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实践活动

2024-08-28

语言实践活动(共12篇)

语言实践活动 篇1

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掌握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习得基本的语文能力,懂得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通过语言实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揣摩品析感悟语言

S版语文教材选材新颖,文质兼美,不仅浓缩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且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上都颇具特色。因此,教学中教师就应努力捕捉课文的闪光点、抓住课文精妙之处,引领学生悉心品味,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中去玩味语言,通过细嚼慢品,学生对文章情感的感悟也就水到渠成了。如S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小兵张嘎夺枪记》这篇值得学生品读的佳作,作者用他的一支生花妙笔,细腻地刻画了张嘎这个人物形象。在教学中,我就让学生紧紧抓住张嘎的言行来品味其机智勇敢的鲜明特点。文中“张嘎夺枪”这一段写得尤为精彩,如描写张嘎夺枪时的动作“扑”、“压”、“咬”、“夺”等重点字词要让学生在反复品读中去体会,这样才能体会到语言的精妙、传神。又如在教学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老人与海鸥》时,我引导学生细心品读“小心地”、“起起落落”、“有声有色”等词,在品读中再现老人喂海鸥的情景,引导学生体会到老人喂海鸥的动作是那么娴熟,与海鸥配合得那么默契。而通过对“炸了营似的”、“扑”、“白色旋涡”等词语的品读,品出海鸥舍不得老人的离开,它们以特殊的方式表达对老人的留恋。通过对课文中字词的品读,拉近了孩子与文本的距离,在让课堂充满情趣的同时丰富了学生的想象,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充分朗读回味语言

朗读是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情境、体味语言情感的重要方法,是培养学生感受语言、领悟语言、运用语言的有效手段,是语文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一道风景。教师要善于把握文中语言的精彩处,引领学生潜入课文、感受文本的形象、内化文章的情感、释放自己的情感,在反复朗读中回味语言。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语言文字蕴含的感情,揣摩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此外,还必须让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之进行心灵的对话,在欣赏、回味中让情感得到积累,语言得到积累。如教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西风胡杨》,在朗读时,引导学生抓住“坚韧”、“无私”、“悲壮”等词体会胡杨的品格;细读时,品味“虚浮飘移”、“铺天盖地”、“浮华虚名”、“胡杨生下来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去千年不朽”等词句,领悟作者赞美胡杨的感情。这样的关键词句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读出滋味,读出情趣。这些朗读点的落实,将语言实践与感悟入情水乳交融,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三、亲身体验丰富语言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只有自己亲身体验,才能激发其语言的兴奋点,获得感性体会。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创设具体的语言情境,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凭借自己的想象感受文本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形象,并进入其中,深入其里,去感受语言情境,体会语言情感,领悟语言情境,理解语言技巧。如教学语文S版二年级下册《小马过河》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小马过河的为难,我抓住“小马为难了,这条河能不能过去呢?”这句话,创设语言情境与学生对话:“假如你是小马会为难地跟妈妈说些什么呢?”这时学生畅所欲言,说出各自的想法,我便充当小马的妈妈这一角色一一作答。这里采用情境对话,创设了语言情境,让学生当小马,为难地问一问,把学生引入文章情境。这样,学生不仅体会到了小马的为难,同时丰富了语言,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又如在教学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百花园二》中要求写连续观察日记时,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养动植物的过程,我与学生找来花瓶,一起在教室里养风信子,时时关注风信子的生长,仔细观察它们的生长过程,并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语言描述风信子的生长变化。此外,我还叫学生买来蚕放在教室里饲养,并指导他们观察自己家里或邻居家里养的动物或花草,做到言而有物。这样,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丰富了语言。

四、读写结合运用语言

读是吸收和积累,写是内化和运用。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于某件事情很有想法,却不能很好地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导致他的想法只是空想。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运用读写结合,先引领学生通过阅读理解,领悟和挖掘出语言的表达方法,再重点训练语言的运用能力,然后进行方法迁移运用,学生就能逐渐学会表达。一篇课文可能会有多种写作方法,教师应依据课文特色和学生实际,筛选最值得本班学生学习和运用的表达方法。如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猫》一课,学生通过反复读课文,很自然地体会到文章是按“总分”的构段方式,将猫的古怪性格特点描写具体,尤其作者生动形象地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准确地刻画猫。课文的写作特色值得学习,于是我就要求学生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仔细观察一种动物,抓住动物特点进行描写,同时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感情,这样,“迁移运用”便水到渠成。又如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海上日出》,我除了要求学生熟读此篇课文,积累文中的优美词句外,还让学生进行仿写,比如“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这句话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在此,我让学生们学习课文的这种写作手法,练习写两个拟人句。写完后让学生纷纷读出自己的句子,集体交流评价,以便学生间互相学习。除了写句子外,我还要求学生写一篇自己熟悉的景物的文章,在文章中要用到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这类练习丰富学生们的词汇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也能让他们养成认真观察及记录身边事情的好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而是在不断的积累和实践中慢慢学会。因此教师必须立足课堂教学,注重通过丰富的语言实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有更多的机会,更大的兴趣运用语言文字,提升语文素养。

语言实践活动 篇2

在语言活动中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实践研究 在语言教学实践中如何支持幼儿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得先找到一个切入口。由于幼儿对那些优秀故事作品非常感兴趣,所以我们以故事教学为载体开展语言教学研究,尝试从“有选择地欣赏、阅读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故事类语言教学活动设计与组织”等方面进行实践研究,以逐步解决幼儿语言表达方面存在的问题。

起初我们认为只要是优秀的故事作品就可以成为教学内容,后来我们发现教师为了引导幼儿理解作品煞费苦心设计了一系列提问,但由于幼儿对很多内容了解不多,所以幼儿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要么无法回答,要么答非所问。之后我们选择了能够激发幼儿欣赏和阅读兴趣的,有较多重复句式,幼儿愿意模仿和讲述的故事,实践证明,结合幼儿原有经验的优秀故事作品能在更大程度上支持幼儿学习词汇和句式,使幼儿产生“愿说”和“想说”的心理需要。然后就是让幼儿理解故事大意,支持幼儿进行角色扮演,并尝试促进幼儿的社会性交往认知。在语言教学活动,我们多给孩子创设语言学习的机会和交流情境,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我们设计了简便、新颖、富有吸引力的指偶,有公鸡、狐狸、猫、青蛙等让幼儿套在手指上练习角色的对话,并指导幼儿学习用声调、动作、表情来表现故事的内容。也利用区域活动,让幼儿看看说说、玩玩说说、演演说说。定期举行一些活动,如动物故事会,仿编儿歌,续写故事等,幼儿都能够积极的参与。

略谈有效组织语言实践活动策略 篇3

【关 键 词】 语言实践;活动;语文

语文教学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会听、会说、会读、会写,即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及鉴赏能力。要达到这个目的,则须在语文教学中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重视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要上成训练课。”这实际上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工作者在“练”上下功夫,把语言文字练实、练活,注重学生的语言实践。

