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演讲能力

2024-05-09

培养孩子的演讲能力(精选12篇)

培养孩子的演讲能力 篇1

儿童期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时期。孩子只有真正学会了说话,把自己的想法用正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才能更好地与人交往、接受成人传授的知识和经验。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文化水平、社会身份往往可以从他说话用词、语调口气中看出。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儿童与人交往、智能、社会性及情感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因此,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项艰巨的任务。那怎样去培养呢?

一、激发说话的兴趣,帮助孩子消除胆怯的心理

兴趣是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兴趣可以推动人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是启迪儿童心霏的钥匙。激发孩子主动表达,爱说话的兴趣,须准确地把握孩子的心理特点。灵活地将他们感兴趣的事物运用于教学中,同时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地给孩子充分表达内心想法的空间,让他们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形成和言语的表达的过程中。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孩子不愿意用言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像这样不善言谈和不善表达的孩子,很容易给人留下能力低下和思想匮乏的印象。将来不管走到哪里,都不会轻松走上人际的前台,也不会得到足够的器重和赏识。所以要想摆脱这种不利的境地,就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让语言成为通向成功的桥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作为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和鼓励孩子大胆地表达,通过一些训练培养孩子语言表达的能力,从而形成各自说话风格。首先我们要消除他们的胆怯心理,从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入手,由浅入深,对于他们的进步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从而形成自信的人格。

二、提供说话的环境,培养孩子语言表达的能力

1. 课堂教学的利用。

课堂教学是教学中的主阵地,充分利用有效的课堂资源是培养孩子良好口语表达的关键。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利用问答、朗诵、背诵、复述、讨论等教学环节,让孩子进行言语表达。

“问答”是最常见的练说方式之一,设计的问题要难易适中、有启发性。这样既能引导孩子就某个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又不会培养那种笼统的回答对与不对的惰性思维。教师评讲时不但要对学生回答的对错进行评价,还要评价学生言语表达上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对自己的表述能力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读和背”不仅可以使学生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目的,还可以丰富他们的词汇,增强语感,学会多种句式,进而使自己的语言得到充实,形成良好的说话习惯。读的时候通过接龙、找茬儿、分角色等多种形式激发读的兴趣;背的时候,可以要求学生在头脑中再现诗文的“意境”,深入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这样学生的读背就更接近自己说,效果更好。

“复述课文内容”则是由读向说过渡的一种好方法,在利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创造。在教学中除了详述和简述之外,还可以使用创造性复述,即对原文内容、形式进行调整。通过复述课文,大大激发了学生发言的兴趣。也可以通过想象联想对课文内容进行补充。

“讨论”一般以组为单位,先各自在组内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再总结汇报的一种形式。通过这样的全员参与的讨论,每个孩子都有发言的机会,学生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从而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2. 生活实际的锤炼。

生活中的与人交往、待人接物无时无刻都离不开语言,语言能力的提高也要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比如说你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想了解地方风情,少不了通过与人的交流,从而去认知和了解。又如,家里来了客人要学会如何打招呼,谈话交流,这对语言表达能力也有一定的帮助。当然还有很多,如参与主题交谈、讲故事、即兴演讲等活动。同时,在生活中扩大自己的交友面,通过和朋友之间的交流互动,学会表达,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加强说话的训练,形成孩子个性说话的风格

通过听、说、练的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说话风格。

1. 多听。

在课堂教学和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认真倾听,是发展学生表达能力的先决条件。学生学习语言,首先要学会听,听得准确,听得懂,然后才有条件正确地进行表达。

2. 多说。

利用和学生接触的一切时机,进行交谈,在交谈中建立感情,使学生无拘无束,愿意讲出来。当孩子用语不当时,教师及时纠正。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分散时间,有计划、有目的地与学生交谈。教师在组织学生集体学习时,更要注意启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注意给每个学生“说”的机会。让孩子练习“说”,学习“说”,在说中学说。

3. 多练。

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发音,吐字清楚,丰富他们的词汇,并能正确运用。教会学生按照汉语语法规则讲话。这些内容,都得在语言实践中学习、掌握。这就要让学生多练习,重复的练习,逐渐的掌握。给他们提供多练的机会,创造多练的环境。他们的发音不准,教师及时纠正、练习,就能掌握得快,说得好。

与此同时,要多读,读好书,培养好的阅读习惯,从书中汲取语言表达的方式方法和技巧,知识会增加语言的素材,增加一个人的气质涵养。在做到说话时抬头、挺胸、站直、声音响亮、语句规范、流利的基础上,从而形成各自不同的说话风格。如:平实质朴、朴素自然;含蓄隽永、含蓄委婉;清新明丽、清新雅致;形象生动;绚丽飘逸;婉约细腻等。

总之,作为教师我们要利用一切时间,丰富孩子的生活,为他们创造良好、宽松的语言交流的氛围。同时,在教学和日常生活中,根据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训练,不断发展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满爱杰.浅谈幼儿教育中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J].赤子,2015.

[2]毛艳青.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之我见[J].文学教育,2011.

[3]杨艳蕾.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探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

[4]李文淑.如何提高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J].学周刊,2012.

