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和文学审美特征的比较

2024-08-19

音乐和文学审美特征的比较(通用6篇)

音乐和文学审美特征的比较 篇1

音乐和文学审美特征的比较

音乐和文学的特征,各有各的不同,各有各的长处,在不同的情况下选择适宜的方法才是正确之道。

音乐是以人的声音或乐器的声音为材料,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的流动中创造审美情境的表现艺术。音乐艺术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够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产生强烈的共鸣,有感化人心的力量。音乐艺术对人的意义不只是给人们精神生活提供的享受,而且还直接参与改造人的审美结构,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激活人的审美自觉。音乐艺术具有与其他艺术不同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征。探讨音乐艺术的音乐形象及其审美特征,不仅对丰富音乐艺术的美学内涵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对实施音乐艺术的审美教育具有实践价值。

一、音乐反映现实的特殊性,音乐通过声音塑造音乐形象,来表现一定的情感,反映一定的现实生活,是音乐艺术显著的审美特征之一。

二、音乐是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音乐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上的流动来创造艺术形象,传达思想感情,表现生活感受的一种表现性时间艺术。

三、音乐长于抒情,在所有的艺术中,音乐能够最直接和最强烈地抒发人的情感和情绪,无需通过其他任何中间环节,直接感动听众的心灵。

四、音乐艺术与其它艺术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音乐总是倾向于同其它各类艺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这种情况在其它艺术中,没有达到像音乐艺术所达到的那样高的程度。

文学的审美特征: 哲理性,它是文学象征意象的本质特征。作为“表意之象”,即表达某种哲理和观念。在文学上,是使用形象来表达文学艺术作品。象征性,它是文学象征意象的基本表现手段。认为对于一种外在事物,不能以它的表面现象来看,应该以它所暗示出来的另一面来分析。荒诞性,它是文学象征意象的形象特征。它有两种意思,第一种是指形象、形态上的荒诞性;另一种指生活情理上的荒诞性。求解性,它是文学象征意象的审美特征。读者通过思考和求解,希望能够了解对作品意象所附载的意义或哲理,类似于猜谜

10版2

肖硕

100300125

音乐和文学审美特征的比较 篇2

一、抑扬顿挫、节奏铿锵的诗词形式与独特的韵律。

中国是个公认的诗的国度。从《诗经》开始, 中国诗人代代辈出, 诗歌创作成就实为壮观, 当然也包括晚唐兴起的词。中国的古典文学, 本来就有特定的格式以及固定的平仄, 因此, 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诗词自然表现出一种整齐而严谨, 铿锵且具有音韵之美。其实只要从唐诗及宋词中拿出那么一两首来, 你就都能发现其中所蕴含的美乐。譬如以“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这四种押韵的方式为基础的近体诗, 是中国文学样式中特别的形式。而这种文学样式, 从形式讲, 它有明显的抑扬的腔调和铿锵的音韵, 是中国诗歌史上独有的。因此, 这种独特的音韵美, 显得十分婉转耐听, 当然就更便于抒情了。在诗歌的黄金时代——唐朝, 不同的诗人呈现出了不同的诗歌风格, 描绘出了一幅幅大唐帝国社会现实的图画。唐初, 俊爽风格的陈子昂高举旗帜, 提倡“骨气端翔, 音情顿挫, 光英朗练”;盛唐的王维、孟浩然却创造出了一种静逸明秀的诗歌境界;王昌龄、崔颢则创造了一种刚劲爽健的诗歌风格;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创造了一种奇丽悲壮的美;中唐时期的诗人们则创造了一种冲淡平和的美;韩愈、孟郊创造了一种新奇险怪的美;白居易、元稹创造了写实尚俗的美;李商隐的风格则感伤凄艳。唐代是个英才辈出的时代, 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李白以其洒脱的人格, 浪漫主义诗歌风格的运用, 创造出自然、清新、俊逸的盛唐之美。杜甫则因其悲天悯人的儒者情怀, 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锤炼, 创造了令后人叹为观止的沉郁顿挫之美。

