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豁达胸怀(精选16篇)
如何培养孩子的豁达胸怀 篇1
如何培养孩子的豁达胸怀
有的妈妈妈说,自己的孩子太“小心眼儿”了,容不得别人一点点批评,容不得别人一点点缺点。那么,怎么样能让宝宝做到“宰相肚子能乘船”呢?
其实,“小心眼儿”是一种进步
CASE1:妈妈带着未满4岁的丹丹参加学校组织的亲子活动。当老师安排小朋友以两个人一组完成搭积木的活动时,丹丹拒绝与身边穿着旧衣服的男孩合作,她甚至皱着眉头对妈妈说:“我不跟他一组,我不喜欢他穿的旧衣服。”
丹丹妈妈担心这些话被男孩听到后会影响他的自尊心,急忙把女儿拉出教室,并在走廊里严厉训斥她:“你怎么可以说这样的话?”此时,丹丹只是茫然地看着妈妈不做声。
成长提示:对于丹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表现出如此“无情”一点也不奇怪,这也是成长的一种。因为他们已经能够注意到他人身上不同于自己的特性。发现自己与别人的区别也是形成自我的一个过程。
CASE2:4岁的宝儿从幼儿园回家就一直闷闷不乐的,妈妈给他买糖果,他也不乐意。妈妈很奇怪,就问宝儿为什么不开心。宝儿说,今天老师今天给小朋友们分水果,由于数量不够,在无意中就给宝儿分了一个比较小的。其他同学笑话宝儿。宝儿很不开心,他觉得老师是不喜欢他了。妈妈就郁闷了,孩子怎么这么多心思啊,不就一个苹果吗,都想这么多。
成长提示:对宝儿而言,分苹果是“大事”,这预示这老师对自己的评价。这也代表,小朋友有了新的需求:被喜爱、被尊重。这是形成独立人格的一个重要过程。这时的“小心眼”不代表他不宽容,只是代表他对“尊重”、“被爱”的渴求。
如何让宝宝学会“宽容”
为孩子树立榜样
孩子的宽容之心最主要的来源就是家人。孩子最初是从爸爸妈妈那里学习待人接物的方式的。妈妈宽容、大度、遇事不斤斤计较,与邻里、同事之间融洽相处,孩子自然就会学着妈妈的样子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宽容、乐于与人相处。
对孩子也宽容
如果孩子不小心犯了诸如打破杯子这样的小错误,妈妈是告诉孩子,其实妈妈有时也会犯这样的无心之错,只要下次小心就可以避免,孩子会从中体会到宽恕别人的好处。从原谅孩子的错误开始,用宽容的心去引导他认识自己的错误,让孩子知道,解决问题的办法除了批评、惩罚以外还有宽容。
教孩子学会心理换位
心理换位是指当双方产生矛盾时,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思考对方何以会如此行事、如此说话。如果真的能够做到这一点的话,就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矛盾。许多孩子只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习惯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而要消除这种现象的办法就是“心理换位”。
教孩子接纳别人的缺点
有缺点和不足乃是人性的必然。和同学相交,和朋友相处,完全没有必要求全责备,完全可以求同存异,只要同学和朋友的缺点不是品质方面的,不是反社会的。对于朋友的缺点和不足,对于同学心情不好时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没有必要事事计较。
让孩子多与同伴交往
宽容之心是在交往活动中培养起来的。孩子只有与人交往,才会发现每个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都要犯或大或小的错误,只有学会容忍别人的缺点和错误,才能与人正常交往,友好相处。也只有通过交往,孩子才能体会到宽容的意义,体会到宽容带来的快乐。
鼓励孩子“纳新”和处变
宽容不仅体现在对“人”的态度上,也表现在对“物”和“事”的态度上。父母要引导孩子见识多种新生事物,让孩子喜欢并乐意接受新生事物,允许孩子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这样能让他更好地承受事物所发生的意想不到的变化,善知变和应变。
学会宽容,其实是一个非常深奥的课题。它是需要我们学习一辈子。对于孩童而已,做到宽容,并不容易。孩童的世界是黑白分明的,要他理解“宽恕”别人的错误,是非常困难的。要让他们学会宽容,应先由对他宽容做起。一面要求他对别人宽容,一面对他是吹毛求疵,这是不够说服力的。而我们的耳提面命反而会给我们很大压力。我们不妨,也宽容一点,给他们一个成长的空间,这也是给我们自己一个休息的空间。至于成长需要走的弯路,他们如我们从前,终需要一一走过。
如何培养孩子的豁达胸怀 篇2
那如何来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呢?卢梭曾说:“读书不要贪多, 而是要多加思索。”鲁迅说:“读死书是害己。”朱熹说:“读书有三到, 谓:心到、眼到、口到。”陶渊明说:“好读书, 不求甚解;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在读书方法中梁启超最推崇的读法是抄录和笔记。总之, 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 不仅是要培养他们动眼, 还要引导他们动口、动手、动脑。
下面将我的如何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的一些体会与大家一起分享和共勉。
一、打造书香环境, 营造读书氛围
要想让孩子有阅读兴趣, 首先做父母的先要对阅读充满兴趣。很难想象, 一个不爱阅读的家长如何来培养一个爱阅读的孩子。父母在一旁玩手机、玩电脑、看电视, 嘴巴里却命令孩子专心看书, 这样孩子会怎么想呢?孩子会心甘情愿的认真去看书吗?孩子只会觉得你是在娱乐, 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却要他去做一件苦差事, 一件他不想做, 而又不得不做的事。久而久之, 孩子会产生一种抵触情绪。我从来不敢低估孩子们的认知能力, 他们有他们的理解方法, 也有他们观察世界的模式, 当他们看到父母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 也就会跟着去效仿。
二、启迪读书愿望, 提高读书品位
另外, 我个人觉得, 家长对于孩子读书的目的不要太功利。现在图书市场上的一些教材, 在编写格式上, 看上去都很严谨。一本书分为几个单元, 每个单元的重点是什么, 全都规定得清清楚楚。家长们看到这样的书就会觉得“这本书提高能力, 那本书开发智力, 读这样的书孩子成绩一定提高得很快。”这种想法不可取。我们观察世界的模式, 已经在长期社会的侵染中, 丧失了思维的敏锐力, 我们只会用固有的思维模式去思考。
三、家校共同努力, 培养阅读兴趣
兴趣是什么?兴趣是对某种事物感觉喜爱的情绪。良好的读书习惯主要是让孩子从根本上喜欢读书, 让他感受到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 而是以读书作为快乐, 从书本中汲取营养, 获取精神上的陶冶。
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 不仅仅靠老师在学校中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 这也和父母的陪伴是分不开的。孩子们无论大小, 都喜欢听大人们绘声绘色地讲故事。年龄小的幼儿, 建议晚上睡觉前至少有15分钟父母为孩子读书的时间;上小学低年级时, 孩子学了拼音后便可以开始自己用拼音去读书, 但是必须家长坚持陪伴, 同孩子一起读书, 保持着共同读书的习惯;到了中高年级时, 孩子的自主选择能力也强了点, 家长就可以和孩子一起去书店选购孩子喜欢看的书, 有时他想买的书, 不一定是家长觉得他应该看的, 但应该了解一下孩子为什么选择这样的书, 也许是其他同学爱看的, 或者是平时老师在学校所提到的, 或是他从其他途径得知的, 只要他自己喜欢, 就让孩子挑选。让孩子博览群书的目的, 不仅仅是为了拓宽知识面, 扩大孩子的视野, 丰富孩子的言语词汇, 更主要的是为了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除了让孩子自主地选择图书, 还要让孩子学习制定读书计划———每天要有固定的读书时间;而孩子在读书中遇到的问题, 家长不要急于回答, 一定要鼓励孩子自己解决, 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到了高年级, 就引导孩子做读书笔记, “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送给孩子一本精美的笔记本, 让孩子摘抄好词佳句, 要让孩子体会到书本是香的。
对于学校所举办的“读书节”活动, 家长一定要鼓励孩子积极参与, 有条件的话家长也应该陪同孩子参加这样的活动, 这样更容易激发了孩子对读书的热情。对于孩子而言, 能够从小体味到读书是快乐的事情, 从而终生享受书籍所带来的无穷乐趣, 这便是学校与家长所共同给予孩子童年最好的礼物。
四、巧用书本奖励, 激励孩子多读书
每逢孩子们欢庆“六一”时, 我都要提前走进书店精心的为我们班的孩子们购买一本具有儿童特色的读物, 拿回家还要认真地为孩子们留言:“XX小朋友:祝你六一儿童节快乐”、“又过了一年, 你也长了一岁, 愿你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等话语, 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结合男孩女孩的不同特点, 分别给他们购买了杨红樱写的《男生日记》和《女生日记》, 他们在看书的过程中不断的产生共鸣, 提高了阅读兴趣。具有好奇心的他们在看完一本后, 又男生女生交换看, 这样一来, 让他们互相了解男生女生的世界, 也对彼此有了不同的理解。
总之, 兴趣是培养的, 而不是强迫灌输的。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 而是一个持续的长久的工程。在培养孩子读书兴趣的过程中, 家长和老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定要有耐心, 多引导, 多鼓励, 通过言传身教, 用自己的兴趣来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
我们改变不了社会,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来提高自己的修养, 培育自己的性情, 启迪自己的智慧;我们可以从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来让孩子的心灵健康成长, 让他们从最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汲取甘泉获得滋润。
参考文献
[1]张道芹.中学课程辅导.阅读——从低年级开始, 2013, 8.