培养孩子的演讲能力 篇2

从听中,可以训练学生注意、想象、联想、记忆的能力;从听中可以训练学生快速敏捷的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学生听同学的演讲,从中抓要点,长知识,扩视野,学会了用自己的听觉收集信息,并且养成良好的听话习惯。同时,从别的同学的演讲中,还可学到更多的演讲技巧和形式。

二、训练态势语言

学生通过演讲,训练发音吐字,训练语调、语气、语速、停顿,训练态势语言。使学生可以读准声、韵、调,同时注意口型,发音器官到位,做到吐字发音准确清晰,换气自如。提高语言的表达技巧,克服“想说的不敢说,敢说的却又不能说,能说的却又不会说”的毛病。使学生通过不同的语气,不同的发音效果表达不同的感情色彩,说话时情动于衷,感情饱满;使学生能恰当地运用面部表情、眼神、姿态和手势,取得口头表达和表情动作完美和谐的统一;使学生的语言具有形象、生动、风趣、幽默等特点。

三、思路清晰

学生在演讲的准备过程中,都要做好充分准备,把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归纳、整理。组织好语言,理清思路。并写成文字,有的还请老师作指导。为了演讲,有好些同学养成了作摘抄、写随笔、诵美文的好习惯。学生有了大量的语言储备,又怎么能建造不好语言能力的大厦呢?

四、培养提前准备意识

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篇3

儿童时期的习惯培养就像一颗种子,若是在生机勃勃的春天开始有计划地播种、灌溉、施肥,种子就能及早发芽、开花、结果。若等到秋收时节才去匆忙播种,那就为时已晚。动手能力是衡量婴幼儿智力发展水平的最好体现,家长们应有意识地在幼儿期开始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通过各种各样的动手操作,直接促进视觉、触觉、运动觉及感知觉的发展和相互间的协调,进一步提高孩子的观察力、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日常生活中,应及时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提供合适的动手操作机会,比如做手工玩具,鼓励孩子做家务活,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为孩子的动手操作创造条件。

动手促进脑发育

著名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手是重要的感觉器官,动手训练不仅能有效锻炼孩子手部肌肉的灵活性,也是增强孩子记忆能力,开发智力的基础。孩子在动手做事的过程中,手的动作是在大脑的活动支配下进行的,是感知、观察、操作等能力的综合运用过程。同时,手的动作又刺激大脑潜在的活动支配能力,从而促进观察、注意、运动协调等能力的不断发展。动手训练还有利于孩子的思维敏捷性和灵活性。在动手拼拆的过程中,能按照不同材料和条件及时地改变思维方法,并用创造性的方法独立解决问题,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心灵手巧”。

也许妈妈们会问,宝宝的小手常常是胡乱地挥动,不受意识支配,要进行动手训练起码也要等孩子二三岁以后吧?其实宝宝自满月后就可以进行动手训练,最初可只用手指触动宝宝的小手掌,促使抓握动作训练。两三个月后,用色彩鲜艳的玩具,如小彩球、床挂玩具等,放在宝宝的眼前和小手能够得着的地方,“引逗”宝宝去抓、握,训练手、眼协调的能力,促进手臂和手掌的运动。半岁以后,让宝宝自由地玩纸、翻书,甚至撕纸,来训练精细动作,宝宝通过手指的运动感受物体无穷的变化而产生乐趣。到十个月后,可以训练宝宝用拇指和食指或中指对捏动作,如拣起小饭粒、饼干等。这时的宝宝喜欢模仿大人的动作,可有意识地教宝宝拍手、招手、翘拇指、对指动作。这些动作不仅能促进婴儿大脑的发育,而且对诱导心理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训练过程中,婴儿与生活环境产生了互动,好奇地摆弄身旁的各种物品,主动学习和从事各种活动,使得感、知觉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除此之外,动手活动还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意志力和独立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家长在训练孩子动手能力时,可故意设置一些困难,培养孩子的专注力,磨练意志力。教育他们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多动脑筋、想办法,以顽强的毅力去克服困难。家长应有意识地让孩子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帮着大人择菜、洗刷碗筷、到不远的地方买东西、钉扣子,给布娃娃和玩具小动物缝制简单的服装等,以此来训练孩子独立完成任务的良好生活习惯。

手和脑的关系

手和脑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聪明;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智慧的工具和镜子。人的大脑皮层是神经中枢的最高司令部,不同的感觉神经纤维从全身各部发出,最终汇聚于这里;而支配全身各部的运动神经纤维也都从这里发出。手拥有人类身体器官中最精巧的19块小肌肉,神经纤维数量高达100万根,也是人类神经感觉最敏锐的地方。手的神经反射区,在大脑皮层上所占有的运动和感觉代表区域是最大的,手指的动作可直接刺激大脑皮层手指功能区兴奋,促进大脑皮层的分化和成熟。在手指运动中枢中,不同的手指所占的区域也不一样,基本上是从大拇指到小指依次递减,其中大拇指所占的区域与其余四指所占区域差不多。人的手指是大脑的“驻外”器官,大脑内部有与每一个手指相对应的“运动区”,手指的每一个动作都会刺激大脑中的手指运动中枢;反过来,大脑的运动中枢会调动手指的运动。正是大脑活动中枢与手指动作的反馈作用,形成了手与脑互相促进的循环。

手指的灵巧程度和操作能力与人脑的智力发展水平息息相关。无论科学技术发展到何等程度,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仍然要靠双手来完成。近年来有关手指运动对大脑功能的影响,越来越受到生理学家的重视。研究表明,习惯先用右手者,左脑更发达,称为优势半球,它管理高级神经活动部分,偏重于语言、逻辑和计算等智力活动;而右脑则以空间识别、几何图形、音乐等活动占优势。因此,想要全方位开发孩子的智力,必须要均衡开发左右脑,不光是简单地让孩子背多少唐诗、英文单词或能写多少个汉字,更重要的是加强对孩子动手能力的训练,手指的动作越复杂、越精巧、越娴熟,就越能在大脑皮层建立更多的神经联系,孩子的思维就会更敏锐、更富于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说,训练孩子的双手等于给孩子做“大脑体操”。