一、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语言实践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基本上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教,学生学”。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没有了“自主”的权利,当然就谈不上语言实践了。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必须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学生主动地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学生在探索获取知识的同时形成能力。教师要起好主导作用,那么就必须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如在教学《蜜蜂引路》的第二、三段时,学生读后,教师提出问题: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那个养蜂人?在回答问题时要求学生用规范的语言,“因为……所以……”有的小朋友说“因为常派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了,所以列宁只有亲自去找。”有的小朋友说:“因为列宁想和养蜂人谈怎样养蜂,所以他亲自去找”。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然后又问:“列宁在找养蜂人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勾画出表示列宁用眼睛“看”的词语(看、观察、见)并用这几个词各说一句话。学生在理解词语的同时,积累了很多语言材料。所以说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是一个理解、运用、积累语言的过程,语文课要让学生看、读、想、说,真正注重学生的语言实践。

二、优化“教”的策略,激发学生参与语言实践

要让学生对语言实践活动产生兴趣,激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其畅所欲言,教师还得在“教”的策略上下功夫。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学派“瑞吉欧·爱米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教育方法——“抛球回应”策略,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有效。即相信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潜能,当某位学生产生某个疑问而向老师提问时,老师不直接回答问题,而把问题转抛给全体学生,让他们来尝试说出对问题的各种看法。如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时,学生对文中一段话表示质疑: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一学生说:“他们进洞为什么要仰卧呢?可以坐在船里,这样一船就可以不止坐两个人了。”我没有马上回答,而是问学生:“大家觉得他这个方法可以吗?”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好多学生争着抢着要说出自己的看法,并从书上找到依据据理反驳。这种“抛球”的做法给了学生较大的探究空间,课堂上学生的语言得到了有效实践。

三、小组合作学习,全体学生得到语言实践

课堂上让学生回答问题,不可能抽每一位学生起来回答。为了让学生广泛参与,小组合作是一种极好的学习方式,它打破了一人发言全班听的局面,(下转36页)(上接34页)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了,就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老师在谈文章的体会或看图说话、写话时,应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让他们在小组合作中有充足的时间,有更多的机会畅所欲言。在教学看图写话《学游泳》时,画面上老师身后的两个男同学正在游泳。小组发言中有的说:“两个男同学很快就学会了,在一旁快乐地游起来。”有的说:“小军和小强都是班上的游泳能手,他俩又在那儿比赛呢!”观察岸上的两个女同学,有的说:“她们怕水,不敢下池游泳。”有的说:“她们游累了正在岸上休息。”只要合乎图意的老师都一一肯定。这样,学生的观察、理解、想象能力都在小组合作中得到了补充和完善,提高了全体学生的素质。

四、注重情感体验,让学生主动投入语言实践

情感是一种强大的驱动力。教育家卢布姆把情感比喻成“潘多拉魔盒”。小学语文教学应当用教材内涵的美去感染学生,去打开这个“盒子”,去塑造孩子们美好的心灵。《狼和小羊》是一篇生动的童话故事,教学时,我先让学生通过课文里的语言文字想象狼的凶残、蛮不讲理,小羊的温柔可爱、孤独无助。然后再让学生带上头饰,分别扮演狼、小羊。学生在表演时很投入,有的甚至不自觉地把“台词”都改成自认为很得意的句子,再加上他们的动作表演,令我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惊喜。由此可见,因为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注意情感的体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刻、更投入,更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不仅提高了对语言的认知水平,而且启迪了他们的智慧,塑造了美好的心灵,振奋了他们的热情,这一切都源于语言实践活动的开展,这一切也正是素质教育的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 袁晓桦. 加强语言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J]. 学子(理论版),2016(14).

[2] 邓小玲,黎文容. 凭借文本素材 有效开展语言实践活动[J]. 广西教育,2015(16).

语言实践活动 篇4

一、构建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采用活动途径,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 实现任务的目标, 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 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1) 交代活动, 学生自学, 熟悉会话为综合运用语言打下基础。在新授课伊始, 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生理上的特点, 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生容易达到的“阶梯式”的教学目标, 然后向学生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明确自学的方法和要求后, 由学生个人自学, 让其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 做好交际语言的准备。

(2) 导入活动, 组织小组讨论, 激发兴趣。教师设置一个活动情景, 引出会话内容, 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操练问答, 进行模仿。我们课堂中学习小组划分的形式有很多。第一种:也是较常用的一种, 同桌为一个合作学习小组。其优点是随机进行, 轻巧便于操作。第二种:4人小组。可由前后4人组成, 也可由相邻两对同桌组成。这种形式同样利于操作, 尤其适用连锁问答, 对句式的巩固操练有实效性。第三种:以桌子的一竖行分为一组。这种形式在单词复习中更具挑战性、复杂性。第四种:竞争学习也是合作互动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

(3) 开展实践活动, 交际互动, 获取知识。这是教学中的“交际”部分, 也是重点部分。以学生为主体, 即演员;以教师为主导, 即导演。小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 能举一反三, 创设多种相关实践活动, 并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实践活动中去, 提高了对知识的巩固和运用能力。

二、探索在语言实践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策略和途径

(1) 优化交际环境, 为实践活动作准备, 体验英语的意义与交际功能。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寻找语言材料与生活的结合点, 创设真实的生活场景, 让学生通过口、眼、耳、手、脑等多种身体部位去感知所学语言;通过运用语言的经历来体验语言的意义和交际功能, 以促进学生能轻松理解和掌握该语言, 同时, 还能培养学生的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学生通过耳濡目染、亲身体验习得语言知识, 将语言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能力, 真正做到知情合一。可以设计能抓住语言与活动之间的信息差, 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具体感知语言, 从而达到自然习得语言的目的的教学活动。只有这种通过体验得到的语言知识才能长久保持, 才能化作学生自己的语言能力, 使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2) 组织英语实践活动, 在体验性学习中活化语言知识。在实际操作中, 教师可精心设计开放性活动, 为学生搭建语言运用的舞台, 将新、旧知识运用到不同的语言场景中去, 使学生亲身体验、自主探究, 并不断扩充自己的语言信息量, 达到真实、灵活运用语言, 探索实践语言的目的。可组织像这样的实践活动:在农村田地里学习有关蔬菜的语言知识, 去超市购物练习如何用英语买东西, 为学生开英语生日晚会等。组织英语实践活动, 通过学生的体验性学习, 真正地活化了语言知识, 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使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3) 实施“生活英语”, 体验英语的实际用途。在以往的小学英语教学中, 教师非常重视语言知识的教学, 而很少关注这些语言知识和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 忽略了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会了英语语言知识, 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 造成了知识学习与知识应用的脱节。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 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语言知识来设计富有趣味性、科学性的英语活动。使学生切实感到身边有英语, 用英语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从而对英语产生亲切感, 增强学生运用英语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1) 技能训练“生活化”。技能训练“生活化”要求课堂语言操练要着眼于学以致用, 而非学以致考, 训练材料要尽可能地来自生活。在实际教学中, 可以围绕购物、找人、春游等话题开展英语实践活动。 (2) 日常生活“英语化”。日常生活“英语化”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英语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英语已进入我们的生活, 要处处留心观察英语, 养成事事、时时运用英语知识的习惯, 调动他们主动学习英语、创新性运用英语的积极性。可开展收集电话号码、汽车牌照活动来学习运用英文数字, 收集国旗图样、世界著名景观学习英语国名, 收集服饰品牌学习英语字母, 收听国际台天气预报学习表示天气的英语习惯用语等活动, 使学生将英语运用到生活中去, 与实际生活相接轨。

