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孩子读题能力(通用13篇)
怎样培养孩子读题能力 篇1
怎样培养孩子自我教育能力
自我教育这一因素对于孩子成才、成人的重大作用,过去一直被人们忽视。自我教育是指人通过认识自己,要求自己,调控自己和评价自己,自己教育自己。当然,自我教育是在一定的遗传基础上,在环境和他人教育的条件下生成和发展的,但是它一旦生成,就积极地反过来发挥作用,极大地影响着个人的成长,而且随着人的成长,它的作用在四个因素中占据越来越重要地位。最终,它在人的成才各种因素中,成为最重要的因素。回顾人类历史,所有取得巨大成就的人,无不是具有高度发展的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自我教育为什么重要呢?因为每一个人都以自我发展的方式,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每一个人的行为表现、身心健康、人际关系和发展状况,实际都要受到自我的制约。
而一个人的自尊心(也就是追求自我价值)才是自己发展的动力,尽管每一个人的发展有千差万别,要使学生的发展是健康的,成为一种主动发展,那就要关注主动发展的核心问题———如何满足学生的“自我肯定或自尊需要”。因此,自我教育的核心应该说让孩子什么是应该追求的自尊心(自我价值),以及应该怎样追求自我价值。
自我教育因素与他人教育因素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没有自我教育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目的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内化才能真正实现,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
而所谓“内化”,实际就是自我教育的过程。一个学生只有当他把教育者提出的教育要求变成了自我要求,并把它付诸实现的时候,教育目的在他身上才能真正实现。相反,没有自我教育的所谓教育,就会变成一种野蛮的灌输,甚至是一种精神的摧残,实际是一种反教育。所以,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才一针见血的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凭心而论,根据这个标准,现在有的教育实际上已经不是真正的教育了。
当然,培养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仍然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帮助、教育,只不过这种教育是在尊重在孩子前提下的一种引导,而且目的是激发孩子的自我教育。
根据我们的研究,家长和老师的帮助和教育,应该表现为以下五方面:
发现
一要善于发现孩子微小的自我教育迹象。幼小的孩子在成人的呵护下慢慢长大,他的自我教育表现,开始的时候往往不易发觉。成人应该细心观察,善于随时发现孩子微小的自我教育迹象。
例如,每天家长护送孩子上学,都是家长拿着书包,孩子心安理得空手跟着走,从来没有别的想法。如果有一天,孩子忽然提出要“自己背书包”,这时家长千万要重视这种迹象,认真询问“为什么”,这很可能是孩子提出的第一个自我要求,不可小看啊!
二要善于发现孩子自我教育上的质变。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是在不断提高,其中有平稳的时候,也有出现质变的时候,例如,孩子对自我的认识,如果表现为从关注外部现象转为关注内心世界;对自我评价,从强调效果转为强调动机和效果两方面,这些都是了不起的质变,家长应该善于及时发现,给予鼓励。理解
由于孩子年龄小,他们在表达上存在困难。不仅对于自己的愿望、目的说不清楚;甚至自己做的事情本来是有道理的,但是由于表述不清楚,常常被人误解。所以,成人的任务既然是发现孩子的潜能和内心想法,就不能仅仅限于发现孩子能够表达清楚的时候。善于理解孩子没有表达清楚的想法,更是成人不可少的职责。
例如:在这次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有的孩子说“以后再也不上学了”,其实这不是她真正的想法,而只是安全需要的一种不准确的表达。地震中许多学校楼房倒塌,孩子看到自己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埋在废墟下,感到在学校的楼房中上学很不安全,才说出“以后再也不上学了”这句话。我们应该肯定她的安全需要是正确的,慢慢引导她怎样立志重建更加坚固的楼房——慢慢,她会自然地意识到需要回到学校学习。
成人除了需要理解孩子表达不清楚的话语之外,还应该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孩子行为中反映出来的思想本质。
例如:有一位小学老师给学生上课,在课前先宣布了一件事——本班要成立板报组,需要选拔、招聘美术好的同学。接着开始上课,老师发现有一个学生在忙着写写画画,不听课,老师两次委婉地暗示他,也没有用。最后老师只好走到他面前制止。没等老师开口,这个学生却把自己刚刚画完的画笑嘻嘻地递给老师,还想说些什么……老师非常生气,立刻批评他,并把他的画没收了。
其实,这个学生是听到板报组需要招聘美术好的学生时,非常想去,赶紧画画展示自己的水平,其他的事情全都抛到脑后。
这位老师就应该透过学生不遵守纪律的表面现象,看到他关心班集体,愿意奉献的好品质。
唤醒
每一个孩子都有潜能。但是,成人如果认识不到孩子有潜能,就不会依靠孩子;孩子如果体验不到自己的潜能,就会缺少自信。成人的任务是根据孩子不同的发展阶段,适时地把孩子的潜能激发出来。有时候是孩子不经意迸发的小火花,显露出特点潜能,成人就要及时发现,扩大火势;有时候是成人有意识地提供一定条件,让孩子任意展示自己的才能,往往也能激发出星星之火。
例如,允许孩子在地面方砖上画自己喜欢的图画,就有可能唤醒他的绘画潜能;出些计算题让孩子抢
答,就有可能唤醒他数学方面的潜能;提倡自编自演小品,就有可能唤醒他的表演潜能。
有时候孩子整个的精神世界都是在被压抑情况下,这时候的的唤醒,就先要有一个精神的解放,再往后才能有具体的潜能的唤醒。