在中国文学中, 除了诗歌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以外, 同样因为音韵的要求而有了独特魅力的文学样式, 还有骈文、赋、词、对联等等。汉代有汉赋, 汉赋的特点能表现大汉帝国大一统的思想。当然也有“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的《史记》。宋代把词推向了辉煌, 把词这种文学形式的美表现到了极至。元明清的戏曲、小说, 同样也是满口余香、韵味悠长。

中国文学以抒情为主, 叙事方面不如抒情, 这与中国传统的文学形式——诗有着很大的关系。翻开中国古代文学史, 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可看出, 抒情诗占的比例很大, 叙事诗的比重很小。抒情诗比比皆是, 而最着名的叙事诗却只有《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两首。难怪中国人喜欢抒情, 这和中国的文学特质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文学就沿着抒情言志的道路, 走出了自己的独特之美, 并将一直走下去。《左传》中“赋诗言志”的意思, “志”更多的是个人的思想、志向、抱负等。后世许多诗论者如唐代孔颖达、白居易, 清代的叶燮、王夫之, 都坚持了这一种说法。这是对“诗言志”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在中国诗歌批评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位置, 也可以说是对中国古代诗歌艺术规律的总结性贡献, “诗缘情”的艺术特征在中国戏曲方面表现较多。比如在王实甫的《西厢记》、汤显祖的《牡丹亭》中, 基本就是抒情诗的联缀, 抒情的唱段很多, 也很美。不是有“诗剧”之称嘛!而在其他的舞台效果方面, 则充分运用了古代文学中我们提到的写意的特点, 时间和空间的处理是要灵活得当, 所谓“三五步, 行经千里;两对面, 如隔重山”、“四个龙套, 千军万马;几下更锣, 长夜即逝”等。很显然, 这些诗意的抒情句子是文学中强调审美的一种模式, 当然也是我们国家独有的文学之美。

二、审美上, 追求“神韵”“意境”等独特的审美风尚。

艺术风格在中国文学的样式是及其多样的, 而且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审美追求。中国古代文学中体现出来的审美可以说是一种中和美, 是一种含蓄美。这种美包含着三个方面即:“韵”、“味”、“气”。比如, 《邺》《庸》《卫》:“美哉!渊乎!”《齐》:“美哉!泱泱乎, 大风也哉!”《豳》:“美哉!荡乎!乐而不淫。”我们从“泱泱乎”、“渊乎”、“广哉”、“荡乎”词语中可看出我国的先民们推崇崇高博大的美。这种美从先民初期开始一直影响了数千年的中国文学。所谓“中和”, 即“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所以中国古代文学更多的是追求一种含蓄蕴籍的美。如《诗经·关雎》中所表现得那种中和和谐之美一样, “韵”、“味”、“气”就一起构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审美特征。“韵”, 原指音乐诗歌的音调, 后来干脆用到诗歌中, 使诗歌音调和谐, 富有节奏, 并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说文解字》中的“韵”更多指音乐。到了魏晋时期, “韵”逐渐成为品评人物的一个标准。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绘画六法, 第一点就是“气韵生动”, 主要是把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能够在画中要表现出来。那么“韵”就又被拿来品评画。到了晚唐时期, 文学家们就又开始用“韵”来评价文学。清代王士祯提倡“神韵”, 这样王士祯的提倡加上一些人的会意, 自然把“韵”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扩大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以至于影响了诗坛近百年之久。我们说“韵”在文学中的作用是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的, 包括现代的人们。

曹丕说:“文以气为主”, 庄子说:“通天下一气耳” (《庄子·知北游》) 。刘勰《文心雕龙·体性》中说:“气以实志, 志以定言。吐纳英华, 莫非情性。”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提倡了“骨气端翔, 音情顿挫, 光英朗练, 有金石声。”这可以说是一种风格论的认识。方东树的说法是对一种创作论的认识。皎然在《诗式》中说:“诗有四不:气高而不怒, 怒则失于风流;……诗有四深:气象氤氲, 由深于体势;……”这可以是一种鉴赏论的对“气”的认识。

