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孩子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2024-07-28

怎样孩子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精选12篇)

怎样孩子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篇1

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

孟芷卉

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关系国家的发展强盛、民族的生存未来、社会的文明进步、家庭的和谐稳定,是一项容不得失误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全心投入。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多年的教学工作,我深刻认识到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重要性。

一、教师的表率作用

教师担负着培养教育孩子的神圣使命和历史责任,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这就要求人民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用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世界观武装自己,使自己成为教书育人的楷模.(一)加强道德品质修养

加强教师的道德品质修养,对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至关重要.唐朝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所说的道指的就是做人的道理.总书记指出:‚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老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一个老师如果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得失等方面老出问题,怎么能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广大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特别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因此教师在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必须加强道德品质的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在教书的同时,把做人的道理传授给孩子们,让孩子们在学文化的同时,学习做人的道理.(二)要有一颗仁爱之心

总书记强调:‚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应该是仁师,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教育风格可以各显身手,但爱是永恒的主题。爱心是学生打开知识之门、启迪心智的开始,爱心能够滋润浇开学生美丽的心灵之花。老师的爱,既包括爱岗位、爱学生,也包括爱一切美好的事物。‛一个有爱心的教师,才能真正全身心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工作去。

(三)要有责任心

‚有爱才有责任。好老师应该懂得,选择当老师就选择了责任,就要尽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并把这种责任体现到平凡、普通、细微的教学管理之中.‛总书记的谆谆教诲,让我们懂得作为教师必须有责任心,只有有了责任心,才能做好教书育人工作.二、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是指公众的观念、社会心理趋势、传播媒介的信息影响。孩子在学校学习的是正面教育,而当今各种思潮冲击着整个社会,纯洁的教育内容与复杂的社会生活之间形成强烈的反差,致使孩子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归附的境地,孩子思想的混乱、情绪的波动,社会环境也有一定的责任。

社会风气对孩子心理造成的影响。在社会的转型期,出现了人际关系的复杂化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社会出现的一些不正之风,正在不同程度地污染着单纯的孩子的心灵。而社会上不断滋长的‚一切向钱看‛‚及时行乐‛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潮,严重地妨碍着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社会上强烈的竞争意识也在无形中使孩子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孩子自小过早地承受社会竞争的压力,而压力过重则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社会环境对孩子心理造成的影响。处在信息时代,网络不可避免的成了最广泛的通讯工具。网络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加强管理,正确引导,使之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这就需要全社会齐心协力减少网络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教育的目的在‚教书育人‛,教育不仅要解决知识的传承,还要承担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化的责任。现代社会进入信息社会,社会影响对孩子的教化作用越来越大,社会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教育对于孩子成长和学习的作用更加凸显出来,大力发展孩子的社会教育已成为时代的要求。

当代是充满竞争的时代,也是容易导致心理障碍的时代。孩子是祖国的未来,要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就务必要加强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务必关心和爱护他们,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其健康成长。

三、家庭的示范作用

孩子最早接触的环境就是家庭。家庭环境的各种因素对孩子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家庭是孩子生活时间最长的环境,充分的时间可以使孩子与家长朝夕相处在一起,接触机会多,影响面广泛。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素质、人格、举止言谈、生活方式、教育态度等等都有意或无意地影响着孩子,长时间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对孩子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以及行为习惯的形成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其道德品质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

(二)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孩子的最亲密的社会生活群体,家长与孩子之间具有血统的亲密情感。在这个集体中,家长对孩子的成长倾注了极大的关心和爱抚,这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坚实基础。缺少父母之爱的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就会经常处于紧张忧虑之中,这将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发展。

(三)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父母的言行、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气氛、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孩子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等方面来实现的。

因此家庭的示范作用对孩子的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影响是巨大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作为父母不仅要承担抚养子女的责任,而且更要承担教育的责任,应该高度重视孩子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掌握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从小抓起,从细微入手,逐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

综上所述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艰辛付出,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把孩子们培养成有道德、有文化的、合格的一代共产主义接班人,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奠定强大的人才基础和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怎样孩子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篇2

一、课前预习的品质

课前预习是上好课的基础和前提。通过课前预习能够使我们提前弄清新课的重点难点, 知道哪些地方容易, 哪些地方难, 使听课变得更有针对性, 注意力更集中, 从而提高了听课效率。

预习课本时, 要准备一张纸、一支笔, 将课本中的关键词语、产生的疑问和需要思考的问题随手记下。对定义、公理、公式、法则等, 可以在纸上进行简单的复述。重点知识可在课本上批、划、圈、点。这样做, 不但有助于理解课文, 还能帮助我们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听讲, 有重点地听讲。预习可以培养我们的自学能力, 形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二、认真听讲的品质

上课专心听讲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 是学习的中心环节。预习时, 我们只对所要学的教材内容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不一定都已熟透理解和消化吸收。因此有必要对预习时所做的标记和批注, 结合老师的讲授, 进一步体会内容, 从而掌握重点、关键, 解决预习中的疑难问题。

专心听讲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注意看, 就是上课要注意观察。观察老师板书的过程、内容, 例题的特点, 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二是注意听, 尤其是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 老师讲课的语言具有连贯性。如果上课不注意听讲, 丢掉了一部分内容甚至一句话, 就可能影响到对整节课内容的理解, 影响听课的效果。三是记, 就是要勤做笔记。做笔记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上课时及时的将一些重点、难点、易错点, 以及老师所补充的一些内容记录下来, 有助于将知识简化、深化和系统化。并且在复习时一拿出笔记本就做到心中有数, 从而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求异和质疑的品质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 是我们学习的内驱力, 是我们探索和创新的源头。主要是指养成思考的习惯, 学会思考的方法。独立思考是学习数学必须具备的能力, 同学们在学习时, 要边听 (课) 边想, 边看 (书) 边想, 边做 (题) 边想。

怎样孩子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篇3

一、学会感恩

心怀感恩,珍惜拥有,是感恩教育的精髓。一个不知足的、贪得无厌的人,常常会觉得一切都不够:有八缺二、有九缺一……怎么能够感恩?反之,知足的人常常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1. 感恩——身边的人、事、物。曾经看过一篇文章:一位妈妈每天都在晚上固定时间打电话给住校的女儿,女儿觉得很不耐烦,告诉同室的同学说:“真希望不要每天接到我妈妈的电话。”没想到那一年的中秋,她的妈妈在一次车祸中去世了。从此,每到晚上九点半,女生就会在宿舍里走来走去,期待一个永远也不会响的电话。

可以引导学生想想:是不是对身边的人熟不拘礼?处在顺境中觉得理所当然?不珍惜随手可得的物品?其实,感恩不须好高骛远,而是在每个当下,善待身边的人、事、物,珍惜所有。

2. 感恩——良知。良知有两种。一是对智慧有帮助有朋友,例如学习中有问题,他可以教你解决的方法;人际关系有问题,他可以提供意见;情感、人生路上遭遇挫折,他愿意静心倾听,并守口如瓶。还有一种属于“良药苦口,忠言逆耳”类型,有时候会讲一些不中听的话,目的是引导你向善。

3. 感恩——逆境。没有经历苦难,人生的获得也就少。遇到困难时,可以选择面对,面对虽然艰苦,纵使解决不了,也比较没有遗憾。让孩子在生活中吃一点苦、经受些磨难,会更好地成长。

4. 感恩——天地。人要敬天爱地,才能和乐地生活在天地之间。因此,环保教育应列为优先,教导孩子从随身携带环保杯、环保碗筷,节省水电做起,进而懂得爱自己、爱他人、爱天地、爱生命。

二、学会尊重

尊重是谦卑、是智慧;放纵是冷漠、是私心。台湾的证严上人说过:“微尘人生,奈米良能。”意思是:当一个人能够尊重他人,就表示他肯缩小自己,小到不会碍到人家的眼睛、小到看不见。就像细菌看不见,却无所不在;正因为无所不在,最具影响力。

