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2主要

2024-09-24

中国古代文学史2主要(精选8篇)

中国古代文学史2主要 篇1

论中国古代文学主要成就

泱泱大国,浩浩五千。腾蛟起凤,紫电清霜。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漫长而迅速,随着历史的沿袭,一点一滴不断壮大。小小方寸内,那金光闪闪的一字一句,折射出了历史洪流里那文学成就的耀眼光芒。

驰骋方寸——诗歌

从伊始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到后来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从后来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到再后来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小小方寸内,无数诗人在这里驰骋,留下了令历史都动容的深深浅浅的足迹。

《诗经》的成就不用过多赘述,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它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年的古人思想用“风”“雅”“颂”诠释得恰到好处。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一首一首低吟着,不浮夸,不造作,诠释着属于哪个年代的优雅。乐府看双壁,田园读渊明。秦汉的乐府诗里,双壁之称可谓实至名归。《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用各自的语言叙述了两个不同领域却同样感人的故事,让后世一代一代地膜拜着。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木兰的坚毅与勇敢让我们敬佩。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坚贞爱情让后世动容。双壁的成就让后来之人仰慕。

陶渊明的田园诗,不敢评论,怕评论不周。那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情逸,或许真的只有本人才能领略。陶诗多取材田园风光、平常生活,运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地抒写而出,使人感到自然、亲切,情感真挚,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迹。

诗歌时代的真正到来,怕是要到那恢弘的唐了吧!唐朝的诗人都有那么几分狂妄,这不是坏事,因为唐这个时代,本身就是一个狂妄的时代。从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到后面的“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从“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到“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高岑的边塞诗雄浑壮阔。从太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到子美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李杜诗歌的影响力与震撼力都无需评述,光芒万丈,树立着的是时代的标杆。再加上香山居士的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理念,唐诗歌时代无疑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朵奇葩。“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小李杜的风采也毫不逊色。难怪这个时代出现了如此“诗仙”“诗圣”“诗豪”“诗魔”“诗鬼”,这样的时代,就是属于诗人的!

宋,本不属于诗人,却仍有诗人在这里挥毫泼墨,拼凑出了自己复杂的内心。“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思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又是什么?“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是空有报国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才是坚贞爱国?这一批又一批的爱国诗人,将自己的热血洒在了方寸之中,为后世留下了不屈的灵魂。

许是众位诗人的传承,才让方块如此令人神往。

连句成篇——散文

如果说诗歌体现的是诗人们炼字的智慧,那散文则考验的是作者谋篇布局的敏锐。散文的发展与历史的流淌联系更为紧密,更加直观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时代的特征。

历史散文主要是相对于诸子散文而言的,大致分为“国别”、“编年”、“纪传”。“国别”有《国语》《战国策》,“编年”有《春秋》与《左传》《资治通鉴》,“纪传”有《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历史散文主要记录了先秦时期的历史人物的思想活动、历史事件,从甲骨文到《春秋》,展示历史散文在各阶段的发展轨迹。以后相继出现了以散文形式写历史的著作,如《左传》《国语》《战国策》,历史散文的发展,已经很成熟了。散文里为我们记录了很多历史事件,并且语言简练值得推敲,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其中,司马迁的《史记》更是历史散文的代表。《史记》作为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贯通古今,网罗百代的通史名著。以其独特的“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视角,加以其生动的文笔、充沛的感情,为后世的史学研究和写作带来了巨大影响。其文字使人“惊呼击节,不自知其所以然”。(《容斋随笔·史记简妙处》)鲁迅先生也曾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相对于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竞作,九流并起。”各种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按时间顺序来看,比较有代表性的便是《论语》《道德经》《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和《吕氏春秋》等。这些文章分别用对话、论述、寓言等形式,表达着诸子百家各自不同的主张。儒家的“仁”,道家的“无为”,法家的法治等等,不同主张体现出当时的思潮。这些散文,或言辞平白、简洁有力,或论证严密、鞭辟入里。有的以寓言、对话为主,语言易懂直白;有的善于雄辩,论证有力;有的行文有条有理,反复设喻,理尽义达;还有的文字犀利峻拔,剖析入微。它们都对我国汉魏以来的哲理散文,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散文走到唐代,就不得不提及有名的“唐宋八大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作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他的散文主要体现尊儒反佛的思想并且善于嘲讽社会现状。《师说》中“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抨击了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一种从师而学的风气。《祭十二郎文》以其真挚的感情、不拘常格的自由抒情和如行云流水的朴素语言为祭文树立了典范。而与其并称为“韩柳”的柳宗元则反对六朝以来笼罩文坛的绮靡浮艳文风,提倡质朴流畅的散文。著有《柳河东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柳宗元永州八记中《小石潭记》最著名。文中偏于浓墨重彩,感情丰富,表达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用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欧阳修的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醉翁亭记》是其代表作。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欧阳修称赞他“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曾巩也评论他的文章“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烦能不乱,肆能不流”(《苏明允哀词》),这些说法都是比较中肯的。苏轼的文学成就不可估量,他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都是精湛而值得学习的。苏辙的文章风格汪洋澹泊,也有秀杰深醇之气。例如《黄州快哉亭记》,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于汪洋澹泊之中贯注着不平之气,鲜明地体现了作者散文的这种风格。王安石引领了“熙宁变法”,亲自撰写《周礼义》、《书义》、《诗义》,即所谓的《三经新义》,为学校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教材,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曾巩追随应用文,其散文大都是“明道”之作,文风以“古雅、平正、冲和”见称。八位大家,各有千秋,实为古代散文之大成!

散文发展到明朝,就不得不说说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该文用散文形式叙述自己的情趣志向,别具风味。文章结构讲究,细节描绘动人,语言质朴清新,文学价值极高。同一时期的代表人物还有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与高启、刘基 ;“公安三袁”:袁宏道、袁宗道和袁中道。他们的散文也各具特色,分别强调了不同的方面,为后世提供了不同的参考价值。

至于近代,则应直指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文章不拘格式,多用比喻,具有强烈的鼓动性。酣畅淋漓,多用比喻、对比,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其“新文体”的“笔锋常带感情”的特点在本文中体现地淋漓尽致。

大者同义古诗,小者辩丽可喜——辞赋

辞赋,也称词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这是晋代文学家陆机在《文赋》里提到的关于诗和赋的区别。简单来说,诗华丽而细腻,赋爽朗而通畅。但也不能机械地理解,晋代以后,辞赋得到了迅速发展,赋得形式也有了很大变化。

辞赋的源头楚辞,其创作手法是浪漫主义。它感情奔放,想象奇特,且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楚辞》作为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由于诗歌的形式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篇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他创作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不朽作品。其代表作是《离骚》,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为“骚体”。楚辞的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楚国地方民歌以及楚地文化的影响,是后世研究楚地文化的极佳的资料。而《楚辞》的文献学价值也不容小视。其文风绚丽,情感浓烈,想象奇特。运用多个华丽的比喻与气势磅礴的排比,构建了其傲然的成就。它的出现,打破了《诗经》以后两三个世纪的沉寂而在诗坛上大放异彩。后人也因此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

词的发展到南唐时期,李后主的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表现出的豪迈思国之感,开创了词亦可抒情的先河。这位词人身份的复杂性,奠定了他词风的忧郁性。他在词作中极力表达着自己内心的悲伤,将词的韵律和自己的情感化为一体,由此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难言的忧伤,在词里辗转。

也许,就像唐是诗的时代,宋则是词的天下。宋词在各大词人的追随下不断发展着。宋词按照风格大致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大致有 辛弃疾、苏轼、岳飞、陈亮、陆游等。豪放派词作视野开阔,气势恢宏,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东坡的词便是如此气势非凡。随着时代的变迁,豪放词中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蔚然成风,辛弃疾更成为创作豪放词的一代巨擘和领袖。“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激昂的音调极力抒发着内心无法平静的凌云壮志。

婉约派则是另外一种侧重儿女风情的派别,内容较为狭窄,但语言秀丽隽永,情感细腻真挚,恰恰表现了词的清新韵律。其代表作者有柳永、晏殊、晏几道、周邦彦、李清照、秦观、姜夔、吴文英等。词人多用来抒发儿女之思,离恨之愁,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等都是写小情小意的佳作。易安居士的婉约也是无人能及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在易安笔下,愁似已成常态,并且可以触摸,可以衡量。这就是婉约派的魅力。用最独特的字眼,深入内心。

其实还有一个人需要提及,那就是纳兰性德。他的“纳兰词”在词作中也算是独树一帜。“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他的词基本全以一个“真”字取胜,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但细读却又感淡淡忧伤。《饮水词》的影响,从“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里面已然一清二楚。

不拘格式——曲、小说、传奇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文学作品也出现了更多的形式。

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将曲作推向了高潮;传奇、小说、戏曲等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是一首华丽优美的曲词,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其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得美好祝愿影响了后来的许多创作。明朝汤显祖的《牡丹亭》则是中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表现出了激情驰骋、辞采华丽的浪漫主义戏剧风格。其“临川四梦”更是戏曲的代表。清朝孔尚任的传奇剧本《桃花扇》则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小说的发展,到四大名著时期达到高潮,特别是《红楼梦》一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是古典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代表之一。古代文学的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古代文学就如一方清泉,值得我们去追溯,去汲取,去保护。古代文学也像人生路上的水井,需要我们不断用最透彻的心,去倒影我们对它的敬意。

中国古代文学史2主要 篇2

一、古代城市文学的内涵性意义

首先, 中国古代城市文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其文学史意义不能被忽视。其文学的内涵深度和广度因其独特性而被深入挖掘, 但是由于其发展过程中受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因素限制, 直至今天, 我国古代城市文学的发展仍然显得稚嫩。古代城市文学构建的客观丰富内涵需要建立在对其认知的、成熟的因素上, 才能得以实现其完整性。

文学史研究工作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这种复杂、多样的文学性格要求其在对待古代城市的研究中, 应当将它作为文学史的有机组成部分, 从整体上看待其文学史意义。

古代城市文学研究离不开客观历史存在对于它的影响。分阶段、分时期的对古代城市文学进行研究作为一种重要的价值理念, 其在具体研究工作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 我国的文学史研究着眼于对文学的历史时间意义的关注, 缺乏从更为具体、更为客观的空间意义上去参照其文学意义的体现。在这种历史的研究结构下, 古代城市文学一直存在着, 却没有登上历史的舞台。但因为其客观存在的性质, 又决定了古代城市文学终将被抹去历史的尘埃, 而重获新生。以其客观构建内涵来填补中国古代文学史发展中的诸多方面的历史空白。也因为其内涵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它的发展将极大地促进文学史的发展。

在对于城市文学的价值以及发展规律的研究中, 主要是从文学空间分布形态位移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文学形式的城市文学发展。这种作家与地理位移上的对应关系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探究方向, 有其重要的文学史意义与价值。当然, 在作家文学创作上对审美体验影响因素的探讨和文学取材方向上的选择性问题等, 都是在文学空间角度形态位移方面的价值型表现。

同时, 值得注意的是城市文学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以独立个体的方式存在的, 在其发展进程中, 城市文学受到乡土文学的影响与渗透。客观地说, 从历史空间的因素角度讲, 文学史的发展是在乡土文学与城市文学的二元空间文学因素下不断发展丰富的。想要脱离乡土文学谈城市文学, 或者脱离城市文学整体研究文学史, 都是片面的。只有从二元结构的空间因素角度去着手, 才能全面的、完整地实现对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准确认知。

二、城市文化的文学性外延

城市文学是建立在城市文化上的外在性表现形式, 从这个意义上讲, 城市文学的发生与发展是在城市文化的高度繁荣与发展的格局之上的一种文化态势。因此说, 城市文学表现出的外延性特征的诞生与发展过程充分体现了人的自主意识与创造精神, 并且毫不避讳地彰显其城市文化的绝对创造力量、弱化无意识行为, 以及在城市追求与张扬世俗精神的过程中高调显示其对文化意义的表现能力。

