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规范

2024-07-20

基本规范(精选12篇)

基本规范 篇1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 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大中型企业。

小企业和其他单位可以参照本规范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大中型企业和小企业的划分标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第三条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 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 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 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第四条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 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 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 覆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

(二) 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 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

(三) 制衡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同时兼顾运营效率。

(四) 适应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与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 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

(五) 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 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

第五条企业建立与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 应当包括下列要素:

(一) 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 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

(二) 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 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三) 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 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 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

(四) 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 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

(五) 内部监督。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发现内部控制缺陷, 应当及时加以改进。

第六条企业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本规范及其配套办法, 制定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

第七条企业应当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内部控制, 建立与经营管理相适应的信息系统, 促进内部控制流程与信息系统的有机结合, 实现对业务和事项的自动控制, 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

第八条企业应当建立内部控制实施的激励约束机制, 将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纳入绩效考评体系, 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第九条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根据法律法规、本规范及其配套办法, 明确贯彻实施本规范的具体要求, 对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条接受企业委托从事内部控制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 应当根据本规范及其配套办法和相关执业准则, 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 出具审计报告。会计师事务所及其签字的从业人员应当对发表的内部控制审计意见负责。

为企业内部控制提供咨询的会计师事务所, 不得同时为同一企业提供内部控制审计服务。

第二章内部环境

第十一条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 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 明确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权限, 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

股东 (大) 会享有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规定的合法权利, 依法行使企业经营方针、筹资、投资、利润分配等重大事项的表决权。

董事会对股东 (大) 会负责, 依法行使企业的经营决策权。

监事会对股东 (大) 会负责, 监督企业董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依法履行职责。

经理层负责组织实施股东 (大) 会、董事会决议事项, 主持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

第十二条董事会负责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监事会对董事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进行监督。经理层负责组织领导企业内部控制的日常运行。

企业应当成立专门机构或者指定适当的机构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及日常工作。

第十三条企业应当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负责审查企业内部控制, 监督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情况, 协调内部控制审计及其他相关事宜等。

审计委员会负责人应当具备相应的独立性、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专业胜任能力。

第十四条企业应当结合业务特点和内部控制要求设置内部机构, 明确职责权限, 将权利与责任落实到各责任单位。

企业应当通过编制内部管理手册, 使全体员工掌握内部机构设置、岗位职责、业务流程等情况, 明确权责分配, 正确行使职权。

第十五条企业应当加强内部审计工作, 保证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机构应当结合内部审计监督, 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内部审计机构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 应当按照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程序进行报告;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 有权直接向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监事会报告。

第十六条企业应当制定和实施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政策。人力资源政策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 员工的聘用、培训、辞退与辞职。 (二) 员工的薪酬、考核、晋升与奖惩。

(三) 关键岗位员工的强制休假制度和定期岗位轮换制度。

(四) 掌握国家秘密或重要商业秘密的员工离岗的限制性规定。

(五) 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政策。

第十七条企业应当将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胜任能力作为选拔和聘用员工的重要标准, 切实加强员工培训和继续教育, 不断提升员工素质。

第十八条企业应当加强文化建设, 培育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倡导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和团队协作精神, 树立现代管理理念, 强化风险意识。

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

企业员工应当遵守员工行为守则, 认真履行岗位职责。

第十九条企业应当加强法制教育, 增强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的法制观念, 严格依法决策、依法办事、依法监督, 建立健全法律顾问制度和重大法律纠纷案件备案制度。

第三章风险评估

第二十条企业应当根据设定的控制目标, 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相关信息, 结合实际情况, 及时进行风险评估。

第二十一条企业开展风险评估, 应当准确识别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 确定相应的风险承受度。

风险承受度是企业能够承担的风险限度, 包括整体风险承受能力和业务层面的可接受风险水平。

第二十二条企业识别内部风险, 应当关注下列因素:

(一) 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职业操守、员工专业胜任能力等人力资源因素。

(二) 组织机构、经营方式、资产管理、业务流程等管理因素。

(三) 研究开发、技术投入、信息技术运用等自主创新因素。

(四) 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财务因素。

(五) 营运安全、员工健康、环境保护等安全环保因素。

(六) 其他有关内部风险因素。

第二十三条企业识别外部风险, 应当关注下列因素:

(一) 经济形势、产业政策、融资环境、市场竞争、资源供给等经济因素。

(二) 法律法规、监管要求等法律因素。

(三) 安全稳定、文化传统、社会信用、教育水平、消费者行为等社会因素。

(四) 技术进步、工艺改进等科学技术因素。 (五) 自然灾害、环境状况等自然环境因素。 (六) 其他有关外部风险因素。

第二十四条企业应当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等, 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排序, 确定关注重点和优先控制的风险。

企业进行风险分析, 应当充分吸收专业人员, 组成风险分析团队, 按照严格规范的程序开展工作, 确保风险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第二十五条企业应当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 结合风险承受度, 权衡风险与收益, 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企业应当合理分析、准确掌握董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关键岗位员工的风险偏好, 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 避免因个人风险偏好给企业经营带来重大损失。

第二十六条企业应当综合运用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和风险承受等风险应对策略, 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

风险规避是企业对超出风险承受度的风险, 通过放弃或者停止与该风险相关的业务活动以避免和减轻损失的策略。

风险降低是企业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 准备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降低风险或者减轻损失, 将风险控制在风险承受度之内的策略。

风险分担是企业准备借助他人力量, 采取业务分包、购买保险等方式和适当的控制措施, 将风险控制在风险承受度之内的策略。

风险承受是企业对风险承受度之内的风险, 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 不准备采取控制措施降低风险或者减轻损失的策略。

第二十七条企业应当结合不同发展阶段和业务拓展情况, 持续收集与风险变化相关的信息, 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 及时调整风险应对策略。

第四章控制活动

第二十八条企业应当结合风险评估结果, 通过手工控制与自动控制、预防性控制与发现性控制相结合的方法, 运用相应的控制措施, 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

控制措施一般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等。

第二十九条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要求企业全面系统地分析、梳理业务流程中所涉及的不相容职务, 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 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

第三十条授权审批控制要求企业根据常规授权和特别授权的规定, 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

企业应当编制常规授权的权限指引, 规范特别授权的范围、权限、程序和责任, 严格控制特别授权。常规授权是指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按照既定的职责和程序进行的授权。特别授权是指企业在特殊情况、特定条件下进行的授权。

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

企业对于重大的业务和事项, 应当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 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

第三十一条会计系统控制要求企业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 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 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

企业应当依法设置会计机构, 配备会计从业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 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机构负责人应当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

大中型企业应当设置总会计师。设置总会计师的企业, 不得设置与其职权重叠的副职。

第三十二条财产保护控制要求企业建立财产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制度, 采取财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等措施, 确保财产安全。

企业应当严格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接触和处置财产。

第三十三条预算控制要求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制度, 明确各责任单位在预算管理中的职责权限, 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 强化预算约束。

第三十四条运营分析控制要求企业建立运营情况分析制度, 经理层应当综合运用生产、购销、投资、筹资、财务等方面的信息, 通过因素分析、对比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 定期开展运营情况分析, 发现存在的问题, 及时查明原因并加以改进。

第三十五条绩效考评控制要求企业建立和实施绩效考评制度, 科学设置考核指标体系, 对企业内部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的业绩进行定期考核和客观评价, 将考评结果作为确定员工薪酬以及职务晋升、评优、降级、调岗、辞退等的依据。

第三十六条企业应当根据内部控制目标, 结合风险应对策略, 综合运用控制措施, 对各种业务和事项实施有效控制。

第三十七条企业应当建立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 明确风险预警标准, 对可能发生的重大风险或突发事件, 制定应急预案、明确责任人员、规范处置程序, 确保突发事件得到及时妥善处理。

第五章信息与沟通

第三十八条企业应当建立信息与沟通制度, 明确内部控制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 确保信息及时沟通, 促进内部控制有效运行。

第三十九条企业应当对收集的各种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进行合理筛选、核对、整合, 提高信息的有用性。

企业可以通过财务会计资料、经营管理资料、调研报告、专项信息、内部刊物、办公网络等渠道, 获取内部信息。

企业可以通过行业协会组织、社会中介机构、业务往来单位、市场调查、来信来访、网络媒体以及有关监管部门等渠道, 获取外部信息。

第四十条企业应当将内部控制相关信息在企业内部各管理级次、责任单位、业务环节之间, 以及企业与外部投资者、债权人、客户、供应商、中介机构和监管部门等有关方面之间进行沟通和反馈。信息沟通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应当及时报告并加以解决。

重要信息应当及时传递给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

第四十一条企业应当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的集成与共享,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信息与沟通中的作用。

企业应当加强对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访问与变更、数据输入与输出、文件储存与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控制, 保证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第四十二条企业应当建立反舞弊机制, 坚持惩防并举、重在预防的原则, 明确反舞弊工作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有关机构在反舞弊工作中的职责权限, 规范舞弊案件的举报、调查、处理、报告和补救程序。

企业至少应当将下列情形作为反舞弊工作的重点:

(一) 未经授权或者采取其他不法方式侵占、挪用企业资产, 牟取不当利益。

(二) 在财务会计报告和信息披露等方面存在的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等。

(三) 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滥用职权。 (四) 相关机构或人员串通舞弊。

第四十三条企业应当建立举报投诉制度和举报人保护制度, 设置举报专线, 明确举报投诉处理程序、办理时限和办结要求, 确保举报、投诉成为企业有效掌握信息的重要途径。

举报投诉制度和举报人保护制度应当及时传达至全体员工。

第六章内部监督

第四十四条企业应当根据本规范及其配套办法, 制定内部控制监督制度, 明确内部审计机构 (或经授权的其他监督机构) 和其他内部机构在内部监督中的职责权限, 规范内部监督的程序、方法和要求。

内部监督分为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日常监督是指企业对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常规、持续的监督检查;专项监督是指在企业发展战略、组织结构、经营活动、业务流程、关键岗位员工等发生较大调整或变化的情况下, 对内部控制的某一或者某些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督检查。

专项监督的范围和频率应当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以及日常监督的有效性等予以确定。

第四十五条企业应当制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 对监督过程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 应当分析缺陷的性质和产生的原因, 提出整改方案, 采取适当的形式及时向董事会、监事会或者经理层报告。

内部控制缺陷包括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企业应当跟踪内部控制缺陷整改情况, 并就内部监督中发现的重大缺陷, 追究相关责任单位或者责任人的责任。

第四十六条企业应当结合内部监督情况, 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 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方式、范围、程序和频率, 由企业根据经营业务调整、经营环境变化、业务发展状况、实际风险水平等自行确定。

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 从其规定。

第四十七条企业应当以书面或者其他适当的形式, 妥善保存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过程中的相关记录或者资料, 确保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过程的可验证性。

第七章附则

第四十八条本规范由财政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解释。

第四十九条本规范的配套办法由财政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第五十条本规范自2009年7月1日起实施。

基本规范 篇2

基本礼仪规范有哪些?做一个有礼貌的人,请看下面的基本礼仪规范哦!

