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创新能力

2024-08-19

如何培养孩子创新能力(共16篇)

如何培养孩子创新能力 篇1

如何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从小开始激发幼儿的创造积极性导读:如何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呢?创新性是很重要的,很多孩子因为从小接受了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导致固定了思维模式,失去了创新的能力和激情。所以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小开始。那什么时候开始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最好呢?

创新能力很重要,但由于从小接受的填鸭式教育方法,导致很多孩子固定了一种思维模式,缺少创新能力和激情。所以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母婴专家提出,想要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需要从小开始。人的创新能力是在长期的学习和训练中逐步形成的,所以创新教育也应该从幼儿时期开始。通过一系列的方法来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激发幼儿的创造积极性。

1.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培养幼儿的创新兴趣

幼儿年龄尚小,经验缺乏,所以在学习中总是以无意注意为主,也就是说他们很容易会被感兴趣的内容所吸引,往往都是凭借兴趣去认识事物。所以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设置一个个引人入胜,能激发孩子好奇心和兴趣的良好环境,如利用花坛、走廊、墙角等为孩子设立植物角、动物角、科学角、活动角等,以此引发幼儿的探索兴趣,为孩子自主参与探索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下面举一个例子,供家长或幼师进行参考:

如在活动角,教师可以为幼儿准备红、蓝、黄等三种颜色的水和小瓶子,让幼儿任凭颜色相互搭配,这样便可以从中发现,瓶中的颜色一会变深、一会变浅,一会变绿,一会变紫等,显得十分的奇妙,孩子们一下子也会对颜色的变化产生极大的兴趣。

等到幼儿了解和掌握了配色的方法之后,为了进一步提高他们对配色活动的兴趣,教师应该及时的为幼儿准备相应的宣纸和剪好的各式服装外形。之后用配置的颜色对服装进行装饰,你会发现,孩子的想象力很大,会从中搭配出不同的颜色。而一旦幼儿对自己所接受的事物感兴趣,他们将会把这种学习方式当作一种乐趣。

2.珍惜幼儿好奇心,激发幼儿的创造积极性

好奇、好问是幼儿的天性,也是萌发创新能力的起点。只有对事物产生好奇,才会想要思考和探索,并逐渐发展为创新或创造能力。如果孩子对你提问一些问题,如“夏天为什么会打雷?冬天不会打雷呢?”类似于这种问题,有些老师或家长可能不知道如何回答,所以这时候要对孩子的提问表示肯定,不要感到厌烦,否则一旦批评孩子会挫伤他们探索的积极性。

无论是父母抑或是教师,都应该珍惜幼儿的好奇心,发现幼儿智慧的火花,并采用“助燃”的方式,鼓励孩子进行提问,并引导孩子自己去思考,去想象、创造并寻求答案。

3.鼓励孩子标新立异,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孩子的某些想法总会不求边际,这个时候不要轻易的去否定他们,因为敢于别出新裁,追求新颖奇特才是创新活动的前提和内部动力。当你发现孩子的思维或想法有些不找边际的时候,你应该了解到这些标新立异的想法恰恰就是他们展示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无论是老师或家长,都应该多多给予鼓励,多给孩子创造、尝试的条件和机会。

如何培养孩子创新能力 篇2

一、凭借好奇的心理, 激发创新的欲望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好奇心可以促使人积极思考, 大胆探索, 可以说它是一把打开创造之门的钥匙, 对小学生来说, 由于受知识、能力等方面因素的限制, 许多东西都能引起他们的广泛兴趣。对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教师面对学生的好奇心切不可讽刺打击, 要保护他们的好奇心,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记得有位学生用“想”造这样一个句子:“我想听到开花的声音。”这个句子表现了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强烈好奇心。另一位教师听说一位学生因在生物课上学了解剖动物的方法, 十分好奇, 想看看狗的内脏是怎样的, 就杀死了校长的爱犬。这位教师不批评也不训斥, 却要求这个学生画了幅动物的内脏分布图, 以示惩罚, 结果学生十分乐意地接受了这个惩罚, 画出的图也非常准确, 还被挂在生物展览馆里。这个学生后来也成为出色的生物学家。儿童期是人的一生中最具有创新禀赋和潜能的时期, 保护这种天赋, 需要我们保护儿童的好奇心, 并凭借这种好奇心, 积极引导, 激发他们乐于创造的欲望。

二、创设宽松的氛围, 突破创新的障碍

赞可夫认为: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 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 如果不能够造成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 不管多么优秀的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其应用的作用, 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改变以往的“一言堂”、“老师问, 学生答”的课堂形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营造出民主、活跃的课堂氛围。营造这种氛围教师要做好六个字:微笑、点头倾听。微笑代表了一种亲密的关系, 是一种“我很喜欢你”、“我不讨厌你”的一种具体外在的表现。它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点头是一种肯定, 是一种对学生的无声鼓励, 教师通过眼神、姿态集中精神与学生沟通。倾听是认真地听, 教师通过仔细听及时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 从而及时地给学生正确的引导。其次教师还需走进学生的生活中, 弯下腰来和学生做朋友, 让学生能以朋友之心与你交谈, 说出自己的喜怒哀乐, 同时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排忧解难, 让学生感觉教师可以信赖, 以此增进师生的关系, 鼓励学生自由说出自己的观点, 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三、凭借大胆的想象, 放飞创新的翅膀

想象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较有效的方法之一, 是创造性思维的翅膀。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则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作为语文老师可能大家都体会到, 学生在习作时, 想象力丰富的学生能放得开, 收得拢, 内容充实、富于文采。反之, 想象力贫乏的学生思路枯涩, 写作时就事写事, 平淡无奇, 不形象, 不感人。客观事物是想象的基础,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对客观事物的观察, 在观察中积累丰富的材料, 同时有重点地将教材引入生活, 让学生学的主动, 把死知识变成活知识, 让学生在生活中想象, 一千个学生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在生活中创造哈姆莱特。同时教师还要利用插图及现代媒体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 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 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四、拥有质疑的品质, 增强创新的能力

