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孩子的应用意识

2024-09-29

强化孩子的应用意识(精选4篇)

强化孩子的应用意识 篇1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探索新型教学理念, 营造和谐文化氛围, 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改革, 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全过程, 改变传统教学方法, 发挥创新精神, 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实践,数学应用意识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定要以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为目的, 尽可能把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结合起来, 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使学生快乐地学习数学,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新知识的兴趣, 不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实效。利用多媒体的优势, 让学生在体验数学概念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 提高学习兴趣, 更深刻地理解相关内容, 优化教学效果, 增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自新课改实施以来, 一线教师积极构建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情境, 使传统的教学方式得到进一步改善, 把现代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 尽可能构建符合小学生心理特征和学习兴趣需要的教学情境, 营造有利于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氛围, 以先进的文化理念激发学生探索数学新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夯实基础知识, 培养良好思维习惯,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基础是成功的起点, 没有好的基础, 就不会有好的发展。因此, 我们必须抓好学生的基础, 特别是小学阶段, 绝不能让学生吃夹生饭, 尽可能让他们养成一次就弄明白的习惯。教育家洛克说:“事实上一切教育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培养人的良好习惯。”现实中人们常说, 习惯成自然。学习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 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教师应该从这样的高度看教育,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从以下方面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习惯。 一是提前预习的习惯;二是及时复习的习惯;三是善于提问的习惯;四是规范书写的习惯;五是关于倾听的习惯;六是持之以恒的习惯。

三、构建新型教学情境

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改革传统教育教学方式, 在课堂上创设新型教学情境, 在课外鼓励学生不局限于从书本上获取知识, 要学会在生活实践中发现数学问题。课堂教学以知识的传授为核心, 以教材和课堂讲授为重点, 重点讲授学科中固有的数学知识。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在逐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同时, 通过多媒体等教辅工具的使用, 构建适合于学生能力培养的新型教学环境, 使抽象的数学概念获得形象化的解释。教师通过构建教学情境, 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方式, 把数学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中的教学情境融合在一起, 有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实效。通过构建新型教学情境, 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组合, 使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及其内在规律, 从而实现对相关数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有效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为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提供了技术保障, 利用信息技术的方便、快捷等优势, 能够把常规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技术有效结合起来, 使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四、实施有效教学指导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做优秀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为学生自主学习做好科学有效的督导工作,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勤于实践。教师要对数学难题进行具体分析研究,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尽可能让他们自己主动探索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探索实践, 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在课外书籍或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过程中可以获取相关知识,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在相互探讨交流过程中积极探索, 从而提高数学能力。这样, 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 而是真真切切成为一项有趣的探索工作。诚然, 这需要教师极大的精神投入和全面付出。教师可与学生共同开发多种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 强化数学应用意识。教师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采取灵活变通和自由机动的教育教学方法, 尽可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逐步适应课堂教学的节奏, 消除他们对数学学科的厌倦心理, 使他们从内心深处接受趣味性的教学方法, 并且深深爱上数学课。教师在数学教学实践中要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应用能力为主, 以提高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为核心, 把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互动激励式教学方法贯彻到底。可配合特定教学情境详加讲解, 使全体学生掌握数学教学内容的重点, 有针对性地实施个性化教学指导, 以此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该把成功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数学教学实践的全过程, 构建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和思维习惯的教学情境, 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与教育专家的理论紧密结合起来, 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 融会贯通, 积极探索有效教学方法用于指导教学实践。只有在成熟理论指导下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严培朝.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J].甘肃科技, 2010 (12) .

[2]吕长胜.使教学中的数学生活化[J].科教文汇 (上旬刊) , 2008 (01) .

[3]潘永杰.寻求数学化与生活化的和谐统一[J].教学月刊 (小学版) , 2006 (06) .

[4]史双芹.小学数学教学应体现生活化[J].中国校外教育 (理论) , 2008 (04) .

强化孩子的应用意识 篇2

强化数学课程中的应用意识

数学课程改革的思路之一就是数学课程应强化应用意识,允许非形式化,这是我们改革数学课程的关键之处.数学课程贯彻此精神,可望缩短学生发展必经的历程,尽快进入现代化前沿,适应21世纪对学生的要求.