例如,在一次一年级招生过程中,我们设计了一个面试题目——“你爱不爱提出问题?请你现在就提出一个最想问的问题”。招生过程中有一个孩子默不作声,后来小声嘟囔着:爸爸说,小孩子不能随便提问题……
针对这个情况,我们就需要先帮助他摆脱掉不让提问题的“紧箍咒”,然后再诱导他把长久压抑在心头的问题统统提出来。
反馈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论做得对与不对,成人都应该在适当时候给予反馈。所谓适当时候,是指根据孩子不同性质的行为,在不同的时候给予反馈。比如,孩子开始做家务活,向他讲了要领之后,就需要他在做当中自己去体验,不需要家长寸步不离地去反馈;而对于幼儿有些危险的行为,如触摸电器开关,家长则需要马上厉声制止。
有些孩子的行为,则需要认真鉴别之后,才能给予反馈。
在当前社会上越来越强调个性,越来越重视培养孩子自主性的时候,更需要引起大家重视的是,不能认为孩子的需要自然而然都是正确的,所有的潜能都是有价值的。人类的遗传基因实际上存在着动物性和人性两方面,也就是既有向善的可能,又有向恶的可能。成人的任务就是帮助孩子鉴别、区分出善与恶;好与坏。
这件事,做起来并不容易,因为孩子的需要有时候好与坏是混在一起的,有时候表面看是坏的需要,里面又隐藏着好的需要。
例如,不少少年期孩子,开始偷偷学抽烟的时候,一个主要的心理需求是以为这样比较“有派头”,比较像成人了。抽烟肯定是错误的,把会抽烟当作成熟的标志,也非常可笑。但是,他渴望成熟,羡慕成人,这不能认为是坏的需要。成人的任务是发现隐藏在后面的正确需要,指导他怎样才能真正成熟起来。
对孩子的各种需都要从积极的角度进行评价
即使孩子提出的是正确的需要,也并不等于孩子十分理解,成人积极的评价能够使孩子们的提高认识,坚定信心;有些需要只是当前不合时宜,长远看是正确的,例如所谓早恋问题,成人就应该肯定孩子纯洁的感情,美好的心态,同时明确指出其出现的时候是不恰当的;当然还有些需要完全是错误的(例如拿家里
钱去大吃大喝),对此,也要积极引导他勇敢抛弃错误,继续向前。
引导
所谓尊重孩子,并不是让孩子任意自由发展,而是在尊重孩子的合理需要,尊重孩子成长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成人要积极地加以引导。这种引导,既反映了家庭的责任,也反映了社会的愿望。引导可以分为一般的途径、方法、内容的引导,和比较复杂的价值引导。
途径、方法、内容的引导
所谓引导,并不是首先由成人主观地提出孩子应该如何如何,孩子被动地去做。而是采取下面的两种方法结合,一是鼓励孩子自己提出行动方案,由成人加以参谋;另一个是由成人提出若干适合这个年龄孩子行动的各种参考方案,由孩子自己选择。
例如:暑假到了,怎样定计划呢?最不好的办法就是由家长主观定一个家长自己很满意的计划,强迫孩子去执行。这样不仅孩子永远学不会自我教育,而且心情郁闷,生活毫无乐趣。如果鼓励孩子自己定计划,家长在孩子计划基础上提出建设性的补充(例如孩子想读三本好书,家长推荐十本供他挑选),孩子就不但越来越善于安排自己的生活,而且觉得自己是主人,积极性、主动性会越来越高。
价值引导
所有引导中,最核心的是价值引导。所谓价值引导就是引导孩子,逐渐自己悟出要做的事情中意义是什么?最终是帮助孩子悟出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悟出一个人怎样获得真正的幸福生活。这种价值引导,并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结合具体事件,通过对话,自然而然进行的。
例如:抗震救灾中,既涌现出谭千秋这样的舍己救人的英雄老师,也出现了范美忠这样的自己先跑,缺乏道德感、责任感的人。怎样看范美忠的行为?一时间,在网上、报刊上争论得纷纷扬扬。这时,家长可以适当引导孩子也来积极思考这个问题,评论各种不同的见解,鼓励提出自己的疑问。家长和孩子共同探讨,不要把自己的看法强加于人。即使孩子有的看法不够正确,也不必着急,引导孩子继续思考。价值观的建立,对于每个人毕竟都是一生要做的事情。
怎样培养孩子读题能力 篇2
一、教给学生正确的读题方法
1.解决音义,把题目读通。低年级孩子之所以读题能力较差,是有很多原因造成的,识字量较少是直接影响其读题能力的主要原因,在一个具体的问题尤其是文字较多的问题中,孩子经常会遇到不认识的字,这些字词往往会直接影响孩子对题意的理解,所以,在让孩子读题之前,教师必须先把孩子可能不认识的字注上拼音,把可能不理解的词语给孩子进行适当的解释,孩子才有可能把题目读通读顺,这是孩子读懂题意的前提。
2.圈画重点,把题意读懂。由于低年级孩子对词语的理解力有限,所以有时即使题目中的字词全都认识,仍然不能读懂其中的意思,我们可以指导学生练习划出其中关键的、重要的字词或句子,帮助孩子明确其中的要求,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意义。我班的孩子在遇见问题要求较多时,我就要求学生多读几遍题目,抓住关键字词,把关键字词画下来时刻提醒自己。起初我进行类似的训练时,孩子不知该画什么,比如二年级下册21页有这样一题:“写出三个十位上都是5的三位数,比一比那个数最大,那个数最小。”这一题题目虽不长,但要求很多,有的孩子不知道哪儿是重点,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示范指导,“三个”、“十位上是5”、“三位数”、这样有重点的圈画后,孩子对题意的理解更加明确。坚持这样的训练,孩子慢慢就容易发现其中重点的、关键的字词,对题意的理解也就变得容易多了。
3.边读边想,把关系理清。由于数学本身的高度抽象性,逻辑严密性,有时孩子即使把句子读通了,把句意读懂了,可是仍然不知如何解决要求的问题,这在解决问题中体现的最为明显。因为这类题条件较多,关系较复杂,他们经常会读不懂其中的奥秘,理不清其中的关系。这时我们可以训练他们找出题中的关键词语,理清数量关系,让孩子在弄清题意后自己说说题意,能说多少就说多少,这样的训练有助于孩子深入的理解题意。二年级下学期已经出现了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题目的问题往往不能直接解决,如有这样一题:上午摘了120个西瓜,卖出60个。下午又摘了80个,现在有西瓜多少个?
