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实用性(共12篇)
语言实用性 篇1
相比第一语言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与运用机会,不少语言研究者指出,第二语言学习及习得不成功的主要原因可归于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输入的可理解性和可应用性没有达到所需的要求。
2.由于第二语言的教学大多在课堂内开展,学生受时间、环境、人数等因素的影响,不能得到充足的操练、良好的指导来发展其语言交际能力。
3.由于不少课本中的语言输入受母文化环境、母文化内容的影响,在异文化环境中不能得到合宜的应用,从而影响了学生语言输出的机会,使第二语言不能像母语那样成功地应用和掌握。
尽管他们在这一方面的论述与探讨有一定的结果,但至今这一问题在学术界仍被广泛讨论。
一、语言输入
“输入”这一术语原指计算机信息处理过程中被植入的信息。在语言学习中,语言输入指学习者得到的各种语言内容。如:词、词组、短语、句子及段落等。在实际生活中,无论对机器还是对人,输入的可接受程度是有一定的限制的。一旦超过了其可接受的程度,输入的信息就会受到阻挡。为此,对“得到的语言输入”和“接受的语言输入”作区别,前者被称为“input”,后者被称为“intake”。学生得到语言输入不一定全部都能被他们所接受,因为这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他们已有的知识范围相关。如果学生得到的各种语言输入不能很好地被接受,那么,这五个阶段中的最后两个阶段就不能很好地发挥功能。语言学习就易失败。这也说明为何西方一些语言研究者反复提出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并强调它们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对学习者的重要意义。在语言交际中,不少教师和母语使用者在和学生交谈过程中对语言输入作不少改变,尽力保证其可理解性。
很清楚,母语使用者在与非母语使用者交谈时,爱用正规的句子,爱把语言表达得清楚,因为非母语者的语言能力不如母语使用者,所以,只有使语言简单、清晰、易懂才能使双方的谈话得以进行。然而要想单纯地依靠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来达到语言习得,这一做法并不完全可靠。语言学习者需要的不完全是可理解的语言输入,而是理解了的语言输入,因为前者重在讲话者一方(教师或母语使用者),后者才真正地作用于学习者自身。所以,我从互动这一方面即教师和学生间的语言活动,来表明这一环节在语言习得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帮助学生提高这一能力。
二、双边互动
1. 理解
成功的交流关键在于理解———自己理解别人和别人理解自己。不能很好地理解是语言交流中的一个典型困难。那么,哪些因素可以决定可理解性呢?
首先,母语说话者对非母语说话者的发音要有很好的鉴别能力。同时,非母语说话者的语言调整能力也十分重要。学习者可以通过恰当的词汇和连接方式来进行理解,从而获得对方的语意。
关于理解的第二个方面就是非母语说话者的理解能力。人们在交际活动中依靠多种形式帮助理解,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就是“暗示”(信息提示)。在面对面的谈话中,肢体语言(如点头、眨眼)或语气词(uh, huh, yeah)等都能达到这一作用。
母语说话者对非母语说话者的言语听得越多,理解就越容易,因为对特定的非母语说话者的熟悉程度,对非母语的话语的熟悉程度和对话题的熟悉程度,都可以帮助听者很好地理解讲话者的语意。
虽然母语说话者和非母语说话者在交际活动中会碰到不少困难(理解困难),但一旦他们注意了困难产生的原因,他们就会有一定的办法予以解决,帮助语言学习健康发展。
2. 互动
当流利的谈话被打断时,说话者通常通过提问来进行修补,如:“You’ve said a lot.What is it about?”或者是在交流中寻求帮助,如:“Could you spell one of those words for me?”换句话说,人们会对没有理解的部分进行提问。这种提问可以使谈话得以继续,而且使交流处于一种平等关系的状态。它能把由一方或双方口误而中断的谈话引导到原先的状态。
四、语言输出
我们已经讨论了输入的概念,也讨论了习得不到位的非母语说话者参与的对话活动,最后还有一个概念需提及一下,那就是充分理解的语言输出。
单独的信息输入有时能帮助人们理解词汇的含义。当人们听到“dog, bit, girl”这几个词时,不管其顺序如何,人们基本知道是“狗咬了女孩”而不是“女孩咬了狗”。同样,如果听到一个句子“This is bad story.”,人们也会很快地把缺少的冠词补进去。
但对语言输出而言,情况就不一样了。人们会强调词序。这就使学习者必须从语义处理而转向句法处理了。
充分理解的输出是指学习者不仅需要传送信息,而且要准确地、恰当地、连贯地传送。在对此概念的最近一次解释中,能理解的输出可能会要求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把语义的、无限的、非确定的或理解中比较流行的策略处理转换为能精确地输出信息而需要的语法处理。因此,信息输出的方法在语言的句法和形态的发展中能拥有很大的潜在作用。
那么,哪种输出方式对学习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呢?一般来说,以下四种输出方式对语言学习能起重要的作用。
(1)对目标语结构和意义的“测试假设”。
(2)证实这些假设的重要信息反馈。
(3)促进中介语产出的自我发展。
(4)强调以意义为基础到以句式为基础二语表达的转变。
Izumi, Bigelow, Fujiwara和Fearnow等学者专门研究了信息输出的显著功能,并对这一假设作了部分的支持。他们指出在认知和语言需求之间需保持平衡。特别是当被测试者得到的是书面语的输入,并要求对重述能起关键作用的词划线时,情况更是如此。
由于篇幅有限,这四种方式就不在此作具体细述了。但要把第二语言学好,科学的策略是很重要的。策略要有理论指导,只有从理论对其原委了解清楚,那么一切工作就好做了。
参考文献
[1]Corder, S.P.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errors.IRAL, 1967.5:161-170.
[2]Day, E.and Shapson, S.Integrating formal and functional approaches to language teaching in French immersion:an experi-mental study.Language Learning, 1991, (41) :25-50.