具体而言,就是教育孩子——

1. 尊重从事卑微工作者或学识能力不如自己者。很多人对于阶级比自己高或学识能力比自己好的人,就会毕恭毕敬;对从事卑微工作者或学识能力不如自己者,就会显露出高傲的心态。

一个真正高尚的人,会去尊重所有的人,对于弱者,会懂得以同情心来对待他们。

2. 尊重不同声音、不同见解的人。如果人与人之间都是我对你错,自然会产生摩擦:身体摩擦多了会受伤,心摩擦多了会存在许多芥蒂。学习尊重不同的声音和意见,可以减少很多问题的产生。

3. 尊重少数,服从多数,以小我来成就大我。民主与法治,就是一种尊重的教育——多数要尊重少数。但是这个简单的观念,往往一遇到选举就可能会出现错误示范——多数漠视少数的声音、少数则大声去抗争。

要提醒家长注意的是“尊重不等于放纵”——尊重是谦卑、是智慧;放纵是冷漠、是私心。

家长对孩子放纵是私心,因为舍不得孩子吃苦,什么都帮孩子做好,甚至孩子在学校出了问题,还要出面“挺他”。老师对学生放纵是冷漠,由于家长说不能打、不能骂,就干脆放任不管。

每个人都希望被接受、被尊重,因此,我们应该要反求诸己,先去尊重、爱与接纳别人。

三、学会爱

自诩为充满爱的海绵垫,而不是拒绝爱的水泥地。如果水代表爱,心要像海绵一样,将源源不断的水通通吸住,使我们成为一个充满爱的海绵垫,而不是拒绝爱的水泥地。

“爱”有自爱、小爱与大爱。自爱是让自己变得可爱——给孩子爱的教育,是让他先学会自爱、学会当一个可爱的人,他才会获得别人的喜爱,也才有能力去爱别人。小爱是心量狭小、有私心的爱。大爱是心胸宽广、不求回报、没有分别心的爱。如果从小教育孩子自爱,并让他懂得付出大爱,那么他或许会有较多的正能量,会正确处理人世间的小爱。

感恩不是口说而是真心;谦卑不是自卑,而是自在;慈悲不是口号而是行动。希望感恩、尊重、爱可以充满在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之中,成为教育的主流。

家庭教育,任重道远。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必须讲究方法,同时持之以恒,这样才能收获幸福。

孩子从小应培养的五种良好品质 篇4

(一)信任

对他人有基本的信任是人际交往的基础,也是其他品质特性得以发挥的基础。如果孩子对他人没有信任,那么他在自信心的形成和与他人建立交往关系过程中就会遇到很多困难,也会体验到很多痛苦。

培养孩子对人的信任感,可以从日常的小事做起。例如,搂抱孩子的时候让他有强烈的安全感,让他对周围陌生的世界产生信任,从而让他渐渐地在内心建立起对人的信任。

对小婴儿来说,让他产生信任感的最好方法就是满足他的基本需求,饿了就给他奶吃,尿了就换尿布,烦了就抱起来走走。还有,经常跟他说话、给他唱歌,用眼神跟他交流,告诉他“宝宝,妈妈爱你”。总之,不要忽略婴儿的需求,也就是不要让他对这个陌生的世界产生恐惧感,让他在一个舒服、安心的环境里建立起基本的信任。

对幼儿来说,建立信任感的有效方法就是多给他一些关注。很难相信,在一个冷漠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会信任他人。随着孩子身体和智力的发育,他已经不满足于吃、喝、换尿布这些事情,他开始产生独立的思想和行为。父母要对孩子的情绪变化多给予关注。孩子的性格各异。如果父母的行为模式符合他们的性格特点,他们对父母的信任就会多一些,表现出来就是对父母的依恋多一些,反之亦然。举例说,有的孩子喜欢安静,如果父母总是给予他过多的刺激,每天让他做很多运动,会引起他的厌烦。所以,首先你要了解孩子的气质类型,让他感到你很了解他,给他最想要的东西,才能让他对你产生信任。

(二)耐心

那些耐性好、忍受力好的孩子获得成功的机会要比其他孩子多。

怎样才能让孩子成为一个做事长久、有耐心的人呢?首先,父母要切记自己是孩子的榜样,单纯的孩子还没建立自己的行为模式,他是一个默默的`观察者,今天父母做事的习惯就是明天他做事的标准。如果父母做事无规律,一会儿扫地,一会儿洗碗,还没有放下扫把就去拿抹布,你能期待孩子做事井井有条吗?

你还可以通过和孩子交谈帮助孩子认识问题,培养耐心。幼儿虽然不能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但已经能明白你表达的意思。如果孩子因为搭不好积木而发脾气,把积木扔掉。作为父母你可以跟他谈谈,告诉他你知道积木搭不起来他很不高兴,但是把积木扔掉也解决不了问题。不要认为和孩子交流没有意义,其实他能听懂,至少他会知道自己这样做是不对的。这样做的效果比你为孩子的坏脾气生闷气,或者责怪他好多了。

孩子还没有建立时间观念,因此让他们学会耐心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比如说,你正在收拾乱七八糟的玩具,孩子却要出去玩,这个时候你不要说“等10分钟”。你要告诉他“等我把玩具全部放到玩具箱才出去”。孩子会看着你把玩具一个个放到箱子里,而不是缠着你要出去玩。

(三)责任感

做一件事情有始有终是责任感的基本体现。事实上,在你还没有察觉时,孩子已经开始观察和学习责任感了。记不记得1岁左右的孩子把奶瓶摔到地上,妈妈捡起来递给他,然后再摔——再捡——再摔——再捡。那个小小人儿在这个看似恼人的游戏中学习责任感。这样说很多人都不相信,在摔和捡的重复过程中,他开始对原因和结果这两者的关系有模糊的理解,认识到奶瓶掉到地上是他摔的结果。既然这么小的孩子可以了解行为和结果的关系,那么父母可以适当地培养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从而让他们意识到责任感的问题。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可以从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入手。很多妈妈认为孩子会越帮越忙,自己5分钟能做好的事情,孩子半个小时都做不好,所以不让孩子做事情。其实你不妨变通一下。如果时间特别紧张的话,可以选择让孩子做最简单的事情,其他的事情你自己做。但是,如果不想要一个没有责任心的孩子,就千万不要做一个万事包办的妈妈。孩子小的时候,可以让他把小纸头递给爸爸,大一些时让他收拾自己的玩具。这些都是小事,但对培养孩子责任感起的作用不可忽视。

(四)自信心

通过学习独立行为,孩子逐渐变得非常有主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为自己寻找一个合理的理由。一个充满自信的人通常不需要别人的肯定,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充分的理由。

同样,让孩子建立自信心最好的途径就是让他独立完成适合其年龄特点的一些事情。1岁左右的孩子,让他自己学习用勺子吃饭,再大一点让他自己穿鞋子。注意刚开始尽量让他做简单的事情,孩子做不好太复杂的事情,连续的挫折会打击孩子的自信。让孩子练习自己穿鞋子时,给他穿带粘贴扣的鞋子,因为系带子太复杂了,他可能掌握不了。到了合适的年龄,试着让孩子为自己的事情做决定。比如说吃冰淇淋,你可以让他自己选择是吃巧克力口味的还是吃草莓口味的,让他从小事开始为自己作主。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不要让自己成为孩子成长的障碍。孩子小时非常依赖父母,等他逐渐长大,父母要一步步放开约束,让他为自己作主。要允许孩子犯错误。如果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犯错误,那说明父母管得太死,他根本没有尝试的机会。所以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要像放风筝一样,逐渐放松手中的线,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

(五)知觉他人的感受

知觉他人的感受是建立良好社交关系的基础。拥有成功人际关系的关键是了解他人的感受,然后做出适当的回应。3岁以前的孩子不会顾及他人的感受,他们只能从自身出发感受世界。如:一个2岁的男孩打了同伴的头,父母不应该太过于责备他,因为他不知道同伴会感到痛,而这又是因为他自己感受不到被打头的痛苦,理所当然也不知道别人的感受。