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 激发学生的兴趣,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英语是一门语言, 这一特性要求教师提供大量的语言操练机会,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对话中感知、操练、巩固和运用所学语言。课堂英语教学坚持“多信息、快节奏、高密度、勤反复”的原则。要多方位创设情景, 采用集体、小组、个别等各种形式, 反复从“听、说、读、写”各种角度展开语言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创造性地运用所学过的语言材料进行角色扮演, 对话交际。

总之, 通过英语实践活动教学, 将枯燥的语言现象转变为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内容。要为学生创造丰富的语言交际情景,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 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使学生不仅善学、乐学, 而且学有成效, 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整体语言的实践中学习语言 篇5

[摘 要]正确的阅读理解取决于对语篇的整体层次的理解,在公共英语教学中应坚持整体语言教学,在整体语言的实践中学习语言。背景介绍、巧用信息、语篇分析等方面来探索,整体语言教学都具有可行性。

[关键词]整体语言;语篇;阅读理解;整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16(2002)01-0109-02 所谓整体语言教学中的“整体”是指教学中要把语言作为一个整体看待,而不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并让学生学习一些支离破碎的“技能”。戴炜华教授在理解和介绍整体语言教学时,反复强调,它不同于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整体语言是语言教学中的一种教育哲理[1]。我们姑且不去预测它将来是否会发展成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法,毕竟美国、加拿大等国的语言教师已经将它用于英语作为母语的教学实践中,并取得了成功的经验。我国语文教学界的“学习语文论”的创立者洪镇涛先生也提出“在‘完整语言’的实践中学习语言”。他指出,现在学校盛行的脱离语境的拆成零部件式的字-词-句-段-篇的“科学训练”,恰恰是不科学的。他还提出,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应该让学生感受、领悟、积累、运用完整语言。

整体语言哲理在阅读教学方面强调让学生能够主动地、有意义地持久地学习,而不是教师在课堂上填充式地直接讲解,或让学生被动地重复课文中或教师讲解中已经提出的信息。这正符合我们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基本要求》。

课文整体教学,就是把一篇课文作为整体来教,保持其内容的连贯性、趣味性和逻辑性。专科英语作为公共课,课时少,许多学校不单设泛读课,这就要求教师抓住一切机会,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特别是在课文教学中,不能孤立地教授某些词汇和语句、单纯地分析语法、逐词逐句地将课文从头至尾讲解一遍就算完成任务,要结合对课文大意、结构安排、写作风格、作者态度和时代背景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语言思维训练,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公共英语教学真正走出误区。

一、背景介绍,整体导入

学习是一个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处理,并建立前后联系的反复认知过程。人的知觉在感知现象时,首先感知的是现象的整体,然后才是构建该现象整体的诸要素。因而,在课文教学中,应有效地采用“整体-部分-整体”的三步教学模式。背景知识的整体导入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

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不仅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又是该文化的载体,它反映了这个民族的心理特点、思维方法、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宗教信仰等。只有知道耶稣基督诞生的故事,才能透彻地理解shepherd,sin,lamb等词汇在一些上下文中的比喻意义。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向学生传授文化背景知识,以便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的准确率。

教师针对背景材料或课文内容,精心设计课文导入。采用直接介绍或讨论问题的方式,帮助学生利用背景知识和自己原有的知识构建意义。对那些语言比较简单,内容比较容易理解的,题材和学生生活比较贴近的文章,采取讨论式比较适宜。这种介绍方式不仅巧妙地介绍了背景,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的热情。如《实用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Stress”一课。导入课文时,可以通过讨论下面几个问题来完成:1.Doyouthinkstressisanormalpartinourlives?2.Listwhatgivesyoustress.3.Isstressalwaysabadthing?Whyorwhynot?4.Howdoyoudealwithstress?要求学生两两讨论或小组讨论。教师注意指导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回答问题的针对性以及语言组织技巧,使学生逐步达到快速切中要点。结合本册的“主题句”的阅读技巧,让学生运用“主题句+支持句”的技巧回答上述问题。这样不仅巧妙地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篇章布局和写作技巧,而且,通过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为了使部分和整体相统一,教师可采取连问式。学生耳听、手写、口答、组织语句。教师辅导讲解,过渡、连句成段,使每个学生都必须“跳摘果实”,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二、巧用信息,整体把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般阅读活动主要是为了扩大认知范围、拓展思维领域、积累语言经验,获得更多的信息。同时,在潜移默化的语文熏陶中获得一定的语文感悟能力。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注意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信息传递、接受、加工、输出、反馈的完整过程。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获取信息的实用性阅读。从课文中获取信息、提取意义是阅读的核心,也是教学的重点。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在《实用英语》教材的编排上,文前有pre-eradingtask,文中有while-readingtask,文后有after-readingrask,这些都为学生准确理解课文提供了很多有效信息。从任务教学法的理解题中,学生就能揣摩出文章的大概主题,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整体把握课文。教师应指导学生准确、快速地提取主干信息,把握内容要点;调取相关信息,加以合理地综合分析和归纳整理。指导点段落,划出主题句、中心句、关键词,启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感受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从而增强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师应在语境中考查学生对文章的关键语句和段落的理解,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词义,让学生意识到语义应该在具体的语境中定位。教师应按语篇的要求重新确定词汇、语法的学习重点,也就是从语用原则出发,对知识进行重组,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实用的语言知识。指导学生从把握整体去理解局部,帮助他们理清全文的思路、概括作者所述观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逻辑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英语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三、语篇分析,强化教学效果。传统的英语教学着重分析句法结构,常进行解剖式的分析,单位越分越小,教师力求面面俱到,文章分析完后,问学生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回答往往不尽如意,因为这种教法往往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文章不论长短,都必须围绕一个主题,词句自然衔接,语义连贯。教师在分析课文时,应注意向学生传授语篇衔接手段,比如,介绍Halliday/Hasan提出的五种衔接手段: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教师应指导学生体会阐述观点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并能指导他们在今后的说话和写作中,注意做到条理清晰,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课文教学的最后一个经常被忽视的环节是“commentsonthetext(课文评述)”。在英语专业教材中,如华东师大编写的本科英专教材《英语》,很重视这一环节。公共英语教材中却没有这一环节,但教师应逐步培养学生养成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和评价的习惯,使学生对不同文体文章的特点有进一步的了解,使其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以强化学习效果。

