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猜题背诵篇目

2024-05-30

中国古代文学猜题背诵篇目(共3篇)

中国古代文学猜题背诵篇目 篇1

中国古代文学猜题背诵篇目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宣州谢兆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山石【韩愈】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靰。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竹枝词【刘禹锡】

【一】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二】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三】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南园【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金铜仙人【李贺】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过华清宫【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安定城楼【李商隐】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锦瑟【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菩萨蛮【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梦江南【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菩萨蛮【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双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谒金门【冯延巳】

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乌夜啼【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浪淘沙【李煜】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莱。晚凉天净月华开。相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浪淘沙令【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古代文学史背诵篇目 篇2

《鲁山山行》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行独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戏答元珍》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爪印,鸿毛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君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游金山寺》苏轼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波涛。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微风万顷靴纹细,断霞半空鱼尾赤。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江中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警我顽。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苏轼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春。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章质夫送酒六壶书至而酒不达戏作小诗问之》苏轼 白衣送酒舞渊明,急扫风轩洗破觥。岂意青州六従事,化为乌有一先生。空烦左手持新蟹,漫绕东篱嗅落英。南海使君今北海,定分百榼饷春耕。《纵笔三首(其二)》苏轼 父老争看乌角巾,应缘曾现宰官身。溪边古路三叉口,独立斜阳数过人。

《六月二十夜渡海》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登快阁》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寄黄几复》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伤春》陈与义庙堂无计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峰。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犬羊锋。《剑门道中遇微雨》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关山月》陆游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令宵垂泪痕!《沈园二首(其一)》陆游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初归石湖》范成大 晓雾朝暾绀碧烘,横塘西岸越城东。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当时手种斜桥柳,无数鸣蜩翠扫空。

《初入淮河(其一)》杨万里 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何必桑干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初入淮河(其四)》杨万里 中原父老莫空谈,逢着王人诉不堪。却是归鸿不能语,一年一度到江南。

《金陵驿》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八声甘州》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闲愁。

《少年游》柳永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归去一云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定**》柳永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早知恁麽。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诉衷情》晏殊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鹧鸪天》晏几道 小令尊前见玉箫,银灯一曲太妖娆。歌中醉倒谁能恨,唱罢归来酒未消。春悄悄,夜迢迢,碧云天共楚宫遥。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

《浪淘沙》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玉楼春》欧阳修樽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临江仙》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彷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定**》苏轼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清平乐》黄庭坚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满庭芳》秦观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千秋岁》秦观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八六子》秦观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剗尽还生。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正销凝,黄鹂又添数声。《青玉案》贺铸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忆少年·别历下》晁补之无穷官柳,无情画舸,无根行客。南山尚相送,只高城人隔。罨画园林溪绀碧,重算来、尽成陈迹。刘郎鬓如此,况桃花颜色 六丑·蔷薇谢后作 周邦彦单衣试酒,怅客里光阴虚掷。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钗钿堕处遗香泽。乱点桃蹊,轻翻柳陌,多情为谁追惜?但峰媒蝶使,时叩窗槅。东园岑寂,渐蒙笼暗碧。静绕珍丛底,成叹息。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残英小,强簪巾帻;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欹侧。漂流处,莫趁潮汐。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

《兰陵王·柳》周邦彦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来岁去,应折柔条过千尺。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蝶恋花·李清照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翦灯花弄。

《临江仙》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鹧鸪天》陆游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无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祝英台令·辛弃疾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倩谁唤、流莺声住。鬓边觑。试把花卜心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呜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将愁归去。

《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辛弃疾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将军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蝶恋花》辛弃疾谁向椒盘簪彩胜?整整韶华,争上春风鬓。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春未来时先借问,恨晚开迟,早又飘零近。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

《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辛弃疾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姜夔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暗香》姜夔 辛亥之冬,余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二妓肆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齐天乐》姜夔庾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地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 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豳》诗漫与,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

《风入松》吴文英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齐天乐》王沂孙一襟馀恨宫魂断,年年翠阴庭树。乍咽凉柯,还移暗叶,重把离愁深诉。西窗过雨。怪瑶佩流空,玉筝调柱。镜暗妆残,为谁娇鬓尚如许。铜仙铅泪似洗,叹携盘去远,难贮零露。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馀音更苦。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谩想薰风,柳丝千万缕。

