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孩子语言能力培养(精选10篇)
注重孩子语言能力培养 篇1
中学语文教学最重要最基本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本质决定的。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发展学生的思维, 不过效果常常令人担心和失望。尽管语文一直是改革的先锋学科, 可谓名家辈出, 流派纷呈, 结果却是热闹之后归于平淡, 语文教学质量并没有螺旋式上升, 好像总是钟摆式摇晃, “少慢差费”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守住语文的“根”, 基于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理解运用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已经成为当前语文界最为迫切的任务。回顾十年课改, 新的理念, 新的方式确实给沉闷的语文课带来了生机。但完全抛弃传统一味求新的做法又在另一方面伤害了语文。中学语文的理论界和实践层面也逐渐意识到人文性张扬有余、工具性落实不足的问题, 顾之川先生多次批评了那种“脱离文本, 架空语言, 忽视能力, 鄙弃训练, 天马行空, 来去无踪”的语文课。这种现象已经严重背离了语文特质, 需要加以甄别、矫正。
我们都知道,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 那么, “语文素养”的根在哪里?当然是“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换句话说, 语文学习的“根”就是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涵义, 积累语言文字材料, 掌握语言文字规律, 发展语言文字能力。说白了, 语文教学的重点不是强调所读的内容, 而是应该把语文本身的规律放在重要位置。只有基于语言文字进行理解能力的培养, 才符合文章“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内在机理。譬如, 语文是一辆车, 车上装载着丰富的人或货物, 语文课要研究的主要问题不是车上装载了什么, 而是什么内容该用什么车装, 怎样装才是最恰当的。假如是人, 就用客车、轿车, 如果人少就用小车, 如果是贵宾, 还要用好车;假如要运货物, 就要用货车, 当然还要看是什么货, 可以分别选用不同的车。“语文”牵扯的内容很多、很杂, 语文课要做“语文”的事, 也就是要集中精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还是用车来比方, 所谓“语文素养”, 就是一看就知道该用什么车, 货物的等次、数量、重量、远近以及成本等综合因素都考虑进去。
早在上世纪90年代, 张志公先生就曾对语文教学的任务作过通俗而生动的说明:“语文教学的首要的、专门的任务是学习、使用语言文字。文不通理不顺, 说话结结巴巴, 就什么也谈不上。包子铺卖包子, 切面铺卖切面, 各有专司, 不能一个铺子什么都卖, 捎带着卖点别的, 未尝不可, 不能卖的样数太多。……让语文课背的包袱太重了, 什么都搞不好。”可是现在不少语文课喜欢标新立异, 不管学生的基础, 背离了阅读学习的基本规律, 脱离语言文字, 或大而化之谈“人文”说“精神”, 或断章取义地“多元”解读, 或不得要领地活动讨论。比如学习《罗密欧与朱丽叶》选段, 就把重点放在讨论爱情和批判封建家长制上;学习《神的一滴》, 就结合现实谈环境的恶化, 讲环保的重要性;学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就讨论生命的意义, 学习海伦·凯勒的坚强。且不论主旨是否准确, 离开了语言文字的语文课还是在学习语文吗?实际上我们对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的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语文是个筐, 什么都能装。语文学科学习的主要载体是文章, 无论是应用类的各种文本, 还是各种文学作品, 无一不是语文学习的对象。有人说,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思维、审美、文化、做人、做学问, 这些似乎都是语文课要涉及的, 但语文毕竟只是一个学科, 如何能承担起这些责任呢?这就要回到语文的根本上来, 在这么多任务中什么才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呢?当然是语言文字理解运用能力的培养。
即便从我们个体的阅读经验看, 文章的理解也是基于语言文字的。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强调语文教学要重视文本, 提醒“课堂教学不要打水漂”。她还谦虚地说自己在钻研教材上, “且不说深与浅, 就是‘准’也十分困难”。钱梦龙先生也说“教一篇文章之前, 我总要反复地读, 一直读到确实‘品’出味儿来, 才决定怎么去教。”名师尚且反复读课文, 学生怎么就能离开文本学语文呢?遗憾的是, 我们有些老师忘记了语文的使命应该是基于语言文字来提高学生的理解运用能力, 忽略了本该由学生进行的研读, 跳出文本, 借多元解读之名行东拉西扯之实。结果是表面上热热闹闹、风风光光, 实际上是舍本逐末、缘木求鱼。阅读教学的规律就是必须通过品味和学习文本语言来理解内容, 感悟人文精神, 提高语文素养。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的立足点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莎士比亚的语言丰富深刻且富有诗意;梭罗的文字质朴本色, 洗净铅华又充满智慧;海伦·凯勒的语言平实质朴而饱含深情。如果这些语言特色没有涉及或者仅成为一种标签, 学生的语文学习一定是失败的。
那么如何提高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能力呢?关键就在于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 开发学生的智力, 传承人类的智慧, 可以说是各学科共同的任务, 但是将思维和语言文字结合在一起训练则是语文学科特有的责任。语文学习的显性表现就是听、说、读、写, 但这方面能力的高低主要是由思维水平决定的。无论听读, 还是说写, 都要经过一系列、多层次的分析、综合等思维过程。语文学科正是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来训练学生的各种思维, 不断完善学生的思维结构, 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语言文字被理解被创造的心理过程。品味语言文字必须通过激活学生的思维才能实现, 思维训练又必须借助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揣摩才能落实, 两者不可分割。教材中所选的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 不仅是语言的典范, 而且是思维的典范。这些作品映射着人类智慧的光芒, 是语文能力训练和素养提升的重要载体。阅读教学既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文章的语言进而理解其内容, 又要让学生学习作者的思维途径和方法;不仅要让学生懂得文章的内容是通过怎样的思维途径和方法来实现的, 还要让学生懂得作者的思维成果 (思想) 是通过怎样的语言形式来表达的, 使学生从语言和思维的结合上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我们常常说语文课要有“语文味”, 指的就是要从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方面出发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文本阅读教学不能脱离语境, 随便解读。
