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体语言的实践中学习语言(精选10篇)
在整体语言的实践中学习语言 篇1
在整体语言的实践中学习语言
[摘 要]正确的阅读理解取决于对语篇的整体层次的理解,在公共英语教学中应坚持整体语言教学,在整体语言的实践中学习语言。背景介绍、巧用信息、语篇分析等方面来探索,整体语言教学都具有可行性。
[关键词]整体语言;语篇;阅读理解;整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16(2002)01-0109-02 所谓整体语言教学中的“整体”是指教学中要把语言作为一个整体看待,而不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并让学生学习一些支离破碎的“技能”。戴炜华教授在理解和介绍整体语言教学时,反复强调,它不同于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整体语言是语言教学中的一种教育哲理[1]。我们姑且不去预测它将来是否会发展成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法,毕竟美国、加拿大等国的语言教师已经将它用于英语作为母语的教学实践中,并取得了成功的经验。我国语文教学界的“学习语文论”的创立者洪镇涛先生也提出“在‘完整语言’的实践中学习语言”。他指出,现在学校盛行的脱离语境的拆成零部件式的字-词-句-段-篇的“科学训练”,恰恰是不科学的。他还提出,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应该让学生感受、领悟、积累、运用完整语言。
整体语言哲理在阅读教学方面强调让学生能够主动地、有意义地持久地学习,而不是教师在课堂上填充式地直接讲解,或让学生被动地重复课文中或教师讲解中已经提出的信息。这正符合我们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基本要求》。
课文整体教学,就是把一篇课文作为整体来教,保持其内容的连贯性、趣味性和逻辑性。专科英语作为公共课,课时少,许多学校不单设泛读课,这就要求教师抓住一切机会,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特别是在课文教学中,不能孤立地教授某些词汇和语句、单纯地分析语法、逐词逐句地将课文从头至尾讲解一遍就算完成任务,要结合对课文大意、结构安排、写作风格、作者态度和时代背景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语言思维训练,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公共英语教学真正走出误区。
一、背景介绍,整体导入
学习是一个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处理,并建立前后联系的反复认知过程。人的知觉在感知现象时,首先感知的是现象的整体,然后才是构建该现象整体的诸要素。因而,在课文教学中,应有效地采用“整体-部分-整体”的三步教学模式。背景知识的整体导入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
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不仅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又是该文化的载体,它反映了这个民族的心理特点、思维方法、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宗教信仰等。只有知道耶稣基督诞生的故事,才能透彻地理解shepherd,sin,lamb等词汇在一些上下文中的比喻意义。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向学生传授文化背景知识,以便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的准确率。
教师针对背景材料或课文内容,精心设计课文导入。采用直接介绍或讨论问题的方式,帮助学生利用背景知识和自己原有的知识构建意义。对那些语言比较简单,内容比较容易理解的,题材和学生生活比较贴近的文章,采取讨论式比较适宜。这种介绍方式不仅巧妙地介绍了背景,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的热情。如《实用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Stress”一课。导入课文时,可以通过讨论下面几个问题来完成:1.Doyouthinkstressisanormalpartinourlives?2.Listwhatgivesyoustress.3.Isstressalwaysabadthing?Whyorwhynot?4.Howdoyoudealwithstress?要求学生两两讨论或小组讨论。教师注意指导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回答问题的针对性以及语言组织技巧,使学生逐步达到快速切中要点。结合本册的“主题句”的阅读技巧,让学生运用“主题句+支持句”的技巧回答上述问题。这样不仅巧妙地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篇章布局和写作技巧,而且,通过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为了使部分和整体相统一,教师可采取连问式。学生耳听、手写、口答、组织语句。教师辅导讲解,过渡、连句成段,使每个学生都必须“跳摘果实”,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二、巧用信息,整体把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般阅读活动主要是为了扩大认知范围、拓展思维领域、积累语言经验,获得更多的信息。同时,在潜移默化的语文熏陶中获得一定的语文感悟能力。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注意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信息传递、接受、加工、输出、反馈的完整过程。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获取信息的实用性阅读。从课文中获取信息、提取意义是阅读的核心,也是教学的重点。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在《实用英语》教材的编排上,文前有pre-eradingtask,文中有while-readingtask,文后有after-readingrask,这些都为学生准确理解课文提供了很多有效信息。从任务教学法的理解题中,学生就能揣摩出文章的大概主题,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整体把握课文。教师应指导学生准确、快速地提取主干信息,把握内容要点;调取相关信息,加以合理地综合分析和归纳整理。指导点段落,划出主题句、中心句、关键词,启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感受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从而增强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师应在语境中考查学生对文章的关键语句和段落的理解,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词义,让学生意识到语义应该在具体的语境中定位。教师应按语篇的要求重新确定词汇、语法的学习重点,也就是从语用原则出发,对知识进行重组,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实用的语言知识。指导学生从把握整体去理解局部,帮助他们理清全文的思路、概括作者所述观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逻辑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英语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三、语篇分析,强化教学效果。传统的英语教学着重分析句法结构,常进行解剖式的分析,单位越分越小,教师力求面面俱到,文章分析完后,问学生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回答往往不尽如意,因为这种教法往往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文章不论长短,都必须围绕一个主题,词句自然衔接,语义连贯。教师在分析课文时,应注意向学生传授语篇衔接手段,比如,介绍Halliday/Hasan提出的五种衔接手段: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教师应指导学生体会阐述观点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并能指导他们在今后的说话和写作中,注意做到条理清晰,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课文教学的最后一个经常被忽视的环节是“commentsonthetext(课文评述)”。在英语专业教材中,如华东师大编写的本科英专教材《英语》,很重视这一环节。公共英语教材中却没有这一环节,但教师应逐步培养学生养成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和评价的习惯,使学生对不同文体文章的特点有进一步的了解,使其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以强化学习效果。
《实用英语》的课文多为科技说明文,学习要点是提要勾玄。“提要”应偏重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念;“勾玄”应在理解的基础上,领会文章的内涵。要求学生指出重点或剖析难点和概括内容,以达到真正增强学生分析、判断、概括、推进能力;对于议论文,要求学生辨析文章的主题句,找出围绕主题句所展开的论点、论证,确切地把握逻辑的展开线索,通过推理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对于记叙文,要求学生找出该篇记叙文的六大要素,然后再共同讨论和分析内容。通过阅读各种文章,加深和发展学生对人类、社会、自然等问题的自我思考,引导学生在评论时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千篇一律。不可由教师替学生思考与解答,抑制学生的创造性和研究探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促使学生课堂上形成的各种能力向课外迁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最后,留三分钟时间讨论。让学生谈谈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和收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绝大部分的同学能复述课文的主题句、提纲,有的甚至可以侃侃而谈。这样的讨论每天只用两三分钟,要求从低到高,循序渐进,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整体语言教学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而且要不断地深入钻研教材,对不同的语言材料展开讨论,并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以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参 考 文 献] [1]戴炜华.关于整体语言教学[J].外语界,2001,(1).[2]洪镇涛,在“完整语言”的实践中学习语言[J].中学语文教学,2000,(6).
在整体语言的实践中学习语言 篇2
一、抓住主线, 直面语言, 实施长文短教
我在复习导入、再现“险”况后, 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 默读课文, 划出船长发出的命令, 联系上下文看看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出的? 读一读船长的命令, 能从中读出什么?
本堂课设计的教学主线是“船长的三次命令”, 通过研读“三次命令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出的”感知事态的发展, 通过品读“三次命令”即人物的语言感受人物的形象, 让学生在各个情境中直接和语言对话, 实现语言向意义的转换。 如船长的第二次命令是一段很有个性的对话, 在这里抽取一词、一句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只有从整体上把握, 才能感受其力量, 体味其情感。 所以, 设计的意图除了读还是读, 让学生在语言整体中把握意义, 通过这样的“在文本核心价值下的教学主线串起的几个教学板块”进行教材的取舍、增减和整合, 实行长文短教。
二、解疑答惑, 突破重点, 品读人物形象
在关注船长的三次命令的同时, 我没有忽视对人物形象有提升作用的句段的品析。 如课文的第30小节中的重点句子:“面对死亡, 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船长为什么被称为一名英雄? 这是学生阅读这篇文章的疑问点和兴趣点。 针对这一问题, 我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
师:师读第29小节。 孩子们读到这儿, 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船长么?
生:你为什么没有逃走呢?
生:你是船长, 应该会游泳啊, 怎么就死了呢?
