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教育孩子的方法

2024-07-19

怎样教育孩子的方法(共12篇)

怎样教育孩子的方法 篇1

怎样教育孩子才是正确的方法

经常有很多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整天坐在书桌旁学习却没有好的成绩,真不知道这孩子学习的时候在干什么呢?其实,家长们可能忽视了一个问题,孩子虽然整天坐在书桌旁,但不见得他们都在专心地学习,学习就有效率。这是因为,孩子心理过程的随意性很强,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因此,他们可能只是坐在那里发呆,捧着书本却心想着别处。这样的状态,怎么能够学好知识呢?

下面有几招能改善孩子注意力的方法:

1、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表有利于孩子集中注意力学习。

任何一个孩子,他的各种习惯都是从小养成的。科学合理的作息制度可以使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都是有利的。因此,家长应与孩子坐下来,共同为孩子制订一个合理的学习时间表,让孩子自己遵照执行。

2、让孩子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让孩子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是我们家长的最终目的。家长不可能永远陪读,永远看着孩子学习。甚至到了初中,高中,许多家长也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所以,“抓”是为了“放”,大家一定要早作准备。

3、家长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支配时间。

让孩子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比如,有的家长要求孩子每天放松一小时。在这一小时内,孩子可以玩、听音乐、休息等,不管干什么,家长都不去干涉,等孩子情绪比较稳定和愉快,有了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时,就会比较愿意开始较长时间的艰苦学习,学习效果也会更加理想。

怎样教育孩子的方法 篇2

杨澜是个大忙人,主持人、董事长、商界名流,这些工作上的称谓与传统中的“贤妻良母”形象近乎完美地结合在她身上。在孩子渐渐长大的过程中,她是如何在工作和家庭之间出入有度的?与孩子共同成长,就是最美好、最明智的选择。在跌跌撞撞的细嫩中,蕴涵着无以伦比的力量;而未成熟的稚气,就是前进的理由。如何摆脱困境?那就是向未来索取力量。

杨澜说:“我有时候想,孩子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母亲,成天把孩子搂在怀里的那种,还是忙碌而快乐的那种?可以肯定的是,当有些母亲辞去工作,只陪孩子读书,还整天提醒孩子‘看看我为你作出多大牺牲’时,孩子心里并不一定领情。人们也许夸大了母亲陪伴孩子时间长短的重要性(幼年时期另当别论),就像人们也常常夸大“富爸爸”和“穷爸爸”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其实孩子不在乎自己父母有多成功,也不一定喜欢形影不离的妈妈,父母能给孩子的最好礼物:一是无保留的爱和接受;二是父母自己能够快乐的生活。”

1996年,杨澜在美国生下儿子;2000年10月20日,杨澜在上海又喜得女儿,圆了她想要“美国儿子中国女儿”的妈妈梦。因为工作缘故,杨澜不能时时陪在孩子身边,不过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杨澜都在他们身边。两个小家伙出生后的前几个月,杨澜坚持用母乳喂养;孩子出生后的几年时间里,杨澜也一直自己带他们,虽然有点辛苦,可杨澜觉得很值。

当然,矛盾不可能每一次都能调和。女儿吃奶才三个月时,刚好遇上申奥,杨澜必须得在北京和上海之间来回跑,怎么办?心中有百般不愿,也曾想方设法努力挣扎,可最后还是不得不提前给女儿断了奶。说起这件事,杨澜依然一脸无奈。幸亏如今已上小学的女儿能体谅理解,还会开玩笑地说:“我也为申奥做过贡献哦!”

孩子长大了,该上学了,上什么样的学校呢?在这些事情的关注上,杨澜和当下大多数父母很不一样。按条件,杨澜可以很方便地找到贵族学校、特色学校,或更有利于学习外语的国际学校。可是,无论在上海还是北京,杨澜都坚持为孩子选择普通的公立学校。杨澜选择让孩子上公立学校有一个“私心”,就是想让孩子接触到最真实的生活,也生活在最接近社会现实的环境中,这样的成长环境对孩子才是真实可靠和有益的。

儿子已上小学五年级,那么多年过去了,杨澜从来没有给他请过一次家教,也从不做任何校内功课的额外辅导,甚至不要求他的学习成绩一定要在班里拔尖。杨澜清晰地记得,惟一给孩子安排的补习班是学习中国书法。杨澜不觉得做神童有什么好,也不要求孩子哪方面必须要有特别突出的成就,但她衷心希望孩子做一个快乐的人,也能给别人带去快乐。为此,杨澜身体力行,努力培养孩子具有几种习惯和品性:爱好运动、慈悲为怀、善于表达和富有幽默感。如,杨澜会鼓励儿子去竞争当班长,用自己的压岁钱为患白血病的同学捐款,积极为班里同学服务做事,这都是杨澜十分看重的事情。儿子要做一个好班长、好干部,他得努力让自己各方面都优秀,自然也包括学习成绩。

杨澜英语说得特别好,可她和孩子在一起时,从没正经做过什么英语辅导,杨澜把绝大多数时间花在并不特别擅长的体育运动上,她和孩子一起滑冰,一起去体育场。有一次和女儿滑冰时,杨澜不小心摔坏了尾椎骨,养好了伤还是继续奔向运动场。后来,孩子们喜欢上了动画片《网球王子》,提出要学打网球,杨澜不仅鼓励他们,自己也加入其中。杨澜发现,孩子更喜欢和他们一起运动的妈妈。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杨澜会与他们玩拼图、讲故事,会和他们打闹,也会和他们一起看电影。前段时间看《别惹蚂蚁》,一边看一边和孩子一起大叫,童趣带给杨澜很多的快乐。

2009年4月,在采访法国女明星朱丽叶·比诺什的最后,这位气质神秘的艺术家反问了杨澜一个问题:“您的谜是什么?”杨澜的回答是:“我的孩子们长大了会是什么样的,这是我最希望知道答案的谜。”与孩子一起成长的杨澜保持着对未来世界的一份好奇,这份好奇心加上丰富的阅历成为她保持成长态势的最佳精神养料。

儿子小时候,杨澜在给他讲完上帝和所罗门的故事后问:“如果上帝只能给你一件礼物,你要什么?”当然,故事中的所罗门要的是智慧,可儿子回答说,他希望世界上所有的小朋友都健康……杨澜万分惊喜地夸儿子:“你比所罗门还厉害!”