教学时,我要求学生多读几遍题目,找出其中的条件与问题,在深入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练习边读边想:读完第一句话,你能想到什么?读完最后一句话再想:要求现在西瓜有多少个,其实就是把哪两个部分合起来?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首先要解决什么?在边读边想的基础上,逐步理清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就一步步得到解决。
二、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
低年级孩子由于读题能力的问题,也导致孩子养成很多不良的读题习惯,比如读题时经常会出现添字漏字的现象,或者根本不把题目读完就急于做题,还有很多孩子做题时经常是只粗略的读一遍就按照自己的经验想当然的做起来,这样出现错误也就不奇怪了。对此我们要严加要求,对于添字漏字现象,就要要求孩子读题时,一定要看清并读准每一个字,必要时,也可以用手指读,多读几遍,读懂读透;在图文结合的问题中一定要仔细观察有无遗漏或隐藏的信息,随手拿一支笔,准备把重点关键的字词圈画出来,以便时刻提醒自己,边读边想,认认真真的按照老师教给的方法一步步的完成读题这一过程,理清其中的关系后再下笔做题。长此以往,逐步养成好的的习惯,解题的正确率自然会提高。
三、相信学生,敢于放手让孩子多练读
一年级时,由于孩子识字太少,经常有教师代替读题,这纯属无奈,到了二年级,随着孩子识字量的增加,大部分的字都已经认识,完全可以独立读题了。但是这时,孩子只是刚刚开始练习独立读题,速度通常非常慢,读题磕磕巴巴,甚至会把句子读破,影响对题意的理解。有些老师为了节约课堂时间,往往把题目的要求一手包办,仔细的帮学生分析的题目的要求,这样虽然暂时节约了时间,却得不偿失。孩子独立做题时,为了节约时间,往往就不注意认真读题,有的甚至不看题目要求,凭经验想当然的就做,做错的或答非所问的情况就经常会出现。所以,我们在平时的练习中一定要有这样的信念:相信学生,给孩子留出足够的时间,让他们独立读题,独立解答,长期坚持,孩子的读题能力一定会逐步提高。
怎样培养孩子读题能力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读题
阅读是以理解为核心的认知活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指出:“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因此,老师应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阅读活动,这可以使老师对阅读的本质有更为深切的了解。阅读实质上是阅读者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对信息进行加工、筛选,并重组脑中原有的知识信息,最后将所获信息作用于阅读者已有知识结构,达到重整的过程。教育心理学认为,数学阅读是阅读者根据已有旧知,在一定阅读动机的驱使下,依托阅读习惯,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将文字语言转译成数学符号语言,并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数学阅读能力指顺利完成数学阅读任务的复杂心理特征的总和。
一、以本为本,激发读题兴趣
首先,要让学生喜爱数学书。只有学生喜欢了数学书,才会有打开数学课本的欲望。每学期的第一堂数学课,我都会这样上:活动一:穿新衣比赛。我会跟孩子们一起动手给自己的新书“穿上美丽的外衣”(师生一起动手包书)。活动二:“与新书交朋友”。我会以童话故事的方式与孩子们接触,让学生与“穿上美丽的外衣”的新书交朋友,使学生憧憬“新朋友”会给自己带来精彩的故事。
其次,充分利用主题情境图。一年级的孩子认识的字还很少,我会充分利用孩子们熟悉喜爱的游乐场的主题情境图来组织教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利用主题情境图组织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适当运用多媒体设备。运用一些多媒体设备,能以“最美的姿态”展示数学课本的无穷魅力,充分“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愿望”。
二、提高读题的准确性
应当读清题目中的每个字,对数字、运算符号以及单位要特别注意。在初为人师时,我不是很提倡学生读计算题,认为这种教学方法是愚昧的,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没有帮助,但是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后,我发现学生经常会将数字、运算符号看错。所以,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都会特别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并读出题目,如“77-2+55”这类题目,我特别要求学生将他们读出“先算出77减2的差再加55,求和是多少。”这样的训练看上去好似对提高学生的算数能力没有什么帮助,但是,实践表明,这样的培训确实能够使学生加深对这些数字的认识,进而提高他们的解题的正确率。
三、独立思考,夯实读题能力
有人说: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犹如交给学生一把开启数学智慧之门的“金钥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与独立解决问题,夯实读题能力。
如练习:梨树360棵,桃树300棵,苹果树200棵,梨树比桃树多多少棵?桃树和苹果树一共有多少棵?我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反馈时,教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很快说出了自己的思考过程,求“梨树比桃树多多少棵?”就要去题中找到梨树和桃树的相关条件,然后才能列式计算,求“桃树和苹果树一共有多少棵?”就需要知道桃树和苹果树的相关条件。在这里教师没有积极地讲述题意,而是放手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使学生在读通、读准、读懂题目的基础上,有选择性地运用条件来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夯实了读题的能力。
四、加强应用题教学,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1、创设直观情境,丰富表象,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对应用题中的有关题型、概念、术语理解有困难,教学时采取实物直观、学具操作等方法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活生生的环境中,这样,既充实学生的感性材料,又有利于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如应用题:胜利小学617人,其中男生312人,女生多少人?我从本班学生的组成入手,组织以下活动:先请男生站起来,再请女生站起来,之后请大家看一看是否还有其他没有站起来的同学,从而让学生了解到全班学生人数是由男生和女生两部分组成的,接着让学生说出以上活动中的三个相关数量,并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2、通过归类对比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低年级儿童学习应用题,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缺乏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运用“一题多问”或“一题多解”及逆向题的解答和归类对比,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抽象概括能力,则以提高学生灵活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一题多变”:①学校栽杨树8棵,栽松树4棵,一共栽了多少棵树?②学校要栽12棵树,其中杨树8棵,其余是松树,松树多少棵?③学校要栽一些树,已经栽了8棵,还剩4棵没栽,学校要栽多少棵树?④学校要栽12棵树,已经栽完4棵,再栽多少棵才能全部栽完?
通过这样的题型,多种变换,逐步引深地辨析,使学生对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的理解和掌握逐步深化,并能从不同的思维方式中锻炼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归类对比练习,引导学生从大量不同形式的同类题中,抽象概括出共同的属性进而形成规律,再从规律上进行抽象概括,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学生学会读题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在小学低年级这样的起始阶段,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读题方法和技巧,同时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运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读题训练。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能够坚持不懈,学生的读题能力一定会得到相应提高,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和思维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芳.低年级学生读题能力的培养[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2(8):42-42.
[2] 王伟娜.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读题教学[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8(1):45-46.
[3] 孙瑾.大家都来“读数学”――浅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读题习惯[J].教育教学论坛,2011(16):111.