古人云“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教师要引导学生勤于思考问题, 敢于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题的氛围, 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发现问题, 多角度思考问题, 多问几个为什么, 提出疑问, 发表新见解。如:小学语文课本中《第八次》一文, 学完课文后, 教师可引导学生质疑:1蜘蛛第八次结网成功的原因是什么?2王子布鲁斯如果见到蜘蛛第七次结网就成功了, 他会怎样想?3成功后的布鲁斯懂得了什么?他会怎样去做?通过质疑, 大家纷纷发表自己创造性的见解, 在相互的交流中从而也进一步掌握了课文的内容。在练就学生质疑能力时, 教师还必须结合小学语文学科特点, 将质疑贯穿于教学始终、用创新教育的思想观念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

五、采用激励的方法, 调动创新的积极性

如何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篇3

创新来源于哪里?大家都十分清楚,要有创新能力,首先要有很丰厚的生活积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何来丰厚的生活积累?如果没有积累,是不是就不可能有创新?当然,不排除有一些孩子会偶然间想到一些好的发明创造或者通过某个小技巧去取得成功,但是这种情况是鲜少发生的,要有创新的能力,首先要有足够的积累。这个积累不一定都得来源于自己亲身经历的实践,一个人的时间及精力有限,不可能经历得了大千世界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因此,这种积累必须来源于书籍。各种各样的丰富内容的书籍是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的基石,只有看得多,积累得多,才有可能爆发出那灵光一闪的瞬间。

其次,创新必须是通过人脑想出来的,这毋庸置疑。因此,要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就得培养孩子无穷无尽的想象力。但是应试教育不可能培养想象力。学校的教育机制无法彻底改变,那就通过家庭教育来保护孩子的想象力。为什么要用保护?因为我们相信每一个孩子生来都有十分丰富的想象能力,只要家长适当地保护和引导,就能把孩子的想象力留住且发挥出它的作用。

再次,创新能力需要积极的鼓励和刺激。创新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在创新的过程中可能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家长或老师都需要适当地激励孩子,鼓励他们朝他们想要的结果去迈进。很多家长总是喜欢从大人的角度来看孩子做的事,家长觉得无意义的事就阻止孩子去执行,这恰恰是在打击孩子做事的积极性。不管结果有没有意义,都该让孩子大胆地去尝试,尝试中才能迸发出创新的能力。

最后,要适当激发孩子的创新意识。在家里或家外,都可以适当给孩子一些需要创新思维的练习机会,比如在河边打水漂的时候,可以考考孩子,让他们思考一下如何能够打得更远,可以从现象中找出本质,并通过自己的想法去实践来寻找方法可以打得更远。

当然,创新是一种十分困难的行为,要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成的,阅读很关键,想象力也很关键,在适当的时机做适当的事,一直是我在教育过程中的金句。

(陈冬华 学乐中国网创始人,中国教育发展联盟副主席)

如何培养孩子社交能力 篇4

美国小朋友之间的交往,多为本人种与本人种之间的来往,超种族则多见于白人与华人或白人与黑人之间,华人孩子与亚裔儿童间或有所往来,但目前华人孩子与黑人儿童之的交往似乎还不是很多。亚裔特别是华人孩子在一起,爱打爱闹。白人儿童相对要安静。

先期定居者华人孩子,不少已长成青年。由于从小和白人孩子一起学习、玩耍,长大后成为朋友,彼此互有助益。我曾在一所少林武术学校见到一位17岁华人和一位18岁的白人业余教练,他们都是在校高中学生,两人的武功都很好,但比较起来,华人青年要略胜一筹。他们在教练和表演时,常常相互关照,彼此合作,深得观众、学员和家长的赞许。不少华人青年和儿童在白人长者和同辈中经常获得好评。

孩子之间的经常交往,可从小培养交际能力。美国社会十分看重人的交际能力,并强调从小抓起。在对小学生的评语中就有交际能力和组织能力一项。而交际能力又是组织能力的基础。这两种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加分,有利于升初中。初中生升高中,以及高中升大学,都要看交际能力和组织能力。这两种能力强的学生,升学时无疑要占优势。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及将来步入社会,都十分受用。两种能力,具体表现在组织同学参加班级或学校的某项活动,如调查研究,带领大家完成比赛任务,说服同学或家长捐赠钱物,为别人做好事,为慈善事业尽职尽力等。一家白人朋友收养的重庆女孩,四川汶川5.12大地震发生后,她组织班上同学捐赠救灾,获得成功,受到学校的加分表彰。孩子在不断交往中,取长补短,能获得更大进步。有的可提高认识,克服缺点;有的可相互启发,打开思路,增强学能力;华人孩子和白人孩子交往,相互学习对方语言。如华人孩子学习英语,反之白人孩子也可向华人儿童学习中文,了解中国的事情。

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篇5

孩子“长不大”的症结在哪里?莱山一中的徐轶敏老师说,现在不少家长认为孩子缺少独立性是独生子女的“先天不足”,把原因归结为“独生子女”。事实上,任何一个孩子,无论是独生还是非独生,作为“自然人”来到世上,并没有本质的差异,而是在后天的社会化过程中,由于父母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形成不同人格品质和能力,是后天塑造的结果。

孩子长不大,与家长教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过分保护型的教养方式是独生子女独立性品质的最大障碍,过分保护型家庭的孩子大都独立性较差。调查显示,独生子女家长中有52.5%的人“为孩子安排课余学习内容”;26.1%的家长“经常检查孩子的日记或通信”;37.1%的家长“总是照料孩子的洗澡、整理床铺或收拾书包等”;34.6%的家长“经常陪着孩子做功课”;62.0%的家长“比其他家长管教孩子严厉”等等。在家长如此“周到”的服务,如此“严密”的保护中,孩子的自主行为大大减少,对家长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从孩子生长的家庭环境来看,现在的城市中小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由于是“独生”,孩子没有竞争和合作的伙伴。在许多情况下,孩子与成年人的关系是不平等的。一些家长没有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社会成员,而是大人的附属物。所以孩子在与同龄伙伴交往中便反映出“以我为中心”的倾向,或者“人云亦云”的品格,不会与小伙伴和睦相处,不知道如何独立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