6岁的《杨澜访谈录》犹如杨澜的一个孩子,它与杨澜出生在2000年的女儿几乎处在同一年龄阶段,而她已经12岁的儿子,却正在以饱满的热情迎接着青春期。儿子开始写日记了,读着他挠头搔颈写下的“我终于认识到,人不能因为取得一点点成绩就骄傲自满,不然……”杨澜常常会笑出声来。直到有一天,他自顾自地写下“鸦鹊不可同屋,德无价。心如针,不可盛物,心如天,何不可盛也……”的半文半白的词句,结结实实地把杨澜吓了一跳。

谁都知道,当前,应试教育使学生间的竞争十分激烈,每一位母亲都很担心孩子能否适应。还好,杨澜儿子的学习成绩还不错,能在班上保持前三名。说起儿子,杨澜一点也不掩饰对儿子的赞赏。

杨澜的儿子喜欢绘画,课间的时候,小朋友们会排着队请他画画。杨澜跟儿子说:“能不能送妈妈几张?”现在,杨澜办公室里挂着的就是孩子的画,她认为这既是对孩子的一种尊重,更是对孩子创造性思维的鼓励。

不知不觉中,孩子已经有属于自己的心灵空间了。在上中学后,儿子要求的第一件事,就是不允许妈妈出现在校门口。暑假里,撇开杨澜特地为他购买的《上下五千年》,他捧着侦探小说看得津津有味。在面对质问时,还头一扬、充满挑衅地反驳:“看书就一定得看你选的书啊?”口才极佳的杨澜面对儿子的“挑战”,也只能承认:“估计再过两年就吵不过他了。”

有趣的是,儿子和女儿的性格截然不同。面对同样可爱、禀性各异的两个孩子,杨澜给予了他们无条件的爱和自由选择的权力。在家的日子里,她陪着儿子玩网络游戏,与女儿一起窝在沙发上看动画片,也在循循善诱之中,让年幼的孩子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当在校表现优异的女儿撅着嘴回来告诉她,班里有同学说她是因为妈妈是杨澜才被选上班干部时,杨澜难得严肃地将她拉到身旁,告诉她:“你来决定怎么办,你有几个选择:第一,你辞职;第二,你很仇恨这个同学,以后找机会报复她;第三,你去向他解释,他选择听或者不听,但是你用自己的努力继续做,明年继续被大家选为班干部。”女儿不出声地想了半天,最后扬起倔强的小脸,对杨澜说:“妈妈,我选最后一个方式。”

杨澜也希望孩子能多受一点艺术熏陶,于是从小安排他们学习弹钢琴,没料到,同在一个家里,儿子和女儿的情况大相径庭:儿子学了不到一年就开始不耐烦,打了退堂鼓;尽管有哥哥的“坏榜样”,可女儿打一开始就迷上了钢琴,天天都会要求多弹多练,完全不用别人催促。

在理解和包容之中,两个孩子都用更为茁壮成长的速度回应着母亲。不喜欢弹钢琴的儿子偏爱画画,调皮好动的他能拿起画笔,一画几个小时。而女儿却天生地和钢琴有缘,每天都要跑去弹一会儿,小小的她还是一个“作曲家”,有时喜欢将谱子做点改动、直到自己满意了再弹。

如同将家庭和事业比做一肩挑的两只水桶,杨澜的人生无往不在平衡之中:杨澜很忙,可谓一个空中飞人,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成为孩子钢琴学校里出勤率最高的家长之一,还能在儿子八岁之前陪着他游历了十五个国家,真让人惊讶。很少有机会下厨的她,会在节假日的时候带着孩子去菜场挑菜,顺便让他们算几道数学题。在职业与生活的领域进退自如,愈放松愈快乐的心态赐予了她无限的包容和活力。

有一次,儿子学校开联欢会,老师事先和杨澜沟通,请她在会上作一个三分钟的发言。连杨澜自己也没料到,经历过无数大场面的她,居然会为这三分钟演讲无比紧张,生怕不能让老师满意,又怕家长们会觉得自己矫情,更害怕给儿子丢脸。儿子看出了妈妈的担心,同时也看到了妈妈的认真,在她最终讲完下来后,儿子给予了高度的赞扬。杨澜由此得出结论:“其实孩子也会非常在乎父母做事的态度。”

孩子需要怎样的理财教育 篇3

在对吕随启教8岁儿子炒股票一事进行分析前,我想问一问吕教授:您虽然是金融学教授,对股票投资颇有研究,但您是否真正理解理财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青少年理财教育又是怎么一回事?

到底什么是理财

从吕教授的言行中,我们可以发现,他把“理财意识从娃娃抓起”简单地看成了“赚钱意识要从娃娃抓起”。他急着让儿子炒股票,让他感受股价涨跌带来的心理变化,从小就培养他投资的风险意识,只是想告诉儿子,理财“不是从省钱开始,而是从想尽各种办法去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开始”。换句话说,在吕教授的字典里,可能理财教育只是等同于投资教育。

或许在许多人的字典里,“理财=投资”是根深蒂固的想法。然而事实上,投资规划只是理财规划中的一部分,理财的内涵和外延远远超过了投资。

所谓个人理财,就是整合管理个人目前可支配的以及未来预期可以获得的所有财务资源,以实现其整个一生生命满足感的最大化。

通俗地说,理财其实是在理生活。包括投资规划、职业规划、消费规划、税务规划、风险管理规划(保险规划)、婚姻家庭规划、子女教育规划、置业规划、养老规划等等。它不止是简单的“生钱”,还包括“守钱”与“花钱”。甚至它也不只和钱有关,还和你的理想,你的人生目标,你的职业规划,你的性格,你的价值观、世界观、家庭观等等都有关系。

从学科的角度看,理财属于交叉学科,绝不是像我们许多人想当然的认为是经济学、金融学或者投资学的分支。事实上,理财的理论基础还包括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法学、会计学乃至政治学等其他各种知识。

由此可见,理财教育也不仅仅是投资教育。虽然吕教授在投资方面是行家,但似乎他并没有完全掌握理财教育的内涵。

神童教育不值得推广

当主持人问吕桑源投资亏损怎么办时,他的回答非常淡然:“我做长线,没有永远涨的股票,也没有永远跌的。”甚至抛出巴菲特的名言“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

10岁的孩子能说出这样的话,正是吕教授言传身教的结果,这是值得肯定的。但问题是,一个八九岁的孩子,连最基本的金钱观都还没有完全建立,对股市更是只有很肤浅认知的情况下,就让他贸然进入波涛汹涌的股市,在游泳中学习游泳,甚至还让他接触风险极高且带有强烈投机色彩的权证交易,是否会适得其反呢?

毕竟孩子还太小,并不一定能经受住股市涨跌间所带来的财富诱惑。虽然他从书上看到了“别人贪婪我恐惧,别人恐惧我贪婪”的名言,但是否真能克制住自己内心的贪婪和恐惧就是另一回事了。尤其是过早让他接触财富可能瞬间增值十倍、百倍的权证,更会极大地激发他内心的贪婪。

记者为此专门采访了上海理财专修学院执行院长徐建明。刚刚在上投摩根“六一亲子论坛”上就青少年理财教育发表过演讲的徐院长对这一事件颇有感慨。

徐院长表示,吕教授的教育方法属于神童教育,但神童毕竟是少数。虽然巴菲特说过:“如果我8岁就开始接触股市,而不是11岁,我的成就绝不止于此。”但巴菲特是百年才出一个的投资天才,巴菲特的培养模式并不适合普通大众。因此,8岁就教孩子炒股、炒权证的做法也不值得推广。

儿童理财教育应先培养正确金钱观

徐建明说:“儿童财商教育讲的是一种科学、全面的对待财富的态度。让孩子们知道钱是什么东西,存银行能有利息,投资能有收益,怎么花钱才合理……理财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学习过程,儿童理财教育更是要先让他们掌握基本的理财理念,而不是急着让他们整天盘算着如何炒股赚钱。正如普通学生应该先学好加减乘除,只有那些学有余力的有数学天赋的孩子才可以去学奥数。”

那对于普通家庭来说,父母应该如何正确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呢?