我们祖先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当然在创造的过程中, 他们探索性地借助于“气”、“意”、“境”、“中和”“韵味”等等的审美范畴, 创造出了许许多多的文学作品。这在中国都是独具特色的, 正是有了这些独具的审美范畴, 才使我国文学在世界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 使我国文学独具特殊的地位和独有的魅力。以上可看到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特征。

摘要:中国古代文学在世界文学长廊中是独具特色的, 具有明显的审美特征。这里从中国古代文学对抒情性的重视, 及表现在文学中的“韵”、“味”、“气”等三方面, 试析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古代文学,审美特征

参考文献

[1].张正熊, 西方文论,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9。

[2].夏昭炎, 中国文化概论, 南方出版社, 1999, 10。

古典文学作品的审美特征略述 篇3

关键词:古典文学作品;审美特征

从古典文学的整体来讲,古典文学的诗词解读主要可以从作者创作的背景、当时的场景的转换以及作者的心态历程和文学的观赏及历史的点评等方面进行赏析。同时在上述几方面的鉴赏过程中需要我们准确掌握对于文学作品的定位以及创作的意境领会,把握住作品表现的中心观点及思想,深刻体会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本文主要针对古典文学作品的创作历史及文化内容进行赏析及审美,探索关于古典文学审美的特征。

一、把握古典文学的创作背景

古典文学一直是我们最丰富的文化财富,并且在我国文学历史上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古典文学有多种类型,上有楚辞汉赋,下有唐诗宋词元曲,这些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古典文学之表达方式也不仅相同。在掌握他们的审美方式时,首先需要掌握的就是作者在进行创作时的历史背景。

以我国屈原楚辞代表作《离骚》为例,我们在鉴赏《离骚》审美特征时就需掌握当时的创作背景。屈原在楚怀王早年曾被信任,担任“左徒”之职,他“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待宾客,应对诸侯。”在屈原的努力下,楚国是当时盛极一时的大国。但因为屈原自身的性格以及当时朝庭上的奸臣上官大夫以及楚怀王的宠妃郑袖和秦国的使者张仪的挑唆,屈原渐渐失去了楚怀王的信任。公元前305年时,屈原在朝堂上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楚怀王并未接受屈原的意见且还因此冷落了他,楚国最后还是投入了秦国的怀抱,屈原被逐出郢都,从此屈原便过上了被流放的生活,而楚怀王也被秦国幽禁一生。晚年流放期间屈原创作了《离骚》。史记中记载,“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 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尤罹忧也。”;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的忧国忧民以及满腔的愤怒皆是因为楚国当时的社会背景产生。《离骚》就是屈原依据当时的楚国的黑暗政治以及自己的不公正待遇而抒发的一种政治性的抒情词。不掌握这一背景,我们就无法对《离骚》进行准确的审美赏析,也无法理解屈原“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而“不淈其泥扬其波”的这一以身殉国的伟大而高洁的行为!因而只有充分掌握了作品所处的历史背景及作者在进行创作时的情感表达,才能很好地进行审美形式的赏析。

二、理解古典文学的思想内容

对于古典文学的赏析以及审美形式的探索还应注重对于古典文学内容的掌握。我国古典文学具有丰富的形式,前面提到楚辞,在后期也兴起了唐诗宋词元曲等其他形式。下面我们就通过唐诗进行分析,掌握其审美特征。

唐诗于我们并不陌生,它是我国古典文学上的瑰宝,是中华文化中重要的一笔,在唐朝兴起了诸如李白、杜牧、高适、杜甫、韩愈、刘禹锡等这些杰出的唐代诗人。在审美特征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掌握古典文学中作品的内容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及中心思想。

例如大家熟知的杜甫《春望》一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依据本诗字面的内容可知当时国家面临支离破碎,不变的只有山河美景;春天来了,人烟稀少城里草木茂密。作者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常年的连绵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信得上黄金万两。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通过在对这一诗歌内容理解的基础上我们才能顺利的把握住作者痛心于百姓的生活疾苦,痛恨战争,愤懑而内心感慨万千的“感”与“恨”的诗歌意境及中心思想内涵。只有我们在掌握了文章的内容之后才可以顺利的进行文学审美特征的赏析及学习。这样不仅有利于我们掌握文学的审美特征,还可以增加我们对于古典文学知识的了解及涵养的形成。