城市文学具备什么样的属性与特质, 也就必然是对现实城市文化中属性与特质的反应。中国古代城市是在政治、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同时又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其中政治因素最为明显。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与衰亡往往伴随着其背后的政治性因素, 城市作为人们追求政治的渴望和幻想的摇篮, 最先能够感受到这种振幅的正是生活在城市当中的普通百姓。城市文学作为城市文化的外在性表现, 在这一方面对于城市的政治文化生活构成城市文学的最重要的文化性内涵。城市厚重的、复杂的社会环境基础, 对于文学发展来说无疑是提供了最为优良的物质基础。使之在城市多种多样的文学形式形成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催化作用。通过研究历代中国古代文学形式发展的关系不难得出, 单纯的文学形式产生, 不会是在离群索居的社会交际环境中完成的, 而是在人口相对集中、物质文化相对富足的区域中实现的, 这种现象足以证明中国古代文学的城市文学性意义。而城市的发展促使城市居民的消费能力与艺术欣赏水平得以提升, 反过来对促进城市文化多种文学形式的水平提升又起到了积极作用。可以这样说, 中国古代城市市民阶层的不断发展壮大, 为古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并起到保障性作用。

三、结语

对于中国古代城市文学的研究应当通过发展的唯物史观去分析, 将古代城市文学融入现代文学史中, 找寻其现代文学价值。随着城市地域性文学研究热潮的到来, 中国现当代城市文学也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通过以中国古代城市文学的历史机运, 纵横比较, 借鉴移植, 进而形成独具中国现当代特色的中国城市文学史研究, 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史的重要任务。任何一种文化形态、任何一种文学形式都要有其历史传承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去滋润营养其现代的文学形式。中国文学史在这方面应当有所发展, 将全身的“穴位”打通, 突破在文学研究方面的历史围栏。从全局的角度审视中国文学历史的整体性特征, 为后世中国文学的研究与发展创造更多、更有用的文化资源。

参考文献

[1]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导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2][美]乔尔·科特金.全球城市史[M].王旭, 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中国古代文学史2主要 篇3

摘要:文明不断进步,文明史关乎民族的总体性格且塑造着人类文明。在世界历史中,传承下来的我国文明拥有厚重的底蕴且折射出民族深层的心灵状态。古代文明积攒了珍贵艺术及文学,这些要素拥有无尽的活力生机,是文明的精华。对于此,有必要解析古代文学及艺术显现的各类特征,探析主要特征,为后续的深入解析提供参照。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主要特征

古代文学艺术拥有多样的特征:在独特民俗及地域影响下,文学艺术凝固了人本的深厚内涵,有着趋同的特性。古代文学融汇了个体情感及更广的社会趋向,二者是并重的。同时,文学艺术整合并汇聚了多方传递过来的文明要素,拥有多样的审美情趣。古代艺术及文学反映出直观形态的民族性格,文学艺术由此而融汇于传统文化。在古代时期内,文学艺术带有厚重的影响;在现今社会中,这些传承的珍贵文明也会显现长久的影响。

一、深层的人文内涵

文学艺术自古就依循了人本精神,是以人为本的。我们民族拥有根本的创造力,这种力量是潜在的。在古代文明中,人类衡量了现存的万物,是世间的精灵。定势思路下的这种文化衍生得出了以人为本,人本烙印于深层内心。相比于更为敬重神灵的其他民族,我们民族更注重于人类,觉得人生应能构建功德且获取更高层次的愉悦心情。追寻幸福及彼此的关爱,实现根本的内心理想。例如孔子,为达到设定好的内心目标,不惜舍弃原本安逸及温暖的日常作息,废寝忘食以至于没能感觉出自身正在衰老,这就折射出自信及充实的人本内涵[1]。

人本思路也注重了应有的正确追求,要追寻真善美。相比于儒家,庄子超脱了繁杂的日常,对待生命持有浪漫及本真的心态。庄子珍爱自然,在超脱环境之内寻找出自由,这也从另一视角折射出个体更高的本真及尊严,符合人本思维。古代艺术诞生于真实的人间,但超脱了平日生活,歌颂了人类本源的创造价值及动力。例如《山海经》创设了神话意境,优美意境让人更加神往。

艺术产生初期,艺术品可被用作祭祀。然而,即便早期创设的多样艺术品也更紧密关系着平日生活且拥有生活气息。例如:鱼鸟等图形被描绘于彩色陶器,另外各类容器常常刻有图腾类的神秘景物,这些都折射着深层的内在追求。河姆渡早先培育的文明、其他区域采掘出来的多样文物也显现了日常所见的生物形状,反映了直接状态下的先民生活。

二、注重双重的文艺功能

古代艺术及传承的文学都注重抒发情怀,也更注重教化,在更广范围内融汇了个体及社会。艺术及文学拥有双重的本身功能,二者都不可予以忽视。这样的背景下,文学艺术发源于古代且拥有了教化的厚重内涵。早在春秋战国,儒家把诗歌看成教化必备的承载,借助诗歌以此来推进教化[2]。各家著书立说,是为宣传本身拥有的社会愿景及宏观理想,社会及个体不应被割裂。强烈关注政治,诗歌及多样艺术都应服务于根本的道义。

从总体视角看,艺术及古代文学承载着双重的情感抒发,既有社会教化又有个体深层的情感。例如:明太祖很欣赏剧目,借助剧目以此来传递自身的教化内容,改善社会风化。在《琵琶记》之中,妻子娴熟、子女孝顺这一道德优势尤为凸显,这种剧目指引着人们行善,注重教化及人伦。从客观视角看,这种剧目也显露了批判的倾向,暴露社会弊病因而有助督促改进。戏曲采纳了个体视角然而折射出更广的社会内涵,兼具双重的性能。此外,绘画的多样作品也表征了外在形态,寄托了厚重的内心情绪且融汇了诗画意境。

三、善于接纳改变

传统文艺拥有深藏的底蕴,古代文学艺术相对来看应是稳定的且反映民族特质。但与此同时,古代文艺也应经过接纳而被现代接受,融汇于共有的精神本质。在根本的导向上,要注重不变的价值认知,例如坚持向善且打击淫盗、坚持高尚而摒除庸俗。秉持根本的趋向,这种前提之下也要趋向于包容,真正与时俱进。孔子拥有这种俱进的思路,时代精神被融汇至艺术文学的内在实质。从题材及形式、外在的风格看,文艺都在历经长久的更新。

例如:《左转》充满了情感,强化道德判断,这种原则是不可变更的。但与此同时,这种巨著也显现了随着时代而变更的内在精神,含有抒情的意蕴。只要社会更新,多样的文学及叙事题材也将随之快速变更。随着时代变更的文学艺术添加了多样的色彩,更值得体悟及欣赏[3]。

四、结语

经过历史洗礼,古代艺术及文学传承下来,成为共有的民族财富。古代文学承载了厚重的文明基因,艺术记载了多年累积的日常习俗及优良品格。这些文化要素拥有鲜明的本体特征,也指引着未来的进步走向。探析古代文艺的特性有助于体悟深层的根本内涵,传承优良艺术及文学。

【参考文献】

[1]莫砺锋.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主要特征[J].文艺研究,2011(10):35-48.

[2]吴建民.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生命本质[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 67-71.

中国古代文学史2主要 篇4

一、单选题(共 35 道,共 70 分。)

1.源于《战国策》的成语有()A.举一反三 B.循循善诱 C.色厉内荏 D.画蛇添足 标准解:

2.《史记》所采用的几种体例中,作为全书纲领的是()A.本纪 B.世家 C.列传 D.表 标准解:

3.枚乘的赋体代表作是()。A.《东京赋》 B.《七发》 C.《两汉赋》 D.《秋声赋》 标准解:

4.《孟子》属于()A.寓言体 B.对话体 C.语录体 D.论述体 标准解:

5.《国语》又被称为()A.《春秋外传》 B.《左氏春秋》. C.《春秋内传》 D.《春秋公羊传》 标准解:

6.“路曼曼其修远兮,()。” A.吾将上下而求索 B.吾将摸索而前行 C.前途何其远兮 D.吾将不停前行兮

标准解:

7.东汉王充所著的()是中国思想史上一部重要著作。A.《论衡》 B.《至言》 C.《潜夫论》 D.《昌言》 标准解:

8.司马迁对《离骚》题义的解释是()A.离骚者,犹离忧也 B.离骚者,楚古乐曲名也 C.离,犹遭也;骚,忧也 D.离,别也;骚,愁也 标准解:

9.关于《离骚》的题义()A.司马迁释为“别愁”,班固释为“离忧”,王逸解为“遭忧”; B.司马迁释为“离忧”,班固释为“遭忧”,王逸解为“别愁”; C.司马迁释为“劳商”,班固释为“别愁”,王逸解为“遭忧”; D.司马迁释为“遭忧”,班固释为“劳商”,王逸解为“离忧”。标准解:

10.《诗经》中的情爱诗大都出自()。A.国风 B.大雅 C.小雅 D.颂 标准解:

11.司马迁著《史记》的主要动因不包括()A.由家庭荣誉感所激发的著史愿望 B.胸怀大志,有“圣人”情结 C.身被腐刑的耻辱经历 D.受到皇帝嘉许鼓励 标准解:

12.《秋风辞》属于汉诗歌中的那种类型()A.楚歌 B.乐府诗歌 C.文人诗 D.民歌 标准解:

13.“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句话出自().A.《论语》 B.《孟子》 C.《韩非子》 D.《左传》 标准解:

14.刘勰称赞下列哪部作品为“五言之冠冕”

A.《史记》 B.《国语》

C.《古诗十九首》 D.《汉书》 标准解:

15.有“中国小说之祖”之称的是()A.《孟子》 B.《庄子》 C.《韩非子》 D.《荀子》 标准解:

16.《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它的主要人物是_ _________。A.齐王 B.邹忌 C.齐宣王 D.齐襄王 标准解:

17.关关眦鸠,___。窈窕淑女,___。A.君子好逑,在河之洲 B.在河之洲,君子好逑 C.君子好逑,左右采之 D.君子好逑,寤寐求之 标准解:

18.东汉抒情小赋的开山之作是()A.《归田赋》 B.《刺世疾邪赋》 C.《穷鸟赋》 D.《鹦鹉赋》 标准解:

19.东汉赋体文学创作的发展趋势是()A.由骚体赋向大赋转变 B.由小赋向京都赋转变 C.由大赋向抒情小赋转变 D.由大赋向骚体赋转变 标准解:

20.“赋”作为文体的名称,最早见于()A.《高唐赋》 B.《赋篇》

C.《登徒子好色赋》 D.《吊屈原赋》 标准解:

21.“郢书燕说”的寓言故事出自()A.《孟子》 B.《庄子》

C.《韩非子》 D.《荀子》 标准解:

22.《论语》是一部记述_______及其弟子言行的典籍。A.孔子 B.孟子 C.孔子先辈 D.孟子 标准解:

23.明代胡应麟称下列那首诗为“帝王诗歌之美者。”()A.《秋风辞》 B.《大风歌》 C.《幽歌》 D.《鸿鹄歌》 标准解:

24.《左传》的风格特色是()A.佶屈聱牙 B.情韵并美 C.辩丽恣肆 D.质朴平实 标准解:

25.东汉期后散文的特点是()。A.情感浓郁,文气纵横 B.引经据典

C.崇实诚,通达深刻 D.抨击时弊,愤世嫉俗 标准解:

26.“齐人有一妻一妾”的故事出自()一书。A.《孟子》 B.《论语》 C.《韩非子》 D.《离骚》 标准解:

27.最早出现的文人五言诗是()A.班固的《咏史》 B.张衡的《同声歌》 C.蔡邕的《翠鸟》 D.辛延年的《羽林郎》。标准解:

28.“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点出自先秦诸子著作()。A.《庄子》 B.《论语》 C.《孟子》 D.《墨子》

标准解:

29.《汉书》体例中所取消的一类是()。A.本纪 B.世家 C.列传 D.表 标准解:

30.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赡完整的编年史是()。A.《公羊传》 B.《春秋》 C.《左传》 D.《谷梁传》 标准解:

31.下列为《九歌》中祭祀湘水之神的作品是(A.《山鬼》 B.《国殇》 C.《枯颂》 D.《湘君》 标准解:

32.《论语》属于 A.寓言体 B.对话体 C.语录体 D.论述体 标准解:

33.庄子的哲学思想特点为()。A.传统性 B.保守型 C.简约型

D.开放性与情感性 标准解:

34.楚辞的开创者是()A.宋玉 B.班固 C.董仲舒 D.屈原 标准解:

35.所谓“先秦文学”是指()。A.从上古至秦统一前的文学 B.从上古到秦朝灭亡前的文学 C.先于秦国建国时期的文学

D.指秦统一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 标准解:).