事实上,数学课程中强化数学的应用意识早已成为发达国家的共识.而我国目前数学课程中数学应用意识却十分淡薄,与世界数学课程发展的潮流极不合拍.事实上,数学及其应用曾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传统科学之一,以实用性、计算性、算法化以及注重模型化方法为特征的中国古代数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达千余年之久.但遗憾的是,具有应用功能的传统数学没有被及时纳入教育内容,或引发出必要的数学课程,因此它的发展和成就失去了传播的根基和土壤,随着社会的演变逐渐被人们所丢弃.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数学课程的建设主要是折衷地采用外国的研究成果.在应用方面,由于没有做适合于我们文化背景的贴切转换和补偿,造成应用意识的继续失落.当前,我国数学教材中的习题和考题多半是脱离了实际背景的纯数学题,或者是看不见背景的应用数学题.这样的训练,久而久之,使学生解现成数学题的能力很强,而把实际问题抽象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却很弱.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我们重建的数学课程应该注意将民族的数学应用成果及时纳入教育内容.在课程中及时增加反映在社会发展中的应用知识,并研究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对策,从而达到数学课程改革与社会进一步相一致.数学课程中强化“应用”既是一个复杂问题,又是一个长期未能解决好的问题.“应用”在数学教育中有许多解释,有些人为的非现实生活的例子,也可能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也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技能,不能一概否定.还有一类传统的例子是过分“现实”的,如直接从职业中拿出来的簿记、税收;如联系特殊地方工业的“三机一泵”.这就有一个“谁的现实”问题,这些例子只是社会的一些特殊需要,不足取.数学的重要性主要不在于这样的“应用”,它不可能总是结合学生的“现实”.正如卡尔松(Carson)所言:“现实是主体和时间的函数,对我是现实的,对别人未必是现实的;在我儿时是现实的,现在不一定再是现实的了”.

前面说的都是“现实”例子用来为数学教学服务,当数学用来为现实服务时,即当我们用数学解决问题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它是用数学去描述、理解和解决学生熟悉的现实问题.这种问题不仅有社会意义,而且不局限于单一的教学,还要用到学生多方面的知识,在这方面英国数学课程设计中的课程交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所谓课程交叉就是在某学科教学过程中,突出该学科与现实生活以及其它学科的联系.英国的数学课程交叉主要表现为:从现实生活题材中引入数学;加强数学与其它科目的联系;打破传统格局和学制限制,允许在数学课程中研究与数学有关的其它问题等.

数学课程中强化“应用”意识,落实到具体,必须在教材、教学、考试等方面都要增加用数学的意识.用数学的什么呢?可分为如下三个层次:

用结论用数学的现成公式,这是最低层次,人们最容易看到的地方.

用方法如方程的方法、图表的方法、分析与综合逻辑推理的方法等.

用思想

研讨问题的一般过程,观察、分析、试验;从需要与可能两个方面考虑问题;逐步逼进;分类与归一;找特点、抓关键;从定性到定量等.通过用数学,学生才能理解知识、掌握知识;通过用数学,才能训练学生的思维.

值得指出的是,与课程中强化数学的应用意识相关的一个问题就是允许非形式化.首先,应恰当掌握数学理论形式化的水平,加强对理论实质的阐述.我们非常赞同“允许非形式化”的观点,“不要把生动活泼的观念淹没在形式演绎的海洋里”,“非形式化的数学也是数学”.数学课程要从实际出发,从问题出发,开展知识的讲述,最后落实到应用.例如,极限概念可以在小学圆面积公式、初中平面几何中圆周率的近似值的求法、高中代数等比数列求和等处逐步孕伏,在学微积分时正式引入.只要不在形式化上过分要求,学生是不难接受并能加以运用的.其次,应恰当掌握对公式推导、恒等变形及计算的要求.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二十一世纪对手工计算的要求大大降低.从增强用数学的意识讲,也应降低对公式推导与恒等变形的要求,否则没有时间来讲应用.要充分利用几何直观,形象地加以说明.否则应用的重点难以突出,生动活泼的思维会淹没在繁难的计算和公式推导中,“增强用数学的意识”就会落空,学生思维水平也不会提高,新内容的引入将障碍重重.

