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基本认识(精选8篇)
语言基本认识 篇1
二、程式要条理通顺
1,在比较判断的过程中,邻近值不必连比,
CMPAL,0
JEABCD0
CMPAL,1
JEABCD1
CMPAL,2
JEABCD2
..
应为:
CMPAL,1
JNEABCD0
ABCD1:
..
在标题为ABCD0中,再作:
JAABCD2
这种做法端视时间效益而定,似此ABCD1之速度最快。
2,未经慎思的流程:
ADDAX,4
ABCD:
STOSW
ADDAX,4
ADDDI,2
LOOPABCD
..
稍稍动点脑筋,就好得多了:
ABCD:
ADDAX,4
STOSW
INCDI
INCDI
LOOPABCD
..
3,错误的处理方式:
MOVBX,SI
ABCD:
MOVBX,[BX]
ORBX,BX
JZABCD1
MOVSI,BX
JMPABCD
ABCD1:
LODSW
..
上例应该写成:
MOVBX,SI
ABCD:
LODSW
ORAX,AX
JZABCD1
MOVSI,BX
JMPABCD
ABCD1:
..
4,错误的流程:
TESTAL,20H
JNZABCD
CALLCDEF[BX]
JMPSHORTABCD1
ABCD:
CALLCDEF[BX+2]
ABCD1:
..
应该写成:
TESTAL,20H
JZABCD
INCBX
INCBX
ABCD:
语言基本认识 篇2
“绿色税收”, 是指有利于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各种税收的总称。除了税基直接与环境有关的资源税、环境保护税以外, 凡是能够间接地促进环境保护的税收, 如所得税、消费税、关税等都可以纳入“绿色税收”的范畴。
目前绿色税收的内涵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
1.根据排放量和对环境的损害程度来决定税率以计算排放税。
2.对生产出来能危害环境的商品或使用这种商品的消费者征税 (如对汽油征收的消费税) 。
3.在其他税收上提取与环境相关的备抵。
4.对于能够节约能源或减少污染的设备和生产方法给予可以采用加速折旧备抵法或降低税率的优惠。
二、我国绿色税收的现状及不足
我国现行的一些有关环境保护的税收政策与措施, 虽然也有助于环境保护, 但更主要的还是出于经济目的。这些措施包括:对“三废"企业的税收减免;对节能、节水等环保技术和环保投资的税收优惠;促进自然资源有效利用的税收优惠等。但是, 我国目前的绿色税收制度严重滞后于环境保护的需要, 存在明显的不足:
1.未形成绿色税收制度体系。
我国目前鼓励综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措施主要是行政手段和部分经济手段。行政手段主要是通过各种文件和规定等形式;经济手段主要是通过各种收费和罚款来实现, 这些措施相比税收的形式, 缺乏强制性和稳定性, 难以形成对生态环境的有力保护。
2.各税种相对独立, 联系不紧密。
现行税制中各税种自成体系, 相对独立。一方面税种多, 计算复杂, 增加了税收成本;另一方面税制内外有别, 不利于经济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原则的实现。
3.现有税制对保护环境发挥的作用较弱。
在我国的现行税制中, 也有散见于资源税、消费税等税种中保护资源的条款, 但主要目的是为了调节纳税人因资源地理条件优劣形成的极差收入, 对保护资源直接或间接地起到了一点作用。
4.绿色税收范围窄。
目前的资源税只对矿产品和盐征税, 其他资源都被排除在外。如土地、海洋、森林、草原等资源。计税依据是以应税资源的销售数量和自用数量, 不是开采数量, 客观上鼓励了纳税人对资源的滥采, 造成资源的浪费。
三、建立绿色税收的意义
绿色税收是指国家为了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税制。它是利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充分体现了国家既要保护自然环境, 又要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决策。为此, 发展循环经济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1.建立绿色税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 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就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税收在发展循环经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 具有宏观调控的功能。所以, 我国要早日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有必要建立绿色税收。
2.建立绿色税收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但市场调节有其自身固有的缺陷和弱点, 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 宏观调控手段则是弥补市场失灵的最有效的方式, 税收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 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建立绿色税收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3.建立绿色税收是我国经济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绿色税收这一概念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并在80年代得到广泛运用。目前, 世界很多国家已征收环境税。我国已成为WTO成员国, 我国的经济是世界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进一步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 更快地与世界经济接轨, 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我国就必须走建立绿色税收的道路。
4.建立绿色税收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有效措施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更深化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同时强调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因此, 在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 我们更应该注重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利用科学的技术手段, 实现资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 从而实现“五个统筹”的要求, 达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
四、建立绿色税收制度应遵循的原则
1.坚持以调控为主, 聚财为辅
应积极发挥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我国实行绿色税制应该在不加重企业负担的基础上, 结合目前税费制度的改革, 应及时将企业缴纳的大多数环保方面的收费并入税收中一并征收, 以避免重复征收, 加重纳税人负担。
2.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建立并完善我国的环保税制, 同时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但应以我国的基本国情为出发点, 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环保税制体系。
3.坚持专款专用的原则
税款专用是环保税充分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条件, 应当建立税收环保基金把税收用于政府建设的环保设施和重点工程上。同时, 又要为环保科研部门提供科研经费, 用科技手段来加大环保的力度。
4.要保持税收收入的中性
环境保护税应该体现出“谁污染谁治理”原则, 对造成环境污染, 破坏生态平衡的企业和个人征收重环保税。同时, 环保税应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进行合理、有效地分配, 以提高效率, 更好地治理环境, 同时兼顾税收的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
5.坚持依法征收的原则
在以前与环保相关的税收征收上, 经常出现“人情税"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在新环保税制中, 应体现对破坏环境的企业和个人依法征收的原则。
五、建立绿色税收制度的建议
1.开征新的税种——环境保护税
我国应将目前的各种有关环境污染的收费项目进行整合, 开征环境保护税。环境保护税的纳税主体应包括直接向自然环境排放污染物的所有单位和自然人。借鉴外国经验, 环境保护税的具体税目可以分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噪音等。在税基选择上, 以污染物的排放量课税, 在税率设计上, 实践中可采用弹性税率, 根据环境整治的边际成本变化, 合理调整税率, 同时对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污染程度的企业实行差别税率。另外, 还可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开征垃圾税, 以调控我国大中城市的垃圾污染, 通过垃圾税筹集垃圾治理资金。
2.完善现有的税种
(1) 完善资源税。
扩大征税范围。我国现行的资源税只设了七个税目, 对大量的自然资源免税, 容易造成对资源的无度开采和浪费, 导致生态失衡, 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要对非再生性、非替代性、稀缺性资源课以重税, 以保护稀有资源。将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并入资源税中, 共同调控自然资源的合理开采、开发。将现行资源税计税依据由销售数量和自用量改为按实际生产量计征。同时, 在资源税法中更加严格减免措施。
(2) 完善消费税。
可以通过对相关的产品征收消费税的方式, 提高其生产成本, 进而提高个人消费成本, 通过价格机制限制损害生态环境和资源的消费, 鼓励保护资源环境的“绿色消费”。应调整消费税税率, 对于导致环境污染严重的消费品, 如大排量的小汽车、摩托车等, 征收较高的消费税。也可根据实际情况, 调整消费税征税范围, 从而达到保护资源的目的。
3.完善现行保护环境的税收支出政策
应减少不易于污染控制的税收支出, 严格限制有毒、有害的化学品或可能对我国环境造成重大危害产品的进口, 大幅提高上述有毒、有害产品的进口关税。同时我国也应借鉴国际经验, 对合格资产实行加速折旧制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S].1993.
