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基本原则与基本假设理论的若干研究

2024-10-26

会计基本原则与基本假设理论的若干研究(精选7篇)

会计基本原则与基本假设理论的若干研究 篇1

会计基本原则与基本假设理论的若干研究

摘要:知识经济的到来,有不少难以用货币计量,但却对使用者的决策有参考价值的信息,如人力资源,企业外部环境、地理环境等,如果单纯用货币计量,这些都只能排除在财务报表、甚至是财务报告之外。因此,必须改进计量手段,扩大会计报告的信息容量,增加非货币化的信息,为使用者提供完整、全面的会计信息。

关键词:知识经济 会计 基本原则 基本假设

21世纪,是发展知识经济的时代,是高科技大发展和经济管理水平大提高的时代,这种大环境,将推动会计发生相应的重大发展。经济的全球化、数字化、网络化、无形化特征,便传统会计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与环境相适应,会计是千秋大业,凡有经济活动的地方,都需要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使用计算机进行核算只是改变了核算的手段和形式,但不可能改变核算的内容和要求。相反,核算的内容范围扩大了,要求提高了,信息需要加强了。

一、知识经济下的会计基本原则

1、历史成本计价原则

历史成本计价原则在传统会计中长期处于”一统天下”的局面”但在知识经济时代,在以知识为主要资源,依靠发达的科学技术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决定条件的情况下,单一的历史成本计价暴露出很多缺陷:

1)忽视了”软资产”的价值。”软资产”是指没有物质形态的资产,主要是无形资产。无形资产的特征在于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超额经济利益,若按历史成本计价,往往会低估无形资产的实际经济价值,甚至被排除于企业资产负债表之外。

2)不能提供投资者决策所需的相关会计信息。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市场瞬息万变,风险和收益都呈极大化趋势,投资者迫切希望会计信息能直接用于决策,以求得盈利多、损失少。而将历史性会计信息用于决策时,往往有”时过境迁”之感。

3)历史成本计价模式的相对优势在降低。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互联网的运用和信息共享,企业获取资产现时成本、重置成本资料的来源增多,成本下降,可信度和及时性也大为增强,历史成本计价模式的相对优势在降低。

2、收入确认原则

收入确认原则,是有关收人人账时间确认的原则。传统收入确认原则的最大弊端在于收益揭示不完整,影响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真实盈利能力的判断。

传统收入确认原则更确切地说是营业收人的确认原则。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生产的产品是知识密集型产品,具有较高的增值性,忽略其置存收益会影响投资者对企业的整体评价。另外,产品的个性化和网络商务的兴起,使生产商、销售商、顾客之间信息沟通更为畅通,产品的销售风险大为降低,资产置存收益实现的可能性显著提高,因而,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收入确认应由单一的”已实现”标准向”已实现或可实现”标准转化。

3、费用配比原则

在传统会计的费用配比原则下,首先应确定成本是否已经消耗。末耗成本仍具有未来经济效益,应作为资产处理,而已耗成本则应予转销。已耗成本与营业收入配合的方法通常有三种:①根据因果关系直接配比;②系统和合理地分摊;③立即确认为费用。配比概念是传统会计理论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费用与收入的配比是否合理,关系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4、权贵发生制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是传统会计的支柱原则之一,它是收入实现原则和费用配比原则的前提。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权责发生制原则也受到较大的挑战,其原因主要表现夺:首先,权责发生制不利于反映企业本期现金流量信息,现金流量是现代企业非常重要的一项财务数据,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流动性和偿债能力的有效评价。而在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的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知识创新、扩散的速度很快,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加剧,企业稍有不慎,就可能面临破产、清算。其次,权责发生制下所确定的净收益有其自身的缺陷,会计收益中包括许多非现金的应计和递延因素,其数额的分配是依据假定关系而进行的,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容易导致收益结果不能真实、可靠地反映企业经营业绩。

5、充分披露原则

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经济环境的复杂化和经济风险的加剧,充分披露原则成为未来会计最重要的原则之一,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范围不断扩大。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强大的功能和低廉的成本,会计既可作货币性计量,又可作非货币性计量;既可定期报告,又可实时报告,通过多元化信息的提供,使充分披露原则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二、知识经济下的会计基本假设

货币计量假设对任何学科都很重要,因为它为该学科的理论和实务提供了研究出发点,但假说不是一成不变的。众所周知,现行的会计基本假设是与工业经济时代的会计环境基本适应的,而知识经济的来临,使会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也日趋复杂化、多元化。当前财务会计只有及时完善、创新某些理论方法体系,才能在新的经济环境下,真正发挥会计信息的决策参考作用。

1、会计主体假设

“网络经济”的兴起,使得会计主体界限越来越难以把握。以数字化技术为先导,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主要内容的新信息技术革命,使得知识、信息的扩散与应用大大加快,交易、决策瞬间完成,电脑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使通过互联网形成了所谓“网络经济”。“网上公司”又可称为“无实体公司”,它可以通过互联网横跨大洋把千万个个体联系起来,一旦业务完成时,又可在几秒钟内解除这种联系。