徐建明认为,在生活中,先让孩子了解钱能干什么,钱不能干什么,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是理财的第一位。“甚至我认为,儿童财商教育应该让孩子树立钱不是很重要的意识,让他们知道钱不是万能的。”徐建明这样说道。客观地说,钱能给我们带来很多东西,让我们的许多梦想和追求得以满足,从而让我们感到快乐。但金钱不可能满足人的全部需求,亲情、友情、爱情、家庭、健康……这些东西可能比金钱更重要。

因此不应在孩子还没有形成正确的金钱观之前,就急着培养他如何通过投资甚至投机来赚钱,而是可以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一点点告诉他们,投资有不同的工具,有股票,有债券,有基金,要把钱放在不同的篮子里,对自己的资产进行合理配置。对大部分普通老百姓来说,告诉孩子坚持基金定投可以让小钱变大钱,要比直接教孩子去炒股票更好。

国外儿童理财教育循序渐进

了解一下国外发达国家的儿童理财教育,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

财商教育在国外是非常受重视的学科,像欧、美、日、以色列等一些发达国家都认为在市场经济和商品社会中,一个人的理财能力直接关系到他一生的事业成功和家庭幸福。

我们国家很多家长长期以来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认为早早教孩子金钱和与钱相关的一些事情会影响孩子的学习,甚至人生观,因此不重视孩子财商的教育。其实家长的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因为如果家长不重视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可能就会有债主、奸商、警方,甚至骗子来替你进行理财教育,那时候恐怕付出的代价就太大了。

我们以美国为例,美国人说理财教育要从3岁娃娃开始,但从附表中可以看出,美国人非常讲究循序渐进。不同年龄的孩子,有不同的培养目标,一般只有在13岁进入中学后,美国的家长才会开始尝试着教孩子投资股票。

这或许能给非常缺乏正确的理财教育知识的中国家长以启迪。

短评

理财教育应先“道”后“技”

邢力

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如果要想有所成就,至少要具备两方面的基础条件,一个是正确的认识——选对正确的道路,一个是正确的操作——用对正确的技巧。

说得更透彻点,前者是战略,后者是战术;前者是宏观,后者是微观;前者是理念,后者是实践;前者是方向,后者是速度……哪个是基础,那个更应该优先掌握,我想答案显而易见的。如果车子的方向开错了,哪怕开得再快也终究到不了目的地。

在儿童理财教育的问题上,我们也应该先“道”后“技”,先让孩子掌握正确的金钱观和基本的理财理念,随后才是在此基础上,慢慢教授他们各种投资的具体技巧。要知道,“道”听上去很空泛,不可以立竿见影给人带来财富,但却决定了人最基本的理财观,而这种观念决定了他们将来会据此作出正确的理财决策,正确的理财决策形成正确的理财习惯,而正确的理财习惯则决定他们将来一生走上正确的理财道路。

怎样让孩子主动写作业的方法 篇4

第一、做作业的时间不宜过长。

第二、放大孩子的优点。

第三、学习不可操之过急。

第四、让他把喜欢的女孩带回家。

第五、先让孩子玩个够。

第六、刺激她,使他全力以赴。

第七、正话反说。

第八、经常改变学习环境。

第九、列一个功课计划表。

第十、先让孩子做擅长的功课。

第十一、让孩子自己抽签决定。

怎样教育太任性的孩子 篇5

不少父母说:“我的孩子太任性,应该怎样教育他?”有的家长甚至说:“我的孩子是天生的拧种,真没办法。”就绝大多数孩子来说,任性不会是天生的毛病。那么,孩子任性是怎样造成的呢?可能有以下原因。

其一,模仿别人的结果。

在家庭里或亲友当中有人任性,孩子曾不止一次亲眼看到任性的表现,而且可能得到了不错的结果。于是孩子就会模仿,学着表现任性。比如,许多亲友一起庆祝节日或外出旅游,其中有一个孩子在大人面前有任性的行为,而孩子的家长不但没有教育他,反而迁就他,满足他的某种要求。这对其他孩子起了一个反面教员的作用。有的是非不明的孩子,遇到适合的.机会,就会模仿他的样子。有的成年人也任性,孩子同样会模仿。爸爸、妈妈,任何一方有明显的任性行为,都会直接影响孩子。

其二,家长迁就的结果。

有些孩子任性,是家长惯出来的毛病。孩子小的时候,常常有不合理的要求,家长觉得孩子小,不懂事,就迁就他,几次下来,孩子形成了心理和行为定势。比如,有的孩子偏食现象很严重,只吃自己喜欢的,别的一概不吃,家长怎么说也不行。这种任性的表现,就是以往迁就的结果。

其三,家长对孩子过度严厉或不尊重孩子的结果。

有的家长对孩子要求过于苛刻,孩子难以达到,产生逆反心理和抵抗行为,久而久之,变得任性。还有的家长不尊重孩子,动不动就贬斥孩子,甚至在外人面前也随意责备,孩子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产生任性对抗行为。孩子长大了太任性,一点好处没有。在家里,不听父母长辈的话,我想怎样就怎样;在学校太任性,会成为不受欢迎的人,身心不可能健康发展。怎样使孩子由任性变得不任性呢?分析孩子任性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

前述三种原因,第一种如果是父母以外的人的影响,重点在分清是非,让孩子对任性产生一种讨厌的心理,不去模仿。如果是父母自身一方有任性行为,则应认真反思,坦诚地与孩子交流,承认自己的行为不对,教育孩子不要学。而且请孩子监督自己,帮助自己克服任性的毛病。

如果是第二种原因,家长要端正自己的教育思想,矫正自己的迁就行为。一方面教育孩子认识任性的害处,有实例说明任性会使人做错事,会碰壁,在集体中会成为不受欢迎的人,最终影响进步。另一方面,要向孩子承认自己的责任,无原则的迁就是不对的,孩子任性,自己应负主要责任。在此基础上,和孩子一起讨论,怎样克服任性,来个约法三章。比如,父母给孩子提出某种要求,先讲清道理,为什么这样要求;孩子不同意父母的意见,有自己的主张,也必须说明理由。如果双方有矛盾,就充分讨论,还可以请其他长辈、老师发表看法。

如果是第三种原因,家长要在端正教育思想的同时,坚决改变过于苛求和伤害孩子的行为,要宽严适度,保护孩子的自尊。创造民主气氛,多给孩子讲话的机会。其实,任性就是不讲理。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突出了讲解的过程,任性就会改变。切记不可以任性对任性。让孩子在群体生活中改变任性的毛病。群体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少数服从多数,个人的意愿与大多数人意愿不符,就会被否定。

家长应鼓励孩子多参加群体性活动。节假日安排出时间约几个小朋友一起进行游乐活动。事先给孩子讲清要求,如果自己的意见被否定了,要服从多数,不固执,不闹情绪。学校班集体的活动,更要积极参加,应主动向班干部、班主任老师要任务,认真完成。家长主动与老师联系,给孩子安排点负责任的工作。孩子在与别人的沟通中,会体会到任性无用武之地。帮孩子选择一两个通情达理、不任性的孩子做朋友。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同龄伙伴之间的影响力是很大的。有一两个通情达理、不任性的朋友经常在一起学习、玩耍、讨论问题,对克服任性毛病大有好处。允许孩子到小朋友家里去,让他感受小朋友是如何听从父母的教导的。还可以让孩子请小朋友监督自己克服任性的毛病。