《中国古代文学(下)1543》16秋在线作业2

二、多选题(共 10 道,共 30 分。)

1.魏晋时,被称为“三玄”的著作包括()A.《庄子》 B.《老子》 C.《列子》 D.《周易》 E.《韩非子》 标准解:

2.下列出自《战国策》的成语有()A.亡羊补牢 B.狡兔三窟 C.狐假虎威 D.惊弓之鸟 E.南辕北辙 标准解:

3.下列为张衡作品的是()A.《二京赋》 B.《归田赋》 C.《思玄》

D.《吊屈原赋》 E.《鵩鸟赋》 标准解:

4.下列为扬雄作品的是()A.《吊屈原赋》 B.《鵩鸟赋》 C.《逐贫》 D.《解嘲》 E.《思玄》 标准解:

5.下列关于《庄子》散文说法正确的是()

A.内容很少抽象言理,而是极善形容,灵活驱遣大量譬喻、寓言。B.善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思想,故其散文充满了浪漫色彩和抒情意味。C.散文的浪漫色彩表现在大量的想象、虚构中。

D.散文的抒情意味主要表现在诗化得寓言和无拘无束、行云流水似地文体上。E.内容空洞不切实际。标准解:

6.五经是指 A.《诗》 B.《书》 C.《春秋》 D.《礼》 E.《易》 标准解:

7.《汉书》对《史记》的体例的改造有()A.取消了《史记》中的表 B.把《史记》中的书改称为志 C.取消《史记》中的本纪并入传 D.取消《史记》中的世家并入传 E.把《史记》中的表改为书 标准解:

8.下列关于《诗经》说法正确的有()

A.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定。B.《诗经》收诗305篇,还有6篇有目无辞。

C.《诗经》一部分作品为贵族文人所作,但作者绝大部分已不可考;另一部分则是由民间采集而来并经过乐管加工整理的民歌。D.分为《风》《雅》《颂》三部分。E.为汉朝时期作品 标准解:

9.下列为楚歌的有()A.《垓下歌》 B.《大风歌》 C.《天马歌》 D.《秋风辞》 E.《瓠子歌》 标准解:

中国古代文学史2主要 篇5

2.著名的咏梅词《暗香》(旧时月色)和《疏影>(苔枝缀玉)是南宋词人姜夔的代表作。

3.宋代诗人杨万里以“活法”作诗,创作了轻快活脱的“诚斋体”。

4.赵盼儿是关汉卿杂剧《救风尘》的女主角,剧本通过她解救结拜姐妹宋引章的故事表现了一个妓女的精明与情义。

5.明代作家徐渭的杂剧(雌木兰替父从军》描写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

6.清代才子佳人小说的名篇《好逑传》描写了秀才铁中玉和名门之女水冰心的爱情故事。

7.清代作家吴敬梓的小说《儒林外史》中的范进故事表现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

8.清初李玉等苏州派作家创作的《清忠谱》反映了明末东林党人和阉党魏忠贤的斗争。

9.清代诗人沈德潜作诗特别重视格律声调,创格调派。

10.近代诗人龚自珍的组诗《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表达了诗人对社会沉闷压抑的不满,对变革的期待。

11.明代作家归有光是唐宋派古文的代表,《项脊轩志》即是他的名作。

12.元代杂剧作家马致远的代表作《汉宫秋》第四折借诗歌传统中的大雁意象强化了元帝的孤独和思念。

13.《婴宁》是古代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中的一篇,小说塑造了一个娇憨爱笑的少女形象。

14.王国维称元代杂剧作家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15.近代著名作家梁启超撰写的报章文字,文字平易畅达,号“新文体”,《少年中国说》是其代表作。

16.“玉茗堂四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四部传奇的合称,其中《邯郸记》据“黄粱一梦”的故事改编而来。

17.元代郑光祖的杂剧《倩女离魂》借灵魂脱体的形式表现了女子对爱情的热烈追求。

18.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写窦娥因恶汉张驴儿的诬陷而被问成死罪斩首的故事。

19.明代作家凌潆初编写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简称为“二拍”。

20.《登泰山记》是清代桐城派古文的代表作家姚鼐的名作。

21.宋初“白体”诗人最重要的代表是王禹俩,他的名作《村行》学习白居易,但又避免了白体诗内容浅薄、语言浅俗的毛病。

22.南宋词人辛弃疾擅长采用比兴寄托的方式创作,如他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就以香草美人寄托政治寓意。

23.北宋词人周邦彦擅长在咏物词中抒发身世飘零之感,如他的名作<兰陵王·柳》等。

24.北宋词人秦观被认为是最“当行本色”的典范,《鹊桥仙》(纤云弄巧)、《踏莎行》(雾失楼台)等都是他的代表作品。

25.清代孔尚任的传奇《桃花扇》以复社名士侯方域和秦淮歌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展示了南明王朝兴亡的历史。

26.王国维称元代作家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27.李千金是白朴杂剧《墙头马上》塑造的一个带有市民女性特点的人物形象。

28.话本小说《碾玉观音》中璩秀秀对崔宁的追求表现了市民女性对美满爱情的强烈渴望。

29.“四大南戏”中的《拜月亭》写了书生蒋世龙和尚书之女王瑞兰的爱情故事。

30.元代杂剧作家郑光祖的杂剧《倩女离魂》从灵魂、躯体两个角度表现了倩女的爱情,表现了现实中女性的压抑。

31.明代四大奇书中《金瓶梅》是中国古代“世情小说”的开山之作。

32.清初李玉等苏州派作家创作的戏曲《清忠谱》反映了明末东林党人和阉党魏忠贤的斗争。

33.明代作家归有光是唐宋派古文的代表,《项脊轩志》即是他的名作。

34.明代以袁宏道为代表的文学流派“公安派”以“独抒性灵”为文学理论核心,对当时文坛影响很大。

35.清代著名长篇小说《儒林外史》中通过范进中举发疯的情节表现了科举制对文人精神的戕害。

36.清代李汝珍的小说《镜花缘》中表现出尊重女性的思想,其中的“女儿国”更写出了他对女性的理想。

37.《少年中国说》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的散文代表作。

38.晚清作家吴趼人的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通过主人公“九死一生”的遭遇见闻,揭露了晚清社会的黑暗现实。

39.清代著名诗人王士祯提倡“神韵说”,主张诗歌追求冲淡闲远的韵味。

40.元代关汉卿的杂剧《救风尘》通过妓女赵盼儿解救结拜姐妹宋引章的故事,赞美了赵盼儿的机智和侠义。

41.西昆派诗人杨亿的《汉武>一诗借汉武帝的好神求长生映射宋真宗的求仙祀神,有鲜明的批判时政的现实意义。

42.宋代诗人欧阳修的诗多平易流畅、情韵悠长,《晚泊岳阳》就很能体现这一特色。

43.“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北宋词人柳永描写杭州的名作《望海潮》中的句子。

44.《寄黄几复》一诗集中体现了北宋诗人黄庭坚的诗歌特色,如“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不仅用典,声律上也打破常规。

45.“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宋代隐士诗人林逋的咏梅绝唱《山园小梅》中的名句。

46.话本小说《碾玉观音》中女主人公璩秀秀对崔宁的追求表现了市民女性对美满爱情的强烈渴望。

47.明代汤显祖的传奇《牡丹亭》表现了闺阁女子杜丽娘和书生柳梦梅超越常理、超越生死的感人爱情。

48.明代公安派代表袁宏道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理论,对文坛产生了深远影响。

49.杨执中是清代长篇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人物。

50.清代作家陈忱创作的《水浒后传》是《水浒传》的续书,故事、人物都上承《水浒传》而来。

51.“桐城派”是清代影响最大的一个散文流派,姚鼐是其代表 52.晚明作家张岱的小品文《西湖七月半》描写了杭州七月半的赏月风俗。

5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是清代诗人郑燮的题画诗《竹石》中的句子。

54.清初李玉等苏州派作家创作的《清忠谱》反映了明末东林党人和阉党魏忠贤的斗争。

55.清代孔尚任的传奇《桃花扇》借秦淮名妓李香君和复社名士侯方域的离合之情,写出了明清易代的兴亡之感。

56.《聊斋志异》中的《王子安》一篇借主人公梦里中进士、点翰林写出了读书人对功名富贵的热望;

借秀才如考场的“七似”写出了科举对读书人的毒害异化。

57.“四大南戏”中的《拜月亭》一剧写了书生蒋世隆和尚书之女王瑞兰的爱情故事。

58.《夜奔》是明代李开先的传奇《宝剑记》中的一出,剧本搬演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故事。

59.所谓“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指的是《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孽海花》。

60.《少年中国说》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的散文代表作。

61.北宋初年流行的西昆体诗歌学习晚唐诗人李商隐,在艺术上以雕章丽句为宗旨。

62.北宋欧阳修擅长作史论,他的《五代史伶官传序》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伶官误国的事例,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

63.北宋诗人王安石晚年写景抒情绝句,构思新颖别致,语言千锤百炼,古人称之为“半山体”,《书湖阴先生壁》可为代表。

64.“点铁成金”说是北宋诗人黄庭坚提出的诗歌理论,这个理论对江西诗派诗人影响很深。

65.南宋诗人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和尤袤被称为“中兴四大诗人”。

66.元代关汉卿杂剧中的女性形象多鲜明生动,如《望江亭》一剧中智胜花花太岁杨衙内的谭记儿。

67.白朴杂剧《墙头马上》中的李千金是一个大胆追求爱情、勇敢维护自己尊严的女性形象。

68.《倩女离魂》是元代杂剧作家郑光祖的代表作,剧本借倩女灵魂、躯体的分离写出了当时女性的压抑痛苦。

69.清初李玉等苏州派作家创作的《清忠谱》反映了明末东林党人和阉党魏忠贤的斗争。

70.明代李开先剑作的传奇《宝剑记》取材于小说《水浒传》,搬演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故事。

71.白话短篇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通过兴哥和王三巧的爱情婚姻故事反映出一种新的爱情观念和道德观念。

72.晚明作家张岱的小品文《西湖七月半》描写了杭州七月半的赏月风俗。

73.清代才子佳人小说的名篇《好逑传》描写了秀才铁中玉和名门之女水冰心的爱情故事。

74.清代诗人沈德潜作诗特别重视格律声调,创格调派。

75.近代著名作家梁启超撰写的报章文字,文字平易畅达,号“新文体”,《少年中国说》是其代表作。

76.明代以袁宏道为代表的文学流派“公安派”以“独抒性灵”为文学理论核心,对当时文坛影响很大。

77.著名的咏梅词《暗香》(旧时月色)和《疏影》(苔枝缀玉)是南宋词人姜夔的代表作。

78.清代作家吴敬梓的小说《儒林外史》中范进的故事表现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

79.宋代词人辛弃疾擅长采用比兴寄托的方式,如<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就以香草美人寄托政治寓意。