1、着装与举止礼仪

干净、整洁是着装得体的首要标准;

化妆不宜过浓,指甲美化不宜过度;

切勿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

不要随地吐痰,不要乱扔垃圾;

不要口带脏话;

不发表过激的言论。

2、调查与访谈礼仪

与调查对象交谈时认真聆听,仔细记录;

访谈期间请将手机调为振动模式;

着装不宜与调查对象差距过大;

放好心态,不要高高在上,也不要卑躬屈膝;

发放问卷与访谈时请勿吸烟;

如需录音,必须事先征得被访者的.同意。

3、电话礼仪

拨打电话应选择适当时间,通话时间不宜过长;

接听电话应及时、热情、文明;

语言文明,注意礼貌,语气平和,用语简练,表述清楚;

接听电话时对于时间、地点、重要的事件、电话号码应记录并核 对清楚;

参加会议等场合时关机或把铃声调到振动位置。

4、拜访礼仪

访前如有约定,请按时到达,叩门或按门铃不宜过重或过久;

进门后主动打招呼,待主人安排座位后再坐下;

向接洽单位提供介绍信、学生证、活动方案、需要接洽单位提供 的帮助等书面材料时,应正面朝向对方,双手递上;

接受名片要用双手,并表示感谢;

主人端茶时应起身道谢;

告别时对主人表示感谢,主动与主人握手道别。

5、出行礼仪

步行出行时应自觉在人行道上行走,繁华路段不并排挽手行走;

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时应主动将座位让给有需要的人,不在加 油站和起飞的飞机上使用手机;

民法基本原则的方法、本体与规范 篇3

[关键词]民法基本原则;方法论;本体论;规范论

围绕我国民法应构建哪些基本原则,学界存在广泛争议,至今未形成统一观点。然而,这些研究多局限于对《民法通则》第3条至第7条的条文解释上,这种纯法条解释必然使所确立的民法基本原则缺少理论底蕴。并且,既有研究均主要关注民法基本原则的本体,对其方法论的研究尚未深入展开,对民法基本原则与民法具体规范之间的关联性也缺乏应有的关注。王立争博士的专著《民法基本原则专论》一书另辟蹊径,将民法基本原则的研究推向了方法论、本体论和规范论三重层面,学术视角新颖,学术观点创新。

一、民法基本原则的方法论拓展

该书首先开辟了民法基本原则两个崭新的方法论领域,即以民法的性质和民法的人性假设作为构建民法基本原则的方法,并将民法的性质论与人性论作为构建民法基本原则的精神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推演民法基本原则的本体构成。

该书认为,民法的性质可抽象为民法的谦抑性,其又包括有限性与宽容性两个方面。民法的有限性,意味着民法不对当事人可以通过意思自治决定的事项进行强制性规定,民法规范主要是对当事人意思自治的补充。相应地,民法应减少强制性规范的配置,而增加任意性规范的供给。民法是任意法,意味着民事主體可根据自己意愿设立、变更、消灭法律关系。民法是任意法同时意味着民法多为任意性规定,民事主体可做出不同于法律规定的约定。

民法的宽容性,意味着民法介入人类行为领域时,应当有尊重、保护、扩大民事主体自由和权利的极大同情心、自觉心和责任心,对于人性、人的价值和尊严、人的现实生活和幸福、人的发展和解放给予关注,并以此为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民法是权利法,对于民事主体所享有的权利的尊重,必然要求民法具有宽容的胸怀。民法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是因为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主体在平等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意愿与他人进行财产交易。对民事主体的这种自由交易行为,民法也应体现出应有的宽容。

近代人性论之历史语境为人性恶理论,关注的是人的欲望、自由与理性,其核心价值取向表现为:人作为独立之个体有权合理地追求自身欲望之满足并最终达到利益最大化。该价值取向经过其他学科之论证,最终成为近现代民法之价值指称,近现代民法据此做出了如下价值判断:第一,民法中的人是性恶论意义上的人,是理性人,从而于本体论方面确定了人作为私法主体之唯一性、独立性、自足性;第二,既然每一个私法主体均为性恶之人,则民法为实现私法正义目标,自应赋予每一主体以平等地位、独立人格以及意志自由,进而使其行为一方面具有自主性、排他性(针对自身权利),另一方面具有了限定性、自律性(针对他人权利);第三,人身保护与财产保护是人实现自身价值目标之最重要手段,是支配每一个利己主体之主导性力量。

二、民法基本原则的本体论塑造

按照民法谦抑性的要求,民法必须高扬人的主体性,肯定人的尊严与价值,肯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平等,并对这一关系做出民法解释;另一方面,它旨在弘扬自由的精髓,肯定有限制的自由主义的价值,肯定人与人关系中的自由,并对这一关系做出回答。前者要求肯定主体的地位一律平等,并对主体享有的私权进行全面保护,并由此推演出民法的主体平等原则与私权保护原则;后者要求必须尊重主体在治理民事关系中的主观自由,并由此推演出民法的意思自治原则。

民法的人性假设也对上述原则给予了理论支持。从人性角度,人类的纯粹欲望存在于自然状态中,而这种欲望在民法上的首要体现,便是私有财产权制度的全面建立。人对欲望的追求,还必须以主体享有独立人格为前提,于是,民法赋予每个主体独立的人格权;主体之间形成的身份关系在民法上也应当有相应的体现,这就是身份权。对人的财产权和人身权予以全面保护,意味着私权保护原则生成。人性恶价值判定与近代民法之人格抽象具有逻辑同构与价值同构之双重关系。从逻辑层面而言,人性恶判定以人类之伦理底线为基准,以人之生存、发展为前提,探讨人之行为,主要是经济行为对人之重要意义及其历史必然性。易言之,惟有人性恶理论前提下始得探讨人类之平等。从价值层面而言,性恶论奉行的不是一种“理想”而是一种“理性”,其要求“不为恶”。直而言之,人性恶价值判断使世俗之人具有了统一之逻辑前提与价值前提,于法律上获得了统一而平等之人格内蕴。于是,主体平等原则得以建立。法律规定了民事主体的权利以后,权利人还需通过自己的行为来主张和行使权利,同时法律还应维护因此而形成的民事关系。理性人假设与人的意志之间的紧密联系甚为显然,其预设的是人有对自己利益的独立判断意志。因此,民法应当有对民事主体依自己意志所形成的各种民事关系予以尊重的内容,这就是意思自治原则。

不仅如此,人性假设基础之上还可进一步演化出诚实信用原则、公序良俗原则和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私权保护观念在19世纪达致顶峰,由于其过分强调个人利益而忽视他人和社会公共利益,导致个人随意滥用其私权而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现象时有出现。于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权利之享有和行使应有限制观念,上升到主要地位。如果私权行使超过必要限度即构成权利滥用,这就是禁止权利滥用原则。诚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石,如果不从民法角度对人的自治范围进行限制,必然会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良性运转,与民法的市场经济基本法性质甚为不合。因此,民法必须建立诚实信用原则。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也应当有适当的限制,这就是公序良俗原则。公序良俗原则的背后隐藏的是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尤其是在法律不足以评价主体权利享有和行使是否滥用之时,公序良俗原则起到对意思自治之外部限制的作用,从而维护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

该书在塑造了上述“正反面、六原则”体系的同时,还提出了一系列创新论点,如其认为诚实信用原则不属于民法的“帝王条款”、公平不应当属于民法基本原则、应以社会利益为基准界分诚实信用原则与公序良俗原则等等。

三、民法基本原则的规范论表达

本体论上的“正反面、六原则”体系,在逻辑结构上又是围绕权利这一民法最为重要的范畴而展开。私权保护原则首先肯认了民法对权利的一般性保护立场,而主体平等与意思自治的确立均是为了确保民事主体更好地享有和行使权利;诚实信用、公序良俗和禁止权利滥用无疑是对民事主体所享有权利的一种限制。由此,如果从权利角度解读民法基本原则,则可将其基本范畴概括为权利提倡、权利行使与权利限制。据此,该书将民法基本原则的研究推向规范论层面,分别对民事行为能力制度、准民事法律行为和取得时效制度进行了理论反思与重构。

民事行为能力制度,涉及民事主体有无资格通过自己行为行使权利的问题,该书将其置于权利提倡规则下进行阐释。自然人行为能力的具体样态,有两种立法模式,即法国二分法和德国的三分法。我国《民法通则》采纳了后一种模式。目前我国学界就二分法之立法并未有深入研究。但该书认为,无行为能力制度之设计,不能对无行为能力人提供有利保护,亦难兼顾交易安全。而二分法下撤销权制度之设计,不仅克服了无行为能力人的法定代理人无追认权之缺陷,而且对无行为能力人之保护更加周到,同时对方当事人的催告权、恶意抗辩权以及撤销权排除的规定,亦可兼顾交易安全,较三分法为优。因此,我国未来立法应当废除无行为能力制度,改采二分法。

准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行使权利的一种重要方式,该问题在我国学界至今没有专题研究,该书将其置于权利行使规则下进行论述。准民事法律行为是不同于民事法律行为、也不同于事实行为的一种民事法律事实,它同样可引起法律关系的变动。准民事法律行为主要表现为意思通知、观念通知和感情表示三种样态。准民事法律行为准用民事法律行为的规则时,有可以直接准用、不能完全准用和完全不能准用三种情形。

取得时效制度,是民事主体取得权利的一种重要方式,既有研究忽视了其本质上也是一种权利丧失的原因,该书将其置于权利限制规则下予以重构。该书提出了恶意失权作为取得时效理论基础的观点。恶意失权强调权利人明知或应知有权利而不行使,导致社会秩序形成,从而使其丧失权利。在逻辑顺位上,先有权利人明知或应知有权利而不予行使,再加上占有人占有之外在事实,方有社会秩序之形成可能,它更加注重的是社会秩序形成的背后理论根源。通过将取得时效的理论视角转换为恶意失权,可重新构造取得时效的起算点、中止、中断等具体制度。

四、结语

民法基本原则身兼民法之“灵魂”和“神经”两种机能,对民事法学理论和私法实践具有“中枢”意义。该书不是对民法基本原则的概念、特征、功能等问题进行重复性研究,而是在方法、本体、规范三重维度下对民法基本原则进行阐释,将民法基本原则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充分彰显。当前,我国主要民事单行法律均已制定完毕,下一步民事立法重点就是起草民法典或民法总则。未来的民法基本原则体系,一定要克服现有规定的缺陷与僵化,在方法——本体——规范的有机衔接方面着力,使民法基本原则的核心价值得以全面展现。

[参考文献]

[1]王立争.民法基本原则专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

[2]刘云生.民法与人性[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

[3]肖厚国.所有权的兴起与衰落[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4]徐国栋.民法典与民法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齐恩平(1966—),男,天津商业大学法学院教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民法学。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篇4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大中型企业。

小企业和其他单位可以参照本规范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大中型企业和小企业的划分标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第三条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第四条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

(二)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

(三)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

(四)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与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

(五)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

第五条企业建立与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应当包括下列要素:

(一)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

(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三)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

(四)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

(五)内部监督。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进。

第六条企业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本规范及其配套办法,制定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

第七条企业应当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内部控制,建立与经营管理相适应的信息系统,促进内部控制流程与信息系统的有机结合,实现对业务和事项的自动控制,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

第八条企业应当建立内部控制实施的激励约束机制,将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纳入绩效考评体系,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第九条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根据法律法规、本规范及其配套办法,明确贯彻实施本规范的具体要求,对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条接受企业委托从事内部控制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根据本规范及其配套办法和相关执业准则,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会计师事务所及其签字的从业人员应当对发表的内部控制审计意见负责。

为企业内部控制提供咨询的会计师事务所,不得同时为同一企业提供内部控制审计服务。

第二章内部环境

第十一条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明确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权限,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

股东(大)会享有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规定的合法权利,依法行使企业经营方针、筹资、投资、利润分配等重大事项的表决权。

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依法行使企业的经营决策权。

监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监督企业董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依法履行职责。

经理层负责组织实施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事项,主持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

第十二条董事会负责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监事会对董事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进行监督。经理层负责组织领导企业内部控制的日常运行。

企业应当成立专门机构或者指定适当的机构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及日常工作。

第十三条企业应当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负责审查企业内部控制,监督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情况,协调内部控制审计及其他相关事宜等。