小脑和大脑的

分工与相互促进

如何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 篇4

1 指导学生观察要注意学校的教育

从观察小动物开始, 因为孩子们对这些小动物最感兴趣, 所以乐于观察, 观察得也比较仔细。也可指导学生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变化。在观察过程中, 学会比较, 提高鉴别力。此外, 还要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使学生学会边观察, 边思考, 逐步提高认识能力。经过老师的指导, 学生的观察能力就会不断得到提高。学生观察能力提高了, 作文的内容就会越来越丰富。例如在《一件有趣的事》的作文课上笔者告诉学生, 生活中到处充满乐趣。写作的素材就在我们身边, 只要你有以动性去捕捉不难发现。于是又让学生把自己身边那些值得一说的事说出来。使学生明白每天碰到的人, 遇到的事就是作文材料, 引导学生观察时尽量做到具体, 生动, 真情实感。重视激发习作兴趣, 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 都是“诗人”, 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源泉”, 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从低年级写句子、写话开始, 就要激发兴趣, 使每个学生在练笔时, 都有一种欲望, 一种冲动, 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态。这样, 写话、习作成为一种乐事, 而不再是负担。各年段教师, 都要重视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并想方设法将习作兴趣长久地保持。这是教师要花心思的经常要做的工作。

读写结合要多阅读和仿写。一是, 要多读书。既要广泛猎取知识, 也要对优秀的篇章段落多读, 达到能理解消化, 甚至能熟读成诵。通过琢磨咀嚼收到心领神会, 潜移默化的效果。从而逐步地解决“怎样写”的问题。二是, 要善读。读与写的联系有一个积累的过程。必须使阅读达到善读的水平, 养成善读的习惯, 才能使学生通过阅读, 提高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在语言表达方面, 通过阅读学习积累运用好词佳句, 学习连词成句, 连句成段, 连接段成篇的写作规律。在思想表达方面, 通过阅读学习作者观察事物, 思考问题, 表情达意的方法。从而达到增长见识, 扩大眼见, 陶冶情感, 提高认识, 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 思维能力和想像能力。将其写作技巧自然地运用到写作之中。三是, 要会仿写。小学阶段的作文, 既要放手让学生去写, 又要严格训练, 严格要求, 逐步形成良好的写作技能。无论写什么都要求能够表达准确、清楚。所以读和写是可以相互迁移。因此, 可指导学生模仿范文中作者的写作思路, 将范文的构思、选材、谋篇、分段造句、用词、开头、结尾及过渡的方法运用到自己写作中。“文贵于真”, 我认为作文就是写生活, 既然生活是真实的作文也应该是真情实感的表现。有一次, 在一个下雨天, 我让学生写即兴作文, 先让学生静静的观察雨几分钟, 然后让学生以《雨》为题为一篇短文。要求写雨景, 也要写感受。有的学生写发生在雨中的一件事;有的写希望雨下大点, 好让农作物喝过饱;有的写下雨, 自己就不能出去玩了, 不高兴……同样的时间、景物。观看有不同的感受, 学生写出了他的真实体验。写作是对自己的积累进行选择、提取、加工、改造。积累是写作的基础, 积累越厚实, 写作就越有基础, 文章就能根深叶茂开奇葩。没有积累, 胸无点墨, 怎么也不会写出作文来的。写作积累具体有四个方面:一是材料的积累;二是语言的积累;三是情感的积累;四是精妙写法的积累。实现写作的积累, 要达到三个要求: (1) 量要大, 量的保证, 才能带来质的变化。教师要鼓励学生勤动笔, 将自己发现的东西记在其专为写作积累而准备的本子上。 (2) 范围要广。为了积累, 学生生活视野阅读视野要宽。教师可以组织各种活动, 以扩大学生的生活圈子。 (3) 兴趣要浓。可以建立班级书库, 实现资源共享, 为学生的积累兴趣, 鼓励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作文是最富创造性的学习, 是素质教育最有利的阵地。做为一名语文教师, 我会继续探索作文辅导方法, 提高学生的作文素质。

