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

2024-08-29

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通用9篇)

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 篇1

想让孩子有良好的品行,父母的言语是关键!如今,尽管孩子们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里度过,但他们的言语品行、良好的表达习惯、阅读兴趣以及幸福感其实都源于简单的家庭生活。父母在孩子良好语言习惯的养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行

我是崛起第一幼儿园中班的一位妈妈,我的女儿玥玥过了这个十月份就五岁了,除了七个月大时送她回姥姥家住过四个月之外,其余时间都是和父母在一起生活的。陪伴孩子成长的这五年里,也是我喜怒哀乐换档最频繁的五年。现在我跟大家分享平时我和孩子是怎么相处、我是怎么做的。这三件事情分别是关于“阅读”,“坚持”和 “发脾气”。

1、孩子的愤怒是在向我们释放他特有的信号。

我们需要读懂孩子愤怒背后潜在的表达。比如是否孩子发脾气只是为了引起我们的关注?是否孩子的需求没有被满足?是否我们的某些做法让孩子感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等等。

2、发脾气的孩子身心更健康。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情商低的大人,是因为小时候没哭够”。这是有一定道理的,要知道,比愤怒更加可怕的 是孩子慢慢成为了不会表达愤怒的人。所以面对发脾气的孩子,这个时候,最忌讳的就是:孩子愤怒,我们比孩子更加愤怒。这就是为什么当她歇斯底里地大声哭喊直到咳嗽时,我和她爸并没有去做任何的干预,尤其在那个时候,切记不能对她说:“你再哭,再哭把你的嘴堵上!”或“你再哭就把你赶出去!”之类的话。一定要给孩子机会让他能毫无阻拦尽情地把他的坏情绪发泄出去。当然前提是不要伤害到自己,他人或重要的物品等。

3、父母要学会自我检验。

孩子的脾气,跟父母息息相关。她爸爸对待孩子的耐心要有对待工作的一半就好了。虽然较之以前已有进步,但仍需要进一步改善。而我自己感觉其实做的也并不如以前好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要照顾小宝而导致对女儿的耐心变差了,这点我确实也需要改进。关于父母自我检验,我和孩子她爸会时不时地相互交流并指正对方在教育孩子方面哪里做的不合适,哪里需要改进。天下没有完美的父母,但努力去做一个善于改进的父母,我相信对于很多宝爸宝妈们并不难,只要你肯用心去做!

二、良好的言语品行,来自父母

一个人无论成绩好坏与否,品行是关键。道德可以弥补能力的缺陷,而能力却难以掩道德的缺陷。而道德的缺陷不止体现在孩子的行为上,更体现在孩子的言语上。我们都知道,刻薄和直接是是两回事,多少人打着直接的幌子说着伤害别人的话,而这些言语上的行为大多都来自父母的影响。父母平时说话讲道理、懂礼貌,那你的孩子也会成为一个讲道理、懂礼貌的孩子。

因此,想要让孩子有良好的品行,父母的言语是关键!

而得体的语言习惯如何养成呢?如果孩子的语言环境中,一直有老师的鼓励,家长的教诲,那孩子在和别人交流时,也会学习老师和家长的语言习惯。

所以,当你发现自己的孩子表达上出现问题时,先好好检讨一下自己的表达,也许就会找到根源所在!

父母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语言表达呢?我们给大家三个建议:一是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二是给孩子提供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三是选择好的语言辅导机构,为孩子得体的语言表达助力。

阅读兴趣,来自父母

得体的表达对孩子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那如何培养孩子得体的表达呢?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很多家长埋怨自己的孩子不爱学习,不爱看书,却没有扪心自问一下,自己是否爱看书呢?

孩子读书的兴趣是从小由家长培养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从书中汲取营养,在书中学习得体的表达方法,在此过程中,家长的作用非常重要。只有家长多读书,做好表率作用,孩子才会效仿。反之,孩子只能模仿你做的其他事情。

长久的幸福感,来自父母

一个人所在的原生家庭对他一生的影响都很大,夫妻恩爱,家庭和谐,在充满爱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注定要比整日吵闹的家庭里成长的孩子要心里阳光很多。

因此父母在相处时,要给孩子温暖的感觉,这样孩子的言语表达也会很温暖。当父母双方发生矛盾时,尽量私下解决,给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语言环境。这是老师给不了的,却能决定孩子一生的事情!

父母在和孩子相处时,除了要多鼓励孩子,培养孩子自信的表达,还要多向孩子表达自己的爱,让孩子学会爱的表达。这样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孩子的表达才会更正向,更积极。

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 篇2

1. 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两个基本要素, 但在教学活动中应明确学生是学习的承担者, 是认识活动和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要通过学生来落实。所以我们的教学活动应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 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在学习中的作用, 即只有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方可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 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我曾在报纸上看到一则童谣:现在的老师技艺高, 人人都会扔飞镖。现在的班规真是妙, 不能说话不能笑, 如果胆敢大声叫, 马上把你家长找。学生也有自尊心, 也有做人的尊严, 因此, 要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 创设和谐, 宽松的教育氛围。教师只有走近学生, 真心实意地爱学生, 善于触摸学生的心灵, 才能与学生心心相通, 成为学生的好朋友。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信其道的学生才会乐学、善学。在我看来, 和谐融汇的师生关系是教师走向成功, 学生走向成才的基石。

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1. 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

在政治课堂教学中, 使用自编自演的小品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价值规律”时, 课前先由同学们调查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的经济现象, 然后自编出“卖水果”、“买电视”两个小品从不同角度反映在市场上, 商品价格与价值不一致, 主要是由供求不平衡引起的。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社会调查, 班级集体讨论, 然后编成小品, 互相合作、互相启发,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 成了学习的主人。

2. 重视直观, 激发不同层次学生思考

在政治教学中, 恰当适时的运用录像、课件等手段把学生带进一种情景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按逻辑推理从众多组合面, 配以动态背景、音乐, 从易到难逐步推进。并借助文学、图片等手段, 即理解了内容, 学会了表达, 又有合理想象, 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在无形中得到了锻炼, 效果比老师干讲要强许多。

3. 动手操作, 提高创新能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 切断动作和思维的联系, 思维将得不到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动脑动手的机会。我把教材中易混淆的概念、原理, 进行两两比较, 每一册精心设计10多个表格, 学生通过亲手整理, 使知识点清晰起来, 学生理解记忆既省时又省力。

三、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出发

学生的年龄特点总的表明:他们似“成人”非“成人”, 生理、心理矛盾较多;要求独立, 但又不能脱离对别人的依赖;英雄感很强, 崇拜英雄, 蔑视平凡, 但知识不足, 常常分不清英雄行为与鲁莽冲动的界限;有强烈的自尊心, 要求和成人一样受到尊重, 对于批评、训斥极为反感;友谊感很强, 却分不清“友谊”与“帮派”、“哥们义气”的根本区别;好奇心强, 有强烈的求知欲, 但兴趣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影响, 对事物的认识往往又片面化和绝对化。针对学生身心特征, 教师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 自我解读, 鼓励学生求异、求新, 尊重学生的独特认识、感受和体验, 使学生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 从而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倾注期待, 关注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教师倾注的殷切期待, 会作用于学生的内心世界, 使学生产生美好的情感体验, 从中获得力量, 进而形成诱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内驱力, 于是教师的“期待”就转化为学生的“自信”。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要始终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教师”——确信每个学生都有潜在的智能, 个个会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赞赏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肯定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鼓励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我的超越。这些对于在中考失利的中职生是非常重要的。

五、教学方法上的创新,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教学方法的完善, 不仅可以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心, 树立崇尚的师德观。

(1) 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为提高课堂效率, 学生自身要在课堂之前进行相应的预习, 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对相关的课本知识预习达到一个认识、掌握的初步阶段。

