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实践性和应用性

2024-10-12

语言实践性和应用性(精选12篇)

语言实践性和应用性 篇1

引言

小学生语言文字知识、文学知识的运用能力的培养和不断提高, 直接关系到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理解。本文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 研究语言实践运用的语境创设办法及其意义, 并对教学展开的策略进行探析, 以期打造高效的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语文课堂。

一、小学语文语言实践运用的语境意义

语言实践运用作为特定语境下的作品或结果之一, 直接地描述或传递了语境的内在、外在的各种知识要素与能力要求。

1. 语用启发

对于身心处在快速成长期的小学生而言, 加强语言实践运用的学习、体验和总结教学, 有助于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和运用习惯。语境作为语用实践的综合性环境, 其启发意义有: (1) 语用延续性启发。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 开展延续性或仿写性的语用实践活动, 是把学习与语言运用实践相统一的最佳途径之一。如在学习《画》的语境中, 为了启发小学生的想象力,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教育技术设施, 为学生展现一些风景名胜的图片甚至动态视频, 使小学生在对“画”产生直观认知的基础上, 结合自己成长的经历, 运用文中“远、色、近、听、无、声、春、还、人、来、惊”等新字词, 在文本内容相似性的启发下, 开展口述或运用拼音等方式, 去体验新字词的运用及其语用效果, 使小学生在不断的成功感悟中树立和提升学习信心。 (2) 语用创作性启发。对于中高年级的小学生来说, 写作是必需的学习内容和个人语言能力之一。如在学习《全神贯注》语境下,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文本的词语与自己已经掌握的词语, 从人物的肖像、语言、神态或动作等一个或多个视角, 开展新习作或创作活动。

为了启发的有效性, 教师可以选择小学生所熟悉的、经常接触的事物或现象切入, 一方面, 能最大化地调动小学生语言学习和深入语境的积极性;另一方面, 也通过多样性的素材启发使其思维更加发散和活跃。

2. 学习驱动

无论是小学生赖以学习的语文教材, 还是其他各种课外读物, 其文本自身都是出于现实并高于现实的具有某种中心思想的语境结晶。文本以充满各种想象或美好祈愿的意境, 既激活了小学生的好奇心, 更激发了小学生的想象力, 引发其更积极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是语用实践的目标和过程表现之一。以《窗前一株紫丁香》为例, 教师在引导学生感悟紫丁香与文中老师之间的关系时, 会由衷地结合自己和老师的关系, 产生更多的想象甚至反思活动。在此基础上, 教师安排学生开展能比喻老师的事物及其相关语句或诗词的学习活动, 使学生进一步全面地了解老师的工作、老师的辛苦, 以及各种事物特质之间的相似性。通过这种学习冲动或学习驱动的激发, 能让小学生在各种题材与体裁文本的学习中, 既学习了语言知识, 又学习了体裁知识与各种文学知识。

但学习驱动作为学习主体内在的积极动力, 需要长期地培育与保护, 教师要注意发现其多样性与特殊性, 关注与欣赏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与特长, 例如在《窗前一株紫丁香》的学习中, 教师也可以让那些喜欢养花的学生积极地发言, 运用鲜花的美与香去感染和带动其他学生。

二、小学语文语言实践运用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作为把教学设计转化为具体教学语境的操作方法和评估标准, 是支持与驱动教学展开的重要计划与教学过程蓝本。

1. 表演性策略

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的记叙文是适合学生角色表演的。组织小学生表演不同的角色, 是激发小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使小学生加强体验的最佳方式之一。首先, 能让小学生以适当的语气、语调、表情与肢体语言, 创造一个从文学意象到现实的真实语境。尤其表演中的学生加入了个人的特点, 使得文本更加鲜活与多彩。如在学习《七颗钻石》时, 就可以直接抽取其中的段落或整合其中的段落, 让学生去扮演小姑娘和水罐, 在焦渴、干涸与干枯的体验中, 引导学生去感悟爱心的力量。其次, 能让小学生在增加个人理解的基础上, 展现一个充满质疑与创新的课堂。如在《七颗钻石》的表演中, 有的小学生会想到“为何不采用网络募捐”呢?按照这个思路, 小学生把小水罐转化为“网络募捐的倡议与银行账号”等, 去全面地认知生活中的“七颗钻石”, 如献血、见义勇为、拾金不昧、抗洪救灾等, 都是人间真情的“钻石”。

但在教学中, 切忌过度的表演耽误了教学, 尤其是学生只对表演活动兴奋, 不关注文本及其知识自身。所以, 教师在课前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或事先排练好, 让那些具有表现力的小学生, 去完整地展现知识和语境的基本特征。

2. 创作性策略

开展各种适当题材或体裁的创作活动, 是培养小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常见语境。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 值得参考的策略有: (1) 自由想象创作策略。让小学生在原有的语境下, 开展发散性的续写性创作活动, 是在强化新学知识和复习旧知识基础上的语用实践方式之一。如在学习《全神贯注》时, 可以让学生去写作当罗丹修改女神像的时候, 他的朋友斯帝芬·茨威格的心理动态。只要学生能运用文本中的新字词以及各种修辞手法等, 教师都可以支持并提出表扬[1]。 (2) 命题创作策略。让小学生在既定的教学语境基础上, 开展各种类型的命题习作活动, 是最能检验小学生学习情况的常见做法。如学习《全神贯注》之后, 教师为学生布置描写一个自己熟悉人物的习作任务, 可以是课堂几句话的写作, 也可以是课后甚至写作课堂的长篇作文的写作等。

出于语用能力全面培养的需要, 创作策略的运用要以题材与体裁多样性为宜, 不能因为小学生不喜欢哪种体裁或题材就回避甚至逃避, 教师要善于分析不同题材或不同体裁之间的差异性, 引领学生去感悟其中比较性的乐趣。

3. 欣赏性策略

开展美文欣赏活动是丰富学生语境体验的教学策略之一。总结课堂教学实践, 较常用的策略有: (1) 朗读或朗诵性欣赏。在课堂限时的情况下, 教师组织个别学生或学生集体朗诵某个语境美的段落, 甚至是几句话等, 使小学生能在特定的教学氛围中去强化语言美与语言组织的技巧。 (2) 好词好句积累性欣赏。出于培养小学生学习自觉性的需要, 一般针对这种积累, 小学生会按照教师的要求或个人兴趣, 把语文教材文本与课外书籍结合起来, 既推动学生积极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又在增加阅读经验的同时积累更多的语言及其运用手法。当然, 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下, 可以采用配乐朗诵等方式, 为小学生创造更加立体的语境和教学情境, 使他们的身心能高度地集中起来[2]。

结语

语用实践作为小学生语文学以致用的学习过程和体验过程, 需要创设各种类型语用的教学情境, 使语境特点与文本自身的语言特色、文学性统一起来, 既能激活小学生语用的欲望, 更能驱动小学生积极地开展力所能及的语用实践活动, 使小学生在语言美、意境美、情节美的语境中, 实现润物无声的语言学习、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何云清.落实语言文字运用的实施策略[J].湖南教育, 2015 (06) .

[2]庄怡仁.语言文字运用: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J].小学语文教学, 2016 (07) .

语言实践性和应用性 篇2

1使用数学故事等

高中生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等较之初中、小学阶段已经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仍然不能够完全与数学的抽象程度相符,而且高中生的心智发育并没有完全趋于成熟,所以形象化、趣味性的语言仍然对他们有着较强的吸引力。为此,教师应该要多利用一些数学家的科研故事,或者将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以故事的形式进行讲述,深入浅出,进而激发出学生们的数学探究兴趣。在人教A版的数学教材中,介绍了许多有趣的数学故事,“算法初步”这个章节中的割圆术,“随机抽样”中的一个著名的案例,“随机事件的概率”中的天气变化的认识过程等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材料。在实践中,我也会常常利用一些数学故事来导入新课,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比如在“函数与方程”一课中,我便搜集了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在《一个人需要很多的土地吗》这本著作中的故事———巴霍姆围地,来导入二次函数与方程之间的关系的教学。这个故事是这样的:巴霍姆想要在草原上买地,当地人要求他支付1000卢布,只要他在日落之前用走路的形式来围地,所围出的地都归巴霍姆所有,日落之前无法回到原地则财地两失。但是巴霍姆一天最多能前进四十千米,围地的路线是矩形,请分析所围的地最多的情况下,这个矩形的长与宽。这个故事让所有的学生都产生了好奇心,因为他们都在思考如何才能够围出最大的地。

2渗透数学语言

数学学科有着自身精炼的、具有数学特色的教学语言,培养与提高高中生使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自身观点的能力同样也是新课改所提出的一个新的任务,而高中生对数学语言的使用又深受教师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注意多使用数学教学语言,以精炼但全面、客观又严谨的语言来进行表达,使学生受到数学语言的熏陶。在“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这节课中,在讲到“同一个平面内的直线只有相交与平行两种关系”这个概念的时候,我故意漏说了“同一个平面内”,但是学生们毫无察觉。于是,我组织学生们利用两本书,然后在两个平面内找到两条直线的多种关系,学生们发现,如果这两个平面是平行的,那么这两个平面内的直线是不具备相交关系的,而只有几条特殊的.直线才具备相互平行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我强调了“同一个平面内”,便让学生们加深了印象。除此之外,我会尽可能使用数学语言来讲述知识,在“集合”内,我会使用“属于”、“包含于”等数学词汇,在几何知识内,我会使用“平行于”、“垂直于”等,这可以潜移默化让高中生使用数学语言来进行表达。