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需要有适宜其生长的环境和适当的教育。家长的责任是为孩子创造各种独立做事的条件,不当“拐杖”当“向导”,帮助孩子强化自我意识,激发孩子的主观能动性。

家长要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就让他自己做,不要代替他。孩子只要愿意做,我们就鼓励他,使他获得自信。

家长还应当注意培养孩子初步思考的能力。凡是孩子自己能够想的就应该让他自己去想,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另外,家长要培养孩子自己做决定的能力。凡是可以让孩子参加谈论作决定的事情一定要让孩子参加,比如双休日到哪儿玩,让孩子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意见,如果可行就采纳。

如何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 篇6

家长不能摆出“长道尊严”的面孔训斥孩子。家庭中的大事,孩子可以知道的应该让孩子知道,适当地让孩子“参政议政”。家庭中涉及到孩子的问题,更应想到孩子,听听他们的意见。其次,要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应适当地带孩子进入自己的社交圈,外出作客时,尽可能带孩子参加;家中有客来,让孩子参与接待,让座、倒茶、谈话……不要一味地将孩子赶走。

2、鼓励孩子走出家门

交往的技能只有在与人交往中才能学会。家长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打开生活空间,鼓励孩子走出家门,广交朋友,如参加《家庭教育导报》的“亲子家园”活动,这是一个很好的`培训孩子交际能力的场所。之后,你孩子就会去找伙伴玩,邀请邻居家的小孩子、同班同学来家做客了。心理学家指出,同伴对指导或训练儿童掌握社会交往技能,帮助孩子走出孤独具有特殊作用,因为这种技能,儿童是无法在成年人那里学到的。

3、教给孩子基本的交往技能

孩子的交往技能,如分享、轮流、协商、合作等,需要家长在潜移默化中传授给孩子。一位品学兼优的孩子说:小时候妈妈给她讲的一个故事她终身不忘。故事是这样的:

一个女孩走过一片草地,看见一只蝴蝶被荆棘弄伤了,她小心翼翼地为它拔掉刺,让它飞向大自然。后来蝴蝶为了报恩化做一位仙女,向小女孩说:“因为你很仁慈,请你许个愿,我将让它实现。”小女孩想了一会说:“我希望快乐。”于是仙女弯下腰来在她耳边悄悄细语一番,然后消失无迹。小女孩果真很快乐地度过一生。她年老时,邻人要求她:“请告诉我们吧,仙女到底说了什么?”她只是笑着说:“仙女告诉我,我周遭的每个人,都需要我的关怀。”

这位孩子的母亲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教孩子学会关怀别人--这正是与他人积极相处、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的根本。

4、鼓励孩子的每一点进步

第二点是交给孩子掌握交往技能,学习正确地交往:

1、基本的交往技能――寒暄,寒暄就是见面打招呼,如心碰响时,老友重逢,“相逢开口笑”,嘘寒问暖,问候致意等,都属于寒暄。家长应该教孩子怎样与人打招呼,怎样鞠躬握手,怎样向别人介绍自己,如何使用恭敬言语等等。

2、人际交往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对话,对话能够彼此建立起更为深入广泛地联系,加深印象,增进双方的信任与好感。应教会孩子如何提出讨论的问题,怎样说服别人,怎样拒绝被人等。

3、理解别人的交往技能――倾听,倾听使我们了解别人,把握双方心里感受的最有效的手段。家长应该交给孩子如何做一个认真地倾听者的一些正确做法,如倾听使目光专注,点头,语言附和等。

4、人际交往深化与发展的技能――共事,这就是说,大家齐心协力去做一件事。家长应交给孩子在一个交往集体中应具备的品质:有毅力、有责任感、真诚等等。教孩子如何认识自己]欣赏别人。要重视人际交往所需要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交往需要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人格素养,例如善良、守信、真诚、开朗、诚实等等,这就需要家长在如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加以培养。多关注孩子的言行,养成良好的交往习惯。比如串门是有礼貌,不乱拿别人的东西,不抢玩具,离开时整理好玩具等。

如何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篇7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呢?笔者结合实际教学和儿童心理特点粗略的谈以下几点:

一、学会认识和掌握逻辑思维的特点

孩子在日常的数学学习活动中, 对数学客观世界认识逻辑思维具有多向性。

1. 顺向性

这种思维是以问题的条件推倒结果之间基础进行的, 解决问题的思路往往只有一种思路。也就是思维时直接利用已有的条件, 通过概括和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的思维方法。

2. 逆向性

与顺向性思维方法相反, 逆向性思维是从问题出发, 寻求与问题相关联的条件, 将只从一个方面起作用的单向联想, 变为从两个方面起作用的双向联想的思维方法。

3. 横向性

横向思维发展以所给知识和条件出发, 孩子选择适合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 进而发展、创新出与一般孩子不一样的思维方式, 沟通知识联系, 开阔解决问题的思路。

4. 散向性

散向性思维侧重孩子的创造能力的培养, 是认知客观世界的最高水准, 需要教师注重平时的教学积累和培养、引导。

二、依据思维能力的特点, 全方位多层次培养孩子逻辑思维能力

不仅要使学生认识思维的方向性, 更要指导学生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科学方法。为使学生善于寻求正确的思维方向, 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精心设计教学感性材料

思维的感性材料, 就是指用以实物直观或具体表象进行思维的材料。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既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又要求教师对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精心设计和巧妙安排, 从而使学生顺利实现由感知向抽象的转化。

2. 从基础知识中“请”出思维活动

小学数学知识点比较集中, 注重概念、公式的推导和应用。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 淡化概念知识, 重点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由来, 即所谓的注重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学生依据上述知识思考问题, 便可以寻求到正确的思维方向。

3. 有意识培养孩子联系旧知, 发挥想象能力

课堂教学中注重孩子已有知识的联系, 唤醒旧知与新知之间的需求联系。由旧知进行联想和类比, 也是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有效途径。联想和类比, 就是把两种相近或相似的知识或问题进行比较, 找到彼此的联系和区别, 进而对所探索的问题找到正确的答案。