[3]El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语言实用性 篇2
手势是人的姿态中最重要的部分。姿态是指说话时身体的样式和动作,即头态、身姿、脚距、臂势、手势等。姿态具有传情达意的作用,是人体内在情感的外露。例如走路昂首挺胸是表现骄傲、自豪;见人时身体微微前倾,表示对人的谦虚和恭敬;步履稳健、潇洒、英姿勃发的人必定对生活充满自信和追求。反之,垂头丧气,别人就会觉察到你这个人在生活中一定遭到挫折或失败。
(一)手势动作在演讲中所起的作用
手势,是演讲者运用手指、手掌、拳头和手臂的动作变化,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态势语言。它是态势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认为,在身体的各部分中,手的表达能力仅次于脸。讲话中的冲动,也往往可以从手的动作幅度、位置、紧张程度等方面表现出来。在演讲中,手势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恰当地运用手势,对于加强口语的语势,补充口语的不足,表现演讲者的体态形象,增强演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都有着重要作用。
(二)手势动作的分类
1、按表达功能特点分类:
(1)情意性手势。在演讲中运用较多,表现方式也极为丰富。这种手势语,主要用于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内容,能表达出演讲者的喜、怒、哀、乐。它的表达情深意切,感染力强。
(2)指示性手势。这种手势主要用于指示具体人物、事物或数量,给听众一种真实感。它的特点是动作简单,表达专一,一般不带感情色彩。指示性手势有“实指”和“虚指”之分。实指涉及的对象是在场听众视线所能看到的;虚指涉及的对象是远离现场的人和事,是听众无法直接看到的。
(3)象形性手势。这种手势主要用模拟演讲中的人或物的形状、高度、体积、动作等,给听众以生动、明确、形象的印象。这种手势常常略带夸张色彩,不能机械的模仿,不能过分的夸张和有过多的表演痕迹。
(4)象征性手势。这种手势的含义比较抽象,如果能配合口语,运用准确、恰当,则能启发听众的思考,引起听众的联想,给听众留下鲜明的具体的印象。
2、按活动的区域分类:
(1)肩部以上,称为上区手势。手势在这一区域活动,一般表示理想、希望、喜悦、祝贺等;手势向内、向上,手心也向上,其动作幅度较大,大多用来表示积极肯定的、激昂慷慨的内容和感情。
(2)肩部至腰部,称为中区手势。手势在这一区域活动,多表示叙述事物、说明事理和较为平静的情绪,一般不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其动作要领是单手或双手自然地向前或两侧平伸,手心可以向上、向下,也可以和地面垂直,动作幅度适中。
(3)腰部以下,称为下区手势。手势在这一区域活动,一般表示憎恶、鄙视、反对、批判、失望等。其基本动作是手心向下,手势向前或向两侧往下压,动作幅度较小。
3、按使用单、双手分类:
单手做的手势叫单式手势;用双手做的手势叫复式手势。它们能在不同程度上辅助口语的表情达意。在运用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感情的强弱。一般来说,讲到批评或表扬,肯定或否定,赞同或反对时,其情感特别强烈时,则可用复式手势。在一般情况下,用单式手势较为合适。
(2)听众的多少。一般来说,会场较大,听众较多的场面,为了强化手势的辅助作用,激发听众的情感,可以用复式手势。反之,用单式手势较为合适。
(3)内容的需要。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这是决定用单式手势或复式手势的最根本的依据。如果离开了内容的需要,即使会场再大,听众再多,也不宜用复式手势。同样,根据内容的需要,应该用复式手势时,如果使用单式手势,则显得单薄无力。
1、手指的运用
在演讲中手指的动作是十分常见的,运用起来人人都会,简单明了。但有一点,不少演讲者都不太注意,那就是不能用手指直接指听众、指他人,这是一种缺乏礼仪常识和不礼貌的举动。因此,在演讲中、生活中每一个人都要避免用手指直指他人的习惯。手指的运用主要能表示以下几种情况。
(1)表示数目;(2)表示态度;(3)指点事物或方向;
(4)凝聚注意力;(5)表示微小或精确;
2、手掌的运用
(1)推掌——表示坚决、否认、果断、排斥、势不可挡等意
(2)伸手(单或双掌心向上)——表示请求、交流、许诺、谦逊等。
(3)抬手(单或双手心向上、两臂抬起)——表示号召、唤起、祈求、激昂、愤怒、强调等。
(4)摆手(掌心向下)——表示否认、蔑视、不屑一顾等。
(5)压手(掌心向下)——表示要安静停止或气愤、激动等。
(6)挥手——表示兴奋、果断、鼓动、呼吁、前进、致意等。
(7)手掌放在胸前——表示自己、祝愿、愿望、心情等。
(8)两手心相对——表示距离、物状、说明、描述等。
(9)手掌放在身体一侧——表示憎恨、鄙视、气愤、指示人和事等。
(10)两手由分而合——表示亲密、团结、联合等。
(11)两手平端向上挥动——表示鼓动、号召、激励听众行动等。
3、拳头动作
拳头的动作在演讲中,一般表示无比激动、坚定信心、充满自豪、力量、斗争、奋斗、义愤、仇恨等。拳头动作有较大的排他性,一般在演讲尽量少用。
(四)、手势动作必须遵循的原则
1、雅观自然
运用体态语言、动作要做到端正、高雅,符合生活美学的要求。人们听演讲,除了获得信息,受到启迪这外,也需要获得美的享受。演讲的体态动作要做到姿态优美、恰如其分,符合人们的审美习惯。演讲者的手势贵在自然,自然才见感情的真实流露,自然才能真实地表情达意,才能给人以美感。优美自然的体态语言还必须符合演讲者的性别、年龄、经历、职业及性格等特征。
2、保持三个协调
第一、手势与全身的协调。演讲者的手势从来不是单独进行的它的,它的一举一式,总是和声音、姿态、表情等密切配合进行的。演讲以讲为主,以演为辅,没有动作的演讲只能讲话而已,但动作要和演讲者的体态协调才美。
第二、手势与口头语言的协调。手势的起落应和话音的出没是同时的、同步的,不可互为先后。如果话说出去了,手势还没有做;或话已讲完,手势还在继续,不仅失去了它的意义,而且也使听众感到滑稽可笑。第三、手势与感情协调。演讲中感情激昂时手的幅度、力度可大,否则小一点,手势幅度和感情是成正比的。
例如:下面这段演讲词的动作幅度就应该大:
如果说,中国是头沉睡的雄狮,就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用热情去唤醒,让他咆哮,让他呐喊!如果说,中国是条俯卧的巨龙,就更需要我们做主人的用双手去托起,让他腾飞,让他振兴,让他永远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到那里时,我们都将会自豪地说:“我是中国的主人。”
而下面的一段演讲词的动作幅度就必须小:
青年人有青年人的脚步,老年人有老年人的脚步,但不管是谁,无论你迈的是什么样的脚步,都是凭着两只脚,一步一步地走完漫长而短暂的人生之路的。朋友们,我们正在走着这条路,请经常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脚步,更不妨仔细想想,在未来征途中,我们的双脚该怎样迈步,往哪迈步?
3、适宜、适量、简练
一是与演讲内容相适宜。手势动作只有在与口语表达密切相配合时,其含义才最为生动具体。演讲者的手势必须随演讲的内容、自己的情感和现场气氛自然地表现出来,手势的部位、幅度、方向、力度都应与演讲的有声语言、面部表情、身体姿态相适宜,协调一致,切不可生搬硬套勉强去凑手势。
二是手势的多少要适量,要不多不少。手势动作过多了,一两句话一个动作就会显得轻挑作态、喧宾夺主,会使听众感到眼花缭乱,听众甚至会拿演讲者的动作开心。但是,如果演讲者在台上从头到尾都不运用手势,那样就会显得局促不安就会失掉演讲的感染力和活力;演讲者的气质、风度也就无法体现出来,使听众不能深刻理解演讲的思想内容而感到枯燥无味。三是手势动作要简单精练。体态语言毕竟是口语的辅助手段,使用时切忌过多过滥,毫无节制,而应尽量做到少而精。正像说得多不一定就表明语言能力强一样,态势语言表演过多,不一定能加强演讲效果。所以演讲中的手势动作应简练、得体,宁少勿多。演讲者每做一个手势,都要力求简单精练、清楚明了、干净利索、优美诱人,不可琐碎,不可拖泥带水。小动作、碎动作千万不要做,重复动作也不要多做。
4、因人制宜
在演讲中态势语的恰当运用可以表现一个人的成熟、自信、涵养、气质和风度。演讲者要根据自身条件,选择符合自己的身份、性别、职业、体貌的、有表现力的、合适的手势。就性别而言,男性的手势一般刚劲有力,外向动作较多;而女性的手势主要是柔和细腻,手心内向动作较多。就年龄而言,老年演讲者因体力有限,手势幅度较小,精细入微;而中青年演讲者身强力壮,手势幅度较大,气魄雄伟。就身高而言,个子比较矮小的演讲者可以多做些高举过肩的手势来弥补不足,这样可以自己形体显得高大一些,而个子较高的演讲者,可多做些平直横向动作。
对于在什么情况下该打什么手势,做什么动作,是无法确定的,全靠自己摸索、模仿。但初学者一定要注意:不要去追求那种千人一招、万人一式的模式化的态势动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突出自己的特点并美化定型就行。
(五)、演讲中忌讳的动作
演讲手势贵在自然,切忌做作;贵在协调,切忌脱接;贵在精简,切忌泛滥;贵在变化,切忌死板;贵在通盘考虑,切忌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除此之外,以下一些手势动作切忌不能在演讲中出现的:
1、拍桌子;
2、拍胸脯;
3、拍手掌;
4、拳头对听众;
5、手指向听众指指点点;
6、双手插入口袋;
7、背着手;
8、双手交叉在胸前;
9、双手插腰;
10、双手乱动或乱晃;
11、挠痒痒、抠鼻子、揉眼睛、抓耳挠腮等;
12、摆弄衣角钮扣等;
13、乱动话筒;
语言实用至上 思维训练第一 篇3
这个让人难以置信的结果引发了人们对该题的种种猜测:是评卷中对评分标准把握太严,还是考生急于写作文顾不上做?抑或根本就是题目出得太偏太难了?笔者经研究该题的命题及评分细则、得分实例发现,以上几点都不是造成低分的主要原因。
从评卷场给出的几十份得分示例看,评卷中对标准的把握应该说是适度的,也比较灵活;说考生为写作文而顾不上做则更是缺乏依据,同是6分的23题——另一道语言运用题,位置比它还靠后,平均分却有3.79分,有38010份满分卷(占考生总数6.032%),0分卷只有25000多份(占4.1%)。
是命题超纲了?这道题是要求考生分析有关机构对我国不同群体通过电视获取科技信息情况的调查得出的两张统计图表,补充给定文段中出现的三处空缺内容,不能出现数字,同时要使上下文连贯。把图表转换为文字表述,这样的题在以前并不是没有考过,2006年广东卷第20题就属此类试题,考生的语言运用训练材料中亦有“图文转换”这个专题,但近年来无论是“考”还是“练”都是以读“图”(其中大多是漫画和各种标识)为主,读“表”相对较少,而像今年广东题这样既是图又是表的好象只有2007年的辽宁卷和山东卷上出现过。其实大家都清楚,现实的大多数工作中我们读图表远多于读图画,广东的这一道题实用性是很强的,上海多位语文教研专家盛赞这道题“出得有水平”,体现了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和考纲的要求。一些专家还告诉记者,“如果这样的题目出现在上海语文高考卷,也完全在情理之中”(见2009年7月1日《文汇报》)。所以,并不是考题出偏出难了,而是我们在备考时忽略了一些问题:图表在现实的工作、生活中实用性大于图画,为什么我们使用的图文转换训练材料却以读图画为主?生活中见惯了各种的图表,为什么一放到试卷上考就不知从何入手去分析了?
看来我们不少复习指导在语言运用题的备考中出现了方向性的错误,忽略了“语言运用选题应实用至上、训练应思维先行”的原则。
首先,选题要“实用至上”。语言表达题历来被称为高考语文试卷的“试验田”,形式新颖的命题不断涌现,让人眼花缭乱。但这个“试验田”里的“作物”无论外形怎么变化,都离不开生活化和实用性这两个原则。近年高考命题所选语料,涉及经济、文化、体育、艺术等诸多方面,许多内容都贴近人们生活实际,各个单独命题的省市试卷更是凸现鲜明的地域特色,给人带来清新美好的感觉。同过去相比,现在的语言运用题更注重题目的生活情景化,如今年出现在考题中的“沈阳全民读书月”、建国60周年国庆阅兵、“地球一小时熄灯接力”活动、清明网祭等。同现实生活密切关联就是为了彰显其实用性。笔者一向反对把语言运用题作为写作题的附庸或补充,语言运用题重在“运用”,就是考查考生在特定的生活情景中如何运用好语言,如何在生活中使自己的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可以说语言运用题是语文试卷中最能体现语文作为一种交际工具特性的题型。今年广东的两道语言运用题,考查的就是考生在生活实际中应用语言的能力:图表分析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存在,考试评价、市场调查、财务结算、个人规划、公司发展、炒股炒汇等,无不需要根据图表、数据作出正确分析判断;而第23题的写致谢辞,也是现实生活人际交往中经常遇到的需要锻炼的一种交际语文。高考语言运用题命题注重实用性,就要求我们在备考中要本着“实用至上”的原则。以往我们过多地关注其“试验田”的特点,不断地在“新颖”上下工夫,殚精竭虑去想一些脱离生活实际的新题、怪题出来训练考生,结果适得其反,无怪乎有十三万多的考生面对这么两个看上去很熟悉却绝少思考过的图表形式当场发懵,留下七万多份空白卷和六万多份不着边际的“答案”。
高考语言运用题变化多端,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我们在备考中牢牢把握实用至上的原则,多编选一些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考查考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题型给考生训练,考生就会练就应对这类试题的能力,取得良好成绩。
其次,训练要坚持“思维先行”。语言运用题的备考不能只是关注语言表达能力,思维不恰当,偏离考题的要求,再好的语言也是废话。我们先来看看今年广东这一道题(题目及参考答案附后)的几份写得满满却一分未得的答案:
(一)
A. 年龄随之升高,对通过电视获取信息而下降
B. 职业对获取科技信息比例有关
C. 我们能克服以上的差异
(二)
A. 在不同年龄的群体信息比例也不同
B. 人们向着不同的方面发展,同时教师的素质为高
C.努力学习的发展使人们各大群的素质提高
(三)
A. 随着年龄的增大,电视科普节目获取比例不断减少
B. 电视科普节目存在针对性
C. 电视科普节目不全面发展
……