2 写作要注重家庭的作用

在生活中, 引导孩子学会表达。当父母带孩子出去游玩时, 多问孩子一些简单的问题, 比如:“看, 那树叶是什么颜色的, 好漂亮? ”“

……黄色 , 还有红色。”等孩子回答完毕 , 父母记得表扬一下 , 再补充“哇, 绿的树, 到了秋天, 颜色变黄了, 还有红的树叶, 好像火烧过似的, 好漂亮, 你喜欢吗? ”“喜欢! ”世上的万物都在发展变化, 抓住了变化, 也就抓住了与众不同的特点。比如夏令营安排去海滨看日出, 太阳慢慢地从出现到升高, 天际变化无穷。又如观察人的神态变化, 小弟弟怎么从哭闹到安静;比赛场上的观众怎么从平静到紧张, 到激动……还有气候的变化, 马路上车流量的变化等等。许许多多事物的变化都在一刻不停地进行着, 只有当我们学会观察这些变化, 记载和积累这些变化的资料, 我们文章的内容才会丰富和生动。父母还可以根据孩子今天口述的表现给孩子点评一下。记住哦, 对孩子的点评要首先鼓励, 对孩子的某些表现提出表扬, 如果有需要提高的地方再提出来。点评主要包括:语言是否流畅、表现是否大方、有没有用到新学的词语等, 同时, 如果孩子叙述自己做了好事或者上课认真听讲的话, 家长可以表扬孩子一下。看着他的眼睛用“心”对他说, 让他感觉你的这几句话非常重要, 当你用“心”对他说话时, 他也会用“心”去听, 所以效果自然不一样, 同时他也会感受到您对他的爱与希望, 不要用话语说您多爱他对他有多大希望, 让他在您刚才与您用“心”交流的过程中感受, 这样他会开始独立思考问题, 思考您的话, 然后去读书, 理解能力写作能力慢慢就会提高, 还有您千万不要着急, 也许孩子是那种后来居上型的, 他现在年龄还小, 只要让他努力了就行了, 不要在乎结果。如果您看中结果他会比您更看中, 那以后他就不会塌实的努力了。这就是专家们说的要:赞赏前进的方向, 而不是速度, 夸奖付出的努力, 而不是努力的结果。

作文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我在这里提到这一点, 就是希望各位家长能让自己的孩子认识到上好语文课的重要性, 能时常督促自己的孩子要认真上好语文课。

摘要:写作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 是一项将积累释放于一时的过程。积累越深厚, 释放就越精彩;积累越科学, 释放就越有效。读书是积累的好方式, 但要形成能应用于写作的“有效积累”还是要掌握一些适合个人自身特点的科学的方法。我们说思想、知识和生活的积累是写作的源泉和基础。

关键词:写作,语文,小学生

参考文献

[1]高万祥.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篇5

2岁半的孩子从简单的一步折纸学起,到3岁时可学2-3步的折纸,3岁开始学拿剪刀,先学剪纸条,后学剪图形,可以用纸条贴成链条或方纸贴成花篮等。4-5岁可以剪更复杂的剪贴和图案。男孩子喜欢做车、船、大炮、飞机等。家长可帮助孩子做多种手工以发展手的技巧,

资料

二、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如:整理玩具、打扫房间、洗小物品。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刻意培养孩子自己倒水喝,用筷子吃饭,学习擦桌子扫地,自己整理玩具,洗手绢等。既培养了手的.技巧也锻炼了孩子的自理能力。

三、提供各种结构材料,让孩子玩结构游戏,如:积木、插塑、拼装玩具、橡皮泥、沙石、冰雪等。

培养孩子感受美好的能力 篇6

我家米米喜欢听交响乐,于是我希望他接触一样乐器。但他似乎没做好相应的准备,特别对钢琴,能看出他愿意尝试,但又担心太难,没有信心接触,平时练琴都是走进琴房,猛按一通琴键,不出五分钟就走掉了。

我得做点什么。一天,当他照常走进琴房的时候,我也跟了进去,关上房门,安静地坐下来,闭上眼睛认真地听他弹着。见此情形,他也开始变得认真起来,不再是那种猛敲键盘,而是把手指轻轻地落在键盘上。

我告诉他:“我听到了小鸟在唱歌。”他弹得更起劲儿了。

“嗯,还有一只喜鹊落在了树上,晃着它的长尾巴。”“现在是太阳升起来了,还一跳一跳的,慢慢地向上升,嗯,我看到一轮金色的大太阳,阳光好温暖。”“现在我好像来到了森林里,嗯,好像闻到了草的香味儿,还有风吹着树叶在晃动……”

这些都是我真实感受到的,闭上眼睛去感受那些音符,发现那种没有任何技术成份的随意组合竟然可以那么动听。就在我这个忠实听众的实时解读中,他那天就这样谱曲谱了半个多小时。我也丝毫不觉得累,本来学习音乐或者让孩子学习音乐,都是因为我们能感受到那些音符的美好和音乐带给我们的满足。

因此,保持孩子对某样事物的兴趣,首先得让他自己感受到该事物所带来的美好。我并不担心他对乐器“感不感冒”,我也并没有责备他为什么只会乱弹一气,一个人如果可以真正感受到音乐的美好,那学一样乐器只是一个技术问题,只要他做好准备。退后一万步讲,即使到最后没有去学,他也可能比那些学过乐器的人更能体会和欣赏到音乐带给他的幸福感,在我看来,这比什么都重要。

把做事的新鲜感内化成自我成长的动力

不知从何时起,米米养成了睡前把第二天要带的东西整理好放进书包的习惯,开始自己剪指甲,每天张罗着喂家里的鱼……这些事情不是我要他做,而是他想去做。

当我问他“你明天想带什么去幼儿园?是把小汽车还是把恐龙放进书包?”当他拿起恐龙放进书包的时候,我很赞同地告诉他:“你提前就做好了这么多准备,很有计划性,明天就可以直接拿着书包去幼儿园了。”他又赶紧把水壶也放进了书包里。

结果是,他每天都会提前一天装好书包。

当我看到他拿着指甲刀自己剪指甲的时候,他才刚好五岁。还好,那是一把儿童的安全剪刀,他很认真和小心地一点点剪着,因为动作不熟练显得格外小心翼翼。我很欣赏地告诉他:“剪得好认真,你已经能自己照顾自己了,还把指甲里的小细菌都给剪没了。”我们还一起把剪完的指甲拍了照片发给爷爷,他当时的自豪溢于言表。

