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基本试题及答案

2024-10-04

会计基本试题及答案(通用8篇)

会计基本试题及答案 篇1

()是指由于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所属行业形式的变迁以及各种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性风险事件的发生等企业不可控因素的出现,导致企业财产发生损失或出现严重的经营困难。

A.内部危机正确答案:C B.财务危机C.外部危机D.创新危机

()是高级管理人员应具备的最重要的条件,也是对其任职的首要要求的。

A.专业知识正确答案:C B.任职经验C.良好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品行D.头脑灵活

()负责整个部门的事务和行政;负责制定审计政策和整体审计计划,并负责推动实施;负责校准审计报告。

A.财务经理正确答案:B B.审计长C.审计经理D.董事长

()主要是通过分析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以及补充记录来识别企业潜在的风险。

A.现场调查法正确答案:D B.问卷调查法C.流程图分析法D.财务报表分析法

不属于有效沟通的特征的是()

A.清晰正确答案:D B.活力C.准确D.迅速E.简洁

从中国在会计领域走过的道路看,内部控制具有典型的标志。()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了《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首次提出了内部控制概念。

A.1995正确答案:C B.1996C.1997D.1998 关于风险规避,说法不正确的是()

A.风险规避的实质是退出会产生风险的活动

B.风险规避意味着完全消除风险

C.风险规避要降低损失发生的几率,这主要是采取事先控制措施 D.风向规避要降低损失程度,这主要包括事先控制、事后补救两个方面

正确答案:B 关于内部控制的基本特征错误的是()A.内部控制是一个结果B.内部控制受组织各个层次人员作用的影响,它不仅仅是政策指南和形式

C.内部控制要建立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识别和分析风险是有效内部控制的必备要素 D.通过内部控制公司管理层能够获得的只是合理的保证,而不是绝对的保证

正确答案:A 沟通按照在组织中运行途径的不同可以分为()

A.正式组织沟通和非正式组织沟通C.人际沟通、群体沟通和组际沟通正确答案:A

B.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

D.向上沟通、向下沟通和水平沟通

绩效考核按考核时间的分类是()。A.日常考核和月度考核正确答案:D B.季度考核和考核C.常年考核D.定期和不定期考核

评价指引不包括()A.内部控制评价的组织正确答案:D B.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C.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D.报告的审查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自()起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同时鼓励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业执行。答案:D 企业应当在董事会下设立(),并赋予其监督企业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情况的相应职权。

A.风险管理委员会正确答案:C B.监事会C.审计委员会D.经理层

企业就某一具体项目对所属员工的品德、学识、能力、经验、工作业绩、项目质量等进行考核,这种考核是()A.工作经验考核正确答案:D B.月度考核C.年终考核D.专项考核

企业的()反映了企业的资金周转状况,对此分析,可以了解企业的营业状况及经营管理水平。

A.筹资能力正确答案:C B.偿债能力C.营运能力D.资产管理水平

如果说组织机构和人员设置是企业的骨架,那么企业的灵魂是()A.企业文化正确答案:A B.企业制度C.企业愿景D.企业目标

损失暴露不包括()A.直接损失暴露正确答案:D B.间接损失暴露C.第三者责任损失暴露D.不相关暴露

授权审批的层次有()A.根据控制各种业务的预算制定情况确定不同的授权比准层次 B.根据相应的办理手续、业绩报告明确授权确定不同的授权比准层次 C.根据相应的业绩考核明确授权确定不同的授权比准层次

D.根据占据经济活动的重要性和金额大小确定不同的授权比准层次

正确答案:D 通过参与董事会下设的各种专门委员会如审计委员会、提名委员会、薪酬委员会来实现功能发挥的是()A.监事会正确答案:B B.独立董事C.注册会计师D.审计师

通过制定合理的目标、建立明确的标准、执行严格的考核和落实配套的奖惩,促进员工责、权、利的有机统一和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是()A.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正确答案:A B.建立企业文化C.人力资源政策D.以上都不是

为了使授权批准制度拥有较好的效果,企业一定要遵循几个原则,不属于原则范围之内的是()A.有关事项必须经过授权批准,且在业务发生之后C.所有过程都必须有书面证明正确答案:A

B.授权批准责任一定要明确

D.对于越权行为一定要有相应的惩罚制度

下列不属于企业具体目标的有()A.战略目标正确答案:A B.具体目标C.合规性目标D.经营目标

下列不属于重大法律纠纷案件的是()A.涉案金额为500万元人民币的案件

B.企业作为诉讼当事人且一审由高级人民法院受理的案件

D.其他涉及出资人和企业重大权益或者具有国内外重大影响的案件 C.可能引发群体性诉讼或者系列诉讼的案件正确答案:A 下列关于危机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外在危机一般都容易被发现,而潜在危机则总是隐藏得很深

B.随着大众传播业的发展,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一旦某企业发生危机,其状况就会被迅速公开,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C.危机的发生一般都是孤立的

D.危机是一把双刃剑,危险性与机会性同在

正确答案:C 研讨会方式的内部控制制度自我评价程序是()A.确定评价范围→组建评价工作组→召开评价研讨会→分析数据→报告结果→制定行动计划 B.组建评价工作组→确定评价范围→召开评价研讨会→分析数据→报告结果→制定行动计划 C.组建评价工作组→确定评价范围→分析数据→召开评价研讨会→报告结果→制定行动计划 D.组建评价工作组→确定评价范围→召开评价研讨会→分析数据→制定行动计划→报告结果

正确答案:B 因市场突变、人为分割、竞争加剧、通货膨胀或紧缩、消费者购买力下降、原料采购供应等事先未预测到的因素,导致市场份额急剧下降,或出现反倾销、反垄断指控的风险是()A.市场风险正确答案:A B.自然风险C.技术风险D.制度风险

由一些专业人员设计好风险标准的表格或者问卷,上面全面地罗列了一个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这种风险识别方法是()。

A.自然风险正确答案:B B.风险清单C.市场风险D.制度风险

COSO框架提出了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应该包括()这几个相互关联的要素。ABCDE A.控制环境B.风险评估C.控制活动D.信息与沟通E.监督F.目标设定

正确答案:A,B,C,D,E 对财务报告进行分析,分析中包括哪些步骤()A,B,C,D

A.C.审阅注册会计师的报告B.审阅整套财务报表,包括报表注释和补充报表中的相关内容

参考重要的补充信息 运用分析方法,如比较报表分析法、横向和纵向百分比分析法、比率分析法等D.正确答案:A,B,C,D 风险偏好就是人对风险的态度:是对一项风险事件的容忍程度。根据这种容忍程度,人们一般分为()ABC A.风险喜好者B.风险中性者C.风险厌恶者D.风险逃避者

正确答案:A,B,C 关于内部审计机构的权力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有()AD

A.B.C.D.内部审计机构不能参与决策本单位经营管理以及与审计工作相关事项 检查权是内部审计机构享有的非常重要的权力,是审计权的核心 内部审计机构享有对审计中发现的违法犯规行为进行纠正和制裁的权力 内部审计机构不得以公开形式批评违法违规行为

正确答案:A,D 基本规范的基本原则不包括()BC A.D.全面性原则和重要性原则B.适应性原则和制衡性原则E.及时性原则C.成本效益原则

准确性原则

正确答案:B,C 会计数据的输入过程中,要注意的地方有()A,B,C,A.设立科目相关文件B.加强手工输入的准确性C.凭证的审核D.数字的校对

正确答案:A,B,C 会计系统内部控制应达到的基本目标有()A,B,C,A.B.C.D.规范企业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性

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 确保企业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的规章制度 遵循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约束与权限相结合

正确答案:A,B,C 很多集团企业以失败、破产而告终,不少集团企业发生严重的内部控制事件,通过分析、研究,概括起来,主要问题体现在()答案:ABCDEF 流程图分析法的基本步骤有()A,B,C,D A.C.认识产品加工等过程的各个阶段B.解释流程图,寻找事故的原因D.设计流程图,把流程中的风险揭示出来 预测可能的损失

正确答案:A,B,C,D 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是()ACD

A.运营的效率和效果B.内部控制的有效性C.财务报告的可靠性D.法律法规的遵循性

正确答案:A,C,D 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A,B,C,D,E

A.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B.内部审计C.人力资源政策D.企业文化E.法制观念

正确答案:A,B,C,D,E 内部控制的调查方法包括()ABDE

A.利用以前审计的经验和资料B.询问法C.流程图法D.观察法E.调查表法

正确答案:A,B,D,E 内部控制规范形成的主要动因包括()答案:BCDE 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原则有()ACD A.独立性原则B.公正性原则C.专职高效原则D.权威性原则

正确答案:A,C,D 内部审计机构向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报告的方式有()A,B,C,A.审计报告B.工作报告C.日常交流D.检举报告

正确答案:A,B,C 企业备案的文件应当包括的内容有()A,B,C,D

A.C.基本案情,包括案由、当事人各方、涉案金额、主要事实陈述、争议焦点等B.案件结果分析预测D.企业法律事务机构出具的法律意见书

处理措施和效果

正确答案:A,B,C,D 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形成的主要动因包括()BCDE A.B.法律法规的要求 企业发展的需要C.国力发展的需要D.提高发展方式的的战略举措E.应对国际形势的需要

正确答案:B,C,D,E 企业要进行分离的职务主要有()A,B,C,D,E

A.C.E.授权进行某项经济业务的职务与执行该项业务的职务B.执行某项经济业务的职务与记录该项业务的职务D.执行某项经济业务的职务与该项财产的保管职务

执行某项经济业务的职务与审核该项业务的职务 保管某项财产的职务与记录该项财产的职务

正确答案:A,B,C,D,E 情景分析的主要程序有()ABCDE A.C.E.确定分析的主题、明确分析的范围B.构思风险各种可能的未来图景D.描述到未来各种状态的发展演变途径

建立风险数据库,并将风险按其对主题的影响进行分类 设想一些突发事件,看其对未来情景可能的影响

正确答案:A,B,C,D,E 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有几个主要过程,包括()ABCD A.对事件的预警B.预案管理C.对事件的处理D.事后的处理

正确答案:A,B,C,D

通常保密类无形资产的分类有()BCD

A.私密级B.机密级C.绝密级D.秘密级

正确答案:B,C,D 系统的基本构成有()A,B,C,A.系统B.系统内部的各个子系统C.系统的周围环境D.系统的数据库

正确答案:A,B,C 下列不属于对损失频率的测定方法有()CD

A.定性分级B.概率测算C.逻辑推理D.定量分析

正确答案:C,D 下列关于股东大会说法正确的是()AD

A.C.依法行使企业经营方针、筹资、投资、利润分配等重大事项的表决权B.依法行使企业的经营决策权D.主持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

享有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规定的合法权利

正确答案:A,D 现代企业应该开拓进取、锐意创新。下列选项中,企业可以开拓创新的方面有()A,B,C,D,E

A.产品或服务创新B.技术创新C.管理创新D.企业文化创新E.营销创新

正确答案:A,B,C,D,E 销售与收款不相容职务分离的要点有()A,B,C,D

A.C.销售合同的审批、签订与办理发货职务相分离B.销售货款的确认、回收与相关会计记录职务相分离

销售业务经办与发票开具、管理职务相分离 销售退回货品的验收、处置与相关会计记录职务相分离D.正确答案:A,B,C,D 在企业中不相容职务一般有()A,B,C,D,E

A.C.E.授权审批职务与申请职务B.财产保管与会计记录职务D.财产保管职务与财产核查职

执行业务职务与会计记录业务职务 明细账与总账记录职务

正确答案:A,B,C,D,E 中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体系包括()A,B,C,A.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B.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C.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D.企业内部控制会计指引 正确答案:A,B,C

2006年1月财政部发起成立了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在2006年到2008年间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并发布了中国第一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因此卡哇伊将这段时间称作内部控制实务规范的推进期。()正确错误正确答案:正确

不相容职务通常包括授权、批准、业务经办、会计记录、财产保管、稽核检查等职务。()正确错误正确答案:正确

财务报表分析法缺点是不能反映企业经营全貌,部分信息只有专业人员才能接受。()正确错误正确答案:正确

存货发出的申请与审批,申请与会计记录职务相分离。目的是防止有关人员弄虚作假,以次充好、以少充多,从中得利。()正确错误正确答案:错误

从中国在会计领域走过的道路看,内部控制具有典型的标志。()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了《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首次提出了内部控制概念。答案:C 订立采购合同与对该合同进行审核不能由同一人执行,同样也是为了防止内部人员与供应商勾结,签订对企业不利的合同。()

正确错误正确答案:正确

独立董事可以在上市公司担任除独立董事外的其他任何职务,但不能与其所受聘的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东存在可能妨碍其进行独立客观判断的关系。()正确错误正确答案:错误

独立董事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不是由大股东委派或推荐,也不是公司雇佣的经营管理人员,他们代表公司全体股东和公司整体利益。独立董事的法律地位是独立的。()正确错误正确答案:正确

董事会负责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监事会对董事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进行监督。经理层负责组织领导企业内部控制的日常运行。()正确错误正确答案:正确

董事会专门委员会成员全部由董事组成,其中审计委员会、提名委员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中独立董事应占多数并担任召集人,审计委员会中的独立董事可以没有会计专业人士。()正确错误正确答案:错误

非系统性风险,是一种可分散的风险,它是指由于经营失误、消费者偏好改变、劳资纠纷、工人罢工、新产品试制失败等因素影响产生的个别企业扩张行为的风险。()正确错误正确答案:正确

风险承受度是企业能够承担的风险限度,包括整体风险承受能力和业务层面的可接受风险水平。()正确错误正确答案:正确

风险管理主要内容是识别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各类风险和建立风险管理机制。()正确错误正确答案:正确 风险规避是企业准备借助他人力量,采取业务分包、购买保险等方式和适当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风险承受度之内的策略。()正确错误正确答案:错误

风险是指在一定的客观情形之下,在某一特定期间内,那些可能发生的结果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的变动程度。()正确错误正确答案:正确

股东大会会议会议记录应当与现场出席股东的签名册及代理出席的委托书、网络及其他方式表决情况的有效资料一并保存,保存期限不少于20年。()正确错误正确答案:错误

基本规范的适用范围是大中型企业,小企业参照实施。()

正确错误正确答案:正确

基本规范指出企业董事会应当充分认识自身对企业内部控制所承担的责任,加强对本企业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情况的指导和监督,并规定总经理对本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正确错误正确答案:错误

基本规范指定的法律依据包括《会计法》、《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法规。()正确错误正确答案:正确

记账凭证的填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原始凭证的审核,二是有关业务或事项的会计处理。()正确错误正确答案:正确

举报的受理、登记、转办、保管等各环节应当严格保密,严防泄密或者遗失。可以摘抄、复制,但不准私自扣留、销毁举报材料。()

正确错误正确答案:错误

美国国会颁布的萨班斯法案中的404条款,要求公司在年报中披露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这一制度安排只适用于在美上市的美国本土公司。()正确错误正确答案:错误

母公司应建立子公司业务授权审批制度,在子公司章程中明确约定子公司的业务范围和审批权限。子公司可以不经母公司董事会或股东(大)会审议批准而从事业务范围或审批权限之外的交易或事项。(正确错误正确答案:错误

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不仅是内部审计工作的任务,也是企业管理人员应该注重的问题,而企业普通员工则不用去关心。()正确错误正确答案:错误

内部监督是及时、准确、完整地收集与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的各种信息,并使这些信息以适当的方式在企业有关层级之间进行及时传递、有效沟通和正确应用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正确错误正确答案:错误

内部控制是一个单位为了保障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有效,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贯彻执行,而制定和实施的一个控制系统。()答案:A 内部审计是由被审计单位内部的机构或人员,对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财务信息的真实完整性以及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等开展的一种评价活动,是和独立审计、政府审计并列的三种审计类型之一。()正确错误正确答案:正确

企业内部机构和人员的设置应符合内部制衡原则,企业应当确保内部机构、岗位和人员的合理设置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划分,坚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确保不同机构和岗位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正确错误正确答案:正确

企业应当将内部控制相关信息在企业内部各管理级次、责任单位、业务环节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投资者、债权人、客户、供应商、中介机构和监管部门等有关方面之间进行沟通和反馈。信息沟通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当及时报告并加以解决。重要信息应当及时传递给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正确错误正确答案:正确

企业应当加强文化建设,培育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倡导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和团队协作精神,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强化风险意识。()正确错误正确答案:正确

如果会计准则体系是帮助企业发展,那么内部控制体系的作用是让企业在高速发展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注重把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正确错误正确答案:正确

审计委员会负责审查企业内部控制,监督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情况,协调内部控制审计及其他相关宜等。()正确错误正确答案:正确

通常企业的有形资产即财产物资,其所谓的安全主要包括两层意思:一是物理上的安全,即实体的毁损或丢失;二是所有权上的流失,其中包括被侵占、浪费等。()正确错误正确答案:正确

同一业务或事项在不同的时期可以采取不同的风险应对策略,同一业务或事项在同一时期可以综合运用风险降低和风险分担应对策略。()

正确错误正确答案:正确

提名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对公司长期发展战略和重大投资决策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正确错误正确答案:错误

为企业内部控制提供咨询的会计师事务所,不得同时为同一企业提供内部控制审计服务。()

正确错误正确答案:正确

我国内部审计准则将舞弊分成两类:一个是损害组织经济利益的舞弊,另一个是谋取个人经济利益的舞弊。()正确错误正确答案:错误

预算调整是指当企业的内外环境发生变化,预算出现较小偏差,在原有预算依旧适宜时对其进行的微量预算修改。()

正确错误正确答案:错误

在实际惯例中,当发生一笔业务或交易并填制记账凭证后,会计人员应根据记账凭证平行登记记账凭证,为了提高效率,可由一人独立登记完成。()正确错误正确答案:错误

执行基本规范的非上市公司,评价本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时,可聘请不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中介机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但必须是大中型事务所。()正确错误正确答案:正确

会计基本试题及答案 篇2

2007年1月,甲公司与乙公司就推广一项新技术达成如下初步合作意向:甲、乙双方共同投资成立A公司,注册资本1 000万元,其中甲公司以其专有技术出资,出资额经双方协商确定为750万元,乙公司以货币出资250万元。经咨询律师后,甲、乙公司对合作意向进行了调整,形成最终合作方案。