(2) 对于德育课教学中的较多知识点, 通过经常温习的教学方法巩固自身潜能的发挥。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 通常有很多知识点都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 所以容易出现记忆上的失误, 导致不能准确把握住知识的要点造成在考核过程中失分。针对这种情况, 充分在课前预习、课堂学习,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实现课后温习、加强理解, 以便能更好的去把握住知识点。与此同时, 还要将相关的知识点与实践的观点相联系, 如通过每天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法律讲堂、经济半小时等形式去更好的接触社会中与政治有关的话题, 去更深入、准确地把握住知识的内在本质。

(3) 针对每个学生都有着自身的价值观念, 针对不同的价值观分成小组进行探究、交流。在课余时间中, 可通过自由组织创建一个“政治活跃小组”, 在小组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相关的辩论、演说、交流经验等方式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把每个人的经验进行交流、分析、汇总, 以便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强化知识的深入学习, 培养学生自身的兴趣、主动学习的能力。

与此同时, 还可通过相应的情景模式, 把现实生活中与政治有关的知识点通过话剧的形式进行演示, 使每个同学可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到政治与我们息息相关。

六、结论

综上所述, 为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政治教师要改变观念, 挖掘学科教材特点, 培养学生良好品行和创新思维实践能力,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根据教学内容和需要, 采取恰到好处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在课堂上增长知识、增强能力、经历过程, 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 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随之得到熏陶、提高乃至升华。

摘要: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已呈现多样性, 人的发展, 特别是道德修养的发展, 更多地靠自我的觉醒和努力, 具有较强的内在性。德育课教师应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实行创新教育, 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学生。

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 篇3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堂教学;教学改革

一、更新教学观念

1.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两个基本要素,但在教学活动中应明确学生是学习的承担者,是认识活动和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要通过学生来落实。所以我们的教学活动应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在学习中的作用,即只有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方可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我曾在报纸上看到一则童谣:现在的老师技艺高,人人都会扔飞标。现在的班规真是妙,不能说话不能笑,如果胆敢大声叫,马上把你家长找。学生也有自尊心,也有做人的尊严,因此,要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宽松的教育氛围。教师只有走近学生,真心实意地爱学生,善于触摸学生的心灵,才能与学生心心相通,成为学生的好朋友。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信其道的学生才会乐学、善学。在我看来,和谐融汇的师生关系是教师走向成功,学生走向成才的基石。

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1.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

在政治课堂教学中,使用自编自演的小品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讲“价值规律”时,课前先由同学们调查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的经济现象,然后自编出“卖水果”、“买电视”两个小品从不同角度反映在市场上,商品价格与价值不一致,主要是由供求不平衡引起的。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社会调查,班级集体讨论,然后编成小品,互相合作、互相启发,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成了学习的主人。

2.重视直观,激发不同层次学生思考

在政治教学中,恰当适时的运用录像、课件等手段把学生带进一种情景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按逻辑推理从众多组合面,配以动态背景、音乐,从易到难逐步推进。并借助文学、图片等手段,即理解了内容,学会了表达,又有合理想象,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在无形中得到了锻炼,效果比老师干讲要强许多。

3.动手操作,提高创新能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将得不到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动脑动手的机会。我把教材中易混淆的概念、原理,进行两两比较,每一册精心设计10多个表格,学生通过亲手整理,使知识点清晰起来,学生理解记忆既省时又省力。

三、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出发

学生的年龄特点总的表明:他们似“成人”非“成人”,生理、心理矛盾较多;要求独立,但又不能脱离对别人的依赖;英雄感很强,崇拜英雄,蔑视平凡,但知识不足,常常分不清英雄行为与鲁莽冲动的界限;有强烈的自尊心,要求和成人一样受到尊重,对于批评、训斥极为反感;友谊感很强,却分不清“友谊”与“帮派”、“哥们义气”的根本区别;好奇心强,有强烈的求知欲,但兴趣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对事物的认识往往又片面化和绝对化。针对学生身心特征,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尊重学生的独特认识、感受和体验,使学生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从而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关注学生的特长和挖掘学生的潜能,巧妙进行成就激励

从教育心理学上讲,赏识就是表扬,就是对好人好事(思想进步)进行表彰和赞扬。广义上讲,赏识除了对已发生的事物表示赞扬外,还可对未发生的事物预先表示赏识——感兴趣。在操作上,一方面,就是超越浅显的表扬,通过对中职生的全面分析,去寻找和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或者挖掘某一潜能,再辅之以预先表示“赏识——感兴趣”等手段,激发这些潜能释放,成为一个又一个的闪光点,达到促其成才的目的。这对于那些调皮捣蛋但智商较高的中职生特别起作用。另一方面,就是借鉴麦克利兰的成就激励理论,把赏识看作是别样的成就激励:或提供成功的楷模,或及时向学生说明已取得的成就以及实现某一目标尚存在的差距,或赋予学生相应的权力(同时也会成为一种责任),再者就是赋予学生以挑战性的学习目标,以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在“努力表现自己”的过程中达到成才的目的。

五、倾注期待,关注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教师倾注的殷切期待,会作用于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学生产生美好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力量,进而形成诱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内驱力,于是教师的“期待”就转化为学生的“自信”。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要始终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确信每个学生都有潜在的智能,个个会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赞赏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肯定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鼓励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我的超越。这些对于在中考失利的中职生是非常重要的。

六、教学方法上的创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教学方法的完善,不仅可以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立和谐的师生关心,树立崇尚的师德观。

(1)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为提高课堂效率,学生自身要在课堂之前进行相应的预习,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对相关的课本知识预习达到一个认识、掌握的初步阶段。

(2)对于德育课教学中的较多知识点,通过经常温习的教学方法巩固自身潜能的发挥。与此同时,还要将相关的知识点与实践的观点相联系,如通过每天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法律讲堂、经济半小时等形式去更好的接触社会中与政治有关的话题,去更深入、准确地把握住知识的内在本质。

(3)针对每个学生都有着自身的价值观念,针对不同的价值观分成小组进行探究、交流。在课余时间中,可通过自由组织创建一个“政治活跃小组”,在小组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相关的辩论、演说、交流经验等方式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把每个人的经验进行交流、分析、汇总,以便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强化知识的深入学习,培养学生自身的兴趣、主动学习的能力。

(4)案例分析方法提高学习德育课的兴趣。由于中职德育课是文科中一个重要的科目,相关经济学原理、哲学原理、政治常识都是由成百上千的知识点组成的,而且每个知识点都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只是通过简单的学习和了解,是不能从根本上把握住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联的。因此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相关的典型事例庖丁解牛似的进行解答,尤其是法律课采用案例分析法更是起到绝妙的教学效果。针对不同的社会背景、社会事例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索,争取使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全面把握住事例中所出现的知识点。不管是在未来的考核过程中,还是在未来的为人处世过程中培养正确分析问题、合理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

七、结论

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格 篇4

从小养成好习惯

品德教育有一个特点,就是从“一”开始。如果孩子的第一次错误行为得到默许,甚至受到赞扬,那么,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次。这种不良的行为重复多次,就会形成恶习。俗话说的好,“树小扶直易,树大扳直难” ,就是说人在小的时候改正错误尚且容易,等成年再纠正就难了。在“一”字关前,做父母的不能心软、姑息迁就,要坚持原则。在孩子的生活中,一般多是一些细微琐事,但却小中寓大,关系到孩子的未来。因此,家长不能怕麻烦、不耐心,或者强调工作忙而不予理睬,或今天管,明天不管,一曝十寒,给孩子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那样孩子就会形成许多坏习惯。