3注重启发与衔接

新课改强调要改变灌输教育,认为由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的教学活动才是最基本的教学方式,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摆脱传统的验证性语言,即以问题、情境等具有启发性质的语言来诱发学生的思考。另外,数学知识包罗万象,但是各个知识点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客观联系,教师要利用教学语言来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让高中生的知识经验被调动出来,并对新知识产生疑问与好奇心。在“对数函数”这节课中,为了唤起学生们之前所学的对数知识,我直接切入主题:“同学们已经学过了指数函数的图像以及性质,大家使用的是什么办法呢?”学生们回答:“描点法。”我再引入:“用描点法来画图像应该怎么画呢?有哪位同学可以讲出来,或者直接在黑板上画出来也可以。”学生们便纷纷对描点法进行了讲述与绘图。之后,我再说:“实际上,我们所学的大部分的函数都有自己的反函数,指数函数也有自己的反函数,那我们应该怎么求出指数函数的反函数呢?这个反函数的图像是否还可以用描点法来得到呢?”之后,学生们便根据自己之前所学的反函数的知识来探索对数函数的函数公式,并尝试使用描点法来绘制图像。虽然这几句话十分简单,但是却让高中生们意识到,各个数学知识点都有联系,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旧知来探究新知,同时还可以将一种画图方法应用在另外一个函数图像之上,所以能够使其树立知识迁移的思想。总而言之,所有的教学活动都需要在教学语言的辅助与推动下来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师必须要认真对待这一基本的教学技巧,让高中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愉悦感,使其在学风浓郁的环境下提升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武娟.高中数学教学语言艺术性的探究与实践[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语言实践性和应用性 篇3

摘要:“优势”与“和谐”是当代语序类型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重要的分析方法。运用此方,法以“但是”和“而是”来具体分析汉语中否定的不对称现象,可得出一个蕴涵共性:“凡是能够在否定上限义(隐涵义)环境中出现的连词,必定也能出现在否定下限义(衍推义)的环境中”。由此也证明了“优势”与“和谐”两个概念具有普遍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上的方法论意义。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74(2009)04-0025-04

一、引言

Greenberg提出的语序共性理论…开创了当代语言类型学,此后语言类型学得到了蓬勃发展,已经成了当今国际语言学界的一大显学。Greenberg在他的文章里一共提出了45条语言共性,并且在最后提出了“语序优势”和“语序和谐”两个概念来解释那些语序蕴涵共性:优势语序(dominant order)总是可以出现,而与其相反的劣势语序(recessive order),只有在与其相和谐的语序也出现的情况下才出现。对于“优势”,作者解释“这里所谓优势并不由出现率高低来决定,而是根据四分表上有一组为零这个因素来决定的”。而对于“和谐”,作者只是简单解释说“后者(指“和谐”)显然跟泛化(generalization)这一心理学概念有关”。但有意思的是后来的发展是“和谐”这一概念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运用。如有从语言习得的角度来阐释“和谐”的,这就是所谓“认知上的经济性”;还有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来阐释的,如Kuno就具体地从避免“中心嵌套”的(center-embedding)角度来解释;Hawkins则从“直接成分尽早确立(EadyImmediate Constituents recognition,EIC)”的角度来说明各类结构保持和谐、一致的好处。和Hawkins类似的理论还有Dryer的“分支方向理论”(Branching Direction Theory)。在运用方面还有Lehmann的“统辖语和被统辖语和谐”理论、Hawkins的“跨范畴和谐”理论等等。而学界对“优势”这一概念的研究则进展甚少。

“优势”与“和谐”两个概念都运用于语序类型学研究中。笔者认为这两个概念不仅仅局限于语序类型学研究中,还可以运用于其他的研究。下面我们就从理论上来证明它的可行性,并以一个具体实例分析验证。

二、“优势”概念推广运用的理论证明

我们先以Greenberg的共性25为例来阐明“优势”概念推广运用在理论上的可行性。

(1)如果代词性宾语后置于动词,那么名词性宾语也同样后置。(共性25)

我们可以把这条蕴涵共性形式化为:

(2)VProO∪VNomO{V表示动词(Verb),ProO表示代词性宾语(Pronoun Object),NomO表示名词性宾语(Nominal Object)}。

那么,VProO与VNomO、ProOV与NomOV这两对语序之间是和谐的,所以不管是否优势都能出现;VNomO和ProOV是优势项,所以尽管不和谐也能出现,而VProO和NomOV因为都是劣势语序又不和谐,所以这样的语序是不允许出现的。我们为什么知道VNomO和ProOV是优势项,而VProO和NomOV却是劣势项呢?这是根据各自在四分表的分布情况来判断的。我们可以按照Croft对蕴涵共性的处理模式,把上面这条蕴涵共性用表1表现出来:

从表1中可以看出,VProO和NVomO各自都只有一种组合,这二者是不能共现的,因为在逻辑上“p]q且p~q”不成立,所以VProO(相当于逻辑式中的p)不可能在蕴涵VNomO(相当于逻辑式中的q)的同时又蕴涵NomOV(相当于

逻辑式中的~q);而VNomO和PmOV都可以有两种组合,可以共现。所以说VNomO和ProOV是优势项,而VProO和NomOV却是劣势项。这也刚好符合标记理论的分布标准:在句法中无标记项可以出现的句法环境比有标记项多,至少也一样多。因此蕴涵共性和标记理论是相通的,蕴涵共性里的优势项是无标记的,劣势项是有标记的。陆丙甫认为根据四分表和蕴涵关系所定义的狭义“语序优势”,可以还原、简化为一般的广义语序优势现象。而这种广义的“优势语序”往往也指某种语言中的无标记语序或基本语序。从这里可以看出,这种广义的理解的本质其实和语序类型学中的“优势”概念是一致的。既然本质一样,那么我们就可以在此基础上把“优势”的概念还原为一般的广义的理解,即优势项就意味着是无标记项,无标记项也意味着是优势项。同理,劣势项也就意味着是有标记项,有标记项也就意味着是劣势项。这样我们就可以将“优势”概念突破语序研究的局限,运用到语法研究的其他方面了。这就是“优势”概念在理论上推广运用的可行性。再说,把某个概念从一个领域运用到另外一个领域也是很经常的事情,只要把握住其理论本质上的一致性就可以,比如最早的标记理论是音位学中的概念,但现在却在句法学中广泛运用。

三、“和谐”概念推广运用的可能性

对于“和谐”的概念,Greenberg的解释是“跟泛化(generalization)这一心理学概念有关”,并且用“在相类似的结构中,对应的成分也倾向于使用同样的语序”来说明和谐与不和谐的关系属于泛化。如表1中VProO与VNomO、ProOV与NomOV这两对语序之间是和谐的,其对应的成分代词和名词都作动词的宾语,另一对相应的成分都是动词。这实际上就是形式和意义两者之间有一种一致的对应关系。形式上的一致对应关系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得很清楚;在意义上则都是核心对核心,从属成分对从属成分,如上面的两对和谐语序是动词核心对动词核心,从属宾语对从属宾语。和谐是一种对称现象,符合“对称象似性”。所以和谐的本质就是要建立一种形式或意义的一致对应关系,不管是“统辖语和被统辖语和谐”理论,还是“跨范畴和谐”理论都是如此。各类结构保持和谐、一致的好处是符合“认知上的经济性”。正是在这一认知动因的驱使下,各类结构都从形式和意义上趋向和谐一致。由“和谐”的本质可知其注重的是对应关系,而且“和谐”的本质更主要的是语义性的,所以“和谐”的概念完全可以不局限于语序类型学的研究中。如我们可以说“有定”与“话题”是和谐的,而与“焦点”是不和谐的。

在证明了“优势”与“和谐”这两个概念在理论上能引申和推广运用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对Greenberg文章最后提出的解释语序共性的那条规则也进行相应的修正,以便能运用到更广阔的研究领域。Greenberg的原话是:

(1)优势语序总可以出现,而其相反的处于劣势

的语序则只有在其和谐结构也出现时才会出现。

我们可以把这条规则修正为(2):

(2)优势项总可以出现,而其相反的处于劣势的项目则只有在其和谐结构也出现时才会出现。

四、实例分析

我们将以下面一组例子来具体分析“优势”与“和谐”两个概念的推广运用:

例(1)a,我不是一直在上海住,但是在上海住

过几年。

b我不是一直在上海住,而是在上海住

过几年。

例(2)a我不是在上海住过几年,但是一直

在上海住。

b我不是在上海住过几年,而是一直在

上海住。

第一组a、b两个句子都符合语法,而第二组的a却不合语法。沈家煊先生曾分析过这种否定的不对称现象,他认为,汉语的无标记否定可以有“~p,但q”和“~p,而q”两种形式,而有标记否定只有“~p,而q”一种形式。这跟无标记项的聚合形态一般比有标记项丰富这一判别有无标记的标准是一致的。例(2)是有标记的否定,所以a是不合语法的,只有b合格。这种分析当然是对的,但是我们认为,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分析得更详细一点,使我们对其本质认识得更清楚。

语言中大多数表示数量或程度的词语都会有一个下限义和一个上限义,而对它们来说下限义是它们固有的含义,或叫衍推义,而上限义则是靠“适量准则”推导出来的隐涵义。而按照标记理论,否定数量或程度词语的下限义的否定是无标记否定,否定数量或程度词语的上限义的否定是有标记否定,也就是说,否定句子的衍推义是无标记否定,如果有后续句的话,前后之间只有一种意义关系,那就是转折;而否定句子的隐涵义是有标记否定,如果有后续句的话,前后之间的语义关系除了转折之外还往往有递进的关系。

从意义上看,“但是”表示的是-_,种纯粹的转折关系,我们可以形式化的记作“但是[+转折]”;“而是”除了表示转折之外还可以有递进的意思,所以我们也可以形式化地记作“而是[+转折,+递进]”。这样,我们从标记理论的聚合标准来看,“但是”是有标记的,“而是”是无标记的。我们前面已经证明有标记项意味着是劣势项,无标记项意味着是优势项。所以“但是”是劣势项,“而是”是优势项。例(1)中否定的是“一直”的下限义,是无标记的否定,是优势项;而例(2)中否定的是“几年”的上限义,是有标记的否定,是劣势项。所以根据第三部分的(2)可知,“而是”和‘1否定下限义”是可以搭配的,因为两个都是优势项;和“否定上限义”的劣势项也是可以搭配的,因为它们之间是和谐的(否定上限义使前后两个分句之间在意义上不仅有转折还有递进的关系,我们可以表示为“否定上限义[+转折,+递进]”,这个跟“而是[+转折,+递进]”刚好有一致的对应关系,所以是和谐的)。而根据第三部分的(2)可知,“但是”不能和“否定上限义”搭配,因为两者都是劣势项,而且又不和谐(因为在意义上否定上限义的形式是“否定上限义[+转折,+递进]”,这个跟“但是[+转折]”没有一致的对应关系,所以是不和谐的),所以只能与“否定下限义”搭配,因为两者是和谐的(否定下限义使前后两个分句之间在意义上只有转折关系,我们可以表示为“否定下限义[+转折]”,这个跟“但是[+转折]”刚好有一致的对应关系,所以是和谐的)。由此我们可以把这些参项之间的关系参照蕴涵共性的四分表形式来表示,见表2。

这样我们就比较详细地解释了例(1)和例(2)中的不对称现象,并且用例子在实践上验证了“优势”与“和谐”两个概念推广运用的可行性。

五、结语

从上面的实例分析中我们还可以得出一个可能的蕴涵共性:凡是能够在否定上限义(隐涵义)环境中出现的连词,必定也能出现在否定下限义(衍推义)的环境中。这是不是一个真正的语言共性还需要我们进行进一步进行跨语言的验证,但至少这是汉语语法中的一个规律,这点毫无疑问。我们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从类型学的角度来研究汉语中的很多语法现象,因此,这种类型学分析方法不仅具有普遍的理论意义还具有实践上的方法论意义。

注释:

①参见沈家煊先生的《不对称与标记论》第32页,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②例(1)、例(2)两个例子我们选用了沈家煊先生的《不对称与标记论》第6l页的例(15)和例(16)。

③参见沈家煊先生的《不对称与标记论》第61页。

网页版式语言的应用分析与实践 篇4

(一) 主体版面版式设计语言属性及应用。

任何一个优秀的网站能拥有大量的浏览者访问, 除了版面中的信息内容有意义外, 版式设计也必须有精彩之处。因此, 认真的研究大量优秀网页版式设计作品, 对设计者掌握一些好的设计方法来提高网页版面中的视觉信息传达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如图1, 旅游网站, 他给自己命名为“完美的目的地”, 他为很多旅游爱好者提供了很多该地的相关信息, 此网页的主体版面, 运用了文字、色彩、图形等视觉信息传达版式设计语言的属性。

(二) 网络广告版式设计语言属性及应用。

网络广告可以说是电子广告, 指通过互联网为媒介传播给浏览者的一种广告形式。在媒体做广告是企业最有效也是最常用的宣传手段, 调查得出, 网络广告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已经仅追电视广告了, 随着网络的迅速普及, 上网人数增加速度之快, 网络广告的影响力也势必不断进步与扩大。所以, 网络是一种互动媒体, 可以让人们自由选择自己所需的信息, 可以通过网络对广告产品进行推广, 同时可以直接和顾客联系并解决问题。

如图2, 迪奥 (Dior) 香水的网络广告, 迪奥 (Dior) 甜心精灵淡香水, 仿佛是年轻美貌的巴黎女郎, 带给全世界无限梦想。

(三) 互动媒体版式设计语言属性及应用。

互动媒体来自英文Multimedia, multi是指多重的, media即媒体, 互动媒体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多种媒体以互动的形式集合到一起。

三维动画、FLASH动画、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手段都可以应用于互动媒体中。图形、图像动画对现实生活进行模拟的过程, 意境优美、幽默风趣的多种动画、视频、音乐搭配在版面中的形式可以说是互动媒体设计。

如图3, 雀巢网站的主页就是动画、音频与互动界面为一体, 打开界面时水果从上面落下来, 落下后好多水花泛起, 看起来新奇而清新。画面运用了大自然的蓝色, 来描述饮料冰凉清爽的效果, 背景与饮料本身包装的颜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但是两种颜色结合到一起让人感觉耳目一新。

二、个人网页版式设计语言案例分析

在研究了以上诸多问题以后, 本人通过实际网页版式设计更深入的了解了网页版式语言。以下面的个人摄影网站为例。

徐先生的摄影工作室, 摄影网站最重要是突出摄影作品, 体现网页的时尚与个性, 网页的主体版面采用大幅图形, 满板型的分割方式, 使版面看起来更大气更有视觉冲击力。

通过网页版式语言的应用分析与实践, 发现网页设计并不是那么单纯的, 它不仅仅是对文字比例、图形选择、色彩搭配等等, 也不可以凭借个人喜好和直观意识去设计, 而不从浏览者的角度出发以及没有认真的分析这些元素在网页版式中的特性, 因为不清楚网页版式语言的重要性, 所以会做出错误的设计表达。

网页版式设计的独特属性决定设计不同于一般的平面设计, 设计者要考虑浏览者的视觉感受、阅读习惯、接受心理等因素, 设计时要保证信息能够快速准确的传达给浏览者, 更需要深刻的去了解版式语言所要表达的内容, 版式设计语言表达准确了, 我们才能有效地吸引浏览者的视线, 才能使视觉信息更清楚、快速、有效地传达, 这样版式设计语言才能成功的应用到网页设计中去。而在数字化信息传播时代的今天, 网页版式设计语言在网页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就愈加重要了。

摘要:版式语言决定着网页的设计属性, 版式语言在网页设计中起着重要引导性与统一性, 网页的整体视觉感受, 网站的风格与个性把握也都是由版式语言所决定的。根据网页设计艺术创作中的具体实际案例, 探讨如何将版式设计语言渗透到网页应用设计中去, 使得网页版式应用设计更加人性化、更加贴近浏览者的审美需要, 同时努力寻求并创作具有原创性的版式设计艺术。

关键词:网页版式,语言属性,应用原则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腾守尧, 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3]庞蕾.视觉形态[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8.3031.

语言实践性和应用性 篇5

一、以文章信息为中心,注意文章结构分析

在高校中开展英语阅读教学,要将该阅读材料中出现的关键信息作为阅读的重点内容,并注意对文章的结构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文章结构,从而掌握文章的整体内容。以某一阅读素材为例,在该素材的开篇就可以利用句子的主位结构对其进行分析,并对文章中的句子进行细致的分析,可以找出其中的关键词与关键句,从而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该阅读素材的主要内容,这样学生也就更容易抓住该阅读的重点与核心。也就是说,阅读素材中要表达的内涵、情感往往与文章的主位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阅读的过程中就应该培养学生观察,在阅读中是否含有主位词语。一般在以论文中通常是应用人称代词we、you作为主位。这样就可以使作者与读者之间建立比较亲近的联系,这样读者也就更加容易解读该阅读素材的主要内容与中心思想。

同时,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能够对段与段之间的衔接关系进行分析。因为不同类型、题材的英语阅读材料,所采取的的衔接方式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根据该阅读素材的的写作风格、内容、语言特点等,对其衔接方式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在日常教学中学习阅读素材的衔接方式。

