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写作的特征

2024-07-28

文学写作的特征(共8篇)

文学写作的特征 篇1

从文学艺术看应用文写作的审美特征

09互动媒体 罗炜 0980122

2摘 要:应用文的起源先于文学艺术。人类创造文字的本意即最初的意图是记事,使用的就是应用文。出于“美是普遍存在的”这一认识,人们一般都接受“应用文写作具有审美特征”这个观点。但仔细考虑,应用文写作到底美在哪里,认识则大不一样。多数人认为应用文写作中的美,只不过是表现在文本上的一些形式美而已。包括一些对应用文写作进行审美研究的人,也多在应用文的形式美上下功夫。有的人则认为,应用文写作中美的现象是存在的,但和文学艺术相比,对应用文写作的美学研究不值得“小题大做”。甚至有人对应用文写作中所谓“审美”研究不屑一顾:应用文美学没有什么学问可言。研究应用文审美特征究竟有什么意义、价值,这方面的研究是否值得、是否必要,应用文写作过程究竟体现了怎样的审美特征?还要如何进行应用文写作过程中的材料工作呢?这些问题都是需要进一步澄清和明确的。

关键词:文学艺术,审美特征,不屑一顾,材料,澄清和明确

经过多年探讨,应用文具有审美因素,应用文的美属于社会美,已成不争的事实。应用文的美是由构成文章的多种元素共同完成的。从审美的角度去深入探讨构成应用文内容和形式要素的美,即主题、材料、结构、语言美等,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审美因素的调动,以提高应用文写作的层次和水平,这也是应用写作教学中亟待研究的课题。本文就应用文内容构成的首要因素——主题及审美特征作粗浅的探讨,以求教于大家。

一、文学艺术

到目前为止,记事的作用给后人留下了重要的历史见证,是今天人们了解历史的主要根据。通过文字,把人类的经验积累起来,得以从书面上了解自己未能经历的事、未曾有过的知识和经验。而传达这些内容的书面文字,基本都是应用类文章。像实用器皿先于艺术品一样,最早的文字记载,无论是一般的记事、占卜,还是规矩、铭文,都属于应用文范畴。具体的应用文概念,许多研究论著多

有诠释:“应用文是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处理公共事务或私人事务所使用的具有某种惯用格式和直接应用价值的文章,包括机关应用文和私人应用文两类,或可称之为公务文书与私务文书。”1(裴显生、王殿松《应用写作》)这就是我们对起源早、使用广泛的应用文在今天的理解。应用文在今天,广泛地被使用于国家政务和一切公私事务中。虽然被看作是“艺文之末品”,可又确实是“政事之先务”、“经国之大业”。应用文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应用文的审美特征

“我们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事实上是在说,美是人按照美的规律所创造的形象。”2(蒋孔阳《美学新论》)就立意而言,应用文写作在立意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应付生活”,“用于实务”,主题的时代美、实用美、单纯美、新颖美等是其理想的追求。

1.时代美

应用文是时代生活中反映最为敏感的媒介之一,其主题具有极为鲜明的时代特色,揭示人物或事件的时代特征和时代意义是其主题时代性的主要内涵。南朝梁代文学理论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才略》中提到“成公子安选赋而时美”,“宋来美谈,以建安为口实”。为何以时为美?刘勰说:“此古人所以贵乎时也”。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时尚和爱好,故文章写作也必须具有时尚美或是时代美的品格。他又说:“趋时必果,乘机无法。”3(刘勰《文心雕龙·通变》),这是具体指出文章的主题应面对社会,敢于反映现实,适应时代的需要。如果应用文远离社会现实,无视广大群众所关心的问题或热点,其主题就会失去当代性,同时,也就失去美感。

2.实用美

“辞命体,推之即可为一切应用之文。重其辞乃所以重其实也。”注重实用,讲究实效是应用文的本质特征,更是其主题的最本质的特点和审美特质。众所周知,在中国历来就有“无美不足以用”的传统,现代人更是标举“文章当为用而作”的主张。现代美学家朱光潜提出“美是一种价值”(朱光潜《谈美书简》),鲁迅先生在评述普列汉诺夫的美学观时曾说:“在一切人类所以为美的东西,就是于他有用——于为了生存而和自然以及别的社会人生的斗争上有着意义的东西。”应用文就是伴随着人类的生产劳动和文字而产生,又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正所谓“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国”。应用文主题显在的社会实

用性、巨大的社会价值决定了其重要的美学价值,应用文的审美价值极明显地体现在其实用性上,这也正是其主题特有的美学品质。

3.单纯美

主题单纯,是指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意绪不能杂乱。即古人所谓“宾可多,主无二,文之道也”。这也是应用文之“道”,主题单

一、凝练、精粹。我国古代曾把一文一事、主题单一,作为一种制度固定下来,宋代就规定群臣奏状,“皆直述事状,若明件不同,应分送所属,而非一宗者,不得同为一状”。现在法定公文中诸多文体就明确了“一文一事”的原则。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从存在价值角度称“美的完满定义是真、善、完满、生动、单纯等”。主题单纯,才会有好的表达效果,使重点突出,易于理解,便于执行,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从而给人以美感。有很多应用文,在强调实用目的的同时,更强调实效性。单纯的主题,是应用文提高办事效率的关键,也是其审美价值的体现。大量应用文写作事实表明:如果一篇应用文数意并出,旁支斜逸,则使读者难以把握也不便于处理事物,以至贻误工作,也就无美可言。这就是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谈到“文有七戒”时,为何把“旨戒杂”摆在第一戒的道理。而单一的主题,单纯、透亮、明净、易解、见效快,这样的应用文是美的。

4.新颖美

在应用文领域中,主题的新颖,不只是指新思想、新观念,它还包括新发现、新发明,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新经验。“若无新变,不能代雄”,清人沈谦在《填词杂说》中明确标举“立意贵新”,从写作理论上讲,主题新颖是文章价值的重要体现。求新颖在应用文领域中不只是为了避陈腐,而主要是为实现其实用价值,解决实际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为文章争“出生权”。其主题,或发前人所未发,对于别人没有涉足过的事物或问题写出新意;或阐前人已所发,从老主题、老题材中挖新意,这种别开生面的主题,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具有强烈的指导性、启发性和服务性,它无疑是美的。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说:“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他的意思很明确,有新就有美。作为文章的应用文更是如此。新颖的主题,独抒机杼,绝少拾人牙慧,就会“意新而巧”,给人清新之感。主题新颖,是应用文写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其重要的审美特征。

三、应用文的材料

应用文写作过程中的材料工作,也要达到“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即真与善的统一。“‘美的规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指人类按自己内

在的要求和理想对审美对象变形和加工的规律。” 4(曾繁仁《文艺美学教程》)对于应用文的材料来说,第一,求真。所有的材料都应该是真实的,既是客观存在的,又是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另外,真实也要求数据的真实,主要是数据来源有据可查,数字准确无误。

第二,求全。应用文的材料也要求丰富、全面。除有关各方面材料的搜集,还要注意相关政策法规的准备。

第三,求精。材料的使用,要精挑细选,把真正有代表性、有典型性的材料写入文章中,使之更生动、更有说服力。

应用文写作过程中构思的审美追求。应用文审美心理过程„„

参考文献

1、裴显生、王殿松主编《应用写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3月第二版,第2页。

2、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86页。

3、刘勰《文心雕龙》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9年版.第78页。

4、曾繁仁主编《文艺美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第44页。

文学写作的特征 篇2

短信文学主要包括:祝福短信、爱情短信、幽默短信、整人短信和信息类短信。还有有些短信一味的媚俗, 甚至包含着不健康、色情的内容的黄段子。本文对于短信的文学性探讨将这种短信排除在外, 主要集中在前四类。而手机文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也具有其独特的特征:

一、广阔丰富的内容

文学具有丰富性, 短信作为文学样式, 也必然包含广阔而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这是唯一的源泉。” (1) 《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诗经》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 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 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短信文学就与《诗经》存在某种不谋而合的地方。短信文学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 反映、服务于现实社会生活的并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的。首先, 与《诗经》复杂且众多的创作者一样, 短信文学拥有人数众多的创作群体。从学生到工人, 从文人骚客到普通大众, 任何一个人只要会用手机输入文字, 拥有一定文学功底都可以进行短信文学的创作。网络上甚至还出现了专门进行短信创作的写手。这使得短信文学能迅速全面真实的反映社会生活并被社会大众接受和传播。其次, 与《诗经》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一样, 短信文学的开放性决定了短信文学内容的丰富多彩, 大到人生哲理、国家政治, 小到生活琐事、家长里短什么爱情、祝福、感谢、离别、励志、问候等都能通过短信进行表现。如2007年春节最流行的祝福短信, 就将祝福与奥运会的吉祥物联系到了一起“金猪送福送吉祥, 奥运福娃来帮忙:贝贝送你谷满仓, 晶晶送你亲满堂, 欢欢送你事如意, 迎迎送你身安康, 妮妮送你福寿长。祝你春节快乐, 好运无限!”短信在传递祝福的过程中更让人体会到奥运会的临近和中国人对于奥运会的热烈盼望。另一条短信却更能感觉短信文学的魅力。“活着真好, 莫在意钱多钱少, 汶川的震波, 分不清你是乞丐还是富豪。活着真好, 莫计较权大权小, 汶川的楼板, 不认识你头顶着几尺官帽。活着真好, 莫为身外之物、世态炎凉烦恼, 汶川的废墟, 掩埋了多少豪情壮志、俗事纷扰。活着真好, 请记住这汶川的分分秒秒, 幸存的生命, 再次演绎了爱的伟大、情的崇高。请记住我在时时刻刻为你祈祷, 你会活得更好”2008年是中国人永生难忘的一年, 因为这一年不但有奥运会的胜利召开更有让14亿中国人泪流不止的汶川大地震。短信文学在记录下这一历史事实, 歌颂了中华儿女在遇到天灾多表现出的顽强意志和团结精神, 同时也告诉了人们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热爱生活, 热爱生命。

二、整齐划一的结构

内容总是要借助于一定的形式进行表现。在阅读大量的短信后, 不难发现以抒情说理为主的短信往往具有整齐划一的结构形式。中国人的文化讲究的是整齐、对称之美, 无论是中国的古诗还是中国的建筑都能体现这一点。短信文学就体现了当下中国人对中国整齐划一审美特征的继承。这主要体现在句子结构的整齐和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上。首先, 句式的结构整齐给短信带来了优美的形式。短信文学运用了各种方法和手段使短信的句式结构呈现一种整齐划一。如“删除昨天的烦恼!确定今天的快乐!设置明天的幸福!储存永远的爱心!取消世间的仇恨!粘贴美丽的心情!复制醉人的风景!打印你迷人的笑容”将电脑上操作的语言“删除、确定、设置、储存、取消、粘贴、复制、打印”8个动词连用, 形象生动。而整条信息又由8个七言的短语排列而成, 细看每个分句又由动宾短语构成。将他们整齐的排列在一起, 使得短信句式结构整齐, 具有美感。其次, 排比和对偶的应用。上海教育出版社的《现代汉语》是这么定义排比的:“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 利用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它可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 条理性更好, 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一些短信文学的很喜欢用这种修辞手法。如“世上最难断的是感情, 最难求的是爱情, 最难还的是人情, 最难得的是友情, 最难分的是亲情, 最难找的是真情, 最难受的是无情, 最难忘的是你开心的表情”。用了8个排比的句子相互排列, 讲述人生的哲理的同时更表现出一种对称美。对偶也是短信分学中惯用的手法, 对偶通常由两个结构相同、长度相同、词语对称的句子构成, 严谨的对偶更要求平仄互对。 (2) “流来的幸福流去的愁, 流去的苦难不回头。有情有义能长久, 无情无义水中流。大海无水变沙滩, 人无朋友变孤单。祝你天天都快乐。永永远远不孤单。”这里“流来”与“流去”、“幸福”与“苦难”、“有情”与“无情”、“快乐”与“孤单”分别构成对偶, 使句式朗朗上口, 结构紧凑。

三、独具特色的语言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同时也是文学传播的重要介质。短信中就经常使用讽刺、谐音、夸张、比喻、拟人、对偶、借代、排比、双关、顶真等修辞手法, 使语言独具特色。

1、简练

手机文学是以文字这种符号系统为主要信息负载者, 以无线电波为传播渠道, 以支持中英文显示的数字手机作为信息接受终端的一种现代传播方式。 (3) 短信的字符, 英文不能超过140个, 中文不能超过70个, 因而人们也叫它70字文, 所以短小精悍就成了手机文学最主要的特征。短信想要达到文字优美, 韵味隽永, 富有诗意, 需要营造意境, 首先要做到锤炼字句。注重短信的语音锤炼, 精心推敲、安排、调整词语和句子。只有语言凝练、简洁, 并具有含蓄性, 才能起到传达抒发情感、传递信息的作用。

2、多种语言的应用

短信的语言并不是单一的, 它是多种语言媒介融合的结果。如“§:::§:::§:::§:::§送你一条友情围巾, 愿它帮你阻挡寒冷的入侵, 缠绕在你衣襟上, 让你衣襟上, 让你的世界永远温馨!天气转冷了。注意身体哦!”由于手机技术的限制无法用真实的图象显示围巾;由于空间的限制无法送上一条真实的围巾, 于是短信作者借用手机中的符号来代表实物, 即形象又赋予创造性的表现了写者对接受者的关心和美好祝福。又如“/*/, *//*/, 流*//*/*, //*/*, *星*/*/, /, */, /*雨*, /*//*, /*/, 希望这些流星带给你好运!”星星的符号仿佛让我们看到了满天的流星为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好运, 别开生面。短信充分的吸收了广告语言、时尚用语、流行歌词以及网络用语, 这充分的体现了短信的广泛的媒介基础。“祝你百事可乐, 万事芬达, 天天娃哈哈, 月月乐百事, 年年高乐高, 心情似雪碧, 永远都醒目”其中“百事可乐”、“芬达”“娃哈哈”、“乐百事”、“高乐高”、“雪碧”、“醒目”都是饮料的商标名, 是我们最熟悉不过的。又如“心若在, 梦就在, 天地之间还有真爱, 看成败, 人生豪迈, 只不过是从头再来!愿您能走出人生的低谷!”前几句是刘欢《从头再来》的歌词。