审计委员会负责人应当具备相应的独立性、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专业胜任能力。

第十四条企业应当结合业务特点和内部控制要求设置内部机构,明确职责权限,将权利与责任落实到各责任单位。

企业应当通过编制内部管理手册,使全体员工掌握内部机构设置、岗位职责、业务流程等情况,明确权责分配,正确行使职权。

第十五条企业应当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机构应当结合内部审计监督,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内部审计机构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应当按照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程序进行报告;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有权直接向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监事会报告。

第十六条企业应当制定和实施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政策。人力资源政策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员工的聘用、培训、辞退与辞职。

(二)员工的薪酬、考核、晋升与奖惩。

(三)关键岗位员工的强制休假制度和定期岗位轮换制度。

(四)掌握国家秘密或重要商业秘密的员工离岗的限制性规定。

(五)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政策。

第十七条企业应当将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胜任能力作为选拔和聘用员工的重要标准,切实加强员工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提升员工素质。

第十八条企业应当加强文化建设,培育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倡导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和团队协作精神,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强化风险意识。

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

企业员工应当遵守员工行为守则,认真履行岗位职责。

第十九条企业应当加强法制教育,增强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的法制观念,严格依法决策、依法办事、依法监督,建立健全法律顾问制度和重大法律纠纷案件备案制度。

第三章风险评估

第二十条企业应当根据设定的控制目标,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相关信息,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进行风险评估。

第二十一条企业开展风险评估,应当准确识别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确定相应的风险承受度。

风险承受度是企业能够承担的风险限度,包括整体风险承受能力和业务层面的可接受风险水平。

第二十二条企业识别内部风险,应当关注下列因素:

(一)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职业操守、员工专业胜任能力等人力资源因素。

(二)组织机构、经营方式、资产管理、业务流程等管理因素。

(三)研究开发、技术投入、信息技术运用等自主创新因素。

(四)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财务因素。

(五)营运安全、员工健康、环境保护等安全环保因素。

(六)其他有关内部风险因素。

第二十三条企业识别外部风险,应当关注下列因素:

(一)经济形势、产业政策、融资环境、市场竞争、资源供给等经济因素。

(二)法律法规、监管要求等法律因素。

(三)安全稳定、文化传统、社会信用、教育水平、消费者行为等社会因素。

(四)技术进步、工艺改进等科学技术因素。

(五)自然灾害、环境状况等自然环境因素。

基本礼仪规范 篇5

基本礼貌

1.发自内心的重要性

1.1我们一般所称的礼仪、态度、好习惯等等;也就是西方国家所指的Hhanner.1.2.礼仪的基本原则要作到:

1.2.1.尊敬对方。

1.2.2.遵守长幼尊卑的次序和规则

1.2.3.要使对方感到愉快。

1.3.礼仪的表示,要能[城于而形于外],表里合一的行为表现,才不会让对方感到难堪或不快。

1.4.所谓发自内心,就是要有[尊敬、敬爱、同情、感谢、诚意、谦虚]的心情。

2. 形之于外的重要性

2.1.在礼仪的表现上,外在的行为之重要性,仅次于内在的心态。发自内心的各种感受情,必须靠外在行为表现出来,才能使对方具体的感受到。

2.2.在表现礼仪行为中,需注意下列几点:

2.2.1.说话的表情,姿态要合宜。

2.2.2.身体的动作,态度要得体。

2.2.3.会话、交谈中所用的言词调整,要合乎礼节。

2.2.4.不论在何时何地,礼仪的表现,都要发自内心。

2.3.与人谈话、交涉时的应对,必须配合时间、地点、人物,而选取一种最适当的形式。

3.正确礼仪的学习与实行

3.1.除了要正确地记清各项基本礼仪的要领之外,还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而表现要行为上。

3.2.学习礼仪的过程中,有问题要随时发问,务求彻底了解及运用要领,此外,个人的有心与实际体验,也是不可或缺的。

行礼的礼貌

1. 一般的注意事项:

1.1. 慎重的行礼、鞠躬,[简易的行礼]、[点头行礼]。对于上述三种对他人表示恭敬的行礼方

式,必须尽快地加以学习与运用。

1.2. 首先,要熟练上述三种行礼方式的基本形态之后,再充分的加以应用。

2. 非常恭敬的行礼方式:

2.1. 先与对方正面相向待静止时,作45度的弯腰鞠躬礼;

2.2. 鞠躬时,可将视线,自然地落在对方的双脚上;

2.3. 鞠躬时,背部要力求浑圆;

2.4. 鞠躬时,手指要并拢并紧贴在身体的两侧;

2.5. 鞠躬时,双脚要伸直,脚跟要并拢;

2.6. 在公司所举办的庆典活动中,若获得贵重的赠品,或是平时获得上司的协助,或麻烦上

司时,都有恭敬地向对方行礼。

3. 简易的行礼方式:

3.1. 行鞠躬时的姿态,和2项中1~5小节所的要点相同,但只要作15度~25度的弯腰即可。

3.2. 鞠躬时,可将视线落在对方胸、腹部上。

3.3. 简易行礼的方式,动用得最普通的情形有:

3.3.1.早晨、下午、上班途中……等等打招呼时用。

3.3.2.进入室内,听取上司命令或向上司请教、报告以及与上司联络、商谈时用。

4.点头的行礼方式:

4.1.点头时,脸要在向对方,让对方能清楚地看到身体的全部。

4.2.当通过他人面前,而对方的视线交会时用。

握手的礼貌

1. 一般的注意事项:

1.1.平时在公司里,较不常用握手礼。

1.2. 在勉励会、迎新、送旧会是当工作告一段落时,罚了表示内心的感受动,可以用握手礼。

1.3. 和对方握手的同时,也可以一边拍抚对方的肩膀。

2. 握手的方式:

2.1. 对于较年长的人或上同,不能主动地要求握手。

2.2. 对于较年长的人或上司,不能主动地要求握手。

2.3. 如果右手无大恙的话,要以右手来握手,以示敬意。

2.4. 握手时,男性一定要脱下手套,而女性则咳不必。

2.5. 不要主动向女性要求握手。

2.6. 握手时,要将对方的手握紧,在短暂的时间的内,上下摇两三次即可。

2.7. 握手时,双方的视线要交会,同时交换合宜的言谈。

2.8. 握手时,不要低头或向前弯腰。

3. 接受握手的要领:

3.1. 当长辈,上司要求握手时,应立即接受握手。

3.2. 握手时,不要低头,视线向下或移动,而要正面与对方的神线相接,使彼此能确认对方的意思。

3.3. 与女性握手,不要用力,同时还要和对方的视线相交。

3.4. 要经常保持手、指甲的清洁与干燥。

3.5. 握手进,要尽量避免手指冰凉的情形。

仪容的礼貌

1. 予以清洁感的仪容

1.1. 不要使别人对自己的仪容产生不快、不洁的印象。别人较常注意的是衣服较弄脏的部分,例如领口、袖口……..等等。一旦弄脏,要立刻加以换洗。

1.2. 每天都要做服饰的保养工作如果做得很好的话,旧的衣服也能留给他人清洁的印象.1.3. 不仅仅外表的整洁,精神方面,也要予人以容光焕发、精神奕奕的感觉。

2. 身体的仪容

2.1. 脸孔:胡须若不加以整理的话,会令人产生不清洁感。

2.2.手脚:手上若沾有油墨,要立即洗净,未洗净就和他人交谈的话,是一项不敬的行

为。另外,不要随便的拖鞋。

2.3.头发:头发要经常整理清洗,保持清净,男子不能留长发。

上班时的礼貌

1.上班前所应注意事项

1.1. 要预先考虑途中可能发生被耽搁的情形,因此,要提早10分钟至20分钟出发。

1.2. 若能找出一条以上通往公司的路线,则较为方便。

1.3. 不要熬夜,以保持充分的睡眠时间。

1.4. 出门之前要整理一下服饰与仪容。

2.平常情况上班:

2.1. 要在上班前10分钟到公司。

2.2. 上班迟到对公司与个人都是损失。

2.3. 办公室内的清扫工作要在开始工作之前做好。

2.4. 工作上的准备事项也要在开始工作之前做好。

2.5. 到达上班地点时,要和同事点头招呼。

2.6. 遇到下雨天,要先将雨伞、鞋子上的水滴、污泥弄干净之后,才可以进入办公室内。

3.非常情况时的上班:

3.1. 若事先知道上班的路线被阻断的话,就要另找出其他通路。

3.2. 因事耽搁而知道会迟到时,要先利用电话通知公司。

3.3. 休假期间若接到公司的通知的话,要立即上班。

下班时的礼貌

1. 下班时的注意事项:

1.1. 快到下班时间时,不要急着整理东西,或更衣准备下班。

1.2. 下班之前,要预定好次日的工作事项。

1.3. 将桌上整理干净之后再离开。

1.4. 较常用的物品、文件以及次日所需要的物件,要放置在固定的地方之后才下班。

2. 打招呼:

2.1. 和上司、同事打过招呼之后才下班。

2.2. 招呼的言词:[失陪了!先走一步了]、[再见!.........]等等。

2.3. 在走廊上或公司门口,遇见同事或上司时,要轻轻地点头致意。

缺席、迟到、早退的礼貌

1. 缺席时的注意事项

1.1. 若预先知道某日因事缺席或休假的话,要尽早上司报备。

1.2. 休假或缺席时,对于当日的工作,要预先加以安排。

1.3. 临时因事缺席时,要尽可能做好事先的请假、说明。

1.4. 休假之后,上班的第一天,要向所有的同事招呼一声。

2. 迟到时的注意事项

1.5. 上班途中因事耽搁而将迟到时,要在开始上班之时以电话向公司联络,并说明理由及情

况。

1.6. 迟到时要表示歉意,而不可视为当然。

1.7. 在说明迟到原因时,要尽可能提出证明。

1.8. 经常迟到的员,自己要努力矫正。

3。早退时的注意事项:

3.1.若想要早退,必须尽早向上司报备请示,而不能在临走之才忙提出来。

3.2.早退之前,要将剩余的工作安排妥当。

3.3.不要慌称理由、来欺骗公司。

办公时的礼貌

1. 动作态度上

1.1. 就座时,先轻轻将椅子拉出,置身体于之间,再将椅子往桌子的方向前之后主方坐下。

1.2. 进入会议室、会客室、长官室之前,要先敲门。

1.3. 态度要自然,动作要敏捷、轻快。

1.4. 不要翘起二郎腿,也不要用手支撑着下巴。

1.5. 不要打瞌睡、呵欠。若觉得精神不振的话,可以到室外或走廊上作深呼吸或松弛一下

肌肉。

1.6. 在走廊上和上司或顾客碰面时,要点头致意。

2.谈话时的注意事项:

2.1.谈话时要掌握要领一言词简明,声音清楚柔和。

2.2.预备谈话时,要注意对方是否忙于工作,待其工作状况告一段落之后再来和对方交谈。

2.3. 在办公室,要尽量避免闲谈私事。

2.4. 旁人的交谈,若和自己有关的话,可以稍微注意倾听,但不要插嘴,而需继续自己的工作。

3.于办公时间内离开时的注意事项:

3.1. 离开时,要尽量保持安静。以免干扰他人。

3.2. 离开时,要将去处告诉临座的同事。

3.3. 若离开的时间过长的话,于说明去处之外,还要说明预定回来时间。

3.4. 离开之前,要将离开期间内所可能发生的事项,向临座的同事预先说明并托人代为处

理。

3.5. 最后离开的人员,要检查办公室门窗、办公设备电源、电灯等是否有关闭。

向公司辞职的礼貌

1.申请辞职应注意事项:

1.1.辞职的申请,要尽量早提出,使公司和个人者有工作移交的时间(具体规定依本公司人事

管理规定)

1.2..勿因感情用事而提出辞职的申请,应慎重考虑。

1.3.提出辞职申请之后,若回心转意而想撤回时,不必感到不好意思,只要向上司据实相告即

可。

1.4.辞职时,会令他人感到惋惜而衷心祝福,才是适当的辞职情况。

2.从辞职的申请提出之后,一直到正式离开公司之前的注意事项:

2.1.仍然要保持努力的工作态度,一直离开公司为止,千万不能采取漠不关心的消极态度。

2.2.辞职的理由要有建设性,不要一味地自我辩护,或抱怨,以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大减。

2.3.办理工作交接时,要力求完备、详细、礼貌,勿使用接替对于工作感到滚后、困惑或不更。

2.4.与公司或同事之间的金钱物品借贷,要处理妥善。

3.离开公司时的招呼礼貌:

3.1.要向工作上曾经给于协助的同事,上司招呼一声。

3.2.若曾经与同事相处不善,要先弥补之后再离开。

4.辞职后的注意事项:不要在背后说原公司与同事的坏话,也不要在他人面前作自我辩护。

失态时的礼貌

1.失态时的注意事项:

1.1.要以诚恳的态度,立即向对方道歉。

1.2.道歉的心意,要尽量籍言辞,表情,态度表现出来。

1.3.假装不知道或视为当然而不知反省的态度,会使自己的人格到损害

2.失态情形的处置:

2.1.与人交谈,发生身体上的失态情形(如放屁、打喷等),要立刻致歉。

2.2.与人交谈时,始终保持沉默不语,也失态的事种。

2.3.不小心将茶水溅到他人身上时,除了道歉之外,还要用干净的毛巾帮对方擦干净,如

果脏得过于严重时,要代付洗衣费。

2.4.迟到时,应向上司、同事说明理由并致歉,不可低头不语就座。

2.5.说出失礼的言词时,要立刻致歉,若能城的道歉而不坚持面子的话,必能获得对方的谅解。

对待上司的礼貌

1.2.3.对待上司的基本知识 身为上司者,勿恃权而骄,身为部署者,要不亢不卑。认为上司无能,而随便行事之人,无异自贬身价。职务上的礼貌 上司是公司规定的组织上之主管人员,要尊重上司的命令、才能使公司的组织营运正常。上司所下达的命令与规定应马上付诸实行。切实听取上司的告戒和训示,是对上司表示礼貌的方式。能经常为上司的立场设想的人,必然能得到上司的赏识。与上司交谈时,要注意自已的言行态度。离开职位时的礼貌

3.1.与上司的私交虽好,仍保持上下级的分寸。

3.2.不可以有过于亲密以致不敬的态度,而使上司感到不悦。

3.3.与上司私下喝酒时,也不要因为亲密而无礼。

3.4.私交上的亲1项

1.1.不论在任何情况下,称呼他人时,切不可忽视对方的人格,面子与情感。

1.2.不要过度恭敬、奉承、拘谨的称呼。

1.3.不但要注意对谈话对方的称呼,也要注意对第三者的称呼。

4. 称呼上司的注意事项

2.1.称呼上司时,称呼职名即可。

2.2.不要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

2.3.不要模仿上司,上司虽不在场,也要使用正面的称呼。

2.4.与他人提及上司时,上司虽不在场,也要使用正确的称呼。

5.对长辈、同事的称呼

5.1.若有职名就以职名称呼。

5.2.在私人场合时,才能用名字或绰号来称呼对方。

初次见面的礼貌

1. 一般注意事项:

1.1. 要抑制初次见面的紧张。

1.2. 对于初次见面的人,最好事先了解他的性格与特长。

1.3. 要设法缓和紧张,制造和谐、轻松气氛。

2. 新时员工的注意事项:

2.1. 要清楚、礼貌的回答同事或上司的招呼。

2.2. 尽早记住被介绍过的上司或同事的姓名与面孔。

2.3. 向他人提出工作上的问题时,要先称呼对方。

穿着制服的礼貌

制服是公司的象征,影响着他人对公司的印象和员工的工作效率。

1. 穿头着制服时的注意事项:

1.1. 穿着化司的制服时,要感到自豪。

1.2. 即使不喜欢制服的形式与花色,也不可发牢骚、拒穿或不依规定穿戴。

2. 保管制服的注意事项:

2.1. 保管制服,要象自已的物品一般爱惜。

2.2. 脱下制服时,不要揉成一团随手乱塞,应用衣架架好或折叠整齐。

2.3. 制服遗失或被偷走的话,要立即向公司报告。

3. 制服的洗涤以及其它注意事项:

3.1. 制服要经常换洗,并保持整齐。

3.2. 制服若有破损的话,要立即缝补,破损过度则应换新。

给上司添麻烦时的礼貌

1. 一般注意事项

1.1.不论是有意或无意,都要以谢罪的态度来向上司表示歉意。

1.2.道歉时要发自内心的真诚,而不可作表面上的敷衍。

1.3.自觉给他人添麻烦时,要立即致歉。

1.4.不要自我辩白。

1.5.要彻底地追查事因,并自我检讨,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2.闯下大祸时的注意事项:

2.1. 要服从所规定的处罚,并尽快提出悔过书。

2.2. 在自己工作范围内部分要挺身负责。

2.3. 和上司共同商讨去留时,勿感情用事。

3.添小麻烦时的注意事项:

3.1. 不论事情多么微不足道,都不能假装不知道。

基本规范 篇6

关键词:高校;网站建设;规范;技巧

中图分类号:G25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8-0000-01

University Website Construction in Basic Standards and Common Skills

Fan Feizhuan

(Shaanxi Clothing Engineering University,Xi'an712046,China)

Abstract: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b site is to promote an important window of the school educational philosophy,but also the dissemination of school information,displaying the image of an important way teachers and students,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promote mutual learning and common develop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How to build a resource-ric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ampus,the website is the College Leaders,organizers must think about important issue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stablishment of portals on the importance of university development,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ite,the proces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basic norms and technology,so th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improve school image portal site as an important window to another to achieve teaching and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of work and a series of scientific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Keywords:College;Site construction;Standards;Skills

一、高校门户网站建设规范的意义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作为高校自我宣传和传播知识的重要窗口,加强高校网站的基本规范,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规范标准,对提高高校网站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保证高校网站成为真正有效的宣传工具和展示平台,为用户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如尽可能减少代码和组件,降低校园网络的宽带要求,维护网站的安全,降低学校运营网络的成本;放宽网站访问的限制,使更多有效的内容被更多种类的网络设备所访问,增加用户的使用效率。其次,在一套完善的网站规范标准的指导下,各所高校可以从自身的实际发展状况出发,建设符合学校发展需要的网站,从根本上防范各种隐形的安全隐患和重大遗漏,从而提升高校网站的服务水平,促进高校教育的信息化发展。

二、高校门户网站建设的规范内容

(一)遵循一般的网站建设原则和基本流程规范。1.高校在建立门户网站的时候应遵循的原则包括:系统性原则、简单性原则、完整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和友好型原则等,不仅要求网站的基本要素要尽可能的合理、完整和简单,而且要求网站在对用户提供服务的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更新网站的功能、内容、服务和形式等,促进网站的可持续性发展。2.建立高校网站也应当遵循一套基本的流程规范,简单来说有网站技术开发规划方案、网页设计、网站内容规划、网站的维护和管理等规范标准。(二)网站技术及优化规范。现在网站技术规范一般采用国际的通用标准,包括基于Xhtml的国际Web标准、网站域名的规范、网站内容和各栏目页面的规范、网站链接的规范等等。为了使网站更好地为用户提高高质量的服务,在优化网站方面也有一定的规范。一般来说,为了使用户获取更优化的信息,网站栏目在设计时要尽量简单合理,符合用户的浏览习惯;为了优化搜索引擎,尽量不使用被搜索引擎认为是垃圾信息的方式如页面跳转,堆积搜索关键词等;为了维护网站,可适当更新网站的内容和形式,且保证每个网页的独立URL。(三)网站管理和维护规范。如何管理和维护网站,就必须建立(功能完善的后台管理程序和一定的网站内容发布审核机制,及时对高校信息进行动态更新并保持网站内容的科学合法性;要对网站的访问速度、内容、页面栏目等进行一定的跟踪管理和更新,保持网站服务器的正常工作;对网站中的重要数据库和日志进行备份等。这些都是高校网站在管理和维护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规范。

三、网站建设技术分析

在建设高校网站时,首先必须对网站进行整体建设规划,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技术分析,确定设计方案,从而最大限度地优化网站,满足用户的需求,达到资源共享、相互交流学习的目的。

(一)网站服务器和软件系统的选择。1.选择网站服务器,主要包括CPU、硬盘、机箱等。在选择这些设备的时候,应综合学校的资金预算、设备的实际用途和性价比等方面的考虑。2.软件系统的选择。一般网站的软件系统有操作系统、服务器软件等。操作系统大体有三类包括Unix、Linux和Windows三大类。服务器软件有系统和应用软件两种,而后者是以前者为基础进行运行,又包括WEB服务器软件、数据库系统和相关的开发工具。(二)安全技术。为了减少网站的安全隐患,应当从系统、数据库等不同的等级层次对网站进行安全技术方面的考虑。第一要加强学校网站系统后台工作者的安全意识,第二安装防病毒软件,使用安全漏洞对系统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扫描并进行及时的更新升级,第三要对系统和数据库等进行定期备份检查。(三)网站结构和页面设计。1.网站结构。在建立高校网站时可按照功能要求在设立学校概况、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招生就业、在线论坛等一级栏目后再进一步分层次设定二、三级栏目,然后按照不同的栏目建立一定的目录结构和具有良好导航功能的链接结构,使用户在最短时间内有效获取信息。2.页面设计。根据高校的特点,对网站的页面风格进行准确定位,综合选择各种形状的线条,有效地对色彩进行冷暖色调的对比处理,在布局页面时要注意文本、图像、声音、色彩等方面的相互搭配、协调,努力做到图文并茂,有声有色。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网站建设是高校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从计算机网络应用的角度出发,通过先进科学的网络技术和通信设备,不断加强网站建设的基本规范,为实现高校日常教学活动、科研和管理的信息化提供一个有利的保障。与此同时,校园门户网站的建设不仅能够促进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而且能够加强本校与外校的各种交流和联系,大大促进了高校网络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帝浣.高校门户网站建设探讨[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报),2003

小学语文教学规范的基本要求 篇7

教师备课的基本原则是:依据标准, 双向设计, 注重方法, 突出过程。具体地讲, 是做到“四个统一”:即教学目标的拟定与课程标准的要求相统一;课前分析与解决学生的学习矛盾相统一;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相统一;作业设计与培养学生的能力相统一。

2. 抓紧课堂监控, 讲究一个“活”字。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 教师的上课要全力服从于学生学习新知、发展能力的要求, “突出重点, 分散难点, 精讲精练, 启发思维”, 努力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 做到“四种”课必上好:即新教师的上岗课;一般教师的研究课;骨干教师的示范课;外出学习教师的汇报课。

3. 注重作业布置与批改, 控制一个“量”字。

作业布置要有计划、有目的, 作业的内容必须是经过教师精心选择或精心设计的材料, 要将学生每天的作业总量控制在规定的时间内。作业批改要做到:认真及时, 规范细致, 记录详实, 定期讲评。

4. 讲究辅导方式和方法, 突出一个“导”字。

辅导学生要按照“因材施教、狠抓两头、全面分析, 重点治踱”的基本要求进行, 重在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加以辅导, 对学习兴趣加以引导, 对学习习惯加以训导。教师的辅导方式要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 分类指导, 讲究辅导方式的多样化,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5. 改革学习评价方法, 要求一个“细”字。

应倡导教师以学生成长记录袋的方式开展过程性评价, 将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有机结合。