《甘州》张炎辛卯岁,沈尧道同余北归,各处杭、越。愈岁,尧道来问寂寞,语笑数日,又复别去。赋此曲,并寄赵学舟。记玉关踏雪事清游,寒气脆貂裘。傍枯林古道,长河饮马,此意悠悠。短梦依然江表,老泪洒西州。一字无题处,落叶都愁。载取白云归去,问谁留楚佩,弄影中洲?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向寻常、野桥流水,待招来、不是旧沙鸥。空怀感,有斜阳处,却怕登楼。

《迈坡塘》元好问问世间情是何物,只叫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

中国古代文学猜题背诵篇目 篇3

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其中《窦娥冤》、《单刀会》等,是关汉卿的代表作;白朴的代表作是《墙头马上》;马致远代表作是《汉宫秋》;郑光祖代表作是《倩女离魂》。元诗四大家:

指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四人。他们都是当时的馆阁文臣,因长于写朝廷典册和达官贵人的碑版而享有盛名。他们的诗歌典型地体现出当时流行的文学观念和风尚,所以备受时人称誉。其实他们的创作成就并不高,不但不能与前代诗坛的大家相比,就是在元代诗坛上也并不一定是最优秀的诗人。四人的诗歌创作,在题材内容上大致相同,艺术上也比较相近。当然,“四大家”的艺术风格同中有异,各人也还有一些自己的特征,这是他们超过当时其他诗人的地方。

《窦娥冤》

关汉卿 元杂剧奠基人,剧坛领袖 内容梗概

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窦天章因欠高利贷无力偿还,被迫将女儿窦娥抵给蔡婆婆做童养媳,只身赴京赶考。13年后,窦娥已守寡三年,蔡婆婆找赛卢医索债,险为所害,而“搭救”她的张驴儿父子意欲霸占蔡婆与窦娥,蔡婆婆默许张氏父子,窦娥不同意,张驴儿要挟赛卢医出售毒药,欲毒死蔡婆,却误杀其父,贪官是非不分,胡乱判案,造成窦娥的千古奇冤。窦屈死三年后,窦天章在窦娥的冤魂的再三警示下,终于为她平反伸冤。通过公案故事,揭示社会问题,尤其是黑暗政治和邪恶势力对弱小者残酷压迫,表现对于公平的秩序和安宁的向往。反映弱者对社会邪恶势力的反抗,带有“社会剧”意味。窦娥形象分析

窦娥是一位具有悲剧性格的人物,她的性格是孝顺与抗争的对立统一。

1、弱小、善良而多难。给蔡婆婆做童养媳后,对早年守寡、晚年丧子的婆婆孝顺有加,也深信一女不嫁二夫的教条。公堂上,不忍婆婆被打承担罪名,临刑时,怕婆婆伤心,请刽子手绕道而行。

2、严守妇道,维护自身人格尊严。她和婆婆当面顶撞,据理力争,面对张驴儿的强暴行为,她镇静、坚定,绝不示弱,以蔑视鄙弃的态度与张驴儿针锋相对。

3、强烈的反抗性。面对人间的不公,她怀疑天理的存在,她要苍天证实她的清白无辜,她要借异常的事象想人间发出强有力的警示。

悲剧时代意义

1、在元代,社会秩序失范,贪官是非不分,导致冤狱重重,悲剧屡屡发生。像张驴儿这类无恶不作、横行乡里的社会渣滓,其无法无天的罪恶阴谋,竟然有官吏为之撑腰,官府黑暗是窦娥悲剧命运最根本原因。《窦娥冤》情节发展的偶然性,反映出社会生活的必然性,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

2、窦娥从孤儿到童养媳到寡妇,遭遇已令人同情,偏偏遇上恶棍张驴儿父子胁迫与诬害;自信清白大胆走上公堂,等她的是视人命如虫蚁的贪官。《窦娥冤》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艺术特色