四、形象性

短信是通过蕴藉的话语来塑造形象的, 并形成了图画美这一特点。提起图画美, 不难让我们想到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人们常用“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来形容。短信虽然没有王维的诗画互相渗透的艺术境界, 但它却具有图画的美感。如“我的思念, 是被岁月催放的花朵, 漫山遍野地开放!朵朵花儿, 化成一只只蝴蝶, 夜夜, 飞入你的美梦!”思念犹如花朵漫山开放, 花朵化为蝴蝶在梦中飞舞。当我们闭上双眼, 想象这美丽的意象, 头脑中不免会产生一幅蝴蝶在漫山的花朵中轻盈飞舞的美丽图画。又如“请不要拒绝飘落在你身上的每一片雪花, 因为每一片雪花上都有我对你的美好祝福和亲切的问候。但天冷了, 要注意保暖。”在寒冷的冬季, 看那皑皑的白雪, 看那天空中飘落的片片雪花, 在这美丽的图画中不但没有感觉到一丝寒冷, 反而觉得温馨、幸福, 因为那雪花是我的祝福和问候。在绘制图画时将那份真挚的情感表露无疑。人们有时也将古典诗词作为短信的内容进行发送。如在重阳节的时候将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在贴切不过了。

五、娱乐性

手机文学是当前娱乐文化、大众消费文化的体现。娱乐精神是这个社会所需要的, 是时代气息的反映。在激烈的竞争中, 现代人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 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这需要释放, 需要发泄, 而短信文学正好成为这种发泄的渠道和工具。短信文学以快乐使者的身份给人们带取无限的快乐。短信的娱乐性体现了现代人的文化心理。当代的人们具有后现代的精神品格, 他们敢于消解一切的大胆行为使得他们对一切事物都抱着玩世不恭的态度, 目的只为娱乐。如“深夜布什看到拉登站立在自己床前披头散发, 布什大惊:你好大胆, 竟敢夜闯白宫!拉登甩甩齐胸的胡子, 阴森地笑了:飘柔就是这样自信!”布什和拉登这样严肃的政治问题也没逃过短信写者的手心, 而是用幽默的口吻将其讲述。短信的娱乐性正是短信的无功利性的体现。康德在《判断力批判》将自由游戏看作是艺术的精髓, 他说“人们把艺术看作仿佛是一种游戏, 这是本身就愉快的一种事情, 达到了这一点, 就算是符合目的的”短信的娱乐本质充分体现了文学的自由游戏本质。短信本身也是一种文字游戏。

结论

短信文学优美、蕴涵哲理具有较强的文学性, 它们不但能提高大众的审美水平, 还对文学的发展具有促进性作用。但是, 还有相当一部分短信一味的昧俗, 放弃了文学审美价值, 出现了过分游戏化、粗鄙化、色情化的倾向。所以当代的作家、批评家应该积极关注短信, 并对它的审美功能进行强化, 使短信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并不断体现出这一新兴的文学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毛泽东论文艺》, 人民文学出版社第2卷, 第113页。[1]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毛泽东论文艺》, 人民文学出版社第2卷, 第113页。

[2]胡裕树:《现代汉语 (修订版) 》[M]上海教育出版社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M]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第40-41页[2]胡裕树:《现代汉语 (修订版) 》[M]上海教育出版社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M]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第40-41页

文学评论的写作 篇3

文学评论的对象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文学评论就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或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出来的文章。文学评论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深刻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文学评论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议论文,它必须是在读的基础上发表评论。

技法指导

写文学评论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认真研读原作,把握丰富的材料

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丰富,深广,必须认真反复地研读作品,才能把握丰富的材料。把握丰富的材料还包括作家的生活经历、思想观点、写作动机以及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别人对该作品的评价等。

二、要有真知灼见

我们写文学评论时,应力求入木三分,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对作品要有自己深刻的独到的见解或感受。评价时,我们应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三、分析与评论结合

在写文学评论时,我们要对原作进行严谨、细致深入的分析(包括鉴别、比较、探寻、阐发等),进行准确判断,进行合理引申,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而评论就是对作品的全部或局部的成败、优劣及其实质的意义发表明确的意见。

四、重视写作技巧,讲究语言

文学评论属于议论范畴,往往采用“以议为主,叙议结合,评析结合”的写法。“叙”是指对作品内容的复述、介绍或引用。“议”则包含分析和评价两个方面,分析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等进行揭示的过程;评价则是作者通过分析而得出的结论,是对作品或作者艺术创作的总的看法。概述文字时要简练,并显示出强调之处,使之与后面的评论相照应,相配合。

五、布局要巧妙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篇完整的文学评论应由引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构成。

1.引论,又叫引言、引题。引论或说明选题的背景、理由、目的、意义,或引出论点。

2.本论,是全文的核心部分。写作时要调动必要的论证方法,采用必要的表现技巧,对论点进行严密的、科学的论证。本论一定要有理有据,层次井然,富有逻辑性。

3.结论,是文学评论的结尾部分。通常有两种写法:一是对本论的论证结果进行科学概括总结;一是对论证的有关问题进行必要说明或补充。

现场文题

请细细赏析下面的诗歌,谈谈你读后的感想。可以从品析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的角度着手,写一篇赏析性文字;也可以从诗歌的内容扩展开去,写一篇小评论性文章;300字左右。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杜荀鹤《小松》

范文示例一

一棵并不为人所注意的“小松”,最终成长为“凌云大树”。时人的“不识”,其实就是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的写照。综观历史,有多少不为人注意的“小松”差点被埋没!出身卑微的蔺相如,若不是赵国无“可使报秦者”,又怎能有完璧归赵、位列上卿、与名将出身的廉颇“为刎颈之交”的机会?世人若仅将目光投向鼠目所能望见之处,则思想必将禁锢,思路必将堵塞,良材必将埋没。待到凌云大树长成,方愕然惊呼:“咦!哦!……”殊不知,出身蓬蒿中的轻微卑贱身份并不能阻止大树的茁壮成长。同理,英雄不问出处,重要的是坚强,坚持,坚忍!而目光浅陋者,可以赧然矣!

点评

读诗歌,写感想。题目给了考生选择的机会,而作者选择了相对更难写的拓展性的小评论文。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歌,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的精神内涵,而作者抓住两个“凌云”及“不识”“始道”,准确把握住了杜荀鹤要托的“志”,从而由物及人,由自然而社会,并以出身卑微的战国名相蔺相如为例,证明自己的观点,体现作者深刻的思想认识。

范文示例二

凌云的巨松,也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瘦小可怜,被埋没在“深草里”。但它不低头,而是“刺头”。这一“刺”字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的外形,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而今渐觉出蓬蒿”,“出”字显示了小松由小变大发展变化的情景,是未来“凌云”的先兆。至此,诗人不禁感慨:“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能说明有眼力;小松尚小,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远见。然而世俗之人又有多少具有这种“识”的能力呢!诗人杜荀鹤出身卑微,少有才华,然無人赏识,怀才不遇。这首小诗体验深切,精练传神,充满理趣,借松写人,托物讽喻,读之意味深长。

点评

文学写作的特征 篇4

作文教学的两翼――实用性写作与文学性写作

口于军民 薛景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四川内江641100;鄂尔多斯市纺织苑学校,内蒙古鄂尔多斯017000

语文教育领域存在钟摆效应。上世纪90年代,全社会发起一场声讨语文教育弊端的世纪末大讨论,矛头直指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理性主义倾向:新课程改革初期,语文教育人文性的一端得到重视,工具性被压制;近年,随着课改的深入,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学以及相应的传统教学法的合理性的一面重新引起人们重视(比如李海林提出的语言训练说,丛立新重倡讲授法)。这种情况表明,语文教育无论怎样改革,始终是围绕它的两个基本目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展开的。这如同钟摆始终围绕它的中心点而存在一样。作文教学亦理当如此,应围绕实用性写作与文学性写作展开,二者不可偏废,从而体现语文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

一、作文教学领域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近年,作文教学领域出现一股不好的思潮,即强调作文教学实用性的一面时,以牺牲文学性写作为代价。如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提出“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作文要求,即招致倪文锦先生的反对,倪先生认为“把写作文学类文章作为高考语文的必考内容并不是很合适”,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就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说,他们距离能够进行文学创作的要求尚有很长的路程要走”。换言之,倪先生认为中学生的作文是不能称得上是文学性写作的,是不宜强调文学性写作的。《中国教育报》2009年6月26日刊登魏小娜老师的《作文教学,请冲破“真情实感”的藩篱》一文,该文反对作文教学的“真情实感”要求,认为真情实感“把作文教学引向偏狭的路子”、“‘不可教’的路子”,“真情实感属于‘弱’表达能力”,真情实感类的写作本质上属于“一种很浅层面的粗糙思维”,在体现语文的重要的交际工具的课程性质时,“显得很苍白”。(教学论文 )同一意思,魏老师发表在《语文建设》2010年第3期的另一篇文章《认知写作:开发作文教学内容的新尝试》再次加以强调。正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澄清。

中学生的作文距离文学创作或文学性写作究竟有多远?笔者在另一篇文章中曾明确提出,学生课堂内外训练的大量记叙文可以定性为文学性写作。他们所写的记叙文不同于论说文等实用文体。论说文等实用文体强调说理与论证的周详严密、信息传递的准确无误,体现为典型的工具性:记叙文强调写作者主观情感的投入,这正是学生习作“文学性”的一个重要特征。“文学的本质与情感语言的运用是一体的。”。瑞恰兹亦说,科学语言在于“参证”,而文学语言在于“情感”。学生的记叙文从本质上看无疑使用的是文学语言,所以他们的习作理所当然是文学作品或不太成熟的准文学作品,故考试大纲要求学生会写文学性文章并无不妥。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7―9年级写作目标中有“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的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表达与交流”的要求中有“表达真情实感”、“感情真实健康”的表述。在教师们的教学实施活动中,也常常自觉地将“真情实感”作为学生写作练习的重要评价标准。可以说“真情实感”的写作要求早已深入人心,只不过,“真情实感”的表达并不等同于“写真人真事”。必须承认将二者混为一谈是不少一线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客观存在的一个很大的认识误区。“真情实感”倡导的是写作者的情感真实,并不囿于生活真实。情感真实是文学叙事的一个基本要求。学生在写记叙文时,强调主体情感投入,亦即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要有“真情实感”。“真情实感”是一种作文态度,即要求为文要真诚。以此为前提,可以以自己的真实生活为基础进行必要的艺术加工,也可以完全虚构情节来表现内心对世界的认知。这样的作文方式路子非常宽广,并不“偏狭”。同时,真情实感类的文章并非不可教,恰恰相反,写好真情实感类的文章或文学性文章,得好好下工夫教、下工夫学。魏老师引陈果安教授的一段话欲证明议论文、说明文“需要专门训练”,抒情类、记叙类的写作靠生活积淀即可轻易写成,不必进行“专门化训练”。殊不知陈先生的一句话“但是绝大多数情况下的写作是要从事专门的训练的”中的“绝大多数情况”指的正是绝大多数文学创作,并非魏老师所说的实用性写作。不知是不是魏老师有意偷梁换柱。真情实感类的写作也不是一种“弱”的语言表达方式和很浅层面的粗糙思维,并不只有感悟。真情实感的写作同样需要理性思考,需要理性思维。事实上,文学不仅表达主观情感,也表达对生活的理性认识,努力反映现实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关系,揭示对生活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律的认识。正因此,文学创作虽以塑造文学形象为基本任务,以形象思维为主要特点,但作者在形象构思、语言淬炼、谋篇布局以及题材的提炼和挖掘上,同样需要抽象思维和逻辑判断。所以强调有真情实感的文学性写作并不会导致“学生主观抒情有余,理性表达不足”,也不会导致“擅长文学化散文化的写作,拙于理性思考和研究型写作”。换言之,学生客观上存在的理性表达不足的弊端,不是由文学性写作带来的,而是作文教学的另一端――实用性写作长期未受到重视或重视不够导致的。倡导理性精神并不需要压制人文精神,同样,倡导人文精神也并不需要以牺牲理性精神为代价。二者各有不同的应用领域,应该并行不悖。正因此,我们必须明确,真情实感的写作或文学性写作,指向的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一面、审美鉴赏能力的一面,被无端指责为在体现语文的交际工具性质时“显得很苍白”颇有些无辜。

二、实用性写作与文学性写作是作文教学的两翼

针对中学作文教学领域出现的认识上的偏差,我们认为有必要明确提出作文教学的两大基本目的:实用性写作与文学性写作。这是作文教学的两翼,伤害乃至砍掉任何一翼,都势必造成作文教学的残缺不全。

(一)作文教学实用性与文学性的两翼,是由语文教育的两个基本目的决定的

如王彬彬先生所说,语文教育“一是使得学生说话、作文符合语法规范,也就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成为一个说话、作文讲逻辑的人;二是使得学生具有初步的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的文学感受力,让本来具有文学潜能的学生对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让本来没有多少文学潜能的学生也不至于对文学毫无感觉。这两个基本目的,也可以概括为‘逻辑性’和‘文学性’。二者是不可偏废的”。这种理解,本质上与新课标将语文课程的性质界定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一致的。至于国外的经验,饶杰腾先生在《发达国家母语教学的核心理念》一文中说:“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主要走向是,继续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于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同时重视价值观教育和学生精神道德的.发展。”综合国内外关于语文教育基本目的的认识来看,我们认为语文教育既要立足于服务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语言教育为他们有效的人际交流与沟通提供帮助,还要注重通过文学教育使他们接受文化传统、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的影响与熏陶,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一言以蔽之,宏观地看,语文教育应当体现理性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二者不可偏废。语文教育的两个基本目的决定了作文教学由实用性写作与文学性写作构成。

(二)实用性写作的内涵与意义

认知写作理论重视写作知识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运用。我们不妨将这种写作称做“实用性写作”。这种实用性写作的文体,大致可分为公务文书、行业专用文书、日常应用文书三大类,每一大类下还有数十上百种的具体文体,与文学体裁简单明了的分类相比复杂得多。