虽然孩子还没有知觉他人感受的能力,但父母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这种感受。就像上面的那个例子,父母可以这样告诉打人的孩子:“如果他打你的头,是不是很痛呀?”或者“你忘记了,上次小明打你,很痛,你都哭了。”通过自身的感受来理解他人的感受,这样比较容易被孩子接受。另外,遇到类似的情况,父母可以重复讲述他人的感受给他听,慢慢地他就会了解别人的感受了。

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5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步骤/方法

1.主动学习的习惯

别人不督促能主动学习,一学习就要求自己立刻进入状态,力求高效率的利用每一分钟学习时间。要有意识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用于学习,并能坚持始终。

2.及时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习惯

要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把每个规定的学习时间分成若干时间段,根据学习内容,为每个时间段规定具体的学习任务,并要求自己必须在一个时间段内完成一个具体的学习任务。这样做,可以减少乃至避免学习时走神或注意力涣散的情况,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在完成每个具体学习任务后,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使自己愉快地投入到下一时间段的学习中去。

3.各学科全面发展,不偏科的习惯

现代社会迫切需要的是发展全面的复合型人才,所以要求中学生要全面发展,不能偏科。这就要求中学生对自己不喜欢的学科更要努力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提高兴趣。对不喜欢的学科或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科,可以适当降低标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经过努力完全可以实现的初期目标、中期目标、远期目标,然后要求自己去完成。这是克服偏科现象的有效方法。

4.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上学习效率,有助于培养自学能力。预习时应对要学的内容,认真研读,理解并应用预习提示、查阅工具书或有关资料进行学习,对有关问题加以认真思考,把不懂的问题做好标记,以便课上有重点地去听、去学、去练。5.认真听课的习惯

上课时,老师不仅用语言传递信息,还会用动作、表情传递信息,用眼神与学生交流。因此,中学生上课必须盯着老师听,跟着老师想,调动所有感觉器官参与学习。能否调动所有感觉器官学习,是学习效率高低的关键性因素。上课要做到情绪饱满,精力集中;抓住重点,弄清关键;主动参与,思考分析;大胆发言,展示思维。6.上课主动回答问题的习惯

中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上要认真思考每一个问题,积极回答问题可以促进思考,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创新意识的勃发。回答问题要主动,起立迅速,声音宏亮,表述清楚。

7.阶段复习的习惯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形成单元、章节知识结构,在大脑中勾画图式。这是使知识系统化,牢固掌握知识,形成学科能力的重要一环。

8.多思、善问、大胆质疑的习惯

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家庭学习习惯 篇6

王忠诚

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个人成长的道路.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在很大程度上是在青少年时期形成的.作为家长,应充分认识到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就其学习的习惯培养来说,一年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开端,确切地说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前三个月最为重要.现在,正是一年级孩子的家庭学习习惯开始形成的时候,家长要非常重视这一习惯培养的关键期,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家庭学习习惯.要培养一年级孩子良好的家庭学习习惯,家长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做起:

1,帮助孩子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六七岁的孩子,还不知道怎么去合理地安排,利用时间,一遇到他们喜欢的事,就不会有时间的观念了.所以,家长要针对孩子平时的生活习惯,帮助他们制定出一个合理的作息时间表,让孩子有一个比较明确,又相对固定的活动,娱乐,学习,休息的时间.孩子习惯养成后,就会使生活规律化,对其今后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多的益处.2,重视作业的质量与速度.孩子在学习时间内,必须让他专心学习,认真完成回家作业,发现孩子作业质量不好,就要及时提醒,特别是在孩子书写不认真的时候,应让他重写.作业时,要他做到写字姿势正确,字迹端正,既要做正确,又要有速度;朗读要正确,连贯,声音响亮.孩子作业完成得好,或者有进步,家长要及时的表扬和鼓励.正面教育,对一年级孩子来说是特别重要的,打骂只会起到相反有效果.3,让孩子独立解决学习上的问题.孩子学习上有困难请求家长帮助时,家长不能置之不理或敷衍了事,应用热情的语言鼓励孩子自己“试一试”,让他从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孩子实在无法独立解决时,也不能包办代替,而要一步一步地耐心启发,使他能在你机智而不露痕迹的引导下,觉得是靠他自己的力量完成的,让他尝到胜利的甘甜,对自己增加信心,勇敢地迎接下一个问题的挑战.同时,也要鼓励孩子去向教师请教,养成向别人学习的习惯,对孩子的今后学习会有很大帮助的.4,要让孩子从小事做起.良好的习惯大多表现在日常生活的各种细节小事上.孩子活动后,要让他养成自觉整理器械的习惯;做完作业后,要让他自己收拾用具,整理书包,准备好第二天需要的学习用具.我们讲的孩子做事认真,就体现在他不丢三落四,做事有条理,观察细致等方面.这些习惯的养成,会使他的学习更具条理性,思维更具逻辑性.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家长既要有耐心与恒心,更重要的是要做到以身作则.当孩子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后,那是他一生的财富,家长也会在从中受益不少.现在你的孩子就是没有养成回家首先完成作业的习惯.我的孩子原来也没有这个习惯.首先,我给他讲回家先做作业的道理,连续讲了好几次.后来,偶而违反,我制定了惩罚措施.结果纠正了那个坏习惯.我想.你可以先给他二周的时间,要求他回家以后必须先做作业.开始可能有些困难.但必须要坚持.两周后,如果还没有养成,就要有轻微的惩罚措施了.一、如何能够使孩子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孩子的睡眠习惯是受环境影响的,有的孩子让抱着睡,这一定是家长培养而成的,而晚睡晚起往往是跟随大人晚睡的习惯造成。要纠正这种现象,首先要培养孩子放到床上能自己入睡的好习惯。例如家长不要在孩子睡前,把他抱在怀里,一边拍,一边嘴里哼着曲调,在房间里来回走动;家长也不要把孩子搂在自己被窝里,让孩子含着东西或吃着被子角睡,这些都是不良习惯。长此以往,孩子非要在这些条件下才能入睡,如不依他,孩子便拒睡,使家长为了小孩睡眠问题,搞得十分疲劳。

要培养孩子按时入睡的习惯。到了睡觉时间,要给他创造一个睡眠环境,如保持室内光线柔和舒适安静,不要大声吵闹,睡前不要过分逗弄孩子,不要让他太兴奋,也不要讲惊险恐怖的故事,上床前让孩子解好小便。如果孩子一时睡不着,不要吓唬他。否则,会使孩子睡不好。再则,要培养孩子按时起床的习惯。如果孩子晚上睡得早,有了充足的睡眠时间,第二天早晨是容易被唤醒的。家长不要因为看电视或忙于其他事情,使孩子不按时睡觉,这很难养成良好的习惯。家长早上不要睡懒觉或在被窝里与孩子逗玩,让孩子在床上吃早点等,这些无形之中会养成孩子懒床的坏习惯。

所以讲,一旦孩子有了规则的睡眠习惯,就要保持这种习惯,不要轻易变动。

二、如何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有益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可减少一些皮肤病,寄生虫病,胃肠道疾病,传染病的发生。

孩子只要能够着自来水管时,应在大人的照看下,让他在自来水管下自己将脸、耳后、颈部、手腕等处洗干净。要让孩子养成早晚洗手洗脸,外出回家、吃东西前均洗手的习惯。要教育孩子饭前、便后主动洗手,弄脏手、脸后随时洗净。孩子两岁时,开始用凉开水漱口,三至四岁时让其饭后漱口,开始学刷牙,早晚各一次。一定要教会孩子正确的刷牙方式。大多数孩子都比较喜欢洗澡,孩子不习惯时,可先让其拍水,待熟悉后再下水。大人帮助其洗澡时,动作应轻柔、敏捷,三四岁的孩子应学会让其在洗时自己用毛巾或手擦前胸、胳膊、腿。睡觉前养成洗脚的习惯。四五岁的孩子就应在大人的帮助下洗脚了。夏天应天天洗澡、换衣,其他季节也应定期洗澡、洗头,勤换内衣裤。

