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特征

2024-08-13

中国文学特征(精选12篇)

中国文学特征 篇1

中国古代文学是一种审美性的文学, 无论是从铿锵顿挫的节奏形式上, 还是从一唱而三叹的情感上, 还是从鲜明的民族审美趣味上, 我们都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特征。

一、抑扬顿挫、节奏铿锵的诗词形式与独特的韵律。

中国是个公认的诗的国度。从《诗经》开始, 中国诗人代代辈出, 诗歌创作成就实为壮观, 当然也包括晚唐兴起的词。中国的古典文学, 本来就有特定的格式以及固定的平仄, 因此, 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诗词自然表现出一种整齐而严谨, 铿锵且具有音韵之美。其实只要从唐诗及宋词中拿出那么一两首来, 你就都能发现其中所蕴含的美乐。譬如以“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这四种押韵的方式为基础的近体诗, 是中国文学样式中特别的形式。而这种文学样式, 从形式讲, 它有明显的抑扬的腔调和铿锵的音韵, 是中国诗歌史上独有的。因此, 这种独特的音韵美, 显得十分婉转耐听, 当然就更便于抒情了。在诗歌的黄金时代——唐朝, 不同的诗人呈现出了不同的诗歌风格, 描绘出了一幅幅大唐帝国社会现实的图画。唐初, 俊爽风格的陈子昂高举旗帜, 提倡“骨气端翔, 音情顿挫, 光英朗练”;盛唐的王维、孟浩然却创造出了一种静逸明秀的诗歌境界;王昌龄、崔颢则创造了一种刚劲爽健的诗歌风格;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创造了一种奇丽悲壮的美;中唐时期的诗人们则创造了一种冲淡平和的美;韩愈、孟郊创造了一种新奇险怪的美;白居易、元稹创造了写实尚俗的美;李商隐的风格则感伤凄艳。唐代是个英才辈出的时代, 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李白以其洒脱的人格, 浪漫主义诗歌风格的运用, 创造出自然、清新、俊逸的盛唐之美。杜甫则因其悲天悯人的儒者情怀, 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锤炼, 创造了令后人叹为观止的沉郁顿挫之美。

在中国文学中, 除了诗歌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以外, 同样因为音韵的要求而有了独特魅力的文学样式, 还有骈文、赋、词、对联等等。汉代有汉赋, 汉赋的特点能表现大汉帝国大一统的思想。当然也有“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的《史记》。宋代把词推向了辉煌, 把词这种文学形式的美表现到了极至。元明清的戏曲、小说, 同样也是满口余香、韵味悠长。

中国文学以抒情为主, 叙事方面不如抒情, 这与中国传统的文学形式——诗有着很大的关系。翻开中国古代文学史, 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可看出, 抒情诗占的比例很大, 叙事诗的比重很小。抒情诗比比皆是, 而最着名的叙事诗却只有《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两首。难怪中国人喜欢抒情, 这和中国的文学特质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文学就沿着抒情言志的道路, 走出了自己的独特之美, 并将一直走下去。《左传》中“赋诗言志”的意思, “志”更多的是个人的思想、志向、抱负等。后世许多诗论者如唐代孔颖达、白居易, 清代的叶燮、王夫之, 都坚持了这一种说法。这是对“诗言志”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在中国诗歌批评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位置, 也可以说是对中国古代诗歌艺术规律的总结性贡献, “诗缘情”的艺术特征在中国戏曲方面表现较多。比如在王实甫的《西厢记》、汤显祖的《牡丹亭》中, 基本就是抒情诗的联缀, 抒情的唱段很多, 也很美。不是有“诗剧”之称嘛!而在其他的舞台效果方面, 则充分运用了古代文学中我们提到的写意的特点, 时间和空间的处理是要灵活得当, 所谓“三五步, 行经千里;两对面, 如隔重山”、“四个龙套, 千军万马;几下更锣, 长夜即逝”等。很显然, 这些诗意的抒情句子是文学中强调审美的一种模式, 当然也是我们国家独有的文学之美。

二、审美上, 追求“神韵”“意境”等独特的审美风尚。

艺术风格在中国文学的样式是及其多样的, 而且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审美追求。中国古代文学中体现出来的审美可以说是一种中和美, 是一种含蓄美。这种美包含着三个方面即:“韵”、“味”、“气”。比如, 《邺》《庸》《卫》:“美哉!渊乎!”《齐》:“美哉!泱泱乎, 大风也哉!”《豳》:“美哉!荡乎!乐而不淫。”我们从“泱泱乎”、“渊乎”、“广哉”、“荡乎”词语中可看出我国的先民们推崇崇高博大的美。这种美从先民初期开始一直影响了数千年的中国文学。所谓“中和”, 即“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所以中国古代文学更多的是追求一种含蓄蕴籍的美。如《诗经·关雎》中所表现得那种中和和谐之美一样, “韵”、“味”、“气”就一起构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审美特征。“韵”, 原指音乐诗歌的音调, 后来干脆用到诗歌中, 使诗歌音调和谐, 富有节奏, 并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说文解字》中的“韵”更多指音乐。到了魏晋时期, “韵”逐渐成为品评人物的一个标准。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绘画六法, 第一点就是“气韵生动”, 主要是把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能够在画中要表现出来。那么“韵”就又被拿来品评画。到了晚唐时期, 文学家们就又开始用“韵”来评价文学。清代王士祯提倡“神韵”, 这样王士祯的提倡加上一些人的会意, 自然把“韵”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扩大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以至于影响了诗坛近百年之久。我们说“韵”在文学中的作用是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的, 包括现代的人们。

曹丕说:“文以气为主”, 庄子说:“通天下一气耳” (《庄子·知北游》) 。刘勰《文心雕龙·体性》中说:“气以实志, 志以定言。吐纳英华, 莫非情性。”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提倡了“骨气端翔, 音情顿挫, 光英朗练, 有金石声。”这可以说是一种风格论的认识。方东树的说法是对一种创作论的认识。皎然在《诗式》中说:“诗有四不:气高而不怒, 怒则失于风流;……诗有四深:气象氤氲, 由深于体势;……”这可以是一种鉴赏论的对“气”的认识。

我们祖先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当然在创造的过程中, 他们探索性地借助于“气”、“意”、“境”、“中和”“韵味”等等的审美范畴, 创造出了许许多多的文学作品。这在中国都是独具特色的, 正是有了这些独具的审美范畴, 才使我国文学在世界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 使我国文学独具特殊的地位和独有的魅力。以上可看到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特征。

摘要:中国古代文学在世界文学长廊中是独具特色的, 具有明显的审美特征。这里从中国古代文学对抒情性的重视, 及表现在文学中的“韵”、“味”、“气”等三方面, 试析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古代文学,审美特征

参考文献

[1].张正熊, 西方文论,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9。

[2].夏昭炎, 中国文化概论, 南方出版社, 1999, 10。

[3].何文焯, 历代诗话, 中华书局, 1981, 4。

中国文学特征 篇2

新闻传播学院

新闻甲

李津

09523017

一、形象性:

文学的形象性是文学形象所表现出来的生动具体、宛在眼前的特征,文学形象是根据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美学蕴涵的艺术画面,这一艺术画面由人物、情节、场面、环境、景物等构成,但一般是以人物形象为中心,其他形象都从属于人物形象,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而文学形象的美学蕴涵由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情感意蕴灌注而成,同时又与作家对于社会人生的体验、认识、思考和态度相连。可见文学的形象性具有特殊的规定性和丰富的内涵。

文学的特点之一是它的直观性、形象性。但是文学在形象性上,是其他艺术载体当中最弱的。一幅画,在视觉上是真正直观的,画一棵杨树就是杨树、一个美女就是美女、一个风景就是风景,画耶稣就是耶稣,画圣母就是圣母,是非常直观的,甚至光线、色彩、轮廓、情调,哪怕是比较抽象的,所表达的那种对比、衬托都是直观的。戏剧在舞台演出的时候也给你极真切的感觉,音乐虽然没有可视的形象,但你在听觉上可以感受到,对你的听觉器官发生作用,也是最直接的。

但是文学形象不是一种精确的、定型的形象,它往往带有一定的模糊性。文学形象的模糊性是由语言的双重功能(符号语言与情感语言)、概括性、间接性以及文学接受过程中的主观差异性造成的。它使文学形象丰满多值,使文学意境富有飘逸美,并以此调动读者的审美创造力,是文学艺术具有无穷魅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而,文学形象的模糊性是文学理论研究领域应该把握的一个亮点。

形象所使用的语言,作为一种情感语言,它最忌直露,清晰明白,使人一览无余。它必须留下许多未定点,以使读者拥有充分的想像空间,也就是要言有尽而意无穷,使文学形象具有象外之境和味外之旨。同时形象的创造完全是作家的一种个人化的言语过程,作家虽然也得使用语言系统即必须以公共语义为基础,但作家在使用的过程中已对其进行了主观的改造,即对公共语义进行了灌注生气的情感化的处理,从而使语言发生了扭转和偏离,不单是形象而且使整个文本的结构都形成了深浅两个层次。

但是如果作者把文学形象的不确定性作为自身创造文学形象的追求之一,作为激发读者再创造的手段或者说把它放到大不必要的位置,实际上是误解了文学形象不确定性产生的原理,并“有可能”被“形而上”的诗歌创作方法论,认识论提供其存在的理由,是那些形式主义一再肯定诗歌创作就是话语创作的其中一个“始作痈”,笔者在此篇有志于通过文学理论堵死他们的出路。

文学形象不确定性重要,但这不是人为利用它的理由,它只是语言功能局限的客观产物,也不是诗歌蕴藉可以广泛使用的手段。蕴藉的动力在于作者物化情感审美的个性使然,蕴藉是作者艺术修养的综合体现,蕴藉和语言陌生化和阻抗性本质上,牛头不对马嘴。文学形象的不确定性笔者认为应该是自然而然地和确定性和谐统一起来,能够使的读者和作者之间就文学形象进行顺畅的交流传递;不会因为过多人为的,刻意制造的语言阻力而屏障了交流;进而能以诗歌最主要的意,情感的真和善让作者和读者一起在文学话语活动中焕发出彼此心心相印的情感慰藉和照应的审美愉快。

二、直觉性:

艺术思维是一个复杂、综合的心理活动过程,需要调动创作主体多方面的心理因索。除了形象思维的主导作用以及逻辑思维的参与,直觉、灵感和无意识也在文学艺术活动 中居有一席之地,值得我们关注。而且,通过这些心理活动内容.尤其可以见出文学艺 术创作作为一种特殊精神生产活动的特殊性。直觉,又称直观,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指人通过对象的感性形式直接把捏其内 在意蕴和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或心理能力。直觉既不同于形象思维也有别于逻辑思维,既超感官又超理性,有人将其称之为“直觉思维”。

