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胸片

2024-10-03

常规胸片(精选6篇)

常规胸片 篇1

摘要:目的 比较X线胸片(CR)、常规CT(CCT)及高分辨率CT(HRCT)3种方法在矽肺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173例经山西省尘肺诊断组确诊为矽肺的患者均经X线胸片、常规CT以及HRCT检查,对获自3种检查方法的影像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可评价的影像表现包括小阴影、大阴影、小叶间隔增厚、网格及蜂窝状阴影、胸膜下弧线、各种类型肺气肿、胸膜肥厚钙化、肺门与纵隔淋巴结钙化、主肺动脉(MPA)增粗或伴结核灶。HRCT在显示小阴影、肺间质纤维化、肺气肿征象方面明显优于CT、X线胸片,而X线胸片在显示大阴影、肺间质纤维化、肺气肿、胸膜改变征象方面不及CT和HRCT。结论 胸部CT尤其是HRCT在矽肺诊断方面有重要意义,与X线胸片相结合有助于矽肺的正确诊断。

关键词:矽肺,X线平片,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长期以来,我国主要以X线胸片作为矽肺病的诊断方法。随着成像技术的发展,CT因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明显优于常规X线胸片,现已成为诊断肺弥漫性病变的重要影像学方法[1,2]。在肺部、胸膜疾病的诊断中,胸部CT检查常常可以发现其他检查不能发现的病变,为临床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笔者回顾性分析本院检出并经上级医疗机构确诊的173例矽肺患者的X线及CT表现,旨在探讨CT及HRCT检查在矽肺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8月至2009年7月期间西山煤电集团公司矽尘作业工人173例,全部为男性,年龄32~57岁,平均51岁,接尘工龄12~35 a。

1.2 方法

拍摄胸部CT采用SIEMENS somatom 64层CT机,患者取仰卧位,吸气末屏气扫描。HRCT扫描条件:电压120 kV,电流300 mA,准直器宽度2 mm,间隔10 mm。采用高分辨骨重建算法。肺窗窗位-600 HU,窗宽1600 HU;纵隔窗窗位50 HU,窗宽350 HU。全部患者在行CT及HRCT扫描前行后前位X线胸片检查。有关尘肺的X线诊断采用GBZ70-2002尘肺诊断标准,即0期:X线胸片无尘肺表现。0+:X线胸片表现尚不够诊断为Ⅰ期者。Ⅰ期:有总体密集度1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至少达到两个肺区。Ⅰ+期:有总体密集度1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超过4个肺区或有总体密集度2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达到4个肺区。Ⅱ期:有总体密集度2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超过4个肺区;或有总体密集度3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达到四个肺区。Ⅱ+期:有总体密集度3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超过4个肺区;或有小阴影聚集;或有大阴影,但尚不够诊断为Ⅲ期者。Ⅲ期:有大阴影出现,其长径不小于20mm,短径不小于10mm。Ⅲ+期:单个大阴影的面积或多个大阴影面积的总和超过右上肺区面积者。采用集体盲法读片,即CT阅片组(三位专职医师)和胸片阅片组(三位获得职业病诊断资质的专职医师)分别进行阅片,并对矽肺大小阴影,肺间质纤维化及矽肺合并症情况进行记录。阴影判定方法:(1)小阴影:指肺野内出现直径小于10 mm的异常致密影。(2)大阴影:指在相邻两个层面内出现直径大于等于10 mm的并在纵隔窗位观察时仍存在的致密影。

1.3 统计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1.5进行统计。对X线胸片、常规CT与HRCT的矽肺病变显示进行比较,并进行χ2检验,P<0.05具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CT、HRCT和X线胸片对病变的显示效果比较

a)小阴影在3种检查方法图像上的显示率无明显差异,CT显示小阴影的形态、范围、数目优于X线胸片,其中以HRCT最为理想,可清楚显示小结节边缘,以小叶中心分布为主(见图1);大阴影在3种检查方法图像显示上差异有显著性(P<0.05),CT明显优于X线胸片且有利于显示其内部结构及灶周改变,其中CT与HRCT两者显示差异无显著性(见表1)。

b)小叶间隔增厚、细支气管扩张、网格状及蜂窝状影、胸膜下弧线影、线样影、肺气肿等征象在CT与HRCT两组图像中显示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见图2),HRCT明显优于CT,以小叶间隔增粗和细支气管扩张最为明显;肺间质纤维化改变、肺气肿、胸膜增厚粘连在X线胸片与CT、HRCT图像中显示差异有显著性(P<0.05),CT、HRCT明显优于X线胸片(见表2)。

3 讨论

矽肺是一种常见的职业病,结合病史和传统的高质量X线胸片诊断不难,但是X线胸片与常规CT(CCT)尤其与高分辨率CT(HRCT)相比较对于矽肺大小阴影、肺间质纤维化和并发症的显示则有一定的局限性[1,2,3]。随着尘肺诊断经验的积累及X线影像诊断方法的进步,特别是CT及高分辨率CT的应用,提高了病变的检出率,减少了影像诊断的推测成分,有利于作出正确诊断,对尘肺微小病变的显示具体可靠而敏感,直观性强,为尘肺诊断提供更丰富的影像信息[4]。而CT及高分辨率CT能弥补X线分辨率较差、片外影响因素较多等不足,为尘肺诊断和分期提供充分证据。HRCT在矽肺早期诊断和进展性块状纤维化的判定方面均优于X线胸片[2]。

