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语言活动《月亮的味道》

2024-09-04

中班语言活动《月亮的味道》(精选11篇)

中班语言活动《月亮的味道》 篇1

中班语言活动《月亮的味道》

【活动目标】

1.感受故事内容的有趣,体验动物们齐心协力,成功“吃到”月亮后的快乐心情。

2.喜欢阅读,能对故事内容展开想象。

【活动准备】

PPT、绘本《月亮的味道》、舒伯特的《小夜曲》。

【活动过程】

一、提问导入:

1.每年中秋节晚上的月亮是怎样的?

2.(出示图书)老师这里有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月亮的味道》,如果真的能吃到天上的月亮,你们想象一下月亮可能是什么味道呢?

3.让我们来听听故事里的动物是怎么想的。

二、看PPT,听讲故事,理解作品

(老师边讲述故事边插问)

1.请大家数一数画面上有几双眼睛?有几只小动物?

2.小动物们都很着急,请你们帮帮它们,怎样才能够够到月亮?

3.小鱼在想什么?你们认为它说得对吗?

4.听了这个故事,你觉得哪里最有趣?

5.小动物是用什么方法摘到月亮的?

三、完整欣赏,想象迁移

1、让我们一起再来完整欣赏这个故事。(播放配乐故事)

2、如果让你们也来摘月亮,你们会想什么办法?

月亮的味道(中班) 篇2

《月亮的味道》是一本充满童趣的绘本,作者将皎洁的明月变成了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为了吃到美味的月亮,动物们叠起了高高的罗汉。当小老鼠吃到月亮的那一刻,孩子们也被逗乐,发出会心的笑声。与内容相比,绘本的画面更是营造出一种充满艺术感的意境:憨态可掬的月亮、谐趣形象的叠罗汉造型、柔和宁静的夜晚……借助绘本故事对幼儿的吸引力,我挖掘了“叠罗汉”游戏中“组合造型”的元素,设计了这一中班美术活动,旨在让幼儿通过自主摆放动物卡片,感受叠罗汉组合造型的多样与有趣,并建立起初步的空间意识与造型经验。

活动的第一、二环节,既是导入,也是对幼儿已有叠罗汉造型经验的了解。第三环节,以两个典型造型为例,通过引导幼儿对造型方法、式样等的观察、交流,在原有经验基础上丰富幼儿对叠罗汉造型的经验,为下面的自主造型作铺垫。第四环节,是创作表现环节,引导幼儿自主摆放动物卡片,进行组合造型。最后环节,让幼儿再次欣赏叠罗汉造型的多样与有趣,提高审美能力。几个环节逐步递进,有效连接幼儿的经验,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目标:

1.通过自主摆放动物卡片,进行叠罗汉组合造型,丰富造型经验。

2.在看看、摆摆、说说中感受叠罗汉造型的多样与有趣。

准备:

1.经验准备。结合幼儿生活经验(观看杂技表演、体育表演等),收集“叠罗汉”的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开展谈话、区角等相关活动。

2.物质准备。由部分绘本画面制成的PPT,几种典型的叠罗汉造型的PPT,操作材料(有月亮画面的底板、塑封的动物角色卡片一套、黏泥)。

(析:操作材料的设计很关键。彩色的动物卡片和有月亮画面的底板,可还原绘本中的画面,富有美感。黏泥和塑封的卡片,可以实现让幼儿自由、反复摆放的目的,使幼儿充分感受叠罗汉造型的多样性。)

过程:

一、谈话导入,产生兴趣

师:这是什么?你尝过月亮的味道吗?(出示画面一“月亮和问号”。)

师:想尝一尝吗?你们想,我也想,有一群动物更想。有哪些动物呢?(出示画面二“月亮和动物的眼睛”。)

师:找到它们了吗?数一数,有几双眼睛?这么多动物会是谁呢?

二、引入情境,交流经验

1.出示画面三“月亮和动物们”,教师讲述情境。

师:夜里,小乌龟、大象……它们望着月亮,都在想:月亮,是什么味道的呢?是甜的还是咸的呢?真想尝一小口啊!可是,不管它们怎么伸长了脖子、伸长了手、伸长了腿,也够不着月亮。这可怎么办呢?(请幼儿讲述自己的想法。)

(析:教师通过情境描述让幼儿充分感受动物们渴望品尝月亮的心情,并用“怎么办”的问题引发幼儿想象,为后面“叠罗汉”的出现做好铺垫。)

2.观察画面四“动物叠罗汉”,交流“叠罗汉”的经验。

师:看,动物们已经开始行动了!它们是怎么做的?

师:它们一个一个往上叠,慢慢地想靠近月亮。它们叠上去的样子看起来像什么?像不像梯子?

(析: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借机了解幼儿对叠罗汉造型的已有经验。)

三、观看典型造型的PPT,了解叠罗汉的式样、方法、重点等

师:这两幅图的造型看起来像什么?它们是怎么叠起来的?哪一层或者哪一个人最重要?为什么?

1.三角形。引导幼儿观察并明白:三角形的罗汉是从下面往上一层层叠起来的,下面一层最重要,下面多上面少,看上去稳稳的。

2.太阳形。引导幼儿观察并明白:太阳形的罗汉是围着中间的一个叠,样子很美,中间的最重要,周围的都围绕着他叠。

(析:通过对两个典型造型的细致观察、分解,帮助幼儿解决叠什么、怎样叠、叠的重点在哪里等问题,丰富叠的经验,为下面的造型活动做准备。同时这一环节很好地利用了PPT的演示功能,分别呈现完整的造型图、分解的造型图以及对应的符号图形,以帮助幼儿理解叠罗汉造型。)

四、延续情境,自主“叠罗汉”

1.延续情境。

师:看到动物们叠起了罗汉,月亮想:这是在和我玩游戏吧!于是它一会跳高,一会跳低。想想看,动物们该怎么叠罗汉才可以够到月亮,尝到它的味道呢?等一会儿,请你们都去试一试,帮帮动物们。

师:现在请你们帮助动物们。要求是:八个动物都参加;根据你们底板上月亮的位置,给动物们摆不同的叠罗汉造型;最后要能吃到月亮。

(析:借助“吃到月亮”这个情境,引发幼儿对摆放造型的兴趣;通过提供不同高度的月亮底板和相同数量的动物,增加造型的可变性与难度。)

2.幼儿根据现有画面摆放动物卡片,进行叠罗汉造型。

五、展示作品,感受不同造型

师:你的动物朋友是怎么叠罗汉的?叠出了什么造型,像什么?谁最重要?