这样的答案多达数万份,语言不通,逻辑混乱。究其根源就是考生的思维品质存在缺陷。语言与思维,前者是外在之形,后者是内在之神。俗话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思维品质就是我们语言运用的“内功”。如果我们过分看重语言形式而不注重思维的训练,就难以抓住命题的要求、材料(文字或图形)的特点、整体的语境等,语言形式也就成了无源之水了。今年广东卷的23题,三个空缺处要填的内容,正是对应题干中对捐赠方的“欢迎”“感谢”及其“事由”,考生只需稍为组织一下措辞,注意如何表达更为“得体”即可。而广东卷的22题,命题者也已在题目中给出许多“暗示”:图表下的文段冒号后面有三个分号,隔开四层意思,如果考生能据此推断出这四层的大意,再结合“其中”“可见”这样的提示语,“A”和“B”两个空就好填多了;再考虑末句“更有针对性”的提示,“C”这个空也八九不离十了,何至于一个都填不对呢?再说对图表的分析,考生若掌握了思维的方法,抓住其中的规律——两个图表统计的内容是什么?体现了什么样的规律?这些都是在平时的训练中应注意掌握的思维方法。考生有了良好的思维品质,语言的表达就如拥有了源头活水,汩汩流出,顺畅淋漓,准确无误。
综上所述,在语言运用题的备考上,我们只要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不猜题押题,以提高考生生活中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突出考纲对于语言表达的要求,在训练中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那么,无论语言运用题这块语文高考的“试验田”中的“作物”是如何的新奇,都难不倒我们这些讲究科学耕种的师生的。
附:2009年广东高考语文卷第22题
下面的图表一和图表二,是有关机构对我国不同群体通过电视获取科技信息情况调查。请根据图表反映的情况,补充下面文段中A、B、C处空缺的内容(不出现数字),使上下文语文语意连贯。
根据2005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对我国不同群体获取科技信息主要渠道分析的结果显示:女性通过电视科普节目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高于男性;不同年龄的群体通过电视科普节目获取的科技信息比例也有差异;___A___其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高达95.9%;家政人员是电视科普节目的观众主体,面高校教师的比例相对较低,可见___B___。上面的分析结果告诉我们,如果___C___,电视科普节目就会更有针对性。
【参考答案】
A. 学历越低的群体通过电视科普节目获取的科技信息比例越高
B. 不同职业的群体通过电视科普节目获取的科技信息比例也有差异
C. 多考虑性别、年龄、学历、职业的不同需要
语言实用性 篇4
一、语言特点
商务信函的写作秘诀就是用平实无华的的语言,仿佛“书面交谈”。简言之,就是自然、礼貌、简洁、准确地传递信息。现代商务信函更多地采用非正式书面语,而不是过于正式。
1. 自然真切
尽管每个人都会体现自己的撰写风格,但要读着真切、自然,如同当面交谈一般。试比较: (1) I have pleasure in informing you...与I am pleased to tell you... (2) We do not anticipate any increase in prices.与We do not expect prices to rise. (3) I should be grateful if you would be good enough to advise us...与Please let us know... (4) Please favour us with a prompt reply.与Please let me have your comments as soon as possible.后句用的都是一些简单明了的语句,信函读起来自然真切热情,反而能促进双方的了解和友谊的建立。
2. 直截了当
商人有许多文件要读,对他们来说,时间就是金钱,因此,他们更欣赏直截了当的信函。试比较: (1) We shall in a position to...与I shall be able to… (2) In the course of the next few weeks...与During the next few weeks... (3) Would you be so kind as to let us know...与Please let us know... (4) I should be glad if you would...与Please... (5) I would like to remind you that...与Please note that..., Please remember that...前句都显得冗长,不如后句直截了当又不失礼貌,读起来节省时间。
3. 简洁明了
用简洁明了的词汇会使你的信函意思更清楚,信息表达地充分、有效,不易引起歧义,更符合现代商务信函的特点。好的信函只要求清楚、准确,从不用多余的词。试比较: (1) We are in receipt of your letter of 12 June.与Thank you for your letter of 12June. (2) I am writing with reference to your letter dated 12 June in which you requested information about the courier services provided by this company.与Thank you for your letter of 12 June enquiring about our courier services. (3) Enclosed herewith you will find...与I enclose... (4) Please be good enough to advise me...与Please let me know...前句显得陈旧、过时、累赘,而后句就简洁明了得多。
再者,用简单常见的短单词代替复杂华丽的词。不用with reference to, in reference to而用about,不用due to the fact that,而用because,不用take into consideration,而用consider,不用with the exception of,而用except,不用for the purpose of,而用for,不用in the event that,而用if, when,等等。
二、语气特点
这里所探讨语气,是指信函的语调,态度,包含英语的虚拟语气但不限于此。商务信函表达上一般都比较委婉、含蓄,体现为他人考虑,体谅对方心情和处境的态度。即使是写信抱怨或回复抱怨,语气语调的度把握的好也不会有粗鲁冒犯之嫌。
试比较: (1) We can not do anything about your problem.与Unfortunately we are unable to help you on this occasion. (2) This problem would not have happened if you had connected the wires properly.与The problem may be resolved by connecting the wir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instructions given. (3) Your television’s guarantee is up, so you will have to pay for it to be fixed.与The guarantee for your television has expired.Unfortunately you must therefore bear the cost of any repairs. (4) I am writing to complain because I am very unhappy with the way I was treated in your store today.与I was most unhappy with the standard of service Ireceived in your store today.
不难看出,前句让人读起来感觉不舒服,容易激化矛盾,后句就委婉礼貌的多,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当对方的建议不合理或者对您的指责不公平时,您可以据理力争,说明您的观点,这时就讲究有理有节,语气语调要把握好“度”,表现出技巧策略,达到预期的效果。
摘要:本文就商务英语信函越来越趋向实用简洁这一趋势表现出的语言特点进行辨析, 并对针对某一问题的信函的语气语调做浅显的探析。
关键词:商务英语信函,语言特点,语气特点,辨析
参考文献
[1]Model Business Letters And Other Business Documents Shirley Taylor Financial Times Professional Limited, 1998
浅谈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论文 篇5
摘要:针对当前社会对于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强烈要求,汉语言文学教育更应该以应用性教学为出发点,立足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对教学工作展开探讨。一是立足于专业知识的强化,构建扎实的学科基础,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二是通过稳固的基础知识,建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框架,同时开展深入浅出的教学创新工作,提高学生对于学科间融会贯通的能力培养。着眼于汉语言文学的应用,创建和谐的教学体系。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学科复合;专业知识;应用性教学
浅谈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 篇6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内容;教学方式
汉语言文学教学是我国高等院校中一门重要的课程,为了确保高等教育教学能够与当前社会的用人需求相适应,需要促进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使其教学内容更具应用性,加大对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综合素质人才,为学生更快的适应市场的发展变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现状
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强调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应用能力,要求学生要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更加注重知识的传输,需要确保知识传输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但是目前各大高校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时,主要是运用传统的学科理论进行教学,教学内容比较全面化,使学生认为所学的知识都是重点教学内容,学生不能明确教学中的重点。制定出来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是按照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顺序进行安排,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先是学习枯燥性较强的理论,后开展具体的实践教学,该种教学模式与现代职业活动的开展要求不符合,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与职业活动的开展过程相脱离,不符合现阶段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的发展要求。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实施,人们对高等教育行业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高校采取扩招政策,学生生源不断增加,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传统的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模式与现阶段的社会人才聘用标准不相适应。因此,改变传统的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模式,确保新的教学理念能够与目前的教学环境相适应,成为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二、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方式探索
(一)强化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
汉语言文学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门重要教学课程,其教学涉及面较广,主要包括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等课程,并且各个课程之间相互重叠和相互交叉,导致知识结构框架系统性不强,学生不能理清学习思路,导致教学效率较差。需要对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重新梳理教学知识框架,优化和精简课程教学内容,考虑该学科的未来发展,设计出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内容教学体系[1]。
(二)创新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
