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言习得中输入研究

2024-07-13

二语言习得中输入研究(精选4篇)

二语言习得中输入研究 篇1

一、偏误概念

英国著名应用语言学家科德 (Corder) 曾经指出:“无论我们多么努力, 总是会出现偏误。”的确, 在语言习得过程中, 偏误会不可避免地产生。第一语言学习者会产生偏误, 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中介语中更会产生偏误。

1967年科德在其发表的论文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Errors (《学习者偏误的意义》) 一文中, 对“失误” (mistakes) 和“偏误” (errors) 最早作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如今通常认为, 失误指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 这类错误不反映说话者的语言能力, 可以自己改正, 以后也不一定会再犯。偏误是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 它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能力和水平, 不易改正, 以后也很可能多次重复出现。其中, 那些明显带有结构形式错误的句子属于显性偏误。而语法看起来正确, 但在语义、语用等方面不正确的属于隐性偏误。

二、相关理论概述

1. 对比分析理论

对比分析 (Contrastive Analysis, 即CA) 是通过对比第一语言 (母语) 与第二语言 (目的语) 结构的异同来预测二语习得的难点和易产生的偏误, 在教学中突出这些难点和重点, 克服母语干扰的活动。这是结构语言学家分析两种不同语言的方法。他们认为, 二语习得的主要障碍来自第一语言 (母语) 的干扰。当第二语言的结构和母语的结构相同时, 母语对第二语言的习得就会产生正迁移 (positive transfer) , 而当两者存在差异时, 则会产生负迁移 (negative transfer) , 从而出现偏误。这种通过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来寻找两者之间的差异, 并借以预测第二语言习得中可能出现的偏误, 进而消除和避免这些偏误的对比分析的理论, 预测能力十分有限。一方面只能解释部分偏误的原因, 另一方面, 我们发现有些通过结构差异预测到的偏误并未发生, 而有些偏误的产生在对比分析中却并未预测到。

2. 偏误分析理论

偏误分析 (Error Analysis, 即EA) 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 研究其来源, 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 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与规律的活动。其代表人物科德指出, 偏误分析具有以下三个作用:教师可以借此了解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掌握程度及所达到的阶段;研究者可以了解学习者是如何习得目的语的, 有助于了解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采取的学习策略和步骤;学习者可以借此更好地检验对所学语言规则所做的假设。与对比分析不同的是, 偏误分析力图观察和分析偏误产生的所有可能性, 而不仅仅局限于母语的负迁移。科德等还发现部分偏误来自母语的干扰或负迁移, 但很多偏误是由于学习者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还没有完全掌握和内化目的语的规则而造成的。

三、偏误产生的原因

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产生的偏误由许多原因造成。

1. 母语的负迁移, 即母语干扰。

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 学习者会依赖已知的母语知识, 将母语内容转移到目的语, 形成母语迁移。其中母语与目的语的差异之处便会导致偏误, 形成母语干扰, 即母语的负迁移。这种负迁移表现为语音、词汇、语法等的语言偏误。例如:外国学生会说:“我读书在教室。” (受到英语“I’m reading in the classroom.”的影响。) “他下周结婚女朋友。” (受到英语“He’ll marry his girlfriend next week.”的影响。) 中式英语中也有“People mountain and people sea.” (受到汉语“人山人海”这一成语的影响。)

2. 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

学习者把他所学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知识, 用类比的办法不适当地套用在目的语新的语言现象上, 也称为过度概括或过度泛化。这种迁移发生在一种语言之内, 属于语内迁移或语内干扰。在第二语言习得的初级阶段, 母语负迁移造成的偏误往往占优势;而随着学习的进展, 在中、高级阶段目的语知识负迁移造成的偏误则逐渐占优势。例如:“他们一家愉愉快快地过春节。”“他不写得好。”“他的手被烫得非常通红。”“She will goes shopping.”“He made me to go.”。