在此笔者要强调的是,要使数学课程中应用意识的增强落到实处,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数学课程应对数学建模必须给予极大的关注.数学模型是为了一定的目的对现实原型作抽象、简化后所得的数学结构,它是使用数学符号、数学式子以及数量关系对现实原型简化的本质的描述.而对现实事物具体进行构造数学模型的过程称为数学建模.也就是说,数学建模一般应理解为问题解决的一个侧面、一个类型.它解决的是一些非常实际的问题,要求学生能把实际问题归纳(或抽象)成数学模型(诸如方程、不等式等)加以解决.从数学的角度出发,数学建模是对所需研究的问题作一个模拟,舍去无关因素,保留其数学关系以形成某种数学结构.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建模则是一种技术、一种方法、一种观念.

数学课程内容应是数学科学内容的“教育投影”,数学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迫切要求数学课程作出反应.人们发现,这些应用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把非数学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借助于数学方法获得解决.因此,数学模型作为一门课程首先在一些大学数学系里被提倡.后来,人们又发现,传统的中小学数学课本中的应用仅仅是:把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商业、贸易和手工业中的问题用一定程序表达,内容只涉及计数、四则运算和测量等.这种应用无论是方式还是内容,与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相比,相差甚远.于是数学建模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在中小学受到重视,通过“做数学”达到“学数学”的目的.

目前从整个范围来看,世界各国课程标准都要求在各年级水平或多或少地含有数学建模内容,但各国的具体做法又存在着很大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两分法

数学课程方案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主要处理纯数学内容;后一部分处理的.是与前一部分纯数学内容相关的应用和数学建模,它有时是现成模型结果的应用,有时是整个建模过程.这种做法可简单地表示为:数学内容的学习→数学应用和建模.

(2)多分法整个教学可由很多小单元组成,每个单元做法类似于“两分法”.

(3)混合法

在这种做法里,新的数学概念和理论的形成与数学建模活动被设计在一起相互作用.这种做法可表示为:问题情景的呈现→数学内容的学习→问题情景的解决→新的问题情景呈现→新的数学内容的学习→这个新的问题被解决→……

(4)课程内并入法

在这种做法里,一个问题首先被呈现,随后与这问题有关的数学内容被探索和发展,直至问题被解决.这种做法要注意的是,所呈现问题必须要与数学内容有关并容易处理.

(5)课程间并入法

这种做法类似第(4)种,但又不完全相同,主要因为所呈现问题的解决所需要的知识未必主要是数学知识,可能是其它科目知识,数学已与其它科目融合成一体,不再单独成一科.显然,这种做法就是“跨学科设计教学法”.

上述做法孰优孰劣?一般很难直接评判,只能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做法.现在有一种愿望:在中小学引进跨学科的、以社会为基础的设计工作,在这种设计工作中,学生会看到数学如何才能够应用到真正的“现实生活”问题上去.并且可望获得进一步学习的动力,会自然也产生建立“数学模型”的机会,实际上关于数学建模的学习包括了各种水平的活动.现在有必要研究许多模型,明确“数学模型化”的确切意图.二十世纪的一个重大挑战不仅是提供在学校能够学的应用的实例,而且是更深入地研究各种类型应用的教育目的和正确性,所以学生如何应用数学必定是二十一世纪的一个主要目标.

参考文献

〔1〕丁尔升等著.中学数学课程导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269

应用“强化”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篇3

从这天起妈妈发现妞妞不仅没有停止说脏话,还越学花样越多。而最让妈妈无法轻松的是,幼儿园老师反映说,妞妞在幼儿园几乎不会说脏话。可为什么她在家里却脏话连篇呢?