《实用英语》的课文多为科技说明文,学习要点是提要勾玄。“提要”应偏重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念;“勾玄”应在理解的基础上,领会文章的内涵。要求学生指出重点或剖析难点和概括内容,以达到真正增强学生分析、判断、概括、推进能力;对于议论文,要求学生辨析文章的主题句,找出围绕主题句所展开的论点、论证,确切地把握逻辑的展开线索,通过推理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对于记叙文,要求学生找出该篇记叙文的六大要素,然后再共同讨论和分析内容。通过阅读各种文章,加深和发展学生对人类、社会、自然等问题的自我思考,引导学生在评论时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千篇一律。不可由教师替学生思考与解答,抑制学生的创造性和研究探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促使学生课堂上形成的各种能力向课外迁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最后,留三分钟时间讨论。让学生谈谈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和收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绝大部分的同学能复述课文的主题句、提纲,有的甚至可以侃侃而谈。这样的讨论每天只用两三分钟,要求从低到高,循序渐进,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语言实践活动 篇6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核心问题 读写结合

文本的教学价值是指蕴藏于文本中的能够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包括语文知识、思想内涵、表达技巧、语言风格等。一般情况下,读者阅读文章往往是为了消遣,或者获取相关信息,而语文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课文,则不同于普通的阅读,因为它肩负着培养学生识字、写字、感知、感悟、欣赏、借鉴、运用等语文能力的重任。所以,教师应努力挖掘文本教学价值,搞好语言实践活动设计。

一、设计出具有统领作用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研读文本

阅读课堂上离不开问题的提出与答案的探究。然而笔者发现,某些教师喜欢“满堂问”,“碎问碎答”充斥于课堂。其实,这是一种低效的串讲方式,没有瞄准文本的重点,面面俱到地向学生灌输众多知识点,“眉毛胡子一把抓”,导致学生学得疲惫而不得其要领,压抑思考与感悟能力的发展,泯灭学习语文的兴趣。笔者认为,为扭转这一局面,教师面对某一文本,要在用心研读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内容,设计出核心问题,以引导学生品读、欣赏,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所谓“核心问题”,是指具有统领作用、能够辐射全篇的主问题。比如,教学《船长》一文时,笔者针对第二段设计了这样一个具有统领作用的问题:“哈尔威船长先后下达了几道命令?你从每一次下达的命令中读出了哈尔威船长怎样的精神与品质?”这一问题的设置彰显了文本的教学价值。因为这一逻辑段内容较长,表面上看比较散乱,学生读起来似乎找不到叙述的线索;这一问题的提出恰好指向叙述的条理这一知识点,有助于学生理清层次,理解此段内容,领略船长的性格特点与精神品质。笔者对这一问题的处理办法是,让学生自己解决,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探究。首先,由各组员自主阅读标画出叙述三次命令的句子,并默读思考第二个问题;其次,展开交流,各组员依次发言,由组长集中大家的意见,达成共识。在展示探究成果阶段,各组代表发表真知灼见:“我从第一次命令中读出了船长舍己救人的品质。”“我从第二次下达的命令中,感受到了在灾难降临的时候,船长首先想到的是保护妇女,保护弱者。”“我认为第三次下达的命令体现了船长对孩子的关爱。”从学生的发言中,可以看出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了船长的崇高品质。这一问题的设计是富有较强的辐射力的,能够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第二学段的内容,进而准确、全面地把握人物形象。

二、瞄准精彩语段,培养学生欣赏与想象能力

大凡比较经典的、可读性较强的文章,都是讲究写作艺术的:或迂回曲折,欲扬先抑,或着力泼墨,作好铺垫;或留有空白,诱人想象;或对比烘托,突出特点;或首尾照应,结构严谨……这些写法的运用都是蕴含着教学价值的,都是值得教师引导学生着力欣赏、玩味的。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感悟、欣赏与感悟能力才能得以发展,审美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比如,《船长》一文中有许多精彩的语段,都具有较高的教学价值,值得教师引导学生咀嚼、欣赏。第二自然段中描写轮船遇险时乘客混乱的场景是精彩的,船长跟机械师对话是精彩的,船长如同黑色雕塑屹立在舰桥上的形象是精彩的,文章最后画龙点睛的语段是精彩的……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中,就要瞄准这些片断组织学生品读、咀嚼,领会句子或语段的内涵与表达上的特点。如关于混乱场面的描写,作者先后描写了两处,第一处写灾难突然降临时人们忙乱的场面,第二处写救生艇出现时人们逃生的混乱场面。为什么要描写这样的场面?这对凸显船长的精神品质有什么重要作用?这些问题都要引导学生用心思考,明白这样写的意图,进而迁移运用到习作中。又如最后两个自然段,写船长完成使命,随着巨轮沉入大海时“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的沉默与淡定跟之前“大声吼叫”、“威严的声音”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的写法应引导学生仔细玩味,领略其好处。

三、走好“读写结合”之路,让写作与阅读牵起手来

“读中学写”、“读写结合”,的确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最早提出并践行这一思想的是我国特级教师丁有宽先生,在这方面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小学作文教学指出了一条路径。苏教版教材编写上借鉴了这一理念,在课后习题设置上及单元作文指导上也体现了这一策略。当然,仅凭教材上的设置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能力发展需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凭借敏锐的眼力,发现和挖掘教材中的读写结合点,设计优质的题目,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为他们的读中练写提供机会,创设平台。

比如,《船长》第2自然段描写了灾难降临时混乱的场面。那么,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混乱的场面呢?课后就可以要求学生也借鉴课文中的写法,描写自己见到的场面。此外,学习《船长》之后,还可以创设情境,指导学生给船长写一封信,教师可以作出这样的提示,以激发学生的灵感,开拓学生的思路:当年的见习水手克莱芒如今也已成长为一名船长,当他一次次驾船经过哈尔威船长遇难的地方时,禁不住心潮起伏。他在心里会对哈尔威船长说些什么呢?请你以克莱芒的口吻给船长写一封信,以表达对船长的钦佩与怀念之情。信中可以追述当年船长指挥自救的情景,在此基础上抒写自己的心理独白。再如,学习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表现“人间有爱”这一主题的课文之后,笔者设计了如下的作文题目——读了《爱之链》和《爱心项链》,你一定非常感动。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人很多。请写一个你熟悉的普通人的故事,表现他(她)心存大爱的美好品质,自己拟一个生动的题目。这样的题目是跟阅读教学相联系的,是由读到写的延伸,学生写起来有“法”可循,有“章”可依;同时,也是跟学生的生活和经历相通的,学生写起来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语言实践活动 篇7