培养孩子守信的习惯

家长对孩子的许诺必须慎重,让孩子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动力,促使其更好地完成任务。只有履行自己的诺言,家长的威信才能树立起来。作为家长,我们在对孩子许诺前应先慎重考虑能不能兑现,这种许诺对孩子来说到底好不好等等,要不然就失去了许诺的真正意义。在对孩子进行道德品质的培养方面,我们要求孩子要做到:说话诚实,讲信用。我们要求孩子对人诚实,重信守诺,既是对孩子进行品格培养,也是为孩子进入社会做准备。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作为家长,要相信孩子是好样的,不要总是在孩子的身上找缺点,我们应经常鼓励孩子,让他们学会自信,要让孩子相信自己,尽量不要因为孩子学习成绩不如别人而有责怪的语气。所有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但又难免会出现缺点与错误,因此家长要把握好尺度。可能有些父母总是喜欢在别人面前说自家孩子不好,这样孩子反而会产生逆反心理。孩子就会想,我做得那么好,父母说做得不好,反正好也是不好,不好也就这么不好,干脆就不做好。因此,教育孩子采用最好的方法就是经常夸他们,用适当的夸奖语言去引导孩子向可喜的变化方向去发展。

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尊重孩子的内心需求

孩子也像大人一样,除了学习,还有许多内心需求,如:游戏、交友、看课外书、看喜欢的电视节目等。如果孩子需要一点零用钱买电脑游戏点卡,或游戏小卡片、小玩具等,这都是正常的心理需求。家长要鼓励并引导孩子自信地正确表达自己内心的需求,不能因为担心影响孩子的正常学习而一味阻止,导致孩子不诚实编理由骗钱甚至偷偷拿钱。孩子在家庭温馨的氛围里也会更愿意主动地展示自己,更努力地去完成父母精心帮助计划的每一件事情,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促进孩子各方面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发展。

让孩子学会感恩

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作业习惯 篇5

第一:孩子写作业慢怎么办?

1、原因

(1)条理性差——学习无方法。

孩子写作业时不知道有什么作业,对各科作业的先后顺序不懂得合理安排,写作业时文具准备不齐全,用到的时候才慌慌忙忙去找„„这样不能合理规划,写作业当然慢了!其实如果仔细观察这类孩子,就会发现:他们在生活中也是这样,丢三落四,不懂得安排和规划。孩子会这样,绝大部分责任在父母。其实孩子的磨蹭是父母一手包办出来的。对于几岁的孩子,家长往往缺乏耐心,觉得与其让孩子做事,做得乱七八糟的,还不如帮孩子做更省时省力。这种包办代替恰恰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时间一长,孩子养成了依赖的习惯,不愿意主动做事、想事,思维变懒,惰性越来越强。孩子一旦养成这种习惯,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不管是自己能不能做的事情都会习惯性地依赖他人。如果父母不让孩子自己考虑和承担一些事情,孩子就不会独立起来,条理性就会很差。

对策:父母要慢慢教会孩子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文具要事先准备好等。但这只能治标。真正要治本,要让孩子做事有条理的话,还得在生活上和学习上全方位要求孩子,慢慢地从各方面放手,要让孩子自己学着照顾自己,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父母不要手太勤,忍不住帮孩子去做,要学着做一个懒妈妈,甚至可以让孩子适当帮父母做点家务,这样孩子就会慢慢娈得能干起来,条理性也会越来越好。心理学上有种说法,叫100%理论!世界上许多事情都遵循100%理论,如果所有事都是妈妈做了,孩子就不用做了,如果我们有20%不做,孩子就能完成20%,如果我们要80%不能做,孩子就能做80%,孩子的潜力也能爆发80%。如果父母都帮孩子做了,孩子的成长机会实际上就给父母剥夺了,孩子的潜力就一点也发挥不出来了。当然,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父母要适当指导孩子做事的顺序和条理。

(2)追求完美——橡皮综合症。

有些孩子的写作业慢却是父母们无形中训练出来的,许多父母本身就希望孩子样样都完美,样样都要求孩子做到最好,哪怕是孩子身上的一点小问题,父母也极力放大。比如作业:哪怕有一丁点儿不好的地方,父母都严格要求,要求孩子改好写工整,这样要求的最终结果,不是孩子写作业慢就是对学习害怕。

对策:

对于这种老是喜欢使用橡皮,不停地擦来擦去的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橡皮综合症”。原因是孩子学习压力大,心情焦虑,怕出错,对自己要求高或者是父母对孩子要求高造成的。对患有橡皮综合症的孩子,父母不要过多指责,也不要用打骂来纠正其不良行为,而要用奖励手段进行强化训练来达到目的。孩子在家做作业时尽量少用橡皮,如果作业本保持清洁、在一定时间内迅速准确地写好字,就有一定奖励。反之,如果孩子离不开橡皮,家长最好把橡皮没收,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孩子依恋橡皮的坏习惯会逐渐得到纠正。

(3)学习基础差——学习没有兴趣,学习有困难。

这种孩子是因为因为学习基础差,很多知识点没弄懂,很多题目不会做,所以一让他写作业,他就头疼,一个人干着自己头疼的事,他当然不可能主动,当然是能拖则拖呀!还有的孩子,只想玩不想学习,对于作业能凑合就凑合,在学习上感受不到半点乐趣,实在逼得没办法了,才做点。如果你的孩子属于这种类型,那么真正要解决的不是磨蹭的问题,而是怎么辅导孩子,让孩子学习好起来,能跟上班。怎么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的问题。解决了孩子知识上的缺陷和学习兴趣的问题,作业速度自然快了。

对策:

一、在孩子遇到不会做的题目怎么办?有些孩子遇到自己不会做的题目就拿去问父母,问完之后再接着写作业,再写的时候就需要反应半天,自己刚才写到哪儿了。刚坐下没多久又遇到不会做的题目了,又拿去问。这样来来回回折腾,时间就耽误了!其实这样做一方面会打断做作业时的安静氛围和专心程度,造成走神;另一方面,会打断孩子做题和写作业的思维。所以建议父母,最好能教孩子如何调换顺序做题。如果遇到不会做的题目,可以先做其他的题目,最后再做不会的题目,这样就可以节省时间,也不会打断孩子的思路。

二、对于孩子不懂的题目,父母给孩子补习。父母要了解孩子到底哪里没弄懂,然后给孩子补上这部分不懂的知识,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尽快让孩子跟上学校的学习进度,否则学习上就会掉队!但要注意的是,不要全部一古脑儿讲给孩子听,而应是启发孩子,最后还是要靠孩子自己做出来。孩子一旦知识点懂了,学习慢慢好起来,自然速度就快了。

三、想方设法让学习变得有趣起来,人就是这样,对于喜欢的事、有趣的事都愿意快点做;而对于枯燥的事,不那么有趣的事,则能拖则拖,孩子如此,大人也如此,这是人的天性!所以,对于这类不大喜欢写作业的孩子,父母要多想办法,尽量调动孩子的写作业兴趣,比如:通过游戏的方式、竞赛的方式来安排作业。比如:可以用计时的方式完成某一项作业,规定时间完成了就表扬或记一个“★”,得够二十个“★”,就可以满足孩子的一个愿望,比如去吃一顿肯德鸡。

(4)被逼无奈——故意磨蹭。

这是一种主观的磨蹭,很多孩子属于这种类型。怎么被逼无奈?被谁逼的呢?当然是爸爸妈妈!现在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后,希望孩子能做完学校的家庭作业后再多做些题目,能够考到前几名。所以,每天加了许多“妈妈作业”。孩子也不是省油的灯,听听一个孩子的说法吧:“快点写作业?我为什么要快呀?写完了我也不能出去玩,写完了老师的作业,我还要写妈妈布置的作业,写完妈妈布置的作业,爸爸的作业又来了,总之就是没有玩的时间„„,还不如慢点写呢!”父母没想到吧?没想到“磨蹭”还成了孩子的一条对策。希望爸爸妈妈们不要给孩子加“父母作业”。孩子作业按时按质写完了,剩下的时间就让孩子自己安排吧。否则,孩子会开始有意识的慢,久而久之,渐渐地养成习惯,就真得变成磨蹭的坏习惯了。