阅读文章要从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开始, 沿着文本的思路, 品读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 体悟作品的深层含义。在此基础上, 还要对作品的形象进行审美理解, 包括对作品背景、形象的象征意义、典故和各种意境描绘的技法等方面的理解。作品中的形象已经蕴涵了作者的主观情感, 学生学习时要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情感, 进行情感性的领悟, 以达到审美理解。比如“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首先要引导学生感知字面的基本意思:回想当初出征时, 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 大雪纷纷满天飞。接着应引导学生沿着文本的思路, 品读语言文字的情味, 在这里, 作者并没有直接诉说内心的苦痛和对家园的眷恋, 只是给读者提供了今昔对照的两幅画面。这是久戍的征夫历经了艰苦卓绝的战事, 九死一生回归家园时的眼前之景和联想画面。看似平淡, 却又高度集中、典型。这里既有“增其哀乐”的“以乐景写哀情, 以哀景写乐情”的反衬手法, 也有强烈冲击读者心灵的对比运用。同一个“我”, 但有“今昔”之分, 同一条路, 却有“杨柳”与“雨雪”之别, 而这一切都借助对比和反衬, 在这一“往”一“来”的人生变化中生成。我们读到这段文字, 思维的触角也就自然地伸向了旅人的心灵深处, 深深地体味了他那饱受战争之苦和离别伤痛的哀怨。在这个基础上, 进一步过渡到对作品内容的抽象、概括的理解上, 就可以获得对整首诗全面深刻的理性认识。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不仅要引导学生凭借具体表象进行形象思维, 还要训练学生凭借概念进行抽象思维。品味语言、感悟形象很重要, 引导学生进行段落层次的划分、段意的概括、情节的梳理、人物的分析、中心思想的概括等也很重要。既要让学生能够对具体直观的形象进行抽象概括, 也要让学生能够把抽象的概念、思想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比如“思念”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我们用具体的形象来表述时就会生动丰富起来, 既可以说“思念像春天的雨丝, 柔柔的, 总让人牵肠挂肚”, 也可以说“思念像夏天的蝉声, 充斥于整个天地, 缠着绕着, 想逃也逃不脱”。阅读作品, 要让学生在文本中走一个来回, 既要“入乎其内”, 又须“出乎其外”。从具体到抽象, 从现象到本质, 进行抽象和概括, 通过多层次的分析、综合, 实现对作品内容的全面深入理解。从对语言的感知到对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全面理解, 目的都在于了解作品到底写了些什么, 又是怎样来写的。
语文课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一定要基于语言文字。这也许是最简单也是最毋庸置疑的道理, 但也是我们当前语文教学特别应该关注特别应该践行的原则。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真正强化语言文字训练, 重视引导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 积累和运用, 学生才能真正学会正确使用语言文字这个工具, 养成良好习惯, 形成语文能力, 提高语文素养。
注重孩子语言能力培养 篇2
【摘 要】在数学思想表达中,数学语言是非常重要的专门语言,其特点明显。做好数学教学对于聋生数学表达能力、阅读能力以及交流等方面的能力提高作用重大。
【关键词】数学语言的表达;聋生;教学策略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载体,是一种表达科学思想的通用语言和数学思维的最佳载体。数学语言分为符号语言、文字语言和图表语言,三类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在数学语言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数学语言与一般语言相比的特点表现在:数学语言既具有抽象性、简约性、精确性。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重要材料和结果,而且还是进行抽象思维的一个重要工具。
聋生在没有初步掌握并形成语言前,其很难形成抽象的思维。其思维一直处于具体形象以及直觉动作思维的阶段,想要进入到逻辑思维中去,存在很大的难度。由于没有语言方面的帮助,在思维的过程中,聋生事物分析全面性和条理性非常差;综合的过程中也有明显的表面性和片面性;在推理时会经常把事物本身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混淆在一起,在比较的过程中很难确定事物之间的可比因素,过度的重视事物本身的数量,而没有对其质量足够的重视。这也导致了判断的时候没有必要的相关根据。聋生本身的生理缺陷,便给其语言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也导致了其认知比较的特殊,所以,应该采取科学和正确的途径,让聋生从认识和语言方面能够得到正常的发展。
斯托利亚尔所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作为语言的一种,数学已经不再仅仅是进行自然科学描述的语言工具,也是管理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等门类语言描述的工具,若是可以掌握好数学语言能力表达,能够说其掌握了进行科学描述以及生产实践活动中问题解决的相关工具,也就是数学化的重要手段。由于生理缺陷导致语言理解表达能力很低的聋生而言,在数学教学中培养与训练其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尤为重要,聋生若能准确灵活地掌握了数学语言能力的表达,对其发展数学思维、培养数学能力和素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对聋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2.1 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引导聋生学习数学语言的表达方式,体会数学语言确、简约、形式化。
对于抽象思维而言,概念是其细胞,一般情况下,概念往往是通过固定的用词字来进行固定和标志的。必须从学生思维发展出发,在学生能够理解字词的情况下,逐步的从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上,将事物本质特征抽象出来,并进一步的形成概念。对数学逻辑而言,数学概念是其起点,也是聋生更好的认知的重要基础,是聋生学习数学思维的核心,在数学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地位非常重要。
聋生在掌握概念方面的一个特点就是概念的“扩大与缩小”易混。如把“平行四边形”当作”正方形”,即为概念的缩小;把“有理数” 当作”实数”,即为概念的扩大。概念总是用词来标志和固定的,如果没有词,概念就不能存在,也就不能巩固下来。之所以犯这种错误,是因为聋生尚未掌握相应的词语,而缺乏对内涵的深刻揭示,随着语言能力的提高,词句的丰富,他们对概念的掌握会逐渐精确化。
例如,在讲解极限的感念引入时,用了割圆术这个例子,中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在《九章算术注》方田章圆田术中创造了割圆术计算圆周率?仔的方法。“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这几句话明确地表明了刘徽的这一思想方法。上课时让聋生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看图形的初步感受,讨论说出它们的特征?有什么规律?说明什么道理?全体聋生人人通过自己说、同桌说、小组说都能得到“说”的机会,聋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协调发展。长此以往的训练,聋生一定能大胆、主动积极地参加到“说”的教学活动中去,就能为聋生数学语言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聋生清楚了概念的深刻含义后还要能口说或手语背诵数学重要的概念、定理及公式等,如数列和函数的极限定义、导数的定义,不定积分的定义,定积分的定义等,引导聋生学习数学语言的表达叙述方式。
2.2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引导聋生学会使用数学语言,体会数学语言的精确、简约、形式化。
通过一对一的作业面批和课堂上让学生到黑板板书修正聋生的数学语言的表达,把错误的写法和正确的写法放在一起,让聋生通过比对,写出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达,训练培养他们正确的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2.3 在教学内容的总结中,训练聋生会用精确,简练的数学语言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体会数学语言的精确、简约、形式化。
