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怎样教育孩子

2024-06-16

犹太人怎样教育孩子(精选14篇)

犹太人怎样教育孩子 篇1

犹太人怎样教育孩子

犹太民族和中华民族一样都是给多灾多难的民族,虽然有 5000 多年的 历史,但有 2000 年流离失所,浪迹天涯,而且屡遭屠戮,宛如穿行在一条炼狱之路上。但是,犹太人在浩劫中从不畏惧,从不丧失民族自尊心和民族凝聚力。以色列建国之时,以一个弱小的新生之国,与强大的中东数国在军事上对决,最终战胜对手而建国。据统计,获世界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中有17%是犹太人,美国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中有27%是犹太人,美国富翁中有20%是犹太人,美国每5个大学教师中有1个是犹太人,每5个大学生中也有1个犹太人,犹太人是世界上最聪明、最神秘、最富有的民族。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了解犹太人就不了解世界!犹太人在家打个喷嚏,世界上所有银行都将连锁感冒;五个犹太人凑在一起,便能控制整个人类的黄金市场;犹太民族虽然只有 1400 万人口,但却执当今思想界、艺术界、经济界、科学界、政治界之牛耳!足见犹太人智慧和才能。在世界庞大的民族之林来、虽然她在过去的几千年里历经多次磨难、至今未能生活在安宁的国度,但是她的民族人口素质优异、杰出人物层出不穷,这和重视教育是分不开的。

1、世界多数民族都将早晨作为一天的开始,公历的一天开始于午夜,而犹太人的一天则是从太阳落山时开始的。当孩子问为什么时,他们就说:“将黑夜作为开始的人,他的最后才是光明。”这样教育孩子要先吃苦,后享受。

2、犹太人是惜时如金的。比如孩子问现在是几点钟的时候,他们总是给孩子的回答精确到秒,而从不说“快几点了”或“几点多了”的模糊概念。正是这样,犹太人时间观念极强,他们对数字也非常敏感与精确。

3、犹太人是最爱书的民族。古代犹太人将书看得破旧得不能再看了,就挖个坑庄重的将书埋葬。这时候孩子总要参与其中的。他们对孩子说:“书是人生命的东西。”他们还在自己的经典上涂上蜂蜜,让并不识字的孩子去吻。犹太人的孩子很小时候就知道书其实是甜的东西。

4、犹太人有句成语:“你比希勒尔还穷吗?你比希勒尔还缺少时间吗?”犹太人从小就知道希勒尔的故事。少年的希勒尔很穷,他拼命地工作,将得到的钱的一半送给守门人,以求进入学校的院子听课。可是后来他连一块面包也吃不上了,守门人也不叫他进入学校的院子。他就悄悄爬上屋顶,躲在天窗上听课。一个冬天,学生们发现,天空是晴朗的,可是教室却很暗。原来是希勒尔躺在那儿,他已经冻僵了。

5、犹太人称山为“哈里姆”,称双亲为“赫里姆”,称教育为“奥里姆”,这三个词是同源的,在他们那里,老师与大山、父母是同样的。

6、犹太人说:“有十个烦恼比仅有一个烦恼好得多,只有一个烦恼时,痛苦是深刻的。而有了十个,就不一样了。没有一个自杀者是因为有十个烦恼而死的。”所以犹太人虽然苦难多多,但他们并不惧怕。

7、多数民族都将胜利、喜庆作为节日,可是犹太人最盛大的“逾越节”,却是纪念在埃及当奴隶的日子。这天,他们给孩子吃一种很难吃的没发酵的面包和很苦的叶子,然后讲祖先在埃及屈辱的故事。

8、不论贫富,犹太孩子都有一个存钱的盒子,可是这钱是不能自己用的,这是专门给乞丐留的。犹太人说:“许多乞丐的衬衫里就藏着智慧。”因为包括乞丐在内的所有犹太人都必须抽出一定的时间来学习经典。

9、犹太法典上说:“五岁的孩子是你的主人;十岁的孩子是你的奴隶;到了十五岁,父子平等,就没有孩子了。”在五旬节内,年满十三岁的孩子都要参加隆重的成人仪式,表示自己是真正的犹太人了,开始承担宗教义务。

关于犹太人,还有很多优点,比如团结,比如勤劳,比如勇敢,比如富有进取精神,但犹太人之所以成为犹太人,与他们早期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他们对孩子独特的教育方式,值的我们每个家长深思和学习。

这也许就是犹太民族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仍能创造出奇迹的奥妙所在吧!

犹太人怎样教育孩子 篇2

杨澜是个大忙人,主持人、董事长、商界名流,这些工作上的称谓与传统中的“贤妻良母”形象近乎完美地结合在她身上。在孩子渐渐长大的过程中,她是如何在工作和家庭之间出入有度的?与孩子共同成长,就是最美好、最明智的选择。在跌跌撞撞的细嫩中,蕴涵着无以伦比的力量;而未成熟的稚气,就是前进的理由。如何摆脱困境?那就是向未来索取力量。

杨澜说:“我有时候想,孩子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母亲,成天把孩子搂在怀里的那种,还是忙碌而快乐的那种?可以肯定的是,当有些母亲辞去工作,只陪孩子读书,还整天提醒孩子‘看看我为你作出多大牺牲’时,孩子心里并不一定领情。人们也许夸大了母亲陪伴孩子时间长短的重要性(幼年时期另当别论),就像人们也常常夸大“富爸爸”和“穷爸爸”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其实孩子不在乎自己父母有多成功,也不一定喜欢形影不离的妈妈,父母能给孩子的最好礼物:一是无保留的爱和接受;二是父母自己能够快乐的生活。”

1996年,杨澜在美国生下儿子;2000年10月20日,杨澜在上海又喜得女儿,圆了她想要“美国儿子中国女儿”的妈妈梦。因为工作缘故,杨澜不能时时陪在孩子身边,不过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杨澜都在他们身边。两个小家伙出生后的前几个月,杨澜坚持用母乳喂养;孩子出生后的几年时间里,杨澜也一直自己带他们,虽然有点辛苦,可杨澜觉得很值。

当然,矛盾不可能每一次都能调和。女儿吃奶才三个月时,刚好遇上申奥,杨澜必须得在北京和上海之间来回跑,怎么办?心中有百般不愿,也曾想方设法努力挣扎,可最后还是不得不提前给女儿断了奶。说起这件事,杨澜依然一脸无奈。幸亏如今已上小学的女儿能体谅理解,还会开玩笑地说:“我也为申奥做过贡献哦!”