怎样教育孩子的方法 篇6

建议一:指导孩子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学习方法

每个孩子的具体学习情况不一样,因此父母需要指导孩子根据自身的特点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多感官学习法是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她认为孩子在动手实践时,充分调动他们全身感官的参与,学习的效果将会更好。多感官学习法要求父母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孩子调动各种感官,如触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等,让孩子的各种感官充分活跃起来。

如果孩子非常讨厌学习,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父母可以鼓励孩子使用多重感官来学习,集中他们学习的注意力,提高学习自主性。

建议二:让孩子明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父母要指导孩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首先就应该告诉他们正确、高效的学习方法对学习的重要意义。

高效的学习方法就像一把锋利的斧子,能帮助孩子又快又好地在相同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如果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纵然有满腔的学习热情、十足的自觉主动的学习精神,也只会蛮学苦学,陷入题海战术,难以取得很好的成绩。

建议三:让孩子学会正确的预习方法

正确的预习方法可以帮助孩子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以便在课堂学习时能很好地抓住重点、难点知识,使课堂学习更有效率。因此,父母应该指导孩子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

绍辉今年11岁,学习成绩一直不太好。他从来不预习功课,这让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每次妈妈让他预习功课,他总会说:“我每天要做那么多作业,哪里有时间预习呢?而且预习有什么用啊,反正老师都会讲的嘛。”

妈妈便告诉他:“老师讲课是针对全体学生的,但是你们每个人的知识水平不一样,你得事先预习,清楚自己需要重点听哪些内容啊,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知识要点。”

父母应该指导孩子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预习,例如:先把教科书看一遍,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书本知识,遇到不懂的问题都要做上标记;另外父母还可以鼓励孩子试做一下课后习题,以此来检验一下预习效果。

建议四:教会孩子正确的听课方法

一个孩子是否掌握了正确的听课方法与他们的学习成绩直接相关。如果孩子不懂得正确的听课方法,那么他们就难以在课堂上学习到最主要的知识,自然难以取得良好的成绩。相反,如果孩子掌握了正确的听课方法,学起来就会非常轻松。

父母应该告诉孩子在课前准备好课堂需要用到的学习用品,避免上课时花费太多时间来寻找学习用品;听课时应该专心致志,重点听那些自己在预习时有疑问的知识点,学会记笔记,对自己没有弄明白的知识点,应该及时地向老师提问。

建议五:教会孩子正确的复习方法

正确的复习方法可以帮助孩子巩固新学的知识,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一个不懂得复习的孩子,学习成绩必然会大打折扣;而掌握了复习方法的孩子,则会学得轻松、愉快,而且学习效果也会很好。

杨晓叶学习成绩不太好,因为她从来不复习。每天放学后,她总是急急忙忙地写完作业,便开始看电视或者玩游戏。

妈妈经常对她说:“你把今天学习的知识复习一下啊,巩固一下学习效果。”杨晓叶怏怏不乐地回到书房,没精打采地看了两下就开始发呆,然后冲着妈妈喊道:“怎么复习啊?”妈妈便告诉她:“应该有计划,而且最好跟着老师讲课的进度来。每天回到家后应该把笔记再看一遍,回忆老师讲的内容,然后适当做几道题巩固一下。每周、每个月都应该有一个大的复习回顾。”

父母应该告诉孩子正确的复习方法,指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老师的教学进度制订一个科学的复习计划。

建议六:教会孩子正确的考试方法

许多孩子平时学习状态都非常好,但是考试成绩却常常不如人意,让父母跌破眼镜。其实很多是由于孩子没有懂得正确的考试方法造成的。

因此,父母应该指导孩子掌握正确的考试方法:考试前鼓励孩子与朋友或者亲人聊天,以缓解考试的压力;考试时应该专注于做题,不要太计较分数;动笔前应该先把试卷通看一遍,先做那些自己有把握的题目,然后再去攻克难题;答完题后应该及时进行检查。

怎样教育孩子的方法 篇7

关键词:良好行为习惯,科学原则,教育方法,教育策略

习惯, 就是在某段时间、某个地方、某种条件下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定型的动作和行为。我国著名青少年教育家孙云晓先生曾总结说:“好习惯对儿童来说是命运的主宰, 是成功的轨道, 是终身的财富, 是人生的格调”。不少家长为孩子种种不良习惯十分烦恼, 在教育上感到困惑, 究其原因大多是由于家长在孩子的早期忽略了良好习惯的培养与训练, 良好的习惯必须自小开始培养。

一、遵循科学的原则

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中, 不是任意进行的。在教育过程中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 按照规律和特点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 具体可以遵循以下五个基本原则:

(一) 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上的, 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 再好的学校教育也难以获得预期的效果。什么样的教育观塑造出什么样的孩子, 作为家长, 一定要“该出手时就出手”, 重视孩子的“第一次”, 因为这是良好习惯的开端。许多家长正是在教育中没有抓住“一”字关, 不但没能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反而给以后的教育带来了后患。

(二) 激励方法要适时、适当。

通过赏识教育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鼓励和表扬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一种精神营养, 更是一种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好方法。孩子的自信心来源于成人不断的激励和表扬。当孩子有了良好的行为方式时, 作为家长应适时、适当地给予表扬鼓励, 使孩子获得一种被赏识的成就感, 被肯定的喜悦感, 从而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反之, 如果发现不良的行为习惯时, 家长可以适当采取一点儿惩罚措施, 让孩子在思想上有所触动, 明确不良习惯的危害, 从而改掉不良习惯。

(三) 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孩子最直接的榜样则来自于成人, 尤其是家长。蒙台梭利说:“在孩子的周围, 成人尽量以优美的语言, 用丰富的表情去跟孩子说话。”幼儿的行为习惯是在成人的影响和帮助下形成的。父母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 孩子就会耳濡目染, 潜移默化, 从中得到熏陶, 受到启发, 从而形成好的习惯。

(四) 要有坚决的态度。

在孩子面前, 家长和老师必须有主见, 做每一件事都要态度坚决。家长自己拿不定主意, 孩子就会受到影响。家长的态度一定要前后一致, 如果小宝今天在桌子旁吃饭, 明天坐在台阶上吃饭, 后天坐在沙发上一面看电视一面吃饭, 我们怎能帮助小宝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呢?