要给孩子勤理发,勤剪指(趾)甲。孩子的头发以整洁、大方为宜。指甲长了,藏污纳垢,很不卫生,也容易抓伤皮肤,大些的孩子家长应教会其自己修剪。

还有一个小细节-“擦鼻涕”。大人给孩子擦鼻涕时,动作要轻,以免引起孩子的反感。一岁半的孩子家长应提醒他用手帕擦鼻涕。二三岁的孩子就应自己学会随时用手帕擦鼻涕。总之,如果家长应勤督促、多指导,多用语言鼓励孩子,一定会使孩子逐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

“给孩子吃什么,怎么吃?”这个令许多家长头疼的问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为给孩子怎么吃直接影响宝宝的正常发育和他们成人后的健康状况.是良好生活习惯形成的重要一环。我个人以为,以下各种方法能够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1、定时定量定点吃饭

对每人来讲,一日三餐定时,就能够形成固定的饮食规律。对孩子按时定量吃饭,使两餐间隔时间在4-6小时,这正是肠胃对食物有效的消化,吸收和胃排空的时间,保证充分足够地消化吸收营养和保持旺盛的食欲。

根据孩子的食量给予适量的饭菜,并坚持要求他们顿顿吃完。千万不能一味要求孩子吃多,更不能依着孩子爱吃多少就吃多少,一顿饱一顿饥,然后用零食填补,这会影响下一顿的食欲。同时会养成任性浪费的不良习惯!

定点吃饭,养成习惯。这需要从小开始。孩子几个月大的时候可以让他坐在童车里,放在固定的地点喂, 再大一点就可以在大椅子上放小凳子垫高,或在给孩子准备一张可调高度的吧台椅,让孩子上餐桌与大人共同进餐。

不管哪种方式,都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固定的用餐地点, 而且要让孩子在吃完自己的饭菜才能离开座位,这样坚持要求,持之以恒,孩子就会形成吃饭时间一到就去找餐椅的意识和习惯,而不致养成追到哪儿喂到哪儿的不良习惯.2.教育孩子不要偏食

孩子偏食的原因既有身体的因素,如消化不良或食物过敏反应等,但更多的是环境的和心理的因素,比如,某些家长自身的偏食影响,某种食物过多连续吃形成厌恶反应,或家长限制孩子吃某种食物而造成孩子的不愉快体验并予以拒绝等。因此家长应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做到:要有意识地用语言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如“今天的拌黄瓜真好吃,又鲜又脆”,或“我最喜欢吃肉园了,真香”等等,从此激起孩子的兴趣和食欲。

抓住孩子的心理特点,用游戏的方法激发孩子去尝不太吃的食物,如“我们来当小白兔吧,小兔最爱吃青菜萝卜了”,“看谁先让小鱼到嘴边池塘里”,对越小的孩子, 这种方式便越奏效。

特别注意不要用欺蒙哄骗或强制性方法让孩子吃某种食物,这是会加深孩子对这种食物的反感,不如暂时放一马,停一餐,待他肚子饿了,情绪愉快了,再引导他进食。

3.让宝宝孩子自己吃!

孩子不是天生就有依赖性的,每一个孩子在七八个月时就有自己拿勺子“吃饭”的欲望,尽量地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不要因孩子吃不好而去限制、指责他。同时,可以提供一些条件和帮助:比如给孩子围上围兜以防弄脏衣服,在地上铺一张塑料纸任孩子漏撒,洗净孩子的手让他去抓,同时还要注意教孩子用餐具的正确方法, 指导孩子学习怎样不会把饭粒撒落在地。

创造宽松愉快的进餐气氛也是培养孩子良好饮食的一个方法。一个整洁有序,愉快安静的进餐环境,可以使孩子保持良好的进餐情绪,让孩子感受进餐时的快乐气氛,进餐时播放一些优美动听的音乐是有益于消化的。最应注意的是,无论遇到什么事,都尽可能地避免在餐桌上批评, 训斥孩子或对孩子进行严重的说教,这会破坏愉快的进餐气氛,既降低孩子的食欲又不利孩子的身心健康,教育也不一定有效,反而得不偿失。

家长只要坚持让孩子独立吃饭,好好吃饭的要求,动点脑筋, 利用现有资源创造游戏气氛,持之以恒正面鼓励,不断强化,就会使孩子养成进餐的良好习惯。

4.慎选零食和饮料

对于各类零食,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 一是零食确实能给孩子带来快乐和高兴,调整孩子的味觉感受,二则现在的零食越来越丰富,精美,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可以作为辅助食物,适时适量地给孩子吃一点是可以的,也是必需的。值得注意的是:不要吃得太多,也不要在饭前吃,更不能饭不吃,零食补。不要养成以饮料代水代汤的习惯。因为饮料中过多的糖,糖精及化学添加剂都会对胃产生不良刺激,并妨碍孩子对白开水的补充, 所以一定要慎吃,少吃。

四、如何培养孩子自立的好习惯?

要自立首先应从生活自理开始。生活自理是培养孩子自立能力的开始。我的原则是孩子能做的事情就让她自己做。孩子自己会穿衣服了,我们就一定不要去帮孩子穿衣服;孩子会自行大小便了,那么,这件事情我们就不再去管。这件事只要孩子能做了,我们就让孩子去做,决不提供没必要的帮忙和代劳。同时,让孩子承担相应的责任, 鼓励孩子尝试适合他们年龄的事情。就是说到了某个年龄,我们就应该让孩子学习相应的能力,比如三四岁的时候,我们让孩子学着穿袜子、穿衣服、洗手帕等,到了十来岁的时候,我们让孩子学着收拾房间、洗衣服、做一些简单的饭菜等。同时有要鼓励孩子多作尝试,孩子想做的事情,不要随便的禁止。比如孩子对电路感兴趣,那么在确保孩子懂得安全用电的常识后,我们可以鼓励孩子进行各种尝试。当孩子获得某种能力后,我们就让孩子承担相应的责任。例如在以后生活中,孩子喜欢动手,我们就让孩子负责电器之类的维修,孩子喜欢书法,我们就让孩子写春联;孩子喜欢音乐,我们就让孩子写一首“家歌”等。

怎样孩子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篇7

优秀的道德品质不会自发地形成, 它需要精心地培养和灌输。学校的道德教育是根据教育目标———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而提出来的, 这种教育如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 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活动规律。

一、注意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所引起的内心体验, 是推动人产生道德行为或制止不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这种情感应包括:爱国主义情感、国际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等, 这些情感往往是交叉的、综合的。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 教师需从情感产生的三种形式入手。

1.直觉的情绪体验。

学生产生某种道德情感有些时候是由于某种情境的感知而产生的。因为是直觉的, 所以对情境的感知产生了积极或消极的情绪体验, 而这种体验所涉及的道德标准往往不十分清楚, 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能及时地把握机会, 对情境加以分析, 在思想上进行引导, 使学生对情境产生正确的感知, 从而形成积极向上正确的情绪, 作为道德行为的定向。

2. 和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

学生常常会建立想象, 通过形象而发生作用产生一种情感。如, 从岳飞、文天祥这些历史人物身上, 从周总理这些领袖或英雄身上, 产生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爱人民的情感。通过这些形象体现社会道德规范和要求, 使人更好地理解社会道德规范。道德形象起到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过渡的作用。

基于具体的道德形象可以引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这一作用, 作为教师, 特别是班主任, 应在日常教学中多渗透这种形象教育。可以为学生讲述一些优秀的知识分子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 拒绝国外重金挽留, 回来报效祖国的感人壮举;讲述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了人民的利益不顾个人安危勇斗歹徒的英雄行为;也可以让学生观看《话说长江》等爱国主义教育的电视节目,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3. 从道德情感上升到道德理论的情绪体验。

