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现状及对策(共11篇)
中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现状及对策 篇1
中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现状及对策
[作者] 李镗
[内容]
首届全国中学生(初中组)语言文字应用竞赛已经结束。透过这次有益的活动,来探究一下中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工作者、语言文字工作者为提高中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应主要开展哪些工作,应该是很有意义的。
一
从初赛的成绩统计看,全国参赛的13个省、直辖市,大部分学校的平均成绩在60分上下(计算机处理汉语汉字的初步知识部分占10分,未计算在内),如果扣除“有关我国语言文字工作的初步知识”的得分(这部分占10分,学生得分率达95%),那么语言文字应用部分的得分率则要低于60%。决赛甲组试题总分为700分,5个队总得分为510分,得分率达72.8%。乙组试题总分为570分,5个队总得分为290分,得分率仅为50.8%。考虑到初赛和决赛都是经过较充分的准备后进行的,所以上述两组数字表明,目前中学生语言文字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还较多,水平亟待提高。为便于说明问题,我们从省级重点校、城区普通校、乡镇普通校随机抽了131份初赛试卷做了统计分析。
1.字形规范
字形规范涉及错别字、繁体字、笔形、笔画数、笔顺等内容。学生对常写的字掌握较好,如“罐头”的“罐”、“就餐”的“餐”、“副食”的“副”等,但对一些常说而不常写的字则掌握不好,如“荧光屏”的“荧”、“萤火虫”的“萤”、“轻盈”的“盈”、“户枢不蠹”的“蠹”等。对笔画数掌握较好(试卷第14题,得分率为85%),而对笔形、笔顺则掌握得较差。很多学生不了解基本笔形(笔画)为8种,即点、横、竖、撇、捺、提、折、钩。“以”字和“引”字的起笔都属折笔(该题得分率仅为21%)。试卷第13题问各组字最后一笔笔形相同的一组是哪组。正确的选项是D--“戒母卵肃祭”,选对的只有31%,问题出在“肃”字上,多数学生写“肃”时最后写右下的一竖,而不是最后写下边中间的一撇一点。51%的学生选了错项C--“务场身卢必”,问题出在“必”字上,“必”字的.一撇应为第四笔,而不是最后一笔。失分率高的还有第10题,50%的同学没看出“一愁莫展”中的“愁”应写作“筹”,12%的同学没看出“变本加利”中的“利”应写作“厉”,8%的同学没看出“知迷不悟”中的“知”应是“执”。单看“愁”和“筹”、“利”和“厉”、“知”和“执”一般是不会混淆的,但在应用过程中,在某个词语环境中,学生就分辨不清了。究其原因,恐怕跟教师没有引导学生把字义(语素义)和词语义联系起来理解和记忆很有关系。
2.读音规范
从决赛看,重点学校读音规范的问题解决得较好。读初中教材中的书面语词,甲组5个学校代表队均没有读错的,而乙组5个队中4个队有失误,如把“曲高和(hè)寡”的“和”错读为é,“为(wèi)虎作伥”的“为”错读成wéi。从读错的例子看,一是读字读半边的情况较多,如把“酗(xu)”错读为xiōng,把“吮(shǔn) ”错读为yǔn,把“酊(dǐng)”错读为dīng。二是多音字问题多。试卷第19题要求判断带点字读音都不同的词,正确选项为B--着数
[1][2][3][4]
中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现状及对策 篇2
语言表达能力是从事各种职业所共同需要的一项核心技能, 社会交际中如何应用语言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因而准确地把握语言并能灵活地使用语言是体现大学生素质能力的重要方面, 然而目前, 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着语言表达能力不足的缺陷。这种状况和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不相适应或有一定的差距。我认为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足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语言表达不精确, 引人误解。
这一点主要表现在大学生语言表达不够准确、妥帖, 使人感到该表达的没有完全表达清楚, 有语意未尽之感;或总是抓不住重点或中心, 甚至让人感到费解。特别是对一些比较复杂的现象、事理或情感的表达等, 更是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例如:语言缺乏严密的逻辑推理, 甚至矛盾;语句不符合语言表达的语法规范, 显得生硬;用词不当或用语跳跃, 使语句不够通顺等等。
2. 语言表达不清晰, 不到位。
语言表达不清, 主要反映在对语言表达的内容方面。有的学生想要表达认识、思想或情感等, 但不能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来, 甚至让人感到费解。这种表达不清而让对方猜测的现象还是较普遍的。例如:在课堂上, 有的学生要表达自己的思想, 但却表达不到位, 或许他们自我感到表达清楚了, 但对听者而言则有点使其昏昏的感觉。
3. 语言表达不规范, 带有浓厚的方言味。
语言表达不规范, 主要是指大学生的语言表达不标准, 带有浓厚的地方语言特色 (即说方言) 。例如说普通话的音调音值不标准等, 都给大学生在与他人沟通交流上设置了障碍。
二、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现状反思
目前高校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呈普遍下降的趋势,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 传统教育理念的映射。
传统教育理念下, 学生学习就是为了考试。教师是主体, 学生是客体, 课堂教学成为了“一言堂”, 而教学也以考试为中心, 以学生复制标准答案为使命。因此学生的培养, 就像流水线上的现代化生产, 成了是一种标准化作业。
2. 语言教学固有的缺失。
学生的说和写是一种言语的输出, 听和读是言语的输入。两者相辅相成, 互相促进。而我们的教学往往出现的情况是, 注重写, 轻视说, 导致学生出现类似于“茶壶里装汤团——倒不出”的现象。
3. 相关课程资源的贫乏。
课程教学是提高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而相关的一些课程, 在某些高校的课程设置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如“普通话训练”、“口才训练”、“交际口语”等这一类的课程往往只是零星地出现在学校公选课中, 甚至处于一种“可开可不开”或“看人开课”的境地。
除此之外, 还有英语热、网络语言的冲击、语文教育、政策的偏颇及社会环境的影响等等众多因素。因此, 重视对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提高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就显得刻不容缓。
三、提高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对策
目前无论是高校日常教学还是普通话水平测试, 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均表现出滞后现象。这种状况不仅同高校的办学规格和地位极不相称, 而且同全社会正在逐步形成的“说普通话, 用规范字”的大环境也不相称, 因此我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以普通话测试为依托, 充分开发高校教学资源
(1) 推广普通话是关乎祖国语言文字统一、国民基本素质培养的一件大事, 而普通话水平测试则是推广普通话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传授知识的高等学府, 是国家推广普通话的重要阵地, 也是开展普通话测试的重要基地。因此应大力鼓励在校大学生积极参加普通话培训和测试, 从而调动大学生说普通话的积极性。
(2) 开发相关课程, 完善培养体系。对于大学生而言, 无论是日常学习、社会交际、还是面试求职,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均不可或缺。作为拥有丰富教育资源的高校, 应该以学生需求为导向, 开发出一套体系完整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课程, 一方面提供给学生更多的选择, 另一方面则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特别是近年来大学生在面试求职过程中对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视, 更需要高校加强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目前有诸多高校开设了普通话经典诵读、公关语言艺术等公共选修课程以及竞选演说、面试求职、校园招聘模拟大赛等活动, 都有利地激发了大学生的语言表达热情。
2. 立足课堂, 更新教育理念, 改进教学手段
(1) 师生关系的多元化, 使学生“想表达”
传统的教学观念使师生关系演变成一种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教师处于绝对的权威状态, 而学生则完全是被束缚的对象, 正是这样一种教育把学生由一个个鲜活的、富有个性的生命变成了缺乏主体意识的、在人面前不敢说话的“非人”。因此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 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平等、民主的学习环境, 变“一言堂”为“群言堂”, 从而为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 使学生“想说话”。
(2) 教学手段的多元化, 使学生“能表达”
“能表达”的含义应当有两层:首先, 能运用适当的语音、语气和语速把话说出来;其次, 说出来的话应当合目的合规则。“想表达”是“能表达”的前提和基础, “能表达”则是关键。我认为, 可以采用多种训练方式, 帮助学生实现这一信息传递关键的一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学手段的多元化, 例如讨论式、演示式、比较式等教学手段都能相应地提高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3. 结合校园文化建设, 拓展训练空间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自然延伸, 是学生专业学习成果的实践与交流的载体, 是学生发展自我的空间。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有形资源, 尽可能多地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创造机会。一方面, 组织、扶持和引导相关学生社团 (普通话推广协会、诗歌协会、辩论社、演讲协会等) 的建设, 通过社团活动的影响力, 在同学中形成榜样和示范。另一方面, 适时举办各种竞赛 (辩论赛、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模拟招聘、竞选、相声小品大赛、主持人大赛等) , 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在比赛中得到锻炼。
参考文献
[1]阎立钦.语言教育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康家珑.语言的艺术.海潮出版社, 2003
中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现状及对策 篇3
关键词:中学生 汉语言文字能力 现状 对策
一、研究背景与调查方法
我们采取问卷调查、实地调研访谈、访问校园网论坛等方法搜集材料,对高中毕业生语言文字能力的现状和中学生汉语言文字能力培养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调研和分析。