二、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 除了加强家园沟通, 坚持上述基本原则外, 还应该有比家庭更为系统的、专业的方法和策略, 保证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一) 确定规范, 进行系列化教育。

一是幼儿园要建立一日常规, 进行系列化教育。3~6岁幼儿是个性品德形成的关键期, 由于幼儿的可塑性很大, 他们的个性品德在形成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反复, 所以教育内容应该做到系列化。根据幼儿的特点和发展情况, 制定幼儿一日活动常规, 规定孩子们在一日生活、学习中应做到的, 应遵守的一些规则, 确定幼儿时期在衣、食、住、行、与人交往等方面应有的文明行为和习惯的标准。二是要注重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 如对待性格怯懦的幼儿, 以培养勇敢品质为主;对待个性霸道的幼儿, 以培养宽容、和谐、与人为善的个性为主;对待贪占他人物品的幼儿以培养诚实品质为主;对待逆反个性较强的幼儿, 采取综合训练方式, 对其进行不良个性的矫正训练为主等等。由于每个幼儿的家庭教育影响的环境和方式不同, 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方法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 我们观察了解幼儿的不同心理特征, 采取有效的方法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二) 与家庭形成合力, 为孩子改造成年人的世界。

“家庭是习惯的学校, 父母是习惯的教师。”要让孩子的行为习惯取得良好的成效, 就必须建立起家庭、幼儿园联合一致的教育网络。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 让家长进行系统的幼儿德育理论学习;家教专刊、家教小园地时刻发挥着它们的宣传和交流作用;通过家园联系手册, 以书面形式每月联系, 有什么事随时与家长沟通, 使家长和教师都能随时了解幼儿在园和在家的情况, 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我们还通过家长开放日、家园共育等活动, 让家长观看、了解、参与幼儿园的教育, 使家长自觉、积极地配合我们的教育工作。只有让孩子做到了在家与在园一个样, 良好习惯的养成才有真正的意义。

(三) 要尊重儿童的权利和参与, 让孩子充分地参与。

在儿童的习惯养成过程当中, 有一个危险存在, 那就是习惯养成的过程变成了奴役儿童的过程。大家注意这一条。什么意思呢?就是大人在研究习惯, 大人在定规范, 强迫孩子去做、去执行, 这就很可怕。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儿童是主人, 我们就是要发挥他们的主人作用。养成一个好习惯, 应该是要让孩子们觉得:这是我盼望的, 我特别希望有这个好习惯, 这对我的帮助很大, 对我的发展很有用, 好习惯多了, 我才是一个好孩子好学生, 我才可以多交朋友。这才是积极的, 而不是强迫。

(四) 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与其把儿童当作天津鸭儿填入零碎知识, 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 使他们可以自由地去开启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我们引导幼儿学会学习, 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培养友爱、勇敢、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的品德行为等方面的一系列教育行为, 却忽视了能影响幼儿个性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自信心。自信心是儿童个性心理健康与否的一个重要条件。自信心的培养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五) 在生活中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

在孩子形成良好行为的过程中, 父母的责任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给予引导, 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耐心地培养孩子, 使他的一举一动逐渐向良好的行为发展。父母良好的行为可以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 让孩子自觉地接受。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 父母要做有心人, 要仔细观察, 对他的良好行为及时表示赞许, 强化鼓励他继续发展, 形成习惯, 巩固下来;对不良行为要表示不满, 帮助他学会识别的能力, 而不是指责他, 更不能因为他的不良行为而取消他与小朋友交往的机会和权利。

三、结语

总之, 教育幼儿, 一定要把培养好习惯放在重要位置, 再监督孩子坚持进行行为训练, 家长和教师更要以身作则, 以榜样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使孩子将来成为一个对家庭、对社会负责的人, 实现与社会的良好互动。可以相信, 在幼儿时期养成了好习惯, 孩子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一定会很轻松。

参考文献

[1] .潘日文, 侯桂兰.幼儿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6

怎样教育孩子的方法 篇8

网络时代给孩子们带来了什么?

据2005年1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最新《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04年12月31日,上网用户达到9400万,比去年同期增长8%,其中使用宽带上网人数达到4280万,上网人口普及率达到15%左右。而且,未成年人的上网普及率正在迅猛增加。

·互联网对孩子们的正面效应

1、培养全新的现代意识

网络传播的主要特点是:快捷、方便、双向、开放。网络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开放程度高,是现代科技的结晶,也是网络时代的精神之集中体现。它的这些特点有利于培养上网的青少年的现代观念,如学习观念,全球意识,效率观念,平权意识等。在网络时代,人们的学习已经不可能是一种一劳永逸的事情了,要想使自己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必须不断接触新生事物,接受新观念和学习新的技术。

2、网络的平等性为孩子们创造出自我实现的新空间

平等性是互联网的一大特点,虚拟条件下每个交往角色都是虚拟的。不存在长辈、晚辈,老师、学生这样的垂直型关系,交往变得更加平面化,属典型的横式交往。孩子们在网络的世界里变得更加自由、平等,网上认识的朋友都称为“网友”。这里大家都以符号形式出现。这里没有天然家长似的权威,没有其他社会特权的优势,大家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机遇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们因在父辈眼里都属于“年幼无知”或“乳臭未干”,常被看作是受教育的对象。而网络世界无疑给孩子们一个享受平等的权利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因此深受孩子的喜欢。

·互联网对孩子们的负面效应

然而,科学技术似一把双刃剑,既有益于人类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便利的一面,也有给人类带来伦理道德上的困惑,危害人类利益的一面。网络作为信息技术也不例外,也具有双面性特征。正确利用网络,互联网会对孩子们的成长、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互联网并不是一个纯洁、健康的虚拟天地,它所传输的不良信息会对孩子们产生负面的影响。

1、恋网上瘾或过度沉溺于网上交往危害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在现实中,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孩子患上了“网络迷恋症”。这是一种心理障碍,是指患者无节制地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在互联网上持续聊天,以致于损害身体健康,而且在生活中出现各种行为异常、心理障碍、人格障碍以及交感神经功能部分失调。

2、网络信息垃圾会弱化孩子们的道德意识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的世界观尚未成熟,自控能力也较弱,好奇心理或冲动往往使他们去寻找色情、暴力的信息。鼠标一点就可以看到那些低级庸俗的东西,这使他们受污染的几率越来越大,从而导致道德意识弱化。

网络时代,我该怎样教育你,我的孩子

·网络时代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指导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网络时代是个多元化的时代,促使家长必须对传统的家庭教育方法进行改革。

社会多元化趋势使孩子们成长的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面对网络带给孩子们的正负效应,我们必须提高孩子们对社会环境的积极适应力和自我强化的成长力。家长积极引导孩子吸收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基本规范,养成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完成个体的社会化进程。自我强化的成长力是孩子们在社会化进程中确定自我成长的目标,规范自己的言行,为实现理想目标而努力的能力,这两种能力都是孩子们在养成过程中必须培养的基本能力。

·跟上时代,家庭教育的施教者——家长必须完成自我成长

网络时代不仅给孩子们开辟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也是成人从未接触过的、全新的领域。孩子们要学,父母们更要学,而且要有勇气和孩子们一起学,甚至向子女们学,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

互联网从另一个方面逼使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家长们在孩子们面前不可能永远保持权威者的形象,因为互联网所营造的网络世界使他们的权威受到严峻的挑战。网络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使家长们能通过电脑互联网为孩子们解决他们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指导他们从电脑网络中利用各种资源,逐渐成为孩子们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督促者、辅导者甚至咨询者。

·因势利导,不惧互联网络给孩子们带来的负面影响

既然“互联网”会给孩子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家长们就要正视它,无视、躲避和强令制止的态度都是不对的。

家长必须对孩子进行信息德育教育,提高他们识别、抵制负面信息的能力。通常,孩子们的道德必须接受社会主流道德的制约,但同时也体现出儿童、青少年的独特性质。家长们怎样从孩子的角度,帮助他们创造性地建设自己的崭新的道德体系呢?这是每一个网络时代家长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家长怎样教育孩子的任性问题 篇9

一、三个方法应对宝宝的小任性

1、暂时回避

孩子任性时所提出的要求多也不合理,这些要求不被满足,孩子就会无休止地纠缠父母。这时,家长可以回给宝宝一个冷淡的态度,纠缠、哭闹都没有用,因为爸爸妈妈根本不理会。发现了这一招无效,孩子会很快收住自己的任性。等到事后,家长可以针对这一件事情和宝宝交流,告知不理会宝宝的原因。