认识高血压基本药物 篇3
国家基本药物中的降压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种:
利尿剂:双氢克尿塞12.5~50mg Qd ;吲达帕胺1.5~2.5mg,1天1次(兼有扩张血管作用);安体舒通(螺内酯)20~40 mg ,1天1次或2次 。
β-受体阻滞剂:阿替洛尔12.5~50mg,1天2次(水溶性,可用于心脏功能不好的高血压患者);美托洛尔25~50mg,1天2次(心脏功能不好的患者使用更好);普萘洛尔10~50 mg,1天3次(不能用于有支气管哮喘的病人)。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主要用于高血压年轻患者或者有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卡托普利12.5~25mg,1天2次;依那普利5~10 mg,1天2次。
钙离子拮抗剂:硝本地平普通片及胶囊5~20mg ,1天2次或三次;尼群地平10~20 mg,1天2次。
传统的固定复方(国内使用有30年的历史):复方利血平(复方降压片);复方利血平氨苯喋啶片(降压0号)。
高血压的单药治疗
高血压患者中有40%的人群使用单药可以降压达标。不同的患者适合不同的单药,使用时请遵医嘱。
各类单药在使用时有选择时有哪些考虑呢?
噻嗪类利尿剂比较适合老年高血压患者。因老年患者吃盐多一点,所以老年高血压患者使用更好。如双氢克尿塞12.5~25 mg ,1日1次;吲达帕胺1.5~2.5mg,1日1次;呋塞米20~40 mg,1日1次。
β-阻滞剂主要用于年轻患者或者心率快或伴有冠心病的患者。如美托洛尔12.5~25mg,1日2次;阿替洛尔12.5~25mg ,1日2次。
钙拮抗剂,主要用于老年患者或者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如硝本地平5~10 mg,1日3次;尼群地平10~ 20mg,1日3次。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主要用于高血压伴有糖尿病的患者或者高血压伴有心力衰竭的患者。如卡托普利12.5~25mg,1日3次;依那普利5~10 mg ,1日2次。
高血压的联合用药
除了上述40%的患者外,另外60%的高血压患者需要联合用药的治疗方案。一般,医生会习惯采用以下的几种治疗方案:
噻嗪类利尿剂+钙拮抗剂(特别适合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或者80岁以上的老老年人患者);
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更好的改善器官的损害,同时降压达标会更好);
噻嗪类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β-阻滞剂+钙拮抗剂;
固定复方:复方降压片、降压0号=多种低剂量药片组合 。
高血压药物初始使用基本原则
1、年轻高血压、糖尿病高血压以及肥胖高血压建议首选ACEI。
2、年轻高血压、心率偏快者以及有冠心病病史患者,可先使用β-受体阻滞剂。
3、老年高血压患者可首选CCB和利尿剂
4、高危高血压(高血压伴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或肾病)开始就联合治疗。
常见的联合用药组合有:ACEI+CCB ,ACEI+利尿剂,ACEI+CCB+利尿剂。
高血压基本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1、使用利尿剂时应当注意低血钾的问题,特别是在大剂量使用时(双氢克尿塞25mg和吲达帕胺2.5mg)建议每1~3个月查一次血钾。
2、使用ACEI时有10%患者有干咳症状,可通过止咳药物部分缓解,如不能耐受者,咳嗽症状不缓解时需停用。
3、使用CCB时有2~10%患者可出现下肢浮肿,可以通过联合ACEI或小剂量利尿剂部分的缓解。
4、使用β-受体阻滞剂,年轻者2%有乏力感,老年者10%出现心动过缓(心室率>50次/分,无明显症状,无房室阻滞不需停药)。此药有停药后的反跳性心率增加,伴有冠心病的高血压患者停药时须注意。
5、降压0号和复方降压片大剂量使用时,由于有利血平成份, 老年人或有过脑卒中患者容易产生抑郁现象。
实例说明
病例1:年輕高血压
谢先生,34岁,体胖,吸烟15支/天;去年单位体检时发现血压高150/100mmHg ,间断服降压药物,最高血压180/106mmHg;近几周感觉头胀痛,在其它医院看病时测血压为154/96mmHg,予复方降压片,每天2次的治疗;其父48岁时患急性心肌梗死;BP:144/86mmHg, 心率88次/分,体重指数(BMI)32.3Kg/m2, 空腹血糖7.1mmol/L。
谢先生只有34岁,血压在I级水平(150/96mmHg)已服用复方降压片,但血压仍未达标。建议可供选择的降压药物有: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如卡托普利 12~25mg,1日3次或依那普利5~10mh,1次2次。
钙拮抗剂CCB:硝本地平10 mg ,1日3次或尼群地平10mg ,1日2次。
β-阻滞剂:阿替洛尔12.5~25mg ,1日2次或美托洛尔25~50mg,1日2次。
为什么选用ACEI呢?因为年轻及肥胖患者常交感或RAAS的激活,是使用ACEI的常见人群。此患者有血糖增高,空腹血糖>7.1mmol/L,糖尿病患者首选的降压药物是ACEI。并且,此患者在使用的复方降压片中有利尿剂的成分,利尿剂加ACEI有协同降压的益处。
医生最终给这位患者的医嘱如下:
1、运动,减少体重;2、戒烟;3、复方降压片1片,1天2次;4、卡托普利12.5mg,1天2次;5、转诊医院做糖耐量试验(OGTT)确诊是否存在餐后血糖增高的糖尿病,便于早期的血糖控制。
病例2:高血压伴心肌肥厚
男性,56岁,高血压12年,间断服用降压药物。近4年常有运动后的胸闷和头晕;血压测量160/102mmHg,心率84次/分钟,心电图:左室高电压,V4 -V5 ST-T压低,胸大片:主动脉弓迂曲延长,左侧心影增大。目前服药:依那普利5mg,1日2次, 复方罗布麻1日1片。临床诊断:高血压左室肥厚。(研究显示,有左室肥厚的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比正常人高4倍。)
医生建议患者可供选择的基本药物有:
ACEI,如卡托普利12.5 ~25mg,1日3次或依那普利5~10mg,1日2次;CCB,如硝本地平10mg ,1日3次或尼群地平10 mg ,1日2次;ACEI +利尿剂;ACEI +β-受体阻滞+CCB。
为什么选用此3种药物进行治疗呢?原因如下:
1、此患者血压偏高,是2级以上高血压,需要联合治疗。
2、左室肥厚应首选ACEI,但单药治疗不足以使血压达标。
3、小剂量利尿剂氢氯噻嗪12.5mg加上ACEI可协同提高达标率,而β-阻滞剂在改善左室肥厚方面优于利尿剂。
4、ACEI可考虑选用依那普利10mg bid(因为依那普利改善左室肥厚的证据较多)
5、如血压还未达标,可考虑再增加CCB尼群地平10mg bid,直至血压达标 。
最终治疗方案建议为:依那普利10mg, 1日2次 ;尼群地平10mg,1日2次;美托洛尔12.5mg,1日2次。
病例3:高血压伴糖尿病、蛋白尿及肾功能损害
女性,62岁,高血压10年,每天服用珍菊降压片2片/日,血压可维持在136-160/82-96mmHg之间,有糖尿病史8年,间断服用二甲双胍0.25g,1日2次 。近期患者感觉夜尿增多,血压偏高至158/96mmHg 心率78次/分,尿常规发现蛋白尿1.0g/L,血生化检查;空腹血糖8.2mmol/L, 血肌酐120mg/dL,总胆固醇6.1mmol/L, TG (甘油三酯)2.2mmol/L 。
nlc202309040323
