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语言活动《秋的画报》

2024-06-12

小班语言活动《秋的画报》(精选3篇)

小班语言活动《秋的画报》 篇1

目标:1、学习儿歌初步感受图画的色彩美2、学习abb型词语准备:自制画报一张,苹果,梨子,葡萄,香蕉的图片各若干张过程:一、激发兴趣,引出活动教师:晨间做操时会很冷,沈老师觉得很冷哦,你们有没有感觉到啊?教师:那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了吗?二、教师朗诵儿歌教师:沈老师带来一首儿歌,是关于秋天这个丰收的季节的,你们竖起小耳朵仔细听。这首儿歌的题目叫《秋的画报》(放慢语速)三、展示图片,幼儿欣赏教师:小朋友们在诗歌里面听到了什么好听的词呀?(根据幼儿讲述,展示图片)——可以适当给予指导,例如,“那是什么颜色?红色,老师在儿歌里面用了什么好听的词?红通通四、朗诵诗歌,教师提问 教师:刚才沈老师 又把儿歌念了一遍,那你们知道梨子的好朋友是谁吗?五、分发图片,进行角色扮演 教师:待会我们一起念儿歌,当我们念到哪种水果的时候,哪种水果的小朋友就要站起来举着自己的图片给大家看看。(两遍)六、教师提问 教师:你们喜欢这首儿歌吗?为什么呢?(老师很喜欢这首儿歌,因为里面有好听的词语,比如红通通的苹果)反思:值得肯定的是,这堂课我已经不是在背教案了,我是很认真的在上课。但明显的问题是,说话还是过于生硬,没有亲切感。整个过程我只花了十几分钟,时间过于简短,必须得增加活动的内容,来丰富整堂课。在材料的准备上,画报画的太小,必须在增大一倍,来达到视觉冲击的效果,否则没有预想的作用。

小班语言活动《秋的画报》 篇2

一、目标预设

一是知识目标:使儿童能了解秋天所特有的自然景观, 发现秋天给自然界带来的变化, 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和方法描绘秋天、感受秋天, 表达对秋天的喜爱。二是情感目标:通过本次语言学习活动来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给幼儿创造学习的快乐, 感受语言的无穷魅力。三是能力目标:培养幼儿动脑分析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培养幼儿动手制作和发明创造的能力。四是发展目标:激发幼儿对诗词的兴趣, 感受不同的表达魅力, 培养大胆表现、乐于交流、学会合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设计思路

(1) 教学重点。观察和欣赏秋天景色, 体会秋天景色的特色, 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心中所想。培养幼儿组织语言描绘秋天、表达内心真实感受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教学任务。

(2) 设计思路。幼儿生活为支点, 教幼儿观察生活, 走进秋、感受秋, 使幼儿对秋的零碎感受变为整体体验。

三、教学过程

1. 启发谈话, 回忆秋天

师:小朋友们, 谁能告诉老师, 现在是什么季节呀?哦, 现在是冬天呀, 那么谁能回忆一下, 秋天和冬天有什么不同?

生:没有冬天冷。

师:说得真对, 秋天没有冬天冷, 也没有夏天热。那秋天天气怎么样呀?

生:天气不冷不热。

……

这个时候老师适时地补充:秋天到了, 天空似乎变得更高了, “秋高气爽”就是形容这个现象的。

2. 多媒体展示, 观察秋天

师:秋天这么丰富多彩, 那么就请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去走进秋天吧!

老师出示多媒体课件 (包括秋天的树木、田野、庄稼、人们、大雁等图片) , 请小朋友观察秋天, 并提出问题:①屏幕中展示了哪些景象?②从刚才的屏幕展示中, 小朋友们看到秋天都有什么特点?③大自然中的哪些现象表明秋天的脚步已经来临了呢?④通过刚才的观察, 你还发现了什么?

当幼儿回答完问题后, 老师要进行归纳和整理, 总结出秋天的基本特征:树叶飘落、大雁南飞、天气变冷、果实成熟。

3. 思维训练, 学习秋天

师:我们看到的秋天的图片美不美呀?这么美丽的秋天要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形容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一首描写秋天的儿歌。

(1) 老师出示儿歌, 范读。《秋》:秋风秋风吹吹, 树叶树叶飞飞, 就像一群蝴蝶, 张开翅膀追追。

(2) 老师请幼儿领读, 并点读、齐读。同时, 老师提出问题:儿歌中点到了秋天的哪些景色? (风、树叶) 秋天的风和冬天的风有什么不同?秋天的树和夏天的树有什么特点呢?

(3) 做游戏, 加深印象。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 小朋友们说好不好?每游戏组有两个幼儿, 一个表演与老师出示词语相关的动作, 另一个猜词语, 说词语。

4. 组织讨论研究秋天

师:秋天的儿歌这么美, 我们也不能落后, 请小朋友们用自己的话赞美一下秋天吧!

生:秋天悄悄地带走了绿色的树叶, 带来了金黄色的世界。

生:秋天的风凉凉的, 吹得人们脱下了夏天的裙子, 穿上了秋装。

……

值得注意的是, 教师要适当地进行小组指导, 保证每一名小朋友都参与讨论, 在小组内表达自己的看法。

5. 动脑动手, “创造”秋天

师:小朋友们, 今年的秋天已经过去了, 下一次我们迎来的就是明年的秋天了, 为了纪念今年的秋天, 请小朋友们在老师发给大家的纸上画一画你心中最美丽的秋天吧!当然, 这部分的教学设计也可以根据课堂时间调整为课后活动。

6. 教学反思

小班语言活动:《迎春花》 篇3

1.理解诗歌,感知迎春花的外形特征,体验迎春花迎接春天的快乐情感。

2.喜爱迎春花,能有感情地朗诵,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活动准备:

制作课件《迎春花》;用黄色的卡纸做三个迎春花喇叭。

活动过程:

一、设疑导入,感知迎春花的外形特征

师:美丽的春天来到了,你知道是什么花在春天第一个开放吗?今天老师把它们的照片带来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播放迎春花课件,幼儿欣赏。(有远景、近景以及花朵的特写镜头)

二、欣赏讨论迎春花,理解学习儿歌

1.理解:迎春花开黄花,朵朵张开小嘴巴。

师:迎春花漂亮吗?什么地方漂亮呢?