问卷调查选取浙江省境内16所面向全国招生的高校,涵盖各个层次,调查对象基本上为大学一年级学生,调查数据能真实反映中学语言文字能力培养的实际情况与效果。在整个调研过程中,共发放语言学习调查问卷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25份;语文应用能力调研卷2000份,回收有效卷1566份;中学语文能力教学状况调查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32份。此外,还对各高校校内用语用字进行了调查,與400多名大学生进行了随机交流。
调研结果基本上能反映高中毕业生对汉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认识、对汉语言文字能力习得的态度、中学对汉语言文字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高中毕业生汉字认知与应用能力、汉语书面表达能力、汉语口语表达能力等方面的情况。
二、调查结果
(一)主观评价结果显示,学生对自身的汉语言文字能力评价比较高
1.对自身汉语口语表达能力的评价方面,有58.9%的高中毕业生认为自己在公众场合进行即兴口语表达时可以做到流畅清晰,甚至妙语连珠。
2.对自身汉语口语表达能力满意度的调查中,有70.1%的高中毕业生表示“还可以”或“很满意”。
3.对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满意度的调查中,表示“还可以”或“很满意”的占了66.3%。
(二)客观测评结果显示,学生的汉语言文字能力实际水平相对较低
1.书面表达能力调研结果
通过对高中毕业生的汉字书写,成语、句子选择,汉语拼音理解和词义选择等方面的测查,了解他们汉语言文字基本知识和基本应用能力。结果发现,1566份有效问卷中,得分在60分以上的占54.2%,80分以上的只占4.4%,平均分只有58.3分。
通过对学生论文、自办报纸和刊物文稿、网络留言板和BBS留言的用字用语调查,发现存在明显语言文字错用问题的占22%。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错别字、标点符号乱用、生造字词、语义不明、语句逻辑不通等。
2.口语表达能力调研结果
有准备的口语表达不尽如人意。随机查阅的200份普通话水平测试试卷中,在“说话”项中,有40%以上的应试人在“自然流畅程度”评分项中被扣分(说明:按照评分标准,说话不够流畅,有背稿倾向可以扣0.5~1分;表达不流畅,语调生硬,可以扣2分),说明高中毕业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存在明显缺陷。
即兴口语表达的情况不太理想。对431名高中毕业生的随机抽查情况表明,能够做到在即兴口语表达时口齿清楚、发音比较标准,表达流畅、条理清楚,内容符合话题的,比例不到15%。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叙述的重点不明确,表达的条理不够清楚,主动寻找话题的比例较低,在会话中缺乏对对方话语的理解,谈话内容缺少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原因分析
(一)汉语言文字能力培养方式存在偏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应当说,课程标准对汉语言文字能力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与评价办法等方面的设计都是比较科学合理的,但中学教学并未严格执行这一标准,因此也就没法实现理想的教学目标。原因在于:
第一,应试教育导致基础教育中对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陷入盲区。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特别是在高考指挥棒的牵引下,许多学校把语文教学重点都放在高考的重点和热点上,重知识轻应用,重理解轻表达,重文学轻实用,造成很多高中毕业生只会写格式化的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不会写简单的小论文和应用文。有的高中毕业生连写张请假条也会错误百出,存在格式不对、语句不通、表述不清等问题。“写请假条”是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为什么高中毕业生不会写呢?问题就在于考试不考写请假条。中考不考,高考也不会考,于是学校不重视,老师也不重视,教学过程中一带而过,学生就不会自觉地去练习,久而久之也就不会写了。调查数据显示,有37.6%的学生对自己应用文(如通知、请假条、计划与总结、调研报告等)写作能力“不太满意”或“不满意”。
第二,基础教育在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字能力方面缺乏相应的条件。一是基础教育的师资问题。部分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文字能力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无法完成“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学目标。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有些地区,特别是农村,许多语文教师普通话不够标准,甚至有的老师还在用方言授课。二是教学条件不完善。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需要一定量的综合性语文应用和实践机会,需要教师投入一定的精力,组织一定量的活动,学校提供一定的设施,学生分出一定的时间。调查发现,有41.35%的学生反映中学没有自己组织的文学社团,31.95%的学生反映学校没有创办学生自己的文学刊物,28.26%的学生认为学校对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太重视”,甚至“很不重视”。
第三,中学阶段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字能力方面比较薄弱。“中学语文能力教学状况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有52.25%的大学生对中学语文教学内容“不太满意”或“不满意”,有61.28%的高中毕业生对中学语文教学方式“不太满意”或“不满意”,有28.26%的高中毕业生认为中学阶段对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方面“不太重视”甚至“很不重视”,只有9%的中学语文老师经常在课堂上抽查学生朗读课文,大多数学生每天用于学习语文的时间只有1~2小时,不太喜欢或不喜欢上语文课的学生比例竟高达38.91%。
(二)学生在培养、提高自身汉语言文字能力方面缺少实际行动
“中学语文能力教学状况调查问卷”显示,学生在中学阶段并不十分注重汉语言文字的训练。有60.15%的高中毕业生表示在中学期间没有参加过朗诵比赛,62.59%的高中毕业生没有参加过演讲比赛,72.18%的高中毕业生没有参加过辩论赛,72.74%的高中毕业生没有参加过读书报告会。有60.1%的人表示在读书报告会上积极发言“做不到”或“比较困难”;有39.66%的人表示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表自己的观点“不太做得到”甚至“比较困难”。能经常阅读名著的学生只有18.23%,经常写随笔(日记)的学生只有20.11%,经常与老师交流的学生只占20.56%,有57.89%的学生从来不投稿。
在中学阶段,由于缺乏指导,学生对汉语言文字训练的方式方法也了解得不够,训练不够系统。调查中,有19.74%的高中毕业生表示自己在中学时期虽然重视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但却不知道该如何训练,有11.28%的高中毕业生则公开表示自己不太重视口语表达训练。
(三)我国的汉语言文字能力测评体系不够完善
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有一份由权威部门发布的专门用于对学生进行汉语言文字能力评价的方案,因此无法确定培养、训练的真正目标,也就无法正确评价学生的汉语言文字能力水平。标准不明,则目标不清,训练就会迷失方向。
四、意见与建议
(一)加强宣传和引导,让教师和学生真正重视汉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
语文水平反映在一个人的能力上,表现为语言文字能力,能准确完整地表达清楚一件事情,反映在一个人的素质上,表现为文化素质的高低。这些当然包含直接反映在实际工作能力上,直接影响职业生涯的发展。[1]
有资料显示,根据对美国大企业人事部的120位负责人的调查,写作水平一直是高工资、高技术的标签,是成功者的基本特征。那些写作水平低的人不容易被录用,也很难获得提升。三分之二的美国大企业的雇员日常工作离不开写作。80%以上的金融、保险、房地产等服务业中的公司,在雇用员工时要考察写作。40%的公司要特别培训写作技能不足的员工。美国公司在这方面的投资,一年估计达31亿美元。[2]
有关资料表明,英美德日等发达国家都曾发生过语文危机。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因忽视语文教育导致学生语文水平急剧下降,危及到了社会进步。后来美国国会通过了《2001年一个不能少法案》,要求州政府和地方学区要在12年之内,使所属学校的学生百分之百通过阅读和数学的标准,州政府必须向联邦政府提交实施计划,联邦政府将拨款帮助州政府执行计划。[3]美国通过法律保护和政府行为来支持语文教育改革和达标测试,以期扭转美国青少年阅读和写作能力下降的趋势,这样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二)中小学应从素质教育的终极目的出发,探索学生汉语言文字能力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中小学阶段语言文字教育是基础,学生语言文字基础的扎实与否直接影响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高低。在访谈中,高中毕业生普遍认为中小学教学对语言文字基本功训练有偏颇,导致学生语言文字能力未能达到应有的水平。如对词的运用、实用文体的写作训练、思维训练等都不够重视,尤其对阅读理解与学生原创作文的指导比较薄弱。在对高校教师的随机访谈中,教师普遍反映在指导大学生毕业论文时,要把很多精力花在帮助大学生修改错别字、病句、标点符号乱用等问题上。可以说,目前高校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偏低很大程度上是中小学基础教育的部分“不作为”所引起的。
要想提高中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应该建立一个各科联动的体系。可以考虑在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能力方面另外设立相应的课程,如演讲课、写作课等,供学生选择学习。除开设相应的课程外,其他时间活动同样要承担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培养的责任。只有建立一个师生重视、相互配合、各科协调一致的立体化语言文字培养体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三)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语言文字能力评价标准,构建科学合理的语言文字能力测评体系
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专家委员会委员、考试测量学专家谢小庆教授指出,许多大学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却没有对汉语水平进行验收的方式,这可能是汉语水平普遍滑坡的原因之一。他认为,ZHC(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是一个由语文课程改革催生的语言能力评价工具,体现了语文课程改革的理念。[4]
