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 复习资料

2024-05-22

中国古代文学史 复习资料(精选8篇)

中国古代文学史 复习资料 篇1

一.填空

元代的叙事性文学占主流地位

元朝统治者把国民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种 元代戏剧包括杂剧和南戏 元代戏剧形成北方戏剧圈(《赵氏孤儿》,《李逵负荆》,《双献功》《秋胡戏妻》和南方戏剧圈 散曲之所以称散,是与元杂剧的整套剧曲相对而言的

元曲四大家::汉卿(一空依傍,自铸伟词)白朴 马致远 郑光祖 散曲,原人称“乐府”或“今乐府”,体制有小令,套数,带过曲 王阳明心学,泰州学派亦称王学左派

四大奇书 《三国演义》 《水浒传》 《金瓶梅》 《西游记》 明朝三大传奇《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

三言二拍 《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临川四梦《牡丹亭》 《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开山之作 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唐宋派: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

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 “汤沈之争”: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和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之争 明代戏曲主要由杂剧和传奇组成

《西游记》实际隐喻放心,定心,修心三过程 《金瓶梅》为世情小说开山之作,所谓世情小说即“极模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 公安派成员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袁宏道曾在《叙小修诗》云“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复社成员:张氵尃,张采,几社成员:陈子龙,夏允彝

遗民诗人: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屈大均,吴嘉纪,顾炎武《日知录》,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古文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江琬

受钱谦益影响,在其家乡产生虞山诗派

吴伟业的歌行诗“梅村体”风行一代

陈维崧创阳羡词派,其词有词史之称,朱彝尊创浙西词派,纳兰性德和曹贞吉,顾贞观合称“京华三绝”,张惠言创常州词派 李玉的作品被称“一言永占”,李渔的《闲情偶寄》代表戏曲创作重心由“曲”向“戏”转移

《儒林外史》虽云长篇,颇同短制,极具讽刺意义 袁枚是性灵派诗人,性灵含义包括性情,个性,诗才

桐城派三祖:方苞,姚鼐,刘大櫆,主张义法说,姚鼐将义理,考据,词章合一,桐城派延续时间较长

洪昇的《长生殿》演的是杨贵妃和唐明皇的历史故事,孔尚任《桃花扇》 龚自珍《己亥杂诗》,黄遵宪创新派诗,梁启超创新文体

二 默写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一个是琅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环佩只应归月下,钿钗何意寄人间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三 简答

1.简述《琵琶记》的悲剧意义

蔡伯喈为了终养年迈父母本无意于功名,只是辞试不从,辞官不从,辞婚不从这三不从导致了一连串的不幸,落得个“可惜二亲饥寒死,博换的孩儿名利归”的结局。《琵琶记》以全忠全孝的蔡伯喈和有贞有烈的赵五娘的悲剧命运引发对封建伦理合理性的怀疑,蔡伯喈忠孝难两全,显示了封建知识分子经常陷入情感与理智,个人意愿与门第,伦理冲突中,具有深刻性与普遍性。

2.《三言二拍》主要内容

三言二拍中有不少借历史故事以阐发作者善恶伦理观念作品,但主要是写世俗人情百态。三言二拍中写了不少商业活动以及对商人的赞颂;歌颂婚恋自主,张扬男女平等的作品在三言二拍中也有不小比重;在三言二拍中还有不少作品旨在揭露官场的腐败和社会的黑暗。

3.钱王代兴及其成就

王士祯的诗受到文坛盟主钱谦益的赞赏,并希望他代之而起,主持风雅。钱谦益去世后,王士祯成为一代正宗,他论诗以神韵为综。

4.何为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其象征意义是什么

木石前盟指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金玉良缘指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姻缘,木石前盟象征宝黛在太虚幻境中就有的刻骨铭心的知己知心的自由爱情,金玉良缘象征着宝玉和宝钗富贵结合,门当户对的爱情。

5.红楼梦爱情悲剧缘由

其中一部分悲剧是封建势力的直接摧残,但更多的悲剧是封建伦理道德中的“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是几千年积淀而凝固下来的正统文化深层结构造成的悲剧。宝黛钗三人价值观不同,宝钗希望宝玉走仕途,而只有黛玉理解宝玉那颗童心,因此宝玉选择了黛玉,而封建家长为了维护其势力选择了“德貌工言俱全”的宝钗作为宝玉的贤内助,造成了宝黛的爱情悲剧。

6.童心说

“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者焉”。所谓童心即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绝假纯真”即不受道学等外在“闻见道理”的蔽障和干扰,“最初一念”实则指人本然的私心,所谓“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因而,天下的至文都应该是作者本然的情感和欲望的真实表现。

7.为什么说猪八戒形象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取得长足进步标志

猪八戒不忘情于世俗的享受,好吃好色,但还执着地追求理想,他使乖弄巧,好占便宜,而又纯朴天真,他贪图安逸,偷懒散漫,而又不畏艰难,勇敢坚强,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西游记》从多角度,多色调描绘了猪八戒丰富的形象,与《三国》中帝王将相,《水浒》中英雄豪杰相比,更贴近现实生活,因而也更具真实性。

材料分析

《红楼梦》宝黛初逢,王熙凤性格

论述(展开分析)

试论晚明好货好色思潮在文学形象上体现及现实借鉴意义 好货好色思潮源于王阳明心学,这一思潮对于封建礼教和僵化的思维进行了冲击,增强了人的主体意识和促使人的自我价值觉醒,肯定世俗人欲 《牡丹亭》中杜丽娘追求自由爱情的性格 《金瓶梅》中对于财的追求和色的贪爱 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和女性形象

此外,好货好色思潮也使文学作品产生淫秽,低俗的描写

对于当今社会,我们既要尊重内心需求,追求自己想要的爱情和物质,也要控制贪财好色的欲望

中国古代文学史 复习资料 篇2

一、古代城市文学的内涵性意义

首先, 中国古代城市文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其文学史意义不能被忽视。其文学的内涵深度和广度因其独特性而被深入挖掘, 但是由于其发展过程中受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因素限制, 直至今天, 我国古代城市文学的发展仍然显得稚嫩。古代城市文学构建的客观丰富内涵需要建立在对其认知的、成熟的因素上, 才能得以实现其完整性。

文学史研究工作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这种复杂、多样的文学性格要求其在对待古代城市的研究中, 应当将它作为文学史的有机组成部分, 从整体上看待其文学史意义。

古代城市文学研究离不开客观历史存在对于它的影响。分阶段、分时期的对古代城市文学进行研究作为一种重要的价值理念, 其在具体研究工作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 我国的文学史研究着眼于对文学的历史时间意义的关注, 缺乏从更为具体、更为客观的空间意义上去参照其文学意义的体现。在这种历史的研究结构下, 古代城市文学一直存在着, 却没有登上历史的舞台。但因为其客观存在的性质, 又决定了古代城市文学终将被抹去历史的尘埃, 而重获新生。以其客观构建内涵来填补中国古代文学史发展中的诸多方面的历史空白。也因为其内涵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它的发展将极大地促进文学史的发展。

在对于城市文学的价值以及发展规律的研究中, 主要是从文学空间分布形态位移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文学形式的城市文学发展。这种作家与地理位移上的对应关系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探究方向, 有其重要的文学史意义与价值。当然, 在作家文学创作上对审美体验影响因素的探讨和文学取材方向上的选择性问题等, 都是在文学空间角度形态位移方面的价值型表现。

同时, 值得注意的是城市文学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以独立个体的方式存在的, 在其发展进程中, 城市文学受到乡土文学的影响与渗透。客观地说, 从历史空间的因素角度讲, 文学史的发展是在乡土文学与城市文学的二元空间文学因素下不断发展丰富的。想要脱离乡土文学谈城市文学, 或者脱离城市文学整体研究文学史, 都是片面的。只有从二元结构的空间因素角度去着手, 才能全面的、完整地实现对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准确认知。

二、城市文化的文学性外延

城市文学是建立在城市文化上的外在性表现形式, 从这个意义上讲, 城市文学的发生与发展是在城市文化的高度繁荣与发展的格局之上的一种文化态势。因此说, 城市文学表现出的外延性特征的诞生与发展过程充分体现了人的自主意识与创造精神, 并且毫不避讳地彰显其城市文化的绝对创造力量、弱化无意识行为, 以及在城市追求与张扬世俗精神的过程中高调显示其对文化意义的表现能力。

城市文学具备什么样的属性与特质, 也就必然是对现实城市文化中属性与特质的反应。中国古代城市是在政治、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同时又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其中政治因素最为明显。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与衰亡往往伴随着其背后的政治性因素, 城市作为人们追求政治的渴望和幻想的摇篮, 最先能够感受到这种振幅的正是生活在城市当中的普通百姓。城市文学作为城市文化的外在性表现, 在这一方面对于城市的政治文化生活构成城市文学的最重要的文化性内涵。城市厚重的、复杂的社会环境基础, 对于文学发展来说无疑是提供了最为优良的物质基础。使之在城市多种多样的文学形式形成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催化作用。通过研究历代中国古代文学形式发展的关系不难得出, 单纯的文学形式产生, 不会是在离群索居的社会交际环境中完成的, 而是在人口相对集中、物质文化相对富足的区域中实现的, 这种现象足以证明中国古代文学的城市文学性意义。而城市的发展促使城市居民的消费能力与艺术欣赏水平得以提升, 反过来对促进城市文化多种文学形式的水平提升又起到了积极作用。可以这样说, 中国古代城市市民阶层的不断发展壮大, 为古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并起到保障性作用。

三、结语

对于中国古代城市文学的研究应当通过发展的唯物史观去分析, 将古代城市文学融入现代文学史中, 找寻其现代文学价值。随着城市地域性文学研究热潮的到来, 中国现当代城市文学也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通过以中国古代城市文学的历史机运, 纵横比较, 借鉴移植, 进而形成独具中国现当代特色的中国城市文学史研究, 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史的重要任务。任何一种文化形态、任何一种文学形式都要有其历史传承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去滋润营养其现代的文学形式。中国文学史在这方面应当有所发展, 将全身的“穴位”打通, 突破在文学研究方面的历史围栏。从全局的角度审视中国文学历史的整体性特征, 为后世中国文学的研究与发展创造更多、更有用的文化资源。

参考文献

[1]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导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2][美]乔尔·科特金.全球城市史[M].王旭, 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中国古代妇女文学史 篇3

一九五○年,我们都考入了清华大学数学系,成为同班同学。全班共十五人,师生公认杜是班上学习成绩最优秀者之一。他还爱好文学,能熟背许多古诗词。但是他没有钱买他喜爱的文学著作,除了从学校图书馆借书外,常到书店去看书,有时就站在书店里摘抄。杜熟读《红楼梦》、《水浒》等书,把不同版本的文字区别都记录下来,通过认真比较和研究,常常有所发现,并有独到的看法。他曾写信把自己的见解寄给有关出版社的编辑同志,受到关注和重视。记得他很早就在同学间说过:贾宝玉是反封建的。杜做任何事情都是那么认真、执著和钻研,大家都很赞佩。