对策:

把每天老师布置的作业做一个大概的估计,将孩子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一个时间预计。一定要给孩子留下休息的时间(自由支配的时间)。如一共要一个半小时,那么孩子一个半小时完成了,余下的时间就必须由孩子自己支配,如玩他喜欢的玩具,或者看一会课外书,进行一会儿体育锻炼等。就是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养成这样的习惯后,孩子会抓紧时间完成作业,因为早写完就有很多时间玩了。

(5)时间观念差——不会管理时间。

一般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可以在书桌上给孩子放一个小闹钟。在孩子做作业之前,家长看一下孩子的作业量,然后提出一个时间要求,这样给孩子一种时间上的紧迫感,会提高孩子写作业的效率。

(6)注意力不集中——无关动作多。

在孩子做事的时候,给他创造一个安静整洁的环境,尽量避免或减少无关刺激物的影响,使他能集中注意力,安心做事,不被其他事物干扰。另外,也可以从孩子比较感兴趣的、最容易引起他注意的事情入手加以培养。通过训练平衡能力来训练孩子的注意力,例如走平衡木、荡秋千、做旋转游戏等。

(7)家长期望过高

现在一般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很高,孩子都学着两到三个兴趣班。这样孩子的压力很大,时间安排的慢慢的,根本没有一点玩的时间,这样就会产生厌学情绪,会出现做作业慢的情况。一般建议家长适当安排孩子的业余爱好,并且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过分的“望子成龙”反而会起到相反的效果,不能要求孩子样样精通,样样比别人强。对于业余爱好来说,很少有人能够在不同的领域同时取得辉煌的成绩,并且有些兴趣爱好要想让孩子取得成绩,可能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所以更需要孩子的主动性。

第二:学生做完作业不检查

有的学生做完作业从不检查,也有的学生会检查,但在检查题目时就是机械地看几遍,走马观花,一目十行。表面上好像在看题,但实质上学生似乎并没有动脑,更没有看到他们动笔去认真验算,好像检查只是一种应付家长和教师的敷衍手段,并没有达到我们理想中查错纠误的目的。

对策:

1、明确检验目的,激发检验兴趣。

明确检验的目的是什么?有何重要性?把检验看成学习的一种负担。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感到学得有用、学得有趣,才能把主动参与的火把点燃;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以饱满的情绪、集中的注意力、活跃的思维状态参与到检验的过程中,他们便不会觉得检验是一种负担了。因此,我应先帮助学生明确检验的目的是什么,生活中离不开检验,强化检验意识,激发学生检验兴趣。例如,老师经常要填写资料,每一次填写完身份证号码,我都要反复检查几遍,如果填写错了将造成很大的麻烦。什么时候还用到检验?大家以4人为一组互相说说。”生:“考试时,我们要认真检查校名、姓名都写了没有,不然密封改卷就找不到自己的试卷了。”生:“每天上学之前要认真检查一下书本都带齐了没有,不要忘带了,要是忘带了语文书或其他书,会影响到听课。”或者可以查找一些大到世界、小到身边的由于粗心引起的严重后果的事例和科学家、名人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让学生明白检查的重要性,2、耐心指导方法,检查的方法很多。

3、进行激励评价,增强自信心。

(1)表扬激励法,即对于每次作业认真完成并自觉检验后,全部正确的同学给予表扬、奖励(奖一面红旗),到期末时累计获得小红旗数量前十名的同学可以获得奖品。

(2)自评、互评相结合。

具体地说,每次完成作业后每位同学先自我检查,再利用课余时间同桌互查,最后教给老师检查,并将每次检查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如下表)到期末时评选出“最佳同桌”并给予奖励。

(3)家长监督

有的孩子动作比较拖拉,等他完成作业已经到了睡觉的时间,家长不忍心再浪费时间,所以检查的工作就自愿代劳了。还有的家长是陪着孩子做作业的,一边孩子做发生了的错误,家长一边忍不住就告诉孩子有错了让他们订正,达不到孩子自己检出错误的目的。

①给孩子留足够的时间。时间过于紧张,不但不能培养孩子的检查习惯,反而让他马马虎虎、匆匆了事;反之,又会造成磨蹭拖拉的现象。让学生既能在这个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并进行一遍左右检查的时间就差不多了,一般小学初始阶段以1比3为好,也就是10分钟的作业量给30分钟。再往上,时间比例可适当减少。家长可参考这个时间进行督促。

②对待孩子要“耐心”。初级阶段,也就是最开始时,不仅要让孩子明确检查的意义,家长还应和孩子共同检查作业中的错误,并给孩子指出错误的地方,逐渐帮助孩子建立起检查的习惯和信心。有一点特别要求注意的是,在开始培养“检查”这个习惯的时候,家长应该和孩子一起对作业做检查。中级阶段,可以指出一些错误的地方,但同时还留些空白尽量让孩子自己发现。再后来,告诉孩子有几处错误就可以了,让孩子自己去发现。高级阶段,只告诉孩子有错误即可,直到孩子自己全部发现为止,要强调的是,如果自己没有发现并全部改正,不能进行下一步的作业。

③必要的奖惩。当学生检查出错误后,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而当学生检查不出错误时,家长也要能狠下心来,让其多检查几次,如果还是检查不出就要提出一定的惩罚,如取消某些物质享受等。

第三:关于小饭桌

关于小饭桌这块,我们知道父母工作比较忙,或者家住的比较远,没有办法才送到小饭桌,作为老师我们也能理解家长。但关于小饭桌这块我给家长一些建议:

1.我们把孩子送到小饭桌这边,但不能完全依赖小饭桌。像孩子的作业,一定要要求孩子先自己独立完成,独立检查,再送给小饭桌老师检查。

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举止 篇6

a.和孩子建立和睦亲切的关系。许多时候,父亲母亲和孩子间的对话根本不是什么对话,而常常是父母用含有指挥、命令或指责性的“对话”来摆布孩子。专家们认为,讲故事是一种很好的与孩子同层次水平建立联系的方法。如给孩子们讲讲自己年轻时有趣或好玩的事情。孩子们特别喜欢听父母讲他们幼年经历过的事,因为这样能从中得到快乐,常常能使孩子也愿意同你“倾吐衷肠”。又如和孩子们一起做些有趣的活动,与孩子同乐,带孩子去旅游,野炊或参观等,对孩子也要讲信用,说了要做某种事,就必须履约到底,这样,孩子就会更加信任你。

b.奖赏孩子好的举止行为。首先,父母要给孩子的行为举止定下简易的标准,对于他的鼓励和阻拦要心中有数。一个母亲很希望孩子来帮帮她做家务,孩子主动这么做了时,就给他(她)报之以笑,说句表示感谢的话,此时这种鼓励的作用最佳。久而久之,孩子便会养成好习惯。

c.和孩子“订约”。对于年龄大些的孩子,可采用“订约”的方法,让他参与决定他应做什么,该得到什么奖赏。这样,孩子便会觉得“合同”的生效与否与他有直接的利害关系,他便会自觉主动地履行他的职责。如他同意进行一周的饭后清理,长时间以后,不用提醒他也会自觉主动去做的。

d.不要造成发生问题的环境。有些父母常常把孩子置于只适于成人的环境当中,比如说,没有把易碎的东西拿到离开孩子的所及范围,一旦被打破,又来对孩子大发雷霆。

据专家们说,下午的后半段时间常常是人心情紧张而精力不佳的时候,这个时间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相处反作用很强。应注意帮助孩子顺利地度过这段时间,如允许他去吃点卫生小吃,提议进行一些安静的活动等。

e.出现麻烦时,应暂时停止活动,千万不要打骂孩子。当孩子确实倔强力争时,更应暂且停止下来,把孩子送到另一个房间,让他冷静下来。然后再向他说明打其他孩子。打破东西或乱扔食物等行为都是不可取的,或许短短五分钟的隔离对于解决矛盾是有积极意义的。

f.加强促进与孩子间的感情交流。常和孩子交流感情有益于关系的亲密无间,无论是消极的或积极的感情都可,这样,孩子们便不会把他们的情感藏在心底。知道了问题的所在后,你就能对症下药。

