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语言《月亮》

2024-08-15

中班语言《月亮》(精选13篇)

中班语言《月亮》 篇1

中班语言《月亮》活动设计

旬阳县第三幼儿园 郭远玉

活动名称:诗歌《月亮》

活动目标:1.欣赏诗歌《月亮》,会运用诗歌中的对话表达月亮与小鸟、青蛙、宝宝间的友情。

2.通过回忆、想象、观察、讨论和诵读,理解挂、漂、盛的含义,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3.体验夜晚大自然的美好与宁静。

活动重点:会运用诗歌中的对话表达月亮与小鸟、青蛙、宝宝间的友情。

活动难点:理解挂、漂、盛的含义,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活动准备:PPT图片、音乐《月光曲》、《月亮船》伴奏、小鸟、青蛙、宝宝、树梢、池塘、脸盆图片、挂、漂、盛字卡。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播放贝多芬《月光曲》。师:很高兴认识中二班的小朋友,现在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想象一下,然后睁开眼睛。

2.夜晚静悄悄,在漆黑的天空中会有什么?(星星、月亮)3.夜空中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谁能用动作表示?月亮的朋友会是谁呢?(星星)

4.星星会对月亮说什么?月亮还有哪些好朋友呢?我们一起来听听诗歌里是怎么说的。

二、基本部分。1.教师配乐朗诵诗歌。

2.诗歌中月亮的好朋友都有谁?(小鸟、青蛙、宝宝。出示图片)

3.小鸟、青蛙、宝宝是怎么和月亮说的?

4.老师请出主人公,幼儿说出主人公的话,小鸟说„„青蛙说„„宝宝说„„

5.月亮的朋友小鸟、青蛙、宝宝在哪儿看到了月亮?(再朗诵一遍)(1)小鸟在什么地方看到了月亮?(树梢)什么是树梢呢?(孩子自由说、教师讲解树枝的顶端,尖尖端。鼓励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示、教师扮演月亮挂在树梢上)

(2)青蛙为什么会在池塘里看见月亮?

(3)宝宝在什么地方看到月亮?为什么会在脸盆里?(可以抱抱月亮)

6.出示PPT图片,引入:到底有几个月亮?在哪里?为什么会在池塘里、脸盆里?(倒影)设置情境:一阵风吹来,月亮会怎样?(教师吹风,幼儿扮演月亮)

7.教师朗诵前半段,幼儿朗诵后半段。

8.理解挂、漂、盛的含义。并将字卡对应放在树梢、池塘、脸盆的图片位置。

·树梢上的月亮是怎样的?在哪儿用过挂? ·池塘里的月亮是怎样的?你能用动作表现一下吗?

·脸盆为什么是盛一个月亮呢?(像碗一样)什么时候用过盛? 9.教师朗诵前半部分,幼儿朗诵后半部分。10.配乐完整朗诵。(提示用好听的声音)

三、结束部分。

1.你喜欢诗歌中什么地方的月亮?为什么? 2.月亮还会和谁好?

中班语言《月亮》活动反思

《月亮》是一首优美动听、充满童趣的散文诗,它以幼儿的眼睛来描绘月夜,以幼儿的心灵去体味月亮的欢乐,充满了美丽的想像。简洁明了、形象生动的语言将月亮与小鸟、青蛙、宝宝之间的关系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不但增添了散文的韵律美,而且将彼此间的亲密关系描绘得有声有色,使作品画面感增强,想像丰富,韵律和谐,富有童趣。整首诗歌洋溢着快乐开朗的感情,同时这首散文诗中还蕴含了一个科学现象“倒影”,是一篇有较高的文学欣赏价值的作品。

一、成功之处:

1.目标把握得好,设计合理。我设计了这样三个目标:欣赏诗歌《月亮》,会运用诗歌中的对话表达月亮与小鸟、青蛙、宝宝间的友情;通过回忆、想象、观察、讨论和诵读,理解挂、漂、盛的含义,感受诗歌的语言美;体验夜晚大自然的美好与宁静。活动中目标都完成。

2.提问层层递进,由易到难,很有成效。先问“诗歌中月亮的好朋友都有谁?”再问“他们在哪儿看到的月亮?”“月亮都是怎样在上面的”等,一步一步,引导的好。

3.借助肢体语言帮助幼儿理解诗歌。4.及时鼓励评价幼儿。

二、不足:

1.氛围营造不够,教师缺乏激情,语言不够美。2.语速有点快。

今后还要多学习,多实践,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中班语言《月亮》 篇2

关键词:月亮,概念隐喻,对比分析

月亮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 在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土壤里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近年来, 有很多国内外的语言学方面的专家学者从隐喻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分析阐释。无论是哪种解释方式, 他们都要回答同一个问题:“月亮”仅仅是一个表达手段还是一个意象背后所折射的思维方式?

人类认知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隐喻机制。伴随着人类漫长的文明发展史, 隐喻也有悠长的研究历史, 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 一本书名叫《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Metaphors We Live By) 》的问世宣告一个从全新视角审视隐喻的时代真正的到来, 这就是由Lakoff和Johnson共同提出的概念隐喻。概念隐喻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将隐喻这一传统的修辞学对象引入到语义学与语用学的拓展范畴中, 并向世人展示了隐喻在语言整体中的无限上升空间。该书首次构建起“概念隐喻理论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的框架, 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的表达手段, 更是一种独具魅力、以一事物描写另一相关事物的思维方式。东西方文化中存在着思维观念的不同, 地域环境的不同, 社会背景、文化历史、宗教等等方面的不同, 这些的“不同”必然会对我们的认知和思维造成巨大的差异。本文分别选取英文和汉语中具有代表性的关于“月亮”的表达, 通过汉英逐一分析对比, 最后得出结论。

1 汉语中有关“月亮”表达的概念隐喻分析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有多层含义。月亮, 月球的通称, 因其远离人类居住的地球环境、又与人类生活起居息息相关的联系而成为人们观察和守望的对象, 这就表现在:

首先, “月亮”是寄托相思之情的载体。

例1: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例2: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上述两例是中国老百姓耳熟能详的诗词, 显然, 这样的字句用月亮寄托的思情、思乡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通过人们对抽象的、模糊的思想, 感情, 心理活动, 事件, 状态等无形的概念视为具体的, 有形的实体, 从而可以对其进行指称、量化、识别其特征及原因等。人是独立与客观世界的一个实体, 因此, 人们认识世界也是从了解自己开始的, 将“人”这一自己熟悉的实体投射于人体以外的抽象的不熟悉的实体, 这就是概念隐喻中的实体隐喻。古代诗人、词人通过将自己的相思之情寄情于“月亮”这样人人熟知的实体, 足以体现他们内心里难以名状的哀思和睹物思人的思绪——此刻, 月亮已不仅仅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天体, 而是与人紧密联系、浑然一体的整体。