孩子长大了,该上学了,上什么样的学校呢?在这些事情的关注上,杨澜和当下大多数父母很不一样。按条件,杨澜可以很方便地找到贵族学校、特色学校,或更有利于学习外语的国际学校。可是,无论在上海还是北京,杨澜都坚持为孩子选择普通的公立学校。杨澜选择让孩子上公立学校有一个“私心”,就是想让孩子接触到最真实的生活,也生活在最接近社会现实的环境中,这样的成长环境对孩子才是真实可靠和有益的。

儿子已上小学五年级,那么多年过去了,杨澜从来没有给他请过一次家教,也从不做任何校内功课的额外辅导,甚至不要求他的学习成绩一定要在班里拔尖。杨澜清晰地记得,惟一给孩子安排的补习班是学习中国书法。杨澜不觉得做神童有什么好,也不要求孩子哪方面必须要有特别突出的成就,但她衷心希望孩子做一个快乐的人,也能给别人带去快乐。为此,杨澜身体力行,努力培养孩子具有几种习惯和品性:爱好运动、慈悲为怀、善于表达和富有幽默感。如,杨澜会鼓励儿子去竞争当班长,用自己的压岁钱为患白血病的同学捐款,积极为班里同学服务做事,这都是杨澜十分看重的事情。儿子要做一个好班长、好干部,他得努力让自己各方面都优秀,自然也包括学习成绩。

杨澜英语说得特别好,可她和孩子在一起时,从没正经做过什么英语辅导,杨澜把绝大多数时间花在并不特别擅长的体育运动上,她和孩子一起滑冰,一起去体育场。有一次和女儿滑冰时,杨澜不小心摔坏了尾椎骨,养好了伤还是继续奔向运动场。后来,孩子们喜欢上了动画片《网球王子》,提出要学打网球,杨澜不仅鼓励他们,自己也加入其中。杨澜发现,孩子更喜欢和他们一起运动的妈妈。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杨澜会与他们玩拼图、讲故事,会和他们打闹,也会和他们一起看电影。前段时间看《别惹蚂蚁》,一边看一边和孩子一起大叫,童趣带给杨澜很多的快乐。

2009年4月,在采访法国女明星朱丽叶·比诺什的最后,这位气质神秘的艺术家反问了杨澜一个问题:“您的谜是什么?”杨澜的回答是:“我的孩子们长大了会是什么样的,这是我最希望知道答案的谜。”与孩子一起成长的杨澜保持着对未来世界的一份好奇,这份好奇心加上丰富的阅历成为她保持成长态势的最佳精神养料。

儿子小时候,杨澜在给他讲完上帝和所罗门的故事后问:“如果上帝只能给你一件礼物,你要什么?”当然,故事中的所罗门要的是智慧,可儿子回答说,他希望世界上所有的小朋友都健康……杨澜万分惊喜地夸儿子:“你比所罗门还厉害!”

6岁的《杨澜访谈录》犹如杨澜的一个孩子,它与杨澜出生在2000年的女儿几乎处在同一年龄阶段,而她已经12岁的儿子,却正在以饱满的热情迎接着青春期。儿子开始写日记了,读着他挠头搔颈写下的“我终于认识到,人不能因为取得一点点成绩就骄傲自满,不然……”杨澜常常会笑出声来。直到有一天,他自顾自地写下“鸦鹊不可同屋,德无价。心如针,不可盛物,心如天,何不可盛也……”的半文半白的词句,结结实实地把杨澜吓了一跳。

谁都知道,当前,应试教育使学生间的竞争十分激烈,每一位母亲都很担心孩子能否适应。还好,杨澜儿子的学习成绩还不错,能在班上保持前三名。说起儿子,杨澜一点也不掩饰对儿子的赞赏。

杨澜的儿子喜欢绘画,课间的时候,小朋友们会排着队请他画画。杨澜跟儿子说:“能不能送妈妈几张?”现在,杨澜办公室里挂着的就是孩子的画,她认为这既是对孩子的一种尊重,更是对孩子创造性思维的鼓励。

不知不觉中,孩子已经有属于自己的心灵空间了。在上中学后,儿子要求的第一件事,就是不允许妈妈出现在校门口。暑假里,撇开杨澜特地为他购买的《上下五千年》,他捧着侦探小说看得津津有味。在面对质问时,还头一扬、充满挑衅地反驳:“看书就一定得看你选的书啊?”口才极佳的杨澜面对儿子的“挑战”,也只能承认:“估计再过两年就吵不过他了。”

有趣的是,儿子和女儿的性格截然不同。面对同样可爱、禀性各异的两个孩子,杨澜给予了他们无条件的爱和自由选择的权力。在家的日子里,她陪着儿子玩网络游戏,与女儿一起窝在沙发上看动画片,也在循循善诱之中,让年幼的孩子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当在校表现优异的女儿撅着嘴回来告诉她,班里有同学说她是因为妈妈是杨澜才被选上班干部时,杨澜难得严肃地将她拉到身旁,告诉她:“你来决定怎么办,你有几个选择:第一,你辞职;第二,你很仇恨这个同学,以后找机会报复她;第三,你去向他解释,他选择听或者不听,但是你用自己的努力继续做,明年继续被大家选为班干部。”女儿不出声地想了半天,最后扬起倔强的小脸,对杨澜说:“妈妈,我选最后一个方式。”

杨澜也希望孩子能多受一点艺术熏陶,于是从小安排他们学习弹钢琴,没料到,同在一个家里,儿子和女儿的情况大相径庭:儿子学了不到一年就开始不耐烦,打了退堂鼓;尽管有哥哥的“坏榜样”,可女儿打一开始就迷上了钢琴,天天都会要求多弹多练,完全不用别人催促。

在理解和包容之中,两个孩子都用更为茁壮成长的速度回应着母亲。不喜欢弹钢琴的儿子偏爱画画,调皮好动的他能拿起画笔,一画几个小时。而女儿却天生地和钢琴有缘,每天都要跑去弹一会儿,小小的她还是一个“作曲家”,有时喜欢将谱子做点改动、直到自己满意了再弹。

如同将家庭和事业比做一肩挑的两只水桶,杨澜的人生无往不在平衡之中:杨澜很忙,可谓一个空中飞人,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成为孩子钢琴学校里出勤率最高的家长之一,还能在儿子八岁之前陪着他游历了十五个国家,真让人惊讶。很少有机会下厨的她,会在节假日的时候带着孩子去菜场挑菜,顺便让他们算几道数学题。在职业与生活的领域进退自如,愈放松愈快乐的心态赐予了她无限的包容和活力。