高血压、糖尿病、肾病是心血管肾脏事件的重要疾病,需要积极的治疗。注意:糖尿病高血压的目标血压:<130/80mmHg。建议患者选择的基本药物有:
1、ACEI:可以改善糖代谢,目前作为糖尿病高血压的患者初始药物。
2、CCB:对糖代谢物无不利的影响,与ACEI治疗较好的协同作用。
3、低剂量利尿剂:协同ACEI的降压效果。
医生最终医嘱为:依那普利10mg ,1日2次或卡托普利12.5mg ,1日3次;尼群地平10mg,1日2次或硝本地平10mg ,1日3次;双氢克尿塞12.5mg ,1日1次;阿司匹林100mg ,1日1次; 辛伐他汀10~20mg,1日1次。同时医生建议该患者到内分泌专科调节血糖,更换降糖药物。
为什么要采用上述治疗呢?高血压伴有糖尿病肾极病是极高危状态,要求更低的血压,其中ACEI是首选药物。这种类型的患者需要多种危险因素的综合控制,包括抗血小板、降脂。需要注意的是此患者要注意肾功能的变化,因为治疗前血肌酐已经为120mg/dL,建议2周内检测血肌酐,如果增高30%以上,就需要减掉ACEI。
病例 4 老年高血压
女 ,78岁 ,20年前发现血压增高,10年前间断服用降压药物,近10年由于血压波动较大坚持每天降压0号1片,自述仍有晨起血压增高现象,伴头晕。查体:血压162/70mmHg ,心率62次/分;空腹血糖5.8mmol/L , 总胆固醇5.2mmol/lL ,血肌酐92umol/L, 心电图:V3-V5T波低平 。
患者为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其特点为收缩压高,舒张压低,脉压大;有晨起高血压现象;血压波动性大;有头晕的临床症状。单纯收缩压增高的危害多见于老年人,收缩压过高易导致脑卒中的发生和左室肥厚的发生。舒张压的过低,可导致冠脉的灌注不足,对已有冠心病的患者,可能更不利
高血压控制率随着患者年龄增长而降低。60岁到80岁,年龄越大,高血压患病率越大,同时对高血压的控制率越低。合理选择药物对老年人很重要。老年高血压的特点有:因味觉下降而导致的盐负荷高、低肾素、高交感;大动脉顺应性差;血压特点:收缩压高、舒张压低、脉压大。
老年高血压在选择药物应尽量使用单药,比如钙离子拮抗剂CCB或利尿剂。 推荐的联合治疗方案有CCB+ACEI;CCB+利尿剂;ACEI +利尿剂;复方降压片+CCB。
医生建议此患者选择的基本药物有:
1、 硝本地平胶囊5~10mg ,1日2次;尼群地平10mg ,1日2次;硝本地平普通片10 mg ,1日3次。
2、吲达帕胺 1.5~2.5 mg,1日1次。
3、加入上述药物如还不能达标则采用尼群地平10mg ,1日2次 + 双氢克尿塞12.5mg或加依那普利5~10mg,1日2次。
此患者目標血压应<150 / 90mmHg。
老年降压须注意的是:降压不能降得过快;低压不能降低过低;在降压的过程中要使患者能够耐受;要注意老年人是否存在其它疾病:例: 是否有冠心病?是否有脑卒中史?是否有糖尿病?是否有肾脏疾病?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讲稿) 篇4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源于实践,由于实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的认识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怎样来理解认识发展的过程,并从中把握其规律,这就是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首先,一起来看毛泽东《实践论》中的一段话:“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事实上,毛泽东的这句话就揭示了认识运动有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的不断循环往复就构成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第一个阶段
这个阶段是通过认识事物外部特征和现象逐渐把握事物本质的过程。主要涉及两个概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负责认识事物的外部特征,而理性认识负责把握事物本质。那现在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者的关系以及如何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的含义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它是认识的初级阶级。人的五种感觉器官主要是眼耳口鼻手(触)。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直接反映。比如天气很暖和,是你的触觉感觉到的;外面的房屋很高则是视觉发挥的作用。因为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所以它是认识运动的起始环节。
知觉: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外部特征的整体反映。从这个含义中,可以看出知觉和感觉的不同:认识从个别到全面。有哪位同学去过海边?能不能分享一下对大海的认识。
用感觉器官把握事物的整体特征,这个过程就是感认的第二种形式——知觉。事实上,刚刚这个过程并不是知觉,而是表象,是感性认识的第三种形式。表象:人脑对过去感觉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再现。
通过理解“表象的含义”,就能知道刚刚我们对大海的认识是表象而不是知觉。因为感觉和知觉强调的是外部事物就在眼前,可以直接感受到;而表象则是事后对客观事物的回忆。
同时,从感觉、知觉到表象,可以看出已经存在一个从部分到全体、从直接到间接的趋势。但总体来说,感性认识只是在直观地反映着外部世界,并没有深入对事物本质的探讨,所以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的特点是直接性。
我们要真正认识客观事物,不能只抓住其表面联系,更要把握它的本质,而认识事物本质而任务就交给了理性认识。
2.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的含义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它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和感性认识一样,理性认识也有三种形式。
概念:对同类事物共有的一般特性和本质属性的概括和反映。概念我们随处在用,如水果、民族、国旗。
判断:展开了的概念,反映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是对事物是或者不是、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思维形式。如肯定判断:知识就是力量;否定判断:人民就是公民。人民是政治概念,被剥夺了政治权利的人和破坏社会主义的敌对分子不属于人民,因而不包括全体社会成员。公民是法律概念,只要是有中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国公民。
推理:形式上表现为判断和判断之间的联系,从事物联系中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