2、持续经营假设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竞争愈演愈烈,企业稍有不慎,就可能面临破产、清算;并购潮流将进一步加剧,会计个体被兼并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竞争激烈可想而知,并购将成为一种趋势;“网上实体”不适用持续经济假设,而适用破产清算与破产期间假设。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更新、扩散的速度很快,经济活动面临着较大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网上实体”的特点。“网上实体”经营活动的“短暂性”,适时介入退出与转换的特点,决定了持续经营假设已不能适应,而必须代之以破产清算与破产期间假设。

3、会计分期假设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传统的以年度为期的会计分期假设将受到冲击。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法》均规定会计年度为公历年度,即以公历1月1日至12月31日作为会计年度,而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内部管理会计以至战略管理会计的推行,企业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将朝着多层次、多元化方面发展;在时间上而言,不同管理主体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不同,因此,会计分期应以它们的需要为基础,决不能以整齐划一的日历年度为标准。

4、货币计量假设

(1)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间资本流动的加快,使得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这样就加剧了会计主体所面临的货币风险,冲击了币值不变(或稳定)这一假设。东南亚金融危机所导致的一些国家的货币大幅贬值,便是佐证。

(2)知识经济的到来。单纯用货币计量提供的会计信息,越来越

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近年来,财务报告的使用者们十分重视信息的相关性,期望财务报告能够提供更多的面向未来的非货币的信息,有些学者、专家对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下降表示忧虑。

会计基本原则与基本假设理论的若干研究 篇2

一、会计基本原则

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会计工作原则主要有:成本计价原则、收入确认原则、费用配比原则、权贵发生制原则以及会计披露原则五种。在这五种基本的会计工作原则中, 有的会计工作原则是在传统的会计工作中形成, 并一直沿用下来的, 比如成本计价原则而有的是在其他两种原则上创新出来的, 如权贵发生制原则。但不管这五项原则的来源如何, 其均是知识经济时代下开展会计工作必须要遵循和坚持的基本原则。

(一) 成本计价原则

成本计价原则, 实质是指历史成本计价原则, 这项基本原则在传统会计工作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下, 历史成本计价原则却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软资产的价值进行了忽视没有物质形态的无形资产。

企业所拥有的无形资产能够在未来为企业创造大量的超额经济效益, 但如果利用历史成本计价方式来对无形资产所创造的, 或者说可能会创造的经济效益进行计价, 则很可能出现低估无形资产价值的现象, 严重者还可能会出现排除计价, 将无形资产排除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之外的现象发生。

2、不能提供及时、准确的企业会计信息。

知识经济时代,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 市场经济环境也是瞬息万变, 这对于企业经营来说, 无疑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难题。而为了敦实企业基业巩固企业的市场地位, 企业管理者就必须通过会计信息来了解和管理企业, 做出正确的经营管理决策, 以便减少企业利润损失, 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这是企业实行会计管理, 绘制会计报表的最终目的, 但如果在具体实施时将历史性的会计信息当作决策参考, 则往往会误导管理者的判断, 导致其做出不正确, 或者不符实际的管理决策, 阻碍企业发展。

3、成本计价模式的优势在不断降低。

时代的进步以及市场环境的变化, 都使得传统历史计价模式的优势不断降低, 计算机网络技术所具有的信息共享和信息处理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会计信息的及时性与可靠性, 且由于拓宽了企业获取资料的途径, 为企业节约了一定的资料获取成本, 对传统的历史成本计价模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二) 收入确认原则

收入确认原则, 是有关收人人账时间确认的原则。传统收入确认原则的最大弊端在于收益揭示不完整, 影响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真实盈利能力的判断。

传统收入确认原则更确切地说是营业收人的确认原则。在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生产的产品是知识密集型产品, 具有较高的增值性, 忽略其置存收益会影响投资者对企业的整体评价。

(三) 费用配比原则

在传统会计的费用配比原则下, 首先应确定成本是否已经消耗。末耗成本仍具有未来经济效益, 应作为资产处理, 而已耗成本则应予转销。已耗成本与营业收入配合的方法通常有三种: (1) 根据因果关系直接配比; (2) 系统和合理地分摊; (3) 立即确认为费用。配比概念是传统会计理论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费用与收入的配比是否合理, 关系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四) 权贵发生制原则

权贵发生制原则是在收入实现原则以及费用配比原则两者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传统会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在当下,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 再利用权贵发生制原则来实施会计管理, 则面临着很大难题:权责发生制不利于反映企业本期现金流量信息, 现金流量是现代企业非常重要的一项财务数据, 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流动性和偿债能力的有效评价。而在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的知识经济时代, 由于知识创新、扩散的速度很快, 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加剧, 企业稍有不慎, 就可能面临破产、清算。

二、知识经济下的会计基本假设

(一) 会计主体假设

“网络经济”的兴起, 使得会计主体界限越来越难以把握。以数字化技术为先导, 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主要内容的新信息技术革命使得知识、信息的扩散与应用大大加快, 交易、决策瞬间完成, 电脑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 使通过互联网形成了所谓“网络经济”。“网上公司”又可称为“无实体公司”, 它可以通过互联网横跨大洋把千万个个体联系起来, 一旦业务完成时, 又可在几秒钟内解除这种联系。

