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儿童的良好个性(精选8篇)
如何培养儿童的良好个性 篇1
如何培养儿童的良好个性
培养儿童的个性,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意志品质的培养。一个人能够有所成就,无不得益于坚强的意志。所谓意志品质是指恒心。为此,父母除了注意自己的表率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办事情持之以恒、有始有终外,也要教育孩子这样做。要帮助孩子认真对待每件细小的事情,不能半途而废。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要帮助、鼓励孩子去克服困难,坚持下去,直到成功。
要注意对孩子的`自制能力的培养。儿童期孩子的自制能力很差,父母除了自己为孩子做出榜样外,要通过具体活动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如坚持进行早锻炼;让孩子自己安排作息时间;鼓励孩子放弃看自己喜欢看的电视节目去做作业等
此外,还要培养孩子开朗、乐观的性格。父母在孩子面前要注意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同时在孩子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引导他们动脑筋想办法去克服困难,养成对失败不气馁,多从积极方面认识问题的习惯。
儿童期初步形成的个性,必须同时溶进社会对人所要求的共性。因此,做父母的一定要按照社会的要求,依照社会的道德观念、是非标准、法律规范、行为准则来培养孩子。也就是说,要使孩子的个性与社会的要求相一致。
如何培养儿童的良好个性 篇2
小学生正处于个性心理的初步形成和发展阶段。家庭生活条件的优越、家长的宠爱使多数孩子表现出任性、暴躁、倔强、狭隘等心理特点。重视儿童心理发展, 培养健全的人格, 锻炼健康的体魄, 以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时代要求小学教师必须是“儿童的心理医生”。因此, 利用小语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心理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我认为应从如下几方面重视和加强这方面工作:
一、优化教学结构是良好个性心理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传统的小语教学过程存在两大问题:一是过分依赖教参的“本本主义”。教参怎么讲, 就怎么教, 完全忽视了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个性特征。要求学生一味地接受, 学生在接受过程中非常被动, 没有个人的思考、感悟、理解, 只是机械地写写背背。二是学生被动地跟着老师走。学生从教材出发, 进行一些联系。但是在老师的指挥下, 教师说多少, 学生就联系多少。学生如果离开教师便觉得无依无靠, 六神无主。这两种方式的共同问题是仅仅把教知识作为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 根本没有考虑孩子们的个性特征, 忽略了孩子们的长远发展。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 就要让孩子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让学生参与课堂、主动融入课堂, 我们采取了下面的做法:
1. 让学生主动做好预习。
在预习过程中, 首先消灭生字词等一些“拦路虎”, 遇到难句, 做出标记, 把课文读顺后, 有疑难问题, 一一写下来。
2.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和别的同学进行交流、讨论。
大家经过激烈的讨论, 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经过讨论还没有达成一致的问题, 大家在听讲过程中就格外用心了。
3. 分小组把疑难问题反馈给老师, 老师进行重点引导。
各小组的学生把自学的收获和讨论中的疑难问题进行总结, 交给教师。老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一步一步循序渐进, 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思考释疑获知。而后设计一些练习, 进行训练, 进而达到真正掌握知识、熟练技能和自觉运用。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 学生的思维得到激活, 当然教师的适时引导也必不可少。“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这个火候。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 眼、耳, 脑、口、手并用, 看、听、读、说.做、评”并举。教师适时点评提问, 大家在交流中发表自己的见解, 开展讨论。最终把一般能力发展与良好个性心理发展很好结合起来。这样, 语文课堂为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二、重视榜样的力量, 助力个性心理发展
语文教材中介绍了一大批有鲜明个性的正面人物, 为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心理提供了一个最好的参照群体 (榜样群体) 。我注意适时地抓住参照群体, 在课堂教学中凭借电教媒体优化朗读技巧, 进行朗读体味, 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鲜明个性, 为良好个性心理形成发展打下基础。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 我针对课文特点, 设计并制一张图文结合、动静搭配的遮盖抽拉式影片, 对课文第二段进行这样的朗读体味:初读, 找出描写五壮士作战特点的词语→出示投影片, 显示片中的文字部分→让学生说出应重读的词语, 及时画圈。如班长→“沉着”, 迅速抽拉图片, 图文对照, 让学生对照。“沉着”再看图上班长的神态.体会读→抽拉第二幅“葛振林大吼一声”图。第三幅“三位战士作战”图。引导学生如前所述.图文结合, 圈画重点词语。指导体会朗读的重音, 停顿、语气的轻重、缓急→自由读, 齐读、个别读, 学生读得贴切、传神, 自然也体味出了五壮士的鲜明个性。
三、创设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 是良好个性心理形成和发展的保证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讲究师道尊严, 师生关系非常严肃。教师可以惩罚学生, 或采用强制手段让学生学习, 造成学生对学习的厌倦, 妨碍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学习没有热情, 疲于应付。因此, 我们要提倡民主的师生关系, 作为教师要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学生, 尊重孩子们的人格, 多一些人文关怀, 做到严格而又合情, 合理。多一些鼓励, 少一些职责, 多一些宽容, 少一些抱怨。引导孩子们之间的相互尊重、互相信任、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的团队合作精神, 创设严肃活泼、团结紧张的教学氛围。当然并不能滋长学生的随意性, 应引导学生在养成良好的习惯、规范的行为的前提下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选择如下两种方式:
1. 多一点表扬, 少一点批评。
对孩子们总体正确、但不够完善的答案可以用“这个答案很不错, 谁能补充一下”来进行评价。对于不完整或完全错误的回答, 则用“谁与他想法不同, 为什么”来暗示错误及原因。这样, 课堂上的师生关系显得民主、合作.可大大减少学生的自卑、狭隘心理和暴躁心态。
2. 以情感人、以情化人、春风化雨, 润物细无声。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用心设计教学环节, 发挥饱含深情的课堂信息反馈和评价机制的作用, 尽量让孩子们感到有亲切感进而享受课堂。让孩子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进行感情的交流。让孩子们自觉学习和自觉接受教育.争做学习过程、情感教育和日常管理的小主人, 让学生的良好个性特征得到充分发展。
总之, 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有新的标准,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才需要健康的身体, 还需要高尚的理想、坚定的信念, 更需要有健全的人格。我深信, 利用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 一定能在全面提高素质教育方面走出新的路子。
摘要:重视儿童心理发展, 培养健全的人格, 锻炼健康的体魄, 以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就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作了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学生,个性特征,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浦涛.创造教育原则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D].西南师范大学, 2001.