孩子们时常会压抑自己的愤怒之情,因为他们很担心,一旦他们的愤怒情绪被父母觉察之后,父母会因此不再爱他(她)了。这时,父母应帮助孩子认识到,生气也是健康的关系中正常的组成部分,帮助他们说出内心的感情,用既不伤害自己也无损他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情,如击打拳击吊袋,让他们学会承认愤怒并无损于人,发泄出来,更易于他们正常处理自己的情绪。

培养孩子良好的言行举止重要意义

良好的礼仪习惯不仅能给人生带来快乐,而且能够帮助一个人走向成功。

从外表上看,礼貌是一种表现或交际形式,从本质上讲,礼貌反映着我们自己对他人的一种关爱之情。所以,真正的礼貌必然源自内心。

讲究礼貌也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不可缺少的规范。人与人之间互相观察和了解,一般都是从礼仪开始的。一个举止优雅、彬彬有礼的人,更容易交到朋友、找到工作。

正如一位哲人所说,那些明智的和有礼貌的人们,他们特别谦虚谨慎,从不装腔作势、装模作样、夸夸其谈、招摇过市。他们正是通过自己的行为而不是言语来证实自己的内在品性。

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 篇7

关键词:美术教育,行为习惯,作品评价

美术教育课程具有其它学科不可代替的独特性质,它不仅对孩子们在体、智、德、美、劳等诸方面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让孩子们全面发展,而且更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作为美术教师,我们更应充分利用美术教育课程的独特性质,最大限度的培养孩子们的良好行为习惯。

一、利用环境教育,培养孩子们文明有礼,自律行为

环境是无言的导师,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可以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在教育中,我们应该特别注重利用环境对孩子进行教育,如在画室里,为孩子营造一个富有温馨的学习环境:走廊上过道上挂一些色彩明亮的装饰画和想象画,墙壁上挂一些简明有趣的山水画,静物画等,经常启发指导学生观察和写生一些艺术作品,认真组织展示孩子们的作品,并要求画具和材料的摆放整齐统一、井井有条,指导帮助学生把画室创设成既符合他们心理特点,又是一个靓丽的富有艺术氛围的学习环境,孩子在这样优美而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中学习,不但会产生愉快的心理情感,还能调动学习的兴趣,在这种精神环境和心理环境中,在教师的常规教育指导下,不但约束了孩子们的某些不良行为,还对孩子们起到了一种净化的作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种无声的教育比说教有着更好的教育效果,久而久之,他们在此养成的良好行为会迁移到日常生活中,他们更懂得尊重他人,并比其他孩子更自律。

二、通过对绘画材料、工具的使用管理,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

任何画种都有自己严格的绘画步骤和要求,人们必须严格遵守这种步骤要求,才能完成绘画作品,达到目的,反之则会把桌面、颜料、画纸弄得一塌糊涂,而难以完成,如我们教学中常见的国画,水粉画及水彩画等都是如此,那怕水和颜料的比例调配不当,都会造成不好的结果,甚至是严重的毁画后果,因此,无论是绘画或是手工活动,我们都要教会孩子严格按照要求正确规范的使用绘画工具和材料,对于孩子们在操作中的一些小节也应有严格的要求和做法,如要求他们在美术活动中自始自终保持地面、桌面、衣服的整洁,作业完成后,各自把自己的工具、材料摆回原处,把自己的桌面收拾干净,作品放在展示区。通过这样反复长久的实践操作,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做事的有始有终,有条不紊,干净,整洁的良好习惯,这些习惯对孩子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通过美术创作练习,培养学生学习的持久性,专注性和自觉性

通常孩子对绘画或是手工活动都会产生较大的兴趣,因为他们在美术创作里面可以融进他们的语言和想象,可以无限制地表现他们美好的愿望,关以极大的艺术美的感染力吸引着他们,但是由于孩子在儿童时期的心里活动受环境的影响比较大,自制能力差,容易受外在情景的干扰和左右,这时,教师应积极引导、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创作活动,随着实践活动的丰富和扩大,在掌握相应的知识,技能时,便会产生用作品来表现他们心中的一切念头,并付诸实践,当他们的作品能表现自然环境中的某一个方面时,心中便产生一种快慰和满足,在教师的激励中,他们更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和喜悦,他们更有积极性和热情地全身地投入美术创作实践练习中,而且还能坚持不懈,在自然而然中慢慢地养成了学习的持久性,专注性和自觉的好习惯。

四、通过作品评价,培养孩子们善于表现自我的习惯

美术活动是儿童情感的培养、情绪的宣泄,儿童作品反映的是孩子们的认知情感和社会认知的水平,反映孩子们与众不同的个性,兴趣和需要,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我们不仅注重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同样注重孩子能画也会说的能力,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孩子都羞于同伴或众人面前表现自己,为消除矫正这种不良心态,教学中我们创设一个可让儿童展示自己作品和表现自我的平台,为此,我们在画室里设置了一个展示区,在每次美术教育活动作品评价这一环节中,让孩子们把自己的作品放在展示区,启发引导他们观察,评价同伴的作品,找出造型,构图表现手法的不同和差异,并鼓励每位同学都向同伴和老师表述自己的作品内容或作品中的故事,说出与别人的不同感受,通过作品评价这一环节,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评价作品的能力,还能让孩子自己去理解去体会,在提高审美能力的同时,还帮助孩子树立自信的良好心态,让孩子在众人面前表现自我习惯成自然,这样孩子在无形中形成了在众人面前表现自我的习惯。

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8

一、做孩子的表率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传”。在家里,家长要积极制造有助于培养学习爱好的外部环境,一块好的土地才可以长出好庄稼,只有较好的家庭环境才可以栽培各方面优秀的孩子。首先,家长要以身示范,热爱学习。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也是终身连任的老师,孩子每天都在用最精细的眼神观察着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他们模仿着、学习着。有些孩子不好的习惯是受家长的影响潜移默化而来的,比如爱睡懒觉,粗话连篇,饭前不洗手、起床不叠被子等,当家长要求孩子纠正时,孩子就会以成人也是这样的作为理由,这时家长就要及时纠正了,要在孩子的心中给自己树立一个较好的形象。若父母要求孩子文明礼貌,而自己却粗话连篇,那么孩子自然而然也会污言秽语,父母要学会饭后捧一本书,孩子耳濡目染,就会养成经常看书学习的习惯了。

二、失败是成功之母

“失败为成功之母”主要对家长来说,孩子理性思维和意志力比较薄弱,必须不断鼓励,及时表扬以增强其自信心。现在的孩子家庭条件优越,娇生惯养,普遍存在着自尊心强、学习习惯差、耐挫折能力差,家长和老师们在纠正孩子不良习惯过程中,要及时发现孩子的进步,并且及时夸奖,使孩子增强改掉不良习惯的信心。信心是进取心的支柱,是有没有独立能力的心理基础,自信心对孩子健康成长和各种能力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高度自信心的孩子,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充满信心;而缺乏自信心的孩子,不愿参加集体活动,认为没有人爱他,缺乏自信。平时多创设培养孩子自信心的环境,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自信”起来,通常要对他们说一些鼓励的话,“你真厉害,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你一定会做得很好,你一定可以,”。因为孩子自我评价往往依赖于家长的评价,成人以肯定与坚信的态度对待孩子,他就会在幼小的心灵中意识到:别人能做到的,我也一定可以做到,他因自己努力进步而滋生的积极心态,胜过一切苍白无力的空洞说教。