豁达的胸怀应如何培养? 篇3
其实,“小心眼儿”是一种进步
CASE 1:妈妈带着未满4岁的丹丹参加学校组织的亲子活动。当老师安排小朋友以两个人一组完成搭积木的活动时,丹丹拒绝与身边穿着旧衣服的男孩合作,她甚至皱着眉头对妈妈说:“我不跟他一组,我不喜欢他穿的旧衣服。”
丹丹妈妈担心这些话被男孩听到后会影响他的自尊心,急忙把女儿拉出教室,并在走廊里严厉训斥她:“你怎么可以说这样的话?”此时,丹丹只是茫然地看着妈妈不做声。
成长提示:对于丹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表现出如此“无情”一点也不奇怪,这也是成长的一种。因为他们已经能够注意到他人身上不同于自己的特性。发现自己与别人的区别也是形成自我的一个过程。
CASE 2:4岁的宝儿从幼儿园回家就一直闷闷不乐的,妈妈给他买糖果,他也不乐意。妈妈很奇怪,就问宝儿为什么不开心。宝儿说,今天老师今天给小朋友们分水果,由于数量不够,在无意中就给宝儿分了一个比较小的。其他同学笑话宝儿。宝儿很不开心,他觉得老师是不喜欢他了。妈妈就郁闷了,孩子怎么这么多心思啊,不就一个苹果吗,都想这么多。
成长提示:对宝儿而言,分苹果是“大事”,这预示这老师对自己的评价。这也代表,小朋友有了新的需求:被喜爱、被尊重。这是形成独立人格的一个重要过程。这时的“小心眼”不代表他不宽容,只是代表他对“尊重”、“被爱”的渴求。
如何让宝宝学会“宽容”
为孩子树立榜样
孩子的宽容之心最主要的来源就是家人。孩子最初是从爸爸妈妈那里学习待人接物的方式的。妈妈宽容、大度、遇事不斤斤计较,与邻里、同事之间融洽相处,孩子自然就会学着妈妈的样子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宽容、乐于与人相处。
对孩子也宽容
如果孩子不小心犯了诸如打破杯子这样的小错误,妈妈是告诉孩子,其实妈妈有时也会犯这样的无心之错,只要下次小心就可以避免,孩子会从中体会到宽恕别人的好处。从原谅孩子的错误开始,用宽容的心去引导他认识自己的错误,让孩子知道,解决问题的办法除了批评、惩罚以外还有宽容。
教孩子学会心理换位
心理换位是指当双方产生矛盾时,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思考对方何以会如此行事、如此说话。如果真的能够做到这一点的话,就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矛盾。许多孩子只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习惯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而要消除这种现象的办法就是“心理换位”。
教孩子接纳别人的缺点
有缺点和不足乃是人性的必然。和同学相交,和朋友相处,完全没有必要求全责备,完全可以求同存异,只要同学和朋友的缺点不是品质方面的,不是反社会的。对于朋友的缺点和不足,对于同学心情不好时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没有必要事事计较。
让孩子多与同伴交往
宽容之心是在交往活动中培养起来的。孩子只有与人交往,才会发现每个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都要犯或大或小的错误,只有学会容忍别人的缺点和错误,才能与人正常交往,友好相处。也只有通过交往,孩子才能体会到宽容的意义,体会到宽容带来的快乐。
鼓励孩子“纳新”和处变
宽容不仅体现在对“人”的态度上,也表现在对“物”和“事”的态度上。父母要引导孩子见识多种新生事物,让孩子喜欢并乐意接受新生事物,允许孩子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这样能让他更好地承受事物所发生的意想不到的变化,善知变和应变。
小编手记:
学会宽容,其实是一个非常深奥的课题。它是需要我们学习一辈子。对于孩童而已,做到宽容,并不容易。孩童的世界是黑白分明的,要他理解“宽恕”别人的错误,是非常困难的。要让他们学会宽容,应先由对他宽容做起。一面要求他对别人宽容,一面对他是吹毛求疵,这是不够说服力的。而我们的耳提面命反而会给我们很大压力。我们不妨,也宽容一点,给他们一个成长的空间,这也是给我们自己一个休息的空间。至于成长需要走的弯路,他们如我们从前,终需要一一走过。
如何培养孩子的品德 篇4
培养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品德,使他们成长为一个能干的、健全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孩子。
一 培养诚实、守信的品德。孩子是否有诚实守信的的品德,直接关系到孩子将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人生,也关系到他人将对其行为作出何种评价的问题。为此,作为父母,应利用有关报道以故事形式讲给孩子听,鼓励孩子养成诚实品德,培养识别他人不诚实行为的能力。
二 培养自尊自信的品质 自尊就是尊重自己,不应利益关系而卑躬屈膝,也不容许别人歧视侮辱的一种心理状态。父母应给年少的孩子提供一些增强自信的机会。如与孩子一起游戏时,有意识地给孩子创造一些获胜的机会。在日常生活中,突出孩子独特的优点等,这些做法都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成功感,从而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培养守时、高效的品质。合理地安排时间,高效率地利用时间是学习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能力。在家里父母要帮助孩子克服做作业拖拉,生活作息不守时的坏习惯,养成雷厉风行,干脆利落的好习惯好作风。
四 培养助人为乐、与人分享的品质。家庭是培养孩子爱心的重要场所。父母应让孩子懂得让有困难的人分享自己的奉献,将有利于孩子能成为一个有同情心和责任感的人,这对孩子塑造完美人格和未来参加社会活动具有无可估量的作用。
如何培养孩子的礼仪 篇5
有的父母,给孩子讲过《孔融分梨》的故事,与小朋友要互相谦让;书本上的说教,也讲了很多,而孩子只记住了故事,却依然不会在生活中应用。
孩子的学习,需要在真实的场景中学习,尤其父母自己去践行,给孩子直接地示范。
过马路,遇到红灯,父母主动在路边停下来,孩子自然就会学会过马路的礼仪;如果父母看看路上车不多,就闯红灯过马路,那么,孩子很难养成过马路的礼仪。
父母从来不排队,无论在超市付款、在地铁候车、还是在肯德基点餐,都是能挤则挤,那么,孩子自然也不会排队。
孩子看过书上、电视上的许多礼仪知识,父母也陪伴着孩子一起看过、讲过,但是,如果不与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这些都只是美好的“故事”,与真正的教育无关。
如果父母自己不在意于礼仪,那么孩子也很难成为有教养的人。
因为孩子的家庭礼仪,一般在3岁前养成;孩子的社会礼仪,一般在6岁前养成;而这个阶段,孩子的礼仪,主要来自向父母的学习。
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篇6
一、培养孩子独立意识的必要性
首先,独立自主是孩子自身心理发展的需要。在成长过程中他是主体,教育者无论是家庭养育者还是学校教师只是指导者、监督者。所以我们成人先要从观念上明确孩子既是和我们相对的平等主体,要尊重他自身的成长特点;又要明确我们的引路人身份,在必要的时候给予指点、建议、协助,而不是大包大揽。正如蒙台梭利所说“教育首先要引导儿童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
其次,独立自主是孩子健康成长、适应未来社会发展要求的根本品质。对于孩子来说,家长的呵护不是永远的温室,总有一天,他要独立去闯世界。纵是父母达官显贵,也不能陪他一辈子;纵是有金山银山,总有坐吃山空之时。更重要的是未来社会会发展到何种程度,对成功人士的评判标准究竟是什么,家长无法准确预见,所以能够教给孩子的只能是一种能力,可以随时面对风云变幻、处乱而不惊的适应能力,而独立性就是这种能力的基础。“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