怎样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篇4
怎样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赵淑兰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区第二小学)
摘 要: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通过创设有趣情境,激发孩子的探究欲;尊重孩子的个性,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珍惜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孩子的创造热情;通过动手操作、实践活动,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鼓励孩子标新立异,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关键词:创新能力;个性;探究欲
创新能力是社会向前发展的需要,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标志,也是社会持续向前发展的保障。新的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精神一再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说明了创新能力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国家或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最终将会落入被动挨打。孩子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从小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责任。孩子的创新能力提高了,国家和民族就有了希望,自然国家的创新能力也就上去了,在世界上的竞争力就会增强!那怎样从小系统地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呢?下面是笔者的几点浅见。
一、通过创设有趣情境,激发孩子的探究欲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的孩子年龄小,经验缺乏,学习中以无意注意为主。只有那些有趣的教学内容才能轻易地抓住他们的眼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一个个能激发孩子好奇心和兴趣的有趣情境,引发其探索的兴趣。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创设一些问题情境,通过实际问题来启发孩子探究的兴趣。如,预测一个没有拧紧的水龙头一天浪费多少水的情境。具体步骤是这样的:先往一个纸杯里注入20克水。用细铁丝在杯底部扎一个小孔。接着,让水漏进盒内,并开始计时。先用电子秤称出一个纸杯的重量约为2克,再向杯子里加水,直到电子秤上显示出22克时,说明杯子里有20克水。这时,我安排一个学生打开秒表,大声喊:“准备,开始!”一声令下,我按下秒表,一名学生抽掉细铁丝。杯子里的水“嗒嗒嗒”地往下滴,秒表上的数字飞快地变化着。水滴得越来越慢,这时,我告诉学生这是因为水越来越少压力越来越小的缘故。我挤了挤杯子,让水保持同样的压力。水漏完了,我按下了秒表,一看2分钟!漏完20克水竟然只需要2分钟!如果水龙头和纸杯漏水的速度相同,那么1小时就会漏掉600克,8小时就会漏掉4800克,一天就是14400克!这时,我告诉学生:“我们平时喝的矿泉水,每瓶大约是500克,你算算如果这样的话,一天要浪费多少瓶水?”用14400除以500,真是不算不知道,26瓶还要多400克呢!学生都说:“我们一定要节约每一滴水!”
二、尊重孩子的个性,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们在教学中往往习惯于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和说教,不让他们越雷池一步。长期下来,严重地束缚了孩子的思维,挫伤了孩子的创造性。使不同的孩子趋于一致,没有个性差异,特点消失,棱角磨平,变成了只会言听计从的小绵羊。事实上,素质教育的精神要求我们要为具有不同天赋和不同潜能的孩子创造不同的发展空间,让每一个孩子的潜能都能得到激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到,不同的孩子在智力、性格、兴趣、特长上是有所差别的。我们要针对他们的个性采用不同的策略,为每一个孩子量身打造适合其发展的学习方法,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珍惜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孩子的创造热情
好奇心是人们对不了解的事物所产生的一种新奇感和兴奋感。好奇心往往表现为对新奇事物的一种注意力,为弄清它们的原因,而提出“为什么”.好奇心愈强,渴求获得知识的心情就愈迫切,同时总是想要用尽一切办法寻求答案。亚里士多德说过:“求知是人的本性。”好奇、好问更是孩子的天性,是他们萌发创新能力的起点。只有对事物好奇,才会去思考和探索,逐步发展为创新或创造的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我没有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所以,我们在教学工作中,要特别注意启发孩子的好奇心,引起他们对授课内容的兴趣。他们的好奇心被激发了,就会积极主动地想办法去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在这一过程当中,他们的创新能力就会被极大地激发出来,迸溅出智慧的火花,奇思妙想会层出不穷,创造出许多让教师都惊叹的创新思维。
四、通过动手操作、实践活动,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怎样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俗话说:“心灵则手巧。”小学生的`语言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要多让他们动手。我们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能怕麻烦,必须要引导孩子在实践中吸取经验和教训,逐步提高动手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当前,教育内容不断更新,原有的一些教学器具渐渐变得无法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为了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并获取更直观、更准确的数学信息,教师必须学会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结合教材引领学生自制教具, 例如,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这部分知识时,遇到这样一道应用题:钢铁厂有一根底面半径是4分米,高6分米的圆柱形钢坯,现在要把它熔铸成一个底面直径为1.2米的圆锥形,这个圆锥的高是多少分米。为了更直观、更深刻地感受到“钢铁在熔铸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变化,体积并没有变化”的原理,我教学生自制简单有效的教具,取出准备好的橡皮泥,捏出一个圆柱体,把它想象成需要熔铸的钢坯。然后再把它捏成一个熔铸后的圆锥钢块。同时问学生:“你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很容易得到这样的结论:橡皮泥由圆柱体变成了圆锥体,而整个过程中并没有去掉它的任何材料。因此,钢铁在熔铸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变化,体积并没有变化。紧接着,我让学生利用手中的橡皮泥,再捏一捏,看看圆柱体钢坯还能捏成什么形状,在变化形状的过程中,它的体积是否发生变化。最终,学生自己总结出一个定论:钢铁熔铸过程中,无论形状怎样发生变化,体积都不改变。