三、结束语

古典文学一直是我国文化上的瑰宝,也是我国的长久的历史发展的见证,更是文化史上不可磨灭的重要部分,是一个国家民族强大与发展的见证者。对于古典文学的赏析以及古典文学的审美特征的掌握,一定要牢牢掌握住在了解文学内容的基础上文章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以及作者在创作时的历史背景,,只有真正的掌握住这些才能很好的进行文学古典的审美特征的分析。

参考文献:

[1]韩伟.20世纪中国美学“意象”理论的发展谱系及理论构建[J].文艺理论研究,2014,01:204-214.

[2]张江.当代西方文论若干问题辨识——兼及中国文论重建[J].中国社会科学,2014,05:4-37+204.

音乐和文学审美特征的比较 篇4

一、内指性

内指性,是文学语言的无需外在验证而内在自足的特性。‚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上耶!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情理的合理性, 侧重于对文本语境所激起的读者的心理感受、情感体验的真实性的考察, 它是对事理的合理性的一种超越。无论在叙事作品还是在抒情作品中, 我们都可以看到许多不合事理的艺术表现, 而它们在作品中却以相当合理的姿态活跃着, 这其中的奥妙就在于情理的合理性。清代叶燮曾举杜甫诗中不合12事理之句如‚碧瓦初寒外‛、‚月傍九霄多‛等为例, 细加分析解说, 并以‚幽渺以为理, 想象以为事, 惝恍以为情‛作为理论总结,成为对诗歌创作中情理的合理性的经典性阐释。

二、音乐性

音乐性,是指文学语言组织富于音乐效果的特性。也就是说,作家在组织文学语言时,不仅要追求表‚意‛,而且要追求表‚音‛,甚至有时还会为着表音而重组语言,或者完全让表意服从于表音。

我国诗歌素来是讲究声韵的。韵脚的相谐,一则可使前后呼应,在五音繁会中取得调节的效果;二则表示情感的起伏变化,使得疾徐中节;三则利用收音相同,易于记忆,并引起联想。萧梁刘勰对声韵的作用早就有了精辟的阐明。他说:‚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文心雕龙》卷七《声律》第三十三)‚异音相从‛属于句子中间的字调安排问题,必须四声更替使用,才能取得和谐。这是因为‚声有飞沉,响有双叠,双声隔字而每舛,叠韵杂句而必暌,沉则响发而断,飞则声飏不还,并辘轳交往,逆鳞相比。‛(同上)把每个不同字调安排得当,就可做到‚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龙榆生先生讲义)

邱峻先生辑‚对山歌‛(客家话):

“碧瓦初寒外”,老子庙是用碧琉璃瓦盖的,这点当时人都看到;时令正是初冬,这点当时人都感到;但“碧瓦初寒外”是诗人独特的感受。诗人感到碧瓦在初寒以外,其实碧瓦不会感到寒暖,这是诗人的感觉。诗人看到老子庙的壮丽,所谓“山河扶绣户,日月近雕梁”,在初寒中给人以温暖之感,所以说它在初寒外,写出诗人对壮丽建筑的赞美。2 “月傍九霄多”,九霄指天上极高处,古人把皇宫比做天上,这里带有消极的封建尊君思想。诗人当夜在宫里值宿,用九霄来比宫殿,说在宫里显得月亮的光明特别多一些,正反映了那种消极思想。女唱:

男答:

一日唔见涯心肝,闲来么事想心肝,唔见心肝心不安。

紧想心肝紧不安。

唔见心肝心肝脱,我想心肝心肝想,一见心肝脱心肝。

正是心肝想心肝。

刘达九先生记四川‚对山歌‛,是两个牧童在赛唱:

唱: 答: 你的山歌没得我的山歌多,你的山歌没得我的山歌多,我的山歌几箩篼。我的山歌牛毛多。箩篼底下几个洞,唱了三年三个月,唱得没得漏的多。还没有唱完牛耳朵。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稼轩长短句•遣兴》

三、陌生化

陌生化指文学语言组织的新奇或反常特性。

什克洛夫斯基:陌生化是与‚自动化‛相对立的。‚陌生化‛就是力求运用新鲜的或奇异的语言,去破除这种自动化语言的壁垒,给读者带来新奇的感受。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附:语言‚陌生化‛的主要类型 1.名词并臵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诗句由名词组成,写早行情景,历历在目,脍炙人口。2.主谓反常搭配

①潮湿的鸟声还沾在睫毛/黑夜的血腥已哽在喉咙(莲子)②晨钟云外湿3(杜甫《夑州雨湿不得上岸》)例①‚鸟声‛(主语)与‚沾在睫毛‛(谓语)反常搭配。例②‚晨钟‛与‚湿‛反常搭配。

③蛙声在故乡的田野里/长势良好(黎云智《蛙声》)④夏也荷过了/秋也蝉过了/今日适逢小雪(洛夫)例③说‚蛙声‛(主语)‚长势良好‛(谓语),主谓反常搭配,展现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意境,清新宜人,耐人寻味。例④诗人别出心裁,‚夏‛与‚荷‛、‚秋‛与‚蝉‛反常搭配,既点时间推移,又蕴含着‚夏荷‛与‚秋蝉‛之形象。

⑤得得的马蹄声又仿佛一路轻的撒到山上去了。(吴伯箫《山屋》)

“晨钟云外湿”,那时船泊夔州城外,因天雨不能上岸,所以只能在船里听到晨钟。夔州地势高,寺又在山上,所以说钟声从云外传来。从云外传来的钟声要通过云和雨才传到船里,所以说钟声要被沾湿。说钟声被沾湿这是一般人所想象不到的,这样写,正显出诗人感到雨的又多又密,所以上句说“江鸣夜雨悬”。⑥可惜的是这张脸填错了性别,竟然长在男子汉马而立的身上,使一个三十七岁,非常干练的办事员,却有着一张不那么令人放心的娃娃脸!(陆文夫《围墙》)例⑤和例⑥分别出自散文或小说,例⑤用‚撒‛形容马蹄声,突出了马蹄声细脆轻快的特点。例⑥说‚这张脸填错了性别‛,颇有意趣,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⑦罗汉大爷的双耳底根上,只流了几滴血,大爷双耳一去,整个头部都变得非常简洁。(莫言《红高粱》)

‚简洁‛通常形容语言,莫言创造性地用‚简洁‛来形容头部,新奇、贴切,令人叫绝。

3.动宾反常搭配

①我是你河边破旧的老水车,/千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②梦想,好像一张有奖有息的奖券,买了至少也不会赔本。你可以向梦想的银行透支快乐。(姜丰《痴人说梦》)

例①‚纺‛与‚疲惫的歌‛动宾反常搭配,例②‚透支‛(动)与‚快乐‛(宾)反常搭配,都显得新颖别致。4.附加成分与中心语反常搭配

①窗外/被秋风吹得很瘦很瘦的虫鸣/戚戚地咬着我的心(王一飞)

②黄昏/绕过风景中的池畔/荷塘里浮动的/是朵朵鲜绿的诗词(王媺《等待》)③根须扎进《诗经》/伸出一枝枝唐诗/一叶叶宋词/柔风的唇 轻吟/押声声 柳韵依依(伊德超《折柳》)

例①用‚很瘦很瘦‛修饰‚虫鸣‛,富有质感。例②用‚朵朵‛和‚鲜绿‛修饰‚诗词‛,与前面的‚池畔‛‚荷塘‛协调一致,扩大了诗词的容量,开拓了诗的意境。例③不以常见的‚首‛、‚阙‛而以‚枝枝‛‚叶叶‛来量化‚唐诗‛‚宋词‛,使之与‚柳‛浑然一体,自然推出后面的‚柳韵依依‛。5.词语交互错位