实用性写作由于直指学习、生活、工作实际,因此受到当今很多国家的重视。如法国高中“语文教学要与高等教育中的文学教学接轨,与未来的文学、人文学科学及其他‘普通文化’相适应”,故毕业考试的写作要求中有“文学评论”和“写一篇以文学为教育弱化文学教育的倾向,呼吁加强文学教育。

以上各国的课改经验说明,语文教育不能急功近利。如童庆炳指出的,语文教育应该有两个高度,一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高度,二是审美教育的高度。我们认为,这给语文教育的基本方向指明了道路,是与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课程性质相一致的,这同时也是杜威教育目的论在语文科的教学中的具体体现。语文教育一方面应有效发挥它的工具性作用,为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活动提供必要的技能支撑。实用性写作或以培养学生在真实语言使用环境中的语言形式为目标的认知写作发挥的正是这样的工具性作用,不可忽视,且应加强。但是另一方面,文学性写作体现的是语文审美教育的又一高度,它同文学阅读一起支撑起了语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理念大厦,显然不应被削弱。人类在进入21世纪后,已经开始对曾经顶礼膜拜的科学理性主义进行质疑,重新认识技术的价值,反恩人类对自然的肆无忌惮的掠夺,反思科学的神话。“因视科学为唯一的途径,我们却失去了许多宝贵的东西。我们失去了或至少忽视了故事(我们的文化)与精神(我们作为人的意识)。”为此,当我们向一个新的时代前进之时,“我们需要将科学的理性与逻辑、故事的想象力与文化以及精神的感觉与创造性结合起来”。作为以审美意识形态存在的文学性写作,以塑造让人怦然心动的文学形象为己任,以至诚至真的文学情感净化人类的心灵,为纷扰多变的物质世界固守着人类最纯粹、最美好的精神家园。我们没有理由让它从我们的视界中削弱乃至消失。

当然,文学性写作本身不是写作教学的目的,我们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感知并接受一种对世界的关照方式,而且是人类实现幸福的、诗意的、有尊严的生活的一种有效方式,是人类避免被现代社会物化为工具的有效方式。学生通过文学性写作,热情地投身生活,真诚地反思生活,过滤和提纯自身的情感体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对美的感知力、想象力,这就是文学性写作的目的。文学性写作是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至于他能不能成为文学艺术家,那取决于他自己的天分、兴趣和动力,已与写作的基本目的无关。

总之,实用性写作致力于解决学生的学习与日常生活、工作需要,更多地体现为理性精神的价值;文学性写作致力于培养学生审美地关照世界的品质,最终实现人类“诗意地柄居”的美好梦想。二者共同构成了中学作文教学的两翼。

参考文献:

[1]李海林.重构“语言训练观”[J].中学语文教学,2009(12).

[2]丛立新.讲授法的合理与合法[J].教育研究,2008(7).

[3]倪文锦,新课程标准语文科高考大纲简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7(5).

[4]于军民.论中学作文教学的真实性问题[J].语文建设,2010(3).

[5]胡经之,王岳川,文艺学美学方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6]秦训刚,晏渝生.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8]于根元,等.语言哲学对话[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277.

[9]王彬彬,中小学语文教育的两个基本目的[N].南方周末,2003-04-24.

[10]饶杰腾.发达国家母语教学的核心理念[J].中学语文教学,2002(1).

[11]董小玉,现代实用写作训练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16.

[12]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51-158.

[13](加)大卫・杰弗里・史密斯.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M].郭洋生,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58.

[14](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31-136.

[15]童庆炳.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5).

《基于儿童文学特征的审美教育》 篇5

毕加索说,每一个儿童都是艺术家。审美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儿童文学的本质是供儿童审美的文学,文学文本只有通过审美化教学,才能顺应文学的审美本性和儿童的审美天性。因此,应以审美的视角教学和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把审美视角作为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的基点,儿童在大量接触感性的语文材料、参加感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语文,才能达成儿童精神成长与语言发展的双重目标。

关键词:儿童文学 审美教育 文学特征

宜顺论文网

目 录

总论„„„„„„„„„„„„„„„„„„„„„„„„„„„„„„„„4

一、儿童文学的审美特征„„„„„„„„„„„„„„„„„„„„„„„5

(一)仁爱的“人性美”„„„„„„„„„„„„„„„„„„„„„5

(二)荒诞的“趣味美”„„„„„„„„„„„„„„„„„„„„„6

(三)想象的“自由美”„„„„„„„„„„„„„„„„„„„„„6

二、基于儿童文学审美特征的审美培养„„„„„„„„„„„„„„„„„7

(一)以人性美培养学生“爱”的审美情感„„„„„„„„„„„„„7

(二)以趣味美培养学生“快乐”的审美情趣„„„„„„„„„„„„9(三)以自由美培养学生“想象”的审美能力„„„„„„„„„„„10 参考文献„„„„„„„„„„„„„„„„„„„„„„„„„„„„„12

宜顺论文网

基于儿童文学特征的审美教育

总 论

现行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中 80%以上的课文属于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儿童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品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是现代社会为满足儿童的独特精神需求和成长需要而为儿童创作和提供的特殊文学品种。“儿童文学”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儿童文学”仅指幼儿文学和儿童文学,广义的儿童文学则包括幼儿文学、儿童文学和少年文学。儿童文学作品阅读在培育学生的品性、涵养孩子的情趣、丰富孩子的情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孩子在求真、向善、尚美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从这个意义上说儿童文学守护着儿童的精神成长, 这是儿童文学作品最重要的价值, 也是儿童文学作品教学最重要的价值取向。儿童文学以儿童为本位,贴近儿童的生活和心理,表达儿童的情感和愿望,关注儿童心灵世界,具有儿童乐于体验,能够接受的审美情趣。同一般文学一样,儿童文学活动(儿童文学创作一儿童文学作品一儿童文学欣赏)主要是一种审美的精神活动,所以审美是儿童文学的本质。审美教育就是(施教者)按照一定时代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选择和利用适当的审美媒介,引发(受教者)审美经验(感受、体验乃至操作),以培养、陶冶审美能力和审美境界的活动或过程。”

审美教育作为基础,不能取代,就在于它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并渗透到其它教育诸环节中,与其它教育相辅相成。以美养善,寓教于美,能促进道德的完善与升华,以美启真,丰富想象,有助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追求和探索,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以美怡情,净化心灵,则有助于学生调节心理,疏导情感,增进身心健康,可以说审美教育独特的本质和陶冶作用,是其它教育的形式难以企及的。审美教育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主要内容,而且,随着时代发展,将愈加显示出加强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审美作用在文学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和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承担着教育,认知等其它作用,没有审美作用的文学不成为文学。谈起审美作用,读者就会想到形式上说耳悦目的娱乐作用,仅仅好看,好玩,也不能完全涵盖儿童文学的意义和功能。儿童文学不是玩具,而是承载了更多的责任。它能给人正确认识,教育作用的内容的美。所以,单独谈教育功能或审美功能,都有偏颇之嫌。教育功能和审美功

宜顺论文网

能的文学作品都存在于儿童文学,是儿童文学不可或缺的元素。那么二者的关系是怎样的呢?王世德指出,审美作用不仅指形式悦耳悦目的娱乐作用,还包括悦目赏心中使人惬意悦心,能给人正确认识,教育作用的内容的美。

一、儿童文学的审美特征

儿童文学所包含的作品范围是相当广阔的。从读者对象上看,儿童文学包括幼儿文学、少儿文学、少年文学;从体裁种类上看,儿童文学又分为诗歌、童话、寓言、故事、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戏剧文学、影视文学、科学文艺、图画文学等不同类型。每一种文学作品形式具有自身的审美特点,但从总体上看,它们都具有如下特征:

(一)仁爱的“人性美”

人性是人文关怀的基础,人情美是人性美的表现,他人的人文关怀使孩子感到人情的温暖,是文学开启儿童心灵的钥匙。古今中外文学史上的每一位作家首先是一位人道主义者,其次才是一位文学家,能够将关于“人”的种种诉诸笔端,此外,每一位儿童文学作家都有一颗爱儿童的心, 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中小人鱼经受生命之炼狱的洗礼,最后王子与另外一个公主结婚,在面临生命毁灭的时刻,她本可以通过杀死王子来恢复自己的海底生活,但她没有这样做,宁可自己化作海上的泡沫,以自我的毁灭来维护他的幸福。她的一切善行和忍让,已让爱情之光上升为一种更为博大而富于同情闪光的精神之花。失去了爱情,但获得了人类更伟大的情感——博爱。整篇故事中,对人性的美的讴歌达到那样的高度,人被描写得那么庄严,那么高贵,读来竟有一种样式天穹般的眩然。小人鱼的可爱,正在于小人鱼身上这种纯金般的品格,仁慈善良、纯真无私、忘我利他,这些都是在体现着人类精神品质中最为难能可贵的元素,爱的主题以及人性美的展现。儿童文学用爱来浸润儿童的心境,给儿童带来无限的欢乐。儿童文学是儿童健康成长的沃土和营养源泉。

儿童式的思维方式是人类智慧之门开启的最初表现形式,是质朴的、原始的、直线式的。儿童对文学美的感受过程是充满童心的。儿童总是满怀兴趣地观察一切,率真地流露自己的感情,想象和幻想在其整个精神活动中占有很大的地位,儿童的这些特点正是艺术思维的实质所在。儿童根据其思维特点可以分为幼儿期(3一6岁)、童年期(7一12岁)、少年期(一2一16岁)。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其审

宜顺论文网

美能力是不同的,例如幼儿期的儿童口头语言能力发展较快,开始使用比较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他们认识事物的方式是感性的、直观的,具体形象的语言最能引起他们学习记忆的兴趣。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审美能力给予不同的审美教育方式才能促进儿童审美能力的发展,避免出现低于或高于儿童实际审美水平的审美教育,一方面尊重儿童的思维特征,另一方面使儿童乐于接受,并促使儿童前进。

(二)荒诞的“趣味美”

趣味美根源于“儿童生命、精神中所蕴含的质朴品格和儿童文学创作者质朴的人格品质”。从形式上看,儿童文学作品完全采用儿童自己的语言,简洁、朴素,篇幅短小,而且描写的都是儿童身边的趣事;从结构上看,儿童文学作品线索清晰,单线式展开故事。儿童文学作品富于幽默感。这种幽默感往往通过夸张、变形、拟人等手法表现出来。在美学形态上表现为怪、丑、滑稽等戏剧类型。“喜之所以成为审美对象,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喜的对象总是有一个正常的假象,这个假象把其非正常的本质掩盖起来,在现象上就表现为用非正常来掩盖自己的偏离。“喜剧的美育意义,表现为它在使人活得轻松快乐的同时,能够有效地提高人的清醒机敏的审美顿悟能力”。挪威作家埃格纳的童话《豆蔻镇的居民和强盗》就是一篇妙趣横生、以滑稽反常出名的作品。童话中的三个强盗不是人们一般印象中的凶狠残暴的强盗,相反是三个童心味十足,又懒又笨,而心眼并不坏的强盗。他们的口号是:“打倒洗碗!”因此,他们的贼窝又脏又臭。为改变这种状况,他们把熟睡中的苏菲姑姑给偷来做“管家婆”。但苏菲姑姑力图使他们自食其力的严厉管束,又使他们宁肯坐班房也不愿受管束。因此在她酣睡中又把她送回了家。后来强盗们被抓,但班房却是在民警家里。在善良的民警夫妇的教育帮助下,他们终于抛弃了强盗职业,改邪归正,并在一次救火中,为豆蔻镇立了一大功。整篇作品在荒诞的宽厚和仁爱的故事中弥漫着令人捧腹的滑稽笑趣,读来令人感到趣味无穷。儿童文学总是洋溢着诙谐幽默和欢愉之美。儿童文学是愉悦的,这种愉悦性源自于儿童的本性和对快乐的向往。发现人生的快乐和寻求精神的和谐正是美育的根本追求。

(三)想象的“自由美”

“把注意力放到人身上,把人当作人看,当作我们在他生活的各种活动中所发

宜顺论文网

现的人,根据他自己的各种利益来填充他的实践和心灵的人看。”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儿童是好动的,儿童的思想是自由的。审美感知是诸审美能力要素的基础和门户,审美感知的能力直接影响到其他审美能力的发展。儿童可以通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进行丰富的联想、想象,这种想象与联想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这“不仅展示了一种自由、活泼的美学心态,而且充分满足了儿童读者喜欢变幻,追求新鲜、变化、刺激的审美心理和阅读趣味”。格林童话《长袜子皮皮》里面的皮皮就是一个火红头发、力大无比、爱开玩笑、喜欢冒险的小女孩,不仅有穿一只黑袜子、一只棕袜子的奇怪嗜好,而且有一个冗长而又奇怪的全名:皮皮露达·维多利亚·鲁尔加迪娅·克鲁斯蒙达·埃弗拉伊姆·长袜子。皮皮说:“过完圣诞节三天就过复活节, 过完复活节三天就放暑假, 暑假一直放到11月1日, 而11月1日又开始圣诞节假期了。”这是孩子的天性,他们不想上学,只想游戏,他们渴望自由,期盼没有拘束的生活,皮皮的这番话语让我们感受到这个自由的孩子不想被束缚的性情。这些天真、充满孩子气的话语充分体现了儿童这个年龄段的特点。他们天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没有什么不允许的。林格伦通过这些幽默、活泼、风趣的语言叙述孩子的内心世界,表现出是一种自由、狂野的幻想和实践所带来的身心的愉悦,使得儿童的童心和童真得到自由地释放,充分展现了他们的本性。一个似乎无所不能的皮皮,一个有花不完的金币的皮皮,一个爸爸在孤岛上当酋长的皮皮,一个自由自在想干啥就干啥的皮皮。她的生活,大概是所有失去自由的儿童们所共同希望的吧,也是所有生活在压力下缺乏自由的每一个人所共同希望的吧。长袜子皮皮这个人物形象在某种程度上把儿童和儿童文学从传统、迷信权威和道德主义中解放出来,皮皮变成了自由人类的象征。

二、基于儿童文学审美特征的审美培养

(一)以人性美培养学生“爱”的审美情感

现在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独生子女多是处在祖父母和父母的溺爱之中, 形成了 4+2+1 的新型家庭结构, 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 多半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和自私、骄纵、任性等人格特质, 同时由于学生得太多的爱, 反而不懂得爱的施予。著名散文作家丰子恺曾有这样一段话:“顽童一脚踏死数