(二) 持续经营假设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使竞争愈演愈烈, 企业稍有不慎, 就可能面临破产、清算;并购潮流将进一步加剧, 会计个体被兼并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竞争激烈可想而知, 并购将成为一种趋势;“网上实体”不适用持续经济假设, 而适用破产清算与破产期间假设。知识经济社会中, 知识更新、扩散的速度很快, 经济活动面临着较大风险, 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网上实体”的特点。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当市场经济环境发生改变之后, 企业想要在新变化的经济市场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就必须从内部管理机制入手, 改革现有的会计基本原则, 摒弃过时与落后的管理模式去, 并引进和提出新的、符合当前形势的会计架设理论, 探讨其可行性后将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从根本上促进会计管理事业的发展, 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摘要:结合当前时势, 本文对知识经济时代下会计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假设理论作了详细分析与论述, 指出会计环境以及会计工作理念应该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有所改变, 比如货币的计量方式等, 只有改进计量方式和手段, 才能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会计财务报表的信息容量, 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更加系统且全面的信息。

关键词:会计基本原则,基本假设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谷强平, 张东, 李玉凤.知识经济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冲击[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 (12)

[2]刘瑞鸿.试论环境会计的基本假设和核算原则[J].兰州铁道学院学报.2002 (02)

对会计基本假设的思考 篇3

目前国内外会计界多数人公认的会计基本假设是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本文对此做些探讨。

一、会计四个基本假设的介绍

(一)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主体假设限定了会计对象的空间范围,缩小了价值增值运动的范围,将范围缩小到一个会计主体,这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是否有明确和合理的对象将决定一门学科能否存在。会计主体假设规定了财务会计处理的交易和事项的空间范围,规定了财务报告的内容与边界。它区别了财务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会计主体所有者的经济活动和其他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

(二)持续经营假设

持续经营假设限定了价值增值运动在时间上的连续性,价值增值运动做为会计对象,明确了财务会计的时间维度。持续经营假设是指在缺乏相反证据的情况下,假设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只有假设某个会计主体是持续正常经营的,那么所使用的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才有可能建立在非清算的基础上,不采用合并破产清算的会计处理方法,这样一来,才能保持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三)会计分期假设

会计分期假设则为会计对象规定了时间界限,会计对象运动在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上获得了动态和静态的辩证统一。作为会计对象的价值增值运动的反映和控制必须是连续的,同时,价值增值运动要有一个期间或某个特定的时点,以便定期地总结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有了会计分期,才有了本期与非本期的区别,才产生了权责发生制,才有了配比原则,才有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才有了一惯性原则。

(四)货币计量假设

货币计量假设指明了会计对象的性质。价值增值运动做为会计对象来说是一个抽象概念,是难以把握的,而作为价值表现形式的价格则是直观的,显而易见的。因而,以货币作为衡量尺度的价格规范着价值和价值增值,只有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所反映的价值增值运动才能成为会计的对象。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是商品价值的共同尺度。货币是目前最有效的会计计量标准,也是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一致性的手段。

二、会计基本假设的局限性

(一)会计主体的局限性

会计主体假设的扩展和延伸会计的最终成果是财务报告,而财务报告则是为了给使用者提供现有的和潜在的全部有用的信息,在市场瞬息万变的情况下,这种信息可能是在会计实体范围之内,也可能在会计实体范围之外,企业或其他报表使用者在研究分析企业的情况下不仅需要企业过去的财务信息,而且非常需要未来预测的信息。那么会计人员为取得这些信息就必须突破传统的会计主体,将会计主体延伸到企业外部。使得会计主体不再单单指的是本企业,而是扩展了会计主体的范围。

(二)持续经营假设的局限性

1目前会计主体面临的经济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持续经营难以继续。在进入了信息技术时代的今天,会计主体面临着竞争日益激烈,风险日益增大的经济环境。

2无实体公司的兴起及迅速发展对持续经营假设提出了直接的挑战。

(三)会计分期假设的局限性

计量的假设与原则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会计的基础目的是定期,及时地向有关信息作用者提供企业的财务信息,以便使用者做出理性的政策,为了满足这一目的,从而产生了会计分期假设,而与会计分期假设直接相关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是按照收入和费用的确认来衡量的。

(四)货币计量假设的局限性

币值不稳定对会计计量的影响。当企业在实际生产经营中,是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货币进行结算时如果按实际交易的币种记账,同一个账簿体系中,就会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货币单位作为价值尺度,那么多重价值尺度带来的混乱是不言而喻的,而且不同的价值尺度也是不能叠加的,会计也就无法发挥其综合反映的职能。另外当物价较为剧烈的通货膨胀情况下,动摇了会计计量的基础,对会计实务影响很大,降低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导致企业经营决策的失误。