①云飘在水中/帆飞在天上(冰夫《莲塘月》)

②文人放下锄头/农人放下眼镜(陈黎《在一个被地震所惊吓的城市》)例①本应为‚帆飘在水中/云飞在天上‛,‚云‛与‚帆‛交互错位,逼真地表现了水天一色的壮阔意境。例②‚文人‛与‚农人‛交互错位,形象地表达了‚被连续地震所惊吓‛后的人们手忙脚乱的情状。

钱钟书:

1.‚这位作家是个天才,所以他多产;他又有艺术良心,所以他难产。‛; 2.‚那些男学生看得心头起火。口角流水,背着鲍小姐说笑个不了。有人叫她‘熟食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

3.‚据说‘女朋友’就是‘情人’的学名,说起来庄严些,正像‘玫瑰花’在生物学上叫‘蔷薇科木本复叶植物’,或者‘休妻’的法律术语是‘协议离婚’……‛

艾略特的《窗前晨景》:

地下室餐厅里早点盘子咯咯响,顺着人们走过的街道两旁,我感到女佣们潮湿的灵魂 在大门口绝望地发芽。

一阵黄色的雾向我掷来 街后面人们的歪脸,从穿着溅满污泥的裙子的过路人那里 撕下来一个空洞的微笑,它在空中飘荡,朝屋顶那条水平线消失了。

这首仅有九行的自由体小诗表达了一个天主教徒对现代城市的卑微猥琐不胜轻蔑的思想,但诗人并没有直说,而是完全通过陌生的意象来暗示,如‚潮湿的灵魂/在大门口绝望地发芽。‛‚歪脸‛,‚空洞的微笑‛,‚溅满污泥的裙子‛等。诗人看不起现代城市里丧失了宗教信仰的俗人们的心灵空虚,就借女佣,说她们‚潮湿的灵魂/在大门口绝望地发芽。‛内在的心灵都潮湿了,发霉了,外在的肉体也就不消说了。诗人通过这种陌生而荒诞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理想情绪,使思想找到了它的‚客观对应物‛,情绪也找到了它的‚对等物‛。

我们新鲜,我们净朗,我们华美,我们芬芳,一切的一,芬芳。一的一切,芬芳。

芬芳便是你,芬芳便是我。芬芳便是他,芬芳便是火。火便是你。火便是我。火便是他。火便是火。

──郭沫若《凤凰涅磐》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必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我怕的有理。

──鲁迅《狂人日记》

‚鬼才‛之称的诗人李贺,就善于运用此类手法进行创作。他的许多诗句,拒绝习惯化、简单化,比喻使用得比较怪异,实则就是要呈现一种‚陌生化‛。如下面这些诗句,完全不同于前人:‚秋坟鬼唱鲍家诗‛、‚鬼雨洒空草‛、‚毒蛇浓凝洞堂湿,江鱼不食含沙立。欲剪湘中一尺天,莫道吴娥吴刀涩‛、‚荒沟古水光如刀,庭南拱柳生蛴螬‛、‚百年老枭成木魅,笑声碧火巢中起‛、‚夜天如玉砌‛。

李亚伟《中文系》 ‚语不惊人死不休‛(老杜多病句)4

四、本色化

4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今译] 我的僻性是特别喜欢写诗琢句,如果写不出惊人之语,那就至死也不肯罢休。本色化,是文学语言组织的与人的本来面目相符的特性(如身份、性格或面貌等)。

刘克庄(宋)《后村诗话》:‚韩、柳齐名,然柳乃本色诗人。自渊明没,雅道几熄,当一世竟作唐诗之时,独为古体以矫之。‛(柳宗元多以古体诗直接吟咏自己的真情实感)

张德瀛(清)《词徵》:‚耆卿(柳永)词多本色语,所谓有井水处,能歌柳词,时人为之语曰‘晓风残月柳三变’,又曰‘露风倒影柳屯田’,非虚誉也。‛

sǒu胡应麟(明)《诗薮》:称赞《垓下歌》表现了本色:‚项王不喜读书,而《垓下》一歌,语绝悲壮,‘虞兮’自是本色。‛《垓下》的语言正恰如其分地传达出文墨不多的项羽的英雄本色。