有一次,儿子学校开联欢会,老师事先和杨澜沟通,请她在会上作一个三分钟的发言。连杨澜自己也没料到,经历过无数大场面的她,居然会为这三分钟演讲无比紧张,生怕不能让老师满意,又怕家长们会觉得自己矫情,更害怕给儿子丢脸。儿子看出了妈妈的担心,同时也看到了妈妈的认真,在她最终讲完下来后,儿子给予了高度的赞扬。杨澜由此得出结论:“其实孩子也会非常在乎父母做事的态度。”

“421”家庭怎样教育孩子 篇3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行为研究室的一项调查表明,69.3%的儿童存在着注意力缺陷、性格偏异、精神活动障碍等症状。另一项调查则显示,失足学生中,因父母对孩子溺爱造成的约占80%。此外,不久前,青年“啃老族”的调查显示,起码有90%以上的人是由于童年时父母、祖辈的溺爱所导致。

父母、长辈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这是子女心理健康、快乐成长的源泉。但过了头的爱,只会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损害孩子的个性,使他们的心灵停滞在幼稚阶段,导致人格上的缺陷。所以,对子女施爱要恰如其分,要以培养责任心为爱的原则。尤其应从童年开始。

教育要做到:

满足孩子的精神和物质需求要适当,要有延迟。如果父母一味超前满足孩子的需求,在他们还不需要时,就预先准备好,甚至对一些不合理的要求都有求必应,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应该延迟满足他的一切需求,尤其是物质上的,让他知道来之不易,这样才会珍惜。不合理的要求决不妥协,否则他们抓住父母情感上的弱点,以后就会要挟父母。

关爱但不溺爱。要在生活上给予孩子必需的关心,从婴幼儿起,就要尽量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尤其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事事包办代替。

平等但不放任。从小在家中就不能给他独特的地位。孩子有了缺点、错误,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和谅解,但也要该管则管,决不护短、放任。如果处处庇护、娇宠、姑息、迁就,会使孩子变得骄横任性,不求进取。

关注但不过分。现在的父母和祖辈,几双眼睛都紧盯住孩子,几双无形的手无时无刻不在用爱包裹着孩子。这样就会压抑孩子的独立能力。应该让他从小对自己的事做决定,培养独立自主意识。

学会爱父母,爱他人。要鼓励孩子和同龄人多交往,让他们学会爱同学、爱生活、爱社会。

犹太人如何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 篇4

现在以色列人口不到 800 万,居然拥有 3.8 万名科学家!它的国土面积,比北京市还小。但你看它高科技部门,贡献了总就业的 10%,经济总量的 50%,以及出口的 50%。至于研发经费高占GDP的 4.2%,更雄踞全球第一。其他如初创企业、风险投资以及在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数量,则分别名列世界前茅。

最让人刮目相看的,是无论到访哪家科技机构,人家都可以自豪地拿出一张单子告诉你,有多少“改变世界”的关键技术,是来自以色列研发中心和以色列初创企业!

我就问同行的企业家们,究竟怎么理解创新?

其实,创新是少数人的活动。创新从一个个新想法开始,但新想法总难以在多数人那里获得响应。多数人的日常生活,一般总是依托传统、远离创新,甚至对立于创新的。这就是创新的困难所在。

那么,在什么条件下,“创新”才变得强有力?

从经验看,可能是把支撑创新的力量凑到一起,把有想法、愿冒险的人凑到一起,达到一个起码的浓度,恐怕是所有条件中最重要的。

但是,一旦把创新的要素汇集在一起,创造了奇迹,会让其他看来平庸的部门和人口沾光。比如以色列理发师,就比中国理发师赚钱赚得多。他为什么赚得多?

讲到底,是科学研究、科技创新这些活动,有很强的外溢性。

以色列企业家厉害、科学技术专家厉害,但也只是一小部分人厉害。剩下是外溢效果,各个部门包括生产率不高的部门和人,如以色列理发师,也可以分享创新收益的外溢。

其实,人类从来如此。难道我们大家没有享受知识外溢的好处?我们没有享牛顿的福、沾爱因斯坦的光?所有没有直接参加发明创造纺织机、蒸汽机、铁路、飞机、电话、电报直到互联网的人士,其实,多多少少,都沾了瓦特以来创新分子的光。

现在大家都承认犹太人厉害。其实,过去分散在各个地方,哪里看得出犹太人厉害?“二战”的时候,被纳粹杀了 600 万。

所以,现在回顾当今以色列的成就,最早的起源,可能是犹太复国主义那么一个想法:

把犹太人聚到一块,构成一个国家,有个保护壳;然后让里头最厉害的人,创新出成果,去罩住其他不那么厉害的同胞。在以色列以外的犹太人,也是聚到一起,才有更多的裂变。比如硅谷。

永远只以一面示人。谁说生存竞争容易呢?

教育:人们都不同意的事情,做起来反而容易

以色列教育,跟所有其他国家教育、特别是中国教育,是完全不同的。

我们到IDC(一家商学院),正经请了一个高学位的拉比(犹太语“智者”的意思,多为传教的长老)给我们讲课。

他的题目是:教育怎么塑造了以色列的历史。他用不多的几张PPT,就把问题讲清楚了。

他首先说,所有犹太人,人人从小开始,就要接受两本书的教育:一本是希伯来文的圣经,还有一本叫《塔木德》。

后者是两千年来,世世代代杰出的拉比阐释希伯来圣经的思想集合(共二百五十万字,很厚、很厚一大本羊皮书),里头也记录了大量民间智慧、民间故事。

这位拉比讲,他们犹太人从小就拿这两本书读,要反复读一辈子。他说,所有犹太孩子的妈妈,第一责任就是教育孩子,奶奶也要教育孙子,教育是犹太妇女最重要的天职;从小家庭教育,世代相传。

一岁怎么教育?就是给他讲这两本书里的故事。犹太孩子到五岁,基本把这两本书里的故事都听过了。然后就正式跟拉比学习。

拉比很讲究学习仪式:

第一天上学一定要穿新衣服,让孩子知道学习是开心的事;

对新来的同学,大家要热烈鼓掌欢迎;

第一堂课教孩子些字母,是用蜂蜜写在干净的石板上,孩子念完就可以把那个“字”舔掉,或者给小孩发一块糖,每人吃一颗开始学习——使孩子觉得,学习是一件很甜蜜的事情。

拉比接着说,以后犹太人怎么来来回回读这两本书呢?靠讨论式的学习。

两个人看一本书:你说这是什么意思,他说这是什么意思,互相讨论式。它是有点怀疑论哲学,包括对上帝、对“圣经”,鼓励学生怀疑它。

犹太人提倡批评式教育,从小就这样。犹太人的教育,不是说拉比讲的就是真理,学生记住会背就行了;而是鼓励挑战、提问题。

还请到以色列第一位得科学类诺贝尔奖的阿龙·切哈诺沃教授来做讲演。他讲,从小他的妈妈就这样教他:

“走进一条河,你可以顺水走,也可以逆水走。但是,你要永远逆水走。”

这奠定了他一辈子的人生态度。一脉相承,《塔木德》里也有一句话,大意是“人们都不同意的事情,做起来反而容易”。

阿龙还说,每天放学回来,犹太妈妈不会问教了什么、学了什么,更不问考试成绩怎么样。她就问:

“今天你问了什么问题吗?你问了有意思的问题吗?”