为了切實提高语文水平,许多国家都制订了必要的语文测试标准,如欧洲议会就有一套统一的语文能力等级,欧洲语言测试协会也制订有语文等级标准。我国香港地区的课程发展议会,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采用了“学习表现等级”来规定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目标,现正拟订一套“基本能力”,清楚地阐释学生在听、说、读、写能力方面所应达到的语文标准。我国目前在汉语水平测试方面已有《中国汉语水平考试大纲》《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大纲》和《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大纲》,分别应用于母语非汉语的外国留学生、我国少数民族学生和母语不限的各阶层社会人士检测汉语水平,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5];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华中科技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一直在对大学生进行中国语文水平测试,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中小学似乎还没有见到类似的测试。
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王登峰指出:我们要构建一个标准,将来不仅小学生毕业语言文字要达到一个水平,初中生、高中生、大学毕业生都要达到一定水平。当然,这是我们的一个美好理想,可行性如何,如何操作,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但至少我们应该明确这样一个思路,作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一个很重要的体现方式,应该对国家培养的人才,在人才规格上,在人才标准上,增加对语言文字方面的要求。[6]
注 释:
[1]邓兴军.部分高校强调”汉语不过不能毕业”是小题大做吗?
[Z].http://www.eyjx.com/eyjx/1/ReadNews.asp?NewsID =1316,2007-08-28
[2]薛涌.美国人如何拯救大学语文[Z].http://www.eyjx.com/eyjx/1/
ReadNews.asp?NewsID=1302,2007-08-28
[3]朱易.“一个也不能少”坐困愁城[Z].www.tangben.com/Finance/
none,2005-05-06
[4]谢小庆:ZHC与语文课程改革[Z].http://www.eyjx.com/eyjx/1/
ReadNews.asp?NewsID=1727,2007-08-28
[5]杨诚.试论推行大学生汉语水平测试[Z].http://www.eyjx.com/
eyjx/1/ReadNews.asp?NewsID=1569,2007-08-28.
[6]王登峰.规范与创新语言文字培训和测试工作[Z].http://www.
china-language.gov.cn/11/2007_6_20/1_11_2257_0_1182320823421.html
中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现状及对策 篇4
摘要:本文站在以人为本的角度,分析了当代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现状,进而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在当代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上的反映。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对自主创新能力的看法,得到了当代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现状。最后,对于自主创新能力的现状,分别从国家、学校以及大学生个人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促进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自主创新现状对策以人为本
正文: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人”指的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即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人。作为当代社会一大主体的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如何,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以及整个民族的命运。
一. 当代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二十岁左右,正处于人思维创造活动发展的重要阶段。思维敏捷、精力旺盛、思想活跃。然而,我国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是比较低的,具体体现以下四个方面。
(一)好奇心强,但创新意识贫乏
大学生对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掌握非常快捷,已不满足于现成的结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并对事物的因果关系的规律性探索越来越感兴趣,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开始逐步地发展。但由于国家教育体制和大学生自身的原因,我们往往只是在单纯的好奇上停滞不前在行动上迟迟不能落实,主动发挥不够,投身实践的勇气和能力欠缺。另一方
面,在观察的速度和广度、观察的整体性和概括性、观察的敏锐性和深刻性、观察的计划性和灵活性等方面,我国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不足。
(二)思维敏捷,但缺少创新思维方法
大学生随着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想象力逐渐丰富起来,思维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思维也较敏捷。但由于知识面窄,学科之间缺乏合理的整合,思维方式往往是单一的和直线式的,致使我们思考问题时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
(三)具有一定的创新想法,但缺乏创新技能
大学生对创新已有一定的认识,希望在学习中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积极寻找新的学习方法。由于学生缺少创新的技能,虽然产生了灵感,但缺少横向联系,最终是昙花一现。要使这些灵感变为现实,需要一些必要的创新技能,而这正是我国大学生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下所缺乏的。由于学校创造性学习的条件局限以及大学生自身不去创设和充分利用学校的条件,我们往往不能把握本学科最新发展的动态,而常常是闭门造车,不去向知识和经验丰富的教师或能力较强的同学请教,不重视相关学科的知识迁移等。创新技能的缺乏限制了我们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四)有创新的热情,但创新精神不佳
大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和教师的引导,有了一定的创新热情。但由于缺乏广泛的沟通和对社会的全面了解,导致了我们的创新目标不够明确。许多大学生虽然不满足于现状,但往往只是牢骚满腹,唉声叹气,缺乏行动的信心。另一方面,大学生也缺乏创新的毅力。有些大学
生也能认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往往虎头蛇尾,见异思迁,放弃追求。
二. 大学生自我主动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
(一)国家方面
国家经济发展形势、产业结构、政策导向、对教育的支持程度都会影响到大学生,甚至整个社会的成员的创新素质水平,因此政府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
1.加大对创新型教育的投入
国家应加大对高等院校实验设备的投资。另外,国家应从政策和资金上支持许多研究机构的科研活动,让它们在国家的支持下进行尖端的深层的研究,从而成为吸引大学生的乐土。
2.引导高校进行创新
我国科研成果不少,但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最主要的原因是产学研结合不紧密。高校间研究缺乏交流,导致科研成果重复研究浪费了许多的资源;而高校研究与企业也缺乏沟通,不了解社会到底需要什么,研究出的科研成果企业不需要。要促进产学研结合,除要求高校与企业建立捆绑结盟制度之外,政府还应当建立战略上的引导。使高校多从事研究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有贡献的项目。
3.加强对高校的监督管理
国内已经为建设创新型社会做了不少工作,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不少高校还是安于现状,不肯做出改革。对于这种现象的产生,有部分原因是国家的监管力度不足。政府应严格监督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并定期从学校科研成果、各类比赛获奖情况、硬件软件设施情况、课程的设置、学生的评价等各个方面来考察学校的推进创新工作。
4.鼓励大学生创业
可以降低创业门槛,刚毕业或毕业不久的大学生最缺少的就是资金,政府应该在这方面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简化大学生创业的手续,在办理执照等复杂流程中提供帮助,为大学生创业开通一条绿色通道。可以建立创业园,将有共同理想的大学生集合在一起,将他们的力量集合在一起,引导他们利用自身的、外部的优势条件去发展,甚至形成产业集群。
(二)高校方面
学校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主要场所,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上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高校应该从教师队伍和教学体制等方面进行改进。
1.学校重建对学生的评价标准
将学生的发明、制作、设计、论文、著作、竞赛等创新成果用学分纳入考核标准,是学生创新成果的一种记载方法。目前许多高校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设立创新学分。在创新学分的激励下,学生会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学习、主动研究、主动思考,鼓励学生向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发展,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培养其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2.教师变灌输为引导
教师在教学中,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建立宽松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筛选有用的知识,构建知识的框架、分析知识的正确性,学习并运用知识。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所要传授的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敢于质疑的品质,使学生乐于独立思考,发现自己的想法。