五、鼓励孩子标新立异,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独立思考问题,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满足已有的成果,敢于别出心裁,甚至可以异想天开,从反方向去思考遇到的问题。不要被教材和教师的思想所束缚,要敢于质疑,敢于多问为什么。苏联科学家巴甫洛夫曾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 发现问题远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只有能够提出问题,才能够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珍视孩子们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他们的一些想法虽然看起来有些不切实际,但这些新奇独特的想法其实正是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萌芽。对此,我们不但不能阻止,反而要给予鼓励,多给他们尝试的机会,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就会不断被激发出来,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总之,孩子的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它需要老师长期的培养。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要通过创设有趣情境,激发孩子的探究欲;尊重孩子的个性,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珍惜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孩子的创造热情;引导孩子动手操作,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鼓励孩子标新立异,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并不断开发新的渠道和方法,坚持不懈,逐步激发孩子的创新思维,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拥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怎样培养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 篇5
大家都知道,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因此,在许多时候,“能说会道”之人的思维都比较敏捷。另外,它们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方式也比较丰富而准确,或者说,他们可以根据具体的环境和对象,选择最有效的方式同他人交流。由此可见,“能说会道”的本领,对于生活在当今社会中的人们是颇具积极意义的。那么,人怎样才能拥有这样的本领呢?尽管一个人是否“能说会道”与其个性相关,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讲,这一本领还是可以后天习得的。从一个人的成长看,他若想通过后天的学习来使自己“能说会道”。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娃娃时期开始有意识地训练。
根据调查材料统计,较早地被送进集体和有机会与家庭成员之外的人进行广泛接触的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要远远地超过缺少这种机会的孩子。由此可见,环境和人为因素。都能够对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产生影响。作为家长,应该怎样培养和提高孩子的这种能力呢?下面我们介绍两种实用而有效的方法。
1、多与孩子进行语言交流,并且有意识地教他说话
现在的爸爸妈妈们的工作都很忙,家务事也很多,稍微有闲暇时间,也总是想安排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对诸如回答孩子提的问题,真心投入地与孩子交谈等,则采取应付的态度。我们认为,家长应该有意识地同孩子进行语言交流,而且在交流的时候,要有意识地辅导和帮助孩子把话说完整,把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表达准确,然后再逐渐地训练他语言精练、富于表现力和逻辑性等。
2、借助具体的行为,训练孩子的说话本领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训练孩子说话的机会有很多,关键是做家长的能否把握。比如:每天晚上,可以让孩子给你讲一讲他这一天所做的事情,或幼儿园里的新鲜事、趣闻等,家长则可以一边听,一边给他修正表述不清的地方;当孩子看完电视里播放的动画片以后,家长不妨让孩子复述一下动画片的内容;根据孩子的年龄和智力水平,让他学说绕口令、背诵优美的精短诗文等,也是一个好方法;家长还可以同孩子一起玩看图编故事和讲故事接力等游戏。这样一方面能给孩子提供说话的机会,另一方面则能使孩子在学习说话时,随时获得启发和辅导。
在训练孩子说话的过程中。家长的态度与行为,对孩子的影响也很大:
A、家长一定要以耐心、和善的态度倾听孩子说话,即使孩子说得不对也不要批评,而要采取鼓励与积极引导的方式;
B、家长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候,要有意识地注意自己说的话,因为孩子是善于模仿的,家长说话应该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怎样培养孩子读题能力 篇6
一、研究的起因
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发下来,学生的成绩让我很吃惊。原本能考优秀的同学,这次却没优秀,而且成绩很不理想。记得考完了后,我问过他们考的怎样,他们都异口同声的说:“没问题”。看着兴高采烈的他们,我也暗自高兴。真是事与愿违,问题出在哪儿呢?我拿来学生的试卷,仔细察看希望能找出一些蛛丝马迹。仔细查看试卷,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学生失分的题目是我复习时重点练习的“列式计算”。我找来几个学生询问才知道,不是因为他们自己不动脑筋、粗心大意,而是因为他们不会读题,读不懂题目的意思,自然不能列出正确的算式。我这才顿悟,一年级学生刚踏进学校大门,他们年龄小、识字少,理解能力差。要想做对题,必先读懂题意。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势在必行。要提高学生的读题能力,必须先找出学生读题能力薄弱的原因,之后再对症下药。
二、研究的目的一次考试,让我对一年级学生的读题能力,有了清醒的认识。原来考试时,都是老师给他们读,他们能做对,到他们自己读时,就读出了不同的意思。很显然,我忽视了一年级学生读题能力的培养。所以我确立了“小学一年级学生读题能力培养的研究”这个课题。希望通过我的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学生的读题能力。
三、研究的内容
1、调查了解一年级学生读题能力的现状。
2、找出学生读题能力薄弱的原因。
3、寻找解决学生读题能力薄弱的方法。
4、结合学生实际和研究经验,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读题能力。
四、研究的方法
1、通过调查访问,寻找学生读题能力薄弱的根源;
2、通过网上搜索浏览,借鉴“他人经验”;
3、通过认真进行“课题研究”和“课后反思”,探究解决办法;
4、通过制定有效的研究计划,合理安排研究进程,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提高研究效率;
5、通过搜集、整理,及时总结研究成果。
五、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4年3月)
(1)调查询问学生,结合学生课上表现,了解学生读题能力。
(2)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4年4月-2014年6月)
制定课题研究的阶段性计划;进行课题研究;做好课题研究经验的归纳总结,形成研究成果;撰写研究反思、经验论文。做好结题报告撰写的前期准备工作。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4年7月)
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做好课题材料的归纳、整理、装订成册。积极实践课题研究成果,为学生学习服务。
六、研究的预期成果
1、让学生掌握有效的读题方法,读题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
2、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读题习惯,提高数学成绩。
3、教师在了解学生读题能力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新办法。
4、上一节课题研究展示课,写一篇研究反思、写出一篇经验论文。
怎样培养孩子读题能力 篇7
一、读透教材, 理解并积累数学学科中的术语