其次, 思念往往与孤独相生相伴, 所以, “月亮”又可以代表孤单。

例3:嫦娥奔月。

这是中国老百姓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在传统的民间故事里, 月亮被称为“广寒宫”, 是一座凄清的宫殿。这里住这一位美丽的少女嫦娥, 她因为误食了长生不老之药只能终生待在月宫里。虽然实现了长生不老的愿望, 但嫦娥却永远的失去了自由和快乐, 陪伴她一生的将是无尽的寂寞与孤独。“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苍天夜夜心”李商隐的诗句一语中的, 让世人明白了这样的道理:想要获得永生, 就得付出一生一世的孤单和寂寞, 舍与得如影随形。

例4:“寒塘渡鹤影, 冷月葬花魂”。

这两句出自《红楼梦》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凉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中写湘云和黛玉两人一起赏月吟诗, 对景感怀。这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借月抒发孤独伤感情绪的精彩之笔。中国传统佳节中秋节也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借赏月寄托一种相思的节日, 月圆代表团聚、月缺则代表分离。

例5:“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例6:“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在上面列举的诗词实例中, 我们不难看出“月亮”孤单的意象已经与诗人、词人们的生不逢时、仕途不顺、怀才不遇等失意的心态紧密相连, 他们常用残月、孤月、寒月等词汇来描述自己的境遇——“月亮”俨然成为了文人骚客们规避现实窘境、脱凡超俗的化身。

人们在使用“月亮”这一意象含义时, 通过不同季节、不同时段月相的不同构建了人们在某一特定情况下的心绪和情感, 从而将孤独、寂寞的概念以一种较为具体、熟知的或比较熟悉的概念类比出来, 从而达到让他人感同身受的目的—这就是概念隐喻理论中的结构隐喻, 即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 使两种概念相叠加, 将讨论一种概念方面的词语用于谈论另一种概念。

2 英语中有关“月亮”表达的概念隐喻分析

西方人对“月亮”的意象则不同于汉语文化中月的意象, 西方文化中更体现出人与月亮的各自独立、月亮甚至带有许多的贬义, 如它有圆缺盈亏, 它暗淡丑陋, 它使人和动物情绪波动, 它跟坏人也有联系, 它靠反射太阳的光芒而发光, 它冰冷, 月蚀是不祥的预兆, 月亮还是一个会惩罚、报复人的形象.以下将举例说明。

例7:moon away

虚度光阴

例8:aim at the moon

想入非非;狼子野心

例9:as changeable as the moon

像月亮一样善变、反复无常

例10:bark at the moon

空嚷嚷、徒劳

例11:boast above the moon

海阔天空的吹牛

上述这些英文表达中, “moon”的释义大抵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代表空洞、遥不可及的人和物, 如例12、例13、例15、例16、例17、例18、例19、例20;另一类则是指变化无常, 如例14;再如在莎翁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有一幕是这样的一则对话:

Romeo:Lady, by yonder blessed moon I swear

That tips with silver all these f ruittree tops—

Juliet:O, swear not by the moon, the inconstant moon,

That monthly changes in her circled o r b,

Lest t ha t th y love pr ove li kewi se variable

在这段对话中, 朱丽叶担心恋人的情变之情显而易见。一个月的时间内月亮会经历月盈月亏的变化过程, 朱丽叶害怕自己情人的感情也会像这样的月一样善变—通过这样一个形象生动的描述, 女主公的内心情感世界袒露无疑。同时, 莎翁也是借用了人们熟知的月相变化将朱丽叶抽象的心情生动地刻画出来, 这是概念隐喻理论中实体隐喻被成功运用的典范之笔。

3“月亮”在汉英语言中差异的对比分析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隐喻无所不在;在本质上隐喻是系统的认知机制, 正因如此, 隐喻也会受到文化和思维的影响。

(1) 中国文化中, 月亮的概念隐喻是人与月亮二合一。在中国的传统文学里, 月亮往往与文人的仕途失意、怀才不遇、背井离乡联系在一起, 油然而生的孤独离殇、思乡怀旧之情也被文人们通过月亮的意象传达出来, 主观与客观达到统一, 体现出了以中国文学为代表东方文学中人月合一的思想。西方文明起源于希腊文明, 与生俱来的骨子里就有征服的刚强性格。西方人独立、自立, 善于主动、勇于进取, 甚至是侵略。西方人率直、外露, 刚直强硬的文化品格造就了西方有关月亮的文学偏刚性, 这与注重含蓄、几千年来奉行儒家忠孝仁义思想的中国文化的阴柔一面恰恰相反。

(2) 东西方人存在较大的思维差异。

中国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与西方二元对立、物我两份的思想大相径庭。中国自古以来受到自然恩泽较古代西方人多, 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中国从和谐开始, 西方则以对立为开端 (这一点在《圣经》中得以体现和加强) 。中国人把自然视作朋友, 人与自然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相互扶持, 由此形成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就是善于借助自然界的客观存在的事物来抒发文人的主观情感, 借月亮抒发乡愁别绪、孤独寂寞等;月亮成为文人们表达人生思考和追求的载体。西方的地缘特征决定了西方文明注定要建立在海洋和狩猎的基础上, 他们与自然之间体现更多的是一种征服与被征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因此, 西方盛行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框架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物我两分的观念, 即主客观的对立与分离。进而月亮的喻意也多半表现出人与月亮的分离、两个独立的个体。

4 结语

综上所述, 不同的文明、异样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民族个性和民族特征。但无论是东西方文明有着怎样的迥异, 无论是中国词人笔下的月亮还是西方诗人笔下的月亮, 都为人类欣赏月亮的方式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都给予了我们心灵的洗涤和美学的享受。随着世界多极化、多元化格局的发展, 东西方不再是隔绝封闭的、而是互通开放的;不再是一枝独秀的、而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纵然东西方的月亮有共性更有差异, 但只要我们共守一轮月, 待到“海上生明月”之时, 通过这轮由月亮文学搭建起来、沟通不同文化的桥梁, 人类一定会看到“天涯共此时”的状景!