师:你觉得哪一幅特别有趣?为什么?

六、在故事情景中结束活动

1.教师讲述情境。

师:和动物们玩了这么久,现在月亮有点累了,它想:你们肯定够不到我的,它不跳了。可是,你们听——“咔嚓”,怎么了?

2.出示画面五“月亮被咬了一口”。

师:月亮被小老鼠咬了一口,小老鼠又把咬下的月亮分给了其他动物。哇!大家觉得这是它们吃过的最好吃的东西,是世界上最美的美味。

(析:背景音乐的运用营造了宁静的夜晚氛围。孩子们沉浸在情境中,随着“咔嚓”一声拟音的出现,孩子们都忍不住动起了嘴巴,似乎自己也吃到了美味的月亮。)

3.出示画面六“动物们在月光下入眠”。

师:在我们的帮助下,动物们吃到了月亮,它们心满意足地睡着了,进入了甜甜的梦乡。我们不要吵醒它们,轻轻地和它们说再见吧!

中班语言活动《月亮》 篇3

旬阳县第三幼儿园 郭远玉

活动名称:诗歌《月亮》

活动目标:1.欣赏诗歌《月亮》,会运用诗歌中的对话表达月亮与小鸟、青蛙、宝宝间的友情。

2.通过回忆、想象、观察、讨论和诵读,理解挂、漂、盛的含义,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3.体验夜晚大自然的美好与宁静。

活动重点:会运用诗歌中的对话表达月亮与小鸟、青蛙、宝宝间的友情。

活动难点:理解挂、漂、盛的含义,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活动准备:PPT图片、音乐《月光曲》、《月亮船》伴奏、小鸟、青蛙、宝宝、树梢、池塘、脸盆图片、挂、漂、盛字卡。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播放贝多芬《月光曲》。师:很高兴认识中二班的小朋友,现在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想象一下,然后睁开眼睛。

2.夜晚静悄悄,在漆黑的天空中会有什么?(星星、月亮)3.夜空中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谁能用动作表示?月亮的朋友会是谁呢?(星星)

4.星星会对月亮说什么?月亮还有哪些好朋友呢?我们一起来听听诗歌里是怎么说的。

二、基本部分。1.教师配乐朗诵诗歌。

2.诗歌中月亮的好朋友都有谁?(小鸟、青蛙、宝宝。出示图片)

3.小鸟、青蛙、宝宝是怎么和月亮说的?

4.老师请出主人公,幼儿说出主人公的话,小鸟说„„青蛙说„„宝宝说„„

5.月亮的朋友小鸟、青蛙、宝宝在哪儿看到了月亮?(再朗诵一遍)(1)小鸟在什么地方看到了月亮?(树梢)什么是树梢呢?(孩子自由说、教师讲解树枝的顶端,尖尖端。鼓励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示、教师扮演月亮挂在树梢上)

(2)青蛙为什么会在池塘里看见月亮?

(3)宝宝在什么地方看到月亮?为什么会在脸盆里?(可以抱抱月亮)

6.出示PPT图片,引入:到底有几个月亮?在哪里?为什么会在池塘里、脸盆里?(倒影)设置情境:一阵风吹来,月亮会怎样?(教师吹风,幼儿扮演月亮)

7.教师朗诵前半段,幼儿朗诵后半段。

8.理解挂、漂、盛的含义。并将字卡对应放在树梢、池塘、脸盆的图片位置。

·树梢上的月亮是怎样的?在哪儿用过挂? ·池塘里的月亮是怎样的?你能用动作表现一下吗?

·脸盆为什么是盛一个月亮呢?(像碗一样)什么时候用过盛? 9.教师朗诵前半部分,幼儿朗诵后半部分。10.配乐完整朗诵。(提示用好听的声音)

三、结束部分。

1.你喜欢诗歌中什么地方的月亮?为什么? 2.月亮还会和谁好?

中班语言《月亮》活动反思

《月亮》是一首优美动听、充满童趣的散文诗,它以幼儿的眼睛来描绘月夜,以幼儿的心灵去体味月亮的欢乐,充满了美丽的想像。简洁明了、形象生动的语言将月亮与小鸟、青蛙、宝宝之间的关系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不但增添了散文的韵律美,而且将彼此间的亲密关系描绘得有声有色,使作品画面感增强,想像丰富,韵律和谐,富有童趣。整首诗歌洋溢着快乐开朗的感情,同时这首散文诗中还蕴含了一个科学现象“倒影”,是一篇有较高的文学欣赏价值的作品。

一、成功之处:

1.目标把握得好,设计合理。我设计了这样三个目标:欣赏诗歌《月亮》,会运用诗歌中的对话表达月亮与小鸟、青蛙、宝宝间的友情;通过回忆、想象、观察、讨论和诵读,理解挂、漂、盛的含义,感受诗歌的语言美;体验夜晚大自然的美好与宁静。活动中目标都完成。

2.提问层层递进,由易到难,很有成效。先问“诗歌中月亮的好朋友都有谁?”再问“他们在哪儿看到的月亮?”“月亮都是怎样在上面的”等,一步一步,引导的好。

3.借助肢体语言帮助幼儿理解诗歌。4.及时鼓励评价幼儿。

二、不足:

1.氛围营造不够,教师缺乏激情,语言不够美。2.语速有点快。

中班语言活动《月亮的味道》 篇4

幼儿园语言活动教案《月亮船》反思(二)

之前对于语言活动的理解比较狭隘,就拿故事活动来说,通常很片面的让孩子理解故事内容,能够回答老师提出关于故事中的问题,而却忽视了很多语言活动的精髓。通过这次《月亮船》活动的实施,自己对语言活动的认识有了一些提升。下面我结合这次语言活动《月亮船》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1.要将幼儿置于故事之中,学会移情蒲公英迷了路,急得哭了起来,第一次实施时,没有注意到这一情感要素,只是一带而过。其实,我们可以让孩子结合自己的经验,换位思考,如果是你迷路了,你心里会怎么样?自然而然地让孩子们体验到迷路的那种害怕、紧张、难过的心情,进而感受到蒲公英的无助和伤心,它是多么想快点回到自己的家呀!自然地导入了接下来的故事。

2.在初步欣赏故事时,设置的悬念、提问要抓住主线,要让孩子们听完故事就能记住大概。

3.教师要勇于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及时给予回应,丰富孩子的经验我们常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孩子们在回答老师的提问以后,我们置之不理,或者说只是用一些无效语言如,“恩”,“你说的对”而没有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给予孩子积极的应答。

4.师幼之间要有互动性,以“幼儿为主体”在提问蒲公英的家有哪些世界之最时,教师通过ppt超链接了相应的图片。“蒲公英的家有世界上最大的广场?”“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广场是什么吗?”“天安门广场。”孩子们回答完以后,教师就直接把一些有关天安门的知识告诉了幼儿,却一直没有给幼儿说的机会,其实孩子们对于天安门可以说出很多的话题,可是说话的机会却被老师所忽视。成了老师讲,孩子们听,自然失去了课堂的活跃性。

5.选择幼儿会说,有话说的话题在最后的环节,原来是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的祖国有什么美丽的景色,孩子们的回应很平淡,只有几个孩子知道一些景点,气氛也不活跃。当改为请孩子们谈谈自己的家乡太仓有哪些美景时,“南洋广场”,“人民公园”,“金仓湖”,孩子们一个个都争先恐后地想发言,气氛非常活跃,孩子们发言的积极性非常高,对于他们而言,太仓才是他们所熟悉的,有话说的,贴近他们生活的。在他们发言的时候,老师可以感觉地出一种作为太仓人的自豪感从孩子们的动作、语气中透露出来。这才是成功的。

总之,语言活动要以幼儿为主,创设一个幼儿敢说,想说的语言环境。同时要将情感渗透在活动之中,而不是单纯的语言交流。

中班语言活动教案《月亮船》反思(二)这篇文章共3017字。

相关文章

《大班教案《家》》:大班教案《家》适用于大班的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学习以艺术的方式观察周围事物,想象事物之间的关系,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语言和画面,把握这首诗的内在情感脉络,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家》教案吧。

幼儿园中班月亮的味道教案 篇5

《月亮的味道》是一本由波兰作家麦克格雷涅茨创作的著名图画书。这是一本看似简单的图画书,但是充满了童真童趣。故事本身浅显易懂,讲述了月亮和一群小动物之间的有趣故事。

故事有趣特别的名字,足以吸引所有的孩子们。月亮可以吃吗?是软的,还是脆的?它是什么味道的?是甜的,还是咸的?这样饱含智慧的名字不但勾起了孩子们的食欲,而且也吊足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在导入的环节中教师就仅仅围绕这一目的,通过孩子们喜欢吃的食物引出故事,让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很自然的走到孩子们的身边。可是,该怎样才能品尝到月亮呢?一群小动物们采用“叠罗汉”的方式搭起了长长地天梯,一点一点向月亮靠近。天梯每增高一节,月亮就会跳高一点。此时,童趣便在这类似游戏的过程中充分展露出来。最终小动物们有没有吃到月亮呢?由于月亮的疏忽和大意,最顶端的小老鼠成功地够到了月亮,动物们如愿以偿地品尝到了月亮的美味,美好的愿望实现了,所以的小动物们都依偎在一起,幸福的享受着。故事本该就此结束,偏偏这时一条小鱼出乎意料地走进了故事,它在说出自己疑问的同时也把无数小读者引进了未完的思考中,这正是本书智慧之处。

阅读准备:电子书、图画书、桔子、糖、薯片等

阅读目标:

1.借助图画书阅读,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真切的感受童真童趣。

2.在理解故事的情节,进一步发展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阅读过程:

一、导入:

指导语: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许多好吃的,想不想尝一尝?桔子是什么味道的?(酸酸的)糖果是什么味道的?(甜甜的)薯片吃起来是什么感觉的?(脆脆的)

过渡语:有这么一群小动物,它们不喜欢吃桔子、糖果、薯片,它们不喜欢吃小朋友们常吃的东西。它们很好玩、很可爱,充满了好奇心。它们喜欢吃什么呢?你猜猜看?(激发幼儿的想象力,鼓励幼儿大胆的说)

二、展开:

1.自主阅读,感受乐趣

指导语:其实啊,它们想尝一尝月亮的味道。月亮是什么味道的?你吃过吗?月亮在高高的天上,这群小动物怎样能吃到月亮呢?你们想知道吗?这个秘密就藏在老师带来的这本图画书里,《月亮的味道》,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本书。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读到了什么?(引导幼儿讲述故事梗概)

2.细致读图,深入理解

图一:黑暗中是什么在窥视着月亮?有几对眼睛?它们是谁?(期待的、好奇的、充满等待的眼睛、发着光亮的眼睛)

图二:所有的小动物这样叠罗汉时,它们的表情是怎样的?(所有小动物的眼睛都使劲的向上看着,为什么向上看?它们会想些什么?它们都在期待着上面的小伙伴够到月亮,还是为了那个美好的共同心愿。)

图三:小老鼠吃到了月亮,月亮的表情是什么样的?和先前有什么不同?