2、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任性行为出现时,父母可以用转移孩子注意力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孩子坚持要在游乐场玩耍,但家长却有事情要尽快离开,这时妈妈可以对宝宝说:走吧,我们去坐公共汽车!宝宝的注意力是很容易被转移的,妈妈的提意会让宝宝产生新的兴趣,所以欣然答应。这样让宝宝愉快地消除了任性,是一个非常棒的.方法。

3、理解孩子的情绪,约束孩子的行为

比如说,今天的饭菜没有宝宝想吃的那一种,宝宝因此耍起了小脾气拒绝吃饭。家长这时一定不要去迁就孩子,去单独给宝宝做想吃的饭菜,而是应该向宝宝表明饭菜只有这些,不可以随便更换,如果孩子依然坚持,那就让他小尝一次挨饿的滋味吧,宝宝不会真让自己饿到的。

二、宝宝任性的危害

任性从心理学来讲,是一个人缺乏自我约束力的表现。这种情感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宝宝一次任性家长放纵,那么今后宝宝任性的次数会越来越多,这极容易让宝宝成为个性偏执、意志薄弱的一类人,所以纠正宝宝的任性非常有必要。

任性不及时纠正,还容易影响孩子对事物的认知与判断,变得固执、不讲道理,这样一来,宝宝正常的生活能力发展就会受限。在人际交往方面,任性的宝宝很难被他人所接受,所以这些宝宝常会感到孤独,经常会产生挫败感,如果任性持续到成年,那么任性就易发展为冲动,冲动之下,一些严重的错误与过失极容易发生。

我们该给孩子怎样的教育? 篇10

我们该给孩子怎样的教育?

我们该给孩子怎样的教育? 家庭沙龙 近日,广东省妇联一项网上调查显示:什么才是孩子发展的良好方式?这个问题让超七成的父母很头痛。的确,在家庭生活中,该让孩子每天坐在钢琴前练琴,还是让孩子多外出参加体育运动?该让孩子好好学习,还是让孩子多参加课外活动?诸如此类的问题,让父母很纠结。那么,孩子到底应该如何发展?家长该给孩子怎样的教育?让孩子获得“与生俱来”的能力 □袁跃兴 当代家长在孩子教育方面的困惑,与当下社会的教育环境有很大关系。 如今,社会上热衷于“少年成功”的炒作;不少学校推行的是揠苗助长的“超前教育”;家长接受的是“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结果,在这样的教育成长模式和参照系下,家长们不遗余力地比拼孩子,成了“分数爹妈”。而孩子们则像家长急功近利期望的那样,或想当官,或想当富翁,或想当CEO,完全没有孩子自我、个性和人格的成长发展目标。这种中国式家庭教育,不值得我们认真反思吗? 如今,社会上流行各种不同的教育观念,还有很多急功近利式的方法,包括“虎妈”、“狼爸”这样的极端教育行为。对这些观念和方法,家长们有的接受,有的深感矛盾和困惑,更多的则不知所措。所以,作为家长,非常有必要找到适合自己孩子健康成长的教育方法。 鲁迅的教子方法是,善于启迪童心,利用童心教子,爱儿子而不溺爱儿子,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儿子,通过说理的方法使儿子明理、改过,把功夫下在培育孩子的身心健康上。 叶圣陶对儿子叶至善是这样教育的,从不逼他考个好分数,从不强迫他将来一定要上大学,也不干涉儿子的爱好兴趣,而是培养他对劳动生活的热爱。“儿女的生长,只有在环境的限制之内,凭他们自己的心思能力去应付一切”,“所谓环境,包括一饮一啄,一猫一狗,父母教师,街市田野……做父亲的真欲帮助儿女仅有一途,就是诱导他们,让他们锻炼这种心思能力。”这是叶圣陶的家教观。 世界权威儿童培养专家格林斯潘博士说:孩子能够顺利健康成长需要哪些条件?孩子需要“交往、共情(关怀他人的能力)、好奇、沟通、情感张力、自尊、内在的纪律、创造力和想象力、逻辑思考、道德上的正直”。这即告诉我们,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孩子去吸收,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而父母是可以通过充满愉悦的玩耍与对话,帮助孩子获得这些重要品质的。把快乐的童年还给孩子 □周礼 周末,隔壁的小茵到我家向我女儿借书。见我和女儿正坐在地上叠纸飞机,她十分好奇,也央求我教教她。于是,我分别给了小茵和女儿一张纸,边示范边教她们。 在我的耐心指点下,两个孩子津津有味地折叠着,不一会儿工夫,她们就各自折好了一架纸飞机,尽管模样不是十分好看,也飞不了多远,但她们还是十分开心,嘻嘻哈哈地在屋里玩了起来。 小茵一高兴,竟忘了来我们家的目的。她和我女儿一次又一次地放飞着手中的纸飞机,完全沉浸在纸飞机带来的欢乐中。这时,小茵的母亲在对门扯着嗓子喊道:“小茵,赶快回来,你学画画的时间到了。”听到妈妈的声音,小茵脸上的笑容立刻僵住了,刚才的.天真无邪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深沉和忧郁。小茵小声地嚷道:“真是烦死人,要是世界上没有美术老师该多好啊!”然后,她无可奈何地起身离去。 小茵的叹息令我的心为之一震。为什么一架毫不起眼的纸飞机会让孩子如此的快乐和沉醉?也许,这是一个值得家长探讨和反思的问题。 作为父母,大抵都有一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强迫他们学这学那。听到某个孩子会弹钢琴,自己也会不惜重金买回一台钢琴,并请上一个专业的指导老师;看到某个孩子会画画,自己也会情不自禁地为孩子买回一大堆作画工具,并给孩子报一个美术学习班。而做这一切都不管孩子是否乐意,也不管孩子是否感兴趣。 看看我们身边的孩子,也许他们并不缺少才气,也不缺乏能力,但他们却缺少孩子应有的天真和快乐。想想现在的孩子真够可怜,刚刚开始咿呀学语,就被父母灌以唐诗宋词、ABCD,稍大一些,又被送进各种各样的学习班,再大一些,又被一本又一本的辅导资料压得喘不过气来。他们的童年几乎都是在父母的威迫下、催促下、辱骂下度过的。而事实上,许多家长一厢情愿的热情,换来的不是孩子辉煌的成就,也不是孩子的健康成长,而是孩子无尽的痛苦。这非但没能帮助孩子,反而在无形中伤害了孩子。 记得我们小的时候,不是在田野里追逐着蜻蜓或蝴蝶,就是在田埂上玩着泥巴,在石缝边逗着蚂蚁。尽管那时我们没有玩具,也没有游戏机和电脑,但我们的童年却过得非常快乐。 知识可以弥补,错误可以纠正,行为可以引导,而童心却无法重塑。让孩子回归自然,让他们在童真童趣中快乐地成长吧!让孩子成为一个自信的人 □思悦 我的孩子已经成人,有自己的家庭和事业。虽说她成长的年代和今天科技、资讯发达的年代有很大的差别,但我觉得,许多教育方法不会因社会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孩子在父母的眼里永远是孩子,但不管孩子多大,他们是有自尊心的,他们的人格需要得到尊重。我常常看到一些家长在众人面前,尤其在亲友面前数落孩子、训斥孩子,这种做法很伤孩子的自尊心,其结果是使孩子失去自信心,并对家长产生反感。 我们夫妇俩在这方面很统一。我的孩子从小就自信心满满的。小学一年级时,听说有作文比赛,她从没有写过作文也要参加;三年级时,听说区里有摄影比赛,她从来没有拍过照片,她也要参加。我们尊重她并鼓励她,因为我们在乎的是参与而不是结果。 我女儿五岁那年,看到邻居孩子在弹钢琴,她也吵着要弹钢琴。我们对她说:“好,先给你报名参加培训班,如果你真的有兴趣,我们就买钢琴。”果然,在少年宫老师的指导下,她越学越有兴趣。在当时每月只有100多元收入的情况下,我们还是想办法兑现承诺―――凑了1500元买了钢琴。女儿从10岁开始,就为少年宫、市少儿电视艺术团等乐队和提琴手伴奏。学校合唱团参加广州市合唱节获得一等奖,也是她伴奏的。有了这些成绩,女儿学琴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到了小学六年级,当时她的钢琴老师叫她考音乐学院附中,女儿却对我说,她不想把钢琴作为自己的专业。虽然我觉得可惜,但还是尊重她的选择。在六年级考完了钢琴八级(是当时业余最高级别)后,我发现孩子很贪玩,不怎么练琴了。过了一段时间,女儿向我提出:“不想弹琴了。”我想孩子毕竟都贪玩,就对她说:“我听你的,钢琴放在这,我不会卖,等妈妈退休了来学。”果然,她有好一段时间既不去上琴课,也不摸钢琴。但看到她和小伙伴一起玩得很开心,我也很高兴。她的钢琴老师打电话给我说:“你女儿弹得那么好,怎能放弃呢?”我说尊重孩子的选择,我不能强迫她做她不愿意做的事情。 家庭教育涉及方方面面,但我觉得,尊重孩子很重要,尊重孩子包括尊重孩子的人格、选择、兴趣爱好等等。给孩子健康的体质健全的人格 □张晶瑜 “什么才是孩子发展的良好方式?”七成多的家长感到困惑。家庭教育中出现这样的情况,不足为奇。作为家长,当初对孩子的教育,我同样迷糊。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我对教育的认知逐渐清晰。探究孩子发展的良好方式,其实就是探讨成长的问题。 俗话说,看三岁知未来。三岁能看什么?看本质,看表现。这句话包含一个非常正确的论断:人品影响人生,影响未来。我们知道,万丈高楼从地起,建高楼要打地基,地基不牢,楼房建不成,侥幸建好的,遇上风雨,会轰然倒塌。同样,种一棵树,我们也会夯实树坑的泥土,使树的根基牢固,不然,树就会长歪或倒地夭折。培养孩子,就好比建高楼种大树,必须踏踏实实地建牢根基,否则,一切努力也枉然。 那么,什么是孩子成长的根基呢?我认为,健康的体质和健全的人格,就是孩子成长的根基。给孩子健康的体质,很多家长都很重视,也容易做到。但是,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家长往往忽略或无所适从。他们认为,孩子学习好、成绩好就是好孩子,就会成才。可是,当孩子误入歧途,却不知原因所在。 因此,与其在寻求孩子发展的良好方式上困惑,不如回到原点,夯实孩子成长的根基,从小抓起,从细节入手,培养孩子优良的品质,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 如何做呢?第一,家长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家长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也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孩子会活学活用;第二,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合力。学校是孩子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德育教育应放在首位,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社会上的职能部门和企业,要担当社会责任,消除影响孩子成长的不利因素。这样,孩子成长的环境就干净多了,根基也因少些杂质而更稳固了。