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家长怕累着孩子,怕孩子做不好,自己重新再做太麻烦,因而不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吃饭、穿脱衣服等生活技能是不用训练的,因为小孩长大自然就会。其实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来看,不给予孩子锻炼的机会,就等于剥夺了孩子自理能力发展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丧失了独立能力。
二、培养孩子独立意识的意义
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孩子的独立意识进行培养不仅可以有效促进他们动作的协调发展,开发大脑潜能,而且孩子在“我自己做”的过程中,能不断增强自信心,培养责任感,提高独立思考、独立做事或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有助于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学会独立,可以增强体质,促进智力开发。孩子独立的最基本表现就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尤其是幼儿时期,孩子肌肉的发育和完善有赖于抓、握、捡、投,爬、坐、立、走等动作的协调发展。而这种能力的锻炼不一定非得去亲子园,生活中很多东西都可以让孩子尝试去做。在增强体质的同时,认知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更利于大脑刺激,开发智力。
学会独立,可以培养自尊、增强自信。心理学家指出:当孩子独立活动的要求得到某种满足或受到成人支持时,他就表现出得意、高兴等情绪,出现“自尊”、“自豪”等最初的自我肯定的情感和态度,否则就出现否定的情感和态度。
学会独立,也就学会了承担责任。其实每个人都有依赖的心理,但依赖不是小时侯吃饭、穿衣都要父母帮忙完成,而是在父母的示范、帮助下自己学会并熟练地掌握这项技能;依赖也不是长大后遇到了困难就推给别人,而是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有人给你鼓励、支持,给你建议、提示。学会了独立,才可以把自己照顾妥帖,才可以把自己该做的事情自己完成,也才能明白有很多责任要自己担当。所以独立有利于责任感的培养。
学会独立,可以提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多事情让孩子独立动手去做了,就一定会遇到难题、遇到不明白或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时如果父母不给解决而让他自己去想办法,孩子的小脑袋瓜肯定会转起来的。思维的懒惰性一旦形成,要比习惯、动作上的懒惰性更难改善。
学会独立,能够培养克服困难的坚韧意志。无论吃饭、穿衣、洗漱等小事,还是一个兴趣的坚持,甚至一项生活常识的掌握都需要付出不小的努力,都需要坚持到底的毅力。当孩子最终完成一个任务收获喜悦的时候,毅力也就得到了锻炼;当孩子日久天长养成了好习惯,坚持也就得到了培养。
三、培养孩子独立意识的原则和途径
孩子独立意识怎样培养,其实是问给父母的。孩子就是父母的一件“作品”,有谁不希望自己的作品最优、可以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呢?但这个作品不是静止的,它的独特性就在于它是人,随时都处于发展中的动态的人。所以哪些东西你能教给他,哪些东西具备了永远都不会过时,这些东西你该如何给予,是一个需要掌握原则和方法的问题。在培养孩子独立意识的问题上,我认为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方法如下。
原则。
第一,抓住时机,从小培养。0-3岁是孩子发展的关键期,将会影响到未来一生的发展。恰恰这个时期的孩子可塑性很大,所以要及早给予良好的教育,培养独立意识,从而发掘孩子巨大的内在潜力。
第二,方法科学,层次明确。给孩子提供明确合理的标准,不能好高骛远,急于求成。要经常对孩子的良好表现给予表扬,激发其对自己的肯定,培养自尊。对于没有做到或做得不好的,要帮助其分析原因,找到症结,进一步克服。对于禁止的行为,一定要说明原因、理由,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否定式。而对于道德范畴的不良行为如故意伤害等也要进行情感解释,通过让孩子明白自身行为与他人悲伤之间的关系既起到阻止作用又培养同情心。如果更为严重的则要进行严格、及时的惩罚。
途径。
作为父母,首先,要与孩子建立较高质量的依恋关系。孩子是主动探索世界的个体,一切都是充满好奇的,一切又都是险象环生的。所以孩子的成长,就是一次次冒险。而这种冒险的情怀是被父母鼓励着还是被扼杀掉,取决于孩子对父母的依恋程度、依恋质量。当他从父母那得到鼓励并最后取得成功,这就是一次关于独立的锻炼。而当他的想法总是被阻止(无论是初于何种考虑),他也就被剥夺了一次次学会独立的机会。所以父母要学会充当孩子的安全基地,在他冒险寻求挑战时可以获得力量和支持。
其次,父母要采用温和、支持、民主的养育方式。在早
期就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互动,使其建立起积极的自我工作模型。父母要注意说话方式,不说“你做什么都不行”“这么笨呢”之类的话,而是给他信心“我相信你能做好”“一定行的”。遇到关系孩子利益的事情,要多和他商量,真正把他当成家庭的一员。
再次,父母还要掌握恰当的方法。一是从身边小事做起,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力所能及的事,尽量让他们自己做,自己吃饭,自己穿衣,自己收拾玩具,还可让他们帮爸爸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根据不同年龄给孩子不同的任务,如三四岁的孩子可让他们喂鱼、浇花、剥豆、分发碗筷等,五六岁的孩子可让他们负责取奶、洗手绢、洗袜子等。二是随时与孩子沟通,启发思维,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孩子都是好奇好问的,对待孩子所提的问题家长应启发他动脑思考,尽量自己去寻求答案。而不要很快就给出现成答案,或者说这个我也不知道啊。不知道的要和孩子一起思考,甚至翻书找资料给出一些启示。三是给予孩子丰富的刺激,充分拓展自主空间。凡是身边的事物与环境在孩子可以接受的范围内都要让孩子充分接触和了解,家里、社区、公园、城市,倒垃圾、做家务、闻花香、过马路,所到之处、所见之物,都是生动的教材,随时随地、时时刻刻,你都是老师。树立了这样的观念,孩子才能自由、自在、自主地成长。
最后,学会尊重,千万不要为孩子设计发展蓝图。很多家长把自己未竟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他们做自己的“接力棒”,所以希望孩子念名校、出类拔萃。其实孩子虽小,但孩子有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有独特的兴趣、爱好和理想。遵循自己的内心,他才会自觉自愿、积极主动,才会有所成就。如果违背意愿,只能是兴趣索然、被动应付,不会有好成绩,甚至于反抗、背叛,严重影响身心健康,甚至生命。
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篇7
关键词:独立性,责任,环境
目前, 孩子的独立性差是有目共睹的。在孩子成长过程中, 孩子的独立性是所有家长非常关注的问题。那到底孩子在独立性方面出了哪些问题呢? 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一、孩子独立性差的表现
1. 学习独立性差。孩子独立性差可以反映在很多方面, 比如说在学习方面, 有一些孩子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比较差, 自己一个人不能学习, 有些孩子在学校里的学习效率比较高, 当回家剩一个人的时候, 尤其是周围非常安静的时候, 不能学习, 这种孩子的比例在逐年扩大。例如, 有一个孩子学习非常好, 等到他初中毕业的时候, 在考场上成绩发挥不出来, 为什么呢? 他告诉我: 他在学校里的学习效率比较高, 回到家里安静的时候他就不能学习, 为了促进自己学习, 他经常放一些音乐, 或者是在有电视声音的环境中学习。因为平时养成了这样一种依赖外界刺激学习的习惯, 到考场上他发现, 考场是非常安静的, 没有任何声音, 他的大脑就转成抑制状态, 发挥的能力就非常差了。