3.1 肺内大、小阴影

小阴影为矽肺的基本CT表现,病理上表现为矽结节、境界清楚灰白色、质硬,镜下可见矽结节增生的纤维组织常呈同心圆排列[5]。矽肺的特征性CT表现为大小一致、边界较清楚的密度增高结节影,有时与细小线样影相连,弥漫分布以上叶和后部为著,多呈小叶中心分布,需与正常的肺血管断面区别(通过上下层面连续观察可与血管断面进行区别)。区域显示较为准确直观,即胸膜下微结节,较有利于与血管断面区分。病变进展表现为大阴影,灶周多有小结节影及瘢痕旁肺气肿。据报道,在只有小阴影的30例单纯矽肺患者中经CT检查发现10例同时有大阴影[6]。本组病例3组图像均全部明确显示小阴影,但是比较后发现相同层面HRCT对小阴影形态、数目和范围的显示更加理想,常规CT图像对小阴影的形态、范围、数目的显示均优于X线胸片;大阴影在3种检查方法图像上CT与HRCT两者显示差异无显著性,但CT在显示大阴影的数目、内部结构如钙化、空洞及灶周改变如灶周气肿及小结节方面,均明显优于X线胸片。笔者认为可能与以下几方面因素有关:a)CT由于图像分辨率高,HRCT进一步提高了空间分辨率,对微小病变的显示清晰,没有组织器官的重合,恰恰弥补了X线胸片上的不足;b)X线胸片受多种因素限制,尤其受到大血管、肋骨、膈肌等遮盖及重叠和摄片技术等影响,显示尘肺表现远没有CT多。

3.2 肺间质纤维化及肺气肿

由于HRCT显著提高了CT的空间分辨率,能充分显示肺小叶结构及肺间质纤维化的发生与发展[1,7],本组病例HRCT显示肺间质纤维化优于CT,尤其是小叶间隔增厚在CT及X线胸片上无1例显示。随着矽肺的发展而产生支气管变窄,矽结节破坏肺泡壁以及肺间质纤维化是引起肺气肿的主要原因[8],CT对尘肺合并肺气肿的检出比X线胸片有更高的敏感性,能将低密度的正常肺组织和更低密度的气肿样肺组织区分出来。本组173例矽肺患者中HRCT诊断各种类型肺气肿138例,显示率为80%,高于普通CT显示率64.5%和X线胸片显示率35.5%,笔者认为这与HRCT能明确显示小叶中心型肺气肿及间隔旁型肺气肿有关。

3.3 其他改变及并发症

矽肺能够引起各种各样的胸膜改变,包括肥厚、粘连和渗出[9],呼吸系统并发症在尘肺患者的死因构成比中占首位,达51.8%[10]。本组可见结节状胸膜肥厚及条状粘连征象;淋巴结钙化18例,仅见2例呈典型的蛋壳样钙化,其余均表现为斑点状钙化;合并MPA(主肺动脉)增粗27例,结核20例,肺炎5例,以慢性早期肺心病最为多见。

尘肺病仍位于职业病发病之首,要做好尘肺致残程度鉴定,首先必须做好尘肺及其合并症的诊断工作,而CT在尘肺及其合并症检查诊断上是一项重要检查方法,应该推荐CT作为对X线胸片进行尘肺诊断时的重要补充和对尘肺患者进行伤残等级鉴定的重要依据[9]。但是在矽肺的诊断过程中还需与X线胸片相互结合相互补充,方能获得全面、准确的诊断。

参考文献

[1]Antao VC,Pinheiro GA,Terra-Filho M,et al.High resolution CT in silicosis:correlation with radiographic findings and functional impairment [J].J Comput Assist Tomogr,2005,29(3):350-356.

[2]Lopes AJ,Mogami R,Capone D,et al.High 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 in silicosis:correlation with chest radiography and pulmonary function tests[J].J Bras Pneumol,2008,34(5):264-272.

[3]孙金凯,陈杰.高仟伏X线与高分辨率CT(HRCT)对O~+矽肺小阴影影像学的比较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6(3): 52-53.

[4]刘培成,张盾,苏汉新,等.HRCT靶重建技术在尘肺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影像学表现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1,17(1): 4-7.

[5]杨光华.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68.

[6]赵金铎,刘景德,闫波,等.CT检查在石棉肺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1999,12(5):257-259.

[7]吕也高,郑国梁,王展湘,等.高分辨CT(HRCT)在矽肺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1996,14(2):75-78.

[8]荣独山.X线诊断学[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161

[9]Arakawa H,Honma K,Saito Y,et al.Pleural disease in silicosis: pleural thickening,effusion,and invagination[J].Radiology,2005, 236(2):685-693.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全国尘肺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资料集[C].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6: 16-49.