从概念—判断—推理,是理性认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先形成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整个过程都表现为抽象概括,所以和感性认识相比,理性认识的特点更突出地表现在其抽象性、间接性上。
通过PPT上的表格,可以更直观地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进行对比。刚刚讲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形式和特点,可以看出两者的不同。但是它们之间又不是相互分离的,应该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它们的关系。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可能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我们需要感性认识,但是对于更深刻的认识世界,把握事物的本质,则需要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通过这张在几天前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广为转发的图片来理解这句话。小学生和大学生都同时看见了这张图片,这是一种感觉。但显然他们的认识程度是不同的。小学生可能只会关注图片本身,而大学生了解这幅画背后的时代背景和寄寓的深厚内涵,还可能潸然泪下。所以看事物要看其本质,感性认识有待上升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离不开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当然,不能用片面的眼光,而应辩证看待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过分重视感性认识,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如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只注重理性认识就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所以我们要辩证看待两者的关系,并不断推动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因为这个过程是从现象到本质,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才能实现。4.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条件
①勇于实践,深入调查,收集丰富的感性材料,这是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过渡的基础。习近平深入到贫困地区进行调研,在2014年全国贫困人口总数高达8000多万。八千多万贫困人口,这是获得的直观的感性材料。
②通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这是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过渡的关键。基于对感性材料的分析概括,明白是什么原因致贫,然后才能精准扶贫,“五个一批”脱贫路径正是基于对出现贫困原因的分析提出的。5.重视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不能仅仅依靠外部的输血,更要靠自身造血。
需要发挥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非理性因素主要指认识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动机、信念、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人的认识过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协同起作用的结果。例如郭亮村挂壁脱贫公路所体现出来的“永不言弃的太行山精神”就是非理性因素发挥积极作用之后的结果。
(二)从认识到实践——第二阶段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正确与否必须要在实践中加以检验。所以开展第二阶段是必须的。
1.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第一,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些都要在实践中进行验证。
第二,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屠呦呦进行疟疾研究,从中药中获取灵感提取出青蒿素,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造福百万疟疾患者。2.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①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才具有指导意义,才能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强大生机。
②一定的中介环节即实践目的、实践理念、实践方案等。
③理论必须为群众所掌握。“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推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到人民群众特别谈到了青年在推动发展中的作用。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仔细领会总书记精神,我们广大青年也可以将其转化为实践。
④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实现了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认识运动就算完成了吗?答案是既完成了,又没有完成。说完成了,是因为在由认识到实践飞跃的这个阶段,如果能够实现预想的目的,那么对于这一具体运动过程就算完成了。说没有完成,这是对于认识过程的推移而言的。任何过程,不论是属于自然界还是属于社会的,由于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
如改革开放初期在农村进行的土地制度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将正确的认识付诸于实践。但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农村人口逐渐转移到城镇或城市,导致农村土地闲置,这将极大影响农村的发展,根据新的实践的变化,提出了“三权分置”即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经营权流转的格局。1.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性
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人的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客观和主观的矛盾。从客观方面看,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人的认识受实践范围、立场、观点、方法、思维能力、工作经验和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