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也指出:“数学语言具有精确、简约、形式化等特点,能否恰当地运用数学语言及自然语言进行表达与交流也是评价的重要内容”;要注意“提高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所以,数学教学必须加强对学生数学语言的教学。对于生理缺陷导致语言理解表达障碍的聋生而言,在数学教学中更应加强对聋生数学语言的教学,训练聋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其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注重孩子语言能力培养 篇3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则其功至伟。”叶老的话强调了读的重要性。要让学生掌握并熟练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教师首先要教给学生读的方法,尤其是教给他们朗读的规律和技巧。朗读是训练和培养语言表达力的重要手段,中学生必须保证充分的朗读训练,使自己的眼、口、脑同时并用。朗读时,读出重音,读出不同角色的语调和语速,还要读出不同的停顿和语气。这样才能收到最佳的朗读效果。中学生如果能流利清晰地朗读文章,并附以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那将不仅是口才美的体现,也会使听者赏心悦目,引起感情的共鸣。所以,我根据初中不同年段的特征,采用不同的导读方法:如初一学生天真活泼,我常用引导朗读和模仿朗读的方法,并通过放教学录音带(包括老师的示范朗读录音和朗读好的学生的录音)增加音乐美感,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渐渐地把学生引入到想读、愿读的境界。对于初二、初三学生,因年龄渐大,朗读的主动性呈递减趋势。对此,我采用多种方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通过比赛朗读、兴趣朗读、有奖竞读等方法,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朗读带来的学习效果,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朗读成功的愉悦(我要求学生每隔一段时间要把自己朗读的文章录一段用以证明以后的进步)。在我的语文课上,朗读已成为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于是课文在朗读中融会贯通,知识在朗读中消化吸收,语言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几年下来,连班内曾经一句话三结巴的小武也能登台讲演五分钟,而且吐字清晰,语言流畅,声情并茂,这全是朗读带来的好处。
二、品味朗读,培养语感能力
语言学家吕叔湘曾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教育家叶老也说过:“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感受。”由此看来,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能力尤其重要。当然也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它离不开对语言文字进行无数次的分析、比较、揣摩、理解、识记。所以,我认为培养学生语感能力应从三方面入手:
(一)教学生从语气、语调上体会感情色彩,培养语感
言为心声,作者的喜怒哀乐往往是通过语气、语调表现出来的。这也是学生最容易感悟的。如《友邦惊诧论》一文的第二段“三个不惊诧”和“一个惊诧”。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到语气的鲜明对比,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爱憎感。再如《白杨礼赞》一文第七自然段中“难道你就只觉它只是树?……”一连四个反问句。我指导学生从语气和语调上感悟。随着语气的不断加强,感情的不断升华,体会作者如何层层深入地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逐步把学生引入由树到人再到精神意志的联想,把学生的思想也步步引到最高的境界,让学
生在反复朗读中悟出真谛。
(二)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提高感悟力
词语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使文章一字生辉。要想让学生准确地领悟词语的感情色彩,需要先教会学生联系上下文加以辨识,然后通过分析、默读、朗读、比较等方法领悟文中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松骨峰战斗一节,可抓住几个动词让同学们反复思考“挖、掐、摁、衔、扣”等词语,让他们懂得战士们与敌人殊死搏斗的壮丽场景,领略志愿军战士不畏强暴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感悟到最可爱的人的最可爱之处——对敌人咬牙切齿的恨正是对祖国人民和朝鲜人民的无比的爱,使学生从中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
(三)分析副词的表达效果,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初中课文涉及“副词表达效果”的练习较多,这也是学生最感头痛的问题。例如《中国石拱桥》课后练习四有加点字“大约”、“可能”、“最”、“比较”、“几乎”等表估计和程度的副词,让学生答出它们分别是限制什么的副词,这是较难的,因为学生对副词本来就很陌生。如果再让学生答出“使用这些词的好处”那就更难了。这时,我就让学生联系生活的实际去体会,去感悟。然后,我问:“当某些事情还没有确凿的把握,或者是还没有真正弄清楚的时候,你的结论是肯定,还是否定?”学生们众说纷纭。通过讨论,最后的结论是既不能肯定,也不能否定,必要时可带自己的观点加以估计猜测,否则就太绝对了,是会出错的。我了解到学生已经对副词有了初步的感悟,便要求他们通过对比的方式感悟副词运用的作用与好处,同时应用到自己的习作里。这样一来,学生的语言表达自然日渐准确了,逻辑思维也渐渐周密了。
三、激发写作,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素质教育的内容表明: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这就要求每一个母语教师应高瞻远瞩,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全面打基础,努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注重孩子语言能力培养 篇4
一直以来关于语文的学习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语言文字的研究, 一类是文学作品的赏析。现阶段在职业教育的语文教学中, 这两方面的教学并不能截然分开, 但总的来说由于职业需要, 目前职业教育中学生语文的学习对于语言文字能力的掌握显得更为迫切。
因为语言活动贯穿了人类社会一切重要的、日常的交流活动, 具有不可替代性, 而语言交际能力则成为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特征。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技能鉴定中心副主任张永麟强调:“中国人找工作, 首先汉语要过关, 其次才是外语。”他认为, 语言能力是从事各种职业所共同需要的一项核心职业技能, 是从业者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2)
我们通常所说的语言能力的包括听、说、读、写。
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对语言能力的关注, 往往集中在阅读的训练上。所谓“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读, 历来都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这方面的训练, 且不论它的成功与否, 通常给予的关注是足够的。
而关于其它三方的能力训练则一直以来都不同程度地被忽视。
听力的训练在大多数的职业教育语文的课堂上基本是不出现的。人们普遍认为, 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汉语言文化的语境中锻炼至今, 基本的听说能力总是没问题的。事实上, 多数学生在普通的语境中确实能很好地理解对方的表达意图, 这不得不感谢当今传媒的发达, 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了潜移默化的锻炼机会。
需要我们特别关注的是另外两个能力——说、写。
通常的职业院校的学生都认为, 他们是来学技术的, 基础课自然不能引起他们足够的重视。而由于汉语又被日常使用, 因此语文实际使用能力的薄弱就被无意掩盖了起来。