结果是,他这一年来都是自己剪手、脚的指甲,并且认为这就是他自己该做和乐于做的事情。

当我看到他喂家里的小鱼,我就告诉他:“我发现只要你一走过去,小鱼就会向你游过来,它们肯定特感谢你照顾他们,给它们送好吃的。听,它们嘴里发出的声音是不是在说‘谢谢你’……”

结果是,他真的把喂鱼当成是一件令他自己很开心很满足的事,看到小鱼们向他游过来,他觉得照顾他们就是自己的责任。

所以,要让孩子把做一件事情的新鲜感内化成自我成长和需求的动力,最重要的是让他真正体会到这件事带给他的意义和价值。

培养孩子的演讲能力 篇7

1.家长或老师必须有能力判断孩子是否具备超前学习的能力或潜力。判断的标准有三点:第一是以前的学习基础是否扎实, 如果连以前的学习基础都不扎实, 何来能力去自学后面的课程?第二是对新事物的兴趣, 一般对新事物不感兴趣的孩子, 不大可能自觉地进行超前学习, 只有那些对新事物有强烈兴趣的人才具备强大的自学潜力。第三是对目标有强烈的追求欲望, 这种孩子具备超前学习的强大精神动力, 这种动力会转变为一种实际的物质力量。

2.自学能力必须从小开始培养, 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生活中让孩子自己独立解决各种问题, 读书方面让孩子自己把以前不懂的地方弄懂, 养成预习功课的习惯, 这是培养孩子自学能力的三个关键。

3.发现孩子自学潜力不错的时候, 要尽快地制定一个阶段性总体目标, 让孩子有一个追求的方向, 这会使孩子产生强烈的兴趣和动力。另外, 要把总体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切实可行的小目标, 制成详细时间表, 让孩子一步步完成, 让他在过程中尝到成功的喜悦, 并从自己的胜利成果中取得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4.首先选择自己认为最有优势的课程开始自学, 因为有优势的课程学起来有兴趣, 而兴趣又会使自学的劲头更大、效果更好。学好这一科之后, 就能以这一科的经验推广到其他的科目上, 千万别在基础差的课程上开头。不仅自学和超前学习如此, 即使正常学习也是如此, 这叫做“优势发挥法”。但现在的学生和家长都喜欢“劣势补救法”, 总是想办法补救最差的课程, 专门请老师辅导, 这样补来补去还是补不好。而且由于时间分配不当, 把原来较好的课程也拖下去了, 甚至把学习兴趣也消磨殆尽。

5.自学一门课程时, 第一遍要尽量抓紧时间一口气从头至尾学完, 这叫初读, 不必多做习题, 只做一些课后练习。初读的目的是获得该课程的整体形象。掌握整体形象之后, 第二遍学时就能以整体来理解局部, 并能分出重点和非重点, 理解得也就比较透彻;第二遍读时要多做习题, 以巩固所学的知识;第三遍读时再从局部回到整体, 使知识系统化, 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看任何书都要先认真地看目录、序言和内容介绍, 使自己心中有数, 并确定学习计划。

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篇8

正确认识挫折

要想培养抗挫折能力, 首先要有正确的认识。因为每个人决定自己行为的, 往往不是客观情况, 而是自己怎样看待它。

挫折普遍存在

挫折是普遍存在的, 每个人都不可避免。正像文学家巴尔扎克所说:“人生并非充满了玫瑰花, 倒是有时路上的荆棘刺痛了你。”

挫折有双重性

挫折既有坏的一面, 也有好的一面。挫折使我们办事情不那么顺利, 甚至遭遇极大的困难;但另一方面, 挫折又能够使人受到锻炼, 积累经验。

敢于面对挫折

与其消极地面对挫折叹气, 不如干起来, 把挫折当做磨炼自己的练兵场, 当做培养自己各种能力的特殊学校。

不要埋怨客观

不要只看到挫折本身, 而忽略了从改变自己、发展自己、提高自己人手。一位哲学家意味深长地说:“一个人生活中的阴影, 往往是他自己的身子挡住了太阳造成的。”

放眼将来抓根本

面对性质复杂的挫折, 要有花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解决问题的心理准备, 所以要学会等待和多角度地解决问题。文学家丁玲曾经颇有体会地说:“对于一个有思想的人来说, 没有一个地方是荒凉偏僻的。在任何逆境中, 他都能充实和丰富自己。”

创设条件体验挫折

孩子们不必非要等到挫折来临才进行锻炼。如果能够主动创设条件, 体验挫折, 锻炼自己的抗挫折能力, 一旦挫折到来, 由于自己有了挫折体验, 思想压力不会很大;有了抗挫折的经验, 抗击挫折的方法也会比较多。锻炼抗挫折能力的方法也很多, 关键在于家长和孩子平时是否有这个意识。家长可以给孩子布置一两项特殊的家庭作业。比如:如果路不远, 让孩子步行上下学, 既锻炼了体质也增强了意志;再如:不再让孩子乘电梯, 改爬楼梯, 对锻炼孩子心脏、增大肺活量大有裨益。

用好心理防御机制

挫折对于一个人总是会带来一些心理刺激, 除了一些方法, 还要善于运用自己的心理防御机制, 尽快把损害降低到最小程度。

宣泄

把自己内心积压的负面情绪, 使用合理的方式宣泄出来, 达到心理平衡的目的。例如找亲近的人诉说自己的苦恼, 通过写日记、唱歌表达心中的悲愤, 甚至到一个适合的地方大声喊叫一番……