3. 文化因素负迁移。

文化负迁移是指由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干扰。本民族文化中的语言知识与外来民族文化中的某些语言现象相矛盾或冲突时, 人们往往倾向于借助母语的语言规则、交际习惯、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进行自觉或不自觉的对比, 并按母语文化的主体认知图式及尺度对新东西加以利用, 从而造成语用偏误。这种文化因素负迁移, 是干扰交际, 导致出现语用偏误的重要原因。

语用偏误包含两类: (1) 语用语言偏误。语用语言偏误与语言本身有关, 是指所讲的习得语不符合说这种语言的本族人的语言习惯, 误用了不合适的表达方式;或者不懂得习得语的正确表达方式, 按母语的语言习惯直接套入习得语中去。例如:回应别人的感谢时, 把中国人通常会说的“不客气, 这是我应该做的”生搬硬套成英语:“It’s my duty.”这会让人感觉说话人并不是乐意相助, 只是出于义务才帮助。 (实际只需按西方习惯说“It’s my pleasure.”就可以了。) 再如:希望对方介绍一本好书给你。中国学生会说:“Could you introduce me a book?”而正确的英语是:“Could you recommend me a book?”又如:当中国人习惯性地谦虚说“哪里哪里”时, 外国学生会说出“韩国韩国”等诸如此类的句子。 (2) 社交语用偏误。社交语用偏误更多是属于谈话双方因文化背景不同而引起的社交准则差异所造成的。例如:诸如“How old are you?”“Are you married?”“How about your salary?”等涉及个人隐私的敏感话题通常属于西方人的禁忌语。而中国人通常不忌讳, 甚至乐于同别人谈论。

4. 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

(1) 学习策略的影响。学习者在累积或运用语言规则时会使用一些方法和手段, 如为了减少学习负担对语言规则进行简单概括, 或者当他们学到一种以上的方式均可以表示同一意思时, 往往不分场合都使用那种最容易记、最容易用的表达。例如:中国学生多用“Thank you.”而很少用“That is very kind of you.”。

(2) 交际策略的影响。学习者为了达到交际的目的, 只使用那些能达到主要交际作用的实词而省略复杂的附加成分如虚词部分;或者如果语言交际中的词汇量不足, 学习者会采取造词、释义和借用等补偿策略, 从而带来偏误。例如:外国学生会用“他气得不说话”来代替“他气得连话也说不出来了”;用“她很开心, 她笑了”代替“她很开心地笑了”;用“我去看他, 他抽烟, 看电视”代替“我去看他时, 他在抽着烟看电视”。再如:中国学生不会用availability (可用性) , 而用utility (效用) 来替换。

5. 学习环境的影响。

主要是指教师不够严密的解释和引导, 甚至不正确的示范, 教材的科学性不强或编排不当, 课堂训练的偏差等。如课上不恰当的举例, 或授课时过于重视语法而忽略了语用等。

四、偏误的分类

对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偏误进行分类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地认识偏误, 发现目的语学习中的困难所在。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 不同的语言学家提出了不同的偏误类型。

1. 卡尔吉姆斯根据偏误的来源将其大体分为三类。

(1) 语际迁移性偏误。它指学生的母语和文化习俗对正在进行的第二语言习得的干扰而导致的语音、词汇、语法和交际等方面出现的偏误。 (2) 语内迁移性偏误。它特指学习者由于对所学目的语知识不足而生搬硬套地通过过度概括、忽略规则限制和不完全应用规则等负迁移性的方式把学到的一些规律应用在构建新的语言材料中, 从而产生的各种各样偏误。 (3) 诱导性偏误。也是一种输入偏误。它指由于教师或教材对目的语的语言现象讲解不够充分, 或讲解有误, 或课堂上训练不得当而导致学生产生的偏误。