3.开展课外创新活动
课外创新活动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高校应围绕如何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组织大学生活动小组,提高教师参与大学生科技活动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现有的国际、国内开展的学术讨论大会和竞赛等,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综合竞赛,促使各类顶尖人才脱颖而出。
(三)大学生本身
虽然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是需要具备良好的外界条件的,但大学生自身必须善于利用这些外部条件,积极主动的锻炼及增强自己的创新素质。
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方案 篇5
一、指导思想:
为了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精神,深入宣传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在学校教育教学和各项活动中,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促进我校推广普通话和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向纵深发展,进一步提高全校学生语言规范意识和“推普”意识,努力提高每一个学生普通话的水平,形成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良好风气,养成说普通话的良好风尚,制定学生普通话培训计划。
二、工作目标
通过普通话培训、宣传活动进一步提高全校学生生对推广普通话重要意义的认识,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形成一种自觉学习普通话、使用普通话的良好氛围。
三、主要工作
(一)加大宣传力度
加大使用普通话的宣传力度,在校园内适当的地方悬挂或粘贴宣传使用普通话的永久性标语。在学生中开展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语言文字规范化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文化生活,监督、评测语言文字的社会应用,并面向社会做好宣传、咨询和服务工作,尤其要充分利用普通话宣传周活动的开展,让讲普通话和写规范字深入人心。
(二)把普通话日常培训与日常教育教学相结合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学生日常的课堂学习是学习和运用普通话的最好实践。要掌握好普通话,必须结合日常工作不断运用,在运用中吸取新知识,在学习——实践——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校园内一律说普通话,使普通话真正成为“校园语言”。
(三)加强检查评估、注重资料收集
加强学生在学校普及普通话用字规范化工作的检查评估。一是将这项工作纳入学生个人评估指标体系和团队活动;二是列入学生素质评估的内容。
进一步规范推广普通话工作,要求全校学生在校内所有活动中一律使用普通话,使普通话真正成为我校的校园语言。
注重过程性资料、文档收集。
四、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培训要求: 1.在课堂上能专心听讲,做好听课笔记。2.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3.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4.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做简单的发言。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6.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7.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400字。8.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
9.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汉字,提高书写的速度。10.会写日记、读书笔记,对所读文章的感受或评论做到有观点,有分析,有依据,有见解。
11.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说明,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有感情,有内容,有条理的文章。
五、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培训落实方法:
(一)针对七八年级采取以下落实方法:
1.通过生字词的小测,单元测试和期中、期末考试,来检查学生的听课效果。2.课堂上鼓励学生踊跃发言,表达自己的见解。
3.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组织朗诵兴趣小组、书法兴趣小组、写作兴趣小组等。4.让部分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取得良好的成绩。
5.要求学生每天练一页字,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要求。
(二)针对各年级的特点采取以下落实方法:
1.背诵
对课本要求背诵的篇章,在指导学生背诵、默写时,要求读准字音、正确书写,对容易误读、错写的字加以强调。
2.语言综合表达
在指导学生复习中考试题中的语言综合表达这一项时,引导学生养成语言表达规范、简明、连贯得体的习惯。在课堂与课后将书面表达与口头表达结合,相辅相成。既提高试题应对能力,又提高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如修改病句时,指导学生既要能改正提供的病句,平时说话、写作时也要避免病句的出现。
3.作文
写作是一种综合能力,修改文章也是一种综合能力。指导学生写作时要做到文从字顺,书写正确、工整,并尽量达到语言流畅优美。
指导学生修改别人的文章,修改其中不通顺的句子,锤炼词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改掉那些生造、晦涩或容易引起误解的词语,选用通行、意思显豁、明确的词语;二是选择分量恰当、表现力强的词语),恰当地删繁就减和补充增益。写和改珠联璧合,对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4.其他
可通过拟对联、编短信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增强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六、总结
普通话是我们国家在规范国家语言文字的一向重要工具,我们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的同时,应努力做好语言文字规范工作,把普通话的推广落到实处,争取做好各项文字规范工作。
中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现状及对策 篇6
1.增强母语认同感,唤醒母语使用意识
语言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所在,一个国家的语言文字就是民族的标志和民族文化重要的载体以及语言文字与民族的精神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汉语作为中华民族的母语中国有十三亿人在使用汉语,随着我国的国际地位的上升,汉语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是慢慢的提高。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学习汉语,这是我们引以为豪的地方。所以,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要提高自己的汉语运用意识,要处理好汉语与英语的关系,了解我国的文化和祖国的文明,不断增强对汉语的学习与运用。增强汉语在国人心目中的尊严。
2.提升高校教师语言文字应用水平
中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现状及对策 篇7
一、中职导游专业学生语言表达存在问题
(1) 难以克服的畏惧心理。当前的中职学生, 由于大多数是中考的“落榜生”, 因此普遍存在自卑心理。同时, 由于紧张或担心别人耻笑等心理因素的影响, 在进行讲解时, 怯场现象很严重, 缺乏自信。上台后由于过分紧张而面红耳赤, 声音发抖, 不敢直视老师和同学, 甚至有些学生还拒绝当众讲解。
(2) 语言缺乏条理性, 思路不清晰。有些学生在进行导游词讲解时随意性很强, 看到什么, 想到什么, 随口就讲。这样的讲解看似很流畅, 很投入, 但往往缺乏头绪, 过于平淡, 没有条理性, 主题不够突出, 思路不够清晰, 让人听完以后还是一知半解, 无法留下印象。
(3) 语义表达不清, 措辞不当。由于中职学生对语义的理解、运用能力和导游基础知识相对薄弱, 在进行导游词讲解时, 往往只留意措辞字面的简单含义, 而忽略了其文化内涵或专有用途, 从而会引起误解或造成一定的麻烦。比如, 在讲解佛教景观时, 会涉及佛入灭、寂灭的相关文化, 有学生会用“死亡”一词来表达。事实上, 根据佛教解释, 佛入灭是佛的色身与娑婆世界众生的法缘已尽, 也是修行所欲达到的最高境界。由于学生们对佛教知识理解得不够深刻透彻, 就随意地使用世俗的“死”字来进行解释。这样的讲解, 含糊了佛教的根本, 违背了导游词讲解正确、清楚的原则。
(4) 语言组织存在障碍。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较差, 尤其是语文功底比较薄弱, 语言组织能力不强。因此, 在讲解时容易出现语言重复、遣词造句能力差、缺乏过渡语言的使用等一些问题。同时, 由于学生本身缺乏导游词写作的能力, 因此, 机械套用书本上做示范的导游词。这样的讲解生搬硬套, 缺乏针对性。
二、中职导游专业学生语言表达存在问题反思
(1) 学生层面。作为导游专业课堂的教学主体, 在课堂上, 学生普遍缺乏进行语言训练的积极主动性, 热情不够高, 甚至会出现冷场的尴尬情景。另外, 由于多数的中职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高, 没有阅读和写作的兴趣和习惯, 因此, 语言表达能力不能很好地得到锻炼, 课外知识的积累也不够丰富。
(2) 教师层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在实际的导游专业课教学过程中, 普遍存在着这样的情况, 即教师过于重视导游理论知识方面的考试而忽视了对学生语言方面的训练, 即使有往往也是围绕导游证现场考试指定的几个景点做突击式训练, 缺乏长期性和连贯性。
(3) 教学理念层面。导游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 更应该注重实践教学。但当前, 很多职业学校在导游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不够科学, 重理论而轻实践, 加上实训教学场所不够完善, 设备不够齐全等问题的制约, 所以很多专业课教学都局限于课堂上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 学校很少组织导游专业学生到景点进行实地考察, 学生对于导游语言讲解没有专业的认识, 从而导致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脱节。
三、中职导游专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策略