要求教师需要转变传统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促进汉语言文学知识体系的完善,提升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效性,结合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合理设置教学目标。教育行业应该加大对多媒体教学方法的利用,将多媒体技术作为汉语言教学的辅助教学工具,将其与课程教学相结合,做成PPT的形式,以图片、视频资料、文化宣传片和记录宣传片的形式,将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汉语言文学教學中来。
(三)活跃汉语言文学教学课堂
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人才的重任,培养出综合型的人才是高校重点教学内容。要求高校教师需要结合汉语言文学课程特点,合理设置课程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赋予课程教学新的思路和创新的理念,展现出时代的特色,与当前的时代发展需求相结合。一味的进行理论内容讲解,不符合当前教育教学的发展要求,需要加大对优秀教师的培养力度,转变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观点的表述,搜集和整理具有讨论意义主题的课程资料,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要求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待学生发表完自己的观点后,教师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总结,对学生进行鼓励,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和长才。
(四)提升学生汉语言文学综合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的汉语言文学综合实践能力,符合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教师可以通过模拟情境教学等形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发展需求。可以定期的组织演讲比赛、组织辩论赛、商务交流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另外,还可以组织模拟招聘会,给学生提供笔试和面试的机会,让学生尽早的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为就业做好充足的准备。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教学方式更具多样化,给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2]。
(五)通过师生互动活跃课堂
构建合理的教学课堂,有助于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的发展需要建立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基础上,不断的促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的创新,并赋予新时代的含义。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处于主导性地位,教师从上课一直到下课的教学形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教育事业对人才的培养需求,教师在课堂上应该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给学生提供表明自己想法的机会。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微信和QQ群的形式,与学生及时进行问题的探讨和交流,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强化学生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能,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三、结论
要想展现出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建立完善的汉语言文学知识理论体系,提高学生的汉语言知识应用能力,解决学生在汉语言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不断的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创新汉语言教学方法,使汉语言文学教学更具实践性意义。
参考文献:
[1]魏玉珍,徐红.应用性教学在汉语言文学中的应用核心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5,21:188-189.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改造探析 篇7
作为兴办时间较长的中文专业, 在很长一段时间被定位为作家、文艺理论家和语言学家等专家学者的摇篮。然而, 社会对专家、学者的需要毕竟是有限的。当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 当中文专业由少数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举办变为更多其他类型学校的新专业以后, 就必须面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问题。也正因如此, 许多高校在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都不同程度地尝试了对传统中文专业的改造, 中文专业招生时树起了“新闻传播”、“涉外文秘”等旗号以吸引考生即是证明。
中文专业越来越无法忽视其当今就业的严峻性和大众质疑的尴尬。在如此情形下, 专业应用性改造被普遍地提出来。探索最多的是兴办中文专业较晚的普通理工院校, 因为在夹缝中求生存, 既不能完全以传统的专业办学模式为依据, 也不能照搬理工科办学模式, 因此提出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结合学校的办学条件, 立足市场, 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思路。强调人才培养上, 不仅注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传授, 更要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特别是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改造的理论依据。
对一个传统专业进行改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并不是增减几门课程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专业改造牵涉到观念的转变、教法的改良、课程的改设、实践体系的建构、教师角色的改变和能力的提升等。笔者认为首先必须改变传统观念, 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实现自觉, 否则只能是小打小闹的局部改良而已。
1、马克思实践观为应用性改造提供了本体论基础。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 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学生需要通过实践, 不断积累个人经验, 扩大自己的认知范围, 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在全部教学活动过程中, 学生以内在体验的方式参与教学过程, 在过程中理解自己, 理解人生, 理解社会, 使人的精神世界受到启迪, 人的生活方式得到建构, 有效地促进人的发展, 从而实现人的价值。马克思指出, 人的劳动实践使“生产者也改变着, 炼出新的品质, 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 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 造成新的交往方式, 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
2、新知识观为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了认识论基础。
传统的学科理论学习的指导思想是学科知识论, 其隐含的假设是:所有的知识都是有用的;职业能力即知识的运用, 所以知识的传授要先行, 知识要有系统性、完整性, 实践课是理论课的演绎和附庸。人才培养方案一般按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含实习) 分别安排在前期、中期和后期讲授。在学习过程中, 先学枯燥、抽象的理论, 然后开展具体的实践, 对实践的理论思考在前, 作为思考对象的实践在后, 这脱离了职业活动的过程。
三、在先进理念指导下的专业应用性改造。
一个专业的改造不能仅仅是修修补补, 如果这个专业还有存在的价值和必要, 那就应该根据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 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进行重新定位, 在新定位的指导下对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育教学的各个要素作全面的调整。
1、结合专业、学校、社会三方, 明确专业定位, 重造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社会需求重新进行应用性中文专业的定位, 在专业定位的基础上重造人才培养方案, 是应用性中文专业改造的首要任务。在原来专业学习的基础上, 拓展专业方向, 寻求专业教学与市场需求的契合点, 是中文专业实现应用性的基本导向, 更是其在竞争中谋生存、求发展, 适应社会需要的途径。
中文专业的应用性定位应该在处于学科理论与职业技能之间的专业修养层次。在遵循专业教学规律的基础上, 科学建构课程体系:围绕核心能力培养设置类型课程, 并使各类型课程科学组合。形成“基础+方向应用模块、非独立实践环节课程+独立实践课程”的新课程体系。即保留基本的专业基础课程体系, 但适当压缩学时, 增加应用性的方向课程;强化实践教学, 除了在一些课程内安排实践教学环节, 还设置相对集中的培养能力的独立实践课程。
2、培养双师型人才, 打造适应专业改革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 也是专业改革的关键。要能够按照新形势下的课程设置来开课, 对于教师无疑是一大挑战。从现职教师情况看, 大多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和教授、副教授职称, 但缺乏与所授课程相应的社会实践经历, 对社会于中文专业人才的素质能力要求知之不详, 不能充分胜任教学实践活动。教师的这一局限将成为中文专业应用性改造的短板和瓶颈。培养双师型教师是应用性中文专业改造的关键所在, 而这首先需要转变教师的观念。教师必须认识到专业改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自觉、主动地适应改革的需要。
3、围绕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良。
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能力表述为:合旨得体的言说和写作能力、自如灵动的沟通与策划能力、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等。教学的重点围绕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来展开:提炼汉语言文学核心课程的理论精髓,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突出专业方向课程、选修课程的实践内涵, 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如前所述, 课程体系分别调整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 且包含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与要求, 因此要求教学方式方法相应的进行调整。
如不包含实践环节的课程, 鼓励老师进行课程应用性探索, 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处理好传统与创新的关系。改变传统的“一言堂”讲课方式, 增加师生互动,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自读、自讲、撰写小论文、专题讨论等形式多样的方式, 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充分展现自身, 增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手段上,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成果, 并引导学生适当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 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得到锻炼,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学生开列专业和非专业的参考阅读篇目, 引导、指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 成立各种以兴趣爱好为导向、紧密联系专业的社团, 如文学社、话剧社、影评社等, 创办自己的刊物、论坛和活动阵地, 使学生通过社团活动延伸专业学习。
摘要: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当今社会新的人才需求架构下进行应用性改造是必然、明智的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新的知识观为专业应用性改造提供了本体论、认识论的基础, 为高校知识教育向能力培养转变以增强学生就业能力的实践摸索提供了理论依据, 指明了专业改革的方向, 有效地指导了具体专业的实践教改活动。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应用型,教改