3月,A公司注册成立后,总经理王某向董事会提议由其大学同学张某担任公司财务总监兼公司监事。经研究,董事会决定按照王某的提议执行。

8月,A公司召开董事会,讨论在各地设立营销机构有关事宜。经讨论,初步形成了两种方案:①在各地设立具有法人资格的营销子公司;②在各地设立不具有法人资格的营销分公司。董事长提出,各地营销机构设立之初很难实现盈利,应在现有政策环境下寻求对公司最有利的方案,采用哪种方案待进一步论证后再行决定。

12月,A公司总经理王某授权财务总监张某负责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年报审计。后经王某同意,A公司与某会计师事务所正式签约。该会计师事务所经审计发现,2007年4月,A公司为某企业提供了借款担保,后因该企业经营失败,导致A公司发生担保损失180万元,已在所得税前扣除。

2008年3月,A公司收到当地政府50万元补贴作为A公司在当地投资的奖励。总经理王某就该补贴的使用方案向董事长建议:将50万元补贴作为技术研发专项经费,既可增强公司竞争力,又可获得税收优惠。董事长表示该方案比较可行,但这种政府补贴收入是否还要缴税,尚需落实。王某认为,财政拨款不用缴纳企业所得税,随即决定将50万元补贴全额用于研发专项。

要求:

1.根据公司法律制度有关规定,指出甲、乙公司初步合作意向的不合法之处,简要说明理由。

2.根据《公司法》及税收法律制度有关规定,指出A公司行为的不合法之处,分别简要说明理由。

3.从税收成本角度,分析、判断A公司设立营销机构的两种方案中哪种更优,简要说明理由。

4.根据《企业所得税法》有关规定,指出总经理王某所说的“获得税收优惠”是指何种优惠。

[答案]

1.甲、乙公司初步合作意向不合法之处:甲、乙公司出资比例不符合规定。理由:根据公司法律制度规定,全体股东的货币出资额不得低于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30%。

2.A公司行为不合法之处:

(1)张某任公司财务总监兼公司监事不符合规定。理由:根据公司法律制度规定,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兼任公司监事。

(2)公司监事的产生程序不符合规定。理由:根据公司法律制度规定,公司监事应由公司股东会决定,不应由董事会决定。

(3)公司聘请会计师事务所的程序不符合规定。理由:根据公司法律制度规定,公司聘用承办公司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依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由股东会或董事会决定。

(4)公司将担保损失在所得税前扣除不符合规定。理由:根据税收法律制度规定,企业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无关的支出不得在所得税前扣除。提供借款担保而发生的担保损失与取得收入无关,因此不得税前扣除。

(5)公司取得的50万元补贴不作为应税收入缴纳企业所得税不符合规定。理由:根据税收法律制度规定,企业取得的各类财政补贴收入,除国务院、财政部明确规定予以免税的外,均应作为应税收入,缴纳企业所得税。

3.从税收成本角度考虑,将营销机构设为分公司的方案更优。理由: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不具有法人资格的营业机构的,应当汇总(合并)计算并缴纳企业所得税。子公司作为独立法人,应各自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因此,设立分公司有助于总分公司的盈亏相抵,降低应纳税所得额,减少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税额。

4.王某所说“获得税收优惠”是指企业的技术研发费可以在所得税前加计扣除,即按照实际发生额的150%扣除。

案例分析题二

2008年5月22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基本规范),自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2008年6月,A公司(上市公司)召开董事会,研究贯彻执行基本规范事宜。会议责成A公司经理层根据基本规范中关于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五项原则,抓紧拟订本公司实施基本规范的工作方案,报董事会批准后执行。2008年8月,A公司经理层提交了基本规范实施方案,其要点如下:

(1)明确控制目标,本公司实施内部控制的目标,是保证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完整、财务报告真实可靠,确保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后获得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2)优化内部环境,严格按照《公司法》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明确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在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权限。为此,建议在董事会下增设审计委员会,由总会计师兼任委员会主任;同时,成立本公司内部控制领导小组,由总会计师兼任组长,全权负责本公司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在完善公司人力资源政策方面,以业务能力作为选人、用人的决定性标准,培养一支能力过硬的职工队伍。

(3)开展风险评估。紧密围绕设定的控制目标,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相关信息,结合本公司实际情况,及时进行风险评估。考虑到外部风险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加之本公司风险分析力量不足,拟对外部风险忽略不计,重点识别和分析内部风险,根据定性分析结果,主要采取风险规避策略应对风险。

(4)严格规范控制活动,综合运用手工控制与自动控制、预防性控制与发现性控制相结合的方法,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同时,强化绩效考评控制,将全体员工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作为绩效考评的参考指标。

(5)加强信息沟通,建立信息与沟通制度。明确内部控制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确保信息及时沟通。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信息与沟通中的作用。只要将单一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向全面的ERP管理系统转化,将控制流程“固化”在信息系统之中,就能杜绝错误和舞弊现象发生。

(6)强化内部监督。研究制定内部控制监督制度,规范内部监督的程序、方法和要求,突出内部监督重点。主要将与财务会计工作密切相关的业务环节和控制流程纳入监督范围。增强监督检查的针对性,把开展专项监督摆在首要位置。重点监督内部控制的运行缺陷,提高内部控制的执行力。为了协调好内部监督与外部审计的关系,建议聘请与本公司合作关系较好的某会计师事务所为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提供智力支持和咨询服务,并聘请该会计师事务所开展内部控制审计。

要求:从内部控制理论和方法角度,指出A公司经理层提交的基本规范实施方案各要点中的不当之处,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1.实施方案要点(1)中:

A公司实施内部控制的目标定位不当。理由: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2.实施方案要点(2)中:

(1)由总会计师兼任审计委员会主任不当。理由:审计委员会负责人应具备相应的独立性。

(2)由总会计师兼任内部控制领导小组组长,全权负责本公司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不当。理由:应由董事会负责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

(3)将业务能力作为选人、用人的决定性标准不当。理由:企业选拔、任用员工,既应当看重业务能力,也应当重视职业道德修养。

3.实施方案要点(3)中:

(1)对外部风险忽略不计、重点识别和分析内部风险不当。理由:企业在开展风险评估时,应准确识别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

(2)单纯采用定性分析方法不当。理由:进行风险分析时,应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3)主要采取风险规避策略应对风险不当。理由:企业采用何种风险应对策略,应当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风险承受度,结合成本效益原则合理确定。

4.实施方案要点(4)中:

将员工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仅作为绩效考评的参考指标不当。理由:企业应将员工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纳入绩效考评体系,作为绩效考评的考核指标。

5.实施方案要点(5)中:

认为只要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自动控制就能杜绝错误和舞弊的观点不当。理由:内部控制只能为实现控制目标提供合理保证,信息系统本身也存在风险,需要加强控制。

6.实施方案要点(6)中:

(1)主要将与财务会计工作密切相关的业务环节和控制流程纳入监督范围不当。理由:内部监督应当将企业所有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纳入监督范围。

(2)把开展专项监督摆在首要位置不当。理由:内部监督包括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二者应统筹兼顾、综合应用。

(3)聘请为企业提供内部控制咨询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开展内部控制审计不当。理由:为企业提供内部控制咨询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不得同时为同一企业提供内部控制审计服务。

案例分析题三

甲局是某市的行政单位,执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乙服务中心是甲局的下属事业单位(以下简称乙单位),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张某是甲局新任命的总会计师,上任伊始,对甲局和所属乙单位2007年资产管理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就下列事项的处理提出质疑:

(1)2007年1月,甲局通过局长办公会形成决议,以本局接受无偿划拨的一栋房屋作为抵押物,为乙单位的银行借款提供担保。

(2)2007年3月,乙单位报经甲局批准,以账面价值200万元的办公楼与A公司共同出资,设立B公司。

(3)2007年6月,甲局经市财政局批准对外出租一栋闲置办公楼,取得租金收入20万元,直接支付办公楼维修费用。

(4)2007年9月,乙单位经甲局审核,报该市财政局审批,用账面价值15万元的一辆小轿车与C公司的一辆商务车进行置换。乙单位聘请专业资产评估公司对其轿车价值进行重新估价,评估金额为10万元。

(5)2007年11月,乙单位报经甲局审批,报市财政局备案,用自筹资金购置了900万元的大型办公自动化设备。

(6)2007年12月,乙单位在财产清查过程中,盘亏车辆一台,账面价值为25万元。乙单位已将财产清查的结果向甲局与市财政局报告。截至2007年12月31日,甲局已审核同意,但尚未收到市财政局批复。为保证2007年财务报表及时报出,乙单位暂时先对盘亏的车辆进行销账处理。

要求:

请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判断上述各项的处理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说明理由。

[答案]

1.事项(1)中甲局的做法不正确。理由:行政单位不得用国有资产对外担保。

2.事项(2)中乙单位的做法不正确。理由:乙单位的对外投资行为应报甲局审核,并由市财政局审批。

3.事项(3)中甲局的做法不正确。理由:行政单位将国有资产对外出租所取得的租金收入应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4.事项(4)中乙单位的做法正确。

5.事项(5)中乙单位的做法正确。

6.事项(6)中乙单位的做法不正确。理由:在财政部门批复、备案前,行政事业单位对资产损失不得自行进行账务处理。

案例分析题四

某企业集团是一家大型国有控股企业,持有甲上市公司65%的股权和乙上市公司2 000万股无限售条件流通股。集团董事长在2008年的工作会议上提出:“要通过并购重组、技术改造、基地建设等举措,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集团规模翻一番,努力跻身世界先进企业行列”。根据集团发展需要,经研究决定,拟建设一个总投资额为8亿元的项目,该项目已经国家有关部门核准,预计两年建成。企业现有自有资金2亿元,尚有6亿元的资金缺口。企业资产负债率要求保持在恰当水平。集团财务部提出以下方案解决资金缺口:方案一:向银行借款6亿元,期限2年,年利率7.5%,按年付息;方案二:直接在二级市场上出售乙公司股票,该股票的每股初始成本为18元,现行市价为30元,预计未来成长潜力不大;方案三:由集团按银行同期借款利率向甲公司借入其尚未使用的募股资金6亿元。

要求:

假定你是集团总会计师,请在比较三种方案后选择较优方案,并说明理由。

[答案]

应当选择方案二。理由:

(1)如果选择方案一:①企业资产负债率将上升;②还本付息压力大,2年共需支付利息9 000万元,同时6亿元本金需要归还。

(2)如果选择方案二:①集团在二级市场上出售乙上市公司的股权,变现速度快;②无还本付息压力;③实施方案二可提升集团当年利润。

(3)如果选择方案三:根据国家有关上市规则规定,上市公司应按照招股说明书规定的用途使用募股资金,控股股东不能违规占用上市公司资金。

案例分析题五

ABC公司为一家家电上市企业,为了拓展市场,公司近年来主要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其2005年、2006年、2007年有关报表数据如下:

单位:万元

2007年有关财务指标的行业平均值为:应收账款周转率为6次,存货周转率为12次,流动资产周转率为2次,流动比率为2,速动比率为1,现金流动负债比率为0.5。假定2006年上述有关指标的行业平均值与2007年相同。

要求:

(1)请从公司营运能力的角度,分析公司营运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2)请从公司短期偿债能力的角度,分析公司短期偿债能力存在的问题。

[答案]

1.公司营运能力存在的问题:①从公司应收账款管理角度看,公司2007年应收账款周转率为1次;2006年应收账款周转率为1.2次,均远低于行业平均值。说明该公司应收账款周转速度慢,发生坏账损失的可能性大,而且有逐年恶化趋势。②从公司存货管理角度看,公司2007年存货周转率为1次;2006年存货周转率为1.2次,均远低于行业平均值。说明该公司存货周转速度慢,存货管理效率较低,而且有逐年恶化的趋势。③从公司流动资产整体管理角度,公司2007年流动资产周转率为0.38次;2006年流动资产周转率为0.327次,均远低于行业平均值。说明该公司流动资产利用效果较差。

2.公司短期偿债能力存在的问题:①从流动比率分析看,公司2007年流动比率为0.91,不到行业平均值的一半,而且比上年明显下降。说明公司短期偿债能力较差,且越来越差。②从速动比率分析看,公司2007年速动比率仅为0.64,远低于行业平均值,而且比上年明显下降。说明公司短期偿债能力较差,且越来越差。

3.从现金流动负债比率分析看,公司2007年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为-40 000万元,现金流动负债比率为-0.18,不仅远低于行业平均值,而且出现了负数,比上年也有大幅度下降。说明公司在短期内不仅没有足够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偿还流动负债,而且经营活动本身的资金相当紧张,短期偿债能力较差。

案例分析题六

甲公司是一家能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已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该公司2007年与资产减值有关的事项如下:

(1)2007年1月1日进行新旧会计准则转换时,将2007年1月1日前已计提的在建炼油装置减值准备1 000万元转回。调增了年初在建工程和留存收益1 000万元。该装置于2007年5月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2)甲公司2007年6月计划将某炼化分公司进行整合。根据整合计划需要核实资产价值,为此计提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8 000万元,并在经审计的2007年半年报中予以披露。由于某些特殊原因,该公司2007年10月取消了该项整合计划。在编制2007年年报时,公司认为该项整合计划已经取消,原来导致该固定资产减值的迹象已经消除,且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发生在同一个会计年度内,遂将2007年6月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8 000万元予以转回。

(3)2007年11月,甲公司根据环保部门的要求对位于长江边的一套化肥生产装置进行了报废处理,该生产装置原价13 000万元,已计提累计折旧10 000万元,已计提减值准备2 000万元(系2006年度内计提)。该公司按其账面价值1 000万元转入固定资产清理。至2007年12月31日仍处于清理之中。

(4)甲公司受行业经营周期的影响,2007年度亏损8 000万元,预计未来5年还会连续亏损,经过努力扭亏的可能性不大。2007年12月31日,该公司确认了递延所得税资产8 000万元。

除资料(1)至(4)所述的甲公司有关情况之外,不考虑其他因素。

要求:

根据上述资料,分别分析、判断甲公司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1.甲公司的会计处理不正确。理由:2007年1月1日前已计提的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在新旧会计准则转换时不得转回。

2.甲公司的会计处理不正确。理由:固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3.甲公司的会计处理正确。理由:固定资产转入清理时,应按账面价值进行结转。

4.甲公司的会计处理不正确。理由:甲公司在2007年以后5年无法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不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案例分析题七

甲公司为上市公司,主要从事开发、生产、安装各种大型水电设备和提供技术服务,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2007年,该公司签订了以下销售和劳务合同,并据此进行了收入的确认和计量:

(1)1月1日,与乙公司签订了一份期限为18个月、不可撤销、固定价格的销售合同。合同约定:自2007年1月1日起18个月内,甲公司负责向乙公司提供A设备1套,并负责安装调试和培训设备操作人员,合同总价款12 000万元;乙公司对A设备分别交付阶段和安装调试阶段进行验收。各阶段一经乙公司验收,与所有权相关的风险和报酬正式由甲公司转移给乙公司:2007年12月31日前,甲公司应向乙公司交付A设备,A设备价款为10 500万元(不含增值税);2008年4月30日前,甲公司应负责完成对A设备的安装调试,安装调试费1 000万元;2008年6月30日前,甲公司应负责完成对乙公司A设备操作人员的培训,培训费500万元。

合同执行后,截止2007年12月31日,甲公司已将A设备交付乙公司并经乙公司验收合格,A设备生产成本为9 000万元,尚未开始安装调试。

甲公司考虑到A设备安装调试没有完成,在2007年财务报表中没有对销售A设备确认营业收入。

(2)7月1日,与丙公司签订了一份销售合同,约定甲公司采用分期收款方式向丙公司销售B设备1套,价款为6 000万元(不含增值税),分6次于3年内等额收取(每半年末收款一次)。

B设备生产成本为5 400万元,在现销方式下,该设备的销售价格为5 800万元(不含增值税)。2007年12月31日,甲公司将B设备运抵丙公司且经丙公司验收合格,同时开出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增值税170万元)。

甲公司在2007年财务报表中就B设备销售确认了营业收入1 000万元,同时结转营业成本900万元。

(3)8月1日,与丁公司签订了一份销售合同,约定向丁公司销售C设备1台,销售价格为9 000万元(不含增值税)。

9月30日,甲公司将C设备运抵丁公司并办妥托收承付手续。C设备生产成本为7 000万元。11月6日,甲公司收到丁公司书面函件,称其对C设备试运行后,发现1项技术指标没有完全达到合同规定的标准,影响了设备质量,要求退货。甲公司认为,该设备本身不存在质量问题,相关指标未达到合同规定标准不影响设备使用。至甲公司对外披露2007年年报时,双方仍有争议,拟请相关专家进行质量鉴定。

甲公司认为C设备已发出,办妥托收承付手续,且不存在质量问题。在2007年财务报表中就C设备销售确认了营业收入9 000万元,同时结转营业成本7 000万元。

(4)9月1日,与戊公司签订了一份安装工程劳务合同,约定负责为戊公司安装D设备1套,合同金额为1 000万元,合同期限为12个月。

截止2007年12月31日,甲公司实际发生安装工程成本400万元,但对该项安装工程的完工进度无法做出可靠估计。甲公司仍按合同规定履行自己的义务,戊公司也承诺继续按合同规定履行其义务。

甲公司在2007年财务报表中将发生的安装工程成本400万元全部计入了当期损失,未确认营业收入。

要求:

根据上述资料,分别分析、判断甲公司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并简要说明理由;如不正确,说明正确的会计处理原则。

[答案]

1.甲公司的会计处理不正确。理由:①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的合同包括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销售商品部分和提供劳务部分能够区分且能够单独计量,应当将销售商品的部分作为销售商品处理,将提供劳务的部分作为提供劳务处理。②A设备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已由甲公司转移给了乙公司,应当确认A设备销售收入。正确处理:甲公司应在2007年确认销售A设备营业收入10 500万元,同时结转营业成本9 000万元。

2.甲公司的会计处理不正确。理由:甲公司采用分期收款方式进行的B设备销售,其延期收取的价款具有融资性质,应按应收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确认销售收入。正确处理:甲公司在2007年应就B设备销售确认营业收入5 800万元,同时结转营业成本5 400万元。

3.甲公司的会计处理不正确。理由:甲公司尚未将C设备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丁公司,不应确认相关销售收入。正确处理:甲公司不应对C设备销售确认营业收入和结转营业成本。

4.甲公司的会计处理不正确。理由:甲公司当年发生的安装工程成本预计能够收回,应按预计能够收回的安装工程成本金额确认营业收入和结转营业成本。正确处理:甲公司应在2007年就该项安装工程确认营业收入400万元,同时结转营业成本400万元。