80.明代剧作家徐复祚的杂剧《一文钱》借帝释点化吝啬鬼卢至的故事表现了自己对金钱的看法。

81.“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是宋初“白体“诗人王禹傅《村行》一诗中的句子。

82.北宋时期险怪晦涩的“太学体”文风是在担任国子监直讲的古文家石介的影响下形成的。

83.江西诗派所谓的“一祖三宗”中“一祖”指的是唐代诗人杜甫。

84.登临咏怀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词作的重要题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即是这一类代表作。

85.北宋词人周邦彦擅长在咏物词中抒发身世飘零之感,如他的名作《兰陵王·柳》等。

86.“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宋代作家范仲淹《渔家傲》词中的句子。

87.王国维称元代作家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88.元代作家郑光祖的杂剧《倩女离魂》借肉体和灵魂的分离写出了女性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和现实中女性的压抑。

89.元代散曲作家杜仁杰的《般涉调·耍孩儿》(庄家不识勾栏)套曲透过庄稼汉的眼睛对金末元初的勾栏表演进行了描述。

90.所谓“荆、刘、拜、杀”是四部南戏《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和<杀狗记》的合称。

91.明代四大奇书中的《金瓶梅》是中国古代“世情小说”的开山之作。

92.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流派吴江派是在明代沈琼的理论和创作影响下形成的。

93.明代徐渭的四部杂剧《狂鼓史》、《女状元》、《雌木兰》、《翠乡梦》合称为《四声猿》。

94.明代的文学流派“公安派”以代表作家袁宏道提出的“独抒性灵”作为文学理论核心。

95.清代李汝珍的小说《镜花缘》中表现出尊重女性的思想,其中的“女儿国”更写出了他对女性的理想。

96.清代孔尚任的传奇《桃花扇》以复社名士侯方域和秦淮歌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展示了南明王朝兴亡的历史。

97.清代诗人沈德潜作诗特别重视格律声调,创“格调派”。

98.所谓“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指的是《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孽海花》。

99.《少年中国说》是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的散文代表作。

100.清代作家陈忱创作的《水浒后传》是《水浒传》的续书,故事、人物都上承《水浒传》而来。

101.宋初诗坛的西昆体诗人学习唐代诗人李商隐,诗歌艺术上以雕章丽句为宗旨,内容上比较单调。

102.北宋作家欧阳修的名作《秋声赋》强化了赋体文的散文化倾向,变古赋为清新活泼的文赋。

103.北宋词人柳永的一些词作展现了北宋的都市生活和市井风情,其中最著名的是描写杭州的《望海潮》(东南形胜)。

104.北宋诗人黄庭坚的诗歌风格被称为“山谷体”,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江西诗派就是在他的影响之下形成的。

105.《文与可画贫笤谷偃竹记》是北宋古文名家苏轼的作品,作品很好的体现了其文“文无定法,文成法立”的特点。

106.著名的咏梅词《暗香》(旧时月色)和《疏影》(苔枝缀玉)是南宋词人姜夔的代表作。

107.《四声猿》是明代著名作家徐渭四种杂剧<狂鼓史》、<雌木兰》、《女状元》、《翠乡梦》的合称。

108.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是现存最早搬演王昭君故事的戏曲剧本。

109.王国维称元代杂剧作家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110.所谓“荆、刘、拜、杀”是四部南戏《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和《杀狗记》的合称。

111.元代作家睢景臣的套曲《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是元散曲咏史题材的代表作。

112.明代四大奇书中的《金瓶梅》是“世情小说”的开山之作。

113.明代冯梦龙编写的白话短篇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合称为“三言”。

114.所谓“玉茗堂四梦”是《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和《南柯记》的合称。

115.明代梁辰鱼的传奇《浣纱记》是第一部用魏良辅改革后的昆山腔演唱的戏曲作品,扩大了这种声腔的影响。

116.清代孔尚任的传奇《桃花扇》以复社名士侯方域和秦淮歌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展示了南明王朝兴亡的历史。

117.清代李汝珍的小说《镜花缘》中表现出尊重女性的思想,其中的“女儿国”更写出了他对女性的理想。

118.清代作家袁枚继承了明代袁宏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理论,创“性灵派”。

119.所谓“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指的是《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孽海花》。

120.近代著名作家梁启超撰写的报章文字,文字平易畅达,号“新文体”,<少年中国说》是其代表作。

二、默写题 1.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作者王安石 2.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作者陆游 3.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作者黄庭坚 4.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作者贺铸 5.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作者晏殊 6.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作者辛弃疾 7.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作者苏轼 8.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作者汤显祖 9.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作者张岱 10.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作者王实甫 11.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作者晏几道 1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者苏轼 1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作者秦观 14.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作者苏舜钦 15.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作者姜夔 16.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作者蒋捷 17.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作者苏轼 18.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作者孔尚任 19.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作者李清照 20.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马致远 2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勘冷落清秋节。作者柳永 22.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作者欧阳修 23.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作者陆游 24.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作者辛弃疾 25.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作者王实甫 26.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作者黄庭坚 27.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作者汤显祖 28.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作者孔尚任 29.封侯万里班超,生逼做叛国的红巾,背主的黄巢。作者李开先 30.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作者梁启超 31.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作者黄庭坚 32.-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作者晏殊 33.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作者苏轼 34.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作者叶绍翁 35.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作者辛弃疾 36.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作者姜夔 37.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作者关汉卿 38.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作者李清照 39.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马致远 40.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作者晏几道 41.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作者苏轼 42.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作者李清照 4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作者陆游 44.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作者龚自珍 45.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作者马致远 46.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作者张岱。

47.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作者晏殊 48.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作者姜夔 49.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里多。作者袁枚 50.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作者梁启超 5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作者李清照 52.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作者秦观 53.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作者黄庭坚 54.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作者陆游 55.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作者汤显祖 56.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作者王安石 57.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作者姜夔 58.枯藤老树昏鸦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作者马致远 59.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作者晏殊 60.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作者辛弃疾 三、简答题 1.谈谈你对《聊斋志异》花妖狐魅形象的理解。

答:(1)《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多美丽多情,贤慧能干,体现了蒲松龄对理想女性的企盼。

(2)《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对清贫书生的深挚爱情,在虚幻的小说世界里寄托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爱情和婚姻的渴望。

2.陆游诗歌的题材内容包括哪些方面?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答:(1)呼吁抗战,表现以身许国恢复中原的理想、对投降卖国的权奸的指斥和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懑。

(2)对日常生活的吟咏。

(3)表现真挚深沉的爱情。

3.简析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答:(1)长于抒情。善于创造新颖生动的艺术形象抒写女性特有的情感体验;

善于用日常的细节来展现内心的情绪。

(2)语言自然、新颖、凝炼。

4.举例介绍关汉卿杂剧的思想内容。

答:(1)揭露与批判社会黑暗。

(2)充分关注下层民众的生活,尤其对妓女形象有全面、真切的展现。

(3)强调儒家的纲常伦理,肯定传统生活观念和道德。

(4)表达对文士风流的欣赏。

(5)歌颂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表达对历史的看法。

5.谈谈你对《聊斋志异》花妖狐魅形象的理解。

答:(1)《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多美丽多情,贤慧能干,体现了蒲松龄对理想女性的企盼。

(2)《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对清贫书生的深挚爱情,在虚幻的小说世界里寄托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爱情和婚姻的渴望。

6.陆游诗歌的题材内容包括哪些方面?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答:(1)呼吁抗战,表现以身许国、恢复中原的理想、对投降卖国的权奸的指斥和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懑。

(2)对日常生活的吟咏。

(3)表现真挚深沉的爱情。

7.“三言舢二拍”从哪些方面表现了市民阶层的思想情趣? 答:(1)表达了市民阶层的人生价值观念,如《众名姬春风吊柳七》《唐解元一笑姻缘》中柳永和唐寅。

(2)表现了市民阶层的爱情观念和贞操观念,如《、卖油郎独占花魁》、《蒋兴哥重会珍珠衫》。

(3)描写日常生活里道德与现实的冲突,如《程朝奉单遇无头妇》等。

8.简析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答:(1)长于抒情。善于创造新颖生动的艺术形象抒写女性特有的情感体验;

善于用日常的细节来展现内心的情绪。

(2)语言自然、新颖、凝炼。

9.简析《长生殿》的艺术特色。

答:(1)在前人的基础上对李杨故事进行改造。

(2)成功运用了传奇剧本的双线结构,两条线索交叉进行,主次分明。

(3)在音乐的安排上,注意曲牌的选择,注意音乐与曲词、剧情的紧密结合。

(4)曲词清丽流畅,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10.简述欧阳修古文创作的成就。

答:(1)议论文:①史论文笔简练流畅,体现了深刻的史学见解和政治思想;

②政论文多针对现实的政治问题,长于论辩。

(2)记叙文平易畅达,笔端富于感情,艺术性最高。

(3)赋体文借鉴散文的方式作赋,变古赋为清新活泼的文赋。

11.“三言’’“二拍”的思想内容包括哪些方面?试举例说明。

答:(1)-些人物形象表达了新的人生价值观念。

(2)描写男女爱情和婚姻题材的作品所表现的新的爱情观念和贞操观念。

(3)描写体面、良心与金钱诱惑的较量,写出了日常生活里某种普遍的人生困惑。

12.简述苏轼古文创作的成就。

答:(1)众体兼备:议论文中政论眼光敏锐,风格铺张扬厉,史论善于随机生发;

杂说、书札、序跋随意发挥、挥洒自如。记叙文叙述、描写与议论错杂并用,结构布局又随内容、主题的不同而各有变化。(2)善于议论,常“以论为记”。(3)文无定法、随物赋形,形成“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风格。

四、分析论述题 1.苏轼诗的艺术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答:(1)“以文为诗”,在内容、形式、艺术、语言等方面突破文体界限。

(2)极富于联想,擅长比喻。

(3)大量用典,善于用典。

(4)高超的语言技巧,善于活用书本语言,吸收口头语。

2.《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有哪些特点?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答:(1)从人物个性的细微差异人手,通过人物言谈举止上的个体特征写出人物的不同形象,凸现对人物的讽刺或批判。

(2)喜剧因素和悲剧因素融会穿插,人物的言谈举止富于喜剧色彩,但整个小说笼罩着一层悲剧的色彩。(3)极善于通过人物前后言语行动的相互矛盾,来确认人物的真实面貌,使故事富有讥刺色彩。

3.试述柳永对宋词发展的主要贡献。

答:(1)创新词调,大量创作慢词。(2)拓展词的表现范围,扩展词的艺术境界。在词中表现世俗女性的爱情追求和痛苦心声;

多方面地展现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

注重表现个人的情感体验,尤其是羁旅行役的感受。

(3)开创抒情艺术的新范型。以赋为词铺叙展衍的抒写方法;

开创了新的通俗生动的语言风格。

4.结合作品分析《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答:(1)杜丽娘形象的塑造。

(2)情节结构上充满离奇、变幻的色彩。

(3)将抒情、写景、刻画人物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曲词优美含蓄,有丰富的抒情意味。

(4)语言具有个性化,与人物的身份、性格、地位协调一致。

5.以《窦娥冤》为例分析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答:《窦娥冤》在艺术上是关汉卿当行之作的代表:(1)全剧对冲突的组织简练、紧凑,同时在情节的推进中插入科诨,使剧情的展开张弛有致。

(2)窦娥形象鲜明,她的善良与刚强在生与死的尖锐冲突中一点一点地得到展示。

(3)语言朴素、畅达,突出体现了关汉卿剧作的语言风格。

6.试述苏轼古文创作的成就。

答:(1)众体兼备:议论文中政论眼光敏锐,风格铺张扬厉;

杂说、书札、序跋随意发挥、挥洒自如。记叙文叙述、描写与议论错杂并用,结构布局又随内容、主题的不同而各有变化。

(2)善于议论,常“以论为记”。

(3)文无定法、随物赋形,形成“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风格。

7.试述苏轼古文创作的成就。

答:(1)众体兼备:议论文中政论眼光敏锐,风格铺张扬厉;