[11]张幸.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技术(CT)在尘肺病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5,18(4):254-256.

常规胸片 篇2

关键词:16层螺旋CT,薄层技术,肺部病变,检出率

随着社会进步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人们对于医学知识及自我防护意识越来越强, 人们已经认识到X线检查中产生的放射线辐射量过大, 会损伤人体器官组织, 而且在诊断上也容易误诊, 不适用于各类检查, 16层螺旋CT低剂量薄层技术具有能够弥补上述技术不足, 有效降低辐射剂量, 诊断较为准确[1]。本次实验研究重点分析16层螺旋CT低剂量薄层技术和常规胸片的肺部病变检出率, 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在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140例肺部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患者年龄在40~88岁, 其中男80例, 女60例。采用随机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70例。两组患者都没有心肝肾等严重性疾病, 患者知情并签署了同意书,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小, 无统计学意义。

1.2 检查方法

1.2.1 机器设备:

本次实验研究选用的机器设备如下:CT机采用飞利浦Philips MX 16 slice CT, 采用数字化的X线摄影系统, 主要是RED SPEED M, 选用Fuji Fujifilm FCR CAPSULA XL IR356计算机X线成像系统。

1.2.2 检查方法:

观察组患者在检查前都要将颈胸部位上的金属饰物去掉, 让其采取仰卧位, 双手放在头顶, 身体接近中线, 连续性地扫描肺尖至横隔面, 采用薄层进行扫描, 薄层厚度为5 mm, 应该在患者深吸气之后屏气状态下开始扫描。处理扫描之后的图像, 处理图像时应该, 设置纵隔窗的宽度为250~350 HU, 窗位为30~50 HU;肺部窗宽应为1500~2000 HU, 窗位为-450~-600 HU, 如果发现有检查出病变的患者, 应该使用1.25 mm的薄层进行重建, 之后采用MPR对其进行2D或者是3D处理。对照组患者检查前, 也应该将颈胸部的金属饰物去掉, 患者采取立位, 一次曝光胶片;两组患者的CT扫描结果以及胸正侧位像都应该给予高级放射医师进行看片。

1.3 指标观察:

放射医师阅片时, 观察患者体内是否有肿块等占位性病变通过纵隔与肺部, 以及是否出现狭窄支气管或者阻塞等, 结核性病变存在与否也是应该考虑的等等诸如此类的情况都视为有病变发生。

1.4统计学分析:

此次实验研究数据资料采用专业医学统计软件SPSS16.0处理分析, 两组患者的肺部诊断结果与病变检出率数据资料用%表示, 组间比较用卡方检验, P<0.05时, 组间比较差异大,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病变检出率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肺部病变检出率为34.29% (24/70) , 对照组患者肺部病变检出率为11.43 (8/70) , 16层螺旋CT低剂量薄层技术检查方法比常规检查效果好,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2.2 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方法的诊断结果:

观察组患者经过肺部检查, 查出肺结核的有6例, 肺纤维化的有9例, 肺癌的有2例, 肺气肿的有7例, 患有肺部疾病一共24例, 对照组患者肺部查出肺纤维化3例, 肺结核3例, 肺癌2例, 肺部疾病检查出8例, 见表2。

3 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16层螺旋CT低剂量薄层技术已经成为了一个具有多种优点的检查方法, 16层螺旋CT低剂量薄层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在临床治疗上, 具有快速、无创伤优点, 与传统的普通X射线相比, 具有较大优势, 对病变部位能够实施逐层分解, 对比较隐蔽部位诊断能力更好[2]。CT检查会产生剂量较大的放射线, 这种检查的费用也较高, 容易对人体造成伤害, 因此低剂量的CT检查已经被应用在肺部检查过程中, 低剂量的CT检查分辨率较低, 但是这种方法产生的辐射量少, 同样也能起到较好的诊断目的, 与常规剂量的CT扫描相比没有明显差异, 对于胸部体检完全是够的[3]。人体的肺组织是其内在气脏器, 肺组织内部有较为明显的对比度, 采用仪器进行检查肺部时, 肺组织分辨率不受任何影响, 患者的肺间质内部细微组织结构也不会出现大改变, 因此16层螺旋CT低剂量薄层技术在肺部检查中具有很好的可行性与价值[4]。标准常规的胸部CT检查产生的辐射剂量较大, 而且有些患者病症较为特殊, 需要多次进行CT检查, 这些都会给医师与患者造成较大伤害[5]。使用低剂量薄层肺部检查时, 不能增大螺距, 防止出现病灶遗漏。本次实验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经过肺部检查, 查出肺结核的有6例, 肺纤维化的有9例, 肺癌的有2例, 肺气肿的有7例, 患有肺部疾病一共24例, 肺部病变检出率为34.29% (24/70) ;对照组患者肺部查出肺纤维化3例, 肺结核3例, 肺癌2例, 肺部疾病检查出8例, 肺部病变检出率为11.43 (8/70) 。两组患者肺部检查病变检出率差异较大, 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 采用16层螺旋CT低剂量薄层技术检查肺部病变, 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胸片检出率, 而且是一种辐射损伤小的方法, 值得使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宝权.16层螺旋CT低剂量薄层技术与常规胸片对肺部病变检出率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 2015, 12 (2) :89-90.