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常用于形容人们反复读一本书之后, 便会对其中的含义理解清楚。数学教材也是如此, 况且教材是许多专家和学者经过商讨研究总结出来的, 都是严谨而有代表性的文字, 学生多读教材, 接受数学语言的熏陶, 对于学生形成数学语感以及读题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数学老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读教材, 分析教材, 长期坚持下去, 可以使学生在大脑中积淀一些描述数学题型的语言, 水到渠成的培养了学生的读题能力。除此之外, 老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归纳出一些类型题的模型, 这样在做题时, 学生会很惊喜的发现, 一些从内容看上去大相径庭的题目, 实际上都是一类型的题。这样可以加快做题的速度, 大大提高做题的正确率。
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仔细读题的能力
在学生掌握一些数学学科性的语言之后, 老师则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读题习惯。一位数学家说过, 善于解题的人会用一半的时间来审题, 只用一半的时间来完成解答。可见, 学生将题目理解透彻是正确解题的关键。为了更好地教会学生如何让读题, 老师可以进行亲身示范, 起到良好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在给学生讲解概念或者例题时, 老师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读题的训练。这样不仅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课堂内容, 而且有效地促使学生读题能力的提高。在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时候应注意, 数学语言是高度凝练的, 有时候仅仅是一字之差, 其包含的意义就不同。因此, 在读题时, 学生要学会“咬文嚼字”, 理解透彻。
比如说: (1) 一根长为40米的绳子, 用去了3/4米, 还剩下多少米? (2) 一根长为40米的绳子, 用去了3/4, 还剩下多少米?仅仅一字之差, 答案便是截然不同的。如果学生没有认真读题, 那么很可能便会将这一道简单的题目做错。小学生比较活跃, 在解题时, 大部分的学生不愿意静下心来仔细读题, 显得很毛躁, 甚至对一道题目还一知半解时就急于动笔。因此, 老师应该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 教学生学会读题, 引导学生读题, 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由于小学生没有太多的自我反思能力, 可塑性是很强的, 是老师培养良他们好习惯的重要机会, 只要长期坚持, 学生会自然而然的形成习惯。在做题之前仔细阅读题目, 尽量使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之后降低出错率。
三、学会画图和利用身边的教具, 将抽象的题目化为具体
数学语言精炼而又抽象的特点, 使理解能力薄弱的小学生对于数学题目有了畏惧感。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习惯具体形象的思维, 老师可以利用直观的图画帮助学生来理解问题, 让学生从抽象的问题当中概括出数量关系, 使学生在面对题目时不至于无从着手, 顾此失彼, 而能快速正确筛选出有用的信息, 为正确解答题目迈出关键的一步。对于涉及运算的题目, 老师可以带动学生利用身边的铅笔或是火柴等教具进行操作, 使学生通过自己亲手摆一摆、看一看, 体会其中的数量关系, 深刻理解题目含义。这样学生的思维与动手能力相结合, 不仅有助于学生对问题进一步了解, 还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例如:甲、乙、丙三个人, 他们行走的速度分别为每分钟30米、40米和50米。甲和乙在A地, 丙在B地同时相向而行。A和B地相距1700米, 问多少分钟后丙恰好在甲和乙两人正中间?对于这类题目,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显然是比较困难的。如何将这些难懂的文字让学生容易懂得, 老师可以采用画图的方法, 将枯燥的题目转化为直观的图画, 让学生更快更容易地解答该类题型。由题意画出线段图, 就是把题目的条件、数量关系生动形象的展示在图上, 为进一步读懂提打下基础, 从而直观地从图上看出解题的方法。因此, 将抽象的题目化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读懂题意, 针对一些理解性强的题目是关键而又好用的一招。
读题是高效率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向导, 它不是教学的全部, 但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关键的环节, 可以帮助学生顺利解题。通过对小学数学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在低年级就形成较强的数学读题能力, 对于学生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的促进也有很大作用。而读题能力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 以达到综合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真正认识到数学读题能力的重要性, 循序渐进的采用有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 当然, 数学读题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老师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争取找到更好更实用的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读题能力, 学习效率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高俊芬.多元化、全方位培养小学生应用题读题能力[J].科学大众 (科学教育) , 2013, (10) :78
试谈低年级数学读题能力的培养 篇8
关键词: 低年级 数学读题 能力培养
“为什么有些题目,孩子本来不会做,可我帮他读了一遍,他就会做了?”这是前段时间一位学生家长提出的疑问。
结合多年来在低年级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笔者发现,这种现象很普遍。有些问题学生最终得不到解答或者得到错误的答案,并不是因为不会解决问题,而是因为不会“读题”——不能够将字词很好地“组装”以便弄清楚题目所要表达的意思。不会读题,有可能是不识字,也有可能没有掌握正确的读题方法。
那么,到底怎样增强低年级学生的读题能力呢?笔者结合平时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经验认为,教育工作者应当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读题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题习惯,从而使学生较快地提高数学读题审题的能力。
一、读题由慢到快
笔者在平时教育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急于动笔,在解决问题前只是很迅速地将题目扫了一遍,甚至都没有明确问题是什么。因为未领会题目的意思,经常导致“答非所问”。究其原因,正是因为学生不明白认真审题的重要性,没有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由于一年级学生还没有形成一定的默读能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用手指着读出声音来。读完以后再默看一遍题目,充分理解题目意思后再解决问题。这样做刚开始速度虽然有些慢,但孩子们通过一定时间的练习,速度越来越快,后来就能逐渐达到默读审题。另外,由于部分学生读题时不能很好地断字句,而读题时的“抑扬顿挫”对题目的理解又至关重要,笔者往往在他们读题之后,再加以引导。有时,笔者会要求学生模仿老师的读题节奏和方式。
二、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由于一年级孩子刚刚进入小学,他们读题大多没有什么方法,这就需要老师加强指导。
1.“比较阅读”
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48页第4题时,当学生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以后,笔者让大家试着找一找这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对比阅读”,学生逐渐体会了数学语言的严谨与美妙,也体会到读题时要仔细,稍有疏忽可能就理解成别的意思了。
2.“情境阅读”