但是职业院校的职业特点决定了, 这里的学生更多直接跟人打交道, 因此说和写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更要引起我们的特别关注。
说, 是语文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言语技能训练来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发展是语文课的核心任务。” (3) 对于职业院校来说, 它更是可以在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的同时, 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但说其实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容易, 要在简短时间里有效表达自己的意图, 这是一门很深的学问, 即牵扯到表达的内容, 又关乎表达的语气和方式。虽然在职业院校的语文课本上有这方面的训练要求, 但是其所占比例极小, 而且这也并不是考核的内容, 加之学生的普遍的轻视, 各方一般都不愿意开展相关训练, 可以说说的训练在很多职业院校一直是形同虚设。
因此, 职业院校要结合自身特点, 转变观念, 充分重视语文课堂上说的能力的训练, 要努力创造宽松的环境, 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培育课堂在课文解读方面畅所欲言的氛围。
写, 是语言的综合运用。在语文教学中, 作文教学一直是重点。但相关的练习时间, 准备空间却被大大压缩, 与之相应的是我们发现在学生的习作中, 问题层出不穷。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 应用文没有格式, 错字病句比比皆是, 作文逻辑混乱, 表达散乱, 这些都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比如很多学生都曾写过请假条、申请书, 但是无格式、无落款、忘记写时间地点等简单的错误时常出现, 让人深感问题之严重。因此, 加强学生的写作练习, 尤其是贴近实际的习作练习尤为必要。
这方面能力提高需要时间的积累、文化的积累, 更需要情感的积累, 并非一朝一夕之力。
首先, 要加强写作与生活的关系, 要求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感受生活的魅力,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合理联想, 鼓励有创意地表达, 帮助学生准确地表达对于生活的感受。
然后, 还要系统的学习, 了解汉字的构造原理, 充分领会汉字的魅力;熟悉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种表达技巧;了解和掌握词语、短语和语句的基本规律, 熟悉语法, 理解汉语表达习惯, 夯实阅读能力;认识词句和谐表达的美感效应;在语言实践中循序渐进,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
最后, 写作技能训练尤其要注意边缘化。 (4) 所谓的边缘化就是要弱化教师的说教, 强调学生自身的实践, 在实践中进行感受和领悟, 不断积累, 汲取多元的收获。
摘要: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 这种能力通常包括听、说、读、写。目前的语文教学对语言能力的关注, 往往集中在读这一方面, 其它三方的能力训练则一直以来都在不同程度上被忽视。但是职业院校的职业特点决定了, 这里的学生要更多地跟人打交道, 因此说和写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言能力,职业院校
参考文献
[1]吕叔湘.论语文教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7..
[2]南昌晚报[N].2004—5—14.
[3]余应源.语文“姓”什么?[J].中学语文教学, 2001, (3) .
如何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篇5
如何把握儿童学习语言的关键期
0-1.5岁是孩子通过听来积累词汇的时期,孩子最常听的就是父母的声音,有时候用夸张的动作和语气和孩子说话,就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1.5-2岁是语言表达的爆发期,孩子有强烈的表达欲望。这时的孩子虽然口齿不清,但却说个不停。
2-3岁的孩子能够完整表达一个句子,对说话不连贯对孩子,家长需要引导孩子把句子说完整。
3-7岁是孩子词汇数量暴涨的时期,也被称作学习第二语言的敏感期。
3-5岁是语言发展的诅咒敏感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喜欢说“死”和“恨”这样的词,或者说一些脏话。
3岁以后开始发展独白语言,就是长时间的自言自语。独白语言与大脑对语言的组织能力息息相关的。
5-7岁是认字敏感期,需要学习大量书面语言。
给儿童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
把握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就是为孩子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
1、创设情境让儿童大量的听说。用轻柔的语调和孩子说话,给孩子提供一个优良的.语言环境,这能起到鼓励孩子多表达的作用。当孩子开始说话,可能口齿不清,可能说得很慢,这是普遍现象。耐心倾听孩子说了什么,给孩子鼓励,就能越说越好。为了鼓励孩子说话,家长还可以和孩子做一些亲子游戏,游戏不仅有利于儿童表达,还能消解孩子的负面情绪。
2、儿童总是在互动中学习语言。孩子喜欢玩游戏,游戏也是家长与孩子互动的主要方式。锻炼幼儿语言能力的游戏有“词语接龙”“故事联想”“我做你猜”“我说你猜”等。有些孩子喜欢看电视,电视丰富的画面能让孩子打开好奇心。但是与游戏不同,电视对孩子的影响是单向的,孩子被动地接受电视的信息,没有任何互动,对练习语言能力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
3、成人语言的规范榜样作用。家里至少有一个人说普通话,因为孩子分辨语言发音的能力会逐渐减弱,从小培养孩子说普通话,打下良好的普通话基础,长大之后就不容易被方言影响。
4、加强对学前儿童言语的训练。以多示范、多鼓励、多引导、多倾听、不嘲笑的原则,对孩子进行语言训练。
多示范:孩子在6岁之前,家长要多说,给孩子示范打招呼的话如何讲,分别的话怎么说等。
多鼓励:孩子在2岁多的时候就能说完整的句子,家长要多和孩子互动,鼓励孩子表达。
多引导:如果孩子只能说简单的词汇,家长可以把句子补充完整,以此引导孩子说完整的句子。
多倾听:家长专注倾听的样子是对孩子最好的鼓励。
注重孩子语言能力培养 篇6
C语言是编程语言中较为流行的一种。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发展,C语言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几乎各类计算机都支持C语言的开发环境,这为C语言的普及以及应用奠定了基础。C语言在我们的教学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如何教好C语言显得尤为重要,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C语言教学中应注重学生以下几种能力的培养。
一、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
准确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是学好C语言的前提和基础。对初学者来说,这点尤为重要。在学习之初,编程时经常会有记错命令,或是命令漏掉、多加或错记一个字母的情况,这样的程序录入计算机后也不会调试出正确的结果。所以在教学中应该重点强调强化学生对基本函数、语句的正确格式的掌握及运用。对此,笔者采用每堂课课前留出5分钟单独考核的方法来强化学生对命令及函数掌握的准确性。开始学习时学生不理解,觉得有点浪费时间,但是经过一个月的运用考核后,学生在编程时命令及函数的书写和记忆错误明显减少时,学生终于理解了,这5分钟没有浪费,而且极有必要,受益匪浅。
二、阅读程序的能力
在学习之初,学生还不会编写程序。那么,通过阅读程序了解和学习各种命令及函数在程序中的作用,是一种非常有效、迅速的学习方法。学生在阅读程序时既学习了解了程序的作用,同时也学习并理解记忆了新命令、函数。当熟练掌握编写程序时,在程序编写完成之后,阅读程序可以帮助我们初步检查一些语法或是命令、函数书写上的错误,这样为程序正确性及准确性奠定了基础。另外在阅读时,一定强调指出先分清程序由哪些函数组成,然后从main()函数开始分析阅读,因为无论main()函数在程序的什么位置,程序都从main()的函数体开始处执行,直到它的函数体结束处为止。