三、我国在信息时代财务会计基本假设的新思考

信息时代财务会计基本假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第一,会计主体假设面临挑战。

第二,持续经营假设难以“持续”。

第三,会计分期假设缺陷凸现。

在信息时代,会计主体面临的是竞争激烈、风险日益增大的经济环境。在这种环境下,企业随时有被清算、终止的可能。

在我国,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是立足企业、面向市场的,并且为企业提供该企业整体的财务状况、财务业绩和现金流量等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的,并且可以提供企业未来的经济趋势分析的信息。这些信息实际上是特定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效益的货币表现。会计信息所表现的乃是一个主体的经营效率、经济效益、竞争能力和发展前景。

教育应当基本公费的若干理论依据 篇4

摘要:本文从经济等方面分析教育的投入问题,从多个角度都表明,教育由国家公费承担是很有必要的,利于国家当前和长远发展。

关键词:教育,收费,消费,投入

随着学校收费的增加,教育收费问题已经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许多贫困家庭已经无法承担巨额的费用。许多学生因此辍学,也有的家庭因为为了供学生读书而成为贫困户。而在国外普遍存在免费的教育,国内一些理论曾经认为教育收费是一种投资的体现,在此本人提出新的见解。

在此先确立一个原则:“谁受益,谁投资”。从这个角度来分析教育公费的理由。教育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的行为,因此把教育作为一个投资说法并没有错,但是应当看到,教育的作用和产出是复杂而且长远的,得到产出回报的主体也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受教育者,而且还有企业、所在的城市、国家等等。实际上得到教育回报更多的是国家和社会,所在的企业,而个人相对非常微薄,甚至所在的城市得到的回报都比个人的回报要高。对于一些基础性的学科,甚至受教育者几乎没有得到的回报,他们的工作是为了社会长远的利益和今后的科技发展。在人才过剩的情况下,人力资源贬值,即使他能够创造很大的价值,但是在市场经济下,他如果与公司没有讨价还价的能力,公司以廉价劳动力来获取巨额利润,教育的回报就体现在公司利润中。近年来由于人才市场的变化,人力资源贬值明显,许多公司压低员工报酬,这意味着受教育者的从教育受益程度在下降,因此承担的教育费用比例也应当相应下降。另外,还有长远的回报,甚至在该人去世后非常长的时间内产生价值和回报,如爱因斯坦的理论至今还在发挥其价值。由此可见,有必要根据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对于教育给予投入,而国家则可以从企业税收和城市的财政收入中给予提取,从而由国家来对教育进行投入。个人也可以适度承担一部分,但是国家可以通过工作后税收调整来进行收取,然后由国家进行投入。公费教育可能存在的弊病是可能学生不珍惜学习的机会,学校可以通过选拔和考评机制来进行约束,成绩不合格不录用、不授予学位或者不允许升学。另外还可能存在高校不负责任,没有动力,这一点也可以通过考核评价监管机制来实现,学校接受国家的投入,必然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要把这些责任都纳入考核评价范围。根据考核来给予投入,形成动力机制。

教育是一个先投入,后产出的过程,这个过程由社会来承担更加合理。因为国家有更加强的调解控制能力,能够把产出的效益回收过来。由于现在就业压力大,还存在投资产出风险,所以国家来承担费用可以平衡风险,带来稳定。

从促进经济发展和运转上来看,实行基本公费的教育利于经济良性运转。在市场经济下,存在着比较大的贫富差距。贫富差距在我国特别明显,而我国的教育收费远远超过了许多家庭的承受能力。对于教育收费,有一种说法是可以刺激内需,因为人们不愿意进行普通的消费,但是如果是为了孩子进入大学,他们非常愿意花钱。实际上,内需的扩大是需要以收入为基础的,对于贫困家庭,即使他们将家里的收入用在教育“消费”上,必然会在其他的地方节省等量的消费,因而没有扩大内需,而且在一些重要的甚至必需的消费上厉行节约会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不好的后果,比如在医疗、饮食上节约。相反,许多家庭为了孩子长大后能够接受教育,很早就开始进行储蓄,这在无形中缩小了内需。另外,为了供孩子读书,许多家庭还进行举债。这会带来许多社会矛盾和经济的副作用,也缩小了债权人的内需。

从公平的角度来看,教育公费有助于多方面的公平。在我国处于读书阶段的学生并不具备自己挣钱来供给教育费用和生活费用的能力,基本上是整个家庭,特别是父母来承担费用。这其中的不公平有:第一,父母不公平。因为让孩子接受教育,最大的受惠者不是父母。他们出于亲情和望子成龙的心情才给予供给。现在的高收费情况下,他们得到的回报与付出远远不能够比。有什么理由让父母来承担费用呢?第二,学生不公平。许多家庭因为无法供给学生读书,对于这样的学生显然也不公平,特别是有着很高天赋的学生,他们的辍学对于社会的潜在损失是非常巨大的,对于他们而言失去了发展的机会。我们来看父母到子女的抚养和继承,本来就带来了子女一代的不公平的,国外通过税收来调节。我国没有遗产税,且贫富差距超过警戒线,但是通过教育公费,也可以调节父母到子女在教育上抚养能力不一样带来的不公平。