案例分析题八

甲公司是长期由S公司控股的大型机械设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1)2007年6月30日,甲公司与下列公司的关系及有关情况如下:

(①A公司,甲公司拥有A公司30%的有表决权股份,S公司拥有A公司10%的有表决权股份。A公司董事会由7名成员组成,其中2名由甲公司委派,1名由S公司委派,其他4名由其他股东委派。按照A公司章程,该公司财务和生产经营的重大决策应由董事会成员5人以上(含5人)同意方可实施。S公司与除甲公司外的A公司其他股东之间不存在关联方关系。甲公司对A公司的该项股权系2007年1月1日支付价款11 000万元取得,取得投资时A公司净资产账面价值为35 000万元,A公司发行的股份存在活跃的市场报价。

(②B公司。甲公司拥有B公司8%的有表决权股份,A公司拥有B公司25%的有表决权股份。甲公司对B公司的该项股权系2007年3月取得。B公司发行的股份不存在活跃的市场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确定。

③C公司。甲公司拥有C公司60%的有表决权股份,甲公司该项股权系2003年取得,C公司发行的股份存在活跃的市场报价。

④D公司。甲公司拥有D公司40%的有表决权股份,C公司拥有D公司30%的有表决权股份。甲公司的该项股权系2004年取得,D公司发行的股份存在活跃的市场报价。

⑤E公司。甲公司拥有E公司5%的有表决权股份,甲公司该项股权系2007年2月取得。E公司发行的股份存在活跃的市场报价。

⑥F公司。甲公司接受委托对乙公司的全资子公司F公司进行经营管理。托管期自2007年6月30日开始,为期2年。托管期内,甲公司全面负责F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并向乙公司收取托管费。F公司的经营利润或亏损由乙公司享有或承担。乙公司保留随时单方面终止该委托经营协议的权利。甲、乙公司之间不存在关联方关系。

(2)2007年下半年,甲公司为进一步健全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升公司竞争优势和综合实力,进行了如下资本运作:

①2007年8月,甲公司以18 000万元从A公司的其他股东(不包括S公司)处购买了A公司40%的有表决权股份,相关的股权转让手续于2007年8月31日办理完毕。2007年8月31日,A公司净资产账面价值为40 000万元,该项交易发生后,A公司董事会成员(仍为7名)结构变为:甲公司派出5名,S公司派出1名,其他股东派出1名。

②2007年9月,甲公司支付49 500万元向丙公司收购其全资子公司G公司的全部股权,发生审计、法律服务、咨询等费用共计200万元。相关的股权转让手续于2007年9月30日办理完毕。该日,G公司净资产账面价值为45 000万元。S公司从2006年6月开始拥有丙公司80%的有表决权股份。

③2007年11月,甲公司支付15 000万元从G公司的其他股东处进一步购买了G公司40%的股权。

除资料(2)所述之外,甲公司与其他公司的关系及有关情况在2007年下半年未发生其他变动;不考虑其他因素。

要求:

1.根据资料(1),分析、判断2007年6月30日甲公司持有的对A、B、C、D、E公司的投资中,哪些应采用成本法核算,哪些应采用权益法核算,哪些应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

2.根据资料(1)、(2),分析、判断2007年下半年甲公司购买A公司股权属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还是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并简要说明理由。

3.根据资料(2),分析、判断2007年下半年甲公司收购G公司股权属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还是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并简要说明理由。

4.根据资料(1)、(2),分析、判断2007年下半年甲公司购买G公司股权是否构成企业合并?并简要说明理由。

5.根据资料(1)、(2),分析、判断甲公司在编制2007年度合并财务报表时应当将A、B、C、D、E、F、G公司中的哪些公司纳入合并范围?

[答案]

1.甲公司对B、C、D公司的投资应采用成本法核算。甲公司对A公司的投资应采用权益法核算。甲公司对E公司的投资应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

2.甲公司购买A公司股权属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理由:甲公司和A公司在合并前不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

3.甲公司收购G公司股权属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理由:甲公司与G公司在合并前后同受S公司控制。

4.甲公司购买G公司股权不构成企业合并。理由:不符合企业合并的定义。

5.应纳入甲公司2007年度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的公司为A、C、D、G公司。

案例分析题九

为加强甲事业单位(以下简称甲单位,该单位尚未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会计基础工作,提高管理水平,2007年12月1日上级主管部门向甲单位委派了一名总会计师。为了尽快熟悉情况,做好2007年的年度决算编报工作,该总会计师重点对甲单位当年的预算执行和财务收支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检查结束后,总会计师向财务处提出了需要整改的事项。财务处经认真研究,向总会计师提交了整改方案。

1.需要整改的事项如下:

(1)甲单位所属技术鉴定中心未经财政和物价部门批准,自立项目收费,当年其收取注册登记费35万元。

(2)将以前年度收取的技术服务费和咨询费107万元,长期在“其他应付款”科目挂账。

(3)以“会议费”的名义虚开发票,在事业支出中列支37万元,并向财政申请取得财政拨款37万元。

(4)以支付专家咨询费的名义,编制虚假的专家领款表,在专项支出中列支86万元,并从专户中提取现金86万元账外存放,准备用于发放职工奖金。

(5)动用财政拨款的专项科研课题经费69万元,全部用于本单位职工的工资性支出,并在专项支出中列支。

(6)在职工福利基金尚有5 000万元结余的情况下,在事业支出中列支补充医疗保险80万元。

(7)将独立核算的基建项目中的基建支出150万元,以项目经费的名义在事业支出中列支,并将取得的财政拨款150万元划转到基建存款户。

(8)将“国际研讨会”项目结余资金8万元转入“其他应付款”科目核算。

(9)将以前年度实现的、挂在往来账中的“数据库”转让收入300万元划出,委托某证券公司进行投资理财。鉴于该投资是以支付往来款项的名义划出的,甲单位未作为投资进行确认。

(10)将一直未登记入账的一栋闲置办公楼以3 500万元的协议价置换为一栋住宅楼后用于出租,取得租金收入50万元。甲单位置换办公楼形成的资产及出租收入未纳入统一的账目进行核算和管理。

2.提交的整改方案如下:

(1)未经批准自立项目收费问题,立即停止收费。

(2)对以前年度收取的技术服务费和咨询费107万元,调整有关账目,从其他应付款转入当期收入。

(3)对虚列的事业支出37万元进行调账,与财政补助收入进行对冲。

(4)对虚列的专项支出86万元进行冲销,将账外存放资金收回存入银行存款专户。

(5)调整账目,将专项支出69万元调整到事业支出。

(6)将在事业支出中列支的补充医疗保险80万元与职工福利基金对冲。

(7)将挪用的150万元从基建存款户追回。

(8)将项目结余资金8万元调整账目,从其他应付款转入当期事业基金。

(9)补办投资审批手续,并确认投资300万元,减少银行存款300万元。

(10)将账外资产登记入账。会计处理为:借:固定资产——住宅楼3 500万元;贷:固定资产——办公楼3 500万元。借:银行存款50万元;贷:其他收入50万元。

要求:

假如你是甲单位的总会计师。请分析、判断财务处提交的整改方案中的各项整改措施是否正确或完整;对于不正确或不完整的,请提出正确或完整的整改措施。

[答案]

1.整改方案(1)不完整。完整的整改措施为:立即停止收费,同时将已收取的注册登记费35万元上交财政。

2.整改方案(2)不正确。正确的整改措施为:将以前年度收取的技术服务费和咨询费107万元,从其他应付款转入事业基金。

3.整改方案(3)不完整。完整的整改措施为:对虚列的事业支出37万元进行调账,与财政补助收入进行对冲,同时对套取的财政资金原渠道退还。

4.整改方案(4)正确。

5.整改方案(5)不完整。完整的整改措施为:将专项支出69万元调整到事业支出,同时从银行存款户划转69万元到专项存款户。

6.整改方案(6)正确。

7.整改方案(7)不完整。完整的整改措施为:将挪用的150万元从基建存款户追回,同时冲减事业支出150万元。

8.整改方案(8)不正确。正确的整改措施为:项目结余资金按规定应上交的,应当从其他应付款转入应交预算款;按规定留归单位使用的,从其他应付款转入当期事业结余。

9.整改方案(9)不完整。完整的整改措施为:①按规定补办投资审批手续。②将挂在往来账中的“数据库”转让收入转入事业基金(一般基金),增加事业基金(一般基金),减少其他应付款。③确认原来挂在往来账中的投资,减少其他应收款。同时,相应减少事业基金(一般基金),增加事业基金(投资基金)。

本期练习及测试题参考答案 篇3

1. 薄铁片铁2. 磁化S(南)3. 地北4. 指南针不指南北 鸽子找不到回家的路5. C 6. C7. B8. C9. B10. B11. C12. 如图1所示.13. 如图2所示.

14. 将一枚小磁针放在火星表面,观察其是否有固定指向(或是否受磁力的作用)15. 可将铁屑撒在种子中,搅拌均匀,使铁屑吸附在杂草种子上,然后用磁铁吸附,将带有铁屑的杂草种子从混合种子中吸出来.这里利用了磁铁吸铁的性质.

《电生磁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1. 电流的强弱线圈匝数的多少有无铁芯 铁芯通断电电流的强弱电流的方向强

2. N负变大3. B4. B5. B6. B7. C

8. 如图3所示.9. 如图4所示(提示:两通电螺线管相互靠近的两极均为N极或均为S极,磁感线方向不同).10. (1)小磁针(2)让小磁针跟导线AB平行,且在AB的下方(3)若小磁针转动,导线AB中有电流,若导线AB不动,导线AB中没有电流11. (1)图略.提示:滑动变阻器金属杆右端(或左端)与开关左端相连(2)B(3)N或北(4)①右(左)变小(变大)②变大(5)越强多(少)强(弱)

《电磁铁、电磁继电器、电动机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1. 通电导体(或通电螺线管)周围存在磁场切断电源2. 低压控制高压工作 3. B4. B5. A6. C7. D8. D9. A10. C

11. (1)线圈匝数(2)观察吸引大头针个数的多少 (3)电流一定时,电磁铁磁性随线圈匝数的增加而增强(4)A、C12. (1)改变滑动变阻器的电阻吸引大头针数量的多少

(2)如下表. (3)①铁芯越大,电磁铁的磁性越强②将大小不同的铁芯分别插入同一线圈中,保持其他条件不变,观察这个线圈两次吸引大头针的数目

《磁生电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1. 电磁感应机械2. 切割磁感线导体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3. 电磁感应加快摇晃、增加线圈匝数或更换磁性更强的永磁体等

4. 机械能转化为电能5. B6. D7. 猜想:与磁体插入的速度有关(或与磁场的强弱、线圈的匝数、线圈的粗细、线圈的横截面积有关).实验设计:将电流表和线圈连接成闭合电路,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用不同的速度先后两次将条形磁铁插入线圈,观察电流表的示数,并进行比较.

8. (1)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电磁感应(2)①转速②导线长度③磁性更强的磁铁

《电与磁综合测试题》参考答案

1. S负 N2. 电机械换向器(或换向片)3. 低压控制高压工作4. 鸽子是否靠地磁场来导航避免偶然性,使结论更可靠

5. 调换电源正、负极(改变电流方向) 发电机6. 动圈式话筒、发电机电风扇、动圈式扬声器7. L2右

8. C9. C10. C11. D12. C13. B14. C 15. B16. D17. 如图5所示.18. (1)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2)电流(3)线圈停在平衡位置19. (1)磁性强弱(2)a、b(3)b、c (4)电流相等

消防基本知识测试题及答案 篇4

1、我国的“119”消防宣传活动日是每年的( A )。

A 、11月9日 B 、1月19日 C、9月11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规定:消防工作贯彻( C )的方针,坚持专门机关与群众相结合的原则,实行防火安全责任制。

A、谁主管、谁负责 B、以防为主,以消为辅 C、预防为主,防消结合

3、火灾初起阶段是扑救火灾( B )的阶段。A。最不利 B。最有利 C。 较不利

4、《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规定:任何单位、( C )都有参加有组织的灭火工作的义务。

A、义务消防队员 B、个人 C、成年公民

5、火灾中引起人员大量死亡伤亡的主要原因是( B )。

A、被火直接烧死 B、烟气窒息致死 C、跳楼或惊吓致死

6、公安消防队扑救火灾( C )。

A、只收灭火器材药剂耗损费用 B、收取所有费用 C、不收取任何费用

7、使用灭火器扑救火灾时要对准火焰( C )喷射。A、上部 B、中部 C、根部

8、阻拦报火警或者谎报火警的给予( C )处罚。

A、劳动教养 B、撤掉其电话 C、警告、罚款或者十日以下拘留

9、公共场所发生火灾时,该公共场所的现场工作人员应( C )。

A、迅速撤离 B、抢救贵重物品 C、组织引导在场群众疏散

10、当打开房门闻到燃气气味时,首先应迅速( B ),以防止引起火灾。

A、打开燃气灶具查找漏气部位 B、打开门窗通风 C、拨打119向消防队报警

11、油锅起火时使用以下方法中( A )方法扑灭是不正确的?

A、用水扑灭 B、锅盖盖住油锅口 C、灭火毯覆盖

12、法人单位的( A )对本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全面负责。

A、法定代表人 B、消防安全管理人 C、消防安全保卫干部

13、公安消防人员在灭火过程中,应当( A )。

A、优先救人 B、优先抢救财物 C、优先灭火

14、“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是哪位国家领导人对消防工作的题词?(C)

A李鹏 B朱镕基 C江泽民

15、发生火灾时,正确的安全疏散主要有三个方向,向下可以跑到地面,向上可以爬到屋顶,还可以(B)

A、躲到角落里B、向外逃到阳台 C、钻到阁楼、大橱等处避难

二、判断题(共50分,每题2.5分)

1、报警人拨打火灾报警电话后,应该到门口或街上等候消防车到来。( √ )

2、要做到及时控制和消灭初起火灾,主要是依靠公安消防队。( × )

3、禁止携带易燃易爆危险物品进入公共场所或乘坐交通工具。( √ )

4、电器开关时的打火、过热发红的铁器和电焊产生的火花都可能是引火源。(√ )

5、电加热设备使用时必须有人员在场,离开时要切断电源 。( √ )

6、配电箱内所用的保险丝应该越粗越好。( × )

7、法人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者非法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对本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全面负责。( √ )

8、当单位的安全出口上锁、遮挡,或者占用、堆放物品影响疏散通道畅通时,单位应当责令有关人员当场改正并督促落实。( √ )

9、着火后应自己先扑救,无法灭火时再打“119”。( × )

10、扔掉烟头两小时后再着火可以不用负责任。( × )

11、设置禁火标志的部位不能使用明火,但不限制吸烟。( × )。

12、公共娱乐场所内严禁带入和存放易燃易爆物品。( √ )

13、商住楼内的公共娱乐场所与居民住宅可以共用一个安全出口。( × )

14、公安消防队扑救火灾,不向发生火灾的单位、个人收取任何费用。( √ )

15、灯具的开关、插座和照明器靠近可燃物时,应采取隔热、散热等保护措施。( √ )

16、市政消火栓是公用设施,任何人都可以随意使用它。( × )

17、在楼梯间等竖直方向上,烟火的运动速度要比人跑得快。( √ )

18、火灾烟气因为温度比较高,通常都在室内空间的上部分。( √ )

19、发生火灾时,如果自己无法扑救,应该首先保证自身安全,立即撤离到安全地带等待消防队前来灭火。( √ )

会计试题及答案 篇5

1.某企业月初结存存货实际数量为__件,平均单价为10元;本月收入存货数量为8000件,购入单价为10.5元,则在加权平均法下该存货月末的加权平均单价是元。 A.10

B.10.2

C.10.4

D.10.5

2.甲企业收到乙企业作为资本投入的不需要安装的机器设备一台,该设备按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为35000元,另外,乙企业账面上该设备的历史成本是60000元,该设备的账面净值是40000元。那么,甲企业在编制会计分录时该设备的入账金额是()。

A.35000元

B.60000元

C.40000元

D.无法确定

3.下列选项中,不能确认为固定资产核算的是()。 A.经营性租出设备

B.融资租入设备

C.闲置的厂房

D.土地使用权

4.某企业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20__年12月份购入设备一台,该设备原值为80000元,预计可使用年限5年,预计该设备报废时的净残值收入为3000元,请计算该设备在20__年应该计提的折旧额为()元。 A.20900

B.19200

C.11520

D.7140 5.某企业以自产的产品A作为非货币性福利发放给公司车间部门生产工人,已知产品A的市场售价为__0元,增值税税率为l7%,产品A的成本共计15000元。那么对此项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应该是()。

A.借:管理费用23400

贷:应付职工薪酬23400

B.借:管理费用__0

货:应付职工薪酬__0

C.借:生产成本23400

贷:应付职工薪酬23400

D.借:生产成本__0

贷:应付职工薪酬__0

6.将账簿划分为序时账簿、分类账簿、备查账簿的依据是()。 A.账簿的登记方式

B.账簿的用途

C.账簿登记的内容

D.账簿的外形特征

7.“营业外支出”明细账应该采用的格式是()。 A.三栏式

B.多栏式

C.数量金额式

D.任意格式

8.以下各项不是对账的内容的是()。 A.账证核对

B.账账核对

C.账实核对

D.证证核对

9.在结账之前,如果发现账簿记录有错误,而记账凭证填制正确,更正时可用()。

A.红字更正法

B.划线更正法

C.补充登记法

D.更换账页法

10.各种账务处理程序之间的区别在于()。

A.总账的格式不同

B.登记总账的程序和方法不同C.会计凭证的种类不同

D.编制会计凭证的依据不同

11.采用永续盘存制时,财产清查的目的是()。 A.检查账实是否相符

B.检查账证是否相符

C.检查账账是否相符

D.检查账表是否相符

12.规模小、部门机构设置简单的企业适用以下()会计核算形式。

A.集中核算形式

B.分散核算形式

C.两种会计形式都可以

D.视情况而定

13.下列业务的处理符合权责发生制的是()。

A.本月根据销售合同发出商品一批,售价l0000元,但本月没有收到货款,因此不能将其确认为本月收入

B.本月收到上月销售商品款50000元,因此确认本月收人为50000元

C.本月发生广告费用3000元但尚未支付,确认本月销售费用3000元

D.根据销售合同预收客户定金10000元,因此确认本月销售收入l0000元

14.下列经济活动中,会引起资产和负债同时增加的是()。 A.以银行存款支付购入材料价款B.资本公积转增实收资本

C.发行债券,收到的款项存入银行D.收到现金股利

15.某企业销售产品价值为23581.79元,销售发票上的正确中文大写金额是人民币()。

A.二万三千五百八十一元七角九分B.贰万叁仟伍佰捌拾壹元柒角玖分C.贰万叁仟伍佰捌拾壹元柒角玖分整D.贰万叁仟伍佰捌拾壹元柒角玖分正

16.X企业20__年12月31日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为500000元,银行对账单余额为600000元,经逐笔核对,存在以下未达账项:(1)公司于月末开出转账支票3万元,企业已记账,银行未记账;(2)银行代企业收回7万元,银行已人账,企业未收到收账通知,尚未入账。根据资料,20__年底X企业可动用的银行存款为()元。

