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学的资料

2024-08-27

关于文学的资料(共8篇)

关于文学的资料 篇1

中国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19成立

中国第一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

中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中国第一位女诗人………………………………………………蔡文姬

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

中国第一位著名女词人…………………………………………李清照

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郭沫若

中国第一位儿童作家………………………………………………冰心

中国第一个开拓童话园地的作家………………………………叶圣陶

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

1.关于文学的资料

2.关于文学常识题归纳

3.关于文学的论述

4.关于文学门类十强大学排行榜参考

5.关于文学考研的学习与规划

6.关于小升初的语文文学复习资料

7.民间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8.幼儿文学复习资料

9.中考文学常识复习资料

10.关于小升初语文知识的文学常识积累节选

关于文学的资料 篇2

(一) 英美文学教学的意义

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对英美文学教学的目的有着这样的规定:提高学习者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 能够运用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等, 使学习者的语言基本功更加扎实, 提高人文素质, 增强学习者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及西方文学的理解。因此, 英美文学教学目的在于通过向学习者介绍英美文化的形成及英美文学的诞生, 使学习者在认知了解、理解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英美文学作品的写作目的、写作技巧及思想内涵, 从而培养学习者对英美文学兴趣。

英美文学在长期演变的过程中, 经历了时间的洗礼, 从写作模式上来看, 英美文学经历了盎格鲁-萨克逊主义、人性主义、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不同阶段。英美文学在人文、交际、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提供了优秀的素材和背景, 为培养学习者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 英美文学教学手段的现状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 讲英美文学的教学手段分为以下三种。第一种手段可以称作“填鸭”。教师在课前选择好作品, 对作品的写作背景及写作意图等做好收集, 在课堂上进行讲解, 将知识直接灌输给习者。第二种手段可以称作“引导”。教师让学习者在课下对作品进行预习, 使学习者对作品做出自己的见解, 在课上鼓励他们相互交流学习。第三种手段可以称作“辅助”。教师仅仅在学习者需要的时候给出必要的辅助和协调, 给学习者充分的时间进行自发的模式对作品研究学习。

二、影像资料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价值

(一) 相关学术思想的简单回顾

这一领域有代表性的研究主要包括:梁洪兰 (2005) 发现, 英美文学教学中存在着课时效益差、学生阅读困难大等问题, 因此提出运用多媒体教学与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相结合。唐静文、林芸 (2008) 指出, 应确保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 确保以学生为主体, 确保教师、学生、教材及多媒体的有效结合。王艳玲 (2010) 对利用多媒体资源的辅助作用促进英美文学教学的改革, 提高教学效率的方式进行了分析。

从整体来说, 多媒体化的影像资料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还没有得到全面而有效的使用, 相关的研究还没有得到专业性的认可, 对于影像资料对英美文学的现实意义还没有得到全面深刻的认识。

(二) 影像资料对英美文学教学中的价值

1、对文本的超越

影像资料能够使枯燥的文字信息以直观的方式表达出来, 使学习者对知识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 从而有效地消除学习者对枯燥知识的抵触情绪, 在愉快轻松中有效掌握知识要点。目前, 在英美文学课堂上的学习者大多都是80、90后, 他们生活在多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 对信息的获取大多通过媒体, 因此对文字信息内容的敏感度相对较低。

影像资料能够把过去抽象的信息变为现实具体且更具有直观性的信息。在英美文学课堂上导入影像资料, 能够使学习者以压缩的语言、文学及文化等方面的大量信息获取知识, 以更易接受的声音, 动画, 文字为载体来传递信息, 提高了传统文字教学的效率。

2、对时空的重塑

由影像资料改编后的文学作品能够为学习者构建起了一个新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 不同的时空转变化为瞬间, 遥远的距离转变为一瞥, 历史也如时间一样一晃而过。同时, 影像资料对文学作品的改编, 不仅是对文学作品的解释, 更要体现制作者对其全新的诠释。同时, 这些影像作品也必须经受制作时代社会对其的检验。因此, 影像资料是作者及制作者、成书时代以及制作时代的双重折射。从这个角度来看, 影像资料为学习者进行了时间、空间的重塑, 能够引发其对现处时代的深层的思考。

这种时空的重塑, 能够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全新的、更具创造性的环境。传统教学的一个不足之处, 即教学环境的枯燥性束缚了学习者对知识获取的迫切性。在英美文学课堂上适当使用影像资料, 可以使学习者对现在日益发展的世界和社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3、信息时代学习者适合的多模态特征

在信息时代, 学习者的学习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当代的学生, 早已在学习中呈现出了明显的多模态特征。所谓多模态学习, 是指充分利用教师宣讲、黑板、传统教材、多媒体, 移动工具等手段的综合学习模式。无法否认的是影像资料具有信息综合性强、内容丰富充实、高效便捷、覆盖面广等特点, 因此更适合信息时代的教学。

以学习莎士比亚有关作品为例, 传统的作品文本并不能使学生理解作者的本意及意图。如果能够在课堂上播放《罗密欧与朱丽叶》、《李尔王》、《亨利五世》、《莎士比亚》等电影的片段, 就能够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信息, 使他们全面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 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4、增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师生没有频繁的互动, 课堂气氛沉闷。在影像资料的帮助下, 教师可以引导学习者从不同的角度产生新的见解, 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对作品进行个人的理解分析。此外,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根据影像资料的内容主旨进行辩论探讨, 从而增强师生的互动, 有效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习者轻松愉快的学习。

5、多重教育目标的实现

影像资料教学手段的引入, 使课堂变得现代化、多元化和立体化, 有利于实现全方面, 多角度的教育目标。

(1) 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影像资料的引入, 可以有效的提高学习者对英美文学各个方面的理解。影像资料不仅仅向学习者提供了文字信息, 更能提供声音, 动画, 背景等元素。在这些层次的元素中, 学习者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对所学知识产生一个全面的直观的了解。

(2) 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孔子曾经说过, 教学相长。俗话说, “要想交给学生一碗水, 教师必须得有一桶水。”英美文学教师要想给予学习者更好的教育, 就必须在作品研究, 对比分析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三、影像资料辅助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问题及作用

(一) 影像资料辅助英美文学教学现状

多媒体教学进入各高校课堂的时间还较为短暂, 却已经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和广泛的好评。从它的优点来看, 影像资料能够提供给学习者更为地道的英语来满足他们对于学习英语的良好愿望。从它的不足来看, 有些学生忽视了影像资料引入课堂的原始用意, 更多的在意它的娱乐功能。多数的教师能够有效的运用影像资料的优势, 而有的教师却利用影像资料的消遣性来试图减轻自己的工作量。

(二) 英美文学教学中用影像资料辅助所引起的问题

1、教学内容过于庞杂和上课时间有限的矛盾较为明显。一般来说, 英美文学每周大概为2-4课时, 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习者接受更多的教育内容, 就必须从思想和教育方式上面来进行改良。

2、教育方法没有做出很大的改变, 有些教师虽然也在英美文学的课堂上加入了影像资料, 但却没有在自己的教学方式上面做出相应的改变, 他们仍然采取的是很传统守旧的教育模式, 把自己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赏析传递给学习者。

3, 、教师的知识结构没有达到要求。把影像资料引入课堂并不是要降低教师的水平, 恰恰相反, 这是要求教师具备语言、传播、文学和影视制作等其他领域的知识。就现在来看, 我国大部分英语教师的知识的广泛度、精准度和结构深度等方面都未能达标。

(三) 影像资料在英美文学教学的优化方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教学资料只是辅助载体, 不能喧宾夺主。教师应该在教育过程、教育方法和创新思路上进行优化。1、把学生作为主要对象。教师要适当的考虑学生的想法和需求, 利用影像和教育资料进行演示和信息交流传递, 以达到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更深一层次的鉴赏。2、以教师为主要对象。教师要在完善自己知识结构和教学技巧的同时, 把自己定位成学生心目中的主导者, 课堂教学中的管理者和组织者。3、不断增强影像资料的资源建设。在学习者和老师的配合中, 构建英美文学影像资料网路主体, 使学习者在课余时间也能有所获益。

四、结束语

英美文学具有作家风格多元, 作品种类繁多, 文学流派多种, 文化背景丰富等特点, 教学的难度很高。影像资料能够让学习者从听觉和视觉等方面感受英美文学作品的独特艺术魅力, 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改善学习效果、提升教学水平、提高学习者学习兴趣都有着重要的价值。总之, 将影像资料用于英美文学教学的想法很具有独创性, 其有效实施也是具备充足的条件, 只是应该充分考虑它的优势和劣势, 扬长避短, 使英美文学以更易接受的方式得以发扬。

摘要:在英美文学的教学活动中影像资料能够起到有益的辅助性作用。它能够改变文本选读型教学的单一性, 为学习者理解和学习英美文学提供一个全面立体的空间, 从而引导学习者走向更深层次的主题赏析。在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 解决英美文学教学内容与课时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等方面, 以影像资料为内容构建英美文学的教学网站能够更有效的体现它的优势。

关键词:影像资料,英美文学教学,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袁彩荣.试谈英美原版电影对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辅助作用[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4, (03) .