生:“玛丽”号应该放小艇来救援, 为什么没有呢?
师:同学们问了这么多问题, 其实只是一个问题的不同角度。这个核心问题就是船长为什么没有逃生? 现在你们就是船长, 再读读课文, 你会怎么解答呢?
生:我要逃走已经没有时间了, 小艇到不了我身边。
师:是的。 轮船下沉的时候会带起漩涡, 掀起巨浪, 小艇根本无法靠前。
生:六十个人都救出去了, 我已经没有牵挂了, 我还是陪我的轮船吧。
生:我和这只轮船生活了好几年, 他是我的朋友, 我不能让他一人沉浸大海, 我要陪伴他。
师:船长把船看成了自己的朋友。 其实, 他有没有机会逃生, 为什么不逃生, 这些已经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在最后走向死亡的时候一句话也没说, 一个手势也没做, 就像一尊黑色的雕塑慢慢沉入大海! 谁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生:个别读, 齐读。
师:同学们, 刚才我们沉浸在那一个个让我们难忘的镜头中, 一问, 二问, 三问船长, 在这心与心的交流中你感受到这是一位怎样的船长呢?
生:沉着。
生:果断。
生:镇定。
生:临危不惧。
……
师:这样的人我们送他一个称号———
生齐:英雄! (板书)
师:让我们用心诵读这一段话 (出示最后一节)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让学生亲自探索思考, 在自主阅读中挖掘潜能, 从而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次教学中, 我首先让学生沉浸在一个个难忘的镜头中, 然后一问、二问、三问船长, 在心与心的交流中, 船长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变得更清晰、深刻。 在学生细细品读了船长的命令、对船长的形象有初步的印象后, 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船长为什么不选择逃生呢? 他完全有获救的可能啊? 问题提出后, 学生再次研读课文, 终于感受到:在轮船即将沉没时, 哈尔威船长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面对死亡的威胁, 他最终做出了以身殉职的选择。 至此, 船长的高大形象深深地印刻在学生的心中。 这样的处理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更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朗读品味, 唤醒主体, 升华人物品质
本课进入尾声时, 我设计想象练笔, 引导学生进入事件, 写出在场的一些人心中的想法。 课后听课者大多为学生的发言而啧啧称赞, 认为此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又巧妙地让学生通过想象练笔情绪得到了宣泄和释放, 和文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让船长形象立于学生心中, 可谓一举两得。 但也有老师不这样认为, 认为很别扭:语文教学有必要让学生进行这样的心灵表白吗? 学生这样真正进入情境了吗? 还是在说一些言不由衷的套话和空话? 在跟进的课堂上, 我改为以“读”为主。
师: (音乐起) 正因为有了哈尔威这位经验丰富的好船长, 才使得船上的60人与死神擦肩而过, 他们得救了。
生:读第29小节。
师: (出示哈尔威图像) 孩子们, 此时目睹着船长徐徐沉入大海的又何止是“玛丽”号巨轮上的人? 还有我们五十五个人。请把“人们”改成“我”, 读。
生:在音乐中再以多种形式读好这一段。
师:面对这样的船长, 你想把哪些词送给他? 学生讨论后小结:他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很多时候, 我们习惯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对立起来, 总认为语文的德育功能仅仅局限于文本内容, 局限于听说读写的内容, 如教材选文讲究文质兼美, 听说材料要有文化内涵, 要给人启迪。 其实那些被指涉为“工具性”的东西 (即听说读写进行的方式) 实际上也实施思想、道德教育, 而且它们往往比前者起着更有力、更持久的教育作用。联系到上述教例, 学生的回答有多少是真正发自内心的话语呢? 惊魂未定, 庆幸自己死里逃生大概是多数游人此时心灵的真实写照, 毕竟, 生命是每个人最珍贵、最不想抛弃的东西。 面对死亡, 人的一切犹豫、胆怯都是生命无比珍贵的体现。 唯有这样, 那些勇于献出自己生命的人, 如“谭千秋”、“船长”等才显得高尚、高贵。 在学生幼小心灵还难以承受过多人生风雨的时候, 如此沉重的话题必然压得他们说出与年龄阶段不相符的话语, 说出迎合教师的话语。
汉语文讲究意境、留白, 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 很多时候, 我们的感动往往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课堂不是布道场, 当学生通过读书已经能感受到英雄、伟人的崇高时, 又何必让他们进行慷慨激昂状的表白呢? 最深沉的情感是隐藏在人的灵魂深处的, 不会被简单物化成几句口号, 毕竟, 我们更在乎的是学生以后的行为。
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 篇3
一、在品词析句中练语感
【片段一】
师:从哪儿看出父亲为什么非得放掉这条鱼?
生:父亲划着一根火柴照了一下手表,是晚上十点钟,离允许钓鲈鱼的时间还差两小时!从中知道了,钓鲈鱼的时间未到。
生:我还体会出来时间很晚了,夜很黑,所以划着了火柴,照了一下手表。
师:还从哪儿看出父亲为什么非得放掉这条鱼?
生:(找出父子的对话)我从对话中感觉到父亲的坚决。
师:让孩子把鱼放入水中,从中体会到“坚决”,在书中批注“坚决”。谁能让大家感受父亲的坚决?
生朗读。
师:这段对话除了体会到父亲的坚决,你还感受到了什么?
生:“可哪儿能钓到这么大的鱼呀!”儿子大声抗议。看出詹姆斯很舍不得。
生:从对话中看出詹姆斯很不愿意放走大鱼。
师:你看看从哪个词能感受到父亲的坚决?
生:父亲看了看大鱼,又看了看儿子,说:“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水里去。”我从这个“得”字体会到父亲的坚决,“得”就是必需。
师:(范读)“得”就是必须的意思,作者为什么用得而不用必须呢?得和必须有什么区别呢?
生:必须是命令的感觉,没有商量的余地。
师:一个“得”字包含了父亲对詹姆斯殷切的希望,这段话是什么意思,父亲的希望是什么?
生:放掉鱼,做法是正确的。
生:父亲的希望是要詹姆斯遵守规则。
师:父亲的话非常简短,仅仅两句话却表达了父亲的希望。我们分角色朗读。
老师抓住父子的对话,让学生用不同形式反复与文本对话,不到十分钟的时间里至少读了十几遍课文。边读边让学生倾听,抓住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及时评价,品味“得”字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在读中深入挖掘课文中的言语实践点,在读中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在品词析句中指导朗读,何愁学生语感不提高呢?
【片段二】
师:除了刚才这句话外,还从哪句话中看出詹姆斯的父亲为什么非得放掉这条鱼?
生:詹姆斯向四周望去,月光下没有一个垂钓者,也没有一条船,当然也就没有一个人会知道这件事,他又一次回头看着父亲。我从这三个“没有”中感觉出詹姆斯的父亲非常自觉。
生:虽然没有人知道,也要放到水里去。
生:詹姆斯的爸爸不想让詹姆斯做违反规则的事情。
师:没有一个垂钓者,也没有一条船,当然也就没有一个人会知道这件事。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詹姆斯的爸爸想让他自觉遵守规则。
师:有个词特别重要?
生:自觉。
老师引导学生找出这段环境描写,另辟蹊径。从三个“没有”中让学生感悟出詹姆斯爸爸的用心良苦,希望詹姆斯自觉遵守规则,并从中引出:让一个人遵守规则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是让一个人“自觉”遵守规则却是一件很难的事这个道理。老师立足教材,通过落实文本中的言语实践点,促成学生语感形成。让学生在感觉语言中触发语感,在品读语言中领悟语感,在实践语言中习得语感。
二、在心理补白中巧实践
【片段三】
师:詹姆斯这时在想什么?
生:在想爸爸为什么要我放走这条大鱼,我很不容易才钓上来的。他很不理解。
生:在和大鱼说再见。
生:上文中“父亲一声不响,只是时不时地扭过脸来看一眼儿子,眼光里是欣赏和赞许”。从这里看出父亲也是为儿子得意的,他不理解为什么要把钓上来的大鱼放掉。
师:詹姆斯包括你们何尝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啊,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
在体会小詹姆斯放鱼时的艰难心理活动,教者从写法上设计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从小詹姆斯的动作,如闭、吸、睁、弯、摘、放。第二层次从文中的形容词,如“小心翼翼”。第三次是从人物心理的补白。老师让学生补白时提出:詹姆斯放鱼时在想什么,他在心里会说什么话,会怎么对父亲说不要放这条鱼。这里让孩子个性化的体验自由表达出来,没有让老师的理解分析代替孩子多元化的思维。学生各抒己见,在课堂上呈现出将本文语言转化为学生会运用的语言,同时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进行想象训练,实现思维延伸与交融,便于学生扎实运用语言,升华情感。
三、在质疑文本中多表达
【片段四】
师:从这件事中小詹姆斯得到了什么启示?