一九五二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院系调整时,北大、清华、燕京三校的数学系合并为北大数学力学系。我们班的同学达到了二十七人,杜仍是公认的学习成绩最优秀者之一。一九五三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为适应经济建设的紧迫需要,高校理工科学生都提前毕业。我们班的大多数同学留在本系数学专业各教研室当助教。杜等六人成为力学专业的研究生,之后他一直讲授数学和力学的各种课程,虽然教学科研任务很重,但作为业余爱好,他仍然不停地研读文学著作。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北大图书馆三层楼的库存版本阅览室遇到杜,他告诉我,除了讲课备课外,他都在这里看书。一连十多年,我常在版本阅览室见到他,他总是坐在右边第一排靠窗的座位上,专心致志地一一查阅库存的古典文献,一一抄录其中的妇女文学作品。

大约在一九九三年,杜对我说,他已年过六十,计划出版两本书,一本是《现代数学引论》,是他数年来在北大和清华开设这门选修课的讲义基础上写成的(一九九六年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另一本是关于中国古代妇女文学的书,还未完稿。

经过十几年的积累和准备,杜从一九九四年起,在北大连续八年开设了一门全校公共选修课:中国古近代妇女文学史,讲述从先秦两汉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妇女文学。选读这门课的文理各科学生,每年都在百人以上,男女生各约一半。

杜为什么特别关注妇女文学?他曾跟我说过,抗日战争期间,他家兄妹六人,只靠父亲一人的微薄工薪,生活很艰难,每天晚上,他的母亲补衣、做鞋直至深夜。这是他记事以来心目中第一个勤劳、坚强而又淳朴善良的妇女形象。以后他又从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中知道了从古到今许许多多品德优秀的妇女和才女。他受到这些崇高形象的感召和激励,同时也为中国古代妇女文学没有受到文学界应有的重视而深感遗憾。他决心要在自己晚年竭尽全力选编一部《中国历代妇女文学作品精选》(二○○○年已由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以展现历代优秀妇女文学精品,为埋没受屈的才女们扬名吐气。

我有幸成为杜这部著作初稿的第一批读者之一。读过之后,第一个感受是:旧社会妇女的苦难太深重了。我想起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郭兰英演唱《妇女自由歌》中的一段歌词,是多么真切:“旧社会好比是,黑格洞洞的苦井万丈深,井底下压着咱们老百姓,妇女在最底层。”第二个感受是:为妇女的优秀美好品质自豪。我想起了冰心说过的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世界上若没有女人,这世界至少要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冰心全集》第三卷306页,海峡文艺出版社一九九四年版)。

二十一世纪初的一天,杜告诉我,他每天早出晚归。查完北大图书馆库藏古籍,他就接着到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和社会科学院等图书馆,以及各新、旧书店去阅览、查抄,搜集古籍、书刊中的妇女文学作品。杜从来节衣缩食,生活艰苦,但为收购有关古籍则常倾囊而出。令他欣喜的是,他不断有许多新的发掘和新的发现。

不久前,杜打电话和写信告诉我,他已编就新书《闺海吟》,全书有古、近代才女八千六百余人,每人只选一篇代表性作品,有诗、词、曲、联、文、书信、日记、戏剧、弹词小说等诸多题材。他根据多种参考资料为书中的作者写了或详或略的小传,对少数毫无信息的作者,只好写为“无名女”。杜深切地体会到,中国妇女所处的恶劣环境和社会历史的错误偏见,使她们写作难,作品保存难,作品要流传更难,许多优秀作品已经消失了。杜自告奋勇、不畏艰苦,痴心地、负责地做了对于中国妇女文学作品的搜集抢救工作。即将由时代文化出版社出版的《闺海吟》,是杜三十年日日夜夜辛勤劳动的结晶,更是弘扬中华妇女文化的瑰宝。

杜还编就了《阆苑奇葩》,是对《中国历代妇女文学作品精选》的增补和扩充,从原来的一千位作者增加为一千三百余位作者;从原来的四十九万字扩充为八十万字。《闺海吟》和《阆苑奇葩》都将作为弘扬中华妇女文化丛书于近期出版。

杜今年七十八岁,我祝愿他健康长寿,相信他还会坚持不懈、乐此不疲地继续为弘扬中华妇女文化做贡献!当然,我更希望杜的这两部著作能起到抛玉引玉的作用,使更多的有心人、有志者投入弘扬中华妇女文化的事业!作为女性,我还希望妇女朋友们能从这两部著作中汲取智慧、勇气和力量,为祖国的现代化,为人类的不断进步,努力发挥出“半边天”的光和热,体现人的本性中的“真”、“善”、“美”!

大一下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篇4

田轲 李洁羚 彭嫚整理

名词解释:

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东晋玄言诗:一种以阐释老庄哲学和佛教哲理为主要内容的诗歌。玄言诗是东晋的诗歌流派,约起于西晋之末而盛行于东晋。代表作家有孙绰、许询、庚亮、桓温等;其特点是玄理入诗,以诗为老庄哲学的说教和注解,严重脱离社会生活。

游仙诗:游仙诗是道教诗词的一种体式。就其本意而言,这指的是歌咏仙人漫游之情的诗。其体裁多为五言,句数或十句,或十二句,或十六句不等。关于游仙诗的类型,前人曾做过种种划分:或从作者思想倾向出发,以富贵者而游仙,为游仙诗之正体,以坎坷者而游仙,为游仙诗之变体;或从表现形式出发,以作者同神仙共游为古体,作者不在内,仅神仙自游为近体。

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当时以武帝次子萧子良为中心,形成了一个文学集团,沈约和周颙是其中的重要文人。沈约和周颙是声韵学专家,他们提出了“四声八病”之说。谢眺等诗人则在诗歌创作中大力实践此学说,从而形成了“永明体”诗,它是古体诗歌向格律诗转变的一次关键的转折。

宫体诗:是指一种以写宫廷生活闺阁情怀为主要内容的重声律,词采靡丽轻艳的文风。它发端于齐梁之际,到萧纲及其文人时达到全盛。“宫体”既指一种描写宫廷生活的诗体,又指在宫廷形成的一种诗风,始于简文帝萧纲。其内容多是宫廷生活及男女私情,形式上则追求词藻靡丽,时称“宫体”。后来也称艳情诗为宫体诗。骈文: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在声韵上,则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由于骈文注重形式技巧,故内容的表达往往受到束缚,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上官体:指唐高宗龙朔(高宗年号之一)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注重诗的形式技巧,追求的声辞之美。

初唐四杰:高宗、武后时期,当宫廷诗人仍然把诗歌当作点缀太平的风雅玩物时,诗坛上出现了以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为代表的一批英姿勃发的天才少年。四人年少志大,才高位卑,他们志同道合,互通声气,使得诗歌重新担负起歌唱人生的使命,从而使诗歌具有了新的时代特征,给唐诗带来了真正的生机,四人由此被成为“初唐四杰”。山水田园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在陶渊明以来的田园诗和谢灵运以来的山水诗的基础上,偏重于写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多表现自然之美和闲适心情,偶或表现农家生活现实。多采用五言,风格清淡恬静,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代表诗人有储光羲、裴迪、常建等,而以王维、孟浩然为首,故后世又称“王孟诗派”。

边塞诗派:唐代诗歌流派。以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生活为主。汉魏六朝时已经有一些边塞诗,至隋代数量不断增多,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又进一步予以发展,到盛唐时则全面成熟。该派诗人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最为知名,而高、岑成就最高。这些诗人大多有边塞生活体验,他们从各方面深入表现边塞生活,艺术上也有所创新。他们不仅描绘了壮阔苍凉、绚丽多彩的边塞风光,而且抒写了请缨投笔的豪情壮志以及征人离妇的思想感情。对战争的态度,有歌颂、有批评,也有诅咒和谴责,思想上往往达到一定深度。其诗作情辞慷慨、气氛浓郁、意境雄浑,多采用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的形式。新乐府:即“新题乐府”,相对于古乐府而言。指的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不再以是否入乐为标准。新乐府始创于杜甫,为元结、顾况等人继承,后又得到白居易、元稹的大力支持。韩孟诗派:韩孟诗派是中唐时期与新乐府运动同时崛起的一个影响叫大的诗派。其代表人物是韩愈、孟郊,此外还包括贾岛、卢仝等人。这个诗派创作的特点是通过抒写个人的不幸遭遇来揭示社会的弊病,他们主张“不平则鸣”,苦吟以抒愤,并互相切磋酬唱。他们诗风尚奇求险,韩愈奇而雄,孟郊奇而古,贾岛奇而清,卢仝奇而怪。他们具有独特的审美品味,以震荡光怪为美,以瘁索枯槁为美,以五彩斑斓为美。由于受韩愈古文运动“陈言务去”的影响,他们在艺术上力求避熟就生,标新立异,注重苦吟和锤炼功夫,力矫大历诗风的平弱纤巧。这种诗歌的新的追求和变化,积极推动了盛唐以后诗歌艺术境界的开拓。简答论述题:

曹植的诗歌创作:

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诗歌;A内容特点: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

满信心,如《白马篇》

B艺术特色:诗情意气风发,诗语辞采飞扬

后期诗歌:A内容特点:主要表达由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抒发生命价值不能实

现的焦虑,雄心不能施展的苦闷和对社会人生的悲剧性体验。

可分为四类:a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如《野田黄雀行》; b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如《美女篇》; c述志诗如《杂诗》 d游仙诗如《远游篇》《游仙诗》

B艺术特色:后期的诗歌是他在压抑、痛苦、悲伤中的哀号,善用比兴的手法寄寓悲壮的情感,这类诗最能代表建安诗歌慷慨悲壮的时代风格,也代表了他诗歌的最高成就。

曹植是建安文坛上一位众体兼善的作家,也是建安一位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不仅当时好评如潮,后世同样影响深远。

他的诗歌广受推崇的原因:A文采富艳,辞采华茂,骨气奇高; B对五言诗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C他的不幸身世引起后世文人的认同。阮籍《咏怀诗》的艺术成就:

(1)完全摆脱了对民歌的模仿,把哲理思考引入到诗歌当中,同时又能巧妙地将其与一系列艺术形象结合,使得诗歌的内涵更深。在表现手法上,多用象征寓意,形成若即若离、隐晦曲折的特点。