参考文献
[1]方一新、程若旦、许玲玲, “文革”后二十年中文系培养毕业生情况调查与分析[J], 现代教育科学, 2004 (2) 。
[2]张英彦, 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探析[J], 科学教育研究, 2006 (9) 。
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问题 篇8
汉语言文学是研究中国语言的词语、语法、句法, 赏析中外古今诗歌、散文和小说等众多的文学作品, 熟悉并掌握有关我国编辑出版的相关知识的一门学科。在我国,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门相当古老的专业, 曾经受到众多青年求学者的狂热追求, 并且该专业也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语言学家和文学家。但是, 随着历年高考报考人数的增多, 汉语言文学专业出现了社会需求过度饱和的现象, 造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难。另外,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往往不能够及时的将所学的相关知识转化为经济效益, 所以人们对待汉语言文学专业慢慢趋于理性, 每年报考该专业的考生也渐渐变少。如何让汉语言文学专业保持新鲜的生命活力是现在每个开设该专业的高校必须面对的问题, 这就要求高校对该专业的教学体制及时地做出相应的改革, 地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 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步伐和潮流。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面临的问题及分析
第一, 汉语言文学专业特征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潮流不相符。当前的社会是一种市场经济社会, 经济社会以经济利益为主。但是, 与自然科学类专业相比,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不能够及时地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转化为盈利, 这就导致了社会对人文类专业产生轻视、忽视, 使该专业面临生存危机。
第二, 由热门专业变为冷门专业。在过去的高校精英教育模式下, 汉语言文学专业曾经受到广大师生的热烈追求, 该专业的毕业生也都从事于企事业管理、中小学语文教师、媒体等行业, 工作条件优越, 社会地位较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多, 导致高校开设各种新专业, 并且猛烈扩招。这就必然引起毕业生的就业竞争, 尤其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这样的人文类专业就业变得更加困难。
第三, 汉语言文学专业产生很多新专业。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 汉语言文学专业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于是高校开设了许多原本属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 例如新闻学、文秘、广告学等专业。这就导致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性更为明显, 汉语言文学专业不仅与这些新兴学科之间产生竞争, 而且失去了原本的特色。
三、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可行性分析及具体对策
1、提高该专业应用性的可行性分析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提高不仅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可行性。从该专业目前面临的问题来看, 本身就具有很好的现实条件对其进行改革, 该专业设置历史悠久, 有很深厚的教育教学经验可用, 因此在这些基础上都有助于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并且, 该专业应用性的提高不是从零开始, 很多教育学家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提高都做出过相当可惜的成绩, 取得了一定的改革经验。因此尝试着提高该专业的实践能力是可行的。
2、怎样提高该专业的应用性
面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进行改革。但是本文认为, 应该重点从以下三方面采取措施来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三方面层层递进, 互相依存, 只有三个方面的改革齐头并进, 才能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得到提高。
(1) 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培养方案
高校里任何专业的就业情况都应该是该专业设置之初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如果某一专业只是搞片面的知识传输培养而不注重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情况, 这种专业的前景不容乐观。汉语言文学专业也不例外, 学校应该利用现有的条件, 将该专业的培养类型由学术型培养慢慢向技能型人才培养过度。首先就是要对培养方案进行改革, 例如, 优化课程结构, 可以适当扩展一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研究方向, 在保留必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 适当的压缩学术型课程的课时, 增加一些实践性课程, 强化将基础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2) 提高教学质量, 改善教学方法
汉语言文学专业不同于理工科类专业, 高校教育工作者不会通过简单的知识灌输就能将该专业的知识技能传输给学生, 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应该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 尽量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教授知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寓教于乐, 让学生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还能将这些知识在具体的实践中应用得当。此外, 将社会的发展应该与本专业的教育紧紧联系起来, 及时地将现阶段研究成果应用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去。与此同时, 高校还应该注重学生在社会上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在以后的社会竞争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只要高校对该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改革, 教育工作者就可以在新的培养方案基础上进行课程的优化, 改变教学思路, 改善教学方法,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 加强对该专业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前两个方面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涉及的是教育工作者, 但是在学生层面的改革也同样的重要。如果只涉及教育者的改革而不注重被教育的改革, 那么最终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在学生层面的教育改革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从目前的毕业生调查来看,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在综合能力等方面都有较差的评价, 就业面及就业率等都不如新闻传播、播音主持等专业。但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不应该仅仅限制在语言学这一小的就业方面, 相反, 还应该将该专业的就业向外扩展, 比如广播、文秘、广告、新闻等专业, 在职业技能等方面着重培养学生, 让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的需求。
此外, 还应该注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在哪些方面有兴趣可以着重培养这些方面的能力。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可以让学生在面对新的问题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不至于束手无策, 让学生在不断变换的社会环境中从容面对。
四、结语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改革已势在必行, 最重要的就是对该专业的应用性提高进行改革。改革不仅可行, 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专业应用性的提高主要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两方面进行改革, 包括培养方案的改革、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只要在这些方面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背景进行深入的改革, 定将取得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马腾.试问如何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J].中国科技创新, 2012 (25) :93-95.
[2]周娟.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问题及解析[J].青年文学家, 2013 (30) :96-97.
[3]贾波.关于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问题分析[J].才智, 2013 (22) :33-34.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问题的探讨 篇9
1.汉语言文学专业现状及发展方向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传统专业之一,发展速度相对稳定,学生就业方向主要是以教育领域、企事业单位为主,就业面比较窄。近年来高校招生力度加大,导致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数量远远超出用人单位招收名额,使大多数学生无法就业,自从2009年金融危机的到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难度持续走高。由于大多人都忽视了本专业与市场的联系,从而影响了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就业意向。其实,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面是非常广的,涉及教育、新闻媒体、网站、科技、文化、宣传、旅游等等很多领域。针对现阶段社会发展形势,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方向可以朝着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1)可以向农村或者边远地区发展,虽然当前的条件没有大城市优越,但你可以和那些地区一起发展、一起成长,也许有一天你会喜欢上那里的一切。(2)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非常广阔,不要仅仅局限在以往的就业面,可以向新兴产业进军,发展空间非常大。(3)民族地区人才缺乏,国家很注重民族地区未来的发展,民族地区与外界的往来也会越来越频繁,发展也会越来越好。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去那里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针对解决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问题的意见 :(1)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2)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专业课程设置,突出专业特色,根据社会需求来制定人才培养方向。(3)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任何企业生存和发展都需要人才,用人单位看中的不仅是你今天的表现而且还有你今后的发展,今后为企业带来的利益,所以当代学生不仅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4)搭建更多的就业平台,由于以往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面非常窄,所以要多方位搭建学生就业平台,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和就业机会。