6. 促进教师技能发展, 注重一个“效”字。

论烟草良好农业规范的基本要素 篇8

良好农业规范的概念是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和美国农业部(USDA)于1998年联合发布的《关于降低新鲜水果蔬菜中微生物危害的企业指南》中首先提出的概念[1]。欧洲零售商协会(EUREP)也同时开始制定统一的农产品认证标准规范(EUREP GAP)。EUREP GAP后来在全球农产品贸易中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成员所接受,并于2007年更名为Global GAP[2]。

中国自2002年首先在中药材生产加工上尝试GAP管理和认证制度,2005年扩展到大田作物和养殖业上,逐步制定了中国良好农业规范国家系列标准(GB/T 20014)。2009年,中国GAP标准与Global GAP标准实现互认。2011年,中国GAP标准进行了修订和增订,现在共包括27个单项标准[3]。

中国良好农业规范采用与Global GAP标准相似的体系,整个标准体系分成农场基础、种类基础和产品类别3层模块,根据HACCP的原则确定控制点,将控制点分成3级,规定具体的符合性要求。通过分层模块化结构,各类农产品得以区别对待,且每一农产品的良好农业规范包括基础性通用标准、共性规范和针对产品的特殊要求等,既避免了系列标准间的重复规定,又保证规范条款的详细具体,可操作性强。检查审核时将生产实际中各控制点的实际情况与符合性程度相比对,判定生产管理是否达到良好农业规范的要求[4]。

烟草是一种特殊的大田经济作物,其农业生产过程包括育苗、大田生长和初烤加工等环节,不仅生产周期长,而且关键节点多。对于烟草良好农业规范,国际烟草合作研究中心(CORESTA)于2005年公布了1份指南,强调从土壤和水分管理、品种种质和筛选、作物管理、综合害虫防治、农用化学品管理、植树造林、农场烟叶存贮、非烟物质控制、农民培训和社会经济问题等方面实行约束和规范[5]。国际烟草巨头菲莫公司经过多年的试验尝试,认为良好农业规范宜从“使命与价值观”、“品种管理和诚信度”、“作物管理”、“病虫害综合管理”、“可持续发展”和“产品诚信度”等要素进行考核。这些管理文件是烟草权威机构和著名生产企业根据烟草生产特点所拟定的,是制定中国烟草GAP标准的重要参考[6]。

根据良好农业规范保障产品质量安全、注重环境保护和员工健康福利等原则,结合国际烟草行业所面临的形势以及中国烟叶生产现状,笔者认为,中国烟草良好农业规范标准应该重点考虑以下因素。

1 自然环境评价

中国烟叶生产经过多年的布局调整优化,主要集中在自然生态条件比较优越的适宜区。但是,由于中国气候多变、地形多样、土类复杂,自然现象灾害常常造成烟草生产的重大损失。中国主要产烟区烟草生长季节气候条件多样,变化频繁。风尘雨雪、寒暑霜雹等恶劣气候对烟草的生产极其不利。因此,必须评价异常气候条件的频率及危害程度,采取避免或应对性预防措施。

对于烟草生产来说,土壤评价在参照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7]的同时,还要考虑以下因素:一是确认使用该土地完全符合国家法律的规定;二是弄清土地以前的使用情况,评估其风险性,特别要注意前作病虫害及农药使用的影响(如前作棉花农药残留、前作水稻除草剂的药害等);三是分析临近环境的影响,如是否有工业垃圾和油污,是否临近矿区而存在塌陷风险,外围植被是否会引起严重的病虫害和杂草危害等;四是评估土壤类型,土壤类型关系到烟草生长的适宜性,土壤结构和坡度及排水性能影响到受侵蚀的风险和操作的难易和安全;五是土壤化学成分,某些限制性元素(如氯)和重金属元素的含量会严重影响烟叶质量,产生安全隐患。

对水源的评估要在参照国家标准[8]的同时,兼顾以下方面,包括水源的数量、质量、可获得性(有效性)、灌溉对环境影响以及受洪水威胁程度等。首先要对全年(或烟草生长季节)水源供应量进行分析,以保证烟叶生产的水量需求;在分析烟草可得水源时,必须考虑其他用户的权力(当地法律或传统有时会准许其他有用水需求的用户优先使用农业用水);此外,即使是对水源的合法使用也可能会对依靠此水源生存的动植物造成不利影响,土壤也可能因灌溉发生盐渍化;洪涝灾害不仅会毁坏烟草植物及其生产设施,还有可能带来微生物和化学污染等。

环境空气中不仅含量大量的氮、氧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还有可能存在硫化物、氮氧化物以及苯并芘和重金属离子等污染物。虽然烟叶生产地在农村田野,但一些土地临近矿区和开发区,空气中微粒和粉尘及其他有害物质的含量可能大大超过标准限量。恶劣的环境空气不仅会制约烟草的生产,而且会导致烟叶污染,产生安全隐患。因此,必须根据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9],评价基地环境空气状况。

2 自然资源利用和维护

烟草生产的自然资源涉及到光、温、气、水、土等多方面,是烟草生产所依赖的基础。对资源的利用和维护要遵守国家相关法律[10],同时根据资源的特点和所在地区的特点,经济利用,有效保护。由于光、温、气受天气条件影响,人为调节作用有限;水分和土壤虽然也受气候条件制约,但人为调节程度更大一些。因此,资源的利用和维护应主要着眼于水分和土壤资源。

水分资源的利用管理首先要做到开源节流,合理使用,禁止浪费,防治水蚀。同时,监测水质,禁止污水灌溉,防止污水进入苗床和大田;禁止在水源附近配制农药,防止农药和肥料进入河道,禁止育苗营养液等污水污染供应水。

建设基本烟田、规范烟田使用是烟草行业多年来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是合理选择,宜根据地形坡度、质地类型、深度肥力、耕作历史、排灌性能和集中连片的土地来进行选择。二是建立土地保护制度,推行等高种植和清洁生产,尽可能减小土地整改的工程量,以降低对土壤结构和自然的破坏,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三是实行土壤利用和养护并重。合理轮作,种植绿肥,作物覆盖,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四是保证土壤养分协调。开展土壤肥力监测,科学确定施肥种类、施肥量和施肥方法。五是做好土壤修复。通过农艺、工程和化学手段,维持土壤酸碱度,保证微生物区系平衡,治理病虫草害侵染严重和化学元素制约的土壤。

3 生产基础设施管理

近年来,烟草行业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烟草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烟水和烟路工程、育苗工场和烤房群、生产农机具、烟叶收购线、仓库等基层站点等,大大改善了烟草生产条件和工作条件。为指导和规范基础设施建设,烟草行业下发了烟草行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出台了基础设施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对行业基础设施建设起到了很好的推动和约束作用。在认真执行这些文件规定的同时,要认真研究和解决如何有效管理和充分利用基础设施设备。明确投资主体、产权和使用权归属、管理和维护责任,做细致的清产核资,制定收费标准、效益分成和费用分担等细则。针对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模式和考核办法。

对于地方为主自建的烟水烟路工程,宜采取“自建、自有、自用、自管”的方式管理;对烟草补贴为主建设的工程,烟草公司应监督制定合理的管护办法和用水收费标准,实现工程自养,保证工程设施长期持续性服务于烟草生产。

育苗工场和烘烤工场一般由烟草公司全资建设,交由合作社经营和使用。育苗工场和烘烤工场的经营者是工场的直接管护和运行管理责任人。工场在育苗和烘烤季节大棚用于烟苗培育和烟叶烘烤,非生产使用季节开发其他用途以增加收入。育苗工场和烘烤工场连同农机具一般都作为合作社的固定资产,在大力推进烟草合作社建设的形势下,需要在加强合作社经营管理的情况下,规范基础设施设备管理及安全使用和维护。

4 员工管理与健康保障

烟草作为国家专卖体制管理下的行业,发展迅速,运行良好,员工工作条件、经济收入和生活待遇相对较高。但烟草企业员工工作负荷重,压力大,常常需要加班加点完成任务;烟草行业计划性强,行政气浓。下级员工的愿望和诉求或许难以表达,得不到满足。工作压力和心情纠结有可能导致员工身心疲惫,健康状况下降。各级烟草公司对员工生产绩效和考核管理非常重视,执行着各有特色的考核指标体系。国家烟草专卖局设有专门的机构,负责行业人员的在职教育和技能培训鉴定;颁布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11],印发安全生产工作要点,以保障生产安全。按照良好农业规范的要求,在对员工纪律约束、绩效考核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员工的身心健康,改善员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提高员工福利待遇。

5 种质和非烟物质控制

品种是烟叶产质量的保证。良好农业规范要求在执行国家种子管理条例[12]的基础上,从农艺、环境、质量和经济性等方面,坚持以下原则管理品种:一是建立品种审批措施,检测品种的农艺适用性和市场认可度,保持品种的遗传纯度;二是种植经过鉴定、登记或推荐的具有种植地所需抗病性且适应市场需求的品种;三是严格遵循生物安全性和生物遗传性,防止混入转基因作物;四是所有烟草生产用种,必须由烟草行业指定的专业繁种基地提供,种子质量符合烟草种子质量标准,禁止使用伪劣种子和转基因品种。

非烟物质(NTRM)是指不属于烟叶和烟梗的所有物质。烟叶中如混有非烟物质将严重降低其可用性,国外卷烟企业一般都拒绝接受任何混有非烟物质的产品。因此,提供不含各类非烟物质产品是良好农业规范的核心内容之一,它要求在烟叶田间种植、采收烘烤、分级收购、复烤加工、储运保管过程中,采取综合手段除去一切非烟物质,要求规范地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制定积极主动的计划,配合相应的具体措施,根除和避免任何烟叶污染源和感染源。二是从过程控制和场所检查2个方面控制非烟物质。过程控制重点放在各个生产环节,如育苗、大田、采收、调制、分级、包装、贮存和运输等过程,场所检查包括对所有烟叶生产和处理的区域、设施设备进行清洁卫生,检查使用的一切物料和产品。列出主要控制点和监控清单,便于生产中执行和操作。规范种植、清洁生产是根本。三是建立一个以非烟物质控制为基础的农户信息和评价体系,在烟叶收购站发现非烟物质时将情况反馈给农户,对始终如一地提供干净的产品的农户进行奖励和表扬,对受非烟物质污染的烟叶进行拒收。

6 化学投入品管理

烟叶生产需要使用大量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化学投入品,对这些投入品要做到慎重选择、严格管理、科学使用、妥善处理。实施烟草良好农业规范,要遵守国家农用化学投入品管理条例,特别是农药管理条例和实施办法,结合烟草生产特点,采取针对性管理措施。一是严格执行国家局烟草农药使用推荐意见,要合理选择化学投入品,应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产品,优先考虑植物源类或生物制剂。同时,坚持农药统一招标、统一采购的原则,禁止私自购买[13]。二是加强化学投入品存储和发放管理。设立专门场所或容器存放。场所必须远离烟叶及其包装材料,远离畜禽及养殖场所,儿童和其他非相关人员无法进入存放地,存放地必须清楚标明恰当的警告语和危险信号。必须有专人负责化学投入品的验收和保管,投入品发放要有详细清单。化学投入品出入库管理及过程必须有详细的表格登记,所有当事人和主管人必须亲自签字。三是遵行科学、合理、经济、安全的原则,控制投入品使用次数和使用量。严格投入品使用管理。使用人员必须了解化学品知识,掌握使用方法和要求。使用时必须配备必要的防护装备和服装,选择合适的使用器具。严禁在处理、混合和施用农药时进食、饮水和抽烟,及时清洗防护装置和使用器具。四是规范废品处理方式。对过期、残余农药及其包装物回收处理,禁止采用燃烧和埋压方式处理,或丢弃在田间,或倾倒入灌排系统。

7 烟叶农药残留的控制和管理

烟叶农药残留的种类和含量水平是影响烟叶产品安全和质量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必须杜绝高毒农药,尽量降低所有农药残留含量。控制农药残留含量要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一是选择和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环境友好农药品种,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等国家及行业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二是实行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并根据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发生、为害规律,制定农药使用规范,严格控制农药残留。三是保持烟叶育苗场所及大田卫生,避免烟草产品、废弃烟用物资或受感染土地之间的交叉感染。