(2)阮籍诗歌是在明朗单纯的乐府诗歌和文人拟乐府诗歌的基础上的一次巨大飞跃,他扩展和加深了诗歌的内在意蕴,开掘和丰富了诗歌的艺术潜力。

阮籍的生平遭际和思想与创作之关系:

(1)阮籍诗歌大多不是抒写具体人事引起的情绪波动,而是对宇宙、社会、人生的一种综合透视和体验。他将黑暗的社会、腐败的政治、多难的人生内化为一种忧伤的情绪,一种痛苦的感受,而在抒写这些情绪和感受时又省略了造成痛苦和忧伤的环境和原因,表达的是纯心灵的境界。(2)《咏怀》诗是他对时代与人生的体验、感悟和沉思的结晶,忧生和讽世是《咏怀》的两大主题。

陆机诗歌的特点:(1)内容多模拟

(2)

文词繁缛

(3)语言华美典雅,多用排偶

左思《咏史诗》的特点:

语言简净,不重词彩,没有累赘的铺衔,虽也多用对偶,但出语自然,不求工巧,这些都很好的适应了抒情的主旨。

A主题深刻:对门阀制度的批判,充满反抗压迫,追求自由的浪漫情调。B开创了以咏史与抒怀相结合的创作道路 C诗歌语言精切,用典帖切,“借古讽今而又思致深刻”。

左思作品发扬“建安风骨”,内容充实有深度,作品有风骨和气度,钟嵘称之为“左思风力”。陶渊明:

(一)陶渊明的思想境界:★★

思想核心:庄子的思想,对儒道思想进行调和、取舍,委运乘化。

陶的社会观和人生观都以“自然”为核心,他向往的社会是和平、安宁、自耕自食,没有虚伪、压迫和残害的社会,他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淡泊高远、委运乘化,没有身外奢求的人生,他喜爱的生活环境是恬静而充满自然情趣的乡村。

(二)陶诗的艺术性:★★

朴素、自然、真醇

(1)是情、景、事、理的浑融,重在写心

(2)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没有激烈地语言,平淡自然)

(3)萧散冲澹的意境(澹:安、平和),诗意恬淡醇厚

原因:诗人不是为了客观描述田园生活,而是要强调表现这种生活中的情趣,因此他不是随意选取田园生活中的影像,而是摄取那些最能引起他思想共鸣的影像,于是,平凡的生活素材便含有了诗人的情感和趣味,意境由此而产生。

(4)

富有哲理情趣,着重主题意象的把握,注重把感情融入到诗歌中。

(三)陶诗田园诗的内容:

第一类: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来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

第二类:写躬耕生活的体验。

第三类:写自己的穷困和农村的凋敝。

(四)陶渊明的地位和影响:

东晋最杰出的诗人,其地位真正受重视在唐代,真正得到确立在宋代。

(1)打破玄言诗统治的局面

(2)开创了田园诗的创作道路。诗风“平淡自然,韵味隽永”。鲍照诗歌的艺术特点;(1)他既是第一个有意识地致力于七言诗创作的诗人,又是杂言式七言歌行的开创者,他的诗歌音节错综变化,大体上隔句用韵,雄奇奔放,适于表现激荡不平的情感。(2)他的乐府诗把汉魏乐府的刚健质朴与南方民歌的艳丽浅俗结合起来,再加上文人创作的词彩,从而使自己的诗歌语言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3)他在乐府诗中灌注了强烈的激情,具有强烈的批判现实的色彩,多方位、全面的反映生活,深刻揭露社会矛盾。写景、写情都带有鲜明的主观色彩,昂扬飞动,富于力度,自我形象鲜明。志人小说《世说新语》的文学特点:

内容:记载了东汉到东晋文人名士的言行,尤其侧重两晋。所记载内容以反映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为主,全方位反映了士阶层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情趣。

特点:文字简洁隽永,笔调含蓄委婉,无铺叙或过多的描写,也少夸张,但寥寥数笔,却能表现出相当生动的人物形象。它以仪貌取神的手法,抓住人物最有特征和最富有意蕴的言行,多用口语。南北朝民歌的比较:

(1)感情表现上,北歌直率粗犷,南歌婉转缠绵;

(2)语言风格上,北歌刚健质朴,富有力感,南歌精致华美,多用双关隐语;(3)诗歌形式上,北歌与南歌五言四句的体式为主。唐代诗歌繁荣的原因:

(1)内因:诗歌之所以能在唐代发展到顶峰,最重要的是诗歌自身发展的规律和诗人创作的自觉意识。六朝以来,五言诗已经成熟,七言诗渐渐兴起,山水诗已经产生,新诗体已经出现,声律学说已经盛行,文学已经独立于学术之外,各种选本和文学理论著作出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2)外因:A.民族融合B强大而且气度恢弘的唐对于中外文化的交流表现出高度的自信和开放

C社会结构,皇权成为了国家权力的核心,士族影响减弱,士人因科举制度而获得出头机会

D思想学说多元化

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主张:

在《修竹篇序》中,批评六朝以来的“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的错误诗风,他认为纠正的方法应该是,以建安正史文学为标准,来作出改变。他提出“汉魏风骨”的口号,要求恢复、发扬文学中的英雄性格,以纠正当时诗歌柔弱轻靡的不良倾向。

A推崇壮美刚健的诗风,呼唤“汉魏风骨 ” B肯定风雅比兴的传统 C强调诗歌要有“兴寄”

孟浩然诗歌的特点:

(1)不事雕琢,自有超妙之趣,语言淡而不薄

(2)诗歌以冲澹(不绮丽)清旷为基调,孤清为特色 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

“诗中有画”表现在王维融诗法与画法与一炉上。

王维诗的表现技巧与画的表现技巧在诗歌中的融合有以下几种方式:

(1)他常常采用意象并列的方式描绘自己瞬间的空间印象(以《田园乐七首》之

五、之六为例分析)

(2)他善于将点、线、面、色等本来属于绘画的表现手法融汇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在读者头脑中唤起生动逼真的画面(以《使至塞上》为例)

(3)采用国画中散点透视的方法,移步换形,便于从不同的角度描写同一对象(以《终南山》为例)

(具体参见戴建业老师课件)李白

主导风格:豪放飘逸

豪放是指李白的诗歌感情豪迈奔放;飘逸是指李白的诗歌给人一种流动轻快、自然舒展的审美感受。(结合具体诗歌论述,详见戴老师课件)艺术特色:(1)豪放飘逸,书写自我

(2)丰富的想象,奇妙空灵的意境(3)各种诗体,各有特色

(4)语言自然 七言长诗的艺术特色:(1)从句法特点来看,李白的七言歌行多采用无拘无束的散文句法,他的七言歌行完全像今天的自由体新诗一样自由地挥洒,给人一种自然流畅的审美感受。这种蓬头散发式的语言恰恰呈现出一种飘逸自然、豪放浪漫的风格;他还将大量虚词引入诗中,加之他那奔放的情感,读来令人感到豪迈不羁;

(2)从章法特点来看,李白的七言歌行开合、起落都没有任何过渡的痕迹,飘然而起,陡然而落,构成一种飘逸洒脱的美学效果;

(3)从诗歌感情来看,李白的七言歌行中跃动的往往是一种对抗的情感,这些强度相当而方向各异的情绪相互抵牾、排斥、对立,并因此而形成巨大的情感张力。

绝句的艺术成就:

(1)他的绝句在句法安排上纵横变化,非常自由,追求流动轻快、飘逸洒脱、自然舒展的审美效果;

(2)在句型上用单句而不用偶句,使音节错落有致,读来轻快流走;(3)从章法上来看,李白的绝句有如下特点:

A层层向前推进,后一句总是前一句的深入,形成了绝句章法上深层的内在结构——主体对客体的不断超越,使得诗歌不断向高远之境升华,激发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回味;

B李白的绝句多采用侧面切入或暗示的手法,引人想象,饶有余韵。

杜甫

诗歌的主导风格:沉郁顿挫

“沉”是指情感的深沉高远,“郁”指情感的愤懑抑郁,“顿挫”既指诗中的技巧,也指诗中的情感特点,“顿挫”好比书法中的顿笔和转笔,把笔锋按下去停一下叫“顿”,顿后笔锋稍松而转折叫“挫”。作为杜诗主导风格的沉郁顿挫,是指他诗歌中呈现出来的悲剧性色彩,感情深沉、抑郁、凝重,与这种感情相适应的表现方式,不是飞流直泻,而是婉转回旋,波澜起伏。(参见戴老师的课件)艺术特色:

(1)兼善各体,尤善古体与近体诗、律诗(2)语言表现力强

中国古代文学史Ⅰ期末复习 篇5

绪论

1.文学自身发展变化的九个因素:

创作主体、思想内容、艺术表现、接收对象、文学体裁、文学语言、文学流派、文学思潮、文学传媒。

2.“三古”、“七段”:

(1)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2)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3)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3.上古文学的内容及文体:

远在文字发明创造以前,文字艺术就已经产生。由此可以推测:上古文学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得非常紧密。其中有同自然作斗争的神话,有和生产密切结合的诗歌,也有表示愿望趋吉避凶的咒语式的祷祝辞。

4.上古文学的特点:集体性、口头性、综合性。5.中国诗歌(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的特点:

(1)先秦诗歌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由宗教颂赞祷祝诗演进到言志抒情诗。这些诗歌奠定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发展方向。

(2)诗、乐、舞三者紧密结合。

(3)在楚地、民俗及民间曲调基础上,屈原“依《诗》取兴,引类譬喻”,借鉴了《诗经》的艺术精神和手法,创作出奇伟瑰丽的诗篇,与《诗经》一起,奠定了以风、骚为基础的传统诗歌的创作规范。

6.先秦诗歌的概况:

在北方文化中产生了《诗经》,在南方楚文化中孕育了《楚辞》,多见于神话,富有浪漫气息。

《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朴素的艺术手法显示出巨大的艺术魅力,并以“经学”的地位和传播方式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与文学。

《楚辞》是文人的个体创作,并出现了以屈原为代表的南楚作家群,揭开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篇章。《楚辞》的浪漫精神、自由的形式、华美的词彩以及艺术表现技巧,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中国传统文学精神的源头之一。

第一章——先秦文学

1.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2.《山海经》的文学常识:

在所有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具有神话学价值。《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应是由巫师、方士根据各地的自然神灵传说及祭祀状况汇编而成。《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内容及其驳杂。《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神话的一座宝库,对我国神话的传播和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3.中国神话的分类及其蕴含的民族精神:

(1)创世神话:盘古开天地——显示先民对宇宙等自然现象的探索精神。(2)始祖神话:女娲补天——表达了最祖先的追念,表现出民族自豪感与认同感。

(3)洪水神话:鲧(gǔn)禹治水——集中体现了先民与自然作斗争所积累的经验和表现出来的智慧。

(4)战争神话:炎黄之战——表现了反抗精神。

(5)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发明弓箭——体现了人们对英雄的崇拜。(6)英雄神话:夸父逐日——显示了人类对自身不可动摇的信念。总结:中国古代神话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精神的形成及其特征。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体现了先民们对自然灾害、人为恶事的反抗精神。