三、设计程序时构建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的能力
这既包括思维构建也包括N—S流程图绘制。所谓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就是采用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设计原则和单入口、单出口的良性结构来构造程序。这里所说的自顶向下逐步求精,就是先把一个复杂的问题逐步分解和细化成许多小的、容易解决的模块,然后再把模块的功能逐步分解细化为一系列具体的处理步骤和将其实现的程序语句。并且,在程序中均应由顺序、选择和循环三种基本结构组成;这样设计出的程序具有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可靠性强等优点,可以提高程序的可读性、可维护性、易移植性及执行效率。对此,笔者在教学中,在让学生编程时,并不急于让学生直接书写程序,而是首先让学生分析程序要求划分解决步骤,并以此来画出相应N—S流程图。这可以大大提高学生以后编写程序结构的优良性。
四、准确录入程序的能力
这项能力对职业学校、技工学校的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因为无论任何程序只有通过上机正确运行并调试出结果,才能检验出其是否正确并在生产生活中发挥作用。即使是编写完全正确的程序,在程序录入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标点录入错误、指法错误等导致程序无法正确运行出结果,对于计算机高科技技术编程工作远不是我们学生的特长,但是,在教学中不仅要强调重视会编写程序,更要强调会将程序准确录入的能力,这样,我们培养的学生才会在技能上有特长,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最重要的是这种既会编写程序又具有擅长录入实践能力的特点更有利于学生的就业。所以说准确录入程序能力尤其重要。
五、上机调试能力、错误更正能力及错误信息阅读处理的能力
程序编写完成后要想验证是否正确最好的方法就是让计算机执行通过,也就是上机调试。在录入运行后,若是程序没有错误会显示运行结果;程序有错误会显示信息,这就要向学生强调平时注意各种错误提示信息的含义及改正方法。将错误改正后直到程序正确运行为止。
此外,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培养学生的习惯和能力:第一,尽管C程序的书写自由,但为使程序清晰易读,通常按缩进格式将不同层次的语句从不同位置开始书写成阶梯状;第二,为了增强程序的可读性,可以利用/*…*/对程序中的一些关键部分做注释。这样不管对编程人员还是阅读人员都起到提示作用;第三,在输出运行结果的语句之前可适当使用清屏函数clrscr()将其他无关数据清除,使运行结果清晰显示。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中总结的几点经验,我们的教学改革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所以我们要以培养技能型人才增加实习实践能力为主,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就业率。
注重孩子语言能力培养 篇7
1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语言的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教师要注意在教学中以趣味性的教学语言把学生的注意力保持在听课上。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这就揭示了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 运用有趣的教学语言, 寓教学于趣味之中。合理地设计引导思维, 激发学生对数学语言产生浓厚兴趣。数学语言表面上枯燥乏味, 其实具有自己的鲜明特点, 那就是准确、严密、简明, 蕴藏着丰富的内涵, 具有一种内在的美感。充分的理解、掌握它, 就能理解其中的微妙, 感受其中的意境, 从而激起学习、探究的兴趣。比如在教学除法时, 余数必须比除数小。而学生往往会说“余数不能比除数大”,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比, 了解两种说法的不同, 深入体会数学语言表达的严密之美, 从而感受到数学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准确表达的兴趣。
2 数学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学生的表率
数学语言的简练是追求深刻、朴实、精练的语言倾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用尽可能少的话语来传播尽可能多的信息, 表达丰富的内涵。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 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所以教师的语言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教师可以用和蔼的、亲切的目光去捕捉学生的视线, 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到老师在注意自己;教师可以用严肃和警告的目光去批评违纪的同学, 与大声训斥相比, 这种无声的批评, 学生更容易接受, 并且不影响其他同学的注意力。在课堂教学中, 若没有手势, 教学就很冷漠死板。手势使用得当, 可以增强语言力度, 给课堂增添活力, 教室毕竟与舞台不同, 无须刻意追求形式, 不要过多地重复同样的手势, 以免学生感到乏味。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 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 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幽默、风趣的语言是课堂教学的润滑剂。培养一定的幽默感是调节师生情绪状态所不可缺少的有效方法。
3 在操作中强化学生的数学语言
操作是学生动手和动脑的协同活动, 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 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化, 是思维的物质形式, 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在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因此, 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 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 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 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 为了使学生透彻理解分数的概念和意义, 可让学生动手操作, 涂出四分之一、四分之二、四分之三, 出示涂色的纸, 思考怎样用分数表示?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想的过程?分数的意义是怎样表述的?等等。这样, 通过动手操作引发思维和用数学语言表达, 不仅加深了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 还可以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 同时也培养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 小组合作是提高数学语言的基础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应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时间, 多一些活动的空间, 多一点表现自我的机会, 多一点体尝成功的愉快, 真正做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而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小组讨论是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方式。在每个小组中选出小组长、记录员等, 当学习中有疑难时, 便可请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 讨论后请一名代表交流。