2.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前景
学科的应用性是指将学科的理论知识转变成实践应用能力或者是指导实践进行发展的能力,同时包括该专业毕业生能够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深入改革,汉语言文学专业也开始逐步转型,依据教育理论,学科是否能够发挥其应用性是衡量该学科体制是否健全和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但是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特有的性质和受到传统教学为其的定位,在社会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不是很普遍,学生的就业去向非常少,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定位越来越低,忽视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特点,没有发挥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阻碍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和专业毕业生就业及发展前景。
2.1 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
汉语言文学是传统的人文学科,注重人类精神文明建设和理论建设。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变化,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增加,这致使汉语言文学教育者必须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方案进行一定的调整,在调整后的教学体系下,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能力等。汉语言文学专业对于社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语言和文字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汉语言文学专业,二者相辅相成,汉语言文学专业想要存在也必须向前发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2.2 汉语言文学应用性问题提出的背景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个传统的专业,在中国社会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为社会发展做出很大贡献,是我国社会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长期以来本学科发展比较稳定。国家教育部从1998年至2003年,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13门课程基本没有改动,教育界人士普遍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是传统专业中底蕴最深厚的一个学科,也是大学教学体系中最稳定的一个,它有着学科自己的特性和独特的魅力。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增加,专业型人才越来越多,从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落后于快速发展的社会,传统的教学方式仅仅能培养学生“纸上谈兵”,却不能给予学生在“行军大战”的经验,这种教学方法很不利于学生就业。有人曾做过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5% 左右的毕业生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社会适用性不强,大概得一年以上才能够适应工作环境,大多数毕业生在把所学转换成所用的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难度。汉语言文学专业很长时间被认定为是教育界专家、学者的摇篮。毕竟社会上对这些人才的需求量是有限的,汉语言文学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并解决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人才的问题。
3.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依据
针对一个传统专业进行改革是一项重大而且复杂的工程,专业改革牵涉到传统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改变、课程设置的改变、实践体系的重新构建、教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等等。其中最首要任务是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传统观念的改革,否则只能是治标不治本,仅仅是表面的改良,达不到彻底改变汉语言文学专业所面临的局面。
3.1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关于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的一项重要理论依据。社会生活原本只有实践,是理论的出现把实践变得神秘起来,理论都是从大量的实践中得出的,所以科学的理论都可以在实践中得到合理的解答。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应该通过大量的实践积累个人的经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从而理解自己、理解社会,培养自己的精神文明建设,未来的人生得到从新构建,提升自己的价值观念,对社会赋予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为当今社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教学的过程中,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检验理论知识,重新演示理论产生的过程,还可以从中获取新的知识,创新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动性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按照社会发展需求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使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增多,尽可能地让专业人才得到社会的认可,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根据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标准,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改造,最大发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
3.2 以新知识观为理论基础
汉语言文学专业传统的理论学习的指导思想是 :所有的知识都是有用的,而能力是理论知识的运用,所以需要先教学生理论知识,并且知识要系统、全面,所讲述的内容非常多,所需时间也较长。而随后的实践课仅仅是前面理论课的附属课,所用时间不及理论课的一半,根本得不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传统人才培养的课程安排大多前期讲授 :文化基础课,中期讲授 :专业基础课,后期讲授 :专业课(含学生实习)。在整个过程中,先是学习枯燥的理论知识,然后才开展具体的实践课程,对实践的理论在前,作为思考对象的实践在后,这样的安排脱离了正常的职业活动轨迹。正确的课程安排应该给予实践课更多的课时,并要与理论课相穿插,这样效果才会好。以新知识观为理论基础,以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改革创新,让汉语言专业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4.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几种方法
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不仅仅是在传统方案上修修补补,而需要改变以往教育界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想法,站在适应社会发展的角度重新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定位,并且在教育教学方面也需要重新制订方案。汉语言文学专业在社会上有着很重要的位置,社会发展离不开汉语言文学专业,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要根据社会发展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需求,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从新给予定位,在新定位的指导下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做出全方位的调整。
4.1 明确汉语言文学专业定位,重建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当今社会发展需求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定位,在专业定位的基础上创建新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打破汉语言文学专业稳定性,以适应社会为前提进行改变和创新。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转变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观念,从社会需求入手,寻找专业教学与社会需求的契合点,从而对其进行改造和调整 ;其次,各院校课程设置需要一些变动,因为要扩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以往的就业方向很少,不利于专业未来的发展 ;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旧的教课方式有所改善,以往的讲课方式主要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少参与主动性,这样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毕业以后大多毕业生都需要很长时间来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所以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2 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以往在教学过程中通常用写作能力来评判学生的专业成绩,并且是唯一的评判标准,这种评判方式太单一,无法正确检测学生的成绩,并且会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重点放在写作上从而影响学生忽视语言表达和阅读理解能力的学习,教师应该结合所学专业特点,全面展开对学生的培养和考核,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这样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5.提高专业应用性对汉语言文学的意义
5.1 提高专业应用性对汉语言文学的意义
人类生存离不开语言文字,社会发展也离不开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虽然汉语言文学专业不是每个人的必修课,但社会发展却离不开汉语言文学专业型人才。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有必要存在,但存在就需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否则就会被淘汰,而如今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速度已经落后于社会的发展速度,所以要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调整、创新,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有利于本专业的发展、有利于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有助于提高社会对本专业的认可度以及满足社会发展对本专业的需求。
5.2 汉语言文学专业可行性分析
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可行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很强的理论基础,理论是从实践中得出的,任何理论在实践中都可以得到解释,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有效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 ;第二,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具有一定的优势,因为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了,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教育基础和教学经验,而且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也有过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这些对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都是非常有利的条件。