[2]Huang Minqiang.16 (CT) with low dose thin layer lung examination and conventional chest radiography[J].Hebei Med, 2014, 20 (11) :1838-1840.

[3]谢峥, 韦炳能, 黄庆宁, 等.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J].放射学实践, 2012, 27 (3) :301-304.

[4]陈丽英.肺良恶性结节或肿块CT灌注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 2014, 12 (4) :18-21.

常规胸片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文献检索按照cochrane协作网工作手册要求制定检索策略,计算机检索万方、CNKI、PUBMED三数据库并辅以文献追溯法,收集2009—2014年期间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DR与Hk V胸片诊断尘肺病的相关文献,末次检索时间为2014年10月28日。中文检索词 “ 尘肺病诊 断 ”, 英文检索 词“Pneumoconiosis diagnosis”进行检索。最终纳入相关文献15篇,累计样本量2 421人。

1.2纳入标准1文献研究对象明确为粉尘接触作业人员或尘肺病患者。2发表时间为2009—2014年。 3对研究对象同时进行DR胸片和Hk V胸片检查,若不能进行同时检测的,两次检测时间不应大于3个月且研究对象在此期间无粉尘接触。4尘肺诊断依照《尘肺病诊断标准》[3]。5研究结果包含尘肺病分期诊断、小阴影密集度。

1.3统计学分析阅读文献,应用review manager 5.2软件对收集的数据信息进行meta分析。对已纳入的文献进行异质性检验,若P≥0.05、I2≤50%提示无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若P<0.05、I2>50%则提示存在异质性,应采用亚组分析,如果还不能去除异质性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采用合并比值比(OR合并)作为效应分析统计量,各效应以95%可信区间(95% CI)表示。

2结果

2.1文献检索结果以逻辑检索词“尘肺病诊断”为检索词,限定出版时间为2009年3月16日—2014年10月28日模糊检索CNKI数据库工检出相关文献5 890篇;以逻辑检索词“尘肺病诊断”为检索词,限定出版时间为2009—2014年模糊检索万方数据库检出相关文献526篇。以英文检索词“Pneumoconiosis diagnosis”限定出版时间5年内对PUBMED进行检索共检出相关文献692篇。由两人阅读题目和摘要后进行筛选,删除不相关文献,最后决定保留文献77篇,其中包含cnki 36篇,万方数据库22篇,PUBMED数据库9篇,辅以文献追溯法进行全文查找阅读。根据纳入标准最终有15篇文献被纳入研究。纳入文献的基本情况见表1。

2.2数据异质性检验Meta分析结果显示,尘肺病诊断分期中,无尘肺、尘肺病壹期和尘肺病叁期3个亚组无明显异质性差异(P>0.05,I2<50),而尘肺病贰期存在明显异质性差异(P<0.05,I2>50),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OR值。小阴影密集度分组0、1、2、3级均无明显异质性差异(P>0.05,I2<5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OR值, 见表2。

2.3根据DR胸片与Hk V胸片进行尘肺病分期诊断的meta分析根据DR胸片和Hk V胸片检查的尘肺病分期诊断合并数据,合并病例总数为2 361例。如表3所示,尘肺病各期的OR合并(95% CI)分别为:无尘肺0.98(0.79,1.21),壹期尘肺0.97(0.77,1.22),贰期尘肺1.21(1.01,1.45)和叁期尘肺0.90(0.67,1.19)。贰期尘肺亚组OR合并值95% CI不包含1,Z=2.07且P<0.05,提示存在统计学差异,DR胸片对于贰期尘肺的检出率优于Hk V胸片。其他尘肺病分期亚组OR合并值95% CI均包含1,且P>0.05,提示无统计学差异。两种方法检验效率相同,无明显差异。

2.4根据DR胸片与Hk V胸片检测小阴影总体密集度的meta分析Meta分析DR胸片与Hk V胸片小阴影总体密集度的检出,合并病例总数946人,如表3可见,小阴影总体密集度0级的OR合并(95% CI)为0.98 (0.79,1.21),小阴影密集度1级为1.06(0.85,1.32),小阴影密集度2级为0.96(0.71,1.28),小阴影密集度3级为0.88(0.56,1.38),4个亚组的合并OR值95% CI均包含1,且P>0.05,提示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方法的检验效率相同无明显差异。

注:DR—数字射线;Hk V—高仟伏。

2.5发表偏倚估计进一步对数据进行漏斗图分析, 由图1可见,尘肺病诊断分期各组数据集中于漏斗顶部与中线附近,对称性尚可,存在发表偏倚的可能性小。对两组数据小阴影总体密集度的数据进行漏斗图分析,可以发现除小阴影密集度3级分组中,大部分数据分布在中线附近另有少量数据分散不对称,提示可能存在发表偏倚。其余各组集中对称性良好,发表偏倚不明显,见图2。