除了“比较阅读”外,笔者还尝试着让学生进行“情境阅读”(即到具体情境中阅读)。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28页第5题时,笔者特意准备了两个头饰,让两个孩子扮演母猫和小猫,其他孩子也积极投入其中,有帮他们找条件的,还有帮他们分析问题的。在大家的一起努力下,这道题很快就解决了。
再如,在教学第48页第3题时,笔者让两个学生分角色表演,一个扮演妈妈,一个扮演孩子。全班学生一起努力读题,找有用信息,再解决问题,学生觉得学得很轻松,而且印象深刻。
3.寻找关键词
要很好地理解一句话,就需要寻找这句话的关键字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展联系。所以,学生读题的时候,笔者常常会要求他们试着圈出关键词,进而把握句子的主干。
在一年级起始阶段,笔者常常带领学生“咬文嚼字”。通过这种方式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或句,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意义。如:一年级30人,二年级33人,一年级和二年级共有多少人?二年级比一年级多多少人?在反复读题后,让学生划出关键字(共有、比),并理解求和要用加法、求差要用减法。
当然,不同类型的题目有着不同的阅读方法。比如:在做有大括号和问号的题目时,笔者会引导学生先区分出这两种情境。一种是求几个数的和,另一种是已知两个数的和和其中一个数,求另一个数。不同的情境有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再如:在做表格题时,笔者引导学生先弄清“原来”、“卖出”和“还剩”这几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再根据数据填空。这样做,学生的思路比较清晰,正确率也较高。
三、课外阅读很关键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就决定了数学学习是建立在对生活的实践和体验上,它绝不仅仅局限于数学课本,学生更应该从课外读物中探索更多的知识。
读题其实就是一种交流——是学生与出题者之间的交流。就像学习说话一样,之所以读题不过关,是因为学生进行相关的交流机会太少。课外阅读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缺失。
通过课外阅读,可以丰富孩子的知识体系、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加快孩子的阅读速度等。因此,我们应鼓励孩子多读书、读好书。并且创造机会,与孩子一起读书,或者进行激励学生用心读书的比赛。
低年级的孩子对纯文字型的书可能兴趣不大,我们可以尝试让他们读图文结合的或者有趣味性的书籍,从而促使他们学会主动阅读、主动学习。
比如数学绘本《数学帮帮忙》系列,它的每一本书都会讲述一个发生在孩子身边的故事,由故事中出现的问题自然而然地引入有关数学知识,然后通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怎样才能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 篇9
孩子们学作文的能力差,跟孩子语言能力也有一点的关系,家长平时要多关注孩子说话时候的逻辑性,如果发现不足的话,家长要及时的对孩子进行矫正。这样孩子的作文能力就会加强。
写作文能力差的孩子,家长也可以通过让孩子写一些熟悉的东西,加强孩子的写作能力。比如让孩子写家里面的宠物,写家里面的电器,家具。只要孩子不断的写,自然会取得好的作文成绩。
怎样培养孩子画画? 篇10
从小培养孩子喜欢画画确实有很多好处,但家长切不可急功近利,一味追求效果和像不像,而忽略孩子在绘画过程中能获得的发展。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科学育儿的规律进行施教,特别要注意以下两个原则,否则会欲速则不达还会伤害孩子的绘画兴趣。
1、兴趣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孩子来说这点就更为重要。当孩子自发出绘画的要求时,家长要提供时间及物质条件给予满足。孩子出现一些问题和需要帮助时,家长要冷静思考,给予恰当的引导。如孩子在不适宜画画的地方涂涂抹抹,家长不要一味地指责、训斥,而要看到孩子有绘画的兴趣,及时给他提出要求,以后在什么地方能画,什么地方不能画,并借此机会,给他提供一些纸张和展示作品的场地。在一段时间里,孩子一直不想画了,家长要找一下原因,是因为评价的要求太高,还是没有好的`题材还是其它活动太多,然后适当调整,因势利导,激发起他们的绘画兴趣。孩子绘画这种有益兴趣成为习惯,使他能经常安静地坐下来写写画画,对将来入小学乃至一生习惯于独立思考、构思、想问题都会有好处。
2、多样化的原则
怎样培养孩子读题能力 篇11
【关 键 词】 小学数学;读题能力;数学兴趣;问题转化;培养创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教学中应该以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掌握读题的方法和技巧,并结合具体情境采用不同的策略,有效发展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转化,避开惯性思维的陷阱
读题时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很重要。在练习时,一些学生题目没看完或是看完了不假思索就动笔写答案。读题时不仔细,读完后不思考,光凭自己的经验和直觉。这样的后果是出现思维定式,产生低级错误。
案例一:一根10米长的绳子,第一次用去2米,第二次用去1米,这根绳子短了多少米?
这样一道看似简单的题,做对的学生却寥寥无几,很多学生列出了2+1=3(米),10-3=7(米)这样的算式。感慨之余,对部分做错的学生进行了问询:请问在做这道题时是怎么思考的?
生1:这种类型的题目以前做过,都是先求用去多少,再求剩下多少,我看完已知条件以为这道题也是如此,就没有再看下去。
生2:我没想清楚“短了多少米”是什么意思。
生3:我以为题目给出“10米”这个条件就是要用上去的。
【小结反思】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转化问题”的策略,让学生感受到求“这根绳子短了多少米”就是求“第一次和第二次一共用去多少米”。这样由浅入深地去理解“短”这个字的含义,就不用担心“10米”这个多余条件的干扰。教师及时补充学生知识结构中缺少的环节,让学生轻松越过思维障碍,为学生的读题打开绿色通道。
二、培养整合读题能力,读出关联形成整体建构
低年级学生在读题时往往进行的是“标签式”阅读,只注重几个有“代表性”词语,把问题和类型相联系,套用解题模式,而不会去思考情境中问题的数学意义,不会分析具体的数量关系。
案例二:图书室又买来9本书后,现在有65本。图书室原来有多少本图书?
一些学生列出65+9的算式,究其原因:教材上出现过很多求“原来”的练习题。如器材室借走23个篮球后还剩45个,器材室原来有多少个篮球?这里的“原有”是总数,求总数用“借走的”加“还剩的”,运用加法来计算。所以部分学生看到本题中“原有”这一标签,就不再思考题目的数量关系,直接选择了加法。
【小结反思】 布鲁纳说过:世界上不存在唯一的最优教学程序,只能从学习者的具体情况出发,设计与之相称的理想化程序。教师在引导学生读题时,应该更注重意义的理解,又增加9本后才有65本,所以原来比65本少9本,应该是65-9=56(本)。数学读题不应是机械化套用的过程,而应成为意义化思考、思维提升的过程。
三、培养“互文型”读题能力——读出“蕴含”,捕捉图文中的相关信息
低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象思维占主体,教材大都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学生在解决图文并茂问题的过程中,对图画信息的感知能力明显高于对文字信息的感知能力。他们对事物的表象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往往会忽视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数学读题的最终目的,就是要理清题目中所提供的图画信息或文字信息之间所蕴含的数量关系。这需要学生经历选择信息、分析信息、抽象信息的过程。
案例三:二年级上册第82页有这样一道题:画面上老师抱着两摞书,小朋友们围坐在桌旁,每张桌子坐4位小朋友,共有3张桌子。问题:(1)把24本书分给3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得几本?(2)平均每人分得几本?(如图2)
解决第一个问题,可以不看图,两个已知条件都告之:把24本书分给3个小组,所以每组分得24÷3=8(本)。
解决第二个问题时,少数聪明的学生想到用总共的本数除以小朋友的总人数,通过观察、分析,他们从图中获取了正确的信息,但因此时他们才学过表内乘除法,24÷12这类计算没学过,所以有些学生放弃了这种方法。于是大部分学生想到要运用第一个问题求出来的结果,但因观察比较浅显,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所以思维混乱最终求得24÷8=3(本)。