2. 生活独立性差。在生活方面孩子衣食住行都要依靠父母, 在家里不做家务, 洗脸、刷牙甚至洗碗、洗衣服等具体的事情都需要别人来做。有些孩子是不愿意做, 但有些孩子是不会做。
有些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 首先想到的不是解决问题, 而是六神无主。有一个孩子, 平时有个习惯, 遇到不会的题就问老师或家长, 不耻下问是对的, 但是这个学生在个性上形成了对老师、家长的依赖性。他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思考和分析, 而是找老师来解决, 老师一讲就会了, 下次再遇到问题又去找老师, 他自己的那种思维过程永远得不到训练。这样的孩子, 我们可以想象他长大以后会出现什么结果: 独立性很差, 依赖性太强, 没有独立工作的能力。
二、怎样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1. 家长必须提高自己的独立性。有些家长为了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辞去自己的工作, 这是绝对不可行的。家长应该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 首先通过自己的工作给孩子以影响。家长努力工作, 这本身就是对孩子的一种教育, 我们没有见过哪一个孩子因为家长辞去工作, 学习成绩就可以大幅度提高的, 家长的这种行为, 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我建议家长应该有自己的工作, 有自己的交往范围, 以及个人的生存空间。
家长独立性差的表现影响孩子, 孩子们的感受更深。比如说有很多孩子反映说, 在他们小的时候爸爸妈妈老陪着, 到中学了他们就不需要爸爸妈妈经常陪了。孩子在青春期的时候, 个人的独立性越来越强, 迫切地需要独立, 但爸爸妈妈却一如既往地跟着他, 他会感觉到很有压力。甚至有些学生说, 在他们学习的时候父母总是来监督, 一会儿来送水, 一会儿来送吃的, 这本身就是一种干扰。如果家长放心大胆地把这些活动交给孩子自己去处理, 自己去干自己的事, 会更受孩子的欢迎。
2. 家长给孩子提供合适的环境。有一些家长在家里反复地对孩子唠叨, 作为家长, 应该约束自己。从成人的角度来讲, 妈妈说的每一句话都应该是有用的, 但是说话的方式的确需要改进。作为家长, 从孩子一出生, 到幼儿园、小学、中学, 教育的言语、方法、方式并没有随着孩子的成长而发生变化, 尽管这些东西都非常好, 非常有用, 但是对孩子来讲已经不再新鲜, 对他不能再产生激励作用, 那么这些对孩子来说就已经失去效果。
一个合格的家长, 要想在这些方面对孩子实施教育的时候, 应该更多些理性。
3. 家长有自己的生活自由。作为一个家长, 应该在家庭里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自己情绪的变化不应该完全以孩子的喜怒哀乐为标准, 要有自己表达情绪的方式的自由。事实上如果家长在家里能够适当地约束自己, 在此基础上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志愿, 这个家庭环境就是比较宽松的。如果家长在家庭里完全把自己伪装起来, 这本身就表明家长个人能力不足, 独立性不强。上面也谈到了, 正是因为家长自己伪装过度, 才使孩子形成了不良的互动。
4.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自己的责任自己承担。家长应该明确地告诉孩子,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自己的责任自己承担。家庭应该从方方面面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比如生活方面、学习方面、交往方面等, 告诉孩子, 你就是你, 你个人行为造成的结果好与不好, 都由你自己来负责, 我们都是旁观者。
有一个孩子, 学习习惯不好, 在追查这个孩子学习习惯不良的原因时, 发现孩子生活习惯不良, 丢三落四, 顾头不顾尾。于是家长选了洗碗来训练孩子的责任感。就是每天早晨吃完饭以后把自己的碗洗干净。要是以前孩子以为早上不刷碗, 甚至有意偷懒, 妈妈肯定会替他刷。但现在不同了, 他的父母告诉他, 你自己的行为由你自己来负责。中午孩子放学回来发现这个碗仍然在桌子上放着, 中午吃饭怎么办呢? 他就想, 要么我就拿这个“脏碗”吃饭, 因为天气炎热, 用“脏碗”吃完饭以后, 说不定会拉肚子, 会发烧, 这样父母肯定会非常着急的, 只要他们着急了, 自己就解脱了。一般来讲的确这样, 孩子因为这点小事得病了, 发烧了, 父母会非常内疚, 进而会做让步替他刷碗。
而他的父母并没有让步, 中午吃完饭以后孩子果然拉肚子, 拉肚子怎么办呢? 吃药! 晚上孩子仍然不刷碗, 就还拿这个碗吃饭, 吃完饭以后, 他还拉肚子, 这时他就会想, 父母早晚会替我承担责任, 他们肯定会非常着急, 甚至会向我道歉, 他们会让步的。但是, 父母仍然没有让步。到第二天早晨孩子刷不刷碗呢? 正如我们预料的一样, 孩子自觉地把碗刷了。他知道, 他不刷碗真没人替他刷, 如果再不刷的话, 将会承受更大的痛苦。
如何培养有孝心的孩子 篇8
目前,报刊电视等媒体经常报道一些子女虐待父母的事件,而这些孩子却都是父母含辛茹苦抚养大的。这是社会与家庭的悲剧。
孩子不孝敬父母是父母娇惯的结果。有些父母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自己不吃,让孩子吃,自己不穿,让孩子穿,甚至给孩子当马骑,使孩子感觉到父母这么做是理所应当的。有的家长自己吃鱼头,让孩子吃鱼肉,孩子却习惯于“妈妈爱吃鱼头”„„,诸如此类,导致孩子没有尊敬父母的意识,成年后就难于有孝敬父母的行为了。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意识呢?
1.从小抓起,每次给孩子吃东西时,应该当着孩子的面,自己也分一份吃,吃鱼时,自己也夹一块鱼肉吃。这种做法,不是为了与孩子争吃,而是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吃东西要先让父母吃,在幼小的心灵中埋下“谦让”这棵文明的种子,同时,也表示对食物的冷热甜辣的先试和共享,以示关心,有利于增进两代人之间的感情。
2.孩子需要大人照料,但不能包办代替。否则,就会使孩子产生:“父母为我服务是天经地义的”心理。
解决的办法是:当你教会孩子一种劳务时,你就应该让他自己承提起这个责任。例如,5、6岁的孩子学会了自己穿鞋子,父母就应尽量让他自己穿,不要包办,有时还要让孩子为你取鞋、取袜,做力所能及的劳务,逐渐培养孩子为父母服务的意识和习惯。孩子每次为父母服务,父母应该笑脸相迎或亲亲孩子,以示表扬和鼓励,使孩子逐渐养成为父母服务的自豪感、光荣感。在适当时候还可让他帮你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扫地、擦桌子等,尤其是让孩子帮父母添饭、沏茶等,这不是为了单纯的劳动,而是有意无意地在培育孩子孝敬父母的心理。
如何培养孩子的说话能力 篇9
------幼儿能力培养
所谓“亲子对话”教育法主要是依据每个孩子的个性来培养他的说话能力,若要与孩子说话,首先父母要学会如何倾听。听孩子说话是一种认同孩子的反应,而“亲子面对面”便是在孩子有话要说时,父母确实倾听的教育方式,让孩子感受到充分自我表现的感觉而信心倍增。
与孩子的对话应当从幼儿期开始,希望父母们能够随时激发自己孩子的个性与说话能力。
一般来说,爱说话的孩子因为好问而在想法上比较深入,也比较有自信、有个性。其实孩子们所说的话都有其原因及理由的,所以父母必须去了解孩子说话的原因。
孩子说话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个:
1、有问题发生,需要大人的帮忙。
2、想把自己“所听、所见、所闻”的感受用声音去表达。
3、想感受与妈妈(亲人)的交流联系。
因此,倾听是一种认同孩子的反应,能使孩子感受到充分自我表现的感觉而信心倍增。
大人的倾听会使孩子产生哪些变化?