幼:花瓣一瓣一瓣的很漂亮;黄颜色很漂亮;很多迎春花在一起很漂亮……

师:迎春花张开的花蕊就像小朋友张开的小嘴巴,小朋友张开嘴巴笑一笑,你们真像美丽的迎春花。

师小结:春天到了,迎春花开放了,一朵朵小黄花真漂亮,多像小朋友张开小嘴巴,露出甜甜的笑脸啊。看!(指图)“迎春花,开黄花,朵朵张开小嘴巴”,我们一起来说说。谁愿意大胆地站起来说(请几名幼儿说一说)。

2.感知:它是快乐的小号手,迎着春天吹喇叭,滴滴嗒、滴滴嗒。

师:张开嘴巴的朵朵迎春花,你还觉得像什么呢?(小喇叭)听听看,它的小喇叭在吹什么呢?(播放课件)

师:你听到了什么?(滴滴嗒)为什么会有嘀嘀嗒的声音?谁在吹喇叭?它说自己是什么?(指着整株的迎春花)原来它是快乐的小号手,迎着春天在吹喇叭呢!什么是小号手?小号手就是吹喇叭的人!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快乐的小号手,拿上喇叭吹一吹吧!

幼儿:全部学做吹喇叭的动作:滴滴答,滴滴答……

3.体验:她把春天迎来啦!感受春天美丽变化。

师:谁愿意上来做小号手吹喇叭,看看我们的大自然会发生哪些神奇的变化。

小朋友拿着迎春花吹喇叭,其他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指着吹喇叭的小朋友说:他把春天迎来啦!

画面一:春暖花开

哇,很多美丽的花开放了,有黄的、有红的、有紫的,他把春天迎来了!

画面二:芽儿萌发

一棵棵小嫩芽,嫩嫩的、绿绿的,多可爱呀,你喜欢吗?他也把春天迎来了。

画面三:快乐的小动物

哇,燕子飞回来了,小蝴蝶在花丛中快乐地游戏,他把春天迎来了。

师:还有谁想做小号手,我们一起来做小号手,吹得响亮点,看看,会不会有神奇的事情发生呢?

师:它是快乐的小号手,迎着春天吹喇叭。

幼:滴滴答、滴滴答

师:你们把春天迎来了,春天美不美呀?

出示:综合的春景图。

哇,你们把春天迎来了,让我们一起欢迎春天的到来!

三、完整欣赏朗诵儿歌

师:你们喜欢这神奇的迎春花吗?让我们一起来听诗歌《迎春花》(倾听配乐诗歌2遍)

诗歌好听吗?我们一起也来说一说。

让我们配上动作再来说一说。

师:诗歌真美,你最喜欢诗歌中的哪一句话呢?

四、“春”字互动,进一步激发情趣

让我们带着对迎春花的喜爱,配上优美的音乐再来说一说《迎春花》吧!看看这次会有什么奇妙的事发生呢?(配乐朗诵儿歌,说一句诗歌就会出现一根迎春花的枝条,诗歌结束,出现迎春花枝条组合成的“春”字)

瞧,一条,二条,这么多迎春花变成了春天的“春”,春天来了,我们一起出去找一找美丽的迎春花,找一找春天带来的美丽的变化吧!

活动评析:

1.简单改编,诗歌出新意。《迎春花》是一首流传了多年的诗歌,初拿到手感觉太老、没有了时代感。我仔细分析了原文,并对原文中的“它是公园的小号手”进行了剖析,公园这个词的运用让整首诗歌显得很陈旧,改成“它是春天的小号手”最合适,但诗歌后一句的内容是“迎着春天吹喇叭”,这样修改就重复了。我根据诗歌所蕴含的迎接春天的快乐的情感,把这句话改成了“它是快乐的小号手”,虽然只是改两个字,却让整首诗歌灵动起来。

2.解读教材,内涵更深刻。对教材的解读是本次活动最大的亮点。对于“它把春天迎来啦!”这句话,我一遍一遍研读,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了对春的渴望,对春来到的抑制不住的喜悦。如何让小班的孩子体验这份情感呢?迎春花一吹喇叭,会有怎样的春天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呢?鉴于这样的思考,我设计了吹喇叭迎春天的环节。迎春花喇叭一吹,春暖花开;喇叭再一吹,芽儿萌发,草长莺飞;所有的孩子吹起喇叭,迎来了一个五彩缤纷的春天。隐藏在文本中浓浓的热爱春天的美好情感,就这样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游戏中润物细无声地感受到了。

3.多媒体辅助,教学更有效。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让本次活动更有活力。精美的迎春花画面,吹喇叭后伴随着音乐展现出美丽的春景图,把孩子们带入到美好的春的意境之中。最后环节设计的伴随幼儿朗诵诗歌出现的奇妙的“春”字,再次给孩子创设了神秘的情境,带来了美的享受,无论从视觉还是听觉上都给孩子带来冲击,让孩子沉浸在优美意境中充分地享受活动的快乐,享受学习诗歌的乐趣。

上一篇:施爱学校党建学习体会下一篇:霸气的经典哲理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