如何培养儿童的良好个性 篇3
摘要:游戏作为幼儿教育区别于小学教育的一种特有的教育手段,是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方式。游戏对幼儿智力、社会性、情感等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游戏最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最为幼儿喜爱,最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因此,游戏对幼儿良好个性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互动游戏;留守儿童;个性培养
人的个性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而3-6岁是个性发展的第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是幼儿个性自发形成的关键期,善于把握这个时期,对幼儿施加影响,使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就可为幼儿未来个性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应从幼儿期开始。
爱玩游戏是每个幼儿的天性,游戏一直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的儿童,人们对游戏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对游戏的利用也越来越充分。游戏在幼儿一生发展的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21世纪的今天,社会的变迁,父母外出务工,幼儿时期就缺乏父爱和母爱,致使幼儿的身心健康受到极大的创伤,家庭的隔代教育无法实现心灵的沟通和交流和幼儿思想的共鸣,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他们在游戏活动中就会受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比如:胆怯、倦怠、自卑、消极的性格、兴趣的狭隘等等,从而妨碍幼儿创造力、想象力以及个性的发展。怎样才能培养留守儿童象正常孩子一样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呢?我觉得互动游戏可以使留守儿童情感真切,有利于他们良好个性的培养。
一、互动游戏可以可以使他们获得关爱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最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形式,它接近幼儿生活,使幼儿的生理需要得到体验,所以以游戏的形式培养幼儿个性易被幼儿接受。幼儿是在游戏中学习游戏中成长,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使他们每天都把自己快乐的融入游戏中,去探究自己喜欢的东西,并通过自己去亲身体验和完成某些事情,他们在游戏中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同时,互动游戏对儿童智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儿童情感的满足和稳定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游互动戏还是幼儿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方式和克服情绪紧张的一种手段,游戏还对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以及身体的生长发育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从而更好地培养了他们的个性。
二、互动游戏是构建父爱和母爱的桥梁
在幼儿阶段,游戏在幼儿的生长发育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过程中有不可忽略的作用,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途径,儿童在游戏中自主的游戏,也是在游戏中学习成长,游戏是幼儿的一种基本活动。所以,游戏活动中的情感是最真切的,最能影响幼儿身心健康的,也是最容易被幼儿所接受的。这样,互动游戏对留守儿童就显得更为重要。人的一生最大的幸福不过于享受真切的父爱和母爱,教师在互动游戏中时时给予孩子关心、照料、体贴和呵护,让孩子象融入父母般的怀抱,享受父母般的温暖。在实际教学中,还真有几个孩子向我发出小羊羔般的哀求:“老师,我叫你‘妈妈好吗?”。
三、互动游戏可以更充分发挥游戏的价值
(一)开展互动游戏活动更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坚持性及克服困难的品质
持之以恒地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个问题,并努力地去弄清楚问题,这种个性是任何事情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游戏的组成部分,游戏的魅力正在于它对幼儿构成的挑战性。互动游戏可以使他们获得最大限度的可能。
(二)开展互动游戏活动更有利于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
性格是表现在个人行为和态度方面的重要的心理特征,它主要包括意志、情感、道德和智慧等方面的品质。幼儿具有活泼好动、好模仿、喜称赞、喜成功,认识活动以具体形象为主的年龄,而游戏能满足他们这些特点。游戏中,幼儿以愉快的心情饶有兴趣地再现现实生活,对教师的启发诱导容易自然的接受,游戏一个方面可以给幼儿充分的机会发展自主的性格和健全的意志,另一方面又受各种规则的限制,使之与德育心理互相联系、互相渗透。
(三)开展互动游戏活动更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富有探究精神的人,往往在他们遇到问题的时候就会寻根问底弄清楚不明白的地方,这是他们取得成就所需的精神之一,而互动游戏活动则有利于培养这种精神,因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游戏的一部分,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适应生活、适应未来发展的一种基本能力,互动游戏活动可以更好地培养这种能力。