3.完整讲述,升华情感

(1)教师有感情的完整讲述故事。

(2)提问:你最喜欢哪个小动物?它们是怎样尝到月亮的味道?它们尝到月亮的味道后心情会怎样?

(3)小结:乌龟是第一个有这么大胆想法的小动物,想尝一尝月亮的味道,它有着探索精神。动物们迎合了它的想法,一起去实现这个美好的愿望。小老鼠最终勾到了月亮,将月亮又依次传递给了朋友,大家的齐心协力、团结一致,都尝到了月亮的味道,实现了这个美好的愿望。所有的小动物们都幸福的依偎在一起,享受着幸福,在静静地夜里甜蜜的睡着。

三、结束:

(1)指导语:还记得那第九对眼睛吗?它没有参与够月亮的过程中,但它一直在关注着大家,它是谁呢?

(2)教师讲述图画书最后一页。

中班语言活动《月亮的味道》 篇6

活动目标:

1、感受故事内容的有趣。体验小动物齐心协力,成功尝到月亮的快乐心情。

2、有兴趣自主阅读图书,能对故事画面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

3、理解故事内容,丰富相关词汇。

4、领会故事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活动重点:

感受故事所蕴含的那种齐心协力和分享成功的喜悦之情。

活动准备:

故事图书《月亮的味道》人手一本、与故事情节相符的PPT、背景音乐、故事录音。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发想象师:周老师知道小朋友一定尝过许多东西的味道。但是有一样东西的味道你们肯定没尝过。是什么味道呢?你们看--(出示图书封面指向书面)(月亮的味道)师:哎,小朋友想想看,月亮会有味道吗?那假如月亮有味道,你觉得月亮会是什么味道呢?(幼儿自由叙述,并说出原因。)师:呀,月亮的味道这么好呀!那么是谁想尝月亮的味道呀?(长颈鹿)除了长颈鹿还会有谁也想尝月亮的味道呢?你们想不想知道?(想)好,等一会儿我们跟着长颈鹿一起去尝尝月亮的味道。不过,你们在看的时候要一页一页仔细翻看,找找看哪一页你觉得最有趣?有趣在哪里?等会讲给在座的新老师和小朋友们听,好不好?(好)师:现在请小朋友每人拿一本书,记住周老师刚才讲的话哦!看清楚,哪里最有趣。

二、自主阅读幼儿自由阅读。教师巡回指导。

师:好,小朋友都看完了。刚才我发现小朋友看得都很认真,很仔细的。也一定发现了许多有趣的地方。那谁来说说,你觉得最有趣的是哪一页?上来帮周老师翻到这一页。

预设提问p4师重点引导幼儿说出大象的大和乌龟的小,让幼儿觉得有趣。

P11:师重点引导幼儿说出小老鼠这么小,它怎么会吃到这月亮的?是靠小动物的帮忙。再让幼儿猜测,小老鼠接下来会怎么做呢?

P12:师重点引导幼儿说出小动物睡觉时的温馨场面,体现小动物们团结。

三、完整欣赏,想象迁移师:这确实是个有趣的故事,让我们再来回味一下月亮的味道。

(播放配乐故事)师:小朋友听得都很认真。那么刚才你们有没有发现(翻到p1),这大月亮下面一点点的是什么?(眼睛)你们觉得是谁的眼睛?(动物的眼睛)有几个动物?(九个)你们刚刚听故事的时候听到了几个?(八个)少了谁?(小鱼)(翻到p13)小鱼为什么没去?(引发幼儿思考)小鱼又是怎么想的呢?(引导幼儿用故事中的话回答)师小结:小鱼离不开水。月亮的倒影是吃不到的。(这一环节如果在第二环节幼儿提到就不用再讲)师:我们再回过来想一想,月亮的味道怎么样?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这是它们吃过的最好吃的东西)可是,小动物吃到月亮容易吗?(不容易)师:是啊,真不容易!要不是小动物们齐心协力,它们怎么可能尝到月亮的味道呢?那么,小朋友想想看,平时在我们游戏中,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呢?就是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取得成功的?(幼儿自由叙述)师:对了,像接力赛、小熊爬等游戏都是要靠齐心协力才能取得成功的。如果你是小动物,你会用什么方法去尝月亮的味道呢?(幼儿自由叙述)师:小朋友的办法一定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回教室把想的办法都画出来,然后告诉小朋友们听,好吗?

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活动气氛比较好,小朋友都能积极回答问题,阅读习惯也很好。教师的设计:谈话导入--自主阅读--分析理解--想象迁移,条理清晰,从书本到现实生活,起到一定的教育意义。不足的是,在引入部分,当幼儿回答“月亮没有味道时”,教师再提出“那假如月亮有味道,你觉得月亮会是什么味道呢?” 就显得不合理。或许转变角色,说成“可是有一群小动物却偏偏说它有味道,那会是什么味道呢?”这样就衔接起来了。另外,在让幼儿看书前,教师提的问题“找找看哪一页你觉得最有趣?有趣在哪里?”目标太大,孩子思考点不明确,可以改为“还有哪些小动物也想尝月亮的味道?它们用了什么办法?最后尝到月亮没有?”其二、书本身没有页码,教师可以编上页码,这样既便于孩子对应翻阅,又是数字的整合。

中班语言月亮船教案 篇7

执教:汪夏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能用轻柔,优美的声音进行初步的歌演唱。

2、对三拍子有初步的了解,体验三拍子舒缓、优美的旋律。

教学准备:

磁带、录音机、图片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小小的船》

教学难点:

体验三拍子的特点

教学准备:“小小的船”音乐图片、小贴纸。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引题:初步感知三拍子的强弱规律(播放音乐旋律)师:请小朋友随着音乐与老师共同做律动。

师:这段旋律给你怎样的感觉?