2. 科德根据偏误出现的系统性把偏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 前系统性偏误。当学习者不知道在目的语中存在相应规则的情况下, 为了交际需要而借用已知的语言知识来表达从而产生的偏误。 (2) 系统性偏误。目的语内化过程中的学习者虽然系统规则已基本形成, 但对它们的理解并不够完整, 错误地使用了已知的系统规则从而产生的偏误。 (3) 后系统性偏误。学习者在已经形成习惯的情况下, 虽然知道正确的目的语规则, 但不能总是正确地使用而选择习惯性使用的偏误形式。这种偏误有发展成顽固性偏误的危险。

3. Dulay, Burt和Krashen按照偏误对语言交际产生的影响, 将偏误分为全局性偏误和局部性偏误。

全局性偏误指的是影响整个句子的总体结构, 导致句子难以理解从而影响交际的偏误。局部性偏误指的是只影响句子中单个成分使一部分句子意义的理解有影响但基本上不影响整个交际的偏误。

另外, 根据偏误产生的结果, 可以分为语音偏误、词汇偏误、语法形态偏误和句子或语篇结构偏误。按照偏误的性质, 又可分为遗漏性偏误、增加性偏误、选择性偏误和排列性偏误。

总之, 偏误的类型多种多样, 但它们是交互存在的。例如:I did’t goed to attend the opera last night.这可能是一个系统阶段出现的语法形态方面的增加性偏误, 同时也是一个语内局部性偏误。再如:我不非常认真。正确的句子可以去掉“非常”或去掉“不”。这也可能是一个系统阶段的增加性偏误, 同时也是个词汇偏误。

五、对待偏误的态度

大多数人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产生的偏误存在两种完全不同的错误态度。一种是完全从消极方面看待偏误, 对已有的偏误有偏必纠, 有误必改, 一个都不放过。这样会挫伤学习者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 以致学习者不敢开口说第二语言。另一种是认为偏误会最终自动消失, 于是对任何偏误听之任之不予纠正。这样会使某些偏误固化在学习者的第二语体系中, 难以纠正。

实际上, 我们既不能一味强调语言的准确性, 不容许偏误的存在, 又不能只强调语言的流利性而忽视准确性, 对偏误放任自流。

要正确对待偏误, 首先要对偏误的本质有正确全面的认识。偏误并非不可原谅, 必须立即纠正的, 它是学习者尝试过程的反映;偏误的出现是学习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对学习者目的语系统的形成是十分必要的。因此, 对待偏误要分阶段采取不同的态度。

在第二语言习得的初级阶段, 对待偏误要采取适当宽容的态度, 不必有错必纠。在二语习得进入到目的语规则的基本掌握但不够完整, 还需进一步理解和消化的中级阶段, 对待偏误不仅要纠正而且要作出解释, 使学习者对规则有完整的理解, 从而促进其内化的形成。而在目的语规则系统形成的稳定阶段, 对待偏误只需点到即止, 提醒学习者注意到此类偏误即可。

六、总结

总之, 在第二语言习得中, 偏误是不可避免的。它是语言习得的一个自然过程。而偏误分析中对习得过程和规律的研究丰富了第二语言的教学理论, 促进了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 有利于教学实践的改进和提高。

摘要:在第二语言习得中, 偏误是不可避免的。根据对比分析理论和偏误分析理论, 本文论述了偏误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原因和类型, 并就对待偏误的态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偏误,正确对待

参考文献

[1]Corder, P.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errors[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967.

[2]Dulay, H., Burt, M.and Krashen, S.Language Two[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3]Ellis, S.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4]蒋祖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5]张小雨.论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负迁移[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二语言习得中输入研究 篇2

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输出研究

Swain的输出假设从语言输出的侧面为二语习得提供了理论依据;Gass的习得模式将“输出”作为二语习得的重要环节.“输出”通过为语言学习功能提供作用平台,而得以在二语习得中发挥重要作用:输出引起注意并触发新的输人;输出假设时又检验假设;激发元语言功能而深化信息加工;促使陈述性知识的程序化;强化表达的.自动性和流利性.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教学环境、教学指导、教学互动、检验手段诸方面谋求较好的语言输出教学效果.