说脏话这一类行为,在教育上被称为不当行为。妞妞出现说脏话这一不当行为,本来是她语言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般来说,孩子学说脏话本无恶意。上幼儿园时期的孩子,语言模仿能力非常强,而他们对语言的评价能力又十分低,所以他们会不分好坏地模仿。但妞妞在家里说脏话的情况有增无减,却是妈妈反应不当的结果。

妞妞是个全托的孩子,每周只跟父母在一起生活两天。而这两天,父母又经常忙着加班或做家务,无暇陪伴妞妞。因此,妞妞缺乏父母足够的关注和关心,当妞妞发现某些语言居然能使妈妈关注自己,甚至愿意陪伴自己的时候,为了得到这来之不易的关注和陪伴,她就开始重复这些威力无穷的语言。妞妞说出来的是恼人的脏话,表达的却是她得到关注与陪伴的心理需求。、

心理名词解释:行为的强化

行为心理学家把妞妞说脏话这一不当行为出现频率的增加称为“行为的强化”。而妈妈给予妞妞的关注与陪伴满足了妞妞的心理需要,造成了行为的强化,这些关注与陪伴就是强化物。

通常而言,强化有两种:正强化和负强化,相对应的,强化物也有两种:正强化物和负强化物。

正强化是指,在某一行为出现后,马上利用正面的、让人愉快的事物来满足孩子的需要,从而提高孩子重复获得满足的行为的频率。其中,正面的、让人愉快又能满足孩子的事物,就是正强化物。

负强化是指,当孩子做出某一行为后,马上满足孩子不为负面的、让人厌恶的事物所困扰的需要,撤销那些负面的、让人厌恶的事物。从而提高孩子重复获得满足行为的频率。其中,负面的、让人厌恶的,其消失能满足孩子需要的事物,就是负强化物。

不管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都是令人愉快的,其结果都是行为频率的增加,帮孩子养成好习惯;不管是呈现正强化物,还是撤销负强化物,其特点都是能使孩子得到满足。

举个例子:

孩子认真地扫了一次地,爸爸妈妈马上通过表扬、赞赏、感谢等来肯定孩子的行为,这就是正强化。表扬、赞赏、感谢等就是正强化物。只要孩子想要得到更多这样的肯定,他认真扫地的行为就会增加。

因为不按时完成作业而被禁止看电视一周的孩子,在他第二天能按时完成作业后,把不许看电视的禁令缩短为六天,这就是负强化。禁止看电视就是负强化物。孩子尝到了按时完成作业的甜头,他就会更多地按时完成作业。

通过控制强化改善宝宝的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要对行为进行控制,首先就要对强化进行控制。因此,对强化的控制,是塑造孩子行为的有效方法。上面提到的行为问题,都可以通过控制强化来得到改善。

在妞妞的问题上,要纠正妞妞说脏话的行为,妈妈可以通过三个方法来控制其强化效果。

第一是对妞妞说脏话的行为不予过分关注,使其得不到强化:

第二是在妞妞出现良好行为时,及时给予关注,而不是把好的行为当成应该的,不需要关注的,从而强化良好行为,也使妞妞明白,获得关注的方法是表现良好,而不是做出不当行为;

第三是平时增加对妞妞的关注和陪伴,妞妞平时得到的关注(包括良好行为出现时得到的)已经能够满足其需要,她也就不需要依赖说脏话来获得关注了。通过妈妈对自身强化行为的控制,妞妞的行为也将得到改善,良好行为会被强化,不当行为会减少。

强化在行为塑造上的效果是明显的,对良好行为进行强化,就能提高良好行为出现的频率,从而慢慢养成良好的习惯。运用强化的方法时,必须了解以下四点:

正强化效果常优于负强化

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正强化的效果往往比负强化好得多。因为运用负强化的方法,首先要有孩子厌恶的事物存在,这样孩子的情绪会受到一定影响。由于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弱,之前的困扰有可能因为压抑而对孩子产生心理损伤,造成难以消除的心理影响。即使行为被塑造好了,但心灵却受到了伤害,这种行为塑造效果也是不可取的。所以,心理学家建议:多用正强化,慎用负强化。

选对强化物,才有强化效果

在选择强化物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孩子的需求来进行衡量。我们常说,孩子都喜欢表扬,但如果平时父母对孩子的表扬就已经泛滥了,孩子对父母的表扬已经没有感觉了,那么希望通过表扬来强化孩子的特定行为,就很难得到效果。