[2]孟育凤.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长春大学学报, 2007, (06) .

关于文学的资料 篇3

关键词:原文 资料 教学模式 英美文学

原文与资料是英美文学教学中的两个重要方面。本文所谓原文指作家的作品,包括教科书中的节选。它是作家思想的艺术再现,因此可进一步分为内容与形式,或主题与风格。当原文呈现在读者面前时,它便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学习与研究的客体。它在数量上表现为有限,在有限的空间对人生的艺术浓缩;所谓资料指四个方面:作家生平,背景时代;文学创作理论,文学批评理论;对具体作品的分析和评论;原文作品梗概。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原文与资料互相依存两者不可或缺。是以资料为主,资料为辅,还是原文为主,资料为辅?不同的选择实际上就是两种基本教学模式。本文称前者为资料模式,后者为原文模式。从表面上看二者并无优劣之分,但实际上却有本质区别。

资料模式也可称为文学史模式,理论模式,评论模式。它有两层含义 : 一是将资料当作学习研究的客体,二是将资料当做阅读原文的前提。资料为主是这一模式的根本特征。资料的作用常常是被夸大,尤其是作家生平,时代背景,文学理论被视为原文意义之所在。文学教学研究往往与“理论”,“历史”等同起来。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资料的作用被过分夸张与原文地位下降互为因果,共同引发了文学中的许多弊端。

1、由于忽视细读原文,本来充满生机活力的原文变成了荒原。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卓越的艺术形象被简单抽象化概念化,成了一个个“流派”、“主义”。

2、资料已经乏味不堪,却一再强调其重要性。课堂气氛沉闷,对文学的兴趣日趋衰落。

3、无边无际的资料令有学习积极性的学生感到茫然。在没有细读原文,缺乏主见的情况下,他们很难对资料做出取舍。

4、学生丧失了应有的自信。他们认为没有资料自己就读不懂原文,轻视自己的独立判断,唯恐被指责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5、与丧失自信相反的是另一极端、浮夸式的盲目自信资料模式常常误导学生。他们以为读懂了资料就理解了原文,以为学好了一部英美文学史就把握住了英美文学的精华,几部不同版本不同深度的英美文学史就意味着英美文学的全部。

6、资料模式的最大弊端莫过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丧失。既然不必细读原文,独立思考也就失去了其赖以存在的基础。他们在不知不觉之中就放弃了自我,無视甚至与蔑视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判断能力、想象力、创造力,人云亦云,长期滞留在文学殿堂门外。

要想纠正上述弊端,唯一的方法就是重新界定资料与原文的关系。将资料至于“仅供参考”的位置,回复原文作为学习和研究为客体的中心地位,强调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坚决防止资料取代原文中心地位,取代学生独立思考的现象发生。

原文模式即由原文到资料,再由资料到原文,以原文为主,资料为辅,原文与资料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它重视细读原文,有针对性地合理利用资料。具体说就是把细读原文作为切入点和教学活动的中心。一种教学模式意味着一种教学效果,实践证明。原文模式的教学效果十分显著并蕴藏着巨大潜力。

1、原文模式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力。首先细读原文作为原文模式的前提和出发点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其次,文学作品无论是内容还是走形式都精读,泛读材料复杂,原文

阅读是一种更高级的阅读。此外,从阅读方式上看,文学作品细度注重细节,布局。学生必须不停地确认词句段章之间的衔接与过度。

2、原文模式注重结论归纳,论证过程,最忌讳下结论和贴标签。结论必须有理有据。有利于培养学生务实的风格。

3、由于原文模式强调并肯定原文意义的独立性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增强了信心,排除了疑虑,有勇气得出结论并表达自己的看法,活跃了课堂气氛。

4、原文模式科学地处理了原文与资料的关系。它要求学生再细读原文并独立的作出结论后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确保有效地位细读原文服务。避免了资料泛滥架空原文,和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无节制放纵。

5、原文模式不涉及原文内容多少,材料的选择,课时多少。因此具有操作上的灵活性和可行性。

6、原文模式的最大贡献在于为学生提供了一把打开文学大门的钥匙,使用的方法。最大特点是鼓励帮助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思考的两个必备条件、一是直接进入学习和研究的客体看个究竟;二十对自己的判断力有足够的信心,并且不断地充实修正自己。而这正是原文模式强调的重点。从这个角度看,原文模式的意义已经超出了教学范围,它有助于学生的人格发展,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科学求实的人生态度。它是一种至理教育与非至理教育的有机结合的教育方式,是一种开放式教育。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课件资料 篇4

1、被称为“曲状元”的人是(马致远)。

2、元杂剧前期活动中心是(大都),后期则是(杭州)。

3、王实甫《西厢记》体制长达(5本二十折)。

4、根据《赵氏孤儿》作有剧本《中国孤儿》的法国思想家是(伏尔泰)。

5、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是(《窦娥冤》)。

6、郑光祖描写张倩女与王文举的爱情故事的剧作名(《倩女离魂》)。

7、被誉为“秋思之祖”的越调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是(马致远)。

8、睢景臣以散曲套数〔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知名。睢景臣《高祖还乡》:“一面旗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是指仪仗旗队中的__ ___旗。《高祖还乡》新奇之处在于采用()手法。

9、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

10、元杂剧角色:旦、末、净、(杂)。

11、关汉卿杂剧按内容分为:公案剧、爱情风月剧和(悲剧)。

12、《救风尘》的主角是(赵盼儿),它有浓厚的喜剧色彩。《救风尘》.《谢天香》.《金线池》三剧的主角都是(风尘女子)身份。

13、“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出自 的(《窦娥冤》)一剧中的曲子。

14、张生和莺莺的爱情故事源于唐中叶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元杂剧作品取材于唐传奇的还有(《倩女离魂》)等

15、《李逵负荆》的作者是(康进之)。马致远《汉宫秋》所写故事发生在(汉朝)。

16、《陈州粜米》是(反封建)题材的杂剧。

17、(杨维桢)的诗在当时影响很大,时称为“铁崖体”。

18、宋元时期用(南方语言和南方音乐组合而成)演唱的戏曲称南戏,最初流行(浙江温州)一带。

19、“南戏之祖”是对元末南戏(“琵琶记”)的誉称。该剧的创作动机是(宣 传“忠孝节烈”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

20、元代的戏剧有(杂剧)和(南戏)两种类型。

21、元杂剧中的四大爱情剧是关汉卿的(《拜月亭 》),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关马上》),郑光祖的(《倩女幽魂》)。

22、康进之的(李逵负荆)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水浒戏”。

23、元杂剧中著名的复仇悲剧是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剧刻画最突出的一个英雄形象是(程婴)。

24、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25、“糠呀!你遭到砻和舂杵,筛你簸扬你,吃尽了被折磨的苦头。完全就好似我的艰难境地,千辛万苦都已经经历”是 的(《关大王单刀赴会》)一剧中的曲子。

26、“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出自(《西厢记》)

27、“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的娇娇滴滴的媚”出自 的杂剧(《西厢记》)。

28、[山坡羊]《潼关怀古》的作者是(张养浩)。

29、有“小汉卿”之称的高文秀的代表作是(《黑旋风双献功》)。30、赵孟頫《岳鄂王墓》“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天下中分’’指()。

31、李东阳是(茶陵诗派)的代表人物。

32、“前七子”的代表人物是李梦阳和何景明,他们提出的口号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33、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和徐祯卿被称为(吴中四才子)。

34、晚明李贽在文学创作上提出了(“童心说”)。

35、公安派在理论和创作上的核心人物是(袁宏道)。

36、公安派的理论主张主要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37、宋濂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作传记文学性很强,如记述奇士邓弼事迹的(《 秦士录 》)。

38、《卖柑者言》是(刘基)的作品,他还著有一部寓言集(《郁离子》)。

39、代表了唐宋派散文的最高成就的文学家是(归有光)。40、明永乐、弘治间出现了以“三杨”为代表的(“台阁体”)。

41、章回小说是在民间说话艺术中()一家中发展演变而来的。

42、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惟一体裁是(章回小说)。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是(《三国演义》)。

43、容与堂本是现存最完整的《水浒传》百回繁本,附有(李卓吾)的评语。

44、将以玄奘为中心的历史事件衍化为文学形态故事的是(《 西游记》)。

45、基本上实现了从类型化人物向性格化人物转变的小说是()。

46、熊大木《大宋中兴通俗演义》是历史上第一部以()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47、神魔小说的文体渊源主要来自(宋代说话术)。在神魔小说中,除《西游记》之外,影响最大的小说是(《封神演义》)。

