的精神世界。莫兰迪的瓶瓶罐罐和中国画的山水花鸟异曲同工。可见,艺术无论东西方,追求的境界都是一样的。
后来在马德里看到了洛佩兹的个展,他是个具有非常冷静的观察力并具有较强观念性的当代画家。他严格的控制自己在艺术表达中的欲望,仅仅呈现为冷峻的还原对象,但他又因追求时间推移而在画面中呈现出一种强烈的痕迹感。理性完全控制了他的画面,他把自己的绘画归结到一个没有诗性的极为本质的结果中,而宽广的马德里似乎因为他执着的塑造而近乎一种直叙的坦诚。
在卢浮宫我仔细端详了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同样是人体雕塑,为什么米开朗基罗的作品格外雄伟健壮,气魄宏大,充满无穷的力量呢?面对《大奴隶》时,同行的朋友说曾在《米开朗基罗传》里看到米开朗基罗喜欢把做好的雕塑推倒在地上,以获得整体感。推倒后的雕塑中多余的枝杈如飞扬的手臂、伸出的腿脚会被收紧回躯干的大体块中甚至被切断,拧动感加强,浑然一体,单纯了反而加强了力度。我也曾在画肖像中有过这样的体会,比如一个白内障的模特,他的眼睛已混浊得看不见黑眼珠,但画出来后感觉比自己平时画的正常的眼睛更单纯深邃而有力度。是的,创作时候不必在意那么多小的欲望,想起钟先生谈看待艺术问题时的告诫。这些伟大的石头也带我回溯大师与巨作的时代,生存现实的苦难,使西方文明从理性寻找出路,从理性展开形而上的思辨,思考肉体与情感、灵魂、上帝的关系。
张西 / 渔港系列之六 油画 175cm×175cm
欧洲之行对我触动最大的是,之前我总关注画面上自己个性的宣扬,缺乏思考如何理性地看待画面,更缺少深刻体会艺术中的精神性问题。大师们的作品带给我纯粹的视觉的愉悦享受,也用博爱、宽容、创造等积极伟大高尚的精神力量浸润我的心灵,给我诗意,让我温暖,或者教我悲悯,让我安宁。我知道古希腊和古代中国的艺术理想就是“神”的境界。柏拉图甚至认为,真正美好的诗歌非人力可为,皆是神作。在西方学者开始逐步意识到神性真实与物质表象没有绝对界限后,暗合了中国人神相和的美学理念。让我们的艺术创作有了共同的最高标准。
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市中心的博物馆广场上,国立博物馆和市立美术馆之间,矗立着一座以玻璃和墙壁组成、呈几何构造的四层现代建筑,这就是梵高美术馆(Van Gogh Gallery)。在梵高美术馆参观时,有一对观众在我前面观看梵高的一张海边的风景画,男的跟女的说,这不就是你家窗口看出去的风景吗?听到他们的话,我心有所动。美好的事物都有它的一个共通点,优秀的艺术也是。
我相信,在我艺术道路上所不断追寻的对自然的热爱里,会有一刻开始,在熟悉或者陌生的形象带来的气息里,精气神自然而生。
←张西/渔港系列之五油画180cm×180cm2010年
→张西/雅鲁藏布油画190cm×175cm
张西 / 汉堡人 油画 175cm×175cm 2013年
←张西/南海潮油画200cm×180cm2014年
→张西/南海潮之二油画
语言应用认识 篇10
最近听了一节六年级数学课———《倒数的认识》。 整堂课上得行云流水, 每个教学环节的处理, 都能看出教师的用心所在。 这是个长年执教高年级教材老师所上的课, 因为教材中每一个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或难点, 教师在课堂中都能有效布控, 从容解决。 从这节课中, 我们看到了一个男教师所特有的睿智与幽默, 上课条理非常清晰, 有条不紊, 没有多余的废话。这也是我一直希望能达到的高度。