二、对阅读材料内容进行大胆的猜想

在英语阅读中,不仅对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进行考核,还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等都进行一定的考察。因此,在进行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猜想能力进行锻炼与培养,能够在运用基础知识、逻辑思维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猜想。在实际的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前要对该阅读素材进行充分的解读,并能根据文章的中心思想设计若干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能够带着题目进行阅读。教师还可以通过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在组内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从而使学生能够对该阅读材料的大意进行推理,从而更好的对其中心思想进行了解。教师也可以在进行阅读教学前,对文章中的关键词进行讲解,也可以对该阅读材料的写作背景等,进行简单的介绍,这样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内容,并能够在其基础知识、逻辑思维的基础上进行推测与猜想,对文章的主题思想进行猜测与推断。

三、重点分析文章的主题句

在一般情况下,文章的主题往往就是作者想要通过文章表达的.中心思想,但是与汉语写作不同的是。在英语写作中通常是将一个自然段作为其一个写作单位的,在每个自然段之间,也往往会通过一个句子或者是短语进行连接。因此,在英语阅读的过程中,也可以将每一个自然段作为一个小的文章进行阅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帮助学生养成分析文章主题句的良好阅读习惯。英语阅读材料其中心思想句的位置并不固定,但是根据一般经验在文章的首尾处出现的概率较大,当然,也不能排除其在文中的可能。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对关键词、关键句进行重点阅读。找到文章中的关键句后,就需要对文章的结构进行分析,从而有效的提升其阅读效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一些转折性词汇、连接词汇进行重点分析,对其上下文展开联想阅读,更加准确的掌握文章中心思想。

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英语的习惯

增强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需要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而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是提高英语阅读质量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的一些高校中,学生在具体的英语阅读过程中,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一些学生在英语阅读的过程中,习惯反复阅读同一段话,或者同一个单词,担心遗忘文章的内容;另外一部分学生习惯一边阅读,一边进行翻译,经常在阅读的过程中利用词典查找不懂的单词。另外,还有一些学生会利用手指或笔尖阅读每一个单词。这些习惯都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学生的英语阅读速度以及阅读质量,严重影响学生获取阅读信息的质量和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在具体的英语阅读教学中,应该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其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英语阅读文章中使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文章的内容,提高其英语阅读的教学质量,为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结束语

语言实践性和应用性 篇6

关键词: 汉语言文学    语言应用    意境

无论是在人与人沟通方面,还是文化交流方面,在汉语言文学中,对语言的应用和对意境的分析都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对汉语言文学特点,在文学中对文字的运用,以及意境的揣摩进行研究,继而对提升语言应用方法和意境策略进行分析,希望这些方面的阐述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汉语言文学在语言中的应用和意境分析方面的特点

汉语言文学从专业方面考虑是比较广泛的,理论知识不仅复杂,而且涉及的知识量非常多。实际应用中涉猎字、词、音、句、段落及篇等内容,同时还涉猎逻辑思维、语法技术及修辞方法等内容。但同时正是这些博大精深的内容,才让很多学生对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产生青睐感。如果学生明确汉语言文学特点,那么对汉语的应用、意境的分析都有着非常重要的铺垫作用和学习意义。

1.汉语言文学专业有非常明确的目的性。

人们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其涵盖的内容,还有非常精深的知识习得语言知识。人们在学习流程,或者和人的交流沟通中,进行理性的思维活动,从而增强逻辑思维能力,进而对文学作品进行有效鉴赏和品读。只有具备以上这些综合的语言学习能力,人们无论是对汉语言的实际应用,还是对作品的语境拿捏,都会更准确和到位,这样在生活中,和人沟通的水平,或者学习语言文学的能力都会得到提高,进而提高综合语文能力。

2.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主体特定性。

汉语言对文科生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虽然汉语言专业在实际生活中对各个人群都有帮助,但最终还是文科生对其情有独钟,文科生对语言有天生的好感,而且会非常深入地对汉语言文学进行钻研。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方面主要针对文科生,但是进入高校之后,有一部分学生会改变专业,从而进入到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中。由此可见,汉语言文学还是非常有魅力的。这种情况下,对语言的应用、意境的分析得到重视是无可厚非的,因为这两个方面本身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的重点。

二、提高语言应用和意境分析能力的策略

汉语言应用、意境分析,如果不能落到实处,那么想让更多人受益是不现实的,所以必须让其的应用真正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会让更多人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魅力。要想实现这个目标,一定要采取有效方法和手段,从而增强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语感,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语言要表现的意境。

1.加强朗读训练,夯实基础。

通常学习汉语言的时候,对一篇文章的内容和语境理解都不是非常到位,如果有这种情况,阅读文章内容的时候,就可以多次反复阅读,这样文章的立体,还有文章要表现的中心思想就会逐渐显现。朗读在语言应用方面和意境分析方面的作用十分重要。在有效和长久朗读训练下,学生可以用心体会文章中的字、词、句子的用意,再根据自己体会到的用意勾勒出段落,甚至是整篇文章要表达的意境。这样学生可以准确把握文章主体基调,对接下来对文章的领会和语境学习都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使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和对文章意境的分析能力得到明显强化。如阅读《春》的时候,阅读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找到轻柔舒缓的感觉,在语境上读出春天带来的希望,而这些内容和感情是作者朱自清写这篇文章时候投入的情感。通过这样有感情的体会,文章才会更迷人,从而更吸引学生,进而把汉语言文学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2.加强背诵练习。

很多经典文章会让人们记忆犹新,甚至毫不夸张地说可以倒背如流。学生对经典和名篇的背诵,一定不要强制,而是逐步引导,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这些好的文章和经典真的都领会了,那么这些作品就会像磁石一般,牢牢吸引住學生,这样经典才能传承下去。背诵过程中要带有感情,一定不要平铺直叙,这种背诵的效果会非常不好。因为凡是经典和名篇,内容绝对不是干瘪的,而是富有灵性和创造性的文字。如鲁迅的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内容是关于作者对童年的回忆,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拿捏好孩子的心理,而且有感情朗读或者背诵的时候,同样要拿出孩子天真快乐的口吻,这样才能强化对这段文字的品鉴效果。

汉语言文学专业有特点,而且不论在语言应用方面,还是意境分析方面,都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在相关老师的引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而找到最适合的学习方法,更好地体会语言应用和意境分析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潘连根,静义,李佩仑.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教学研究版),2010(1):35-35.

[2]张爱明,宗瑞.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问题及分析大众文艺,2011(8):30-30.

语言实践性和应用性 篇7

但是, 在课程的实施中, “语言文字应用”的境遇是选修遇“冷”, 实施策略有“偏”。

从学生的选择意向来看, 语言的一花一草远不及文学的百花园让人流连忘返, 小说戏剧很好看, 诗歌散文有意味, 新闻传记很有趣, 文化论著有挑战。语言文字呢?有点琐碎, 有点枯燥……所以, 选者寥寥。

从老师的选择角度来看, 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备受青睐, 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高考考古诗、考文言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备受欢迎, 是因为有趣且有用。《语言文字应用》不能说无用, 也不能说无趣。高考考语言文字表达, 却并不一定要通过《语言文字应用》的学习来实现, 做题或许来得更有效。有意思的语言现象比比皆是, 但鲜有人有耐心一点点去研究。因此, 老师们更愿意投入大量的精力去训练语言文字题, 却不愿花时间让学生去体验、去整理、去探究。从高一到高三, 很多学校一直在练习字音、字形、成语、改病句、修辞、连贯、得体等高考考点, 却鲜有系统鲜活的真正语言活动体验课。

在这样的背景下, “语言文字应用与探究”的选修的“选”便显得有些尴尬。既缺乏足够的语言积累的土壤, 也缺乏相应研究的热情。在几个模块中, 语言文字应用的选择自然就显得“门前冷落鞍马稀”了。

语言文字应用模块的选择如此, 其实施又如何呢?

相对于必修教学的研究而言, 选修教学的研究本来就少, 而语言文字应用模块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因此, 在“语言文字应用”模块的教学上, 还充斥着大量的原始的不加选择的“讲”。老师的一讲到底, 看似有“语言”, 看似也有“文字”, 却少了最核心的“应用”。“应用”是“语言文字应用”模块教学的灵魂, 没有了“应用”, “语言文字应用”模块便形同虚设, 其教学便偏离了选修设置的初衷。

那么, 语言文字应用模块, 应当如何实施呢?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 (语言文字应用模块) 应注重在生活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学习语文, 使学生在实践中经受锻炼, 拓展视野和应用范围, 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在实际运用中进一步了解自己的语文学习状况。要引导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 学会从大量的信息中筛选和整合, 逐步提高提取信息的速度。在跨领域学习中, 要关注语言文字方面的目标。”“重视调查、分析、探究的过程。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学习和生活中的语言文字现象, 有计划地收集材料, 展开专题研究。”“引导学生从日常的语言现象和所阅读的各种文章中认识思维规律, 并在自己的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规律。注重在思维活动中发展思维品质, 提高思维能力。注意用语文课程中生动的实例展开教学, 力求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简而言之, 语言文字应用与探究学习的目标是研究语言现象、发现语言规律、学会具体运用。

语言文字应用模块没有完整的“篇”, 也没有独立的“意”。如果说“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像一部完整的电影, “语言文字应用与探究”则像一串不连贯的镜头;如果说“新闻与传记”“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像一片连绵的山谷, “语言文字应用与探究”更像河床上的石与沙。