从城乡经济发展来看,受教育群体往往是为城市经济服务的,但是农村家庭却担负了巨额的费用。不仅仅如此,受教育期间他们都对于城市的经济和科技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如学生的日常消费大大拉动了城市的消费。学生兼职打工都是以廉价劳动力为城市经济服务。无论是学生还是高校,都为城市的科技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农村只是源源不断地把高素质的人才送到城市,并且为城市输送

了教育和生活费用。农村很少得到人才和科技的回报,导致城乡贫富差距加大。

由于教育的低投入,高产出性质。教育需要激励,免费就是一种激励。一些父母因为不理性等愿意而不愿意出钱交学费,不愿意进行长远的投入,但是政府国家应当是理性的。

有流行的说法认为教育是一种消费。教育是低投入,高效益的,所以应当鼓励这样的消

费。消费的价值上来看,国家应当保障消费的效益最大化,要在基本的消费和保障上给予支持和补贴,比如医疗、生活保障、教育、住房等,而对奢侈性的消费给予征收消费税。教育不是一项奢侈的消费,而是必须的,对社会有巨大意义的,同娱乐性的消费不一样。国家为了保障消费和投资的效益最大化,应当承担和补贴教育“消费”。这也是公费教育的一个依据。

教育收费就意味着有钱人才能够接受教育,同时也相应降低了对于他们成绩、勤奋和天赋的要求。事实表明这些有钱人往往在学习上不勤奋,缺乏斗志。而许多有真正天赋的贫困家庭的孩子却无法接受教育。高等教育无论从学习还是研究上来说,都需要天赋、勤奋和智商。在进入工作阶段后,他们学习的知识、他们的创新能力对于是否能够带来效益和产出都至关重要。这点上教育收费对于社会带来了损失。最近频频拉响的知识产权的战报给我们启示,创新能力和创新投入至关重要。在许多方面,我们已经被国外的专利技术封锁,如果再不加大创新投入和对于创新给予足够重视,经济难于跨越。

国家的发展需要有大批具有献身精神的人才。如果教育收费会给学生精神和思想上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而知识和高科技本身就是双刃剑。如果教育收费是个人的投资这样的想法一旦根深蒂固,受教育者将更多考虑自己利益而可能在很多方面损害国家和他人利益,大大降低全国人民的凝聚力。而应当看到当今的国际形势并不乐观。

通过收费限制教育,防止人才过剩并不现实,因为普通家庭对于就业市场并不可能很清楚,国家则可以通过调查统计很清楚了解人力资源市场行情,通过限制高校招生来防止人才过剩。此外还应当研究分析教育费用的产生过程以及是否合理,不应当把不合理的费用算在教育费用内,同时也要进行合理控制和监管,防止费用扩大。

对于有些国家补贴生活费,并非不合理。我们应当看到,学习不仅仅是一个受益的过程,学生读书期间也有付出,同时也不应当仅仅孤立地把工作阶段看成一种付出,而应当把整个学习工作当成一个整体来看待,这样利于经济稳定运转。如果把一切看的太短暂,许多长远的利益必然无法获取,比如小孩没有创造价值,却凭什么让父母抚养。

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发展经济还是发展科技,无论是从回报投资上来看,还是公平上来看,教育费用由国家公费承担是合理而且很有必要的,对于国家发展非常有利。

会计基本原则与基本假设理论的若干研究 篇5

【摘要】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进程呈现势不可挡的趋势。在会计发展的国际化进程下,我国的电算化发展工作也取得了显著地进步。会计电算化使会计人员从大量重复的业务中解脱出来,使复杂的会计核算工作变得简单迅速,对传统会计核算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会计本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电子信息;基本理论;影响

一、会计电算化与传统会计的比较以及对会计人员的要求

(一)会计电算化与传统手工会计的比较

在传统的手工记账中,会计工作需要多人共同协作完成,会计工作人员需要对复杂、繁多的大量信息进行处理,工作任务量十分巨大。但随着会计电算化的进一步发展,大大的减少了手工核算的工作量,但是需要严格控制会计数据的输入,因为会计工作人员只要在数据输入环节录入正确的会计凭证会计电算化核算系统就会自动进行记账、汇总、转账、结账、自动生成会计报表等一系列工作。而且对于大量重复出现的业务,系统还可以自动编制可以套用的凭证模式,然后根据模式生成记账凭证。并且会计电算化核算系统对于计算工作量十分巨大且对计算的精确度要求较高的会计核算工作,电算化系统可以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快速精确的计算,从而大大减少了人工计算的工作量以及错误的风险。

(二)对会计工作人员的新要求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也需要对会计工作人员提出新的要求来适应电算化的需要。会计工作的财务人员中,经验丰富的老工作人员对于会计核算中的各种复杂问题的处理十分得心应手,但是老的会计人员不得及时适应电算化的需要。而新的会计核算人员对于会计复杂问题的处理又没有老工作人员那样有经验。这是会计电算化代替手工核算所遇到的问题之一。正确处理好这个问题会很好的促进会计电算化进程的发展。在传统的手工核算工作中,会计人员的主要工作是填写记账凭证编制会计报表等,从事后反映和监督会计工作,而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下,会计信息化进程日益加快,会计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计算机更加快捷方便的获取需要的会计信息,把工作的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在对经济活动的分析、预测、决策以及日常的管理等方面,所以这就要求会计工作人员能够熟练的掌握计算机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只有会计工作人员把自身的工作经验与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服务于会计工作,也大大地提高了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二、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对会计基本理论的影响