4.中国神话的散失和演化:

神话的历史化:神话的删削、改造、解说;道家改造;神话的仙化。神话散失的原因:没有受到文人的重视;神话转化为仙化。5.神话的历史化:

(1)中国的历史意识发展很早,很多古老的神话传说往往都被当作历史事实而被载录下来,神灵被理解为人类祖先编入历史谱系中,从而丧失了神话的本来面目。

(2)没有受到文人的重视: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站在理性的立场而否定神话的价值,这对后世神话的载灵和流传有着重大的影响。

(3)仙化:一般讲述的是通过修炼或仙人引导,使人长生不老或幻化成仙的故事。

第二章——《诗经》

1.《诗经》的基本常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词。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订成书,大概是在公元前6世纪。《诗经》包括了公卿列士所献之诗,采集于各地的民间之诗,以及周王朝乐官保存下来的宗教和宴飨中的乐歌等。

《诗经》的内容:祭祀诗、农事诗、燕飨诗、怨刺诗、战争徭役诗、婚姻爱情诗。

2.《诗经》成书过程:

《诗经》编订于春秋时期,《诗经》所收诗篇的年代上限为商末或周初(学术界争议),下限为春秋中叶,最晚的作品是《陈风·株林》。

3.三家诗(今文经和古文经说诗):

汉代的传《诗》学派有四家:齐、鲁、韩“三家诗”(今文经学)和“毛体”(古文经学)。

“三家诗”:汉代出现了齐、鲁、韩三家诗。齐诗辕固、鲁诗申培、韩诗韩嬰,所传诗先后亡失。

“毛诗”: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cháng)。今本《诗经》为“毛诗”。4.《诗经》六艺:礼、乐、射、御、书、数。5.《诗经》三体:风(国风,各地的乐调)、雅(朝廷正乐,分大雅和小雅)、颂(宗庙祭祀之乐,多为舞曲)。

6.《诗经》三用:赋(平铺直叙)、比(比方)、兴(触物兴词)。7.《诗经》的艺术特点:

(1)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诗经》以真实生活感受和朴素自然的艺术手段生动地再现了那以时代广阔的现实生活画面。

(3)诗经的抒情艺术:《诗经》中大部分是抒情诗,即使是少量的叙事诗也带有浓重的抒情色彩。其主要的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叙事言情。

8.《诗经》的语言艺术:

《诗经》的语言丰富多彩、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诗经》词汇丰富,大量名词。动词、形容词对人、事、物的各种特征都能给予准确而形象的表现。

《诗经》的语言风格大体说来是:国风朴素自然,雅、颂典雅庄重。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另外还有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的运用。

9.《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1)《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2)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3)《诗经》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基础。

(4)《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5)“比兴”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6)“风雅”在思想内容上被后世诗人立为准的。

(7)《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广的影响。

10.《秦风·蒹葭》和《氓》的艺术特点赏析:

(1)《秦风·蒹葭》:《诗经》中赋、比、兴手法运用得最为成熟的作品之一,已经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相谐的艺术境界,对后世的诗歌意境的创造有直接的启发作用。

(2)《氓》:在形式上是首赋体叙事诗,但也有浓厚的抒情色彩。采用顺叙与倒叙交叉的叙事手法,以第一人称抒发感情,注重人物内心的刻画。诗歌创造性地综合运用了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以赋为住,起兴中兼有比喻。诗歌结构存在着时间顺序展开的叙事线索和按心理感情变化的抒情线索。此外还有运用了对比手法。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从殷商到战国时期,我国散文由萌芽至成熟。我国古代史官文化十分发达,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创立。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是我国古代散文的起点。《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言记事文的不同体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具有深厚的文化精神和成熟的文本形态,开启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我国散文最早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1.《尚书》的文学常识:

《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包括《虞书》、《夏书》、《周书》、《商书》四个部分。《尚书》原称《书》,被儒家定为“六经”后,又称为《书经》。大体是春秋以前历代史官所收藏的政府重要文件和政治论文的选编。《尚书》作为我国第一部古史、第一部散文集,对后世的影响巨大而深远。

2.《春秋》的文学常识: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大事纲要式的编年体断代简史,是孔子根据鲁国史料修订而成的。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722年-前481年),记述了春秋时期342年间的政治、军事、外交等历史大事。记事系统具有自觉的记事意识和明确的时间观念。

《春秋》是“礼仪之大宗”。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行为和暴政是其主要的思想倾向。

3.春秋笔法,也叫“微言大义”。

4.《春秋》的“一字寓褒贬”:在严谨的措辞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比如杀有罪为“诛”,杀无罪为“杀”,下杀上为“弑”等。将感情含蓄地写作表达出来,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不同的感情,寓情于文字,通过历史选择以寓褒贬,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5.《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解释,而《左传》实际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

6.《左传》的文学常识: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左传》为传述《春秋》而作,作者是左丘明。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722-前468)。《左传》以《春秋》为本,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完整的编年史书,具有鲜明的政治和道德倾向和民本思想。

7.《左传》的艺术成就和文学手法:

(1)《左传》散文艺术最突出的成就就是长于叙事。

《左传》对春秋时期发生的事件能够叙述出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叙事手法多种多样,主以顺序,但是倒叙与预叙手法的运用也是对其叙事的重要特色。《左传》中还有插叙与补叙,性质作用与倒叙类似。

《左传》以第三人称为叙事角度,作者从旁以旁观者的立场叙述事件,发表评论,视角广阔灵活,几乎不受任何限制。《左传》叙事往往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

(2)《左传》注重文章的结构和选材。

因为《左传》是编年体,所以以年为经、以事为纬,并围绕中心事件选材和结构篇章是其基本特征。从宏观到微观,都能很好地把握,做到了材料集中、结构完整。但《左传》为了事件的完整性,有些文章突破了编年体的限制。

(3)《左传》尤其善于描写复杂的战争。

《左传》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写战争。《左传》的战争描写,全面反映了《左传》的叙事特点。《左传》写战争善于把我繁复的事件、线索及其众多的人物和复杂的矛盾。明确地交代战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结构完整、条理井然、情节精彩,描写有声有色,运笔灵活自如。善于在战争中叙写中表达对战争胜败的原因的交待和分析。

(4)《左传》另一突出成就是善于写人。作者通过对政治、军事、外教等活动的描述,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左传》的人物描写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累积式,而是呈现式。《左传》以事件为中心,人物描写是为事件服务,所以大多人物的描写是片段式的,但是作者却能以精炼的语言、典型化的人物行为和性格化的人物语言,突出地表现出人物性格的某一方面。

(5)《左传》的语言:简练含蓄、富于文采、言近旨远、词浅义深。叙述语言则是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左传》中的记言文字,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包括出使他国专对之辞和向国君谏说之辞等。这类记言文字“文典而美”,“语博而奥”。

8.《春秋公羊传》的文学常识:

《春秋公羊传》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其起止年代与《春秋》一致,即公元前722年-公元前479年,其释史十分简略,而着重阐释《春秋》所谓“微言大义”,用问答的方式解经。

9.《春秋谷梁传》的文学常识:

《春秋谷梁传》是为《春秋》作注解的儒家经典。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用这种方式来注解《春秋》。它是研究儒家思想从战国时期到汉朝演变的重要文献。其记载时间为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六年,体裁《春秋公羊传》相似。

10.《国语》的文学常识: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作者为左丘明。《国语》记事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史实,是各国史料的汇编,约成书于战国初年。

11.《国语》的特点:

(1)中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贵民等观念。

(2)以记言为主,记事为辅,且所记多为朝聘、飨宴、讽谏、辩诘、应对之辞。《国语》记言文字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而富于形象性。

(3)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语录,有一些大小故事穿插其中,因此表现出叙事技巧和情节构思上的特点,有时也能写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4)情节生动曲折,极富戏剧性的叙事,有虚构的情节。

(5)在记叙某一国事件时,集中在一定篇幅写某一个人的言行。12.《战国策》的文学常识: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西汉刘向编订为33卷,并取名为《战国策》。

13.《战国策》的内容:

《战国策》突出表现了纵横家的思想,反映了纵横家的人生观。在政治上,他们崇尚谋略,强调审时度势,肯定举贤任能;在人生观上,他们则追求公明显达、富贵利禄,提倡追求个人功名利禄,宣扬利己主义。

14.《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1)首先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全书对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有鲜明生动的描写,尤其是一系列“士”的形象,写得栩栩如生、光彩照人。

(2)不是史实,出于虚构依托的内容多。夸张虚构不合史著的要求,但是叙事更加生动完整,更加有利于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3)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以此来反映任务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

(4)在写人上,继承了《国语》先对集中编排同一人物故事的方法,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出现了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机集中在一篇的文章,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经传体的成立开创了先例。

(5)“文辞之胜”在语言艺术上的空前成功,是其文学成就的重要方面。(6)还运用大量的寓言故事、佚闻掌故来增强辩辞的说服力。寓言的巧妙运用,成为《战国策》文章的一大特色。

(7)大量运用对偶与排比。(8)叙述语言也长于铺张渲染。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1.《论语》的文学常识:

《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论语》编辑成书约在战国初年,全书共20篇。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形式完整的篇章。它的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教育与文学等多方面,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著作。

2.《论语》的特点:

(1)以语录体的形式,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2)善于将抽象深奥的哲理用生动具体的形象展现出来。常用比喻和描摹的手法。多譬善喻是其特点。

(3)不专门塑造人物形象,但通过提供对话的语境以及富有很强表现力的人物言谈

(4)在对孔子言行举止、生活习惯的记载中,表现了一个亲切感人的文化巨人形象。与此同时,孔子弟子的形象在《论语》中也有反映。

(5)文学性还体现在以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道理。(6)充沛的情感和丰富的语气词,使其语言更为委婉。

(7)只提出论断,不作论证和阐述,近于格言警句。这是由《论语》的特点和性质决定的。

(8)《论语》最卓越的价值在其高超的语言运用水平。

(9)通过精炼概括的语言,塑造了一个有个性、有血肉、有多重性格侧面、有七情六欲的灵气活现的孔子。

3.《孟子》的文学常识:

《孟子》七篇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言行和学说,是孟子和其弟子共同所著,是《论语》之后儒家的重要著作。《孟子》是通过对话展开论辩的说理文章,比《论语》篇幅更长,议论增多,有较强的文学性。

4.《孟子》散文的艺术特征:

(1)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这种风格,是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同时,《孟子》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加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