实行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减少化学的使用量是控制烟叶农药残留的重要手段,其核心是协调应用一切可行的办法,提供最佳病虫害综合防治决策。综合防治并非完全排除使用农药,而是在使用其他办法不能使病虫害种群数保持在可接受范围内时才适当使用农药。在不得不使用农药的地方遵守一切法律法规,确保农药使用安全。其途径包括:一是利用抑制烟草病虫害的作物与烟叶进行轮作,对即将种烟地块病虫害发生情况和生产措施进行监控和调查,收集有关病虫害种群和数量的土壤,保持对所有作物病虫害发生情况的记录,对可能发生的病虫害做到心中有数。二是使用批准的抗病性品种、未受病原体感染的种子、无病虫害的整齐健壮的烟苗,在最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时间移栽。三是保持严格的苗床卫生和烟叶生产初期的环境卫生,避免烟草废弃物质或受感染土地之间的交叉感染,结束相应的生产周期之后,尽快集中销毁苗床和田间烟叶残留物。

准确识别病虫害,系统观察和监控病虫传播流行情况,建立每一种病虫害的控制防治指标,确定有效的控制行动的适当标准,是减少化学用药、降低病虫草害防治成本的有效措施;贯彻交替作物保护措施,以尽可能地少使用农药。在使用经过登记、批准的烟草农药和生物制剂来防治病虫害时,严格遵守使用规则和指南。把经过试验和登记的天然作物保护剂(NCPA)作为预防病虫害的第一选择。对使用的农药要精确记录其有效成分、产品特性、施用量及施用日期。只有在需要时才综合使用多种控制措施,以避免病虫对农药产生抗药性;通过田间观察和调制后烟叶农药残留检测,保持监控的一致性,必须将农药残留控制在国家农药残留最高限定(NRL)和行业指导农药残留范围(GRL)内。

8 烟叶种植管理

烟叶种植管理是烟草良好农业规范的主体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育苗和大田生产2个环节,要求全面实施规范管理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8.1 育苗

不使用有害的薰蒸剂消毒苗床土壤,要使烟苗整齐均匀,保证烟苗健壮;采取漂浮或湿润式集约化育苗方式,提倡砂培等新型基质替代技术应用,提倡漂(托)盘、农膜的循环再利用;严格育苗设施、育苗物资的消毒处理,防止病虫传播。规范熏蒸剂使用,不使用溴甲烷;严格按照育苗技术规程进行操作;规范剪叶、病苗、余苗及漂浮育苗营养液的处理,保持育苗场所的清洁。

8.2 大田管理

根据工业质量需求,结合当地生态环境条件、生产实际,工商双方共同制定相应的种植规程;规模连片种植,适时统一移栽;加强田间管理,提早整地、规范移栽、合理中耕、适时打顶、及时抹杈,促进烟株正常生长发育,保持烟叶产质量稳定;合理选用肥料,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平衡定量施肥;优化田间烟叶结构,加强不适用烟叶管理,严格处理程序及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采收对烟叶的物理破坏,减少烟叶过熟以及调制不当等原因造成的产量损失。

9 烟叶采收和初加工管理

烟叶采收和初加工对提高烟叶产量、质量和产值非常重要。应坚持成熟采收,科学烘烤,保证烟叶烘烤质量。要实现此一目标,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9.1 采收与装炕

根据烟叶的不同部位,按照不同的成熟度标准采收,一般下部叶适熟早采,中部叶成熟采收,上部叶充分成熟采收;清理烟叶夹带杂草,杜绝用塑料包装袋包裹烟叶;烟叶装炕要根据采收时天气情况、烟叶部位和基本素质,确定每炕装烟量。装烟一定要均匀,防止装烟偏少。

9.2 烤房与烘烤

提倡选择结构合理、经济耐用、可持续、可再生的建设材料,充分考虑当地可行的技术和基础设施;烤房容量要与种植烟叶面积相匹配,使烤房容量和调制效率达到最大化;设计要合理,防止燃烧气体进入烤房。推荐使用自动燃料供给和自动调制控制设备,节约劳动力;推行专业化密集烘烤,优化密集烘烤工艺;提升烤房性能,开发新能源,减少煤电使用。提倡使用除硫除尘设备,减少环境污染。

9.3 烟叶处理

根据卷烟工业的需求,合理确定不适用烟叶处理范围、处理时间,规范废弃鲜烟叶处理,减少废弃鲜烟叶的污染。

1 0 生产信息管理与追溯

建立烟叶质量追踪体系是GAP管理的核心。烟叶质量追溯,是指单个烟农或特定的一群烟农的烟叶,可以从农户一直追踪到加工完成的成品烟叶,同时也可以从加工完成的成品烟叶反向追溯到它的源头———烟农。

建立烟叶质量追踪的根本目的,在于明确烟叶产品的特定身份,确定烟叶产品质量问题的来源,一旦发现有质量问题的烟叶,可以追踪到特定的地区、乡村或农户,以便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纠正,保证该地区烟叶的继续使用,为烟农、消费者和社会提供潜在的益处,对稳定烟叶销售市场、保证和稳定卷烟产品质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建立烟叶质量追踪体系,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烟叶生产质量的可靠性、稳定性,可以促进形成一种不断提高烟叶质量的新机制。

基地单元是烟叶生产、收购、包装环节质量控制的责任主体,要做好记录,内容真实,数据完整,并有操作人员签名。基地单元文件由指定人(组)编写,通过审查和审核,由主管领导签发分布执行。在法律法规要求发生变动,或组织和产品结构发生变动时,根据需要,按照行文程序,修订管理文件。在下发新文件时,作废或收回旧文件。文件作废后由负责人审批作销毁处理,并做销毁记录。各种文件、档案及记录应存档,妥善保管,档案至少保存5年。

烟叶生产全过程中所有可能影响烟叶质量和安全生产的关键控制点均要详细记录,必要时可附照片或图像,包括育苗和移栽、大田生产管理、肥料和植保产品使用、采收、调制、运输、销售等,以及产地环境检测和评价报告,产品检测报告,痕迹化照片等。所有记录由当事人直接记载,片区负责人整理,整理汇总后由专人保管。

摘要:烟草良好农业规范(GAP)是保证烟叶安全质量的全生产过程操作规范,其基本要素包括自然条件评价和生产风险评估、保护自然资源、经济利用和管理设施设备、关注员工培养和健康福利、严格化学投入品管理、减少农药残留危害、规范烟叶种植和初加工管理、控制非烟物质、实现烟叶生产的信息化管理和质量追溯等。

基本规范 篇9

一、民法基本原则的方法论拓展

该书首先开辟了民法基本原则两个崭新的方法论领域, 即以民法的性质和民法的人性假设作为构建民法基本原则的方法, 并将民法的性质论与人性论作为构建民法基本原则的精神基础, 并在此基础上推演民法基本原则的本体构成。

该书认为, 民法的性质可抽象为民法的谦抑性, 其又包括有限性与宽容性两个方面。民法的有限性, 意味着民法不对当事人可以通过意思自治决定的事项进行强制性规定, 民法规范主要是对当事人意思自治的补充。相应地, 民法应减少强制性规范的配置, 而增加任意性规范的供给。民法是任意法, 意味着民事主体可根据自己意愿设立、变更、消灭法律关系。民法是任意法同时意味着民法多为任意性规定, 民事主体可做出不同于法律规定的约定。

民法的宽容性, 意味着民法介入人类行为领域时, 应当有尊重、保护、扩大民事主体自由和权利的极大同情心、自觉心和责任心, 对于人性、人的价值和尊严、人的现实生活和幸福、人的发展和解放给予关注, 并以此为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民法是权利法, 对于民事主体所享有的权利的尊重, 必然要求民法具有宽容的胸怀。民法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 是因为市场经济的发展, 需要主体在平等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意愿与他人进行财产交易。对民事主体的这种自由交易行为, 民法也应体现出应有的宽容。

近代人性论之历史语境为人性恶理论, 关注的是人的欲望、自由与理性, 其核心价值取向表现为:人作为独立之个体有权合理地追求自身欲望之满足并最终达到利益最大化。该价值取向经过其他学科之论证, 最终成为近现代民法之价值指称, 近现代民法据此做出了如下价值判断:第一, 民法中的人是性恶论意义上的人, 是理性人, 从而于本体论方面确定了人作为私法主体之唯一性、独立性、自足性;第二, 既然每一个私法主体均为性恶之人, 则民法为实现私法正义目标, 自应赋予每一主体以平等地位、独立人格以及意志自由, 进而使其行为一方面具有自主性、排他性 (针对自身权利) , 另一方面具有了限定性、自律性 (针对他人权利) ;第三, 人身保护与财产保护是人实现自身价值目标之最重要手段, 是支配每一个利己主体之主导性力量。

二、民法基本原则的本体论塑造

按照民法谦抑性的要求, 民法必须高扬人的主体性, 肯定人的尊严与价值, 肯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平等, 并对这一关系做出民法解释;另一方面, 它旨在弘扬自由的精髓, 肯定有限制的自由主义的价值, 肯定人与人关系中的自由, 并对这一关系做出回答。前者要求肯定主体的地位一律平等, 并对主体享有的私权进行全面保护, 并由此推演出民法的主体平等原则与私权保护原则;后者要求必须尊重主体在治理民事关系中的主观自由, 并由此推演出民法的意思自治原则。

民法的人性假设也对上述原则给予了理论支持。从人性角度, 人类的纯粹欲望存在于自然状态中, 而这种欲望在民法上的首要体现, 便是私有财产权制度的全面建立。人对欲望的追求, 还必须以主体享有独立人格为前提, 于是, 民法赋予每个主体独立的人格权;主体之间形成的身份关系在民法上也应当有相应的体现, 这就是身份权。对人的财产权和人身权予以全面保护, 意味着私权保护原则生成。人性恶价值判定与近代民法之人格抽象具有逻辑同构与价值同构之双重关系。从逻辑层面而言, 人性恶判定以人类之伦理底线为基准, 以人之生存、发展为前提, 探讨人之行为, 主要是经济行为对人之重要意义及其历史必然性。易言之, 惟有人性恶理论前提下始得探讨人类之平等。从价值层面而言, 性恶论奉行的不是一种“理想”而是一种“理性”, 其要求“不为恶”。直而言之, 人性恶价值判断使世俗之人具有了统一之逻辑前提与价值前提, 于法律上获得了统一而平等之人格内蕴。于是, 主体平等原则得以建立。法律规定了民事主体的权利以后, 权利人还需通过自己的行为来主张和行使权利, 同时法律还应维护因此而形成的民事关系。理性人假设与人的意志之间的紧密联系甚为显然, 其预设的是人有对自己利益的独立判断意志。因此, 民法应当有对民事主体依自己意志所形成的各种民事关系予以尊重的内容, 这就是意思自治原则。

不仅如此, 人性假设基础之上还可进一步演化出诚实信用原则、公序良俗原则和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私权保护观念在19世纪达致顶峰, 由于其过分强调个人利益而忽视他人和社会公共利益, 导致个人随意滥用其私权而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现象时有出现。于是, 19世纪末20世纪初, 权利之享有和行使应有限制观念, 上升到主要地位。如果私权行使超过必要限度即构成权利滥用, 这就是禁止权利滥用原则。诚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石, 如果不从民法角度对人的自治范围进行限制, 必然会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良性运转, 与民法的市场经济基本法性质甚为不合。因此, 民法必须建立诚实信用原则。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也应当有适当的限制, 这就是公序良俗原则。公序良俗原则的背后隐藏的是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 尤其是在法律不足以评价主体权利享有和行使是否滥用之时, 公序良俗原则起到对意思自治之外部限制的作用, 从而维护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