1、剧作结构:一人一事,主干突出,详略得当。

2、戏剧冲突:正反面人物尖锐冲突中塑造鲜明的正面人物形象。

3、语言特色:本色派语言大师,此剧语言质朴自然,酣畅泼辣。名曲有第三折 [滚绣球]。

《西厢记》

故事源流

1、最初是唐·元稹《莺莺传》,张生对莺莺“始乱终弃”。莺莺诗《明月三五夜卜》“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西厢记》命名的由来。

2、后来有了宋《蝶恋花·鼓子词》,有了鲜明的同情莺莺,谴责张生的态度。

3、金·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改负心人为痴情种,把“始乱终弃”的悲剧改为青年男女“自主婚姻”的喜剧。

4、王实甫的《西厢记》在反对封建礼教、反对封建婚姻在会丢的主题思想上有了进一步深化,使得人物形象更具有个性化。剧情梗概

已故崔相国之女莺莺与张生在佛寺一见钟情,但崔老夫人却嫌贫爱富,一再阻挠。在丫环红娘的帮忙下,两人偷偷约会并私定终身,但崔夫人又逼迫张生立即上京考试,如考不中,仍不把女儿嫁给他。张生与莺莺惜别,上京应试,中了头名状元。在白马将军的帮助下,最终与莺莺喜结连理。

《西厢记》宣扬了反对封建婚姻、争取爱情自由的思想,成为后代爱情作品的精神源泉。与《牡丹亭》、《红楼梦》被称为文学史中三大爱情作品,具有里程碑地位。戏剧冲突

《西厢记》写了以老夫人为一方,和以莺莺、张生、红娘为一方的矛盾,亦即封建势力和礼教叛逆者的矛盾;也写了莺莺、张生、红娘之间性格的矛盾。两组矛盾,形成一主一副的两条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1、第一本戏里,作为冲突一方的老夫人,虽然几乎没有什么动作,但她的存在,她所代表的势力,已经与莺莺、张生构成了冲突。

2、第二本戏里,首先描绘了莺莺思念张生而又无法与之交流的痛苦,在这种情况下,发生了孙飞虎率领五千人马索取莺莺的灾难,这一突发性事件,使戏剧冲突顿时激化起来。

3、张生、莺莺本应合理实现的爱情理想,被老夫人的“变卦”破坏了,于是,正当的爱情要求,被迫转为“非法”的秘密行动。于是,对他们来说,就有一个自身摆脱封建礼教束缚的过程,有一种谨慎小心,堤防别人告密的心理状态,这样,在本是同一阵营的三个人物之间,展开了另一种性质的戏剧冲突。首先是莺莺和红娘之间的冲突,莺莺常常生出许多“假意儿”,对红娘遮遮掩掩。红娘也怕被小姐倒打一把,因而不得不小心翼翼。再是莺莺和张生之间的冲突,莺莺要迈出非法的一步,又有许多顾忌和尴尬,张生对莺莺的心思捉摸不定,愈是束手无策。最后经过一番周折,在红娘的帮助下,莺莺与张生终于结合了。这标志着张生、莺莺、红娘之间矛盾冲突得到解决。

4、《西厢记》的戏剧冲突,实际上是在妥协中得到解决的:老夫人方面,维护门第利益,不招白衣女婿的要求,得到了满足;张生、莺莺方面,在执着相爱的基础上,终于结为夫妻,也得到了满足。人物形象分析 张生:

(1)是一个志诚种。他痴得可爱,也迂得可爱。王实甫写张生在佛寺见到莺莺时,他说:“我死也!”活画出他魂飞魄散的情态。

(2)对爱情直率、强烈追求。张生跳墙情节中,王实甫把张生大胆追求爱情而又鲁莽痴迂的性格展现无遗。莺莺形象

(1)是一个赤城追求爱情,大胆反抗封建传统的女性形象。

(2)热情而又冷静,聪明而又狡狯。她装腔作势要红娘传言责备张生,其实传去的却是私约张生相会的情诗,见到张生赴约后,又正儿八经地把张生数落一番。红娘形象

(1)富有正义感,表现在她不满老夫人背信弃义,同情崔张,成人之美。(2)机智聪明,在困境中巧妙周旋,是她机智倔强个性的生动表现。(3)热情泼辣,从红娘胸有成足和滔滔不绝的陈词中,从她一本正经地搬弄封建教条实际上又是对它大胆嘲弄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来。