宜顺论文网

百只蚂蚁,我劝他不要。并非爱惜蚂蚁,或者想供养蚂蚁,只恐这一点残忍之心扩而充之,将来会变成侵略者,用飞机载了重磅炸弹去虐杀无辜的平民。”无独有偶,生活中曾见过这样一位儿童,手持一只乳臭未干的麻雀,高高举起,然后将之一分为二!其残忍之举令人战栗,更令人不敢想象如此顽童长大成人之后会有怎样的行为。生活中儿童的自私、冷酷、缺乏同情心的实例更是不胜枚举。对这样的儿童进行教育,教师的品德教育、家长的耳提面命、教科书的理性文字都难与作用于人的感情的儿童文学媲美。小学是人文素养的初塑阶段,教育学生拥有爱的情怀与爱的施予, 教会孩子们怎样做人,怎样关爱他人,是每位教师的职责。培养学生爱祖国、爱生活、爱自然、爱劳动的思想感情都必须从人文关怀、亲情教育入手。培养学生爱的情怀与爱施予有利于净化学生品性中的不良成分。

儿童文学是人性的文学,是爱的文学,它能帮助儿童认识爱、理解爱、拥有爱。儿童文学永远以爱为描写中心,以爱为表现主题。那些以饱满的热情、浓重的笔墨写出的亘古不变的母爱、凝重悲壮的情爱以及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向儿童展示了人性的美好,爱的美好和力量。例如, 在讲授《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的时候, 要唤起学生的同情心理, 教育学生珍惜眼前的生活, 利用学生的同情心, 教育学生主动帮助别人、关心他人, 同时教育学生学会节俭, 对父母给予的衣食无忧的生活要学会感恩, 学会孝敬父母等。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讲述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之间的儿童文学, 如《小狮子爱尔莎》、《曼谷的小象》、《海豚救人》、《一个村庄的故事》等,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关爱小动物, 关爱自然, 鼓励学生大胆地接近自然、探索自然, 与自然建立和谐的关系。让学生充分地表达内心的感受, 明白只有善待自然, 人类才会过得幸福。通过“移情”来对学生教育的作用。爱是最好的教育,在小学阶段, 教育学生拥有爱的情怀, 学会施予爱, 拥有一颗善良的心, 成长为一个富有道德情感、懂得尊重生命的人。

总之爱是最好的教育,从小培养爱心,构筑人格平台,将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人是在爱之中诞生,在爱之中成长的,所以自然会有爱心,不过有广有狭,有强有弱罢了。如果失掉爱心,这样的人便丧失了人性。爱最初在家庭中培养,然后扩展到团体和社会,爱民族爱国家,最后扩充到天地万物,这就是儒学所说的仁者的天下一体之爱,彼此痛痒相关,休戚与共。爱人类,爱自然,爱自己,爱生活,健全的人格理应如此。充满爱心的人必然是美的人,一个

宜顺论文网

充满爱的社会必然是美的社会。瑞士查尔斯.赫梅尔博士说:“我们的星球,犹如一条漂泊于惊涛骇浪中的航船,团结对于全人类的生存是至关重要的。”为了人类未来的航船不至于在惊涛骇浪中颠覆,为了使我们的孩子成为“地球之舟”合格的船员,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有责任培养好自己的小水手,让他们拥有勇敢、坚定、机智的美德,同时也让他们成为一个心子,让他们具有爱己爱人之心。只有童年时代有一颗善良的同情心,长大之后,才有仁慈的品质,才能成为富有道德情感的正直一个懂得尊重生命的人。所以,从小培养孩子的爱心,至关重要。

(二)以趣味美培养学生“快乐”的审美情趣

渴望生存的愉悦,追求人生的快乐,是人的天性。在儿童的天性中,追求快乐体验是一个突出的特征。弗洛伊德说:“我们整个心理活动似乎都是在下决心去追求快乐而避免痛苦,而且自动地受唯乐原则的调节。”相对成人来说,幼儿、儿童表里如一,不会掩饰自己,事事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的行事原则即是追求快乐。儿童的快乐是很容易产生的,对于一些荒唐可笑的人、事、物,成人习惯从科学的角度去追求其真实性,儿童却不管这些,他们能立即沉浸在对该人、事、物的欣赏之中。所以儿童文学作家大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要让儿童文学带给孩子们快乐,减轻孩子们生活的忧愁与烦恼,使他们生活的更充实更美好。故安徒生就把为穷苦孩子凄凉的生活增加一点快乐作为他的创作基点,郑渊洁也以让被沉重的学习负担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孩子们在书中玩个痛快作为他的创作原则。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总是怀着一颗“童心”,将艺术触角伸向儿童生活的各个层面,把握儿童审美意识的特殊性和审美心理结构,并从儿童的角度出发,用儿童的眼光观察生活,用儿童特有的智力水平、心理结构来理解生活,用儿童的心灵去体会生活,用儿童喜闻乐读的艺术表现形式表现生活,对生活作出符合儿童特点审美评价,塑造出适合儿童审美兴趣和接受能力的文学形象。故我们在儿童文学作品教学中要愉悦学生的身心, 发挥文学审美愉悦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不要过多地把重点放在一些知识性东西的学习上的问题,如,语言的丰富、道理的教育等等,而忽视了儿童文学审美和娱乐的功能。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去感受、发现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有趣之处,让学生在“有趣之处”中去获得愉悦的情绪体验。

我们在教育教学研究中发现,奇特、幽默的文学形象,加上夸张的艺术手法,是最让学生感到快乐的,他们常常为这些形象不可思议的一些表现、活动开怀大

宜顺论文网

笑。因而,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无不充满天机活泼的情趣,给儿童带来快乐。一首《数数歌》会使儿童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一首《拍手谣》会使儿童体会到友谊的快乐;一则《皇帝的新装》又会令儿童在捧腹大笑之后,体味其中的深意。如何培养学生“快乐”的审美情趣?比如童话《贪嘴的狮子》中的狮子就是这样一个形象。由于狮子的贪嘴,吃东西都是囫囵吞下去,以至闹出了一连串意想不到的、富有喜剧性的事。在这篇童话的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幻灯图片及夸张的动作表演,引导学生感受狮子贪嘴所闹出的各个奇特事情的情节画面,使学生在这不断变化的、充满奇特情节及动物形象中得到愉悦与快乐。大部分的儿童文学作品总有一些有趣的、让学生感到愉悦的语言、形象、情节,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有趣之处。又如《豆蔻镇的居民和强盗》整篇作品在荒诞的宽厚和仁爱的故事中弥漫着令人捧腹的滑稽笑趣,读来令人感到趣味无穷。此类作品大都在滑稽幽默的艺术情调中包含着机智、愉快、令人开心愉悦的生命内蕴,涵纳着宇宙人生的哲理意识以及善良、乐观、机警、豁达的品质,不仅契合儿童的阅读趣味和审美需求,更能引导儿童明辨是非善恶,在感受快乐的同时体会到幽默本身焕发出的智慧及对丑恶现实的讽刺,促使其心智逐渐成熟。

儿童文学是快乐的象征,快乐使孩子们永远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在这里提倡的“快乐的文学”,把快乐给予儿童,把童年还给孩子们。这对终日处于学习重负挤压下的儿童是个“福音”,让快乐的童话作为抚慰他们疲惫心灵的精神食粮,陪伴他们度过美好的童年时光。这些美的情感、美的观念,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儿童,在美的熏陶中,儿童必定会为自我营造一个纯美的心灵世界。这就是儿童文学这一人文学科的神圣使命,也是儿童文学的审美追求。笔者认为,在进行儿童文学教学中,老师切切要记住,不要提太多问题来压抑他们感受作品的美及欣赏作品美所得到的快乐情感。

(三)以自由美培养学生“想象”的审美能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这句话道出了想象力在获取知识中的重要作用。想象是人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在头脑中产生没有感知过或现实中尚不存在过的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新《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

宜顺论文网

能。”想象力的培养是审美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所以请不要扼杀儿童的想象力, 要理解儿童的想象, 不要用大人的眼光审视孩子的想象, 不要斥责孩子的想象, 要学会引导, 发挥孩子的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发明, 也就没有现代的文明。在审美过程中,要注重满足儿童自我表现和创造的需要。儿童通过自身行为所表现出来的东西,常体现着他们内在的精神生活和情感倾向。审美教育应对儿童精神生活中的这些宝贵的东西加以开发。因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经验大部分是间接经验,只有通过想象,才能了解教师或教科书所描绘的事物的情形各性质,进而理解这些经验。由此可见,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重要的。

所谓审美想象能力,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受审美对象的触发,调动过去的表象积累来补充、拓展、丰富、完善审美对象,并且重新组合、改造而创造新的审美形象的一种能力。审美想象是对已有表象加工改造、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是一种高级形式。审美想象是成功地从事审美活动所必须的心理特征,如费尔巴哈所说的:“如果你对音乐没有欣赏力,没有感情,那么你听到的最美的音乐也只像听到耳边吹过的风或者脚下流过的水一样”。音乐欣赏是如此,所有审美欣赏也是如此,没有审美能力就不可能使潜在的审美对象在意识中呈现,也不可能有审美表现,所以也谈不上任何审美活动的发生。令人遗憾的是, 随着受教育时间的增长, 孩子们的想象力却黯淡无光了。因此,在儿童文学教育中,老师要注意提供审美实践机会,引导儿童用表演、绘画、舞蹈、创编等自身行动,发挥艺术想象力,表现和创造出文学作品的美。如诗歌《捉迷藏》,引导学生在欣赏的基础上思考:诗中什么语句可以看出是夜晚来临,哪些语句是表现天亮了?散文“魔术师”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魔术师是谁,你是从哪儿知道的?学生在思考及想象中,进一步理解这些语句在文中应用的美,从而促进学生想象美、创造美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我们认为,在开展的这些儿童文学审美表现及创造活动中,老师一定要注意提供自由宽松的气氛,鼓励儿童自由创作,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动作、语言表现出来。再者如《爱丽丝漫游奇境记》、《长袜子皮皮》、《淘气包埃米尔》、《变形金刚》等作品充分张扬游戏精神,以其蓬勃的生命力、强烈的个性、大胆的想象和夸张吸引儿童如饥似渴地阅读,儿童在感受到艺术世界神奇美妙的同时更能舒展被压抑的情感,最大限度地张扬童心,进而培养起丰富的想象

宜顺论文网

力和创造力。只有在儿童文学里,在由艺术幻想创造的语言的世界里,儿童的这种自由天性与想象力才能感到如鱼得水般的全身心愉悦和满足,能使儿童沉浸于作品中自觉接受艺术美的化育与熏陶。

想象力是人才的翅膀,有作为的人只有借助想象力这双翅膀,才有可能发挥创造的才能,创造离不开想象,想象力是创造性人才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要使孩子从小增长创造的才干,长大成为祖国建设所需要的创造型人才,就要重视想象力的培养,让他们从小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知识、创造的天地里自由翱翔。

结 语

审美教育具有多功能。审美教育方式应该是教育的基础方式。审美教育绝不仅仅是唱唱歌,画图画。语文教育应采取审美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孩子能积极的主动的参与,在获得审美愉悦中受到审美对象所包含的思想、文化、价值观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内化为自己的意识和下意识,终生发挥作用。真善美最后统一到美。在审美教育方式中可以以美来导真,以美来导善。

参考文献

【1】谈凤霞.《20世纪初中国儿童文学的审美进程(1903-1927)》[J].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2】杜伟.《基于新课改背景下的儿童文学教育现状和对策》[N].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3)

【3】肖红.《儿童文学教学与审美素养培养》[J].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4】王亚平.《儿童文学作品与审美素质教育》[J].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5】陈艳秋.《构建人文教育的平台》[N].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2)【6】韩颖.《儿童文学教学与审美素养的培养》[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08)【7】谭俐婷.《儿童文学进入小学语文教材状况研究》[J].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8】王俊杰.《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与对策》[J].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9】宁苗苗.《简析儿童文学的审美功能》[J].海外英语,2012(07)

【10】于兴华.《论儿童文学的审美属性、美育功能及其统一性》[N].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05)

宜顺论文网

【11】张金坤.《谈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N].《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1(11)

【12】张文清:《如何结合小学语文教材实施审美教育》 【13】杨春银.《创设情境培养审美情趣》[J].《文教资料》,2006(11)【14】刘华江.《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甘肃教育》,2000(04)【15】张和生:《〈繁星〉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16】唐华玉.《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J].《教育科研论坛》,2002(06)【17】苏凤军:《谈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18】王茹燕.《浅谈儿童文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经验之谈》,2000(05)【19】孙秀贞.《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作品的审美素质教育》[J].《教学探索》,2007(12)

一线三片段文学类作文的写作 篇6

郭铁良

(一)选点绘画:构段描写的核心

1、描写段的特点——“中心词+扩展句”

1、我掀开帘子,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肖像描写

2、烈士们的遗体,保留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有抱住敌人腰的,有抱住敌人头的,有掐住敌人脖子把敌人摁倒在地上的,和敌人倒在一起,烧在一起。——动作描写

3、草地的气候就是奇怪,明明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气,忽然一阵冷风吹来,浓云像从平地上冒出来似的,霎时把天遮得严严的,接着,暴雨夹杂着栗子般大的冰雹,不分点地倾泻下来。——景物描写

2、细节的构成——“三动”“四态”:

海淀区2010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统一考试作文:

人们常说:以后要如何如何。其实,有些事情可以留给以后,有些事情则没有以后。你对“以后”有怎样的体验或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考场范例: 没有以后

北大附中高三10班 蒋辰迪

水性江南,一支支船橹打碎了浮云、草木在水中的影,破碎斑驳的粼光,将我的思绪唤回了从前。

黄梅雨季节的江南,空气潮湿得仿佛生活在水里,甚至连枕头上都恨不能长出青苔来。被褥黏黏地贴在身上,朦胧缥缈的蚊帐中透着一大一小两个身影。“外婆,这天气好扰人!”外婆笑吟吟地打着扇,爱怜地将风送到我头上。“外婆,以后我盖一所大房子,让你再也不用受这潮啦!”外婆笑了,“好,好,等小囡长大以后„„”