本色化语言在表现人的本来面目方面尤其具有优势。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元好问:‚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两种类型:描述语;对话。第一种类型—本色化描述语。文本中叙述人或抒情人所使用的描述性语言极符合被刻画的人物的独特身份和性格及其所在环境。

第二种类型—本色化对话。人物所说的话与说话人的身份和性格极相符的特性,由于如此,这样的对话仿佛成为人物自身的本色语言。

五、间接性—形象的间接性(武大89版P81;曹廷华P16)

六、蕴藉性—思想的深刻性

七、生动性

八、整体性

九、流畅性

……

影视音乐新审美特征分析论文 篇5

影视艺术与音乐艺术的结合,使影视艺术获得了新的发展,影视音乐也形成了自身的新审美特征,如听觉的感知性、音画的融合性、视觉的延展性、形态的间断性、内容的指定性、情节的叙事性、情绪的感染性等。其中,听觉的感知性是指受众能够通过听觉对影视音乐的原声进行感知,认知作品的主题。对此,作者以《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主题曲《琵琶语》进行说明,认为琵琶语的意境和电影内容紧密衔接,在忧伤的旋律中解读了一个女人的故事。音画的融合性是指影视音乐必须要和画面结合起来,才能够完整呈现剧情,音乐需要表现影视剧的内容。作者以《红楼梦》主题曲为例,分析了作曲家对“满腔惆怅,无限感慨”的美学追求。视觉的延展性是指影视音乐在调动观众的`听觉和视觉上具有重要作用,听觉可以产生视觉的通感,在通感中允许受众感受到或者“看到”更多的视觉性信息,增强影视作品的魅力。形态的间断性是指影视作品在画面语言上遵循蒙太奇的手法,具有间断性,由此也使得配合影视剧内容的音乐呈现出一定的间断性特征。内容的指定性是指影视音乐表达的内容需要受到规定的影视剧情节和画面的制约,因而具有指定性特征。情节的叙事性是指影视音乐可以参与到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对故事情节起到推动作用。情绪的感染性是指影视音乐通过调动受众情绪来实现以情动人的目的。

影视音乐作品分析

在具体的实践层面,作者对大量优秀的影视音乐作品进行了分析,如早期电影《马路天使》以及国外著名电影《魂断蓝桥》《辛德勒名单》《与狼共舞》《海上钢琴师》等。同时,作者还分析了电视剧中的音乐作品,如中国电视剧的巅峰之作《红楼梦》《大宅门》等。在电影音乐方面,以《海上钢琴师》为例,作者通过对影片详细背景资料的呈现,让读者对影片背后的故事有了深入的了解。此外,作者还对导演进行了介绍,从该片导演的生活经历和创作经历入手,分析其创作理念及创作风格的形成。作者还介绍了该片中作曲家的详细信息,分析了其为电影配乐作曲的创作历程以及创作风格形成的过程。在此基础上,作者分析了该影片的大体剧情,并有针对性地对该片中的配乐进行了细致分析。作者将该片中音乐的呈现分为序奏、童年、相识、回忆、录音、尾声几个部分,并配有音乐的简谱,便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进入到由剧情引发的情感共鸣中,以音乐的形式为读者呈现出影片的内容,这不仅使作者的分析有的放矢,也能使读者有直观的体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该书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入手,以影视音乐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影视艺术与音乐艺术的结合以及影视音乐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影视艺术的分类、特征、作用和功能以及其存有的独特审美特征和审美方式。为了具体展示影视音乐的艺术魅力,作者通过分析国内外经典影片的方式为读者提供具体的分析对象,为阐明影视艺术与音乐艺术之间的融合和互动提供了直观、丰富的案例。因而,该书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有利于推动当前中国影视音乐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为影视音乐的创新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现实指导。