这样做, 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也有听别人说的机会, 既有面对几个人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又有面对全班同学说的机会。学生为了表达本组的意见, 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组织, 灵活运用新旧知识, 使全身心都处于主动学习的兴奋情绪中, 同时也增加了课堂密度,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新授课时,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 需要用语言及时地总结。如各数之间的化法:2米6厘米= () 厘米, 可让学生叙述:2米就是200厘米, 200厘米加上6厘米等于206厘米。简单的两句话, 通过同桌间的互相交流, 使学生掌握思路, 并能举一反三, 灵活运用。而班级中的学习困难生, 也可在同桌的带动下, 逐步学会叙述, 正确地解答。小学生虽然表达能力有限, 但只需正确引导, 学生便能正确地概括。有些学生话虽简洁, 却抓住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也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 经常进行有目的的课堂小结, 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 达到智能并进, 全面育人的目的。
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篇8
一、激发说话的兴趣,帮助孩子消除胆怯的心理
兴趣是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兴趣可以推动人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是启迪儿童心霏的钥匙。激发孩子主动表达,爱说话的兴趣,须准确地把握孩子的心理特点。灵活地将他们感兴趣的事物运用于教学中,同时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地给孩子充分表达内心想法的空间,让他们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形成和言语的表达的过程中。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孩子不愿意用言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像这样不善言谈和不善表达的孩子,很容易给人留下能力低下和思想匮乏的印象。将来不管走到哪里,都不会轻松走上人际的前台,也不会得到足够的器重和赏识。所以要想摆脱这种不利的境地,就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让语言成为通向成功的桥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作为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和鼓励孩子大胆地表达,通过一些训练培养孩子语言表达的能力,从而形成各自说话风格。首先我们要消除他们的胆怯心理,从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入手,由浅入深,对于他们的进步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从而形成自信的人格。
二、提供说话的环境,培养孩子语言表达的能力
1. 课堂教学的利用。
课堂教学是教学中的主阵地,充分利用有效的课堂资源是培养孩子良好口语表达的关键。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利用问答、朗诵、背诵、复述、讨论等教学环节,让孩子进行言语表达。
“问答”是最常见的练说方式之一,设计的问题要难易适中、有启发性。这样既能引导孩子就某个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又不会培养那种笼统的回答对与不对的惰性思维。教师评讲时不但要对学生回答的对错进行评价,还要评价学生言语表达上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对自己的表述能力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读和背”不仅可以使学生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目的,还可以丰富他们的词汇,增强语感,学会多种句式,进而使自己的语言得到充实,形成良好的说话习惯。读的时候通过接龙、找茬儿、分角色等多种形式激发读的兴趣;背的时候,可以要求学生在头脑中再现诗文的“意境”,深入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这样学生的读背就更接近自己说,效果更好。
“复述课文内容”则是由读向说过渡的一种好方法,在利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创造。在教学中除了详述和简述之外,还可以使用创造性复述,即对原文内容、形式进行调整。通过复述课文,大大激发了学生发言的兴趣。也可以通过想象联想对课文内容进行补充。
“讨论”一般以组为单位,先各自在组内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再总结汇报的一种形式。通过这样的全员参与的讨论,每个孩子都有发言的机会,学生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从而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2. 生活实际的锤炼。
生活中的与人交往、待人接物无时无刻都离不开语言,语言能力的提高也要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比如说你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想了解地方风情,少不了通过与人的交流,从而去认知和了解。又如,家里来了客人要学会如何打招呼,谈话交流,这对语言表达能力也有一定的帮助。当然还有很多,如参与主题交谈、讲故事、即兴演讲等活动。同时,在生活中扩大自己的交友面,通过和朋友之间的交流互动,学会表达,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加强说话的训练,形成孩子个性说话的风格
通过听、说、练的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说话风格。
1. 多听。
在课堂教学和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认真倾听,是发展学生表达能力的先决条件。学生学习语言,首先要学会听,听得准确,听得懂,然后才有条件正确地进行表达。
2. 多说。
利用和学生接触的一切时机,进行交谈,在交谈中建立感情,使学生无拘无束,愿意讲出来。当孩子用语不当时,教师及时纠正。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分散时间,有计划、有目的地与学生交谈。教师在组织学生集体学习时,更要注意启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注意给每个学生“说”的机会。让孩子练习“说”,学习“说”,在说中学说。
3. 多练。
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发音,吐字清楚,丰富他们的词汇,并能正确运用。教会学生按照汉语语法规则讲话。这些内容,都得在语言实践中学习、掌握。这就要让学生多练习,重复的练习,逐渐的掌握。给他们提供多练的机会,创造多练的环境。他们的发音不准,教师及时纠正、练习,就能掌握得快,说得好。
与此同时,要多读,读好书,培养好的阅读习惯,从书中汲取语言表达的方式方法和技巧,知识会增加语言的素材,增加一个人的气质涵养。在做到说话时抬头、挺胸、站直、声音响亮、语句规范、流利的基础上,从而形成各自不同的说话风格。如:平实质朴、朴素自然;含蓄隽永、含蓄委婉;清新明丽、清新雅致;形象生动;绚丽飘逸;婉约细腻等。
总之,作为教师我们要利用一切时间,丰富孩子的生活,为他们创造良好、宽松的语言交流的氛围。同时,在教学和日常生活中,根据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训练,不断发展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满爱杰.浅谈幼儿教育中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J].赤子,2015.