时间如白驹过隙,就像手中的流沙,不知不觉间,从指缝、空隙中流出。我早已不是外婆臂弯中的小囡,跟着妈妈、爸爸来到陌生的城市,开始全新的生活。忙碌的生活、学习占据了我的时间与精力,外婆好像也如同江南那袅袅的轻烟,散去了。

花药枕头、银杏果、艾草香袋„„这些外婆陆陆续续寄来的,唤起了我遥远的记忆。我给外婆拨过去了一通电话,外婆的声音透着惊喜,说那些东西都是我曾经提到过的,她答应我等以后收集到合适的花材就帮我做的。我不曾料到一时的游戏之言外婆就如此重视,外婆许诺的“以后”又如此真实。我不禁脱口而出:“外婆,等我以后学习不忙的时候,回去看您!”外婆笑了,“好,好,等小囡不忙以后„„”

事与愿违,等我真的停顿下来,传来的却是外婆逝世的消息。我不愿相信,一遍又一遍地询问母亲,健朗、亲切的外婆恍如就在昨日,她的音容笑貌在我脑海中还未散去,就被打破了。

我同母亲回到老屋收拾外婆的遗物,我停在门外,不愿跨进那沉重的门槛,只留母亲独自进去。我不愿看见那些凤尾草、菖蒲、凤仙花、白茉莉、兔菊„„熟悉的景物却使我却步。我隐约听到里屋表弟稚气地问小姨什么时候去买热带鱼,小姨回答他说:“等妈妈以后有空的时候„„”又是以后,我惧怕这两个字,可它们却又无处不在,四处滋生、蔓延着。

事隔半年,我学到杜子美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到那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时,我心头一酸,忍住要落泪的感觉。我想起曾经有一个稚嫩的声音说过:“外婆,等我以后盖一所大房子,让你再也不用受潮啦!”还有那个一直回响在我耳际亲切的声音:“好,好,等小囡长大以后„„”。

昨日是今日,明日亦今朝。错过今日,没有以后。

(二)细节描写的规律

•2005高考江苏卷满分作文 ——吃西瓜皮的细节 • 下辈子还做您的女儿 • 江苏考生

• 18年前的仲夏夜,我带着嘹亮的哭声来了。您说,这是个吉祥的开头。• 在您的牵手中,我蹒跚学步;在您的教导中,我呀呀学语;在您的期盼中,我迈入学堂;在您无微不至的关怀中,我逐步成长„„

• 感谢您给了我生命,即使降生在贫困的家庭。妈妈,我怎能忘记上次我从学校回家,低低地和您说:“妈,好多年没吃西瓜了,我想吃西瓜„„”我惴惴地看着你。您无言,叹了声气,走进灶房。我多恨自己提出这个无理的要求啊,父亲去世的早,仅靠您单薄的身体守着父亲留下的二亩薄田。这一刻,我真的恨自己残忍,怎能再给母亲施压呢?

• 可是第二天,起床的时候看到您赶集回来,肩上背着个小西瓜,篮子里还有些刚下地的青绿的菜。妈妈走进灶房操劳着一天的饭菜,我忽然有想哭的冲动。过了一会儿,您叫我吃饭,坐在那张简陋的八仙桌旁,我明显地看到菜比以前要丰富好多,还有让我垂涎的红红的西瓜。妈说:“娃要高考,给你加些菜,快吃吧。”

• 我胡乱地吃了一些饭菜,伸手拿起一块西瓜,幸福地吃了起来。我说:“妈,您也吃啊。”您说:“我从小就不喜欢吃这个,吃了肚子受不了。你快吃吧。”我便心安理得地吃光了所有的西瓜。

• 我回房间整理回学校要带的东西,妈妈收拾了碗筷。后来,忽然想到告诉妈妈要体检了,于是就去灶房找她。可是,我分明看到,母亲正背对着我,啃我吃剩的西瓜皮„„那一刻,我不晓得该和母亲说些什么!庆幸妈妈没有回头,我冲回房中,捂着被子哭了好久。

• 妈妈,把她能给我的都给了我,我唯有学业可以回报。可是考前最后一次重要的模拟考试,我却考得很糟糕。我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家,远远地发现,昏黄的残阳中,母亲佝偻着背在村口望着我归来的路。那一刻,我有向后走的冲动,可我终究不能。

• 和母亲一起回家的路上,我心疼着,该怎样告诉母亲我的失败呢?到家的时候,我头低着告诉母亲我考砸了。母亲,望了我好久,然后用她枯槁的双手,轻轻搂起我,抱了一下:“下次你会考好的„„”有这样的母亲,即使穷又怎么样?她疼我,爱我,相信我,2 给我一个充满爱的充实的成长过程,母亲给我的已经太多„„

• 今天,我坐在考场上。我知道一定会有一个好结果。我会一直努力。最后,要告诉母亲:下辈子还做您的女儿!点评:

• “情者文之经”。要写出好文章,必须具有良好的情志。母亲正背对着我,啃我吃剩的西瓜皮”这个细节描写,动人心弦;当“我”因为一次考试失败而沮丧气馁时,母亲却“轻轻搂起我,抱了一下”,并且鼓励“我”,“下次你会考好的„„”,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议论:是母爱“给我一个充满爱的充实的成长过程,母亲给我的已经太多„„”可见,全文字字含情,句句写情;事事传情,结尾抒情。“下辈子还做您的女儿!”既是照应扣题,又是全文抒情点睛之笔。语言质朴,感情真挚。

(三)一字经纬法 2006年高考四川卷作文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有人好问,有人不问;有人主张有疑就问,有人主张三思再问。问天问地,问古问今,“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请以“问”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不得抄袭。

【范例1】 生命因问而精彩(标准文)

夕阳西下,看衰草连天,游子问:家在何处?大漠荒原,看黄沙飞舞,浪者问:路在何方?浪花滔滔,看大江东去,诗人问:我在哪里?“问”是生活中、生命中最常出现的,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问天问地,问古问今,生命因问而精彩。

熏香袅袅,邹忌和衣坐在藤椅上,回想着今天发生的心事。早起,看着镜中的自己,白面红唇,得意洋洋地问妻:“吾与城北徐公,孰美?”妻子头也不抬地说:“汝美。”问妾,问客都这样回答,难道真是如此吗?他一遍一遍地问着自己。忽然明白“妻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急入朝,向王呈说此理。

邹忌叩问,问出了一条至理,问出了对待别人赞美该持怎样态度的问题。

浊浪滔天,苏轼矗立在岸边,飞舞的浪打湿了他的衣襟,但迷茫的雾始终遮盖不了他的双眸,固执地向远方睥睨。就在这偏僻山地、穷山恶水里,沉沦而终了一生吗?在这山岭相隔的地方,不思进取、哀怨慨叹吗?不,不能这样放任,不能这样蹉跎。苏子不断叩问自己,然后奋起抗争,于是才有“休将白发唱黄鸡”的豪放;才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志向;才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东坡的心灵时而像大海一样汹涌,时而像湖泊一样宁静。

东坡的叩问,问出了对待挫折时的不屑,对待沉沦时的崛起,对待苦难时的恬静。烽火硝烟,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百姓苦难,他问苍天,谁主沉浮?暗夜里,昏灯下,他一遍遍地叩问自己,能为中国四万万同胞做些什么?能为硝烟中的中国革命做些什么?看着受伤的战友,看着满目疮痍的山河大地,他一遍遍地追问自己:怎样让国独立,民安定,族富强,于是他不辞辛苦,挑灯夜战。于是他身先士卒,奔驰于战斗的最前沿。

毛泽东的问,问出了对待祖国山河命运的责任,问出了对待同胞战友的义务,问出了对待黑暗时用黑色的眼睛寻找光明的勇气。

孔子曰:不耻下问,于是问出了光照千年的文化,问出泱泱大国最初的文化之根。问,是对生活之路的探寻,是对生命之程的遥想,是对心灵之花的滋润。

长路漫漫,生命因问而精彩。

2、温馨

唐敏

温馨是初春河上漂过的第一丛草垒,暮晚天际掠过的飞鸿,是月光如水漫浸的庭院,是满坡黄花间衣袖盈风的少女笑靥,是令你怦然心动的温馨与温柔。

杨槐花宛若漠漠飞雪般散落发上的人家庭院;青石砌成的古井里,小铁桶在井壁碰出的清悠回响;雨丝中袅袅撑起的红油纸伞;小酒店里怀抱一管大烟杆,半翕着眼品味的老农人,这些我们熟悉又亲切的,不也是温馨?温馨是一道风景,你不妨以一种闲逸散淡的心情漫步其中时,便也成了一道温馨的风景。

温馨是重阳登高,与另一位登临者不约同吟“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时彼此微笑颔首的心仪;是情绪低沉时,坐在朋友书房里,捧着刚沏的热茶,迎着关切目光的释然。

冬夜和学友从城南走到城东吃“麻辣烫”归来,正遇上洒水车突袭,无处可避,背转身准备洗一次冷水浴,水车已过,却仍是一身干爽,才发现有个男孩正挡在身前,浑身透湿„„之后的日子,谁也没提这件事,之后的日子,也不再接受他的关怀,存于心中那份感念,却是那样深厚。温馨是种默契,在什么也说不出,什么也不用说时,一个默默的凝眸,就足以表达那份无言的温馨。

温馨是灯影昏黄的小客栈,时断时续的吉它声,是推开门,几个老朋友忽然大叫“看剑”现身,剑刺来,却是长长的一根甘蔗,于是嚼出的一大堆渣滓和笑声。

几年前离开异乡回故乡,第二天便收到封泪迹斑驳的信,依稀写着:“你走后的下午,忽然下起大雪,山上那片梅林红了一片,小店又新到好多好吃的馅饼,回来吧„„”,当时就想重回小镇,不为看雪中梅花,也不为惯吃的馅饼,只为那份深深的,酽酽的人情味。

温馨是种人情味,总在心中悄悄弥漫开感动和开心,你可知否?温馨是走在边城小街,高声唱着歌,引得行人窃议:“是搞艺术的?”,是边招手边向已缓缓启动的末班车跑去,司机停下车启开门,回头仁爱的笑脸。

一生的时光,该会有多少个温馨串织?那些虽然一纵即逝却潮润我眼眸的份份感念,那些纵然久远亦不能淡忘的阕阕故事,都会在心中,渐渐累积,渐渐沉淤成一份最凝重、最美丽、最隽永的温馨,任岁月侵蚀、心境变迁、永不会漠视,永远的珍惜。(摘自《精美散文-温馨.雅致卷》延边大学出版社)

(四)文学类作文中的重点段

1、“一线三片段”的画面组合方法(1)“一线三片段”的结构:领起句+细节(画面)+抒情(议论句)【题例】2004年高考陕西满分作文:

【范例1】 快乐幸福原来如此简单

清晨,精神百倍地走下楼梯,高高兴兴地去上学。走出楼门才发现下起了雨,又不得不上楼去拿雨伞,满肚子不高兴,边上楼边想:“今天的体育课肯定又泡汤了,今天中午肯定又回不了家了,又得吃厨上那有盐没醋的饭菜了,一会儿打不上出租,公交也肯定很挤„走出院门,一路上的几个情景却使我的心情渐渐舒畅起来。

镜头一

突然听见一阵哭声,循声望去,一个背着大书包的小男孩滑倒了。早点摊前一位正喝豆浆的阿姨赶紧撂下碗跑过去扶起小男孩,又蹲下身子帮他擦掉衣服上的泥水,重新为他撑好伞,一边嘱咐着,一边送他走过马路„„

看到这一幕,我微微一笑,原来雨中更能见真情呀!镜头二

公交车停站,车窗外,一位三十多岁的妈妈不得不跳下自行车,艰难地推着后座上的女儿在人群中穿行。雨披的帽沿下,雨滴顺着这位年轻妈妈发梢一滴一滴地滑落,而她却只顾稳稳地推着车子。多么熟悉的情景!从幼儿园到小学毕业,我的妈妈骑着自行车接送了我六年,风雨中,妈妈发梢的雨滴也是这么一滴一滴滑落的吗?看着自行车后座上那个被雨衣裹得严严实实的小女孩,我笑了„„

这原本恼人的雨幕竟让我感受到了拥有母爱的幸福和快乐。

镜头三

座位旁边,一位五十多岁的农民吩咐他对面的青年:“今儿赶紧往家打个电话,看咱那儿下了没有!一冬都没下了,春雨贵如油,多下几场这样的雨,省多少浇地的钱呢!”是呀,已经好久没有下雨了,风调雨顺才会有丰年,我有什么理由讨厌这场雨呢?我应该和农民们一起高兴,一起快乐呀!

走下公交车,心里已没了半点烦躁,体育课不能打篮球,却可以在室内看NBA了;中午回不了家,又可以和同学们侃明星了;打不上出租车,坐在公交上不也让我看到了这么多生活中的真实画面,体味到了幸福和快乐吗?换一种思维方式,幸福快乐原来如此简单!