6.结束语
语言实用性 篇10
一、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
第一, 立足于专业知识的强化, 构建扎实的学科基础。
注重传统中文基础和现代实用中文基础的统一。中外文学史、古代和现代汉语、文艺理论三大课程体系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中文基础, 但是, 在教学中, 单纯依靠这些基础, 学生在毕业走向社会后, 并不能适应社会生活, 教师需要在这个基础之外教给学生现代实用中文基础, 即应用文体写作基础、新闻学基础和现代传媒技术基础。把两个方面的基础有机统一起来才能让教育体现学生学习知识的应用性。比如: (1) 让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 在学习期间完成一定的阅读任务。并借助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给予引导。这样学生就拓宽了视野, 在阅读中获得多门学科的一般知识, 具有较好的人文、科学和艺体素养。同时, 让学生具备了文学阅读与鉴赏能力, 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 理清思路, 概括要点, 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能以积极的鉴赏态度, 感受形象, 品味语言, 领悟丰富内涵, 体会艺术表现力, 努力探索其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 了解其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的能力。 (2) 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能力的欠缺是当下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 针对这一情况, 自招收第一届学生以来, 我们就制订了严格的写作培训方案。让学生完成一定量的作文, 文体不受限制, 旨在训练学生的文字基本功, 求得语言表达的文通字顺, 培养他们的基础写作能力。在此基础上, 培养学生文学评论的能力, 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析问题与评论语言的技巧。
第二, 培养学生的能力结构。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素质主要通过本专业所学习的知识及其相对应的能力表现出来。其能力结构基本构成要素如下。1.培养学生的一般学习能力。知识的掌握、学习是学习各种能力的体现, 是认知能力的整合和思维活动, 是学习的根本。具体包括, 学习的记忆力、观察力、探究思考力、想象力、观察力等。2.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指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比如, 写作、阅读、科研、对本专业的知识运用等。3.普通话听说能力。学习汉语言专业, 普通话是最基本的要求。学生要掌握普通话的发音、变调、轻声、儿化等知识以及自己方言与普通话对应规律, 能正确地辨析和纠正自己运用普通话时的方言土语, 掌握一定的朗读方法与技巧, 能使用普通话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作品, 并能自由熟练地使用普通话进行沟通和交流。4.应用文写作能力:应用文包括座谈会纪要、迎送辞、自荐书、总结、调查报告、实验报告、专题报告以及事物说明的应用文等, 要求做到要点明确、条理清楚、格式正确、语言流畅。
二、注重实践性的教学环节
传统的教育是封闭式的教学, 中文教师凭借一本书、一个粉笔让学生去记忆、写、练。教师只是在僵硬地传授课本内容, 不是技能的培养。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容易眼高手低, 走到工作岗位后会茫然不知所措, 知识不能驾轻就熟地应用, 导致学生在社会上缺乏立足的根基。所以, 学生的专业技能不能只停留在理论的层面, 而是既明白了道理, 又学会了运用。我们要结合专业、学校、社会三方, 明确定位, 制定人才培养策略, 是应用性中文专业改造的首要任务。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 寻求专业教学与市场需求的契合点, 是其在竞争中谋生存、求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途径。
应用性的教学是通过理论基础知识, 理论联系实际, 开展深入浅出的教学创新工作, 将书本与实践相挂钩, 提高学生对于学科间融会贯通的能力培养, 着眼于汉语言文学的应用, 创建和谐的教学体系。我们只有注重基础课与应用的结合, 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 才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把握和灵活运用,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因此, 在教学计划中, 我们要进行专业知识的拓展, 增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 兼顾学生的文化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不足的现象,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落实到每一个环节, 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其一, 课内外相结合。让学生走出校门, 鼓励学生参加很多活动, 学校为学生的实践搭建平台, 挖掘学生的潜力。通过对社会的了解, 为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了衔接, 帮助学生完成由学校走向职场的过渡阶段。其二, 建立实习基地。应用性人才培养主要体现在工作能力上, 为此, 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 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做到学以致用。学校与用人单位合作, 进行岗前培训, 整合教育资源, 通过各行各业来适应毕业生实习多样化的要求。
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问题 篇11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应用性
近几年,随着我国的发展越来越好,科技研发、教育事业等随着信息化的进步,更多的国际友人开始被我们的中国文化深深吸引,尤其是对中国语言的吸引。在这种环境下,中文成为了现代国际交流的方式之一,随之开始在国内也开始被发展起来。中文开始被教育部列入到教学课程中来。我国教育部将中文系设立为多个专业,但是我国的大多数学校只设立汉语言文学专业。对于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只按照两种科型来培养学术型人才,第一种为科研型;第二种为教学科研型。因此,在进行课程的拟定时,也是根据教学模式进行制定。但是,随着我国社会发展越来越好,人们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也有了新的认识,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随之产生的问题也逐渐增多,在现在教学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问题。因此,站在教学的角度来看,决定该学科是否被广泛应用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是否建立一个完善的教学体系;第二个是是否具备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这两个因素是评定该学科的应用性的主要标准。
一、汉语言文学的意义
(一)精神与文化文明的象征
汉语言文学的改革是和我国社会特定的改革紧密关联在一起的,但是随着社会发展步伐越来越快,导致汉语言文学也随之出现了改变。汉语言文学将单独个体的命运逐渐融合到集体的命运中,它在人们的身体中起着唤醒人体全部的生长力量的作用。正是因为这种力量,才促使着人们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汉语言文学不仅是推动我国民族发展的重要的思维方式,同时也是将我国的历史文化表达出来的表现方式。它积累我国整个民族发展的各种信息,其中包括我国各个民族的精神体系、我国各个民族的文化构造、我国各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我国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等等。汉语言文学不仅是我国各个民族的精神的象征,同时也是我国各个民族的文化文明的象征。它记录着我国从各个时期的喜怒哀乐。由此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汉语言文学是我国各个民族精神和文化文明的象征,它不仅完美展示了我国人民和自然之间的友好关系,同时也表现出了我国人民对命运的接纳和满足,以及表达了我国人民的安土重迁和辛勤朴素之情。
(二)与思维密切联系
马克思曾经说过:“语言不仅是思维本身的要素,也是思想的生命表现的要素;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汉语言文学与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思维的表现方式有两方面,第一方面是抽象思维;第二方面是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主要有三种表达方式,第一种是概念表达方式;第二种是判断表达方式;第三种是推理表达方式。形象思维要有两种种表达方式,第一种为想象表达方式;第二种为联想表达方式。因此,在现在的汉语言文学授课的过程中,有大部分的文学作品都采用形象思维,例如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叙述文的阅读、写作等。而在进行说明文的阅读、议论文的阅读、写作时,一般采用的是抽象思维。
二、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的必要性
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特点与现实需求的意义来看,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时非常有必要的。
1.为了迎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就需要在现在的教学管理中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能力进行提升。由于在现在的社会发展环境的带动下,各个企业需要一些具备综合素能的专业人才,那么要符合现在企业的要求,就需要具备两种能力,第一种为具有超强的语言分析能力;第二种是具备语言运用能力。因此,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的必要性,是迎合现在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要的关键。
2.由于人们越来越重视素质教学,那么要想迎合现在的素质教学的要求,首先就要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根据现在我们国家推行的素质教学来说,它的主要目的就是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进而实现提升学生的综合品质。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的必要性,主要目的就是将传统的重视理论知识的观念逐渐演变成重视学生的实践学习,进而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从中寻找有效的解决对策。因此,通过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的必要性,不仅可以促进社会更好的发展,同时也能满足社会各界对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
3.根据现在的教育发展趋势来看,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的必要性是现在的教育发展趋势体现所在。根据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充分专研,汉语言文学是现在的教育发展趋势主要专研对象,因此,通过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的必要性,不仅可以促进社会更好的发展,同时也能满足现在的教育发展趋势的需求。
三、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策略