生:道德问题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正确或错误的问题,但是实施起来却有一定难度,特别当你面对很大诱惑的时候。
师:这就是小詹姆斯得到的启示,你怎么理解这段话?自由地读一读。
生:过马路时遇到红灯,告诉他不要走。
生:爸爸送我上学时闯了红灯,我当时应该阻难他。
生:在广播中听到很多人会闯红灯。
师: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是很难自觉的。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詹姆斯确实再也没有钓到过那么大的鱼,但是那条大鱼却经常出现在他的眼前——当遇到道德问题时,这条大鱼就会出现在他的眼前。出现了三次“大鱼”,都是一个意思吗?
……
生:这件事在詹姆斯记忆中永远是那样清晰,他为自己的父亲骄傲,也为自己骄傲,他还可以骄傲地把这件事告诉他的朋友们和子孙后代。句中为什么出现了三次骄傲?
老师根据课文提供的特定情境,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质疑,并运用文中语言解决问题,既有利于对课文中文人精神的感悟,又有助于学生把从课文中学到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提高表达能力。体会文章主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学生的思想进行了洗礼,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一定的训练。通过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而加深对“启示”的理解。
在整体语言的实践中学习语言 篇4
论整体取向与个体观念在汉英语言中的投射
本文着重从字、词的构成、单复句的结构以及谚语的使用三个方面讨论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的投射.对比这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有益于学习外语和对外教学.
作 者:廖慈惠 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大学英语部,广东,广州,510665刊 名: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年,卷(期):26(3)分类号:H314.3关键词:整体取向 个体观念 投射 词 句 谚语
在实践中学习,在工作中成长 篇5
在实践中学习在工作中成长
他在平凡的后勤管理岗位上默默奉献,和大家打交道的地方除了办理饭卡就是维修宿舍,其它的时候总是在大家看不到的地方辛勤付出。从接手食堂和宿舍管理工作那天起,他热情地对待
每位同事,悉心地为大家做着“不起眼”的服务;他满怀激情,兢兢业业,踏实肯干,用自己的真诚和奉献精神感染着身边的每位员工。
12月,昌
吉项目食堂原
来的早餐配送
商因回家停止
早餐配送。物
价涨、数量少、天气冷等原因
导致一直找不
到新的配送
商。他和食堂的师傅连续好几天冒着严寒在外面找配送商、谈早餐配送,带他们到项目食堂熟悉配送路线,好几次谈成了,路线也看了,配送商晚上又打电话无故推辞了。有天晚上11点半,刚谈好的配送商打来电话,突然说自己店面人员少忙不过来,决定不配送。张鹏当时急得眼泪都流下来了,非常失落,非常自责。他觉得配送商失信了,那食堂的几十个人早餐吃什么?但他明白,工作是不需要眼泪的,只能想方设法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本来当天必须完成的任务没有完成,他辗转反侧一夜没有睡好。12月15日早上7点,他就迎着刺骨的寒风,在冷清的大街上四处寻找营业的早餐店,一家、两家、三家……张鹏出入不同的早餐店,直到找到早餐丰富、干净卫生的早餐店,他才满意地订购馍馍、包子和豆浆,并及时运回食堂,确保员工用餐。之前曾经谈过的一家配送商看到他的真诚,临时决定可以与他合作,并立即给食堂配送。张鹏从中汲取经验,在确保该配送商的前提下,又谈好一家配送商,专门订购包子,防止配送商临时变卦的问题重演。
12月底,项目食堂贾师傅有四天时间生病住院无法工作,食堂胡师傅一个人忙不过来,为了保证项目食堂午饭能准点开餐,他主动到项目食堂帮忙洗菜切菜,刷锅剁肉。他忙得浑身是汗,却毫不介意,反而乐呵呵地对胡师傅说:“以后再不敢说哪个师傅做的饭不好吃了,做饭竟这么费劲,而且非常有技术难度!”
元旦来临,为确保新年有个新气象,他针对宿舍卫生和宿舍维修有计划地展开行动。宿舍卫生间的卫生脏乱差一直是个“难治之症”,特别是安置楼宿舍的马桶,平时不注意清洁,时间久了就形成坚固的污垢,不易洗掉。为了改变脏乱状况,他决定从这最脏的马桶入手。咨询保洁人员后,他在超市导购介绍下选择了专用洗涤剂,然后在宿舍挑一个最脏的马桶,洗刷干净,并拍下照片,总结方法推广给大家。他说:“我们都知道,实践才有发言权。之前我也不敢说这一定能洗干净,事实证明这种方法完全适用,且材料价钱低,并且安全。”
张鹏认为宿
舍管理的根本就
是为大家服务,为员工提供舒
适、温馨、有利
于休息和学习的环境,虽然和食
堂管理一样“众
口难调”,但是尽
可能地为每一位
员工服务到位。这些话他不是说在嘴上,而是体现在行动中。元旦前,他对全部宿舍的安全、故障进行排查,共排查出近30个问题,并逐一进行整改。整改中,他自己买材料、借维修工具、叫售后和维修人员。为了让员工在新年里有一个崭新的生活环境,他在寒冷的天气里忙得不亦乐乎。有人问他为什么总是整天乐呵呵地?他出乎意料地回答到:“这几天,跟师傅们真学到了不少东西!塑钢窗关闭不严的小问题学会处理了,开关插座也会安装了,还有幸目睹了全自动洗衣机的内部构造!”他把自己的学习、成长和服务于员工的意识结合到一起,把自己的学习、成长和践行“四特”精神结合到一起,真正将自己的身心投入到为员工服务的后勤保障工作中去。
他是一个坚强的男孩,是一个憨厚的男孩,也是一个有股“虎劲”的男孩,更是一个非常细心的男孩。宿舍的钥匙上贴的标签,写上房间号,但因为串在一起,再加上别人经常借用,用不多长时间标签就掉了。接手这项工作后,他花了一天时间将钥匙整理好,用双面胶贴到钥匙上做底层,再贴上标签,一眼就能瞅出来哪把是钥匙哪个房间的,且牢固耐用,美观方便,一点不显杂乱。细心,有时候其实可以等同于责任心。在H3号楼的多次维修中,他一直在跟着维修人
员一间间开,一间间
关,从不离开。其实他
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但
他认为他必须时刻警
惕,绝不能让公司和员
工的财物受到损失。
客人的住宿招
待
工作,同样是个麻烦工作。客人来之前他得去公寓楼铺好被褥,备齐生活用品,洗刷干净茶具,清洁桌面、地面。客人走后,他还得将被套等物品清洗干净,清扫垃圾,保证房间清洁。他认为,如果说总经办是全公司的大窗口,那么,对客人的住宿招待就是树立公司形象的小窗口,一定不能马虎,千万不能认为事小而不做。
整体语言教学法 篇6
1.主要特点
①强调整体。在语言教学中,听、说、读、写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②语言要和文化、社区相结合,教师要和学生相结合。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需要,能够进行有意义的人际交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不是为了学习语言而学习语言。
③单元以主题为中心O 在一个单元中,所有的学科都围绕着同一主题来进行。主题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够将各门科目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单元。2.主要优点
使一个主题概念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地反复出现,使学生有机会把过去的知识和经验与今天的学习任务结合起来,使新旧知识在头脑里形成网状记忆、网状联想,使英语学习的质量产生飞跃。注重学生生活和学习有关的练习和活动。可用来培养各种语言能力。3.主要缺点
个别主题无法把部分学科结合起来,对教师的要求也较高。忽视了拼写教学。4.整体语言教学的背景与概念
1986年语言学家K.Goodman(凯·古德曼)倡导整体语言教学(whole language approach or integrated whole language approach)。整体语言教学是关于语言、语言学习、语言教学、课程内容和社团学习的一整套教育哲理。这一教育理念对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的语言教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也引起了全世界教育界的关注。但对于什么是整体语言教学,语言学界至今还没有一种统一的、普遍认可的观点,缺乏一个确切的定义。这是因为整体语言教学不是一个静态的实体,而是随着教学环境的变化和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逐渐发展起来的、是促进学生整体学习的一种哲理或方法。
早期的整体语言,即whole language,指的是whole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也就是把语言作为一个整体来教(leaning and teaching language as a whole)。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在教学中逐渐添加新的内涵,不断完善整体语言教学思想。现在,整体语言教学这一术语可以用来描述合作学习、有学生参与的教学、以学生为中的学习等教学方式,也就是说,它指在教与学的环境中开展与整体语言教学的教育哲理相符合的教学活动。
2.整体语言教学的理论依据
整体语言教学不是一种简单的语言教学方法和技巧,而是关于语言、语言学习、语言教学、教学内容及学习环境的一整套理论原则。其理论基础是语言习得和自然发生的读写能力以及相关学科如心理语言学、认知和发展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以及人类学等的知识。