在写作实践中,这种结构词语还可有有所变化。例如2002年高考全国卷:请就 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范例】 选择三叠 江苏考生

烈日在高空中嘲笑。(描述背景)

夸父拖着疲惫的身躯,跑呀跑呀。金黄的尘埃被激荡得飞扬起来。“太渴了,即便是渭河的水,我也能一饮而尽,该歇歇了。”夸父抬起头,刚才还在头顶上的太阳早已落到西山了。“可是,太阳,万物之主,是我的爱!我怎能让他弃我而去!”夸父慢了下来,终于訇的一声,夸父倒了。望着金黄的尘埃缓慢落定,夸父在他生命的尘埃落定之前,奋力的扔出了手杖,沿着他追寻太阳的轨迹,在西天,花着一片桃花盛开的邓林。(细节画面)

选择梦想,生命因梦想而伟大!(点明立意、情感)

江水在无奈中东逝。(描述背景)

白衣飘飘的屈原行吟泽畔。举世混浊而我独醒。此时的屈原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心系楚国万千百姓之水深火热怎能不憔悴,心忧楚国江山社稷之何去何从又怎能不形容枯槁?可屈原是痛苦的,他的痛苦正源于“燕雀乌鹊”窃据着朝中要位而自己却忠而被逐。听到渔父劝慰“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甫其糟而啜其吃 ?”时,屈原有过一丝疑虑,可志存高远的雄鹰又怎能选择同燕雀为伍?遂怀石投江。留在汨罗江上空的是那句响彻千年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细节画面-描写略差)

选择志洁,生命因志洁而不朽!(点明立意、情感)

枯叶在空中哀鸣。(描述背景)

秋天的地牢除昏暗潮湿,多少笼了层寒气,正如岳飞此时的心境。“爹,明知是秦桧那老贼设计陷害。此时君昏臣佞,朝中一片乌烟瘴气,这朝廷我们保它何用,不如反了!”这话隐约刺痛了岳飞,背上的“精忠报国”也隐约作痛。“孩子,奸臣当道,为父并非不知,可自古父为子纲,君为臣纲。身为人子,理应尽孝;身为人臣,理应尽忠,这责任乃男人顶天立地之本,吾儿切记!”(细节画面)

**亭上大义凛然的身影站成了一座永远的丰碑。(点明立意、情感)

选择责任,生命因责任而厚重!(点明立意、情感,扣题)

【题例】2009年11月海淀区高三期中考试作文:今天的名字叫______。【范例】 今天的名字叫关爱 高三4班 夏梧耘

①初雪过后的早晨,晨光透过朦胧湿润的雾气,温柔地照射着大地,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清香。多好的天气啊!美好的心境从心底生发。走出家门,微凉的晨风轻轻地抚摸着我的面颊,今天,这崭新的日子,在无限的期望中又开始了。今天,我的今天,会带给我什么样的感受呢?你一如我此时的美好吗?我期待着„„

②公交车上,上班、上学的人们焦急地望着前方,又堵车了。也许是空气太闷,坐在后座的一个看上去3岁左右的小孩先是嚷着不舒服,闹着要下车,还没等大人做出反应,就已吐了一地,紧接着大声哭了起来。封闭的车厢顿时被难闻又刺鼻的气味所笼罩,有人捂住了鼻子。这时,站在小男孩身边的一位烫着卷发、穿着时尚的阿姨,首先打破了尴尬的气氛,只见她掏出包中的面巾纸,俯下身为小男孩细致地擦拭着衣服,还一边帮小男孩的妈妈一道安慰着孩子,“没事啊,宝贝,擦干净了就好。”坐在小男孩后面的一个中年男子也递过来一瓶水,关切地说:“让孩子漱漱口吧,会舒服一些。”“是啊,快把窗户打开,通通风,别再给孩子闷着了。”旁边的老奶奶也应和着。车厢里的人们动了起来,没有埋怨与嫌弃,用行动关爱着这个“犯了错误”的小男孩。公交车终于开动了,载着人们满满的关爱向前„„

③麦当劳里,我正急匆匆地吃着午餐,对面的一对祖孙引起了我的注意。老人什么都没点,只是关切地望着对面吃得正香的孙子,祖孙二人亲切地聊着,脸上洋溢着幸福。“奶奶您也吃啊。”孙子胖乎乎的小手举着薯条伸到了奶奶的嘴边。“不了,奶奶不爱吃这个,你快快吃,多多吃,吃完再给买。”奶奶慈爱地把孙子的手推了回去,亲昵地拍了拍他的脑袋。“奶奶,今天可有意思了„„”望着祖孙二人平和而又温暖的身影,我笑了,亲人间的关爱溢满心头,浓浓的,久久不肯散去

④今天的名字,叫关爱。它伴着每一个朝阳升起,却永远不会随着夜晚的降临而消散。无论是陌生人之间的关爱亦或是亲人之间的关爱,这种至真之情都在时时刻刻地感染着我们,温暖着每一颗疲惫的心,给人以爱,给人以幸福,给人以力量,再将这暖暖的充满力量之爱无限传递。关爱是我们的必须,它默默地影响着我们,浸润着我们,丰富着我们的生活。

⑤今天的名字叫关爱,愿关爱伴随着每一天而到来,成为今天的必不可缺,使我们生活更加快乐与充实。

2、线索链接

不能忘记的过去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

六十年前,法国,诺曼底,犹他海滩,一队又一队的美国与英国士兵冒着枪林弹雨向前方的碉堡冲去,一个接着一个的战士倒下了,仍然有人呐喊着向前奔跑,片刻,鲜血染红了整个海滩„„

六十年前,苏联,斯大林格勒,前线。一辆又一辆的卡车载着刚从训练营里出来的新兵,军官在车上喊着:“我们不需要活着的逃兵!”话音刚落,就有一枚弹片击穿他的头颅。新兵们被赶下车,有的人拿到枪支,有的人则只拿着子弹,扩音器里不断地重复一句话:“没有拿到枪的,跟在有枪的后面,有枪的同志牺牲了,没有枪的同志就拿起他的枪,继续冲锋„„”(重点画面一)

六十年前,中国,东北,某个村庄。晚上,一名光着膀子的中年人扶正了挂着一把寒光闪闪的大刀的带子,转过身对着一群村民,其中有十几岁的小伙子,也有头发斑白的老者,他们同样背着大刀。那中年人说:“都没让家里人知道吧?”众人都沉默不语,中年人把手一挥,“那走吧。”半个时辰后,日军基地里惨叫声、枪炮声和金属碰撞的声音接连不断,月光映在刀刃上也有了悲愤的色彩,随着刀的挥动不停地闪耀。随着最后一声枪响,再也找不 6 到地面上的月光„„(重点画面二)

战争,除了死亡和毁灭,什么都不能带给我们。战争给我们留下了惨痛的记忆,也留下了英雄,为了正义与和平而献身的英雄,我们无法忘记,忘记战争,忘记死亡与毁灭,更不能、不应忘记战争中的英雄们,是他们结束了战争,停止了毁灭,用他们的死亡,代替了别人的死亡。

战争结束了,就让我们来纪念沉睡的英雄。(议论,抒情)

六十年后的今天,法国,诺曼底,犹他海滩,当年在此浴血奋战的老兵,穿上了挂满勋章的军装,走在路上,人们向他们喝彩,为他们欢呼,同时他们也发现,老兵们的笑容如此沉重„„

六十年后的今天,俄罗斯,莫斯科红场,这里是庆祝,或许应该说纪念二战胜利六十周年的主要场所,来自全世界的英雄们,受到各国领导人尊敬、赞颂。

六十年后的今天,中国,东北,某个小镇,一个班的学生,在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的带领下,来到了一座纪念碑下,老人讲述了当年自己杀敌、幸存、逃脱的经历,依然是激动不已,他唱起了那首令他热血沸腾的歌:“大刀向敌人头上砍去„„”学生们流泪了„„纪念,为了不能忘记的过去。

(2)空间变化的串联——按照空间方位链接画面

按不同的空间、地点安排材料。如《新世纪畅想》的小标题:“生态园”“海底世界”“月球村”。例如海淀区2009年11月期中考试作文题目:今天的名字叫„„ 【范例】 今天的名字叫新生

①天刚蒙蒙亮,我却已经睁开了双眼,同时也感受到了来自左边胸口“咚咚”的跳动,惶惶不安依似昨日。往日的奋斗,过去的种种又浮现在我心头,挥之不去如同科技楼不寐的灯光,我得找个地方躲一躲。

②我一个人踏上了开往植物园的公车。北京的清晨宁静又寒冷,植物园里只有前来晨练的老人们,而我一个人缓缓走在小路上。

③又是这条小路,一个星期前我还和爸爸妈妈一起来这里放松,得到一等奖,与众男生们一起的照片被挂在学校的大橱窗里的美梦令我的脚步也格外轻快,花是红的、草是绿的、天是蓝的,一切都是那么可爱,可是今天,它们怎么都灰蒙蒙的„„

④我低下头,只看着自己的脚前后迈动,回忆似乎也跟着动了起来。我似乎看到,在明亮安静的教室里,只听得书页翻动的声音,大家都在奋笔疾书。只有她,坐在窗前,呆呆的望着外面漆黑的夜;我似乎看到,还是那个女孩,目光扫了两行书,便抬起头咬着笔,眼珠装了两转,就有翻开书到最后几页,看了几眼随即最长成了夸张的“O”型,翻回去,打了个大大的对钩„„我突然惊醒,那个女孩不就是我么?

⑤我抬起头,恍然发现自己已经走到了樱桃沟。那里的树木依旧那么高大,潺潺的流水声依旧那么动听。一切的一切仿佛荡涤了我的心,我突然明白,那个美梦并不是我健康积极的愿望,而是我贪婪的虚荣心。我并没有为它付出足够的努力、流足够的汗水,而我却妄想得到好的结果。最后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我恨哪,我怨哪,我一直都缓不过劲来,今天,在如此美好的大自然中,我彻底相通了,从今以后,我不再怨天尤人,我不再抱怨上帝,我要从新开始。

⑥直到这一时刻,贴在我心上许久的淌着毒汁的膏药终于被我撕掉,虽然疼痛万分,但展现出来的新鲜的血肉却让我激动不已。花,又红了,草,又绿了,天,又蓝了,这个世界的一切依然那么美好。“悟以往之不鉴,知来者之可追”,我呼吸着这混有草木香味的清新的空气,坚定了心中的信念。我双手合十,感谢大自然赐予我新生,给了我复活的灵性。这一天,我叫它新生。

7(3)时空转换的顺序。话题浙江一个考生《石碑上的历史》即是: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请我吃年糕。大姑子,小舅子,远亲总比近邻好„„”古老的儿歌在空气中来回地飘荡,倒映出无数轮回。石碑静默地立在村头看着几百年沧海桑田,而歌声依旧。

①三百年前,县官接到快马来报,滁州境内瘟疫泛滥,凡染病者半月之内咳血而死。县官立即下令全县戒严,不许任何来自滁州者入内。

三百年后,村西的黄四娘接到儿子电话,说是在北京染了肺病,准备回村调养。

历史的轨道以平行姿态延伸,前后追逐着;历史也按照同样的方式苏醒,今昔审视着。

县官坐卧不安,自己膝下无子,只有在滁州城北的弟弟一家亲戚。倘若他们来县里避瘟疫,要不要开城门呢?

黄四娘心里“咯噔”一下,忙问儿子是不是得了报纸上说的那个传染病。儿子在电话那头咳了两声就挂了。

②几天后,县官走向了城门,黄四娘走向了村口。历史的轨道也紧密地切合在一起。

“伯父,我爹娘都染病死了,全家上下就剩我一个了。我拼了死才逃到您这儿来的。伯父,您开开城门吧。您不能见死不救啊!”门那边县官的侄子哭着。

“妈,我回来了。”村外边儿子向着黄四娘走来。

历史带着厚重的颜色重合在一起,沿着时间的墙流淌开来。

门这边县官老泪纵横:“我已下了禁令,我得对全县百姓负责啊。”

村这头黄四娘后退了几步:“儿子,听妈说句话,别往村里走。”村民们渐渐围上来,在黄四娘身后围成一个半圆。

“伯父,您开开城门吧!您不能见死不救啊!要死也得死在亲人身边哪!”

“妈,你让我进村吧!你不能见死不救啊!要死也不能死在外头哪!”

理智与情感分别立于天平的两端,亘古的风吹过,历史在继续。

门这边县官不断地踱着步,作着他这一生最大的抉择,理智与情感的天平逐渐倾斜,县官最终在夕阳西下时下令打开城门。村这头黄四娘流着泪从村民手中接过了扫把:“儿子,今天不是妈狠心,但只要妈今天在这儿,就不能让你进村。你看看妈身边这些乡亲,他们都是看着你长大的,你忍心把病传给他们吗?你还记得这村头石碑上刻的字吗?理智点吧———你是妈的儿子,可妈不能因为你而害了全村人哪!———你得照电视上说的做啊!妈已经打电话给了防疫局,他们马上就到了。”

历史的轨道按照它熟悉的方式重合在一起,却最终折向两个方向。

石碑上刻着:嘉庆七年,滁州瘟疫泛滥,本县县官内侄自滁州来县,县官开城迎侄,数月之内,全县死绝。

③亘古的风带着古老的气息拂过石碑上模糊的字迹,沿着时间的轨迹讲述着一个关于理智与情感的久远的故事。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请我吃年糕。大姑子,小舅子,远亲总比近邻好„„”古老的儿歌在空气中来回地飘荡,倒映出无数轮回。石碑静默地立在村头听着几百年歌声依旧,只是历史再也不会重演了。

(4)用某一特定的“物“链接。例如2003年全国高考作文: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一个考生的满分文:

眼前同一水,笔下情各异

我认为,“感情上的亲疏”会直接影响到“对事物的认知”。不然,同是H2O的“水”,何以在不同人的笔下呈现出异样的特色,寄寓着不同的情怀呢?