关键词:小学英语,听说习惯,语言实践活动

九年制义务教育使用的小学英语PEP新版教材, 语音、词汇、语法知识, 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教材内容选自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所熟悉的情景, 不但具有很强的科学性, 还具有吸引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感受到亲近性和实用性。在小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中, 学生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对英语的学习做到游刃有余。

一、用心地“听”, 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敏捷反应

对于小学生来说英语学习重要的是发音模仿, 只有仔细听准示范发音, 才能去模仿。对于一门语言的学习, “听”是起点, “听”是“说”的前提, 若听不清在模仿上就会说的有偏差。笔者在课上培养学生用心听, 对于教师或者录音的英语示范发音, 一定要听清、听懂, 目的就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敏捷反应, 为准确无误地说做好铺垫。

如PEP人教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3 My friends》, 本课中“part A let’s learn”部分内容, 要求学生掌握“long hair”“thin”“quiet”“friends”等形容词。使学生能听说认读“strong”“thin”“short”“long”等单词。只有学生注意示范发音, 能够听清, 然后才能在下面的tpr活动中, 顺利地用“my friend is strong”“he has short hair, a big mouth and small eyes”“she has long hair and big eyes”等来描述人物相貌特征。

二、专注地“看”, 提高学生发音准确度和模仿效果

小学生没有任何顾虑, 非常喜欢模仿老师, 对录用的模仿性比较强。但是, 小学生本身的自控力较差, 一般在讲课的过程中, 学生刚听到笔者给同学们的示范发音, 就踊跃地开始开口模仿, 在低下轻声地读。如《unit 3 my friends part a let’s learn》为了提醒学生注意“quiet”的发音['kwait], 学生开始基于模仿, 笔者发现有的学生在发音中将“”的音省略了, 在读“he has short hair”时, 学生有的误读成“a hair”“hairs”。这样就造成这些学生的自身发音不准确, 同时还影响了周围其他学生对教师示范读音的听音。

为此,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 借助手势, 给学生暗示, 笔者在示范发音的同时, 通过夸张的手势引导学生注意听清教师示范发音, 同时还要注意看明教师发音时候的口形, 观察笔者在发音时的口型是大、是小, 口型是呈扁圆形、还是呈圆形, 让学生明白“hair”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加“s”, 也不用定冠词“a”。在笔者给学生打出手势时, 大家再齐声来模仿读音。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发音到位, 取得较好的模仿效果。

三、大胆地“说”, 还原情景激励学生开口说的动机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生动、形象、活泼、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努力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寻找并抓住时机, 充分运用教材, 培养学生良好的说的习惯。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 课堂活动中, 笔者坚持宽容地学英语, 对于出现有错的学生不使用一对一的纠正法, 而是采用一些鼓励的话语, 目的是不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勇气和自信心, 保持住全班学生参与说英语的高涨的热情。小学英语教材的内容, 都是为多数学生所熟悉的大家共同学习和我们日常生活的场景, 这些都为学生的“说”, 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充分利用好这些素材能够培养学生大胆开口讲英语的习惯。笔者将教材场景和情景进行还原, 让学生参与到情景剧的模仿中来, 激发学生开口说的动机生成。

如2013年新PEP小学四年级英语上册《Unit5 Dinner’s ready》, 笔者呈现Mike和妈妈在厨房的情景, 接着播放对话录音中Mike的对话: “Mum, I’m hungry. What’s for dinner?”让学生模仿朗读和表演, 理解“What’s for din- ner”句型的意义。笔者教读“hungry”和“dinner”, 给学生解释“dinner”的意义为“中午或晚上吃的正餐”。笔者呈现“汤”和“面包”的图片, 问: “What’s this?”根据学生回答作出反应, 如“Yes, it’s bread and it’s soup”。教读“soup”和“bread”.“Now, Mum asks Mike: What would you like? What’s her meaning? Can you guess. ”由于学生课前的预习, 很顺利地回答: “你想吃什么? ( 用来征求用餐意愿) ”。“How does Mike answer ?”“I’d like some soup and bread, please. ”笔者进行点播强调“I’d like…对What would you like”的答语 ( 用来表达用餐意愿) 。然后笔者呈现一组食物图片, 让学生借助图片运用句型“What would you like? I'd like some…”练习对话。呈现Mum和Mike’s father对话的情景。“Now, It’s time for dinner. Mike’s fa- ther comes back home, What would he like for dinner?”学生听懂意思后很快能回答出: “Some fish and vegetables. ”笔者顺势教读单词“vegetable”, 分音节领读“vege - ta - ble”, 强调“v”的发音位置。在引导学生在语境中理解“Dinner’s ready”的意义后, 找两名学生和自己做示范对话。然后将班上同学三人一组做课文对话表演, 评出最优组合。

总之, 小学生心理障碍少, 很少有怕羞感的优势, 是大胆说英语的有利时机。但个别同学为表现自己, 急于举手回答, 在英语长句子的表达中出现“嗯”的拖音。为了让学生培养连贯表达的能力, 笔者在实践中通过巧妙地“停”, 给学生留出思考时间, 做到想好再说。在活动中, 小组练习时声要轻, 在全班的发言中声音要响亮, 力求让全班同学都能听到, 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养成良好的听说习惯。

参考文献

[1]齐海峰, 李丽萍.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习惯[J].小学教学设计, 2010, (9) .

语言实践活动 篇8

一、目标预设

一是知识目标:使儿童能了解秋天所特有的自然景观, 发现秋天给自然界带来的变化, 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和方法描绘秋天、感受秋天, 表达对秋天的喜爱。二是情感目标:通过本次语言学习活动来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给幼儿创造学习的快乐, 感受语言的无穷魅力。三是能力目标:培养幼儿动脑分析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培养幼儿动手制作和发明创造的能力。四是发展目标:激发幼儿对诗词的兴趣, 感受不同的表达魅力, 培养大胆表现、乐于交流、学会合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设计思路

(1) 教学重点。观察和欣赏秋天景色, 体会秋天景色的特色, 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心中所想。培养幼儿组织语言描绘秋天、表达内心真实感受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教学任务。

(2) 设计思路。幼儿生活为支点, 教幼儿观察生活, 走进秋、感受秋, 使幼儿对秋的零碎感受变为整体体验。

三、教学过程

1. 启发谈话, 回忆秋天

师:小朋友们, 谁能告诉老师, 现在是什么季节呀?哦, 现在是冬天呀, 那么谁能回忆一下, 秋天和冬天有什么不同?

生:没有冬天冷。

师:说得真对, 秋天没有冬天冷, 也没有夏天热。那秋天天气怎么样呀?

生:天气不冷不热。

……

这个时候老师适时地补充:秋天到了, 天空似乎变得更高了, “秋高气爽”就是形容这个现象的。

2. 多媒体展示, 观察秋天

师:秋天这么丰富多彩, 那么就请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去走进秋天吧!

老师出示多媒体课件 (包括秋天的树木、田野、庄稼、人们、大雁等图片) , 请小朋友观察秋天, 并提出问题:①屏幕中展示了哪些景象?②从刚才的屏幕展示中, 小朋友们看到秋天都有什么特点?③大自然中的哪些现象表明秋天的脚步已经来临了呢?④通过刚才的观察, 你还发现了什么?