3讨论

尘肺病是我国目前第一大法定职业病,以长期吸入粉尘导致的肺部纤维化病变为主的不可逆疾病。经测算,尘肺病1年使我国损失1 845亿元,占2009年GDP的0.55%。其中直接经济损失250亿元,间接经济损失1 595亿元,间接经济损失是直接经济损失的6倍[19]。尘肺病目前还没有特异性疗法,主要通过职业健康监护筛查、诊断后调离粉尘作业岗位,避免病情恶化并辅以恢复性治疗。因此,尘肺病的筛查和诊断是尘肺病的防治重点工作。

多年来,我国一直用Hk V胸片表现作为尘肺病筛查和诊断的标准。随着DR技术的发展与完善,越来越多的医院和体检机构开始引进并使用DR摄影技术。与传统的Hk V摄像技术相比,DR摄影技术有着明显的优势:1提高了图像质量,通过宋鹏等[20]、黄江华等[21]的研究表明,DR胸片的优片率明显高于传统Hk V摄像技术;2成像速度快,摄像效率高。有研究表明,Hk V摄片平均约(10.0±2.1)min/人次,而DR胸片平均只需要 (2.5±0.7)min/人次[22];3辐射剂量小,根据相关研究显示低剂量DR胸片与传统高千伏Hk V胸片的成像质量非常接近[23];4有效解决了图像的存档管理与传输。DR采用数字存储方式,需要时可以随时打印胶片,存储空间小。

2014年,我国首次确定可将DR胸片用于尘肺病职业健康检查。那么,DR胸片对比Hk V胸片是否存在差异,使用DR胸片是否会影响尘肺诊断的结果。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对近5年内发表的15篇相关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尘肺病诊断不同分期OR合并(95% CI)中,除贰期尘肺1.21(1.01,1.45)外,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对于贰期尘肺,DR胸片的敏感度略优于Hk V胸片;而对于小阴影密集度的检查,Hk V胸片与DR胸片相比较,并无显著差异。 Meta分析结果提示,Hk V胸片与DR胸片的小阴影密集度的检测并无差异,检验效能基本一致。基于这些考虑,DR胸片与Hk V胸片相比较,可以认为两者在对于尘肺病的诊断上不存在明显差异,不会由于在尘肺病筛查与诊断工作中运用了DR胸片而提高或降低尘肺病的检出率,DR胸片可以用于尘肺病的诊断和筛查。 但由于两种胸片对于贰期尘肺诊断差异性,建议在诊断尘肺病分期时仍维持用Hk V胸片作为主要诊断依据。

在职业健康检查工作中运用DR胸片可提高筛查效率,避免粉尘作业人员因为胸片质量不合格而进行补拍产生二次照射损害。DR胸片的工作效率是Hk V胸片的4倍,在职业健康监护中大大提高了筛查的工作效率,为尘肺病的大规模筛查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其数字化存储技术便于对职业健康档案的管理,特别是流动务工人员的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的管理。

由于本次研究DR胸片的诊断均采用Hk V胸片尘肺标准片,以及DR胸片的后期修饰标准不详。所以DR胸片后期处理的标准以及有关DR胸片的尘肺病诊断标准片应该成为今后工作的重点。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摘要:目的 回顾数字射线(DR)胸片与高仟伏(Hk V)胸片对尘肺病诊断结果的文献报道,为DR胸片应用于尘肺病诊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万方、CNKI、PUBMED数据库2009—2014年有关运用DR胸片与Hk V胸片诊断尘肺病的15篇研究文献,应用meta分析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异质性检验以及合并比值比(OR合并)和95%可信区间(95%CI)的计算。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DR胸片和Hk V胸片检查的尘肺病分期诊断结果;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DR胸片与Hk V胸片小阴影密集度的检出。结果 尘肺病各期的OR合并(95%CI)分别为:无尘肺0.98(0.79,1.21)、壹期尘肺0.97(0.77,1.22)、贰期尘肺1.21(1.01,1.45)和叁期尘肺0.90(0.67,1.19),除贰期尘肺DR胸片的敏感度略好于Hk V胸片(P<0.05)外,其他分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运用DR胸片与Hk V胸片判断小阴影总体密集度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级的OR合并(95%CI)分别为:0级0.98(0.79,1.21)、1级1.06(0.85,1.32)、2级0.96(0.71,1.28)和3级0.88(0.56,1.38),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R胸片可以代替Hk V胸片用作尘肺病诊断和筛查。

常规胸片 篇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儿共100例, 年龄3岁~5岁42例, 男19例, 女23例;6岁~10岁58例, 男26例, 女32例。因结核菌素呈阳性转诊25例, 发热、咳嗽41例, 消瘦、发育迟缓7例, 父母患病6例, 呈慢性咳嗽21例。患儿均有胸部X线异常, 结核菌素试验阳性。