在文学艺术创作中,一般称它为“艺术灵感”。艺术灵感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其特征相当明显,具体表现为:其一,突发性。其二,迷狂性。艺术灵感一旦光临,作家就陷入了一种迷狂状态。其三,创造性。果 戈理这样描述自己的经历;“我感觉到,我脑子里的思想像一窝受惊的蜜蜂似的蠕动起来;我的想象力越来越敏锐。嗅,这是多么快乐呀[我懒洋洋的保存在脑子里的材料,忽然如此雄伟地展现在我的眼前,使我全身都感到一种甜蜜的战栗。于是我忘掉一切,突然进入我久违的那个世界。”灵感与直觉都是文艺创作中重要的心理现象.都有一定的神奇性,那么两者又有什么区别呢?一般来说,直觉是一种思维形式或心理能力,而灵感则主要表现为一种心理状态。直觉作为一种相对于其他思维形式的存在是可以选择的,如创作中的。用事”还 是“直寻”,而灵感却是不可选择、无法控制的,它来不可遏,去不可止。直觉有具体的 思维对象,而灵感则是对平常不经怠保存在脑子里的各种材料的充分调动、激活。不一定要有具体的对象。直觉有一定的稳定性,而灵感则是随机的、突发的。和其他的思维 形式一样,直觉可能发生错误,但灵感则是一种积极的、肯定的心理状态,不存在对、错问题。

三、情感性

任何文学作品都包含着作家的主观情感。文学的情感性越浓烈,越能感染读者,就越富有艺术魅力。抒情诗、抒情散文等情感类文学自然离不开情感性,小说、报告文学、叙事诗等叙事类文学同样离不开情感性。

作为叙事类文学的小说和报告文学等,同样蕴藏着作家炽热的感情,只不过在这类作品中一般不常由作者出面来直接抒情,而是往往将作者的主观情感深深蕴藏的文学形象之中,通过形象描绘来传达情感。文学由于采用语言作为媒介,在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正是由于文学作品能够深入到人的精神世界,直接披露出人物最复杂、最丰富、最隐秘的情感,使得语言艺术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更加深刻。

语言艺术的思想性在深度和广度上也远远超过了其它艺术形式。虽然所有文艺作品总会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作家、艺术家的审美意识和对生活的认识,从而具有一定的思想性,但在各类艺术中,还是语言艺术的形象最富有深刻和思想性。语言艺术之所以具有这种优势和特长,同样是与它采用语言作为媒介分不开的,因为只有语言才能直接表达人的思想,在直接披露人的思想认识、评价判断方面具有最强的艺术表现力。

论中国现代文学的原创性特征 篇3

关键词:中国文学;现代性;原创;特征

中国现代文学是从中国古代文学的萌芽中蜕变而来,同时又吸收汲取了外国文学的营养,在古代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共同“滋润”下形成、发展、完善,并逐渐形成自己独立的体系。但我们在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时不难发现,中国现代文学是具有明显原创性特征的,从语言、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来总结,中国现代文学具有其平民性、创新性、现代性、科学性等特征。

首先从语言的层面来看,在没有形成中国现代汉语系统之前,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者主要使用的是现代白话,而由现代白话又能衍生出中国现代汉语系统。虽然我们所使用的中国现代汉语系统是与西方语言系统如出一辙,但是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却也充斥着大量的“文白”结合的语言,正如周作人在《理想的国语》中说:“我们所要的是一种国语,以白话(即口语)为基本,加入古文(词和成语,而不是成段的文章)方言和外来语,组织适宜,具有论理之精密与艺术之美。”但这种结合不是像古代白话小说中简单的文白结合,而是具有现代汉语特征的白话文与古代文言的一种结合,这也不失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一种原创性特征。

从语音层面来看,中国现代文学确立了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普通话系统,并在全国推行统一的发音标准,语言与语音地域差别的渐渐消失使普通百姓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因地域差别而产生的隔阂与隔膜也在渐渐消失,语言与语音的统一使得大众间的日常交流更加方便,也使得新文学的传播更加广阔。从1917年始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与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都相继鼓吹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必要性,陈独秀说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周作人在1919年在《平民文学》中指出:“平民文学是与文言的贵族文学相对立的、表现普通人们普遍与真挚感情的文学。”在周作人看来这种平民文学与贵族文学的主要区别在于:首先平民文学应以普通的文体,记普遍的思想与事实。其次平民文学应以真挚的文体,记真挚的思想与事实。并提倡在文学中以一律平等的人的道德代替愚忠愚孝的封建道德,以社会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代替英雄豪杰才子佳人的事业和幸福。这种主张适应了反对封建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需要,因而成为中国新文学的主要主张和口号。

中国现代文学中平民文学的主要特征是:首先是写平民,即描写的对象是中国广大的平民,中国古代文学中多描写才子佳人与英雄豪杰,也有一部分作品是为达官贵人们著书立传,而到了现代文学作家们才开始真正的写平民,抒发平民情感,就如在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中所描述的那样。其次,中国现代文学还具有平民情感,主要是文学作品在描写平民的同时大都表达了对平民的一种关心与同情,鲁迅的作品中无不充满了底层人民的同情,祥林嫂、阿Q 这些底层人民无不让我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老舍描写的底层人民有欢笑也有泪水,《二马》《赵子曰》《离婚》这些作品更像是为底层人著书立传。再次,中国现代文学还是平民写作的文学,随着政治制度的改变,白话的推广,底层的平民获得了更多受教育权利,不像在古代只有贵族阶级才能去私塾接受教育,这就使平民也渐渐进入了文学创作的领域,他们想要抒发自己的平民情感,表达自己独特的忧国忧民思想,因而进行了大量文学创作,并且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了一定的地位,例如东北作家群、沈从文、老舍等这些平民出身作家。

从词汇层面上来看,中国现代文学的词汇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早在白话文创立之初,由于异常的干枯、贫血,为了弥补词汇、语法的不足,白话文的先驱者就大量地吸收借鉴西方的词汇、语法、逻辑和修辞等方法。外来词的增加极大地丰富了现代白话,也使得现代文学词汇量更加的丰富,表达意思更加精细与准确,这就为中国现代文学带来了科学性的特征。词量丰富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由于词汇增加的主要是西方现代词汇,我们在吸收引进这些词汇的同时会不自觉的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观念,这样便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大量新事物,新术语的出现使文言文已经不适合现代思想的发展,必须要推广白话文以适应新思想的传播。由词汇量的增加,白话文的推广,我们便能得出中国现代文学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创性特征,即现代文学的现代性特征。所谓现代性,就是一种新的思想和观念确立、传播与发展。中国现代文学以现代性思想的传入为起点,在文学上的体现就是文学革命的发生:其一是出现了平民写作的国民性文学,其二就是改造国民劣根性的文学成为了中国文学的主流。改造国民性的文学与文学革命的共同武器就是白话文,用白话文来反对文言文,用白话文来传播新思想,这些都包含在中国文学现代性当中。

在古代文学中描写人和景致都有不同的表现手法:描写风景时多用诗词,描写人物时多用成语和历史典故。例如“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只为了描写春雨,虽然押韵,但不免拖沓冗长。再例如写人时用的“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无非是想表达人的漂亮,却一点也不简洁,对于文化程度较低的人来说更是晦涩难懂,且在古代文学史中多有重复。反观现代汉语,词汇量丰富,又在原有古典文化的基础上与外国文化相结合,不断创造新词,这就是现代文学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创性特征:创新性。丰富的词汇量使文章的表达更具生动性,活泼性与准确性,因此我们说现代文学是活的文学,创造性的文学。同时这种准确性和精细性又会带来中国现代文学的科学性与客观性特征。

就语法方面而言,中国古代文学的语法始终是出于一种自发的状态,在创作时古代文学没有可遵循的统一规范性,只是根据日常创作经验和韵律和谐关系来进行创作,这样既不科学也容易造成阅读困难。而中国现代文学系统的引进了西方语法学体系,语法结构非常完善,同时又结合中国人自身的写作、阅读习惯,建立了自己独特的完善的语法系统,这样一来使得中国现代文学在语法上既能与中国古代文学相承继,又能与外国文学相结合。我们知道语法是一种理性与逻辑性的结合,语法的存在使文字表达更具有规范性,长期的语法规范性表达也会使我们的思维更加缜密,行文更讲究逻辑性,这也是科学性、创新性的一种表现。

综上所述,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中国现代文学走入了与传统文化“断裂”而与西方文化接轨的一个新时期,虽然中国现代文学在很大程度上吸收借鉴了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涵,但中国现代的文人与思想家们能根据中国独有的文化特质对西方文化进行改造打磨,使这些外来文化都能适应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和创作特点,因而也使中国现代文学具有了平民性、创新性、现代性、科学性等原创性特征,并为中国文学发展到今天的繁荣局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傅斯年.建设的文学革命[J].新青年,第4卷4号

[2]傅斯年.怎样做白话文[A].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32

[3]周作人.理想的国语[M].夜读的境界.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779

[4]周作人.平民文学[J].每周评论,第5号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意境特征分析 篇4

一、意境的概念和形成

1.意境的概念

意境, 是指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创造所达到的一种更深层的艺术理解, 是对作品产生的一种令人感悟、虚无缥缈的艺术境界, 也是作者在自己的作品中将主观情感和客观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使二者能够更好的有机结合, 更好的将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显露出来, 也能够使读者在情感的高度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给读者创造无限的想象空间。意境的概念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定义, 只是在作品中蕴含了很多种作者表达内心情感的表现手法, 来更好的创造出一个更加具有生命力和生动的思维情感世界。

2.意境的形成

意境的形成可以看成是一个通过结合文学的形象和文学中表达的作者情感描绘出的一个思维空间。意境在我国古代就已经产生, 意境理论在我国古代的应用也是源远流长, 在很多著作当中就已经有所体现, 《周易》和《庄子》对意与象、言与意的观点就有所阐述。文学作品中有很多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语言再高妙也还是需要有意的随和才能真正体现作品中真正的情感。到了清朝时期, 意境的理论才逐渐进入了成熟阶段, 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意境也有了理论化的认识。