不过在这节完美的课中, 老师还是出现一个失误。教育教学永远是个遗憾的艺术, 所有再精彩的课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 教者将昨天学生的预习作业与课堂练习同步进行, 边练习边指导, 当出示一位学生的作业时, 教者问道:“我为什么给这个学生打错呢?” (同时示题1/11× (11/1) =1) 对于学生所填的11/1老师给予学生一个“×”。并说明这里就写成11, 以后遇到此类题目都要写成整数。教师绝对化的语言让学生与听课者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我就想, 老师想得出最适合写法是有必要的, 但是11/1的写法本身并没有错误, 只是一般情况下, 我们并不这样写。教师用绝对话的语言与一个鲜红的“×”给所有的学生设置了关卡, 只此一路别无他法。无独有偶, 在学生继续练习的过程中, 竟然也有一题与练习中出现的情况是一致的。这时教师瞠目结舌。教者是机智的, 因为此时刚好下课, 老师想借机过场了。但是这个班的学生反应却很快, 不停追问老师这种情况怎么办。这让教者很是尴尬。如在平时, 教者可以直接将自己的意见继续贯彻下去, 但现在有很多老师在听课, 他不能轻易否定教材中出现的情况为错。如果认为教材有错, 那么他需要绝对的权威证明教材有误, 但是他不能这样说。因为11/1本身并没有错, 只是习惯上我们并不这样书写而已。教者的绝对语言在此出现了致命一击, 这个突发状况的产生, 至少让人清楚教者在备课过程中出现了两个问题。第一, 教师受以往教学经验的影响, 为防止学生今后出现类似于11/1的情况, 就强行将这一可能出现状况提早掩埋掉。为了让学生加深印象, 教者将这一环节进行强化, 鲜红的“×”与教师绝对的语言, 让学生清楚明白了教者的意图。第二, 教师在对教材进行整理、疏通时忽视了练习题的设置情况, 未曾预料到教材中竟有与自己意见相反的习题。至此教者发现自己刚才的话语说得太绝对了, 意识到11/1本身不是一种错误, 而自己刚才在讲解过程中, 由于语言的使用不当, 使学生的认识产生了偏差。但此时又不知如何回头了。我想, 此时老师如能及时承认自己刚才言语中错误成分, 换种说法的话, 学生肯定是允许的, 你的尊严也不会受到什么影响。
通过这件事, 让我想到, 我们平时在教学中应注意自己教学语言的处理。 有些事物的存在不是对与不对的问题, 而是习不习惯、适不适合的问题。 面对此类问题, 教师要慎用语言, 不要将事物绝对化。 例如:有的教师在进行几何图形面积公式的运用中, 经常会提到这样一个问题, 就是要求这个图形的面积, 一定要知道什么? 学生在老师多次引导下, 往往就会说, 要求这个问题, 一定要知道底与高, 其实在解决实际问题时, 有时并不需要一定知道底和高, 如果告诉你底与高的乘积, 也能顺利算出某些图形的面积。 这种教学行为在日常教学中是经常出现的, 却不被广大教师注意到。 教师的语言往往带有指导性与方向性, 一旦被学生接受, 如果不能及时修正, 则往往会成会学生今后学习中的隐患。 因此, 教师面对自己所说的话一定要思虑再三, 不能为了消灭学生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 不能单纯为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就将教学语言绝对化。 这种做法好比杀鸡取卵或饮鸩止渴, 这种做法是应试教育留下的直接隐患, 是埋藏在教者内心深处的一种情结, 一种教育理念。
摘要:教师平时在教学中, 应注意教学语言的处理。有些事物的存在不是对与不对的问题, 而是习不习惯、适不适合的问题。教师要慎用语言, 不能将事物绝对化。在解决实际问题时, 教师的语言往往带有指导性与方向性, 一旦被学生接受下来, 如果不能及时修正, 往往会成为学生今后学习中的隐患。
【语言应用认识】推荐阅读:
语言应用功能06-28
语言应用目标07-25
应用文语言05-28
C语言指针应用06-01
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培养08-28
语言文字应用复习策略08-29
语言应用能力商务英语05-16
应用文写作语言特点08-11
英语语言应用型人才09-13
单位语言文字应用情况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