【小结反思】 在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有序、有目的的观察能力。观察与思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观察的过程中,应自始至终地伴随着思维活动,所以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要求平均每人分得几本,除了要知道每组8本,还要知道每组几个人。通过观察插图得知,这8本是分给一张桌上的4位小朋友,应该是8÷4=2(本)。观察的注意力集中到图中可用的信息上,才能为学生思维的启动打开广阔的天地,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观察力的深刻性和读题的有效性。
总之, 数学语言精确、简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数学题目大多数也是用数学语言来叙述的,只有学会使用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才能真正读懂题目的意思,所以,从低年级开始就应该规范数学语言的教学。
学生学会读题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在小学低年级这样的起始阶段,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读题方法和技巧,同时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运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读题训练。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坚持不懈,学生的读题能力一定会得到相应提高,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和思维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庆余.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马云鹏. 小学数学教学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怎样培养孩子时间观念 篇12
1.多带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感知时间
学龄前我们就应该帮助孩子感受时间和认知时间的意义。
我们可以带孩子去商店挑选一个自己喜欢的闹钟,教孩子认识时间,跟孩子玩计时做事的小游戏,经常让孩子留意时间:告诉孩子做一些事情用了多长时间,或者预计需要多长时间:
“你刚刚玩玩具,玩了十五分钟”
“看一集动画片大约需要半个小时的时间”
“我们刚刚在海洋馆里待了一个小时”……
随着生活经验的累积,孩子对于时间的概念能够得到增强和发展,可以越来越好地把握时间长短。
2.规范作息时间、养成良好的.习惯
有规律地过好每一天,是时间管理的第一步。
良好的作息习惯是孩子形成时间观念的前提,只有把作息时间固定下来,形成习惯,孩子才能对时间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
家长在和孩子协商一致的前提下,制定每日作息表,何时起床、何时出门、何时吃饭、写作业,鼓励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每一项事宜。
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孩子自然会慢慢养成良好的作息、学习习惯,知道什么时间对应做什么事,心中有自己的一杆秤。
3.多让孩子自己把握时间、管理时间
家长事事包办替代,孩子就不会有时间管理能力,也没有主动权,反正事事都有家长的提醒,他就会习惯了听话、被安排。
因此,家长要注意给孩子多一些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让孩子成为自己时间的主人。
在尊重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的同时,家长可以在有需要的时候给予一些建议。在孩子自己管理时间的基础上,家长可以更进一步,帮助他们学习衡量事情的重要程度和紧迫程度,更好地做出时间安排。
怎样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 篇13
由于自己从事教育工作,深知对孩子的教育应从小抓起,尤其明白书籍对孩子的影响。所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买洪恩宝宝看世界、天线宝宝等光碟让孩子看、听,每天睡前都给他讲故事(用手指点读),等孩子会看画报时给孩子订阅《幼儿画报》、《娃娃画报》,还有各种颜色鲜艳的书籍,让孩子从小对书感兴趣,对阅读感兴趣,培养孩子的读书能力。
通过每天晚上用手指点读讲故事,4岁时识字量达500左右,常用字已基本认识,能够独立读书了。所以在幼儿园放学后,除了户外活动,读书就成了主要的休闲活动。每天睡前仍然进行30分的陪读,适时的加了一些交流,让孩子说一说这个故事讲了什么,从中感受做人的道理。
上小学以后,要非常感谢王红老师对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她要求孩子们每天早上阅读30分钟,并要求家长签字。这一行为使我的孩子受益匪浅,因为阅读的习惯的养成靠得是平时点滴的积累。
除了学校教育外,家庭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很重要。为了影响并培养孩子坚持读书的习惯,我和爱人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每天和孩子一起读书。午睡前看十分钟,然后入睡。晚上泡脚的时候是我们一家最幸福的时候,三个人同时坐在沙发上,每人一本书,边泡脚边读书,睡觉之前再互相询问一下,你看了什么,我看了什么,哪部分给了你什么启发等等。
专门为孩子订阅适合儿子读的书有《语文报》、《中国儿童报》、《少年科学报》、《小星星》、《小猕猴》等,还经常带孩子去书店看书,买书。现在家庭藏书已达200多册。
一、硬件
(1)给孩子专门设计书房、书桌、书柜,让孩子有个好的读书环境。
(2)适合孩子读的各种各类家庭藏书已达200多册。
(3)配置电脑并上宽带,增加孩子的阅读量。
(4)藏书:儿子的藏书丰富,从自选的卡通书到家长、老师、学校推荐的各类读物。如《少儿百科全书》、《青少年科学探索百科全书》、《十万个为什么》、《中华五千年》、《历史的天空》、《中国地理图鉴》、《八十天环游地球》、《绿野仙踪》、《柳林风声》、《四大名著》、《铁道游击队》、《城南旧事》、《影响孩子一生的101个故事系列》、《小故事大道理全集》、《淘气包马小跳》、《好玩心理学》、《小学生最喜欢的实验》,以及迪士尼精选系列丛书等等。绘画和故事相结合,童话和百科相呼应,游记和小说相碰撞。儿子在故事中感悟做人的道理,在小说中体验快乐、在童话中领悟真、善、美、假、恶、丑,在名著感受文学的魅力。当然作为一个男孩子,还有数不清的有关汽车、枪、炮类的百科书籍。
二、软件
亲子阅读:
如果读书是一个人事情,那我想也只有当孩子足够大,有足够字认识的基础后。对于小孩子来说,没有一定的自制力,更多需要的是家长的陪伴阅读。由于自己工作和教育有关,所以工作之余也经常可以和同事一起探讨孩子阅读的问题,通过交流,相互学习,起到事半功倍。比如阅读的时间,大家觉得安排在睡前20分钟比较合适,阅读后也可以和孩子开展一些有意义的交流提问,加深孩子对文章的理解,当然父母要适时的引导。慢慢地,孩子就对阅读产生了兴趣,我想这才是我们父母最想看到的。
家庭氛围:我和爱人都明白让孩子多读书的重要性,除了鼓励孩子多读书外,还给儿子创设读书氛围,营造好的环境让孩子读书,我和爱人喜欢睡觉前阅读,儿子受我们的影响也晚上阅读,中午阅读,为了让儿子能坚持天天读书,特设计表格挂在眼前,提醒孩子坚持阅读,直到养成习惯为止。
订阅书刊:每年都要给孩子订阅一些适合儿子的看的书,从《幼儿画报》到《中国儿童报》再到《小星星》、《小猕猴》,这些期刊杂志陪同儿子从幼儿园一直到现在。每当有新书来,儿子总是兴奋地拿起就看,这也是我和爱人感到欣喜的地方。
利用网络、电视等媒体:为扩宽学习渠道,让孩子通过网络欣赏描写细腻、富有韵味的美文,学习一些常用的歇后语和谚语;适时通过有趣味性的网游以开发智力;通过电视点播《百家讲坛》、《走近科学》、《今日说法》等富有知识性、启发性、教育性的栏目,大人
小孩一起观赏、讨论,既开阔了学习的视野,也提高了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
【怎样培养孩子读题能力】推荐阅读:
怎样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11-27
怎样培养孩子的性格07-30
怎样培养孩子时间观念08-17
怎样培养自主自强的孩子08-22
怎样培养孩子的注意力10-18
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习惯05-25
怎样孩子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07-28
家长课堂:怎样培养孩子良好听课习惯?06-29
怎样培养学生写英语的能力12-07
五一劳动节怎样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