A.500000

B.600000

C.570000

D.630000

17.在一定时期内连续记载许多同类经济业务的会计凭证,称为()。

A.原始凭证汇总表

B.累计凭证

C.汇总记账凭证

D.复式记账凭证

18.资产类账户的结构与权益类账户的结构()。

A.无关

B.相同

C.相反

D.基本相同

19.下列情况下,适合采用局部清查的方法进行财产清查的是()。

A.年终结算前

B.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前

C.企业开展资产评估前

D.银行存款的清查

20.银行结算凭证是( )。

A.一次凭证

B.二次凭证

C.累计凭证

D.汇总原始凭证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C 【考点】加权平均法的计算

【解析】加权平均法下的加权平均单价计算公式为:加权平均单价=(月初结存存货实际成本+本月收入存货实际成本)÷(月初结存存货数量+本月收入存货数量)=(__×10+8000×10.5)÷(__+8000)=104000÷10000=10.4(元)。故选C。

2.【答案】A

【考点】固定资产取得的会计核算

【解析】投资者投入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投资合同约定或协议约定的价值,作为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借记固定资产科目。因此,本题中设备的入账价值既不是设备的历史成本,也不是账面净值,而是双方协议约定的价值,即35000元。故选A。 3.【答案】D

【考点】固定资产的定义

【解析】A、B、C项都符合固定资产的定义。企业的土地使用权由于不具有实物形态,不符合固定资产定义,所以不能作为固定资产核算。故选D。

4.【答案】D

【考点】双倍余额递减法

【解析】在使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一般应在其折旧年限到期前两年内,将固定资产账面净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平均摊销。因为双倍直线折旧率为2/5 X100%=40%,所以20__年固定资产折旧额=80000×40%=3__(元),20__年折旧额=(80000-3__)×40%=l9200(元),20__年固定资产折旧额=(80000-3__-19200)×40%=ll520(元)。因为该固定资产于20__年12月购入,所以计提折旧从20__年1月份开始,又预计折旧年限为5年,所以20__年和20__年的折旧额均为(80000-3__-19200-11520-3000)÷2=8640(元)。故选D。 5.【答案】C

【考点】自产产品作为非货币性福利发放的会计处理【解析】企业以自产的产品作为非货币性福利发放给车间部门生产人员的,应当按照该产品的公允价值,计入生产成本,同时确认应付职工薪酬。所以本题中,应付职工薪酬的贷方科目和生产成本的借方科目的金额应该是产品A的售价和增值税额之和,也就是__0×17%+__0=23400(元)。故选C。 6.【答案】B

【考点】账簿的分类

【解析】账簿按用途可划分为序时账簿、分类账簿和备查账簿,按外形特征分为订本账、活页账和卡片账,按账页格式可划分为两栏式账簿、三栏式账簿、多栏式账簿和数量金额式账簿。故选B。

7.【答案】B

【考点】明细分类账的格式

【解析】明细分类账的账页格式有三栏式、多栏式、数量金额式等多种格式。多栏式明细分类账一般适用于登记明细项目多、借贷方向单一的费用成本账户的明细核算,如生产成本、管理费用、营业外支出等账户。故选B。 8.【答案】D

【考点】对账的内容

【解析】《会计法》第l7条规定,各单位应当定期将会计账簿记录与实物、款项及有关资料相互核对,保证会计账簿记录与实物及款项的实有数额相符、会计账簿记录与会计凭证的有关内容相符、会计账簿之间相对应的记录相符、会计账簿记录与会计报表的有关内容相符。故要进行账实核对、账证核对、账账核对、账表核对。故选D。

9.【答案】B

【考点】错账更正方法

【解析】在结账之前,如果发现账簿记录有错误,而记账凭证填制正确,应当采用划线更正法。故选B。 10.【答案】B

【考点】账务处理程序的分类

【解析】一种账务处理程序区别于另一种账务处理程序,在于登记总账的程序和方法不同。故选B。 11.【答案】A

【考点】财产清查的制度

【解析】采用永续盘存制,主要是通过设置各种财产物资的明细账,平时对各项财产物资的收入和发出逐日逐笔连续登记,并随时结出账面结存数的核算方法,以便及时查明账实是否相符或账实不符的原因。故选A。

12.【答案】A

【考点】会计核算形式

【解析】在实际工作中,会计核算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集中核算形式,另一种是分散核算形式。集中核算形式适合那些规模小、部门机构设置简单的企业;分散核算形式适合于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故选A。

13.【答案】C

【考点】权责发生制

【解析】权责发生制要求: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予以确认记入利润表。故答案为C。 14.【答案】C

【考点】借贷记账法

【解析】A项经济业务的借贷方均为资产类账户,不会引起资产和负债的变动;8项是所有者权益内部的增减变动;C项使得应付债券增加,银行存款增加;D项使得资产和所有者权益增加。所以答案为C。

15.【答案】B

【考点】原始凭证的填制要求

【解析】原始凭证填写要规范。大写金额用汉字“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万、亿、元、角、分、零”等。大写金额写到元或角为止的,后面要填写“整”或“正”字;有分的`,不写“整”或“正”字。因此正确的选项为B项。

16.【答案】C 【考点】银行存款的清查

【解析】企业和银行间未达账项可分为两种情况:(1)企业已入账银行未入账;(2)企业未入账银行已入账。其编制通过余额调节表进行。调整后,余额相等,说明双方记账相符。本题中,第一笔业务为企业已入账银行未入账,银行对账单金额应减去3万元;第二笔业务为企业未入账银行已入账,企业银行存款数应加上7万元。调整后为570 000元。故选C。 17.【答案】B

【考点】累计凭证

【解析】累计凭证是指在规定期限(如1个月)内,随着经济业务的多次、连续发生,分次填列,连续反映相同性质的经济业务,能够多次使用的自制原始凭证。常用的累计凭证有限额领料单、费用登记表等。故选B。

18.【答案】C

【考点】账户结构

【解析】资产类账户的结构和权益类账户的结构正好相反。故选C。

19.【答案】D

【考点】局部清查的特点

【解析】局部清查范围小、涉及人员少,其清查对象主要是流动性较强的财产。如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等。题中,A、B、C三项都适用于全面清查。故选D。

20.【答案】A

【考点】原始凭证的种类

会计基本试题及答案 篇6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三、辨析题

1.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等这一历史使命的道路和方向,从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在其政治立场上。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其次,这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曾作了具体的阐述,指出无产阶级是一个被锁链彻底缚住的阶级,无产阶级没有任何私利可图,无产阶级革命和自身的解放同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的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彻底解放自己。

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意志、愿望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方向。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愿望和要求,也就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当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答案要点】

这一说法是错误的。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反映,而是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的反映。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世界的联系完全被颠倒了。因而,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不彻底的。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当做哲学的出发点,大胆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他认为,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宗教幻想创造出来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人的本质的虚幻反映。但是,由于他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所以只能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历史,在社会历史领域又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留下的唯心主义的印记表明,在有关历史和时代的重大问题上,资产阶级哲学大师们的建树不能不受到历史和时代的局限。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不是简单地加以拼凑,而是进行了彻底的改造。首先,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对他的体系和范畴进行了革命的改造。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改造了他的人本主义唯物论,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答案要点】

这个观点是不准确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既有继承,又有批判性的改造。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他们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经济生活同自然界一样,都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他们提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马克思从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那里继承了劳动价值理论、利润理论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方面的思想精华。同时又批判地改造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指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涉及资本主义历史命运问题时暴露了阶级局限性和历史片面性,批判他们把资本看作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同时,又极力掩饰工业革命过程中就已初露端倪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冲突,断然否定资本主义存在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批判他们在历史和时代发展问题上所持的资产阶级的立场、所运用的非社会的和反历史的方法,得出的也只能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现实相悖的理论观点。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揭示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及其经济运行客观规律的科学,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着重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发展趋势。

4、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答案要点】

这一说法不对,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马克思说过:“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成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四、材料分析题

1【材料1】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霍布斯鲍姆指出,给确定某一具体思想方式或者观点是能否被看作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作依据的,“是在19世纪末大致定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美国著名学者海尔布隆纳在标准问题上有着与霍布斯鲍姆相近的看法。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可以得到“公认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来源于“同一套前提”,它是规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凡是包含有这类前提的分析,都可以正当地将其分类为‘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即使作者本人并不如此认定”。这“同一套前提”是:对待认识本身的辩证态度,唯物主义历史观,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分析而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总看法,以某种形式规定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奉。

【材料2】1934年,当德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卡尔•科尔施还没有彻底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题为《我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科尔施力图通过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的特殊看法来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些看法的要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原理,包括那些表面上具有普遍性的原理,都带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实证的,而是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不是现在处于肯定状态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显得日益分崩离析的正在衰亡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不是观赏现存的世界,而是对它进行积极的改造。

【材料3】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认为:“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即使这点得到证明,每个严肃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须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所以,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者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案要点】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在马克思在世的时候就已经使用。从狭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是正确的。材料1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的角度,明确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材料2科尔施的理解则着重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从政治立场着眼规定马克思主义。材料3是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观,这是一种方法至上的马克思主义观。所谓方法至上,就是把理论方法和结论对立起来,片面强调方法而轻视结论。卢卡奇最初是在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的正统性问题时提出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的。卢卡奇的方法至上的马克思主义观的错误之一,是他把方法仅仅理解为辩证法,而否认世界观的方法意义,实际上是否认唯物主义的方法意义;错误之二,是离开论点,结论谈方法,把方法看做是可以离开论点、结论的独立自在的东西。其最终结果将是对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否定。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三、辨析题

1.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答案要点] 这是错误的观点。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

2.世界统一于存在。[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讲的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统一于存在”是一个错误的折中主义的命题,之所以是错误的,是因为“存在”是什么,在这里不明确的;如果存在是精神,世界统一于存在是统一于精神,这是唯心主义的命题;反过来,如果存在是物质,世界统一于存在就是统一于物质,这是唯物主义的命题。

3.重点论内在地包含着两点论。[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所谓重点论是指在分析解决矛盾时,要着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两点论则是指在着重抓重点的同时,对非主要矛盾和矛盾的非主要方面给予适当的关注。

重点论的对立面是均衡论,两点论的对立面是一点论。由于讲重点论是以承认非重点的存在为前提的,因而它内在地包含着两点论。

4.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5.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既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又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四、简答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 [答案要点]

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从多方面展开的,其中最重要的有两个方面:一是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的,是思维产生存在还是存在产生思维;二是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根据对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被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根据对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认识论可划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两种基本观点。

2、唯心主义得以产生和长期存在的根源有哪些? [答案要点]

唯心主义得以产生和长期存在有三个根源。一是社会历史根源,主要表现为产生初期生产力低下和科学不发达;二是阶级根源,保守、反动的阶级或集团的需要和支持是唯心主义能够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三是认识根源,割裂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片面夸大认识过程的某一方面或环节,也将通向唯心主义。在这三个根源中,认识根源的作用最为持久,因而反对唯心主义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3.为什么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实践唯物主义”? [答案要点]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最根本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理论上全面地论证了实践在整个哲学中的基础地位和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把实践的观点看作是自己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同时它强调它的全部理论都要付诸实践,指导实践,化作群众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新世界观”,“新”就新在它既不是像旧唯物主义那样仅从所谓纯客观的角度去直观事物,也不是像唯心主义那样仅从主观方面去理解事物,而是以实践为基点去理解事物,从而开辟了一个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新视角、新天地。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实践唯物主义”。

4.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何意义? [答案要点]

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如下意义:首先,静止是运动的量度,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把握运动。其次,相对静止是事物分化和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根本条件。第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把事物区分开来进行科学分析。

5.怎样理解意识活动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答案要点]

意识活动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表现在以下三方面: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它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差别是主观的,但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客观的;意识对对象的反映是近似的、有时甚至是歪曲的,这是意识最鲜明的主观特征,但任何反映归根到底都有自己的客观原型。

6.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答案要点] 第一,新生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旧事物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因而新生事物能战胜旧事物。

第二,新生事物优越于旧事物,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新生事物是在旧事物中产生的,它克服了旧事物中一切消极的东西,又吸收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并且增加了更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具有适应新环境的新功能和更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社会领域中,新生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必然能战胜旧事物。新生事物的成长和发展过程,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我们必须要满腔热情地支持和扶持新生事物,为新生事物的成长开辟道路。

7.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案要点]

首先,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其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串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第三,建立在对立统一规律基础之上的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最后,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8.简述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外因的辩证关系 [答案要点]

一事物的内部矛盾是该事物发展的内因,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矛盾是该事物发展的外因。

内外因的辩证关系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事物发展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是事物发展第二位的原因;外因一般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9.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是什么? [答案要点]

量变是事物的数量及其空间结构形式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超越度的范围的变化。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量变和质变相互联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二,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不断转化、循环往复、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

10.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要点]

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本身的创造性;意识活动对人体的控制作用;意识通过人的实践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五、论述题

1.试述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答案要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可以表述为:世界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其统一的基础是物质。该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石,它包括了物质观、运动发展观、规律观和意识论。对于指导我们的实践具有重大的意义。

首先,既然世界是不依赖我们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物质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想象出发。

其次,既然客观世界是在时空中运动、变化、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从变化着的实际情况出发,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实事求是制定方针和政策。

第三,既然客观世界有自己固有的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按客观规律办事,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

2.试述普遍联系观点的方法论意义 [答案要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总是与其他事物处于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之中。这个观点的方法论意义主要有二:一是有助于我们树立条件论的思想。联系是普遍的,而具体事物的联系都是有条件的。随着条件的改变,联系的方式也要发生变化。“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马克思主义者是条件论者。但又不唯条件,因为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又在创造条件和改变条件。二是有助于我们树立整体性的思想。和系统论一样,唯物辩证法认为,从功能上看,整体常常大于部分之和。因此我们在工作中要有全局观念。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三、辨析题

1.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主体与客体、主观和客观这两对范畴之间有联系,但不等同。主观指人的意识、认识、思维,客观即事物的客观存在,如自然界、人类社会等。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相当于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主体和客体则是认识论范畴,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指与主体发生联系,进人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两对范畴的联系表现在:主体有主观性,有意识和目的;客体首先是客观存在,才能成为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

两对范畴的区别在于:主体只有和客体相联系才称为主体,离开客体就无所谓主体。而客观存在可以是不依赖于主观、主体的。客观事物与客体是两个有区别的范畴:客观事物只有和主体发生联系才成为主体的客体。当客观事物尚未进人人的认识领域时,它还只是自在的客观存在,并不是认识的客体。只有与认识的主体发生了对象性关系时,客观事物才具有客体的意义;另一方面,认识的客体不一定是客观事物。当人的认识活动指向人的精神活动时,认识的客体是精神客体。精神客体本身不属于客观事物。2.“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者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上述观点不等同。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庄子的观点,认为在“道”的高度去衡量,无所谓是非善恶。是相对主义真理观,它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和检验真理有客观标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性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有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3.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是感性认识的感觉阶段,是直接的感性经验。由于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局限性和特殊性,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些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或骗局。视觉和听觉是感性认识,它们具有直接性、丰富性,但是它的缺点是直观性和表面性,不能深人、全面地反映事物,有待于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用科学态度加以分析,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该命题夸大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相混淆,在理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4.“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这是恩格斯论人类思维能力的辩证论断。人类思维,按其本性、能力、使命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是思维的至上性,即所谓的无限性和绝对性。但是,每一个人以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客观事物及其暴露程度的限制,受社会历史条件、实践水平、主观条件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他们的行为又是非至上的,即有限的和相对的。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矛盾是在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不断得到解决的。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地思维着的人们中实现的,而一系列非常不至上的思维又体现着思维的至上性。否认思维的至上性,会走向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否认思维的非至上性,就会走向思想僵化和绝对主义。

马克思主义主张思维的至上和非至上的辩证统一。5.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受认识主体的限制和认识对象暴露程度的限制。首先,从客体上看,事物是复杂的,它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还要受历史条件、科学技术条件、实践水平和手段等因素的制约;其次,认识主体要受自身的局限性,受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经验以至身体素质等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对客观事物特别是比较复杂的事物的认识,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不断修正、补充、深化,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

由于世界及其联系和发展在空间和时间上是无限的,人的实践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也必然是无限发展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四、简要回答题

1.简述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及其关系。[答案要点]

实践和认识的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则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所谓认识过程,就是人们在改造对象的实践中辩证地反映对象的过程。主体的这种认识、改造客体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获得一定的价值。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打破客体的限制,超越现实客体,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同时也使客体得到进一步改造、发展和完善。

2.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答案要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首先认识世界,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总是围绕着社会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社会实践的需要始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决。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使对象的真实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得到充分的暴露;也只有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地同对象相接触,才能使对象的各种现象反映到头脑中来,形成一定的直接经验,并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自己认识的真理性。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3.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答案要点]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虽然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但是两者之间又有着性质上的区别。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它有两个严重的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这种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是不利学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首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因而,它全面地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把认识看成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人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

这种以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为特征的反映论,不仅驳倒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主义怀疑论,而且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缺陷,创立了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

4.如何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答案要点]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性是其突出的特点。感性认识是用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以事物的现象即外部联系为内容,还没有深人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所以,感性认识虽然是生动的、形象的,但是还不深刻,这是其局限性所在,因而也是它必须要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原因所在。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是理性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它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因而是深刻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感性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5.如何理解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答案要点]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作为认识发展的总过程,不只是实践到认识和认识到实践多次飞跃的综合,而且表现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正是认识运动中实践和认识的这种循环往复和无限发展,体现了认识的本质和一般发展规律。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是: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个过程。

第二,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然而,对于认识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并且也永远不会完成。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终极真理”。