1、贴近孩子,近距离地听孩子说话,对孩子来说会有各方面意想不到的学习能力出现。
2、孩子变得容易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3、产生自信。
4、孩子的表达变得明朗。
5、孩子的个性变得比较圆融。
6、因为自己的感受、说话获得重视变得更有耐性、有安全感。
7、烦恼能尽快消除。
8、很早就能开始说比较长的句子和灵活运用不同的生词,对将来的写作和表达能力也有帮助。
亲子对话学习刺激法:
宝宝是从“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来开始学习说话的。只要宝宝开始喃喃自语,发出简单的声音时,就是开始进行“亲子对话”的好时机,按照宝宝的不同月龄有不同的刺激法。
0-12个月
与宝宝目光交流,随时随地与宝宝说话
宝宝出生后发出的第一个声音,便是“哭”;等3、4个月大时,开始会发出“咿咿啊啊”等单音;到了8个月大后就开始喃喃自语,甚至发出一些单字。
1、注视宝宝的眼睛和宝宝说话
和孩子的第一阶段沟通方式就是“眼光交流”,宝宝们通过看见妈妈的说话与表情来奠定对“说话方式”的认识。
2、与宝宝接触的任何时候都要与宝宝说话
每一次的声音交流都会让宝宝的听觉变敏锐,不管是换尿布、喂奶或洗澡时,都要随时随地保持与宝宝说话的习惯。
3、回应宝宝的牙牙自语
只要妈妈经常回应,宝宝也会开始学着表现自己的感觉,而且情绪也会更明显易懂,在与宝宝应答时最好边说边抚摸宝宝,更能强化亲子的交流。
4、从日常生活的声音中学习
不需要太过安静,生活中出现的吸尘器的声音、水龙头的流水声、洗碗洗衣的声音等,都可以让宝宝感受接触更广,边做家务边和宝宝说话,也是一种良好的亲子互动方式。
5、练习以身体律动来控制发声
即使简单地发出“咿啊”的声音,宝宝也得用尽全身的力气来发声,可以训练宝宝配合身体的律动发短音或长音,也可用拍手摇摆的方式让宝宝了解发音的不同。
6、鼓励宝宝表现自己
跟宝宝玩手帕游戏或鼓励宝宝把两手伸直说“抱抱”,或找玩具等,让宝宝表现自己,这对于日后勇于自我表达的说话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7、与妈妈“视线一致”的体验
宝宝总是好奇妈妈在做什么、说什么,因此,不妨让宝宝跟妈妈往同样的方向去寻找目标,让宝宝自己亲眼、亲耳确认妈妈口中说的与看到的是相同的事物,可培养宝宝的辨识联想能力。
8、善用宝宝喜欢模仿的特性
宝宝通常喜欢模仿大人做动作,最简单的就是挥挥手说“再见”等,利用这种爱模仿的特性,趁机教宝宝各种配合手势的单字,并反复的练习,这样宝宝马上就记住了。
13-24个月
与其说单字,不如说成语这时期的宝宝多半已经会走路,相对也更加了解大人所说的意思,也会说比较多的单字。从这个时期起,妈妈和宝宝的交流对话丰富而频繁的话,宝宝学会说话的时间更快。
1、练习发音
把单词的发音嘴型做给宝宝看,反复几次以后,宝宝也会试着发出正确的音了。
2、配合肢体语言来说话
与宝宝说话时,配合肢体语言还辅助引导宝宝,如用手指身体的各部位,配合说话、或者边做“坐跑站跳”等动作,边说这些单字,不但增加趣味感,也让宝宝更容易记忆。
3、以句子的形态和宝宝说话
1岁以前教的“花”、“水”等单字,现在起要开始对宝宝说长一点的句子,如“好漂亮的花”、“我想要喝水”等,利用宝宝已经懂的单字并加入新单字来延伸连结出句子,让宝宝练习真正的说话方式。
4、有耐性的等待宝宝的反应
这阶段的宝宝对大人的话似懂非懂,自己所会的单字语言也有限,但偏偏又非常爱表达,这时父母就必须很有耐性等宝宝慢慢地说、清楚讲明白,降低宝宝的挫折感,才能顺利让他升级到下一个说话的阶段。
5、经常带宝宝外出观察
带宝宝去公园散步或坐车等,并配合教宝宝说相关的字句,也许宝宝无法一时间马上记住,但让宝宝接触更宽广的视野,也是奠定说话基础的步骤。
25-36个月
说话时多形容状态这个时期的宝宝,会的单字虽然多,但还无法用完整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也总是反复说着“那个”、“不是”等字句,这时必须开始用叙述及形容的句子来教宝宝说话。
1、描述式的说话法
如果妈妈要回答宝宝的说话,也尽量使用连结性的句子,当宝宝说“那个、那个”,即使妈妈知道“那个”是什么,也必须回答“是这个饼干吗?”或“是放在桌上的玩具吗?”,务必引导宝宝再回答出“对,是那个饼干”等句型。妈妈此时的任务在于训练宝宝开口说话,而不是拿“那个”饼干让宝宝闭嘴。
2、说较长的句子时要段落分明
当妈妈说较长的句子时,得注视宝宝的反应,配合明显的肢体动作,段落清楚地说给宝宝听,来训练宝宝的“听话”能力。
3、练习让别人了解宝宝的表达意思
常常遇到一些宝宝说的话只有身边的妈妈才听得懂,别人要了解宝宝说的话还得先通过妈咪的“翻译”。因此为了避免这种现象,也为了让宝宝能增加信心跟外人交流,平常就得训练宝宝发出正确的音和正确的单字或句子,而不是只有母子俩才知道的幼儿式语言。
4、给宝宝奖励
当宝宝能说出较长的句子,或者说出新学会的单词,都要马上给宝宝一个拥抱并称赞他,然后再附和地说一次,宝宝就会清楚知道自己的表达
正确,而更有兴趣说话了。
5、把宝宝说的话画成图贴起来
如何培养孩子的豁达胸怀 篇10
一、创设情境, 让孩子想说
创设情境, 是训练孩子口语交际能力的手段, 是为了给孩子提供口语交际的素材, 使孩子有话可说, 而且想说.语文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呢?
1. 语言描绘.
教师可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激发孩子的情感, 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融入角色.如教学《找春天》一文时, 可先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 然后随着乐曲形象生动地描述, 把孩子引入到绿树红花、绿草如茵、百鸟欢歌的春景图中, 激发孩子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引发他们说的欲望.
2. 媒体引导.