4. 重点训练, 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孩子思维能力的养成, 需要日积月累的训练, 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 需要重点训练, 多次实践才能完成。教师有意识的锻炼孩子在学习习惯、和他人合作学习探究等方面进一步培养孩子的数学情怀。由于学生思维方向常是单一的, 存在某种思维定势, 所以不仅需要反复训练, 而且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 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如何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 篇8

在人际交往中,倾听是尊重他人的一种表现。心理学研究表明,越是善于倾听他人意见的人,与他人关系就越融洽。善于倾听他人说话的人,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能够及时地把握对方谈话中的信息,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地完善自己。可见倾听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

可是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许多孩子非常愿意表达自己,却从不愿意倾听别人的见解。当你请他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补充或提出异议的时候,他却一头雾水,不知所云。究其原因就是根本没有倾听别人刚才说了些什么。作为老师,我们如何将这些“听力”不好的孩子们,养成善于倾听的良好习惯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尝试:

一、教师来做学生善于倾听的表率

如果教师对于学生所说的话置若罔闻,那么久而久之学生也会把教师所讲的话不当一回事。但如果我们的教师在学生讲话时能够表现出积极、热情的倾听态度,那么,我们的学生也能够成为一个很好的倾听者。

不认真倾听别人讲话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包括我们的孩子也是有尊严的个体,所以我们教师不能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学生,一定要做好学生倾听的榜样。不管我们的孩子提出的问题是大是小,教师一定要认真倾听,不要随意打断学生的讲话,就算是由于时间关系当时不能完整地让孩子把话说完,事后我们也要及时地找时间去倾听。不要让学生感觉你是在敷衍他,而是非常关注他。这样有助于赢得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更有助于学生与人交往,养成善于倾听的良好习惯。

二、教师要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

对于容易叛逆的孩子来说,教师那种高高在上的师者的姿态和命令的说话方式,往往会使他对教师产生抵触心理,对老师的话产生反感,甚至是充耳不闻。如果教师能够调整自己的心态,以一种亲人、朋友、平等的身份去和学生交谈,学生自然而然就会认真倾听教师以及别人说话。

三、及时表扬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对于学生来讲,心不在焉、左顾右盼,时走时停或突然打断别人的讲话,这都是没有良好倾听习惯的表现。培养学生良好倾听习惯就要求我们教师善于捕捉学生用心倾听的一瞬间,并及时对其进行表扬。这样,在表扬的激励下,相信孩子下一次一定会做的更好,日久天长,当倾听成为一种习惯时,孩子自然而然就会专注于他人讲话了。

四、教给学生一些倾听别人讲话的礼仪

学生年龄小,不能够认真倾听他人讲话,这与他不懂得如何去听有一定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意地教给学生一些关于倾听的礼仪,这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会大有帮助。

1.倾听时要专注、面带微笑,不要表现出无所谓或是不耐烦的样子,要让对方感觉与你讲话是被关注的,气氛是融洽和谐的。

2.倾听时不要当场给人提出各种各样的毛病,更不要与对方起争执,巧妙地运用评论语言,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倾听,努力理解对方说的每一句话,并可能对他的话进行重复。

3.交谈过程中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话,要给别人的表述留有充分的时间。

4.倾听的过程中要有目光的交流,还可以通过微笑、点头等方式及时回应对方,让对方感觉到你一直都在认真倾听。

5.如果对对方的话题实在不感兴趣,可以委婉地转换话题。

总之,倾听作为一种与人交流的能力应该越来越被重视,它不仅仅影响着我们的课堂教学,影响着孩子们对知识的掌握,更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但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掌握方法,及时指导、认真培养,相信孩子的倾听能力一定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如何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篇9

世人周知,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智慧的民族,中国孩子智商高,在各类知识性考试中往往是出类拔萃的,但中国孩子的思考力和创造力为什么不如人家呢?

“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维”

教育教人以知识,是因为再没有别的东西可教。但知识并不能代替思维,如同思维不能代替知识一样。在大多数实际生活中,知识从来就是不完全的(因为我们处理的事情往往涉及将来),所以我们需要思维。

创造力也是一种思维能力,它并不是漫无边际、天马行空式的创意,而是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新事物、帮助人适应环境的能力。

但相对来说,并不是比较聪明的人,也会有较高的创造力。事实上,历史上有很多有成就的人,本身智商不一定很高,书也不一定读得呱呱叫,但因为他们点子多、心思巧,遇到问题决不放弃,所以成就反而比一般人高出许多。

知识与思维有密切的联系,但决不是同一个东西。有些孩子非常善于思考,很有创造力,但在校的考试成绩可能很一般;有些孩子的考试成绩非常好,但不善于独立思考,没有创造力,所谓“高分低能”就是指这类学生。

因此,孩子读书、学习,有着双重的目的:一是掌握知识,一是发展思维技能。大多数父母和教师往往注意前者而忽略后者。但教授一门知识课的更为重要的意义恰恰是为了使孩子的思维技能得到发展。“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维”,这句话很有道理。所以,家长在培养孩子的思维力方面应注意一些方法:

一、要善于对孩子发问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发问对于培养孩子是很重要的。要想激发孩子的潜能及创造力,父母必须掌握向孩子发问的形式和技巧。要善用发问的技巧,也学会听孩子发问。因为这既有助于增进亲子关系,更可激发孩子的思考能力,同时可培养其表达能力。

发问时,不要只问对或错的封闭式问题,最好依据孩子的能力,问一些没有惟一答案的开放性问题,如:茶杯有些什么用途?多少加多少等于10?等等。

台湾学者陈龙安总结出发问技巧的“十字诀”。这“十字诀”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

“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和孩子玩问答游戏;

“例”:即是多举例;

“比”:比较东西和东西间的异同;

“替”:让孩子多想些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

“除”:用这样的公式启发,除了……还有什么;

“可”:可能会怎么样。

“想”:让孩子想象各种情况;