二、意境特征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1.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是一种作者将情感画面和眼前的景物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来引起作者的思绪进而感染读者。在一些文学作品当中, 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也有很多, 比如陶渊明在“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一句中, 通过对客观景物的描写, 抬头就可以见到南山, 显得那样的怡然自得, 将作者内心的闲适心情也直接表露了出来。还有一些情感是间接性的, 将作者的情感蕴藏在描写的景物当中,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别自己的好友孟浩然, 表达对朋友依依不舍的留恋之情。看着友人的船只慢慢的消失在长江的尽头, 浩瀚的长江和友人的船只作为背景来渲染孤独、荒凉的气氛, 构造出了一幅凄惨的送别画面, 这里作者并没有将情感直接抒发出来, 而是通过对孤帆、远影和长江的描写将内心的情感蕴含其中, 诗中藏情。有些作者也会将情感和景物融合在一起, 情景相融, 使作者在景物和情感的融合中得到互通, 就是所谓的情景并茂。“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作者在这首诗的前两句中将“月落、乌啼、晚霜、江边的枫树、渔火以及船上的客人”六种景物进行了描写, 将这几种景物构成一幅凄凉的画面来表达出自己内心浓浓的的乡愁。后半句中的“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 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 而诗人在船上卧听钟声时的夜不能寐, 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2.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也是很多作者为了更好的表达主题, 通过这样一种表达方式来展现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内心情感的表现手法, 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意境的一个主要特征。叶绍翁在诗句“春色满园关不尽, 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中, 很好的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前两句描写了作者访友不遇, 无法观赏园子里的景物, 正在很扫兴之际却发现有一支红杏从墙内伸出来, 这就使作者对园内的景物产生了很多联想, “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 景中含情, 虚实结合, 只通过一枝红杏的描写就使作者联想到园子里更加茂盛的景象。更好的表达了作者内心情感的一个变化过程, 也是从一种意境变成另一种意境的过渡。又如贾岛在《剑客》一诗中, “十年磨一剑, 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 谁有不平事?”表面的意思是作者磨了十年的宝剑一直都没有试过, 今日便把宝剑拿出来看看可否派上用场, 然而这只是作者表述的实际景象, 而其实内心真正表达的确实作者十年寒窗苦读终不得重用, 表达内心期望得到重用的远大抱负。这层意思作者并没有在诗句中表达出来, 而是通过“磨一剑”的实际情景联想到自身表现出来的。

三.总结:

浅谈幼儿文学的美学特征汇总 篇5

摘要

摘 要: 文章从幼儿的审美心理特征探讨了幼儿文学的美学特征,幼儿情趣是幼儿文学的美学特质,使幼儿文学显示出迥异于其它文学的美学特征。并从幼儿文学的美学特征之所以独特几个方面:

一、幼儿的审美心理特征:泛灵观念、人造观念、任意逻辑、前因果观念,由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幼儿的思维特征是一种极富美感的诗性思维,有很强的形象性、同一性、和生命性,“自我中心”意识突出,只有与他们生活最接近、与他们情感最契合、外部特征突出的内容,才会成为他们的审美对象。

二、幼儿文学美学特征的具体表现:质朴的稚拙美、透明的纯真美、张扬的游戏美、出色的荒诞美,“育人始于立美,立美始于儿童”,幼儿只有从小感受美、欣赏美,萌生对美的热爱之情,才会为日后去追求美、创造美积贮起足够的心理动力及成人在为幼儿创作作品或引导幼儿欣赏作品时,一定要符合和关照幼儿的审美心理需求,充分把握幼儿的美学特质——幼儿情趣

“育人始于立美,立美始于儿童”,幼儿只有从小感受美、欣赏美,萌生对美的热爱之情,才会为日后去追求美、创造美积贮起足够的心理动力。幼儿文学以其独特的美深深地感染着幼儿,成为文学中最具特色、最具魅力、最鲜活、最可爱的一个分支。成人在为幼儿创作作品或引导幼儿欣赏作品时,一定要符合和关照幼儿的审美心理需求,充分把握幼儿的美学特质——幼儿情趣。

浅谈幼儿文学的美学特征

幼儿文学作为文学的一种特殊门类,除了具备一般文学的美学特征外,还具有其独特的美学特征。人们把她比作“新月之国”,郭沫若在《儿童文学之管见》中对这个美妙无比的艺术世界作过形象的描绘:“儿童文学当具有秋空霁月一样的澄明,然而决不像一张白纸。儿童文学当具有晶球宝玉一样的莹澈,然而决不像一片玻璃。”这样的描述,形象而生动地说明了幼儿文学所独有的美学魅力。幼儿文学的美学特征之所以独特,是因为幼儿文学读者的特殊性对幼儿文学具有制约性和决定性的作用。

一、幼儿的审美心理特征

幼儿受生理、生活条件的制约,心理分化刚刚开始。这使得他们的审美心理不仅与成人,就是与童年期、少年期的儿童审美心理特征客观上存在着很大差异。幼儿审美心理中“自我中心”思维非常突出。其特征是主体和客体不分,主观情感与客观认识合而为一,而且总是把客体“依附”于主体,形成幼儿审美意识的“自我中心”状态。突出的表现形式有以下四种:

1、泛灵观念

在幼儿心目心中,大千世界的各种生物都有生命,同人一样有感觉和意识。如樊发稼在《小雨点》中所写:小雨点,你真勇敢!从那么高的天上跳下来,一点也不疼吗?在幼儿看来,宇宙万物都是由灵性有感情的,“小雨点”也不例外。“小雨点”不怕疼的勇敢精神,令该子们钦羡不已。泛灵观念使幼儿易于把外界事物的审美特征融合到自己的心灵之中,得到极大的审美愉悦。因此,在童话中,鸟能言、兽能语、石头能说话,在幼儿看来是自然和真实的。

2、人造观念

在幼儿心目中,世界上没有人办不到的事情,一切都可以随心所欲,万物都是为自己的需要而存在。这是因为幼儿经常处在幻想状态,其思维不受客观条件和社会习俗规范的束缚。如柯岩的儿歌《坐火车》,小朋友们可以坐着“小板凳”火车,“轰隆隆隆,呜!呜!”地穿大山,过大河,跑遍全中国;又如幼儿图画故事《长长的故事》中,理发师叔叔可以骑着“装饰灯”飞上天,去救长长小朋友。幼儿的人造观念在游戏活动中表现更为明显。皮亚杰在《儿童心理的发展》中说:“游戏并不是主体向服从现实,而是想把现实同化于自己”。可见,游戏往往将人带入生命归真的境界。

3、任意逻辑

幼儿心目中,虾在云天游,鸟在水中飞,小猪生双翅,大树结金鱼……一切变形、增减、移位都顺理成章。他们常常把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或现象,按照主观愿望任意结合在一起,而不管他们之间是否真有联系。所以儿歌中的“颠倒歌”,诸如“公鸡生个大鸭蛋,小猫游泳多快活”之类深受幼儿欢迎。

4、前因果观念 在幼儿心目中,月亮跟我走,是因为月亮想和我交朋友;兔子眼睛红是因为太爱哭,……这种“想当然”的前因果观念,不反映事物之间的客观因果关系。只是幼儿出于好奇,用他们自己有限的感知对各种事物作出解释而已。这在许多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中,往往表现为谐趣横生、异想天开。由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幼儿的思维特征是一种极富美感的诗性思维,有很强的形象性、同一性、和生命性,“自我中心”意识突出,只有与他们生活最接近、与他们情感最契合、外部特征突出的内容,才会成为他们的审美对象。幼儿审美心理的独特性在幼儿文学中的反映便是作品中充满浓郁的幼儿情趣。

二、幼儿文学美学特征的具体表现

幼儿情趣是幼儿文学的美学特质,它使得幼儿文学显示出迥异于其他文学的美学特征,具体表现在幼儿情趣的稚拙美、纯真美、游戏美和荒诞美

(一)质朴的稚拙美

“稚”与“拙”是幼儿心智未开时固有的天性。“大体说来,儿童是最美的。一切个别特殊性在他们身上好像还沉睡在未展开的幼芽里,还没有什么狭隘的情欲在他们心中激动。” 幼儿生活经验不足,却喜欢用自己有限的经验来解释世界;幼儿身体很小,却认为无所不能。这种矛盾所产生的幼儿的想法和行为,充满了幼儿情趣。稚拙美是幼儿文学独有的美。幼儿文学作品中的稚拙美是作家对幼儿天性的认识、提炼和升华,是对幼儿独特心理的艺术把握和再现。不是愚昧无知、呆头笨脑的表现,而是高级的质朴,作家灵感的闪现。它所展示的是一种质朴的、原始的、有悖于常情常理,却异常透彻、明净而又令人惊奇、赞叹的美。稚拙美是稚嫩、纯朴、清新、淡雅的美,不加雕饰,毫不做作。

在郑春华的《小鸭子毛巾》中,托儿所的阿姨把小鸭子毛巾收去洗了。小朋友们午睡起来后到处找小鸭子毛巾,有的说飞走了,有的说大概到河里洗澡去了,于是大家一起喊:“小鸭子毛巾,快——回——来!”作者精心选取的幼儿特有的心理、行动、思想、感情,使作品的稚拙美表现的十分充分。日本作家中川李枝子的《不不园》童话故事集,主人公是四岁男孩茂茂,有一次,茂茂被大狼抓住,大狼想吃茂茂,但看看脏乎乎的茂茂,又担心吃了脏东西会肚子疼,会长蛔虫,于是,点火、烧水、找肥皂、毛巾,准备将茂茂洗干净再吃,结果让茂茂逃跑了。幻想大胆奇特,洋溢着稚拙美与诱人的童趣,为作品平添了艺术魅力。这些在成人看来幼稚可笑的情节,幼儿却觉得十分真实可信。

(二)透明的纯真美

幼儿的心灵是单纯而明净的,他们不谙世事而真诚地对待一切事物。这种纤尘不染的童真得到许多作家的热情讴歌以及几乎所有人的赞美感叹,人们甚至用童真去对照、映现成人世界的种种病态与丑恶。纯真美也是幼儿文学独有的美,它是幼儿纯洁真诚的心灵在作品中的艺术再现,它所展现的是一种极为透明、至纯至真的美,常给成人亦自叹弗如的美好感觉。李其美的《鸟树》是一篇生活气息浓郁的幼儿生活故事,流露出了的幼儿爱护生灵的纯真愿望。幼儿园的冬冬和扬扬捉住了一只小鸟,他们喂小鸟东西、帮小鸟找妈妈、解绳子放小鸟飞,可小鸟已经死了。他们很难过,想不通为什么对小鸟那么好,小鸟还会死掉。一连串的细节把两个孩子天真、纯洁、善良、富于同情心的纯真感情真切自然地表现出来。他们埋葬了小鸟,折了一根葡萄藤插在土堆上。春天,藤上长出了绿芽,他俩认为那就是鸟树,鸟树长大后会开鸟花结鸟果,鸟果裂开会跳出很多小鸟。作品真实地写出了幼儿天真无邪的童心和属于他们那个年龄的独特的想象,真实感人、真情动人。