(2)巧设机辟,善于辩论。长于辩论,是《孟子》散文的特征。《孟子》的论辩文,在逻辑上也许不如《墨子》严谨,但是更具有艺术的表现力,有文学散文的性质。《孟子》中的论辩文,也巧妙灵活地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孟子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地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

(3)长于譬喻,形象生动。在论辩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借助形象来说理。孟子的比喻性推理使孟子的论辩富于形象性,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孟子也用一些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

(4)多方修辞,表现力强。除了譬喻,孟子还喜欢用排比句、反问句和对比句。

(5)语言晓畅,警策动人。《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它继承发展《论语》、《左传》、《国语》等开创的新的书面语言形式,形成了一种简历简约、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

5.“养气”:按照人的天赋本性,对仁义道德经久不懈的自我修养,久而久之,这种修养升华出一种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

6.“浩然之气”:具有“浩然之气”的人,在精神上压倒对方,能够做到藐视政治权势,鄙夷物质贪欲,气概非凡,刚正不阿,无私无畏。写起文章来,自然就情感激越,词锋犀利,气势磅礴。

7.《庄子》的文学常识:

先秦说理文,最具文学价值的是《庄子》。《庄子》共33篇,分为内、外、杂三个部分。《庄子》的哲学思想源于老子,而又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庄子》本是学术著作,书中广泛地探讨了人生、社会和自然的各种基本问题。《庄子》文章体裁也已经脱离语录体的形式,标志着先秦说理散文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在文学意义上,它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8.《庄子》文章特点的“三言”:“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卮言:随情况的变化而出于本心自然流露的随机应变的语言。重言:引用别人的话,以增强可信性,借以自重的语言。

寓言:把自己要说的话寄寓在他人、他物、他事中,借以表达的语言。《庄子》一书,大多都是用“三言”形式来说理。这三种形式有时融为一体,难以分清。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

9.《庄子》的艺术特色:

庄子的文章汪洋恣肆,“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善于比喻。全文想象奇特,手法夸张,充满浪漫主义气息。文章结构似松散实则奇特。

首先是“汪洋自肆以适己”,其次是炽烈而隐蔽的情感。

庄子的散文挥洒自如。在结构方面,不讲究起承转合、逻辑推理以及形式上的对称等等,他的结构随文思喷涌,当行即行,当止即止。

庄子的寓言充满了奇特的想象,他塑造的各种构成了一个新奇的形象世界。10.“有待”和“无待”:

“有待”和“无待”两个概念是该篇的思想核心。

有待:有所依赖,有所凭借。指的是某种愿望、要求的实现要受到一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无待:无所依赖,无所对待。是指人的思想行为不受到任何条件的限制。庄子认为:“有待”是造成人生不能自由的根本原因。摆脱有待,达到无待,才能实现自由,获得逍遥游的自由境界。

“有待”和“无待”两个概念是在《逍遥游》的第一则寓言,即“鲲鹏与斥鴳”的故事中出现的,直接对这个故事所包含的寓意揭示。“有待——无待”是贯穿全篇的主题,“逍遥”指的是“无待的自由”,即为圣人的精神境界。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

1.《楚辞》的文学常识:

楚辞:出现在战国时期,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意义。它和《诗经》共同构成了中国诗歌史的源头。

屈原: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楚辞的开创者。2.《楚辞》的涵义:

楚辞:其本义指的是楚地的言辞。在传播过程中,已经有了三层涵义。(1)诗体。指出现在战国时代的楚地地区,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

(2)作品。指战国时代一些楚国人以及后来一些文人用上述诗体所创作的一批作品。

(3)书名。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题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以及汉人所写的诗歌。

3.《离骚》的文学常识:

《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全诗372句,2400余字,是中国古代最为恢宏的抒情诗篇。其写作年代一般认为是在屈原离开郢都前往汉北之时,也认为《离骚》创作于楚怀王疏远屈原之时。《离骚》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热爱祖国,愿为祖国效力而不得的悲痛心情,也抒发了他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其主旨是忠君爱国。

4.“香草”与“美人”:

香草、美人:《离骚》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诗人创造出的两种意象。香草的意象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中正义的一方。

美人的意象一般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比喻贤臣。

5.《离骚》的感情:五个“将”字,还有“忠”、“怨”、“去”、“死”。6.《离骚》的内容:

(1)从平叙生平着笔,历数内美,论修明志。(2)诗人全力揭露群小丑态。

(3)《离骚》通过上下求索抒发了自己“进而退”的激烈思想斗争。(4)《离骚》抒发了“去”与“留”的矛盾与斗争。7.《离骚》的思想:

(1)存君兴国的美政思想。(2)深沉执着的爱国情感。(3)放言无惮的批判精神。(4)独立不迁的峻洁人格。8.《离骚》的艺术成就:

(1)灵均形象的塑造。(2)创作方法的突破。(3)表现手法的开拓。(4)语言形式的创新。9.《离骚》的主旨:

(1)“离愁”之“忧”,及不能通过政治变革实现“美政”之忧。

(2)实现美政约有两种手段:一是通过君主支持,由上而下实行变革,一是靠志同道合者齐心协力,团结支持而实现。

中国古代文学史 复习资料 篇6

http:///

1、上古神话,主要收藏于《山海经》。《淮南子》中有后羿射日的故事。《周易》是专为巫卜所用的系统的卜筮著作,分为《经》和《传》两部分。

2、《诗经》收录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的305篇。由风、雅、颂组成。风有15国风,160篇;雅有大小雅,105篇;颂有周颂、鲁颂、商颂,40篇。从内容上可分成祭祀、颂赞、怨刺、农事、婚恋、征役。

3、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前四史:司马迁《史记》、班固《前汉书》、范晔《后汉书》、陈寿《三国志》。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4、叙事散文有《左传》、《国语》、《战国策》(刘向编),《国语》包括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战国策》(纵横家代表)有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狐假虎威、南辕北辙 等寓言;说理散文有《论语》、《墨子》、《老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等。其特点一是重民思想增强,在《孟子》里达到了高峰;二是作品主人公的身份、地位不断下移。

5、《尚书》是最早的历史散文集,包括虞、夏、商、周之书。

6、《老子》即《道德经》,《庄子》即《南华经》,分内

7、外

15、杂11篇。《孟子》包括《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有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文艺见解。荀子有单篇的《成相》和《赋》,对汉赋影响很大。《韩非子》有守株待兔、郑人买履等寓言。

7、屈原有《离骚》、《天问》、《招魂》、《九歌》(11篇)、《九章》(9篇为《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宋玉《九辩》(悲秋)、《风赋》、《登徒子好色赋》、《高唐赋》、《神女赋》、《对楚王问》。刘向编《楚辞》。

8、西汉散文:《吕氏春秋》有刻舟求剑、掩耳盗铃、齐人攫金等寓言。李斯《谏逐客书》。贾谊《过秦论》《论积贮疏》。刘安《淮南子》。董仲舒《春秋繁露》。刘向《说苑》《新序》。桓宽《盐铁论》。

9、西汉辞赋:贾谊《吊屈原赋》《服鸟赋》。枚乘《七发》标志汉赋体制确立。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王褒《洞箫赋》。杨雄《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

10、《史记》原名《太史公书》。130篇,分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五个部分。本纪是以历朝帝王顺序的历史大事纪;世家是有爵位封地世代相传的家族的历史;列传是一些有才干的建立功业的人物传记;表是排列帝王侯国间的大事;书是有关经济、军事、水利、祭祀、礼、乐方面的制度史。班固称之“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鲁迅称之“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表述其创作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11、东汉散文:班固《汉书》。赵晔《吴越春秋》(“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出于此)。王充《论衡》。王符《潜夫论》。马第伯的《封禅仪记》是最早的游记文学。

12、东汉辞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归田赋》《思玄赋》。左思《三都赋》。祢衡《鹦鹉赋》。赵壹《刺世疾邪赋》。冯衍《显志赋》。班彪《北征赋》。班昭《东征赋》。蔡邕《述行赋》。

13、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蜀都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14、《孔雀东南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见于徐陵《玉台新咏》,时间为汉末建安年间。

15、汉代五言诗:班固《咏史》是最早的文人五言诗。张衡《同声歌》。秦嘉《赠妇诗》。郦炎《见志诗》。辛延年《羽林郎》。赵壹《疾邪诗》。蔡邕《翠鸟诗》。东汉末年《古诗十九首》见于萧统《昭明文选》。

16、汉代七言诗:班固《竹扇赋》是七言诗。张衡《四愁诗》较为整齐的七言诗。

17、建安七子指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桢公干。

18、曹操《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被钟惺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19、曹植《洛神赋》。钟嵘称他“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20、孔融《论盛孝章书》、《荐祢衡表》。“七子之冠冕”王粲《七哀诗》《登楼赋》。蔡琰《悲愤诗》。

21、正始文学代表是阮籍和嵇康。阮籍《咏怀诗》。嵇康《幽愤诗》。

22、太康诗风代表是陆机和潘岳。左思《咏史》“左思风力”。

23、《乐府诗集》(宋人郭茂倩编,分吴声歌曲、神弦曲和西曲歌);《玉台新咏》(南朝徐陵编);《世说新语》(宋人刘义庆编)。

24、南朝民歌《西洲曲》。北朝民歌《木兰诗》。

25、陶渊明的田园诗。谢灵运的山水诗,被钟嵘称为“元嘉之雄”。

26、永明体代表是沈约、谢朓。宫体诗代表是萧纲、萧绎、徐摛。

27、齐梁的三大文学集团:齐竟陵王箫子良,梁文帝箫衍、箫统,晋安王箫纲。

28、“元嘉体”之名始见于宋代严羽《沧浪诗话》,指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的诗风。

29、郦道元《水经注》。杨衒之《洛阳伽蓝记》。颜之推《颜氏家训》。均属北朝文学。30、北地三才温子昇、邢邵和魏收。

31、中国古代小说的三大源头是神话、寓言和史传。

32、《世说新语》志人小说集,《幽明录》志怪小说集,作者为刘义庆。干宝《搜神记》志怪小说集。

33、刘勰《文心雕龙》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四大部分。钟嵘《诗品》是最早的论诗著作。

34、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洛宾王。文章四友:指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胡应麟《诗薮》称杜为初盛唐五律之冠)。吴中四士:贺知章、张旭、包融和张若虚。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粗豪内江潮水连海平,海上名月共潮生”。

35、陈子昂批判六朝采丽竞繁、逶迤颓靡的文风,提倡汉魏与正始之音,并概括为“风骨”和“兴寄”,被称为“疏朴近古”(《四库全书总目》)