“组”:把不同的东西组合在一起会如何。

“六”:就是“六何”检讨策略,即为何、何人、何时、何事、何处、如何。举例来说,孩子要去郊游,就可和孩子讨论请谁一起去?何时去?为何要去?到哪里去?带什么去?问题愈多元化,孩子所受到的思考刺激愈多;

“类”:是多和孩子类推各种可能。

二、为孩子创造“想问”的情境

孩子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这对孩子思维的发展极其重要。或许有些父母会问,如何才能让孩子想问、会问?要让孩子想问题并提出问题,一个重要的做法、是安排一个情境,以激发孩子想问的兴趣。所谓安排“情境”,有某些技巧可依循。

首先,让孩子感到好奇。如故事说一半、让孩子好奇地想问结果;玩猜谜游戏,给一些暗示,等等……;然后引导孩子如何问得清楚,而且能有礼貌地问。

其次,鼓励孩子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在孩子的天性中,有一种求知的欲望、他们心中原本有着无数个“为什么”,想了解这个奇妙世界的本来面目。是成人习以为常的姿态和不以为然的态度,逐渐扼杀了孩子的这种求知冲动。

因此,父母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积极思考,对孩子的提问努力表现出自己的兴趣,与孩子一起去思考,去寻求未知的答案,孩子提出问题的欲望就会不断增强。

三、训练孩子的发散思维

我们经常碰到以下两类问题:

一类问题,就像课本上的习题——提出的问题很明确,要求我们运用已经学过的某些知识,针对问题“聚会思维”;而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往往是惟一的,这就像我们回答“1十1”只能等于2,等于别的就意味着错误。

另一类问题,就是可能有多种答案的问题——有时问题在开始时并不十分明确。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大量问题都是属于这种类型。解决这类问题,除了要努力明确问题外,还要打破平时习惯想法的束缚,将自己的思想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扩散开去考虑问题,这叫“发散思维”;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往往是很多个创造性的设想,并且不能绝对他说哪个设想最好,只能根据实际的情况,评定某个设想更为合适。

比如“回形针有什么用?”这样一个问题,有兴趣的话,您可以先考考自己的小孩。

发散性思维要求一题多解,供参考的答案有:

回形针除了可以用来“别住纸张”外,还可以有以下的用途:

1.可以让回形针利用衬衣口袋,别住“服务员”或“小队长”等标志;

2.可以用它代替发夹,夹住散乱的头发;也可代替领带夹子;

如何培养孩子自主学习能力 篇10

在关注孩子的学习表现这个问题上,父母要还应多配合老师,多与老师保持联系。因为一旦遇到问题,父母可以跟老师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合力,来引导孩子走出学习上的困境,达到进步提高的目的。当然,父母也应鼓励孩子多跟老师接触,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样老师的教育效果才能更加显著。

2、设定合理的目标

很多父母都会替孩子设定一个目标,比如“这次期末考试必须考前十名”。这样的目标叫做成绩目标,即用取得的成绩来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另一种目标叫做掌握目标,即把自己是否获得新的技能作为衡量自己是否成功的标准。

大量的研究都发现,掌握目标的孩子比成绩目标的孩子更愿意选择有挑战性的任务,在休息的时候也更愿意选择一些课程去学习,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他们更愿意尝试一下。所以父母应当引导自己的孩子选择掌握目标,应当多问孩子“今天学会了什么”而要少问“考试考了第几”。

3、在学习过程中,对孩子进行方法指导

通常,孩子的学习计划本由他本人亲自制定,交与父母参谋。当孩子能够坚持按照计划行事,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后,孩子就打开了自主学习的大门。

对此,父母应明确地告诉孩子:学习不是任务,而是通过解决难题来锻炼思维的一种过程。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父母不要一开始就帮助孩子解决难题。而是对孩子进行方法上的指导,让他学会审题、筛选题中的有用信息,旁敲侧击,并鼓励孩子大胆尝试用各种方法去解决问题。

4、适当评价孩子

在孩子取得好成绩的时候可以给予适当奖励,这可以将孩子的注意力转向能够给他带来成功的活动。但是,千万不要过度夸赞哦!过度夸奖会使孩子无法接纳真实的自己。如果你天天夸自己的孩子为天才,那么孩子多半也会这么认为,这样当别人告诉他不是天才的时候,他会坚持自己的观点,认为别人都是在诋毁他,从而对别人产生敌意。而且一个认为自己很完美的人无法接受别人提供的合理建议,这往往造成停滞不前。

适当地评价孩子,要求父母必须真实评价自己的孩子。孩子做得好就是好,就要夸奖;如果不是那么好,就应该告诉孩子还需要努力。

5、引导孩子对成败的归因

引导孩子如何看待自己的成败非常重要。当孩子失败的时候,不要打击孩子,而是静下心来一起跟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并给予孩子鼓励,让他继续加油。当孩子成功的时候,也不要让孩子太过得意,分析一下这次成功的原因,让孩子正确认识成功。

6、加强孩子的责任感教育

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 篇11

在进入理财教育的关键期前,应先教会孩子认识金钱。这个阶段的孩子理解事物的能力依赖于具体可见的情景和事物。依照孩子这一生理特点父母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参与数额较小的日常消费,进行初步的财商教育。比如乘公共汽车时鼓励孩子去投币,让孩子知道一元钱可以坐普通公交车,两元钱可以坐空调车;也可以带孩子去购物,让孩子亲自买他所熟悉的日常用品,让他知道自己每天使用的牙刷多少钱、小毛巾多少钱、每天吃的,冰糕多少钱……通过感受这些切实可见的生活细节让孩子熟悉货币的面值和实际价值。