打不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方法 篇11

关键词:孩子教育;打;不是最好方法

中国分类号:G78

正文:如今,孩子的教育已成为许多父母头疼的大事,很多父母都有感触现在的孩子特别难教,父母与孩子的冲突越来越激烈,为此酿成惨案时见于各媒体,很多家长还沿用古老打骂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认为打是亲、骂是爱,打是不打不成器,这正是酿成悲剧的关键,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处理不恰当,随时都有惨剧的发生,为了避免惨案再发、悲剧重演,家长们应该多了解孩子难教的原因,寻找教育好孩子正确方法。

父母为子女的成长可谓是熬白了头操碎了心,无论对孩子做什么,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可孩子好像并不领情,他们总觉得父母的管教是对他们最大的束缚,所以他们极想摆脱父母的管教,可父母又担心孩子脱离父母的管教会像脱缰的野马难以控制,害怕他们不知会闯出什么大祸,所以无论怎么艰难,父母还是抓着孩子不放,孩子不从,不听话就打骂相加,拳脚相向,这样导致与孩子的冲突越来越多,越演越激烈,就可能导致种种可怕的血案后果。

更可怕的是有些孩子年龄上虽是成年人了,可还不谙世事,心智还不成熟、还跟父母对着干,打起架来,只能用“可怕”两个字来形容。

好像女儿就是坏人,父母就是好人,但我觉得这个女孩死得好可怜,这个恶果应该是父母特别是父亲一手造出来的。孩子变得那么野蛮、那么霸道、那么残暴、那么不孝、那么不可理喻,还不是父母一手调教出来的?!我从文中两个地方看出那个父亲教育孩子的错误方式:

第一个,用古老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

第二,从那张置他女儿于死地沾着血的破凳子看,她父亲打孩子的方式不仅没有变,反而是打得更激烈,

家暴不仅伤害身体、置人于死地,更扭曲人的灵魂,无论是处理夫妻、朋友还是父母子女的关系,用暴力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把问题复杂化,甚至会失去自己的至亲,甚至自己的生命,后悔莫及。

打,是一种最野蛮、最不讲理、危害最大、取得效果最差的教育孩子的方式,因为打造成伤亡的案例时有发生,我印象最深的是广州碧桂园一个商人因为自己14岁的儿子不按时做作业,把他按水龙头下溺死,打,不仅会造成孩子死亡,也有父母在冲突中伤亡的:广州有个外来务工的母亲,卖烤鸭熟食,因为孩子喜欢上网不做事,被他母亲打了,这男孩在冲突中把母亲打死了,孩子被抓去教育改造。幾年后记者采访他时,他表情不悦,随着年龄增长、教育认识提高,他也会深深的懊悔,可生命无重来,如果当初母亲不打他,而是慢慢教,就不会有如此下场!打骂不是最好的教育方法,但这是中国父母最常用的教育方式,为了避免悲剧重演、血案再发,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父母特别是新手父母该摒弃打骂的教育方式。

教育孩子是父母必尽职责,也是人生必经之路,如何教育好孩子是每个父母都思考过的问题,孩子的教育已成为当代许多父母头疼的大事,都感触现在的孩子特别难教,打孩子也是父母不情愿但没办法选出的教育方式,他们也想找到适合教育自己孩子的好方法。我觉得应该找出孩子难教的原因,才能对正下药找到对应的好的教育方法!