1.2 X线表现

1.2.1 病灶部位

右肺上叶39例, 右肺中叶3例, 右肺下叶14例;左肺上叶29例, 左肺舌叶1例, 左肺下叶9例;双肺上叶5例。

病灶形态:不规则小斑点影42例, 小斑片状影32例, 孤立性小叶性病灶8例, 大片状影4例, 单侧肺门增浓5例, 气管旁淋巴结肿大6例, 肺门淋巴结肿大3例。

1.2.2 病灶周围情况

病灶多发者, 病灶邻近的肺纹理常增粗、模糊, 肺门影结构常显示紊乱、模糊, 部分伴同侧横膈升高, 或肋间隙变窄或局限性胸膜增厚。

1.2.3 病灶分布

常以肺段分布为主, 病灶发布常不对称, 上叶尖、后段及下叶背段区, 病灶侧位片显示较为明显, 下叶区病灶右侧多位于心膈角区, 左侧常沿心缘分布, 纹理常模糊。

1.2.4 淋巴结肿大

多呈不明显表现, 淋巴结肿大多出现于右侧肺门角区及气管旁区。

1.2.5 病灶吸收情况

经抗结核治疗后, 片状病灶吸收先于斑点、结节影, 同时病灶区纹理结构较清晰, 约3个月之后肺内病灶吸收, 而肺门区则出现密度增高的小结节影。病灶吸收横膈下降, 心胸比例恢复正常, 部分患者的肋间隙变窄及胸膜局限性增厚则较长时间无改变。

2 鉴别诊断

2.1 大叶性肺炎大片状密度均匀增高的阴影, 形态与肺叶的轮廓相吻合[1]。

2.2 节段性肺炎病灶一般为1.0 cm~2.5 cm, 片状阴影多数病灶在两下肺野内带, 病灶多表现为节段性分布。

2.3 肺炎支原体肺炎多发生于中下肺野, 病灶多为斑片状及大灶性阴影, 密度低, 均匀, 边界模糊[2]。

3 讨论

儿童肺结核的X线表现不典型, 主要与现今儿童接种卡介苗的普及, 抵抗力的普遍增强, 个体差异较大, 同时与感染结核菌的数量、毒力及机体免疫反应有关, 其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均较复杂。如发生少见部位的肺结核加之临床、X线表现多不典型, 则易漏诊、误诊, 尤以对表现为片状影的误诊为高。儿童肺结核病灶分布呈上多于下, 下多于中, 内多于外的规律, 多发病灶多于孤立病灶, 非典型多于典型, 淋巴结肿大明显较少见, 气管旁淋巴结肿大多于肺门区淋巴结肿大, 侧位片易观察。肺野病灶大多能吸收干净而肺门区易出现钙化影, 下叶较上叶区易残留钙化影。在斑点、小片状混合病灶中, 斑点影密度高于小片状影, 右下多于左下, 易并发肋间隙变窄、横膈升高、胸膜反应。儿童肺结核X线诊断需要与不同类型的肺炎相鉴别, 肺结核无论大小片状影, 密度不均匀, 边缘清楚较肺炎为多见, 斑点、结节状影为其特征性表现。肺炎起病急, 病灶密度较结核淡而均匀, 边缘模糊, 白细胞总数明显升高, 消炎治疗吸收快[3]等特点, 有助于鉴别。

摘要:目的 分析儿童结核X线胸片表现, 寻找儿童肺结核在X线胸片的表现规律, 提高对儿童肺结核的正确诊断率。方法 对胸片异常、结核菌素试验阳性、经临床诊断治疗后并有2次以上胸部正侧位片的3岁~7岁儿童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现今儿童肺结核X线胸片以不典型表现为多, 肺门、纵隔淋巴结增大常不明显, 原发综合征少见。结论 由于卡介苗接种的普及, 儿童感染结核菌后, 胸片及临床表现常不典型, 可在肺的不同部位, 无规律地形成数个或数十个原发病灶。

关键词:儿童,肺结核,胸部X线平片,诊断

参考文献

[1]吴恩惠.医学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467.

[2]荣独山.X线诊断学[M].第2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97.

X线胸片与CT诊断肺癌临床分析 篇5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48例中男81例,女67例,平均年龄62岁,50岁以下36例,占24%。中心型肺癌88例,周围型肺癌60例。病理类型:鳞癌94例;腺癌42例,其中包括细支气管肺泡癌5例;腺鳞癌2例;大细胞未分化癌3例;小细胞未分化癌4例;未定型3例。

1.2临床检查148例中X线胸片有阳性发现114例,CT有阳性发现136例,其中与胸片所见相似者94例,即CT比胸片提示异常情况增加42例,其中包括胸片未能提示的心影后或脊柱旁的肺癌14例,明确的局限性邻近骨质破坏6例,以及胸片未能提示的少量胸水等情况。CT诊断肺癌正确者85例,符合率58%,胸片诊断肺癌正确率为46%。

2临床分析

2.1合并阻塞性肺炎或肺不张在检查中的特点(48例)X线胸片、CT对48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阳性发现。但CT对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阳性率较高,对肿块的形态以及是否有支气管气相等提示清楚,对肿块的位置以及与纵隔大血管的关系提示明确,以便在CT引导下行经皮肺穿刺活检。本文8例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中,4例靠近纵隔大血管。