4-5岁,教孩子学会储蓄

孩子四五岁的时候,注意力一般只停留在感兴趣的和与自己相关的事物上,比如新鲜艳丽的色彩、新奇生动的形象。家长可以借此引导孩子储蓄的习惯,比如买一个漂亮的钱夹或买一个卡通动物造型的储蓄罐,把孩子的目光吸引过来。细心的家长再用动画片里的语言告诉孩子:只要坚持投硬币,这个卡通动物就会帮助他实现愿望。孩子坚持了一段时间后,也许储蓄的数额很小很小,家长依然要买礼物作为奖励,目的是让孩子见到储蓄的“神奇力量”,激发储蓄的兴趣。这个阶段,让孩子养成储蓄的习惯比存多少钱更重要。

5-6岁,培养劳动赚钱的意识

孩子五六岁时,已经有了小额自主消费的能力,这是理财教育的前提。父母要控制好零花钱的数量,不能太苛刻,也不能全额满足,而是留下一小部分让孩子通过劳动自己赚取,比如扫地、分碗筷、给父母捶捶背……为了制造出一种诚信的氛围。可以做一张价目表,把孩子能做的每项工作都定下一个合理的价位,并且认真地执行。在这样的氛围里,无形中会给孩子灌输这样一种意识:我不劳动,就没有收入,我没有收入,就不能买好吃的,就不能买好玩的。在赚取和使用金钱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孩子的劳动观念,也让孩子明白金钱是通过劳动换来的这一基本概念。

6-8岁,教孩子合理利用金钱

6-8岁是儿童好奇心和模仿力比较强的一个阶段,愿意和别人攀比,别人有的东西他也一定要有。与孩子讲道理有的时候是行不通的,不如做一些事情引开孩子的注意力。比如把去儿童游乐场改为去郊游,事后再与孩子算笔“账”:去郊游的时候,放了风筝、看到了蝴蝶、用野花编了一顶帽子,获得了与去游乐场同样多的快乐,省下的钱还可以做其他事情。同样,还可以把买高级玩具改为自己在家里搞小发明;把吃肯德基改为去书城看精彩的漫画书……慢慢地孩子会明白,生活里不能没有金钱但是金钱绝不是生活的全部,许多乐趣没有金钱也一样能得到。此外,不妨带着孩子四处转一转:同样的商品,在不同的地方售价不一样。在大商场里卖200元的商品,在批发市场有时50元就能买到。经过这样的反复比较后,孩子独自消费的时候,自然就会货比三家,主动寻求实现金钱价值的最大化。

8-11岁,强化储蓄意识

儿童入学以后,有了更加独立的生活空间,同时自我约束力差,较多的钱放在身边,总是忍不住想花掉。家长可以给孩子开一个家庭银行,让孩子把每天没有花完的钱都存在“银行”里。一定要让孩子相信父母是为他保管,不会挪用。为了鼓励孩子存钱的兴趣,可以为孩子树立一个个容易实现的小目标,比如许诺买一本漫画书、一个毛绒玩具等。孩子努力储蓄的同时,父母可以用付给一定利息的方式,来增加孩子的信心和动力。当孩子通过储蓄得到一件比较贵重的东西时,会切身明白积少成多的道理,感受到储蓄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

11-12岁,培养理性消费习惯

十一二岁的孩子,身心迅猛发展,对家长的依赖性渐渐减弱。独立自主意识慢慢增强,在零花钱的管理方面,父母应该试着慢慢放开手脚。在这个阶段’父母在发放零花钱的时候,在定量的同时还要定时,比如一星期发一次。这样有利于孩子建立比较稳定的心理预期。当孩子出现一次亏空后,下次再发零花钱时,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训,就会谨慎对待,自觉地学会量入为出。父母可以建立一个账本帮助宏观调控,让孩子详细记录下每天零花钱收支的状况,定期总结,分析哪些钱应该花,哪些钱不应该花,给予适当的奖惩,并制订出下一星期的计划,帮助孩子养成总结和预算的习惯。

12-13岁,培养综合理财能力

孩子12岁以后,会有更多的购物需求,接触金钱的面额也越来越大,这时应该训练孩子的综合理财能力。比如去超市购物的时候,把钱交给孩子全权安排,只有一条要求:努力用最少的钱实现预定的目标。孩子做选择的过程中,对同类商品的价格、性能和品牌要反复比较,不仅熟悉了商品,还全面锻炼了预算能力、取舍能力和货币运算能力。家庭有关财务问题的讨论最好也让孩子加入进来,在反复论证的过程中,无形中会拓宽孩子的视野。父母还有必要陪孩子一起去银行,以他的名义开一个户头,当孩子在存单上见到自己的名字时,会让他感到自己长大了,变得重要了,会增加理财的兴趣,同时在和银行打交道的过程中,会慢慢明白一些金融术语,熟悉银行的基本业务。

13岁以后,培养信用意识

浅谈如何培养创新能力 篇12

在美术教学中, 让学生进行艺术创造并非易事, 因为他们完成作业大部分是临摹, 这样, 一段时间以后, 学生的创造能力在临摹中逐渐减弱, 已经习惯了照抄别人的模式。因此, 当设计作业让学生创作时, 学生会说“我画什么呢”“太难了”, 抓耳挠腮急着找资料东搬西套。这样发展下去, 只会使学生变成墨守成规, 缺乏个性、想象力的人。培养的学生再出色, 也只能是个“艺术工匠”,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

如何在美术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动机

大部分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 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一定非要“打破沙锅问到底”不可。因此, 只要适当运用一些方法, 利用比较具有新意的设备或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在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逐步培养起创造性思维来。如在“有趣的拓印”一课中让学生找来一些不同的树叶, 在作业纸上涂一涂, 画一画, 随心所欲, 让学生感受不同树叶的不同肌理。又如, 在“京剧脸谱”一课中, 我先让学生在课下搜集一些有关脸谱的知识信息, 并且我尝试用手提电脑在网上收集一些京剧脸谱、服饰图片, 接到教室的电视机上放映, 在学生们看得兴趣盎然时, 联系课的内容提出问题, 讲授知识, 布置作业, 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就高了。