“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表明,这个统一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由于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所以,主观认识也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当事物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转变到另一个具体过程的时候,主观认识就应当随之而转变。如果主观认识仍然停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这就脱离了客观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特点,思想落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守的错误。当事物的具体过程尚未结束,原有的矛盾尚未得到充分的暴露和展开,向另一个具体过程推移转变的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如果人们硬要把将来可能做的事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企图超越阶段,这同样是脱离了客观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特点,就容易犯冒进的错误。

6.如何理解真理的客观性? [答案要点]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就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

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这种认识就是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在认识真理思想内容客观性的同时,还必须正确认识真理形式的主观性。真理形式的主观性要求人们必须意识到,真理同它所反映、认识的客观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我们既不能把真理思想内容的客观性等同于客观对象的客观性,把真理当作客观实在,又要反对唯心主义否认客观真理的错误观点。实用主义所鼓吹的“有用就是真理”,是主观真理论的一个典型。实用主义者把“有用”和“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从根本上否认了客观真理的存在。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虽然由于主体认识角度和立场、观点、方法等方面的差异,人们关于同一客体的认识结果往往会有所不同,有时甚至截然相反。但是,这并不表明观点不同的每个人都拥有真理。在任何情况下,对于特定实践活动中的特定的认识对象来说,只能有一种认识是与特定的认识客体的状态、本质和规律相一致的,这种认识就是真理。

7.如何理解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答案要点] 承认真理是客观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就真理的发展过程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掌握程度来说,真理又是绝对的和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任何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同时又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否则,就不成其为真理,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

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

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真理由于都会受到人类实践水平和范围以及认识能力的限制,它只能是对无限的物质世界发展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某一层次的认识,因而是有限的。这是真理在广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特定的真理不仅所反映的对象在范围上是有限的,而且其正确程度也是有限的。由于条件的限制,任何真理对认识对象的反映只能是相对正确的,即在认识的深刻程度上、精确度上都是有限的,或者是近似性的。这是真理在深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也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总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也就是说,从真理的两重性来看,任何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两者的统一。就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对有限事物的认识来说,它是相对的;就真理在这种条件下,反映客观世界、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真实情况来说,是绝对的。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人类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从相对性真理走向绝对性真理、接近绝对性真理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人类已经取得的任何一项真理,都是绝对性真理长河中的一个成分,都是以往实践和认识的终点,又是进一步迈向绝对真理的起点,人们向绝对真理的接近,是无止境的,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

总而言之,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从“静态”上看,即从它们的相互渗透上看,任何客观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从“动态”上看,即从真理的发展上看,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又都表现为一个过程。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不是两个真理,而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反对割裂二者辩证关系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我们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思想僵化,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种现成的公式,到处生搬硬套,是绝对主义的表现;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散布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相对主义的表现。二者都是错误的。

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的辩证统一,是同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辩证统一的。人类的思维,按其本性、能力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就是思维的至上性,亦即思维的无限性和绝对性;但是,每一个乃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到客观事物及其本质的显露程度,社会历史(生产状况、科学技术状况、阶级斗争状况)的实践水平,主观的条件(个人的经历、受教育的程度、立场、观点和思想方法)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又是非至上的,亦即有限的和相对的。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是至上和非至上、无限和有限的对立统一,作为认识、思维成果的真理,也是绝对和相对的对立统一。

8.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案要点]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要做这种检验,就要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才能判定它是不是真理。主观认识本身不能自称自己正确,如果用一种认识去检验另一种认识,那还是在主观范围内兜圈子,达不到检验的目的。而客观事物本身无所谓正确和错误的问题。所以,它也不能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由此可见,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就是说,人们遵循着一定的认识去实践,就可以引出现实的结果,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一般说来,如果在实践中达到了原来预想的结果,那么人的认识就被证实了,就可以称之为真理性的认识;如果失败了,并不是由于认识之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那就是错误的认识。所以,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使它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

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人的实践活动经过无数次的重复,把实践的规律印人人脑,经过思维的抽象、提炼和概括,内化为思维的规律,成为思维的逻辑。再用“逻辑的格”把它固定下来,就成为人的逻辑思维的有效工具,并逐步具有了公理的性质。因此,逻辑证明便在一定意义上具有了检验理论的真理性和普遍性的作用,成为对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的补充。在实践中,人们常常对所提出的计划、方案进行理论论证,以确认其可行性,当论证通过后便可认为是一套可付诸实际的正确的计划、方案。这就是逻辑证明发挥作用的过程。当然,逻辑证明并不能取代实践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已被逻辑证明了的东西,还必须最后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最终被认为是确定无疑的认识,逻辑证明必须服从实践检验的最后结果。真理一定是符合逻辑的,但符合逻辑的不一定是真理。是不是真理,需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最终的证明。

9.简述价值评价及其特点。[答案要点]

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其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评价性的认识与知识性的认识不同,知识性的认识的对象是客体,是以客体本身的状态为反映内容,以获得关于客体的“真”的认识为目的的;而评价性的认识则以客体和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为反映内

容,以获得关于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即“善”、“美”的认识为目的的。在日常生活和实际工作中,人们常常要对人或事进行评价,主要是说明这个人或事对于社会、对于人有什么积极或消极意义,从而决定对这个人或事应持何种态度。这种通过评价表明态度的认识活动,就是评价性认识活动。

第二,一般说来,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知识性的认识是人的主观反映客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的状态、需要与认识结果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认识是不依主体的具体特点为转移的;而评价性的认识则不同,由于评价是对客体与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的认识,因而主体的客观存在状态,包括主体的需要、特点以及其他的规定性等,作为价值关系的构成要素也就必然会对评价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使评价结果依主体的具体特点而转移。

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评价是关于主客体之间价值关系的认识,是对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的判断。人们能否正确地作出这种判断,取决于人们所具有的相关的知识性认识,包括对客体的属性、本质和规律,也包括对主体的规定性、需要和发展规律等的认识。只有当人们对主体和客体都有了正确的知识性认识之后,人们才能依据这种认识作出关于主客体间价值关系的正确评价。

价值评价的特点表明,评价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而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只有正确地反映了价值关系的评价才是正确的评价。实践是检验评价结果的标准。一般说来,由于评价性的认识与知识性的认识一样,它们都是由人们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需要而产生的,都是为实践取得成功服务的。成功的实践既表明知识性的认识是正确的,同时也表明评价性的认识是正确的,表明评价正确地反映了客体对于主体的价值关系。

需要指出的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价值评价的主体是具体的,可以是个人、群体或人类,而这些不同的主体在需要或要求方向往往存在着差异或矛盾,这就决定了不同主体对同一个事物的价值评价也常常会产生差异或矛盾。但是,这并不说明价值评价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纯粹是一种没有任何客观标准的评价。由于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利益从根本上代表着人类整体的要求和利益,是与历史发展的基本要求或趋势相一致的,因此对于任何价值评价的主体而言,其价值评价的结果只有与人民、人类整体的要求或利益相一致,才是正确的价值评价。

10.简述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答案要点]

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结果。遵循真理尺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按科学规律办事”;遵循价值尺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满足人的需要”无论何种实践,只有把“按科学规律办事”和“满足人的需要”相结合,才能达到目的,获得成功。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人们对实现价值的追求,构成了实践的动因,但价值的实现必须以对相关真理的正确把握为前提才能成功。这是因为实践中的价值目标作为一种预见性的评价认识,它的确立是以对主客体及其相互关系的真理性认识为依据的。没有这种真理性的认识,就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目标。而没有对相关真理的把握,也就不会有成功的实践。同时,任何真理都必然具有价值,这是因为真理能为实践提供科学的客体尺度和主体尺度,能为实践提供正确的价值目标。因此,一种认识只要是真理,就会或迟或早地显示出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即显示出自身的价值。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真理和价值的相互制约表现在:一方面,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对相关真理的把握,真理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价值实现的程度;另一方面,真理在实践中被验证的过程,则有赖于价值在实践中被实现的状况。价值的实现表明,在实践中所遵循的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真理。真理和价值的相互引导表现在:一方面,实现价值是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满足人们需要的价值追求引导着人们去探索相关真理,所以认识活动的指向是受价值追求的指向规定的;另一方面,真理的不断发展也引导着人们进一步提出新的价值追求,人们在哪一个领域中获得的真理越多,人们就会在哪一个领域中提出更多的价值目标,因此真理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价值发展的方向和程度。真理和价值的相互促进表现在:一方面,真理的发展促进价值的实现,也就是说,真理的发展可以促使人们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其生活条件和发展方向,从而使人们的价值追求更合理,更符合人类自身发展的必然性;另一方面,价值的实现又推动着真理的发展。人们对价值的追求越自觉、越合理、越深人,也就表明人们对真理的把握越全面、越深刻,同时也就越能够激发起人们探索真理的热情。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必须如实地、准确地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去揭示其本质和规律,把追求真实、反对虚假看作是进行科学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基本品格。要求我们必须崇尚理性思维,以清醒的、严谨的、合乎逻辑的思想从事科学认识和理论创造,进一步指导实践活动。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发展要求出发,把美好的追求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坚持既崇尚理性,又调动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和精神体验来展示和表现人的本质和人的追求。要求人们时刻以符合人民的利益和发展要求的价值标准审视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合理性。

五、材料分析题

1.[材料1]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材料2]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材料3]荀子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仪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为”之意),是性伪之分也。

[材料4]孙中山先生指出: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三时期: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时期;第三自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以行而求知,困知而进行。

请回答:

(1)简要评析上述材料给出观点。(2)材料4揭示的知行关系是什么? [答案要点]

(1)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孟子的“良知、良能”是说知识是天生的或不学而知,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孔子的“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以及荀子的观点,承认人的认识是后天学习所得,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2)孙中山借人类文明说明知识的来源和认识的发展,指出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的认识不是先天就有,也不可能一次完成。孙中山的知行学说包含了在实践中需要理论的指导(以行求知)和在理论指导下的行动(知先行后)这样的实践――认识――再实践的意义,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2.[材料l]恩格斯指出:就一切可能看来,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可能经常以极为轻视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他进一步指出:科学史就是把这种谬误逐渐消除或者更为新的、但终归是比较不荒诞谬误的历史。

[材料2]波普尔在《科学知识进化论》一书说道:“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

“我所想到的科学知识增长并不是指观察的积累,而是指不断推翻一种科学理论,由另一种更好的或者更合乎要求的理论取而代之。”

“科学史也像人类思想史一样,只不过是一些靠不住的梦幻史、顽固不化史、错误史。但科学却是这样一种少有的―也许是唯一的―人类活动,有了错误可以系统加以批判,并且还往往可以及时改正。”

[材料3]正当相对论得到普遍称誉时,爱因斯坦却冷静地说:“如果引力势场不能使光谱线向红端位移,广义相对论就站不住脚。”“从它推出许多结论中,只要有一个被证明是错误的,它就必然被抛弃。”

请回答:(l)上述材料在科学理论发展问题的共同观点是什么?(2)恩格斯与波普尔对科学的发展有什么不同认识?

(3)简述波普尔“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的观点。[答案要点]

(1)恩格斯、波普尔和爱因斯坦分别从不同角度解释了科学发展过程中真理与谬误的矛盾,指出科学是一个不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修正错误、发展真理的过程。

(2)恩格斯与波普尔的不同在于,波普尔把科学可能错误、可以被否证作为科学的最本质的特征,把科学史简单归结为一种理论推翻另一种理论的历史,没有重视被推翻理论其中可能包含的合理性因素,这是一种简单的否定过程。恩格斯则辩证地认识这一问题。在承认任何今天看来是正确的东西都包含着明天可能发现是错误的同时,强调科学史是一个在真理与谬误的斗争中,不断证实真理,克服谬误、发展真理的历程。

(3)波普尔的观点指出了科学发展必须不断批判和改正错误,这对于研究科学知识增长规律有很大启发。但是他认为一个理论是否具有科学性的标志仅在于它是否具有可证伪性的观点显然是片面的。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三、辨析题

1.“宿命论”不是英雄史观。

2.“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3.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4.劳动是财富的惟一源泉。5.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四、简答题

1、为什么说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2、如何理解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3、为什么说生产力可以跨越发展?

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5、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6、简述当代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7、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吗?为什么?

8、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吗?为什么?

9、有人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10、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是什么?

五、材料分析题

1.分析下列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的不同观点:

[材料l]孟轲说:“民为贵,社樱次之,君为轻。”荀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摘自《孟子》)

[材料2]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胡适说: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摘自《饮冰室合集》)

[材料3]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摘自黑格尔:《历史哲学》)

请回答:

(1)材料1的合理思想和局限性。

(2)分别指出材料2和材料3的思想倾向。(3)材料2和材料3的共同点。

2.用历史发展规律性的原理分析下列材料: [材料1]人们必须认识到,人类进步能够改变的只有其速度,而不会出现任何发展顺序的颠倒或跃过任何重要的阶段。(摘自孔德:《实证哲学》)

[材料2]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摘自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3]每一种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既然一件事实只有当它被人想起时才是一件历史的事实,……问什么是历史的事实和什么是非历史的事实这个问题就毫无意义了。一件非历史的事实是一件没有被思想过的事实,因而是不存在的,而谁也没有遇见过一件不存在的事实。(摘自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践》)

请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这两段话所表明的基本思想倾向的不同点和共同点。(2)材料3与材料

1、材料2的主要分歧是什么?(3)材料2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什么思想? 参考答案:

三、辨析题

1、错。因为:“宿命论”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它与唯意志论构成了英雄史观的两种典型形态。只不过,宿命论把决定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的意志看作是一种神秘精神力量的体现而已。

2.这是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正确论断。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处于时代前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滞后,有的还超过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如18世纪末的法国之于英国,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的德国之于英、法两国,前者的经济发展水平均不及后者,但在思想领域内的发展却是领先的。3.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这里的“创造”是指推动历史前进的行为,与破坏和阻碍相对应。如果英雄即历史人物是杰出人物,那就应包含在人民群众的范围之内,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创造历史活动具有统一性。所以,没有必要说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如果历史人物是反动人物,他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是背道而驰、南辕北辙的。因此,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只能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4.错。因为:首先,劳动的主体和客体是受自然制约的。从劳动主体来看,劳动离不开人的肉体组织的作用,而人的肉体组织是受自然制约的。从劳动的客体即劳动对象来看,无论是天然的劳动对象还是经过劳动加工的劳动对象,都来自自然界,受自然规律的制约。其次,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离开自然界劳动便无从发生。劳动不能创造物质自然界本身,它只能改变自然物的形态,而且在改变自然物形态的过程中还要经常依靠自然力的帮助。劳动并不是超自然的力量,自然界的存在是劳动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可以说劳动是财富之父,自然界是财富之母。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惟一源泉,劳动和自然界加在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5.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只有反映了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如反映经济基础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属于思想上层建筑,不反映经济基础的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等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四、简答题

1、劳动在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形成中起了决定作用。劳动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生产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全部社会关系的物质根源,它孕育着社会有机体未来发展的一切萌芽。因此,恩格斯说: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2、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也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

,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3、在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是单线的,可以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是有条件的,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在改革和开放的条件下,通过利用生产力的已有成果,从而打破生产力的单线发展,实现跨越。

在当代中国,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特别重要。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生产力比较落后,如果不实现跨越式发展,就会始终落后于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是当代中国生产力发展的特点,江泽民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正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特点的反思。

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两者关系构成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第一,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第二,社会意识的变化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社会存在变化了,社会意识也要或迟或早地发生相应的变化。第三,在阶级对抗或有阶级斗争存在的社会中,社会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着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错误的社会意识,则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起着阻碍或破坏作用。

5、人口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第一,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没有物质生产,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而人口是物质生产的自然基础。没有一定数量的最低限度的人口,就不可能有物质生产,当然也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第二,人口状况能够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只有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才最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

6、在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中,人类社会是引起生态系统变化的一个强有力因素,它比任何其他生物的活动对生态平衡的影响都大得多、深远得多。自从人类产生以来,做了很多有利于生态平衡的事,也做了不少破坏生态平衡的事。由于人类的活动所引起的生态平衡的破坏,从而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的不利影响,称之为环境问题。人类先后经历了渔猎时代、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的环境问题。当代的环境问题是人类历史上各个阶段环境问题的历史发展和集中表现。主要是:(1)空气污染严重;(2)世界性水源危机;(3)森林惨遭毁灭;(4)物种不断减少;(5)臭氧层变薄;等等。环境问题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全面认识、正确对待、认真解决当代面临的环境问题。

7、经济基础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经济基础并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经济基础是在生产力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是被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力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决定了经济基础并通过经济基础决定着全部社会生活。

8、认为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这是片面夸大科学技术作用的科学技术决定论观点。

科学技术提高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但科学技术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不能消灭压迫和剥削,也不足以克服社会关系中的各种矛盾。只靠科技进步,没有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没有社会关系的根本变革,资本主义不能自动转变为社会主义。上述观点否认了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否认了阶级斗争、社会革命与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没有看到科学技术掌握在不同阶级、不同人的手中·,其作用是不同的。

9、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历史是人的有意义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对于深人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

10、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在于只是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五、材料分析题

1.(1)材料1具有重民、贵民的合理思想,包含有肯定、重视人民群众作用的思想倾向。其局限性是:这些思想以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的统治为目的,是站在君主和剥削阶级一边;它是就君民关系讲人民群众的作用的,十分狭隘,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而且还表现了害怕人民群众的心理。

(2)材料2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材料3是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

(3)材料2和材料3的共同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2.(1)材料l和材料2中所表现的共同思想倾向都认为人类历史有其客观的规律,这种规律是可以为人们和历史学家认识的。人类历史是不断进步和前进的历史,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可能的。它们的不同点在于,说前一段话的孔德是一位实证主义者,也是一位带有严重的形而上学倾向的思想家,他看到了历史发展有其客观的规律,人类进步是可能的,但他把这种进步过程,把历史发展的过程看作是严格按照固定的顺序进行的,而看不到人作为历史主体所应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们不仅可以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而且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发挥能动作用,社会形态及其更替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2)材料3的基本思想倾向是通过否定历史事实的客观性而否定历史有其客观规律,所以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不可能的。在克罗齐看来,历史都是当代人按照当代人的兴趣和目的而编纂的历史,是一种主观的东西。这是他与前二者的主要分歧所在。

(3)在马克思的这段著名的话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于历史发展的唯物的辩证的观点。一方面,马克思认为历史的规律是客观的,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有其固有的秩序和节奏,人们即使认识到这些规律,也不能改变它,不能逾越和取消社会发展的固有的阶段。另一方面,人在历史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他们可以缩短和减少分娩的痛苦。人们不能改变客观规律,但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条件,从而利用规律为自己的目的服务。这表现了马克思对于历史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自觉活动能动性的唯物辩证的理解。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三、辨析题