三、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学习如果给孩子带来快乐,那么孩子一定会喜欢学习,年龄越小的孩子,学习兴趣越是以直接兴趣为主。孩子一般都爱听故事,不管是老师或父母讲故事,还是听电子读物讲故事,当他们认真听你讲故事时,你会发现,他们非常想认识故事书上的字,这种主动要求学习的精神是很宝贵的,父母可以利用这一优良时机适当让孩子试着用拼音读一读故事的内容。孩子听得多了,读得多了,有一天你会发现,带孩子出去玩,他会有意识地念马路上的广告牌,也许在学校这些字还没有学到过,但是孩子已经通过故事书会认了。

其次,孩子都喜欢出去玩,家长可以多带孩子到大自然中、社会中去开阔眼界,有意识地让他们观察日月星辰、花鸟虫鱼,引导他们发现四季的不同变化,人们衣着的不同,使孩子通过各种活动开阔了眼界,丰富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再次,制造轻松愉快的高效率课程,给孩子制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课堂上设定学生自由提问的环节,确立课程中的师生角色,“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人,并不断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课程的主人。

四、习惯成自然

学习习惯是指到了一定时候,孩子会自动地学习,在我的孩子身上我是非常有感触的。平时睡前我坚持给孩子读故事书,有时我读给孩子听,有时孩子读给我听,一直坚持有半年多了。有几次回来晚了,就让他洗澡睡觉,没有讲故事,也不告诉他今天不讲故事了,但是孩子会主动地提醒我:“妈妈,今天没有讲故事,你忘了。”这就是几个月来养成的习惯,到了这个时间,他就会做这件事。一个孩子好习惯养成的越多,他的学习能力自然就越强。现在好多小学生确实存在一些这样那样的坏毛病,如果我们不重视这些毛病,任其发展下去,久而久之,就成了坏习惯,到了高年级就更难纠正。面对这种情况,家长和老师一定要及时纠正和帮助他们建立较好的学习习惯。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一个人养成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9

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成功教育从习惯养成开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

最近,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将会终身受益,孩子小时是培养习惯的最佳时期,有一个公式:早期教育花一公斤的气力=后期教育花一吨的气力。说明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如:几年前,当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聚会时,记者问其中一位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平静的说:“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做错事要道歉,仔细的观察事物。”这位科学家出人意料的回答,直接说明了儿时养成的良好习惯对人一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当然,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是如此。

一、什么是学习习惯呢?

学习习惯是指孩子在一定的学习情景下自动的去进行某些活动的特殊倾向。也就是说到了一定时候,孩子会自动地学习。

如:有一个老师的孩子去上海参加一个全国性的竞赛,带队的老师回来后很有感慨的说了一件事:那天在轮船上,晚餐后,同学们都在甲板上观看风景玩去了,过了一会儿,没经任何人提示,也没任何人要求,该做功课的时候了,那个老师的孩子就独自到船舱里拿出书本,旁若无人的开始学习起来——带队的老师感慨道:那就是习惯。

在我的儿子身上我也是非常有感触的,我儿子在学围棋,自从第一天学围棋开始,我就坚持每天7点以后和他一起做围棋习题,下下围棋,到现在大概有九个多月了,偶尔有几次回到家晚了,直接让他洗澡睡觉,没有下围棋,我也没有告诉他今天不下围棋了,但是我儿子会主动地提醒我“妈妈,今天没有下围棋,你忘了”。就是这几个月来他已经养成了习惯,到了这个时间,他就会做这件事。

二、怎样科学的引导孩子习惯的养成呢?

孙云晓教授的公式是培养好习惯用加法;克服坏习惯用减法。

那怎么说培养好习惯用加法呢?如培养孩子爱画画的习惯,今天叫他画一只小兔子,明天画小兔在吃青草,增加画青草或草地,后天在草地上画几朵花,再后天在天上画白云太阳。这样一天一天的增加,画画的好习惯就自然的养成了。

克服坏习惯怎么用减法呢?如孩子坐不住板凳是正常现象。一位细心的妈妈观察写作业的儿子,一会喝水,一会撒尿,不到一小时出来四五次。这位妈妈看在眼里却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在第二天孩子写作业前给孩子提了个建议:坐下前把该办的事办好,我看你写作业时出来3次完全可以。孩子在妈妈的鼓励下果真少出去一次;过几天妈妈又提议再减少一次,孩子又轻松做到了。父母的要求依次递减,直到孩子可以集中精力把作业写完,既帮孩子克服了不良习惯,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孩子的自信心。好习惯的养成不在一朝一夕,贵在长久坚持。

有的家长反映我的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读书(看书)不感兴趣、观察事物粗心、记忆力差等情况,以上这些都是影响孩子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因素。针对家长提出的孩子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产生的困惑,下面从学习兴趣的培养,注意力的训练,读书习惯的培养,主动学习习惯的培养和记忆力的训练五个方面向家长介绍一些家庭教育的方法:

(一)、培养孩子学习兴趣

孩子兴趣的产生往往是在小时候。不同的年龄段,由于各自不同的素质,孩子的兴趣往往有自已的独特性。孩子兴趣的发展和表现,往往是他天赋和素质的先兆。家长要经常问一问孩子的兴趣是什么,要引导孩子不断发展兴趣。有位学者曾把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向上的积极性比作父母撒在孩子心田里的一粒小小的火种。当父母将这粒火种在孩子心中点燃的时候,就像面对需要点燃的一堆柴草,小小的火种落在上面,风大了就会吹灭,风小了燃不起来,柴草太紧了不透风,太松了又聚不起火,柴草潮湿了还不行,这时候,你要小心呵护这小小的火苗,要“哄”着它一点点燃起来,旺起来,最后成为熊熊烈火。

那么,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呢?

1、增强学习快感,培养直接兴趣。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说过:他不赞成有人说他是“刻苦”学习的,因为他在学习中从没感到“苦”,相反,体会到的是无穷的“乐”。学习若能给孩子带来快乐,那么孩子一定会喜欢学习,年龄越小的孩子,学习兴趣越是以直接兴趣为主。例如:有的孩子喜欢画画,可能是他乐意用五彩的蜡笔在纸上涂抹,看着五彩的线条在纸上延伸、扩展,他的思维、想象也跟着任意遨游、旋转;也可能是老师经常表扬他,虽然他画得并不怎么样。那么,怎样才能使学习变为快乐的事呢?