二、重视学生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全过程的培养

也就是说, 在教学中既有发散, 从多角度寻找答案、方法, 又有集中, 通过分析从中找出最佳答案, 而重点抓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具体而言就是:第一, 要鼓励学生放开思考, 扩散思维, 寻求多方面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二, 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 敢于标新立异, 开拓创新。第三, 要鼓励学生在比较分析中增强探索性的思考力。如在“丰富多彩的线”一课中, 我在黑板上画一根直线, 问大家:这可以是什么?学生的回答丰富多彩:有讲电线杆、楼房、一堵墙的侧面的, 有讲是火车道轨、日光灯、方便面的, 引得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乐不可支。

三、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发展

(1) 教师应树立推进素质教育, 坚持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思想。

(2) 教师的作用不一定像过去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那样强化、单一, 教师可以提供学生一个场地、氛围, 自己则也可以成为学生中的一员, 甚至做学生的听众, 形成情感融洽, 气氛和谐的学习情境。如学生可以向教师提问, 教师回答,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3) 教师应努力具备多元化知识结构和一专多能的能力。教师本身所具备的那种创新精神, 创造能力本身就是对学生身上天性的创新创造的唤醒。如在“对称与比例”一课中, 我联系音乐的节奏, 讲述画面构图的疏密、均衡, 学生听起来觉得有趣, 并能产生其他的联想。

(4) 课上应多设疑点, 让学生反复质疑, 师生共同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如在“奥林匹克风”一课的北京申奥标志分析, 除了教师所知的标志含义外, 学生还认为标志上有“56”字样, 代表中国56个民族, 这让我自己也吃了一惊, 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空间拓宽了。

四、多搞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创新能力

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不仅在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更重要的是, 进一步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加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创造性地开展活动, 在活动中全面提高他们的各种实践能力,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要开展一系列课外活动, 如课外写生、优秀作业展览, 外出参观、举办专题讲座、兴趣小组活动、六一节前夕举办全校性绘画作品展等。通过这些活动, 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其创新能力得到充分挖掘和发挥。如在“秋色如画”一课中, 在讲授了基本写生技法后, 我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写生, 学生们通过添加、移动、简略等手法, 画出了各具特色的作品, 并在校园里作了一次专题展览, 反映热烈。

五、建立科学正确的评价机制, 鼓励、扶持, 促进创新

教师应摒弃一切旧的, 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评估标准, 淡化评估模式的单一性、支配性、权威性。人们曾把美术称为“无错误科学”。谁听话, 谁守纪律, 谁的作业洁净规矩, 还有标准化学绩测量, 这些标准化固然有其可依据处, 但学生的创造性在评估体系的哪个位置?没有, 这是个很大的弊端, 创造性只有在自由的氛围中才会开花结果。评价的方面有很多, 如积极性、灵活性、动手能力、合作性、独立性等, 评价的方式也可多样, 如语言、文字、数据;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间互评等。我对学生作业的处理是这样的:一看是否有创新意识, 二看画得是否好, 三看作画态度是否认真;作业允许迟交, 要的是质量;作业当面批阅, 不进办公室, 每堂课布置好作业后, 批阅上次的作业。这样可以当面肯定作品的成功和指出不足之处, 甚至亲自动手改画, 并且进行师生、学生间讨论或当场出示学生作品进行表扬。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和人才观念的更新,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使学生全面发展, 形成优良的个性品质, 将成为检验教学成败的关键。美术教育、教学更应发挥其具有的独特作用, 倡导创新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以及教学结果的评价, 都应围绕着服务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这一目标进行。

如何培养孩子的空间思维能力 篇13

孩子的空间思维培养,很早就可以开始的。孩子最早发现空间的不同,是在几个月的时候,那个时候第一次意识到妈妈跟他(她)不是一体的,这时孩子会通过扔东西的游戏来体验空间的不同。相信很多家长会有这样的记忆,孩子指着要什么东西,拿到手里,就扔地上,然后再让家长捡起来,然后再扔,乐此不疲,而很多家长的反应,则是生气,甚至暴怒,捡个两次就不耐烦了,以不能惯着他(她)为由,不再配合,有时候甚至会对孩子上演全武行。这其实是孩子探索空间的第一步,他忽然发现了这个世界上还有空间这个概念,东西扔下去会掉在地上,这是孩子探索世界的第一课,理解了这一点,家长应该耐心地陪孩子玩这个游戏吧?

孩子的第二个发展阶段在2岁左右,开始喜欢开关抽屉、门,喜欢钻到某个空间里面去,喜欢把桌上的东西扫到地上去。这同样是孩子学习空间探视的方式。这个时候的孩子,已经可以到处跑,具有一定的破坏性,而对于危险几乎没有认识,家长在保护孩子探索空间的同事,也需要建立起行为规范,并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

这个时候,需要给孩子准备好可以连续扔掷的玩具,需要跟孩子明确家里的那些东西是不能扔的,哪些是他(她)可以扔的,这个规则的明确需要有耐心,孩子是在不断的试错中建立规则意识,所以,还要家长把贵重物品放好。万一出现这样的情况,一定要记住,你养的是孩子,贵重物品没有放好是你的错,规则没有建起起来的时候,家长仍然需要陪他建立规则,孩子没有错。所以,继续跟孩子明确这是不可以扔的东西,就像他(她)扔的只是个水杯一样,然后默默去收拾残局去吧。

给孩子准备可以扔的海洋球、纸团等玩具,搭建可以爬行的游戏房子,帐篷等,满足孩子探索空间的需要,孩子的躲猫猫游戏也是空间探索学习的方式,但是,需要注意提醒孩子,家里的衣柜和储物柜是不能进去玩躲猫猫的,在定这个规则的时候,家长应该陪着他(她)看看这里面有什么,为什么小朋友不可以自己到这里玩,可以避免孩子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禁止的地方更有探索的兴趣,而发生危险。

孩子的空间探索是持续很长时间的,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可以让孩子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最常见的大纸箱子,包装泡沫啊积木啊什么的,往往能想出不同寻常的玩法,大人能做的,就是评估一下是不是危险,如果有危险需要跟孩子事先讲清楚,并和孩子一起做好防范措施。这些都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方式,可以培养孩子的空间思维能力。