作 者:王荣英  作者单位: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湖南,长沙,410205 刊 名:社科纵横 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REVIEW 年,卷(期): 23(6) 分类号:H0 关键词:二语习得   可理解输出   习得模式  

浅析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中介语 篇3

关键词:中介语;第二语言习得;语言迁移

中介语,又称“过渡语”,“语言学习者的语言”,指的是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拥有的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它既不是语言学习者的母语,也不是目的语,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语言系统。Selinker在其论文中第一次使用了这一专业词,确立了这一概念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重要地位。随后,许多知名学者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理论解释。通过研究中介语,可以进一步发现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规律,为探讨语言学习做出一定的贡献。

一、中介语的产生因素

Selinker认为中介语有五种来源:母语迁移、培训迁移、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第二语言交际策略和对目标语言规则的过度概括。它们在语言学习者学习目的语的过程中共同促使了中介语的形成。虽然语言学习者的学习方法和方式各不相同,但是他们都会潜意识地借助于自己的母语,凭借在母语习得中的认知,吸收第二语言新知识,从而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在母语与目的语之间过渡的语言系统---中介语的语言系统。

然而,Selinker的说法仅仅局限于中介语产生的过程。中介语的产生还可以分成分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除了母语和目的语,内部因素还包括语言习得者自身的作用: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天赋越高,其自身的知识结构就越完善,他的中介语就越接近目的语。外部因素主要有语言学习的所处的外部环境和社会。母语与目的语的社会距离越近,中介语就越靠近目的语。所以,中介语的产生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中介语与母语和目的语的关系而言,可以看做是一种空间合成的关系:语言习得者的母语和要习得的目的语是两个输入空间,中介语就在两个空间的相互映射和影响之下合成的。

二、中介语的发展阶段

中介语的语言系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它随着新的语言规则的摄入,逐渐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靠近。Brown将中介语的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无规律性的错误阶段

在此阶段,习得者已经意识到目的语有一种特殊的系统知识,但自己又不清楚这种系统具体的规律,还没有掌握这种知识。

(二)突出阶段

在这一阶段,习得者对目的语的语言系统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内化某些规则,其语言输出也开始变得前后一致。通常情况下,在这一阶段习得者的错误被指出时,他无法合理地解释出自己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当然也就没有能力去改正它。

(三)系统形成阶段

在此阶段,第二语言习得者开始形成一套自己的学习系统,它既不同于母语系统,也不是完全符合目的语系统。与上一个阶段相比而言,这一阶段习得者面对自己在语言习得时的错误时,只要旁人稍做提醒,他便能自行更正。

(四)稳定阶段

在此阶段中,学习者已经基本掌握了目的语系统,虽然仍有一些失误,但运用较流利,表达意义也基本没有问题。学习者无需他人指出就能自己更正语言运用中的错误。

三、中介语的特性

对于中介语的特性,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但是在中介语最基本的三个特性上,即:可变性、系统性及稳定性,学者们是普遍认可的:

(一)可变性

中介语是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的过程中建立的一种新的语言系统。在初始阶段,母语对其影响较大,随着学习的深入,语言学习者接收到的来自目的语的语言规则就会越来越多,而母语的影响则相对缩减。所以,中介语是从母语到目的语逐渐过渡的语言系统,学习者在对目的语规则反复应用的基础上,通过增、减、改某些规则,逐步地更新完善中介语系统。所以说,中介语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从一开始就不断发生变化。

(二)系统性

王建勤认为,语言规则有一定的系统性,而语言规则的系统性反映了学习者运用学习策略的普遍性。虽然不同的语言学习者有着不同的学习习惯和策略,但是他们自身所形成的中介语语言系统是相通的。某些潜在的心理过程,母语迁移、语言使用习惯在语言习得过程中都是普遍存在的,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三)稳定性