因此, 这个“应用”有别于其他选修教材的教学。

在“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究”中, 我们更注重词语们串联起来的完整的“意”的表达, 更看重词语们堆积起来的“山”的连绵壮观。而在“语言文字应用与探究”中, 我们更看重的是作为个体的“字”“词”的光芒, 可以看它的出生、它的家族, 可以看它的成长, 可以看它怎样工作、可以研究在什么情况下它会出现问题。可以独立去把玩, 也可以把它放到词语的丛林中。可以看它生存的土壤, 也可以看它怎样千变万化。

语言文字应用课的实施, 也不同于必修中梳理探究课的活动。

在高中语文必修的“梳理探究”和选修的“语言文字应用”中, 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大致相似的章节。

如:必修的梳理探究中有“优美的汉字”, 选修的《语言文字应用》 (人教版) 中有“神奇的汉字”;必修中有“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 选修中有“词语万花筒 (每年一部新词典) ”;必修中有“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 选修中有“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必修中有“修辞无处不在”, 选修中有“语言的十八班武艺”……

但通过对教材编排的比较我们就会发现, 两者虽然相似, 但绝不雷同, 它体现了对语言认识的深入。必修中汉字的“优美”体现的是“是什么”的直观呈现, 选修中汉字的“神奇”则要体现为“为什么”的深度追问。必修中“新词新语和流行文化”是让我们对今天的新词新语做一番检视与探究, 选修中“每年一部新词典”则是从历史的角度看新词新语的产生。新词新语是相对的, 不仅探其根源, 还要探究其产生方式。同时, 对新词新语不仅有感知, 还要有理性的认识。

借用《语言文字应用》编者的话来说:“ (语言文字应用) 课程的内容并不是另起炉灶, 而是充分注意与初中和高中语文课程中相关知识链接, 这是这门课的切入点, 也不是炒冷饭, 特别注意进一步提高中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这是这门课的落脚点。”

因此, 处在高中学段的“语言文字”的学习需要的是对既有语言经验的梳理, 以及对于经验的总结。相似的内容, 必修中的梳理探究是以语言文字的梳理探究为主的, 选修中的语言文字应用则应当定位在“应用”上。

要“应用”, 就需要有活动。

教材中的每一个章节就是一个研究的中心。围绕这一中心可以有多种多样的活动。这种活动可以是对教材中语言现象的总结, 也可以是对生活中种种语言现象的发现;可以是在课本剧的编写中感受语言的特点, 也可以围绕一种语言现象展开辩论, 在辩论中具体感知语言;可以是语言知识大赛。

以《美丽而奇妙的语言———认识汉语》为例, 这一节的核心知识是汉语的特点, 这几个特点非常简单的, 无非是“每个音节都有声调”“音节构造简单而有规律”“双音节词的数量占优势”“词的构造形式多种多样”“有独特的量词和语气词”等。但要学生形成深刻的认识却并没有那么简单。于是, 我和学生一起设计了“皮特在中国”课本剧系列, 通过一个外国人的视角来看汉语。学生先收集外国人学汉语的小故事, 然后将故事以课本剧的形式表演出来。又如 《耳听为虚———同音字和同音词》, 学生以同音字、同音词产生的笑话编写而成的课本剧让学生不仅对同音字同音词有直观的感知, 更去深层思考“为什么”和“怎么用”的问题。学生课本剧的呈现就是对汉语特点的理解和诠释。

又如,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浓妆谈抹总相宜》 这几个章节, 可以植根于教材中熟悉的优秀作品。重视对语言的锤炼是优秀作家的共同点, 对语言的揣摩也一直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在这几节的教学中, 我们让学生将高中教材中的经典语言范例做了一次复习和整理, 从而实现了对语言的审视和重温。

语言课, 就意味着学生的表达。表达既是一种认识, 也是一种实践。在《四方异声———普通话和方言》的学习中, 我们进行了《方言, 还是普通话》的辩论;在《每年一部新词典———新词语》的学习中, 我们进行了“新词, 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在《走进汉语的世界》一课结束时, 学生进行了“汉语还是英语更方便”的辩论。这些辩论, 既是语言的实践, 也是对语言的思考。

对于知识性比较强的章节, 可以采用知识竞赛的方式。在比赛中激发学生关注语言现象、开阔视野。如汉字听写大赛、成语英雄、熟语达人、文言博士等活动, 都激发了学生学语言、用语言的热情。

学《四方异声———普通话和方言》, 可以针对城市区学生方言市场狭窄的情况, 让学生听方言、学方言, 用不同方言讲述大家熟悉的故事。学习《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 可以进行古诗吟诵等活动。

语言的世界是美丽而神奇的, 单一的“讲授”隔离了学生和语言文字的亲密接触。唯有“应用”, 才能带领我们走到语言的芳草地, 真正感受语言世界花草的芬芳。

参考文献

[1]庄文中.中小学语言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12.

[2]李镗.《人教版高中语言文字应用课本的解读和使用》, 《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12月.

[3]王准《.高中选修课语言文字应用的教学尝试》《.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年.

语言实践性和应用性 篇8

如何从语言学习中基础性的词汇学习、例句学习以及课外阅读学习来进行分析论述对于专业建设和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通过论述明确语言实践研究的学习方法和要点, 以期语言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 提高日语阅读能力。

一、词汇的实践应用

词汇的学习一般体现为“单词部分”, 即提出影响阅读和理解的词汇, 标注出日语的读音和汉字, 并加以中文解释说明。而其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形容动词的学习则着重注意用言的变形以及使用、体言的记忆以及作用。词汇量的累积过程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没有任何的投机取巧, 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来完成, 不仅是名词, 其他词也是一样, 这种累积是任何形式的日语学习都必须经历的。词汇的“学”包括了全部, 而“做”则各种词“做”法不同。

助词的“学与做”实际上和助词的作用密不可分, 确定句子结构、词的位置关系、作用甚至附带一部分含义来进行补充说明, 所以助词的学习是一大难点, 也是一大重点。仅仅是掌握助词本身的含义是远远不够的, 同等含义助词的使用和替换以及最佳方式或固定搭配的体现往往是日语国际能力考试和国家级四八级日语专业考试中考察的要点和重点, 也是关键, 而在真正的生活实景口语对话当中人们为了方便减少麻烦往往却都省略掉了助词。因此, 口语中助词的缺失和考试中着重助词的应用这两个完全相反的方面却恰恰是日语阅读学习当中助词“学与做”的两大重点。了解和掌握了这两大重点, 在接下来的生活和学习中就会游刃有余, 从而达到“学, 尔后用之”的最大合理性效果。

副词的“学与做”体现在能力考试当中就是记忆与比较使用。记忆是任何一门学科学习的前提, 任何一种词汇的学习都需要强大的记忆才能支撑, 副词也不例外。记忆词义之后就是使用, 而单纯使用副词在能力考试中是无法展现的, 只有比较使用才能够将学习与考试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在明确程度、范围、反正、频率、步骤、拟声拟态等等多种副词线性之后应用, 才能达到副词学习效果的最大化。当然, 不可能在零起点学习日语时就进行这种比较学习, 这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合理的, 只有在日语学习了一定的时间, 掌握到了一定程度具有一定基础的情况下才是可行的、合理的。

接续词和接续助词在某种程度上和副词以及其他一些词具有相通性, 只不过接续词的前后句子之间的关系是需要它们来维系的。因此, “学与做”的表现也体现在了比较学习和比较使用当中, 日语专业四级的国家能力考试中就专门针对句子完成程度进行考察, 而其中核心就是前后句的关联性, 换言之就是考察接续词和接续助词的含义以及所导致的前后句的关系。每年也多以选择题的方式考察接续词、副词、助词等。因此, 合理、科学、翔实、严谨地学习它们、掌握它们、使用它们,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才应该是阅读学习中词汇学习的关键和方向。

二、例句的多点透析

例句的学习一般体现在“语法解释”部分, 对文章中出现的重点语法现象和句型的应用, 进行简明扼要的解释说明, 列举两三个例句并加译文。例句力求贴近生活, 即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又使例句显得生动、形象, 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通过对例句的系统学习, 能使学生加深对语法、句型的理解和灵活使用程度的界定, 为“学与做”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将例句中的语法和句型以及惯用型进行重复性练习, 即做到了重复认识加深记忆, 又可以与相关的类似的同义、同型句型和语法进行具体详细的比较, 而且此类比较是在大量例句基础上的比较, 在句型同义情况下使用范围、限定条件以及语义轻重等不同均以书中例句的形式展现, 而例句又与日语国际能力考试和国家级四八级日语专业考试挂钩, 以历年或最近几年的考题作为例句来对比学习一级、二级语法, 显得更有针对性, 也更加实际具体化, 这对于学生对于句型和语法的学习都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力求达到日语学习的“精于学、勤于做、明于心”。