参考文献

[1]Lakeoff, G.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2]Lakoff, 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3]Shakespeare.Romeo and Juliet ActⅡ.P 1 6, h t t p://w w w.d o c i n.c o m/p-10460571.html.

[4]孙毅.认知隐喻学多维跨域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5]田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 2013.

[6]汪少华.美国政治语篇的隐喻学分析——以布什和奥巴马的演讲为例[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1 (4) :53-56.

月亮的味道(中班) 篇3

《月亮的味道》是一本充满童趣的绘本,作者将皎洁的明月变成了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为了吃到美味的月亮,动物们叠起了高高的罗汉。当小老鼠吃到月亮的那一刻,孩子们也被逗乐,发出会心的笑声。与内容相比,绘本的画面更是营造出一种充满艺术感的意境:憨态可掬的月亮、谐趣形象的叠罗汉造型、柔和宁静的夜晚……借助绘本故事对幼儿的吸引力,我挖掘了“叠罗汉”游戏中“组合造型”的元素,设计了这一中班美术活动,旨在让幼儿通过自主摆放动物卡片,感受叠罗汉组合造型的多样与有趣,并建立起初步的空间意识与造型经验。

活动的第一、二环节,既是导入,也是对幼儿已有叠罗汉造型经验的了解。第三环节,以两个典型造型为例,通过引导幼儿对造型方法、式样等的观察、交流,在原有经验基础上丰富幼儿对叠罗汉造型的经验,为下面的自主造型作铺垫。第四环节,是创作表现环节,引导幼儿自主摆放动物卡片,进行组合造型。最后环节,让幼儿再次欣赏叠罗汉造型的多样与有趣,提高审美能力。几个环节逐步递进,有效连接幼儿的经验,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目标:

1.通过自主摆放动物卡片,进行叠罗汉组合造型,丰富造型经验。

2.在看看、摆摆、说说中感受叠罗汉造型的多样与有趣。

准备:

1.经验准备。结合幼儿生活经验(观看杂技表演、体育表演等),收集“叠罗汉”的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开展谈话、区角等相关活动。

2.物质准备。由部分绘本画面制成的PPT,几种典型的叠罗汉造型的PPT,操作材料(有月亮画面的底板、塑封的动物角色卡片一套、黏泥)。

(析:操作材料的设计很关键。彩色的动物卡片和有月亮画面的底板,可还原绘本中的画面,富有美感。黏泥和塑封的卡片,可以实现让幼儿自由、反复摆放的目的,使幼儿充分感受叠罗汉造型的多样性。)

过程:

一、谈话导入,产生兴趣

师:这是什么?你尝过月亮的味道吗?(出示画面一“月亮和问号”。)

师:想尝一尝吗?你们想,我也想,有一群动物更想。有哪些动物呢?(出示画面二“月亮和动物的眼睛”。)

师:找到它们了吗?数一数,有几双眼睛?这么多动物会是谁呢?

二、引入情境,交流经验

1.出示画面三“月亮和动物们”,教师讲述情境。

师:夜里,小乌龟、大象……它们望着月亮,都在想:月亮,是什么味道的呢?是甜的还是咸的呢?真想尝一小口啊!可是,不管它们怎么伸长了脖子、伸长了手、伸长了腿,也够不着月亮。这可怎么办呢?(请幼儿讲述自己的想法。)

(析:教师通过情境描述让幼儿充分感受动物们渴望品尝月亮的心情,并用“怎么办”的问题引发幼儿想象,为后面“叠罗汉”的出现做好铺垫。)

2.观察画面四“动物叠罗汉”,交流“叠罗汉”的经验。

师:看,动物们已经开始行动了!它们是怎么做的?

师:它们一个一个往上叠,慢慢地想靠近月亮。它们叠上去的样子看起来像什么?像不像梯子?

(析: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借机了解幼儿对叠罗汉造型的已有经验。)

三、观看典型造型的PPT,了解叠罗汉的式样、方法、重点等

师:这两幅图的造型看起来像什么?它们是怎么叠起来的?哪一层或者哪一个人最重要?为什么?

1.三角形。引导幼儿观察并明白:三角形的罗汉是从下面往上一层层叠起来的,下面一层最重要,下面多上面少,看上去稳稳的。

2.太阳形。引导幼儿观察并明白:太阳形的罗汉是围着中间的一个叠,样子很美,中间的最重要,周围的都围绕着他叠。

(析:通过对两个典型造型的细致观察、分解,帮助幼儿解决叠什么、怎样叠、叠的重点在哪里等问题,丰富叠的经验,为下面的造型活动做准备。同时这一环节很好地利用了PPT的演示功能,分别呈现完整的造型图、分解的造型图以及对应的符号图形,以帮助幼儿理解叠罗汉造型。)

四、延续情境,自主“叠罗汉”

1.延续情境。

师:看到动物们叠起了罗汉,月亮想:这是在和我玩游戏吧!于是它一会跳高,一会跳低。想想看,动物们该怎么叠罗汉才可以够到月亮,尝到它的味道呢?等一会儿,请你们都去试一试,帮帮动物们。

师:现在请你们帮助动物们。要求是:八个动物都参加;根据你们底板上月亮的位置,给动物们摆不同的叠罗汉造型;最后要能吃到月亮。

(析:借助“吃到月亮”这个情境,引发幼儿对摆放造型的兴趣;通过提供不同高度的月亮底板和相同数量的动物,增加造型的可变性与难度。)

2.幼儿根据现有画面摆放动物卡片,进行叠罗汉造型。

五、展示作品,感受不同造型

师:你的动物朋友是怎么叠罗汉的?叠出了什么造型,像什么?谁最重要?

师:你觉得哪一幅特别有趣?为什么?

六、在故事情景中结束活动

1.教师讲述情境。

师:和动物们玩了这么久,现在月亮有点累了,它想:你们肯定够不到我的,它不跳了。可是,你们听——“咔嚓”,怎么了?

2.出示画面五“月亮被咬了一口”。

师:月亮被小老鼠咬了一口,小老鼠又把咬下的月亮分给了其他动物。哇!大家觉得这是它们吃过的最好吃的东西,是世界上最美的美味。

(析:背景音乐的运用营造了宁静的夜晚氛围。孩子们沉浸在情境中,随着“咔嚓”一声拟音的出现,孩子们都忍不住动起了嘴巴,似乎自己也吃到了美味的月亮。)

3.出示画面六“动物们在月光下入眠”。

师:在我们的帮助下,动物们吃到了月亮,它们心满意足地睡着了,进入了甜甜的梦乡。我们不要吵醒它们,轻轻地和它们说再见吧!