我觉得,这是人家的宝贝。实际上,教育要开发智力,提倡好奇、把问题看得比答案还重要。这是以色列人思维真正厉害的地方。

犹太人永远相信:土地会被夺走,财富会被拿走,但知识拿不走(从小就教育孩子这个道理)。

所以,以色列人最相信,就是人力资本。这个人力资本理论,终于在以色列找到了一个最彻底的应验场所。

军队:为什么是你领导我?为什么不是我领导你?

开始我觉得,以色列周边强敌环伺,保家卫国是第一优先,而军队靠纪律、以服从命令为主导,应该不容易形成鼓励创新的文化吧?最后找到了答案。

第一,以色列全民皆兵,国家财力很大程度资助军队的研发系统,财力充分保证。因为以色列如果没有高科技,它是没法在残酷的环境里头生存的。

第二,军队研发系统全是最好的教授领导。以色列四所顶尖的大学和研究所,都由一流教授主持军事科研。

第三,所有以色列高中生必须当兵,挑当中最优秀的人进军队研发系统。一流的青年学生感觉最光荣的,不是入美国哈佛、耶鲁名校,而是被挑进以色列情报部门或军队科研局。

第四,以色列是靠民兵打出来的天下,所以正规军队的等级制还不那么强,穿着军装的研发人员一般“没大没小”的,第一线的人有很大的发言权;包括立题,到底干什么谁说了算?不完全是自上而下,也鼓励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

第五,当兵三年退役后,以色列还有预备役制——每年要有一个月重回部队去——这把等级制更加打乱了:你在公司是个老总、在政府你是个局长,但你回到预备役部队,遇到的领导,可能就是你原来的下属。这也有利于他们之间激发创新思维,没有被等级约束的桎梏。

创新,就要这样的环境。

据说,硅谷的美国科技巨头们,对下属的以色列研发中心的犹太同事们,真是又爱又恨。

这帮家伙出活,但可不容易领导,因为常常爱问他们的上司:为什么是你领导我?为什么不是我领导你?

有人问:他们的头头不反感吗?答案是:出活啊。最后会出创新成果,你认不认?

其实,这也是创新的必备条件之一。

所以,我们别以为,仅仅是犹太人的聪明才智起作用。不完全是。更重要的是,有没有鼓励人们发挥聪明才智的氛围和环境?

怎样教育孩子学习 篇5

为了就要充分发挥孩子的潜能和才智,使孩子在学习上有好成绩,就必须提高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我觉得我是这样做得:

1、从小培养孩子善于集中自己的注意力。这对任何一种劳动,尤其是脑力劳动具有很大的意义。

2、孩子大一些时,孩子的书桌上除了文具和书籍外,不应摆放其他物品,以免分散他的注意力,书桌前方除了张贴与学习有关的如拼图、拼音外,更不能允许孩子一边看电视,一边做作业。

3、.对孩子讲话从不重复,所造成的后果要让他自己学会承担。

4、从小训练孩子善于听的能力。听是人们获得信息、丰富知识的重要来源。比如我让她听听歌、小说等等。

5、消除我们父母对孩子造成的恐惧,耐心等待子女的成长,当她没考好时我会和蔼的接纳,不会一味的责备,以免孩子失去信心,这样比从结果比考零分还恐怖。

6、为孩子建立自信心。我的孩子并不是天才,我不要过于完美的她,反而我认为经常的犯些小孩子该犯的错误,顶顶嘴才是正常的。遇到困难时我会鼓励她自己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而不是纯粹的依赖,培养她独立思考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当她考自己的努力解决一个难题时,她的信心则会倍增,这样才达到教育的母的。

怎样教育孩子 篇6

可能有人会说,笑话,教育孩子谁不会呀,亦可能会有很多的过来人认为:我们没学习过不也把孩子养的挺好了吗?可是细想一下,在当今的复杂社会形势下,要把孩子教育成人,还真的没那么容易,电视上、网络上,因孩子教育失误而导致的家庭悲剧不在少数,这一次次的悲剧难道都归结到孩子的身上吗?

孩子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一定会不断地犯错,而我们成人(家长、老师)则要抓住每一次机会,引导孩子认识错误、改正错误,这才是我们应该有的教育,把孩子的每一次犯错当成是教育的良机,教育孩子如何面对错误,如何改正错误,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为什么是错的,这样孩子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孩子的每一次犯错,都是教育的良机,而当我们真正面对孩子的错误的时候,我们又会有多少人会认识到这是教育的良机呢,又会有多少人能够用好这次良机呢?恐怕更多的是责备、谩骂、惩罚甚至是体罚,更有甚者把良机变成了“威严”的较量。而从孩子的角度而言,要么暂时屈服于家长、老师的“威严”,要么叛逆,我行我素,完全与“威严”抗衡到底、背道而驰,又有几个孩子能够听从“威严”的教育呢?我想,这不是我们想要的教育结果,可这确确实实是我们造成的结果。

为什么会是这样,让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同样的错误,有的人把它变成教育的良机,有的人却把它变成了“代沟”,我认为,归根结底是我们教育者(家长、老师)的错误在延伸,是我们不能正确地认识孩子的错误,不能分析原因,采取恰当的引导、教育,而是盲目的发泄自己心中的愤怒,殊不知愤怒产生的只有愤怒,或是造成孩子的畏惧、懦弱!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叛逆的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问题出在孩子、社会、还是教育?我们常听到很多的家长、老师抱怨,“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育,”、“这社会太坏了,把孩子都熏染坏了„„”,诚然,这些方面都对孩子的成长有一定的影响,但我觉得问题主要还是我们的教育没有跟上孩子的发展步伐,更没有做到及时、随时、与时俱进。

言传身教,自古至今都为人们所承认。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 任老师”,所以,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什么样的家庭环境,熏陶出什么样的孩子,以人为镜,可以正身,孩子是父母最真实的镜子!学龄阶段的孩子,一天中的大多数时间都与老师相伴,所以,但我们以暴制暴时,我们就已在无形中教会了孩子暴力;当我们以愤怒施教时,我们就已经将愤怒、怨恨传递给了孩子„„

有人说,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地犯错、改错的过程,教育者的职责就是在孩子的“犯”与“改”之间做好引领,适时、及时的施教。这期间,我们要保持清醒、理智,关注全局,选择策略,正确施教。我想说,作为家长我们的教子之路又何尝不是在犯错与改错之间反复呢?我们的孩子可就是我们的实验品呀!我们的成与败都不可以“回扫”,所以,我认为,上到国家,下至我们每一个人,在教育孩子上,都不应该再打没有准备的战争,而应该是先学习,之后才有资格生子、育子!