中介语整体上具有稳定性,主要体现在石化现象。外语学习中,只有少数学习者能达到与母语使用者相同的语言水平,而大多语言能力的发展都会出现停滞的状况。石化产生的原因往往是学习者长期反复地使用有限的语言结构,没有激化自己潜在的语言习得机制,所以他们的语言能力仅停留在一般的认知结构上。

四、中介语在二语学习中的积极作用

中介语是二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语言迁移”现象,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中介语能够引导语言习得者更好地进行二语的学习,其积极作用可以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一)为语言习得者提供“语言信息”

大量的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者学习语言的必要条件,中介语是语言习得者自己形成的一种语言系统,它既不是母语,又没有达到目的语的程度。在未完全掌握目的语之前,语言习得者更容易接受中介语,因为它与母语有相似的表达方式。学习者之间的语言交流,也常常使用中介语对话,这种中介语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习者快速的理解,以获得大量语言信息。

(二)加快语言习得者完成目的语的学习

学习除母语之外的其它语言是在母语的基础上进行的。习得者学习外语时,往往潜意识地使用那些在母语习得中获得的能力。在进行二语学习时,如果目的语的表达方式等恰好与习得者的母语一致,则产生正迁移;如果不一致,则产生负迁移。中介语是从母语到目的语的之间的中间过渡形式,是学习者的必经阶段,通过反复习得中介语的语言,学习者会尽量将新的目的语的概念与已知的语言知识结合起来,尝试使用新的语言形式,不断更新完善中介语,使其更接近目的语。

(三)帮助语言习得者更好地进行交际

语言学习必须要有交流实践。口语交流能让习得者更快地进入到目的语的语言坏境,所以口语交际是学习者参与学习的最直接手段。中介语是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一个跳板,如果语言习得者能够适当地使用中介语,可以促进交际的成功。而且有些中国特有的表达方式,学习者根据已经掌握的目的语知识,尝试表达中国特有的表达方式以达到交际目的,这种形式对于在非英语国家生活的英语学习者来说很常见,这样可以极大地促进学习者用二语交际的积极性。

(四)观察习得者的语言习得情况

通过分析习得者的中介语,可以研究其语言习得的情况。在二语教学中,通过分析学生中介语,教师可以了解学习者已经具有的语言水平,或者学习者的困难之处,同时可以了解学习者如何学习此种语言以及学习者使用的学习策略。教师还可以根据学习者中介语发展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帮助学习者及时改正错误,进而更好地接近目的语。

五、小结

中介语是第二语学习中不可避免的语言现象,通过研究中介语,可以帮助语言学习者发现二语习得规律,有针对性地对待学习上的错误。然而,因为它毕竟不是目的语,只是通往目的语的一个学习阶段,所以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必须要不断超越这一阶段,向目的语靠近。另外,在学习第二语言时要避免过度依赖破母语,要积极接受目的语不同于母语的语言规则,尝试以目的语国家的思路去考虑和理解问题,进而使自己更好地掌握目的语。

参考文献:

[1]王建勤. 中介语产生的诸因素及相互关系[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

[2]俞理明. 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回顾、反思和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迁移分析 篇4

[关键词]语言迁移;正迁移;负迁移;二语习得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8-0037-02

[Abstract]It is assumed that where 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L1 and L2, the learners L1 knowledge will interfere with the L2, and where the L1 and L2 are similar, the L1 will actively aid L2 learning. The process that is held responsible for this is called language transfer. This paper analyzes that language transfer in th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Key words]Language transfer Positive transfer Negative transfer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一、引 言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的迅猛发展,许多行业需要越来越多的英语人才,为此,教育部规定了高校本科阶段英语教学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互相交流、沟通信息。但实际教学中,许多学生虽经过了多年的英语学习,却不能阅读英文书籍,在日常交际中听不懂、讲不出的现象相当普遍。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无论是在口语交际中,还是在翻译写作中,这些名目繁多的错误来源是多方面的,本文从二语习得过程中语言迁移对语音、词汇、翻译和写作的影响做了初步的分析研究。