杂说、书札、序跋随意发挥、挥洒自如。记叙文叙述、描写与议论错杂并用,结构布局又随内容、主题的不同而各有变化。

(2)善于议论,常“以论为记”。

(3)文无定法、随物赋形,形成“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风格。

8.结合作品分析《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答:(1)主要人物杜丽娘形象鲜明生动。

(2)情节结构上充满离奇变幻的色彩。

(3)将抒情、写景、刻画人物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曲词优美含蓄,有丰富的抒情意味。

(4)语言具有个性化,与人物的身份、性格、地位协调一致。

9.辛弃疾词的题材内容包括哪些?试举例分析。

答:(1)直接歌颂抗金斗争,表现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也表现壮志难酬的失意悲愤。

(2)借登临江山、咏怀古迹抒写感时忧国的内心。

(3)表现离愁别恨、男女恋情等内容。

(4)表现救国理想和英雄怀抱,抒写英雄失意之悲的遣兴抒怀之作。

(5)描写农村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表现村居生活情趣。

10.结合作品分析王实甫《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答:(1)人物塑造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①透过人物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

利用曲词和宾白进行心理描写、侧面描写。②充分运用戏剧冲突来刻画人物形象。

(2)双线结构方式。以莺莺、张生、红娘与老夫人的矛盾构成基本的冲突线索,以莺莺、张生、红娘三人间的矛盾构成第二条戏剧线索,两条线索交叉进行,相互推动。

(3)语言:①语言与剧情、与人物性格紧密结合。②曲词优美自然,融汇古典诗词而不堆砌,提炼口语而不粗俗。

11.试述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答:(1)在词的写作目的上,以词言志,抒写主观怀抱,改变了应歌而作的单一取向。

(2)打破了诗、词的绝对界限,极大地拓展了词的表现范围、题材内容和艺术手法。

(3)在词的审美风格上,苏词改变了以绮丽柔婉为主的比较单一的状况,发展了新的词风。

12.以林冲为例,分析《水浒传》是如何结合社会环境表现人物性格的变化的。

答:(1)相国寺初次露面时豪爽、英武。

(2)面对调戏妻子的高衙内时,一方面表现得理性稳重,另一方面又倔强愤恨。

(3)发配充军途中一直忍气吞声。

(4)身陷绝境杀陆谦、富安时粗犷狠厉。

中国古代文学史 篇6

(一)知识点:

1、我国古代没有专门的神话集,神话材料散见于古书当中。保存材料较多的有《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

2、《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雅、颂在本质上是一种音乐上的分类。

3、从内容方面对《诗经》进行分类,可分成祭祀诗《维天之命》、《载芟》、颂赞诗(《生民》、《公刘》、《帛系》、《皇矣》、《大明》、怨刺诗,揭露时艰、讽谕朝政的诗歌《民劳》、《节南山》、《小弁》、婚恋诗《关雎》、《蒹葭》、《月出》、《采葛》、征役诗,反映战争问题和军旅生活的诗《采薇》、《无衣》。

4、《尚书》以记言为主。

5、《战国策》的散文艺术具有很高的成就,前人称赞它“辩丽横肆”。

6、《战国策》有很多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狐假虎威”、“骥服盐车”、“南辕北辙”等。

7、诸子百家包括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众多的学派。

8、孔子之后,与儒家学派相抗衡,在当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翟创立的墨家学派。

9、《墨子》的中心思想是兼爱、非攻。《墨子》显露出由语录体向成熟的论说文过渡的痕迹。墨家还提出以“三表”做为立言的标准,“三表”又称“三法”。

10、《老子》一书共八十一章。

11、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晚年和弟子万章等人编撰了《孟子》一书,全书包括《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建立在性善论的前提下。

12、《庄子》原有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

13、《荀子》共有三十二篇,系汉代刘向编定。荀子主张“法后王,统礼义,一制度”。

14、荀子有《成相》和《赋篇》两篇韵文。清代卢文弓召(chāo)称《成相》为“后世弹词之祖”。

15、韩非的主张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韩非的寓言有“守株待兔”、“郑人买履”。

16、《吕氏春秋》以道家黄老学派的观点为主流。

17、李斯的名篇是《谏逐客书》。

18、屈原的作品共二十三篇,包括《离骚》、《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天问》、《招魂》。

19、宋玉的作品在《楚辞章句》中载有《招魂》、《九辩》两篇,后人确信为宋玉作品的是《九辩》。

20、《风赋》、《登徒子好色赋》、《高唐赋》、《神女赋》、《对楚王问》等作品很有特色。

21、汉赋分为骚体赋和散体大赋。骚体赋上与屈原一脉相承。首倡者是汉初的贾谊,代表作是《吊屈原赋》和《服鸟赋》。还有董仲舒的《士不遇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东汉后期有张衡的《归田赋》和赵壹的《刺世疾邪赋》。

22、司马相如还有《大人赋》、《哀二世赋》。散文有《谕巴蜀檄》、《难蜀父老》、《谏猎疏》、《封禅文》。

23、杨雄写有《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还写过骚体的《太玄赋》、《逐贫赋》和《反离骚》。

24、张衡的《归田赋》与西汉初期的骚体赋仍一脉相承,但从思想和文章的体制上又有许多变化,它是魏晋以后大行于世的所谓“抒情小赋”的先驱。这类赋还有赵壹的《刺世疾邪赋》,祢衡的《鹦鹉赋》,王粲的《登楼赋》。

25、贾谊的政论散文主要有《治安策》、《过秦论》、《论积贮疏》。

26、晁错的政论散文主要有《守边劝农疏》、《论贵粟疏》、《贤良文学对策》、《言兵事疏》、《论削藩疏》。

27、梅乘的散文仅存一篇《谏吴王书》。

28、邹阳的散文有《上吴王书》、《狱中上梁王书》。

29、董仲舒的散文有《举贤良对策》三篇。

30、东方朔的散文有《应诏上书》、《谏起上林苑疏》、《答客难》、《非有先生论》

31、杨恽《报孙会宗书》。

32、刘向的奏议最著名的是《谏营延陵过侈疏》。

33、杨雄的散文有单篇散文《解嘲》和《法言》中的一些段落。

34、刘歆的散文有《移书太常博士》。

35、东汉前期的论说文作家主要有桓谭、王充、冯衍、马援等,最重要的是王充。东汉中后期的论说文作家有李固、王符、仲长统等。王充《论衡》;马援《诫兄子严、敦书》;李固《遗黄琼书》;王符《潜夫论》;仲长统《昌言》。

36、《史记》的原名叫《太史公书》,称此书为《史记》是东汉后期以后的事。此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它的记事上起轩辕皇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其中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本纪”是以历朝帝王的顺序年代为纲的历史大事纪,是一种编年史的摘要;“世家”是有爵位封地世代相传的家族的历史,写的是春秋战国时代所存在的各个诸侯国和汉代帝王所封的王侯;“列传”是一些有才干、有作为,卓荦不群,能不失时机地建立功业,对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人物的传记;“书”是有关经济、军事、水利、祭祀,以及礼、乐方面的制度史;“表”是把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谱列成表格,以使人一目了然。《史记》的内容广泛,艺术高超,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和文学杰作,而且还有着丰富的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法学、医学、天文学、地理学等许多学科、许多领域的内容。以至于使得我们今天不论研究哪个部门的学问,仿佛都不能抛开《史记》而不顾。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史记》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

37、班固说《史记》“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鲁迅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8、《史记》的创作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39、《汉书》先后由四个人共同写成:班彪、班固、班昭、马续,包括十二篇纪,八篇表,十篇志,七十篇传,共一百篇,记事上起高祖元年,下至王莽地皇四年,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40、《吴越春秋》的作者是赵晔。

41、东汉马第伯的《封禅仪记》可称之为游记文学的始祖。

42、乐府机关的职能,一是写词配曲,演习排练;另一方面就是组织人到各地去采集民间歌谣,“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厚薄云”。

43、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南朝末期徐陵编的《玉台新咏》。题下有个小序说,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年间。

44、汉代楚歌有项羽《垓下歌》、刘邦《大风歌》、戚夫人《戚夫人歌》、刘彻《秋风辞》及《瓠子歌》二首、梁鸿(东汉)《五噫歌》、张衡《四愁诗》(已经是一首比较整齐而有韵味的七言诗了)。

45、班固写过一首《咏史》,是我国古代第一首有案可查的文人五言诗。从此以后,张衡写过《同声歌》,秦嘉写过《赠妇诗》,宋子侯写过五言乐府《董娇娆》,辛延年写过五言乐府《羽林郎》。

名词解释

1、赋、比、兴:《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最大的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赋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诗经》中使用赋法较多的是“雅”、“颂”,而“国风”里也不乏用赋法写出的优秀篇章,例如:《静女》、《七月》。比,即比喻,例如:《氓》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子由风华正茂到年老色衰,也比喻夫妇间爱情的变化。兴即起头、开端,借外物以引出所歌咏的对象和所抒发的感情,有的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例如:《关雎》用“雎鸠”的鸣叫起兴,引出诗人即景生情的联想。

2、《尚书》: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尚书》原称《书》,被儒家定为“六经”后,又称《书经》。大体是春秋以前历代史官所收藏的政府重要文件和政治论文的选编。主要是帝王或大臣的誓辞、讲话、训诫、文告等。字句古奥典雅。

3、《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称经孔子编订的鲁国编年史,起于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记录了周王朝、鲁国及其他国家的事件。记事及其简括,一字寓褒贬。

4、春秋笔法:《春秋》的语言简炼含蓄,准确谨严,选词炼句,十分仔细,一字之中常“寓褒贬,别善恶”,故被后世尊为具有“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

5、国语:国别体史书,以记言为主。全书共二十一卷,分别记载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

6、《论语》:一部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该书比较忠实地反映了孔子在哲学、政治、时事、教育、文学等方面的思想观点。

7、《左传》:《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相传为左丘明所作,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完整的编年史书。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详细系统地记述了春秋时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主要事件。

8、《战国策》:以记言为主的国别体史书,是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主要着重记述了战国时的策士、说客的言行。思想上“重士”和“民本”。

9、《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百度百科上说诗经共311篇,是算上了另外六篇有目无词的笙诗)书成于春秋时期,先秦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关注现实,并采用了“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10、先秦诸子散文:在春秋战国时代,随着诸子争鸣的兴起,各家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以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出现了以论说为主的著作,统称之为诸子散文。包括以语录体为主的《论语》和《墨子》,从语录体向专题论文过渡的《孟子》、《庄子》和成熟时期的《荀子》、《韩非子》。其中以《庄子》、《孟子》文学成就为最高。

11、先秦历史散文:指在先秦时代,一些记载历史兴废之迹的著作,本为历史书,然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故称之为历史散文。主要以《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代表,其中《左传》与《战国策》文学价值最高。

12、楚辞:战国中晚期产生于南方长江流域楚地的一种新型诗体,以屈原、宋玉等为代表作家,代表作品包括屈原《离骚》、《九歌》、《九章》等,因西汉刘向编辑《楚辞》而得名。

汉乐府:两汉乐府诗是指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构搜集、保存下来的汉代诗歌。大部分是劳动人民或下层士人的作品,是乐府诗的精华。汉乐府真实地反映了汉代广阔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感情,主要艺术特色是以叙事为主,语言朴实,代表了汉代诗歌的主要成就。代表作:《孔雀东南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

13、《古诗十九首》:最早见载于萧统编的《文选》,因作者佚名,时代莫辨,风格相近,萧统泛题为“古诗”。诗非一人一时之作,作者是中下层文人,创作时代为东汉末年的桓帝、灵帝之世,思想内容呈现出复杂的时代特点,都带有生命意识觉醒后的感伤色彩。艺术上浑然天成,言近旨远,语短情长,耐人寻味。是汉代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14、司马相如:西汉辞赋家,字长卿。他的《子虚赋》、《上林赋》为汉代散体大赋成熟的代表作。浩然之气:是孟子提出的道德修养方法,孟子非常重视道德修养,他还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所谓浩然之气,通过“义”的积累而养成,它“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表现为崇高的无所畏惧的精神境界和心理状态。