36、王维《山居秋暝》《鹿柴》。孟浩然《归故园作》《过故人庄》《春晓》。王昌龄《从军行》、《出塞》、《闺怨》。王之涣《凉州词》《登鹳雀楼》。崔颢《黄鹤楼》。高适《燕歌行》《别董大》,杜甫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37、大历诗风有韦应物和大历十才子(姚合《极玄集》所载)。韩孟诗派的韩愈、孟郊、贾岛、李贺等,主张不平则鸣和笔补造化。元白诗派的元稹、白居易、顾况等,注重写实和通俗性。白居易有闲适诗和讽喻诗两种以及新乐府,有《长恨歌》和《琵琶行》。

38、韩愈、柳宗元的古文理论核心是文以明道。柳宗元被视为游记之祖有“永州八记”,苏轼称柳诗“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韩愈《原道》《原性》《原人》《师说》等。

39、“皮陆”即陆龟蒙、皮日休。陆龟蒙《笠泽丛书》。杜牧《阿房宫赋》。40、“三十六体”指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

41、唐传奇是文言小说的成熟,大都收录于宋初编的《太平广记》。沈既济《任氏传》《枕中记》、李朝威《柳毅传》、白行简《李娃传》、元稹《莺莺传》、蒋防《霍小玉传》、杜光庭《虬髯客传》、李公佐《南柯太守传》、陈鸿《长恨歌传》。

42、词即依照燕乐乐曲所定的乐段乐句和音节声调而填写的歌词,根据字数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根据分段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南唐词主要有冯延巳和李璟、李煜父子。花间词有温庭筠和韦庄等人,后蜀赵崇祚编辑《花间集》。

43、晚唐体指贾岛、姚合,以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和九僧为代表。西昆体因《西昆酬唱集》(杨亿编辑)而得名,以杨亿、刘筠、钱惟演为最。

45、晏殊《珠玉词》。晏几道《小山词》。秦观《淮海词》。周邦彦《片玉集》。李清照《漱玉集》。陈与义《简斋集》。杨万里《诚斋集》。范成大《石湖词》。陆游《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45、宋代四大类书:《太平御览》(百科)、《太平广记》(小说)、《文苑英华》(诗文)、《册府元龟》(政史),前三者作者李昉,后者作者王钦若。

46、中国古代四大类书:《太平御览》、《册府元龟》、《北堂书钞》(唐代虞世南)、《艺文类聚》(唐代欧阳询)。

47、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一祖三宗,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方回《瀛奎律髓》,后有吕本中《江西诗社宋派图》。中兴四诗人: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褒。永嘉四灵:徐照、徐玑、赵师秀、翁卷。江湖诗派代表为刘克庄和戴复古,陈起编《江湖集》。

48、王士祯《渔洋诗话》“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指李清照和辛弃疾。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辛弃疾“词意殊怨,然姿态飞动,极沉郁顿挫之致”;评张孝祥“淋漓痛快,笔饱墨酣”。张炎《词源》评姜夔“清空”“骚雅”、评吴文英“质实”。

49、文天祥“集杜诗”。元好问“纪乱诗”。赵翼《题元遗山集》“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严羽批评苏黄两家为“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50、元代戏剧分为杂剧和南戏,杂剧有末、旦、净,南戏有生、旦、净、末、丑等,唐代有传奇小说、变文俗讲。宋代讲话分小说、说经、讲史、合生。诸宫调是一种说唱文学,又称话本,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唯一保存了全本的诸宫调作品。

51、元杂剧多收录于钟嗣成《录鬼簿》。郑光祖的《驺梅香》是仿照《西厢记》,《王粲登楼》是仿照王粲《登楼赋》。关汉卿《单刀会》、《西蜀梦》、《救风尘》、《窦娥冤》。王国维《宋元戏曲考》评白朴《梧桐雨》唐明皇“沉雄悲壮,为元曲冠冕”。四大爱情剧王实甫《西厢记》、关汉卿《拜月亭》、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北曲之祖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被周德清《中原音韵》誉为“秋思之祖”。

52、南戏最早出现于温州,有南戏之祖高明(菜根道人)《琵琶记》。四大南戏为《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

53、讲史话本称为平话,《全相平话五种》:《三国志平话》、《武王伐纣平话》、《七国春秋后集》、《秦并六国平话》、《前汉书平话续集》。

54、元诗推崇“雅正”,四大家为虞集、杨载、范亨、揭溪斯。杨维桢的“铁崖体”,古韵、瑰奇绮丽。

55、章回小说源自宋元讲史话本,《三国志演义》是最早的。余韶鱼《列国志传》是最早的列国故事小说。

56、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卉。

57、台阁体,永乐至成化年间,杨士奇、杨荣、杨溥。

58、茶陵派,成化至弘治年间,李东阳,《麓堂诗话》“格调说”,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59、明朝嘉靖年间三派:前七子为李梦阳、何景明、徐桢卿、边贡、王廷相、康海、王九思。后七子为王世贞、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唐宋派为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而主张取法唐宋古文。竟陵派以钟惺、谭元春为首。

60吴江派以沈璟为代表《南词韵选》,有吕天成《曲品》、王骥德《曲律》、范文若的博山堂三种《鸳鸯棒》《花筵赚》《梦花酣》。临川派,亦玉茗堂派,有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牡丹亭》(源自《杜丽娘慕色还魂》)《邯郸记》《紫钗记》(霍小玉黄衫客)《南柯记》、吴炳的粲花斋五种《西园记》《绿牡丹》《疗妒羹》《情邮记》《画中人》、阮大铖的石巢四种《春灯谜》《燕子笺》《双金榜》《牟尼合》、孟称舜 《娇红记》。汤显祖至情论《邯郸记》《南柯记》标志爱情向社会剧转变。

61、王九思《中山狼》(最早单本杂剧)。徐渭《四声猿》(出自《水经注》),《南词叙录》(最早的南曲研究著作)。朱权《太和正音谱》。高濂《玉簪记》(源于《古今女史》)、62、明代戏剧的主体是传奇。三大传奇为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范蠡西施)、王世贞《鸣凤记》。63、《西游记》施耐庵故事源于唐朝,最早雏形为宋代《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元代出现师徒四人。《金瓶梅》是最早的文人独立创作的白话长篇小说。

64、冯梦龙“三言”《醒世恒言》(古今小说)《警世通言》《喻世明言》,凌蒙初“二拍”。65、复社是张溥,几社是陈子龙、夏完淳。

66、岭南三家为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江左三家为钱谦益、吴伟业(梅村体《圆圆曲》)、龚鼎孳。清初三家为以侯方域、魏禧、汪琬。京华三绝是纳兰性德、曹贞吉、顾贞观。虞山诗派受钱谦益影响,以冯班(《钝吟杂录》反七子、竞陵和严羽)为代表。阳羡词派的陈维崧。浙西词派的朱彝尊(标榜南宋,推崇姜夔、张炎,纂辑《词综》)。清季四大词人:王鹏运、朱祖谋、况周颐、郑文焯。

67、康熙词坛上,南朱北王指朱彝尊、王士祯,南施北宋指施瑞章、宋琬。乾隆三家指袁枚、赵翼、蒋士辁。赵执信《谈龙录》“诗中有人”。西周生《醒世姻缘传》原名恶姻缘。李百川《绿野仙踪》。李汝珍《镜花缘》。《好逑传》的主人公为铁中玉、水冰心。

68、桐城派,戴名世是先驱,方苞是奠基者,刘大櫆、姚鼐。主要义法、雅正,义理、考据、辞章。姚鼐编纂《古文辞类纂》。姚门四弟子为管同、梅曾亮、方东树、姚莹。阳湖派有恽敬、李兆洛、张惠言,后继有曾国藩的湖乡派和桐城嫡系严复、林纾,曾门四弟子为张裕钊、吴汝伦、黎庶昌、薛福成。常州词派:张惠言《词选》和周济的《词辨》。汉魏六朝派:王闿运、邓辅纶。晚唐派:樊增祥、易顺鼎。宋诗派郑珍成绩最高。同光体:沈曾植、陈三立、陈衍。陈衍《石遗室诗话》认为开元、元和、元祐为为古代古代诗歌三大鼎盛时期。69、说唱艺术,宋有陶真、鼓子戏,金元有诸宫调、词话,明有道情、宝卷,清有弹词、鼓词和子弟书。弹词由说、表、唱、弹四部分组成。

70、《三侠五义》(俞樾改为《七侠五义》)在石玉昆说唱《龙图公案》基础上发展的章回小说。俞万春《荡寇志》。文康《儿女英雄传》。小说分为侠义公案和狭邪小说,前者的开山作是《施公案》,后者描写优伶为主。清末四大遣责小说: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受《儒林外史》影响)、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玉贤和刚弼、璵姑和逸云)和曾朴的《孽海花》。顾炎武《日知录》、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王夫之《思问录》《船山遗书》。

72、南社有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创办了最早戏剧刊物《二十世纪大舞台》(1904),南社四大家:陈去病、高旭、马君武、苏曼殊。春柳社(东京话剧)曾孝谷、李叔同、陆镜若、欧阳予倩。

73、鸳鸯蝴蝶派(近代小说魏秀仁《花月痕》“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徐枕亚《玉梨魂》(文言小说奠基作)、李涵秋《广陵潮》(白话小说奠基作)、苏曼殊哀情小说《断鸿零雁记》、包天笑《上海春秋》《留芳记》、周瘦鹃《此恨绵绵无绝期》。论语派:以林语堂为代表的现代文学流派,创办《论语》刊物。山药蛋派:赵树理、马烽。

73、陈森《品花宝鉴》(京都风情)。韩邦庆《海上花列传》(吴语小说)。

74、林纾翻译《块肉余生记》(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茶花女》被曾孝谷改编为《黑奴呼天录》。75、茅盾农村三步曲《春蚕》《秋收》《残冬》,“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巴金激流三步曲《家》《春》《秋》,高尔基自传三步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但丁《神曲》三部《地狱》《炼狱》《天国》。左联五烈士李伟森、柔石、胡也频、冯铿、殷夫。76、1956-1957年百花时期,《译文》(1959年该名《世界文学》)刊登了波德莱尔的《恶之花》。

77、批判电影《武训传》导演为孙瑜。批判箫也牧《我们夫妇之间》。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原名《红楼梦辨》)、胡适《红楼梦考证》。后有周汝昌《红楼梦新证》。78、《倪焕之》是叶圣陶惟一的长篇小说。

79、巴金《灭亡》第一部自传色彩中篇小说,《还魂草》风格转变,《寒夜》主人公汪文宣、曾树生。曹禺《日出》主人公陈白露、李石清,《北京人》主人公曾文清、愫方、曾思懿与曾皓。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张裕民、程仁、钱文贵。