二、理论基础

在母语环境下,语言迁移在学生二语学习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学界普遍认为二语习得者所面临的许多困难和障碍大多源于母语。在母语和二语有差别的地方,学习者的母语知识会干扰二语学习,而母语和二语的相似之处,对二语习得又有积极的帮助作用,这个过程叫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在两种语言的相似之处,迁移起正面作用,即“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而在有差别之处,迁移便起消极作用,有负面效应,即所谓的“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1]语言迁移是二语习得的一个重要理论,而负迁移往往引起学生二语学习中的困难。1993年,语言学家Selinker[2]提出,二语习得必定会受到两个相关过程的影响:①学习者组建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假设;②学习者对第一语言知识的使用。以上理论说明母语和第二语言的学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三、语言迁移分析

1.语言迁移对英语语音的影响

学生学习外语时,其主要是学习该目的语的语言知识及与之相关的其它方面的知识,而不是要重新感知周围世界。[3]所以,从认识事物的角度来看,这种学习实际上并不是从“零”开始,长期以来在母语环境中和特定的社会条件下所积淀的固有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是根深蒂固的,它会以顽强的方式影响学生的外语学习。

学英语的学生大都有这样的认识:英语语音在他们与境外人士进行面对面交流时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展示自身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学习一种新的语音系统时,母语的影响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许多认知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和语言教师都对此做过调

查与研究。有一种观点认为,母语音系的影响不仅表现在音素的辨别上,同时也表现在超音段音位的各个方面。[4]在语音方面,汉语的每个单字里都有一个韵母,声母不能出现在韵母之后。英语语音中有个别音与汉语发音方式近似,这些语音学生基本不会出错,而英语的辅音出现在元音后面,或几个辅音可以连缀在一起的现象,使学生常常容易把元音的成份加在辅音后面,如将lad(小伙子)发成ladder(梯子);英语的基本表义单位不是“字”而是“词”,加上英美人自身的生理特点,发音时口型和舌位的不同,所以学生学习英语时如不花时间反复练习,就容易犯错误。笔者也接触过一些初学英语的儿童,由于不能记住单词的发音,就采用拼音注释,这种做法也许对他们有一定的帮助,但当我们再用注释的拼音再次读出时,你会发现它与正确的发音相差甚远,这也是英语学习中缺乏语音模仿练习,从而影响了纯正发音的原因。

2.语言迁移对汉英词汇学习的影响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5]是学好一门语言的关键,是衡量一个人言语修养的重要标志。掌握词汇是顺利实现英语交际运用的基石。词汇学习不仅可开发阅读理解潜能,它与各种其他语言技能的获得和表现都构成正相关联系。在平时的词汇学习中,一方面应注重扩大词汇量,还要注重词性辨别,词汇运用,词语搭配,词义区分以及词汇的文化涵义。英汉词汇意义的相似性,对词汇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不同的民族文化、历史背景又使词汇的意义丰富多样,中西方文化中的有些习语和谚语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相符合,其既有相同的意义,又有相同的修辞。如:to be on thin ice(如履薄冰);再如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许多词汇其意义在汉语和英语中都相似或一致,这有利于学生根据汉语的意义和文化习惯去记忆和掌握英语词汇,这种正迁移会有效地促进了二语学习。

另一方面,语言的负迁移也体现在词汇意义上。例如 “family”一词的内涵意义在中英两种语言中是有很大差别的。根据Websters Dictionary of American English,“family”一词的意思是:parents and their children thought of as a group. 这与汉语中的“家”的意义完全不同。汉语“成家立业”中的“家”,即指结婚组成一个家庭。显然,美国人交际时所用的family指的是“孩子”的意思,而不能理解“成家”。由此看来,词汇的内涵意义不同,往往造成误解。诸多例子表明汉语对英语词汇学习的确有很大的干扰,只有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处处留心,勤于积累,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3.语言迁移对英汉翻译学习的影响