美国社会怎样重视孩子 篇7

上个周末, 女儿在超市里看上了一个毛绒玩具, 问我们可不可以买。我们说当然可以, 你不是有自己的零花钱吗?但前提是只能由你自己去买, 爸爸妈妈不会帮忙。她拿了钱, 连蹦带跳地跑到收款台, 对收款员说了一通我们听不懂的英文。收款员居然很有耐心地和她聊天, 用对待大人的方式和她说话, 完全没有把她当成一个三岁的孩子, 当然语气要轻柔得多。那天, 我们自己也买了一些日用品。在付账的时候, 收款员一边大赞女儿的可爱, 一边把女儿刚才递给她的钱悄悄还给了我们——她当然知道我们是一家人。令我大为惊奇的是, 她在还钱的时候有意识地避开了女儿的视线, 不让她发现还钱的动作, 小心翼翼地保护独立付账带给女儿的成就感。这样一个小到不能再小的细节, 却让我深深地体会到, 美国社会对孩子的感受是多么重视!

在美国人看来, 孩子并非家庭和个人的私有财产, 而是未来的社会公民。父母只是给予了孩子生命。除了这一层血缘关系的意义之外,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联系非常微弱。从孩子出生的第一天开始, 他 (她) 就具有社会属性, 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和人类社会的一部分。因此, 不仅是家庭和学校, 全社会都要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负有责任。如果一个孩子没有受到应有的保护和重视, 没有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 那么, 他 (她) 将来可能就会给社会带来麻烦;反之, 如果一个孩子能够在全社会的关心下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公民, 那么, 他 (她) 将来就会给社会带来福利, 许多人会因此而受益。这正是2001年总统布什签署《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在文化极度多元的美国, 对孩子的重视和保护却出奇的统一, 这的确是一个值得玩味的现象。

如果说, 法律只是被动体现了对儿童保护的底线的话, 对孩子的爱和耐心则体现了社会主动性的一面。

这种保护几乎无处不在。最强有力的保护来自联邦和州的法律。在美国, 如果一个孩子的权利受到了侵害——无论侵害者是谁——周围的任何一个公民、社会福利机构和司法系统都会立即高效运转起来, 确保这个孩子不会受到虐待和忽视。也就是说, 不要说虐待和伤害孩子, 就是忽视了他 (她) 们也意味着是犯罪。

例如, 法律禁止将儿童放置在可能对他们的健康和福利造成伤害的环境里;或者发现这种情况, 有能力制止而不去制止也会违法。后一句话实际上规定了, 一个即使和孩子没有任何关系的人如果发现了可能危害儿童的情况而没有制止的话, 也是一种违法行为——不要说这是人家的家事因而不干你的事, 在关涉保护孩子的问题上, 这就是你的社会责任。再比如, 法律规定, 年龄在12周岁以下的儿童乘车必须要坐安全座椅。又比如, 美国所有靠近学校的区域, 都会有明显的标志, 告知驾驶员已经驶入校园区域, 时速限制是20英里, 有的地方甚至不得超过15英里。许多人受罚就是因为没有注意学校区域的时速限制, 而学校往往也是警察重点监测的地方。还比如, 法律禁止将12岁以下的儿童独自留在车中。这属于“重罪”。至于对儿童的性侵和性虐待, 那简直是罪大恶极, 一旦触碰了这一条高压线, 那是永世不得翻身的。

如果说, 法律只是被动体现了对儿童保护的底线的话, 对孩子的爱和耐心则体现了社会主动性的一面。在孩子面前, 美国人一向很有耐心。刚到美国的时候, 我们带女儿参加聚会, 女儿偶尔会耍耍脾气, 我们是打也打不得, 骂也骂不得, 好言相劝她反而哭闹得更厉害, 我们尴尬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但那些美国教授们——越是大牌教授越是如此——从来都微笑着对我们说, 没关系。有的教授还通过其他方式帮助女儿转移注意力, 逗她开心。他 (她) 们似乎习惯了在各种场合下的孩子哭闹。

在这个世界上, 孩子只能被保护——只有这样, 才能形成对侵害儿童犯罪行为的有力震慑。

美国社会对孩子的关心往往体现在具体的细节上。就拿日常生活来说, 超市里的推车, 专门设计了儿童可以坐在车里的装置, 有坐垫, 有安全带, 还详细列出了危险的和正确的乘坐方式;有些超市还提供孩子可以坐在里面玩的较大的推车, 或者是孩子自己可以推的小型购物车。女儿每次去超市都高兴得不得了:她既可以自己推车, 还可以向收款员索要色彩绚丽的贴纸。但是, 孩子要贴纸是有条件的, No Please, No Stickers! (“不说清就没有贴纸!”) 女儿自此学会了怎样有礼貌地和别人说话。这些点点滴滴的小心思, 折射出美国社会尊重和保护孩子的独立意识, 将其视为社会中平等一员的文化, 从而营造出全社会共同关心教育孩子成长的良好氛围。

其实, 不光是美国, 许多发达国家都把对孩子的重视落实到具体的行动和细节上。比如, 在德国, 所有给小孩子穿的衣服背面, 都会有一个明显的荧光标志, 目的是防止在夜间没有灯光的时候车辆会撞到孩子。任何提供给孩子玩的区域或玩具, 都不允许存在对儿童造成伤害的可能性。我们经常说国外的父母不管孩子, 其实并不是这样, 父母怎么可能真的不管孩子?那只不过是因为他 (她) 们已经在安全性上做了充分准备而已。

在中国人看来, 大人的事情要比孩子重要得多。大人经常忙于工作不管孩子。在中国人的文化中, 这似乎还是一个值得发扬光大的美德。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报道, 某某坚守在工作岗位上, 孩子发烧到了40度, 也顾不上送医院。我们很少能静下心来想一想, 如果一个人连亲生骨肉都可以不管不顾, 他 (她) 的心肠该是何等的冷酷?这样的人, 值得被他人信任吗?在西方人看来, 这样的事情非但不可思议, 而且是一种违法行为。如果发生了这样的事情, 儿童福利局和社工会立即介入, 以防止孩子受到进一步的伤害。如果大人的确因为工作繁忙不能照顾孩子, 那么, 他 (她) 就有可能被剥夺作为父母的权利。大人的工作固然重要, 但决不能因此而给孩子带来伤害。你可以选择工作, 那你就要选择不要孩子;你如果生了孩子, 你就不能因为任何理由而忽视孩子。