(1) 启发引导, 锻炼胆量。孔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对于学习兴趣不高的中职学生来讲, 如果他们的求知欲望能被强烈激发, 学习的兴趣也将会被调动起来。这应依靠教师用有效的、激励性强的语言去激发学生言语表达的主动性。如将班级设置为若干小组, 各个小组进行小组讲解、辩论、演讲等方面的竞赛, 或者利用每节课的前五分钟, 让1~2名学生进行表达训练, 要求学生轮流对当地的某一景区点进行讲解, 然后班级同学集体评价。通过这样的一些方式, 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 同时, 可以纠正一些在表达中容易存在的问题。
(2) 理清思路, 有序讲解。导游讲解是否流畅有序, 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导游员讲解的思路是否明确, 条理是否清晰。因此, 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应始终给学生灌输这样的理念。例如在讲解花果山景点时, 在讲解前就要让学生先选定是徒步登山、乘坐缆车登山、还是乘坐景区游览车登山, 再根据不同的游览方式, 设定讲解的线路, 这样在讲解时就能做到条理清晰, 胸有成竹。
(3) 改进模式, 创设情境。针对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以及导游专业课程的要求, 在教学模式上应打破传统的方式, 选用情境教学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课堂上, 通过多媒体演示景区的美景以及导游讲解的示范, 接着让班级学生分小组, 分别以导游身份和客人身份进行讲解和评判, 有条件的话, 可以经常带领学生到景区去实地考察、讲解。通过这样多次的实践与练习, 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讲解水平。
“祖国山水美不美, 全靠导游一张嘴。”然而, 导游员语言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 需要长期的锻炼和丰富的积累。我们中职导游专业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从起点开始, 就能以正确的方式, 在职业发展道路上不断前进。
摘要:随着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 导游人员的队伍在逐渐发展壮大。作为导游服务的灵魂, 讲解服务是导游员的立身之本, 而导游讲解必须使用语言。因此, 对导游专业学生而言, 语言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作为一名中职学校导游专业课教师, 要总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语言表达所存在的问题, 分析这些问题的存在原因, 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中职学生,导游专业,语言能力,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黄桂辛.导游实务[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2004.
中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现状及对策 篇8
【摘要】近年来,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催生了一系列附加产品的诞生,例如互联网通讯、互联网办公、互联网学习……其中,以互联网为生存载体的网络语言正以其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击着我们传统的交流方式,令人猝不及防。年龄大多在12—18岁的中学生作为网民大军的主要力量,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因此在语文学习方面深受这些新潮的网络语言的影响。“你out了”、“有木有”、“酱紫”、“偶”、“菜鸟”等网络词语开始频频出现在中学生的作文写作中。面对浩浩荡荡的网络语言大军的“入侵”,如何守住我们的“语言主场”,确保中学作文教学能在有序的情境中进行,促进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有效学习,并且在应试教育阶段收到最佳效果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网络语言;中学生作文;调研报告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自1987年9月20日钱天白教授从北京向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起,因特网在中国内地开始运行。1994年4月,我国正式加入互联网。从此,互联网事业在我国的发展可谓蒸蒸日上。我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CI)发布的统计报告指出,2007年我国互联网用户为1.72亿,仅次于美国,位列世界第二。2008年,中国网民的数量就达到了2.53个亿,一跃成为世界第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催生了一系列附加产品的诞生,例如互联网通讯、互联网办公、互联网学习……其中,以互联网为生存载体的网络语言正以其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击着我们传统的交流方式,令人猝不及防。“BT”代表变态,“稀饭”代替了喜欢,“886”代表拜拜啦,“顶”代表支持……大多数网民都希望“语不惊人死不休”。年龄大多在16—18岁的高中生作为网民大军的主要力量,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因此在语文学习方面深受这些新潮的网络语言的影响。“你out了”、“有木有”、“酱紫”、“偶”、“菜鸟”等网络词语开始频频出现在中学生的作文写作中。
一、网络语言在中学生作文中的使用现状及影响分析
为了使得本文的数据真实可靠,实地调研是必不可少的。根据对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的吴仲良中学的实地调研和统计,在高中学生的周记或作文中,平均有29%的学生会偶尔使用到网络语言,51%的学生几乎不会使用网络语言,20%的学生会经常使用网络语言。
(一)个人视野直接影响学生们对网络语言的了解程度
在调研中,从高一到高三,随着年龄的增加和视野的开阔,学生们对“偶”、“恐龙”、“潜水”、“土豪”等流行的网络词汇的意义了解得越来越深刻和全面。据统计调研,学生们主要通过网络、电视以及与同学交流等方式,普遍对网络语言都有相当程度的了解。
(二)个体认知影响学生们对网络语言的使用程度
从高一到高三,大多数同学都会在周记和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但是,部分同学由于担心在考试中会因网络语言而扣分,因此就减少或自觉杜绝使用网络语言。即使使用,也会使用没有错别字或语法错误的网络词汇。尤其是高三学生,由于高考或老师的严格要求,大多数人在作文中都不使用网络语言。
(三)教师态度决定着学生对网络语言的使用率
据统计,约占68%的老师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使用网络语言的习惯,但是总的来说他们还是对学生们在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的情况比较排斥,尤其是拥有错别字、语法错误、低俗字眼的网络词汇。拥有15年教龄的高级语文教师唐有名说:“根据2007年的考试大纲规定,学生在考试作文中用生造的网络语言可能会被扣分。因此,在平时的周记或作文训练中我就明令禁止他们使用网络语言,即使是表意正确、符合情境的网络语言也不行。”
(四)网络语言自身的特点吸引着学生的使用意愿
网络语言表达贴切、形象,书写简洁、方便,时尚、有个性,能缓解压力、真实地表达内心世界等特点对学生们有强大的吸引力,这大大提升了学生对网络语言的使用率。此外,在学生群体中,如果大多数人都使用网络语言,不用的话有可能就会当作是“异类”,会受到同学们的排斥和嘲笑,被认为是“OUT”了。
网络语言的异军突起是人们始料未及的,它是伴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网络语言自身的特点对中学生的作文有着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网络语言简单灵活、快捷高效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作文的写作效率;网络语言诙谐幽默、生动逼真,这使得作文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作文生动有趣;网络语言求新求异、不断创新的特点使得学生的作文充满朝气和活力。但是,网络语言随意性大、缺少规范使得作文课堂秩序混乱,学生作文纰漏百出;网络语言自身的错别字、语法错误等问题直接影响学生们的作文质量以及对母语的认知能力。处于高中阶段的青少年认知能力还不成熟,缺乏生活历练,分不清美丑。用“霉女”来代替“美女”,“鸭梨山大”来代替“压力山大”或“亚历山大”,BT来代替“变态”,这些错别字、有歧义的字眼、低俗字眼严重扰乱汉语秩序,一旦运用在作文中,就对传统的中国汉语结构造成严重的影响。
二、网络时代背景下的中学作文教学改革策略
在本次调查中,约占58%的老师明确表示反对学生在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33%的老师认为规范的、符合情境的网络语言可以使用。的确,流行的未必就是经典,新奇并不代表创造。网络语言在中学生作文中的使用加大了汉语语法秩序的规范;挑战严肃认真的教学氛围;严重影响学生对作文,甚至对各学科的学习态度。因此,教师的引导规范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疏导并不代表“一棍子打死”。
(一)以语法为依托,强化作文基础
教育部于2001年、2003年先后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育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然而,随着汉语、文学分科的取消,语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也岌岌可危。近几年来,很多人认为,主、谓、宾、定、状、补等句子成分的划分在语文学习中, 最让学生头疼,从而大大削弱了学生对语文这门科目的学习兴趣。最重要的是,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大多数教师坚持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就不教的原则,对于语法知识的教学,或者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或者干脆让学生自己看,教师则成了旁观者。但是,一个没有语法修辞知识的母语教学,其科学性必然大打折扣,对于中学生学好母语,提高语文成绩和文学素养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其中,最明显的影响就体现在中学生的作文上。语法素养决定学生的母语基础,这对于中学生提高作文水平大有裨益。只有以基础为保障,学生才懂得在作文中尽量避免使用网络语言,至少可以分辨哪些网络语言可以使用、哪些不能使用。endprint
(二)以活动为手段,促成课堂回归
资阳市乐至县吴仲良中学的实地调研和课堂实录显示,大多数老师都坚持着传统的“定主题—讲要求—学生写—教师评”的模式。老师的任务主要是安排作文,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撰写作文。教师评改完毕就标志着一次作文练习的结束,个别老师会朗读优秀篇目。因此,学生的作文平均成绩始终保持在40分左右。