除了这些,空间探索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比如孩子们的游乐场,我们的建筑、交通工具、城市,这些寻常的东西,只要引起了孩子的兴趣,都可以与孩子讨论交流,再往大里说我们旅行,以及航空,不也是空间探索的延续吗?不仅仅这些,还有奇妙的微观世界,在笑对细微事务感兴趣的时候,我曾经给笑买过显微镜套装,并用它来观察植物的细胞,毛发等等细小的东西。

如何培养孩子的形象思维能力 篇14

一、借助生活题材展开联想。联想是形象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借助生活题材开展联想时,教师应注意运用实物与示意图启发接近联想,借助生活现象展开类似联想与因果联想,借助生活经验展开自由联想。

二、利用生活情境丰富表象。变化多彩的实际生活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认知数学的感性材料和经验,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引导儿童在看、想、听、记中丰富数学表象。具体指施是:让学生在观察中感知、在听说中悟知、在回忆中习知、在游戏中学知。

三、结合生活与学习活动发展想象。具体教法是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自编应用题、拼图组图等。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15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创新氛围, 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 具有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价值。研究发现, 浓厚的学习兴趣不仅会给智能“锦上添花”, 发挥智能的积极作用, 同时还会给智能“雪中送炭”, 弥补智能的不足, 如, 筷子提米、水重新沸腾、自制潜水艇模型等实验,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使学生不断有创新的灵感火花闪现, 激发起了学生的创新欲望。

二、树立创新观念, 培养创新意识

陈旧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适应未来社会, 更难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事实充分说明, 在抓应试教育的同时, 必须注重素质教育, 只有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要树立创新观念, 我们必须彻底更新教育观念, 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性。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一大批勇于创新的学生, 而老师本身必须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为自己的探求获得了成功而感到自豪。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造性思维决定了一个人能否创新及创新能力的大小, 是创新素质的核心, 爱因斯坦早有断言:“创造并非逻辑推理的结果。”在教学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去创造, 这种创造可以是制作、小发明, 可以用逆向思维来解决物理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因此, 实验时, 要让学生看清楚每一步出现的现象, 给学生留出一定时间追究为什么会出现此现象, 并由学生综述现象, 分析原因, 得出结论。

如何培养和训练孩子的计算能力 篇16

一、熟练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

低年级作为关键的起始阶段,加、减、乘、除的入门学习对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任何复杂的题都是由简单的问题组合而成的。无论是两位数乘除两位还是两位数乘除三位数,或其他更复杂的计算题,它们的基础都是“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如果这些基础的知识不过关,就达不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程度。如果“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没有熟练掌握,那么到了中高年级必然算不快、算不准。

二、加强口算能力的训练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我们学校每学期都会发一本口算册,老师要把这本口算册充分利用起来。低年级教学内容相对来说少一些,老师可在课堂上给孩子计时让孩子们做,这个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很集中,也会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口算不仅要计时,更重要的是要给孩子看出对、错,对那些能在规定时间内考满分的要及时给予一定的奖励,引起学生对口算的重视。另外,还要注意口算是家庭作业中必做的一项,平时把这项工作坚持下来,这样才能使口算这项能力不断提高。

三、重视错题的分析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反复认识和实践的过程,出错总是难免的,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特征刚刚学习的知识比较容易遗忘。例如,退位减,前一位退了1,可计算时忘了减1。同样,做进位加时,又忘了进位。特别是连续进位的加法,连续退位的减法,忘加或漏写的错误较多,这些都与儿童记忆不完整有关系。因此,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计算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其计算错误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可借鉴语文教师批改作文的方法——写评语。在学生出错处加上评语导出错因,让学生知道出错的原因,是由于自己马虎大意,还是哪方面的知识掌握得不够好,在知错的基础上把错题重做一遍,对正确的知识再次加深认识巩固。教师要因人、因题地重点分析错题原因,大部分学生都做错了的题,教师就要集中进行讲解,分析错误的原因;对基础较差、常做错题的学生,教师要多花时间在课后进行辅导。学生对自己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要进行自我反思,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本子,把每天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记在本子上,并写出错误和改正方法。另外,还要有针对性地把学生经常错的题目类似的题目作为学生的课堂作业,再次反馈了解学生改错后的作业效果。改错题型的练习对学生有如下要求:判断对错→找出错误处→分析错误原因→改正。课堂上采取小医生找病因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在比赛中获取知识。“改错”不能仅满足于学生分清了错误原因,改正了错误,而且达到了预防效果,教育学生对这些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四、帮助学生弄清算理,揭示规律

在计算教学时,要让学生弄清算理,不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这样计算教学就会变得生动活泼、多姿多彩。低年级学生直观思维占主导,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心理学家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促进思维发展,就要在形象思维和数学抽象之间架一座桥梁,充分发挥学具操作的作用。在进行“9加几”教学时,就可以让学生拿出小棒一起来学习,在学生自主动手操作中优化得出凑十法,为后面继续学习进位加、退位减打下基础。还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理解新知识,构建教学知识结构的主要方式,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旧知识,通过类比同化新知,实现知识的正迁移,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对新的认识结构的认同。比如,想加算减、口诀求商等都是学生通过知识间的联系进行继续学习的。又如,进位加和退位减的方法要讲清楚,让学生理解透彻,从而正确熟练地运用方法计算。

五、培养低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许多学生计算法则都能理解和掌握,但常常会发生错误,主要是缺乏严格的训练,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1.使学生养成认真校对的习惯。要求学生对所抄写下来的题目都进行认真校对,细到数字、符号,做到不错不漏。2.使学生养成审题的习惯。要求学生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确定运算顺序,选择合理的运算方法。3.使学生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要求学生书写工整,书写格式要规范。同时,能口算的要口算,不能口算的要认真笔算,强化学生规范打草稿的习惯。列竖式计算时,数位要对齐,数字间要有适当的间隔,进位的数字要写在适当的位置上,退位点不能少。4.使学生养成估算和自觉验算的习惯。教师要教给学生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并将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严格要求,提倡用估算进行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上一篇:春节活动通知下一篇:祝福幸福的短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