小结:这是一首三拍子的音乐,(教师要以动作解释)它给我们带来的感 觉很优美,舒缓的。

二、基础部分:

1.欣赏歌曲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歌曲,歌名是《小小的船》。

(播放音乐幼儿欣赏)

提问:你在歌曲里听到了什么?(教师出示图片)

歌曲里唱的小船是怎么样的?(小小的船儿两头翘)

坐在小小的船里,看到了什么?(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2.按照图片内容,幼儿按节奏完整的跟念歌词两遍。

师:让我们一起去欣赏歌曲里美丽的景色吧!

3.师弹钢琴,幼儿学唱歌曲。

1).轻声跟唱二遍(教师注意前奏音的提示)

师: 小朋友,《小小的船》它的节奏是快的还是慢的?

我们应该怎么样唱才让人家听起来很优美呢?

小结:这首歌就像妈妈唱的摇篮曲一样要用柔柔的声音,慢慢的唱,再加一点微笑的表情。

2).有感情地跟录音机学唱。

师(你想坐月亮船吗?坐在月亮船上你的身体会怎样呢?)

师:我们一起坐在月亮船上唱吧!

3).分组唱,进行奖励。

师:月亮船里的小姑娘带来了一份礼物。男孩子和女孩子比比看,哪一组唱的优美,好听,就送给谁。

4).表演唱。

师:我们划着船一起唱吧。

第一遍:一个人划船表演;第二遍:两人合作划船表演。

三、结束部分:

今天小朋友学了一首非常优美动听的歌曲《小小的船》。让我们划着月亮 一起去看星星和蓝天吧!

中班语言活动《月亮的味道》 篇8

中班语言《望着月亮吃大饼》教学反思

中班语言《望着月亮吃大饼》是一节童话故事欣赏,一开始利用手偶兔妈妈和小兔来导入故事情节,生动形象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并让幼儿跟兔妈妈和小兔打招呼问好,融入故事中。在我第一次完整地讲述故事时,孩子们可以安静的听我把故事讲完,我觉得我们班的孩子今天表现很好,对我来说也是一种鼓励。当我故事讲完开始提问:半个月到底是多久的时候,小朋友的回答千奇百怪,都迫不及待的说出自己的答案。最后我用数一数和故事中兔妈妈教给小兔观察月亮变化的方法告诉小朋友半个月到底是多久。

活动亮点:

1、图文结合听故事

这节课我充分利用操作月亮变化的图片,让幼儿形象直观的了解半个月中月亮的变化过程,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简单、易于理解和接受。通过多种形式3——4遍的讲述故事,让幼儿在倾听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能用较连贯的语言进行讲述。最后的音乐游戏,使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自然的接受本次活动,孩子们都比较喜欢。

2、注重幼儿倾听习惯的培养

在欣赏故事的时候,我会用深情并茂的方式,引起幼儿的关注,然孩子们感觉融入进故事,然后我再逐步提问,让孩子们能够更好的回答出问题。在这个环节中,注重了幼儿倾听习惯的培养。当我讲故事时,孩子们都特别的安静,专心致志的倾听故事的每一个环节,这对于故事内容的理解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3、教育理念的渗透。

我先创设一个比较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抓住孩子们都比较喜欢听故事的心理,充分地让每一个孩子发言,让他们想说、敢说,并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发展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不足之处:

1、注意在语言方面的回应,应该在提前的预设一下,这样幼儿的回答我会能够回答出来。

2、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可以巧妙的把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变得简单,这样幼儿就容易理解。通过我完整的讲故事,再进行简单的提问,不仅注重了幼儿倾听习惯的培养,而且还可以引导幼儿回忆故事的主要内容,培养和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中班语言活动《月亮的味道》 篇9

第一部分说教材:

本活动选自福建省幼儿园领域活动指导中班下册。

首先说说教材地位:

我们都知道,在幼儿园语言教育中:要求我们引导孩子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而儿歌《月亮下来吧》虽然篇幅短小,却充满趣味,又富有优美的意境,动态感很强,便于幼儿理解和感受,能够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而中班幼儿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词汇,具有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选择这一教材,符合中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可以很好地为幼儿所接受。儿歌所蕴含的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是当今独生子女所缺乏的,这一教材很有现实教育意义,符合《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的选择“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接着说说教材的处理:

本活动原教材安排一课时,结合教材特点和幼儿的实际情况,我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是让幼儿理解儿歌内容,学习朗读,步学会续编儿歌,第二课时是巩固续编儿歌。第一课时。

现在我来说说目标定位:

活动的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学活动起着导向的作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我确立了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标:

1.理解儿歌内容,学习朗读

2.发展想象力,仿编儿歌。

3.激发对大自然产生美好的情感。

再接着说说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纲要》的基本点是以儿童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在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方法、过程的设计上,我努力体现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现代幼儿教育理念,把理解儿歌内容,学习朗读作为本次教学活动的重点。

而把让幼儿大胆想象,仿编儿歌作为本次活动的难点。

(大家都知道)准备是为活动目标服务的,活动准备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最后我将为大家介绍本次活动所做的以下2个方面的准备。

1.课件:月亮下来吧

2.仿编儿歌图片。

以上是我对教材的理解,接下来我向大家介绍第二部分教法。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应通过自身的主导作用,为幼儿搭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使语言学习走向体验学习。针对本次活动内容的特点和幼儿的生活经验,我主要采用的教法有:媒体辅助法、兴趣激发法、启发提问法

媒体辅助法:现代教育实践认为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直观形象,化静为动,化虚为实,生动感染力强的特点。如在活动中我把儿歌内容做成了生动形象的课件,让幼儿能直观的看到他们的动态画面,可以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使儿歌更形象幼儿更容易理解。