2.认识发展的无限性
由于客观世界是无限发展的,因而人类认识的发展也是无止境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
所以,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而道路是迂回曲折的;表现形态既不是直线式,也不是循环式,而是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
对业务员的基本认识 篇5
业务是指商品或者服务推销给客户或者用户的行为,而业务员就是从事这种工作的人,也称业务员,业务代表、商务代表等。
(一)业务员的两大任务
1.开拓客户与争取订单是业务员的主要工作,不管是新业务员或者中坚业务员,对于开拓客户,又展开商谈到争取订单,都必须下很大的功夫,即使本身再优秀水的业务员,如果不能与客户面谈,那么,尽管他具备再优异的商谈技术,都不可能拿到订单。
2.开拓市场的知识及技巧
当你新进入一家公司从事业务员的工作时,你不能希望公司交给你现成的客户,业务员对本行业的客户来源必须拟定出一套有系统的开发方法,要知道你所销售产品其客户的主要来源,收集客户群,并将客户区分,统筹管理。
(二)业务员的十大特征
作为业务员应将商品通过推广卖出,这就意味着优秀的业务员必须一开始就建立起优良的经销网络。何谓优秀的业务员?下面有十个方面能告诉你答案。①优秀的业务员有足够的信誉额度。如果业务员没有信用,商品就不可能卖出去。②优秀的业务员是在当地社会能立足,懂得所销售的产品,且建立有自己的基本客户群。
③优秀的业务员懂得如何销售产品,并且愿意投身时间和精力去做好销售。④优秀的业务员,具有吸引潜在客户上门的陈列室或者良好的业务经验,如若两者都有,那是最好的。
⑤优秀的业务员在销售后能很好地做产品售后服务。如果无法提供适当的产品维护,公司的信誉就危险了。
⑥优秀的业务员愿满足客户的要求,并且你的客户会再次为你带来生意。⑦优秀的业务员对公司和产品有正面的态度。他们会对产品改进提供建议,把经销权视为公司家族的一份子,不会因故或误解而背弃公司。
⑧优秀的业务员会尊重产业中其他的经销商。
⑨有些行业中,业务员总是代理两三种竞争品牌,不过太多品牌会让业务员分心,且能储存产品的仓库面积有限,另外,客户购买你的产品的信用额度也会随之降低,且缺少让你的产品成功的承诺。优秀的业务员不会想要代理所有竞争者的产品。
对延迟退休年龄的基本认识(精) 篇6
郑功成,中国人民大学 哪些因素影响退休年龄
在讨论退休年龄问题时,首先应当把握影响退休年龄的相关因素:一是人均预期寿命。寿命延长则工作年限应当适当延长,反之亦然。二是劳动力供求状况。供过于求时当然不能延长退休年龄,供不应求时则不可能不延长退休年龄。三是受教育年限。整个社会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工作年限就需要相应地往后延长,否则便是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四是人口老龄化程度。在少子高龄化条件下,整个社会的人口结构呈现老年化,就业人口的年龄必然会递增。当然,还可再列出一些因素,但上述因素无疑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在这些因素中,人均预期寿命延长、受教育年限延长和人口老龄化及少子高龄化现象均已不可逆转,而劳动力供求状况也在发生深刻变化,近年来局部地区、局部领域出现“招工难”、“用工荒”的现象,表明我国劳动力可以无限供给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因此,从战略上讲,延迟退休年龄不是由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前述影响因素发生变化后的必然结果。
基于以上的认识和判断,讨论这一重大公共政策问题的焦点或许不是要不要延迟的问题,而是以什么方式延迟、从什么时候开始延迟的问题。
2008年初,我们将延迟退休年龄的初步方案作为中国社保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的一项内容,概括起来就是一个目标、三大举措。一个目标是:明确提出到本世纪中叶(2050年前后)将基准退休年龄提高到65岁,并实现男女同龄退休;三大举措是:“小步渐进、女先男后、兼顾特殊”。这一研究结论的基本依据包括:一是人均预期寿命在持续延长。预测到2020年达77岁,2030年约80岁,2050年前后约85岁。二是人口结构与劳动力供求在发生深刻变化。少子高龄化趋势进一步加剧,劳动力供给总量在2015年越过顶峰后呈现递减的态势。三是代际公平的需要。即伴随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若不及时调整人生工作周期,必然导致年轻一代的养老负担越来越重,从而直接损害代际养老负担的公平。四是性别平等的需要。即女性应当具有与男性平等就业及基于劳动所享有的各种经济社会权益。五是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化任务基本完成。即再经过30-40年的努力,中国应当是一个成熟的现代化国家,人们的受教育年限进一步延长,劳动强度会大为减轻,从而会为劳动者工作更长时间创造相应的条件。六是国际上发达国家退休年龄的比较与参照。发达国家大多在上世纪中后期将退休年龄调整到65岁左右,一些国家甚至延长到了67岁。将基准退休年龄定为65岁并争取实现男女同龄退休作为本世纪中叶的目标,应当是我国理性且合理的选择。
理性的方案应坚持什么原则 要实现上述调整目标,理性的方案无疑是“小步渐进、女先男后、兼顾特殊”。
所谓小步渐进,是指从维护社会公平和减少震荡的原则出发,早作筹划较届时急变要好,小步渐进较短期内大幅调整要好,让公众有明确预期比糊里糊涂随大流好,必须避免短期内大幅或大步调整而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避免退休年龄波动过大对劳动力市场及劳动者个人生活与工作安排等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根据影响因素的变化趋势及时明确这一公共政策的中长期目标,同时采取分步渐进的方式加以实施,在兼顾各个群体和不同年龄段的人的利益的条件下,让劳动者对自己的工作与生活有稳定的预期,显然具有必要性。当然,小步渐进既可以一以贯之、持续不断地慢跑,也可以分两大步推进,即可以先在2030年前将男性基准退休年龄从60岁提高到62岁,女性从50岁提高到55岁甚至更高。
所谓女先男后,是鉴于现行退休政策女性较男性要早10年的现实,基于性别平等的需要,可以考虑先从女性开始,以逐渐缩小男女退休年龄的差距。所谓兼顾特殊,是指针对重体力劳动岗位、有毒有害劳动岗位等特殊情形,仍应允许在基准退休年龄前提早退休,对部分技术岗位劳动者则可以允许在基准退休年龄之上尊重本人意愿继续延长其工作时间。理性讨论退休年龄问题,还需要妥善解决好以下相关问题:
一是不同养老制度下过大的养老金待遇差距应当尽快得到缓解乃至消除。如果继续延续现行格局,公众对延迟退休年龄只有利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者的疑虑便难以消除。因此,应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步伐,并促使不同群体之间的养老金待遇差距不断缩小,最终趋向公平。