去年, 一个朋友带着孩子回国探亲。她有一些业务需要拜访相关部门的官员。起初, 她打算带着孩子一起去谈工作。我们听了吓了一跳, 赶紧告诉她绝对不可以。哪有带着孩子去进行工作会谈的?要是孩子哭闹了怎么办?她听了以后大惑不解。在德国, 这简直是司空见惯的事。所有的母亲都是这么做的, 没有人觉得有什么不妥, 为什么回到了中国反而不行?我们听了哭笑不得, 但也回答不了她的问题, 只好解释为文化差异了。但仔细想想, 这种文化上的差异, 似乎还是没有的好。

从小我们就知道,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这样的口号出现在讲话里、文件中、标语上, 我们天天说, 却很少从行动上真正重视孩子的感受和想法, 关心他 (她) 们的成长。事实上, 我们对孩子的重视不能只体现在“六一”那天放假上——如果我们真的重视孩子, 有没有“六一”或者“六一”放不放假都不重要。我们必须要从全方位给孩子建立一个安全、祥和、友善、温暖、真诚和美好的教育环境。也许是因为有了孩子的缘故, 我现在特别不能容忍那些伤害孩子的事情, 听到就受不了。对于那些拐卖、性侵、残害儿童的罪行, 不能从一般性的法理出发定罪, 而要从孩子一生成长的角度, 去执行最严厉的惩罚——在这个世界上, 大人是有力量保护自己的, 但孩子没有任何力量, 他 (她) 们只能被保护——只有这样, 才能形成对这类犯罪行为的有力震慑。否则的话, 真不知道还要再出多少这类天理不容的事件。而失去了孩子, 也就意味着我们失去了希望和未来。

谈家长究竟应该怎样教育孩子 篇8

一、身教重于言教

家长首先要注重自身的修养,树立自己的威信。一个不爱学习只顾自己吃喝玩乐的家长,一问三不知的家长,品行恶劣、行为庸俗、自私自利、不孝敬老人的家长是不会培养出好孩子的。家长要用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孩子。如,我们家每个人都有爱看书的习惯,孩子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为他今后的学习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孩子大一点后,我们就帮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让他每天都抽出一点时间来看书。这样还不够,我们不能忽视一个重要的问题:生活的能力与学习能力的相通性,或者说相互促进性。一个自理能力强的人,就是一个做事有条理的人,也是一个思维有特点的人。这些素质表现在学习中,其潜力是无法想象的。所以我奉劝家长们尽量放开手去,让小孩自己完成他自己的事。这样对小孩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

二、多方面培养,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从孩子四岁起,我就让他学习拉丁舞蹈,目的不是让他长大成为一个舞蹈家,而是要培养他的气质。孩子从小爱图图画画,我们就给他准备好水彩笔、油画棒、彩铅和图画本,买了与绘画有关的书,并且给他报了美术绘画班。在他六岁的时候开始喜欢玩数字游戏,我就买了很多这方面的书籍。学校举办才艺大赛时他就报过三项,而且都获了奖,这让他越来越自信,学习的劲头也越来越足。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培养起来的。只要我们有耐心有毅力持之以恒。我们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发出自己最耀眼的光芒。

三、在与孩子的沟通中,不可忽视文字的力量

有一次,我对孩子的批评教育太过了,但自己并没有意识到,以至于孩子有些伤心并抵触,当时,她写了一张纸片,递到我面前的桌子上。我一看,纸片上写着“我后悔说过那句话” 。她的这个举动让我意识到自己的言语过激了,于是,我把语气放低放软:“能告诉我,是哪句话吗?”她依然用小纸片回道:“就是母亲节卡片上的那句话”。我清楚地记得,母亲节那天,女儿亲手给我做了一张卡片,上面画了好多各种颜色的爱心图案,卡片上写着“妈妈,我爱你!”原来她后悔……想到这里,我的泪涌了出来。我把她写给我的纸片翻了过来,写道:“对不起,是妈妈错了!”而且,我还故意,把“妈”字右边的“马”写成了“鸟”,在母亲节的卡片中,我女儿就是这么写的,呵呵。女儿看了之后,随即捂嘴大笑,并批评起我来:“妈妈,你把‘妈妈两个字写错了,你是怎么当妈妈的?”看到女儿发现了“妈妈”两字的错误并破涕为笑,我也笑了,紧张的气氛顿时活跃了起來。我对她说:“陈老师,麻烦你帮我纠正一下错误,可以吗?”女儿欣然应许。从这件事中,我得到的启发就是:在与孩子的沟通中,有时候用文字比用语言更方便有效。

四、多赞美、少批评

在教育、培养孩子时要多表扬少批评,不要过多的责备,要有爱心的鼓励,也许多几句关心鼓励的话,就会使孩子有很大的进步。

怎样教育调皮孩子 篇9

二、让孩子渐渐地习惯“微笑”教育 。调皮的孩子从小到大听多了大声的呵斥,他们有些已经习惯了这种电闪雷鸣式的教育方式,对老师循循善诱的话语往往充耳不闻。还有些孩子自控能力差,要他端端正正坐一节课确实比较困难。因此,我在课堂上经常给孩子有秩序的动的机会,经常让孩子有节制地释放自己的情绪。比如,朗读课文时可以让孩子在站起来表演,动一动;读生字时可以跳起来抢读,动一动……我还常对孩子们说,碰到高兴的地方,你可以开怀大笑,甚至手舞足蹈,但是,大笑一次是可以的,如果笑过一次之后,人家都回到课堂上了,你还在沉浸在刚才的内容里,一个劲地笑个不停、动来动去,就变成小傻瓜了。因为这是课堂,我们还有更多的学习任务要完成。一开始,有的孩子放了就收不住,我也就调侃着说一句“瞧瞧,傻了吧?”然后,让大家来评述这种行为对不对,为什么不对?时间一长,他们就习惯了我的微笑教育,无论是跳起来抢答,还是做动作背诵课文,哪怕是表演“采集蝴蝶”,都能迅速地回到“头正、身直、臂开、足安”的状态。

三、晓之以理,让孩子“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调皮好动的孩子上课不安分,下课也比别的孩子更喜欢打闹。那么我们该怎么对待呢?我先从安全的角度引导孩子认识为什么不能追逐打闹。有的说,地面很硬,摔下来会骨折;有的说,追逐打闹会撞到别人,可能会发生流血事件。现在的孩子自我保护意识还是很强的,谁也不愿意自己缺胳膊少腿的。因此,要让孩子不追逐打闹,得先让他们懂得不打闹是保护自己的需要,也是维护班级荣誉的需要;不打闹是爱自己的表现,也是爱集体的表现。