1.商品的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在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中,劳动、资本、土地、技术是不可缺少的,马克思肯定各种生产要素在财富生产中同等的重要性,他说:“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具体劳动和各种生产要素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价值则不同,价值是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实体,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物质元素仅仅是价值创造的物质条件,它不创造任何价值原子。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劳动并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使用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人的劳动。如果根据使用价值的生产离不开生产资料(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这一点,认为商品的价值也有两个源泉,认为生产资料和劳动者都创造了价值,从认识上讲,这是混淆了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者不同的属性,进而也混淆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所谓价值、抽象劳动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凡是社会物质财富,都经过人的劳动才能形成。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价值的实体是人类抽象劳动,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劳动。不承认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是企图掩盖资产阶级利用其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而无偿占有别人劳动这种剥削的实质。

2.在知识经济时代,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l)商品生产过程是各种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过程,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不同的。就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而言,土地、材料、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是商品使用价值的物质要素,与劳动者的具体劳动一起,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但就商品价值的创造而言,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离开了人的劳动,价值增长就不可能实现,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2)在信息经济社会中,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给人类的生产带来极大的方便。在这一时代,知识和技术甚至成为首要的生产力。但价值的增长源泉仍是劳动,而不是知识。知识不创造价值,它本身的价值也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具体劳动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成为商品价值的一个构成部分。

(3)此观点的错误在于,没有认清价值的来源。

3.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里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量。[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劳动生产率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或单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表示。商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劳动生产率提高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但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减少,所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加。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所以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就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一般人类劳动量来决定,而计量劳动量多少的自然尺度是劳动时间,所以价值量就取决于劳动时间。生产同一商品的不同生产者,由于生产的主客观条件的差异,他们各自的劳动时间即个别劳动时间的长短是不同的。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以同一社会必要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所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不论劳动生产率发生了什么变化,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

4.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就能自动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从而调节生产和流通,使生产和销售、供给和需求保持大体平衡;第二,促使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三,促使商品生产者展开竞争。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表现为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生产者在价格的引导和利益的驱动下,必然将资源从投人过多,商品供过于求、价格低、获利减少的部门,向资源投人少,商品供不应求、价格高、获利多的部门转移,从而起到自动调节社会资源配置的作用。

但是,价值规律的调节即市场机制有其自身弱点和消极面:市场机制的启动,是基于微观经济主体对自身近期局部利益的追求;市场信息反馈的只是资源配置的方向而非精确的数量,而且具有滞后性;它不能自发地实行国民经济总量平衡和稳定增长,对某些社会效益重于经济效益的经济活动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甚至会导致垄断,妨碍自由竞争,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等。市场的这些缺陷和不足,需要国家对市场的宏观指导和调控来弥补和克服。计划和市场的有机结合,才有可能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5.劳动是一切财富和文化的源泉。[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使用价值。价值要以使用价值即财富为物质承担者,但生产使用价值即财富的劳动,并不必然生产价值。在一切自然经济中的劳动都生产财富,但不形成价值。但劳动也不是财富生产的唯一要素。财富是所有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在财富生产中,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等都是不可缺少的,马克思肯定各种生产要素在财富生产中的同等重要性,他说: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财富是由各种生产要素共同生产的,这就为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共同参与财富分配提供了经济依据。

文化是以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包括行为规范、风俗习惯在内的意识形式,包括劳动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是文化的来源,劳动也只是文化的来源之一。

6.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其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价值的源泉。[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一般商品在消费过程中,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它的价值也会消失,或者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劳动力商品则不同,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和消费就是劳动,而劳动能形成价值,因此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的本质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部分,它的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既在流通领域进行(以流通为媒介,在市场上买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又不在流通领域进行(剩余价值是在使用劳动力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整个过程的关键在于劳动力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劳动力的使用能为其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价值增殖的秘密就在这里。劳动力商品的这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对货币转化为资本具有决定性意义。资本家购买到这种特殊商品,才能获得剩余价值。

7.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资本是自行增殖的价值,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例如货币、机器设备、商品等,但这些物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这些物被用来从事以获得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活动,也就是成为带来剩余价值的手段时,它才成为资本。所以马克思强调指出,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8.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它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只是价值形式的变换,不等价交换只是对既定的总价值量的重新分配,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产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只有在流通领域中商品生产者之间才能发生关系,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资本家不把货币投人流通,购买劳动力商品,剩余价值无法产生;凝结了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商品不在市场上销售出去,剩余价值也不可能实现。

9.资本的价值构成决定资本的技术构成。[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对任何资本家的资本,都可以从价值形态和实物形态两方面加以分析和考察。

从实物形态上看,任何资本家的资本都是由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部分组成。而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是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这种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叫资本的技术构成。

从价值形态上看,资本家的资本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两部分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叫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和资本的价值构成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而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能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资本有机构成。

10.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把剩余价值看做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但这并不直接导致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由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构成。只有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才转化为生产价格。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不仅耗费的资本在发生作用,全部预付资本都在发挥作用,这样剩余价值就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值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既然利润是预付资本的增加值,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就成为资本的必然要求,于是在竞争过程中,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资本家按预付资本的比例分配利润。这样,商品就不能按价值进行销售,而必然按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的价格即生产价格出售,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可见,生产价格的形成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

11.资本创造利润(利息)、土地产生地租、劳动获得工资。[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这是马克思批判过的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提出的“三位一体”公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决定了社会各阶级的收人采取工资、利润和地租的形式,而获得这些收人的条件是劳动力的出卖、资本的占有和土地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但各种收人的源泉都是工人创造的新价值,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的实质是资本所有者和土地所有者共同瓜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但这种分配关系在社会表面和资本家的意识形态中却歪曲地表现为资本家获得利润是由资本提供了服务而应得的报酬;土地所有者获得地租是由于土地提供了服务而应得的报酬;工人获得的工资是劳动这种服务的报酬。资本、土地、劳动这三种要素是三种收人的源泉,三种要素创造三种收人,谁也没剥削谁;这就是混淆了使用价值的创造和价值的创造,混淆了价值的创造和价值的分配,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

12.流动资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价值发生增殖的资本。[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资本按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按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是两种不同的划分方法。

投在劳动力上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殖,是可变资本。但就价值周转方式来讲,这部分资本也同投在劳动对象上的资本一样,属于流动资本。不能混淆这两种不同划分方法,把流动资本看做是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发生增殖的资本。

13.资本循环和周转所研究的问题是一样的。[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都是研究个别资本的运动,但是它们研究的侧重点不同。资本循环侧重研究个别资本经过的阶段、采取的形式及资本循环保持连续性的条件;而资本周转侧重研究资本运动的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都是产业资本运动的形式。但是它们考察的角度不同。资本循环主要是从资本运动的连续性方面揭示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而资本周转则主要从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揭示有关价值增殖的问题。

与此相适应,它们考察的目的也不同。考察资本循环,主要分析资本在运动中要经过的阶段和要采取的职能形式,揭示资本循环必须具备的条件;而考察资本周转,则要分析制约资本运动速度的因素,揭示资本周转速度对商品生产和价值增殖的影响。

可见,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研究的问题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4.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是以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和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内容的。[答案要点] 此观点不正确。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是以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为根本内容的,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工具。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国家的统治形式可以各不相同:在有这种形式的地方,资本就用这种方式表现它的力量,在有另一种形式的地方,资本又用另一种方式表现它的力量,但实质上政权总是操纵在资本手里,不管权力有没有资格限制或其他限制,不管是不是民主共和国,反正都是一样,而且共和国愈民主,资本主义的这种统治就愈厉害,愈无耻。

15.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职能主要是进行社会管理。[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职能主要是进行政治统治,在此基础上兼有社会职能。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职能即是资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运用自己掌握的政府机构和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对被统治阶级进行统治和控制,使社会生活保持在统治阶级所制定的秩序要求之内。为做到这一点,统治阶级必须把国家政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对人民群众进行阶级统治。

16.与奴隶制、封建制相比,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体现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一大进步。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的体现,在经济上要求自由竞争,等价交换,在政治上要求自由平等,民主平等,这些特征与奴隶制、封建制相比,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体现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一大进步。资产阶级的共和制、议会和普选制,所有这一切,从全世界社会发展来看,是一大进步。人类走到了资本主义,而只有资本主义,凭借城市的文化,才使被压迫的无产者阶级有可能认清自己的地位,创立起自觉地领导群众斗争的社会主义政党。没有议会制度,没有选举制度,工人阶级就不会有这样的发展。(《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页)但是,这种进步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国家作为剥削阶级对人民群众进行阶级剥削和政治统治工具的性质,正如列宁所说,资产阶级民主制和封建制度相比,改变了经济奴役形式,为这种奴役做了特别漂亮的装饰,但并没有改变也不能改变这种奴役的实质。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制就是雇佣奴隶制。

17.私有制原则是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第一个基本原则。[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资本主义宪法是在几个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第一个原则是私有制原则,私有制原则是整个资本主义法律体系的支柱,“私有产权不可侵犯”是资本主义最神圣和资产阶级最强烈要求的权利。正如列宁所说,以前一切宪法,以至最民主的共和宪法的精神和基本内容都归结在所有制这一点上了。

18.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方式和手段,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因此,它不可避免的有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资本主义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制度。

19.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为资本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资产阶级在取得革命胜利后,为了建立政治统治的需要,资产阶级开始建构资产阶级国家的意识形态,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列宁说:“所有一切压迫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都需要两种社会职能:一种是刽子手的职能,另一种是牧师的职能。”“牧师的使命是安慰被压迫者,给他们描绘一幅在保存阶级统治的条件下减少痛苦和牺牲的前景。”(《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8页)

20.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成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就和体现。[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对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来看。资本主义社会在创造出大量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出了丰富的精神成果,这些思想文化成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在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以前,那些反映文艺复兴时期和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理念,由于它们在反封建主义和宗教神学方面,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在促进资产阶级国家建立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材料分析题

1.下列材料是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阅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时的部分谈话,反映了毛泽东对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

[材料1]“许多人避而不谈商品和商业问题,好像不如此就不是共产主义似的。人民公社必须生产适宜于交换的社会主义商品,以便逐步提高每个人的工资。”

[材料2]“商品生产,要看它是同什么经济制度相联系,同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

[材料3]“进人共产主义要有步骤。我们向两方面扩大:一方面发展自给性的生产,一方面发展商品生产。现在要利用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法则,作为有用的工具,为社会主义服务。”

请回答,(1)毛泽东论商品生产的论述有什么意义?

(2)你认为社会主义阶段发展商品生产会有什么作用?(3)毛泽东的认识还有什么不足? [答案要点](1)毛泽东对商品生产的认识的意义有:其一,他认为商品生产不是划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标准,不是两种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商品生产既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也可以为资本主义服务。其二,社会主义可以发展商品生产,弥补自给性的生产的不足。其三,希望通过商品生产,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提高每个人的工资。其四,初步认识到价值规律的作用。

(2)商品生产可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可以提高社会的物质产品的供应量。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

(3)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认识是可贵的探索,还只是初步的,但后来没有坚持这一正确思想,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忽略了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价值规律的作用,使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经历了挫折。

2.以下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有关论述:

[材料1]“出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力或人类劳动形成家合资,但本身不是价值。他在凝固的状态中,在物化的形式上才成为价值。”

[材料2]“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为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材料3]“铁会生锈,木会腐朽。纱不用来织或编,会成为废棉。或劳动必须抓住这些东西,使它们由死复生,使它们从仅仅是可能的使用价值变为现实的和起作用的使用价值。它们被劳动的火焰笼罩着,被当作劳动自己的躯体,被赋予活力以在劳动过程中执行与它们的概念和职务相适合的职能。”

请回答:

(1)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是什么?(2)生产要素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什么?(3)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说明了什么? [答案要点](l)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尽管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是商品生产的必要条件,但不是价值的源泉。

(2)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劳动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再批评“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的说法,赞同威廉·配第所讲的“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的观点。它们认为,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是商品市场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它们和劳动结合生产出财富即使用价值。

(3)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揭示了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区别:价值创造与抽象劳动相关联,财富生产与具体劳动相关联;前者反映的是经济活动中的社会关系,后者反映的是经济活动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不能把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混为一谈。

3.[材料1]资本既然存在,也就统治着全社会,所以任何民主共和制、任何选举制度都不会改变事情的实质。(参见《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38页)

[材料2]“资产阶级平时十分喜欢分权制,特别是喜欢代议制,但资本在工厂法典中却通过私人立法独断地确立了对工人的专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65页)

[材料3]“任何一种所谓人权都没有超出利己主义的人,没有超出作为市民社会的成员的人,即作为封闭于自身、私人利益、私人任性、同时脱离社会整体的个人的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39页)

请回答:

(l)资本主义的民主共和制、选举制是真正的民主制吗?(2)资本主义能够真正实行分权制吗?(3)资本主义人权的实质是什么?.[答案要点](l)凡是存在着土地和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资本占统治地位的国家,不管怎样民主,都是资本主义国家,都是资本家用来控制工人阶级和贫苦农民的机器。至于普选权、立宪会议和议会,那不过是形式,不过是空头支票,丝毫也不能改变事情的实质。(《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页)

(2)“财富”的无限权力在民主共和制度之下更可靠,是因为它不依赖政治机构的某些缺陷,不依赖资本主义的不好的政治外壳。民主共和制度是资本主义所能采用的最好的政治外壳,所以资本一掌握(通过帕尔钦斯基、切尔诺夫、策烈铁里之流)这个最好的外壳,就能十分巩固十分可靠地确立自己的权力,以致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无论人员、无论机构、无论政党的任何更换,都不会使这个权力动摇。(《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1页)

(3)在资产阶级的各种权利中,“人绝不是类存在物,相反地,类生活本身即社会却是个人的外部局限,却是他们原有的独立性的限制。把人和社会连接起来的唯一纽带是天然必然性,是需要和私人利益,是对他们财产和利己主义个人的保护。”(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39页)

4.[材料1]某企业为了追求效率,推行差别工资,使劳动者收人差距扩大。[材料2]一些企业在竞争中落败,为了解决困难企业职工和低收人职工的生活问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救济措施,并积极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请回答:

(l)运用有关原理,分别说明材料1、2的合理性。材料1和材料2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哲学观点?

(2)两类做法之间是否存在矛盾?对上述材料所涉及的哲学派别的特征作简要概括和分析。

[答案要点]

(l)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要求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完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以追求效率的最大化。在生产力中,劳动者是决定性的因素;为了使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充分施展出来,企业必须将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与其劳动业绩相挂钩,以鼓励多劳多得。

(2)价值规律对经济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存在一些消极的影响。例如,在竞争中造成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造成分化,在整个社会范围内产生公平与效率的矛盾。为此在充分发挥价值规律作用的同时,政府必须采取措施,把价值规律的消极作用降低到最小。政府对困难、破产企业的职工,实施救济、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就是具体表现。

(3)企业追求效率和政府维护公平的做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其一,我们建立的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要求效率,社会主义强调公平。所以必须把二者结合起来,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其二,效率与公平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基础,公平的最终实现要以效率的较大提高为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效率的重要条件,公平合理的收人分配有助于形成和谐安全的社会环境,能够有效地调动各方面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促进效率的提高。

5.1997年,我国经济在总体上出现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某鞋厂实行一些新的生产和营销策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其材料如下:

[材料l]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他们认为,现在的市场不能仅仅用供大于求四个字来概括,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才是对当前市场供给状况的准确把握。在供过于求的大市场里也有供不应求的产品,明智的企业家就在于创造出这种产品。于是他们着力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实行产品分流策略。一是男女鞋分流,二是风格分流,三是档次分流,四是市场零售与团体消费分流,五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分流。五大分流,大大提高了该厂产品的市场应变能力,常年保持淡季不淡、旺季更旺。

[材料2]在市场开拓上下功夫。他们认为,生产出好产品是开拓市场的基础,没有好产品就没有好市场,但是光有好产品,还不一定有好市场,有了好产品以后,还要加强企业产品的市场建设。他们从柜台形象的树立、户外广告的设置和强化服务功能等三个方面大力进行市场建设,使生产(产品)与销售(市场)比翼双飞,鹏程万里。

[材料3]实行一区一策。他们认为:统一的大市场也有区域的差异,市场的共同规律是以各地区不同的特点表现出来的。他们把销售总公司分为南方总公司和北方总公司,同时把分公司化小,由原来的5家分公司裂变为28家分公司,一个公司只管一个省份的销售,每个公司都提出了自己的销售策略。这种小公司大市场和一区一策战略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

请回答:

(l)在上述三个材料中,该企业分别处理的主要矛盾关系是什么?