Rigg(1991)指出语言是一个整体,不应当被肢解成语音、词汇、语法、句型。把语言分割成一个个独立的成分,会使语言丧失其完整性。Genesee(1994)也持同样的观点,他强调语言教学应从整体入手,听、说、读、写是语言作为功能结构综合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语言技能不应肢解为听、说、读、写,而应该同时教。Goodman(1990)在研究儿童语言能力发展过程中观察到,儿童对文字和书面语言的知识以及读写能力,并不是等口语能力发展完善以后才开始发展,而是很早就开始与听说能力同时发展的,很早就对书面语言已有一的认识并在一定程度上使用其形式和功能。前苏联心理学家Vygotsky(1978)曾提出这样的结论:语言能力是通过与其他人进行言语交际、思想交流而习得的。儿童不是主要靠模仿学会语言,而是靠置身于真实自然的、丰富的语言环境中习得语言。
3.整体语言教学的原则
整体语言教学主张以下几个原则,只有这些原则得到理解和尊重时,语言学习就比较容易进行,语言水平和读写能力才能得到发展。
(1)语言的整体性原则
把语言作为一个整体,不把语音、词汇、语法分开来教,也不把听、说、读、写分开培养。教学重点是有意义的整体语言活动,学习活动应该从整体到部分。每节课都应包括听、说、读、写四项技能
(2)以学生为中心原则
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兼顾学生共性和个性的发展,考虑学生的需求、动机、目的、兴趣、差异等因素。教师应仔细观察学生的各种表现,尽可能发现问题,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够获取一定的进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3)语言的社会性原则
整体语言教学认为,语言既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从内部机制来说,语言受交际需要而驱动,而从外部机制来说,语言又是受到社会规范的制约。因此,该教学法除了把语言本身看作是个整体外,还把语言教学的范畴推广到与学生生活有关的其他各个方面。
(4)语言发展能力性原则
语言发展是能力性的。学生拥有学习过程,具有学习动机,掌握学习主动权。语言学习是通过人际互动来开展的。在与同学、朋友或老师等的特定的文化语境的交流中,他们可以决定什么时候使用语言,为什么使用语言,使用语言具有什么样的效果。学生一旦拥有使用语言的主动权和抉择权,学习就有积极性。
(5)语言的真实性原则
强调教材中语言的真实性,突出语言使用的目的。学生在基础阶段就应开始接触地道的、原汁原味的语言材料。教师在筛选教材前应对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学习目的、兴趣和学习风格有充分的了解和分析,以便确定教学内容。语言学习中,一切的能力获得都是在真实言语事件和读写能力事件的语境内中同时发展起来的。所以,读写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整个课程计划中,甚至与学生的整个生活结合在一起。
4.整体语言教学的模式
整体语言教学采用的是主动的学习模式,也称为交易性模式(transactional model),它反映了整体语言哲理的要求,即学生主动地与外部环境作交易,这种环境包括人和书籍,课堂内外。
交易性模式主要特点是: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这种学习由教师促进,但不是由教师控制;学习被看成是复杂的认知过程的结果,这种过程由教师促进,并且通过学生之间互动交际而得到加强; 学习任务中“部分”必须与有意义的整体相结合,这样才能更容易学到知识;鼓励学生“冒险行为”,认为由于“冒险行为”产生的“错误”是学习中绝对不可缺少的;学生期待在不同的阶段掌握知识,按自己的步伐和自己的方法予以发展,即学习时循序渐进,进步大小依个体而定,因此没有“失败”的概念。
交易性模式符合整体语言教学的教育哲理,它能使学生沉浸在一种激励的氛围中,使他们把自己感情投入到学习任务的情景中去,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完成教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同时,它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让学生来选择那些自己最感兴趣并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重要的是教师要创造一种使学生敢于冒险而不会害怕失败的学习气氛。
5.整体语言教学的实践
整体语言教学提出语言技能同步培养、提倡语言教学应以“整体”为目标,教学内容的安排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兴趣、目的、差异等因素。用这些思想指导中小学英语教学实践,可以带来新观念、新教法。
(1)词语整体教学
词语的整体性特点一方面表现为词的语音、词形、语义和词性等语法作用结合为一体;另一方面表现为习语的整体性。在词语教学中,必须将其音形义和语法作用同时展现在一定的语境中,如句子。
(2)句子整体教学
任何句子都含有音、义、语法三个层面,它们与话语功能构成整体。整体教学以句子为一个语言单位进行教学,让学生语调、节奏、意义的同时掌握句子的话语功能。
(3)语篇整体教学
语篇往往由许多句子构成,它是一个大语言单位,也是语言的最高单位。语篇整体教学必须按 “整体-部分-整体”模式进行,从“整体”开始,以“整体”结束。以阅读教学为例,整体教学法认为阅读的过程是读者先前获得的经验和文字符号相互交流的过程。阅读不是识别词并取得词的意义,而是从语篇中构建意义。它并不要求学生对课文中所有的词作精确的解码,回答字面上的理解问题,而是综合自己的知识来构建语篇的意义。所以,它有一套“三段式”的阅读教学法。第一,让学生从文章题目和故事的开头提出初步假设,猜测故事的内容和可能会发生的情节。第二,运用先前的知识和经验来构思和推理,验证开头的假设是否成立,先前的猜测是否正确。第三,在深入理解的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假设。这是非常理性的学习。这一模式不仅适合于阅读理解教学,也适合于读、说、写结合的语篇教学。
(4)单元整体教学
现行的教材以单元推进,每个单元一个话题,话题统帅单元内的功能和结构内容。这种以话题为纲,以功能结构和运用任务为目,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是单元整体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因此编写教材应突出单元主题(thematic unit)的原则,一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选择主题时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知识背景以及单元之间的合力。
(5)功能-结构-话题整体教学
具体地说,就是在教语言功能的时结合语言结构,教语言结构时结合语言功能,同时又与话题相结合。话题与语篇相联系,语篇又与文章体裁相关联,所以功能-结构-话题整体教学思想可以贯彻在词汇、句型、语篇教学以及单元教学中。
(6)语言交际行为整体教学
实施交际行为整体教学,必然要把对话(口语)和课文(语篇)视为一个整体性交际行为。一个语篇就是一个语言交际行为或语言交际事件。应该在学习理解语篇的基础上开展交际活动,在有一定输入量后组织输出活动。课堂教学应充分体现自然、真实的语言交际行为的特点,精心设计,吸引每个学生参与语言交际。这是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
(7)学得和习得并行
根据二语习得理论,习得是儿童学习母语的途径,靠模仿和大量的语言实践自然学成,习得对象主要是言语技能和语言交际;学得主要是中小学生学习语言的途径,学得对象主要是语言知识,需要理性思维,是有意识的学习行为。研究表明,外语学习中学得与习得可以并行。在课堂环境中,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完全有意识或非自然地学习,无意识或自然地习得,使学得与习得相结合,形成互补。
(8)言语技能综合训练
所谓“综合”,就是听、说、读、写相互结合。如何结合依学习材料、学习阶段和学生程度而定。听、说、读、写是互动的,只有综合训练才能全面发展。
(9)语言知识和言语技能相结合 教学中既要培养语言能力,又要培养交际能力。忽视交际能力,学生缺少输出机会,说与写的能力差; 脱离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交际就没有具体内容,成了无本之木。语言知识与言语技能相辅相成,二者不可偏废。
(10)语言与文化相交融
语言教学必须结合文化教学。语言融合了文化,这一特点确定了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也是融合性的。人们很难把文化教学从语言教学中剥离出来。当然,在注意融合性的同时也要把握文化教学的层次性,即在什么层面上可以把文化教学融入语言教学,这是由语言教学内容的层次所决定的。
(11)语言与思维相促进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言是思维的直接实现。语言与思维综合进行教学是自然成立的。以语言学习促思维发展,以思维发展促语言发展,提高学生的智力与素质,这是语言教学的价值所在。语言与思维的综合教学可以在语言的多个层面上进行,如在句子结构和语篇结构教学中结合逻辑思维,在词汇教学中结合形象思维等。
6.整体语言教学的评价