二是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急待改变。目前一些单位的劳动报酬不具吸引力甚至还不如退休后的养老金,这种状况不仅严重违背了按劳分配的原则,也必然助长一部分人对早退休的期待和对延迟退休的反对。三是对退休人员再就业进行必要且合理的规范。目前普遍存在的退休人员再就业现象,表明现行退休政策并未置换出等量就业岗位,它既扭曲了养老保险制度,也扭曲了平等就业制度与用工成本应当公平的市场竞争法规,对此需要做相应的规范。
四是做好人口老龄化和养老负担代际变化的测算。客观估量养老保险、老年福利及相关服务等制度的可持续性,以量化的指标来为延迟退休年龄并维护代际负担的公平提供科学依据。
五是需要创造理性的舆论和社会氛围。例如,不应当将学者的理论研究成果等同于现实政策,不能将理论上设计的2050年前后以65岁作为基准退休年龄的战略目标理解成马上就要延迟到65岁等等。需要澄清一些认识误区
误区一:以为延迟退休年龄是养老基金出现巨大缺口而急需弥补。
事实并非如此,一方面,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不存在缺口,“十一五”期间养老保险基金结余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递增,根据国家审计署近日发布的对全国社保基金的全面审计报告,全国社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已超3万亿元,其中养老保险基金超过2万亿元。根据2007年我们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的测算,未来30年左右我国不会出现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的现象,30年以后也有作为战略储备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予以弥补,何况还有不断增长的财政收入与强大的国有资产做后盾。目前一些地方,如上海,出现养老基金收不抵支的现象,是这一制度处于地方分割状态下的结果,它不能掩盖全国养老保险基金收大于支且累计结余持续增长的客观事实。因此,以局部地区养老金缺口为由来解释延迟退休年龄,显然是说不通的。
另一方面,在国际上,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状况并不必然构成延迟退休年龄的理由。在这方面最有发言权的国家,无疑是120多年前第一个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德国,该国采取现收现付财务模式,养老账户资金始终充足,2011年还盈余45亿欧元,德国政府决定从2012年将养老保险费率从19.9%(劳资缴费各占50%)降至19.6%,并宣布2012年养老金待遇继续提高,但同时也从2012年1月1日开始延迟退休年龄,即从现行的65岁逐步延长到2029年的67岁。世界养老保险制度的创始国并非因养老金缺口而延迟退休年龄,而是以人均预期寿命延长与人口结构变化作为依据,这是维护代际公平的需要。误区二:将弹性退休理解为任意退休制。
这显然是一种误解。任何公共政策虽然可以有例外,却必须有基准,这是确保社会公正的根本。因此,无论冠以何种新鲜名称或叫法,都应当有一个明确的作为共同基准的退休年龄规定,在此基础上才对某些人群允许有一定的弹性。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有的人总是占着岗位不撒手,或者不到40岁就办理退休的非正常现象。
误区三:将延迟退休年龄等同于恶化就业问题。
如果退休人员不再就业,则一人退休等同于新增一个就业岗位,延迟退休意味着等量就业岗位置换的延迟,但当前的情形却是大量退休人员再就业,这实质上部分消减了延迟退休年龄对就业的影响。同时,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现阶段虽然总量供给仍然偏大,但无论采取哪一种人口结构变化预测方式,都会得出2030年后劳动力供给大幅减少的客观结论,延迟退休年龄正是缓慢适应未来就业人口不足的需要。此外,应当相信政府不可能在短期内大幅调整退休年龄,“小步渐进”式的延迟必然将其对就业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综合考虑上述三点,延迟退休年龄对就业的负面影响就不值得夸大。误区四:认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不可靠。总有人夸大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财政危机,似乎只有自我保障或依靠市场,才能解除养老后顾之忧。但迄今为止,世界上并无破产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只有破产的商业保险公司。
德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120多年来一直运行平稳,在人均预期寿命80多岁的今年,居然还降低了缴费率并提高了养老保险待遇;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曾出现媒体围攻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现象,然而即使日本经济自1990年以来几乎零增长,也未见其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崩溃,反而是多家大保险公司的破产断送了日本保险业的神话;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易帜为资本主义,未见这些国家的老人领不到养老金;希腊债务危机,但未见希腊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破产等等。这些客观事实揭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即社会养老保险就是用来消除人们不确定的养老风险的,其可靠性在于,它确立的是政府、雇主与个人多方分担养老责任的机制,并由政府作为信誉担保人,加之事关基本民生,即使政府垮台也不可能让养老保险制度崩溃。
语言基本认识 篇7
本节课的教学, 我认为有两点比较成功:
一是在教学过程中, 我努力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际生活中的物体与几何中的长方体模型的观察, 使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认识空间中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让学生经历直观感知和思辨论证的过程.《课程标准》中指出: “几何教学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际模型的认识, 将自然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 教师可以将长方体内的点、线、面关系作为载体, 使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 认识空间中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 我坚持让学生利用手中的长方体模型 ( 课前发给学生的) 或手中的文具, 通过观察、操作、抽象概括空间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这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直观能力都有很大帮助. 从学生在课堂上的反馈情况来看, 学生很乐于在这种情境下去学习.