中班语言活动《月亮的味道》 篇4

【活动目标】

1.感受故事内容的有趣,体验动物们齐心协力,成功“吃到”月亮后的快乐心情。

2.喜欢阅读,能对故事内容展开想象。

【活动准备】

PPT、绘本《月亮的味道》、舒伯特的《小夜曲》。

【活动过程】

一、提问导入:

1.每年中秋节晚上的月亮是怎样的?

2.(出示图书)老师这里有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月亮的味道》,如果真的能吃到天上的月亮,你们想象一下月亮可能是什么味道呢?

3.让我们来听听故事里的动物是怎么想的。

二、看PPT,听讲故事,理解作品

(老师边讲述故事边插问)

1.请大家数一数画面上有几双眼睛?有几只小动物?

2.小动物们都很着急,请你们帮帮它们,怎样才能够够到月亮?

3.小鱼在想什么?你们认为它说得对吗?

4.听了这个故事,你觉得哪里最有趣?

5.小动物是用什么方法摘到月亮的?

三、完整欣赏,想象迁移

1、让我们一起再来完整欣赏这个故事。(播放配乐故事)

中班语言《月亮》 篇5

言教案

1、在想想、说说中理解故事内容,愿意学说故事中简单的对话。

2、感受故事中小熊的心情,知道关心同伴和接受同伴的爱都是一件幸福快乐的事情。

提问:1)小熊对月亮说了哪些话?小熊说这句话的时候,月亮又是怎么回答他的呢?

2)你们想不想学学故事里小熊和月亮说的话?我们分弟弟组和妹妹组,分别扮演小熊和月亮,一起对话吧

3)现在你们知道月亮和小熊的生日是哪天了吗?他们都想得到什么礼物呢?小熊到底有没有送给月亮帽子呢?我们接着看。

4、【小熊回到家,就把小猪储钱罐里的钱,全部倒了出来,然后他上街去,为月亮买了一顶漂亮的帽子】

提问:帽子是买到了,可月亮高高的挂在天上,怎样才能给月亮戴上帽子呢?谁有办法?

小结:你们想了那么多办法,那故事中的小熊是怎么做的?

5、【当天晚上,他把帽子挂在树上,好让月亮戴上】

提问:你觉得月亮能戴上帽子吗?为什么?我们和小熊一起来静静的等一等。

6、【然后他在树下等着……“戴起来刚刚好耶!”】

提问:1)你们看,小熊高兴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7、【小熊睡觉的时候……他带起来也刚刚好耶!】

提问:小熊得到了月亮送来的帽子,他心里会怎么想呢?你们学学小熊高兴的样子。

8、【就在这个时候,一阵风把小熊的帽子吹走了,他在后面追着,但是,帽子却飞走了。】

提问:1)你们看呀,帽子飞走了,小熊呆呆的站在河边,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

2)小熊会对月亮说些什么呢?让我们继续走进故事。

9、【那天晚上……“生日快乐”】

提问:小熊对月亮说什么了?月亮又是怎么回答他的呢?现在我们妹妹做小熊,弟弟做月亮,一起来学一学。

小结:虽然他们把帽子弄丢了,可是他们互相还是喜欢着对方,他们真幸福。

中班语言《月亮》 篇6

活动设计:

月亮是孩子们每天晚上都能看到的,虽然它本身不会发光,但孩子们从表面看到,月亮把银光洒向了大地,给宁静幽深的夜晚增添了一丝活力,也让孩子们怕黑的心里得到一丝安慰。月亮对于成人来说触不可及,而诗歌中的月亮却随处可见,成了主人公的玩伴,诗歌极富想象,充满童趣。读后回味无穷。《月亮》这首诗不仅蕴含了一定的科学知识,而且饱含了丰富的情感,作者运用拟人的表现手法将小鸟、青蛙、宝宝的心里话表现了出来,给人一种温暖、甜蜜的感觉。符合儿童的心里特点。诗歌语言简洁、结构重复,意境优美,适合中班幼儿学习。

活动目标:

1、欣赏诗歌,能理解作品描绘的画面,感受诗歌语言所表现的意境美。

2、学习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正确运用量词:湾、棵

3、运用自己积累的经验大胆想象,尝试仿编诗句。

4、通过加入适当的拟声词去感受图画书的诙谐、幽默。

5、运用已有生活经验,根据画面大胆想象、推测并表达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活动准备:

教学挂图,配音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活动

谈话导入

师:你们看到过月亮吗?

幼儿:月亮在天上;晚上才有月亮;有时候清早还能看到月亮等

师:你们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

幼儿:圆圆的、亮亮的;有时是弯弯的像香蕉。

教师小结:小朋友说的非常好,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首关于月亮的诗歌,我们一起欣赏

二、初步感受诗歌内容

1、教师富有感情地配乐朗诵诗歌

师:诗歌的题目是什么?你们听到诗歌里说了什么?

幼儿可以泛泛地说

2、幼儿看图片,再次欣赏教师配乐朗诵

提出欣赏的要求:诗歌里有谁?他们在哪里看到了月亮?

(1)师:小鸟在哪里看到了月亮?它说了什么?

(2)师:青蛙在哪里看到了月亮?他说了什么?

(3)师:宝宝在哪里看到了月亮?他又说了什么?

三、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

1、幼儿在教师带领下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注意语调的轻柔及量词的运用。

2、组织幼儿讨论。

(1)师:月亮真的挂在树梢了吗?为什么说树梢挂一个月亮?

幼儿:这是月亮的光照在树梢上。

师:小鸟为什么说:月亮和我好?

幼儿:月亮给小鸟照亮了路;月亮看着小鸟睡觉,月亮喜欢小鸟。

教师小结:小朋友说的都有道理,月亮光撒在了树梢上,远远望去好像在高高的树梢上挂着一个月亮。

理解词:挂

师:这里用了一个好听的词:挂,请小朋友做一个“ 挂”的动作,老师示范用“挂”说一句话:墙上挂着一个包。

请幼儿也用“挂”说一句话。

幼儿:架子上挂着一块毛巾;晾衣架上挂着一件衣服等。

(2)师:为什么诗歌中说池塘里漂一个月亮?池塘里真的有月亮吗?幼儿:在池塘里看到的是月亮的影子。

师:月亮的影子浮在水面,看起来月亮好像漂在水面一样,什么东西还会漂在水面?幼儿:纸会漂在水面;塑料汽车会漂在水面等。

师:为什么青蛙说:“月亮和我好”

幼儿:月亮的影子漂在池塘里,青蛙以为月亮来和他玩

幼儿:月亮的影子一会有,一会就看不见了,青蛙以为月亮和他玩捉迷藏,所以,青蛙说月亮和他好。

教师小结:在明亮的夜晚,水面上就会出现月亮的倒影,所以看上去好像池塘里漂着一个月亮,当微风吹来,水波荡漾,月亮的倒影若隐若现,好像在和青蛙捉迷藏,所以青蛙说月亮和我好。

(3)诗歌中还说脸盆里盛一个月亮,你们是怎么认为的?