(一)会计职能的多元化

传统的会计核算信息系统中,会计的主要职能体现在对经济业务的进行事后反映、监督,而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会计职能出现了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工作重点由过去的主要是对经济业务的核算和分析,转向利用会计数据信息参与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决策;利用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财务信息干预生产进而推动经营到最终参与决策,从而将会计职能发挥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会计职能从事后反映转向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方位的参与预测决策的管理活动。

(二)会计目标的多样化

会计的目标或核心是提供信息。在传统的会计核算系统下,会计一般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提供事实信息。随着电算化的发展、会计信息系统的不断完善和经济发展对会计信息的要求,系统同时还将提供有助于企业预测决策的相关财务信息,或者提供与预测决策相关的其他信息供管理者参考。

(三)会计基本假设所产生的变化

1.会计主体假设所产生的变化会计主体又称会计实体,是指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在传统的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会计主体一般表现为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对于独立的经济组织而言,会计工作只核算企业内部的经济业务和提供相应的财务会计信息。而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在现阶的经济条件下,电子商务的发展与普及使会计主体的界限变得很模糊,呈现不确定的虚拟状态,但是不会脱离会计主体假设,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会计主体外延的扩展。比如现在电商微商越来越流行,这种方式下存在的会计主体与传统方式下的会计主体有着显著地差别,不同的环境和工作重心的变化,其会计主体可能通过重组、兼并等方式变大或者缩小。但是这些“虚拟公司”仍然离不开会计主体假设。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主体假设要求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与时俱进来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2.持续经营假设所产生的变化持续经营假设是指企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将持续经营下去不会破产清算。传统的手工核算中,会计核算的对象差不多大部分是具有实物形态的资产,而在会计信息化和互联网越来越普及的情况下,各企业间的联盟因为网络技术发展也变得更加紧密从而导致网络公司时而膨胀时而缩小,还有可能会面临破产解散。对于会计主体而言,存在一定的灵活性,存在的时间长短也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使得资产的历史成本、费用等配比原则变得不合实际需要,不能反映出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真实状态。这就对相对稳定的持续经营假设提出了新的挑战,使企业以及外部关联企业持续经营状态的假定都面临严峻考验,财务报告揭示的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财务信息严重失真使得财务报告成为一种形式,这就意味着对传统的会计经营假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会计分期假设所产生的变化会计分期假设是指在会计主体终止之前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一个个较短的等距会计期间,以便会计信息需求者及时了解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便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会计报表。在传统的会计分期假设条件下,会计信息无法满足企业对相关信息及时性的要求,例如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加速折旧以及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带来的收益的不确定性,在以往的会计核算环境中要分很多步骤而且每一步骤都要消耗人力、物力和财力,信息的成本较高。在会计电算化核算环境下对信息充分的及时的运用往往会成为企业决胜的关键,所以会计分期假设需要改变过去汇总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传统做法,使得会计分期假设真正服务于参与企业决策的管理需要。

4.货币计量假设所产生的变化在传统的会计核算系统中,货币计量作为会计核算中统一的主要计量单位,记录和反映不同企业不同行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和货币计量成果。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电商和微商的越来越流行,传统的经营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人们通过网上银行进行交易结算,互联网上的收付款业务使得经济资源范围扩展,资本决策可能会在瞬间完成,企业的货币风险可能越来越大,所以要求货币计量假设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与提高,一些对使用者有决策价值的但是难以用货币计量的信息也必须考虑在会计信息的范围之内,所以对会计的货币计量假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四)对账工作所产生的变化

在传统的会计手工核算下,会计核算的对账工作一般分为帐证核对、账账核对、账表核对和账实核对。在电算化核算系统下,由于系统对会计信息的`自动处理以及实现了信息共享和调用,使得录入会计凭证是电算化系统下会计数据输入的重要环节,会计凭证录入的正确与否将会直接影响后续的总账、明细账和日记账的登账工作。因为在会计电算化核算系统下,只要会计凭证录入正确,计算机程序将会自动完成总账、明细账等的登账工作。而且在电算化系统下会计报表也是由计算机根据特定程序生成的,所以与手工核算会计相比账账核对已经失去了原来的意义,因而也没有必要进行账表核对了。因此可见,在会计电算化核算系统下除了账实核对以外,帐证核对、账账核对和账表核对的核对要求以及核对的方式都发生了变化。