艺术成就

(1)剧情波澜起伏、矛盾冲突环环相扣。正反面人物冲突和正面人物误会性冲突两条线索。

A、崔张邂逅相慕B、老夫人赖婚C、莺莺矜持,张生病卧相思床 D、私情败露 E、老夫人提条件,上京赶考。

(2)戏剧结构,突破一本四折的惯例,为五本21折。每本中各有小高潮,各本之间环环相扣。明人称《西厢记》为“传奇之祖”

(3)文采派语言特色

A、语言文雅绮丽,善于化用前人诗词句,情景交融,意境优美。B、语言雅中有俗,自然流畅,善于吸收民间口语。C、人物语言个性化

白朴《梧桐雨》

李隆基在太平无事的日子里,不问是非,竟给丧失时机的安禄山加官进爵,让他镇守边境。李隆基与杨玉环两人恩恩爱爱,在梧桐树旁立下山盟海誓,相约世世生生。后来安禄山叛乱,李隆基仓皇逃走,他在不能自保的情况下,只好让杨玉环自缢。李隆基退位后,在西宫养老,他对杨贵妃思念不已。以至于梦见杨贵妃,却被梧桐雨惊醒。全剧以李、杨爱情为主线反映了安史之乱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及唐王朝由盛至衰的过程。白朴让梧桐作为世事变幻的见证,渲染了悲剧气氛,衬托李隆基凄凉的内心世界,是这剧本获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成为元代文坛的一树奇花。马致远《汉宫秋》

汉元帝因后宫寂寞,听从毛延寿建议,让他到民间选美。王昭君美貌异常,但因不肯贿赂毛延寿,被他在美人图上点上破绽,因此入宫后独处冷宫。汉元帝深夜偶然听到昭君弹琵琶,爱其美色,将她封为明妃,又要将毛延寿斩首。毛延寿逃至匈奴,将昭君画像献给呼韩邪单于,让他向汉王索要昭君为妻,以美人换取和平,身为九五之尊的汉元帝,落得个“无人搭救”的屈辱下场。汉元帝夜间梦见昭君而惊醒,只有孤雁哀鸣凄厉地陪伴他度过寂寞的黄昏。环绕汉元帝、王昭君的形象,马致远通过戏剧冲突,抒发自己无法主宰命运,只能任由拨弄的悲哀。

纪君祥 《赵氏孤儿》

故事源流及梗概

《赵氏孤儿》是一部历史剧,其本事见于《左传》,《史记》,但二者所涉及的人物出入较大。《赵氏孤儿》所敷演的剧情,主要取材于《史记》。大致剧情是:春秋晋灵公时期,武臣屠岸贾擅权,将大臣赵盾满门抄斩,其子驸马赵朔亦被逼自杀。赵朔妻在幽禁中生下赵氏孤儿,被程婴偷带出宫。屠岸贾得知后,下令屠杀全国所有半岁一些婴儿。程婴与公孙杵臼商议,决定献出自己亲生儿子以保全赵家血脉。后程婴告发公孙私藏了赵氏孤儿。结果程子被杀,公孙被杀,程婴被屠岸贾收留为门客,赵氏孤儿也被屠岸贾认为义子。20年后,孤儿长大成人,程婴告知已真相,终于报了大仇。悲剧色彩

《赵氏孤儿》显然是一部具有浓郁悲剧色彩的剧作。奸臣屠岸贾的残暴狠毒与程婴、公孙杵臼等人貌似历险、慷慨赴义的自我牺牲精神构成了尖锐激烈的戏剧冲突。

屠岸贾为了个人私怨而杀害赵盾全家,为了搜捕赵氏孤儿而不惜下令杀死全国的小儿,这种令人发指的残忍行径,是他成为邪恶的化身,由于他得到昏君的重新,掌握了大权,这使得程婴、公孙杵臼等人为救护无辜而进行的斗争特别艰巨,甚至要以牺牲生命和舍弃自己的后代为代价,从而构成了全局惨烈悲壮的基调。鲜明的表达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传统观念,完成了复仇的主题。