在教学《春天在哪里》一文时, 教师在组织口语交际前, 给孩子播放一段“美丽的春天”课件, 创设直观情境, 为孩子说提供素材.“你找到春天了吗?”“春天是怎样的?”“春天在哪里?”孩子一边观看课件一边围绕老师的提问展开口语交际:“我找到了春天, 春天在枝头上.”“我找到了春天, 春天在草地上”“春天的阳光晒到身上暖洋洋的.”
……
二、引导观察, 让孩子会说
孩子敢于说, 是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前提;会说才是培养孩子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所在.
如教学《春天里的发现》一文时, 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
(1) 春游时, 你去过什么地方?见到过什么?
(2) 你喜欢大自然中哪些景物?
(3) 田野里人们在干什么?
(4) 草地上放风筝的小朋友心情怎样?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这样, 让孩子先随着老师的问题提示进行观察, 再用自己的语言有序地说出来, 既培养了孩子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又提高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为看图写话作了铺垫.
三、多施鼓励, 让孩子敢说
有的孩子胆小, 一说话就面红耳赤, 结结巴巴, 教师要帮助他们克服畏惧心理, 树立其交际的自信心, 鼓励他们敢说.
1. 营造良好的氛围.
当一个胆小的孩子发言时, 教师让其他同学学会倾听, 当说话的同学出现结巴或词不达意时, 不挖苦, 不嘲讽, 而是适时地予以善意的帮助和及时的补充, 让他人说得轻松, 说得流利, 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2. 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的关系.
教学中, 教师允许孩子在口语交际中出现不足甚至错误, 多表扬, 少批评, 让孩子相信自己能说.同时, 教师可利用课余时间与孩子一起讨论交流, 拉近心理距离, 进行没有心灵距离的开放交流.
四、回归生活, 让孩子有话可说
在实践中进行口语交际, 是对口语教学的巩固和延伸, 也是口语交际的最终目的.教师可将孩子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 用生活实践中的知识来弥补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
如教学完《打电话》一文后, 要求孩子回家练习打电话, 让孩子给妈妈打电话, 爸爸当评委;让孩子给爸爸打电话, 妈妈当评委;让孩子给爸爸妈妈打电话, 爷爷奶奶当评委;孩子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非常熟悉, 不用胆怯, 一定有话可说.这样, 孩子既巩固了课内知识, 也很好地进行了口语交际训练.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 篇11
所谓自学能力,就是不依赖教师、家长,通过独立学习、钻研而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儿童自学能力的前提条件是:孩子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掌握写、算的基本技能,具备中等以上的智力水平。自学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选择信息。要学会选择图书。小学低年级学生掌握的词汇量有限,需要文字简单、画面生动的注音读物和连环画。如《世界童话名著连环画》等,把孩子引向丰富多彩、充满幻想和诗情的世界;高年级学生选书一要实用,二要立足于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如《儿童百科全书》、《十万个为什么》等。
接收信息。接收以各种媒介作为载体的信息,其中以视听为主。最关键的是要培养儿童独立阅读的能力,使他们能根据需要主动阅读书籍报刊。预习也是培养独立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可以要求孩子对所学科目进行预习。质疑提问是接收信息的的主要途径,家长要鼓励孩子敢问善问,孩子的问题越多,他最终获得的知识就越多。
理解、分析和组合信息。将接收到的信息与头脑中原有的认识结构相联系并纳入认识结构,这是对信息的处理过程。有些小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习惯于死记硬背书本知识,一些家长也习惯于单纯向孩子讲解知识并让孩子按照固定的程式做练习,这种形式主义的学习方法危害是很大的。可以引导孩子把书本上的内容和通过学习实践所获得的经验结合起来,整理小结。鼓励儿童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善于与人探讨问题;鼓励儿童把自己的学习心得介绍给同学,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赶上来。
存储信息。把获得的信息纳入认知结构本身是一种存储,为了防止遗忘,可以指导孩子写读书笔记,做读书卡片,把有用的资料记录下来。
如何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 篇12
人的一生部处于受教育之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应以身作则做好家务,并让孩子觉得做家务是生活的一部分,像吃饭、睡觉一样的自然和必要。孩子是家里的一员,当孩子参加了一些家务劳动后,对家的感情就不一样。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常常不会理解父母的治家之难。“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有些孩子常常埋怨父母这个菜烧得不好吃,那个汤调得不鲜美,有时饭菜备得晚了还耍脾气呢。可是当孩子参加了家务劳动后,他们则会更多地谅解父母,感到父母挑起这个“家”不易。
二,制订适当的家规
家规作为家庭成员共同遵守的生活规范和行为准则,常常是一种无声的命令,是潜在的强大教育力量。制订明确、合理、可行的家规,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它可以约束、帮助和教育子女在家庭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劳动是家规的内容之一。家规的条理应一清二楚,写得明明白白。如每天起床后必须自己叠好被子,清理房间,打扫卫生等,家规也应随着孩子的成长而作改变。聪明的父母总是让孩子从小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担当责任,履行职责,让他们在与困难的搏斗中日益成熟起来。
三,及时进行鼓励
许多家长曾说,孩子刚会走路,就想拿着扫把扫地,就要洗菜,就要帮奶奶洗衣服。这说明孩子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应正确引导,培养他的兴趣。对孩子做的家务活,要及时肯定,并给予表扬。人都有一种要获得别人肯定和赞许的心理。及时鼓励孩子,并对他们的能力进行肯定,这对他们的成长有一定的好处。比如你得知孩子洗了碗后,可称赞说:哇,这碗谁洗的呀,这么干净。孩子听了,比奖给他一块蛋糕还要甜得多。
四,放手让孩子参加劳动
浅谈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篇13
自信心是从何而来的呢?孩子的自信心不是天生就有的, 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实践和学习中培养起来的, 特别是与人交往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教育学家认为:孩子有没有自信心和父母的教育关系密切。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需要家长对孩子多肯定, 多赞美, 使孩子树立起一个积极的心态和有潜力可控的信念。