该书在塑造了上述“正反面、六原则”体系的同时, 还提出了一系列创新论点, 如其认为诚实信用原则不属于民法的“帝王条款”、公平不应当属于民法基本原则、应以社会利益为基准界分诚实信用原则与公序良俗原则等等。

三、民法基本原则的规范论表达

本体论上的“正反面、六原则”体系, 在逻辑结构上又是围绕权利这一民法最为重要的范畴而展开。私权保护原则首先肯认了民法对权利的一般性保护立场, 而主体平等与意思自治的确立均是为了确保民事主体更好地享有和行使权利;诚实信用、公序良俗和禁止权利滥用无疑是对民事主体所享有权利的一种限制。由此, 如果从权利角度解读民法基本原则, 则可将其基本范畴概括为权利提倡、权利行使与权利限制。据此, 该书将民法基本原则的研究推向规范论层面, 分别对民事行为能力制度、准民事法律行为和取得时效制度进行了理论反思与重构。

民事行为能力制度, 涉及民事主体有无资格通过自己行为行使权利的问题, 该书将其置于权利提倡规则下进行阐释。自然人行为能力的具体样态, 有两种立法模式, 即法国二分法和德国的三分法。我国《民法通则》采纳了后一种模式。目前我国学界就二分法之立法并未有深入研究。但该书认为, 无行为能力制度之设计, 不能对无行为能力人提供有利保护, 亦难兼顾交易安全。而二分法下撤销权制度之设计, 不仅克服了无行为能力人的法定代理人无追认权之缺陷, 而且对无行为能力人之保护更加周到, 同时对方当事人的催告权、恶意抗辩权以及撤销权排除的规定, 亦可兼顾交易安全, 较三分法为优。因此, 我国未来立法应当废除无行为能力制度, 改采二分法。

准民事法律行为, 是民事主体行使权利的一种重要方式, 该问题在我国学界至今没有专题研究, 该书将其置于权利行使规则下进行论述。准民事法律行为是不同于民事法律行为、也不同于事实行为的一种民事法律事实, 它同样可引起法律关系的变动。准民事法律行为主要表现为意思通知、观念通知和感情表示三种样态。准民事法律行为准用民事法律行为的规则时, 有可以直接准用、不能完全准用和完全不能准用三种情形。

取得时效制度, 是民事主体取得权利的一种重要方式, 既有研究忽视了其本质上也是一种权利丧失的原因, 该书将其置于权利限制规则下予以重构。该书提出了恶意失权作为取得时效理论基础的观点。恶意失权强调权利人明知或应知有权利而不行使, 导致社会秩序形成, 从而使其丧失权利。在逻辑顺位上, 先有权利人明知或应知有权利而不予行使, 再加上占有人占有之外在事实, 方有社会秩序之形成可能, 它更加注重的是社会秩序形成的背后理论根源。通过将取得时效的理论视角转换为恶意失权, 可重新构造取得时效的起算点、中止、中断等具体制度。

四、结语

民法基本原则身兼民法之“灵魂”和“神经”两种机能, 对民事法学理论和私法实践具有“中枢”意义。该书不是对民法基本原则的概念、特征、功能等问题进行重复性研究, 而是在方法、本体、规范三重维度下对民法基本原则进行阐释, 将民法基本原则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充分彰显。当前, 我国主要民事单行法律均已制定完毕, 下一步民事立法重点就是起草民法典或民法总则。未来的民法基本原则体系, 一定要克服现有规定的缺陷与僵化, 在方法———本体———规范的有机衔接方面着力, 使民法基本原则的核心价值得以全面展现。

摘要:当前民法基本原则研究中的方法论僵化, 导致了民法基本原则的本体论研究难有进展。民法基本原则的规范价值, 在既有研究中也没有获得充分展现。《民法基本原则专论》一书, 将民法基本原则的方法论研究拓展至民法性质与人性假设层面, 将民法基本原则的本体论塑造为“正反面、六原则”体系, 从行为能力、准民事法律行为、取得时效角度对民法基本原则进行了规范论展开, 实现了方法、本体与规范的多维创新。

关键词:民法基本原则,方法论,本体论,规范论

参考文献

[1]王立争.民法基本原则专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10.

[2]刘云生.民法与人性[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5.

[3]肖厚国.所有权的兴起与衰落[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3.

论生态社区与家庭建设的基本规范 篇10

一、尊重他人, 文明交往

在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中, 人人都希望别人尊重自己。要受到别人尊重, 首先就得尊重别人。你尊重他人, 满足了他人自尊和受尊重的需要, 别人尊重你也满足了你的自尊和受尊重的需要, 这是多向度和谐统一的整体。建设和推崇这一人际关系也是建设生态社区的基本要求。

尊重之于他人, 能激发别人的自信心、自尊心、创造力和尊重他人的热情。美国有一则故事, 一个很有名望的富商在散步时, 遇到一个瘦弱的摆地摊卖旧书的年轻人, 他缩着身子在寒风中啃着发霉的面包。富商怜悯地将8美元塞到年轻人手中, 头也不回地走了。没走多远忽然又返回来, 从地摊上捡了两本旧书, 并说:“对不起, 我忘了取书。’其实, 您和我一样也是商人!”两年后, 富商应邀参加一个慈善募捐会时, 一位年轻书商紧握着他的手, 感激地说:“我一直以为我这一生只有摆摊乞讨的命运, 直到你亲口对我说, 我和你一样都是商人, 这才使我树立了自尊和自信, 从而创造了今天的业绩……”不难想象, 那句尊重鼓励的话, 对年轻人人生的巨变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就是尊重的力量!

尊重之于家庭, 可以创造和美的家庭氛围, 夫妻的相互尊重, 可增进夫妻感情, 协调夫妻关系。不幸婚姻的研究表明, 夫妻之间的吵闹、猜疑、对抗乃至暴力升级, 都与最初的不尊重有关。相反, 真诚的尊重甚至挽救过很多濒临危机的夫妻关系。婆媳相互尊重影响整个家庭, 儿媳对老人的真诚尊重, 使本人、丈夫、子女和整个家庭都从中获益。夫妻对老人的尊重也会给儿女树立榜样;父母对孩子的尊重, 能提高教育效能, 减少冲突和对抗。相反, 那种不尊重子女人格、兴趣、爱好、特长的父母, 教育的成效往往事倍功半。

尊重之于一个城市, 可以提高其文明品位, 扩大其影响, 改善其投资环境。古希腊时期的一个小镇, 由于其民风淳朴, 人人相敬如宾, 吸引了很多外地商人来此做生意, 不到十几年的时间, 这座小镇成了古希腊为数不多的大的商业都市。开展“守规则、尊重人, 争当文明市民”活动, 真正抓住了经济社会转型期生态社区建设的现实需求, 把握了城市在经济发展时期人们精神变化的特点, 对于提高广大市民的文明素质, 提升城市的文明品位, 建设生态社区, 必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尊重是文明交往的必要前提, 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名片”, 我们必须学会使用礼貌用语, 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与技巧, 学会与人沟通的技巧, 提高文明交往能力。在文明交往中, 要正确运用社交礼仪, 充分发挥礼仪应有的效应, 才能够创造出最佳人际关系状态, 这同生态社区建设密切相关。为此, 在实现文明交往中必须遵循几个原则。

1. 真诚尊重的原则。

苏格拉底曾言:“不要靠馈赠来获得一个朋友, 你须贡献你诚挚的爱, 学习怎样用正当的方法来赢得一个人的心。”可见真诚尊重是礼仪的首要原则, 只有真诚待人才是尊重他人, 只有真诚尊重, 方能创造和谐愉快的人际关系, 真诚和尊重是相辅相成的。真诚是对人对事的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 是待人真心实意的友善表现。真诚和尊重首先表现为对人不说谎、不虚伪、不骗人、不侮辱人, 所谓“骗人一次, 终身无友”;其次表现为对于他人的正确认识, 相信他人、尊重他人, 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 真诚的奉献, 才有丰硕的收获, 只有真诚尊重方能使双方心心相印, 友谊地久天长。

2. 平等适度的原则。

在文明交往上, 礼仪行为总是表现为双方的, 你给对方施礼, 自然对方也会相应的还礼于你, 这种礼仪施行必须讲究平等的原则, 平等是人与人交往时建立情感的基础, 是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诀窍。平等在交往中, 表现为不要骄狂, 不要我行我素, 不要自以为是, 不要厚此薄彼, 更不要傲视一切, 目中无人, 更不能以貌取人, 或以职业、地位、权势压人, 而是应该处处时时平等谦虚待人, 唯有如此, 才能结交更多的朋友。

3. 自信自律原则。

自信是文明交往中一份很可贵的心理素质, 是文明交往中一个心理健康的原则。一个有充分自信心的人, 才能在交往中不卑不亢、落落大方, 遇到强者不自惭, 遇到艰难不气馁, 遇到侮辱敢于挺身反击, 遇到弱者会伸出援助之手。自律乃自我约束的原则。在文明交往过程中, 在心中树立起一种内心的道德信念和行为修养准则, 以此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实现自我教育, 自我管理, 摆正自信的天平, 既不必前怕虎后怕狼的缺少信心, 又不能凡事自以为是而自负高傲。

4. 信用宽容的原则。

信用即就讲究信誉的原则。孔子曾有言:“民无信不立, 与朋友交, 言而有信。”强调的正是守信用的原则。守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 在社交场合, 尤其讲究一是要守时, 与人约定时间的约会, 会见、会谈、会议等, 决不应拖延迟到。二是要守约, 即与人签订的协议、约定和口头答应他人的事一定要说到做到, 所谓言必信, 行必果。故在社交场合, 如没有十分的把握就不要轻易许诺他人, 许诺做不到, 反落了个不守信的恶名, 从此会永远失信于人。

良好的文明交往有益于信息交流, 有益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有益于建立信任关系, 这对构建生态社区非常有益处。

二、助人为乐, 和睦邻里

助人为乐, 是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重要内容, 它表现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作为个人的思想和行动表现出来的助人为乐精神, 是对他人的照顾、体贴、关怀和无私帮助。我们提倡助人为乐精神, 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有助于生态社区的建设, 更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在生活中, 谁都会遇到困难。因此, 人总是需要帮助的。或许, 当今天你伸出援助之手, 救他人于水火之中时, 明天, 你遇到困难, 他人也会热情相助。生活在这样一个“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的社会中, 一定会让你感到温暖、幸福与快乐。因此, 我们有理由相信, 当助人为乐成为一种时尚的时候, 生态社区的构建就会多一分动力, 人与人之间, 心与心之间, 就会消除许多屏障, 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助人为乐与和睦邻里是密切相关的。我们这里所讲的“邻里”, 就是以住所为基础、以地理关系为纽带的家庭与家庭;我们所说的邻里关系, 就是住所相近, 具有社会属性的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关系。中国历史上就有建设邻里关系的优良传统, 在民间就流传了很多关于邻里关系的表述, 正如人们常说的“远亲不如近邻”、“千金难买好邻居”等。

邻里之间守望相助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一家有难, 众人相帮。这样的传统与我们血脉相连。当前, 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全国上上下下共同的目标。创建文明和睦的邻里关系,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社会, 迫切要求建立起以地域性为特征, 以认同感为纽带的新型社区, 生态社区, 培育新型的邻里关系, 增强居民间的亲和力, 逐步形成和谐相处的社会氛围。

营造和谐的邻里关系, 邻里之间要做到互助、友善、诚信、尊重、奉献。首先, 邻里之间在日常生活中应相互帮助、相互照应、相互关爱。其次, 邻里之间要做到与人为善、和睦相处。之后, 要发展良好邻里关系需要互相尊重, 要尊重邻里的生活习惯和个性特征。最后, 邻里之间也需要具有奉献精神, 为邻里关系做些工作献些爱心也是很有价值的事情, 会使邻里关系更加和谐。