幼儿:脸盆里看到的月亮也是月亮的倒影。

师:为什么用一个词:“盛”来说?

幼儿:盆里盛有水,月亮的倒影在水中,所以要这样说

幼儿:好像盆里放了一个月亮。

师:宝宝为什么说“月亮和我好”?

幼儿:月亮来到宝宝的盆里,宝宝觉得月亮喜欢她

师:假如在你的盆里看到了月亮的倒影,你是什么感觉?

幼儿:我觉得很惊讶;我觉得很高兴。

师:宝宝的水盆里有一个月亮的倒影,就像盆里盛着一个月亮一样,宝宝在玩水,月亮的倒影就像和宝宝玩起了捉迷藏,宝宝开心极了。所以宝宝说月亮和他好。

3、师:我们明白了诗歌的内容,你们喜欢这首诗歌吗?最喜欢那句诗,请幼儿读出来。

4、师:这首诗写的是在静静的晚上,月亮悄悄地来和小鸟、小青蛙、宝宝玩,我们在读诗歌的时候要用轻柔的语气,心情愉快的读。请全体幼儿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并加些动作来表现

四:创造性仿编

1、你们还在那里看到过月亮?(启发幼儿说出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月亮)

2、教师出示小河、小鱼的图片,鼓励幼儿运用图片仿编诗歌。

3、还有哪些小动物在什么地方也看到了月亮?请幼儿把想到的画在纸上,然后尝试按诗歌的句式说出来。

教学反思:

从整个活动看,层次清楚,层层递进,每一环节过渡自然,整个活动比较顺畅。教师的提问具有层次性,能将回忆性提问、体验性提问和创造性提问融合起来,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开动脑筋,大胆质疑,达到了良好的师幼互动。整个活动氛围宽松,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也比较到位,对诗歌的情感特征、重点句、词的分析比较准确,教师在活动中情感的投入感染着幼儿,使幼儿在活动中也很投入,尤其是幼儿在朗读诗歌的时候,幼儿能做到深情并茂,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感到内容多,用时长,所以,将这个活动内容分成两个课时,把目标3:尝试仿编诗句。放在第二课时,这样效果会更好。还有一点:教师的提问感到有一点多,如能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会缩短课堂时间,避免幼儿疲劳。在教具的使用上,如果能运用动画让幼儿目睹月亮的倒影在水中忽明忽暗的情境,幼儿对诗歌的理解会更深刻。

诗歌《月亮》

每一棵树梢,挂一个月亮,小鸟说,月亮和我好。

每一湾池塘,漂一个月亮,青蛙说:月亮和我好。

每一个脸盆,盛一个月亮,宝宝说:月亮河我好

中班语言活动:花园里有什么 篇7

“幼儿散文要用儿童的眼光去看待世界, 儿童的眼睛天然幻化出诗的世界。”《花园里有什么》这篇散文正 是倡导用幼儿的眼光来感知花园, 感受浓浓的诗意美。

幼儿有“万物有灵”式的思维, 在他们眼中, 周围的一切和他们一样, 有着人的灵魂。正像散文中提到的:“嘘! 不要吵醒了花园里那些看得见的、看不见的小可爱们! ”

中班幼儿语言表达已经相对完整, 但语言的丰富性仍有待提升, 幼儿能够说出看到了什么, 但依然缺少描述事物的能力。因此在本活动中, 我从幼儿的经验出发, 借助散文的表现形式, 让幼儿说说自己在花园里的发现。

活动目标

1.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寻找花园里的秘密, 尝试用散文的句子表达自己的发现。

2.感受散文所表现的大自然的诗意美 , 乐意亲近大自然。

活动准备

1.根据散文自制大图书。

2.会说话的地毯 (这是一个重要的道具, 因此强调选择圆形的、色彩柔和的地毯) 。

3. 散文关键句提示卡 , 如“花园里有什么”“ 看得见”“看不见”“还有, 还有……”。

活动过程

一、说说花园里看得见的

此环节鼓励幼儿用丰富的词语介绍在花园里的发现。

重点提问:图画中有什么? 这可能是在什么地方? 花园里到底有什么?

小结:今天, 老师想和小朋友一起走进这篇散文, 一起感受散文的优美, 一起来寻找花园里到底有些什么。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朗诵散文。如: 花园里有什么, 花园里有看得见的绿绿的小草, 高高的大树, 五彩缤纷的小花, 还有, 还有, 哎呀! 太多了!

二、找找花园里看不见的

1.花园里藏起来的……

此环节鼓励个别幼儿参与散文仿编。

重点提问:花园里还有些东西是藏起来的, 有些东西有时看得见, 有时看不见, 它们是什么呢?

讨论片刻后, 打开泥土, 发现泥土下藏着的东西; 打开小花, 看见蝴蝶;打开叶子, 看见蜜蜂。和孩子们讨论是怎样的蝴蝶, 怎样的蜜蜂。

2.花园里感觉到的……

此环节鼓励幼儿把自己的想法编到散文中。

重点提问:花园里还有一些东西是真的看不到的, 但是如果用心去感觉还是能够发现它, 会是什么呢?