二是有效地借助了多媒体辅助教学, 使学生在对异面直线概念的认识上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课程标准》中指出: “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 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 ”因此, 在探究异面直线的定义时, 我利用几何画板设计了一个动画, 让学生观察静止时与运动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这一本质, 有助于本节难点的突破. 同时, 这种直观的视觉冲击有助于学生空间感的形成, 对后面教学异面直线的画法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在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 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或可以改进的地方, 下面我就重点反思一下这几个方面.
一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探究活动的有效组织与开展不够充分.《课程标准》中强调: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没有完全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汇报展示”这一学习模式, 课后反思时觉得自己关注的依然是自己的教, 并试图以自己的教去代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探究的学习过程, 这与《课程标准》是相违背的. 究其原因, 我觉得还是自己的角色扮演不符合课堂教学的需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 比如说, 在讲解空间直线与直线位置关系时, 我是通过指定长方体模型中某几条棱所在的直线引导学生说出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 然后用教具演示异面直线让学生观察并设问: 这两条直线平行吗? 相交吗? 之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得出异面直线的定义, 并要求学生指出定义中的关键词. 通过学生的课堂反馈及自己的课后思考, 觉得这样处理不利于知识的生成. 如果一开始我就让学生通过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模型或文具去找出或摆出两条直线可能存在的位置关系, 其中平行和相交学生容易处理. 如果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发现了两条直线存在既不平行也不相交的情况, 这时我再引导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去寻找、归纳这样的两条直线的特征, 并在此基础上尝试给这种新的位置关系下定义, 在定义的严谨性的探索过程中, 更好地体会定义的由来, 最后再通过动画演示和学生寻找实际生活中的例子, 加深对定义的理解, 让学生亲身体验问题发现到问题解决的全过程. 如果这样来处理, 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本节知识难点的突破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都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同时也会使得课堂更加充满生命活力, 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反馈结果的处理不够机智.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 几十名活生生的学生在一起学习, 他们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各异, 课堂教学中出现一些教学预设之外的情况是难免的、必然的, 当意外情况出现时, 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应当因势利导, 以变应变, 调整预设, 机智地驾驭课堂, 让课堂呈现别样的精彩. 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有些地方把握不到位, 比如本节课在开始的导入环节中, 我让学生观察国家游泳馆和校园中的建筑物图片, 包括学校的图书馆、科技楼、教学楼, 然后我提问: 它们都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 我预设是学生回答: 由点、线、面组成. 但是, 课堂上有的学生回答长方体, 有的学生回答球, 有的学生回答棱柱等等, 当时我就急了, 说: “从构成空间图形的基本元素来想, 它们可以看成是由点……”在我的提示下, 学生跟着我一起说出: 点、线、面. 听到学生终于说出我想说的了, 我很欣慰, 然后顺利地引入课题. 课后我想, 如果当时我就追寻着学生的思路, 说: “大家观察得非常仔细, 如果把这些建筑物的部分物体抽象成几何中的长方体、球、棱柱, 通过前面对简单几何体的认识的学习, 大家还能具体说一说这些几何体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吗?”这时学生可能会很自然地说出点、线、面, 然后再告诉学生空间图形是丰富的, 但是它们都可以看作是由点、线、面这些基本图形组成的, 进而引入课题. 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调动, 但我觉得要是这样引导学生说出点、线、面, 比直接提示学生说出来要自然, 学生不会感觉知识的生成太生硬, 同时, 这也是对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维的一种实践与训练. 还有, 在教学空间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时, 我试图通过观察长方体模型和利用文具摆放引导学生归纳出异面直线的定义, 学生回答的答案是: 不在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叫异面直线.这与我的预设回答有差距, 当时我就问: “是不在同一个平面内吗?”学生疑惑, 有的学生看书后回答是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 我顺势就给出异面直线的定义: 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叫异面直线, 并对“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做了强调. 课后回想, 这样不妥, 虽做强调但并没有回答为什么不能说成“不在同一个平面内”. 如果当时能利用长方体模型 ( 如下图) 举例说明: 观察可知, 直线a在平面α内, 直线b在平面β内, 它们可以说成是不在同一个平面内, 但是a∥b. 实际上, 它们又都在平面γ内. 所以, 不在同一个平面内这种说法不严谨, 它的含义是不在指定的某个平面内, 而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 指的是对任何一个平面, 这两条直线都不可能在其中, 所以这种说法更严谨. 定义追求的就是严谨求实, 这是数学家应有的思维, 也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态度. 如果这样做, 不仅能解开学生心中的疑惑, 同时也有助于对学生实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效教育.
三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对细节的把握不够完美. 教学细节是教师教育理念的一种流露, 教学风格的一种表达, 教学功力的一种表现, 把握住了细节, 便留住了一份精彩, 营造了一份美丽. 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有些细节仍然没有把握好, 比如在进行异面直线的概念辨析教学时, 我提问了一位男同学, 这名学生可能没有做好准备, 站起来显得很紧张, 我鼓励他不用紧张, 但他还是不能作出判断. 这时后面有一名同学高高举起了手, 我就让他回答了这一问题, 而且回答得非常好. 我很高兴地表扬了他, 并请他坐下, 但我却忽视了刚才那位紧张的同学, 让他一直在站着. 课后我的同事告诉我, 那名同学最后只好自己坐下了. 现在想想, 这样一个小疏忽可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如果在请另一名同学回答问题之前, 我能对那名同学说一句: “没关系, 请坐下想一想, 老师相信你一定可以解决问题的!”如能这样做, 我就不会内疚了. 再者, 在引导学生说出空间两条直线有哪些位置关系时, 学生说有平行、相交、垂直, 当学生说出垂直时, 我脱口就说: “垂直是相交的一种. ”这种说法在空间中是不成立的. 而当时我就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 导致说法不严谨, 对学生也是一种误导, 这可以说是本节课中唯一的一个失误. 还有在板书设计的紧凑性、教学语言的精练度以及鼓励性语言的使用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细节把握不到位的地方, 这些都值得我进行深刻的反思, 力求做得更好一些.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发现与认识 篇8
一、教学案例
第一部分: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1.板书:体积。
2.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体积。
3.课件出示:等底等高的长方体、正方体。
(1)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相等吗?为什么?