转移

遇到挫折后, 一时从情感上拔不出来, 就要有意识地将注意力转移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上;也可以安排一些需要集中精力干的事情, 例如修理一个结构复杂的器械, 思考一些数学难题等等。

补偿

遭遇挫折, 心中往往有一种失落感, 这时应该自己想办法进行一定的补偿。例如运动场上由于失误, 成绩不佳, 可以通过其他比赛证明自己的实力。

不断进行自我激励

还有一种所谓挫折, 来自自身, 是对自己不恰当的认识造成的。面对这种挫折, 需要着重从认识自我、调节自我人手。

正确接受自我

人们往往容易接受自身满意的方面, 而拒绝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其实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二者互相离不开, 有人说“优点是缺点放对了地方”, 而“缺点是优点的影子”。

对自己的要求要适当

这就要求每个人对自己有一个比较全面、客观、发展的认识, 不要期望过高, 也不要求全责备。

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通过言语和想象鼓励自己振作精神, 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

最后, 要强调的是, 提高抗挫折能力, 除了以上一些技巧和方法, 更需要理想、道德信念等一些精神力量的支撑。如果治疗心理问题只单纯依靠所谓的技术的支持, 那后果将是危险的。这可能培养出在心理上是健康的, 但在道德上却是罪恶的"健康的动物"。纯粹的心理健康不是健康, 缺少道德的健康更是严重的疾病。我们不仅要对环境适应, 还要关心用"道德的方式"去适应。快乐如果是不道德的, 那就不是健康的。

如何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篇9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呢?笔者结合实际教学和儿童心理特点粗略的谈以下几点:

一、学会认识和掌握逻辑思维的特点

孩子在日常的数学学习活动中, 对数学客观世界认识逻辑思维具有多向性。

1. 顺向性

这种思维是以问题的条件推倒结果之间基础进行的, 解决问题的思路往往只有一种思路。也就是思维时直接利用已有的条件, 通过概括和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的思维方法。

2. 逆向性

与顺向性思维方法相反, 逆向性思维是从问题出发, 寻求与问题相关联的条件, 将只从一个方面起作用的单向联想, 变为从两个方面起作用的双向联想的思维方法。

3. 横向性

横向思维发展以所给知识和条件出发, 孩子选择适合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 进而发展、创新出与一般孩子不一样的思维方式, 沟通知识联系, 开阔解决问题的思路。

4. 散向性

散向性思维侧重孩子的创造能力的培养, 是认知客观世界的最高水准, 需要教师注重平时的教学积累和培养、引导。

二、依据思维能力的特点, 全方位多层次培养孩子逻辑思维能力

不仅要使学生认识思维的方向性, 更要指导学生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科学方法。为使学生善于寻求正确的思维方向, 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精心设计教学感性材料

思维的感性材料, 就是指用以实物直观或具体表象进行思维的材料。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既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又要求教师对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精心设计和巧妙安排, 从而使学生顺利实现由感知向抽象的转化。

2. 从基础知识中“请”出思维活动

小学数学知识点比较集中, 注重概念、公式的推导和应用。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 淡化概念知识, 重点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由来, 即所谓的注重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学生依据上述知识思考问题, 便可以寻求到正确的思维方向。

3. 有意识培养孩子联系旧知, 发挥想象能力

课堂教学中注重孩子已有知识的联系, 唤醒旧知与新知之间的需求联系。由旧知进行联想和类比, 也是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有效途径。联想和类比, 就是把两种相近或相似的知识或问题进行比较, 找到彼此的联系和区别, 进而对所探索的问题找到正确的答案。

4. 重点训练, 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孩子思维能力的养成, 需要日积月累的训练, 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 需要重点训练, 多次实践才能完成。教师有意识的锻炼孩子在学习习惯、和他人合作学习探究等方面进一步培养孩子的数学情怀。由于学生思维方向常是单一的, 存在某种思维定势, 所以不仅需要反复训练, 而且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 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培养孩子的演讲能力 篇10

一、创设情境, 让孩子想说

创设情境, 是训练孩子口语交际能力的手段, 是为了给孩子提供口语交际的素材, 使孩子有话可说, 而且想说.语文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呢?

1. 语言描绘.

教师可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激发孩子的情感, 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融入角色.如教学《找春天》一文时, 可先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 然后随着乐曲形象生动地描述, 把孩子引入到绿树红花、绿草如茵、百鸟欢歌的春景图中, 激发孩子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引发他们说的欲望.

2. 媒体引导.

在教学《春天在哪里》一文时, 教师在组织口语交际前, 给孩子播放一段“美丽的春天”课件, 创设直观情境, 为孩子说提供素材.“你找到春天了吗?”“春天是怎样的?”“春天在哪里?”孩子一边观看课件一边围绕老师的提问展开口语交际:“我找到了春天, 春天在枝头上.”“我找到了春天, 春天在草地上”“春天的阳光晒到身上暖洋洋的.”

……

二、引导观察, 让孩子会说

孩子敢于说, 是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前提;会说才是培养孩子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所在.

如教学《春天里的发现》一文时, 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

(1) 春游时, 你去过什么地方?见到过什么?

(2) 你喜欢大自然中哪些景物?

(3) 田野里人们在干什么?