(三)张扬的游戏美

游戏是幼儿的天职,是他们的主导活动,正如席勒所说:“在人的各种状态下,正是游戏,只有游戏,才能使人达到完善并同时发展人的双重天性,”游戏精神是一种极富动感的玩的精神,幼儿在游戏中,往往不顾生活的逻辑进行想当然的变形、移位、添加和任意组合。在“玩”的表面形态中融汇着幼儿情趣天然的纯真感情,求智愿望,透露出独特情趣的美学意味。幼儿文学正是基于幼儿的思维特点,表现幼儿自由幻想和无拘无束的游戏精神。在作品中充分运用游戏的方式组织文学结构及表现形式,使作品富于游戏精神,最大限度地张扬幼儿的天性,使幼儿徜徉其间,产生愉悦与共鸣。

如幼儿童话剧《小熊请客》,素材的主要来源是幼儿们常常自发玩的“做家家”游戏。小熊做主人,小狗、小鸡、小猫做客人,客人来了,主人殷勤招待。虽是模仿成人生活,却别有幼儿情趣。快乐幸福的生活被大狐狸的出现打破了,他们一起想办法对付大狐狸,整个过程有唱有跳、有打有闹,游戏成分浓厚,童趣盎然,使幼儿身心愉悦,受益匪浅。(四)出色的荒诞美

荒诞美是幼儿的“自我中心”思维在幼儿文学中的反映,“荒诞”契合了幼儿审美心理,幼儿在审美时对作品中的“荒诞”部分特别容易接受。荒诞美不是幼儿文学独有的,但在幼儿文学中表现得最充分、最强烈。幼儿文学中的荒诞美是一种奇异奔放的美,具有或浓或淡的喜剧色彩。它是幼儿自由天性的艺术升华,往往表现为怪异、奇特、夸张、放纵、巧合、无规范的规范、无意思的意思、公然违反常规而又似乎合情合理等等,给人以奇异怪诞而又自由轻松的审美愉悦。

有些儿歌,特别是颠倒歌,集中、突出地体现了幼儿文学的荒诞美,如“麻雀踩死老母鸡,蚂蚁身长三尺六,八十岁的老头儿坐在摇车里”,充分体现了幼儿任意逻辑的思维特点,具有强烈的荒诞美。

又如冰波的幼儿童话《肚子上的“鬼脸”》,胖小猪摔了一跤,把画在地上的“鬼脸”印在自己的肚子上了。于是,小鸟、小兔、小鹿都把它当成怪物,拼命地逃。胖小猪也稀里糊涂地跟着逃。为了救小兔,他决心打怪物,可发现怪物就是自己肚子上的“鬼脸”。这篇作品情节十分怪诞有趣,立足于现实生活,会觉得悖情违理,毫无逻辑,不可思议,儿童却理所当然地接受了它。

“育人始于立美,立美始于儿童”,幼儿只有从小感受美、欣赏美,萌生对美的热爱之情,才会为日后去追求美、创造美积贮起足够的心理动力。幼儿文学能够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即幼儿对美的感受能力(对美产生情感反应的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对美的领悟能力和评价能力,能意识到美并加以判断)。幼儿文学以其独特的美深深地感染着幼儿,成为文学中最具特色、最具魅力、最鲜活、最可爱的一个分支。成人在为幼儿创作作品或引导幼儿欣赏作品时,一定要符合和关照幼儿的审美心理需求,充分把握幼儿的美学特质——幼儿情趣。

参考文献:

1、《儿童文学之管见》,《文艺论集》光华书局1925年12月初版

2、《幼儿文学作品选读》、《幼儿文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

论日本当代女性文学的特征 篇6

关键词:日本  女性文学  特征

在日本现代文坛中比较具有影响力的女作家们大多都是在80年代后期才崭露头角的,她们深受美国文化所带来的影响,伴随她们成长的是美国小说、美国流行音乐等等,她们对于漫画的喜爱远远地超过了喜爱本国文化,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本女性文学展现出与众不同的新形势,促使文坛的文学创作向着新的方向发展,文学创作的理念和意识都有着质的改变,对现代文学创作和当代文学创作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  日本当代女性文学的形成背景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女性解放运动有了质的突破,她们深受新思想的影响,女性大胆走向街头为自己争取切身利益,她们希望女性拥有属于自己的权利,可以自愿选择是否生育,将男权社会形成的对女性看法彻底的打破,最大化地实现女性政治、经济权利。女性对“未婚先孕”有了新的要求,要求将其实现合理化,以此来打翻现存的婚姻标准。在1972年,成立了“女性解放中心”;在1973年,随着《同居时代》电视剧的热映,社会普遍关注男女同居问题;在1977年,《女性与天皇制》在《思想和科学》上进行连续登载,女性争取自由权利的斗争和日本的天皇制发生了尖锐的冲突。在1979年,经过社会调查发现,日本国内离婚情况百分之七十的主动提出者都是女性。1984年,《离婚白皮书》一书中明确提出:“日本国家离婚率连续十六年持续攀高,经过调查发现在所有的离婚家庭中,有知识女性家庭要比传统家庭女性的离婚率高。”

日本20世纪90年代被称作为“女人的世界”,女性的问题已经转变成为整个社会的焦点。男女平等共同建设国家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意识形态,大学生在就业的时候女大学生的就业率已经远远超过了男性。《取缔针对女性暴力宣言》于1993年通过,同时联合国人权会议还将女性的权利划归到人权的范围之内。在1994年,日本的年轻女性提出了“无性化”理论,她们提出结婚以后不再跟随夫家姓氏。1999年,日本颁布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新政策,提出男女可以一起关心社会热点、参与社会政治,将社会中具有性别歧视和性别双重标准的所有政策全部废止,这是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取得的最好成绩,这也预示着战后日本宪法里男女平等的条约已经迈入到实质性的阶段。总之,纵观日本国家女性维权的整个阶段,从解放运动到男女平等共同建设国家的整个历史过程,以贤妻良母为代表的近代婚姻模式和性别分工清晰的社会形式已经慢慢地走向没落,它们深受女性主义和女性解放运动思想的影响,自古深受性别歧视的日本女性迎来了她们梦寐以求的新时期。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日本现当代女性文学应运而生,它们在新形势下发芽开花并慢慢地成长起来变成了当时社会里一颗耀眼的明星,女性文学作品真实地将她们生存演变的过程详实地反映出来,女性获取自由权利的这段历史在整个日本国家发展进程史里展现出独特的魅力,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旋律。

二  日本当代女性文学的特点

上个世纪90年代直至新世纪开始,许多女性作家依然拥有饱满的创作热情,她们不断地进行文学创作,同时在文坛里也有一群后起之秀,她们以崭新的面貌赢得广大读者的认可。女性作家用开放式的创作意念不断地阐述自己和所有女性的真实感受,这些作品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它们和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具有比较明显的时代特点和叛逆的情怀。此时女性文学作品可谓是百花齐放,有的作家将“性”当做文学创作的核心,主要是为了解读男权文化,将性别的差异表现出来,以小川洋子等为主要代表;有以叙述婚姻、家庭等细腻情感为主的女性作家,主要以金井美惠子为代表;还有描述家庭形态的女性作家,主要以津岛佑子为代表,这些文学创作作品大多数都是新兴的,是过去的文学作品中没有涉及到的。总之,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展现着一个时代的主要特点,下面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详细地阐述这个时期日本女性文学的主要特点:

1  作品中“有私”和“无私”的特征

所谓小说中的“私”主要表现的是一种充分社会化的意识形态,一个比较出色的私小说作家一面以“私”来阐述作品,将所有的“私”经历、情感和理念全部大白于天下,另一面作者又将自我进行深刻的剖析,真正实现无私奉献的意境,换句话说,好的私小说是处于“有私”和“无私”两个终端的。

在1981年,笙野赖子所著的《极乐》这篇小说获得了群像新人奖,这篇小说所描述的是一个生活在古都洛阳画家的经历,他从小受尽人间冷暖,他想将自己的亲身感受画成一幅涵盖多方面内容的地狱图,经过多年的努力马上就要画好了,他感觉非常的快乐,某一天他幡然醒悟,他终于明白自己所画的竟然是一个真实的自己,贪图享乐追求安逸的一幅极乐图。从此,他从自己编织的幻想世界里解脱出来,主动去接受身边的美好事物,亲身去感受现实世界的美好,他觉得自己从极乐世界已经返还到现实世界,不断地去感受生活的美。这篇小说非常具有代表性,小说的主人公真实地与现实生活对接,他不断地展现自己愿望,自由的生活,他从不断地生活中感受到这个现实世界依然是他值得好好生活的地方。小说的主人公在现实生活和想象中相互交织,然而这相互交织的内容又是主人公一直活下去的理由。

小說《FROM LEFT TO RIGHT》是水村美苗的主要代表作,这篇文章体现了作者对于女性的认知误解,将过去有意忘记和全部控制的女性细微感情详细地表现出来。这篇文章主要表现出生活在异文化缝隙里主体生命的特征,借助女性视角来说阐述历史、描述人生以及感悟生命,作品中作者所表现出来的孤独寂寞和无限愁思给人们留下比较清晰印象。在如今社会的大环境下,作家一直坚持自己的梦想,坚守着属于自己的那方天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创作“纯文学”作品,这对于作家来说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该小说主要讲述的是战后五十年的故事,这对于日本女性文学而言是一个值得庆祝的事情,显然私小说和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有着无比亲密的关系。

2  作品中的身体叙事特征

日本女性一直生活在男权的控制下,有的女作家首先展开对历史的思考和对西方女权的探究,随着女性自我观念的不断提升,主体意识的“身体叙述”已经转变成这个时期的独特风景线,这就使得这个特殊时期的女性文学作品中反派的形象无比的鲜明,女作家将不断占据主导地位的性别意识慢慢地渗入到文学作品中,她们无比坚定的女性立场也得到了空前的体现,女权被唤醒,女人们越来越关注属于自己的权利。

小川洋子的《妊娠日记》在1991年获得104届芥川奖,作者在二十几岁就得到这样的奖励是非常不容易的,也是战后唯一的一个得此奖的作家。这篇文章对怀孕后的女性身体变化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对身体的一种解放。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纤细,具有与众不同的感性视觉,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比拟的,因此作者创作了一种新的文学高度,作者把人与人之间的关联借助身体来进行展现,将难于理解的男女关系转移到手指间,借助感性的想象空间来展现人与人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作者还在本年度发表了另外一篇小说《余白的爱》,这篇文章展现了作者对于生死的真实感悟,作者以孤独和死亡作为入题点,使用独特的视角來感悟人生,并且借助作者独一无二的视觉切入点来真实反映现实生活,这样的写作方法是非常稀有的。