人物形象

正面人物形象,作者赋予他们不畏强权,见义勇为,视死如归的崇高品格,他们性格的完成,实在剧情的展示和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加以凸显的,显得真实感人。程婴

最初受托救护赵孤时,还是处于单纯的报恩思想,而当屠岸贾下令屠杀全国所有半岁一些婴儿后,他舍弃己子的举动,就不仅仅是为了一个赵孤,同时也是为了挽救更多的无辜,他的思想境界明显地有一个升华的过程。狡诈的屠岸贾让程婴拷打公孙杵臼,以试其真伪。程婴为了保住赵孤,既要担当卖友求荣的恶名,又要亲手拷打共谋者,特别是屠岸贾当着程婴的面,亲手将假冒赵孤的程子剁为三段,这都使程婴处于常人所无法承受的巨大精神重负下。而程婴在严峻的考验面前,强忍悲痛,始终不漏破绽。正是在这种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中,程婴忍辱负重、沉着坚毅、视死如归的思想性格特点,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南曲戏文

最初产生于北宋末南宋初的浙东沿海一带,称为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元灭南宋统一全国并未使南戏消亡,在南北文化交流中,它的故事题材和演唱艺术受到北杂剧的影响,并逐步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戏剧样式。南戏在体制上较为自由,曲牌运用比较随便,剧本常以人物上场、下场分为若干段落,每一段落即为一场。表演不拘一恪,各类角色均可歌唱。戏剧结构的时空辕换相当灵活。剧本由若干“出”组成,“出”数不规定,曲调的宫调也没有规定。南戏的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等各类,均可歌唱。歌唱的形式多样。既有独唱,又可对唱,合唱,轮唱。不似杂剧能由一人独唱到底。最高成就是高明的《琵琶语》。南戏和元杂剧在体制上的比较

(一)“折”是元杂剧的体制单元,元杂剧剧本一般由一本四折的创作惯例;而南戏的结构单位为“出”,它一般不受折数的限制;如《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中,《张协状元》长达五十三出,《宦门子弟错立身》最短,只有十四出。

(二)元杂剧的演出脚色分为末、旦、净三类,而南戏的演出脚色分为生、旦、净、末、丑各类;

(三)元杂剧由一人主唱,而南戏中任何脚色都可以演唱,演唱形式也灵活多样;

(四)元杂剧一折只能采用一个宫调,并且不相重复,而南戏则没有严密的宫调组织;

(五)元杂剧一般以弦乐伴奏,南戏一般由管乐为主,以鼓、板为节。元代散曲:

散曲之 “散”,与杂剧整套剧曲相对而言。剧中曲,粘连科白、情节。如作家纯以曲体抒情,则与科白情节毫无联系,即 “散”:一种可以独立存在的文体。有两点值得注意:

一是语言。既注意一定格律,又吸收口语体自由灵活,以及曲体某一部分章节散漫化的状态。二是艺术。比近体诗更多采用“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

元代散曲:《秋胡戏妻》

中国元代杂剧作品。石君宝著。这是一则早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事见刘向《列女传》,唐有《秋胡变文》。写秋胡新婚才三日,即被征召入伍,妻罗梅英在家含辛茹苦,侍奉婆婆。财主李大户倚势谋娶,遭梅英拒绝。十年后,秋胡得官荣归,在桑园相遇,竟调戏梅英。梅英发现调戏自己的竟是盼望多年的丈夫,顿感羞辱,要求离异,迫于婆母之命,勉强相从。全剧充满喜剧色调,但又写出了妇女的不幸遭遇,讴歌了她们的反抗精神。语言本色,成就较高。

三国演义:

试论《三国演义》艺术构思的特点以及人物塑造的方法

《三国演义》在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就是其运用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正确处理了历史真实与艺术创造的关系问题。章学诚曾指出《三国演义》是“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从文学的角度看,此说是符合作品实际情况的。所谓“七分实事”是指作品的主要框架、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按照史书记载的真实情况来设计和组织安排的,从而给人以基本的历史真实感;“三分虚构”则是指在人物和事件的细节描绘上,尽量采用民间传闻的精采片断,并附之以作者本人的虚构,使之在不影响基本历史真实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增强故事和人物的艺术魅力,全实则死,全虚则诞。罗贯中游刃有余地运用了虚实相间的手法,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并为后来的历史小说创作提供了成功的典范。作者在对作品进行艺术构思时,主要采用了似下几种技法:

(1)细心穿插,巧于构思。即对各种史料重新组织,达到点铁成金的效果。(2)于史无征,采用传说。对于情节发展和人物塑造需要而正史中又无依据的内容,大胆采用民间传说,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含量。

(3)本末倒置,改变史实。即将个别事件加以改动而成为新的情节因素。(4)张冠李戴,移花接木。

(5)妙笔生花,善于铺叙。即将史书中有关情节的简略记载加以渲染铺叙。

艺术特征

《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方法方面,采用了类型化的手法。类型化典型人物的主要特征是:为一般而寻找特殊,共性对个性占有突出的优势,直接以比较纯净的形态呈出。

《三国演义》中类型化人物典型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

(1)单一性。即重要形象都有一个主要的、突出的特征,它在形象内部诸因素中占决定性位置,这一特征足以托起整个形象。

(2)稳定性。即人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他因素基本上稳定不变,处于古典的静穆状态,强调本质、一致、必然、普遍,不强调性格变化,使主要人物特征反复出现在不同事件中,以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3)和谐性。即让人物形象内部诸因素基本上处在古典式的和谐之中,回避性格复杂性。体现一种中和之美。这种和谐性主要表现有二:一是回避现象与本质的矛盾,使现象能比较直接地表现本质;二是回避理智与感情有矛盾,保持人物单一的性格特征。《三国演义》是中国长篇小说的开山祖,但它一出世便将中国古代小说类型化的人物塑造方法推向了顶峰,成为古代文学中类型化艺术的光辉范本,创造了一系列千古不朽的人物典型。

《水浒传》会出大题

试论《水浒传》人物塑造的特点以及小说语言的特色

《水浒传》把塑造绿林豪侠英雄作为自己的最高艺术追求,开始了从类型化人物向性格化人物过渡。一方面,作品中的绿林豪侠继承了古代英雄的特征,作为“勇”和“力”的化身,具有类型化的倾向;另一方面,又体现了社会下层特别是市民阶层的道德思想和生活情趣,具有较为突出的个性特征,具有一定的个性化典型的倾向,其主要特征是:

(1)传奇性与现实性,超人与凡人的结合。即既写人物的传奇色彩和超人之处,又写他们的性格弱点和成长过程,避免了因过分夸张而失真的毛病。

(2)惊奇与逼真的结合。即整个故事情节的高度夸张和具体细节的严恪真实的融合,使其既有惊心动魄的传奇色彩,又让人觉得真实可信。

(3)粗线条勾勒与工笔细描的结合。即用讲故事的办法,以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情节,勾勒出人物性格的轮廓,然后用工笔细描的方法,描绘人物的音容笑貌,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

(4)稳定与变化,单一与丰富的结合。即作品中的人物往往在稳定中求变化,单一中求丰富,其性格既有主调,又有多个侧面。

《水浒传》的语言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说话”艺术的语言恃色。它以北方口语主要是山东一带口语为基础,加工成一种成熟的书面语言。其主要特色是:简洁明决,生动含蓄,表现力很强;写人叙事,多用白描,不用长段抒写,往往用几个字便便意态毕肖。作品中人物的语言个性也很突出。书中绿林好汉的语言,往往能符合其身份、个性和神态。

《水浒传》:宋江人物性格特征与梁山英雄出路的联系

宋江谦虚谨慎,疏财仗义。他任人为才,具有高超的组织管理才能和军事才能,创造了梁山泊轰轰烈烈的事业。但宋江的性格是矛盾的,忠义是他的本色,报君是他的信念,他把起义作为实现人生理想的政治手段,将招安视为义军最完满的归宿,其思想直接关系着梁山的成败,他是《水浒》的灵魂,是主题思想的体现者。