水——李后主不尽的哀愁

一代君王,本已习惯了金口玉牙、发号施令,过惯了作威作福、纸醉金迷,享尽了春花秋月、歌舞升平,然而,一旦沦为仰人鼻息、任人宰割的阶下囚,其心情会怎样呢?李煜忆“不堪回首”的“故国”,虑朝不保夕的现实,自然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了。“滋味”是什么?当然是“愁”是身世之“愁”,亡国之“愁”,怀旧伤今之“愁”。“愁”如此铺天盖地、绵绵无绝,多情善感的李后生能不移情于物、托物遣怀,赋滔滔不绝的江水以感性的认 8 知吗?“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啊,那奔腾不息的江水,就是他不尽的哀愁。

水——辛弃疾忠愤的希冀

即使遭受投降派的种种打击,可念念不忘南宋王朝和沦陷区人民的爱国诗人辛弃疾,仍然向往着“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战斗生活。他置身江西造口壁,面对无数青山、不尽江水,虽满腹惆怅,却难禁一腔忠愤:“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人生的境遇,爱国的赤诚,使他寄意于山,赋情于水,山水成为他认知的载体。是啊,无数青山虽可遮住长安,终究遮不住江水的向东流去,无疑,此处的“东流”之“水”,是作者抗金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寄托。

水——闻一多痛恶的丑恶

1925年,深受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带着强烈爱国热情的闻一多先生从美国归来。旧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敝的惨景,使他心中的梦幻破灭了。面对北京西单二龙坑南端的一个臭水沟,诗人对沟水的一个新的认知脱口而出:“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只能“不如丑恶来开垦”。因为作者心有所积、情有所属,在爱憎交织的心绪中,赋“水”的意象以“死”的特征。这丑恶的、腐朽的、绝望的“死水”,就是当时黑暗的中国现实啊。

水——朱自清心仪的美神

南方已成为革命的策源地,北伐也正在酝酿之中。1924年,朱自清先生的感情是积极进取、充满旺盛斗志的。他登山情满于山,游水意溢于水。于是平平常常的一潭水,竟成生机勃勃、风姿绰约、令人心仪的美神:“那醉人的绿呀!”使人心旌摇荡;那“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令人想张臂拥抱,令人想用手去抚摩,令人想用口去吻。试想,如果朱自清先生没有热爱祖国山河的炽情,怎能对一潭绿水有此认知和感受呢? 眼前同样的水,笔下何以有不同的描述和寄寓?无疑,感情影响认知的结果。无须赘言。【训练参考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60分)

世界似画笔下缤纷的色彩,世界如琴瑟上跳动的音符;世界因创新而进步,世界缘和谐而温馨;世界可以存在于神奇虚拟的网络,世界更演绎着平凡真实的人生;世界说起来很大,世界其实又很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每个人都生活在世界之中。请你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以“我生活的世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800字。(4)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5)不得套作,不得抄袭。(2010年高考天津卷)【范例1】 和谐的世界更温馨

一枝垂柳,依依拂水,它的温馨在于任飞倦的燕子驻足休憩。一缕阳光,穿越林缝,它的温馨在于给林间的小草生长的能量。

大自然处处散发着和谐带来的温馨。白云飘过天空,让天空显得更蓝,也显示了自己的洁白;兰花绽放于幽谷,增添了幽谷的生机,也散发了兰花的清香;鱼儿游弋在池塘,让池塘焕发了生机,鱼儿也获得了快乐的天堂。天地万物都以不同的风姿勾勒出自然界的和谐画面,让每个生灵都不会感到孤独,因为它是与整个大自然相融的。

自然界尚且如此,更何况是我们人呢?

曾经读过这样的故事:一位生病躺在床上的女孩,发现一个少年闯进家里准备行窃。女孩没有报警,把他当作来看望她的朋友,热情地和他聊天。他们聊得很开心。少年临走前,女孩为他拉了一着小提琴曲,然后又把小提琴送给了少年。少年从此重拾自尊,以顽强的毅力走出了逆境。女孩维护了他的尊严,让他重新树立了信念,扬起生活的风帆,她也给社会 9 留下了一缕和谐的温馨。

和谐的温馨并不只停留在书中的故事里。

有一天放学,我正骑着自行车回家,骑到一个巷口时,没想到从路边冲过来一个人,我赶忙一扭龙头,人是让过去了,可我的自行车一下子冲倒了巷口的西瓜摊。切好的西瓜自然摔了一地,还有几个整瓜也被摔破在地上。我吓傻了,呆呆的望着地上的一片狼藉。我不知所措,连道歉也忘了,心里只想着,这下子怕是难以脱身了。

我摸摸口袋里的钱,希望那仅有的10元能解决问题。可我刚想说“我赔钱给你”,不料卖瓜的老人伸手扶起了我的车,还拉着我问:“没摔着哪儿吧?看看我摆的这地方,挡了路,害你摔跤了。小伙子,对不起,对不起啊。”我愣住了,眼看着老人转过身,一个一个收拾地上的残瓜。我赶忙过去,帮老人收拾起来。

从此,我感觉生活中处处弥散着和谐的温馨。斑马线上轻轻托着盲人的胳膊是和谐;父母操劳一辈子而累弯的,像彩虹一样的脊柱是和谐;老师为传播文明呕心沥血所滴落的,像露珠一样晶莹的汗水是和谐;战士为保卫祖国洒下的,像晚霞一样艳丽的一腔热血是和谐„„我在用心的感受着这些温馨。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和谐的温馨处处弥漫。【范例2】 给生活调色

高三的生活就像一张白纸,没有五彩缤纷的绚烂,有的只是单调的平静,但是我们每个人手中都握着一支画笔,可以在忙碌中给单调的生活调色。

——题记

“叮铃铃„„”闹钟准点喊我起床,我迅速地堵住了它的“嘴”,嬉皮笑脸地说:“就两分钟,再睡两分钟?”还没说完,便用被子将头一蒙,继续做我的周公美梦。可谁知,那床就像一个大磁场,深深地吸附着我的身体。等我再次睁开眼,两分钟已变成了十五分钟。“糟了,糟了,要迟到了!”我跳将起来,以风速将自己“整理”完毕,冲到了教室门口。可惜,还是晚了一步。班主任已守在那里,等待着我这只懒虫。没招儿,我只有低着头,避开她严厉的目光,灰头灰脑地溜到了座位上,唉,又迟到了一次。

每天的早自习也实在太早了吧,天刚蒙蒙亮就„„经过几十分钟仍带着睡意的“高歌”,我感到自己已经声嘶力竭了。后来,“高歌”渐渐变得无声。挨到下课铃一响,我就“唰”的一声倒在了课桌上。先不管它打雷还是下雨,先闭上眼睛眯会儿再说。现在,睡觉乃第一要事也。

“五、四、三、二、一„„”放学的铃声终于动听地奏响。饥肠辘辘的我们,心思早已飞到那散发着诱人香味的食堂去了。可是老师仍陶醉于《水浒》之中,好像根本不知道已经下课了。我们都快急晕了。终于,有人忍不住“愤愤地”向老师说道:“老师,下课了!”老师这才放人。于是,教室里好像猛刮了一阵秋风,一下子就看不到几个人了。

昨天,我兴冲冲地跑进教室,谁知,迎接我的却是一个不及格的数学测验分数。眼泪刚要往下掉,我又强忍着退了回去,我告诉自己,高三了,要学会承受挫折,更要学会从挫折中站起,“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问,至少我们还有梦„„”是的,我应该勇敢地去追求我的梦,我的七彩人生,风雨面前我要坚强。

或许高三就是这样,懒散中有着刻苦,挫折中有着坚强,无聊中有着乐趣。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会给这单调的生活涂上色彩,等待着春暖花开的那一天。【能力提升训练】

根据下面的场景片段,演绎出一个生动的故事。

要求:

1、根据不同话题进行选择,可以全部收取,也可以选取某几个片段之,要对其中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拓展。按照一定的线索构思文章,抓住人物特征,形成不同的特征片段。特点:

2、在编写时,要有三个以上的细节单元,至少要从材料中选取三四个,结尾要总结、升华、扣题。

材料:

①一只小哈巴狗牵着它的主人走,主人又牵着主妇,主妇牵着3岁的小男孩。②一个卖蛋饼的小摊子上,一个6个月大的婴儿被背在母亲的背兜里,他的双颊是更嫩更甜的蛋饼。

③一个骑自行车的少年,十四五岁吧,顺便伸出左脚来,踢飞了一只滚过身边的小皮球。

④一个摩托车骑士在抢黄灯时掉落了黄色的安全帽。他的后座置物篮中有一本半脱封皮的黄色小说。

⑤一位77岁留白胡子的老人,用年轻的声音呼叫他家的小猫“玛利”。玛利大概是到远处的邻家去找男朋友了。

⑥一个留长发的搂着另一个留长发的,一路踢踏得很潇洒。走近了才看得清楚,左边是女的,右边是男的--违反了男左女右的传统。

⑦一位母亲推着婴儿车在人群中前进。那小婴儿顺手把口水抹在旁边一位阿姨身上。大人们没有察觉。小婴儿自顾自地笑了。

⑧卖臭豆腐的推着车摇着铃,大模大样地过街,一位摩登小姐掩鼻而过,瞪了他一眼,一位大腹便便的商人却露出金牙笑了。

⑨大拍卖的叫声把拥挤的街道逼得更狭窄了:“买一送一,送一买一„„”

元代庐陵文学的整体特征 篇7

关键词:元代庐陵文学,整体特征,文化风气,理学,大气

一、元代庐陵文学:透析元代南方及南北文学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庐陵文学是元代文学整体中的一部分。然而却具有较大的代表性,不仅体现着南方文坛的演变趋势,而且可以说体现了元代文学整体的一些特色。在考察和研究庐陵地方文学的时候,必然需将其置于元代文学的整体中,甚至在由宋入元,朝代变化,历史演进的过程中,在文学史动态演进中的定位下,来客观真实地反映该地文学的真实图景,并看到其与其他地域文学的关系,及其在整个元代文学生成中的意义。

庐陵地处江西,历来以文章称,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形成了一个地方文学传统,有了较长的历史,这几乎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扩大而至江西,江西地方的文风学风在全国都可说为盛,江西文学是元代南方文坛的重要代表,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南方文学又与北方文学一起,构成了元代文学的整体大观。庐陵地方传统的诗文也与北方新兴而大盛的戏曲相应而生,代表了元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和流脉。南与北、各民族、诗文与戏曲、抒情文学与叙事文学、雅与俗,这些其实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和渗透。其中就有了相互影响、交融、汇通,整体构成元代文学的大观。庐陵文学的意义不仅在于一个地方文学的成就,而更是一个时代、一个王朝、一个国家整体的文学的重要组成,对庐陵文学的研究的意义也更在于以地方文学来印证、管窥、透视元代文学的整体。在置于文学整体的历史和地域定位下,既获得对地域文学的具体细微的清理和认识,也是对整个元代文学的再认识,作为一种以微见著,以点及面的研究方法,其意义是较大的。

二、文化外围:元代大气混一之风对庐陵文学的影响

而在元代,由于社会因素,蒙古族入主,各少数民族由北而南,与汉族融合。然而整个民众的居住分布,还是呈现出少数民族在北,而汉人在南的地理分野。元代整个的社会形态影响而及于文学,就出现了元代文学的几个整体的大特色。比如,南北文学文风的分流、诗文雅文学与戏曲代表的俗文学的分流、少数民族性格风气社会习惯对于文风的影响以及元代一统的社会情况所促成的元人大气的文化性格,这种文化性格影响于文学而产生的元代文学在整体气象上普遍具有的大气浑融的风气。这是元代文学生成的社会历史背景,也是我们客观具体考察元代某一时段或者某一地域文学所必然进行的参考和参照。

在这种横向的社会整体的背景考察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元代庐陵文学必不可少地也具有了元代整体的朝代的文化性格,或者说就是其“元代”特性,“元代”特色。而这个富有社会时代标志性的特色,也与元代这个王朝整体的大气包容的文化性格是一致的,在元代文学整体中体现出一种“大气浑融”的气象。

大气是一种大气象,是大气向上的,具有阔大包容的特点,而混一则是一种包容兼取的气量,它们都是元王朝这个大一统王朝的文化特点。若要析其内涵,则可以说是包容、直接、不拘,这是少数民族的文化性格,也是元王朝的整体文化性格。这给历代以汉族儒家文化主导的道德礼节文化注入了十分新异的因子和鲜活的活力,成为元代文化的标志性特点。同时也是影响和标志有元一代文学文风的因素。

这不仅体现在元代中期虞集等人所代表的盛元文风上面,也体现在元代前、中、后期各时段,只是所表现出来的具体形态、具体风格偏向有所不同而已。当然,也不仅体现在一种文学样式文学风格上,而是体现在多种文学样式中,包括北方代表的戏曲。这种大气浑融的风格在不同的文学中都有表现,或者说不同样式的文学都受到元代文学整体的大气混一风格的影响和渗透,而表现为不同的文学特点。比如,庐陵文学的个性突出,其内在实质也是耿慨大气的表现。盛元馆阁文风的歌颂海宇混一,讲求舂容盛大,也是大气的表现。戏曲文学的直白抒情、世俗叙事,也是大气不拘的体现。元曲的俗语入曲,也是不拘束不畏俗的大气表现。总之,这种大气浑融在元代文学和文风上有多重体现,如语辞的俗化、直白,叙事的增加,文风的尚大,诗学的宗唐。甚至,元代文学中另一重要特点,理学的融入,也在某种意义上应和了元人大气混一的文化性格和文学风气。理学讲求心悟和义理,讲求境界的贯通融会,讲求一种整体的体悟,而融合儒释道三家。这种不拘一家,讲求整体,讲求心悟而非物理的文献考索,未尝不可以说也是元人大气为文和治学的一种表现。

三、思想内围:理学之于元代庐陵文学

当然,也不能忽视一个文学内在演变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趋向。关注到文学和学术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向,就不能不从纵向的历史视角去前后分析元代文学的生成的前后过程,这种先后的顺序,一种前后的生成,其实就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元代文学发生的某种原因和结果。除了承接宋、金文风、学风,开启明代文学风气之外,我们可以从更内在的思想和学术发展导向上求得元代文学生成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那就是宋代大兴而延及元代的理学。

南宋时朱熹及其弟子讲学东南,理学大盛,天下皆知理学。入元后理学仍然是影响士人的最重要的学术思想。当然,苏学在元代也被尊奉,然却不及理学影响之大。苏学应和了元代社会和文坛的大气豪放征候,而理学则从思想层面深刻地影响元代文人的为文和为学。

元代有诸多文人身兼理学家的身份,其思想和文学中都有着理学的痕迹。元代诗文,都受理学的影响。元代中期馆阁文臣所代表的盛元文风,讲求舂容盛大,其实就是理学精神的融会和影响。可以说,理学影响着元代的文人,也影响着元代的文学,特别是以诗文为主体的传统雅文学。理学作为元代文学大背景,也自然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庐陵文学的方方面面。刘将孙的文章中体现出很强的理学因素。他不仅直接表达他对程朱理学的尊崇,而且他的言论中,也体现了明确的理学精神,比如他将儒家的中庸思想和理学的心、悟结合。刘将孙的文章风格本身在学苏轼阔大豪放文风的同时,也体现出理学的自然融合、重心悟特色,已经靠近盛元舂容盛大的文风,只是还有刘将孙自己的才情和思想个性,这是区别于馆阁文人的地方。而苏轼作为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的文人的豪放洒脱,与刘将孙的具有地域个性的不同流俗,文人气度和文学风格的外在表现也有着某种程度的相似性,都主于一种豁达豪放阔大的情思境界。而刘将孙的文论和其中所表达的文学思想,则直接有着理学的痕迹。比如他讲求“以欧苏之发越,造伊洛之精微”,讲求诗学的悟入,对诗道的悟入,以心造神悟之境,讲求文人和文章的“气”,特别是“清气”。他自己欣赏雍容雅正的文风,回护科举儒家经义文章等等。在理学的融合心性影响下,刘将孙对于文学的接受和评论则整体表现出一种富有个性的通达态度。庐陵另一重要文人刘诜也受理学影响,追求“清”“和”的文风,讲求文人素养的“心”“理”结合。总之,理学本身的特点,使得文学也呈现出自然融合的大气象和大境界,又有着深入心悟的本于心灵尚真的特色,既有社会眼光和儒家苍生情怀,又有着幽约的个体心悟的情怀。