48、朱权的《太和正音谱》是现存最早的(北曲)曲谱。

49、梁辰鱼《浣纱记》所写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浣纱记》描写(范蠡)和(西施)的爱情故事,作品把(国家)利益摆在了个人爱情幸福之上,使其思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50、明末传奇形成了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

51、莘瑶琴是(《卖油郎独占花魁》)作品中的人物。孙富是(《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人物。

52、《报刘一丈书》的主旨是(揭露了上层社会的污浊不堪,嘲讽了他们的丑态)。作者所理解的“世所谓上下相孚”是指()

53、《水浒》七十回本点评者是(金圣叹)。

54、明中叶三大传奇是(《宝剑记 》)、《浣纱记》和《鸣凤记》。

55、《金瓶梅》小说的书名隐括的三个人物是潘金莲、(李瓶儿)、(春梅)。

56、“临川四梦”指《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57明代最为杰出的杂剧作家是(汤显祖)。其代表作为(临川四梦),由(《 紫钗记

》)(《南柯记》)(《邯郸记》)(《牡丹亭》)四部作品组成。

58、《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分别代表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四种类型,即(历史 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说)和世情小说。

59、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代表作是冯梦龙编撰的“(三言)”、凌蒙初著的“(二拍)”。

60、“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出自 的作品(游园惊梦)。61、《西湖七月半》是(张岱)的作品。

62、清代中期提出宗法唐人的“格调说”的人是(沈德潜)。翁方纲提出了()。

63、“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诗句的作者是(赵翼)。64、陈维崧是(阳羡派)的代表。

65、创作以近于南唐词风而著称的词人是(纳兰性德)。其词集名(《纳兰词》)。66、清代最著名的散文流派是(桐城派)代表作家有(方苞)、(刘大櫆和姚鼐)。

67、方苞将自己的散文理论概括为(义法)二字。68、代表了清代骈文的最高成就的作家是(汪中)。69、《镜花缘》属于(长篇小说)。

70、吴敬梓号(文木)。《儒林外史》中与魏晋风度相似的文人以(王冕)为代表。鲁迅评《儒林外史》的结构为(虽云长篇,颇同短制)。

71、以“用传奇法,而以志怪”概括《聊斋志异》的艺术手法的学者是(鲁迅)。72、清初传奇作家中,苏州派的代表是(李玉)。“一人永占”的作者是(李玉)

73、李渔的戏剧理论主要见于(《闲情偶寄》)。

74、作者自称其写作目的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作品是(桃花扇)。75、《司文郎》是一篇讽刺__

科举

___制度的绝妙佳作。76、杜少卿是(儒林外史)里的正面人物。

77、《官场现形记》作者是李宝嘉,《老残游记》的作者是刘鹗。得分 评分人

78、《阅微草堂笔记》在文体上属于(文言短篇)。79、《圆圆曲》的作者是(吴伟业)。

80、《聊斋志异》中能嗅出文章好坏的瞎和尚出自()。《席方平》中,最终为席方平昭冤雪恨的是(灌口二郎)。81、被清赵翼推为明代“开国诗人第一”的诗人是(高启)。82、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的诗人是(吴伟业)。

83、下列剧作中,描写夏言、杨继盛等人与严嵩父子作斗争的时事戏是()84、在清代问世的我国古代戏曲理论集大成之作是()。85、《别云间》诗“今日又南冠”其中“南冠”是指()。86、下列作品中,与《长生殿》题材相同的是()。87、对《三国志通俗演义》进行修改评点,使其成为现在通行本的作家()。88、抄检大观园的直接受害者是()。

89、在数以千计的晚清小说中,曾朴写的()的成就是比较高的。90、狭邪小说的开山之作是(品花宝鉴)。

91、《寒花葬记》及《病梅馆记》的作者分别是(归有光)和(龚自珍)。92、晚清明确提出“诗界革命”口号的人物是(),而最早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上给予开路的是()。

93、在晚清南社作家中,以(柳亚子)、(苏曼殊)的创作成就最高。94、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是(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

95、《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作者是(秋瑾)。

1、《董西厢》

2、散曲 P196 散曲是元代出现的新诗体,分小令和套数两种。小令是单支曲,套数是由两支以上宫调相同的曲子联缀而成的组曲,也称套数、散套。散曲的前期作家主要有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张养浩等;后期作家主要有张可久、乔吉、睢景臣等。

3、荆刘拜杀 P284 《荆》、《刘》、《拜》、《杀》元末四大传奇:又称“四大南戏”。是元末明初《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四部南戏作品的并称,简称“荆刘拜杀”。说见王骥德《曲律》。它们大多出自民间艺人之手,成就不高。

4、《赵氏孤儿》 P251 《赵氏孤儿》作者纪君祥,它以救孤为中心,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忠奸斗争,剧中强调“赵家枝叶千年永”正好替赵家出力做先锋,正是忠宋反元思想的表现。剧中英雄义士视死如归,前仆后继,正是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民族性格的反映,洋溢着一种悲壮的崇高美。

5、公安三袁

晚明诗歌、散文领域中,以“公安派”的声势最为浩大,其代表人物是袁宗道、宏道、中道三兄弟,他们是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故称公安派。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隆,是这一派的领袖。公安派文学观的基点不在于诗文的语言技巧,而在于个性解放的精神。公安派理论核心的口号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

6、台阁体

台阁指当时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馆阁”。台阁体则指以当时馆阁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台阁体诗文内容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杨溥《东里诗集序》),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

7、三言

“三言”中作品约有三分之一是宋元旧篇,三分之二是明代话本和拟话本。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统计,明代拟话本小说,《喻世明言》中29篇,《警世通言》中21篇,《醒世恒言》中33篇,共约89篇。但可能都经过冯梦龙的潤饰和加工。冯梦龙个人的创作编入“三言”的也当不少,但目前可以确定的只有《老门生三世报恩》一篇。

8、临川四梦

汤显祖的《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 这四种合称 “临川四梦”。这四部剧作都有一个梦作为剧中关键情节(《紫钗记》49出为“晓窗圆梦”,《牡丹亭》10出为“惊梦”,另二剧直接写梦),故被称为“临川四梦”。这四个剧本用戏剧的形式集中地表现了汤显祖对人性、人生及其意义的思考。

9、拟话本

明末文人模仿话本形式编写的白话短篇小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定义命名,认为是由话本向后代文人小说过渡的一种中间形态,与话本有所不同,“近讲史而非口谈,似小说而无捏合”,“故形式仅存,而精采遂逊”。这种文学形式主要繁荣于宋朝。

10、明传奇

11、明三大传奇

12、《四声猿》

13、前后七子

前七子主要活动时间在弘治,正德年间,是一个以李梦阳、何景明为核心,包括王九思、康海、边贡、徐祯卿、王廷相为成员的文学群体。他们以复古自命,对国运危机、官场腐败和士风苟且的现状,很为不满,促使其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取一种挑战的姿态。

到嘉靖(1522—1566)初,前七子逐渐偃祺息鼓,约在嘉靖二十七年(1548)进士出身的李攀龙、王世贞相结交讨论文学,决定重举李梦阳、何景明诗歌的文学复古旗帜。后二年,徐中行,梁有誉、宗臣中进士,与李、王结成诗社,遂有“五子之称。后又增加谢榛、吴国伦,称“后七子”。其中王世贞影响最大。

14、格调说

沈德潜“格调说”: 尊唐抑宋。①内容上

要求诗歌起到为封建纲常服务的教化目的;②风格上

要温柔敦厚;③手法上

讲求格律,重视声调,注意体式,实际上也就是学古模拟。

创作:早期有怀才不遇的怨叹之作,反映民间疾苦之作,如《海灾行》、《刈麦行》;晚期多作歌咏升平,应制唱和之作,雍容典雅,平淡无奇,为典型的台阁诗体。但也有一些作品写的比较清新,15、《桃花扇》

孔尚任的《桃花扇》以复社文人候方域和秦淮歌妓李香君的爱情为线索,描写南明(1644年5月凤阳总督马士英、阉党余孽阮大铖拥立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南明弘光王朝)兴亡的历史,集中反映明末腐朽、动荡的社会现实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

16、桐城派

桐城派是清中叶同时也是清代最著名的一个散文流派,由康熙年间的安徽桐城人方苞开创,其同乡刘大櫆、姚鼐等继承发展而形成的一个文学派别。方苞、刘大櫆、姚鼐被称为桐城派的“三祖”。桐城派以“义法”为基础,发展成具有严密体系的古文理论,切合古代散文发展的格局,遂形成了纵贯清代文坛的散文大派。在写作实践上,“桐城派”古文也有自己的特点。他们选取事例和运用语言,只期阐明立意即中心思想或基本观点所在,不重罗列材料,堆砌文字。他们的文章风貌一般简洁平淡。但是由于求“雅”,语言避忌太多,虽觉妥当自然,终乏活气。方苞《狱中杂记》