总之,任何人的孩提时代都是在游戏中度过的,游戏是最适合于幼儿的活动,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游戏是幼儿的一种权力,它不是单纯的娱乐活动,而是对幼儿身心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促进作用。如何让我们身边的留守儿童的身心真正得到健康发展,使他们缺失的情感得到弥补,还有待我们幼教工作者不断的工作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张琪.论构建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体系[J].新西部.2010(05)
[2] 张克云,叶敬忠.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的特征分析——基于四川省青神县一个村庄的观察[J].中国青年研究.2010(02)
[3] 李志凯.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9(04)
[4] 刘杰,孟会敏.关于布郎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生态系统理论[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9(02)
[5] 宋淑娟,廖运生.初中留守儿童一般生活满意度及其与家庭因素的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 2008(08)
培养儿童良好习惯的方法 篇4
(2009-11-22 18:14:10)转载 标签:
孙云晓推荐 文化 分类:为您服务
一、什么是方法
什么是方法,《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是:“关于解决思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门路、程序等。”我的理解是,“门路”是解决问题的入口和路径,“程序”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和顺序。方法有以下的一些特性:
(一)方法的目的性和对象性——一定的方法总是要达到特定 的目的,是解决某个问题的手段。一定的方法总是要作用于特定的对象的。目的不同,对象不同,方法也不同。
(二)方法的思想性和实践性——不管你是否自觉,方法总是一 定理论、思想指导下的产物,理论、思想是方法的“源”与“魂”。方法总是具体的,执行者可以操作,执行对象可以感受到的;方法也总是有模式的、有程序的,因此才能被执行者具体操作。
(三)方法的多样性和选择性——解决某个问题总是有多种方 法,不是只有一种方法。因此,方法总是要经过选择而采用的,是执行者认为最佳的、最有效的方法。
(四)方法的继承性和创新性——已有的有效方法,在一定条件 下可以重复使用,但在多数情况下,要有所变通;特别是在解决一些新出现的问题时,在方法上则要有所创新。
(五)方法的条件性和局限性——一定的方法总是在一定的条 件下采用的,没有这一定的条件,或无法操作,或没有效果。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万能的,都有它的适用范围,都有它的局限性。
二、培养儿童良好习惯在方法上的经验
“十五”期间,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持的《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以及“十一五”期间的继续深入研究,我们已经在培养儿童良好习惯的方法上,获得了一些经验。
(一)关于培养良好习惯的步骤
在《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一书中说【孙云晓、邹泓主编,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2006年5月第1版第12页】,一种习惯的培养大致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
1.认识某个习惯的重要性,提出目标; 2.确立具体的行为规范,把习惯内容具体化为日常行为; 3.确立榜样,学习榜样行为; 4.持之以恒地训练,进行行为强化; 5.对行为进行评估和引导,矫正不良行为; 6.形成良好的集体风尚,转化为集体行为。”
(二)关于培养良好习惯的途径和方法
在《学校与少先队教育科研操作方法》一书中说【吴剀著,中 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第183页~188页】,在培养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途径和方法上,我们的基本经验是: 培养习惯的目标要明确、具体、合理、可以检测;
培养习惯要讲点道理,激发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热情和主动 性;
习惯是“练”出来的,要加强行为的练习与指导; 采用多种激励的方法,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
深化学生的主体体验,促进良好行为“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 培养良好行为习惯要与矫正不良行为习惯相结合; 培养良好习惯或矫正不良习惯,教师与家长的密切配合至关重 要。
如上所述,我们在培养儿童良好习惯上,已经从理论、思想和实践操作等方面总结了一些经验。但是,怎样具体地培养儿童的一个良好习惯,我们还缺少典型的案例,培养方法不够具体,不够细致,不够深入,缺乏创新;对各种培养方法的择优使用、操作要领、变通创新、科学评价仍需进行有效的实践和研究。
三、培养儿童良好习惯的具体方法
根据已有经验,从培养儿童良好习惯的角度和方法达到的目的为标准分类,对方法可以做如下的分类和表述。
(一)创设氛围法,例如:
1.环境熏陶法——布置校园、班级、家庭环境,突出习惯培养主题,用直观、具体、形象的文字、图片、音乐、影像等创设有主题的环境。2.主题活动法——利用校、级、班的主题活动,或在相关的节日里(如学习雷锋纪念日、“三八”妇女节、环境日、爱鸟周„„)开展多种的主题教育,营造浓郁的氛围。
(二)明理激情法,例如: 1.故事引导法——由教师、家长搜集有关习惯的生动故事,经过充分的准备讲给儿童听,通过“小故事,大道理”引导儿童明白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主动探究法——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由学生小组或个人通过搜集有关资料、调查、访问„„获得对习惯养成的具体而深切的认识和体会,达到明白事理、激发情感的目的。
(三)快乐训练法,例如:
1.模仿训练法——由教师、家长、专业人员做出示范,组织儿童 模仿。(如文明礼貌、物品管理、学习等习惯培养)2.游戏训练法——通过目的明确的有趣游戏,培养某种习惯。(如 遵守规则、团结合作、动手动脑等习惯培养)
3.比赛训练法——通过目的明确的紧张比赛,培养某种习惯。(如 遵守规则、团结合作、动手动脑等习惯培养)
4.情境训练法——在真实的或创设的模拟情境中,组织学生在情 境中扮演一定的角色,表演一个故事,通过实践、表演培养某种习惯。(适合多种习惯培养)
5.分步训练法——把一个动作步骤多、养成难度大的习惯分成 若干步骤,先按顺序进行分步训练,后进行组合训练,培养某种习惯。(如学习、自我管理、动手动脑等习惯培养)6.岗位训练法——帮助儿童建立一个与培养习惯相对应的固定 岗位,如“爱心岗”“护绿岗”„„引导儿童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里,在这个岗位上实践锻炼,培养某种习惯。(如认真负责、助人为乐、环境保护等习惯培养)
7.历奇训练法——通过开展现代历奇活动,培养某种习惯。(如人际交往、遵守规则、团结合作、动手动脑等习惯培养)
(四)激励强化法,例如:
1.评比法——制定评比条件和办法,进行个人、小组的评比,对优秀者给予精神或物质奖励,如奖状、雏鹰奖章、奖品、授予“小标兵”“十佳”“最快纪录创造者”等荣誉称号。
2.“代币制”法——对儿童的良好行为及时强化,积“小表扬”换“大奖励”,发挥有形强化物的作用,促进良好行为的再次出现和习惯养成。3.“影响力黄金表”法——是一种自我激励、自我监督的方法。设计习惯培养的“影响力黄金”,引导儿童用填表和写体会的方法记录践行的过程,促进习惯养成。4.“订契约”法——是一种双向激励、双向监督的方法。由父母与子女或教师与学生双方订立契约(具体要求和奖惩办法),互相激励、互相监督,促进习惯养成。
【以上的2、3、4,参见吴剀著《学校与少先队教育科研操作 方法》第185页~186页,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
(五)深化体验法,例如:
1.“说”的方法——组织儿童把养成习惯过程中的内心体会在小组或班级中说出来,使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分享体会,深化体验。(如召开交流会、讲演会、辩论会等)
2.“写”的方法——组织儿童把养成习惯过程中的内心体会写出来,使体会有形化、系统化,深化体验。(如写日记、写感想、出墙报、征文比赛等)
3.“演”的方法——组织儿童把养成习惯过程中的场景、故事、体会等表演出来,在自编、自导、自演的实践中,再现情境、增强记忆、分享体会,深化体验。(如诗朗诵、小快板。小相声、小品剧等)
(六)行为矫正法,例如: 1.以优替差法——培养一个与不良习惯相对应的良好习惯,以良好习惯替代不良习惯。(如培养使用文明用语,矫正说脏话的习惯)2.消除根源法——消除产生不良习惯的根源和条件,矫正不良习惯。(如不给或少给零花钱,矫正乱花钱和吃零食的习惯)
3.区别强化法——在一段时间里,允许不良行为逐步减少,直到不良行为的矫正。(如某生一次做作业时平均站起来七八次,要求次数逐步减少,由7次——5次——3次——1次,做到了就给予奖励)
4.心理暗示法——为矫正某不良习惯,有针对性地设计“自我提示语”,早晚各念3遍,强化自我的心理暗示,使不良行为减少直至消退。(如为矫正动手打人的不良行为,设计的“自我提示语”是;有话好好说,放下我的拳头!)
(七)家校合作法,例如:
1.组织方法——在班级组建“教师家长协会”或“培养习惯共同体”,在一定机构、章程、制度的制约下,吸引家长关注、参与习惯培养工作,使家校统一思想,统一步调,形成合力,提高效率。
2.学习方法——订阅杂志,推荐文章,教师与家长同阅读,举办习惯培养的“专题论坛”,从教育思想上共同提高;总结教师与家长培养习惯的典型经验,召开经验交流会,从教育方法上互相学习。
3.活动方法——组织家长观摩、参与、主持班级培养习惯的活动; 适当开展一些师生、亲子共同参与的“三方互动”式的活动;在学校指导下家庭开展“以家规家训为抓手培养良好习惯”的活动,并参观这样的家庭等。
4.沟通方法——通过自办的《家教报》、家校互访、联系手册、电话、短信、网络、博客等方式,在培养习惯上增强家校沟通的频率和深度。
四、培养儿童一个良好习惯的过程
(一)明确习惯要求
首先要分析和认识该习惯的性质、特点和难度。其次,要把该习惯的行为要求具体化。一个习惯,往往是由一连串的行为动作组成的。因此,培养一个习惯不能只提出“培养某某习惯”,而要把它规定为十分具体的行为动作要求(即“可操作定义”)。没有这样的具体要求,教育者就没有具体的培养内容,儿童也不可能养成某个习惯。
例如,培养“教室里课桌内学具摆放有序”的习惯,就要具体化为:进教室的第一件事是把学具有序地摆放到课桌内:先按照当天课表的顺序把教科书摞起来,第一节用的书放在最上面,把这摞书放在课桌内最左边——接着用同样的方法,把练习本、作业本摞起来,放在课桌内最右边——把铅笔盒和工具书放在课桌内书与本之间——最后检查摆放得是不是正确,如有错误立即改正——一节课后将用过的书与本分别放在课桌内成摞书本的最下面。
(二)分析培养对象
培养对象可以是一个人、一组人(一个小组或一个小队),也可以是一个班或一个中队。总之人数不宜太多。
对培养对象要进行分析,如他们的年龄、身体、心理特征、家庭背景;在培养某个习惯前的有关现状和形成的原因;乐于接受哪些教育方式方法;养成某习惯的可能性和不利因素等。
最好做一些有针对性的调查、观察或评定,获得一些有关数据和典型事例(即“前测”),这既是制定培养计划的基础,又是培养后期检测效果的重要材料(通过“后测”与“前测”的比较说明培养效果)。
(三)制定培养计划
首先,要根据该习惯养成的难度和儿童的实际,预计培养的周期——预计用多长的时间培养儿童养成这个习惯;
其次,要根据习惯养成的一般规律,打算把培养过程分成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具体时间和主要任务是什么,选择并确定各阶段采用的培养方法等。
例如,培养“教室里课桌内学具摆放有序”的习惯,是在小学一年级一个班30名学生中进行的。由于以下原因,把培养周期定为8周:该习惯动作性很强,动作难度也不大;习惯的培养过程和检测,都是在教室里进行的,教师便于控制;初入学儿童对学习生活有新鲜感,喜欢模仿,正处于“他律时期”,乐于接受教师的要求等。计划分三个阶段进行:
以“明理激情”和“快乐训练”为主的第一阶段(2周),是习惯养成“由被动到主动”的阶段。主要方法有:环境熏陶法、故事引导法、模仿训练法、游戏训练法;激励的方式以“代币制”为主,重视“物质强化物”的作用。这是根据一年级儿童爱听故事、模仿性强、喜欢游戏、愿受表扬等特点而做的最佳选择。
以“比赛训练”和“深化体验”为主的第二阶段(2周),是习惯养成“由主动到熟练”的阶段。主要方法有:评比法、比赛训练法、“说”的方法,引导儿童不仅做得到,而且要做得快;激励方式以“评十佳”“创纪录”(用时最短)为主,重视“精神强化物”的作用。这是根据一年级儿童喜欢竞赛、争强好胜、愿受奖励等特点而选择的方法。以“自我激励”和“深化体验”为主的第三阶段(4周),是习惯养成“由熟练到自动”的阶段。主要方法有:利用习惯养成的“影响力黄金表”,实施儿童的自我激励和自我监督,深化儿童的主体体验;还要关注那些习惯养成有困难、不能坚持做到的儿童,给予个别的辅导。这是根据一年级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差、班内儿童有差异和习惯养成的一般规律而选择的方法。这个阶段的后2周,不采取任何培养、激励措施,以便于观测该习惯是否真正养成。