15、楚辞:“楚辞”是战国后期楚国屈原等人创造的诗歌,是当时产生的一种富有南方地方特色的新诗体。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散篇的“楚辞”才被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从此,“楚辞”又成为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

16、《离骚》: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说:“离骚者,犹离忧也。”班固《离骚赞序》又说:“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所以“离骚”就是遭受忧愁。p.134

17、《九歌》:是屈原在楚国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的祭歌,总共包括《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河伯》、《山鬼》、《国殇》、《礼魂》等十一篇作品。诗中借助人与神,或神与神的爱情故事展开抒情,间接地表现了作者的理想、追求。

18、互见法:《史记》特别注意人物形象的统一性,为了既不伤害这种统一性,又能忠于史实,作者常常把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的篇章中,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互见法”。

简答题

汉代诗歌发展阶段:

骚体诗(楚歌体),代表为刘邦的《大风歌》 乐府诗如《孔雀东南飞》、《十五从军征》、《陌上桑》

东汉文人诗(文人五言诗)代表作为“古诗十九首”以及一些拟苏李诗。神话特点:

I围绕着生存这一主题

响彻着劳动创造的回音,它是劳动创造的生动记录,更是劳动业绩和首创精神的赞美

充满了厚生爱民意识 II显示了博大坚韧的精神

III神话翅膀所翱翔的地方,每每都是科学创造发明的先声(神话有时竟是科学的预言,或幻想的科学)IV从艺术上看,神话具有强烈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诗经》的艺术特点:

现实主义风格(写实质朴)

赋比兴之手法

重章叠句结构

四言弹性句式

灵活多变押韵 《诗经》的语言特点

I形式上《诗经》多是四言一句的四言体诗。例如:《关雎》。II“国风”和“小雅”普遍采用重章叠唱的复沓方法。例如:《采薇》、《采葛》。III《诗经》的语言准确、生动、丰富多彩,表现出高度的艺术性。其中最突出的成就是创造性地运用叠字(如“依依”、“涟涟”、“悠悠”)及双声(如“踟蹰”、“黾勉”、“参差”)、叠韵(如“沃若”、“逍遥”、“辗转”)等语词来描绘复杂的感情和自然景色,同时也造成诗歌音律节奏的和谐优美。IV《诗经》的用韵纯任天真,自然和谐。《左传》的艺术特点和叙事艺术:

艺术特点: 长于叙事

巧于辞令

人物生动,善于状人。

叙事艺术: 善写战争

善于裁剪

颇多想象 记言文学

叙述语言

外交辞令 举例说明《左传》辞令的特点

I《左传》中辞令的共同特点是委婉巧妙,典雅从容,在彬彬有礼的外表下包藏着锋芒。即使是敌国交战,在兵戎相见之际,也不失温文尔雅之态。例如齐晋鞌之战前夕齐侯与晋人的一段对话中,齐侯的态度极为强硬,晋国也不示弱,但双方的辞令却又委婉谦恭,尽力表现出文雅安详的风度,使人难以相信这是面临一场你死我活的战斗。II在论辩方式上,《左传》中的辞令又往往援引典章,依礼而论,用道义的力量使人折服。如展喜犒师就是利用道义的力量,使齐侯自知无理而撤军。III也有些辞令直率有力,以鞭辟入理的分析见长。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向秦穆公分析利害,便讲得坦率而深入,有力地打动了秦伯。

《战国策》的艺术特点:

善画人物

善作夸张 善用譬喻 善于议论 ⅰ夸饰ⅱ譬喻 ⅲ说理 《国语》的艺术特点:长于记事

叙事完整 汉乐府民歌的思想与艺术特点:

思想:表现民众的悲苦、怨恨与反抗 控诉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反映爱情、婚姻、家庭问题这一永恒主题,并藉之歌颂了当时人们追求的坚贞爱情和他们反抗封建礼教的斗争。汉乐府民歌中还有一些寓言诗。汉乐府民歌中还有一篇以劳动为题材的名篇《江南》

艺术特点:广泛的社会性 生动的叙事性 形式的多样性 感情激烈直露 语言朴素自然

《古诗十九首》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内容: 生命的追问

从政的心理

思妇相思之苦,游子羁旅之愁 及时行乐思想,悲观厌世情绪 艺术特色: 委曲宛转(触物起意,因事命意)物我互化

语浅情深 《庄子》的文学特点: 形象性

抒情性

汪洋肆意

浪漫色彩 简述《庄子》的艺术成就

I哲理与诗意的交融。注重表现生活理想和内心感受,形成了诗意盎然的艺术境界。庄子以艺术的态度体味人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诗意,整部《庄子》更包含着深厚的情感体验,这种强烈的抒情性,使《庄子》达到了哲理与诗意的和谐交融。II异彩纷呈的寓言故事。庄子认为大道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只能借助于直觉体悟。庄子的寓言独具寓真实于诡诞的浪漫特色,还有超乎言意之表的特点。庄子在运用寓言时很少把寓意点明,而是留给读者去体悟。作者越不作刻意说明,就越能使人产生丰富联想。庄子的寓言注重细节刻画和夸张渲染,造成绘声绘色的艺术效果。III意出尘外的想象。IV汪洋自恣的文章形式。

《孟子》的文学特点:

陈说事理,擅长譬喻

善设机关

请人入瓮 气势充沛,情感强烈 举例说明孟子作品的艺术特点

I在孟子的文章中表现出高超的论辩艺术。如在《齐桓晋文之事》中,他批评齐宣王未治理好国家的时候,就是通过一个故事,引出两问两答,让齐宣王无法回答。再如他针对许行的观点,通过设问,充分地暴露了许行观点的不切实际。还有天时地不如地利、鱼我所欲也等章,也都具有这种特点。II感情充沛,气势强劲,生动体现了作者的鲜明个性,具有强烈的救世责任感。如他指斥公孙衍、张仪为“妾妇之道”,甚至骂杨朱、墨翟“无君无父,是禽兽也”。这些都表现出孟子锋芒毕露、刚正不阿的个性。III以善用譬喻见长,比喻和寓言在书中俯拾即是。如缘木求鱼、揠苗助长、奕秋等。简述《荀子》的写作特点。

I《荀子》的散文已发展为完整而详密的鸿篇巨制。除了《成相》以下的八篇,其余各篇都是独立成篇的专题论文,构思缜密、结构严谨、论证周详、条理明晰。II《荀子》的另一个特点是醇厚渊雅,文采斐然,带有浓厚的学者气。

简述散体大赋的特点

I散体大赋除师承屈原、宋玉外,还师承《诗经》的“雅”、“颂”与战国时期的纵横游说之风,也就是说,赋家的作品是从战国时期的纵横学说发展来的,其文风与先秦诸子很有关系。II从形式上说,这类作品都篇幅巨大,文字铺排堆砌。几乎都是一样的假设上两个或三个人,让他们各自代表一方,互相攻驳辩难,最后让代表天子立场的那一方大获全胜。

III这类作品的代表是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杨雄的《长杨赋》、《羽猎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两京赋》等。从内容上说多是描写帝王的宫殿、帝王的狩猎、帝王的祭祀,以及帝王的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等等。从思想倾向上说,大多是空有讽刺之名,实际上是一种似贬实褒、似讽实劝的为统治者扬威颂圣的文字。

简述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的艺术特点

I结构宏伟,富丽堂皇。讲究场面的开阔,层次的分明;有空间的转移,有时间的流动。II讲究绘声绘行,有声有色。III极大程度地利用了中国方块字在字形构造上的突出特点,在文章的字形排列上给阅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刺激。

简述《汉书》的思想特征

班固是一位受封建正统思想影响极深的儒者,因此《汉书》的揭露性和批判性远不如《史记》那样广泛、深刻、尖锐、彻底。但与《史记》比起来,《汉书》在思想内容上也有许多新的特点: I反对分裂割据,维护王朝统一;反对外戚专权,维护刘氏正统。II歌颂了一批具有爱国思想和作出了卓越贡献的英雄人物,如在《苏武传》中,班固热情地赞扬了苏武那种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其爱国精神是很感人的。III班固看人更注意整体,更注意大节,纠正了司马迁的许多偏颇之见,从而对许多历史人物的评价更为公允。例如贾谊,司马迁在《史记》他的列传中只收了《吊屈原赋》和《服鸟赋》,字里行间满含对贾谊“怀才不遇”的同情,贾谊在读者面前完全是一个穷愁潦倒的书生。而到了《汉书》中,班固引入了他的长篇巨制《陈政事疏》,从而使贾谊凛然以一个政治家的面貌出现在了读者的眼前。简述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I生动的故事性。乐府大都是叙事诗,汉代乐府民歌非常注意故事的生动性、注意情节场面的描写。II鲜明的人物形象。为了刻画人物,乐府中使用的手法有些是具有开创性的。如《陌上桑》中作者夸张地描写了各种人见到罗敷的不同情态,以客观效果来突出罗敷的美,极为精彩。还有的作品,语言个性化的程度很高。III句式自由,变化多样。汉代乐府在形式上贡献最大的是五言体。汉代乐府开创并完成了五言体诗歌的形式,推动了文人五言诗的发展,为建安时期五言诗歌的繁荣奠定了基础。IV语言朴实凝练,善于叙事言情,基本上都是口语,朴素自然,没有什么人为的雕饰。如《江南》。

简述《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点

钟嵘说《古诗十九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其好处有以下三点:其一,是抒情、议论与叙事、写景的高度融合。如《迢迢牵牛星》、《西北有高楼》。其二,是善于抓取生活中的典型活动、典型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如“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两句,在表现人物的心理上精彩极了。其三,是语言的浅近凝练,韵律和谐。读起来完全感觉不到有任何人工造作的痕迹,而又让人感到无一处不生动,无一处不妥贴。大批判家刘勰说:“婉转附物,惆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状况:

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语录体 《论语》、《老子》、《墨子》。言论警辟精炼,多富哲理。

战国中期:语录体 普遍采用对话形式如《孟子》《庄子》等。辞藻丰富,说理畅达,多用寓言比喻 战国后期:专题论著《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论证严密,鞭辟入里。以正面论说为主,学者个人的论文集。

汉赋的发展阶段:

骚体赋:贾谊 《吊屈原赋》

大赋:散文化倾向严重,尚铺排,辞藻华丽,多状物。司马相如《子虚赋》,扬雄《甘泉赋》 抒情小赋:篇幅短小,抒情为主。赵壹《刺世疾邪赋》,张衡《归田赋》。西汉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家及作品:

陆贾 《新语》(12篇)贾谊 《新书》(58篇)晁错 《论贵粟书》 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概况:

第一阶段从夏到春秋时期,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此期史官分司,言、事不混,如《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文字古朴简洁。

第二阶段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代表作是《左传》和《国语》,此时的创作,既记言又记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长,内容祥赡,记事曲折,写人生动,富于文采。

第三阶段是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表,它采取国别体,吸取《左传》、《国语》的创作技巧并加以发展,使历史散文发展到新的高峰。

《离骚》的艺术特点:抒情长诗

托物言志

浪漫色彩 《世说新语》的文学成就:

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人物的独特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语言简约含蓄,隽永传神,透出种种机智和幽默。对后世影响深刻,是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史料。

论述题

《史记》、《汉书》文学特色差异比较

体例:《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上基本承袭《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将“世家”并入“列传”。《汉书》还增添了《艺文志》等。

思想观点:《汉书》的基本思想观点,是立足于儒家的正统思想,从维护社会的统治秩序和道德秩序出发,并以之作为立论和评价历史的根据和尺度。因此,它显得具有儒家学术思想的醇正性,而缺乏《史记》学术思想的兼容性、宏阔性和个性特征,以及深刻的批判精神。艺术成就:

《史记》最精彩的是楚汉相争和西汉初期的人物传记,《汉书》则是对西汉盛世各类人物的生动记叙。《史记》是在天下未定的背景下展示草莽英雄怎样成功的,最引人注目的是战将和谋士;《汉书》的创作处于四海已定、天下一统的背景,它展示了西汉盛世各类士人宦海浮沉的情境,更多的是法律之士和经师儒生。《史记》的人物传记基本以写单个人为主,很少全面叙述家庭的兴衰史;《汉书》记叙了许多世袭官僚家族的历史,《霍光金日磾传》《张汤传》。通过描述这些家族的兴衰史,对西汉社会的变迁作多方面的展示。《史记》对酷吏的揭露极为深刻,张汤、杜周等,充分体现西汉社会刑法严酷,吏士残暴。班固在揭露张汤、杜周文法刻深时,对他们子孙的美德懿行多有称扬,缓解人们反感情绪,使形象更接近于生活实际。《史记》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有大量悲剧人物传记。《汉书》悲剧人物数量不如《史记》,但《李广苏建传》同样写得酣畅淋漓,悲剧气氛很重。内容的组织安排不同

《史记》疏荡往复,《汉书》重视规矩绳墨,行文谨严有法。《史记》不仅对事件的来龙去脉清晰叙述,而且对带有起始性质的事件加以强调;而《汉书》则笔法精细,在平铺直叙中寓含褒贬,预示吉凶,分寸掌握精确,如《霍光·金日磾传》。

对逸事传闻,司马迁或放传记前,或穿插中间,或在末尾,没有固定位置。《汉书》则凡属传闻类的生活小故事几乎全部置于篇末,少有例外者。

总之,《史记》是传记文学的开端,也是我国纪传体史学上的奠基之作,多疏荡往复之笔;《汉书》有精细的笔法,有自己固定的叙事规则,以谨严取胜,从而形成迥然有别的风格。《史记》刻画人物的特点: 参考答案一

I闾巷人物的入传。包括王侯将相之外的平民布衣,有非凡的能力与历史贡献。如刺客,谋士和游侠。II人物个性与共性的展现。不同人物迥然有别,同一类型人物形象也罕有雷同。苏秦发奋而张仪狡诈,张良高深莫测而陈平富有人情味。善于渲染人物特征,突出个性。如李广,突出其高超的祖传射艺,百发百中。善借人物成长环境表现人物个性。如陈平分肉甚均“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III复杂人格的多维透视和旁见侧出笔法“互见法”本人传记突出主要经历和性格,其它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传记。如《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起义、写他的知人善任,正面表现一代开国帝王的神采。而他性格中狡诈、残忍、无赖的一面,则在其它人物的传记中表现。IV主要性格特征鲜明突出,又揭示了人物多个侧面的性格特点,使之有血有肉,形象完整。

V在特定的环境和场面中凸现人物特点。“鸿门宴”中项羽的优柔寡断,范增的阴鸷远见,刘邦的智诈狡猾,都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得到鲜明的表现。

VI出色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李将军列传》杀霸陵尉,李广机智勇猛之也负能使气。

VII以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彼可取而代也”率直大胆,可以想见项羽的强悍卤直;“大丈夫当如此也”,委婉曲折,写出了刘邦的贪婪狡猾。参考答案二

一.精巧的剪裁和安排。

1.司马迁写人的剪裁和安排的手法。《史记》写人是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而其它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这个方法被称为“互见法”。如《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起义、写他的知人善任,正面表现一代开国帝王的神采。而他性格中狡诈、残忍、无赖的一面,则在其它人物的传记中表现。“互见法”的使用,即使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鲜明突出,又揭示了人物多个侧面的性格特点,使之有血有肉,形象完整。

2.在同一篇传记中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同时写出其性格的复杂性。如《李将军列传》中选取四个战役构成全文的骨架,从不同侧面描述李广的性格和遭际,四个战役写出了李广的主要性格特征。

二.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如《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年轻气盛、好勇斗狠的项羽,与世故老成的刘邦形成鲜明的对比,对待同样的事情,他们的言谈举止都不相同:两个人都见过秦始皇,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也!”,刘邦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的率直卤莽,刘邦的持重刻深,宛然可见。三.在特定的环境和场面中凸现人物特点。如《项羽本纪》的“鸿门宴”中项羽的优柔寡断,范增的阴鸷远见,刘邦的智诈狡猾,都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得到鲜明的表现。

四.出色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如《李将军列传》中杀霸陵尉的细节,令人看到李广于机智勇猛之外,还有负能使气的一面。《史记》中也有以简单的心理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特征之处它通过人物独白、语言或是由作者直接揭露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中国古代文学的线性空间 篇7

1.“线”性叙事

文学的叙事方式, 大略地划分, 有两种类型, 线型和非线型。中国古代文学的叙事方式属于前一种。

中国古代文学的叙事方式主要是线性叙事。中国文学从原始劳动歌谣、远古神话到《诗经》中的叙事作品, 从标志着中国小说成熟的唐传奇、变文, 直到宋元话本、元代杂剧、明清长篇小说, 在叙述事件时, 通常采用时间顺序方式, 有头有尾, 强凋情节单一和完整性, 体现出鲜明的“线”性特征。如《吴越春秋》所载的一首《弹歌》:

断竹, 续竹,

飞土, 逐宍。

四句八言, 描写了砍竹、接竹、制造出狩猎工具, 然后用弹丸去追捕猎物的整个劳动过程。再如见于《山海经·海外北经》的神话《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 入日;渴, 欲得饮, 饮于河、渭;河、渭不足, 北饮大泽。未至, 道渴而死。弃其杖, 化为邓林。

这是一个悲壮的英雄故事, 从中可以看出对事件过程的单向的时间描述。又如《诗经·采薇》篇前三叠:

采薇采薇, 薇亦作止。曰归曰归, 岁亦莫止。靡室靡家, 猃狁之故。不遑启居, 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 薇亦柔止。曰归曰归, 心亦忧止。忧心烈烈, 载饥载渴。我戍未定, 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 薇亦刚止。曰归曰归, 岁亦阳止。王事靡盬, 不遑启处。忧心孔疚, 我行不来。

这三章分别以“采薇采薇, 薇亦作止”、“采薇采薇, 薇亦柔止”、“采薇采薇, 薇亦刚止”开头, 从薇之“作” (萌芽) 到薇之“柔” (幼苗鲜嫩状) 到薇之“刚” (长成坚硬的茎) , 依时间顺序描述薇的生长过程。又由“岁亦暮止”到“岁亦阳止”, 即从岁暮年终到夏历十月, 这样便将戍边生活置于一个绵延连续的时间段中, 由薇的生长周期与寒来暑往的时节转换来暗示戍边生活的长久。再如《诗经·卫风·氓》篇, 这是一首弃妇诗。全诗以这不幸女子的口吻叙述了她与氓从求爱, 定婚, 结婚到受虐待, 遭遗弃的全过程, 是一种典型的单向性时间叙述过程。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也是一个悲剧的爱情故事, 全诗叙述了刘兰芝与焦仲卿从美好婚姻走向悲剧结局的线性过程, 自始自终, 首尾连贯。《陌上桑》中“十五府小吏, 二十朝大夫, 三十侍中郎, 四十专城居”完全是顺序展开。《木兰辞》中“东市买骏马, 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 面面俱到, 务求完整。这类例子不胜枚举。

当然, 最能体现中国古代文学“线”性结构的还是小说。小说作为一种最典型的叙事文学体裁, 包括情节、环境、人物三个最基本的要素。中国古代小说最重视的还是情节, 最看重历时性的生活流程, 当然也有环境的描写和人物的刻画, 但环境是作为情节展开的氛围而出现的, 而人物则是以情节———事件的开始、发展、高潮、结局的参与者, 执行者和完成者而出现的。相对于情节而言, 环境和人物已退居次要地位, 环境和人物从来不会冲淡情节之“线”的绵延, 相反, 环境和人物都被纳入、融合于情节之中, 共同推动情节的发展。在情节结构中, 中国古代小说大都遵循自然时空顺序, “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安排结构, 虽然其中也有插叙、倒叙, 但插叙、倒叙都不影响情节的线性发展, 所以作品呈现出一种线式结构形式。在这种结构形式中, 时间总是朝着一个方向, 即‘始’是向着‘终’行进的, 空间总是有其连续性, 作家依循着时间的一维性和空间的连续性来结构小说。” (2) 如白行简的传奇小说《李娃传》, 写贵族公子荥阳生赴京应考, 与妓女李娃相识相爱;当资财荡尽后, 李娃遵照鸨母旨意, 设计弃逐荥阳生, 致使荥阳生由一个世家公子沦落为挽歌郎;继之在京遭父鞭挞, 沦为乞丐;后与李娃邂逅重逢, 李娃悔悟, 遂救荥阳生于危难, 并助其应考得官, 成就功名, 最后二人结为夫妻。作者将荥阳生和李娃由相爱到终结连理这一复杂的过程一步步展现出来, 曲折有致地描绘其所遭遇的磨难和坎坷, 线索清晰, 时空顺序连接有序。再如《柳毅传》作者通过神奇而优美的想象, 精心结撰了书生柳毅传书龙女, 并与龙女化身分氏结为夫妻, 最后变成神仙的故事。《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描写的是一个悲剧爱情故事。主人公白娘子是蟒蛇精, 出于对人间爱情生活的向往, 遂化为美丽多情的少女与许仙结为夫妻。但她的举动冒犯了天条, 为了她所追求的爱情理想, 决不逆来顺受, 而是起来抗争, 她盗官银、财物、戏弄道土、惊吓心怀不轨的李将仕, 驱逐蛇先生, 最后勇斗法海, 直到被镇于雷峰塔下。无论是大团圆式的浪漫爱情, 还是棒打鸳鸯式的悲剧爱情, 作者都是按时间的自然顺序, 有头有尾, 自始至终地展示一波三折, 跌宕起伏的过程, 这一过程就是一条“线”, 读者可以循着这条“线”去寻绎爱的美丽与凄婉。

当然, 中国古典小说并非都是如上所举的单一的线型故事, 还有复线型故事、环线型故事等等。

复线型故事, 即大故事中套小故事, 就每个故事而言, 采用的仍然是“线”性描述。在古典小说中, 诸如“花开两朵, 各表一枝”、“至于……按下不表”、“且说”、“却说”、“再说”等转承语比比皆是。无论套了多少小故事, 整个情节 (大故事) 中仍有一条贯串始终的依时间顺序展开的主线, 决没有西方小说的倒叙、断开、闪回等叙述方式。如《水浒传》的结构, “英雄排座次”以前是若干个英雄人物的传记故事, 一环紧扣一环地先后连接。就每个传记故事来看都相当完整, 自成段落, 情节为单线发展。就整部《水浒传》来说, 从“逼上梁山”到轰轰烈烈的英雄伟业, 最后接受招安, 英雄末路, 主线明晰, 仍然只有一个叙事方向。再如《三国演义》, 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小说, 它的出现, 标志着章回体长篇小说的初步定型, 尽管卷帙繁浩, 但“演义”的整体线索是相当清晰的。从群雄逐鹿到三足鼎立;从蜀、魏、吴三国之间征战到三国的渐次消亡, 这是一个风云变幻、峰峦叠起的“过程”, 对这一“过程”曲尽其致的叙述, 形成了《三国演义》的线性结构。另一方面, 每章每回的情节展开都是一段相对完整的时间之“线”, 整部小说的“线”就是由这一段一段的“线”连接而成的。

环线型故事, 不像单线型故事和复线型故事那样具有贯串始终的主线, 而由许多小故事连缀成篇。这些小故事或是上下钩连的连环式结构, 即由一个故事引出另一个故事;或是独立的平行的故事, 前者可以《官场现形记》为代表, 后者可以《聊斋志异》为代表。