(五)处理方式所产生的变化

总账与明细账之间的平行登记在会计工作中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工作之一。平行登记的基本原则是在登记总账的同时也要登记明细账,通过总账与明细账数额的相互牵制、相互核对来确保所有账目的登记时间、登记金额、记账方向和登记来源的一致性以及正确性。在会计电算化核算系统下,会计数据的处理过程分为输入、处理、输出三个环节,但只要在数据输入环节加大其准确性控制,其余会计的大部分工作,比如记账、结账等工作都由计算机内部进行处理,会计人员不需要考虑除分配操作权限以外的其他问题,计算机系统会自动的处理账目间的转移、核对、存档等问题,从而使会计人员的工作内容大大地减少并且计算机处理账务的正确率也远远高于手工核算。所以在会计电算化核算系统下账务的处理效率也更加便捷高效。

(六)信息存储所产生的变化

在传统的手工核算方式下,经济业务的存储一般都保存在纸张上,纸质文件有人工书写可能会出现错误以及被篡改这些都是不容易发现的,而保存在磁盘、光盘等存储介质中如果要改动必须要有专门的密码和口令从而大大的降低了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而且,纸质的凭证账簿等会计资料存放的时间久了可能会出现发潮发霉等情况,而在会计电算化核算系统下,会计信息保存在存储介质中大大的降低了发潮发霉以及失火失盗等使前期会计工作付诸东流的风险。而且会计信息存储在磁盘等介质中比存储在纸质介质上更容易查找、计算、统计等,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数据分析计算、查找提取等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但是在电算化系统下企业也应该加强对会计数据的保护工作,要做到重要数据备份防止数据丢失等工作。

三、结束语

会计电算化的改革观念在会计职业发展和国际化进程中势在必行,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下的发展趋势,是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变革的重要力量,对于如何更新发展理念、解决发展难题、创新发展模式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重要而又紧迫的关键任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们都逐渐加深对会计本质的计认识,企业的会计发展更应该响应时代的号召,与时俱进。从事会计工作的相关人员应该转变固有的会计理念,学习新的会计信息技术,不断完善会计工作中出现的弊端。利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大量涌现的会计信息,有条理、有针对性的挑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优良信息,使会计工作不仅能够反映事后事实的真实状态更能在事前指导和控制人的行为,从而完成会计工作从幕后走向幕前的完美转变。总的来说,会计电算化的蓬勃发展势必会使传统手工会计受到影响,这种影响推进了会计理念的更新和方法的创新,作为会计研究人员,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及时发现与传统手工核算工作中不协调的地方做出合适的调整方案,让会计工作紧跟社会经济的发展,能更好的提高经济效益服务于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马淑珍.浅谈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实物的影响[J].财税纵横,(11).

[2]程昔武,纪纲.会计信息化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之友,(3).

[3]王宗台,刘中华.会计信息化对传统会计理论和实践的影响[J].财务会计,(12).

[4]王者丽.浅析会计电算化对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9).

[5]刘忠玉.我国会计电算化现状及对策探讨[J].财经问题研究,,(6).

会计基本原则与基本假设理论的若干研究 篇6

请问,这三位好朋友的书包各是什么颜色呢?根据题意,没有谁的书包和自己姓氏表示的颜色相同,可以假设这几种情况:

小白背蓝书包或是黄书包;

小蓝背白书包或是黄书包;

小黄背白书包或是蓝书包。

已知小蓝不背黄书包,那肯定是背白书包。剩下的蓝书包必然是小黄背的,而背黄书包的正是小白。

浅析信息时代会计基本假设的挑战 篇7

关键词:信息时代,会计基本假设,挑战

会计假设又称会计假定, 是指为寻求某些未被认识的会计现象, 根据客观的正常情况或趋势所作的合乎情理的判断, 而后形成一系列构成会计思想基础的公理或假设。会计假设作用的正常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假设的科学性、合理性。建立在合理、科学的基础上, 它会推动本学科的发展;反之, 当假设失去了支持其合理事实基础时, 或者当假设所依据的事实与现实差距很大时, 它便如空中楼阁。原有会计假设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会计假设就须及时作出相应修正, 以适应新的环境。在知识经济时代, 会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也日趋复杂化、多元化。这要求会计假设及时完善, 方能在新的经济环境下, 真正发挥会计信息的决策参考作用。

一、对会计主体假设的挑战

会计主体又称会计实体, 指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 它提出了会计活动的空间范围。会计主体假设的起源, 要追溯到15世纪业主财产与企业投资的分离, 由于这种分离, 使经营组织独立化, 要求会计不仅记录和反映业主财产的变化, 而且要视组织为一体, 反映其日常收支及经营成果, 会计上第一次出现了为谁服务问题, 即需要确定会计空间范围, 会计主体假设从而产生。从那时起一直到现今, 传统的企业会计只核算企业范围内的经济活动, 并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

随着“网络经济”的兴起与发展, 会计主体界限越来越难以把握。新信息技术革命以数字化技术为先导, 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主要内容, 它使得知识、信息的扩散与应用大大加快, 交易、决策瞬间完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 通过互联网形成了所谓“网络经济”。“网上公司”又可称为“无实体公司”, 它可以通过互联网横跨大洋把千万个个体联系起来, 业务完成时, 又可在几秒钟内解除这种联系。这种网上实体的出现对传统的会计实体假设是一个正面的挑战。如何正确、客观反映其资产负债及财务状况, 是知识经济下会计假设应设法解决的问题。