17、南洪北孔

洪昇

孔尚任

18、谴责小说 分析题:

1.窦娥临刑前发下的三桩誓愿是什么?这一剧情的安排有什么作用? 三桩誓愿:血飞白练,六月降雪,抗旱三年。

2、简析《西厢记》主要人物形象。

(1)张生:志诚种——忠于爱情,将爱情置于功名之上。

才气与勇气——追求爱情和解决危难果断、机智、大胆。傻角——软弱、忠厚、傻气。

(2)莺莺:美丽而多情——离经叛道,不满父母包办的婚姻,追求理想爱情。内热外冷——受封建礼教约束,感情丰富而外表贞静,常有“假意儿”。

(3)红娘:富有正义感——不满老夫人的背信弃义,同情崔、张为爱情而苦恼,成人之美。

机智——巧妙帮助崔、张,反驳老夫人的责骂。

泼辣——尖锐批评张生、莺莺的缺点,嘲讽郑恒配不上莺莺。(4)老夫人:是封建卫道者形象。

3、简析《西厢记》对《董西厢》的发展。

4、简析南戏《琵琶记》中蔡伯喈、赵五娘的形象。P281(1)赵五娘:孝顺、忠贞、善良、坚忍,在艰难困苦中具有高度责任感和自我牺牲精神,是古代劳动妇女具有人格光辉的典型形象。

当代文学资料文档 篇5

2荷花淀派以孙犁为代表的一个当代文学的流派。主要作家还有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等。荷花淀即白洋淀,这一流派得名,不但源于白洋淀这个地方,也源于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荷花淀》以白洋淀明媚如画的风当作背景,具有朴素、明丽、清新、柔美的风格。洋溢着诗情,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孙犁的作品在河北青年作者中有强烈的影响;他在编辑《天津日报·文艺周刊时,通过这块园地,团结和培养了京、津、保定三角地带的一批文学青年。这一派作家的共同特色是着力追求诗情画意之美,早期作品都吐露出华北的泥土和水乡的清新气息。后来,逐渐发生了变化,从维熙就写出了不少慨慷悲壮的作品,与“荷花淀”派的风格不同

3山药蛋派是中国现代小说流派之一,形成于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指以赵树理为代表的一个当代的文学流派。主要作家还有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等,人称“西李马胡孙”,他们都是山西农村土生土长的作家,有比较深厚的农村生活基础

4“中间人物”:这是一个与“先进人物”相对应的概念,尤其表现在五、六十年代的农村题材小说创作领域,“中间人物”独领魅力风采。如赵树理的《三里湾》中的范登高、糊涂涂;周立波的《山乡巨变》中的亭面糊、陈先晋菊咬筋;马烽的《三年早知道》中的赵满囤;赵树理《“锻炼锻炼”》中的王聚海、小腿疼、吃不饱;刘澍德《老牛筋》中的纽进金;李準《李双双小传》中的孙喜旺;浩然的《艳阳天》中的弯弯绕、马大炮;特别具有典型意义的是柳青的《创业史》中的梁

三好汉、王二直杠、郭振山等。作家们把塑造的这一农村中间人物和落后人物形象系列,性格鲜明,血肉丰满,且蕴含深广的社会内容,在以往农村题材小说中是罕见的。5政治抒情诗用于歌咏重大政治题材的抒情诗。包括街头诗、传单诗、枪杆诗等。它往往通过一个插曲,来强烈地触及时事,展示社会生活,深入开掘其中的历史内容和思想意义,把生活中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上升到一个充满诗情和哲理的艺术境界,比一般抒情诗更概括,更集中,具有强烈的激情,鲜明的政治色彩,抒情于理,抒情性和政治性融为一体。格调高昂,气势奔放,音节响亮。通常使用长句、错落的短句或阶梯式的句子。在“十七年”文学时期,郭小川和贺敬之是当时最重要的政治抒情诗人。独幕剧独幕剧是戏剧作品的一种形式,全剧情节在一幕内完成。篇幅较短,情节单纯,结构紧凑,要求戏剧冲突迅速展开,形成高潮,戛然而止。多数不分场并且不换布景 6孙犁 《风云初记》吴春儿形象吴春儿是个单纯、憨厚的农村少女,对生活充满希望和热情。家庭和阶级的苦难使她早熟,她热爱乡土,热爱家园,为抗击侵略者,她交出自己的买布钱,她欢欢喜喜送爱人去当兵。她是战争和革命造就的一代新人。孙犁小说风格首先,他主张革命现实主义,而在创作中又总是力图把现实主义同浪漫注意结合起来。其次,孙犁的作品具有浓厚的乡土风味,表现出对故乡人民的深厚感情。另外,孙犁特别擅长写农村的青年女性,描绘她们美丽的容貌,深入她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从他们命运的变化,内心的波澜,反映出阶级斗争和民族解放斗争的历史内容。

7沙汀原名杨朝熙。主要著作还有长篇小说《困兽记》、《还乡记》,短篇小说《在其香居茶馆里》、《老邬》《卢家秀》、《你追我赶》,中篇小说《木鱼山》。风格 深沉含蓄洗练凝重。他的作品主要以四川乡镇为故事背景,采用冷峻、客观、暴露、讽刺手法和含蓄深沉的艺术气质描写现实社会。细致刻划人物的典型细节,绘出一幅幅富有社会风习的画面。他的小说以极强的幽默感和浓烈的地方色彩著称

8马烽原名马书铭,曾用笔名阎志吾、孔华联、莫韵、时英、小马。著有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与西戎合作)、《玉龙村纪事》、《袁九斤的故事》,短篇小说集《村仇》、《太阳刚刚出山》、《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马烽》、《三年早知道》、《马烽小说选》,《马烽、孙谦电影剧本选》。9

西戎(1922--),原名席诚正,山西蒲县人。建国后出有两本小说集:一是《姑娘的秘密》,收集了从建国初到1959年的作品,其中较有影响的是《麦收》、《纠纷》、《宋老大进城》、《姑娘的秘密》等;一是《丰产记》,收有1961年之后的短篇小说8篇。其中《赖大嫂》最为著名

李凖,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剧作家。由于他对农村生活十分了解,因此写出了不少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好作品,如《李双双小传》、《耘云记》、《两代人》等。他又创作了《小康人家》、《李双双》、《耕云播雨》、《龙马精神》等十余部电影剧本。尤其是《李双双》,他将李双双这个性格泼辣,大公无私,见义勇为的农村妇女和孙喜旺的老实忠厚,心地善良,明哲保身描绘得生动,自然,加之张瑞芳和仲星火的清湛表演,该片已成为中国电影的经典之作

康濯写了《腊梅花》、《灾难的明天》、《抽地》等反映边区人民抗日斗争的短篇小说。公务虽繁,仍坚持创作,写有《初春》、《春种秋收》、《工人张飞虎》、《明暗约》等短篇小说。尤其是以歌颂农村妇女反对封建争取自由的《我的两家房东》等小说,具有广泛的影响。《冬天里的早晨》、《公社秧苗》、《代理书记》等。写了《我在乡下》、《买牛记》、《第一个新年》、《前进》、《正月新春》

等短篇小说

王愿坚《灯光》《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三人行》《普通劳动者》《支队政委》《后代》《妈妈》 《赶队》《珍贵的纪念品》《草》电影《闪闪的红星

茹志鹃曾用笔名阿如、初旭。祖籍浙江杭州。茹志鹃是当代著名女作家。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侠,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作品如《百合花》、《静静的产院》、《如愿》、《阿舒》、《三走严庄》 《剪辑错了的故事》《草原上的小路》《儿女情》《着暖色的雪地》《百合花》里边19岁小通讯员枪筒里插的山菊花。这朵可爱的鲜花在战斗打响之前还盛开在小战士的枪筒里,战斗一打响,花朵就不见了,小战士也不见了,战争与和平,美丽和凄婉,茹志娟用她的笔轻轻一拨,便拨得这样动人心弦。细节刻画 新媳妇与通讯员借被子和补破洞的细腻描写。

干预生活小说干预生活”在1956年中国作协第二次理事会扩大会议上一些同志提出的、具有很强现实针对性的创作主张。干预生活”就是要研究生活,思索和解释生活,对生活有所行动。即作家应该以主人翁的姿态,勇敢地去探索现实生活里的问题,把它们揭示出来,给腐朽、落后的事物以狠狠鞭打,并且呼唤与鼓舞人民与种种阻碍我们事业前进的丑恶现象作斗争,以推动历史前进。刘宾雁的特写《在桥梁工地上》、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等,最早体现了这一主张。