2.2合并胸腔积液在检查中的特点(39例)X线胸片提示积液30例,另9例少量积液由CT提示;单侧31例,其中中等量以上30例;共抽出积液28例,血性积液24例;乳糜液6例;胸水常规检查提示25例为渗出液。

抽液前胸片发现肺内阴影8例,CT18例。CT发现纵隔增宽16例,纵隔及气管移位,气管受压变形9例;抽液后胸片发现癌肿阴影14例,CT28例,CT纵隔增宽16例,纵隔气管移位、气管受压变形7例;8例靠近纵隔的少量包裹性积液,5例在CT准确定位下抽出;8例在CT提示胸膜局限性增厚部位行定位胸膜穿刺活检,3例获病理阳性结果,其中2例以此而确诊肺癌。纤支镜检查仅8例获病理阳性结果。

2.3合并咯血在检查中的特点(15例)X线胸片阴性咯血者15例,虽经CT检查有9例阳性发现,但不能定性。10例在咯血期间行纤支镜检查,9例发现咯血部位,6例经1~3次活检、刷片而确诊,另5例在咯血停止或CT检查后再行纤支镜检查,仅1例凭纤支镜确诊。

3讨论

肺癌合并阻塞性肺炎或肺不张,在胸片提示下可先行纤支镜检查,多能确诊。对于侵犯纵隔或已远处转移、不能耐受手术或化疗者,可考虑不行CT检查,直接行纤支镜检查,减少经济负担。同时纤支镜检查对阻塞性肺炎及肺不张可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并可开展一些相关介入性治疗。从合并胸水的39例检查看,CT能发现少量积液,对靠近纵隔的少量包裹性积液的抽取定位、胸膜活检的穿刺定位及经皮肺穿刺活检都较胸片及普通B超提示明确。本文中等量以上单侧积液22例,其中胸片提示14例无明显纵隔移位(14/22),提示中等量以上积液而无明显纵隔移位,往往是肺癌的可能。本文统计的39例胸水,非血性胸水15例,其中包括6例乳糜胸水和7例漏出液性质胸水。非血性胸水病理阳性率亦较高,15例中有8例阳性。

纤支镜对合并积液的肺癌确诊率不高(18/39).提示除“三项检查”外,多次送胸水病理、反复查痰及淋巴结活检、经皮肺穿刺活检、胸膜活检等在诊断肺癌中简便实用,不可忽视。

合并咯血且胸片阴性肺癌病例,如果条件允许,应在咯血期间行纤支镜检查,以提高诊断阳性率。

参考文献

[1]刘跃建.对肺癌CT影像错误判断的分析[J].实用内科杂志,1994,4(14):236.

职业健康体检胸片表现及临床价值 篇6

关键词: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健康检查,胸片,肺纹理增多,肺功能

职业病危害不仅是当今社会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也是严重的社会问题。根据卫生部的统计,2014 年全国3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报告职业病29 972例,其中职业性尘肺病26 873 例,急性职业中毒486 例,慢性职业中毒795 例,其他职业病合计1 818 例[1]。为进一步探讨职业病健康体检中受检者的胸片表现规律和临床价值,对2015 年9 月份和10月份的职业病健康体检结果进行分类梳理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5 年9-10 月收集岗工人3 661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 068例,女593 例,年龄16~71 岁,平均30.5 岁,工龄1~10 年,均有明确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史,主要从事家具制作、油漆喷涂、电焊等工作,危害因素包括有机粉尘、无机粉尘和化学因素。

诊断标准:有关肺内小阴影的诊断依据《尘肺病诊断标准》GBZ 70-2009。

统计学方法:全部数据建立Excel数据库,采用SPSS 19.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统计方法包括一般性统计描述,χ2检验等。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职业健康体检受检者的胸片表现:对全部受检者的胸片结果进行归类,胸片结果显示异常的占全部体检人数的15.6%,胸片显示异常者主要分为5 大类,分别为肺纹理增多,肺内多发小阴影,其他肺内病变(包括肺内占位、炎症、结核等肺内器质性病变),胸膜胸廓病变(包括胸廓脊柱畸形、陈旧骨折等骨性胸廓病变),见表1。其中胸片表现肺纹理增多者约占全部异常结果的一半(47%,270/574),在不同职业病危险因素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8,P>0.05)。在接触无机粉尘的从业者中,胸片结果有肺内小阴影的比例要明显高于接触有机粉尘和化学因素的从业者(P=0.00,P<0.05),而接触有机粉尘和化学因素的从业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片显示有其他肺内病变的受检者中,祛除可以确定的肺内陈旧性病变外,需要复查或进一步检查的肺内炎症,结节或肿块病变仅9 例,占全部体检人数的0.25%。

肺纹理增多与肺功能之间的关系:胸片表现肺纹理增多的受检者肺功能异常率明显高于胸片表现正常的从业者(P=0.008,P<0.05),而在肺功能异常的构成比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P<0.05),见表2。主要表现为胸片显示肺纹理增多的从业者中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比例的增高和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比例的降低。