(四)实施培养计划
要按照计划有目的、有顺序地实施。每个阶段前精心准备,实施 中观察记录,每个阶段后及时反思小结,并对计划作出有根据的必要调整(如时间的长短、方法的选择等)。要把握主要培养方法的操作要领。例1,模仿训练法的操作要领是:
训练初期,儿童的模仿对象应是“教师”;训练的中、后期,模 仿对象最好是“做得好的同龄伙伴”。
教师的示范,要创设与培养对象完全一样的情境(如上例中的课桌、书包、学具、摆放时间等),要按照习惯养成的具体要求,有顺序地、一步一步地示范、一步一步地模仿。例2,游戏训练法的操作要领是:
一个游戏是由三个要素组成的:游戏目标、创设困难和游戏规则,三者缺一不可。如游戏《看谁发现的错误多》。游戏的名称就是游戏目标。教师在一个摆放学具后的课桌内故意造成几个不容易被发现的错误(如多一书、少一本、顺序颠倒、位置放错„„),这就是创设困难。游戏规则是①每组选一名学生为“发现者”参加游戏;②“发现者”到问题课桌前每人只能翻看1分钟(这也是创设困难),只许看,不能说,不能翻乱,不能改正,心中记住发现几个什么错误;③游戏主持人先让“发现者”分别说出发现错误的个数,然后按发现错误由少到多的顺序请“发现者”说一说发现了哪些错误,说对1个得2分,说错1个扣2分,最后得分最多者优胜;“发现者”以外的学生,不许说话,不许提醒本组的“发现者”。
采用游戏训练法,一定要把组织工作做严密。例3,“代币制”法的操作要领是:
要有“物化的代币”,并规定交换的办法。如有一天做到就得1 朵小红花(用红色纸制作),得到3朵小红花就可以换1颗金五星(用金色纸制作),得到3颗金五星就评为“三星级课桌”(按顺序评四、五星级课桌)。小红花与前2颗金五星由学生保存,“三星级课桌”以上可将金五星贴在课桌上。
对各星级课桌获得者要事前规定不同的、升级的奖励办法,办法 要对儿童有吸引力。要做好“花”与“星”的制作、发放、保存、交换等工作。
(五)检测培养效果
1.培养过程中的效果检查(沿用上例)
第1、2周,由教师抽查,或学生自愿接受检查,每天6人。第3、4周,学生2人一组互查。第5、6周,由学生个人自查。第7、8周,不用任何形式检查。2.培养结束后的效果检测
培养计划实施后,教师再用与前测同样的方法进行后测,通过前后测的数据比较来说明培养的整体效果。
要关注一些典型学生的变化,用某几个学生“培养前表现”与“培养后表现”的对比说明和分析具体的、鲜活的培养效果。
有条件的还可以在真实的或创设的情境中,用观察的方法更科 学、更准确地检测儿童习惯养成的效果。【参见吴剀著《学校与少先队教育科研操作方法》第五章观察法,第106页~120页,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
五、评估所采用的培养方法 在一个习惯培养的最后阶段,要对已经采用的培养方法进行评 估。笔者认为,评估一个方法的优劣,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采用的方法能达到教育 目的和习惯培养的具体指标,方法将得到较高的评价;
——好的方法都有较强的科学性,有科学的理论依据,如《教育 学》《心理学》《系统科学》《管理科学》等理论,能把理论转化为可以操作的实践,在实践中体现理论的指导作用;
——好的方法都有较强的针对性,方法与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有较高的吻合度,方法总是有适用范围的;
——方法总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好的方法应该总结出它的“一 般操作模式”,并派生出一些它的“变通模式”; ——好的方法一般应该简便易行,适宜操作。
在评估的基础上,努力在培养方法上总结经验、发现规律。可以 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总结:
(一)怎样分析所培养习惯的性质、特点、难度和培养对象的年 龄特征、习惯现状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择优、创新、确定培养的计划和方法,体现方法的目的性、对象性、选择性、创新性。
(二)培养方法的理论来源和依据是什么,其主要的概念、观点是什么,体现方法的思想性、科学性。
(三)培养方法的操作要领是什么,是否形成了可操作的“一般模式”以及它的“变通模式”,方法是否简便易行,体现方法的可操作性。
(四)该方法的适用范围是什么,为什么,体现方法的条件性和局限性。
(五)怎样客观地、真实地检测和评价习惯培养的效果,体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
如何培养儿童的良好个性 篇5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全面发展是指学生的身体、品德、智力、劳动和美感等方面都得到发展。而没有个性发展,全面发展是难以实现的。
随着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化,教育改革也纵深推进,这就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改革开放的现代社会,向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不仅表现为现
代科技知识的日新月异,更主要的是人才的现代化素质。现代社会人才应该具有开拓、创新、坚毅、勇敢、自主独立的个性。只有具有这样素质的人,才能在未来的21世纪敢于创造和进取,把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小学教育阶段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起步阶段,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既要教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思考,又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和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性品德。