整体语言教学围绕主题进行教学,能够使一个主题概念多角度多层次地反复出现,使学生有机会把过去的知识和经验与现在的学习任务结合起来,使新旧知识在头脑里形成网络记忆、网络联想,使英语学习产生质的飞跃。因此,Goodman(1992)曾乐观地预言,整体语言教学的未来就是教育革命的未来。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整体语言教学将朝着三个方向继续发展:对“以学生为主体”的内涵进行深入的探讨;对教材建设的研究;对课堂操作模式的研究。整体语言教学在对我国外语教学界的影响日益加深。但是,整体语言教学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在实施中有其局限性。主要受到教师水平、班级人数、传统教育、辅助资源、学校和考试等因素的制约。调查显示,整体语言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在课堂上实施有一定难度。因此,我国整体语言教学的研究,从理论到实践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不断地试验和总结,使整体语言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
观看上课、辩课、评课后,写一段自己对该课的评析?(200字左右)故事作为具有独立、完整意义的语篇,对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理解和体验语言运用、发展综合语言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在当前英语课堂故事教学中,对于语篇教学的目的、技能与方法存在认识上的不足和误区,造成故事教学仍然以语言分析与操练为特征的知识教学为主。本次小学英语五段式优秀课例,以基于整体语言理论的故事教学视角出发,根据修订之后的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围绕基于语篇的故事教学目的、教学过程和发展语言能力展开讨论,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例如:
1、抓住单元主题,整体优化教学程序,设计凸显多元化与整合化的教学目标。以单元话题为主线,结合语音、词汇、语法等不同知识,设计侧重点不同的功能模块故事,进行教学。
3、设计不同层次的评价方案,让学生在每一个过程中都能得到正确的评价,终结性评价为各阶段评价的总和,避免评价形式单一,使有专长的孩子得不到认可。
观看了黄老师的The old man and the monkeys 这节课,我认为黄老师的课很好地落实了整体语言的教学理念。整节课体现了整体性、实践性、主体性,以及从整体到部分的过渡。整节课从pre-readingwhilereadingpost-reading步骤入手,特别是在while-reading这个环节体现了故事的递进性和情节性。黄老师在本节课中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主体地位。几次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表达自己的语言。但是,我认为本节课在关注学生阅读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还做得不够好。正如辩课反方中的观点,特别是Pre-task环节chant部分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太小,可以运用小文本。How is the hat?Who likes the hat?由此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两道题目,请任选一题作答:
1、观看上课、辩课、评课后,写一篇心得体会?(限制在500字左右)
2、你怎样看待儿童青少年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
我选择第一题。观看了黄老师的The old man and the monkeys 这节课,我认为黄老师的课很好地落实了整体语言的教学理念。整节课体现了整体性、实践性、主体性,以及从整体到部分的过渡。整节课从pre-readingwhilereadingpost-reading步骤入手,特别是在while-reading这个环节体现了故事的递进性和情节性。黄老师在本节课中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主体地位。几次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表达自己的语言。但是,我认为本节课在关注学生阅读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还做得不够好。正如辩课反方中的观点,特别是Pre-task环节chant部分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太小,可以运用小文本。How is the hat?Who likes the hat?由此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语言,同样能起来导入文本的作用。
由黄老师的教学,让我们深入思考以下问题:
一、抓住单元主题,整体优化教学程序,设计凸显多元化与整合化的教学目标。
1、通过单元统整,对单元进行整体的思考与规划,实现滚雪球式的旧知复现,让学生更好地运用语言;
2、上海市特级教师朱浦老师曾说过:以语篇语境带动语言的学习;关注文本内容、文本语言与文本情感。3、单元整体教学:从教材出发,以单元整体的视角对每个碎片式的知识点、面进行分析,并在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后,构建出一个有机的知识网络,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并通过语言材料的不断复现,内化语言,提升能力,高效达成目标。
二、教学目标的重新思考:学完本单元,学生会发生什么变化?我们要带给学生什么?
1)工具性:能用什么语言做什么事;
2)人文性:通过本课学习,获得了什么情感体验;获得了什么样的学习方法与策略; 如:A healthy body, My friends 3)目标表述强调语境,如:在Kitty 购物的语境中感知、理解并运用本单元的核心词汇:carrot..4)目标的逐步达成。如:本课语音教学 5)备课三问
A哪些旧知可以融入本单元的教学之中? B本单元的语言在生活中是如何运用的?
C本单元的哪些词可以怎样教以提高学生的拼读能力? 6)主题引领,话题推进
一个单元我们整体思考,设计出一个互相联系的话题,推荐语言教学。
我选择第一题。观看了黄老师的The old man and the monkeys 这节课,这节课是故事课,我认为黄老师的课很好地落实了整体语言的教学理念。整节课体现了整体性、实践性、主体性,以及从整体到部分的过渡。整节课从pre-storywhile-storypost-story步骤入手,逐步落实。特别是在while-story这个环节体现了故事的递进性、情节性和故事的趣味性。黄老师在本节课中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主体地位。几次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表达自己的语言。但是,我认为本节课在关注学生阅读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还做得不够好。正如辩课反方中的观点,特别是Pre-task环节chant部分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太小,可以运用小文本。How is the hat?Who likes the hat?由此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语言,同样能起来导入文本的作用。? 由黄老师的教学,让我们深入思考以下问题:
1、关注语言的整体性。通过单元统整,对单元进行整体的思考与规划,实现滚雪球式的旧知复现,让学生更好地运用语言;
2、关注过程,强调过程,关注学习的层次性,关注学生的基础,重视语言教学的人文性,;上海市特级教师朱浦老师曾说过:以语篇语境带动语言的学习;
在整体语言的实践中学习语言 篇7
一、教育中“实践”的历史渊源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思想家一直注重“实践”在教育中的功能,也把“实践”看成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最原始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质的“六艺”教育发展到今天的新课程教育教学,它们遵循的教育目的根本上是不变的,即培养符合国家要求,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从这一教育目的来看,教育本身就富有实践运用性。
小学语文教学是基础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小培养孩子的实践运用能力是学习语言的关键。因此,课程改革以来,人们时刻关注着语文的实践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运用母语的能力,而不是培养抽象的理性的认识母语的能力。要培养学生实际运用母语的能力,丰富的言语实践尤为重要。没有言语实践,甚至就不能完全掌握语言。即使有了一定的言语实践能力,但如果长期缺乏言语实践,也会部分甚至全部丧失语言能力。在语文教育活动中,教师只有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言语实践,才能真正实现语文的教育目标。
二、理清教材概念,抓准语言学习的源头
1.“教科书”式教学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存在严重的弊端:讲究教师的权威性,突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中心地位,不是“满堂灌”就是“满堂练”,忽略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地位。在这种课堂上,学生接受的是静态的知识,获得的是“教科书”式的知识,完全忽视了个人的实践性和能动性。这种“教科书”式的教学方法不仅埋没了人的潜能,而且消磨了学习的积极性。它排斥异己思维,引导学生步入的是教师预设的“圈套”,学生无法直接参与解读教材的实践活动。最终培养出的学生无法获得优秀语言的精髓,造成形式僵化,思维单一。