80、左联成立于1930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于1938年3月27日在汉口成立。1949年、1953年、1960年、1979年分别召开第1234次文代会。81、1981年出版《白色花》收录七月派诗歌作品。82、邵燕祥诗歌的中心意象是“远方”。83、1951年获得斯大林文艺奖《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白毛女》《暴风骤雨》。李准《不能走那条路》《黄河东流去》。周立波《暴风骤雨》(1948)、《铁水奔流》(1954)、《山乡巨变》(1958)。柳青《创业史》梁生宝。杨沫《青春之歌》林道静。吴强《红日》。梁斌《红旗谱》。曲波《林海雪原》.姚雪垠《李自成》。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孔厥、袁静《新儿女英雄传》。欧阳山“一代风流”五卷《三家巷》1959年。郭沫若《蔡文姬》为曹操翻案。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1934)。84、1985年方法论年,刘再复《论文学主体性》,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85、伤痕文学:1977年刘心武《班主任》,1978年卢新华《伤痕》。改革文学:1979年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知青文学转折点:1981年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和孔捷生《南方的岸》。寻根文学:1985年韩少功《文学的“根”》。现代派小说:1985年刘索拉《你别无选择》。先锋小说:1984年马原《拉萨河的女神》。

86、张贤亮1957年因《大风歌》而被划为右派。李国文1957年因《改选》划为右派。邓友梅因《在悬崖上》成右派。冯骥才1984年《神鞭》,1986年《一百个人的十年》为“口述实录文学”。高晓声1957年因与陆文夫等人创办《探索者》而被划为右派。刘心武因1987年编辑发表马建的《亮出你的舌苔或空空荡荡》(藐视西藏人)而被停职。87、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九叶集》,称为九叶派或中国新诗派。

88、朦胧诗的标志:1978年《今天》创刊。1980年章明《令人气闷的“朦胧”》从而确立了“朦胧诗”的名字。89、三崛起:谢勉《在新的崛起面前》(《光明日报》1980)、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诗刊》1981)、徐敬亚《崛起的诗群》。

90、王安忆“三恋”《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91、1952年5月《文艺报》展开“关于塑造新英雄人物问题的讨论”。

92、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1951)、蔡仪《中国新文学史讲话》(1952)、刘绶松《中国新文学史稿》(1956)。93、巴人(王任叔)《文学论稿》(1954)第一部马克思文艺理论著作。94、李希凡、蓝翎《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1954年发表于《文史哲》。95、陆定一1956年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96、1957年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发表于《文艺月报》。97、1957年巴金、靳以《收获》创刊。98、1958年毛泽东提出两结合,1960年周扬在第三次文代会上作《我们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道路》予以确立。99、1961年《文汇报》发表细言(王西彦)《关于悲剧》引发悲剧问题讨论。

100、曹丕在《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庄子》“得意忘言”、“虚静”。《孟子》“与民同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浩然之气”。《楚辞》“发愤抒情说”。司马迁“发愤著书说”。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笼天地于形内,搓万物于笔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萧统“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钟嵘《诗品》“滋味”论。皎然《诗式》“取境”说。韩愈“不平则鸣”论。司空图《二十四诗品》“韵外之致味外之旨”韵味说和“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欧阳修《六一诗话》(最早的诗话)“诗穷而后工”。梅尧臣“平谵论”。吕本中《江西诗社宋派图》“活法论”。殷璠《河岳英灵集》“兴象论”。王昌龄《诗格》“诗境论”。朱熹“文道统一论”。陆游“工夫在诗外”。陈子昂“兴寄论”。杨万里《诚斋诗话》“去词”“去意”论。黄庭坚“点石成金说”。严羽《沧浪诗话》“别才”、“别趣”、以禅喻诗的“妙悟”说、“以盛唐为法”。王若虚“自得论”、“形神论”。方回《瀛奎律髓》“格高论和情景合一论”。李贽“童心说”《童心说》、《忠义水浒传序》。王夫之“兴观群怨论”和“情景融合论”。李清照《论词》别是一家;叶燮《原诗》“理事情论”和“才胆识力论”。张炎《词源》“清空”说、“意趣”说。方苞“清正古雅”的“义理说”。姚鼐“义理”、“考据”、“辞章”。谢榛《四溟诗话》诗有兴、趣、意、理四格,诗有体、志、气、韵四要素;李东阳《麓堂诗话》“格调说”;

101、清代四大诗歌理论派别:袁枚《随园诗话》“性灵说”;王士祯《渔洋诗话》“神韵说”;沈德潜《古诗源》《说诗晬语》“格调说”;翁方纲《石洲诗话》“肌理说”。

中国古代文学的线性空间 篇7

1.“线”性叙事

文学的叙事方式, 大略地划分, 有两种类型, 线型和非线型。中国古代文学的叙事方式属于前一种。

中国古代文学的叙事方式主要是线性叙事。中国文学从原始劳动歌谣、远古神话到《诗经》中的叙事作品, 从标志着中国小说成熟的唐传奇、变文, 直到宋元话本、元代杂剧、明清长篇小说, 在叙述事件时, 通常采用时间顺序方式, 有头有尾, 强凋情节单一和完整性, 体现出鲜明的“线”性特征。如《吴越春秋》所载的一首《弹歌》:

断竹, 续竹,

飞土, 逐宍。

四句八言, 描写了砍竹、接竹、制造出狩猎工具, 然后用弹丸去追捕猎物的整个劳动过程。再如见于《山海经·海外北经》的神话《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 入日;渴, 欲得饮, 饮于河、渭;河、渭不足, 北饮大泽。未至, 道渴而死。弃其杖, 化为邓林。

这是一个悲壮的英雄故事, 从中可以看出对事件过程的单向的时间描述。又如《诗经·采薇》篇前三叠:

采薇采薇, 薇亦作止。曰归曰归, 岁亦莫止。靡室靡家, 猃狁之故。不遑启居, 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 薇亦柔止。曰归曰归, 心亦忧止。忧心烈烈, 载饥载渴。我戍未定, 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 薇亦刚止。曰归曰归, 岁亦阳止。王事靡盬, 不遑启处。忧心孔疚, 我行不来。

这三章分别以“采薇采薇, 薇亦作止”、“采薇采薇, 薇亦柔止”、“采薇采薇, 薇亦刚止”开头, 从薇之“作” (萌芽) 到薇之“柔” (幼苗鲜嫩状) 到薇之“刚” (长成坚硬的茎) , 依时间顺序描述薇的生长过程。又由“岁亦暮止”到“岁亦阳止”, 即从岁暮年终到夏历十月, 这样便将戍边生活置于一个绵延连续的时间段中, 由薇的生长周期与寒来暑往的时节转换来暗示戍边生活的长久。再如《诗经·卫风·氓》篇, 这是一首弃妇诗。全诗以这不幸女子的口吻叙述了她与氓从求爱, 定婚, 结婚到受虐待, 遭遗弃的全过程, 是一种典型的单向性时间叙述过程。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也是一个悲剧的爱情故事, 全诗叙述了刘兰芝与焦仲卿从美好婚姻走向悲剧结局的线性过程, 自始自终, 首尾连贯。《陌上桑》中“十五府小吏, 二十朝大夫, 三十侍中郎, 四十专城居”完全是顺序展开。《木兰辞》中“东市买骏马, 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 面面俱到, 务求完整。这类例子不胜枚举。

当然, 最能体现中国古代文学“线”性结构的还是小说。小说作为一种最典型的叙事文学体裁, 包括情节、环境、人物三个最基本的要素。中国古代小说最重视的还是情节, 最看重历时性的生活流程, 当然也有环境的描写和人物的刻画, 但环境是作为情节展开的氛围而出现的, 而人物则是以情节———事件的开始、发展、高潮、结局的参与者, 执行者和完成者而出现的。相对于情节而言, 环境和人物已退居次要地位, 环境和人物从来不会冲淡情节之“线”的绵延, 相反, 环境和人物都被纳入、融合于情节之中, 共同推动情节的发展。在情节结构中, 中国古代小说大都遵循自然时空顺序, “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安排结构, 虽然其中也有插叙、倒叙, 但插叙、倒叙都不影响情节的线性发展, 所以作品呈现出一种线式结构形式。在这种结构形式中, 时间总是朝着一个方向, 即‘始’是向着‘终’行进的, 空间总是有其连续性, 作家依循着时间的一维性和空间的连续性来结构小说。” (2) 如白行简的传奇小说《李娃传》, 写贵族公子荥阳生赴京应考, 与妓女李娃相识相爱;当资财荡尽后, 李娃遵照鸨母旨意, 设计弃逐荥阳生, 致使荥阳生由一个世家公子沦落为挽歌郎;继之在京遭父鞭挞, 沦为乞丐;后与李娃邂逅重逢, 李娃悔悟, 遂救荥阳生于危难, 并助其应考得官, 成就功名, 最后二人结为夫妻。作者将荥阳生和李娃由相爱到终结连理这一复杂的过程一步步展现出来, 曲折有致地描绘其所遭遇的磨难和坎坷, 线索清晰, 时空顺序连接有序。再如《柳毅传》作者通过神奇而优美的想象, 精心结撰了书生柳毅传书龙女, 并与龙女化身分氏结为夫妻, 最后变成神仙的故事。《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描写的是一个悲剧爱情故事。主人公白娘子是蟒蛇精, 出于对人间爱情生活的向往, 遂化为美丽多情的少女与许仙结为夫妻。但她的举动冒犯了天条, 为了她所追求的爱情理想, 决不逆来顺受, 而是起来抗争, 她盗官银、财物、戏弄道土、惊吓心怀不轨的李将仕, 驱逐蛇先生, 最后勇斗法海, 直到被镇于雷峰塔下。无论是大团圆式的浪漫爱情, 还是棒打鸳鸯式的悲剧爱情, 作者都是按时间的自然顺序, 有头有尾, 自始至终地展示一波三折, 跌宕起伏的过程, 这一过程就是一条“线”, 读者可以循着这条“线”去寻绎爱的美丽与凄婉。

当然, 中国古典小说并非都是如上所举的单一的线型故事, 还有复线型故事、环线型故事等等。

复线型故事, 即大故事中套小故事, 就每个故事而言, 采用的仍然是“线”性描述。在古典小说中, 诸如“花开两朵, 各表一枝”、“至于……按下不表”、“且说”、“却说”、“再说”等转承语比比皆是。无论套了多少小故事, 整个情节 (大故事) 中仍有一条贯串始终的依时间顺序展开的主线, 决没有西方小说的倒叙、断开、闪回等叙述方式。如《水浒传》的结构, “英雄排座次”以前是若干个英雄人物的传记故事, 一环紧扣一环地先后连接。就每个传记故事来看都相当完整, 自成段落, 情节为单线发展。就整部《水浒传》来说, 从“逼上梁山”到轰轰烈烈的英雄伟业, 最后接受招安, 英雄末路, 主线明晰, 仍然只有一个叙事方向。再如《三国演义》, 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小说, 它的出现, 标志着章回体长篇小说的初步定型, 尽管卷帙繁浩, 但“演义”的整体线索是相当清晰的。从群雄逐鹿到三足鼎立;从蜀、魏、吴三国之间征战到三国的渐次消亡, 这是一个风云变幻、峰峦叠起的“过程”, 对这一“过程”曲尽其致的叙述, 形成了《三国演义》的线性结构。另一方面, 每章每回的情节展开都是一段相对完整的时间之“线”, 整部小说的“线”就是由这一段一段的“线”连接而成的。