在产生了丰富的道德情感之后, 随着学生自身道德认知的加深, 人生观的建立, 学生将意识上升到道德理论, 形成更高级的情感。教师可以利用这种比较持久而富有强大推动力的情感使学生从理论上意识到个人与祖国的关系和对祖国应承担的义务, 意识到自己对社会应担负的责任, 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召开主题班会, 对身边的道德现象进行分析讨论, 提出自己的见解, 在对实际问题的再认识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道德理论水平。

从以上三点中可以看出,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应注重理论认知和具体形象教育相结合的方式, 既加强学生的道德认知, 丰富其道德观念, 又要充分利用实际生活中的艺术作品、人物形象等实在的例子感染、升华学生的道德情感, 从爱父母、爱家乡、爱国旗等基础情感培养, 慢慢上升到对祖国应担负的责任, 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等和高级道德理论相联系的情感。

除此之外, 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 注意消除在道德品质形成时所出现的情绪障碍, 使学生始终在积极、向上的心理情绪下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道德行为的培养

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离开了道德行为只能说明完成了一半, 当学生懂得和学会了道德行为准则、道德理念, 形成了积极的道德情感后, 还有是否以之为指导和动力付诸于行动的问题, 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道德行为加以训练。

1.增强道德意志的训练。

学生是否具备坚强的道德意志, 直接关系到他是否可以为了实现道德要求, 战胜利己的动机而实施道德行为, 所以,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可以创设一些较为困难的情境, 组织学生行为练习。如, 学生面对一些不良现象, 不敢揭发, 不敢制止, 教师就可以班会的形式假设某种情境, 让学生参加分析、练习, 教师给予指导鼓励等方式逐步训练。

又因为学生各不相同, 意志力的薄弱环节也各不相同, 教师应针对不同类型学生, 采取不同的训练措施。如, 有的要从培养自觉性、目的性着手;有的要从提高积极性、培养控制力着手;有的要不断鼓励他的奋发精神……只有使学生具有了坚强的道德意志才可以逐步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2.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学生的主业是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其建立自信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必要基础。

学生在学习的初期往往都会有很好的愿望, 树立了信心, 但是, 随着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 遭受挫折, 信心就会逐渐减退, 影响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甚至会使学生产生放弃的想法。这种情况在毕业年级的一部分成绩中后的学生中常常出现, 要引起教师的注意, 尽快想办法帮助学生走出低谷, 建立自信。

我所任教的班上有一个女孩子, 在高中前两年的学习中十分用功, 但是因为思维速度等原因, 理科成绩始终不理想, 处于中等水平。进入高三后, 她在理科学习上非常努力, 课上认真听讲, 课下加强提问, 和教师交流。可是第一次月考她的理科成绩毫无起色, 她十分伤心。我和她谈话时, 肯定了她勇于发问的学法, 并鼓励她一次没考好不能说明什么, 要继续努力。终于, 她逐渐摆脱了伤心, 又投入了紧张的学习。然而, 第二次月考她仍然没有太大进步, 这一次, 她遭受了很大的打击, 不再问问题, 甚至连作业也开始拖拉。我和她做了一次长谈, 帮她分析了理科学习存在的问题, 包括她的学习方法问题和薄弱环节。我还和她一起对学习时间的安排进行了调整, 重新制定了计划, 并告诉她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成绩的提高不是一两天的工夫, 只要方法得当, 勤奋努力, 就一定会有所收获。她又重新燃起了希望, 开始新的奋斗, 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利用一切机会, 帮她建立信心。每次月考、统考、模拟考后我都鼓励她, 帮她分析总结;平时教学中找机会对她给予肯定, 帮她建立信心。终于, 她的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

教育心理学理论中, 特别强调学习兴趣、学习动力的作用。在学习心理上, 没有自信心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形成懈怠、放弃的效果。特别在毕业年级, 教师应抓住一切机会对这些学生加以肯定, 给予鼓励, 并在学法上进行指导, 使其建立起自信的良好学习心理, 获取学习的成功。

3. 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还需消除坏习惯。

道德行为的形成多数时候需要根据给予学生良好的榜样所重复的某种简单行为, 并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练习, 在练习中应注意及时消除坏的行为习惯。消除坏习惯, 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到坏习惯的害处, 其次还需辅助一些适当的措施, 如合理的奖惩、活动替代法、矛盾反应法等, 使学生于理论上认清坏习惯的本质, 在行为上加以避免。

行为习惯是属于整个道德品质的组成部分, 是与道德动机的教育相结合的。只有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才可以说具有了优秀的道德品质。教师不应只教授学生知识, 还要教学生做人, 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而只有遵循教育心理学原理才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专家评介:

吴春燕老师在工作中, 始终把“师德的表率, 育人的模范, 教学的专家”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 潜心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各地课改经验, 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觉悟和专业化发展水平, 并将所学的理论灵活地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她和周围同事团结合作, 敬业爱生, 以身作则, 注意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 具有较高尚的师德。

她多次代表学校在各级教学现场会上进行展示汇报, 参加市、区级教学比赛获得一、二等奖, 参加市、区级说课做课活动获得各级各类奖项。

怎样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篇8

【分类号】G611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累。” 既然好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的成长如此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养成孩子的良好习惯呢?

一、在日常生活中及时引导,反复练习

良好的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生活里逐渐养成的,它贯穿于孩子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父母应善于抓住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适时地培养孩子的各种习惯。如:在人来送往中,教孩子使用礼貌用语“你好、请、谢谢、对不起、不客气”等,孩子就能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中,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就能养成勤快的好习惯;在公共场所中,教孩子自觉遵守规则,孩子就能养成有公德心的好习惯等等。

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家庭是培养习惯的学校,父母是培养习惯的老师。孩子出生后接触的第一环境是家庭,家庭教育的好环直接影响孩子习惯的形成。幼儿认识肤浅,判断能力差,缺乏独立性,心理活动带有暗示性和模仿性。中国有句古语叫“上行下效”,如果父母有不好的行为习惯,要想让孩子养成好习惯是不可能的。例如有个小朋友,他爷爷来接他,他对老师说“老师,老头子来接我了。”事后经了解才知道,他妈妈背后就是这样喊他爷爷的。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所以,做家长的要有健康向上的人格,生活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孩子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当我们张口要说粗话时,当我们在公共汽车上给人让座时……请记住有双小眼睛在看着你。你遇到困难时的态度无意中被孩子效仿,你与人交往的原则被孩子借鉴,¨¨¨

马卡连柯说得好:“你们(父母)自身的行为在教育中具有决定意义。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孩子谈话,或教导孩子,命令孩子的时候,才是教育孩子。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当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在教育着孩子。”

三、顺应天性,科学施教

教育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家长或老师很想教育好孩子,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但往往事与愿违,这与教育方法不当有关。例如有的父母很想教育孩子孝敬老人,但由于爱子心切,吃任孩子挑,钱任孩子花,结果导致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自私任性的坏习惯,怎么还谈得上孝敬老人呢?再如,对于孩子身上的不良习惯一味地指责、批评,结果不但没改正孩子的不良习惯,还使此习惯得到消极强化。其实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就是要把孩子本来不自觉的行为,转化为有意识有自觉地行为,这就要求父母细致地观察孩子,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孩子的特点选用适当的教育方法,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教育中,家长不妨选用下面几种方法。

(一)游戏法。鲁迅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游戏能给幼儿带来欢乐和满足,通过游戏,萌发幼儿健康的情感,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寓教于乐,幼儿容易接受。比如在培养两三岁的孩子玩完玩具后把玩具放回原处的习惯,开始训练时,家长可用游戏的口吻对孩子说:“瑞瑞玩累了,玩具也想回家了,你帮它找找家在哪儿,把它送回家吧!”这样孩子收拾起玩具来就会乐此不疲,如果这时家长再给予正确强化,说:“宝宝真能干。”孩子受到了鼓励,下次定会重复这种良好行为的。