玩游戏“会说话的地毯”。

玩法:出示地毯, 鼓励幼儿根据散文的结构仿编句子, 站到地毯上, 面向集体, 说说自己在花园里的发现。

导语:想把自己的发现说出来的小朋友, 可以站到地毯中间, 不要让地毯空着, 也不要在地毯上争抢。

(在幼儿游戏之前预留让幼儿想象的时间, 游戏时教师做邀请动作提示幼儿自由上前)

小结:花园里的小可爱真不少呢! 嘘! 可别吵醒了花园里看得见的、看不见的小可爱们。

三、分享在花园里的发现

此环节孩子们把自己在花园里的发现串连成一篇散文。

集体表演散文《花园里有什么》 (由幼儿自由选择想要表演的部分) 。

小结:这篇散文就在这本书里, 书里还告诉了我们许多花园里看得见、看不见的东西, 让我们一起到花园去看看、找找。

活动反思

中班语言活动“花园里有什么”是一个侧重语言表达的活动, 考虑到中班幼儿有自主表达的需要和能力, 我试图通过几个细节的预设, 来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幼儿敢于表达、乐于表达。

细节一:会说话的地毯———通过环境材料的预设, 提示幼儿积极参与。在活动中, 我为幼儿提供了一块小地毯, 我们管它叫“会说话的地毯”。小地毯的出现就像是教师多了一个助教, 它提醒幼儿站上去就要大胆地说出自己在花园里的发现。出示小地毯的同时, 我配合语言的引导:“不要让地毯空着, 也不要在地毯上争抢。”显然, 这样的要求既有积极参与活动的鼓励, 也有规则上的约束。

中班语言《月亮》 篇8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进一步了解月亮的变化过程,知道月亮每天都有变化。

2、学习故事中优美的语言,并根据故事展开丰富的想象。

活动准备:

图片,月亮变化图(4张:眉毛、镰刀、小船、圆盘),衣裳图,裁缝师傅图片,皱纸、剪刀、糨糊等,故事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月亮做衣裳的课题。

1、你们见过月亮吗?你见过的月亮是怎么样的?它们像什么?

2、你们见过的月亮它怎么不一样呢,有的弯弯的,细细的像眉毛,有的像小船,还有的像圆盘,如果有一天月亮姑娘想做衣裳了,那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月亮姑娘做衣裳》的故事。

二、结合裁缝师傅,月亮变化图和衣裳变化图,分段欣赏故事。

1、月亮姑娘长得怎么样?为什么要做衣裳?“屈;老师.教,案网出处”能穿上衣裳吗?为什么?

2、看来裁缝师傅得给她重做一件,让我们接着听……这次她能穿上吗?为什么?

3、如果裁缝师傅再给她做,你们猜会成功吗?为什么?那让我们接着听……有成功吗?

三、结合图片,完整欣赏故事。

师:小朋友们,月亮姑娘做成新衣裳了吗?为什么会这样?让我们仔细来听听这个故事吧!

提问: 为什么月亮姑娘做不成新衣裳?

四、活动延伸――月亮姑娘做衣裳

师:原来月亮姑娘每天都在变化,所以穿不上合身的衣裳,可是她不穿衣裳晚上出来会冷呀,你们想个办法帮她做件衣裳好吗?(幼儿用提供的材料做衣裳)

教学反思:

从表象到本质,去引发幼儿思考故事的内涵,幼儿在反复的感受、理解、学习、表现中受到启发,并能根据自己的一定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幼儿的回答是零散的、不到位的,教师又根据有的回答进行提升,让幼儿从中明白:“世上的万物都是变化着的”,这一科学道理。

延伸活动,是本活动的补充和再思考,让幼儿对“变化的事物”保持探究的欲望和主动学习的精神,提高了幼儿问题意识。

中班绘本 月亮的味道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倾听、理解故事内容。

2、喜欢阅读,仔细观察故事画面,从画面的细节发现某些线索。

3、感受故事内容的有趣,体会小动物们齐心协力‚吃到‛月亮的团结精神。活动准备:

绘本《月亮的味道》PPT 活动过程:

一、欣赏、并理解画面,利用想象猜测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1、导入部分:

师:(欣赏第一张画面)

‚天黑了,看,天上有什么?月亮下面藏了些什么?(引导幼儿观察画面)

‚眼睛?有几双眼睛?会是谁的眼睛?他们在想什么呢?请小朋友们带着问题和老师一起来看一看,听一听,想一想)

2、基本部分:

师:‚月亮,是什么味道呢?是甜的,还是咸的呢?真想尝一小口啊!夜里,动物们望着月亮,总是这么想。可是呢,不管怎么伸长了脖子,伸长了手,伸长了腿,也够不着月亮!

讲完第一部分提问:

(1)、小动物望着月亮想干吗?——想尝尝月亮的味道。(2)、那你觉得月亮是什么味道的呢?——幼儿猜测

(3)、小动物够的着月亮吗?我们来帮小动物想想办法,怎么才可以够到月亮呢?——引导幼儿举手回答。你们真聪明,帮小动物想了那么多办法,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绘本里小动物是怎么办的。

3、画面切到第二张(出现小海龟)

师:‚有一天,一只小海龟下定了决心,它要一步一步爬到最高的山上,去摸一摸月亮。(提问:小海龟想了个什么办法啊?——爬到最高的山上。你觉得小海龟能够的着月亮吗?为什么?)

4、画面切到小海龟爬到最山顶的那一张。

师:‚爬到山顶,月亮近多了,可是,小海龟还是够不着‛ 提问:

(1)为什么小海龟够不着?

(2)用什么办法能够摸到月亮呢?(幼儿发挥想象))

5、(切换到两张版)它会请谁来帮忙呢?你怎么知道的?(在书中的左下角有个大象)

师:‚海龟叫来了大象。海龟说:‘大象你到我背上来,说不定我们能够得到呢?(重点:幼儿学说 此句语速较慢)小朋友们说说看。月亮想:‘这是在和我玩游戏吧!’大象的鼻子往上一伸,月亮轻轻的往上一跳,大象还是够不着,(切换至出现长颈鹿画面)。他叫来了长颈鹿。大象说:‚长颈鹿,你到我背上来,说不定我们能够得到呢?

提问:

(1)大象是怎么说的?(2)长颈鹿够摸到月亮了吗?(没有)为什么?该怎么办呢?

6、切换到出现斑马的画面:谁来了?(斑马),长颈鹿找来了斑马,长颈鹿怎么说的?谁愿意来说说!