[2]毛艳青.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之我见[J].文学教育,2011.
[3]杨艳蕾.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探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
注重孩子语言能力培养 篇9
一、创设和谐、愉快的环境,让学生主动说
小班幼儿由于年龄特点的关系,依赖性很强,喜欢和自己最亲近的人说话,来到新的环境和陌生人或不熟悉的人很难打交道。因此,要创设一个让幼儿有安全感的环境,才能轻松地接近幼儿。在创设环境时要注重幼儿的喜好,幼儿喜欢各种玩具,喜欢游戏,因此每次开展不同的主题时,教师总是会精心地设计制作大量的玩教具用来吸引幼儿,并且将教室也布置得美丽漂亮。这使幼儿在心里产生喜欢的情感,减少离开亲人的焦躁,缩短了和教师心理的距离。虽然中大班的幼儿对幼儿园已经相当熟悉,但在环境的创设上仍然不能轻视其作用。要通过环境陶冶幼儿的情操,通过玩教具引导幼儿进行各种探索,从而在幼儿表达的过程中得到语言的锻炼。
活动区对于幼儿来说如同平时乐园一般,在这里幼儿得到了充分放松。幼儿在玩中是最喜欢说话的,是教师直接接触幼儿最好的机会。在这里幼儿可以感受到教师对他的那一份关爱,在这里教师是游戏的伙伴,在和幼儿一起交谈,一起享受着成功的快乐。只要教师不吝啬自己的称赞语,对每个幼儿都抱有积极鼓励的态度,幼儿那自信的话语就会脱口而出。在娃娃家中,教师鼓励幼儿按角色的要求与他人进行交流,懂得文明用语并且能够灵活运用。在建构区,引导幼儿为买房的顾客介绍自己的设计理念,并以顾客的身份对幼儿的设计进行评价,肯定其优点。在美工区,教师又循循善诱地和幼儿一起商量做玩具、画画、如何使自己的作品更完美。在这里教师和幼儿之间是平等的,幼儿获得了自信,建立了有效的语言交流,有了说的勇气。
二、在课堂上指导学生的正确用语
这里的课堂不光是指语言活动,在所有的活动中都会用到语言,在各项活动中老师有机会指导幼儿使用正确的语言。比如在美术活动中,幼儿不会只是拿着画笔在纸上聚精会神地画画,更多的则是一边画一边讲。有时老师会阻止这种行为,这就阻碍了幼儿的正常发挥。其实,仔细听听,他们在讲的基本上都是跟自己的图画有关:“你看我画的这条线直不直?”“你画的圆圆的是什么?”当然,由于幼儿的词汇有限,所用的语言可能显得不够完整,比较零碎,这就是老师参与指导的好机会。通常,当幼儿把自己的画给教师看时,教师要站在幼儿角度欣赏。看不懂时,可让幼儿说说画的是什么,想表现什么。也许只是简单的一两句话,但在说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帮助适当地插入几个形容词,丰富幼儿的词汇,完整句子,使幼儿的讲述不单调乏味。
三、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学生大胆交流
早晨是一日之始,幼儿一天的表现如何,要看老师如何与孩子交流。大多数老师都能够热情地接园。等玩玩具时,老师就让他们自己玩,不再跟幼儿多说。这时是孩子最放松的时候,也是话最多的时候。老师可以轻轻地蹲下来,让孩子们讲讲昨天回家以后发生了什么事、早上吃了什么。这都是很平常、很普通的问题,幼儿也很有兴趣回答。当一个孩子开口以后,同组的其他孩子也会七嘴八舌地说起来。这就拉近了老师与孩子的距离,有了一个好的开始。
一日生活中,幼儿随时有表达意愿和感受的要求。我们应关注幼儿的想法,满足其需要,抓住生活中各种表达的机会,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使幼儿有话愿说。如让幼儿在交流中学会倾听与表达,在争执中学习围绕话题进行辩论,在聊天中学会相互交流,让幼儿在与同伴和成人的交流中感受说的乐趣,而这种快乐的情感体验又会促使幼儿乐于交流与表达。幼儿学习语言,要与周围的现实的人、物、大自然及社会现象紧密相连。通过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听、看、触、摸、尝、闻,等等,获得周围的一切知识,继而发展幼儿的语言。语言的发展提高了幼儿的认识能力,而认识范围的扩大,内容的加深,又丰富了幼儿的语言。根据幼儿直观感知的特点,给幼儿创设条件,丰富生活内容,让幼儿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发展幼儿语言。
四、结合家长力量,培养学生的语言
孩子与小伙伴在一起时总有一种表达的欲望,总能简单地说一些自己的见闻感受。可是一见到陌生人,有的孩子却表现得缩手缩脚很不自然,时常弄得家长也很难堪,这是因为孩子的年龄特点和与外界接触较少所致。因此,家长应该有意识诱导他们说话,提供他们说话的机会。“童言无忌”,所以对他们的“胡言乱语”不要横加干预,反之应多给一些有益的鼓励,让孩子觉得和他们之间没有距离。这样,慢慢地让孩子接触面增广,愿意与人交往,愿意多说话,自然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就提高了。有的幼儿发音不准,教师和家长注意及时纠正、练习,就能掌握得快,说得好。我们班的孩子有个通病:说话不完整,总是用单个或几个词语表达。在幼儿园里,我会不厌其烦地让他们把话说完整,并重复几遍,加深记忆。而同样的做法,我也要求家长在家进行配合。不要觉得孩子说得很辛苦就不说了,只要明白意思就行,这只是幼儿语言道路上的绊脚石。幼儿学习语言,主要靠模仿,还有成人的耐心指导。因此,我们就需要不厌其烦地让幼儿多练习。