此外,《花野》在1993年发表,它的作者是村田喜代子,这篇文章主要反映了更年期女性的心理形态,文章描述了一个家庭主妇想要走出家庭去感受外面世界的强烈心理,主人公一直在找工作,不停地更换职业,在这寻找工作的过程中,主人公突然产生“放荡”的想法,这篇文章叙述了主人公从有明确的观念形态到独立创业再到迷失方向的过程,这篇文章将20世纪日本现实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比较具有时代性。

3  作品中言语论的特点

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是日本女性作家打破传统小说语言形态,树立与众不同观点的重要时期,有的作家故意与惯常表现形式相背离,借此来对男权进行反抗,到了九十年代,有的作家不断展现自我,强烈地张扬个性发展,她们通过作品将内心的真实情感表达出来,这样的女性作家比较的多,例如荻野安奈、多和田叶子,等等。

女性作家多和田叶子常年在德国生活,生活在异国他乡的真实情感借助感官、听觉和视觉来展现,真实反映出作者独特的见解。多和田叶子的创作手法与众不同,她的文学作品将流利的日语进行无情的打破,下定决心要做语言的流浪者。她勇于尝试使用语言游戏,用奇怪的形象来塑造人物形象,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包括《无精卵》《三人关系》《字母的伤口》等等。她使用两种语言来表现文章主题,主要以《拉丁字母的伤口》为代表,文章构造的故事情节,使用变形的语言来展现文章内容,将作者的那种独特意识状态真实地反映出来,使文章的表现力更加的突出。

《狗女婿》于1993年发表,文章将现代化的住宅小区和民间故事有机融合在一起,将真实而虚幻的现代社会展现出来,使用不规范的语言来展示虚、实的生活情境,使小说的氛围非常浓烈,有的评论家说这篇小说将现有的小说形态打破了,是一种“全新的小说形态”。1997年笙野赖子创作了《天国斯拉茨》,阅读这篇小说好像在同时阅读多部小说,这篇文章的主要特点就是语言变幻比较奇特,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将他人不幸当做快乐的恶作剧管理员的故事,小说反映的主题和独特的话语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文章作者使用非常夸张的表现手法和超出常理的表现手法来烘托文章主旨,将管理员的丑恶嘴脸展现得淋漓尽致,使文章的主体更加的鲜明,作者这样的写作手法给人比较深刻的印象。

三  结语

伴随着日本战后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日本女性文学创作也在跟着发生改变,比如在创作思路、创作素材以及文章的表现形式上都有着明显的改变。特别是在受到女性解放运动、社会性别理念以及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女性作家在写作的时候,她们创作理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们的文学作品已经超出了以往的任何时期,她们借助“反常”的写作手法将日常生活里夫妻间的责任、婚姻的表现形式以及生育等问题表现得淋漓尽致。女性作家的这种创作手法得到了男性作者们的肯定,对男性作家的创作理念也有一定的影响,她们理念对日本文坛来说是一场重大的革命,影响着日本现当代文学发展的总形势。

注:本文系“2015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项目编号:15Q062)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周萍萍:《日本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从哀愁、抗争到反叛》,《国外文学》,2014年第2期。

[2] 吕汝泉:《近现代日本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及特征》,《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3] 向羿仲:《日本当代文学的“去婚姻观”——近二十年日本女性文学的剖析》,《怀化学院学报》,2013年第12期。

中国文学特征 篇7

中国是一个血缘社会, 中国人首先是一个社会的人, 其次才是一个自然的人。中国的儿童一出生, 就有了一种“天赋身份”, 这种“天赋身份”要求中国儿童似道德圣人般完美。而在这种模式下, 一大批符合大人口味的儿童形象应然而生。这些儿童形象可以说是千篇一律, 他们循规蹈矩, 学习成绩优异, 从不做一丁点儿出格的事, 事事顺从父母、老师的意愿, 可以说是长辈眼中的“完美”儿童。但这些合乎家长口味的形象, 却得不到孩子们的认可和喜爱, 因为这些所谓的“完美”品质并不是儿童的真正天性。谭元亨先生的作品却力求真实的表现儿童的天性, 他的作品中所塑造的儿童形象不是“完美”的, 很多时候那些孩子是调皮的、任性的, 甚至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比如《抓来的老师》中的“竹妹子”, 她的母亲惨死在敌人的手下, 她对敌人自然是恨之如骨。但作者并没有将她写成一个有如潘冬子般神奇的小英雄, 相反作者刻意描写了她的犟和野, “……我也一般好胜, 犟得要命, 开弓没有回头箭。八九岁的妹子, 一见山鹿路过, 便撒开脚丫子直追, 栽倒了不哭不哼, 硬敢同山鹿论个输赢……” (《抓来的老师》) 无疑, 这样的创作才是成功的, 因为这更符合孩子们的天性, 这更能让孩子们在这些小主人公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更贴近他们的生活。儿童是天真的、无邪的, 他们拥有无穷的想象力, 他们贪玩、爱玩, 时而任性, 时而调皮, 无聊时也会做些无伤大雅的恶作剧, 这些才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我们的儿童文学一味的追求“完美”, 抹杀儿童的真正天性, 那将会成为没有儿童的儿童文学, 相信只有诸如这种高扬儿童天性的作品才会受到孩子的拥戴和喜爱。

二、创造魔幻的自然世界

大自然是人类不可或缺的朋友。它是无私的母亲, 孕育人类, 并提供给人类一切所需的物质和精神食粮;它又是忠实的伴侣, 陪伴人类从弱小走向强大, 从野蛮走向文明。儿童与大自然更是天造地设的伙伴, 儿童与大自然的亲近似乎与生俱来的一样。作者深谙此理, 在作品中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富有魔力的自然世界。《最后一个峦山浣水人》里那神秘的原始森林, 让文中的主人公们眼花了, 心醉了, 在那片神秘的天地中鸟儿们也“不比寻常, 全身上下, 不是翠色夺人, 便是红翎似火”, 花儿也是“有水红的, 有天蓝的, 有姹紫的, 有青黛的, 有绒黄的;姿态也各异, 卓立敖群者、脉脉含情者、光彩照人者、羞怯谦和者……”野果更是千奇百种, 酸的、甜的、红的、绿的, 数不胜数, 更有那飘着异香、千年难遇, 连老虎都害怕的神奇的黄琼木。就连《M星球上的小建筑师》里的生态园地也是神秘兮兮, 幽深莫测, “古木参天, 阳光就成了奢侈, 只在偶尔的树尖上幻化为一束束光环, 而且, 都染成了绿色, 化作树木间点缀的光斑。藤类、蕨类植物, 在这里都能得到自由自在的生长。彼此之间都和谐相处, 各得其所, 把一片林子分为深浅不一、浓淡相宜、很有层次感的立体绘画……”作者亦真亦幻地为孩子呈现出一个美妙瑰丽的自然世界, 这个自然世界如同《哈里·波特》里的魔法世界, 为孩子提供了幻想的空间, 同时也为孩子的心灵健康提供了一块宝地, 因为“幻想是儿童心灵的主要本领和力量, 是心灵的杠杆, 是儿童的精神世界和存在于他们自身之外的现实世界之间的首要媒介”。

三、坚持“以善为美”的主调

儿童文学在人类文化与文明中的作用在于实现人类社会对下一代的文化期待, 这是一种具有生命和传承意义的人类最高目的的价值期待, 也就是希望通过儿童文学这种艺术形式使下一代建构起应当成为什么样的人、“构成了他将来做一个怎样的人的观念”。从这个意义上说, 儿童文学应该坚持“以善为美”的主调, 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既然这样, 是否就意味着儿童文学就应以一个说教者自居, 或者干脆回避现实人生中的丑、恶呢?如果真依此来创作, 那儿童文学就会变成索然无味的八股文, 或者成为一种“欺骗”文学。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孩子》中, 作者并没有像一个说教者似的告诉小读者们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也没有将儿童罩在一座只有氧气的玻璃屋里使之与真实的人生隔绝, 而是通过艺术的形象化的审美愉悦来陶冶和优化儿童的精神世界。在《抓来的老师》一文中, 作者并没有说教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而是通过描写“吴先生”这个特殊的人物在和“竹妹子”的相处下醒悟的过程来告诉孩子们一些道理, 突出了战争中正义与非正义、文明与野蛮的斗争, 揭示了人是可以改变的道理。与此同时, 作者也没放弃对真实人生的描写, 无论是《最后一个峦山浣水人》里狠毒的吴胜功, 还是《丽丽》中那一帮麻木的“革命机器”, 或是《走运的小锚锚》里的那群有些市侩的学生家长, 这些都是现实人生中存在的人物, 作者正是通过对这些形象的刻画, 反衬了儿童的天真、单纯, 进而揭示了善、美的真谛, 坚持了“以善为美”的主调。

作为一名长期不懈努力, 并力求进步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家, 谭元亨始终坚持自己的创作理想。他的儿童文学也因其独特的审美特征, 成为大家喜欢的作品。

参考文献

[1]王泉根, 儿童文学要高扬以善为美的美学大旗[J]文艺报2004.3

[2]朱自强, 儿童文学新视野[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12

[3]谭元亨, 儿童文学:走向开放的审美空间[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2.8

[4]李庆西, 小说文体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短信文学的特征探讨 篇8

短信文学主要包括:祝福短信、爱情短信、幽默短信、整人短信和信息类短信。还有有些短信一味的媚俗, 甚至包含着不健康、色情的内容的黄段子。本文对于短信的文学性探讨将这种短信排除在外, 主要集中在前四类。而手机文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也具有其独特的特征:

一、广阔丰富的内容

文学具有丰富性, 短信作为文学样式, 也必然包含广阔而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这是唯一的源泉。” (1) 《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诗经》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 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 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短信文学就与《诗经》存在某种不谋而合的地方。短信文学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 反映、服务于现实社会生活的并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的。首先, 与《诗经》复杂且众多的创作者一样, 短信文学拥有人数众多的创作群体。从学生到工人, 从文人骚客到普通大众, 任何一个人只要会用手机输入文字, 拥有一定文学功底都可以进行短信文学的创作。网络上甚至还出现了专门进行短信创作的写手。这使得短信文学能迅速全面真实的反映社会生活并被社会大众接受和传播。其次, 与《诗经》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一样, 短信文学的开放性决定了短信文学内容的丰富多彩, 大到人生哲理、国家政治, 小到生活琐事、家长里短什么爱情、祝福、感谢、离别、励志、问候等都能通过短信进行表现。如2007年春节最流行的祝福短信, 就将祝福与奥运会的吉祥物联系到了一起“金猪送福送吉祥, 奥运福娃来帮忙:贝贝送你谷满仓, 晶晶送你亲满堂, 欢欢送你事如意, 迎迎送你身安康, 妮妮送你福寿长。祝你春节快乐, 好运无限!”短信在传递祝福的过程中更让人体会到奥运会的临近和中国人对于奥运会的热烈盼望。另一条短信却更能感觉短信文学的魅力。“活着真好, 莫在意钱多钱少, 汶川的震波, 分不清你是乞丐还是富豪。活着真好, 莫计较权大权小, 汶川的楼板, 不认识你头顶着几尺官帽。活着真好, 莫为身外之物、世态炎凉烦恼, 汶川的废墟, 掩埋了多少豪情壮志、俗事纷扰。活着真好, 请记住这汶川的分分秒秒, 幸存的生命, 再次演绎了爱的伟大、情的崇高。请记住我在时时刻刻为你祈祷, 你会活得更好”2008年是中国人永生难忘的一年, 因为这一年不但有奥运会的胜利召开更有让14亿中国人泪流不止的汶川大地震。短信文学在记录下这一历史事实, 歌颂了中华儿女在遇到天灾多表现出的顽强意志和团结精神, 同时也告诉了人们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热爱生活, 热爱生命。