(一)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随着社会脚步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已经已经满足不了现代化的教学需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制约的我国教学的今后发展。因此,为了迎合现在的教学需求,就要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改善,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而给学生的今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进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时,为了迎合现在的教学需求,不仅需要教师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所谓“授人以财不如授人以技,授人以果不如授人以苗”一个道理。只有教师提升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可以保证学生的遇到任何问题时,才不会出现不知所措的现象。
(二)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及时增减课程胧化课程结构
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很强的人文气息,因此,要想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的必要性,就需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及时增减课程胧化课程结构。在对课程胧化课程结构进行增减时,需要根据现在教学发展的情况进行合理的制定,进而将学生的课程进行不断的完善,从而实现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同时也将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构造有了新的认识。
(三)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质量不断改善教学方法
专业的学习是学生充分了解汉语言文学知识的重要渠道,因此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质量,还要对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完善。并且借助先进的教学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提升整个教学质量的目的。
四、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叙述,我们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有了新的认识。对于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不仅可以提升自己在社会中的应用价值,同时也能和好的时应到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因此,为了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不仅要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的教学质量,不断改善教学方法。因此,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给教学事业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方面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张爱明,宗瑞. 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问题及分析[J]. 大众文艺,2011,08:234-235.
[2]靳瑾. 浅谈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问题[J]. 教育教学论坛,2013,17:186-187.
[3]万宏韬. 浅议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问题及对策[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12:283.
语言实用性 篇12
一、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的现实意义和可行性
1、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现实意义
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方面, 本文认为具有如下现实意义:第一,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应用性提高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所需。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是综合性的应用人才, 如何对语言进行有效分析、并加以运用是对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第二,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应用性提高是当前素质教育的本质所需。我国的素质教育推行已经遍及全国各院校, 而现在正是高校实行素质教教育的关键时期,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所在在于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而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 就是要将学科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语言文学专业在社会发展中成为具有推动性作用的理论体系, 这正符合素质教育对人才的需求。第三,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应用性提高是当前学科发展的规律所需。作为以语言文字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专业, 汉语言文学的语言特征非常强, 因此就决定了它应该具有易用性这一特点。
2、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可行性分析
本文认为, 提高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应用性不仅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时还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从汉语言文学的学科特点来看, 它具有很好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 在实践指导方面, 理论是有力的科学武器。在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方面, 理论基础是非常雄厚的, 如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有关语言学方面的理论。第二, 从汉语言文学的现实情况来看, 它具有很好的现实条件。作为一门传统专业, 汉语言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长期的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因此有助于其应用性的提高。第三, 也有很多学者在学科的发展中, 对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提高做了较多尝试,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
1、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的能力
社会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 因此, 学校的教学也要与时俱进。以往的那种学生被迫学习的方式已经不再适应, 只是通过被动的学习并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真谛。因此, 在今后的汉语言专业教学中, 老师应该一改被动的教学模式, 即老师讲、学生记的模式, 应该让学生真正融入到学习当中个。素质化教育的今天让我们不断认识到传统教育的劣势, 它给教育带来的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伤害。因此, 要实现素质化教育, 必须对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突破。为了实现这一目的, 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是一条必然之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方面是很广泛的。然而广泛的就业面就需要学生具备广泛的知识, 因此创新必不可少。
2、用创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专业教学
(1) 突破学科专业限制, 进行教学内容创新
在汉语言文学的专业设置上, 我们应该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 以学校办学条件和生源条件为基础, 进而实现为社会培养多元化的、应用型人才目的。在人才的培养定位上, 我们应该由传统的学术型人才培养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化。
(2) 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富有很强文化特征的专业, 因此对学生的文化底蕴要求很高, 如此才能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 进而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如老师和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研究心得转化为一些影视作品, 为地方的旅游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同时, 学校的科研工作也可以进入文化产业化的道路, 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不管是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输出方面来说, 还是从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特征来说, 其应用性体现在为地方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发展动力上,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应该定位在“为地方社会服务”。
3、从提高学生的就业考虑来提高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
通过对《中国大学生就业》这一杂志的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在中文类中,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明显低于新闻、文秘和广告等专业, 同时对于这一专业的学生, 社会还有综合能力较差、专业化水平较低等方面的评价。因此, 学校在今后的专业教学中要以相关专业为底蕴, 以提高其适应社会职业的应用性。在学生就业率的提高方面, 汉语言文学在教学上不应该仅仅局限在对汉语言文学本身的教育上, 还应该与语言文学方面的发展、相关就业因素等结合, 综合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汉语言文学是一门传统专业, 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衍生出很多新兴的专业, 如广告、文秘、公共管理等, 这些专业都与汉语言文学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 因此, 在确保具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 将职业应用性纳人到专业培养体系中, 形成相关的技能培养模块, 打破既有的专业界限, 更大程度上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优势发挥出来。
结论:
作为一门传统专业, 汉语言文学在长期的发展中已经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教学经验, 并且在教学体制和内容方面也很固定。在高校的招生和就业方面, 汉语言文学也曾经是招生人数最多、就业最好的专业。然而当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 使得汉语言文学面临一个非常转型期。如何为社会培养多元化的应用型人才是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 在新时期, 汉语言文学唯有在自身特质的前提下, 对传统的体制进行重新定位, 不断提高应用型教学水平, 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满足社会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万宏韬.浅议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问题及对策IJ].时代教育, 2010 (12) :283
[2]张爱明, 宗瑞.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问题及分析IJ].大众文艺, 2011 (8) :234一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