孩子难教我觉得有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原因:

( 1 )家庭因素:孩子难教有先天原因也有后天因素,我认为先天因素对孩子的影响不是很大,刚出生一岁前孩子的差别不是很大,后天因素对孩子影响就很大了,10岁前的孩子跟家庭的关系、父母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在这年龄段,父母认为孩子小,看管是很严密的,除了学校,基本是是和家人在一起,所以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影响很大,可以说怎么样的教育方式就教出怎么样的孩子,作为老师都有同感,家庭教育好的孩子,在学校都比较乖巧懂事,老师教起来比较容易轻松,家长管不了的孩子,在学校也很难管束。越来越多的孩子很调皮难教,就像老教师说的一样,她以前教5个没现在教1个难教,这跟我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条件以及家长的引导有关系。

( 2)学校因素:学校是孩子呆的时间较长的地方,孩子接触的学校的管理、老师同学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成长。有的学校管理很严格到位有的学校管理不太好,有的老师细心耐心教育孩子,有的老师工作做的不细致,有的学生好有的学生不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遇到不好的学校、老师和同学也会难教的。

(3)社会因素:10岁以后,父母对孩子的管教越来越少,孩子步入社会的机会越来越多,孩子在社会上交往的是些什么人,对孩子的成长有直接的影响,如果孩子喜欢跟社会的不良少年混在一起就会容易学坏,社会是个大染缸,可把孩子染红,也可把孩子染黑,如果孩子被染黑也很难教好。

(1) 孩子难教的原因还有很多,除了外部因素影响外,他自身内在的因素也很重要,家长慢慢探究吧。就上面这些导致孩子难教的因素

教育孩子是一项缓慢、繁琐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家长长期付出细心耐心,有些家长想一蹴而就,孩子不听话就拳打脚踢,在幼小的孩子面前逞英雄,结果是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抵触情绪。父母孩子是最亲的亲人,在冲突中无论是受到伤害,都是对方不愿意看到的,所以教育孩子要丢弃打骂的粗暴方式,选用说教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打的教育方式不仅打掉亲情也打掉爱情和幸福的家庭,很多夫妻就是在教育孩子上起矛盾发冲突,导致感情破裂,为了孩子夫妻勉强凑合过日子,幸福感全无,这就是为什么高考结束离婚率最高的原因吧!

怎样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篇12

一、注重赏识教育,家长和老师多说“你真棒”

人性中最本质的渴求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社会的肯定。孩子需要父母和老师的鼓励,这会使他们拥有良好的自我感觉。父母与孩子在一起时做出亲昵的动作或露出满意的表情,对孩子是很大的鼓励。平时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长要端正态度,不能强制性地要求孩子,很多家长都以自己的权威教育孩子,让孩子服从自己,这是不行的。孩子虽然可能因为怕被父母责怪而选择服从,但是这只能让孩子失去自信心。成人的评价对孩子树立自信心至关重要。幼儿时期,家长对孩子信任、尊重,经常对他说“你真棒”,孩子就会看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进步,认为自己真的很棒。反之,经常受到否定、轻视、怀疑,经常听到“你真笨、你不行、你不会”的评价,孩子就会否定自己,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从而产生自卑感。因此,家长必须注意自己对孩子的评价,多为孩子的长处而骄傲,不为孩子的短处而遗憾,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不要盲目地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作比较,鼓励他做唯一,而不是事事争第一。比如孩子不会洗碗,不要指责他,而是要告诉他怎样洗才能洗得干净,然后鼓励他:“这回洗得真干净!”其实每一个孩子都需要不断鼓励,就好像植物需要阳光雨露一样。不受鼓励的孩子不会健康成长。但我们往往忽视对孩子的鼓励,往往忘记鼓励,甚至错误地认为孩子需要的就是教育,而教育更多的就是灌输和训导。比如学习,如果有个孩子提前完成作业,蹦蹦跳跳地去告诉爸爸妈妈,希望得到表扬,而其家长听后其实心里挺高兴的,但是一点儿也没表现出来,却板着脸严厉地说:“本来按时完成作业就是学生的天职,你好不容易做到一次还得意!你看看你哪个同学做作业不比你快?”这句话就像泼了孩子一盆冷水,使孩子的情绪跌入低谷,还谈什么自信?家长或许认为不能让孩子骄傲自满,所以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轻易表扬孩子,尤其是当着别人的面,总是说孩子的缺点。岂不知这样做往往事与愿违。所以,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让孩子懂得人人都有长处,使孩子逐渐正确认识自己。

二、调整成人与孩子间的关系,多与孩子交流

家长、老师和孩子的心态、情绪相互有影响,所以家长、老师要有意识地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影响孩子。当孩子自卑、沮丧的时候,家长、老师要用真诚积极的语言去鼓励和安慰孩子。家长对孩子始终如一的鼓励和信任,是对孩子巨大的精神支持。孩子在父母的理解和强大精神的鼓舞下,会更快、更勇敢地克服困难,树立信心。如果孩子感到老师、父母喜欢他、尊重他,态度温和,孩子的感觉就好,表现为活泼愉快,自信心强。相反,如果老师、父母对孩子训斥多,态度冷淡,孩子就情绪低落,对周围的人和事缺乏主动性和自信心。在生活中家长要多关注孩子,培养孩子的情商,因为情商是乐观幽默的品性,是面对并克服困难的勇气,是善于与人相处、把握自己和他人情感的能力等。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联络也是十分重要的,不要因为工作的繁忙而减少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要时常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知道孩子在家里或是在学校里都有什么样的想法,对身边的人和同学都有怎样的看法。发现孩子的想法和看法不正确的时候,家长要给予及时的纠正,让孩子换个角度看待事物,给孩子更多关爱,增强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信,从而帮助孩子更快地融入集体生活。

三、允许孩子做自己的事情,重视与保护孩子的自尊

许多父母认为,替孩子做他感到困难的事是帮助孩子,事实上,这等于告诉孩子他不行,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尊。孩子渴望被尊重,尤其是被家长和老师尊重。尊重孩子,家长就不能对孩子说有辱人格、有偏伤自尊的话,而是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在孩子做事情的过程中,要允许孩子失败。在做好的时候给予孩子适度的表扬,一方面表扬这次的成绩,另一方面鼓励下次要做得更好,让孩子知道只有继续努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在表现不好的时候不要一味地批评孩子,而是要让孩子知道自己没做好,下次要继续努力,但千万不能在别人面前惩罚孩子或不尊重孩子,不要把孩子的话当“耳旁风”,不能滥施权威,以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即使孩子犯错,也不要辱骂。因为辱骂不仅伤害孩子的自尊,还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产生自卑感,从而丧失自信心。有时会出现孩子自己贬低自己的时候,这是在传递一种有碍自尊的信息,这时的父母或老师应认真地倾听,然后再告诉他应有的态度。实验表明:教师对学生的情感、笑容和肯定评价对学生形成了期待效应。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学生从老师、家长给予的肯定性评价中树立自信心,对学生多作肯定性评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让学生学会自信、自立。不少父母经常控制送给孩子玩具和书,有时认为某些物品不适合孩子,但事实上他可能仍然需要它,甚至这种喜欢会持续几年。因此,在处理孩子的某些物品时,不要擅自做主,而是要由孩子自己决定何时放弃某些物品,细心捕捉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及时加以肯定和鼓励。如此孩子会逐步改掉不良习惯,强化优秀的品质。

四、珍视孩子的成功,独辟蹊径地寻找孩子的个性特点

上一篇:哭声作文350字下一篇:给灰尘的一封信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