‚斑马,你到我背上来,说不定我们能够得到呢?‛

月亮一看到长颈鹿,又轻轻得往上一跳。长颈鹿使劲伸长了脖子,可还是够不着(幼儿学做长颈鹿够月亮的动作伸伸脖子)

你们看,这里有几只小动物在摸月亮?(四只)那四只小动物能够地着月亮吗?(幼儿猜想、为什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

7、切换到出现斑马和大家共同够月亮的画面,‚他们离月亮越来越近了,有摸到月亮吗?怎么办?斑马叫来了谁?(切换到狮子的画面)

①斑马是怎么说的?斑马说:‚狮子,你到我背上来,说不定我们能够得到呢?‛月亮一看到狮子,又轻轻往上一跳。动物们还是够不着月亮,叫来了狐狸。

8、(切换到狐狸的画面)

月亮太高了,小动物们还是够不到,狮子又叫来了狐狸,狮子说:‚狐狸,你到我背上来,说不定我们能够得到呢?月亮一看到狐狸,又轻轻的跳高了一点。他们现在够高了吧!有几只小动物啊?数一数?这么多小动物都来帮忙应该可以摸到月亮了吧?(猜想)切换到猴子出现的画面?咿,你们这里有只小猴子啊?他来干什么啊?(猜想)狐狸会怎么说的?

‘猴子,狐狸,你到我背上来,说不定我们能够得到呢。月亮一看到猴子,又轻轻得往上一跳。猴子都能闻到月亮的味道啦,可还是够不着。猴子叫来了小老鼠。

你觉得小老鼠来,会摸到月亮吗?为什么?

老鼠,快爬到我的背上来,我们就能爬上月亮了!月亮看着老鼠,心想‚这么个小不点,肯定捉不到我的,月亮为什么会这么想?

(切换到小老鼠咬了一片)(说说小动物和月亮的感受)切换到睡觉的一张

‚这天夜里,大家挤在一起睡着了‛

可是切换到初始的画面(9双眼睛)还有一只会是谁呢?去哪里了呢?切换到最后一张‚一条小鱼看着这一切,怎么也闹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那么费力,到高高的天上去摘月亮?这不是还有一个吗?喏,就在水里,在我旁边啊?!

奇怪,怎么水里有月亮呢?是怎么回事?(倒影)

二、完整欣赏故事。

你觉得这个故事怎么样?它有个好听的名字叫《月亮的味道》我们一起把这本书从头到尾看一下

提问:

①最后小动物们摘到月亮了吗?是一个人摘到的吗?是不是小老鼠的功劳最大摘到月亮(不是)小老鼠是怎么摘到的吗?他们是怎么做的?(一个一个叠得高高的)

三、师生共同小结:原来,大家能摘到月亮并不是小老鼠的功劳,而是大家一起努力一起合作才能成功,看来团结合作的力量真是大啊。

中班绘本《月亮的味道》教案2 活动目标:

1.感受故事内容的有趣,体验动物们齐心协力,成功‚吃到‛月亮后的快乐心情。

2.喜欢阅读,能对故事内容展开想象。活动准备:

PPT、绘本《月亮的味道》、舒伯特的《小夜曲》。活动过程:

一、提问导入:

1.每年中秋节晚上的月亮是怎样的?

2.(出示图书)老师这里有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月亮的味道》,如果真的能吃到天上的月亮,你们想象一下月亮可能是什么味道呢?

3.让我们来听听故事里的动物是怎么想的。二、看PPT,听讲故事,理解作品

(老师边讲述故事边插问)

1.请大家数一数画面上有几双眼睛?有几只小动物?

2.小动物们都很着急,请你们帮帮它们,怎样才能够够到月亮?

3.小鱼在想什么?你们认为它说得对吗?

4.听了这个故事,你觉得哪里最有趣?

5.小动物是用什么方法摘到月亮的?

三、完整欣赏,想象迁移

1、让我们一起再来完整欣赏这个故事。(播放配乐故事)

幼儿园中班月亮的味道教案 篇10

《月亮的味道》是一本由波兰作家麦克格雷涅茨创作的著名图画书。这是一本看似简单的图画书,但是充满了童真童趣。故事本身浅显易懂,讲述了月亮和一群小动物之间的有趣故事。

故事有趣特别的名字,足以吸引所有的孩子们。月亮可以吃吗?是软的,还是脆的?它是什么味道的?是甜的,还是咸的?这样饱含智慧的名字不但勾起了孩子们的食欲,而且也吊足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在导入的环节中教师就仅仅围绕这一目的,通过孩子们喜欢吃的食物引出故事,让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很自然的走到孩子们的身边。可是,该怎样才能品尝到月亮呢?一群小动物们采用“叠罗汉”的方式搭起了长长地天梯,一点一点向月亮靠近。天梯每增高一节,月亮就会跳高一点。此时,童趣便在这类似游戏的过程中充分展露出来。最终小动物们有没有吃到月亮呢?由于月亮的疏忽和大意,最顶端的小老鼠成功地够到了月亮,动物们如愿以偿地品尝到了月亮的美味,美好的愿望实现了,所以的小动物们都依偎在一起,幸福的享受着。故事本该就此结束,偏偏这时一条小鱼出乎意料地走进了故事,它在说出自己疑问的同时也把无数小读者引进了未完的思考中,这正是本书智慧之处。

阅读准备:电子书、图画书、桔子、糖、薯片等

阅读目标:

1.借助图画书阅读,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真切的感受童真童趣。

2.在理解故事的情节,进一步发展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阅读过程:

一、导入:

指导语: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许多好吃的,想不想尝一尝?桔子是什么味道的?(酸酸的)糖果是什么味道的?(甜甜的)薯片吃起来是什么感觉的?(脆脆的)

过渡语:有这么一群小动物,它们不喜欢吃桔子、糖果、薯片,它们不喜欢吃小朋友们常吃的东西。它们很好玩、很可爱,充满了好奇心。它们喜欢吃什么呢?你猜猜看?(激发幼儿的想象力,鼓励幼儿大胆的说)

二、展开:

1.自主阅读,感受乐趣

指导语:其实啊,它们想尝一尝月亮的味道。月亮是什么味道的?你吃过吗?月亮在高高的天上,这群小动物怎样能吃到月亮呢?你们想知道吗?这个秘密就藏在老师带来的这本图画书里,《月亮的味道》,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本书。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读到了什么?(引导幼儿讲述故事梗概)

2.细致读图,深入理解

图一:黑暗中是什么在窥视着月亮?有几对眼睛?它们是谁?(期待的、好奇的、充满等待的眼睛、发着光亮的眼睛)

图二:所有的小动物这样叠罗汉时,它们的表情是怎样的?(所有小动物的眼睛都使劲的向上看着,为什么向上看?它们会想些什么?它们都在期待着上面的小伙伴够到月亮,还是为了那个美好的共同心愿。)

图三:小老鼠吃到了月亮,月亮的表情是什么样的?和先前有什么不同?