环线型故事, 不像单线型故事和复线型故事那样具有贯串始终的主线, 而由许多小故事连缀成篇。这些小故事或是上下钩连的连环式结构, 即由一个故事引出另一个故事;或是独立的平行的故事, 前者可以《官场现形记》为代表, 后者可以《聊斋志异》为代表。

关于《官场现形记》的连环结构, 可参考胡亚敏教授在她的《叙事学》 (3) 中所引述的西方学者唐纳德·霍洛齐的分析:

《官场现形记》是由彼此相关的十个环形构成的, 每个环形包括四到九个事件, 限于某一群人物或某一地域, 当出现一个新主人公或一个新的环境时, 就标志着一个环形转向另一个环形。比如第一个环形是对官场内部关系的介绍, 第二个环形是官场对外关系问题, 第三至第八个环形依次具体展示了官场活动的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 第九、十个环形则是一种结论性的总结, 指出了官场的腐败与奴性。这样, 小说的焦点不断地从一个环形移向另一个环形, 中国晚清官场内幕也一次一个方面地逐步得以揭示。这种环形式情节类型的统一原则在于事件的语义安排。

《聊斋志异》则不同, 功名失意的蒲松龄“于耳目所者者见记, 里巷所流传, 同人之籍录, 又随笔撰次而为此书。” (蒲立德《聊斋志异》跋) 其故事来源驳杂, 体裁不一, 主题多样, 人物各异。如果说, 从《官场现形记》和《儒林外史》中我们看到的“线”是上下钩连, 左右绾结的网络式的“线”, 那么, 从《聊斋志异》中我们看到的则是一束自由律动、平行发展的“线”。

2. 白描出神

中国古代文学在某种程度上借鉴了绘画中的“白描”手法, 在描写景物、刻画人物时, 用粗线条勾勒的方式略貌取神, 或营造意境或表现人物的典型性格。如《世说新语》写阮籍与晋文王同坐, 坐席间严肃庄重。唯阮籍“箕踞啸歌, 酣放自若”, 只用了八个字就勾勒出阮籍不拘礼法, 任达简傲的性格。再如, 司马迁《史记》就用极其简练的笔墨, 一两句话甚至几个字就能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情态或心理。如写荆轲刺秦王失败反被秦王所击, “断其左股”、“被八创”而荆轲却“倚柱而笑, 箕倨以骂”, 仅八个字就活脱脱地展示了一个侠义之士威武不屈、视死如归的气概。其他如《三国演义》写关羽温酒斩华雄, 着墨极少, 关羽勇猛善战形象便跃然纸上。《水浒》中鲁提辖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一段, “打”的过程极为简练, 鲁智深的勇武便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了。《红楼梦》第33回宝玉挨打后宝钗来探望, 说道:“早听人一句话, 也不至有今日!别说老太太, 太太心疼, 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一个“也”字包含有爱怜、矜持、羞涩、圆通, 取得了以少胜多的效果。黛玉来时只说了一句话:“你可都改了罢!”语短情长, 表面上是责备, 心底却是说不尽的痛楚和珍惜, 比起宝钗, 则显得更为知已, 更为贴心。再如第74回抄检大观园时, 晴雯:“挽着头发闯进来, ‘啷’一声, 将箱子掀开, 两手提着底子, 往地下一倒, 将所有之物尽都倒出来。”探春:“一语未了, 只听‘拍’的一声, 王家的脸上早着了探春一巴掌。”寥寥数字的动作描写, 就将睛雯的不甘屈服和探春的凛然不可侵犯的性格特征展现出来了。

古代诗词多以冷静客观的笔触图山范水, 轻描淡写, 简约入神, 不施粉黛, 自得风流。如陶渊明《归园田居》 (其一) 中“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由远及近, 如同素描, 极形象地表现了田园生活的恬静、优美。再如, 王维“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寥寥几笔就勾勒了一个画面, 表达了一个意境。“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则近于水墨画, 以粗线条把握整体印象, 气势雄豪, 令人称奇。

在表现情感和哲理方面, 古代诗词亦多用简笔。柳永《八声甘州》中“误几回, 天际识归舟”一句道出了“妆楼颙望”的佳人执著深沉的思念和无奈、惆怅、失望、寂寥的心境。李清照《声声慢》中开头的一组叠字将孤苦无依, 清凄哀怨、沉痛悲凉的境遇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具有一唱三叹, 荡气回肠的抒情效果。辛弃疾《摸鱼儿》中“闲愁最苦”四字传达的是请缨无路, 报国无门的幽怨和愤懑, 摧刚为柔, 潜气内转。晏殊《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一切美好事物都可能与时俱逝, 这是极其自然的, 也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生总是交织着成功与失败、得意与失意, 往往是得中有失, 失中有得;既如此, 我们就不必为一时的失意而自暴自弃, 也不必为一时的成功而趾高气扬。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高处不胜寒”、“何处低头不见我, 四方同此水中天”、朱熹的“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等等, 都通向哲学和理趣, 言简意赅, 给人们以多方位的深层启迪。

综上所述, 中国古代文学侧重历时性时间流程的叙事模式和白描手法的运用, 铸就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线”性品格, 并以此与西方文学的团块模式区别开来。

参考文献

①于培杰:《线条和团块——中西传统艺术结构模式比较》, 《学术论坛》1996年第1期。

②刘安海、孙文宪主编:《文学理论》,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第151页。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之我见 篇8

本课程从上古文学直至近代,是高校中文专业时间跨度最长、内容最丰富、信息量最大的一门课程。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把多而杂的内容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实现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成为摆在古代文学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处理教材,如何改进教学方法。

中国古代文学课的教学内容分为“文学史”与“作品选”两大部分。由于大量的理性知识都在文学史教材中,加之教学时间又十分有限,因而很多同类高校的课堂教学都是以“史”为主,作品的讲授成了阐明“史”所提出的已定观点的例证。由于学生缺乏对足够数量作品的深入学习、具体感受,所接受的文学史知识只能是粗疏、抽象、流于表面并且缺乏生命力。

因此,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处理好“文学史”和“作品选”的比例是实现这门课程教学目的的关键。笔者认为“作品”与“史”的关系应当是作品是第一性的,“史”是对历代文学创作及其发展脉络、规律的归纳与梳理。因此,本课程应将作品选的教学放在第一位,确立作品选教学的核心地位。也就是说应在讲授、学习一定数量作品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归纳文学史理论。只有如此,才符合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之受到思想感情的陶冶。具体体现在时间安排上,作品的讲授、学习至少应占到每位教师任课学时的三分之二以上,文学史占三分之一。另外,文学史和作品选的内容很多,面面俱到的讲解是不现实的,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可根据课时安排,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但必须保证中国古代文学的完整性和体系性,必须突出各时期的名篇佳作的讲授和学习。

过去这门课程的教学,大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佳。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在教学中应当逐步确立以教师为主导、引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体系。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教授每一阶段文学史时,可以采取以下四种方法:概括要点法、列表法、学生讲授法、练习法等。

所谓概括要点法是指教师在上课时,采用讲解和板书相结合的形式,概括归纳文学史的要点,以帮助学生尽快理清各个不同时期文学发展概况;列表法是要求学生按时间先后顺序,用列表的方式,列出书中涉及到的每一时期的主要作家、作品和文学影响等等;学生讲授法就是定期选取一些简单篇目,让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进行讲解,由学生自己讲评,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练习法就是教师提出一些问题,由学生根据课本作出答案,培养学生组织语言和概括能力。概括要点法易于学生理清思路,但是呆板、单调,不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列表法和学生讲授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适用于已有了较高自学能力的学生,但耗时多,不易于教师把握;练习法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便于教师对课堂的调控,但是教学的条理性、逻辑性则显得不足。四种方法各有短长,为了避免教法的呆板,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我们应该穿插使用,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古代文学知识。

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重点,教授作品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的文学史具体化,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鉴赏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这一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生动,最具体的部分,它最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部分教材,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每章节时,要要求学生从记忆能力、理解能力、简单运用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四个层次来掌握课程内容,培养自己的分析评述问题的能力。

一是记忆能力层次可分识记和背诵两种。识记,要求识记主要作家作品和文体知识;背诵,要求背诵经典作品,熟悉其中的名句名篇。二是理解能力层次,主要要求理解作品的基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概括、归纳作品主旨,理解作品段落层次,认知作品的某些总体特征。三是简单运用能力层次,要求学生能够对作品的主要思想内容和具体艺术手法进行简明扼要的说明,对主要文体、作家作品和重要的名词概念作简要的解释说明。四是综合运用能力层次,要求能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理论,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整体性的、综合性的分析和评价。

在这些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综合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方法,以打破以往一言堂、满堂灌的沉寂状况,只有师生双向互动,学生的潜能才能得到激发,悠久古老的古代文学才能绽放迷人的艺术魅力。

作业布置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目前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格外重视的形势下,注重学生平时作业的布置显得尤为重要。有人认为,高等教育只有终端检测即可。但笔者认为平时作业能督促学生用功,从多方面、多角度检测学生的能力,给学生学好课程提供更多的保证,减少他们的考试压力,这是终端检测所不能代替的。作业可以布置课外阅读篇目和背诵篇目,要求学生背诵百篇以上的诗文作品,选取自己理解最为深透的作品,每学期写出1至3篇短小的分析、鉴赏文章等等。通过这些作业,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专题讲座的开设是中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开设讲座的原则应是深、新、趣。观点应该深刻,课题应该新颖、有趣。这样才能在教材的深入研究方面给学生提供范例,也更能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例如开设古代小说研究、古代诗歌研究、古代散文研究、古代戏曲研究等等,目的是理清几种主要文体的发展线索,使在基础课中学习的文体知识深化、系统化,并提高学生对所选文体的研究能力。另外还可以开设作家、作品的专题研究,如《诗经》《论语》《孟子》《庄子》《楚辞》《史记》《桃花扇》《聊斋志异》《红楼梦》研究等,目的是使学生加深对主要作家、经典作品的理解,提高相应的研究能力。此外,笔者认为还应鼓励一些对古代文学感兴趣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搞讲座,提高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和综合素质。

上一篇: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下一篇:瞿秋白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