企业的社会成本、绩效考核和人力资源等信息, 已不再停留在传统的会计实体中, 需延伸到企业的外部。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 以企业为主体编制的三大报表基本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知识经济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原三大报表提供会计信息存在局限性和不完整性。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兼顾经济增长与社会责任两个方面, 因此企业成本与社会绩效考核的会计信息成为必要。这些信息的提供, 不再单纯是基于企业主体的经济利益, 而是在很大程度上根据使用者的利益来确定会计主体及所需提供信息的界限。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在这一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知识经济又是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的经济。人力资源将成为企业未来经济利益的主要源泉, 人力资源竞争将强于任何一个时代。因此, 揭示和披露企业人力资源方面信息将显得十分必要。

二、对持续经营假设的挑战

持续经营假设是指除非有反面例证, 否则, 就认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将无期限地经营下去, 即在可以预见的将来, 企业不再面临破产清算。只有在这一前提下, 企业的再生产过程才得以进行, 企业资本才能正常循环周转, 会计方可用历史成本而清算价格来确认, 所有资产也将按照预定的目标在正常的生产经营过程被消耗、售卖等等。事实上, 一个企业不论其规模大小, 它总是一个“有限生命”的组织, 一旦能够证明会计主体已无法履行其所承担的各项义务时, 本假设就失去了支持它的事实基础。

在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稍有不慎, 就可能面临破产、清算。据统计, 美国高技术企业成功率只有10%-20%, 某些高技术项目的成功率甚至在3%以下, 而这些项目的开发费用一般数目巨大。如此高的风险率, 企业面临倒闭清算的威胁可想而知, 持续经营假设由此受到的冲击更大。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更激烈, 并购成为一种趋势。通过并购, 企业既能扩展规模, 又能逐步现现代企业制度演进;通过并购还能使企业转移重心, 集中发展“阳光”产业。企业在极短的时间内聚集发展所需资金、规模, 而不必通过漫长的积累之路。由于并购潮流进一步加剧, 会计个体被兼并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 持续经营假设又一次受到挑战。

在网络信息时代, “网上公司”不适用持续经济假设, 而适用破产清算与破产期间假设。由于知识更新、扩散的速度很快, 经济活动面临着较大的风险, 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网上实体”经营活动的“短暂性”, 适时介入退出与转换的特点, 决定了持续经营假设已不能适应, 而必须代之以破产清算与破产期间假设。

三、对货币计量假设的挑战

货向计量假设是指会计主要运用货币对企业活动进行计量, 并把结果加以传递的一个过程, 包括币值不变 (一致性) 假设和记账本位币 (唯一性) 假设两个附带假设。货币计量只是会计计量史上的一个阶段,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 其局限性越来越多地表现出来了。一方面,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国际间资本流动加快, 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 加剧了会计主体所面临的货币风险, 冲击了币值不变假设;另一方面, “网上银行”“电子货币”的兴起强化了记账本位币假设, 使得货币真正成为观念的产物, 货币计量假设会可能被人们扬弃。

在知识经济社会, 仅以货币计量提供的会计信息, 已经难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人力资源, 企业外部环境、地理环境等信息不少难以用货币计量, 但却对使用决策有参考价值。若单纯以货币计量, 它们都排除在财务报表、甚至是财务报告之外。所以, 要改进计量手段, 增加非货币化的信息, 扩大会计报告的信息容量, 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完整、全面的会计信息。

四、对会计分期假设的挑战

会计分期假设的基本含义是指假设可以将企业连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划分为若干较短的时期, 并据以结算账目和编制报表, 从而及时地提供有关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会计信息。在知识经济条件下, 传统的以年度为期的会计分期假设将受到冲击。由于计算机网络的使用, 网络上的一笔交易可在瞬间完成。网上公司可能在交易完成之后立即解散, 换言之, 网上公司的存续时间即是某项业务从开始到结束的期间, 具有很大的弹性。在公司存续期间不确定的情况下, 尤其是在存续时间很短的情况下, 仍进行期间划分, 不仅难度很大, 而且实际意义也不大。由于财务报告能采用实时报告系统, 任何时候, 会计信息使用者都可以从网络上获得最新的财务报告, 而不必等到一个会计期间结束由报告企业编制财务报告后才得到。在这种财务报告模式下, 根本不需要对会计期间进行划分。知识经济时代, 内部管理会计以至战略管理会计的推行, 企业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将朝着多层次、多元化方面发展;在时间上而言, 不同管理主体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不同, 因此, 会计分期应以它们的需要为基础, 决不能以整齐划一的日历年度为标准。

参考文献

[1]张建利会计主体假设的缺陷及改进建议理论界2005 (2)

[2]杨玉红试论会计信息要求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影响生产力研究2005 (3)

[3]潘琰会计假设论争之辨析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4)

上一篇:意境写作技法范文下一篇:作文中描写月色,夜色,亲情的好词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