数学教学,要从对未来人才素质培养着眼。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用数学及数学的思维,去解决问题。这对于个人乃至整个民族、整个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如泼利亚指出的普通中学的学生毕业后在其工作中需要用到数学知识的约占全部学生的百分之三十,而其余的百分之七十则几乎用不到任何数学知识。数学知识与数学能力、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在数学学习中获得的自信、科学的态度、理性的精神等相比,后者显然更为重要。从这一高度出发,小学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时,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并通过各种途径努力实施,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抓住契机,把握好数学教学与学生个性之间的联系,发挥数学教学的功能,从而形成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
(一)及时肯定,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老师都喜欢聪明的学生,但任何班级中都有几个“怕学数学、学不好数学”的孩子,教师要善于及时帮助他们消除失望的心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对他们适当降低要求,加强个别辅导。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采用正面激励的方法。例如:学生作业做的好时把“优”特意的写大一点,或简短的批注“方法好”、“计算巧妙”等,让他们品尝到自己的学习成果,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在评价时更多的强调学生自身的纵向比较,只要他做出努力,有一点出众的表现,就应加以的赞赏和表现机会,即使水平在一般以下,仍然加以肯定。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儿童不仅仅知道而且体会到教师和集体对他们的优点既注意到了,又很赞赏的话,那么,他就会尽一切努力变得更好”。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得时候,既要看到进步的一面,又找到自己的不足,努力长善救失,扬长避短。学生对自己的数学进行正确的评价,能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引导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更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主体,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把掌握知识的过程比喻为建筑一幢大楼,那么教师应当提供给学生的只是建筑材料,真正的建筑师是学生自己。”教师要着力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变“跟我学”到“我要学”,以主人的姿态投入训练。
数学教学中,要建立自主学习活动教学结构,正确引导,巧妙疏导,积极投入学习的全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快乐。在教学中要不断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在思考问题的角度等方面放权让学生独立自主。学生的目标明确了,参与度深了,有充分的机会表现展示自己的学习能力。是学习数学逐步成为学生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活动过程。这种独立探索的成功提议,正是儿童个性自主性的强大支点。
比如:在教学“分、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时,首先出示一道即可以用分数计算也可以用小数计算的计算题,放手让学生独立计算,学生习作完毕,从实际出发,讲究实效,把评价权教给学生,鼓励学生互相评价,指出别人方法中的优点及不足,从而认识到象这样的题可以灵活处理。接着在学生自由提问时,他们发现有的题不能既用分数计算,又用小数计算,该怎么办?学生们再一次展开讨论,经过实验学生们发现象这样的题只可以将小数转化成分数进行计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充分领会到自主获取知识的快乐。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在平时的练习中主动寻求最佳方法,数学能力得以迅速提高。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方法要善于发现,精于点拨,使学生从中领悟、提高认识获取最佳的思维方式。
(三)克服困难,磨练学生的坚毅性,坚毅性是学好知识必备的良好个性品质。尤其学好数学单评动机、兴趣,情感是不够的,必须具有遇到困难挫折不灰心,一旦确立一个目标,能坚持不懈地做下去的意志。
如何培养儿童的良好个性 篇6
浅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yincai
个性品质,或称为非智力因素,具体表现为人的兴趣、情感、意志创造、精神等。科学家爱因斯坦说“优秀的品格与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更为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优秀的的人才固然离不开高智商,但个性品格影响着一个人的成就,而课堂教学教学往往束缚了学生的亲身体验,学生学习的空间只局限于课堂,他们的眼界小小,局限于书本,教室,也不利于老师个别,因材施教,学生的个性得不到良好地培养,而现在的学生
培养小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途径 篇7
一、创建一个良好的班集体, 在班集体的具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