(4) 草地上放风筝的小朋友心情怎样?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这样, 让孩子先随着老师的问题提示进行观察, 再用自己的语言有序地说出来, 既培养了孩子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又提高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为看图写话作了铺垫.

三、多施鼓励, 让孩子敢说

有的孩子胆小, 一说话就面红耳赤, 结结巴巴, 教师要帮助他们克服畏惧心理, 树立其交际的自信心, 鼓励他们敢说.

1. 营造良好的氛围.

当一个胆小的孩子发言时, 教师让其他同学学会倾听, 当说话的同学出现结巴或词不达意时, 不挖苦, 不嘲讽, 而是适时地予以善意的帮助和及时的补充, 让他人说得轻松, 说得流利, 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2. 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的关系.

教学中, 教师允许孩子在口语交际中出现不足甚至错误, 多表扬, 少批评, 让孩子相信自己能说.同时, 教师可利用课余时间与孩子一起讨论交流, 拉近心理距离, 进行没有心灵距离的开放交流.

四、回归生活, 让孩子有话可说

在实践中进行口语交际, 是对口语教学的巩固和延伸, 也是口语交际的最终目的.教师可将孩子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 用生活实践中的知识来弥补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

如教学完《打电话》一文后, 要求孩子回家练习打电话, 让孩子给妈妈打电话, 爸爸当评委;让孩子给爸爸打电话, 妈妈当评委;让孩子给爸爸妈妈打电话, 爷爷奶奶当评委;孩子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非常熟悉, 不用胆怯, 一定有话可说.这样, 孩子既巩固了课内知识, 也很好地进行了口语交际训练.

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 篇11

阅读的价值,不仅仅是让孩子获取知识,更能培养孩子识字、语感、作文、想像力等许多方面的发展。对于奔波忙碌的职场人士来说,你是否有意识地去培养孩子阅读能力了?如何才能让孩子爱上读书?孩子又是如何学习阅读的呢?

美国曾发起过一场“运动”——号召母亲在一天的24小时中,至少抽出20分钟,坚持为宝宝朗读,以对抗电视机、游戏机的影响。从今天开始,让我们制定一个让孩子爱上阅读的计划吧。

故事一:家有“书虫”

崔蕾 37岁 文化传播公司财务部主管 女儿七岁

和所有的家长一样,我也是望女成凤。可能是受父亲的影响,他从小就告诉我“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读诗词、练书法、看各类书籍,渐渐成了我的爱好。甚至几天不读书就会感觉空落落的,心里不踏实。

女儿还很小的时候,我就和她一块儿阅读——在洒满阳光的客厅里,我和女儿一块儿坐在地上,把女儿搂在怀里,一边给她读故事,一边和她看图画,而时间一长,女儿也渐渐地学会了跟着我读。家里人一直都很欣赏这幅画面:“真是书香门弟,两位才女呀……”当然,孩子毕竟还是孩子,她还是会有撕书、把书乱扔一气的时候,有的家长就干脆不给孩子书看了,认为孩子还太小。但我会坚持给她提供图书,还会经常给她读故事。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靠熏也能把你给熏出来。

日积月累,书可就成了她的宝贝。她会追着我给她读故事,一边听、一边盯着书上的字看。在女儿上小学前,她就已经认识好几百个字了。上小学之后,随着她认识的字与日增多,就连我的书,她也会抓起来就看。有一次,在饭桌上,女儿对我说:“妈妈,以后凉拌菜不要放胡萝卜,炒着吃的时候再放。”“为什么?”我问她。女儿说:“书上说了,胡萝卜素是脂溶性的,要和油炒熟才有营养,凉拌就把营养都浪费了。”原来,是女儿看了我家的养生书。看看,这么个小学生,不仅对阅读的兴趣广泛,还很严谨呢。

前几天,我带女儿去公园,看见了河岸两畔的杨柳,女儿不禁抒起情来:“妈妈,你看‘万条垂下绿丝绦’。”这诗用得多贴切呀!我不禁赞叹。女儿得意地又把诗从头到尾一字不差的背了一遍,而且还给我讲了译文,真是令我欣慰。

有同事问我:为什么你家闰女那么爱看书,我家孩子就爱看电视、玩游戏呢?我想还是家庭环境吧。很多家庭,都是家里只要有人就会一直开着电视。于是,孩子很容易喜欢看电视。而在我家却是完全相反,电视是很少看的,没有特别要看的一定是关着的。有时,我即使不想看书了,想一想还是要给女儿做个好的表率作用,也会看上一会儿。而女儿,也在我们的身教中,变得特别喜欢读书了。

故事二:家长要先爱上阅读

阚超 医院胸外科主任 儿子四岁

妻子喜欢给孩子买书,但她买的书,一定是自己就很喜欢看的。她的逻辑很简单:“自己都不喜欢看的书,又怎么能让孩子喜欢呢?再说,书还不是要大人讲给他听?”而效果呢,似乎也真是如此。妻子总是绘声绘色地给他读书,儿子在旁边听得也特别入神。有时,自己拿着书,尽管不认识多少字,也学着妈妈的样子,自己乱读一气。

一次,儿子拿着一本《西游记》让他妈妈去读。那天,正好赶上妻子身体不适,讲了一会儿就没有精神了,更是没有什么语气可言。她越读越没意思,而且明显表现出疲惫和没兴趣了。以前,儿子很喜欢听“大战红孩儿”这个故事,但这次却不一样了。儿子开始变得有点不高兴,后来干脆哭闹起来。为什么听着故事,竟然能这样?