当幼儿回答完问题后, 老师要进行归纳和整理, 总结出秋天的基本特征:树叶飘落、大雁南飞、天气变冷、果实成熟。

3. 思维训练, 学习秋天

师:我们看到的秋天的图片美不美呀?这么美丽的秋天要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形容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一首描写秋天的儿歌。

(1) 老师出示儿歌, 范读。《秋》:秋风秋风吹吹, 树叶树叶飞飞, 就像一群蝴蝶, 张开翅膀追追。

(2) 老师请幼儿领读, 并点读、齐读。同时, 老师提出问题:儿歌中点到了秋天的哪些景色? (风、树叶) 秋天的风和冬天的风有什么不同?秋天的树和夏天的树有什么特点呢?

(3) 做游戏, 加深印象。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 小朋友们说好不好?每游戏组有两个幼儿, 一个表演与老师出示词语相关的动作, 另一个猜词语, 说词语。

4. 组织讨论研究秋天

师:秋天的儿歌这么美, 我们也不能落后, 请小朋友们用自己的话赞美一下秋天吧!

生:秋天悄悄地带走了绿色的树叶, 带来了金黄色的世界。

生:秋天的风凉凉的, 吹得人们脱下了夏天的裙子, 穿上了秋装。

……

值得注意的是, 教师要适当地进行小组指导, 保证每一名小朋友都参与讨论, 在小组内表达自己的看法。

5. 动脑动手, “创造”秋天

师:小朋友们, 今年的秋天已经过去了, 下一次我们迎来的就是明年的秋天了, 为了纪念今年的秋天, 请小朋友们在老师发给大家的纸上画一画你心中最美丽的秋天吧!当然, 这部分的教学设计也可以根据课堂时间调整为课后活动。

6. 教学反思

语言实践活动 篇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选择适切的语言实践活动的训练点、充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是语文课堂的应有之义。上海市教研室的小学语文教研员薛峰老师也认为:“关注表达”是指基于阅读情境, 对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进行有序的训练, 训练的过程应是学生语言得以积累、理解和运用的过程, 是吸收、内化以及外显的过程, 是相关技能得以逐步形成的过程, 是发展学生思维, 引领他们形成基本的思维方式、逐步提高他们思维品质的过程。

《全神贯注》是三年级下学期第七单元的一篇记叙文。其中, 第2小节是全文的重点内容, 它按时间顺序详细描写了罗丹全神贯注工作的情景, 细致地描述了罗丹的动作和神态变化, 并巧妙地加入人物的联想, 把罗丹工作时如痴如醉的境界刻画得惟妙惟肖, 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这一小节有多处适合对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训练。

因此, 我们决定在对《全神贯注》一课进行教学设计时, 研究了如何适切地选择语言实践活动的训练点, 达到“关注表达”的一系列训练目的。

二、教学过程的描述与反思

为了行文的简洁和主题的需要, 笔者将本节课的其他教学环节的设计略去, 仅保留语言实践活动环节。

1. 第一次试教

第一次试教时, 我们在第二小节设计了两个语言实践活动 (如下) 。

想象说话:

(1) 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 一会儿后退, 嘴里叽里咕噜的, 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__________。忽然眼睛闪出异样的光, 又似乎跟谁在激烈地争吵。

(2) 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 一会儿后退, 嘴里叽里咕噜的, 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出异样的光, 又似乎跟谁在激烈地争吵:__________。

提示:联系上文的“左肩偏了一点, 脸上……”和“罗丹一会儿向前, 一会儿后退”等内容。

教后记:虽然教师事先对两处说话的内容做了预设, 并在课堂上一再提示、启发学生, 但他们发言还是不够积极, 并且说出来的内容大同小异。尤其在做第二个练习时, 这一点表现最为明显, 甚至还有学生对“争吵”的双方是谁产生了歧义。结果, 在课堂上这个教学环节不但耗时较多, 而且没有起到锻炼学生表达、帮助理解课文的目的, 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 我们必须对说话练习进行调整。

2. 第二次试教

这次, 我们在第二小节仅保留了学生有话可说的第一个想象说话练习, 希望能确保学生说话的时间, 真正起到说话练习的目的。为此, 教师事先做足了功课, 对罗丹说悄悄话的内容进行了十分充分的预设和提示 (如下) 。

想象说话:

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 一会儿后退, 嘴里叽里咕噜的, 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_______________。忽然眼睛闪出异样的光, 又似乎跟谁在激烈地争吵。

提示:联系上文的“左肩偏了一点, 脸上……”“罗丹一会儿向前, 一会儿后退”等处, 说话的内容应是和女像说不同角度 (粗略看、仔细看;远处看, 近处看) 看女像不同方面 (脸的五官部位和具体雕刻, 脸的整体, 左肩的位置、左肩与整个脸的搭配等) 后的事情 (发现的问题、罗丹的思考、打算的修改方案、修改后的视觉效果等) 。对这三处进行排列组合, 说话的内容就会丰富许多。

教后记:这次, 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和质量都比以前好了许多, 对他们理解课文也很有帮助。但因为学生的逻辑思维尚不够发达、思考问题不够精细化等原因, 我们发现课堂上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理解教师的这些提示, 自然也就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从这个说话练习中受益。而且, 在听课时有位教师提出了质疑:学生说来说去都是围绕上文的两处来说的, 是不是这个说话练习本身的开放性不够?何况学生绞尽脑汁说出来的语言并不见得比文中原有的语言美, 那这个设计练习的价值又在哪里?可不可以重新换一个说话练习?

3. 第三次试教

这次, 本着让说话练习的开放性更强、学生更有话可说、说出的语言更美的指导思想, 我们再次细读文本, 重新设计了说话练习。不过这次的训练点不是在教学第二小节时出现, 而是在它的教学完成之后。

说话练习:

茨威格见罗丹工作完了, 走上前去准备同他交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请你浏览一下第二小节, 再好好读读第四和第五小节, 仔细想一想。如果你愿意, 回家动笔写一写, 可以借鉴同学们在课堂上的发言。

我们设计这个练习的目的有三:第一, 因为上文的第二小节和下文的四、五小节都可以成为说话内容, 所以学生可以有更多的素材充分进行表达, 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备课教师也将这个语言实践活动的大标题由“想象说话”变成了“说话练习”。第二, 因为学生说话的内容有可能是他们刚刚理解、积累 (课后要求要背诵) 过的第二小节, 那么这就是对这段语言进行“理解———积累———运用”的过程, 是吸收、内化以及外显的过程;既可以帮助学生把文中好的语言变成自己的, 实现“消极语言到积极语言”的转化, 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更加融会贯通地理解课文, 加深对上下文的理解。第三, 因为学生说话的内容还可以是下文的四、五小节, 因此通过这个说话练习, 还可帮助教师检验学生对后面四、五小节的理解程度, 以突出教学重点, 简化教学环节,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后记:这次, 学生发言十分踊跃, 较好地达到了我们的三个教学目的。课后, 还有很多同学把这个说话练习主动变成了写话练习, 实现了“基于阅读训练学生表达”的教学理念。听课教师普遍反应这节课的设计十分扎实, 孩子们真正实现了学有所获。