分段教学法:在活动中,让幼儿完整欣赏儿歌的基础上,根据儿歌的内容分了5段,从而让幼儿加深对儿歌的感受和理解儿歌内容。

启发提问法:恰当的提问有助于发展幼儿的思维,又能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自己的见解。在活动中,我通过启发式的提问儿歌中把月亮当成什么?谁想把它怎么样?让幼儿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知道小弟弟、小妹妹分别把月亮当成了什么。

此外,我还采用了表扬激励法、归纳总结法等教学方法

(接下来我将说说本次活动的第三部分学法)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以幼儿为主,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活动,不仅能提高幼儿的能力,还能让幼儿获得学习技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本次活动中主要运用了三种学法:交流讨论法、观察探究法、探索仿编法。

交流讨论法: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通过交流讨论,可以让幼儿展示自己,丰富经验,加深理解,从而达到相互学习去,相互促进、共同提高。通过提问:故事中有谁?小弟弟、小妹妹把月亮当作什么?把它们怎么了?等等为幼儿提供交流、展示、表达的机会,在分享成功的同时,也提高幼儿大胆表达的能力。

感官参与法: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为,儿童的知识是来源于幼儿自己与物体相互作用中主动建构起来的`,我在活动中,让幼儿看一看课件、听一听故事、说一说感受、想一想问题、做一做动作、编一编故事,通过多官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儿歌内容,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探索仿编法:新《纲要》指出:“幼儿语言学习是开放平等的学习”教师和幼儿是构造学习和交流的共同体,因此,我为幼儿创造了支持性的语言教育环境支持幼儿在活动中拓展语言经验,我在引导幼儿进行仿编儿歌的同时,提供了各种图片以引起幼儿的思考,让幼儿在探索中自主的学习,突破难点。

本次活动的实施过程是怎样呢,这就是我要说的第四部分,说教学过程。

本次活动我突出了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把教育融入到生活、游戏中,因此,我遵循“以人为本,层层深入”的原则,一共设计了5个环节。

(一)提出疑问,激发兴趣。

(二)完整欣赏,初步感知。

(三)分段欣赏,加深理解。

(四)大胆想象,尝试仿编。

首先说说第一环节:提出疑问、激发兴趣。

环节目标是:集中注意力,激发幼儿参与活动兴趣,让幼儿处于最佳学习状态。

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提问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一开始,我组织幼儿谈话,提出了问题,让幼儿带着问题来观看课件,并通过谈话知道月亮圆时像什么?弯时又像什么?引出本次活动内容和儿歌名称。为下面讲述作铺垫。

接下来说说第二环节:完整欣赏,初步感知。

本环节有两个小环节。

第一小环节是教师有感情的完整朗诵儿歌一遍,然后提问:儿歌的名称叫什么?你听到了什么?通过提问帮助幼儿初步理解儿歌内容。

第二小环节结合配乐结合课件完整朗诵儿歌第二遍。你听完后有什么感觉?“儿歌中有谁?通过提问,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诗歌,因为这个儿歌编幅不长,结构清晰,并通过课件演示,让幼儿回答问题。

由于本环节我利用了课件和老师有感情的朗诵,相信幼儿欣赏完后一定能回答。如果某幼儿回答不出来,我将请能力强的幼儿回答,并且鼓励幼儿之间要互相学习。

再接着说说第三环节:分段学习,加深理解。

环节目标是进一步理解儿歌内容,感受儿歌的意境美。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分段教学法、交流讨论法。本环节是重点环节,我设计了5个小环节。

第1小环节是教师演示儿歌第一段课件,提问:你听到什么?把月亮当成什么?谁想把它怎么样?教师进行小结,完整朗诵诗歌第一段。

第2小环节是教师演示儿歌第二段课件,提问:现在你又听到什么?把月亮又当成什么?谁又想把它怎么样?通过提问帮助幼儿理解儿歌第二段内容,然后请能力强的幼儿进行小结。

第3小环节:教师播放儿歌第三段课件,然后提问:“谁能用好听的话来说一说这一段的内容,由于幼儿已经欣赏前面两段,对儿歌的结构已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我不提过细的问题,而是提概括整体性的问题”通过提问,帮助幼儿理解儿歌第三段。

第4小环节:老师和幼儿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边做动作边完整朗诵诗歌一遍,然后提问“你喜欢儿歌里的哪一句?根据幼儿回答,教师进行小结,对幼儿进行热爱生活的教育。

本环节通过设计以上4个小环节,层层深入,为幼儿提供了想说、敢说、有机会说的条件,并能够很好的解决重点问题,从而让孩子很好的理解诗歌的内容和特点。假如孩子在第4个环节没办法回答老师的问题,我将通过再次播放课件。

第四环节:观察发现,尝试仿编。

本环节的目标是通过观察,发现儿歌结构的特点,学习尝试仿编。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提问法。观察发现法,尝试仿编法。本环节是难点环节。我共设计了3个小环节。

第一小环节、教师根据儿歌内容逐一贴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儿歌的结构特点。第一排是第一段儿歌的内容,由于教师把儿歌内容的特点用图片的形式形象的展示出来了一般幼儿都能发现儿歌的特点,如果孩子没办法发现儿歌中的结构特点,我将结合图片,引导幼儿纵向观察发现第一组都是风在哪里、第二组都是谁说,采用这方法一定能让幼儿发现特点。

第二小环节、我先示范仿编,请个别幼儿尝试仿编,教师提出要求:你们编得第一句都是月亮下来吧?第二句:把它当作什么?第三句:说了什谁?最后一句是:用来干什么?师幼进行评价。这时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幼儿编得很完整,这时我给于表扬,如:你真棒!编得很完整。并请全班幼儿跟着读一遍。二是幼儿编得可能不完整,这时又有2种情况:1、可能漏掉了。把它当作什么?2、可能漏掉了谁?这时我将把幼儿编的内容与图片对比,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或者通过同伴互助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五个环节:活动延伸,区域活动。

为了进一步巩固幼儿获得的各种情感体验,知识能力和学习方法,我又设计了延伸活动。组织幼儿晨区活动,组织幼儿玩《我邀月亮一起玩》的游戏或作画、讲述。这一环节能充分满足幼儿的活动欲望,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发挥想象,表达自己的理解,给幼儿提供表现和说话的机会,将整个活动推向高潮,最终实现活动目标的目的。

教学反思:

大班语言活动月亮船 篇10

目标:

1.知道故事的主要情节,了解我国有世界上最高的山、最长的长城、最大的广场。

2.领略蒲公英所见的祖国秀丽山河。

准备: 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师:小朋友们,你们坐过船吗?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艘小船,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一艘什么船?出示月亮船的图,导入故事的名称。

2、师:嗯,这是一艘月亮船,今天啊,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一个关于月亮船的故事

二、倾听故事。

1、故事的题目叫什么?