(2)用矛盾同一性原理分析材料1中所讲到的无效供给和有效供给的关系。(3)通过材料3,说明该企业是怎样运用辩证法分析、解决矛盾,来增强产品的市场渗透力的。

[答案要点]

(l)上述三个材料中,分别处理了供大于求与供不应求的矛盾(或无效供给与有效供给的矛盾)。生产与销售的矛盾、统一大市场与区域差异的矛盾。

(2)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在当前我国的商品市场中,同时存在着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两个方面,在无效供给过多中包含着有效供给不足,人们通过创造一定的条件,可以促使无效供给向有效供给转化。

(3)辩证法认为,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矛盾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矛盾特殊性表现出来,它要求在承认矛盾普遍性的前提下着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该企业具体地分析了统一大市场中的区域差异,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实行一区一策,从而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

6.以下是我国冶金企业的改革经验和效果的部分材料: [材料1]1990年,邯钢与其他钢铁企业一样,面临内部成本上升、外部市场疲软的双重压力,经济效益大面积滑坡。当时生产的28个品种有26个亏损,总厂已到了难以为继的状况,然而各分厂报表中所有产品却都显示出盈利,个人奖金照发,感受不到市场的压力。造成这一反差的主要原因,是当时厂内核算用的“计划价格”严重背离市场,厂内核算反映不出产品实际成本和企业真实效率。邯钢从1991年开始推行了以“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为核心的企业内部改革。用产品的市场售价减去目标利润,按厂内工序反向逐步推算成本,使目标成本等项指标真实地反映市场的需求变化。(摘自《经济日报》1995年1月25日)

邯钢由于紧紧抓住了单位产品劳动时间的节约,是它们的产品成本连年下降。按同口径计算,1991年下降6.86%,1992年下降4.83%,1993年下降6.13%,1994年下降8.9%,1995年下降1%,利润同样连年增长。(摘自《当代经济研究》1998年第3期)

[材料2]邯钢针对产品的不同情况,对原来亏损但有市场的产品做到不赔钱或微利,原来盈利的产品要做到增加盈利,对成本降不下来的产品停止生产。(摘自《经济日报》1995年l月25日)

从1991年到1997年,邯钢共投资40多亿元进行了22次大中型技改,每项均比别的企业少投人30%一50%的资金,但效益却多产出50%以上……为了满足国民经济对高品质钢材的需要,调整产品结构,改变目前只能生产普通建筑钢材局面,形成以板材为主,建筑用钢材为辅的产品结构。(摘自《隙望》1999年第6期)

高级会计实务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篇7

案例分析题一

【资料】

某A股上市公司是一家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拟在2015年投资建设某生产线,分两阶段进行,以调整产品结构。项目的第一期计划投资为20亿元,第二期计划投资为18亿元,公司制定了融资计划——发行分离交易可转换公司债券。

经批准,公司于2015年2月1日按面值发行2 000万张债券,每张面值100元,期限为5年,票面年利率为1%(若是一般公司债券,单独按面值发行,则票面年利率设定为6%), 按年计息,共计20亿元,与此同时,认购人获得公司派发的认股权证15份,行权比例为2:1,行权价格为12元/股,权证总量为30 000万份,认股权证2份可认购公司A股股票1股。认股权证的存续期为24个月(即2015年2月1日至2017年2月1日),行权期为认股权证存续期最后五个交易日。假定债券和认股权证在发行当日即上市。

2015年末公司A股总数为20亿股,当年未增资扩股, 2015年实现净利润9亿元。假定2016年上半年公司实现基本每股收益0.30元,公司股价上半年维持在每股10元左右。认股权证行权期截止前夕,每股认股权证价格预计为1.5元。

【要求】

1. 计算相对于一般公司债券,公司发行分离交易可转换公司债券在2015年节约的利息支出。

2. 计算2015年公司的基本每股收益。

3. 为实现公司第二次融资,计算其股价至少应达到的水平;假定公司市盈率维持在20倍,计算2016年其基本每股收益至少应达到的水平。

4. 简述公司发行该种公司债券的主要目标及其风险。

5. 简述公司应当采取何种财务策略,以实现第二次融资目标。

案例分析题二

【资料】

中央国有企业M公司,拥有两家控股子公司A、B,其业务范围相同,控股比例分别为52%和75%。两家子公司均为M公司的利润中心。2014年经审计后,A、B两家公司的基本财务数据如右上表所示(金额单位:万元)。

2015年初,在对A、B两家公司进行业绩评价时,M公司董事会中,以董事长为首的部分董事认为,B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远低于A公司,因此A公司的业绩比B公司好。以总经理为代表的部分董事却认为,A、B两公司都属于利润中心,业绩评价应主要考虑总资产回报情况,总资产报酬率(税后)分析结果显示,B公司业绩比A公司好。

假定不考虑所得税纳税调整事项和其他有关因素。

【要求】

1. 根据上述资料,分别计算2014年A、B两家公司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税后)。

2. 根据上述资料,分别计算A、B两家公司的经济增加值,并据此比较A、B两家公司业绩。

3. 简要说明进行业绩评价时采用经济增加值指标进行评价的优点和不足。

案例分析题三

【资料】

国有企业XYZ集团公司,主要有三大业务板块:一是电力供应和生产业务的丙分公司;二是化肥生产和销售业务的乙分公司;三是国际旅游业务的丁公司。丁公司是XYZ集团公司的全资子公司,XYZ集团公司除丁公司外,无其他关联公司。

2014年,XYZ集团公司确定了“做强做大主业,实现主业整体上市,提高国有资产证券化率”的发展战略。XYZ集团公司2014年进行如下资本运作:

(1)2014年2月1日,XYZ集团公司以银行存款0.4亿元从A上市公司原股东处购入A公司20%的表决权股份,当日A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1.8亿元。A公司从事电力供应和生产业务,与XYZ集团的丙分公司的业务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和相似性。

2014年11月1日,XYZ集团公司以银行存款1亿元从公司原股东处再次购入A公司40%的表决权股份,另发生法律服务、审计、咨询等费用0.15亿元。至此,XYZ集团公司已持有A公司60%的表决权股份,控制了A公司。当日,XYZ集团公司之前持有的A公司20%的表决权股份的公允价值为0.5亿元,A公司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2亿元。

从2014年11月1日起,XYZ集团公司对A公司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夯实了XYZ集团公司在我国电力供应和生产行业中的重要地位。

(2)2014年12月1日,通过司法拍卖,XYZ集团公司以银行存款1.5亿元拍得B上市公司3亿股股权,占B公司有表决权股份的51%。当日,B公司货币资金为1.2亿元,股东权益为1.2亿元。

2014年XYZ集团公司控制B公司后,于2015年3月1日向B公司注入乙分公司的全部资产,XYZ集团公司实现化肥生产和销售业务整体上市。

(3)2014年12月31日,为做强做大主业,XYZ集团公司计划逐步退出国际旅游市场,以0.3亿元的价格出售了所持有丁公司20%的表决权股份,但仍控制丁公司。当日,丁公司净资产账面价值为0.6亿元。

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

【要求】

1. 根据资料(1),分析2014年XYZ集团公司购入A公司股权是属于纵向并购还是横向并购,并简要说明理由。

2. 根据资料(1)和(2),分析2014年XYZ集团公司购入A公司股权和拍卖拍得B公司股权两项业务是否属于企业合并?并指出合并日或购买日为哪一天?是属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还是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同时简要说明理由。

3. 根据资料(1),计算XYZ集团公司在合并日或购买日合并财务报表中的业务反映的购入A公司股权的企业合并成本。

4. 根据资料(2),简要说明拍卖拍得B公司股权的业务在XYZ集团公司2014年的合并财务报表中的会计处理方法。

5. 根据资料(3),简要说明出售所持有丁公司20%的有表决权股份的业务在XYZ集团公司2014年合并财务报表中的会计处理方法。

6. 简要说明2014年XYZ集团公司取得A上市公司和B上市公司股权所发挥的作用。

案例分析题四

【资料】

甲公司为一家网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为了引进一批优秀的管理、技术人才,从而实现公司跨越式发展,2014年12月,甲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方案如下:

1.激励对象:技术骨干15人、高级管理人员5人,共20人。

2.激励方式:详见下表。

【要求】

1. 分别指出甲公司以上两种激励方式的特征。

2. 计算甲公司2015年股票期权计划计入资本公积的金额(要求列出计算过程)。

案例分析题五

【资料】

甲公司为上市公司,2014年发生的交易和事项及其会计处理如下:

资料一:4月30日,因急需流动资金,甲公司与中国银行协商,决定以应收乙公司的货款234万元为质押,取得5个月的流动资金借款210万元,合同年利率为6%,到期一次还本, 每月月末偿付利息,甲公司会计处理如下:

(1)4月30日,未终止确认应收乙公司的货款234万元, 收到210万元确认为短期借款。

(2)每月末,支付利息费用1.05万元。

(3)9月30日,归还流动资金借款本金210万元,支付9月份的利息费用1.05万元。

资料二:7月1日,甲公司向丙公司出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款项已于当日存入银行。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账面价值为540万元,初始入账价值为520万元,已确认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计入资本公积20万元。同时,甲公司与丙公司约定,甲公司于11月1日以548万元自丙公司购回该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甲公司会计处理如下:

(1)7月1日,终止确认可供出售金融资产540万元,将已计入资本公积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20万元,转出计入当期投资收益。

(2)11月1日,按协议约定,以548万元自丙公司购回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确认可供出售金融资产548万元。

资料三:因急需流动资金,4月1日,甲公司将持有的应收丁公司不带息的商业汇票850万元,向中国工商银行申请贴现,取得资金820万元,存入开户银行,甲公司与中国工商银行约定,若到期丁公司不能按时付款,甲公司附有连带还款责任。甲公司判断,丁公司资金充裕、资产负债状况良好、 信用记录良好,丁公司商业汇票到期时能按时付款,甲公司会计处理如下:

(1)4月1日,终止确认应收丁公司商业汇票850万元。

(2)应收丁公司商业汇票850万元与获得的贴现资金820万元之间的差额30万元,计入当期损益。

资料四:6月11日,甲公司将一项权益工具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出售给戊公司,出售价款812万元,当日已存入银行。当日,甲公司与戊公司签订一项看跌期权合约,12月11日为该期权的行权日,行权价是824万元,甲公司判断在行权日,该项权益工具的投资公允价值为814万元,甲公司会计处理如下:

6月11日,甲公司未终止确认该项权益工具投资,实际收到的出售价款812万元确认为一项负债,计入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

【要求】

根据以上资料逐一判断甲公司针对上述交易和事项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并简要说明理由。

案例分析题六

【资料】

A公司是一大型企业集团,一直致力于品牌推广和规模扩张,近年来,每年资产规模保持20%以上的增幅。A公司采用综合绩效评价方法对各控股子公司进行业绩评价,从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和经营增长状况等四个方面对各控股子公司财务绩效进行定量评价。相关指标及其权数如下表所示:

同时,A公司对各控股子公司还从发展创新、战略管理、 风险控制、经营决策、人力资源、基础管理、社会贡献、行业影响等八个方面进行管理绩效定性评价。

A公司选取其中权数最高的净资产收益率作为标准,奖励那些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5%及以上的子公司总经理,奖励金额是该总经理当年年薪的20%。A公司下属的M控股子公司2014年的相关财务数据如下表所示:

测算M公司业绩指标:管理绩效定性评价分数为90分, 财务绩效定量评价分数为83分。

【要求】

1. 分别计算2014年M公司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资产负债率和已获利息倍数。

2. 测算M公司综合绩效评价分数,并依据这个指标判断其归属的评价级别和评价类型。

3. 判断A公司对子公司总经理进行奖励仅使用净资产收益率作为标准是否恰当,并简要说明理由。

案例分析题七

【资料】

F研究院(简称“F单位”)是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制度的事业单位。该单位除完成国家规定的科研任务外, 还从事培训、技术转让、咨询等经营性业务。

2014年,F单位经财政部门批准的年度预算为3 000万元。1 ~ 11月,F单位累计预算支出数为2 600万元,其中:2 100万元已由财政直接支付,500万元已由财政授权支付。2008年12月,F单位经财政部门核定的用款计划数为400万元,其中:财政直接支付的为300万元,财政授权支付的为100万元。1 ~ 11月,F单位累计经营亏损为300万元。

F单位2014年12月预算收支情况及相关会计处理如下 (F单位经营收入适用所得税税率25%,营业税税率5%,不考虑其他税费):

(1)1日,F单位收到代理银行转来的《财政授权支付额度到账通知书》,本月的财政授权额度为100万元。F单位将其记入“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科目,并增加财政补助收入100万元。

(2)2日,F单位与G公司签订技术转让与培训合同。合同约定:F单位于12月5日至20日向G公司提供技术培训服务,并将X专利技术转让给G公司,G公司应在合同签订之日起5日内,向F单位预付技术转让与培训服务费50万元;在12月20日完成技术培训服务后,G公司再向F单位支付技术转让与培训服务费150万元。3日,F单位收到G公司预付的款项50万元,存入银行,F单位增加银行存款50万元,同时增加预收账款50万元。

(3)4日,F单位购入一批价值10万元的科研用材料,已入库,并向银行开具支付令。5日,F单位收到供货商的发票和代理银行转来的《财政授权支付凭证》,F单位直接减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科目10万元,并增加事业支出10万元。

(4)6日,F单位与B供货商签订一项购货合同,按政府采购程序,购买一台设备,合同金额110万元。7日,F单位收到购货发票和B供货商交付的设备,发票金额为110万元,设备已入库。当日,F单位向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提交了《财政直接支付申请书》,向财政部门申请支付B供货商货款,当日尚未收到《财政直接支付入账通知书》。F单位对上述事项未进行会计处理。

(5)9日,F单位收到代理银行转来的《财政直接支付入账通知书》,金额为110万元,用于支付B供货商货款。F单位增加财政补助收入110万元,并将110万元计入事业支出。

(6)15日,F单位用一台设备对外进行投资,该设备的账面价值为20万元,评估确认的价值为25万元。F单位减少固定资产20万元,同时增加了20万元的对外投资。

(7)20日,F单位完成G公司的技术培训服务,收到款项150万元,F单位增加经营收入150万元,增加银行存款150万元;增加应交税金(应交营业税)7.5万元,增加经营支出7.5万元。

(8)31日,F单位将经营收入和经营支出转入“经营结余” 科目,同时将1 ~ 12月累计经营亏损转入“结余分配”科目。

(9)31日,2014年度F单位预算结余资金为40万元,其中:财政直接支付年终结余资金为26万元,财政授权支付年终结余资金为14万元。F单位进行了如下会计处理:借: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直接支付26;贷:财政补助收入26。借: 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授权支付14;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14。

(10)2015年1月2日,F单位收到《财政直接支付额度恢复到账通知书》,恢复2014年度财政直接支付额度26万元;收到代理银行转来的《财政授权支付额度恢复到账通知书》,恢复2014年度财政授权支付额度14万元。F单位未进行会计处理。

【要求】

根据国库管理制度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 分析、判断F单位的事项(1)~(10)中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如不正确,请说明正确的会计处理。

案例分析题八

【资料】

A单位财政拨款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设备购置采用财政直接支付的方式。2010年3月,该单位的内部审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本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及其会计处理进行了全面审计。在审计过程中,发现A单位2009年12月的下列事项可能存在问题:

(1)2009年12月1日,A单位经主管部门审核,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与甲企业签订采购合同。根据合同规定,A单位向甲企业采购价值为900万元的大型设备,其中40%的合同款项由A单位在合同签订后3日内支付,余款部分则在收到设备后的30日内付清。A单位在合同签订后15日内收到所购设备。

12009年12月1日,A单位在签订合同后,即向财政部门提交了《财政直接支付申请书》,申请向甲企业支付360万元货款。会计处理为:增加事业支出360万元,同时增加财政补助收入360万元。12月3日,A单位收到代理银行开具的 《财政直接支付入账通知书》,代理银行已经将首付款360万元支付给甲企业,会计处理为:同时增加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360万元。

22009年12月15日,设备运抵A单位,购货发票上注明价款900万元,A单位验货无误。截至2009年12月31日,A单位尚未就剩余的合同款项向财政部门提交《财政直接支付申请书》,也未进行会计处理。

(2)2009年12月5日,A单位准备以自有资金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租入成套设备一套,价值1 000万元。A单位将融资租赁事项报主管部门审批,主管部门批准了该事项,并报同级财政部门备案。A单位收到主管部门的批复后,于12月20日与租赁公司签订了租赁合同。合同规定:A单位从当年开始,每年12月20日向租赁公司支付租金200万元,租赁期为5年,期满后,该成套设备的产权归属A单位。A单位于合同签订当日以银行存款支付了首笔租金200万元,会计处理为:增加固定资产1 000万元,增加固定基金800万元,减少银行存款200万元。

(3)2009年12月10日,A单位管理层研究决定,拟将一栋闲置的旧办公楼对外出租,每年租金收入为80万元。该出租事项已报主管部门备案。该办公楼于1990年购置,资金来源为相关机构与个人的捐赠,账面价值为1 500万元。2009年12月20日,A单位收取办公楼当年租金80万元,款项存入银行。会计处理为:增加银行存款80万元,同时增加事业收入80万元。

(4)2009年12月15日,A单位管理层研究决定,拟以闲置设备作价出资,与乙公司共同设立一个独立经营运作的出国人员培训公司。该设备的账面价值为185万元,评估确认的价值为200万元。A单位报主管部门审批后,与乙公司签订投资协议,并办理了注册手续。会计处理为:增加对外投资185万元,减少固定资产185万元;同时减少固定基金185万元, 增加事业基金(投资基金)185万元。

(5)2009年12月18日,A单位管理层研究决定,将一台旧设备出售。该设备账面价值为1 500万元,售价为300万元。A单位将出售设备事项报主管部门审批,主管部门批准了该事项,并报同级财政部门备案。A单位收到主管部门的批复后,将该设备出售,收取价款300万元,存入银行。会计处理为:增加银行存款和专用基金(修购基金)300万元,减少固定基金和固定资产1 500万元。

假定本案例中资产配置、使用及处置的规定限额为800万元,不考虑相关税费因素。

【要求】

请根据上述资料逐项进行判断:

1. A单位的相关做法是否符合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规定?如不符合,请说明原因,并指出正确的做法。

2. A单位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说明正确的处理方法。

案例分析题九

【资料】

B东方股份有限公司为上市公司(简称“B公司”),是一家以餐饮为主业的大型企业,主要从事旅行社、自助酒店、饭店、娱乐服务、中西餐、兼营商场(限百货)等的经营管理。有关资料如下:

(1)B公司为提高餐饮主业的核心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进行如下并购业务:

2014年B公司收购了甲出租汽车公司,从而拥有6 000辆出租汽车,在当地拥有较大的市场份额。甲出租汽车公司与B公司同属永华企业集团,甲出租汽车公司有200辆出租汽车,因规模小,经济效益较差,经协商,以2014年3月31日为本次收购基准日,按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后的甲公司净资产的120%作为对价,B公司取得甲出租汽车公司的全部股权,B公司承担所需的审计费用10万元。

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甲公司2014年3月31日总资产为2 300万元,负债总额为500万元,净资产为1 800万元。B公司按净资产的120%,支付给了母公司2 160万元。2014年4月1日,B公司派出管理人员,全面接收了甲公司,并将甲公司作为一个业务分部,进行吸收合并。

(2)2014年B公司其他长期股权投资情况如下:

1 B公司经过18个月的谈判之后签署了一项重要协议, B公司以现金、股票以及偿债等方式并购同地规模相当的乙饭店,拥有其80%的表决权资本。乙饭店注册资本5亿元,地处繁华地区,2014年实现净利润3亿元。

2 2014年6月30日B公司投资丙度假村,持股比例为30%;7月1日再投资后持股比例为70%。丙度假村公司章程规定:股权以其持股比例享有相应的表决权。

3 2014年8月1日B公司支付500万美元收购了境外丁餐馆,该餐馆位于北美,注册资本600万美元,B公司收购后拥有该餐馆70%的表决权资本。2014年度丁餐馆实现净利润100万美元,其中,1 ~ 7月实现净利润40万美元。

4 B公司投资戊旅行社,拥有戊旅行社80%的表决权资本。戊旅行社注册资本500万元,由于市场竞争激烈,2014年末已资不抵债,净资产为-100万元。

5 B公司投资申汽车修理公司,拥有该公司5%的表决权资本,对申公司没有重大影响。B公司的大部分出租汽车均在申汽车修理公司修理。申公司注册资本为4 000万元,拥有先进的修理设备。

(3)2015年6月30日,B公司以现金2 200万元作为对价,购买了C公司90%有表决权股份。C公司是2015年4月1日新成立的公司,截至2015年6月30日,C公司持有货币资金2 400万元,实收资本2 000万元,资本公积500万元,未分配利润-100万元。

B公司2013年持有D公司70%的有表决权股份,基于对D公司市场发展前景的分析判断,2015年7月10日,甲公司以现金5 000万元作为对价向乙公司购买了D公司10%有表决权股份,从而持有D公司80%的有表决权股份。

【要求】

1. 根据资料(1),回答以下问题:

(1)指出B公司收购甲出租汽车公司是属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还是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并说明理由。

(2)指出上述企业合并的合并日,并说明理由。

(3)请说明B公司合并甲公司的交易中,所取得的资产、 负债入账价值,并说明理由。

(4)请说明B公司支付的对价与取得的甲公司净资产账面价值之间差额应如何进行处理,以及说明B公司支付的审计费的处理原则。

2. 根据资料(2),从并购双方行业相关性、并购的形式和意愿上,分析、判断B公司并购乙饭店分别属于哪种类型?分析该并购可能给B公司带来的利益?分析B公司可能采取的筹资方式,并简述各种方式的优缺点。

3. 根据资料(2),分析、判断哪些公司应纳入B公司的合并范围?并说明理由。

4. 根据资料(2),指出在将丁餐馆纳入合并范围时,B公司应如何反映合并净利润?