2. 消除误解,改变认识
教材不等同于教学内容,教科书只是教材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要彻底消除传统的误解:教材就是教科书。教科书是从前辈中流传下来的经验的总结,是一种课程资源,但语文学习不仅仅通过这类教科书能达到目的,凡是能帮助语文学习、语言运用的资源实际上我们都可称为“教材”。生活也是一种课程资源。我想,我们只有取得这样的认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材,探索正确的教学方法,掌握准确有效的言语实践技巧,也才能抓牢语言学习的源头。
三、立足教材,在实践中习得语言
言语实践是一种情境性的活动。语境是言语活动赖以发生和进行的前提条件。人与人之间的交际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背景之中,为了完成特定的交际目的而进行的。语文课上的主要活动是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所以训练也是必要的。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不少教师认识到阅读教学时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追求对文本的超越、升华和创造,也追求个性化的解读。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操作能力有限,很多教师没怎么研读课文,或者照搬他人的理解生搬硬套;或者把教材抛到一边,一味整合课外内容;或者大量进行其他的非语文活动。立足教材就是强调文本的重要性,课文内容是一些著名的教育家精心采编的,必然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作为教师,最基本的任务是在教学之前认真研读教材,有自己深入准确的理解。在教学中,紧扣教材提供的文本,让学生通过多读多悟,吟咏品味,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习得语言。
四、注重体验,在实践中感悟语言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练习、背诵,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情感,这样的训练既枯燥又机械化,学生在被动地理解文章情感,而非感受情感。因此,要强调“实践”。课堂中,我们可以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与教师、作者、文本对话,在对话中获得情感共鸣。在课外,我们可以把课堂延伸出来,让学生带着课堂中的体验,在生活实践中挖掘语言学习资源,进行切身体验,从而在实践中加深语言的习得和运用。如在教学三年级的《学会查“无字词典”》时,课文中的语言短浅,如果单纯靠朗读显然不足。在理解“骄阳似火”和“惊涛拍岸”时,我们要机智地抓住语言训练点和情境体验点,通过教师艺术化的引导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来谈谈自己对这两个成语的理解,从而掌握学习词语的方法,达到教学的目的。另外,课后我们还可以鼓励孩子到生活中去挖掘词语、理解词语,把课堂延伸到生活实践中,真正掌握学习方法。
五、巧设平台,在实践中创造语言
“给学生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多美的舞蹈。”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教师有责任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教师要适时地为学生创设言语实践的平台,同时,精心创设情境。任何言语都是在特定的氛围或情境下表达出来的。于永正老师的《水上飞机》就是很好的例子:教师让学生用“渐渐地”造句,并不是简单地说说。教师在课前预见到了可能有学生回答不上来,于是准备了很多假设,以唤醒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说话,降低了难度。如于老师创设情境:春天来了,会怎么样?学生不仅由此想到春天,还想到了秋天、一年四季。接着于老师又创设情境:在黑板上画了地平线、山,让学生发挥想象,结合自然变化造句;之后,于老师又创设了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情境:这个小朋友叫小明,他一年级转来,学习成绩不好,现在三年级了,成绩好了。谁能用上“渐渐地”。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一下就造出来了。一个造句的教学难点在于老师巧妙的设计下变得不再困难,而是充满情趣。“一波三折”的引导式教学也让学生明白了“渐渐地”的不同运用环境。
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教师抓住教学中的点滴契机,不放过任何机会。同时在教学中,多给学生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言语实践的平台上提升自己的言语能力。
浅谈写作中学习语言的技巧 篇8
一、正确认识语言
语言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在于:它既是组成文章的要素,又是写作的工具。
古今中外的作家都很强调语言对于写作的重要性。“积字成句,积句成章,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1]这是说语言是篇章内容的基础。“作文和口语不能完全相同,讲话的时候,可以夹许多‘这个这个’‘那个那个’之类,其实并无意义。到写作时,为了时间、纸张的经济,意思的分明,就要分别删去的,所以文章一定应该比口语简洁而明了,有些不同,并非文章的坏处。”[2]它说明写作使用的语言,与口语“有些不同”,是经过加工的语言,比口语简洁、明了。
写作者进行语言学习,首先要知道:语言是写作的基本材料和工具,这种特殊的“材料和工具”是需要经过艰苦的学习和锻炼才能获得和掌握的。因此,写作者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获得和掌握语言这个写作的基本材料和工具,使自己写出的语言具有很高的质量:正确、准确、明白、严密、自然、丰富、精炼、纯洁、生动、优美。
为此我们要学习三类语言,即:自然语言、科学语言、艺术语言。自然语言是日常生活的基础用语;科学语言是分析性的语言,其内容是由逻辑思维抽象的事理,它通向科学的阐释;艺术语言则是描绘性的语言,其内容是由形象思维产生的具体的形象,它通向艺术的创造。
在对以上三类语言有了基本理解并掌握了它们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选择其中的一种或二种,进一步加深理解并熟练地掌握和使用。
二、正确学习语言
首先,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要注意在生活中学习人民群众生动活泼的口语。如鲁迅所说的那样,“将活人的唇舌作为源泉,使文章更加接近口语,更有生气”,鲁迅一生重视“从活人的嘴上,采取有生命的词汇,搬到纸上来”。他作品中的许多生动、活泼的语言,都是他“博采口语”的结晶,“语言的宝库在当代人的口头上。”[3]许多外国作家也都很重视学习人民的口头语言。如普希金从小就向祖母学习语言,年长后还到附近市集上听盲人唱各种歌谣;托尔斯泰和各阶层的人接触,谈话后认真写语言笔记;高尔基、狄更斯的生活经历都很丰富,他们都在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语汇和表达方式。
其次,学习外国语言的词汇。 “我们还要多多吸收外国的新鲜东西,不但要吸收他们的进步道理,而且要吸收他们的新鲜用语。”[4]这是因为我们学习外国语言的词汇、语法中有用的部分,可以丰富自己民族的语言。汉语中有着大量的外来词,如:“咖啡”“沙发”“浪漫”“雷达”“拷贝”……如果我们不吸收这些外来词,我们的语言就不能像现在这样运用自如地表达许多新的事物和新的概念,不能适应新的生活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再次,吸收古人语言的精华。现代汉语中有许多词汇是从古代汉语中的词汇延续而来的,除了基本词汇以外,俗语、谚语、成语中的大部分也是从古人语言中继承的。我们知道,不少文言词语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对这些古人语言中有生命力的东西,我们也必须认真学习并储存在自己的语言仓库中,以便写作时使用。
经典作家和优秀作家的文章之所以写得精炼、深刻而又生动,是和他们善于运用富有生命力的古人语言分不开的。如毛泽东批评那些只会夸夸其谈的主观主义者是“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短短数语,揭示了那些只会空谈的理论者的内心世界和浮夸作风。
文言词语要用得自然、贴切,最重要的是要理解它们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现代的用法,使它们融化在自己的语言里,切不可生硬地搬用,否则会使人产生迂腐的感觉。
三、正确积累语言
(一)多听多记。所谓多听,就是要随时随地运用听觉器官捕捉语言信息。所谓多记,就是听到或读到好的词语、句子,要记下来,以便使用。如,一个小学生说:“我的语文老师好,漂亮、温柔,她如果能长生不老就好了,长大了我可以娶她为妻子。”表现了童稚、童趣,大学生绝对不会说出这样的话。
(二)多读。所谓多读,就是要多读书面著作。一般来说, “多读”主要指多读经典著作、中外文学名著和科学名著以及优秀的传记和历史著作。经典著作如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著具有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的语言特点;而文学、科学、历史等名著则是经过作家、科学家、史学家辛勤创造的科学语言或艺术语言,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大量的词汇、多样的句式、丰富的修辞和高超的用语艺术。不仅能大大充实我们的语言仓库,而且使我们懂得炼字、炼句、炼意的重要性,知道运用语言要符合语法,遵守“约定俗成”的原则,写作不同文体的文章要运用不同的语言,还要因读者不同而确定使用怎样的语言。