2、教师讲述第一段故事。

(1)蒲公英为什么哭呀?(因为蒲公英迷路了)(2)提问:蒲公英被风吹到很远的地方,她睁开眼看到了什么?(陌生的树,陌生的山,陌生的小河)(3)提问:故事中说的“陌生的地方”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

(4)提问:蒲公英碰到了谁?蟋蟀是怎样劝说蒲公英的?(5)提问:

蒲公英又碰到了谁?螳螂是怎样劝说蒲公英的?蒲公英最后碰到了谁?蒲公英是怎样对她说的?

3、教师讲述第二段故事。

提问:

①世界上最大的海洋是哪一个?(太平洋)② 世界上最高的是什么山?(喜马拉雅山)③ 世界上最大的广场是什么广场?(天安门广场)④世界上最长的城墙是什么城墙?(万里长城)5 蒲公英的家到底在哪?(万里长城大墙下的一棵小草旁)○

4、蒲公英的家在中国,你们的家在哪儿呢?你们喜欢她吗? 小结:我们喜欢中国,因为中国有世界上最长的城墙——长城、最大的广场——天安门广场、最大的海洋——太平洋、最高的山——喜马拉雅山。

三、延伸:

1、播放课件,欣赏中国其他的名胜古迹。

我们的祖国很大、很美,除了蒲公英看到的,还有很多著名好玩的地方。如果你坐上月亮船,在云海里飘,你还会看到什么?(故宫、兵马俑)

2、欣赏视频。

作为中国人我们自豪不自豪?(自豪)老师也很自豪,我们一起来歌颂祖国。

月亮船

有一次,一朵小小的蒲公英被大风吹到了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

风停了,蒲公英睁开眼一看,啊!这是什么地方?陌生的树,陌生的山,陌生的小河。迷路的蒲公英急得哭了。

好心的蟋蟀说:“别哭,别哭,听我唱歌。”蒲公英说:“不,我不听,我要回家。”

善良的螳螂说:“别哭,别哭,听我唱歌。”蒲公英说:“不,我不听,我要回家。”

天黑了,月亮升起来了,像只弯弯的小船。船上有个仙女和小白兔。

仙女看见蒲公英在伤心地哭,便问:“可怜的孩子,你怎么了?”蒲公英说:“我迷了路,我要回家。”仙女和气地问:“你的家在哪儿?”蒲公英说:“妈妈告诉我,我的家在世界的东方,那儿有世界最大的海洋,那儿有最高的山,那儿有最大的广场,那儿有最长的城墙。”仙女微笑着说:“我明白了,坐上我的船,我送你回家。”小白兔把短尾巴伸到船外,尾巴越变越长,一直拖到地上,蒲公英沿着兔子尾巴,攀上了月亮船。

中班语言活动《月亮的味道》 篇11

一、说教材

故事《月亮姑娘做衣裳》蕴含着诸多的教育价值——月亮阴晴圆缺的现象用故事的形式描写得非常生动、有趣,并通过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故事既贴近幼儿生活,又富有趣味性,运用儿童生活中的做衣服事情来表现月亮变化的过程,前后有对比,层层递进,产生的幽默性和拟人化使儿童感到快乐。而且它的篇幅比较短小、精练,情节虽然有重复性,但展现的基点不同。这样的故事易于幼儿记忆,符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也为以后展开其他活动奠定了基础。整个故事的呈现能激起幼儿的好奇心,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以“月亮姑娘穿不了衣服”为主线这一事实去抓住幼儿的好奇心,启发他们听、看“月亮的变化”并引导幼儿主动去发现月亮的秘密,不用多解释,幼儿自然而然会理解故事的内容。这是一个值得运用和富有教育价值的语言教材。

二、说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倾听故事,初步理解故事内容,了解月亮的变化过程,知道月亮每天都有变化。

《纲要》语言领域“内容与要求”提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所以要培养幼儿有意识倾听的能力,提高幼儿感知和理解故事内容的能力。

2、能力目标:积极参与故事情节的讨论,并根据故事展开丰富 的想象,愿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所以教师要创设一个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达的教学环境。所以提出“让幼儿积极参与故事情节的讨论,大胆想象并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活动目标。

3、情感目标:对月亮变化这一自然现象产生浓厚兴趣,萌发幼儿热爱和探究大自然的积极性。

《月亮姑娘做衣裳》这个故事蕴含了自然现象科学知识,月亮的阴晴圆缺变化循环往复地出现,是幼儿常见的自然现象,通过活动可以激发幼儿主动探究大自然的积极性,满足幼儿探究欲望,幼儿不仅了解了月亮的变化过程,也获得了有关自然界天文现象的知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故事内容,了解月亮的变化过程。

2、教学难点:提高幼儿对文学作品的表现能力,引导他们运用自己个性化的方式将故事讲述出来。

四、说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的准备:活动前让幼儿晚上在家和家长一起有兴趣地观察月亮,并学会记录月亮的变化。平时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引导幼儿观察和发现事物的变化过程。

教具的准备:

1、根据故事的情节制作多媒体课件。

2、多媒体课件(月亮宝贝知识树)

五、说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引出故事主题,激发学习兴趣。

1、师:小朋友们都观察了月亮变化的过程,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和月亮有关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月亮姑娘的衣裳》。

2、出示三张不同形状的月亮图片,分段定格,请孩子们看一看,比一比月亮有什么不同?(每一张画面都有一个裁缝师傅,他拿着尺在量月亮姑娘;月亮姑娘有的圆,有的不圆;衣服大小也不一样)

3、师:请你猜一猜发生了什么事?(当幼儿将三幅图片连起来时,引导他们将图片尝试着排一排队伍)哪一幅在最前面?哪一幅在最后面?说一说理由?(意图:兴趣是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关键。新《纲要》中指出语言领域的目标: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所以,活动一开始,就用开放式的提问引导,这样能引发幼儿内在的探究动机和兴趣。通过对图片内容的观察后开始运用他们的想像建构故事,并且用自己的语言将它表达出来。这样做目的是让他们不要一味局限在固定故事的模式里,锻炼他们逻辑思维能力。)

(二)基本部分:播放动画课件(月亮姑娘做衣裳)完整欣赏故事。

1、师:你们想知道月亮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吗?请听老师带来的故事,仔细听一听故事与你刚才想的是不是一样?你想为故事取一个什么名字?(第一次完整倾听故事)

2、故事的题目是什么?为什么要取这个名字? 月亮姑娘为什么要 做衣裳?她的衣裳合身吗?为什么?月亮姑娘做成新衣裳了吗?最后怎么样了?

(意图:这个环节引出完整的故事,让幼儿通过与自己刚才的想像来比较故事,能使他们带着问题进行思考,从而更好地理解整个故事。在为故事取名这个环节是为了真实把握幼儿理解故事的程度。多媒体的运用,将原先死板的教具生动化,出现逼真的效果,易吸引幼儿,被幼儿所喜欢。)

(三)欣赏故事的重点片段(月亮姑娘去做衣裳的三段)。

1、演示图片,再次倾听故事,通过提问,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故事的内涵,体会到月亮不同周期的变化。

2、师:月亮姑娘一开始像什么,第二次又像什么,最后变成什么?你是从哪句话知道的?(像镰刀、像小船、像圆盘)师:月亮姑娘有没有做好衣服?为什么她一连三次做得衣裳都不合身?(因为她总是在不停地变化,所以,裁缝师傅无法量好她的尺寸)

3、引发想象:如果你是裁缝,你能想出什么办法给月亮姑娘做衣裳呢?

4、教师小结: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在不停地变化与发展。有的变得快,容易发现;有的变得慢,不容易被发现。月亮变化就是其中容易被人们发现的。

(意图:倾听故事重要部分,主要是为了幼儿更深理解与体会故事的内涵。依据幼儿思维发展的过程,本环节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的引导幼儿思考、讨论,进而得出与幼儿实际生活相关的答案,并使幼儿 有了行动的愿望,促进幼儿发散思维的发展。解决了本活动的难点,达到了教育的目标,也为活动延升打下基础。)

(四)结束部分:迁移故事主题,渗透科学知识教育(出现月亮宝贝知识树)。

根据“月亮宝贝智慧树”教学课件,可以给小朋友讲一讲月亮为什么会有阴晴圆缺变化,以及太阳、地球和月亮的关系粗浅知识。

(意图:这个环节的设置主要体现了一个活动对待不同幼儿要具有差异性,对于能力强的幼儿教师要设置一定难度的问题情景,来保持他们探究的欲望及主动学习的精神,体现了唯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要为每一位幼儿创设适合他们发展的最近区。)

(五)延伸活动

1、为月亮姑娘设计衣服(绘画)。

2、把幼儿用书投放在语言角,让孩子们在区域活动时在语言角相互讲《月亮姑娘做衣裳》的故事。

3、在科学区投放月亮阴晴变化周期图表,有关月球的各类书籍和图片,萌发幼儿热爱和探究大自然的积极性。

(延伸活动可以拓展幼儿的经验,也可以让幼儿对自己所学的东西进行检验,并探讨出新的活动。)

六、说教法

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实际情况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提问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及活动场景的设置,将 情境教学法贯穿于整个活动中,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激发幼儿主动学习。

2、讨论法:是指让幼儿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互相合作,共同探讨问题答案的方法。在活动中,我将讨论法结合在讲述故事过程中。

3、提问法:提问是教师引导幼儿观察事物,要求幼儿再现已掌握的知识,启发幼儿积极思维的手段。提问在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主要运用了解释性提问(如:月亮为什么要做衣裳?)、假设性提问(如:如果你是月亮,你们喜欢什么样的衣服?)等等。在提问问题时,针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幼儿,比较容易的问题可让水平比较弱的幼儿回答,需要幼儿描述的问题就请能力较强的幼儿回答,像总结、归纳性的问题请能力最强的幼儿来回答,使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七、说学法

整个活动我以幼儿为主体,变过去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让幼儿在看看、听听、想想、说说、玩玩的轻松氛围中掌握活动的重点、难点,本次活动,主要采用发现法、讨论法、讲述法。

1、发现法:教师提供适于幼儿进行发现活动的教材,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尝试过程,发现知识。在活动中,请幼儿回忆、讨论故事中人物的对话,通过提问和幼儿讨论,引导幼儿自己得出结论,充分体现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讨论法:幼儿在讨论、谈话中能无拘无束地说出自己的理解与看法,是幼儿练习说话的好机会。

3、讲述法:主要教会幼儿能准确地回答问题,恰当地说明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在活动中,我采用多种形式的提问,为幼儿提供讲述的空间,启发幼儿用响亮的声音、完整的语言进行讲述,并且注意为每名幼儿创设讲述的机会。

上一篇:预防传染病从我做起下一篇:人生的感想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