首先,多表扬,少批评。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有些家长开口闭口就是“这么简单都不会,光知道玩”,本是恨铁不成钢,却不知好钢已在批评中钝化了,日久天长孩子总觉得自已很差,总有错,在学习中有压抑感,于是厌恶学习。如果孩子是真的做错了,当然也要给予批评,让孩子明白大人为什么要批评他,让他明白道理。

其次,使孩子一开始就有成功的体验。成人要尽可能使孩子掌握好知识,一开始就让孩子学懂,这样既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又使他体验了学习的快乐。

2、明确学习目的,培养间接兴趣。

优秀家长的经验也证明:学习目的的教育应该联系孩子的思想和实际,坚持耐心细致的正面教育,通过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事例,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把学习目的与生活目的联系起来,这样才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有的孩子在学跳舞,她不喜欢舞蹈基本功练习,吃不了这个苦,但是她对学习舞蹈可以参加各种演出表演活动的结果感兴趣,这种兴趣可以促使孩子去从事基本功练习的活动。所以家长们既要充分利用孩子的直接兴趣,激发其勤奋学习,更要通过学习目的教育来提高孩子的间接兴趣。兴趣在活动中的动力作用,已为不少心理学家所承认。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兴趣说成是“能量的调节者”。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潘菽认为:“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孩子对学习有兴趣,就可以激起他对学习的积极性,推动他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

3、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

孩子具有好奇、好问、好动的持点,成人应充分利用它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有的孩子把闹钟拆开,有的孩子不停问为什么、家长若不了解孩子的特点把这看成淘气、捣乱,对孩子采取批评、冷淡、不理睬的态度,就会损害孩子智慧幼芽的生长,挫伤他们求知的积极性。另外对孩子的提问要积极回答,如果不会则可告诉他弄明白后再告诉他,但是说到要做到切不可敷衍了事。如果家长是骗骗他,以后孩子不懂的问题他也就不问了,这样就会戳伤孩子的积极性和好奇心。

4、创立有利于学习兴趣培养的外部环境。

只有肥沃的土壤才能长出好庄稼,只有良好的家庭环境才可能培养出智力优秀、聪明活泼的孩子。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则,热爱学习。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身教重于言教。若父母督促孩子要努力学习,而自已却常常通宵达旦地打麻将,那么孩子感兴趣的恐怕不是如何搞好学习,而是如何玩好牌;学习的恐怕不是科学知识而是玩牌窍门了,若父母饭后捧一本书,伴一杯清茶,端坐书桌前,伏案写作,孩子耳濡目染,也会经常看书、学习。

(二)、有效的注意力训练

良好的注意力是伴随幼儿成长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幼儿期养成良好的注意力,是长大成人后成就一番事业的基础,但幼儿的天性就是好动、好玩、很难专心致志地去做某一件事情。因此,在“集中注意力”的针对性训练中,一定要创造出“层层递进,出人意料”的梯度感,让孩子的心神不会焕散,这里是一些培养幼儿注意力的经验:

1、复述性练习

让孩子看书5——15分钟(按孩子的年龄来控制时间),立即合上书,要求孩子按你的要求“复述”故事。为防止孩子摸准你的要求,“复述”的内容可以灵活多变:如可以提几个主要问题,图书上有谁,在干什么。书上的人或动物穿什么颜色的衣服。书上还有其他什么东西。可以让孩子把看到的动物形象画下来。最后可以让他重新再看一遍书,几次后,渐渐地孩子就会逐步理解集中注意力的必了。

2、拼图及七巧板练习

这是二维空间中最有效的集中注意力 的练习项目,要求孩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连续不断的判断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而这种游戏的挑战性又会给孩子带来成就感,成就感是孩子将注意力集中到底的一个巨大推动力。在我儿子还是2、3岁时,我就买了一种最简单的拼图,一开始我自己拼给他看,然后慢慢的他自己会拼了,再买一些块数比较多的拼图和一种正方体的拼图让他自己看着图片来拼,这时他会注意力非常集中的看图片来拼图,有时为了增加他的兴趣,我跟他比赛,还是我儿子拼的快,这样他会更加的感兴趣。

3、多米诺骨牌练习

大约有七成“难以集中注意力”的孩子,通过这个骨牌堆放的游戏,其耐心得到长足的进步。多米诺骨牌训练其实是考验孩子能、将单一的动作坚持多久的一个训练——将来,我们不能指望孩子所面临的所有学习科目都是多变、有趣、富有挑战习惯内的,遇到重复训练会不会使孩子犯“老毛病”?骨牌训练无论对心神的专

一、心神集中的持续时间,都是一个极好的练习,而把几十块甚至几百块骨牌瞬间推倒的快感,也能促使孩子对训练的“单调”产生耐受性,只有最终有快乐和成就感,孩子就可以逾越集中注意力所产生的单调感。

4、抗干扰练习

等孩子在无干扰环境中的注意力已大大集中,家长可以考虑在他的“注意力训练”空间中,放上“干扰源”,比如他在做拼图游戏时,父母可以在一旁看电视,比如他在看书时,可以稍稍打个岔,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会有注意力焕散的现象,会有反复,但最终他的抗干扰能力会渐次上升。(这里需要提醒的是如果您的孩子注意力集中,没有在进行这种“注意力训练“时,您千万不要去打搅他。让他安心的做自己的事。)

(三)、养成读(看)书的习惯

书对孩子的影响实在不可低估,书不仅教给他知识,带他认识世界,还对他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性格发展都有正面影响。良好的读书习惯,将使他终身、受益。培养一个爱好阅读的孩子是有法可循的。如每晚睡觉前,看书给孩子讲一个故事,双休日经常带孩子去书店或图书馆看书,首先家长自己要经常捧起书来看,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我儿子就非常喜欢看书,只要拿到一本书他就能坐半个小时以上,这样的习惯就是在我们家庭的环境中熏陶成的,他爸爸喜欢看书,经常买书回来,也给儿子带一本,我也是在幼儿园没时间备课写资料就带回家写,孩子就在这样的环境中也喜欢上了图书。那么具体可以怎么做呢?我这里有几点做法供家长参考:

(1)、陪读 就是陪孩子一起读图书中的画面,可以和孩子一起看画面编故事,培养孩子对画面产生兴趣,这时家长可边读边指相应的图画,然后慢慢的过渡到读图书上的文字,使孩子对文字产生兴趣。

(2)、演戏 就是读完一个故事或儿歌进行动作表演,如小兔是怎么做的,大象是怎么救小兔的,大灰狼又是怎么做的,根据情节进行表演,家庭中几个人分别扮演,一遍表演后可以重复几次,角色互换。让孩子认识到书中的儿歌故事可以做游戏,从而使他更喜爱看书。

(3)、提问 首先向孩子提问,小托班的家长可以提一些简单的问题,如故事里有谁,在干什么,你喜欢谁等等。中大班的家长要多问一些“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让孩子充分思考。其次让孩子创编,家长把故事讲一半,留个结局让孩子自己创编,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最后让孩子提问,请孩子不明白的地方,不懂的地方提出来问家长。培养孩子不懂就问的学习习惯。采用以上几种方法来引导孩子喜欢看书、爱上图书,效果还是比较不错的。家长们不妨去试一试。

(四)养成主动(自主)学习的习惯

我们先来听一个例子:一位妈妈买回来一个菠萝,好奇的孩子被这个从未见过的东西吸引住了,这位妈妈可能会有两种方式对待好奇的孩子。

一种方式是:妈妈告诉孩子“这是菠萝,是可以吃的,它的外面是很硬、很尖的刺,你不要去摸它!它很重,你提不动它,但是它是圆的,你可以滚动它。你闻一闻,它是不是很香啊?现在我们把它拿到厨房去切开它,切好后用盐水泡一泡,它吃起来就又香又甜了。” 另一种方式是:妈妈告诉孩子“这是菠萝”,然后就把菠萝放在孩子面前的地板上,自己先去忙乎把买回来的其它东西处理好。好奇的孩子一定会对这个菠萝“采取行动”,比如他可能伸手摸了一下菠萝,赶紧又把手缩了回来,并且对着妈妈喊: “妈妈,这个菠萝很刺手,我被它刺了一下。”

妈妈回应说:“是的,孩子,菠萝会刺手,不要紧的。” 于是孩子又尝试抓起菠萝的叶子,把它拎了起来,可是菠萝很重,孩子很快就把它放下了,“妈妈,这个菠萝很重,我拎不动它。” “是的,菠萝很重。”

孩子可能又尝试着滚动菠萝,结果真的把它滚动了,他高兴极了:“妈妈,我把菠萝滚动了。” 妈妈也很高兴:“你真能干!” “妈妈,我闻到一股香香的气味,菠萝是不是可以吃的?” “对,孩子,菠萝是一种水果,是可以吃的。” “怎样吃呀?” “把皮削掉,切成一片一片,用盐水泡一泡,就可以吃了。” “让我试一试……真好吃的!”