三、课外阅读的选择应用

课外阅读部分的学习, 体现为快速阅读部分, 每课选择一篇至两篇内容或知识点与文章相关的短文, 文后根据各册的要求, 提出形式不同的问题供学生进行练习, 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并竭力与日语国际能力考试、国内日语四八级专业考试相接轨。

因为日语国际能力考试中有的阅读短文是从报纸、新闻、书籍中选的实时性或具有参考性的短文或某一段路。所以, 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的时, 不但对于课本的课外阅读部分要进行阅读和研究, 对于课本以外的阅读文章也要有所了解。

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陌生词汇或句型, 通常情况下是通过上下文的关系或语境来进行判断并归纳总结的, 因为在平常的考试当中是不可能针对阅读提供大量时间。所以日语阅读的跳跃式的阅读方法应该被学生所掌握, 学生不仅要了解课本中阅读的内容、核心, 也要对于一般性的阅读方法有所了解, 即所谓的由泛泛到理论的了解过程, 这对于学生的阅读中精进是有非常大的好处的。关键是要让学生学会对于文章的分析技巧和原理掌握清楚, 因为它能够培养或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有助于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

通过课外阅读, 让学生对于日语阅读中日常生活、传说、人物、社会、文化、史地、一般科技、政治和经济有所了解, 从而达到一般性的阅读的基础。通过学习日语阅读的文章, 使得学生对于日语的叙述文、描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各种体裁有深入了解。对学生进行文章体裁特点的详细分析, 现结合文章标题和相关背景知识预测文体和主题, 接着略读课文, 验证预测情况, 并通过问答、简述、绘图、列表等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然后分段阅读, 找出各段主题句和隔断大意之后, 再查读课文, 指出文章的转折词或过渡句, 分析其逻辑顺序和作者的行文思路, 同时把语言知识渗入篇章之中。最后让学生细读课文, 体会字里行间的深层含义, 进入更高层次的理解。使学生熟练地把整体阅读方法运用到他们的日语阅读中, 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韩雪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0.

语言实践性和应用性 篇9

在教学实践及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中, 笔者发现一些问题: (1) VB课程知识点多, 对初学计算机编程的学生来说, 短时间内掌握难度较大。 (2) VB各章节之间关联性强, 如果前面一个章节没能及时掌握, 会直接影响后续的学习。VB的学习仅靠每周一次的理论课是不够的, 需要向课外延伸, 而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微课的出现可以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所需的知识,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1 将微课引入《VB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教学的意义

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 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 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1]。将微课引入《VB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教学的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有利于学生按需学习

由于是VB是公共基础课, 一名教师面对的学生多达上百人, 授课的进度、深度只能综合考虑大部分学生的能力, 导致有些基础较弱的学生没能掌握部分知识点。微课是针对某一知识点进行细致讲解, 学生可以针对自己的需要观看某节微课, 对一次没有理解的地方还可以暂停、回放, 反复观摩直到掌握为止。

1.2 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微课教学时间短, 聚焦于单个知识点, 相对于传统课堂每节课讲授众多的教学内容, 微课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微课视频小, 存储容量小, 学生可以下载到手机, 自由安排时间观看, 学生能以放松的心态去学习微课内容, 往往更能集中注意力, 提高学习效率。通过观看微课, 学生可以反复学习课堂上还未完全理解的知识点, 增强学习信心, 提升学习兴趣。

1.3 有利于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教师在开发微课视频时, 需要对整个课程进行分析, 归纳出重点、难点, 并选取适当的知识点进行精心的微课设计、录制。而微课制作好放到互联网上共享, 学生观看好之后可以直接在网上进行提问、评价和反馈, 教师也可予以及时回复和指导。通过这样的沟通, 教师可以全面了解不同学生的需求, 促进教学反思, 优化教学设计, 提升教学能力。

2 微课在《VB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2.1 内容的选取

笔者主要制作了2种类型的微课:“知识传授型”和“习题讲解型”。

其实“知识讲授型”将整个课程的重点一一列举, 归纳下来有:窗体的创建;常用控件 (标签、文本框、命令按钮、单选按钮和复选按钮及框架、列表框和组合框、计时器、滚动条、图片框、菜单) 的属性、事件、方法;多分支选择结构;For循环;Do…Loop循环;固定数组;动态数组;Sub过程;Function过程;过程中参数的传递;顺序文件;程序调试技术。每一个重点均用一个微课来讲授, 还未掌握该知识点的学生可以快速、有针对性地进行补习。

“习题讲解型”主要针对的问题是, 部分同学虽然学会了VB的语法知识, 但在课后遇到真正的编程题时, 又不知从何下手。“习题讲解型”微课是从每章选取几道典型的题目, 讲述编程题的来龙去脉, 介绍编程的思路和技巧。学生课后做练习时, 遇到问题, 能及时得到解决, 提升了学习编程的信心, 增加了学习的积极性。

2.2 以《程序调试技术》为例设计微课教学方案

《程序调试技术》出现在VB教材的第8章, 按照传统课堂教学, 是在讲授完《VB控制结构》《数组》《过程》这些章节后再作介绍。而学生学习前面的章节, 进行上机编程时, 已经会遇到代码错误, 需要进行调试、改错。以往, 学生都会请教师帮助调试、纠错。而现在教师开发出“程序调试技术”微课, 学生可以在遇到编程错误时, 观看视频, 学会调试技巧, 自主进行程序调试。

2.2.1 制定教学目标

本节微课的教学目标是, 学生能够学会使用VB调试技术来发现程序中的错误, 学会如何在程序运行时, 通过调试工具深入到程序内部, 观察变量和属性是如何随着语句的执行而改变, 从而发现并排除错误。

2.2.2设计教学过程

(1) 导课部分。

微课的教学时间短, 总共也不会超过15分钟。在进行微课设计时需注意教学每个环节的时间安排, 力求把更多的时间分配给知识点的讲解。因此, 在导课部分要做到一目了然、 新颖迅速。本节微课采用问题导入法。首先给出一个含有逻辑错误的程序, 询问学生如何发现代码中的错误。紧接着, 运行此程序, 学生会发现VB系统无法直接检测出此类错误。这时, 教师提出需要借助调试工具, 分析程序的运行过程才能排查出错误。整个导课过程约用时1~2分钟。

(2) 知识讲解。

知识讲解部分是微课的关键。本节微课采用项目教学法, 视频画面显示VB系统, 通过调试含有逻辑错误代码的程序来讲授调试方法, 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环境下探究学习。首先, 讲解“断点调试”技术, 选择程序中的某些语句设置为断点, 此时运行程序, 程序会在断点处进入中断状态, 再观察“调试窗口”, 看变量和属性的值和预期结果是否一致, 如果不一致, 则说明此段代码有误。接着, 再用另一种调试技术“单步调试”找到这段代码中错误所在的具体位置, 以“逐语句”方式执行程序, 程序每向前推进一步, 就发生中断, 因此, 可以通过调试窗口检查每个语句的执行状况, 排查出错误。

参考文献

[1]焦建利微课的现状、问题与趋势[EB/OL].[2014-08-28].http://www.jiaojianli.com/7460.html.

[2]金陵.从微课程的属性入手认识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3 (11) :21.

语言实践性和应用性 篇10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外语教学

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的运用丰富了简单的教学环境、使得课堂气氛变得活跃,促进了师生间的交流。虽然在课件制作过程中,教师要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却减少了教师本身的负担。现代教学已经不仅仅强调知识内容本身的传输,而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现代教学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接触到信息,这就要求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呈现知识。计算机辅助多媒体语言教学能够帮助教育工作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种难题。结合外语学习本身的特点,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能够发挥更多的优势,目前各级各类学校已经普遍启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目的是变原来的“哑巴语言”为现在对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师因此能够在课堂上呈现更多形式的语言材料、让学生能够尽量多地接触相对真实的语言环境,对培养学生的多种语言技能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的发展历程

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但当时由于计算机技术及硬件的限制,它只处于研究机构中的实验阶段。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从实验室走入了学校。随着它的推广,出现了相应的学术组织,如一九八二年美国成立的计算机辅助语言家教学协会和一九八六年欧洲成立的欧洲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协会。总之,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是其发展较为繁荣的一段时间,激发了许多新的理念与实践,出现了许多研究成果。

我们国内的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但是具有标志性的学术活动是一九八四年英国伯明翰大学的Tim Johns教授在上海进行的国内首次讲习班。一九八四年八月,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专业人员在杭州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会议,并成立了中国计算机辅助语言专业委员会。本次会议之后至上世纪末,国内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软件不但是学校自己开发的、处于学校内部使用的教学课件,有许多软件由于设计理念先进、教学内容丰富、教育技术运用适当而由出版社出版发行,在国内学校中广泛使用。本世纪,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有了飞跃式的发展,这也正是国家大力倡导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外语学习的阶段。因此,国内教育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进入了黄金阶段。作为新世纪的外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一契机,切实提高自身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软件设计的要素

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软件设计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它要求软件的制作者具备计算机技术和语言教学理论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如何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能够设计出理论基础扎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结构合理、用户界面友好的软件。下面将从使用者的需求和软件设计两个主要方面进行阐述。