营造和谐的邻里关系, 邻里之间还要加强沟通交流。要改变现在城市家庭的封闭状况, 走出各自的家门, 加强邻里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进而实现邻居之间相互熟悉, 相互了解, 相互关照, 相互帮助, 使大家在生活中能够处得像一家人。在生活中, 邻里之间也会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误会, 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 此刻邻里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就显得更为重要, 沟通和交流是消除误会、化解矛盾最好的方法。

三、保护环境, 低碳生活

环保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当今世界的重大问题。在中国城乡的不少地方环境污染已经到触目惊心的地步, 厂矿区浓烟腾空, 街道上臭气熏人, 马路边噪音刺耳, 甚至在“稻菽千重浪”的田园和令人引以为荣的旅游宝地, 各种污染正在日趋增多。因此, 在建设生态社区过程必须重视保护环境。

1. 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的法制建设。

眼下, 在中国已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基础,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核心的环境法律体系。其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中国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的基本法律体系, 该法明确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保护协调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 规定了各级政府、一切单位和个人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权利和义务。这些法律体系的建立有效地推进了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工作。当然, 中国目前的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与实际的需要相比, 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为此, 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 加快环境保护与资源保护立法的步伐。在法律体系完善的基础上, 不断强化对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的执法, 加大对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的执法监督。良好的法制建设, 是推进环保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基本保证。

2. 加强关于环境保护的综合决策和科学管理。

我们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 务必要充分考虑到环境和资源的承载能力。在确定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时候, 务必要实事求是,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发展速度, 把“又快”和“又好”有机统一起来。在确定和完善产业发展政策时, 一定要注意科学调整产业的结构, 加快发展污染环境小、效益又好的产品, 限制和淘汰污染环境比较重、效益又很差的产品生产。在确定国土整治规划时, 一定要充分考虑到资源的分布情况、城乡建设一体化、缩小地区差别、国内经济交流和国防建设发展以及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等。正确的决策和科学的管理是推进环保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

3. 全面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素质。

环境保护归根结底是靠全体公民的自觉参与来实现的, 因此, 全面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增强公民的环境保护素质, 并把这种意识和素质切实转化为全社会的持续行动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在这个意义上, 我们政府明确将“保护环境”作为“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加以大力倡导, 有着重大的社会伦理价值和道德价值。全面提高公民的环境道德和环境保护素质, 是推进环保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根本基石。

在全面推行保护环境的背景下, 低碳经济应运而生, 低碳生活时代来临, 人类生存发展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低碳生活。

消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的嗜好是实现低碳生活方式的有效路径之一。“便利”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普遍流行, 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方式。就是这种简单的“便利消费”却在不经意中浪费了我们巨大的资源, 损害着我们的正常生活。就拿生活中常见的超市来说, 使用冰柜是很普遍的, 但是据有关制冷技术专家评估, 超市里的冰柜损耗的电量是整个超市电耗的70%, 而敞开式冰柜的电耗比玻璃门冰柜还要高出20%。据此推算, 敞开式冷柜一年多耗电了4.8万度, 相当于多耗了19吨标煤, 多排放了48吨二氧化碳, 多耗了19万升净水。

树立“多向型节能环保意识”, 消除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消费嗜好是实现低碳生活方式的有效路径之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 大量使用塑料袋, 是公众多年来养成的最典型的生活习惯。要使公众消除这样的生活习惯形成一种自觉的行为, 仅仅靠一纸“限塑令”是远远不够的。告诉公众“限塑”的重要意义就是在于能够有效遏制白色污染, 这只是“单向型”环保意识。其实“限塑”的重要意义还在于节约了塑料的来源———石油资源、减排二氧化碳。这是一种“多向型”节能环保意识。

全面加强以低碳饮食为主导的科学膳食平衡是实现低碳生活方式的有效路径之三。中国国民的日常生活饮食习惯, 主要就是以大米和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主, 粮食的生产形式也主要就是围绕大米和小麦进行和延伸的, 国民的饮食形式也主要表现为“南米北面”的饮食结构。但是大米和小麦中却含有极高的糖分, 进入人体后很容易转化为血糖, 而低碳饮食可以控制人体血糖的剧烈变化, 从而提高人体的抗氧化能力, 抑制自由基的产生, 长期坚持还会有保持体型、强健体魄、预防疾病、延缓衰老等好处。但是“南米北面”的饮食结构具有很深的历史积淀, 很难将这种习惯立即改变, 也很难将这种饮食结构立即进行调整, 国民需要一段时间的认识、理解, 最后加以接受。因此, 全面推行低碳饮食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

消除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的嗜好是实现低碳生活方式的有效路径之四。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日常消费中出现“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的现象, 例如很多人买车都喜欢买大排量或者是三厢轿车, 所以说, 全国车市销量增长最快的是豪华车, 其中高档大排量的宝马进口车同比增长了82%以上, 大排量的多功能运动车SUV同比增长了48.8%。同时, 公众还将“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就简单地理解为“更多地享受电气化、自动化提供的便利”, 致使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依赖于高能耗的动力技术系统, 往往几百米的路程, 都要靠机动车来代步, 最后的结果是人省事了, 环境却要接受大量增排的温室气体。

推行低碳生活, 都是指在科学发展理念指导下, 通过人们技术创新、社会制度创新、产业结构转型调整、新能源新材料开发等多种路径, 尽可能有效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性能源的消耗, 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达到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多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也是实现中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多赢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谢利芳.论生态城市与城市生态化[J].当代经济, 2008, (2) .

[2]侯天琛, 董小香.城市生态转型与生态城市建设[J].中国科技信息, 2006, (4) .

[3]刘波.论建设生态城市的立足点[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6, (5) .

[4]王斌, 康健, 袁玲双.试论实现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12) .

基本规范 篇11

《规范》明确指出,高标准基本农田即一定时期内,通过土地整治建设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包括经过整治的原有基本农田和经整治后划入的基本农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则是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目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在农村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整备区等开展的土地整治活动。

《规范》要求,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要坚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规范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坚持规划引导,统筹安排,规模整治,优先在基本农田范围内建设;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差别化整治,采取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措施;坚持数量、质量、生态并重;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鼓励农民采取多种形式参与工程建设;以土地整治专项资金为引导,聚合相关涉农资金,集中投入,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主要目标包括五方面:一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实现集中连片,发挥规模效益;二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高标准基本农田比重;三是提高基本农田质量,完善田间基础设施,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四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发挥生产、生态、景观的综合功能;五是建立保护和补偿机制,促进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持续利用。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重点区域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基本农田整備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土地整治规划确定的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基本农田整理重点县。地形坡度大于25度的区域、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林区、退耕还草区、行洪河道以及河流、湖泊、水库水面等区域则禁止建设。

《规范》强调,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以及其他等五项工程。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实现每个耕作田块直接临渠(管)、临沟、临路,保证每个耕作区与农村居民点相连。

《规范》还规定了各项工程的具体建设标准,如耕作层厚度应达到30cm以上,有效土层厚度应达到60cm以上,灌溉水利用系数应不低于0.6,田间基础设施占地率应不高于8%,基础设施使用年限一般不低于15年等。

公众如何参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并发挥积极作用?《规范》要求,落实公众听证制度、公告制度、群众监督制度等,确保公众参与的规范化和程序化;充分尊重当地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公众参与中的主体地位,鼓励群众全程参与;实行多方监督,确保工程建设符合设计和质量要求。

该项工作的验收内容包括:建设范围、建设规模、新增耕地面积、工程任务完成情况、工程质量、耕地质量、资金使用与管理、权属调整成果、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后期管护措施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成后,应根据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开展耕地质量评定。

基本规范 篇12

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的重大突破

1. 对内部控制的内涵进行了科学界定, 强调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 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这有利于树立全面、全员、全过程控制的理念。

2. 准确定位内部控制的目标: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 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 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这一目标的确立既适合我国国情又具有前瞻性。

3. 合理确定内部控制的原则, 要求企业在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过程中遵循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制衡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

4. 对内部控制的要素进行了统筹, 五个要素相互关联, 构建了一套内部环境优化、风险评估科学、控制措施得当、信息沟通迅捷、监督制约有力的内部控制框架。

5. 确立了以政府部门合力推进为主导、各单位组织实施为基础、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提供服务为支持, 自我评价、政府监管和社会评价有机结合的内部控制标准建设与实施模式。

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与COSO、ERM报告的比较分析

1992年, 美国COSO委员会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 发布了著名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 (Internal Controls Integrated Framework, 简称COSO报告) 并于1994年做出局部修正, 已经成为世界通行的内部控制权威文献, 它划分的内部控制五大要素对世界各国的公司治理和上市公司监管的影响很大。2004年10月, 美国COSO委员会又发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Integrated Framework, 简称ERM) 的报告, 将内部控制更新为八大要素, 分别是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控。

我国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与COSO报告和ERM报告在主要方面保持了一致, 当然也存在着一些不同之处。

1. 从目标上看, 基本规范除了COSO报告中的报告、经营和合规目标外, 还增加了资产安全和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这两个目标。而与ERM相比, 基本规范除了包括ERM中规定的报告目标、经营目标、合法目标和战略目标外, 增加了资产安全目标。其中战略目标是对ERM中目标的借鉴, 而资产安全目标是对ERM目标很好的扩展和补充。

2. 从要素上看, 基本规范所规定的内部控制的要素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这5个要素, 与COSO报告的5个要素大致相同, 而与ERM相比却有所不同。如在风险评估方面, 基本规范中的“风险评估”没有像ERM一样明确区分“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在内部监督方面, 基本规范中的内部监督是对整个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实施进行监督, 而ERM中的“监控”主要是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监控, 两者监督的范围有所不同。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是在借鉴COSO报告和ERM报告的核心思想的基础上, 根据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尚不健全的现实建立起来的, 没有一味照搬。但是, 我们也应当看到基本规范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它对ERM报告中风险管理思想领悟并不充分, 虽然也有风险控制的内容, 却较为简单和抽象, 没有对风险的反馈以及如何处理发生的风险事件、解决风险危机提供更进一步、可操作性更强的方法。

三、如何构建有效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

1. 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 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企业应当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 明确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权限, 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应当成立专门机构或者指定适当的机构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及日常工作;应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来负责审查企业内部控制, 监督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情况等;企业应合理设置内部机构, 明确职责权限、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指定和实施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政策、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和员工培训, 强化他们的风险意识和法制观念。

2. 风险评估

企业应当根据设定的控制目标, 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相关信息, 结合实际情况, 及时进行风险评估。在风险评估的过程中, 应当准确识别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 确定相应的风险承受度;企业应当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等, 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排序, 确定关注重点和优先控制的风险;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 结合风险承受度, 权衡风险与收益, 确定合适的风险应对策略, 如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或风险承受等;同时, 在企业的经营情况发生变化时, 应及时调整风险应对策略。

3. 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 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 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控制措施一般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等。

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要求企业全面系统地分析、梳理业务流程中所涉及的不相容职务, 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授权审批控制要求企业根据常规授权和特别授权的规定, 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会计系统控制要求企业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 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财产保护控制要求企业建立财产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制度, 采取财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等措施, 确保财产安全。企业还应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制度、运营情况分析制度及绩效考评制度等。

4. 信息与沟通

信息与沟通能够使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 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企业应当建立信息与沟通制度, 明确内部控制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 同时对收集的各种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进行合理筛选、核对、整合, 提高信息的有用性。在这一过程中, 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的集成与共享。企业还应当建立反舞弊机制、举报投诉制度和举报人保护制度等, 使企业更加有效地掌握信息。

5. 内部监督

上一篇: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下一篇:课题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