“中国式英语”(Chinese English 或Chinglish)指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划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或不合英语习惯的畸形英语。[3]“中国式英语”多表现在学生的翻译练习和写作上。针对这一方面笔者对我校非英语专业2006级思政班上73名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调查。给调查对象分别布置了20个汉译英练习和一篇四级作文。调查结果和分析如下:

(1)时 态

例如:这是她读得最有趣的一本书。

误:This is the most interesting book she ever read.

正:This is the most interesting book she has ever read.

析:学生在从句谓语动词时态上错误。英语时态是用改变谓语动词的形式来完成的,不同时间发生的动作要用不同的时态来表示,而在汉语表达中,时态用功能词或词汇手段来完成的。

(2)虚拟语气

例如:就算这全是真的,也不能原谅他们的行为。

误:If it is all true, it would still not excuse their actions.

正:Were it all true, it would still not excuse their actions.

析:在英语中常用特殊的动词形式来表示与实际的情况相反,表示一种假设、猜测或愿望,而汉语中通过假如、要是等词来表达,动词本身没有任何形式的变化。

(3)主语概念错误

例如:没有朋友会感到孤独。

误:Without a friend will feel alone.

正:One will feel lonely without a friend.

析:仔细对照上面的句子,不难发现两者非常贴近。这种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在于汉英句子结构上的截然不同,汉语句子都有主语,即一个已知信息,后面是陈述,而英语句子由一对主谓关系构成。

(4)英语语法及典故误译

例如:John is now with his parents in New York City; it is already three years since he was a bandmaster.

误:约翰同父母住在纽约市,他担任乐队指挥已有三年了。

正:约翰同父母住在纽约市,他不担任乐队指挥已三年了。

又如: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误:他一向不吃鱼且经常玩游戏。

正:约翰为人可靠,他既忠诚又正直。

析:翻译是英语运用的一种形式,翻译过程中是正确理解原文和创造性地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原文的过程。一切翻译理论、方法和技巧都建立在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上,因此对于翻译实践来说,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尤其是相异之处,掌握他们的特点是十分重要的。而理解是表达的前提,不能正确地理解就谈不上确切的表达。译者要从上下文对原文词义、句法结构和惯用法等透彻地理解是翻译的基础和关键。例1中学生因不理解since在这种情况下的惯用法,即since从句中的系动词was或were指一种状态的结束,而误译为“约翰同父母住在纽约市,他担任乐队指挥已有三年了”,和原文意思相反,错误理解造成错误的表达。例2中:因学生不知道to eat no fish 和 to play the game分别是典故和成语,to eat no fish出自一个典故,指英国伊丽莎白王时代,耶稣教徒为了表示对政府忠诚,拒绝遵守反政府的罗马天主教徒在星期五只吃鱼的习俗,因此,to eat no fish是表示忠诚的意思;to play the game表示“公平对待,光明正直”。学生对此不了解,就会误译成“他一向不吃鱼且经常玩游戏”,那么使读者不知所云。

四、结束语

总之,英语学习是一条漫长而又复杂的内化过程。在母语环境中英语学习会受到母语的影响,学生的许多错误是在内化过程中对目标与知识掌握不够引起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克服母语干扰,只有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灵活运用和巩固所学语言知识,才能学到地道的英语。

参考文献

1 Ellis, Rod. Unde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85

2 Selinker, L. Rediscovering interlanguage[M]. London: Longman, 1992

3 孙勉志.汉语环境与英语学习[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 王桂珍.英语语音语调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7:13

上一篇:文化认同与产业发展下一篇:辩证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