(一)使用者的需求。

教学软件设计者在进行设计之前需要首先考虑几个问题:这套软件要提供给谁使用,使用者的自然条件是什么样的,软件要用什么语言理论来支撑等等。也就是说,软件的设计者需要首先考虑的就是使用者的需求。那么如何才能最准确有效地了解使用者的需求呢?教师可以使用问卷或访谈的方式。问题的设计要合理,通过这些问题要能够及时准确地反馈出来使用者的需求。

(二)软件设计。

在进行具体软件设计时,首先需要考虑的是用什么语言理论来支撑。如行为主义、建构主义、认知理论,或是将这些理论有机结合起来使用。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理论模型。另外还需主要考虑界面的设计,如界面是否友好、文字的设计(字型、字号等)界面颜色、媒体设计、结构设计、练习设计等等。这些要素虽然看似简单,设计不当却会严重影响软件的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设计中的原则与技巧

语言教学设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如今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得到大力推广与普及的大环境下,掌握制作软件对每一位教师来说还只是一个基本的要素。每一个成功的语言教学设计还需要综合考虑众多其他因素。下面来详细分析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设计时需要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与技巧。

(一)任何一个成功的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设计都要“切题”、不可“喧宾夺主”。

所谓的“切题”其实就是教学设计要紧扣教学的主题和重点,目标明确,使学生能够从众多的信息中清晰地知道教学活动中应该掌握的重要知识点。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的优势在于它能够将图片、文字、动画、声音等素材进行统一的处理,一次实现图文并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但是,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软件制作时往往会走进一个误区,那就是过于注重形式上的精美而忽略了知识点本身。这样的课件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虽然会使学生们耳目一新、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是学生的注意力却全都集中在了精美的页面上,对知识点的掌握却不理想,甚至一节课结束后不知此节课的重点为何。这样的教学设计应该说不能够算是成功的。失败的原因很简单,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忽略了心理学上的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之间的问题。他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因为使用了与教学主题无关的素材,而使学生把更多的无意注意放在了精彩的画面和动人的声音上,教学效果在某种程度上自然与期望相去甚远。因此,在进行设计时,首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进行设计,切不可喧宾夺主。因为在任何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都是为教学设计服务的,这一原则是设计者需要首先遵循的。但是,不少的教学设计中这两者的关系都是脱节的,所以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而不考虑客观情况。那么,究竟好的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设计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它首先需要符合的标准就是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从设计目的的角度来说,此设计应该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的,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求知欲的。这一目标当然是和教学目标紧密相连的。从设计内容角度来说,计算机辅助手段的运用应该是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为形象生动、增加课容量,它起到的作用应该是弥补传统教学与学生思维的空白,否则没有实际意义。只有教师将教学内容有机地与教学手段进行整合才是教学所应达到的目标。

(二)成功的教学设计还要有“个性”。

大多数教师都有这种感觉,进行课件制作要花费掉他们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直接拿其他现成的课件来用又不合适。自己的特色在使用现成课件的时候无法得到发挥,对知识点的讲解、教学进度的安排和结构体系都不如自己制作的课件使用起来方便。这个时候如果再考虑到教学对象的巨大差异,使用现成课件的弊端就暴露无疑了,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进行创作了。那么,在制作过程中除了前面提到的“切题”原则外还有一点是需要我们注意的,那就是课件的教学设计要有“个性”,要符合受众的特点,也就是说根据学生进行设计和制作。只有这样的课件才能给学生留下鲜明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对课件进行设计和制作时根据所要讲授的知识结构进行设计,包括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进行最优化的教学过程设计,适当运用教学手段。教师要吸取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精华,精心地对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课件进行精心设计,通过多种手段将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使其以生动、具体、活泼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的教育理念更加个性鲜明,富有创造力。

(三)教学设计需要能够实现较好的人机交互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现在所说的计算机辅助多媒体语言设计要求受众的多器官的综合参与,也就要求了教师和学生和计算机之间进行交互,而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简单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这里所说的交互指的是课堂教学设计中的交互。那么,这种交互应该是什么样子才能帮助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成功的设计应该是目标明确、主题鲜明、重点突出、形象直观,并且清晰醒目。如果是过多文字、字体过小、画面模糊,学生看起来十分费劲,那么教学效果会大大降低。此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无论是否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语言设计都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所以在界面设计上要注意人性化,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结语

毋庸置疑,教师在进行计算机辅助多媒体语言教学设计时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有的课件费了很大的精力去制作,但是过于注重了表现形式而忽略了教学内容;有的课件信息量大,学生来不及吸收就已经过去了;有的课件在不需要使用辅助手段的时候也使用,浪费了人力资源等等。针对目前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普遍性的现状,教师在教学和教学设计中会遇到很多的新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开拓思路、启发思维、培养创新精神,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Jeremy, H.The Practical of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M].London Longman, 1983.

[2]Kenning, M., Kenning, J.Computer and Language Learning:Current theory and Practice[M].New York:Ellis Horwood, 1990.

[3]Beatty, K.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M].Harlow:Pearson Education, 2003.

语言实践性和应用性 篇11

阅读是获取语言信息的一个重要手段。根据Krashen提出的语言输入假设理论,阅读实践应在已有水平“i”的基础上,尽可能接触一些略高于该水平且与教材密切相关的语言材料通过“过滤器”的四个手段可提高阅读效果在阅读过程中还要处理。协调好与听、说、译、写的关系。

【关键词】语言输入假设理论阅读实践语言习得

阅读能力是语言综合技能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之一。阅读不仅足吸取语言营养不可缺少的渠道,良好的阅读基础还有助于促进听、说、译、写等能力相应的提高和巩固。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和国防交往的日趋频繁,人们对阅读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中对学生的语言技能目标进行了分级,其中每一级对“读”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如对识别不同文体特征的能力;对理解句子的能力:对理解材料中不同的观点和态度的能力;对信息加工处理能力;对欣赏英语文学作品能力及对阅读量等做H 5了非常具体的要求,且比以前的要求高得多。而且大学英语等级考试(CET)、托福(FEFL)、雅思(IELTS)等都充分突出了对阅读的考核。因此,如何更有效地在高中阶段强化阅读技能的训练,提高阅读效果,已经成为广大外语工作者和学习者所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

一、相关的理论研究

根据克拉森的i+1语言输入假说理论(Krashen:1982),笔者认为,在阅读实践过程中,学习者应在他本身已有的水一半“i”的基础上。尽可能去读一些略高于该水平且与课本密切相关的材料,让他们自主选择,顺利进入“i+1”阶段:同时,第二语言习得的关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者是否通过某种“过滤器”(fiter)大最地接触有意义的、有趣味的该语言的输入材料;换言之,真实的阅读材料应该提供一个习得(acqui siti on)的机会,即可理解的输入(comprehen sib]e input),这种输入既要有意思的交换(negotiationof meaning),又要包含学习者目前能力水平的语言特征(linguisticfeature);从读者的角度看,信息处理常表现为两种方式,即“由上而下”的加工(top—down process)和“由下而}:”的加工上(bottom-up process)(Chaudron,Ri chards:1986)。前面要求学生者运用其背景知识对语言进行理解,后者则指学习者运用语言知识所看到的语言信号由低层向高层进行处理,最后达到理解材料内容的目的。无论哪种方式,它们都强调“读”不应该是一个被动接受的活动,而是一个复杂而主动的过程(Rubin:1994;Vandergrift:1999),其共同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习得语言。

二、语言输入假设理论在阅读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一)“过滤器”及其在阅读过程的作用

具体地说,该理论中的“输出”是指阅读材料向读者提供的语言信号(如单词、词组、句型等)。以此为基础,读者应利用各种“略高于他原有水平且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材料”等有效手段来提取语言信号所表达的意义。通过这些途径,他们可以将语言信号和它所表现的意思联系起来,——这也是语言输入假设理论所说的“认知”(recognition)过程。

那么,如何使“输出”转化为“输入”,最终实现从阅读到理解这么一个过程,让学习者达到习得语言这一目的呢?为方便起见,笔者特将此理论所反映的活动流程用简图表示如下:

反映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上述所谓“过滤器”可以理解为以上四个步骤:

1.准备(preparati on)阶段

这里的“准备”的指读者正式接收语言信号前的思维准备。如一定的背景知识在阅读理解中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他也因此必须认识到阅读不仅是一个认词释义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心理因素和文化背景互相作用的过程。这就要求他在平时去建立起较完善的图式知识网络并在阅读过程中充分调用这些图式网,使之与文字信息联系起来,从而达到最佳的理解效果。

在阅读实践过程中,心理素质往往决定学习者的学习信心和兴趣,它也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外语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实际上,不仅在开始阅读之前,而且在读的过程中始终需要高度的思想集中(concentration)。因此,这一阶段是读者进入整个后续活动的基础。