3.完整讲述,升华情感

(1)教师有感情的完整讲述故事。

(2)提问:你最喜欢哪个小动物?它们是怎样尝到月亮的味道?它们尝到月亮的味道后心情会怎样?

(3)小结:乌龟是第一个有这么大胆想法的小动物,想尝一尝月亮的味道,它有着探索精神。动物们迎合了它的想法,一起去实现这个美好的愿望。小老鼠最终勾到了月亮,将月亮又依次传递给了朋友,大家的齐心协力、团结一致,都尝到了月亮的味道,实现了这个美好的愿望。所有的小动物们都幸福的依偎在一起,享受着幸福,在静静地夜里甜蜜的睡着。

三、结束:

(1)指导语:还记得那第九对眼睛吗?它没有参与够月亮的过程中,但它一直在关注着大家,它是谁呢?

(2)教师讲述图画书最后一页。

中班语言《月亮》 篇11

活动目标:

1、对月亮船转动的现象产生探究的兴趣。

2、观察发现不同大小的月亮船向下转动时速度不一样。

3、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每桌一盆水,箩筐一个,抹布一块,垫板每人一块,大小月亮船人手各一份

活动过程:

一、出示“月亮船”,引题激趣。

师:看看我手里拿着什么?它像什么?(月亮、香蕉、小船等)为它取个名字——月亮船。

提问:你能想个方法让它动起来吗?

二、出示垫板,学玩游戏。

1、师:如果我把月亮船放在垫板上会怎么样呢?请你用科学家一样的小眼睛仔细看哦!

教师演示月亮船的操作方法,一边操作一边讲解:

第一步:用月亮船的底部去盆里沾一下水,不要太多第二步:把月亮船放在垫板上第三步:摇晃垫板,让月亮船动起来

2、请幼儿复述操作步骤,以起到加深巩固的作用。

并提出要求:

(1)正确操作的方法

(2)注意沾水不要太多,不要浪费水。

(3)师:今天我们都来做一个小小科学家,现在请你去试一试,把你的发现藏在心里,待会告诉我。

三、幼儿分组第一次尝试

教师巡回指导重点指导幼儿正确的操作方法。

四、第一次分享实验成果

1、师:你们发现在玩的时候,月亮船是怎么转的?你是怎么让它转起来的?月亮船朝哪个方向转?

(教师用粉笔在黑板上画月亮船转动的简笔画)

2、出示大月亮船,请幼儿猜测提问:把2个月亮船放在同一高度,一起往下划,哪个会划得快?为什么?

提出要求:

1、每人一个大月亮船,一个小月亮船,各沾一点水放在垫板上,放的时候注意请你放在同一高度往下划,2、注意桌子上的水,不要撒出来。

五、幼儿再次尝试,教师巡回指导教师重点指导把月亮船放在同一高度一起往下划

六、再次分享成果

1、师:你又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解决大船动的时候小船不动的问题?

2、教师验证,得出结论:大船划得快提问:为什么大船比小船划得快?

你知道为什么要再垫板上放点水吗?

3、教师小结:因为大船大,身子重,水拉不住它,它的速度就很快。

小船小,身子轻,水一下子拉住了它,它的速度就慢了。

(教师可用简笔画再次表现发现的成果,帮助幼儿更具体地认识和掌握)

七、经验拓展

师:月亮船还有很多不同的玩法,我们一起去教室再玩一玩吧!

教学反思:

幼儿在全身心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后,往往很多幼儿仍沉浸在先前的兴奋中,如教师用强制转换的方法使其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个新的探究活动中,很难使幼儿达到良好的状态,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大班语言:月亮船 篇12

活动目标:

1、了解我国的一些名胜古迹,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2、用清楚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3、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积发幼儿的想象力。

4、能自由发挥想像,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教学挂图、幼儿用书、故事录音。

活动过程:

1、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

播放故事录音片段(蒲公英的哭声)。

教师提问,幼儿回答:

――“是谁在哭啊?”

“蒲公英为什么哭啊?”

2、阅读图书感受内容:

幼儿阅读图书。

――“蒲公英被风吹到很远的地方,路上碰到了谁?”

“蒲公英的家到底在哪呢?”

3、阅读理解内容:

幼儿自主阅读后发表自己的想法:

――“你们在图书里看到些什么?”

“世界上最大的海洋是哪一个?最高的山是什么山?”

“蒲公英的家到底在哪里?”

“是谁帮助它找到了家?”

4、完整欣赏:

播放背景音乐,教师讲述故事。

幼儿自由结伴讨论:

――“你们的家在哪里?”

“那儿有些什么美丽的景物呢?”

师生共同小结,共同感受热爱家乡的情感。

活动建议:

可引导幼儿合作画一幅自己家乡的画,并尝试写一写自己家乡的故事。

活动反思:

月亮船(语言)[最终版] 篇13

1、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按故事线索寻找答案。

2、领略祖国山河的壮美,萌发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教学准备:

1、《月亮船》课件、蒲公英图片;

2、太平洋、喜马拉雅山、天安门、长城的图片。教学过程:

(一)导入活动——看蒲公英图片引出故事。

1、出示蒲公英流泪图片(1)提问:这位朋友怎么了?(2)提问:它为什么会哭呢?

2、小结:她也许遇到了什么困难,我们来听一听这朵蒲公英到底遇到了什么困难!

(二)故事《月亮船》--理解故事内容,了解故事主要情节。

1、欣赏故事第一段,提问:(1)小蒲公英为什么不停地哭?(2)它遇到了谁?它们说了什么?

(3)大家一起猜一猜小蒲公英的家在哪里?

过渡语:蒲公英离开了家所以不停的哭,那它的家究竟在哪里呢?我们接下去来听一听。

2、播放故事第二段提问:

(1)蒲公英又遇到了谁?她是怎么说的?

(2)讨论:听了蒲公英的话以后,你觉得它住在哪里的?(3)幼儿讨论。

(4)提问:谁来说一说?你觉得世界上最大的海洋、最高的山峰,最大的广场,最长的城墙在哪里?

过渡语:因为看到了有天安门和长城,很多小朋友猜是北京,让我们接下来听故事吧!

3、播放故事第3段,提问:(1)仙女告诉了蒲公英什么?

(2)小结:原来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最大的海洋是太平洋,最长的城墙是长城,最大的广场是天安门广场,都在我们中国。

(三)说说自己的家——萌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1、提问:蒲公英的家在中国,那你们的家在哪里呢?

2、提问:你会怎么介绍自己的家呢?

上一篇:诗词复习下一篇:中国公益节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