杜鹏程保卫延安》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优秀长篇,被誉为“英雄史诗”。首先,它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以宏大的规模、磅礴的气势,出色地反映了解放战争中著名的延安保卫战,描绘出一幅真实、壮丽的人民战争的历史画卷

主要形象

主人公周大勇是作者浓墨重彩

塑造的英雄形象。作品通过一系列战斗和细节描写,突出地描绘了他英雄性格的特征:对党、对领袖、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和伟大的献身精神 16

小说作品柳青《创业史》 梁斌《红旗谱》杨沫《青春之歌》罗广斌、杨益言《红岩》吴强《红日》曲波《林海雪原》周而复《上海的早晨》欧阳山《一代风流》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陈登科《风雷》浩然《艳阳天 17

话剧文学

老舍《茶馆》赏析

1、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也叫人像展览式结构)。这一幕出场的人物有三十多个。有台词的近二十人。这些人物没有特别突出的主次之分,人物不断登场,又不断下场。茶馆中每个人物的台词也都不多,他们在茶馆一闪而过,口中说着自己的事情。比如:旧民主主义者崔久峰与王利发的对话,只表现了他理想破灭后的沮丧和失望;松二爷的出场也只表现了封建遗老的没落。即使是起着贯串作用的茶馆主人王利发,也没有什么重场戏,只是在与茶客的交往中表现自己。

2、淡化贯穿始终的情节设置,这一幕没有统一的情节,人物虽多,但关系并不复杂。每个人的故事都是单一的,人物之间的联系也基本上是单线的,小范围之内的。(比如,一开始出场的跑堂的李三,与茶馆有关的戏不多,他的戏主要集中在他与茶馆主人之间的矛盾上,抱怨活忙而工钱少。

3、《茶馆》的新尝试还在于它所采用的特殊的戏剧冲突方式。剧中虽然集中了三教九流的人物,但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具

体的、针锋相对的冲突,人物与茶馆的兴衰也没有直接关系

老舍先生把矛盾的焦点直接指向那个旧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们与旧时代的冲突。这是一个帝国主义、封建势力、流氓特务横行霸道、无法无天的时代,也是一个中国人民对水深火热、灾难深重的社会反抗的时

18人物塑造

裕泰茶馆主人王利发是一个贯串全剧的人

物。在第一幕时,正值他年富力强时,刚从父亲手里继承了经营茶馆的生意,也继承了父亲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他精明、干练、谨小慎微、委曲求全、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接待方式。课文中他对巡警的敲诈巧于应付,对自己公寓的房客崔久峰,能很耐心地倾听他的牢骚,尽管他不一定懂,但他不时地说一些逢迎讨好的话。作为商人,王利发具有胆小怕事和自私的特点。课文中他对李三的苦处、康顺子的处境和难民的哀告虽然也同情,但是很有限。在旧中国的黑暗现实面前,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的王利发尽管善于经营,善于改良,也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比如当唐铁嘴说“感谢这个年月”的时候,他说“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这句话蕴含了他的愁苦和愤恨。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也没有逃脱破产的命运,当茶馆被人霸占后,他悬梁自尽。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这一形象的意义就在于,他揭露了旧制度吃人的本质,反映了旧时代的不合理

19分析田汉<<关汉卿>>的思想艺术特点 此剧写关汉卿和朱帘秀的“发不同青心同热,生不同床死同穴”的爱情,他们不但是情投意合的尘世知己,而且是志同道合的战友。一个敢写,一个敢演,即使一起投入大狱,面对杀身之祸,也都视死如归。一曲《双飞蝶》,将爱情引向一个净化人生,升华人格,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悲壮境界。

《关汉卿》堪称田汉的绝唱,他以诗的语言,诗的情调与诗的构思,谱出了一曲关汉卿的赞歌。展现了田汉不仅作为一位戏剧家,而且作为一位热情澎湃的浪漫诗人的卓越才华。《关汉卿》浓郁的抒情色彩,伴随着化入其中的元曲的神韵和声律,显现着浓烈的诗情和历史的意味,令人回肠荡气,回味无穷!

儿童文学复习资料 篇6

1、儿童文学是考虑到儿童理解能力的文学

2、为儿童写作并不是把成人的思想、信条强加给儿童

3、起内容必须要让读者能够理解、领会

4、其内容和结构应符合儿童审美,激发儿童的情趣

5、必须要了解到儿童读者的身心发展阶段

6、作者在具有文学才能的同时还应持有与儿童共鸣的思想和心绪 儿童文学的重要性:

1、儿童文学是最早接受的文学

2、儿童文学是儿童最喜爱的读物种类

3、儿童文学是传递人类基本价值的文学

4、儿童文学已经成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与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儿童文学的特征

1、儿童性,承认儿童的主体性

2、教育性

3、游戏性,游戏是学习、生活、工作,是生命的表现

4、文学性,已成就美感价值为主,作品中有作者欲传达的意义,因此文学作品美感与意义是密不可分的 儿童文学的四种叙事视角

1、儿童视角。儿童视角是儿童文学的核心叙事视角,主视角。是以儿童的感受形式、思维方式、叙事策略和语言句式,去重新诠释和表扬所在的世界。

2、成人视角。叙事者站在成人经验世界的立场,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和描写现实世界,叙事少年儿童的的现实生活,想象和构建少年儿童的真实世界。

3、两代人对话、对比的视角。是儿童文学中常见的叙事视角。

4、少年作者视角。是儿童文学中出现的较为特殊的一种叙事视角。作者多是少年,他们以自己的眼光观察同龄人,观察世界,写同龄人,写世界。教育主义:一切为了教育儿童,一切按照成年人的意志去教育,规范儿童,一切服从于理想主义的儿童教育,这就是儿童文学教育主义的终极美学指向。

稻草人主义:稻草人主义的实质是现实主义。崇尚“稻草人主义”的作家最求的是直面人生,拥抱现实,注重社会批判的现实主义精神。

卢梭主义:卢梭主义强调的是愉快原则与游戏精神。认为让儿童愉快地生活是一件好事,愉快是儿童内在的象征。童心主义:所谓“童心”是指人“最初一念之本心”。童心主义的立足点是成年人通过关照童心进而关照认识的一种自慰、怀旧与循视,是成年人看取认识的一种哲学态度。

灵泛论:儿童意识中的“灵泛论”是与原始意识中的“万物有灵论”同构对应的。这种观念认为大自然对万事万物由于各种看不见的精灵而具有生命。

人造论:除“灵泛论”,皮亚杰认为主客不分的儿童自我中心“依附”关系还有另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及人造论。由于儿童是从自我出发来观察事物的,于是产生;额这样一种观念,万事万物都是人造出来的,是伟人服务的,一切安排得与人有利。

任意结合论:所谓“任意结合论”,既不懂得事物的联系有其内在的根据,把两件毫不相干的事物(或现象)按照主观意愿任意联系在一起。

前因果观念论:其发展分为三个主要时期:1,因果观念是心里的、现象主义的,最后目的的和魔术的。2,因果关系是人造论的、灵泛论的和动力学的。3,因果观念才是反映事物真实因果联系的物理因果观念。儿童文学与儿童读物的区别

儿童文学是一种写孩子们中令人感动的故事或是轻松、快乐、幽默的校园故事,比如像“花衣裳组合”的小说呀、杨红樱阿姨写的故事......就都是儿童文学;而儿童读物就是一些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神话故事等,如《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等

儿歌:是适合幼儿口头吟唱、欣赏的简短诗歌。它以简洁优美的韵语写成,既具有儿童的特点,又具有民歌的风格,生动活泼,朗朗上口。儿歌的主要对象是婴幼儿及低年级小学生。

民间儿歌特点:内容的多样性,无定向性、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大胆的谐趣 创作儿歌特点:

1、创作儿歌设定有明确的读者对象—幼儿

2、创作儿歌在思想上更具深度,艺术上也更纯粹

3、创作儿歌对民间儿歌的借鉴

儿歌的审美艺术特点:天机活泼的稚趣美、节奏明朗,富于隐约美、儿歌与游戏的互不互融

儿歌的分类:丰富生动的知识性儿歌、寓教于乐的教育性儿歌、童趣盎然的游戏性儿歌 传统儿歌的特殊形式:

1、摇篮歌:摇篮歌又叫摇篮曲、催眠曲,是哄婴幼儿

入睡时所吟唱的儿歌。它是人出生后最早接触的文学艺术形式。

2、数数歌:数数歌把抽象的数字和一些有趣的事物结

合起来,帮助幼儿识数、计数。

3、游戏歌:游戏歌是儿童游戏时所唱的歌谣。

4、连锁调:连锁调也叫连珠体,它采用顶真的手法来结构儿歌,即将上一句末尾的字、词或短句,做下一句的开头,或前后随韵粘合,从而环环相扣,连续下去。

5、问答歌:问答歌又叫问答调、对歌、盘歌,它以设问作答的形式来结构儿歌。有问有答是问答歌的基本特征。

6、绕口令:绕口令又叫拗口令、急口令,特点是把许多近似的双声、叠韵词组织在一起,或把发音相近或相同的词语集合在一起组成有趣的韵语。

7、颠倒歌:颠倒歌指故意将事物之间的正常关系和各自的特征加以颠倒而成的儿歌。

8、谜语歌:谜语歌一般由谜面和谜底组成。谜底就是所猜测的对象‘谜面则是启示猜测者的话语,往往运用比喻、拟人、描述等方法去暗示本体的特征。

9、字头歌:字头歌每句末尾的字词完全相同,是一种特殊的“一韵到底”。末尾的字词往往是“子”“头”“儿”等以他们作为韵脚,一韵到底,具有很强的韵律感。

少年儿童诗歌概念及分类:

少年儿童诗歌是现代新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诗的特质、共性,是专属于儿童的一个文学品种。

1、幼儿诗:指以幼儿(三岁至六七岁)为主体接受对象,适合幼儿听赏吟诵的自由体短诗。

2、儿童诗:指契合六七岁至十一二岁儿童的心理特征,适合这一阶段儿童阅读、吟诵,为他们所理解和喜爱的诗歌。

3、少年诗:指契合十一二岁至十八岁少年的心理特征,适合这一阶段少年阅读、吟诵,为他们所理解,欣赏的诗歌。

少年儿童诗歌的艺术特质:

1、浅语之美:浅语指的是文字;浅语之美指的是诗的艺术美质和深刻的内涵通过浅显的话语来表达,来传递,通过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描写对象得以清楚地呈现,让儿童能品出其中的韵味,激发儿童产生共鸣。

2、意象之美: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是内在的抽象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

3、具象之美:具象在这里是指把抽象的事物、概念具体化,以具体的可感可见的物象来解说自己想要说明的抽象的对象,让少年读者易于理解。

4、图画之美:由于儿童的独特心理特征和审美趣味,少年儿童诗歌以成人为读者对象的诗歌相比,更加

强调形象层面,往往有比较直观的图画和形象。

5、情趣之美:少年儿童诗歌要愉悦儿童就要讲究情趣。

就要有幽默、谐趣等元素。少年儿童诗歌的特殊形式:

1、朗诵诗:朗诵诗是供少年儿童朗诵的诗歌。它与一

般儿童诗歌的不同之处是它句调铿锵,节奏明快,朗朗上口。

2、散文诗:散文诗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诗歌体裁的特殊形式,是用散文形式写的抒情诗。它结合了散文和诗的美质。

3、童话诗:童话诗是童话与诗歌形式的结合,它与诗的形式,表现富有大胆幻想和夸张色彩的童话故事。

4、讽喻诗:讽喻诗是针对儿童生活中的不良现象或不

良习惯,以夸张讽刺的手法写成幽默诙谐的诗。童话:童话是一种非写实的以幻想精神作为主要审美手段,用来表达和满足人类愿望,特别是儿童愿望的作品。现代童话的文学特征:

1、日常生活进入幻想世界

2、个性化、多样化的趣味和风格

3、儿童与成年共享童年梦想 童话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的关系:

(一)联系

1、早期童话来源于神话传说

2、传说由神话演变而来

3、在内容上,早期童话多取材于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

现代童话则是从收集和改编民间故事开始逐步走向文人独立创作的发展之路

4、受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的影响,童话创作在角色的选择上可以不受约束,在时空的安排上可以虚拟模糊,在表现手法上常用“从前”“很久很久以前”等这样的开头

(二)区别

1、创作主体不同。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具有集体性、变异性的特征;而童话具有独创性、个体性特征。

2、内容上的差异。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虽为童话提供

了可以借用的题材,但并非其中所有的故事都可以成为童话的内容。

3、接收对象不同。童话的读者多为儿童,神话传说的读者则多为成人。

4、创作性质不同。本质上,接收对象的差异决定了神

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并不具有儿童性。寓言:寓言是一种寄托着教训与哲理的简短故事。寓言的特征:寓意于言的教训性。连类比物的比喻性。犀利幽默的讽刺性。精炼简洁的概括性。寓言与童话的区别与联系

(一)联系

1、两者从内容到形式的相近

2、故事情节充满幻想色彩,比较广泛的采用拟人、夸张、象征等艺术手法

3、文体在某种程度的交叉,有时很难明确进行划分

(二)区别

1、从故事表现的重点来看,寓言重在寓意,着力表现内含的讽喻和教训;童话重在本身,着力表现生动有趣的故事。

2、从情节结构上看,童话的故事性强;寓言则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3、从幻想的方式上看,童话更富于奇丽的幻想;寓言是以阐明教训或哲理为主要目的,幻想程度比较浅。

4、从篇幅上看,寓言情节结构单纯简单,篇幅短小、简练;童话情节曲折丰富,结构复杂,篇幅较长。

5、从读者对象看,童话的主要读者是儿童;寓言读者对象大多是成年人。

童年小说:是一种为七八岁至十一二岁的孩子服务的小说样式。

少年小说:属于少年文学范畴,是一种转为十二三岁至十七八岁的少年与“准青年”服务的小说样式。

成长小说:广义上讲,是指一切以“成长”为书写主题的小说样式,包括少年小说;狭义上讲,是一种展现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经历各种挫折、磨难,或迷茫依旧,或若有所悟,或得以顿悟的心路历程的一种文学样式。动物小说:是以动物为主角,通过一定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塑造形象、传递思想的叙事性文学作品。童话与动物小说的比较

1、幻想是童话的本质,童话人物形象的夸张、变性,情节荒诞,环境虚拟;童话以塑造人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环境反映社会真实生活。

2、动物小说通过人性化的动物表现人的生活,人的思想感情,人的社会环境;动物小说通过动物与人的关系来表现自然和人类社会问题。动物小说的动物主人公比童话里的人性化动物更具备现实中的生物学特征,追求动物形象塑造真实感。

儿童散文:是一种着力关照内心世界,抒发主体情思,融叙事、抒情和议论为一体,以真实、自由为核心,适合少年儿童阅读欣赏的一种文学形式。儿童散文的美学特征

1、并行率真:真实性

2、自由灵幼:自由性

3、理性天成:趣味性

4、美文风格:美文性 儿童散文的分类

1、借用一般散文的分类 方式,儿童散文可分为:“实

生活”散文、“情感”散文、“灵性”散文、“文化体验”散文、“生命体验”散文。

2、从少年儿童阅读接受的具体实际出发,儿童散文可

分为: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童话散文、知识散文。儿童报告文学的社会功能

1、认识社会,了解人生

2、树立楷模,学有榜样

3、丰富审美,陶冶情操

4、新闻作用,文献价值

图画书:是儿童最常阅读的一种图书,是以儿童为主要对象的一种特殊的儿童文学样式,是绘画和语言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

插画书:插在文字中间用以说明文字内容的图画,对文字内容作形象的说明,以加强作品的感染力和书刊板式的活泼性。

图画书的特征:形象的直观性、构图的连续性、画面的趣味性、整体的传达性

无文图画书的作用:促进智力发展、启发幼儿联想、促进幼儿口语发展 图画书对幼儿的作用:

1、引导幼儿认识和发现事物,开拓眼界,增长知识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3、激发情感、陶冶性情

4、培养阅读兴趣并进一步影响幼儿人格发展

5、培养幼儿视觉美感的基本经验,培养审美能力

6、增进长幼两辈情感的交流

儿童戏剧:是指专门为儿童戏剧演出创作的文本,简称剧本。儿童戏剧不仅是儿童戏剧演出的脚本,也是可供少年儿童阅读的文学作品,具有可以脱离戏剧演出而独立存在的美学价值。儿童戏剧的特征:

1、主题鲜明,题材选择符合儿童的接受能力

2、剧情合理,戏剧冲突集中可信

3、塑造个性鲜明的舞台人物形象

4、富有儿童情趣和动作性的戏剧语言

5、儿童戏剧舞台的综合性

6、参与过程中的观众参与性

科学童话:又称知识童话、自然童话,是童话的一个分支,是一体化形式展现科学内涵的儿童文学作品。

科学童话特征:幻想和想象、结构和形象、拟人化、教育作用、儿童特点

科学童话的主要题材:生物题材、抽象知识、环保和生态、新材料和高科技

1.:儿童文学的定义:指以18岁以下儿童为本位契合儿童心里艺术特征和审美意识,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文学。

2.儿童读物的定义:写给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为促进其身心健康精神成长的适合阅读朗诵的作品