四、元代庐陵文学的整体发展和成就

元代庐陵文学起于由宋入元的著名词人和文学批评家刘辰翁。刘辰翁名气很大,入元后则隐居不仕,庐陵的文人士子多聚于其门下,庐陵后学也多受其影响。刘辰翁其人耿介富有个性,词作豪放,承辛弃疾词风而来。其文章则奇崛求新,力矫宋末颓靡文风。这使得入元后庐陵地方文学更加兴盛,文人间的联系更紧密,而最终形成一个在文章风格上颇具个性特色,并以文章名世的庐陵文派。比刘辰翁小,然也由宋入元的赵文,曾入文天祥幕参加抗元,在由宋入元的背景下,受到当时社会大征候的影响,情绪激昂,诗文富有个性,在元代文坛具有重要的地位。赵文的文章胜于诗,其诗歌成就不大,还留有较为生硬的模拟前人的痕迹,而其文章则颇造熟境。赵文富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在其诸篇序类文章中,提出“情性”论,称诗人为“畸人”,这些富有丰富价值,在某种程度上导引元代庐陵甚至元代诗坛文坛走向的文论,显露个性和锋芒一面的同时,也展露出他追求真性情和作为文人的性情之真。刘将孙是元代庐陵文学组成中最为重要的成员。作为享誉南方的爱国词人,一代名士刘辰翁之子,主要生活在元代的刘将孙,其在元代南方文坛的声名,自然也颇著。他与众多庐陵文人皆有交往,而庐陵许多后起的文人往往也受到他的推美和提携。而刘将孙自身的文学成就,也在庐陵众多文人中可称翘楚,这是他作为庐陵地方文人代表和士人圈子核心的基础。刘将孙诗文兼擅,而文章成就尤其显著。当时许多人,包括为官者、文士、普通大户,往往请其写题跋、碑志等,庐陵或者其他地方,比如南丰等,地方上修学筑祠,往往都请刘将孙为记。刘将孙的文章,呈现出大家气象。他的文章首先根底于儒家思想,有着浓厚的儒家情怀,包括天下苍生之念,文人的用世情怀,对孔孟往圣和四书五经等的尊崇,对欧阳守道、江万里、刘辰翁等大儒士在思想和学术上的继承。刘将孙也尊崇程朱理学,他的文章思想和为文笔法中不自觉地流露出理学的气象,这形成他文章中的一种融合、舂容、盛大、舒徐,讲求心悟和境界的特点。而在理学为主的儒家思想和情怀的影响之上,刘将孙的文章中还是呈现出庐陵文人和刘将孙自己作为才胜气胜的文章家的独特个性。这包括他的主于性情、求真尚实、博学多识,才情洋溢、兴感豪放。儒士的情怀,文人的才气个性,求真尚实的性情,使得刘将孙的文章整体出现一种大气象,在风格上接近苏轼等文章大家,名著一时。中期刘岳申则个性突出,发论惊人,表达观点直接,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受陆九渊心学影响。晚期刘诜诗文皆善,而诗胜于文。其文章较为质朴无大新意,而其诗歌则主于性情,宗法唐人,以才气和情辞胜,取得了较大成就,可以说是当时南方诗坛一位有着很高成就和地位的诗人。

论日本当代女性文学的特征 篇8

关键词:日本  女性文学  特征

在日本现代文坛中比较具有影响力的女作家们大多都是在80年代后期才崭露头角的,她们深受美国文化所带来的影响,伴随她们成长的是美国小说、美国流行音乐等等,她们对于漫画的喜爱远远地超过了喜爱本国文化,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本女性文学展现出与众不同的新形势,促使文坛的文学创作向着新的方向发展,文学创作的理念和意识都有着质的改变,对现代文学创作和当代文学创作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  日本当代女性文学的形成背景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女性解放运动有了质的突破,她们深受新思想的影响,女性大胆走向街头为自己争取切身利益,她们希望女性拥有属于自己的权利,可以自愿选择是否生育,将男权社会形成的对女性看法彻底的打破,最大化地实现女性政治、经济权利。女性对“未婚先孕”有了新的要求,要求将其实现合理化,以此来打翻现存的婚姻标准。在1972年,成立了“女性解放中心”;在1973年,随着《同居时代》电视剧的热映,社会普遍关注男女同居问题;在1977年,《女性与天皇制》在《思想和科学》上进行连续登载,女性争取自由权利的斗争和日本的天皇制发生了尖锐的冲突。在1979年,经过社会调查发现,日本国内离婚情况百分之七十的主动提出者都是女性。1984年,《离婚白皮书》一书中明确提出:“日本国家离婚率连续十六年持续攀高,经过调查发现在所有的离婚家庭中,有知识女性家庭要比传统家庭女性的离婚率高。”

日本20世纪90年代被称作为“女人的世界”,女性的问题已经转变成为整个社会的焦点。男女平等共同建设国家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意识形态,大学生在就业的时候女大学生的就业率已经远远超过了男性。《取缔针对女性暴力宣言》于1993年通过,同时联合国人权会议还将女性的权利划归到人权的范围之内。在1994年,日本的年轻女性提出了“无性化”理论,她们提出结婚以后不再跟随夫家姓氏。1999年,日本颁布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新政策,提出男女可以一起关心社会热点、参与社会政治,将社会中具有性别歧视和性别双重标准的所有政策全部废止,这是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取得的最好成绩,这也预示着战后日本宪法里男女平等的条约已经迈入到实质性的阶段。总之,纵观日本国家女性维权的整个阶段,从解放运动到男女平等共同建设国家的整个历史过程,以贤妻良母为代表的近代婚姻模式和性别分工清晰的社会形式已经慢慢地走向没落,它们深受女性主义和女性解放运动思想的影响,自古深受性别歧视的日本女性迎来了她们梦寐以求的新时期。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日本现当代女性文学应运而生,它们在新形势下发芽开花并慢慢地成长起来变成了当时社会里一颗耀眼的明星,女性文学作品真实地将她们生存演变的过程详实地反映出来,女性获取自由权利的这段历史在整个日本国家发展进程史里展现出独特的魅力,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旋律。

二  日本当代女性文学的特点

上个世纪90年代直至新世纪开始,许多女性作家依然拥有饱满的创作热情,她们不断地进行文学创作,同时在文坛里也有一群后起之秀,她们以崭新的面貌赢得广大读者的认可。女性作家用开放式的创作意念不断地阐述自己和所有女性的真实感受,这些作品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它们和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具有比较明显的时代特点和叛逆的情怀。此时女性文学作品可谓是百花齐放,有的作家将“性”当做文学创作的核心,主要是为了解读男权文化,将性别的差异表现出来,以小川洋子等为主要代表;有以叙述婚姻、家庭等细腻情感为主的女性作家,主要以金井美惠子为代表;还有描述家庭形态的女性作家,主要以津岛佑子为代表,这些文学创作作品大多数都是新兴的,是过去的文学作品中没有涉及到的。总之,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展现着一个时代的主要特点,下面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详细地阐述这个时期日本女性文学的主要特点:

1  作品中“有私”和“无私”的特征

所谓小说中的“私”主要表现的是一种充分社会化的意识形态,一个比较出色的私小说作家一面以“私”来阐述作品,将所有的“私”经历、情感和理念全部大白于天下,另一面作者又将自我进行深刻的剖析,真正实现无私奉献的意境,换句话说,好的私小说是处于“有私”和“无私”两个终端的。

在1981年,笙野赖子所著的《极乐》这篇小说获得了群像新人奖,这篇小说所描述的是一个生活在古都洛阳画家的经历,他从小受尽人间冷暖,他想将自己的亲身感受画成一幅涵盖多方面内容的地狱图,经过多年的努力马上就要画好了,他感觉非常的快乐,某一天他幡然醒悟,他终于明白自己所画的竟然是一个真实的自己,贪图享乐追求安逸的一幅极乐图。从此,他从自己编织的幻想世界里解脱出来,主动去接受身边的美好事物,亲身去感受现实世界的美好,他觉得自己从极乐世界已经返还到现实世界,不断地去感受生活的美。这篇小说非常具有代表性,小说的主人公真实地与现实生活对接,他不断地展现自己愿望,自由的生活,他从不断地生活中感受到这个现实世界依然是他值得好好生活的地方。小说的主人公在现实生活和想象中相互交织,然而这相互交织的内容又是主人公一直活下去的理由。

小說《FROM LEFT TO RIGHT》是水村美苗的主要代表作,这篇文章体现了作者对于女性的认知误解,将过去有意忘记和全部控制的女性细微感情详细地表现出来。这篇文章主要表现出生活在异文化缝隙里主体生命的特征,借助女性视角来说阐述历史、描述人生以及感悟生命,作品中作者所表现出来的孤独寂寞和无限愁思给人们留下比较清晰印象。在如今社会的大环境下,作家一直坚持自己的梦想,坚守着属于自己的那方天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创作“纯文学”作品,这对于作家来说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该小说主要讲述的是战后五十年的故事,这对于日本女性文学而言是一个值得庆祝的事情,显然私小说和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有着无比亲密的关系。

2  作品中的身体叙事特征

日本女性一直生活在男权的控制下,有的女作家首先展开对历史的思考和对西方女权的探究,随着女性自我观念的不断提升,主体意识的“身体叙述”已经转变成这个时期的独特风景线,这就使得这个特殊时期的女性文学作品中反派的形象无比的鲜明,女作家将不断占据主导地位的性别意识慢慢地渗入到文学作品中,她们无比坚定的女性立场也得到了空前的体现,女权被唤醒,女人们越来越关注属于自己的权利。

小川洋子的《妊娠日记》在1991年获得104届芥川奖,作者在二十几岁就得到这样的奖励是非常不容易的,也是战后唯一的一个得此奖的作家。这篇文章对怀孕后的女性身体变化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对身体的一种解放。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纤细,具有与众不同的感性视觉,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比拟的,因此作者创作了一种新的文学高度,作者把人与人之间的关联借助身体来进行展现,将难于理解的男女关系转移到手指间,借助感性的想象空间来展现人与人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作者还在本年度发表了另外一篇小说《余白的爱》,这篇文章展现了作者对于生死的真实感悟,作者以孤独和死亡作为入题点,使用独特的视角來感悟人生,并且借助作者独一无二的视觉切入点来真实反映现实生活,这样的写作方法是非常稀有的。

此外,《花野》在1993年发表,它的作者是村田喜代子,这篇文章主要反映了更年期女性的心理形态,文章描述了一个家庭主妇想要走出家庭去感受外面世界的强烈心理,主人公一直在找工作,不停地更换职业,在这寻找工作的过程中,主人公突然产生“放荡”的想法,这篇文章叙述了主人公从有明确的观念形态到独立创业再到迷失方向的过程,这篇文章将20世纪日本现实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比较具有时代性。

3  作品中言语论的特点

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是日本女性作家打破传统小说语言形态,树立与众不同观点的重要时期,有的作家故意与惯常表现形式相背离,借此来对男权进行反抗,到了九十年代,有的作家不断展现自我,强烈地张扬个性发展,她们通过作品将内心的真实情感表达出来,这样的女性作家比较的多,例如荻野安奈、多和田叶子,等等。

女性作家多和田叶子常年在德国生活,生活在异国他乡的真实情感借助感官、听觉和视觉来展现,真实反映出作者独特的见解。多和田叶子的创作手法与众不同,她的文学作品将流利的日语进行无情的打破,下定决心要做语言的流浪者。她勇于尝试使用语言游戏,用奇怪的形象来塑造人物形象,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包括《无精卵》《三人关系》《字母的伤口》等等。她使用两种语言来表现文章主题,主要以《拉丁字母的伤口》为代表,文章构造的故事情节,使用变形的语言来展现文章内容,将作者的那种独特意识状态真实地反映出来,使文章的表现力更加的突出。

《狗女婿》于1993年发表,文章将现代化的住宅小区和民间故事有机融合在一起,将真实而虚幻的现代社会展现出来,使用不规范的语言来展示虚、实的生活情境,使小说的氛围非常浓烈,有的评论家说这篇小说将现有的小说形态打破了,是一种“全新的小说形态”。1997年笙野赖子创作了《天国斯拉茨》,阅读这篇小说好像在同时阅读多部小说,这篇文章的主要特点就是语言变幻比较奇特,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将他人不幸当做快乐的恶作剧管理员的故事,小说反映的主题和独特的话语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文章作者使用非常夸张的表现手法和超出常理的表现手法来烘托文章主旨,将管理员的丑恶嘴脸展现得淋漓尽致,使文章的主体更加的鲜明,作者这样的写作手法给人比较深刻的印象。

三  结语

伴随着日本战后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日本女性文学创作也在跟着发生改变,比如在创作思路、创作素材以及文章的表现形式上都有着明显的改变。特别是在受到女性解放运动、社会性别理念以及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女性作家在写作的时候,她们创作理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们的文学作品已经超出了以往的任何时期,她们借助“反常”的写作手法将日常生活里夫妻间的责任、婚姻的表现形式以及生育等问题表现得淋漓尽致。女性作家的这种创作手法得到了男性作者们的肯定,对男性作家的创作理念也有一定的影响,她们理念对日本文坛来说是一场重大的革命,影响着日本现当代文学发展的总形势。

注:本文系“2015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项目编号:15Q062)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周萍萍:《日本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从哀愁、抗争到反叛》,《国外文学》,2014年第2期。

[2] 吕汝泉:《近现代日本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及特征》,《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3] 向羿仲:《日本当代文学的“去婚姻观”——近二十年日本女性文学的剖析》,《怀化学院学报》,2013年第12期。

上一篇:营养早餐教学设计下一篇:怎样孩子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