关于《官场现形记》的连环结构, 可参考胡亚敏教授在她的《叙事学》 (3) 中所引述的西方学者唐纳德·霍洛齐的分析:

《官场现形记》是由彼此相关的十个环形构成的, 每个环形包括四到九个事件, 限于某一群人物或某一地域, 当出现一个新主人公或一个新的环境时, 就标志着一个环形转向另一个环形。比如第一个环形是对官场内部关系的介绍, 第二个环形是官场对外关系问题, 第三至第八个环形依次具体展示了官场活动的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 第九、十个环形则是一种结论性的总结, 指出了官场的腐败与奴性。这样, 小说的焦点不断地从一个环形移向另一个环形, 中国晚清官场内幕也一次一个方面地逐步得以揭示。这种环形式情节类型的统一原则在于事件的语义安排。

《聊斋志异》则不同, 功名失意的蒲松龄“于耳目所者者见记, 里巷所流传, 同人之籍录, 又随笔撰次而为此书。” (蒲立德《聊斋志异》跋) 其故事来源驳杂, 体裁不一, 主题多样, 人物各异。如果说, 从《官场现形记》和《儒林外史》中我们看到的“线”是上下钩连, 左右绾结的网络式的“线”, 那么, 从《聊斋志异》中我们看到的则是一束自由律动、平行发展的“线”。

2. 白描出神

中国古代文学在某种程度上借鉴了绘画中的“白描”手法, 在描写景物、刻画人物时, 用粗线条勾勒的方式略貌取神, 或营造意境或表现人物的典型性格。如《世说新语》写阮籍与晋文王同坐, 坐席间严肃庄重。唯阮籍“箕踞啸歌, 酣放自若”, 只用了八个字就勾勒出阮籍不拘礼法, 任达简傲的性格。再如, 司马迁《史记》就用极其简练的笔墨, 一两句话甚至几个字就能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情态或心理。如写荆轲刺秦王失败反被秦王所击, “断其左股”、“被八创”而荆轲却“倚柱而笑, 箕倨以骂”, 仅八个字就活脱脱地展示了一个侠义之士威武不屈、视死如归的气概。其他如《三国演义》写关羽温酒斩华雄, 着墨极少, 关羽勇猛善战形象便跃然纸上。《水浒》中鲁提辖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一段, “打”的过程极为简练, 鲁智深的勇武便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了。《红楼梦》第33回宝玉挨打后宝钗来探望, 说道:“早听人一句话, 也不至有今日!别说老太太, 太太心疼, 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一个“也”字包含有爱怜、矜持、羞涩、圆通, 取得了以少胜多的效果。黛玉来时只说了一句话:“你可都改了罢!”语短情长, 表面上是责备, 心底却是说不尽的痛楚和珍惜, 比起宝钗, 则显得更为知已, 更为贴心。再如第74回抄检大观园时, 晴雯:“挽着头发闯进来, ‘啷’一声, 将箱子掀开, 两手提着底子, 往地下一倒, 将所有之物尽都倒出来。”探春:“一语未了, 只听‘拍’的一声, 王家的脸上早着了探春一巴掌。”寥寥数字的动作描写, 就将睛雯的不甘屈服和探春的凛然不可侵犯的性格特征展现出来了。

古代诗词多以冷静客观的笔触图山范水, 轻描淡写, 简约入神, 不施粉黛, 自得风流。如陶渊明《归园田居》 (其一) 中“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由远及近, 如同素描, 极形象地表现了田园生活的恬静、优美。再如, 王维“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寥寥几笔就勾勒了一个画面, 表达了一个意境。“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则近于水墨画, 以粗线条把握整体印象, 气势雄豪, 令人称奇。

在表现情感和哲理方面, 古代诗词亦多用简笔。柳永《八声甘州》中“误几回, 天际识归舟”一句道出了“妆楼颙望”的佳人执著深沉的思念和无奈、惆怅、失望、寂寥的心境。李清照《声声慢》中开头的一组叠字将孤苦无依, 清凄哀怨、沉痛悲凉的境遇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具有一唱三叹, 荡气回肠的抒情效果。辛弃疾《摸鱼儿》中“闲愁最苦”四字传达的是请缨无路, 报国无门的幽怨和愤懑, 摧刚为柔, 潜气内转。晏殊《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一切美好事物都可能与时俱逝, 这是极其自然的, 也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生总是交织着成功与失败、得意与失意, 往往是得中有失, 失中有得;既如此, 我们就不必为一时的失意而自暴自弃, 也不必为一时的成功而趾高气扬。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高处不胜寒”、“何处低头不见我, 四方同此水中天”、朱熹的“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等等, 都通向哲学和理趣, 言简意赅, 给人们以多方位的深层启迪。

综上所述, 中国古代文学侧重历时性时间流程的叙事模式和白描手法的运用, 铸就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线”性品格, 并以此与西方文学的团块模式区别开来。

参考文献

①于培杰:《线条和团块——中西传统艺术结构模式比较》, 《学术论坛》1996年第1期。

②刘安海、孙文宪主编:《文学理论》,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第151页。

中国古代文学的体裁特点 篇8

我国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三大类。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包括四言古诗如《诗经》、曹操《步出夏门行四章》,五言古诗如《古诗十九首》、《短歌行》,七言古诗如《春江花月夜》、《蜀道难》、《将进酒》、《长恨歌》等;乐府诗(包括文人用乐府旧题创作的诗歌和模拟乐府创造的新乐府诗)作为一个特殊门类,都属于古体诗,如《长歌行》、《敕勒歌》、《木兰诗》、《孔雀东南飞》等。相对近体诗而言,古体诗在平仄、对仗、押韵等方面要宽松得多。

近体诗也称“今体诗”,由唐人最终创制,字数句数严格限定,且在平仄、对仗、押韵等方面有着严格的格律要求。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两大类:律诗分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和排律,五律和七律都是八句,由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构成,其中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而排律则是十句以上,而且从开始到结束必须两两对仗且要一韵到底,所以除杜甫有较多排律外,一般人少有此类作品。所以,一般说近体诗,都不涉及排律。一般说来,律诗和绝句有这样一些具体要求:①句数字数一定。绝句四句,五绝20字,七绝28字;律诗八句,五律40字,七律56字。②平仄要求严格。一句之内,平仄相间(两个字一个平仄单位,原则上前一个字可平可仄,后一个字不得改变);一联之内,平则相对;两联之间,平仄相粘(相粘,通俗一点说就是相同);一篇之内,平仄相等。③偶句押平声韵,不得换韵。如杜甫《望岳》因不押平声韵,就是一首古诗,而不是五律,《唐诗三百首》正是将它收在五言古体中的。有两点需注意:一是在实际操作中,首句也常常押韵;二是绝句偶尔有押仄声韵的,如《江雪》,但这种情况极为罕见。④律诗严格对仗。律诗的颔联(第二联)和颈联(第三联)须严格对仗,首尾对仗不作要求;绝句不作要求,作者自己要对仗,亦无不可。如杜甫《登高》诗一首典型的七律,就符合以上所有要求。如果同学们学写近体诗,就应该按上述要求并按照常见定式去写。

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原称曲子词、曲词,简称“词”,又称诗馀、长短句、乐府、乐章等。词原本是配以燕乐曲调用来歌唱的歌辞,后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词起源于中唐,成熟于晚唐五代,盛于两宋,成为宋朝的“一代之文学”。每首词都有词牌,如“浣溪沙”“念奴娇”“声声慢”等,它们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成为词体格式的名称。每个词牌对其句数、字数、韵律都有特定的要求,创作时不能更改,只能“依谱填词”或“倚声填词”。同学们若想填词,就应该找到词谱,按不同词牌的格式去填写。词的题目,揭示词的相关内容,可有可无。不同词牌规定的各种词调和词体,都有特定的句数、字数和格律。词按字数多少一般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比如李清照的《醉花阴》就是小令,苏轼的《定风波》就是中调,而柳永的《望海潮》就是长调;按段的多少分为单调(一片)、双调(两片)、三叠(三片)等,以双调为主要形式,必修4的八首宋词双调。

作为诗歌的曲是“散曲”的简称,切不可和元杂剧的“曲”混为一谈。散曲分为小令、带过曲和套数三类,带过曲较少见,故我们一般只提小令和套数。散曲中的小令,就是单支的曲子,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等。散曲中的套数也称“套曲”或“散套”,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组成,且一韵到底,如睢景臣的《高祖还乡》。散曲都有宫调,也就是表示音乐调式的名称,如《天净沙•秋思》就属于〔越调〕,《山坡羊•潼关怀古》属于〔中吕〕。散曲也有曲牌,如“天净沙”“山坡羊”“得胜令”“醉太平”等,它是散曲的韵谱格式,不同的曲牌在句数、字数、平仄、押韵上都不相同。和词一样,散曲的题目可有可无,但有题目的比例比词要大一些。

我国古代散文较复杂,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即除诗、词、曲、赋(按现代标准来看,赋也应该纳入散文范畴)之外,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都一概称之为“散文”。既包括“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张岱、袁宏道、归有光、“桐城三祖”等人写的正儿八经的散文,如《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项脊轩志》、《病梅馆记》等,也包括赋、论、序、说、奏议、箴铭、哀祭、碑志等,如《赤壁赋》、《兰亭集序》、《滕王阁序》、《归去来兮辞》、《过秦论》、《師说》、《陈情表》等;既包括诸子散文,如《寡人之于国也》、《劝学》、《逍遥游》等,也包括历史散文,如《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等。我国古代散文,不论是叙事散文、写景散文,还是抒情散文、哲理散文,共同的特点是言之有物、情真意切、谋篇自然、行文简洁、语言优美,这其实也是散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关于古代小说,先秦、两汉是其酝酿萌生阶段,主要形式是寓言和神话,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等。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阶段,主要形式是笔记小说,如干宝的志怪小说《搜神记》、刘义庆的志人小说(也称轶事小说)《世说新语》。唐朝是我国古代文言小说的成熟期,其形式主要是传奇,如《柳毅传》。宋元两朝,是我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成熟时期,以话本为其主要形式,分为“讲史”和“小说”两类。前者一般称为“平话”,如《全相三国志平话》;后者一般称为“话本”,如明嘉靖年间洪楩编刊的《清平山堂话本》。明清两代,是我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巅峰期,出现了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为代表的四大古典名著,出现了代表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最高成就的“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明•冯梦龙编著)“二拍”(即《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明•凌濛初撰),也出现了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聊斋志异》(清•蒲松龄撰)等。中国古代小说有这样一些特点,阅读欣赏时应特别留意:①叙事追求情节的完整性和曲折性。②刻写人物多动态描写少静态刻画。③描写环境时是写意式的,很少有精描细绘的长篇幅刻画,但却极讲究表情传神。④结局往往是大团圆式的。

中国古代戏剧特殊,以演唱为主,道白为辅,故称为戏曲。中国古代戏曲包括元杂剧、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三大部分。元杂剧结构上一般为四折一楔,第三折是戏剧高潮部分,这正是选本往往选第三折的原因。主要角色有旦、末、净、杂几类,女主角称“旦”,男主角称“正末”。元杂剧只能由主角一人演唱,女主角主唱的剧本称为“旦本”,男主角唱的剧本称为“末本”。剧本文字内容由唱词、宾白和科介构成,唱词就是套曲,宾白(包括对白、独白和旁白)就是说话,科介是动作等提示语,相当于现代戏剧的舞台说明。元杂剧的代表作家是“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梧桐雨》),以及王实甫(《西厢记》)。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结构上改“折”为“出”,容量加大,从十几出到四五十出不等,角色名称变化不大,角色演唱灵活,不限于主角。南戏以高明《琵琶记》成就最高,明清传奇剧成就以洪昇《长生殿》和孔尚任《桃花扇》为最。其中,《窦娥冤》、《西厢记》、《长生殿》和《桃花扇》被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剧”。

上一篇:中专生学习生活自我鉴定下一篇:酒店党员干部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