3.儿童读物的分类及代表作: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思想品德及励志读物《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自然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传播人文历史知识的读物《中华上下五千年》、儿童文学读物《窗边的小豆豆》、《城南旧事》、儿童卡通读物与图画书《小淘气尼古拉》

4.儿童文学的三个层次:幼儿文学、儿童文学(核心层次)。少年文学

5.儿童文学的两大门类:儿童本位的文学,非儿童本位的文学

关于文学鉴赏活动的美学思考 篇7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高度强化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把文学鉴赏能力列为高中学生必须具备的主要能力之一, 明确要求:“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 与文本展开对话, 领悟其丰富内涵, 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增强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因而, “文学鉴赏”这一能力点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高考语文学科必考的测试点之一, 且考分权重逐渐增加, 选材体式不断丰富, 考题题型稳中有变。

毋庸置疑, 上好文学鉴赏课, 有效地组织文学鉴赏训练活动, 无论从推进素质教育的层面, 还是从迎考应试的角度而言, 都是至关重要的。而文学鉴赏, 实在是一门广阔、弥深的学问, 它比一般意义上的理解性阅读要求更高——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标定其能力层级为高端的E、F级。怎样上好文学鉴赏课, 对于中学语文教学界而言, 是一个不容轻视的、既老又新的课题。

摒弃浮光掠影、形式主义的、偏向答题技巧的机械训练模式, 借助传统美学理念, 剖析人类审美心理, 把握中学生应具有的审美心理特征;并在此基础之上, 遵循文学鉴赏的内在规律, 设计标本兼治的教学、训练方案, 是引导他们提升文学鉴赏能力的必由之路。

从传统美学的角度来看, 文学鉴赏是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读者通过语言文字的媒介作用, 获得对文学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真切体验。作品中反映的自然美、社会美及其创造的艺术美, 逐步引起阅读鉴赏者思想感情上渐渐强烈的反应, 使其得到审美的愉悦和享受, 最终生成审美的判断与评价。这, 就是文学鉴赏。

审美过程, 从它的起始到结束, 是一个有机的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这个过程, 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即准备阶段、观照阶段和效应阶段。阅读鉴赏, 作为诸多审美活动中的一种, 其心理过程自然也与一般审美活动一样, 并无二致。

审美过程的准备阶段, 是指即将进入审美状态前的预备阶段。审美主体首先产生对审美对象的“审美注意”——审美对象的出现, 作为一种刺激, 引起了审美主体的关注, 并使主体中断其它内容的心理活动而转向审美对象。接着产生对该对象所萌发的一种追求、憧憬, 一种朦胧的兴奋, 即“审美期待”。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审美过程的准备阶段, 产生“审美注意”、“审美期待”的先决条件, 是兴趣的激发。所谓兴趣, 指喜好的情绪。引发审美注意、期待的阅读鉴赏兴趣, 是指审美主体 (读者) 对审美对象 (文本) 的内容、形式等进行积极探究的主动性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 表现在对文本的特别喜爱和主动积极的阅读态度。

审美主体 (读者) 阅读鉴赏的“兴趣”, 似可细化、分解为“乐趣”、“情趣”、“理趣”等方面。执教者当一一入手, 逐步激发。

“乐趣”之“乐”, 就是快乐。阅读鉴赏的快乐, 是阅读兴趣产生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如果善于巧妙地导入新课, 自然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学生产生好学之乐。

“情趣”之“情”, 就是情感, 它是阅读兴趣发展的关键。苏霍姆林斯基说:“上课要有趣, 课上得有趣, 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感从事学习和思考, 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

“理趣”之“理”, 就是理智, 辨别是非、利害关系以及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阅读理趣是由需要所产生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兴趣, 它是阅读兴趣形成的归宿。

审美主体由此引起对审美对象的兴趣与期待后, 便正式进入审美活动的主体过程——观照阶段。在美学术语中, “观照”是指主体对审美对象的凝神专注。这个阶段, 由紧密联系的两个过程组成:一是审美感知过程, 伴随着直觉美感;二是审美理解过程, 伴随着理性美感。

在审美活动中, 当审美对象离开审美主体, 或审美主体离开审美对象时, 观照阶段就结束了。但是, 审美的心理活动并没有戛然而止。紧随观照阶段而来的, 就是审美的效应阶段。在该阶段, 审美主体仍然会在一种特定的审美心境中展开审美回味, 即对头脑中残存的审美意象从容地玩味, 细细地咀嚼, 思索其深邃的意境, 领略其隽永的意味, 进行“精神反刍”。

魏晋以来的许多文学批评家, 如钟嵘、司图空、严羽、王夫之、叶燮、王国维等, 在他们的文论中, 都曾提出过“观”、“品”、“悟”的文艺作品鉴赏活动的“三步曲”理论。而现代美学理论中论及的审美活动过程的后两个阶段——观照阶段和效应阶段, 正与我国古典美学中的这一论述如出一辙, 两相应合。

1.“观”其表象, 进行审美感知, 生成直觉美感

“观”, 是指鉴赏者开始接触文学作品, 凭着自我的文学敏感, 透过形式符号, 对作品作出直观的而又是整体的感知。与“观”相对应的现代美学理念, 是审美“观照阶段”的第一个过程:审美感知过程。

此时, 审美主体在自己头脑中刚刚形成对审美对象的审美表象, 大脑的其他活动 (如想象、联想等) 刚被唤醒, 但还未来得及展开, 只有身体诸感官的体验得到加强。这时的体验是直接的, 就像一个刚生下不久的婴儿就能直接对别人的微笑作出与之相同的反应一样。因此, 与这种审美感知过程相伴随的是一种直觉的愉快。这种愉快, 完全是由“感知”对审美对象的有机组织引起的。这种愉快, 不同于那种清醒的自我意识所造成的精神愉快, 而是由于审美对象的结构适应了知觉的机制, 并使其和谐运转时产生的一种感性愉快。

处于“观照阶段”中的文学鉴赏, 当然也还仅仅是表层意义的。鉴赏者只是初步了解文学作品符号的意义, 形成不太完整或比较粗浅的表象。

大家知道, 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评价, 无外乎内容、形式两方面。那么, 除了对作品形象等内容方面的初步感知, 我们在其表现形式方面还应“观” (感知) 些什么呢?

对此, 南朝梁时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有所论述:

“是以将阅文情, 先标六观:一观位体, 二观置辞, 三观通变, 四观奇正, 五观事义, 六观宫商。斯术既形, 则优劣见矣。”

意思是说, 要审察文章的内容, 先要确立六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文章体制的安排, 第二个是文辞的布置, 第三个方面是借鉴前人与变化创新的情况, 第四个方面是“奇”与“正”一类的表现手法, 第五个方面是引用典故故事的手段, 第六个方面是作品的音律声调。这几个方面都有所关注了, 那么文章的优劣就显而易见了。

刘勰所强调的需要审察的“六观”, 大体都属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形式”方面的必“观” (感知) 对象。因此, 在进行文学鉴赏训练时, 教师应指导学生耐心细致地通读全文, 力求对作品的“形式”诸因素作尽可能完整的感受和把握。举凡高超的语言技巧、逼真的描写技巧等等, 都应了然于眼, 了然于心。

2.“品”其意象, 进行审美理解, 生成形象美感。

关于“品”, 古人早有见地。与刘勰同时代的钟嵘, 在他的《诗品·序》中, 就通过细细品味, “品”出了五言诗颇“有滋味”——即有诗味, 有艺术魅力、有美感——从而, 认定其居“文词之要”。唐代的司空图也在《与李生论诗书》中开门见山地提出:“辩于味, 而后可以言诗。”——此说旨在强调:要理解、懂得什么是诗味, 要善于品评、辩析诗歌作品的诗味;唯有这样去“品”, 才能真正地读懂诗歌。

与“品”相对应的现代美学理念, 是审美“观照阶段”的第二个过程:审美理解过程。在审美感知过程, 审美主体只是对审美对象进行初步的组织和大体扫描, 是整个审美过程的开端。一个完整的审美过程, 还必须对感知对象做进一步的审视, 从而获得深入的理解。由此可见, 古人之谓“品”, 是指鉴赏者根据各自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经验, 凝神观照, 细致地体味作品, 充实、丰富、发展在第一个阶段中虽已形成但还很粗浅的表象, 使作品的形象更具鉴赏者的个性。可以说, “品” (理解) 的过程, 就是意象的重建过程, 这是文学鉴赏全过程中的核心阶段。

所谓“意象”, 是指鉴赏者的一种心理存在, 它有着“意”与“象”两个基本结构方面。“意”, 指主体的审美 (包括创作) 时的意图、意志、意念、意欲, 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体验、审美理想、文学追求, 等等;“象”, 则指由想象创造出来的, 能体现主体之“意”, 并能为感官所直接感受、知觉、体验到的非现实的表象。此步骤中的意象, 已成为鉴赏者主观情意和作品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所以, 在审美理解——亦即“品”的过程中, 鉴赏者要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 唤醒自己遥远的记忆、消逝的情绪, 填补作品中的空白, 使作品的艺术形象在头脑中活起来。