有幼儿教育专家的研究表明,让孩子多读、多背诵诗歌、儿歌、童话故事,是开发孩子智力、特别是开发他们的语言能力的重要方式。在平时,家长应该多花时间给幼儿讲讲故事,朗诵诗歌。幼儿虽不能全部完整地复述,但在听的过程中,能让幼儿接触更多的词汇、语句,从而运用到平时的交流中。在故事的挑选中,应尽量选择角色对比鲜明的类型,借助故事内容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树立他们的社会正义感。幼儿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下,潜移默化地吸收到大量丰富的词汇和做人的道理。这对于正处在早期发展中的幼儿来说,无疑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是有帮助的。
从趣味中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 篇10
1,从讲故事中学习经常给儿童讲一些有趣的故事,不但能够诱发儿童的求知欲,使儿童从听故事中吸取大量的知识,而且还能够锻炼他们的注意力,丰富其想象,开扩眼界。我在教他们识字之前,首先给他们讲一些有趣的故事,结合故事内容教他们识字,他们学得津津有味。为了扩大知识面,我常给他们讲一些动、植物和成语故事,这样电大大丰富了他们的词汇。
2,从接触大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学习 我经常利用节假日带孩子们上街、到郊外去,接触社会和大自然,从中认识许多他们未接触过的事物,同时教孩子学习有关的词语和生字。在这些学习中,我尤其注意启发他们的形象思维,培养想象能力。例如夏季,我利用户外纳凉的机会,每隔几天,让孩子观察并描绘一次月亮变化的情况。第一次他们说:“月亮弯弯、细细的,象根眉毛似的。”第二次说;“月亮长胖了一点,象把镰刀似的。”第三次说:“月亮越来越胖了,象个元宝似的。”第四次看到时说:“月亮变成个大圆盘了。”这样,不但提高了表达能力,而且还丰富了想象、培养了美感。
3,做游戏中学习我经常教他们做的游戏有以下几种:
(1)挂字板。根据四、五岁儿童学习处于感知阶段的特点,应由具体到抽象地识字,我把家庭各种用具的名称写在一个个纸板上,先把纸板挂在相应的家具上。然后,叫孩子一个个摘下来,再对号入座地挂上去,还可以让孩子比比谁挂得对。这样每天一次,几天就能使孩子认识了这些字和词。
(2)猜字谜。四、五岁儿童的无意注意力(即被吸引的注意)已发展得比较好,但有意注意力(即自觉注意)还处在形成阶段,为了培养自觉注意力,我注意把一些有趣的猜字谜语收集起来给孩子们猜,同时教他们认字。如:一个锅里炒三个豆子,蹦出来两个就是个“心”字,王大姐头上插着两朵花就是“美”字等等。
(8)打词牌。我把“老虎”吃“鸡”一“鸡”吃“虫子”一“虫子”蛀“杠子”一“杠子”打“老虎”之类的游戏名词写在一个个纸牌上,一式两套。让两个孩子各拿一套做打牌游戏,谁胜了就把战胜对方的名词记在本子上。同时,我还收集了一些有趣的歇后语,将歇后语的两部分分别写在两个纸牌上,组成一套纸牌。一个孩子打出前半个歇后语的词牌后,另一个孩子必须准确地打出这个歇后语对应部分的词牌对答,答对了为赢,答错了为输。
(4)找朋友。根据汉语一词多义的特点,举行找同义词朋友的比赛。例如我提出“光亮”这个词,孩子们很快为它找出了“光线”、“光芒”、“光彩”三个朋友。找到朋友之后,我又要他们把这些词安摊到最恰当的“工作岗位”上去。让它们发挥各自的作用。如我问;“写太阳透过云层射出的光用哪个词?”答:“光线。”问:“太阳在黑云里四散射出的光用那个词?”答:“光芒。”问:“写云彩因阳光的照射而产生光的华彩,用那个词?”答:“光彩。”这样就使他们学会了恰当地运用这些词语。
(5)单字“发芽”。任选一个单字作为中心,让孩子在周围广泛组成词语,象种子发芽似的。这种游戏可以一式儿份,让几个儿童进行组词比赛。谁在规定的时间内组词最广泛、准确,就是优胜者。例如有一次:我给了一个“花”字,让两个孩子比赛,结果男孩得胜,共组成了如下十六个词语。
(6)扩词垒塔。例如有一次我用“山”这个词给两个孩子进行垒字比赛,结果十分钟内有个孩子垒出了字塔;
4,读书中学习 当孩子们学会2000多个字词之后,我就注意多购买一些儿童读物,加强读书指导,帮助他们从读书中进行学习。一般的读书过程,我要求他们分四步进行:第一步划词划句,这是初步理解词意的过程,第二步品词品句,是进一步消化的过程。第三步摘词摘句,是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第四步写读书笔记,是归纳中心意思及表达读后感的过程。
【注重孩子语言能力培养】推荐阅读:
注重基础 培养能力05-20
注重发散思维能力培养06-17
注重数学阅读能力培养11-02
注重学习策略的培养 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08-19
初中英语教学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08-25
渤海大学数理学院注重学生专业主修能力培养05-29
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08-31
培养孩子的演讲能力05-09
农村孩子写作能力培养11-04
如何培养孩子创新能力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