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对作文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仅花费时间,效率还是最低的。命令禁止不仅对于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学生毫无用处,反而会激起他们内心的反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我认为,改革作文教学模式很有必要。例如,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写作方式,鼓励全班同学轮流上讲台展示作文课堂的教学。除此以外,开展“我谈网络语言在作文中的使用”的辩论赛也是大有裨益的。
以活动为手段,促成课堂回归。这一措施的实施,就把有语病、有错别字的网络语言放在了全班同学的“放大镜”之下,同学们通过共同学习,就能在轻松、融洽的氛围中明确网络语言的利弊,对规范作文课堂、提高写作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以交流为保障,塑造健全人格
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一直都是老师们的责任所在。作为陪伴青少年成长的人民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要“传道”,尤其是在道德滑坡、世风日下的当今社会。
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使学生明白“道”的深刻内涵,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作为语文教师,作文板块的教学正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重要环节。俗话说“文如其人”,教师不仅可以透过学生作文,了解学生的性格,更能把握他们的思想状态,洞察他们的心理活动。教师的评语更是与学生的直接对话。此外,通过定期与学生面对面、平等的交流也是一种可取的方式。
开展活动也好,教育引导也罢,一切形式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帮助学生提高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这一宗旨而服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可以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学情、校情的方式,避免学生使用粗陋、错误的网络语言,引导学生规范写作,在提高作文成绩的同时,促成作文课堂的有序回归。
通过实际调研和访谈,笔者得知,许多网络语言不符合语法规范,它们仅仅是某个时间段的一种网络交流或口口相传的词汇,没有经过时间的大浪淘沙和规范语言的严格鉴定,经不起实践的检验。中学生作文中网络语言的出现,是由于现在他们经常在网络上使用网络语言,久而久之便带进了作文中。高中时期,同学们应学习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要随意跟风。因此,我们要讲究网络文明、尊重传统文化,尽量避免在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即使偶尔使用,也要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C].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7(08).
[2]郑玉峰.网络语言与语文教学[J].语文教育,2007(0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李杏保, 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 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4.
[5]于根元.网络语言概说[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6]于根元.中国网络语言词典[M](前言).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7]周建民,熊一民.最新网络交际用语词典[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8]秦训刚, 晏渝生.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9]仲伟丽,申小龙.革命来了[N].E时代周报,2005.
[10]闪雄.网络语言破坏汉语的纯洁[J].语文建设,2000(06).
[11] 郑玉峰.网络语言与语文教学[J].语文教育,2007(05).
[12]李立新.网络语言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
中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现状及对策 篇9
一、初中英语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现状
(一)对教案重要性认识不足
从目前我国初中英语教学现状来看,多数初中英语教师对教学设计并没有足够的认识,初中英语教师往往认为教学设计就是撰写教案,或许一些教师明白教案不能与教学设计划等号,但是也无法从中总结出二者之间存在何种差异。从教学来说,教学设计是一个具有动态效果的过程,而教案知识组成教学设计中的一部分。另外在初中英语教学之中,很多教师都是通过教学大纲进行课堂教学,并没有针对教学进行有效备课,也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英语实际学习情况。甚至一些教师只是在需要是才进行教案的撰写,例如公开课以及评优课等于自身利益挂钩的情况下,在日常教学之中,拿着书本进教室的现象常有发生。对教学设计认识严重不足是目前我国初中英语教师的现状。
(二)对设计教学活动的重视程度不足
在初中英语教学之中,培养学生对英语的运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我国初中英语教师在设计教学之中,对听力的教学设计能有有效帮助初中学生熟悉对话,并且通过听说的方式对文中的语言特点进行教学。在口语教学的设计中,注重通过促使学生参与到对话而为学生提供锻炼英语表达的能力。在阅读教学的设计中,教师能有效的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培养,并且在写作教学之中,会通过将一些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观点纳入到写作范围之内,并且注重对学生的英语写作方法进行开发。但是也有很大一部分初中英语教师认为在英语阅读的教学设计之中,就是应当做到如何提高学生对单词的以及语法的学习。并不注重通过对教学设计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对情感态度的认识。可以说,虽然初中英语教师对英语教学的设计能力有着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目前还处于重视程度较低的阶段。
(三)分析学生的能力不足
当前我国初中英语教师基本上对英语学习能力的影响因素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同时也对学习英语的动力以及学习习惯有着一定的掌握。但是大部分初中英语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英语之中的困难点没有足够清晰的认识,并且在英语教学设计之中,也没有做到差异化教学,对英语学习能力较差以及较优秀的学生没有进行差别对待,从而影响差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二、初中英语教师设计教学能力的对策
(一)强化初中英语教师的教学设计理论
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实践是对理论的检验。所以对英语教学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就是将理论作为设计的基础,初中英语教师应当针对英语的特点学习先进的教学设计理念。而作为学校应当充分配合对初中英语教师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学习。促进教师通过不断强化自身的教学实际理论,辅以终身学习的策略,将教学设计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从而提升英语教学效果。另外英语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过程之中总结出教学设计之中的不足之处,不断对教学设计进行反思,从而全面提升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
(二)重视差异化在教学设计中的作用
中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现状及对策 篇10
现代信息科技和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给教育技术概念赋予了充实的内涵和无限的生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不仅改变着教育方式和教学过程,也改变着教师分析和处理教育教学问题的思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正在从工韭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教育开始从单纯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递向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创造能力、竞争能力方向转变。伴随其中的是教师角色的转变,即由单纯的“知识传播者”、“教学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辅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为适应角色的转变,教师就必须具备教育技术素质。能够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应用教育技术的理论和方法。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部在《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要求,到全国所有初中,所有小学都要普及信息技术教育。l2月,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是我国颁布的有关教师的第一个专业能力标准,使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界定有了一个可依据的标准。
中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现状及对策 篇11