二、整齐划一的结构

内容总是要借助于一定的形式进行表现。在阅读大量的短信后, 不难发现以抒情说理为主的短信往往具有整齐划一的结构形式。中国人的文化讲究的是整齐、对称之美, 无论是中国的古诗还是中国的建筑都能体现这一点。短信文学就体现了当下中国人对中国整齐划一审美特征的继承。这主要体现在句子结构的整齐和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上。首先, 句式的结构整齐给短信带来了优美的形式。短信文学运用了各种方法和手段使短信的句式结构呈现一种整齐划一。如“删除昨天的烦恼!确定今天的快乐!设置明天的幸福!储存永远的爱心!取消世间的仇恨!粘贴美丽的心情!复制醉人的风景!打印你迷人的笑容”将电脑上操作的语言“删除、确定、设置、储存、取消、粘贴、复制、打印”8个动词连用, 形象生动。而整条信息又由8个七言的短语排列而成, 细看每个分句又由动宾短语构成。将他们整齐的排列在一起, 使得短信句式结构整齐, 具有美感。其次, 排比和对偶的应用。上海教育出版社的《现代汉语》是这么定义排比的:“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 利用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它可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 条理性更好, 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一些短信文学的很喜欢用这种修辞手法。如“世上最难断的是感情, 最难求的是爱情, 最难还的是人情, 最难得的是友情, 最难分的是亲情, 最难找的是真情, 最难受的是无情, 最难忘的是你开心的表情”。用了8个排比的句子相互排列, 讲述人生的哲理的同时更表现出一种对称美。对偶也是短信分学中惯用的手法, 对偶通常由两个结构相同、长度相同、词语对称的句子构成, 严谨的对偶更要求平仄互对。 (2) “流来的幸福流去的愁, 流去的苦难不回头。有情有义能长久, 无情无义水中流。大海无水变沙滩, 人无朋友变孤单。祝你天天都快乐。永永远远不孤单。”这里“流来”与“流去”、“幸福”与“苦难”、“有情”与“无情”、“快乐”与“孤单”分别构成对偶, 使句式朗朗上口, 结构紧凑。

三、独具特色的语言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同时也是文学传播的重要介质。短信中就经常使用讽刺、谐音、夸张、比喻、拟人、对偶、借代、排比、双关、顶真等修辞手法, 使语言独具特色。

1、简练

手机文学是以文字这种符号系统为主要信息负载者, 以无线电波为传播渠道, 以支持中英文显示的数字手机作为信息接受终端的一种现代传播方式。 (3) 短信的字符, 英文不能超过140个, 中文不能超过70个, 因而人们也叫它70字文, 所以短小精悍就成了手机文学最主要的特征。短信想要达到文字优美, 韵味隽永, 富有诗意, 需要营造意境, 首先要做到锤炼字句。注重短信的语音锤炼, 精心推敲、安排、调整词语和句子。只有语言凝练、简洁, 并具有含蓄性, 才能起到传达抒发情感、传递信息的作用。

2、多种语言的应用

短信的语言并不是单一的, 它是多种语言媒介融合的结果。如“§:::§:::§:::§:::§送你一条友情围巾, 愿它帮你阻挡寒冷的入侵, 缠绕在你衣襟上, 让你衣襟上, 让你的世界永远温馨!天气转冷了。注意身体哦!”由于手机技术的限制无法用真实的图象显示围巾;由于空间的限制无法送上一条真实的围巾, 于是短信作者借用手机中的符号来代表实物, 即形象又赋予创造性的表现了写者对接受者的关心和美好祝福。又如“/*/, *//*/, 流*//*/*, //*/*, *星*/*/, /, */, /*雨*, /*//*, /*/, 希望这些流星带给你好运!”星星的符号仿佛让我们看到了满天的流星为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好运, 别开生面。短信充分的吸收了广告语言、时尚用语、流行歌词以及网络用语, 这充分的体现了短信的广泛的媒介基础。“祝你百事可乐, 万事芬达, 天天娃哈哈, 月月乐百事, 年年高乐高, 心情似雪碧, 永远都醒目”其中“百事可乐”、“芬达”“娃哈哈”、“乐百事”、“高乐高”、“雪碧”、“醒目”都是饮料的商标名, 是我们最熟悉不过的。又如“心若在, 梦就在, 天地之间还有真爱, 看成败, 人生豪迈, 只不过是从头再来!愿您能走出人生的低谷!”前几句是刘欢《从头再来》的歌词。

四、形象性

短信是通过蕴藉的话语来塑造形象的, 并形成了图画美这一特点。提起图画美, 不难让我们想到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人们常用“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来形容。短信虽然没有王维的诗画互相渗透的艺术境界, 但它却具有图画的美感。如“我的思念, 是被岁月催放的花朵, 漫山遍野地开放!朵朵花儿, 化成一只只蝴蝶, 夜夜, 飞入你的美梦!”思念犹如花朵漫山开放, 花朵化为蝴蝶在梦中飞舞。当我们闭上双眼, 想象这美丽的意象, 头脑中不免会产生一幅蝴蝶在漫山的花朵中轻盈飞舞的美丽图画。又如“请不要拒绝飘落在你身上的每一片雪花, 因为每一片雪花上都有我对你的美好祝福和亲切的问候。但天冷了, 要注意保暖。”在寒冷的冬季, 看那皑皑的白雪, 看那天空中飘落的片片雪花, 在这美丽的图画中不但没有感觉到一丝寒冷, 反而觉得温馨、幸福, 因为那雪花是我的祝福和问候。在绘制图画时将那份真挚的情感表露无疑。人们有时也将古典诗词作为短信的内容进行发送。如在重阳节的时候将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在贴切不过了。

五、娱乐性

手机文学是当前娱乐文化、大众消费文化的体现。娱乐精神是这个社会所需要的, 是时代气息的反映。在激烈的竞争中, 现代人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 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这需要释放, 需要发泄, 而短信文学正好成为这种发泄的渠道和工具。短信文学以快乐使者的身份给人们带取无限的快乐。短信的娱乐性体现了现代人的文化心理。当代的人们具有后现代的精神品格, 他们敢于消解一切的大胆行为使得他们对一切事物都抱着玩世不恭的态度, 目的只为娱乐。如“深夜布什看到拉登站立在自己床前披头散发, 布什大惊:你好大胆, 竟敢夜闯白宫!拉登甩甩齐胸的胡子, 阴森地笑了:飘柔就是这样自信!”布什和拉登这样严肃的政治问题也没逃过短信写者的手心, 而是用幽默的口吻将其讲述。短信的娱乐性正是短信的无功利性的体现。康德在《判断力批判》将自由游戏看作是艺术的精髓, 他说“人们把艺术看作仿佛是一种游戏, 这是本身就愉快的一种事情, 达到了这一点, 就算是符合目的的”短信的娱乐本质充分体现了文学的自由游戏本质。短信本身也是一种文字游戏。

结论

短信文学优美、蕴涵哲理具有较强的文学性, 它们不但能提高大众的审美水平, 还对文学的发展具有促进性作用。但是, 还有相当一部分短信一味的昧俗, 放弃了文学审美价值, 出现了过分游戏化、粗鄙化、色情化的倾向。所以当代的作家、批评家应该积极关注短信, 并对它的审美功能进行强化, 使短信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并不断体现出这一新兴的文学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毛泽东论文艺》, 人民文学出版社第2卷, 第113页。[1]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毛泽东论文艺》, 人民文学出版社第2卷, 第113页。

[2]胡裕树:《现代汉语 (修订版) 》[M]上海教育出版社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M]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第40-41页[2]胡裕树:《现代汉语 (修订版) 》[M]上海教育出版社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M]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第40-41页

日本传统文学的三个特征 篇9

一、日本文学中传统古典文体得以延续, 多种文学形式并存

和歌、歌舞伎、川柳、俳句等仍然以固定形式得以保留, 这种一贯性使得日本文学在思想、艺术性方面的多样性并存成为可能。当今日本, 文学、美术、音乐等艺术方面呈现出传统与现代、民族性与世界性并存的格局。十九世纪, 资本主义国家称雄世界, 日本涌现出了一批立志图强的有识之士, 在思想、政治、文化、文学等各方面展开了举世瞩目的革新运动, 使得日本快速成长为亚洲的资本主义强国。与此同时, 近现代的日本文学受西方文学影响较大, 古典与传统、本土优秀文化与欧美文学高效地融合, 现代的诗歌、小说等由此产生。甚而日本在假名的语言基础上, 根据实际需要加入大量“外来语”, 扩充、丰富当代语汇, 力推日本文学走向世界。

二、善于向各国优秀文学借鉴、学习

日本受岛国环境所限, 再加上早期落后的社会、文化制度, 想要独立发展本土文明十分不易, 只有积极地向海外借鉴、学习, 才能较快地摆脱落后的局面。与日本社会发展相似, 日本现代文学高效地融合借鉴, 从而诞生了两位世界级的文学大家,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

川端康成将现实主义和日本的传统文学相结合, 运用传统手法抒发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 调动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人文因素, 展现人物细腻的柔美情感, 并将现代意识流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了独特的日本美。诺贝尔文学奖评审认为川端康成的作品以“高超的叙事性作品以非凡的敏锐表现了日本人精神特质。”

大江健三郎受到萨特存在主义和渡边一夫的影响, 在受本土文化的沁润的基础上, 运用神话的象征性和日本传统文学的想象力, 以纯正的日本文体将存在主义本土化。瑞典文学院认为, 大江的作品“通过诗意的想象力, 创造出一个把现实和神话紧密凝缩在一起的想象世界, 描绘了现代的芸芸众生相。