(二)故事法。孩子都喜欢听故事,家长可以抓住孩子的这一特点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如孩子不太讲卫生,不喜欢洗澡,家长可给孩子讲《小猪变干净了》的故事,让他知道小猪改掉了不讲卫生的坏毛病以后,大家都喜欢和它一起做游戏,从而让孩子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习惯。如教育孩子孝敬老人,可以拿《孔融让梨》的故事来引导他等等。

(三)儿歌法。在培养孩子生活技能的习惯方面,可以把生活技能的有关内容编成儿歌,一边说儿歌一边让孩子操作。如:教孩子叠衣服时可边示范边说儿歌:“衣服摆整齐,左右伸伸臂,胸前抱一抱,向下弯弯腰,衣服叠好了”。穿裤子时可边说儿歌:“两座山洞两边站,两列火车向里钻,呜的一声开过去,两个车头又见面。”边穿裤子,孩子就会很乐意动手去做。

在运用上述几种方法时,家长可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表扬。因为鼓励和表扬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一种精神营养,更是一种强化良好习惯的方法。孩子爱听好话,喜欢被人称赞,而且在人们对他的评估中认识自己。教育家陈鹤琴主张在儿童习惯的养成中应多鼓励,他说“一切的一切,都要用鼓励的方法来控制儿童的行为,来督促儿童的求学,消极的制裁,不会发生多大的效果的,有时候反而更容易引起他的反感。”

四、严格要求,坚持不懈

培养孩子的习惯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就像滴水穿石一样,都是一点一滴,积年累月培养起来的,不能想起来就要求一下,想不起来就听之任之。比如孩子玩过的玩具丢了一地,开始可以帮助他一起收拾,以后就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他,要他自己动手,直到放整齐为止,慢慢地孩子就养成了好习惯。

五、多方配合,正面强化

多方配合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家园共同配合。有不少孩子在幼儿园能自己穿脱衣服,自己吃饭,按时睡午觉,自己整理书包,可回到家里却什么也不干,摆出一副小皇帝的架式。这主要是家园教育的不一致造成的,所以家长要主动同幼儿园配合,经常与幼儿园老师进行沟通与交流,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及需要配合教育的内容,同时也要把孩子在园的表现,主动向老师汇报,使双方能全面准确地了解孩子的好习惯。二是家庭内部的成员要统一思想,相互配合,一致教育孩子。如乐乐生活在奶奶家,妈妈要求乐乐玩完玩具要放回原处,看完书,画完画要收拾好。一天,乐乐正在画画,隔壁的悠悠喊他去骑车玩,乐乐对奶奶说:“我和悠悠在院子里骑会儿车行吗?”奶奶说:“行,但是你要把画笔和纸收拾好了再去。”乐乐答应着,开始收拾桌上的文具。可见乐乐的奶奶和妈妈对孩子的要求是一致的。这就意味着相同的信息重复地转入孩子的大脑,容易使孩子形成神经联系,良好的习惯就容易养成。但是如果爸爸妈妈对孩子要求严格而爷爷奶奶放纵,这样是不会形成好习惯的。所以家庭内部成员即使在某些方面有分歧,也要从孩子健康成长的需要出发,尽量求同存异。

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 篇9

说道职业两个字我们大家都不陌生,职业是人们在满足人的各种需求和促进下、和促进社会发展中所承担的责任及所从事的工作。从事一种专门的职业或特定的职责,并在这期间以此作为自己获得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从而形成特定的职业责任和职业纪律,产生了特殊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这就是所谓的职业道德。

从事门机司机这种特殊作业工作岗位同样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要求每一位从业者遵守职业道德规则,搞好本职工作,遵守劳动纪律,忠于本职岗位。

我们的门机司机岗位能够最大程度上体现一名从业者的坚守工作岗位的品质。热爱这门职业就得要求我们的司机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这门职业劳动,努力培养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幸福感、荣誉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坚守岗位、恪尽职守、诚实劳动。敬业必须乐业,乐业必然敬业。一个从业人员一旦爱上自己的职业,工作就成为一种内在的一种内在的需要和充满乐趣的活动,就能激发起高度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在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业务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服务质量、关系到工作效率、关系到生命安全。门机从业人员只有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操作技能,才能更好地完成生产任务,才能在工作中有突破创新,才能守护生命创造价值。工作中勇于开拓、大胆创新是创造奇迹开创新局面的的前提保障,例如以前门机在装船作业中有的司机只顾抓货,没有做到货物均匀,抓着抓着就不满勾了。善于钻研的司机提出了一种“锯齿形抓货法”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就是这一小小的创新带给我们的是无比受益的好处。

改革创新,需要从业人员的创新意识和热情,更需要顽强的实干精神和不懈的探索。只有掌握大量的知识和技术,才能在此基础上改革创新;要实事求是、按规章办事,就要发展和掌握客观规律。而要掌握知识技术,要发现规律,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辛勤的探索和苦干。马克思花了40年时间克服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经过大量的调查,写成巨著《资本论》。这说明勤于探索和注重实干是改革创新的基础,离开这些,创新就成为一句空谈。

小孩子要养成的道德品质有哪些 篇10

孝敬父母

所谓百善孝为先。孝,自古以来是流传千古的中华美德,孝是人的天性,孩子从出生起就依赖父母,人作为一种群居动物对自己最亲近的人如何呢?难道会没有感情?另一方面,父母对子女的爱是非常动人的,人作为一种有良知的动物,必然为其所动。能有感于爱,就是一种善;对爱无动于衷,则是丧失人性麻木不仁。因此,孝是善的根本,是光辉的人性的根本。从事实上看,亦是如此,孝不但是中国的文化,更是普世存在的,__文明、伊斯兰教文明、佛教等等,没有一家不叫人孝父母。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鸟兽尚且如此,人何以堪?父爱如山,母爱如海。他们给予我们的这段爱,是与我们出生,至于他们离去,是长久,伟大无私的一段爱。而我们给父母的孝呢?无论如何都比不上父母给予我们的爱。正如诗中所说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如果不及时行孝,留下的只有悲伤后悔和遗憾呀!我们应该在平时体谅父母的辛劳。在意识上要让孩子知道父母承受着家庭的重担,同时要让孩子为父母分担一些小事情,如打扫卫生、孩子自己洗自己的衣服等。

诚实守信

人尽其责,诚实守信。中国是个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诚信一向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美德,“人无信而不立”。诚实守信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崇尚“诚信”的文明源源流长,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说过:“人而无信不只其可”,延伸之意就是:“信,则知其可”。千百年来,人们讲求诚信,推崇诚信。诚信之风质朴淳厚。远在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每个人可能都听说过:诸葛亮辅佐刘备并受托孤之重任,正如《出师表》所言:“追先帝之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诚实守信,能够履行承诺而取得他人信任。诚信也是道德建设的根本,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素质。我国素有“一诺千金”之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诚信是一切道德赖以维系的前提。失信于人,什么工作也就开展不起来。古语曰:索物于暗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诚。也就是说最好借助于光亮在黑暗中取物;而只有诚信,才能取信于天下。“得道多助”古人尚能如此明白,而作为我们,当代的中学生,更应该诚信做人!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是人生中至真至纯至美的时期。而诚信又是最容易而又最不应该让人忽视的美德,我们应该把诚信作为人生中的一个坐标,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诚信对人,诚信对己。

遵纪守法

纪律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公共生活中具有强制性的行为规则。严守纪律是现代人应有的素质,遵规守纪是孩子形成良好品德的需要,也是孩子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条件。任何一个人要自由幸福地生活、学习、工作,都必须有一个稳定的坏境,而这种稳定的环境,如果没有良好的秩序和纪律的保证是无法实现的。家长必须经常对孩子进行民主、法制和纪律的教育,晓之以利害,使他们懂得任何一个人,都要受到集体、社会、国家纪律和制度的制约,违法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违纪就要受到纪律处分。让他们知道,作为中学生,首先要熟悉国家为中小学生制定的《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如课堂一日常规、校园纪律、集体活动纪律、图书馆纪律、食堂用餐纪律等;要熟知交通规则、治安条例以及有关公共场所的规定,时刻不忘遵守这些规章制度。其次,孩子若有打人骂人、糟蹋东西、偷窃、扰乱社会治安等不良行为,必须及时提醒,严厉批评、制止。要让孩子懂得:没有纪律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必须遵守纪律。