5. 根据资料(3),逐项分析、判断B公司2015年上述业务是否形成合并?如不形成企业合并的,请简要说明理由。

高级会计实务模拟试题参考答案

案例分析题一

【分析提示】

1.发行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后,2015年可节约的利息支出为:

2.公司2015年基本每股收益:9/20=0.45(元/股)

3.为实现第二次融资,股价应当达到的水平:12+1.5× 2=15(元)

基本每股收益2016年应达到的水平:15/20=0.75(元)

4.主要目标是一次发行,两次融资。

主要风险是第二次融资时,投资者放弃行权,股价低于行权价格,即第二次融资失败。

5.具体财务策略是:

(1)最大限度提高盈利能力。

(2)提升公司股价的市场表现,改善与投资者的关系及社会公众形象。

案例分析题二

【分析提示】

1.

2.(1)

(2)评价:A公司业绩比B公司好。

3.(1)进行业绩评价采用经济增加值指标的优点:

1消除或降低盈余管理的动机或机会,以避免会计利润指标评价的局限性。

2可以较全面考虑企业资本成本。

3促进企业资本使用效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配置。

(2)进行业绩评价采用经济增加值指标的缺点:

1该指标不能充分反映客户、员工、产品、创新等非财务信息。

2该指标未充分考虑长期现金流量。

3计算该指标需预测资本成本并取得相关参数,有一定难度。

案例分析题三

【分析提示】

1. 2014年XYZ集团公司购入A上市公司股权属于横向并购。

理由:横向并购是指生产工艺相近的企业或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之间的并购。

2. 2014年XYZ集团公司购买A上市公司股权属于企业合并,且属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购买日为2014年11月1日。

理由:在合并前A上市公司与XYZ集团公司不存在关联方关系。

XYZ集团公司拍卖拍得B公司股权不属于企业合并。

3. 在购买日合并财务报表中,XYZ集团公司购买A上市公司股权的合并成本=1+0.5=1.5(亿元)

4.XYZ集团公司对B上市公司股权,应当按照权益性交易的原则进行会计处理,不得确认商誉,也不得确认计入当期损益的金额。

5. 2014年合并财务报表中,XYZ集团公司处置丁公司20%的有表决权股份而取得的价款与其相对应享有丁公司净资产份额的差额,应计入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资本溢价”科目)。

6. 2014年XYZ集团公司取得A上市公司和B上市公司股权发挥的作用如下:

(1)经济结构实现了战略性调整。

(2)生产规模扩大了,资产流动、经济效益提高了。

(3)资本和生产的集中,使企业竞争力增强了。

(4)国有企业改革得到了推动。

(5)文化融合得到了促进,提升了管理理念。

案例分析题四

【分析提示】

1.

2.计入资本公积的金额=(100 000-20 000)×30×l/3= 800 000(元)

案例分析题五

【分析提示】

资料一:甲公司的会计处理正确。

理由:应收账款234万元虽然转让给中国银行,但与其所有权有关的风险和报酬仍然在甲公司。

资料二:甲公司的处理不正确。

理由:因为回购价固定,没有转移与金融资产所有权有关的风险和报酬,金融资产不应终止确认。不应按回购价确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资料三:甲公司的处理正确。

理由:由于丁公司资产负债状况良好,可以判断甲公司的风险报酬已经转移,虽然银行附有追索权,但应收票据也可以终止确认。

资料四:甲公司的处理正确。

理由:甲公司在金融资产出售时与戊公司签订了一项重大价内看跌期权,戊公司到期时很可能行权,即很可能将其返售给甲公司,甲公司的风险报酬并没有转移,因此不应终止确认。

案例分析题六

【分析提示】

1.

2. 综合绩效评价分数:M公司=83×70%+90×30%= 85.1(分)

M公司评价级别为A,评价类型为优。

3.A公司作为奖励标准仅使用净资产收益率不恰当。

理由:进行评价仅使用净资产收益率不全面,没有综合考虑财务、非财务业绩评价指标,应一并对管理层经营管理水平进行定性评价。

案例分析题七

【分析提示】

(1)正确。

(2)正确。

(3)不正确。

正确的会计处理:A单位减少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10万元,增加材料10万元。

(4)不正确。

正确的会计处理:A单位增加应付账款110万元,同时增加固定资产110万元。

(5)不正确。

正确的会计处理:A单位在增加财政补助收入110万元, 计入事业支出110万元的同时,应增加固定基金110万元,冲转已经确认的应付账款110万元。

(6)不正确。

正确的会计处理:A单位应增加事业基金——投资基金25万元,增加25万元的对外投资;同时减少固定基金和固定资产20万元。

(7)不正确。

正确的会计处理:在增加经营收入和银行存款150万元的同时,还应冲减12月2日确认的预收账款50万元,并计入经营收入50万元;同时增加经营支出10万元、应交税金(应交营业税)10万元。

(8)不正确。

正确的会计处理:经营结余通常应当在年末转入结余分配,但如为亏损,则不予结转。A单位1 ~ 12月份全年经营亏损110万元,因此不予结转。

(9)正确。

(10)A单位对恢复财政直接支付额度不做会计处理正确,按照新会计准则,恢复的财政直接支付额度26万元,待使用预算结余资金时,借记有关支出类科目,贷记“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直接支付”科目。但对恢复财政授权支付额度不做会计处理不正确。

正确的会计处理:2015年恢复财政授权支付额度时,A单位依据代理银行提供的额度恢复到账通知书,应减少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授权支付14万元,增加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14万元。

案例分析题八

【分析提示】

(1)A单位采购设备的做法符合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规定。

事项1中的会计处理不正确。

正确的处理为:12月1日,提交《财政直接支付申请书》 时不进行会计处理。

12月3日,尚未收到设备,应增加预付账款和财政补助收入360万元。

事项2中的会计处理不正确。

正确的处理为:12月15日,增加事业支出360万元,减少预付账款360万元;同时,增加固定资产900万元,增加应付账款900万元;再增加固定基金360万元,减少应付账款360万元。

(2)A单位融资租入设备的做法符合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规定。

A单位的会计处理不正确。

正确的处理为:A单位应增加固定资产1 000万元,增加其他应付款1 000万元;再增加固定基金200万元,减少其他应付款200万元;同时还应增加事业支出(或经营支出)200万元,减少银行存款200万元。

(3)A单位出租办公楼的做法不正确。

根据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规定,事业单位将自用国有资产对外出租时,须经主管部门审核,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取得的收入应当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

A单位的会计处理不正确。

正确的处理为:增加银行存款80万元,同时增加其他收入80万元。

(4)A单位对外投资的做法不正确。

根据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规定,事业单位将自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须经主管部门审核,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取得的收入应当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

A单位的会计处理不正确。

正确的处理为:增加对外投资200万元,同时增加事业基金(投资基金)200万元;减少固定基金185万元,同时减少固定资产185万元。

(5)A单位出售设备做法不正确。

事业单位处置单位价值在规定限额以上的资产,需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A单位处置设备的账面价值为1 500万元,已超过规定限额,应在经主管部门审核, 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后,再进行处置。

A单位的会计处理不正确。

正确的处理为:增加应缴财政专户款300万元,增加银行存款300万元;减少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1 500万元。

案例分析题九

【分析提示】

1.(1)该企业合并属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理由: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是指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后均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控制且该控制并非暂时性的。A公司与甲出租汽车公司同均属于永华企业集团,因此属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2)A公司合并甲出租汽车公司的合并日为2014年4月1日。

理由: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合并方取得对被合并方控制权的日期为合并日。A公司在4月1日全面接收甲出租汽车公司,取得控制权,应作为合并日。

(3)A公司合并甲出租汽车公司的交易中所取得的资产、负债,应以甲出租汽车公司的原账面价值作为入账基础。

理由: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合并方在合并日取得资产和负债的入账价值,应当按照被合并方的原账面价值确认。

(4)A公司支付的对价2 160万元与取得的甲公司净资产账面价值1 800万元之间差额360万元,应冲减资本公积股本溢价部分;股本溢价不足冲减时,冲减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A公司支付的审计费应计入当期管理费用。

2.(1)从并购双方行业相关性来看,B公司并购乙饭店属于横向并购,即同类企业之间的并购;从并购的形式上看,属于协议收购;从并购的意愿上看,属于善意收购。

(2)并购可能给A公司带来的利益有:

1有助于企业发挥协同效应。A公司并购乙公司之后, 两家公司的资源共享,有助于企业整合资源。另外,可以通过共用采购、销售渠道,扩大采购和销售的规模,提高规模经济效益。2有助于企业迅速实现规模扩张。A公司在行业中确立了领先地位并购之后,可以迅速扩大生产规模。并购之前, A公司与乙公司势均力敌,在行业中并不占有优势地位,并购有助于确立A公司在行业中的优势地位。

(3)1权益融资:在权益性融资方式下,企业通过发行股票作为对价或进行换股以实现并购;2债务融资:在债务性融资方式下,收购企业通过举债的方式筹措并购所需的资金,主要包括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和向社会发行债券。

3.A公司应将乙饭店、丙度假村、丁餐馆和戊旅行社纳入合并范围。申汽车修理公司不应纳入合并范围。

理由:A公司拥有乙饭店80%的表决权资本,乙饭店属于A公司的子公司;A公司原拥有丙度假村30%的持股比例,追加投资后增至70%,达到控制,应纳入合并范围;A公司通过收购丁餐馆70%表决权资本,使丁餐馆成为A公司的子公司; A公司拥有戊旅行社80%的表决权资本,虽然该公司资不抵债,但A公司仍能控制戊旅行社,应将其纳入合并范围。申汽车修理公司不属于A公司的子公司,A公司不应将其纳入合并范围。

4.A公司对丁餐馆的合并属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因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增加的子公司,应当将该子公司购买日至报告期末的收入、费用、利润纳入合并利润表。因此,A公司应将丁餐馆在2011年8月1日~2009年12月31日实现的净利润纳入合并利润表。

5.(1)A公司2015年收购C公司90%有表决权股份不形成企业合并。

理由:C公司在2015年6月30日仅存在货币资金,不构成业务,不应作为企业合并处理。

解析:企业合并的结果通常是一个企业取得了对一个或多个业务的控制权。构成企业合并至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取得对另一个或多个企业(或业务)的控制权;二是所合并的企业必须构成业务。业务是指企业内部某些生产经营活动或资产负债的组合,该组合具有投入、加工处理和产出能力,能够独立计算其成本费用或所产生的收入。

本事项中,购买的C公司不存在负债,所以C公司是不构成业务的,因此A公司购买C公司90%的表决权股份不形成企业合并。

(2)A公司2015年增持D公司10%有表决股份不形成企业合并。

理由:在A公司2015年收购D公司10%有表决权股份之前,D公司已经是A公司的子公司,不应作为企业合并处理。

或:该股份购买前后未发生控制权的变化,不应作为企业合并处理。

会计基本试题及答案 篇8

关键词:基本准则修订意义

财政部于2006年2月发布了修订之后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修订后的准则与1992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为原准则)相比,存在较大变化,构建起与我国国情相适应同时又充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涵盖各类企业各项经济业务、独立实施的会计准则体系。对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统一企业会计标准、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一、修订后基本准则的变化

1、定位

继续坚持我国基本准则的定位,但对名称作了修改。西方国家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我国的基本准则有相似之处,但其带有“理念”的特点,主要是用于指导准则制定机构的制定工作,不作为准则体系的组成部分。而我国原有的基本准则长期已被理论界和实务界所接受。因此,按照我国的立法习惯和会计法律体系框架,对比成本和效益,修订后仍然将《企业会计准则》定位为基本准则,但新准则的名称被修改为《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从而明确区分了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突出了基本准则的法律地位。

2、总则

首先,制定目的发生了变化。原准则在制定时我国还没有具体会计准则,所以基本准则

直接规范企业会计制度,随着1997年以来具体会计准则的出台这种情况逐渐被改变,修订后准则的目的是用来规范具体准则的,以及设有具体会计准则规范的交易或会计处理。其次,对适用范围进行了调整。原基本准则第二条第二款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中国投资

企业应当按照本准则向国内有关部门编报财务报告。由于要求所有境外中国投资企业向国内编报财务报告不尽合理,因此,新准则删除了原准则第二条第二款的规定,编制合并报表的具体要求在《财务报表列报》、《合并财务报表》、《长期股权投资》等具体准则中规定,这样更符合国际通行的惯例。

3、会计目标

对会计目标进行了修改。会计目标的作用不仅在于它是指导准则制定的基础,更是评价会计准则制定和执行情况的衡量标准,美国会计界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形成了受托责任学派和决策有用学派两流派。修订前基本准则对会计目标的规定主要强调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采用决策有用的思路。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会计目标应当是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可靠,维护公众利益,以满足投资人、债权人、政府以及企业管理层等社会各有关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因此,鉴于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发展状况,修改后的准则将“反映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补充进会计目标,指出:“企业会计应当如实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等方面的有用信息,以满足有关各方的信息需要,有助于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并反映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从而把决策有用观与受托责任观同时纳入目标,强调了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規范了会计行为,维护了公众利益,以满足投资人、债权人、债务人、政府监管部门以及企业管理者的需要。

4、会计一般原则

对会计一般原则作了完善。原基本准则第二章规定了12项会计一般原则,国际上一般称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修订后的准则将原“一般原则”修改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便于与国际惯例衔接。这项调整还体现了修订后基本准则的概念框架倾向,对比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的第2号概念结构公告“会信息质量特征”就起着连接会计目标与其他概念的“桥梁”作用。如果我国今后想把基本会计准则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等同,就少不了对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

5、会计要素

新准则对会计要素的定义作了重大调整,是本次基本准则修改的核心部分,主要是以2000年国务院发布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进行了重新定义,取代了原准则会计要素的定义。

6、会计计量

突出了会计计量属性。基于计量在财务会计系统中的重要地位,修订后的基本准则新增了会计计量的规范内容,对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等计量基础的概念、含义、应用条件等做出原则性规定。其主要原因是随着我国会计实务的发展,历史成本之外的计量基础被逐步引入到会计准则中。而原准则没有对会计计量做出一般性规范,仅在一般原则中对历史成本作了原则性规定,显然无法满足要求。

7、财务会计报告

改为“财务会计报告(又称财务报告)”。原准则使用了“财务报告”的表述,而我国《会计法》、新修订的《公司法》、《证券法》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称之为“财务会计报告”,但国际上均称为“财务报告”,国内公司编制的中报、年报等也称为“财务报告”。为了保持与上位法的一致,又为以后修改上位法时埋下伏笔,新准则将原准则中的“财务报告”改为“财务会计报告(又称财务报告)”。

因为国际会计准则中没有财务情况说明书,而我国一般也不编财务情况说明书,所以新准则没有明确规定“财务情况说明书”,而是规定为“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此外,新准则还对财务报告的具体构成及其内容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其具体列报要求则由“财务报表列报”具体会计准则进行规范。

8、体例结构

改变了基本准则及具体准则体例结构。新基本准则改变了原来参照国际会计准则的体例,而改用了我国制度、法规的章节、条文模式。这是基于我国的会计准则属于部门规章,具有强制执行力和法律效率,这一点不同于国际会计准则。

二、基本会计准则修订的意义

这次财政部对《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修订,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有助于明确基本准则的定位,为我国会计概念框架的建立提供基础。这次基本准则的修订后,基本准则定位明确,纳入了更多地概念框架的思想和内容,体现了基本会计准则的概念框架的地位与倾向,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建立提供了基础。

第二,有利于法律法规间的协调,保证《公司法》、《证券法》顺利实施。此次修订保证了基本准则与于1999年修订的《会计法》,于2000年发布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等法律法规的一致性。而且我国新《公司法》、《证券法》于2006年1月1日施行,也有必要对准则相关内容进行修订,以使其与有关内容相衔接,保证《公司法》、《证券法》顺利实施。

第三,有助于会计准则的协调,为具体准则的出台和修订打下基础。由于基本准则在会计准则体系中处于最高层次,对各项具体准则的制定起统驭作用,所以此次修订为具体准则的修改打下了基础。

第四,有助于我国会计的国际协调,促进我国会计的国际化进程。从修订的内容看,无论是“决策有用观”的确立,还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和“利得”与“损失”概念的提出,都有助于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提高我国会计的国际协调能力和国际化的进程。

总之,修改后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与修改前的《企业会计准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主要是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统一企业会计标准,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今后还会继续修订并发布《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作者单位: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编辑 雨露)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编《最新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与运用》. [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3):1—18.

上一篇:我的那一丝牵挂作文下一篇:广东省深圳市2013年中考语文真题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