三、日本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它独有的民族文化特色

日本文学在诗歌、小说等方面的创作呈现出迥异于世界各国的风格, 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其独特之处。最初的日本诗使用汉字, 加之大和民族的吟唱诗歌, 便逐渐形成了“和歌”。“和歌”受五言绝句、七言律诗的影响, 出现了长歌、短歌、片歌、连歌等形式。短歌是五七五七七的形式结构, 而长歌则是以五七五七七结尾的, 最短的当属俳句, 只有短短的十七个字。自江户时代始, 浮世草子、读本、滑稽本、洒落本、黄表纸等都是带有民族特色的近代小说的文学作品, 当然, 还有极富日本传统文化特色的戏剧作品。

日本文化是多种文化的杂糅, 外来文化影响的不只是其表面, 也引起了其本质变化。日本文学以大和民族的传统为主体, 不断吸取外来文化的养料并加以适当地调和, 发挥出自己创造的本能, 逐步地使日本文学走向了世界。

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从不同的角度探索了人性的本质和真实, 以人文精神展示日本美、文学美。从《我在美丽的日本》到《我在暧昧的日本》, 阐释着他们的文学主张与理念, 为日本文学创造了辉煌, 有力地推动了日本文学走向世界。

摘要:日本文学以大和民族为主体, 以其传统的文学思想和世界观为基础, 吸收海外文学创作的思想和技巧, 在彼此融合中蜕变, 最终“本土化、日本化”。从本土诞生, 到吸收大陆文学, 再到近现代的欧化学习, 可以充分肯定, 日本文学的每次发展都是本土文学与海外文学融合的产物, 且日本文学始终保持着鲜明的民族特征。

关键词:本土化,传统文学,民族性,世界性

参考文献

[1] (日) 家永三郎.日本文化史[M].东京:岩波书店, 1959.

[2]叶渭渠, 唐月梅.20世纪日本文学史[M].青岛:青岛出版社, 2010.

元代庐陵文学的整体特征 篇10

关键词:元代庐陵文学,整体特征,文化风气,理学,大气

一、元代庐陵文学:透析元代南方及南北文学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庐陵文学是元代文学整体中的一部分。然而却具有较大的代表性,不仅体现着南方文坛的演变趋势,而且可以说体现了元代文学整体的一些特色。在考察和研究庐陵地方文学的时候,必然需将其置于元代文学的整体中,甚至在由宋入元,朝代变化,历史演进的过程中,在文学史动态演进中的定位下,来客观真实地反映该地文学的真实图景,并看到其与其他地域文学的关系,及其在整个元代文学生成中的意义。

庐陵地处江西,历来以文章称,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形成了一个地方文学传统,有了较长的历史,这几乎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扩大而至江西,江西地方的文风学风在全国都可说为盛,江西文学是元代南方文坛的重要代表,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南方文学又与北方文学一起,构成了元代文学的整体大观。庐陵地方传统的诗文也与北方新兴而大盛的戏曲相应而生,代表了元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和流脉。南与北、各民族、诗文与戏曲、抒情文学与叙事文学、雅与俗,这些其实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和渗透。其中就有了相互影响、交融、汇通,整体构成元代文学的大观。庐陵文学的意义不仅在于一个地方文学的成就,而更是一个时代、一个王朝、一个国家整体的文学的重要组成,对庐陵文学的研究的意义也更在于以地方文学来印证、管窥、透视元代文学的整体。在置于文学整体的历史和地域定位下,既获得对地域文学的具体细微的清理和认识,也是对整个元代文学的再认识,作为一种以微见著,以点及面的研究方法,其意义是较大的。

二、文化外围:元代大气混一之风对庐陵文学的影响

而在元代,由于社会因素,蒙古族入主,各少数民族由北而南,与汉族融合。然而整个民众的居住分布,还是呈现出少数民族在北,而汉人在南的地理分野。元代整个的社会形态影响而及于文学,就出现了元代文学的几个整体的大特色。比如,南北文学文风的分流、诗文雅文学与戏曲代表的俗文学的分流、少数民族性格风气社会习惯对于文风的影响以及元代一统的社会情况所促成的元人大气的文化性格,这种文化性格影响于文学而产生的元代文学在整体气象上普遍具有的大气浑融的风气。这是元代文学生成的社会历史背景,也是我们客观具体考察元代某一时段或者某一地域文学所必然进行的参考和参照。

在这种横向的社会整体的背景考察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元代庐陵文学必不可少地也具有了元代整体的朝代的文化性格,或者说就是其“元代”特性,“元代”特色。而这个富有社会时代标志性的特色,也与元代这个王朝整体的大气包容的文化性格是一致的,在元代文学整体中体现出一种“大气浑融”的气象。

大气是一种大气象,是大气向上的,具有阔大包容的特点,而混一则是一种包容兼取的气量,它们都是元王朝这个大一统王朝的文化特点。若要析其内涵,则可以说是包容、直接、不拘,这是少数民族的文化性格,也是元王朝的整体文化性格。这给历代以汉族儒家文化主导的道德礼节文化注入了十分新异的因子和鲜活的活力,成为元代文化的标志性特点。同时也是影响和标志有元一代文学文风的因素。

这不仅体现在元代中期虞集等人所代表的盛元文风上面,也体现在元代前、中、后期各时段,只是所表现出来的具体形态、具体风格偏向有所不同而已。当然,也不仅体现在一种文学样式文学风格上,而是体现在多种文学样式中,包括北方代表的戏曲。这种大气浑融的风格在不同的文学中都有表现,或者说不同样式的文学都受到元代文学整体的大气混一风格的影响和渗透,而表现为不同的文学特点。比如,庐陵文学的个性突出,其内在实质也是耿慨大气的表现。盛元馆阁文风的歌颂海宇混一,讲求舂容盛大,也是大气的表现。戏曲文学的直白抒情、世俗叙事,也是大气不拘的体现。元曲的俗语入曲,也是不拘束不畏俗的大气表现。总之,这种大气浑融在元代文学和文风上有多重体现,如语辞的俗化、直白,叙事的增加,文风的尚大,诗学的宗唐。甚至,元代文学中另一重要特点,理学的融入,也在某种意义上应和了元人大气混一的文化性格和文学风气。理学讲求心悟和义理,讲求境界的贯通融会,讲求一种整体的体悟,而融合儒释道三家。这种不拘一家,讲求整体,讲求心悟而非物理的文献考索,未尝不可以说也是元人大气为文和治学的一种表现。

三、思想内围:理学之于元代庐陵文学

当然,也不能忽视一个文学内在演变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趋向。关注到文学和学术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向,就不能不从纵向的历史视角去前后分析元代文学的生成的前后过程,这种先后的顺序,一种前后的生成,其实就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元代文学发生的某种原因和结果。除了承接宋、金文风、学风,开启明代文学风气之外,我们可以从更内在的思想和学术发展导向上求得元代文学生成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那就是宋代大兴而延及元代的理学。

南宋时朱熹及其弟子讲学东南,理学大盛,天下皆知理学。入元后理学仍然是影响士人的最重要的学术思想。当然,苏学在元代也被尊奉,然却不及理学影响之大。苏学应和了元代社会和文坛的大气豪放征候,而理学则从思想层面深刻地影响元代文人的为文和为学。

元代有诸多文人身兼理学家的身份,其思想和文学中都有着理学的痕迹。元代诗文,都受理学的影响。元代中期馆阁文臣所代表的盛元文风,讲求舂容盛大,其实就是理学精神的融会和影响。可以说,理学影响着元代的文人,也影响着元代的文学,特别是以诗文为主体的传统雅文学。理学作为元代文学大背景,也自然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庐陵文学的方方面面。刘将孙的文章中体现出很强的理学因素。他不仅直接表达他对程朱理学的尊崇,而且他的言论中,也体现了明确的理学精神,比如他将儒家的中庸思想和理学的心、悟结合。刘将孙的文章风格本身在学苏轼阔大豪放文风的同时,也体现出理学的自然融合、重心悟特色,已经靠近盛元舂容盛大的文风,只是还有刘将孙自己的才情和思想个性,这是区别于馆阁文人的地方。而苏轼作为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的文人的豪放洒脱,与刘将孙的具有地域个性的不同流俗,文人气度和文学风格的外在表现也有着某种程度的相似性,都主于一种豁达豪放阔大的情思境界。而刘将孙的文论和其中所表达的文学思想,则直接有着理学的痕迹。比如他讲求“以欧苏之发越,造伊洛之精微”,讲求诗学的悟入,对诗道的悟入,以心造神悟之境,讲求文人和文章的“气”,特别是“清气”。他自己欣赏雍容雅正的文风,回护科举儒家经义文章等等。在理学的融合心性影响下,刘将孙对于文学的接受和评论则整体表现出一种富有个性的通达态度。庐陵另一重要文人刘诜也受理学影响,追求“清”“和”的文风,讲求文人素养的“心”“理”结合。总之,理学本身的特点,使得文学也呈现出自然融合的大气象和大境界,又有着深入心悟的本于心灵尚真的特色,既有社会眼光和儒家苍生情怀,又有着幽约的个体心悟的情怀。

四、元代庐陵文学的整体发展和成就

元代庐陵文学起于由宋入元的著名词人和文学批评家刘辰翁。刘辰翁名气很大,入元后则隐居不仕,庐陵的文人士子多聚于其门下,庐陵后学也多受其影响。刘辰翁其人耿介富有个性,词作豪放,承辛弃疾词风而来。其文章则奇崛求新,力矫宋末颓靡文风。这使得入元后庐陵地方文学更加兴盛,文人间的联系更紧密,而最终形成一个在文章风格上颇具个性特色,并以文章名世的庐陵文派。比刘辰翁小,然也由宋入元的赵文,曾入文天祥幕参加抗元,在由宋入元的背景下,受到当时社会大征候的影响,情绪激昂,诗文富有个性,在元代文坛具有重要的地位。赵文的文章胜于诗,其诗歌成就不大,还留有较为生硬的模拟前人的痕迹,而其文章则颇造熟境。赵文富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在其诸篇序类文章中,提出“情性”论,称诗人为“畸人”,这些富有丰富价值,在某种程度上导引元代庐陵甚至元代诗坛文坛走向的文论,显露个性和锋芒一面的同时,也展露出他追求真性情和作为文人的性情之真。刘将孙是元代庐陵文学组成中最为重要的成员。作为享誉南方的爱国词人,一代名士刘辰翁之子,主要生活在元代的刘将孙,其在元代南方文坛的声名,自然也颇著。他与众多庐陵文人皆有交往,而庐陵许多后起的文人往往也受到他的推美和提携。而刘将孙自身的文学成就,也在庐陵众多文人中可称翘楚,这是他作为庐陵地方文人代表和士人圈子核心的基础。刘将孙诗文兼擅,而文章成就尤其显著。当时许多人,包括为官者、文士、普通大户,往往请其写题跋、碑志等,庐陵或者其他地方,比如南丰等,地方上修学筑祠,往往都请刘将孙为记。刘将孙的文章,呈现出大家气象。他的文章首先根底于儒家思想,有着浓厚的儒家情怀,包括天下苍生之念,文人的用世情怀,对孔孟往圣和四书五经等的尊崇,对欧阳守道、江万里、刘辰翁等大儒士在思想和学术上的继承。刘将孙也尊崇程朱理学,他的文章思想和为文笔法中不自觉地流露出理学的气象,这形成他文章中的一种融合、舂容、盛大、舒徐,讲求心悟和境界的特点。而在理学为主的儒家思想和情怀的影响之上,刘将孙的文章中还是呈现出庐陵文人和刘将孙自己作为才胜气胜的文章家的独特个性。这包括他的主于性情、求真尚实、博学多识,才情洋溢、兴感豪放。儒士的情怀,文人的才气个性,求真尚实的性情,使得刘将孙的文章整体出现一种大气象,在风格上接近苏轼等文章大家,名著一时。中期刘岳申则个性突出,发论惊人,表达观点直接,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受陆九渊心学影响。晚期刘诜诗文皆善,而诗胜于文。其文章较为质朴无大新意,而其诗歌则主于性情,宗法唐人,以才气和情辞胜,取得了较大成就,可以说是当时南方诗坛一位有着很高成就和地位的诗人。