只有当父母能真正明白孩子想要怎样的满足,并发掘出达到这种满足的事物和方法,才能使强化的效果真正地产生。

强化需要有效率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强化必须在行为结束后马上进行。强化和行为在邻近的时间发生,它们之间的联结容易发生且易于牢固。比如,孩子这一天主动把房间收拾干;争了,父母对此十分满意,却在三天之后才对孩子主动收拾的行为进行肯定和表扬,那么这个表扬的强化效果,将远远比不上当天,特别是在孩子收拾结束后就给出的肯定和表扬。孩子越小,这种特点会越明显。

强化必须重复发生

强化孩子的应用意识 篇4

确定内容把握重点走进自主学习

魏书生说, 自学能力是具有不同层次的主题范畴, 是较为复杂的特殊能力。这就不能幻想通过一两次自学行动的过程使学生具备这种能力……这就说明“自主学习”是一种长期而复杂的工程, 在走进自主学习之前, 必须确定内容, 把握重点, 有序实施。为此, 我们设定了自主学习“定盘星”。⑴三要素:文本学习, 实践学习, 拓展学习。做到把握要素, 开阔视野。⑵三策略:大预习, 中预习, 小预习。做到建构知模, 先入为主。⑶三层次:基本学习, 有效学习, 高效学习。做到循序渐进, 逐渐深化。⑷三形式:先学后教, 导生助学, 优化小组。做到互相支持, 知己知彼。⑸三方法:自主学习, 探究学习, 合作学习。做到掌握方法, 学会学习。⑹三训练: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 综合实践。做到学有所获, 全面发展。⑺三目标:个性发展, 同步发展, 持续发展。做到明确自我, 均衡发展。这七项内容是走进自主学习的“通行证”, 当熟练掌握并恰当应用时, 全面开展自主学习, 就不会“纸上谈兵”。为此, 我们对自主学习的专项训练, 达到两年之久。这正是对魏书生“经验”与“积累”的应用, 为实施自主教育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构建模式拓展路径实施自主学习

魏书生认为“自学过程好像点, 自学习惯好像线, 线才能组成面, 最终构成自学能力的体。培养自学习惯是提高自学能力的关键, 这个关键一接通, 学生大脑这部机器就持久地运转起来了”。依据这一论述, 我们在自主学习的“点、面、体”上, 进行了系统实验。第一, 五种自主学习模式。⑴教师指导下的课堂“五环节”自主学习模式:激趣自学→导学定标→自主探究→评议归纳→拓展训练。⑵学生与家长“五步”研究性学习模式:确定学标→合作探究→交流讨论→精点归纳→深化学习。⑶课外小组“六步”合作学习模式:定标自学→组织讨论→启发质疑→合作交流→理解内化→综合实践。⑷学生独处“六步骤自主学习模式:自定学标→自读质疑→细读消化→自我反馈→练习运用→拓展延伸。⑸学生课堂“六步”自主学习模式:自学→交流→质疑→拓展→检测→总结。这五种模式涉及学生整个学习区, 体现了“自主学习的参与性, 自主学习思维活动的贯穿性, 自主学习对策的有效性, 自主学习的激励性, 自主学习的目的性, 自主学习的选择性, 自主学习的创新性, 自主学习的控制性, 自主学习的协作性, 自主学习的永恒性”等十大特征。第二, 五种导学课堂。⑴和谐课堂。师生和谐, 生生和谐, 在和谐中师生快乐的“导”与“学”。⑵基本课堂。以课堂导学基本要求为标准, 扎实基础。⑶有效课堂。以每节课学生掌握知识, 应用知识为目标, 各类学生都有收获。⑷高效课堂。学生学习没压力, 没负担, 教学质量高, 学生愿学。⑸活力课堂。师生融合, 导与学效率高。这五种导学课堂, 使课堂发生三种转变, 即教师的“教”向“导”转变, 教案变为导学案;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 预习变为学案;“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转变, 教知识变为传学法。第三, 五种自主学习方法。⑴独学。培养学生独处的学习能力。⑵组学。传授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⑶群学。寻求学生群体学习的途径。⑷助学。教给学生兵教兵的策略。⑸导学。优化教师课堂导学的措施。这五种学习方法获得了三项成果, 即每一个学生都掌握了一种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 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发展, 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适应性教育。这种务实性的实践, 突出了课内外自主学习重点, 通过模式训练, 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时得到发展, 增强了学生个体筛选知识信息的能力, 提升了学生、教师、伙伴、家长的合作探究水平, 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及学校、家庭的自主学习指明了方向, 是有效学习的高效策略, 学生直接受益, 适应学生心理, 学生愿意“买账”, 自觉接受, 非常喜欢。