2.预测(prediction)阶段

所谓预测,就是指读者在看了阅读材料的标题(title)或开始阅读时,根据已有经验或知识(如预测策略),联系上下文,以预期话题、预期内容等形式来猜测将要读到的信息的可能范围,从而避免注意力平均分配于每一字、词、句、段落,及至意群上,这是一种“心理语言学的猜测游戏”(Goodman:1975)。其作用在于培养读者根据句子或字词线索解开文章内所隐含的信息的能力。当然,这个阶段的重点应在认知理解的技巧上而不是在对语言特征的运用上。这样,读者就能更充分地集中注意来减少他的劳动负荷,从而提高阅读的整体效率。同时,根据已捕捉到的语言信息进行合乎逻辑的猜测,来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

按照预测行为发生的时间顺序,预测可以分为读前预测和读中预测。读前预测,可以根据所读材料的标题,相关的语篇信息以及阅读材料后所附加的各种练习题来进行预测:读中预测,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主题句,人物的身份、地点以及文中出现的各种信息词来进行预测。这两项能力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预测行为应贯穿于阅读实践及语言输入的始终。

3.推理(deductioff)阶段:

Rubin通过科学的方法研究并确定了哪些是成功的语言学习者使用的策略,其中之一是“推理能力”。这已在外语教学和研究领域达成了共识。它要求学生在理解某一新的语言信号的基础上,应着重于基本技能的培养,使学生既学会围绕语篇正确识别语言信息及其微观结构的分析本领,又学会从宏观角度分析语篇结构,对整个语篇的层次结构、深层意义、逻辑关系、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意图等进行演绎推理。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应随时根据文章提供的语言、上下文的逻辑联系等单位信息,进行全方位的推理,并不断根据语境的背景知识摒弃、修正或证实推理。可以说,对匠心独具的精辟见解的叹服往往发生在读者把自己的推理和作者的思想做了一番比较以后。我们说O.Henry的小说以出人意料的结尾见长,那正是因为其中有着扣人心统的情节及其推理的缘故:

4.归纳或总结(summation)阶段

在阅读过程中,由于缺乏总揽全局的意识,一部分读者相关的阅读材料的理解常常出现“见术不见林”的感觉,甚至有时会显得支离破碎。因此,通过必要的

归纳、总结,可以有效地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也有利于全方位、多角度、深刻地揭示文章的主旨和意图:同时,读者可以从中受到一定程度的肩发,进而实现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地将所获得的语言信息内化为自身的东西,最终达到真正理解阅读材料和习得语言的目的。

(二)正确处理阅读与其它语言技能的关系

根据语言习得的输入假设理论,笔者认为,正确处理阅读与其它语言技能的关系在阅读实践中尤为重要。首先这是因为语言是一套建立在各种活动基础上的习惯(habits),所以语言实践既要有必需的“输出”,更要重视“输入”,这两者相辅相成,互为条件;同时,随着国际交流的进一步发展,通过阅读来获取信息已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一个重要渠道:另外,语言又是听、说、读、写、译多种技能的综合载体。而阅读技能是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这么说,扎实的阅读基本功将有助于促进其它能力相应的提高和巩固。

所以,对于高中生而言,无论是“输出”,还是“输入”,他们应既注重培养具备必要的图式(schema)知识结构,即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又要拥有关于语言的知识,包括语音语法、字词句法、语义语用知识,以及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等。这就要求高中阅读实践要与写、译、听、说等手段结合起来,并在阅读课中有机地融入目的语的文化背景知识。

语言学家认为,“读”和“听”是两项不同的能力。在输入方式上,阅读是通过刺激视觉神经将信息输入大脑。“听”是听其声悟其义,是接受信息,属于理解、领会范畴;另外,由于语言作为语言实体和文字意义在大脑中的储存位点不同,通过阅读和听力这两种不同方式输入的信息在大脑中的记忆位点也是不一样的。可见,出现只会阅读而听不懂英语的现象是不足为怪的。但对于二语习得者来说,听力理解能力很强而看不懂相应的阅读材料则有些不可思议。

释译实质上也是一种表达能力,就拿口译来说,它和口语一样,是用其声表其意,是发出信息,属于表达、应酬范畴;同样,笔译在某种意义上就相当于“写”,它也是以阅读为基础的。

所以,作为处理语言的视觉信号是一个重要手段,阅读能力的提高无疑会促进其它技能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高中阅读实践中应有针对地穿插入一些综合技能的训练不失为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一个有效方法。然而实际上目前的阅读课,包括精读和泛读,学生进行自我表达的机会并不多,这就使得学生的表达能力与理解能力畸型发展。若能在其间穿插一些中英文互译或口语训练,可以让学生从已学过的各类语篇中选择某些词汇、句型和语篇结构,用来描述特定的场面、情景或某一件事。这种形式的练习势必会进一步培养学生把学过的语言材料运用于实际的能力。

可见,阅读实践中有关综合技能的训练,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而且帮助他们充分协调各器官的功能运作,使字、词、句及其音、形、义在头脑中迅速统一起来,使他们最终成功地习得了语言。

三、结束语

语言实践性和应用性 篇12

1 电视新闻写作中所存在的语言应用问题

1.1 电视新闻写作中过多地使用套话

与其他写作语言相比,新闻语言的严谨性较强,但往往会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出现一些套话,不仅起不到实质性的效果,反而觉得语言累赘。例如,在领导视察基层的报道中,就会出现“深入基层、风尘仆仆、重要讲话”等;领导到演出节目现场,就会以“兴致勃勃”等类词语描述。从语法的角度而言,这些词汇的运用并不会出现语病,而且是对领导的形象表达,但如果频繁出现,就会令观众感觉这些套话的出现只是对新闻节目的敷衍。过多的套话会使新闻节目的重要内容无法突出出来,而降低新闻语言的表达质量。

1.2 电视新闻写作中罗列过多的数据

新闻节目的主要特点就是对当时所发生的事情进行报道,要求节目的内容具有真实性。如果在新闻报道中适当地运用一些数据,可以起到对主题的强调作用,提高观众的重视程度。但一些新闻写作中,明显没有对数据进行筛选,而且没有体现数据运用的逻辑关系,只是简单的罗列,导致新闻报道变成了工作汇报。例如,某电视台播出关于建设学习型新农村的报道:“为紧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市对学习型农村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并且将农村人才开发项目经费列入到财政预算中,投入经费600多万元建设农村书屋、开设技术培训班,并实施了农村实用人才工程,接受培训的农民1076名,接受培养的农村干部100名,农民获得技术职称的849名……”新闻的目的是为了反映出中国新农村建设中所呈现出来的农村新面貌,结果变成了农村建设成果的工作汇报。

1.3 电视新闻导语把握不够准确

在新闻中,导语是最为基础的部分。新闻写作中,导语是观点明确、语言简洁地对新闻关键内容发挥点题作用。但从目前的电视新闻节目中来看,导语只起到了简单的引题作用,不仅没有采用正确的编写形式,而且过于程式化,甚至于难以与新闻内容形成一体,而失去了其在新闻语言中的地位。

2 应对策略

2.1 电视新闻写作布局要精炼

新闻编辑和新闻记者在学校所接受的通常都是传统的新闻写作学习,并没有结合实践进行写作的机会,虽然文字功底扎实,对于新闻语言的运用模式有所掌握,但在新闻写作观念上缺乏时代性。多年的理论学习导致新闻编辑以及记者对于新闻写作形成了思维定势,导致实践运用中难以发挥新闻写作的灵活性。电视新闻具有时代性特征,要想把握好新闻写作语言,就要不断更新写作理念,迎合受众的心理,并符合观众对信息的接收方式。电视新闻以真实报道为主,写作的语言要“言简意赅”,以最为简洁的语言将新闻内容表达到位,无需华丽的辞藻,无需过多的渲染。为了使新闻内容更有力量,要求写作布局精炼,主题思想突出,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要具有较高的新闻观察力和判断力,以简洁的语言提炼出内容的精华,并使主题得以升华。

2.2 电视新闻写作中,要重视导语的写作

新闻导语是开头部分,也是最为有价值的部分。在新闻界,将导语形象地比喻为“抓心的手”,说明导语中已经突出了新闻主题。电视新闻导语的作用,就是为观看者提供新闻内容的信号。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在写作导语的时候,要将新闻的重点内容概括出来,但不必说明细节。新闻导语的写作方法上,通常采用“倒叙式”,要求重点突出,形象具体,文字简明。可见,新闻导语的写作与新闻内容有所不同,不需要赘述新闻发生和发展的顺序,而是要将新闻内容的亮点突出出来,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使观众对新闻要表达的主题一目了然。

2.3 电视新闻写作要强调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报道的内容是真实性的,要求必须是真人真事,不可以有虚假成分。因此,在新闻写作中强调使用真实性的语言,以将新闻的信息客观表达。新闻写作的四要素包括新闻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新闻涉及的人物以及新闻事件。那么,新闻工作者就要对新闻事件以清醒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写作语言将新闻事件形成逻辑性信息反映出来。

3 结语

综上所述,电视媒体与广播媒体、报纸媒体有所不同,其属于是伴随媒体,即人们可以边听边做事。这就要求电视新闻写作语言要力求少而精炼、重点突出。在新闻语言的应用上,要突出主题,以其真实的表达被观众理解。

参考文献

上一篇:生物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下一篇:服装业文化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