人类社会跨入了21世纪, 知识经济快速发展, 科技创新愈益成为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当前, 世界经济和科技正在走向全球化, 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的速度加快, 产品开发周期缩短, 世界市场竞争激烈, 因此, 一个国家自主创新能力越强, 越能开展国际合作, 越能和别人一起形成一个双赢的局面;反之, 越没有自己的力量, 就越受制于人。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就必须要有自己的原创力, 不断有创新的思维, 创新的产品, 创新的管理方法。江泽民同志在考察北京大学时指出:“创新是不断进步的灵魂, 如果不能创新, 不去创新, 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 难以屹立于民族之林”。所以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 培养、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已经成为各国高等教育一项重要战略任务。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却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 其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具有鲜明的职业岗位针对性, 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包括把科研与开发设计成果应用于生产中去的以工艺技术为主的专门人才;把决策者意图具体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的一线管理人才;具有特定专门业务知识技能以及某些特殊的智能型操作人才。因此提高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 引导他们朝着“科技与人文并重, 专业能力与创新创业结合”的新时代人才标准迈进, 这是高职教育自身的呼唤, 是时代的需要, 也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
二、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研究与分析
(一) 调查问卷研究。
1. 被试对象。
本次研究的被试对象主要来自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大一和大二两个年级不同专业中随机挑选的280名同学, 发放问卷280份, 回收有效问卷261份, 回收率为93.2%, 具体情况见表1。
2. 测试方法。
本次测试采用美国著名创造力教学研究专家F·E·威廉斯编制的创造性倾向量表对被试对象进行测试, 该量表被广泛应用且被认为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该创造性倾向量表共由50道选答题组成, 测验内容包括冒险性、好奇心、想象力、挑战性四个维度。
3. 测试实施及评分。
采用集体施测的方式, 按年级和专业, 每次测试人数约40人, 分7次完成, 每次测试前由主试者详细解释指导语, 等被试表示已明白后开始测试, 被试时间为20~25分钟。该量表的50道题中有42道题是正向计分题, 每道题为3点计分:“完全符合记为3分”, “部分符合记为2分”, “完全不符记为1分”;有8道是反向计分题, 即根据完全符合、部分符合、完全不符合分别记为1、2、3分。最后, 把四项所得分值求和, 即得到本次创造力测试总得分。
4. 数据处理。
把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基本的数据统计与处理。从测试量表中4个维度:冒险性、好奇心、想象力和挑战性四个项目50个问题对被试的个性心理特质进行调查研究, 判断其创新能力的强弱, 具体数据分析见表2所示。
根据结果计算出创造倾向测验中四个维度的平均分 (由各维度总分除以题目数得到, 平均分最高为3分) 和测试总分平均值, 见表3所示。
(二) 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
通过对上述调查问卷的研究, 我们可以看出, 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十分令人堪忧, 具体分析如下:
1. 整体创新能力不强。
根据威廉斯创造力倾向测量表统计分析:测试分数在135分以上者表明创造力优秀;测试分数在120分~134分者表明创造力良好;测试分数在90分~119分者表明创造力一般。由表3可知测试量表中测试总分平均值为108.87。
结论:高职学生创新能力整体不强。
2. 富于挑战、敢于冒险, 但执着探索的勇气不足。
表3所示, 测试量表4个维度中, 挑战性和冒险性得分数较高, 分别为2.327和2.202。富于挑战、敢冒风险是创新精神的具体表现。富于挑战表明受测者敢于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 大胆质疑问难的精神。敢冒风险表明受测者处事果断、敢做敢为、不怕担风险的品质。
结论:高职学生思想活跃, 创新意识较强, 富于挑战、敢冒风险, 但往往因惧怕失败, 执着探索的勇气不足, 求索创新的效果不够明显。
3. 想象力缺乏。
表3所示, 在测试量表4个维度中, 想象力的得分最低, 为2.011。创造性想象主要指一个人内心世界丰富多彩、人格空间宽阔充实的情况。它是创新的翅膀。可以说想象推动了创造, 创造得益于想象。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多项调查表明, 包括大学生在内的许多中国青少年想象力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束缚, 已经到了需要全社会关注甚至拯救的地步。据《现代快报》发起的一项关于“你周围孩子想象力如何”的调查显示, 47%的网友称自己周围孩子的想象力一般;40%的网友认为现在孩子们的想象力匮乏;仅有9%的网友认为周围孩子的想象力丰富。
三、影响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积淀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 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思想行为。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无数精华是东方文化的宝贵财富, 但对国人创新能力的培养却存在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1. 儒家的封闭、保守思想。
毋庸置疑儒家文化有许多值得传承的优秀成果, 然而其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折中适度”的思维方法, 既是儒家的重要伦理思想, 也是儒家学说的方法论, 并发展成中华民族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偏于直接感悟, 不太注重科学实证和逻辑分析, 鼓励顺从、听话, 不鼓励独立见解;鼓励中庸、随大流, 不鼓励竞争、冒尖;鼓励稳妥、可靠, 不鼓励异想天开等等, 这些都严重束缚了人们想象力的形成, 也扼杀了中国人的创造力。正如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所说:“儒家文化的保守性是中国三个世纪来抗拒西方科学发明的最大原因, 缺乏创新文化底蕴是我们中华民族在科学技术发展上很难有很大作为的缘由。”
2. 封建的专制思想文化。
我国长期封建专制的文化形态对人的影响也是根深蒂固的, 如“枪打出头鸟”、“与世无争, 知足常乐”、“木秀于林, 风必摧之”等落后的思想观念, 都反映了封建专制的克己隐忍、明哲保身的文化形态, 恰如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及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在其著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所说:“中国人的思想是安分、知足、寡欲、摄生, 而绝没有提倡要求物质享乐的;却亦没有印度的禁欲思想。不论境遇如何他都可以满足安乐, 并不一定要改造一个局面。”这种安身立命的知足生活态度, 在造就中国人深沉的内在修养和崇高的气节的同时, 也窒息了中国人探索创新和向前追求的精神。
3. 传统文化的消极面。
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面, 通过各种途径潜移默化地侵蚀和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 销蚀着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热情, 使他们从小就不自觉地陷入到求同的思维定势中, 这种思维定势阻碍了他们思维开放性和灵活性, 造成了思维的僵化和呆板, 不利于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因此, 由于长期受到这种传统文化消极面的影响, 使得大学生不敢冒险、不敢标新立异、迷信老师和课本的权威、没有质疑精神, 很多人“怕出头”, 当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和大多数人不一致时, 往往选择服从多数人的“从众”心理, 顺从大家, 随大流。在“从众”心理的支配下, 别人怎样做, 我也怎样做, 别人怎么想, 我也怎么想, 在这种“从众”心理的作用下, 思维领域中便产生了“从众”思维。少数服从多数, 这句话没错, 但有时真理却往往站在少数人的一边, “从众”思维在大学校园乃至整个社会有不断强化的趋势, 它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
(二) 陈旧的教育观念的制约。
教育观念即人们对教育中的一些事物的观点, 如教育价值观、人生观、质量观等。正确的教育观念能够指导教育实践, 但片面的甚至错误的教育观念往往会误导教育实践、教育发展。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更多强调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的知识传授, 强调教育的规范性、统一性, 忽视了受教育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力求把教育办成标准的、听话的、应试的教育, 这极大影响了孩子们探索未来的兴趣, 使他们变成没有个性、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考试机器, 其负面影响不容低估。把学生培养成知识型、技术型精英的高等教育价值观;阶段性学校教育的一次性学习的高等教育学习观;封闭的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高等教育功能观等。这些传统的高等教育观念, 严重制约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三) 高职学生自身因素。
高职学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主体, 学生自身对创新能力培养的认知水平、态度和努力程度是内因, 也是决定其创新能力培养状况和水平的主要因素。目前, 高职学生在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有创新意识, 但惧怕失败而缺乏自信。
创新意识是一种创新的意向, 即有了强烈的“想去做”的心情, 是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创新积极性的源泉。根据上述调查问卷的研究与分析发现高职学生普遍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 对创新有一定程度的认识, 但由于我国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步较晚, 同时受传统文化及陈旧教育观念的束缚, 使得他们在创新实践活动中, 主动性不强、自觉性不高, 由于惧怕失败在心理上缺乏自信, 投身创新实践的勇气不足, 很多学生甚至是主观上没有参与的欲望, 客观上没有参与的行动。
2. 思维敏捷, 但缺乏创新所具备的想象力。
高职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和经验的不断积累, 思维更加敏捷, 容易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但由于缺乏创新所具备的想象力, 当他们面对某一特定领域或某一具体问题时, 他们的思维往往受到一定的局限, 比较狭隘, 不会运用联系的、辩证的、全面的观点来思考问题。他们在直觉思维能力、联想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还比较稚嫩, 思维方式往往是直线式和平面式的, 缺乏创新所必需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
3. 有一定的创新热情, 但缺乏创新的毅力。