古典文学作品的审美特征略述 篇11

关键词:古典文学作品;审美特征

从古典文学的整体来讲,古典文学的诗词解读主要可以从作者创作的背景、当时的场景的转换以及作者的心态历程和文学的观赏及历史的点评等方面进行赏析。同时在上述几方面的鉴赏过程中需要我们准确掌握对于文学作品的定位以及创作的意境领会,把握住作品表现的中心观点及思想,深刻体会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本文主要针对古典文学作品的创作历史及文化内容进行赏析及审美,探索关于古典文学审美的特征。

一、把握古典文学的创作背景

古典文学一直是我们最丰富的文化财富,并且在我国文学历史上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古典文学有多种类型,上有楚辞汉赋,下有唐诗宋词元曲,这些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古典文学之表达方式也不仅相同。在掌握他们的审美方式时,首先需要掌握的就是作者在进行创作时的历史背景。

以我国屈原楚辞代表作《离骚》为例,我们在鉴赏《离骚》审美特征时就需掌握当时的创作背景。屈原在楚怀王早年曾被信任,担任“左徒”之职,他“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待宾客,应对诸侯。”在屈原的努力下,楚国是当时盛极一时的大国。但因为屈原自身的性格以及当时朝庭上的奸臣上官大夫以及楚怀王的宠妃郑袖和秦国的使者张仪的挑唆,屈原渐渐失去了楚怀王的信任。公元前305年时,屈原在朝堂上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楚怀王并未接受屈原的意见且还因此冷落了他,楚国最后还是投入了秦国的怀抱,屈原被逐出郢都,从此屈原便过上了被流放的生活,而楚怀王也被秦国幽禁一生。晚年流放期间屈原创作了《离骚》。史记中记载,“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 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尤罹忧也。”;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的忧国忧民以及满腔的愤怒皆是因为楚国当时的社会背景产生。《离骚》就是屈原依据当时的楚国的黑暗政治以及自己的不公正待遇而抒发的一种政治性的抒情词。不掌握这一背景,我们就无法对《离骚》进行准确的审美赏析,也无法理解屈原“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而“不淈其泥扬其波”的这一以身殉国的伟大而高洁的行为!因而只有充分掌握了作品所处的历史背景及作者在进行创作时的情感表达,才能很好地进行审美形式的赏析。

二、理解古典文学的思想内容

对于古典文学的赏析以及审美形式的探索还应注重对于古典文学内容的掌握。我国古典文学具有丰富的形式,前面提到楚辞,在后期也兴起了唐诗宋词元曲等其他形式。下面我们就通过唐诗进行分析,掌握其审美特征。

唐诗于我们并不陌生,它是我国古典文学上的瑰宝,是中华文化中重要的一笔,在唐朝兴起了诸如李白、杜牧、高适、杜甫、韩愈、刘禹锡等这些杰出的唐代诗人。在审美特征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掌握古典文学中作品的内容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及中心思想。

例如大家熟知的杜甫《春望》一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依据本诗字面的内容可知当时国家面临支离破碎,不变的只有山河美景;春天来了,人烟稀少城里草木茂密。作者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常年的连绵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信得上黄金万两。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通过在对这一诗歌内容理解的基础上我们才能顺利的把握住作者痛心于百姓的生活疾苦,痛恨战争,愤懑而内心感慨万千的“感”与“恨”的诗歌意境及中心思想内涵。只有我们在掌握了文章的内容之后才可以顺利的进行文学审美特征的赏析及学习。这样不仅有利于我们掌握文学的审美特征,还可以增加我们对于古典文学知识的了解及涵养的形成。

三、结束语

古典文学一直是我国文化上的瑰宝,也是我国的长久的历史发展的见证,更是文化史上不可磨灭的重要部分,是一个国家民族强大与发展的见证者。对于古典文学的赏析以及古典文学的审美特征的掌握,一定要牢牢掌握住在了解文学内容的基础上文章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以及作者在创作时的历史背景,,只有真正的掌握住这些才能很好的进行文学古典的审美特征的分析。

参考文献:

[1]韩伟.20世纪中国美学“意象”理论的发展谱系及理论构建[J].文艺理论研究,2014,01:204-214.

[2]张江.当代西方文论若干问题辨识——兼及中国文论重建[J].中国社会科学,2014,05:4-37+204.

体育文学的价值及其新特征 篇12

(一) 体育文学的属性

中国的体育文学比较独特, 具有自己传统性、历史性、社会化、生活化的文学特性。早期的体育文学主要是神话故事类型, 后来分别出现了诗词、戏曲、小说、文学报告、影视作品等。文学艺术与体育运动本来是属于不相关的两个学科领域, 文学艺术主要是呈现体育活动的内容与精神, 体育运动则是展示人类活动的重要途径, 两者虽然有很多相似之处, 也有一些差异, 但都是源于生活中一些行为、语言、心理等活动。它们具有同构性, 都是人类的生存活动、精神世界与生存表达。“体育文学”以文学艺术的表达作为载体, 以体育运动的内容作为表现对象。

(二) 体育与文学的价值及关系

体育文学的价值取向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精髓, 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是多方位、多层次的, 更是弘扬构建和谐社会道德基础的重要手段。体育同时具备了物质与精神的东西, 而文学则更偏重于精神层面。体育与文学的关系是密切联系, 互相影响的, 且具有很多相似之处。 (1) 历史起源相似。都是起源于“生产劳动”。 (2) 功能与价值相似。社会功能、文化传播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促进和满足人类身心发展和交流需要功能。 (3) 产生的最终效果相似。体育与文学都是社会生活、政治、经济、教育等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 其产物都是通过物质与精神的东西作用于其他事物或是人类。 (4) 哲学基础相似。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之一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看, 体育与文学的价值都体现在通过物质的、精神的东西促进人类的意识、知识、智慧、技能、意志、勇气等的发展和提升。

二、中国体育文学新进展及新特征

(一) 体育文学研究的进展

中国的体育文学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传统文化继承与传承、现代体育精神的渗透与升华, 不断创新, 出现了新的发展势头, 得到了全新的、全面的、深刻的发展。目前, 国内关于体育文学的专门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体育文学已经超出了单纯的艺术或是体育的概念, 发展成为一种综合性的、多层面的交叉学科, 需要从专业的角度, 从不同视角来研究和分析体育与文学的关系, 重新认识体育文学的热点问题, 重新构建体育文学的科学体系, 进而推动未来体育运动和文学艺术的交叉与融合, 更好地为人类与社会服务。

(二) 体育文学发展的新特征

上世纪90年代以前, 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体育类刊物《新体育》《体育春秋》《体育博览》《体育之春》等刊登的体育文学作品仅百余篇。进入21世纪以来, 除了体育类的期刊杂志, 各类报刊、杂志、媒体等都广泛出现了体育文学作品的身影。其题材多学科交叉, 载体多元化, 创作团队多元化, 创作内容新颖, 体育文学功能发生转变传播方式大众化与人性化, 体育文学研究随之出现。体育报告文学和体育网络文学作品成了当下比较广泛流传的体育文学作品形式。体育文学不是单纯的学科, 已上升为文化的层面。现代的体育文学作品已经不光是纸质的文字形式, 体育影视作品的繁荣, 也推动了体育文学的不断创新。从其他一些形式, 例如体育吉祥物、体育雕塑、体育陶瓷艺术等中也都能看到很多体育文学的影子。

体育网络文学作品成了当下比较广泛流传的体育文学作品形式。因特网的发展成为市场运作的基本枢纽, 使得社会文化消费快速增长, 同时也加快了网络传播媒体的发展。据相关调查发现, 无线电广播从问世到拥有超过5000万听众, 全世界因特网使用者已高达10亿之多, 国内网民人数更是超过1亿人。美国网络新闻学创始人丹·吉尔默说过:“我们正在开启一个新闻业的黄金时代, 这也为体育网络文学的发展前景提供了动力。网易体育、南方体育、TOM体育、球迷一家等体育网络文学网站的出现, 更使体育网络文学作品的语言越来越诙谐幽默、粗放草率、自由挥洒。

摘要:“体育文学”自从诞生之日起, 就体现了人类身体运动与文学艺术互动发展的主题。体育运动与文学艺术的结合诞生了一种新的文学表达形式“体育文学”。体育文学悄无声息地伴随着我国古代文学和奥利匹克体育精神的产生并逐渐发展壮大起来。体育运动成为文学创作的又一重要题材、内容和精神, 文学则成为宣传体育精神的最强有力的媒介之一, 能够将体育运动的瞬间辉煌记录转载, 转变为永恒的精神与物质之美, 不仅能抒发出自由体育运动激发的情感, 而且能揭示体育与社会更深刻更复杂的联系。体育文学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体育运动与文学艺术有机融合在一起, 在文学艺术的平台上书写和展示了体育运动的价值及体育精神。

关键词:体育文学,价值,新特征

参考文献

[1]路铁民.中国体育文学特征与现状分析[J].时代文学, 2010 (05) :141.

[2]徐彬.新时期体育文学的新趋势[J].时代文学, 2011 (09) :109-110.

[3]严秀兰.奥林匹克文化对中国体育文学的影响[J].芒种, 2012 (23) .

上一篇:课程目标下小学科学下一篇:自动焊焊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