板书:长(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课件再出示圆柱和有关条件。
(2)谈话:这是什么?猜一猜,它的体积和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相等吗?用什么方法验证?
生:倒水的办法。(课件演示验证过程)
(3)师:猜一猜,圆柱的体积可以怎么计算?
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小结:这只是大家的猜测,还要进一步研究。
第二部分:推导圆柱体积公式
1.回顾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提问:还记得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吗?
结合课件阐述:把圆沿半径或直径平均分成若干份,用不同颜色表示两个半圆,将上半个圆沿半径打开,下半个圆也沿半径打开,再将两部分咬合在一起,拼成了什么图形?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S长=长×宽
明确对应关系,板书:S长=长×宽
S圆=πr·r
2.把圆柱转化为近似长方体
(1)谈话:刚才我们把圆转化为长方形,推导出了圆面积计算公式。如果要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可以把圆柱转化成什么?(长方体)
提问:怎么转化呢?四人小组交流。
小结:用不同颜色表示半个圆柱,通过直径沿高把圆柱平均切成16份,把上半个圆柱打开,下半个圆柱打开,两部分拼在一起,这是变成了什么物体?(近似的长方体)
(2)谈话:如果平均切的份数增加,平均分成32份、64份,这样一直分下去,物体会发生什么变化?(出示图片并提示:越来越接近长方体)
(3)提问: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有什么联系?四人小组交流。
生反馈,让生上前指一指,并板书:
长(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或长×宽×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或πr·r·h
教师整理学生回答,明确左右两公式的相通之处。
二、对教学设计和实践的初步思考
首先,反思例题呈现。教学中笔者对例题呈现是:先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图,提问两者体积是否相等,引出“长(正)方体体积=底面积×高”;再出示圆柱图以及余下问题。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分步递进出示问题,便于进行层层推进的思考与教学。如果三个图形整体出示的话,可以让学生整体感知三个图形的特征,教材的隐喻是“直柱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高来计算”这一事实,接着再提出如何验证的问题。这里出现的疑问是:不同的例题呈现方式,对学生的思考是否会产生不同影响?
其次,反思“圆柱的体积和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用什么办法验证呢?”该问题的回答。学生会怎样回答这个问题,教师的预设是学生可能会用操作办法——倒水法,即把三个图形看成容器,用“等积转换”的思路加以验证。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反馈正如预设,其他学生表示赞同。但研究教材发现,教材的编写意图是进行推理验证,即猜测圆柱的体积是否也等于“底面积×高”,再通过切分圆柱来证明。倒水法验证存在较大误差,无法证明数学意义上的体积相等,但倒水法却又是学生对“验证”的及时反应。到底如何理解“圆柱的体积和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相等吗?用什么方法验证呢?”如何看待学生用“倒水”来验证这一问题呢?
再次,反思公式推理论证阶段学具的缺失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影响。教师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以课件为辅助展示了圆柱切分的动画过程,学生通过观察感知了推导过程。有教师提出,只用课件展示切割圆柱的过程会使学生丧失直观地看到拼成长方体和原来圆柱联系的机会。但在日常教学中,学具往往不能做到人手一份。教师该如何在课件和学具之间做出平衡与选择?另外,不断地平均切分圆柱的过程中蕴含着极限思想,如何能在教学中适当渗透这样重要的数学思想?
三、启示
1.经验的改造
通过对“圆柱的体积”的反思,笔者认为教师必须把握生活经验与数学经验、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之间的联系,最终形成学生自己的“数学智慧”。因此,经验的改造十分必要。学生的经验具有局限性,他们习惯于用熟悉的想法思考问题,而学生的“视觉具体”就是所谓“熟悉”。生活中的空间经验往往会对抽象的公理体系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学生有必要对这样的经验进行修正和改进,从而超越原有经验,而非停留在以观察为基础的常识性认识上。
2.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相对性与基础性
荷兰学者范希尔(Pierre van Hiele)认为学生几何思维水平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水平的提升是通过教学,而不是随年龄增长或心理成熟自然而然的,教学也不能促使学生跨越式发展。由此我们对“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中“基本”的认识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数学活动的基础经验或根本经验。对于不同年段的学生来说,基本活动经验具有阶段性和相对性。
就“圆柱的体积”而言,学生的基点是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和圆柱的特征,以及“非形式化演绎”的思维经验,即学生有能力作出非正式的类推但不能作系统性证明的思维经验。例如,通过图形的直观对比猜测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将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思想方法尝试应用于出圆柱体积公式推导的思考。这些学生积累的经验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逐步发展形成的。
3.对教材的理解与运用
本课教材以问题提出、尝试猜测、知识系统的建构作为基本脉络,以论证“‘圆柱体积=底面积×高是否成立”为核心问题,将圆面积的推导论证过程运用到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上,体现了知识的螺旋递进关系。我们可以感受到本课教材力图关注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生成、应用、积累和发展。
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考虑帮助学生产生有效的几何直觉。在例题出示时,如果将例题三个立体图形并置,会引发学生怎样的直觉?教师可以尝试在例题出示方式和提问方式上进行思考,以期更好地引发“圆柱体积=底面积×高”这样的推测性直觉。平均切分圆柱的操作过程既包含视觉上的图形解构过程,也能挖掘出数学思想——极限思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视觉直观、图形构造和推理表达三者之间的联系,整合学生在这三方面的经验,以有效地掌握新知识。
参考文献:
[1]张璐.小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积累的现状调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
【语言基本认识】推荐阅读:
C语言基本点05-27
语言文字基本功论文06-12
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基本档案资料目录08-20
基本认识07-01
认识论基本原理论文10-05
小升初的基本认识06-05
语言应用认识10-03
认识语言学理论07-31
大班语言活动:认识单韵母06-10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认识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