一、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赏识、赞扬、鼓励是肯定一个人的具体表现, 是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所必需的。父母对孩子不要总是责备, 而不表扬, 久而久之不用说孩子, 就连大人也会失去信心的。通过责备让孩子做与通过表扬让孩子做, 二者对孩子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我们班上有一个叫毛毛 (化名) 的小朋友, 他性格内向、胆小。学习一直不好, 有一天在回家的路上, 他很高兴地对父母说:“今天老师都表扬我了, 说我今天吃饭吃得特别好, 没有挑食, 没有剩饭。”家长听后不但没有表扬反而冷冷地说:“你也就会吃了, 还有什么本事。”虽然这些也许是家长不经意说出口的气话, 可说出来对孩子是一种摧残, 也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使孩子认为自己无能, 父母不仅没有鼓励孩子的自信心, 而且挫伤了孩子的自信心, 我仿佛看见孩子的眼里已经充满了泪水, 可家长却视而不见。所以作为家长决不可任意指责孩子, 指责会打消孩子的自信心, 就会剥夺孩子发展的可能性。相反如果家长多些赞美的话来激发孩子, “哎呀, 不得了, 小小年级就会唱得这么好!”“啊!你的本领可真大, 长大了一定很了不起。”就这么简单的几句话, 孩子就回变得使大人想象不到的高兴起来, 充满了自信与热情。
二、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现在的父母都认为孩子这也不会做, 那也不会做, 任何事情都由大人包办代替。结果使多数的孩子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 认为自己什么事情都干不好, 所以干脆什么也干不。作为父母一定不要怕浪费时间, 也不要怕孩子做不好。比如, 孩子起床穿衣服扣衣扣这件小事, 除了可以练习孩子手部的动作外, 还可以培养你的孩子帮助他人的观念。为此父母要教会孩子自己穿鞋、穿衣服, 即使再忙, 也要花费时间让孩子自己做, 因为这正是你教育孩子的好时机。当孩子做完你交代的事情后, 他就找到了自我存在的价值, 这种喜悦远远超过了大人的想象, 并且也增进了孩子的上进心和自信心。相反, 有些父母把孩子视为宝贝, 捧在手里怕掉了, 含在嘴里怕化了。他们怕孩子摔倒跌伤而不让他学习滑冰, 怕孩子溺水而不让他学习游泳。这简直就是把孩子用玻璃罩了起来。这样做是非常错误的, 这种教育方法只会把孩子教育成一个废人。
三、乐于回答孩子的问题
小孩子都是充满好奇心的, 遇到任何事情都喜欢问这个、问那个, 而且他们提出的许许多多的问题都让你觉得非常的可笑, 令人费解, 是令人发烦的, 并且解答起来是很费事的。但是作为家长, 你们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要嘲笑你的孩子。你一旦嘲笑他, 他就会因害羞而不再问任何问题了。这样, 你就会把孩子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给扼杀掉。所以不论孩子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作为家长你都不应该嘲笑你的孩子, 不但不可以嘲笑他, 而且还应该亲切的回答他。如果, 当孩子问你的问题你一时不能解答的话, 你也不能拒绝他。而是应婉转的告诉孩子:“你提的问题真好, 爸爸就知道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你可以自己先动动脑子, 再仔细想一想答案, 想好了就告诉我。如果你实在想不出来的话, 爸爸再来告诉你好吗?”那么你就可以乘着这个时候去查找资料, 或问问别人, 得出正确的答案, 然后告诉给你的孩子。
四、重视和保护孩子的自尊
多赞许, 少责备, 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尊心, 因为有高度自尊心的孩子, 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充满信心, 而缺乏自尊心的孩子, 不愿参加集体活动, 认为没人爱他, 缺乏自信。因此, 作为家长, 切忌用尖刻的语言, 讽刺挖苦孩子, 不用别家孩子的优势比自家孩子的不足, 不能在别人面前惩罚孩子或不尊重孩子, 不把孩子的话当“耳旁风”, 不滥施权威, 以免损伤孩子的自尊心, 使之产生自卑感, 而丧失孩子的自信心。因此要特别的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帮助孩子发展自尊感, 树立坚定的自信心。
社会上有一些父母, 为了使孩子容易管教, 故意让孩子怕自己。这样会使孩子变成懦夫, 一个怯懦者在这个社会里获得成功是非常困难的。父母要想帮助孩子树立起自信心, 必须先要成为孩子的好朋友。真正了解孩子的需要;真正了解孩子的心愿;真正了解孩子的感情。也一定要做到以身作则, 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应做到。比如, 到了星期天, 一家大小商量好外出游玩, 爬山时, 大人要求孩子说:“你看山上的风光多么的美好, 你要加油啊!你要有心信!你一定能爬上去。”可是自己却在山脚下, 一动也不想动。或者是到了晚上, 有的家长要求孩子去看书、写字, 自己却在忙着打牌、看电视。这样的话, 你的孩子还会听你的话吗?他还会觉得你的话可靠吗?
五、帮助孩子克服自卑感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口才 篇14
而要孩子有正确的发音,育人者必须用普通话语音来做示范。一个人要想口才好,会说普通话是最基本的要求。试想,一个人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听起来极具口才,可是因为是一口方言,说了些什么,没有人能听得懂,如此之“口才”,又有何意义呢?
普通话是全国通用的语言,也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沟通情感、探讨问题的重要工具。我一直认为,说好普通话,是个人素质的一种体现,作为现代人,必须说好普通话。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普通话的需求也日益迫切,推广、普及普通话成为每个公民的义务。所以普及普通话要从孩子抓起。对于孩子来说,学说普通话不仅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更好地运用语言这个交流工具,充分展示自我、提升自我的需要。
教孩子说普通话,首先父母要会说普通话。因为孩子小时候学习语音,主要是靠模仿。如果父母说着一口方言,孩子势必说同样语调的话。因此做父母的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普通话水平,为孩子做出正确的示范,平时要用普通话同孩子说话,让孩子学说标准的普通话语音。如果孩子有发得不准确的语音,要结合日常生活有关内容进行反复训练,进行强化练习。
有些家长无论如何也说不好普通话,那也不必犯难。可以播放用标准普通话播音的磁带,引导孩子去模仿;多让孩子和说普通话的小朋友在一起玩;多鼓励孩子用普通话朗诵儿歌,背绕口令……小孩子在语言方面的领悟能力和模仿能力特别强,只要用心引导,孩子会很快打下说普通话的基础。而且,令人欣慰的是,现在学校里把普通话作为职业语言,要求每个老师都用普通话授课,孩子们在说普通话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基本上都可以流利地说好普通话了。
培养孩子的口才的方式:
1、鼓励孩子唱歌或朗诵短诗让你欣赏,或定期举行家庭表演会,以此训练孩子的胆子;
2、让孩子重述小说或电视电影的故事,帮助孩子将长故事浓缩成“短剧”;
3、多给孩子打气,对他们的努力要有具体的表扬,如“我很喜欢你描述的人物,很生动,你能不能再多讲一点?”
4、鼓励孩子在亲友前讲笑话或与他人分享个人的特殊生活经历,如度假,旅游等;
5、比较年长的孩子可参与非正式讨论,以训练辩驳能力;
6、有心志的父母甚至可每周定时训练孩子的口才,让其有机会练习演讲与辩论
需要注意的事:
孩子喜欢听别人的夸奖,这本是人之常情。可为什么某些出自家长、大人们的赞美之词,反而令孩子们反感呢?笔者曾不止一次地听到有些孩子私下的议论: “嗨,那些家长、大人们见面,干嘛总要夸赞对方的孩子呢?什么:‘你孩子长好高哟!’‘你孩子模样儿好聪明呀’‘你家这个小乖乖真乖!’这类赞美词让人听了心里真不是味儿,总觉得别扭。”“是呀,夸对方孩子长得高的叔叔、阿姨们特多,长得高些又怎么样嘛,有的还故作惊诧状,每见面就‘呀,你孩子长这么高啦 ’大惊小怪的,现在的孩子,长得比爹妈高很普遍,又不是没见过,干嘛夸张得让人听了肉麻……”
也有中学生反映,“有些熟人见面开口就赞美我们 ‘小乖乖’。初听一二次不以为然,但多听过几遍就会觉得肉麻、恶心,有时甚至感到可笑。”一位高二男孩对我说:“有几次别人(父母的熟人)赞美我说:‘你模样儿长得好聪明哟……’可是,他怎么从模样上看得出我聪明的?实际上,我学习成绩各科都差,还夸我聪明,这不是在‘挖苦’嘲笑我吗,我对这类赞美反感。”
由上看来,作为成人,当您在夸奖、赞美别人的孩子时,可得掌握好分寸,不能信口开河,尤其得考虑对方孩子的接受心理。尽管您是好意,更无心嘲讽对方,但有些溢美之词、褒奖之词的使用,也得看对象。
为什么有些赞美词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呢?