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智力活动过程, 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 在智力和创新情感的共同作用下, 创新才可能获得综合效应的能量。高职学生通过学习和教师的引导, 他们有了一定的创新热情。调查显示, 高职学生在创新兴趣与热情的深度、广度、稳定性及效能上, 都有相当的发展, 但只有创新兴趣与热情还不够, 还需要具有坚强的毅力。高职学生正值青春年少, 心性活跃, 兴趣与热情往往随着时间、环境和心情的变化而变化。有些高职学生有一定的创新热情和创新兴趣, 也能认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 但在把创新想法付诸于具体的创新实践时, 由于其它值得关注的新事物、新问题的影响和干扰, 分散了注意力, 造成创新兴趣与热情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或者容易被暂时的困难压倒, 导致创新毅力被自我削弱, 最终放弃创新的想法。
四、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
(一) 弱化传统文化消极面对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
要弱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面对包括高职学生在内的中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负面影响, 就应该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适宜的社会和校园人文环境, 以宽松的文化氛围、健康的学术环境, 培养高职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高等教育应当鼓励大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不唯上、不唯贤、不唯书, 只唯实;鼓励大学生学术上的标新立异。具体应当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1. 发展个性。
从心理学角度出发, 个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 以及经常出现的、较稳定的、独特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其独特性, 所谓独特性是指个体间心理和行为的迥异, 也就是指情感、认识、能力、意识、气质等各种因素在各个体身上的侧重点和组合方式的各不相同。纵观人类历史, 凡是有成就的人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因此, 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就是培养和造就有成就的人才。蔡元培当年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时, 以“兼容并包”的胸怀对待人才, 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杰出的大师级人才, 铸就了北京大学的金字招牌。蔡元培的人才观就是尊重人才的个性。要弱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面对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负面影响, 就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创新个性, 我们的老师及家长不应过早地给学生或自己的孩子的观点下对与错的结论, 应肯定他们对现有结论的质疑和批判。
2. 鼓励质疑。
质疑是思维的开端, 是创造的基础, 是创新的前奏。人类历史上, 伟大的发明创造往往都源于质疑。质疑就是对已成定论的权威结论产生疑问。作为高职的教育者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批判, 因为质疑和批判是创新的原动力。凡是创新, 大多是以怀疑、突破前人或同行的权威见解为基础的。只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才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心理与创新的行动;才能使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被充分调动起来, 处于活跃状态, 为新的探求奠定基础, 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展开观察、试验, 进而进行调查研究, 最后就可能会有创新成果问世。
3. 提倡标新立异。
标新立异通常是指独创新意, 也指敢于打破陈规陋习, 解放思想, 进行革新创造, 能够提出新的与众不同的创意和见解, 它是创新思维的灵魂。中国传统文化中某些循规蹈矩、中庸保守的因素, 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人们的立异思维, 人们信奉“树大招风”、“人怕出名猪怕壮”的生活潜规则, 怕当“出头鸟”。长期在这种消极文化的影响下, 大学生自然也就不敢标新立异了。正因如此, 当今的学术会议上很难看到大学生真正的辩论, 师生之间也很少有学术争鸣, 很难看到像战国时期“稷下学宫”里的学者在学术上各有所主, 分属各派, 没有统一的模式, 也不威慑于权势, 自由地宣传自己的学说和主张, 百家立异, 各持其说, 争辩求知, 蔚然成风, 形成了中国学术思想史上一场不可多见、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因此, 要弱化传统文化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就要提倡标新立异。而提倡标新立异, 在学术上, 要发扬民主, 不论资排辈, 要重视和推崇敢于立异、敢于尝试、敢于进取的学术个性;在教学中, 要多给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 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和表扬, 让他们敢于批判、敢于标新立异。
(二) 转变教育观念, 营造创新教育氛围。
人的全面发展, 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教育在开发人的潜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实现培养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 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观念。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 发展较为滞后, 创新型人才十分缺乏。以分数论英雄、强调知识传授、轻视能力培养的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不仅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而且阻碍了创新教育的发展。因此, 高职院校的决策者应转变高职人才培养的教育观念, 创新教育体制, 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氛围, 以培养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目标, 切实改变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 使创新的理念深入到整个教育培养过程中, 培养出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三) 加强挫折教育, 促进高职学生健康成长。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 挫折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 因客观或主观的原因而受到阻碍或干扰, 其动机不能实现, 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体验。而挫折教育是指培养学生挫折意识, 进行挫折磨练, 培养学生坚韧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 增强挫折承受力的教育。它实际上是挫折心理调整和挫折预防教育。挫折教育作为现代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高职院校应在日常的教育中不失时机地把挫折教育机制引入教育过程中, 有效提高学生的挫折承受力,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教育学生,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复杂性、曲折性, 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要培养学生的挫折意识, 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使学生懂得人的一生挫折是难免的, 教育他们把挫折看作人生的一笔宝贵的财富。同时, 应教育学生树立战胜挫折的信心。因为自信心是超越挫折的内在动因, 是成功的基石。因此, 我们要教育学生树立自信, 遭遇挫折时不消极、不困惑, 能迅速超越挫折, 从烦闷中解脱出来, 进入发奋立志的境地。另外, 还应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意志力。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要设法创造一定限度的挫折情境让学生感受挫折, 感受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复杂, 指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 理智而现实地走出挫折, 从而培养锻炼他们抵御挫折的能力, 使学生不仅能够安于胜利和成功, 而且对待挫折和失败也能泰然处之。
摘要:采用美国著名创造力研究专家F·E·威廉斯编制的创造性倾向量表, 对随机挑选的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280名大一和大二两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创造性倾向的测试, 结果表明:高职学生创新能力整体不强;同时, 测试量表4个维度中被试者想象力得分最低, 说明高职学生缺乏创新所具备的想象力。根据上述结果分析了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创造性,高职学生,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文忠.标新立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素质教育, 2013
[2] .刘振湘, 张晓军.试论高职院校学生挫折教育[J],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7
【中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现状及对策】推荐阅读:
中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06-05
普通初级中学体操教学现状及对策论文11-24
当代大学生能力的现状与对策11-06
农村中学生辍学的原因及对策07-26
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培养08-28
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分析及对策08-27
中学数学应用能力培养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