四、有赏识,也要有惩罚。 毋庸置疑,赏识教育应该是主旋律,它符合教育学的规律,符合孩子的心理需要。但是,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特别是理想与现实有了差距的时候,我们完全有理由对学生说“不”。如何惩罚,我主张先民主后集中。就说课间打闹吧,光是让他们懂了道理还不够,还得让他们知道违反纪律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会得到什么样的惩罚,要让他们从小就懂得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任。怎么惩罚?我先让孩子们自己商量、解决,讨论的结果是大家互相监督,发现违规情况,先友情提醒,再惩罚他回教室,坐到自己座位上反思,不得去室外活动。任何规章制度只要经过全体同学的认可,执行起来也就容易多了,结果反而没人被罚“坐教室”了。

我们应怎样教育孩子 篇10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读本》读后感

2005年9月3日,我的孩子已上不学四年级了,中午放学时,我早早地站在门口等,检查他的书包,看发了哪些书,这本《道德教育读本》一下子吸引了我,我立即停止了手中的活儿,认认真真地看了起来,真是太感谢学校发了这本书。看后,我对孩子爸爸说,要是我们现在学校老师、家庭、家长能按这书上说的去教育好孩子,那么这些孩子长大后一定会成为优秀的人才。我们家长自己要以身作则,做好孩子的学习榜样,因为孩子与我们朝夕相处,我们的言行直接影响了他们,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电视广告里,个小男孩端水给他的妈妈洗脚的镜头让我很感动。

有了这本书,我要把它认认真真地读完,把里面举的事例、人物全部作好笔记,当自己的孩子不听话时,我会拿这本书的人物来教育他,说服他,做好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同时也对自己的鞭策、鼓励。我相信教育孩子如同种庄稼,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种不好庄稼的人,同样的道理,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教育不好孩子的家长。

下面以这本书的事例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这本书共分四部分;

1、从小立德篇,2、家庭美德篇,3、学生道德篇,4、社会公德篇。

一、我很担心自己的孩子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因为他是独生子,深得爷爷、奶奶疼爱,八九岁了,不会干一点家务活,连自己的洗脸水,洗脚水都是家长打好催他洗,帮他洗,不懂得孝顺父母,体贴别人。这本书是朱德同志给了我们好榜样,他孝顺、懂事,热爱劳动,体贴妈妈,每天帮妈妈干不少的家务活,特别是晚上把水挑好,不让妈妈知道。我们现在无论是大人、还是不孩子都缺乏劳动的意识,孩子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二、家庭美德篇里有篇内容:讲究卫生,爱护身体,我的孩子这么大了,不喜欢刷牙,还要剔牙,大人不催他洗头,洗澡,他就不会去洗,有的时候还要催好多次带着他一起洗,他才肯洗,自己的床铺不会整理。我希望孩子看到这本书后,会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

三、第1部分:从小立德篇里,既长身体,又修道德,周恩来总理小时候是值得孩子学习的好榜样,他从小充满爱心,懂事,爱祖国、爱人民、爱父母、亲友,爱老师同学。现在的孩子是家庭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唯我独尊,一家人围住他团团转,这样的孩子能懂得去爱别人吗,当你问他读书是为了什么时,不但答不出来,还说是为了大人读书,没有明确的志向,少年周恩来立志: 为中华之崛起面读书,纷呈了我们很好的榜样。

四、节约光荣,浪费可耻,和艰苦朴素,心灵最美这两篇课文里讲述了:“全国十佳少年”小英雄赖宁,救护国家的森林资源,献出了自己的年轻的生命,还有戚继光和居里夫人艰苦朴素的美德,值得我们学习。我的孩子每年的压岁钱有几千元,不肯拿出来,只能自己用,早晨不愿在家里吃,要到外面买着吃,见到好吃的,好玩的你不买,他就站着不肯走,一个月的生活费抵得上大人的1.5个月生活费,从不觉得父母挣来的钱不容易。

五、学生道德篇里,课后作业,独立完成,苏联女英雄卓娅和北宋文学家晏姝都是自己独立的能力成为国家栋梁之材。我的孩子每次碰到一点难度的作业时,他不去专心思考,而是家长引导算出答案,缺乏钻进的精神。

六、社会公德篇里,同情弱者,奉献爱心,是教育孩子从小培养主动关心和爱护老人,残疾人等有困难的人的精神。记得我每次上街时,碰到有残疾人乞讨时,我总是会给孩子一元、二元的零钱让他给他们,这样让孩子懂得应该帮助别人。

犹太人的教育智慧 篇11

我想到做一项题为“为什么犹太人那么聪明?”的研究。上帝为什么把这种天赋赐给他们?这究竟是巧合,还是像工厂生产产品那样可以人工操作?我花了8年时间,收集犹太人从饮食、文化,到宗教、胎教等方面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与其他人种进行对比。

我的研究从胎教开始。在以色列,首先引起我注意的是一个孕妇,她总是不停地唱歌、弹钢琴,此外,她还总和丈夫一起解决数学难题。不少身怀六甲的以色列准妈妈都随身带着数学课本,有一次,看到一个孕妇在解数学题时,我心里的疑惑再也压抑不住:“你这样做到底是为了胎儿,还是为了自己解闷?”“当然是为了训练腹中胎儿,这样,他长大后能成为天才。”

她的回答笃定而自信,她坚持做数学题直至孩子出生。另一件引起我注意的是食物,我发现孕妇们对杏仁、红枣、牛奶情有独钟。午餐时,她们会首选面包、鱼和杏仁等坚果沙拉。她们相信,鱼对胎儿大脑发育有好处。

当我应邀去参加宴会,我发现犹太人总是喜欢吃鱼,而很少吃肉。肉和鱼混在一起,不会给身体带来任何好处,对此他们深信不疑。而坚果沙拉则是必须的,杏仁更是必不可少。正餐前他们通常先吃水果,因为正餐(如面包或米饭)后再吃水果,会使人感到困倦、昏昏欲睡。

在以色列,吸烟是被严格禁止的。如果你去以色列家庭做客,千万别在人家房内抽烟,否则你很可能会被礼貌地请出门去。以色列大学的科学统计数据表明,尼古丁会损坏大脑的主要细胞,也会影响基因和DNA,从而导致后代痴呆或有智力缺陷。

犹太儿童的饮食总是处于父母的引导之下,首选的是水果和杏仁,然后是鱼肝油。根据我的观察,大多数犹太儿童懂得三门语言:希伯来语、阿拉伯语和英语。从幼儿开始,家长就训练孩子弹钢琴、拉小提琴,那是他们的必修课。犹太人相信这些训练会提高孩子的智商,有助于他们成为天才。按照犹太科学家的观点,音乐的波动会刺激大脑活动,这就是犹太人为什么天才辈出的重要原因。