提取精华创建特色深化自主学习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 我们以魏书生“勤于研究, 善于总结, 大胆创新”为信条, 采取边实践边总结的方法, 构建了“导”与“学”三个方面的个性化内容。第一, 开放课堂, 突出三个项目。⑴开放课。几年来, 我们始终坚持每天一节开放课, 学期初做计划, 实施每天课堂开放制。实施过程中, 以年部学科教师为主, 教师参与率100%, 做到听、评、议相结合, 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导学能力。⑵示范课, 把校本各学科优秀教师组成名师队, 实施每月学科课堂示范导学制。十名校本名师, 涉及全部学科, 参与听评课的教师达到100%, 对各科教师自主学习课堂导学起到了引领作用, 效果显著。⑶交流课, 为形成教师支持、学科支持的研究氛围, 在年部实施学科教师交流作课制。重点是同学科、跨学科教师“交流作课”与“走班作课”。每学期由年部组织安排, 每年部不少于六组, 十二人次。让教师在交流与相互支持中, 获取信息, 强化专业素能。通过大量循环,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及教师的相互适应能力。第二, 研究课堂, 突出三项研究。⑴集体教研课。各年部每周开展两次集体教研课, 做到首先集体研究教学设计, 然后集体走入课堂研究导学过程, 最后集体研讨评议。通过反复研讨, 创建了集体教研流程, 对上好每一节课起到了保障作用。⑵导生助学课。在3~6年级开展学生助学制。每学期每班导生助学5节, 采取合作助学、独立助学的方式, 让优秀学生把自主学习时所获得的知识与经验传递给伙伴, 起到激励自主学习的作用。⑶入班调研课, 采取三个渠道调研。 (1) 年部入班调研。年部主任、副主任每周入班调研至少一天, 对同学科教师、学生的导学情况进行研究, 做到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 (2) 办公室人员入班调研。办公室全体人员按所负责的工作走进班级, 每周不少于两天, 与师生一起研究、探索、寻求有效管理的方法, 做到了解情况, 及时调控。 (3) 校长入班调研。每周不少于三天, 与师生一起潜心研究教育教学与管理, 研究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 研究素质教育与减负增效, 做到实事求是, 大胆创新。采取“一线工作法”, 直击教育教学问题, 为师生综合素质提高探索出一条高效之路。第三, 先学后教。魏书生在二十几年前就实施了“先学后教”的自学方法, 他认为, “先学后教”能在第一时间掌握学情, 能为后续教学提供“教什么”的依据。于是, 几年前, 我们也开始了“先学后教”的实验, 从中高年级开始, 采取三种方式进行。⑴全册教材“先学后教”。利用寒暑假, 给学生有计划地安排学习全册教材的任务, 学期开学第一天举行“先学后教”检测, 以全面掌握学生对新教材的理解程度, 在后续教学中, 易于做到有的放矢。⑵单元“先学后教”。利用“双休日”适当给学生安排单元学习内容, 采取“组学”方式, 让学生了解单元知识重点。然后, 在单元授课前,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交流, 重点介绍已学会的知识与存在的问题, 通过认真归纳, 教师做到心中有数。⑶新课“先教后学”。利用新课前的时间, 有计划地给学生自学提示, 让学生学习新课具体内容, 重点找出知识点与新旧知识的联系。课前教师组织学生课上讨论, 分享成功与快乐, 解决疑难问题。“先学后教”能摸清学生掌握、理解、应用知识的能力, 是成功的导学策略。如果恰当地应用这三种做法, 坚持永恒, 就形成了自主学习的特色, 就会实现魏书生“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目标。

上一篇:连接头的刚度下一篇:社区强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