音乐和文学审美特征的比较 篇6

一、音乐欣赏中的理性认知

在音乐欣赏中理性认知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加深对音乐曲目的理解。此种理性认知在对音乐艺术表现形式的感知中就有很好展现,不过,它更多地是表现在对音乐曲目的思想文化内涵与影响等方面的认可上。音乐欣赏过程中,因为音乐曲目的体裁和种类的不一样,理性认知的表现形式也是不一样的。在声乐曲目中,音乐旋律和歌词同时来表达形象内容的,因为歌词可以确切、具体展现音乐作品的主要内容,所以,欣赏音乐曲目时的理性认知就表现得很明显。可是,欣赏音乐曲目的时候,理性认知不仅仅是展现在歌词方面,音乐曲目是歌词和音乐旋律紧密结合的音乐艺术,两者紧密地融合在一起,音乐赏析者唯有把词和曲融合起来欣赏,才能形成最终审美评价。此种理性认知,并不展现在音乐欣赏者对音乐曲目做出的那种非具体的结论上,反而是展现在将此种理性认知切实融入到对音乐曲目的音响体会、情感感受与联想之中,让以上心理因素在理性认知的引领下,达到更高层次。

很多优秀作曲家其音乐作品显示,音乐不但是运用声音抒发情感的艺术,并且还可以透过情感的抒发与音乐艺术形象的不断发展来展现哲理思想。贝多芬的杰出的交响曲就是这种富有哲理性的音乐作品的代表。他的《第三(英雄)交响曲》表达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在他胸中所燃起的革命和希望之火,并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的逻辑发展,深刻地揭示出在与“命运”的殊死搏斗中,个人的奋斗只有与人民群众的洪流汇合在一起才能争得胜利的哲理思想。正是由于贝多芬在他的一些重要作品中表现了他对时代和生活深刻而富于哲理性的思考,他才提出了“应该要求人们用理性来倾听我们”的观点。可以认为,贝多芬的话不仅为对他自己的作品的欣赏,而且也为整个音乐欣赏中的理性思维的运用作了雄辩的论证。

二、音乐欣赏中的审美评价

在音乐欣赏过程中的理性认知的第二个功用是作审美的评价。尽管音乐欣赏和以逻辑思维为根本的音乐评论不一样,不过在音乐欣赏此心理活动之中,因为理性认知的功用,常常伴随着对音乐曲目的审美评价。音乐欣赏和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不一样,欣赏者在音乐曲目中体会的不一定全部是真实生活,而是音乐创作者大脑中的反映,更是他们对实际生活的个人评价与艺术展现。音乐的审美评价,一方面要求欣赏者对于作曲家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更认真地进行感受、体验和理解,把作曲家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在自己的意识中再创造出来;另一方面,又要求欣赏者以这种“再创造”为前提,对音乐的艺术形象,也即对作曲家对生活的主观评价与艺术表现进行“再评价”。因此,欣赏者在欣赏活动中,又要“出乎其外”,即进行审美评价。

很多情况之下,音乐赏析者的审美评价就是对于音乐创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主观感受与艺术展现所具有的认可与欣赏的态度,此种审美评价不但不会损害审美的愉悦,并且因为理解因素的功用,还会提升审美的愉悦感受。不过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常常会出现赏析者和音乐创作者不相符的情况,即是赏析者对音乐作品的反映是“相反的”,创作者认为美的,赏析者可能认为确是丑陋的。

三、注重大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理性认识和审美评价

在大学,有关音乐艺术的教育应该是以传播优秀文化为宗旨的。在音乐欣赏的听觉心理引导方面,执教者应立足于理性认识的教育立场,避免一味将音乐欣赏停留在娱悦感官层面的倾向,通过对理性认识的心理分析,帮助大学生接受音乐文化的精髓,从而提高审美情趣,把握好审美评价的尺度。长期以来人们对音乐艺术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并不一致,因而对大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是否需要理性的参与,以及对理性认识在音乐欣赏中所起的作用在看法上也不一致。我们认为,作为高文化层次的大学生,应该具有对音乐的较高欣赏水平,必须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注重提高他们的理性认识,从而提高其审美评价水平。

上一篇:员工离职申请表下载下一篇:平安岗前培训考试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