这两种方式,你主张哪一种?你常用的是哪一种?它们有什么区别,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吗?

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第一种方式,孩子很快就学会了,菠萝是多刺的,是很重的,是可以滚动的,是很香的,是要泡了盐水才可以吃的。这是妈妈直接告诉他的,不是孩子自己发现的。将来妈妈又带回来一件新奇的东西,孩子也可能会像这次那样等着妈妈告诉他关于这个东西的知识。

第二种方式,孩子最终也明白了,菠萝是多刺的,会刺手,菠萝是很重的;菠萝可以滚动,因为它是圆的;它闻起来很香,切开来是金黄色的,沾上盐水再吃,又香又甜。这一切都是孩子通过自己的尝试发现的,孩子不仅懂得了菠萝的特性,他还学到了认识菠萝的方法,你可以摸一摸,可以拎一拎,滚一滚,闻一闻,切开它,尝一尝,下一次妈妈可能带回一些其它不同性质的东西,孩子可能又会用他用过的方法来探索它,认识它,在这个过程中于是孩子明白了这些都是性质不一样的东西,要用不一样的方法去认识它们。

两种方法的结果很不一样:第一种方式,孩子很快学到了知识,可是他是被动接受的;第二种方式,孩子也学到了知识,速度比较慢,但是孩子又同时学到认识事物的方法,还学到了要根据事物的不同性质选择不同的认识方法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他体会到了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乐趣和成功感,久而久之,孩子就能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大部分的家长,可能都在不自觉中采用了第一种方式对待孩子,这其实就剥夺了孩子自己主动学习的许多机会。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其实经常都有这种可以让孩子主动学习的机会,关键在于我们家长是否善于把握。还有另外一个例子,比如三、四岁的孩子,非常喜欢在吃饭的时候帮忙分发筷子,开始的时候他可能一双一双地拿,这双是给爸爸的,再拿一双给妈妈,最后拿一双给自己。心急的母亲可能会对他说:“傻孩子,你一次多拿些,一共拿3双6只,不就不用多跑几趟了?”其实,等待他自己去总结,能让孩子有机会学习动脑筋思考问题。

他可能要这样来回跑了几个月才想到,每次都做一样的事情,是不是可以合起来做呢?于是他尝试着多拿一些,可是要么多拿了,要么少拿了,这样又过了几个星期,后来才真正弄明白,每次要拿6只才刚刚好。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学会了自己思考,自己总结、自己解决问题,并且体验到了思考的乐趣。花点时间等待一下孩子,其实是很值得的,对不对?所以,我给家长下面这些建议,帮助您的孩子建立主动学习的习惯:

不要按照你的意愿把孩子的时间安排满,要多留一些时间让孩子自己安排,如果他还小,想不出可以自己安排什么活动,你可以给他多提几个建议让他选择;多鼓励孩子主动探索,不要太多不必要的“不准”;在孩子专心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要干扰他,尽可能不要催促他,更不要跟在孩子身边不断提醒他不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在孩子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时,不要急于帮助他,可以多给他提些建议;不要急于把结果告诉孩子,要给孩子充分的时间自己去发现;不要代替孩子做检查作业、收拾书包的工作,也不要养成整天看着孩子做功课的习惯,要让孩子自己去做这些事情。

(五)培养孩子的记忆力

记忆是知识的宝库,有了记忆,智力才能不断发展,知识才能不断积累。下面提供几则有助于增强幼儿记忆力的游戏。

1、依次说出名称

把6样东西按先后次序排列在桌上,让孩子看上几十秒钟,然后遮起要求孩子凭记忆依次说出这6样东西的名称。

2、辨颜色

让孩子闭上眼睛,说出你穿戴的衣帽鞋袜是什么颜色的。如果你也闭上眼睛说出他穿戴的衣帽鞋袜的颜色,将会引起孩子对这种游戏的更大兴趣。

3、找物品

当着孩子的面把8种不同的小物品分别藏好后,再让孩子将这些物品一一找出来。

4、看图说话

把4——8张不同内容的图片,放在桌上,叫孩子看一会儿,然后盖上。要求孩子把所看到的图片内容尽可能准确地叙述一遍。

5、飞机降落”

将一张大纸作为地图贴在墙上,纸上画出一大块地方作为“飞机场”。再用纸做一架“飞机”,写上孩子的名字,上面按上一枚图钉。让孩子站在离地图几步或十几步远的地方,先叫他观察一下地形,然后,蒙上眼睛,让他走近地图,并将“飞机”恰好降落在“飞机场”上。

6、看橱窗

这个游戏适合在带孩子外出时进行。路过商店橱窗时,先让孩子仔细观察一下橱窗里陈列的东西。离开以后,要求孩子说出刚才所看到的东西。

以上讲了这么多都是组成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一些因素以及具体的一些方法,家长在训练或者培养时,要注意的是让孩子集中精力学习,而不是学习时摸摸这儿、看看那儿或迟迟进不到学习状态中,有的在学习时总有许多毫无意义的停顿,画着画着就站了起来,或者说几句闲话等等。这些孩子貌似学习,但实际上学习效果极低,既白白浪费了时光,又会养成做事心不在焉的坏习惯。久而久之,会造成思维迟钝,注意紧张度降低,影响智力发展,使学业落后,以至形成拖沓的作风,学习、工作都没有效率。所以在对孩子的要求上,不要只满足于孩子“一坐就是几个小时”,而要教育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精神专注,高效率地完成任务,哪怕是只有5分钟的时间也是好的。

一般学习行为习惯的内容及培养要求

年段习惯 内 容 培 养 要 求

幼儿阶段

1.听故事 聚精会神,每天定时。

2.用笔画画 每天画一页画。

3.观察说话 每天观察一两件东西或一两个事情,能简要说出。

4.正确握笔 训练正确的握笔书写姿势。(中大班)

5.喜爱图书 不撕毁,不折叠,不乱扔,很珍惜。

6.整理学习用品 摆放整齐,有序,会分类。

小学阶段 1.爱书 学会包书皮,在合适地方写名字,不磨损、折皱书角,不在书皮、书中乱涂乱画,常到书店购买新书。

2.写字 握笔姿势正确,坐的姿势正确,不折皱本角,书写整齐,力求美观。

3.听课 集中精力,坐端正,不做与听讲无关的事,积极回答问题,有问题向老师请教。

4.作业 独立思考,书写整齐、规范,按时完成。

5.思考 凡事多问一个“为什么”,力求知道原因。

6.用工具书 会用老师推荐的工具书解决一些学习上的困难。

7.记笔记 凡读书读报、听课、听讲话,都动笔记录,能抓要点,力求记原话。

8.写日记 坚持天天做,学会拣重要的记,力求有新意。

9.提问 每天向老师或同学提一个问题。

10.争论(讨论)和同学争论问题,既能正确理解对方观点,又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11.读报刊 每天读,成为必做的事。

12.积累 摘录、剪集好句子、好语段、好文章、好例题、装钉自己的报刊。

13.建立作业规范 各科作业的书写格式规范

14.参加课外活动 参加文体活动、听报告、看演出、看比赛、投稿、参加竞赛等。

15.预习建立预习常规,根据各科特点决定。

16.复习遵循记忆规律,掌握各科复习方法。

一般说来,习惯可以在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中形成,也可以在无意识状态中形成。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在有意识的训练中来形成,不允许也不可能在无意识中自发地形成,这是学习习惯与一般习惯的根本区别。因为,相对于其它习惯而言,不良学习习惯形成以后,要改变它将是十分困难的,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上一篇:电梯应急救援预案下一篇:国学经典诵读比赛流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