良好的班集体能为学生的智慧、才能、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所以, 作为一名班主任, 我每接一个新班总是首先利用半个学期, 甚至更长的时间, 花很大的精力建立起一个具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坚强的核心力量、正确的集体舆论、良好的风气和严格的组织纪律, 有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朝气蓬勃的班集体, 让学生在良好的班集体里受到集体主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平日里, 学生们在一起学习、生活玩耍。在与同学的交往中, 逐渐认识到自身的价值, 逐步树立爱集体、爱社会主义祖国、爱中国共产党, 愿意为集体的荣誉和发展出力献策。并且通过参加多种多样的集体活动, 在众多的集体活动中展现自己的才华和本领, 得到同学和集体的肯定, 树立自己在同学心目中和集体中的地位。尤其是有一技之长的学生代表班集体参加各种级别的专项竞赛活动, 展现自己的才华, 为自己和班级赢得荣誉的时候, 正是他们个人的智慧和个性得以呈现之时, 更是他们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的过程, 因此, 要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 充分发挥特长, 进而逐渐形成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二、因人、因地、因变施教, 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每个学生由于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同, 个人的生活经历和主观态度不同, 个性品质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 表现在学习、能力、爱好、行为习惯和志向等方面必然存在着差异。对于小学生来讲, 他们的这种相对稳定的个体品质会随着知识的增多、年龄的增长、环境的改变、教育方法的改变而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所以在教育教学中, 班主任必须随时随地、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 对他们进行仔细观察, 调查研究他们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表现、行为习惯, 作业客观、公正, 作全面的考查评价, 弄清每个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 即同一个学生不同时期的个性品质的变化, 因人不同, 因地方时间不同, 因人的变化而采取不同的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有的放矢地培养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 使每位学生在各个不同时期都能够展现自我, 超越自我, 完善自我, 最终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注意对学生进行自我意识教育能力的培养, 从而促进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
小学生都具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 他们要求了解自我以外的事物, 也要处理自己同身边的人、物和事之间的关系, 从中了解认识自身价值。所以在教育教学中,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 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在教育教学中, 我是这样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的。
1. 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
在教育教学中, 我主要让学生通过自我反新、自我批评和自我解剖的方法, 清楚地意识和把握自己的心理特征和品质, 形成自我评价能力。我经常要求学生每晚睡觉前闭上眼睛对照小学生的行为规范回忆检查自己一天的所作所为, 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批评, 找出差距, 发扬成绩, 改正缺点, 规范自己的行为, 从而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2. 培养自我激励能力
在教育教学中, 我想方设法让学生挖掘自己的潜力, 激发自己的创新意识, 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真正做到物尽所用, 人尽其才。在教育教学中, 我引导学生通过为自己确立奋斗目标, 给自己树立学习榜样等办法不断激励自己, 鞭策自己, 从而培养自我激励能力。
3. 培养学生自控能力
在教育教学中, 我经常对学生进行分辨是非, 分清善恶、美丑、好坏的教育, 引导他们坚持好的、美的、善的行为。同时引导学生善于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 用意志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 激发羞耻心、同情心、自尊心、责任心, 抑制自己的消极情绪, 使自己尽量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笑对生活的艰难困苦和挫折。要求他们在有人监督和无人监督的情况下, 都要严格要求自己, 约束自己, 学会自我管理, 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个性品质。
如何培养儿童的良好个性 篇8
关键词:幼儿教育;良好个性;心理健康;儿童作品;生活环境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1-0269-02
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尤其是在3~6岁的个性形成期,幼儿园要根据幼儿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在各项活动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其良好的个性品质。现在,独生子女居多,集万千宠爱于一人,出现了很多令人担忧的状况,如抗挫折能力差、自信心差、胆小、懒惰、依赖性强,甚至还有一些幼儿破坏性行为和攻击性行为极强,难以教育。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对幼儿良好品性的培养,让其从小养成良好的做事习惯,拥有一个健康向上、活泼开朗的性格,自信、乐观、吃苦耐劳、不怕困难、坚持到底、不达成功不罢休……力求做一个身心健康的好孩子。我们幼儿园很重视对孩子良好个性的培养。从托班开始抓起,让孩子一进幼儿园,就能接受一套科学、合理、高效的教育,克服在家中养成的不良习惯,与家长勤沟通,争取家长与教师联手,积极引导孩子学会交往,学会做事,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做到身心健康。那么,我们应该是从哪些方面来培养幼儿的良好个性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幼儿教师要学会在游戏中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