讨论

职业病危害因素对职业健康的影响:职业病危害因素是指来源于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或生产环境等对职业人群健康产生直接影响或造成潜在不良危害的环境因素。现有职业病危害因素共分为6 大类,460 种[2]。其中粉尘类和化学因素类是最主要的致病因素,致病率和致残率都较高。众所周知,人体在长期有毒有害气体的刺激下,会造成支气管壁炎性水肿增厚,伴痉挛收缩造成肺部出现弥漫的细索条状阴影,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刺激性咳嗽、咳痰、气急、胸闷等,胸片上主要表现为肺纹理增多、紊乱,临床通常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哮喘性支气管炎或间质纤维化。在本次研究中,我们通过对接触不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从业者胸片表现结果进行分析后发现,胸片显示肺纹理增多在胸片异常结果中占首位,而在不同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之间,肺纹理增多的构成比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各种职业病危害因素在体内早期的病理生理过程中相似有关。有害因素进入体内后会引起肺泡炎,继而累及肺间质、肺泡壁、小气道和微血管,使肺间质水肿,肺泡壁增厚,炎性细胞侵犯毛细血管壁,会造成血管炎和血管周围炎,这些病理改变早期在胸片上大多显示为肺纹理的增多、紊乱,继而肺内产生网格状改变,后期产生蜂窝状改变等等。肺内小阴影是职业病诊断中的重要影像学表现[3],在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在接触无机粉尘的从业者肺内小阴影的比例要明显高于接触有机粉尘和化学因素的从业者。这可能与不同职业病危害因素产生的后期病理改变不同有关。接触无机粉尘的从业者产生肺内小阴影的病理基础大多是以二氧化硅在体内引起矽肺结节的病理改变为主,而有机粉尘和化学因素胸片显示肺内小阴影的病理基础却是以肺腺泡结节或是断裂重叠的肺纹理为主。在本次研究中肺内新发炎症,结节或肿块的比例0.25%,低于相关报道指出肺部结节或肿块的检出率0.46% ~1.8%[4,5],可能是由于职业健康体检基本上为每年1次,所以在1年内新发肺内结节或肿块的比例较报道低。

胸片表现肺纹理增多的临床意义:在本次研究中,肺纹理增多约占胸片显示异常结果的50%,但一般认为肺纹理增多只是一种影像学描述,在临床上也没有一个客观的,可以量化的标准,所以很多学者认为其结果在体检过程意义不大[6],很多用人单位或个人会对体检结果中肺纹理增多的结论产生疑惑。为了探讨肺纹理增多的临床意义,我们将胸片显示肺纹理增多受检者的肺功能结果与胸片显示正常的受检者肺功能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为尽量减少由于观察者标准不同而引起的结果差异,经科内4名有经验的影像科医师讨论制作肺纹理增多标准片。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胸片表现为肺纹理增多的受检者肺功能异常率明显大于胸片表现正常的肺功能异常率,并且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的构成比在肺功能异常中明显提高,这也与职业病危害因素在体内产生的病理变化有关。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是由肺体积受限而引起的肺容量减少不伴随气体流量的下降,临床上最常见的疾病为间质性肺疾病[7]。而其病理变化引起的小叶间隔增厚,血管束的增粗,淋巴管的增粗都是引起肺纹理增多的原因。所以只有认真分析肺纹理增多的性质,并与其他X线表现和临床情况及技术条件结合起来综合考虑,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8]。有学者对78 例肺纹理增多病例进行追访后发现[9],有2例被诊断为尘肺病例,而12例接触刺激性气体的病理通过重点询问病史并结合肺功能检查,确认4 例与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关。由于在职业病诊断和鉴定过程中,只有肺部损伤达到一定程度才能诊断为职业病,但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一个由轻到重的过程,如果我们能在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从业者患病早期就进行适当的干预和监测,无疑将会大大减少职业病的发病率。

总之,X线胸片反映了肺内的器质性变化,而肺功能则反映的是肺的功能性变化,指标灵敏。所以如果将X线胸片结果结合肺功能进行认真分析,可以较早地发现接触职业病危险因素的从业者肺部的患病情况,继而进行适当干预,从而在机体发生不可逆损伤之前保护从业者,避免或减少职业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计生委.2014年全国职业病报告情况[J].2015-12-3.

[2]国家卫生计生委.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J].2015-11-17.

[3]王文献.肺间质性病变的影像学诊断和进展[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2012,5(6):40-42.

[4]付静,朱玲,张铁梅,等.健康体检人群中13361例胸部X线结果分析[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4,4(1):19-21.

[5]赵凯宇,李焕国,宣伟玲,等.健康体检人群中胸部X线检查结果分析[J].医疗卫生装备,2014,35(9):84-85.

[6]黎长富,刘红,魏军,等.DR数字化摄影示肺纹理增多CT扫描临床应用价值[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2,21(4):217.

[7]刘锦铭.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肺功能指标特点[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2,32(8):578-580.

[8]陆聪.职业健康检查中肺纹理增多的原因分析与探讨[J].医技与临床,2015,11(23):71.

上一篇:问题导学设计下一篇:孩子勤劳意识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