联想, 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思维方式, 即由眼前事物想到另一相关的事物。它是客观事物的联系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它可以是横向展开的, 即由此句联想到彼句。其间关系, 可相类, 也可相反。在联想比较, 在比较中鉴赏诗文的艺术氛围, 体会其所写之景、所叙之事、所抒之情及所言之志。联想, 也可以是纵向展开的, 即联想诗人的生平遭际及所处的社会背景, 知人论世, 推知其性格特征。

如初唐诗人骆宾王的《于易水送别一绝》:“此地别燕丹, 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殁, 今日水犹寒。”诗人在易水送别友人, 联想到荆轲刺杀秦王之前, 在易水壮别的场面。既表达了对荆轲的一片崇敬, 也借此抒发出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

想象, 是依托已知形象进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的一种艺术手法, 是“人类思维最美丽的花朵”。别林斯基说, 在文艺中, 起最积极和主导作用的是想象, 创造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一切艺术创作都离不开想象, 诗歌创作尤其如此:没有想象, 就不会有《离骚》《锦瑟》《蜀道难》, 就不会有李白、杜甫、苏东坡。

作诗赋文, 离不开想象。相应的, 对它们的鉴赏, 当然也离不开想象。没有那种“视通万里”、“思接千载”的想象, 就不会获得对诗歌更深层次的理解, 就不能得到对诗的意境的最大限度的品味。

审美过程中的联想、想象, 是审美表象的载体。它可以把审美理解等多种心理因素联系起来, 起枢纽作用。审美主体一旦插上了联想、想象的翅膀, 就可以在审美世界里自由翱翔。而审美情感, 则是整个审美活动的动力。它可以使感知更敏锐、想象更活跃、理解更深刻, 从而推动审美活动的发展。

3.“悟”其意境, 进行审美判断, 生成情感体验

“悟”, 是指鉴赏者在前述“品”的过程中, 渐入佳境, 主体的意识逐渐活跃起来, 品读的意象也一步步鲜明, 终于物我同化, 主客体交融, 使主体的情感意识在一瞬间升华为高度自由的、超越现实时空的境界。此种“境界”, 即为人们孜孜以求的“意境”。

与“悟”相对应的, 是审美的“效应阶段”。现代美学认为, 在审美的观照阶段, 审美主体沉醉于美的享受中, 其情感随着审美对象的特性起伏变化, 整个认识活动处于“惑”或“愚”的状态。观照阶段一结束, 我们的自身便从美的陶冶中解脱出来, 开始对审美对象进行判断和鉴别, 这是审美观照的必然结果, 也可以说是审美观照的后效。可见, “悟”——即“效应阶段”, 对整个审美活动起一种制导与规范作用, 并最终形成审美判断。

在“悟”的状态下, 鉴赏者自觉、不自觉地受着作品意象的暗示、指引, 从情感体验的状态中超越出来, 沉入一种回忆、一种思索、一种探求, 竭力利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文化积累, 把握作品及审美意象的丰富内涵、深层底蕴, 领悟其形象所暗示的内在的恢宏、深广的理性化观念和意识, 获得“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正在, 灯火阑珊处”的人生“顿悟”。所以说, 它也是文学鉴赏活动的最高阶段和理想境界。

关于英语文学翻译的研究 篇8

关键词:英语文学翻译;文化差异;合理归化

由于文化的差异,不同的语言对同一作品的表述有一定的差别,会传达出不同的意思。而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沟通桥梁,必须要尽可能地展现出原著的风采,译文必须与原文保持高度的相似,因此,译者需要有翻译技巧,对译文进行润饰。在英语文学的翻译中,以下几点技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正确处理文化差异

翻译英语文学,就是将英文单词翻译成相对应的中文词组,同时要保持整体含义一致,保证读者能够准确地理解英语文学作品的含义。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学会正确处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翻译英语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译者会遇到不同的体裁和内容,这就要求在翻译的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体裁,采取正确的措施科学处理文化差异,从而保证英语文学的翻译质量。对于小说、诗歌、散文类作者独立创作的文学性和艺术性较强的英语文学作品,译者在翻译时首先要分析作品中所提到的文化背景、文化氛围,将其与中文语境进行对比,找出两种文化的差异,在翻译时将重点放在和谐文化差异上,并对其进行深入理解和对比,保证译文既忠于原文,又符合汉语阅读习惯。对于科技应用文的翻译,译者要先分析文中的叙述重点,了解文化背景和文化元素,并将其与中文的文化元素相对比找出差异,然后按照中文的阅读习惯来翻译,注意对专业术语和科技词汇要准确翻译,保证用词的准确性,从而提高译文的质量。

2.遵循“合理归化”原则

在翻译英语文学时,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和意境,需要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其中“合理归化”就是一条较为重要的原则。“归化是指在翻译中以目的语和目的语的文化作为依托,并以译文和译文读者为中心的一种翻译原则。”“合理归化”就是在英语文学的翻译中,译者始终着眼于中文文化,将英语文学中中文读者较为陌生的成分和文化因素转化为读者比较熟悉的中文文化内容,让译文符合中文读者的语言表达习惯,让中文读者能够全面、深入地感受到英语文学的魅力和中文文化的妙趣,将“ spring up like mushrooms”译为“雨后春笋”,又如钱钟书在翻译《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拉》时,将“Fie wangling Queen—— /Whom everything becomes, to chide, to laugh,/T oweep;who se every passion fully striver/To make itself, in thee, air and admired”译为“嗔骂,嘻笑,啼泣,各态咸宜,七情能生百媚”。这些翻译不仅完全译出了原文的含义,也彰显了原文的神韵,更传达出中国传统语言的魅力。

3.模糊性语言的翻译技巧

英语文学中存在很多模糊性语言,如something,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较大,译者在翻译英语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准确地翻译模糊性的语言,会造成译文与原文的差异。在翻译模糊性语言时,译者要注意深入研究和分析原作,了解作品的文化背景,结合上下文,精确地翻译原文。如相同的颜色在不同的语言中表达不同的意思 “blackboard”是黑板“black tea”是红茶“to be brown”是晒黑了,等等。合理地运用语言的模糊性不仅能使译文更加顺畅,也能够增添译文的艺术效果。

4.双关语的翻译技巧

双关语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格,经常出现在各种英语文学作品中,它不仅能够增加作品的语言性,还能巧妙地刻画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在英语文学的翻译中,双关语也是较难翻译的修辞现象之一。对于英语文学作品中双关语的翻译,译者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将双关语译为相同的双关语。为了保证译文能够精确地传达出原文所表达的内容、形式及其文化特色,译者可以将原文中的双关语直译为相同的双关语,如将“dead end”译为“死胡同”。二是将双关语译为类双关语。有时,在汉语中很难找到与英语原著中音形义相同的双关语,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应该尽可能在中文中选择与原著相近的语义或形式的类相关语来表述,如借助双声、头韵、重复、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段,或同义词等手段,选择与原文有关联的词语。三是将双关语译为不同的双关语。在翻译双关语时,译者要注意变通,不拘泥于形式,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稍微调整原文的语言格式,神似即可,但要注意改变其形却不能改变其主题思想和文化内涵。四是将双关语译为非双关语。对于那些很难在汉语中找到与原文相同或者相似或有关联的双关语,译者要抛弃原文的语义特征,采用不同的形式,复制出原文双关语的一层或多层含义。

5.典故的翻译技巧

典故经常出现在英语文学作品中。在翻译英语文学作品时,对典故的翻译可以采用直译法和直译加注释法。直译法就是译文要保持原文内容和形式,尤其是原文中的比喻或地方色彩等,如将“An eye for an eye,a tooth for a tooth”译为“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直译加注释法是指译文要在译出原文内容的同时,对典故中的人名和地名进行注解,如将“See Naples and die”直译为“看了那不勒斯,就可以死了”,读者会觉得莫名其妙,但如果译者在译文后面对“那不勒斯”进行注解“那不勒斯,意大利南部港市,以其奇美的风景而著称。”这句话的意思就一目了然了。

总之,翻译英语文学是一门技巧性很强的体现艺术价值的劳动,译者不仅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也要掌握高超的翻译技巧,这样译文才能达到“信、达、雅”的境界。(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于文杰.文化学视阈下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技巧[J].芒种,2012(8).

[2]李虹.论英语文学翻译中的艺术性问题[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1).

[3]文莉秋.探析英语文学翻译中言内意义的处理和信息差的弥补[J].芒种,2013(1) .

上一篇:部队军官个人事迹材料下一篇:一件事的启示初三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