三、关于本节课的反思

虽然, 我们最终选择了第三次试教时的语言实践活动, 并且教学效果还不错。但作为执教者, 我依然对最初选择的两个说话练习“难以割舍”。

首先, 第二小节中的两处想象说话虽在操作时有难度, 但仍有保留的价值, 因为他们既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 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和“又似乎跟谁在激烈地争吵”这两处联想的作用。作者虽然抓住罗丹动作与神态的变化, 也能让读者体会到罗丹修改女像时的全神贯注, 但加上茨威格的这两处联想以后, 就能让读者更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 他们也仿佛身临其境。学生如能据此进行想象说话, 将会对“联想”这种表达手法有更深入的理解, 不再对其停留在“贴标签”的程度。而“了解什么是联想、初步体会其作用”是这节课的一项重要教学目标。

其次, 因为时间的关系, 教师可在教学实践时保留第一个练习, 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进行说话;第二个练习则可以一带而过, 让学生知道争吵的双方是罗丹最初的想法和后来产生的灵感即可。这时, 我们的关注点不再是学生说话的语言多么优美, 而是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是否更加准确、深入和到位。

最后, 教学中教师无论是选择最初的两处说话练习, 还是选择第三次试教中的说话练习, 都有道理。这几种教学设计并不矛盾, 因为它们的指导思想和教学目的不一样。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时, 各位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 选择适切、适当的说话练习。明确了这一点, 我们就对“如何适切地选择语言实践活动的训练点”这个命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四、教学收获

当初我们选择这篇课文进行教学研究时, 就是看中了第二小节中语言文字的多处留白。经过几次试教, 虽然我们最后选择的语言实践活动已和当初有了很大差别, 但却使我们在以下方面有了收获。

首先, 通过几次对语言实践活动的调整, 教师无论是细读文本的能力, 还是教学设计的能力都有所进步。

其次, 在第一次和第二次试教时, 为了攻克“罗丹可能会说些什么”这个难点, 执教者做了十分充分的预设。这对教师的专业功底提出了挑战, 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切地体会:语言实践活动除了要与文本适切外, 还要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适切, 不然就不能很好地达到最初设计这个教学环节的目的。

再次, 通过几次选择语言实践活动, 我们对语言实践活动的不同类型及其功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便于以后设计出更优质、更适切的语言实践练习。

语言实践活动 篇10

下面我以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中的《鸟岛》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运用多媒体丰富语言实践活动的体会。

一、妙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知大多来自文字,二年级的小朋友难以从课文中获取生动形象的直观感受。多媒体计算机的声、光、色、形能给学生以新异的刺激感受,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促使他们自觉投入认知活动中。

教师借助媒体引入课题,就会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不仅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有意注意,而且使学生的心一下子被教材吸引住,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我这样导入《鸟岛》:

师:小朋友,你们仔细听。(利用多媒体播放群鸟叫的声音)刚才,你们听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鸟叫声。

师:老师送给你一个更美的词语———鸟鸣声(板书:鸟鸣声)能说说你们听到了怎样的鸟鸣声吗?

生1:我听到了动听的鸟鸣声。

生2:我听到了各种各样的鸟鸣声。

生3:我觉得这是一支各种各样的鸟组成的乐队,他们在演奏一首交响乐。

……

师:你们知道这样美妙的声音是从什么地方传出来的吗?(板书课题:鸟岛)多媒体出示成千上万只鸟聚在鸟岛的画面。

孩子们看着这画面,脸上的表情起了明显的变化,眼睛里闪烁着异样的光。看得出,他们有话要说。

生1:老师,鸟岛上的鸟真多啊!

生2:老师,我知道为什么这个地方叫鸟岛了,因为这个岛上的鸟实在太多了。

生3:老师,这个地方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鸟?

生4:老师,这个地方的景色太奇特了,我真想马上去看一看。

显然,孩子们被鸟岛的奇异景色吸引住了,他们不但初步感知了鸟岛鸟多的特点,而且对新课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为其自主有效地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妙用电教媒体,激发想象,感悟语言

在语文教学中,说话能力的培养对语言能力的提高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如果能找准结合点,借助多媒体展示的画面、音乐,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话练习的效果将非常好。

《鸟岛》第二自然写了鸟岛春天的美景,教学这个自然段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画面,并配以柔和的音乐,音乐里融入冰雪融化的声音。此时,我配乐朗读:“每年春天,天气变暖,湖水解冻,一群一群的鸟儿就陆续从远方飞来。它们在这里筑巢安家,养育后代。”奇特的鸟岛美景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再加上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被带入了美妙的境界。接下来,我让学生说说刚才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孩子们的发言令人赞叹。

“我看到青海湖里的冰正一块一块地融化,冰块融化时,发出吱呀吱呀的声音,真好听。”

“我看到一群一群的鸟儿正从远方飞来。”

“我看到鸟儿们有的衔草,有的筑巢,有的飞到湖里捉鱼,还有的在给小宝宝喂食。”

“鸟儿们有的说:‘青海湖里的鱼儿又多又好吃。’有的说:‘这儿不冷也不热,真舒服。’还有的说:‘这儿真是我们的乐园啊!’”

在多媒体画面的启发下,学生不但能很自然地运用课文中的一些精妙词句,而且能展开充满童趣的想象,把鸟岛说得更美。

三、妙用电教媒体,突破难点,理解语言

在学习课文时,经常会遇到不少的词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教学中的难点。此时,如果借助多媒体,学生就能心有灵犀,一点就通。如在《鸟岛》这课的第二自然段中,学生对“陆续”一词不理解。我借助多媒体,播放一群群鸟先后飞来的景象,无须多加解释,孩子们的疑问迎刃而解。接下来,我让他们用“陆续”一词练习说话,他们很快就能联系生活实际,说出的话不仅通顺、连贯,“陆续”一词的运用也很正确、恰当。运用电教媒体,能化抽象为直观,化静为动,当文字和形象结合在一起时,学生会恍然大悟,轻松地领会词句蕴涵的意思。

四、妙用电教媒体,指导朗读,培养语感

朗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陶冶情操,积累语言。读书不仅要能读出形,而且要能读出情。但是文章中所蕴涵的情感能让学生完全接受、喜欢到欣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采取多种手段,创设一种零距离的情境,将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置于独特的情境之中。在学生经历了课文第三自然段描述的“画鸟窝”、“画鸟蛋”的过程后,为了引导学生更深入地领会鸟岛的鸟多、窝多、蛋多的特点,我利用电教媒体播放鸟岛上鸟窝、鸟蛋的画面,让鸟岛上鸟多、窝多、蛋多的形象在学生心中显得更加丰满。