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孩子们都要学习经济数学。通过比较发现,加利福尼亚的孩子与他们相比,智商大概滞后6年左右。犹太儿童还涉猎竞技体育,如弓箭和射击等。因为他们相信,练习弓箭和射击会使大脑在进行判断和决策时更为专注。

犹太中学生倾向于学习理科,他们会动手制作产品,热衷从事各种企划。尽管其中不少看似搞笑、无用,但如果这些工程涉及武器装备、医药或者工程研究时,会受到高度重视,他们的观点和想法会被推荐到高校或研究所去讨论可行性。

大学的商务系是最受欢迎的,在大学的最后一年,商务系的学生将被安排从事一个项目,小组只有创造100万美元的利润后他们才算合格并毕业。不要感到惊奇,现实就是如此。

怎样给孩子零用钱? 篇12

建议父母在给孩子零用钱之前不妨先考虑以下几点:

1. 先讨论。

最好先跟他们讨论, 看看孩子在学校一天需要花什么钱、用途在哪里、大概需要多少钱, 免得孩子以为这些钱是买零食用的, 要买笔、买橡皮就会另外要。如果事前沟通清楚, 孩子就会了解零用钱的用途, 家长也会知道孩子什么地方需要用钱了。

2. 列预算表。

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孩子, 可以请他们自己列预算, 估计一下一个星期内需要花多少钱, 再由父母审核。父母觉得不必要的项目就可以删除, 觉得需要增加买书的预算时就可以加进去。平时要求孩子把每一笔钱的用途记录下来, 这样家长就可以知道零用钱的去向, 并酌情调整, 孩子也会懂得珍惜手上现有的零用钱, 而不随便乱花。

3. 不要有目的性地给钱。

做家务事或考试考得好就给零用钱, 这会让孩子的逻辑思维都绕着金钱打转, 这对于孩子将来的成长影响非常大。

4. 额度适当。

父母应该怎样教育孩子 篇13

父母的教育观应该达成一致。切忌,父母双方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这样在孩子的心里会产生矛盾的价值观,教育孩子时,父母应该保持意见统一。一旦父母有差异的话,事前,父母就应该达成共识,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目的。

第二、物质奖励不易太多。

我们都知道奖惩有度,适当的奖励会让孩子的积极性更高,但是,不宜是物质奖励。因为,物质奖励太多,会造成孩子错误的金钱观。闻慧德教育温馨提示您,微笑、礼物、夸赞,答应和孩子一起散步等都是一些有益的奖励。

第三、陪孩子不能太草率。

长时间陪孩子会很烦,但是家长既然在陪孩子,就要负起这个责任,不要简单的一起看电视这么简单,阅读。郊游。散步等都是很好的方式。和大自然多接触,一起做运动,一起玩耍都是很好的陪伴方式。

第四、孩子做错事后,最好让孩子自己道歉。

有些孩子一做错事,家长连声道歉,其实这是不可取的,事实上,这在孩子的心理上形成一种观念,自己的错误会有父母为此负责的态度,这是不好的。

怎样帮助孩子消除胆小、恐惧的心理,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呢?

1、爸爸妈妈要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允许孩子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同时尽量地给予孩子关心和爱,鼓励孩子与别人交往。爸爸妈妈应做孩子的榜样,不要一遇事就在孩子面前流露出胆小怕事的情绪。

2、因环境影响而造成孩子胆怯、怕事的,应积极为孩子提供与外界交往的机会和环境。如带孩子外出作客;带孩子到军营去观看解放军叔叔训练的场面;帮助孩子认识不同的`人群,使孩子能有机会接触一些陌生但又和善的人;鼓励孩子主动与同伴交往,和他们一起游戏等。

3、在教育上,首先,不能把孩子们当作“大人”,不能用过高的标准来要求他做力所不能及的事。爸爸妈妈应尽可能地陪孩子一起玩,启发他玩出新花样,如果爸爸妈妈因事不能陪孩子一起玩,可以规定他们在什么地方玩,玩多长时间,并要注意安全,另外,如要阻止孩子外出玩耍,切不可用可怕的事物吓唬孩子。当孩子回家后,可以让他讲述玩的过程,然后对孩子的行为作出评价,多表扬少批评,这样既锻炼孩子的胆量,又可培养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如条件允许,也可适当地让孩子帮助买一些零碎的东西,或到邻居家里借东西,也是培养孩子勇敢精神的好方法。

4、当孩子独立做完某件事时,不管结果怎么样,成人应尽量多给予鼓励,切忌讽刺嘲笑,尤其当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应多给他讲解放军、科学家等如何不怕困难、与困难斗争,最后取得胜利和好成绩的故事,以帮助孩子克服困难,激励孩子的勇敢精神。

“温室里培养不出经得起风雨的花朵”。只有从小让孩子经受各种锻炼,让他们在实践中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才能使孩子具有勇敢精神和坚强毅力。

怎样教育孩子有担当 篇14

一、让孩子有性格,不要压制

为了培养出一个听话懂事的孩子,家长往往不给孩子任何的决策权,事事都要由父母做主。其实有的时候,疏导可能效果可以更好一些。如果孩子拒绝了父母对的某个要求,并不是说孩子不听话,也不是想争夺父母眼中无比珍贵的“主导权”。父母可以听听孩子的意见,说不定有的时候孩子的思想会比大人更成熟、更可行。家长也可以释放部分的权力给孩子,让孩子多一些自己做主的机会,这样对孩子今后的发展也是有利的。

二、遇事让孩子自己做主

尽可能遇事听听孩子的意见,如果孩子自己可以解决,父母不要插手。不要为了孩子听话,对他大呼小叫。这个时候家长不妨把权力留给孩子,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刚开始的时候孩子可能知道该怎么做,家长就要要给孩子讲清界限。如果孩子感觉自己真的有了自己做主的机会后,责任感也就油然而生了,也就会自觉很多。

三、与孩子讲道理

如果孩子在做有些事得时候错了,父母不可与孩子动手,要给孩子讲道理。

四、教孩子信守诺言

你可能常遇到“很晚了,明天还要上课”等等,这个时候不要命令孩子,你呢只要给孩子设定规则,比如“在等多长时间,你该干嘛呢”。 这种情况下家长不光给了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还让知道信守承诺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

总结:想让你的孩子有主见更加自信,更加具有责任感,勇于担当,更加关心身边的人,各位父母你做到这些了吗?

上一篇:2017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分析下一篇:零担物流客服中心服务规范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