后来,我们也查看了一些相关资料,原来是孩子对读书的兴趣,很大程度是取决于家长阅读的兴趣。如果家长都不能投入阅读,孩子无论如何都不会觉得这本书或这个故事有什么意思。于是,再发生这种情况,妻子一定会告诉儿子:“妈妈今天工作累了,能不能让爸爸给你读呢?”或者说,“今天你读给妈妈听好吗?”

现在,我们一和孩子一块儿读书,就是欢声笑语,就像一场场精彩的朗诵课,而孩子也越来越喜欢看书了。

故事三:孩子不喜欢被测验

林竞洲 市场部主管 儿子六岁

以前,我很喜欢考孩子,希望了解他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我发现,效果特别不好,本来孩子应该会的东西,怎么一考他就不会了呢?

有时,我给儿子念完一个故事,就很想测试一下他是不是理解了。我不断地向他提问:“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还记得吗?爸爸给你讲过的?”“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呢?”但儿子就是不回应我。为什么会这样呢?

后来,我干脆就不问他了。一次,我在念故事中,嗓子有点不舒服,停顿了一下,没想到儿子却接着往下念了。这让我大为吃惊,难道儿子自己都会啦?原来,孩子就是不喜欢家长总是考他,他们也会产生考试压力。

于是,在儿子上学前,我就很少再考他了。他自己学会的东西,会自然地念给我听,有时还会拿着书给妈妈讲故事。有时,我和他妈妈都很惊讶,孩子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认识了许多字。但你想让他给你好好地念一段书,他可不会轻易配合的。因此,家长要有耐心看着他的成长,而不是去让他不断的“被测验”。

谈培养孩子独立能力的重要性 篇12

当今社会, 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事事让父母家人帮助解决, 连幼儿园的孩子, 力所能及的事情, 都让父母家人代替做了, 大人还总埋怨, 现在的孩子独立性差了, 连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了, 养成和促成了孩子们的依赖感, 不管是谁的责任和任何原因, 我们面对孩子时, 有两件最根本的事情要严肃以对。

第一件事是孩子对活动的热爱, 以及热切想要完成一件事的渴望, 如果以大人的观点来看, 孩子们做了哪些活动, 完成了什么样的事情, 可能不觉得有什么大不了的, 但是对于一个孩子来说, 这样的认定, 对孩子的发展是非常不恰当的。例如, 在孩子们的活动当中, 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模仿”, 模仿是孩子们的天性, 虽然孩子们说不出原由, 但是他们会以他们自己理解的方式来模仿大人, 而模仿这样的活动过程, 对孩子日后是否能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影响十分重大。

第二件事就是孩子们的独立性, 事实上, 为成长所做的任何努力, 最终就是要获得独立, 身为“人”, 最重要的, 就是个体要能独立运作, 因此, 为了成长发展的需要, 孩子们都需要培养独立性。

孩子们很小的时候就会一再表露他想自己完成一件事情的需求。比如:孩子们常说:“妈妈帮助我自己做”, 孩子们穿衣服时, 妈妈可以协助孩子穿好, 而不是怕麻烦, 代替他一穿了之, 可以藉由帮助孩子, 让孩子自己来把事情完成, 这种方法, 就是一个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最好的方法。

帮助孩子的方法, 就是给孩子的所有东西都是他们可以操控掌握的, 不管孩子多小, 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提供一些他们自己能独立完成的东西。

我们给孩子的协助, 只有是那种可以帮助他们自己去完成一件事的时候, 才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想教孩子自己吃饭, 我们得先准备适合他们的小桌子、小椅子、小碗、小勺……想教他正确的洗手方法, 就得先准备所有符合他身材尺寸的器具。只有这样, 孩子们才会有兴趣, 也会因为自己做得很好而欣喜若狂, 做任何事情才非常起劲, 而这种热衷于完成事情的热情愿望, 对于每个孩子来说非常重要, 我们大人也要重视和保护。当然, 要这样做, 总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我班的一位家长跟我说:“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谈何容易, 让他自己洗个脸, 洗个手, 所花费的时间我都可以洗完多少东西了, 还浪费水, 浪费肥皂, 我还要清理地面, 卫生间卫生太费劲了!”听到了这, 也让我想到了为孩子准备好适当环境的重要性, 这样好让孩子可以从容地依照自己的速度、能力, 做完他想完成的事, 同时又不会对其他人造成干扰, 也减轻了大人的负担, 不必为孩子做太多的事, 孩子们也可以完成本来可以自己能完成的事情, 并且还可以满足孩子想要探索周围环境, 并从中获得知识的需要。因此, 这种做法, 最大的帮助, 是让孩子可以发展得更好。我们要容许孩子的独立性之外还可以同时解决孩子们之间发生的问题。例如, 孩子们忙于自己有兴趣的活动, 沉醉于从中所获得的成就感, 无形之中让孩子们的行为和想法有了正向的改变, 孩子们觉得压抑的情况少了, 自己独立的活动机会多了, 因此就发挥了幼儿的独立性。

在活动中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十分重要, 没有哪个父母不想让自己的孩子独立, 想让孩子一辈子依赖自己。同样, 老师也希望自己带的儿童具有独立性, 各方面都表现优秀。也就是说, 我们一定要重新反省一下自己对孩子的了解程度, 是不是拿掉了不该有的帮助, 好让孩子能够依靠自己的能力来好好发展。

上一篇:山水画写生的感想下一篇:竞争对手跟踪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