语言实践活动 篇11

关键词:课堂教学;语言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041-01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好语言的关键,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是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英语教学要注意结合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有利于引起学习兴趣,产生求知欲。要根据儿童好动善模仿、爱说、爱唱、爱表演的特点进行教学,教学方法要灵活、简便,通过对话、谜语、故事、绕口令、歌曲、游戏、短剧等内容及竞赛表演等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我在英语教学中加入适当的游戏活动,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符合乐学的原则。

当然为了提高游戏活动有效性,我们应该让每一个游戏活动都是必须有缘由、有目的、有效果的地展开。

具体的说,安排的游戏活动包含在以下六个教学之中:

(1)第一步:唱歌热身。主要是在上课前唱一两首英语歌曲,通过优美的歌声,配上适当的动作,营造一种英语学习气氛。同时,通过唱歌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一上课就能马上集中精力来学习英语。

(2)第二步:游戏引入,这也是课堂教学的最重要部分,利用恰当的游戏导入新课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也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

(3)第三步:新知识的学习。导入新课后,接下来就进入了新课学习。在这一环节中,我们要求教师尽可能采用实物、图片、挂图、简笔画、手势等直观教学手段,使语言教学更加直观、更加生动有趣。

(4)第四步:在玩中练,这是开展游戏活动的好时机。在学生对本课学习内容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借练习来消化新知。用边玩边练的方法,将枯燥的练习变得有趣。在这一阶段,我们可以开展许多生动活泼的游戏活动。

在这一阶段我们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气氛,活而不乱、动静有序,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反对那种只顾少数尖子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做法。并且尽量安排集体游戏,特别是需要集体配合,体现协作精神的游戏。这样,既可以操练语言,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5)第五步:角色化表演,这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环节,是学生最兴奋的环节。这也是训练学生学会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机会。学生在这个时间里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交际能力。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努力营造英语表演气氛,可以准备一些简单道具如头饰等,使表演更增添趣味。这样的表演一次可以安排六个学生,一次表演只需要二三分钟,一节课可以安排好几组学生表演。台上表演的学生非常兴奋,台下的学生兴趣也十分浓厚,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6)第六步:竞赛巩固,这也是一节课的小结。竞赛是学习和练习的好形式,小学生好胜心强,利用竞赛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操练、巩固所学知识。竞赛一般是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也可以在课的结尾进行决赛,分出谁胜谁负,并及时给予奖励。

语言实践活动 篇12

一、加强语言服务研究

语言服务是近些年来学界与业界比较关注的一个话题。从研究这个层面看, 我们关于语言服务所要研究的对象、范围以及研究要构建一个什么样的学术框架和门类体系、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学术目的, 都还缺少明确的认识。如果说此前的语言服务研究因为语言本身的工具性特征而得到过不同角度的审视与思考的话, 那这种审视和思考所呈现出的更多的是一种自发的“散装”分布, 现在有必要回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语言服务这个新的框架中对既往的各种审视与思考进行“集装”整合。这个研究体系的建立至少应该符合三个学术建设上的标准。

第一, 它具有一种回应性。

也就是说, 语言服务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门类, 其产生和形成是回应了社会发展的一种需求, 这种需求主要包含三个方面, 一是全球化发展语境对语言服务的范围与质量标准提出了更多更迫切的要求, 二是信息化虚拟世界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全方位介入及社会发展的全方位推动对语言服务的门类与技术提出了新的任务与挑战, 三是和谐社会要求构建和谐语言生活在语言服务的对象、领域、层次等方面表现出更加复杂的特性, 需要更加精细的语言服务研究以提供具体实践的指引。

第二, 它具有一种生发性。

新的学术研究领域的形成通常有两种表现, 一种是具有完全创新特征的, 从研究对象到研究路径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具有一种别开生面的表现, 另一种是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延展生发, 具有一定的创新特征, 语言服务研究应该属于第二种情况。语言服务研究要从既往我们关于语言及语言应用研究的相关成果充分吸取学术营养, 然后根据语言服务研究的任务进行“重新分析”, 使其成为语言应用研究或者应用语言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新的分支。

第三, 它具有一种开放性。

由于语言应用领域本身的广延性以及语言生活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 语言服务的研究对象与研究任务不可能在这个研究门类创立之初就能一网打尽。一门学科发展之所以具有生命力, 就在于它能不断地给研究者提出新的问题, 语言服务研究同样也要面对这个方面的检验。当然, 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门类, 其基本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也应该初具规模才行。根据我们的初步论证, 语言服务研究的内容框架大体上可以从资源系统、业态系统、领域系统、层次系统、效能评价系统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构拟与建设。这里面的每一个子系统都具有开放性, 尤其是其中的领域系统, 其研究任务具有非常强的开放特征。

二、注重语言服务实践

从语言服务的角度看, 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及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更多的是要求我们在语言服务实践这个层面要有所作为, 这种作为要在科学正确的语言文字方针以及比较坚实的语言服务研究的理论基础上来进行。就目前我国语言服务的情况来看, 上述语言服务研究要回应全球化语境、信息化推进及和谐社会语言生活的建设来进行, 这里不拟全部展开来谈论, 想就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应该如何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来谈几点个人的意见。

众所周知,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模式的一种不可阻止的趋势, 随着各个国家发展速度的不同, 城市化进程与速率彼此不相同。对于中国而言, 我们现在的城市化可以说是进入了建国之后的又一次大的跃升。有人估计, 这一次城市化的时间长度大约不会低于50年, 照此推算, 这次城市化进程大约要延展到本世纪中叶, 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在这个进程中, 如何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各民族语言文字如何能够得到科学的保护, 我们应该提供一些什么样的语言服务就是必须面对的问题。这个问题主要在两个方面:

第一, 新入城人口的语言服务问题。有预测表明, 未来30年中国社会格局将成为典型的“三元社会”, 城市人口、农村人口和流动人口各占5亿。很明显, 这流动人口的5个亿不会是在农村之间流动的, 他们实际上是汇入了城市化进程之中, 这就带来两个问题, 一是随着这个庞大的人群离开乡土进入城市, 尤其是跨省际流动进入城市, 应该给他们提供什么样的语言服务, 如何处理好他们在自觉或者不自觉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其本土的民族语言文字 (包括方言) 之间的关系?二是这些人口流入城市之后所产生的流动儿童, 他们的语言规划和语言教育问题。一方面, 城市化进程中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这些流动儿童是否能顺利有效接受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育;另一方面, 他们跟随父母离开乡土, 对于故乡的语言包括方言, 他们是否能有机会或者条件学习并掌握, 我们能否进行相应的语言规划服务, 包括引导家庭进行语言规划, 通过语言服务帮助他们做好与“故乡”语言文字方面的续接。

上一篇:采后保鲜下一篇:免费婚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