(三)多写。所谓多写,就是要通过多次的写作实践来积累词汇,加深对词汇的理解,在写作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正和学开车、学游泳、学舞蹈、学绘画一样,光懂一点道理不行,非要多练苦练才能学会学好。俗话说“熟能生巧”,只有多写多练,才能运用自如,使语言成为自己表情达意的得心应手的工具。
注释:
[1]刘大魁.论文偶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2]鲁迅.且介亭杂文[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
[3]秦牧.语林采英[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4]毛泽东.反对党八股[A].毛泽东选集(第三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
德国语言与文化学习心得 篇9
班级:给排水一班
学号:20136045
姓名:
在一学期我选修了德国语言与文化,现在回顾这八周,虽然没有学习到很精深的语言运用方法,但是从这一门课程中我清晰地认识到德国语言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了解了德国人的风土人情,看见了德国与中国的文化差异与社会的运行体制区别,每个国家的语言与文化都有其形成的脉络图,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化的形成过程,有助于我们充分体会一个国家的内涵。
德语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西日耳曼语支下的一门语言。它最初在德国、奥地利、瑞士北部、列支敦士登、卢森堡、意大利南提洛尔,比利时的一小部分地区,部分波兰地区和部分法国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内使用。另外,在德国的前殖民地内,例如纳米比亚拥有大量的说德语的人口,在东欧的一些国家中,仍有少量的说德语的少数民族。欧洲语言管理中心2013年9月最新的数据显示,全球共有240,000,000左右人口使用德语。日耳曼语中发生的音变(也称高地德语音变)使德语从共同日耳曼语中分化出来,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语言。以及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的《圣经》德语译本和他的其他著作的传播,书面共同语开始形成。1880年康拉德·杜登出版了他的德语全正体书写字典(das Orthographische Wörterbuch der deutschen Sprache)。1901年经过小的更改后这部字典成为标准德语的唯一的规则作品。其中的规则一直到1998年才被得到新的修改。马丁▪路德与康拉德杜登是德语形成过程中不得不说的两个人,他们为德语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课程中我了解了德国人对德国啤酒节的疯狂,由于德国人将喝酒视为每天的“必修课”,各种酒馆、酒屋、小客栈便多似天上的星星。仅人口100万的慕尼黑就有3000多个每天都座无虚席的啤酒馆。慕尼黑一向是公认的“啤酒之都”,每年秋季都会举行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啤酒节——十月庆典。来自世界各地的观光客纷至沓来,涌向慕尼黑,一品“巴伐利亚啤酒”,并亲身体验德国人民欢庆节日的热闹和喜悦。慕尼黑的十月啤酒节,让他国人提到德国啤酒就想象慕尼黑大叔手持1升啤酒杯,大啖整鸡的场景。其实还可以做另一种情景想象,因为德国、欧洲乃至世界历史的很多片段,与“啤酒主义”文化存在诸多交集。说到深入国家文化骨髓的德国啤酒文化,不能不提及啤酒园(Biergarten)。这不是日本那种屋顶上挂着粉红色灯笼或闪烁霓虹灯的场所,而是庭中有栗子树或菩提树一类的大植物的露天饮酒场所。可以说代表慕尼黑贮藏啤酒产品的皇家啤酒厂和罗温布鲁,也是开放巨大啤酒园,为上千啤酒爱好者的夜生活提供场地。每年从九月下旬到十月上旬,人们倾巢而出,亲朋好友相伴,恋人情相依,欢聚在一起,喝着自制的鲜酿啤酒,吃着德国独有的各式各样的香肠和面包,其间乐队身着民族服装穿梭于人群之中,娴熟地演奏轻松欢快的乐曲。在课堂上我们走近德国风俗,了解并知道德国人的生活习惯对于去德国学习、工作或者访问的人来说,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如果事先一无所知,到时免不了会闹出笑话,或者给自己带来不便。所谓 入乡随俗,就是这个道理。但怎么才能 随 得好呢?这就要事先有所了解。德国人非常注重规则和纪律,干什么都十分认真。凡是有明文规定的,德国人都会自觉遵守;凡是明确禁止的,德国人绝不会去碰它。在一些人的眼中,许多情况下,德国人近乎呆板,缺乏灵活性,甚至有点儿不通人情。但细细想来,这种“不灵活”甚为有益。没有纪律,何来秩序?没有规矩,何有认真?德国人很讲究清洁和整齐,不仅注意保持自己生活的小环境的清洁和整齐,而且也十分重视大环境的清洁和整齐。在德国,无论是公园、街道,还是影剧院或者其它公共场合,到处都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德国人非常守时,约定好的时间,无特殊情况,绝不轻易变动。德国人应邀到别人家做客或者是外出拜访朋友,都会按点到达,不会让主人浪费时间干等或者不得不提前招待客人。否则的话,就是不礼貌,如有特殊原因无法准时赴约时,都会向朋友表示歉意,并请求原谅。德国人多喜欢清静的生活,除特殊场合外,不大喜欢喧闹。比方说,许多人虽在城里上班,但却把家安在乡村或者城市附近的小镇,图的就是一个清静。就是那些住在城里的人,也十分注意住宅周围的无噪音。例如,晚上8时至第二天早晨8时不可以演奏乐器、大声喧哗。如果晚上要搞聚会活动,事先要向邻居讲明情况,请求他们谅解,并尽可能安排在周末,尽可能不大声喧闹。否则,受干扰的邻居会十分恼怒,可能会当面提出抗议,个别人甚至会请警察出面干预。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况-读书笔记 篇10
第一章 介绍
1.1 L2在世界中的地位:不仅在学校,而且影响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个相互依存的世界里,SLA和二语使用无处不在。
1.2 为什么研究二语习得
1.3 SLA领域的发展
SLA研究的范围必须足够的广用来包含很多的受试,说很多不同的语言,在很多背景下因为很多原因习得很多L2。
第二章 二语习得研究方法
1.重要的不是选择定质方法范式还是定量方法范式,运用性质的最优结合来处理研究问题。
2.SLA研究者开始探寻SLA过程的理解,希望当语言教学与SLA协调的时候语言教学会提高。毫无疑问有好多相同点和不同点在教学中的习得和非教学中的习得。然而我们不能忽视他们之间的相似性。
3.数据的收集尽可能真实自然,设计的好的工具能够使生产、直觉和情感数据的收集更加有效。而且能够产色和那个更多完整和可比较的数据。学习者在不同的任务中语言表现不同,因此应从多个角度来处理研究问题,并且研究者应避免做出不适当的概括。
4.语言水平很难定义,更别说测量。
第三章 SLA:数据分析的类型
后一种分析的类型包含了前者,而不是代替前者。
除形位句法以外,语言的其他方面和交流能力也要能考虑到,对于语义方面,行为形成或规则形成都不可用,话语联想,多项区分和概念学习有更大的解释力。
第四章 中介语研究:实证发现
4.2.1 自由变量
原因(1)IL在发展中变化地非常快
(2)比起小孩习得母语来说,大一点的儿童和成人SL习得者很少认知上和心理语言学上受限制。
4.2.2 系统变量
4.2.3 自由变量阻碍发展
4.2.1对于变量的多种解释
4.3 IL展现了共同的习得顺序和发展序列
4.3.1习得顺序:形位研究
4.3.2 发展序列:疑问句
4.3.3 发展序列:否定句
4.4 IL收学习者L1的影响
相似点而不是不同点引起了主要的问题
4.4.1 L1如何影响SLA
(1)发展序列的步子被打断了
(2)发展结构的数量改变了
L1-L2的不同并没有改变发展序列,只是推迟了,推迟了开始,增加了次阶段。其服从两个限制条件:(1)复杂结构经历了修订为简单的结构(2)扩展(3)最小规则的改变
4.4.2 L1何时对SLA影响(标记性)
L1的非标记特点倾向于迁移,但是标记性L1特点不会。
Marked Differential Hypothesis(MDH)
4.4.3 L1何时对SLA影响(感知的迁移性)
迁移是一个战略用来补偿L2知识的缺乏,学习者所有的语言方面,除了音位以外,受到学习者L1-L2距离感知的限制。标记形式(更不频繁,更少产,更语义模糊,更不核心)潜在比非标记形式迁移的少。
学习者的语言水平(“U-shaped behavior”)也都是一个因素,开始学习者更愿意迁移标记的形式和非标记的形式一起,可能一是大L1和L2的类型上的相似性。
第五章 对于语言习得的语言环境
5.1 语言输入对于一语习得
语言输入对于学习语言的儿童来说定量上不同于语言能力很强的成人,并且不是受到损害的语料库,我们还不知道儿童输入不同的所有方面。
5.2 SLA的语言输入
5.2.1 对于NNS的语言调整
外国式的谈话(foreigner talk)是三个主要过程的结果:省略(omission)、扩展(expansion)、替代(replacement)/从新安排(rearrangement)
1.对话主题简单而简短
2.倾向于这儿和目前的话题
3.接受非有意的话题转向当交流中断的时候。
4.问句超过陈述句
5.3 语言环境有区别吗
5.3.1 偏离输入的影响
5.3.2 对话在发展句法上所起到的作用
1,大多数的SL教学方法仅仅转写正常习得序列相反的的内容。
2.老师倾向于改正错误,而不是合作来帮助构建对话。
3.对话在一些情况下是促进的,但是对于成功不是必要的。
5.3.3 输入频度-准确性 顺序关系
输入频度比练习的机会要更为重要。
在SL研究中,发生频度是唯一一个与产生顺序相关的因素。
5.3.4 输入修正与二语理解
操纵结构和词条的范围能够提高理解因此促进学习