勤俭节约

养成孩子节俭的习惯,“俭能养志”,“贫困也是一种财富”,孩子才会不乱花钱,不随手丢东西,不会和别人比吃比穿,才会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否则,易使孩子成为“花花公子”或“千金小姐”,甚至成为“纨绔子弟”,悔之晚矣。

友善待人

对于陌生的人,要有礼貌。让孩子学会“能麻烦您...”“能否帮我一个忙...”“您好,请问...”等礼貌用语,微笑地对待他人,不与人争吵。当孩子因为他人的过失而受到伤害难过时,我们要让孩子学会原谅。并告诉孩子友善待人是一种美德,这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告诉孩子们,同学之间要相互信任,和睦相处。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能听取别人合理建议,发现自己的意见与别人不同时,不要固执己见,强词夺理,要做到以理服人。其次,同学之间遇到矛盾要坦诚相待,主动化解。另外,我们还要学会乐于助人,关心他人,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学会“换位思考”。有一句格言是这样说的“你一天的爱心,可能带来别人一生的感谢”,就让我们用这句话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吧!

助人为乐

帮忙他人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崇尚美德,因此也呈现过不少令人敬佩的榜样:雷锋丛飞,还有普普通通的工人,勤劳的农民,清纯的少女,等等。他们都在用自己的行动,自己的力量去帮忙有需要的人,去温暖这些人的心灵。社会的繁荣兴旺,更少不了人们之间的互相帮忙。许多工程都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它需要大家的合作,互相帮忙,互相激励,才能圆满成功。当我们帮忙了别人,就会油然而生一种无比的喜悦,极度的愉快。助人是快乐的。

助人为乐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在别人需要的时候帮人一把,不仅仅帮了别人,自己也很有成就感。所以,助人为乐一举两得。

你就会发现别人会回报你的善意,你的快乐也会在别人身上体现出来。

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 篇11

一、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教育心理学指出, 学习是为了迁移与应用, 而迁移与应用是以经验为基础的, “如果自己的经验不足以掌握某一原则, 就必须扩大经验背景。”读书的方法有许多, 而现在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元认知”方法。也是“反思”的方法, 就是反思自己原有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分析其长处和短处, 再在此基础上自己逐步避短扬长。因为别人介绍的再好的学习方法, 总得要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做起。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记录学习的点滴体会, 不仅是对学习的深化, 也是对表达的练习和积累。写或不写心得, 从学习效果来说是有很大区别的, 读完以后, 不写下一点来, 也觉得很有收获, 其实这时候脑子里还是模糊和杂乱的。要写下来, 就好像逼着自己在思想上作一番清理。有些教师说, 读了后写不出什么心得, 这就是学的收获还不清晰, 思路还没有清理。

二、学生记忆品质的培养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记忆遗忘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 在识记的最初遗忘很快, 以后逐渐缓慢, 到了相当的时间, 几乎就不再遗忘了, 也就是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所以, 要巩固知识就要即时复习、将阅读和尝试回忆结合、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集中记忆和分散记忆相结合。遗忘的进程不仅受时间因素的制约, 也受其他因素的制约。学生最先遗忘的是没有重要意义的、不感兴趣、不需要的材料。不熟悉的比熟悉的遗忘得要早。

1. 注意运用类比的方法记忆、学习知识。

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论指出:“只有当两个机能的因素中有相同的要素时, 一个机能的改变才能改变另一种机能。”但是, 即使两种情境之间有同一性, 还不能保证迁移的出现。只有这个同一性被你所感知, 对它有清楚的认识, 迁移才能有可能实现。因此, 对新出现的知识或习题进行分析, 再与已有的知识或经验进行比较, 找出新旧知识的相同点 (如二氧化碳与氢气的实验室制法的相同点在反应原理上都是固体与液体反应, 所以反应装置相同) 以便找到相应知识的关联点, 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 使新知识类化, 使知识迁移。

2.“过电影”记忆法是回忆与再认相结合的方法。

对学习过的内容先“过电影”, 使它在脑海中尽可能清晰地重现出来, 然后对照书本查漏补缺, 找出尚未记住的部分进行再认, 而后再“过电影”回忆。也可在“过电影”加快受阻时立即找出受阻障碍或薄弱的环节。如此循环往复, 记忆将产生倍增效果, 而且所记内容清晰无比、牢固准确。包括随时过电影:觉得某些知识该记, 就要及时地过电影, 比如入睡前、起床前、散步的时候, 都可以像过电影一样进行追记。短时过电影:记的材料较短, 在记了几遍快记住的时候, 就要合上书过电影, 回想不起来打看书看一下, 然后继续过电影, 直到记住为止。睡前醒后过电影:入睡前躺在床上过电影, 回忆不出来就翻书核查, 凡是第二天清晨能回想出来的都能牢固地记在脑子里。需要注意的是“过电影”要及时, 排除干扰, 内容要准确。

一般来说, 能通过“过电影”回忆出的内容比回忆不出的内容在大脑中留下的痕迹要深。只注重机械地翻书本机械地重复, 而忽视“过电影”回忆这种有目的的重复, 误认为书本上的内容通过翻书就可以记住了, 结果到了考场却答不出或答不全。在学习时, 应该在材料还没完全记住前就积极地试着去“过电影”回忆, 回忆不起来再阅读, 这样容易记住, 保持时间长, 错误少。

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在教育实践中, 人们逐渐发现:个人成才或学生的学业成就, 既需要聪明才智或学习能力等智力因素, 更需要正确而适度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饱满的学习热情、坚强的学习毅力以及完美的性格等非智力因素。

1. 学习动机的培养。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指出:学习动机的最佳水平往往因课题性质不同而不同。当学习比较容易的课题时, 学习效率会随着学习动机强度而提高;当学习比较困难的课题时, 学习效率反而会因学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降低。

2. 自信心的培养。

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 篇12

江苏省南京市第九中学 袁源

指导学生阅读,老师们一般都十分重视帮助学生学会和掌握阅读的方法和规律,这固然重要;但常见经过这样的指导和训练的学生,阅读能力依然故我,书面的和口头的表达能力也不见提高,甚至越来越不愿意好好读书。这就不能不让人想到,提高阅读能力不仅仅是帮助他们掌握方法和规律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努力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品质。

阅读品质属非智力因素。对于与阅读有关的非智力因素,有人着眼于阅读习惯,有人侧重于阅读态度,有人强调阅读心理,有人注重阅读兴趣,然而,无论习惯、态度、心理、兴趣,都只能是阅读需要具备的某个方面的浅层次的要素,既不能涵盖阅读所需要的非智力因素,更未能从根本上揭示阅读所需要的非智力因素的实质。且不说古今成功的学者,只要看看高考的优秀作文所展示的知识面和敏锐的思考力就不难理解,阅读所需要的非智力因素实乃一种品性,一种素质,一种长期作用于人的品质。汉代哲学家、文学家扬雄在他的《法言·学行》中指出:“学者所以修性也,视、听、言、貌、思,性所有也。”可见,把阅读所需要的非智力因素概括为阅读品质,不仅更全面,也更接近问题的实质。

阅读品质主要应该包括下列要素:

虚心。手捧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如果没有求知的渴望,不深信有学习它们的价值,那必然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样子像在读,其实什么也学不到。雷锋有一句很富启发性的名言:“我们要真正学一点东西,就要虚心。譬如一个碗,如果已经装得满满的,哪怕再有好吃的东西,像海参、鱼翅之类,也装不进去。如果碗是空的,就能装很多东西。装知识的碗,就像神话中的‘宝碗’一样,永远也装不满。”我们常见一些学生阅读水平低,根本原因就是由于缺乏这种品质。他们总以为自己是中国人,会说中国话,书,没有什么好读的,即使教师要求他们读,他们也只是一目十行,浮光掠影。如此阅读,阅读能力如何提高?只有具备虚心的品质,才有可能营造良好的阅读心理和阅读心境,从而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

专注。阅读有泛读和精读之分,但无论泛读或精读,都需要专注,都不可漫不经心。孟子设喻说:“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徼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智弗若欤?曰:非然也。”如果说无论学习什么都需要专心,那么,阅读则尤其需要专注的品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注意是记忆的钢刀”(注意力越集中,记忆留下的痕迹就越深),也是分析思想内容的解剖刀。高考江苏考区今年有篇优秀作文《〈红楼梦〉之我见》引用鲁迅语,从《红楼梦》中,“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竟然能一字不差地默写,而他独辟蹊径,从“反腐败”的角度对《红楼梦》内容的分析,更是令人叹服,可见他平时读书是怎样的投入和专注。

投入。对于需要“精读”的优秀作品,我们必需全身心投入,务求“进入角色”。优秀的作品往往一句、一字、一点,都渗透着作者深刻而丰富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读者把握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地位、思想倾向,设身处地地充分地开展联想和想像,体味文字中包含的意思。高尔基在《论文学》中说:“书和人一样,也是有生命的一种现象,它也是活的、会说话的东西。”我们只有用心灵去体味,才能与会说话的文字展开对话,才能真正读懂古今优秀的作品。置身局外看热闹,恐怕永远也只能摸到一点皮毛。

思辨。阅读需要有乐于思辨的品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即所谓“进得去”需要思辨;筛选提要,辨伪存真,形成独创见解,并躬身实践,内化为自己的血肉,即所谓“出得来”,更需要思辨。企求囫囵吞枣地看书读文能提高阅读能力是不可想像的。鲁迅在《读书杂谈》中指出:“看别的书也一样,仍要自己思索,自己观察,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一个人对于阅读内容的敏锐的思考力和准确的判断力,正是源于乐于思辨的阅读品质。

勤奋。老教育家徐特立先生告诫人们:“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因为阅读时不但要把阅读所得随时随文作批注,而且对于重要的收获,还要写出读书笔记,对于自悟到文中的精彩部分和重要知识,还要随时记入专门的本子或做成卡片。要做到这些,没有勤奋的品质是办不到的。贪玩、怕读书、懒读书是当今不少学生的通病,他们“读书”只为猎奇。他们阅读以至整个学习的失败,主要原因浓缩成一个字就是“懒”,对于他们进行勤阅读的教育和培养,尤其要多做点文章。

有恒。阅读的成功不是一时心血来潮可以办到的。还是徐特立先生说得好:“要刻苦钻研,要坚持,持之以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学不好。”当前,不少学生急功近利,在阅读方面总是想走捷径,耍小聪明,企图读几篇文章就赶上甚至超过班上阅读能力强的同学,结果失败了,于是,丧失信心,不肯再读了。因此,帮助学生认识到阅读是终身需要,应该永不停辍的意义,并逐步养成持之以恒的阅读品质,这几乎可以说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里所说的虚心、专注、投入、思辨、勤奋、有恒,跟我们所说的人品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譬如,有的学生对某歌星可以顶礼膜拜,但不一定能虚心阅读;有的学生打游戏机可以很专注,但并不能专心致志地读书;有的学生对父母和老师的批评很善于狡辩,绝不“盲从”,甚至还爱在数学难题中钻牛角尖,但未见得肯在阅读中动脑筋,──可见,良好的阅读品质的养成,必须有专项措施,进行长期的培养方可获得。

培养阅读品质之所以比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和规律更重要,是因为学生在阅读中一旦养成了这些品质,不知方法自会总结,不懂规律自会领悟。著名特级教师李元昌全力追求的是“教给学生再获取知识的知识,培养学生再形成能力的能力”,阅读品质之于阅读,正是这种“再生性”要素。

培养良好的阅读品质是个综合工程,自然还需从激发阅读的兴趣、培养良好的习惯和调整好阅读的心理等方面入手,同时明确提出培养阅读品质的目标,师生共同为达到这样的目标而努力。如果就兴趣而兴趣,就习惯而习惯,就心理而心理,是很难持久的,只有着眼于阅读品质,方能强根固本,形成不可移易的品性,在学生日后的人生旅途中发挥“长效”作用。在这方面,我曾作过较长时间的探索。

首先是在阅读教学中启发,指导。如我在教《紫藤萝瀑布》一文时,由于文章行文优美,学生往往愿意朗读,但在朗读的基础上,深入思考文章的内涵,学生又显得不够积极了,毕竟文中所表现的生命思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之间尚存差距。于是,我由文章开头的“我不由的停住了脚步”与结尾的“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设疑,让学生思考、讨论:“我”从哪里来?“我”又将到哪里去?这一来学生的热情被激发了,纷纷仔细研读课文,找出了文中许多暗示性的语言──“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等,甚至展开想像,设想作者来到紫藤萝花前正处于巨大的失败之中,而在花的精神的激励下,懂得了要珍惜生命,抓紧奉献,于是,对“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文章的阅读中,才有可能进一步培养其优秀的阅读品质。

同时,我把自读课本中的文章全部用作培养阅读品质的材料,把学生在阅读中的表现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每周星期一布置学生自读一组文章,并宣示这篇课文共设多少(50~100)奖励分。临近周末安排一节课由学生从思想内容、表现方法和语言表达三个方面交流学习体会,接着由学生相互提问,最后由教师小结,公开评分。开始,我重点布置几个人带头,学生感到读书既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又能得分,主动参与的人愈来愈多,谈得很踊跃,甚至为一个词在文中的含义争得面红耳赤。这样做,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培养了他们虚心、专注、投入、思辨、勤奋、有恒等方面的品质。

为了推动学生的阅读活动,我每日布置的家庭作业便是至少半小时读书,一周至少有两次向家长介绍自己的阅读感受;在“名著导读”的基础上,我还另外向学生推荐并要求他们每人一学期至少选读一本不少于30万字的书,并由语文课外兴趣小组收集选编《读书园地》,双休日的作业则只要求学生出一期“周刊”。其中的“美文推介”和“书海徜徉”是一定要做的栏目。“美文推介”不但要介绍一篇课外阅读的好文章,还要对此文作些许点评;“书海徜徉”则是畅谈自己一周的读书感受,可以是单篇的读后感,也可以是多篇的比较体会。学期结束前几周安排两节以上的语文课举行读书心得交流会,由学生投票评出前十名,当场发给奖品。让学得好的得到充分的鼓励,学得不足的从中受到鞭策,同时也养成了坚持阅读的好习惯。

这些做法都坚持围绕培养良好的阅读品质这个中心展开。坚持是有一定困难的,但坚持下来,班级勤奋阅读的习惯初步养成了,学生在这种风气中相互感染,形成良性循环,教师就相对轻松了。学生们常常说:到了中学的最大收获是喜欢上了读书,学会了读书。看着孩子们在读书活动中表现出的思想与表达能力的提高,家长也甚感快慰,对我的做法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我想:只要怀着明确的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学生阅读的状况必然会逐步改善,阅读品质一定有所提高。

阅读应该是真正有学问的人信息输入的主渠道,良好的阅读品质是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关键性要素。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不仅会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而且会使他们终身受益。这是通向知识渊博、才思敏捷的金桥,会把他们带入一个又一个新的人生境界。爱因斯坦指出:“什么是素质?当我们把学校里学到的东西都全忘掉之后,所剩下来的才是素质。”不难理解,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阅读品质,不仅是阅读教学的需要,而且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

上一篇:文学写作的特征下一篇:初一生活是首歌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