首先,被赞美的这些中学生中,他们大多已有自己的褒贬鉴别能力,对于过分的虚夸,他们是难以接纳的。第二,孩子们通常心地纯真无瑕,尤其是女孩,更是“心清如水”,任何一句赞美过头的词语,在他们看来都像是滴入一粒浊物或杂质,都无法与他们的心泉的明澈相融。第三,现在的孩子,大多数已不满足于“先天”给他们身体的优势(包括长得高、模样周正等),或家境优势等带给他们的“现成”赐予了。他们喜欢接受这样的赞美,诸如通过他们自己后天的勤奋努力,而取得的好的学习成绩;文娱、体育活动中的高水平发挥或生活上的独立能力等。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 篇15
1.提前打预防针
自己的孩子自己心里有数,很多父母明知道自己家孩子情绪容易失控,却每次都带孩子到人多的地方凑热闹,结果没事找事,孩子与其他孩子发生冲突,情绪失控之下动手打人。如果是一次也就算了,问题是无数次地发生这样子的`事情,就不得不说父母有问题了。孩子情绪容易失控,那就要提前跟孩子打好预防针再出去,他与其他同龄孩子难以相处,就直接告诉孩子,你这样子做将会失去所有朋友,没人愿意和你玩,把道理讲清楚,讲明白,很明确地告诉孩子,他这样子做的严重后果是什么。
2.自控能力训练
孩子自控能力不好,可以通过一些训练让孩子自控能力慢慢加强。最常用的有书法练习,书法练习能让一个孩子的心静下来,集中注意力做到心宁气定。发现孩子自控能力比较差,父母可以给孩子报一个软笔书法练习班,慢慢训练孩子如何定下来,定性对孩子的自控能力大有帮助。平时,也可以跟孩子玩一玩挑豆子的小游戏,把红豆,绿豆,黄豆放在一个碗里,然后要孩子挑出来,这也有助于孩子稳定情绪,提升自我控制能力。
3.养成良好的习惯
很多时候自制能力和良好的习惯养成大有关系,比如孩子爱动手或是动口。这和平时孩子嘴尖牙利有关,父母是完全可以提醒和监督的。有些甚至是因为父母也有这样子的坏习惯,加上孩子性格上的冲动,就会导致孩子自控能力差,而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的言行,最好导致了与其他同龄人之间冲突,从而出现不良事件。从小养成良好的各种习惯,比如大人讲话孩子不查嘴,尊重他人,对人有礼貌等等,这些都能赢得友谊和尊重。
4.如果管治自控能力差的孩子
如何培养孩子的豁达胸怀 篇16
关键词:学前教育,注意力,兴趣,好奇心
从事幼儿教育已有多年了, 在多年的幼儿教育中常听到家长有这样的抱怨:每当给孩子讲故事, 不到3 分钟孩子就坐不住了;给他玩具玩, 看见这个玩这个, 看见那个玩那个几乎每一样玩具都要摸过来, 但没有一样玩具认真玩, 孩子的注意力老是集中不起来……以上所说的这一问题其实也是大部分家长遇到的问题。本人在多年的学前教育中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认为要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就需要从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入手, 利用孩子各个年龄段的特点, 抓住机会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在孩子出生到上幼儿园也就3-4 年的时间, 在这一段时间内, 他们从襁褓中到牙牙学语, 从蹒跚学走路到上幼儿园这个过程中, 有许多是孩子没有见过和听过的新鲜事情, 在他们的眼中, 许多事物在吸引着他们的眼球, 引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 同时也引起了他们强烈的关注。因此我们只有在充分的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的基础上来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一、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孩子好奇心强的特点, 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通过我多年在学前教育中的观察与实践, 新鲜的、 富于运动的事物最能引起孩子的注意力。如会跳的青蛙, 会跑的小汽车, 会唱歌的布娃娃等。这些玩具大多数情况下都能调动孩子们强烈的好奇心, 我在上课时根据孩子们的这一特点, 在教室内摆上一些玩具, 让每个孩子只挑选一种玩具玩, 同时要求他们能说出玩具各个部位的名称, 如指着布娃娃让孩子说出布娃娃的手、 脚、腿、胳膊等身体的各个部位, 既让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又使孩子们在指认具体部位时注意力高度集中。这一方法对幼儿小班的孩子特别管用, 采取这种方式也最有效, 也最能培养孩子们的注意力。家长们为了培养孩子们的注意力, 可以带孩子去公园或是到野外, 让他们看一些从来没有看到过的花草及其他新鲜的事物, 耐心细致的给他们讲解, 利用他们的好奇心去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注意力。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利用孩子们的兴趣去培养孩子们的注意力
我们成年人在做一件自己感兴趣的事时, 总是会很投入, 感觉时间过得飞快。 孩子们也一样, 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时, 也会专心致志, 有时会忘记周围的一切。如果这时候别人打扰或者让其中断, 往往会对他们造成一定的伤害, 个别孩子会兴意未尽, 可能会一反常态的哭闹, 这样做不但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还不利于今后的学习。年轻老师在给孩子们上课时要特别留意这一点, 在他们专注于某一件事时, 不能去打扰他们。 如我在上幼儿大班的一节室外课时, 有两位孩子在一个蚂蚁洞前撒面包屑, 撒上一点被蚂蚁拖走了, 再撒上一点又被拖走了……他们玩是那么的专注, 以至于上课铃响了, 他们都没有听到。 这时我没有强求把他们叫回教室, 而是特意留他们在外面多玩了一会儿。 过了一会儿, 他们发现其他的同伴都不见了, 才意识到上课了, 急忙跑回了教室。 我望着他们俩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呀?”其中一位孩子说:“老师, 我发现蚂蚁的力气好大, 那么大的一块面包, 被它拖走了, 真了不起。 ”另一位孩子说:“老师, 我发现蚂蚁在用头上的两对角在说话。 ”我惊呆了, 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 有了这样的发现是很了不起的, 比我上课教他们关于蚂蚁的歌谣好多了。孩子们对事物的兴趣越浓厚, 其注意力越集中, 家长们应培养孩子们广泛的兴趣爱好, 以此为媒介来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三、在游戏中培养孩子们的注意力
做游戏是孩子们最喜爱的事情, 在游戏中不但可以开发孩子们的智力, 还可以增强孩子们的注意力。 前人做过大量的实验表明, 孩子们在游戏活动中, 其注意力高度集中, 我们可以多开展一些游戏活动, 来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如可以让他们多到室外去做游戏, 丢沙包、捉迷藏、老鹰抓小鸡等, 孩子们在玩这些游戏时既锻炼了身体又使自己的注意力得到了高度集中。我们也可以在室内做这样的游戏, 找物品、贴鼻子等有趣味性的活动, 能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 他们便集中注意力, 这样也使孩子们的意力得到了培养。
四、让孩子明确目的, 培养他们的注意力
孩子对所要完成的目标理解越深刻, 其为完成目标的欲望也就越强烈, 注意力也就越集中, 我们应该抓住这样的机会, 培养孩子们的注意力。如我在上课时经常经常会碰到个别孩子写字拖拖拉拉, 或在听故事时心不在焉, 这时我会许诺认真写字, 按时完成作业的同学会得到一颗小红花。 这时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集中精力的去认真的写字, 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在日常生活中, 家长也可以带着目的去训练孩子的注意力, 如问问孩子:“妈妈的手机到哪里去了”、“桌子上的玩具少了一件, 找找看在哪里? ”这样有目的地引导孩子们的注意力, 可以让他们养成围绕目的, 自觉养成集中注意力的习惯。
五、吩咐孩子做事情只说一遍, 能很好的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有部分老师或家长吩咐孩子完成某一件事时总是三番五次的去反复交代, 久而久之, 孩子便习惯一件事情要听好多遍才能领会它。这样孩子入学后听课也会心不在焉, 以为老师也会和家长一样, 对一个问题会重复的讲好多遍, 而事实却不是那样的, 这样给孩子的学习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所以给孩子吩咐事情只说一遍, 不要重复啰嗦, 也是培养孩子注意力的一种好方法。
总之, 培养孩子的注意力的方法有好多种, 其具体操作也不尽相同, 在学校老师应该努力去培养孩子们的注意力, 在家庭中家长应该配合老师有计划, 有目的的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只要这样努力去做了, 一定会取得成功的。
参考文献
【如何培养孩子的豁达胸怀】推荐阅读:
如何培养出阳光的孩子06-04
如何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08-03
如何培养守规矩的孩子08-22
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08-29
如何培养孩子的情商 培养情商的重要性07-17
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作业习惯08-26
如何培养孩子主动学习的习惯09-20
如何培养孩子自觉洗澡的习惯?10-04
如何培养孩子的好性格11-04
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