语言修正帮助了理解,但是单独看影响的话不一定更好。
5.3.5 可理解性的输入和SLA
1.对比分析显示以输入为基础的方法要好于以产生为取向的方法。
2.保姆的话语和外国式的交谈都在成功的SLA中发生,但是不一定意味着是他们导致了成功的习得。
3.很多有问题的设计方式伴随的对比方法研究并没有系统地槽中是否是可理解性的输入在理解发现当中是至关重要的变量。
4.输入的质量区分了可理解性输入和输入
5.是互动,而不是输入,调整,对于学习更基本,更重要。
6.学习者不应该被认为是被动的接受者,可理解性的输入来源于互动的过程。
总结:既不是产出,也不是对话的参与对于语言习得是必须的,输入的修订也不是必须的。对话中互动结构的修订或者在阅读中书面话语的修订是习得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意义沟通的角色帮助是输入可理解,同时包含有不知道的语言元素,因此,对于习得来说是吸收的潜在因素。
第六章 解释二语习得者的不同成功
(1)年龄(9岁最佳)
(2)天赋:使语言天赋与教学方法匹配可能使教授不同态度的学生的结构变好。
(3)社会心理
动机:学生的综合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要比工具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带来更好的结果。但是工具动机可能与综合性动机的能量一样。
态度:浸入学习的学生发展了很少的民族中心的概念比起传统的只学习英语的项目。
(4)个性:不是所有的个性平等地对相同的教学实践作出反应。
(5)认知方式
分析型的学习者更加偏好并且擅长于演绎的学习方法(deductive method)
整体性(或格式塔)的学习者更加偏好于推断性的学习方法(inductive method)
分析型的学习者使用大脑左半球,眼睛更多地移向右边;推断型的学习者使用大脑右半球,眼睛更多地移向左边。因此大脑的边侧化与认知方式和学生所喜欢的教学方式相联系。
(6)学习战略
我们应该采用多因素分析,而不是简单的饿单因素分析,因为学习的复杂性。
第七章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7.2 理论结构和社会科学
7.2.1 使研究积累的理论角色:描述性的(相关研究来解决)
7.2.2 理论的目的和类型
目的:测试是否理解,即解释是正确的;测试是否产生于理论关于将来的预见是正确的。类型:(1)一套规律的形式(the set-of-law form)(2)起因-过程形式(causal-process form)
7.3 SLA的先天论者理论
7.3.1 一般的特点:一般的认知特点
7.3.2 乔姆斯基的普通语法和SLA
7.3.3 先天论者的批评
1.实验的证伪性(empirical falsifiability)
2.三个受到质疑的假设:
(1)学习发生的很快,几乎在五岁之前全部掌握,事实上很多复杂的句法知道很晚才掌握。
(2)一定的句法规则是不可学的,因此是天生的,该观点受到质疑。
(3)学习者接触到的输入是不充分的,特别是缺乏必要地否定证据来制定过于的复杂性和过度概括。
7.3.3 Krashen的监控理论(Monitor Theory)
两种单独的知识系统潜在与SL表现中:学习系统(learned system)和习得系统(aquired system)
monitoring(小m监控):使用语言有意识的或潜意识的自我更正,可能通过感觉判断,使用习得的系统。Monitoring(大M监控):评价本土人偶然知道的英语拼写规则。学习系统(learned system)和习得系统(aquired system)单独运行,没有界面接口(interfac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习得-学习假说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自然顺序假说 Monitor Model监控假说:习得假说是话语启动器,学习系统是是计划、编辑和更正功能。
Input Hypothesis(输入假说),comprehensible input(CI)可理解性输入,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情感筛选假说
7.3.5 监控理论的批评
比较和评估理论
知道什么时候修改和什么时候放弃一个有漏洞的理论(leaky theory)在科学领域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因为种种原因在SLA研究领域表现地特别鲜明。正如前面提到的,在SLA文献中有至少40套“理论”,“模型”,“假说”和“理论申明”,在他们中间通常有重叠,但是同样有其独特性。是它们很难评价的是(1)它们有时候在范围上有很大的不同,或者它们处理的SLA现象的范围不同(2)他们隐性或显性上对其解释的数据的类型(3)他们所包含的申明的抽象程度。
在范围上的不同很容易分析处理,例如Krashen的监控理论(Monitor Theory),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改变了很多,总是被认为用来解释了所有的SL习得的类型。Wode(1981)的语言认知战略(linguo-cognitive strategies),Schumann的文化同化模型(Acculturation Model)明显限制在自然语言的SLA,多维模型(multi-dimensional)仅仅限制在形位和句法。现在把支持每个观点的证据放在一边,当一个理论决定了Kreshen理论的部分是错的,但是Schumann的理论模型是对的,到底哪一个会是更好的理论呢?一个实验更合理、范围更狭窄的理论对于一个样处理很大范围的SLA现象是更好的吗?其是否有多种实验支持?
用来解释理论的数据在类型上的不同通常导致了一种理论得到更为准确的解释,并且比另一个更为令人信服。例如,测定长久建立的IL句法发展序列的预见性,各种简化战略类型的可识别语言部分,还有这些和学习者类型的关系(用一系列情感变量来定义)。McLaughlin, Rossman和McLeod的信息加工观点(information processing perspective),还有Bialystok的二语学习的理论模型在另一方面根本就没有提到中介语发展的理论模型,仅仅集中到二语的表现、成绩、或者水平因素上。支持性的和反驳性的数据通常以整体测试分数(global test scores)。反应时间方式(reaction-time measures)等形式来表示,而不是中介语的语言特征来表示。
最后,关于抽象程度的不同,比较了两个明显相似的声明,有关在一个学习者的输入中用于习得的新形式的习得潜力。Krashen的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认为(从可理解的输入中)习得的结构将会是高一步,或者稍微超出习得者的现有的发展水平i,Pienemann的科学性和可教性假说(Learnability and Teachability Hypothesis)预计了根据习得阶段分组,转而根据特别的发展结构提供定义,将会在以前建立完善的发展序列中,在下一个中介语结构中,从教学中获利;同时预见了哪一个组按照预见所测试的不会获利。
当尝试评价这些观点的相对的优点时,关于这些目前存在的严重的问题有所不同。是否一个更为概括的理论,其中一部分似乎已经证伪了,比起一个不够一般的、有限数据支撑的更好呢?是否数据类型上的不同与SLA理论的方面与评价相同过程的竞争的解释相关联? 并且我们申明的高度明显和准确,必然使其容易被证伪,至少在细节上,使其比起一个松散定义的理论更不值得注意吗?
建立很久的标准存在用来解决这些问题中的一些,因此,人们普遍认为ililun必须可以被证伪(服从于前面提到的与现在技术所能达到的有关)。很明显,现在还没有被证伪,即它必须能够解释现存的数据,即具有“观察充分性(observational adequate)”。如果其它的方面都是平等的话,一个更大范围的理论比起一个狭窄的理论要更好,因为它能够用于提出范围更广的问题,或者其更具有概括性。如果两个理论是现有数据的平等好的解释,更好的理论是更为简单的。即具有更少的区分和使用更少的防止误解的说明(caveat)来处理数据。但是现有的SLA的状态意味着一方通常不得不衡量结果,同时运用两个和两个以上的评估标准于不同的理论类型,那个时候还不够清晰。
谨记
1.理论过度简化(oversimplification)-可能误导,而不是解释或是有益于促进事实的发现。
2.统一理论影响-对其他观点压制
第八章 SLA课堂教学
1.SL教学似乎并没有改变习得序列,在小的方面甚至阻碍随后的发展。另一方面对SLA过程有积极地影响,习得的速度有积极的影响,对于最终的成绩有积极地影响。
2.还没有充足的研究来得出结论,除了习得的速度。
3.正式的SL教学用处有限的观点明显还不成熟(例如指对beginner有用,只针对于简单语法),并且几乎是错误的。与习得速度有关的发现本身对于学习者和老师相当有用。
4.将来的实验在受试的选择,控制组的选择,选择可供学习的SL的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同样准确记录、报告教学由什么组成也是很重要的。
解释
1.接口观点(inter-face position)-加工限制(processing constrains),多维模型(multi-dimentional model),可教性假说(teachability hypothesis)
2.非接口观点(non-inter-face position)-自然接触&可理解性的输入丰富的课堂教学&重视形式的课堂教学进行对比研究。
问题:
1.文学批评中的失语症与外语教学研究中的失语症。
2.传统周易中根据生辰八字来推知一个人的性格命运,可以将其与性格/二语学习/认知风格联系起来,从而知道外语教学,如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
【在整体语言的实践中学习语言】推荐阅读:
整体语言法05-15
整体语言教学观07-20
整体语言教学流派10-18
整体语言教学综述07-13
语篇整体教学与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06-10
语言习得10-04
儿童语言习得09-28
对乔姆斯基的语言习得理论论文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