爱玩是幼儿的天性,幼儿所处的年龄阶段导致其对玩儿具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幼儿教师要学会充分利用幼儿爱玩的这种心理,精心创设各种有趣的游戏,并有目的地对幼儿进行引导,使其在快乐游戏的同时,培养成良好的个性。这就要求幼儿教师要善于抓住幼儿的心理,结合幼儿教学对幼儿个性培养的目标,精心创设一些幼儿感兴趣的,并能够培养幼儿良好个性的游戏,然后引导幼儿积极参与进来。这样不但有助于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个性,还可以使孩子们在各种好玩有趣的游戏中培养各种良好的生活习惯与个性品质。例如,幼儿教师可以通过模拟坐公交车的游戏,使学生培养尊老爱幼的优秀品质;幼儿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游戏对学生进行礼貌用语的训练,培养学生讲文明、懂禮貌的优良品质;幼儿教师可以通过模拟做家务的游戏培养孩子爱劳动的好习惯等。这些有趣的游戏不但孩子们喜欢玩儿,还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幼儿教师要学会利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
幼儿不但爱玩,还喜欢听故事。幼儿教师应该抓住幼儿的这一特点,充分利用一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对幼儿进行良好个性的培养。幼儿教师应该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理解能力,有目的地选择一些适合幼儿的并有利于幼儿良好个性培养的优秀儿童作品,或者是依据幼儿的年龄与见闻创编一些幼儿能够理解并感兴趣的,能够对幼儿进行教育和启发的故事或者儿歌。如《三个和尚挑水喝》是培养孩子团结意识的,《我是小小粉刷匠》是培养孩子热爱劳动品质的等。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和儿歌对幼儿习惯和个性的培养具有极大的影响。幼儿在听故事或唱儿歌的时候,会迅速地融入故事的情节当中,把自己与主人公进行对比,对于故事中反面人物那些惹人嫌的不好的习惯,他们会意识到不好,然后慢慢地改正,而对于故事中正面人物身上的优点,他们就会感到喜欢,就会慢慢地培养这些习惯,从而帮助幼儿养成一个良好的个性与习惯。如《三字经》《弟子规》等都会对孩子个性的养成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三、幼儿教师要精心创建良好的生活环境以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
对于幼儿来说,离开熟悉的家庭走进幼儿园,接触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自然不会习惯,总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幼儿教师应该针对孩子为其创建一个良好有趣的生活环境。良好有趣的生活环境不但有利于孩子迅速熟悉幼儿园的环境,融入幼儿园的生活中来,还可以通过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个性。例如,幼儿教师可以在活动区域内摆放一些幼儿喜欢的玩具,让幼儿集体玩儿,这样不但可以使幼儿迅速地喜欢上幼儿园的生活,还有利于培养幼儿交往和合作的能力;幼儿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孩子们培育植物与饲养小动物,培养幼儿观察能力与责任感等。
通过良好的生活环境,幼儿会形成一个活泼开朗的性格,建立自信心。对于那些不喜欢集体活动的孩子,幼儿教师要耐心地引导,要鼓励他们勇敢地加入到集体中来,成为集体的一份子。幼儿教师通过创建良好的生活环境,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与影响,提高孩子们的认知、情感、能力、个性,帮助孩子们在愉快的生活和玩耍中,养成一种良好的个性与习惯。
四、幼儿教师要学会与家长合作,共同努力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
对于幼儿来说,家庭与幼儿园是其生活和接受教育的两个最重要的场所,因此,家园合作、共育幼儿是培养孩子良好个性的最佳的方法。幼儿每天往返在幼儿园与家庭两个环境之中,如果幼儿教师不能够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那么幼儿在幼儿园接受的教育回到家庭之后,不但不能够得到巩固,甚至还会由于家长不同的教育方式导致幼儿性格的双面性。因此,幼儿教师应该经常与家长进行沟通与交流,使家长能够明白幼儿园的教学策略与进程,与家长针对孩子共同探讨孩子培养方面出现的问题。同时幼儿教师还可以邀请家长参与一些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教育方法,然后通过家长与幼儿园的共同努力配合,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
【如何培养儿童的良好个性】推荐阅读:
如何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09-14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12-17
如何培养良好的思想作风07-09
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08-29
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作业习惯08-26
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10-22
如何培养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09-20
如何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解读10-27
家长如何培养一年级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12-14
如何培养自己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