宋江年轻时曾任郓县押司,后因杀死阎婆惜刺配江州,被晁盖等人救上梁山,晁盖身亡后任梁山寨主。受招安后,宋江被宋徽宗封为武德大夫、楚州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最后被高俅用酒害死。作为贯穿全书的一个主角,他的一生可以分为仗义英雄--梁山首领--招安后的朝廷忠臣--悲惨的结局几个阶段,宋江的一举一动决定了整个梁山泊的生死存亡。

出身和经历是形成宋江矛盾性格的重要因素。他自幼熟读儒家经书,深受传统教育,一直希望建功立业,“封妻荫子”;走入社会后他在县衙中做押司(小吏),刀笔精通,养成了办事谨小慎微、随机应变、喜欢玩权术的性格;社会地位低微、与江湖好汉的结交使宋江了解和体验百姓的痛苦,富有正义感。

宋江具有“济人贫苦,周人之急,扶人之困”的“义”行。他的地位很低,是山东郓城县掌管文书的下级官吏,之所以驰誉江湖,主要是因为他的“义”。正因为有这种“义”行,所以人们把他称作“及时雨”。他酒后失态,被迫上了梁山。宋江一直把梁山当成临时栖身之所,作为建功立业的一个跳板,根本不同意终身落草,即他的造反动机不纯。受招安后,他以“忠”灭“义”,性格矛盾充分暴露出来。所以梁山好汉们的结局是悲惨的,一心归顺朝廷卖命的宋江也是落个被毒酒赐死的下场。

记住特点:

1、仗义疏财,扶危济困,挥金如土,结交天下英雄豪杰。

2、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军事指挥才能,求贤若渴,胸怀宽广。

3、造反动机严重不纯,“忠”灭“义”,对梁山义军的失败应负主要责任。

明代前期诗文: 台阁体:

明朝永乐至成化年间,文坛上出现一种所谓“台阁体”诗。台阁主要指当时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为“馆阁”。台阁体是指以当时馆阁文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体现了洪武朝以后一段长时期里上层官僚的精神面貌和审美意趣,并作为典范而广泛地影响文坛。它的出现,是诗歌创作的一种倒退,因为它只追求所谓“雍容典雅”,内容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毫无创新,毫无生气,比宋代的“西昆体”影响更坏。

茶陵派:

明代成化、正德年间的诗歌流派,因该派首领李东阳为茶陵人,故称。当时社会弊病已日见严重,台阁体阿谀粉饰的文风已不容不变,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针对台阁体卑冗委琐的风气,提出“轶宋窥唐”,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强调对法度声调的掌握,以图洗涤台阁体单缓冗沓的风气,振兴文坛。明代大学士、立朝五十年的李东阳,以他为代表的“茶陵诗派”,将故乡“茶陵”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中国文学史史册上。

前七子:

弘治、正德年间,这是一个以李梦阳为核心代表的文学群体,成员有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他们以复古自命,所谓“反古俗而变流靡”,文学复古的实质是在某种意义上具有重寻文学出路的意味,借助复古手段而欲达到变革的目的。前七子的某些复古论点透露出他们对文学现状的不满与对文学本质新的理解,同时,过多地重视古人诗文法度格调,是他们的弊端。作品方面,有大量的拟古之作,也有很多时政题材和描写丰富的民间庶民生活的作品,体现了前七子文学观念由雅向俗转变,散发出浓烈的庶民化气息。

后七子: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重新在文坛举起复古的大旗,成员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后七子的复古主张在很大程度上承接李梦阳等前七子的文学思想,但是后七子在学顾过程中特别非法度格调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后七子中以王世贞声望最大,影响最大。他提出:“思即才之用,调即思之境,格即调之界。”同时,他主张诗与文的创作都要重视“法”的准则。王世贞强调格调要“本于情实”和“因意见法”,重视作家的思想感情在艺术创作中的主导作用。后七子创作的弊病也在于过分注重对固体的揣度模拟,以至于难脱蹈袭的窠臼。

徐渭及其《四声猿》:

《四声猿》语出于郦道元《水经注》,作为一组杂剧,包括了《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香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4本短戏。前两部是对黑暗政权和虚伪神权的猛烈抨击和恣情戏弄。后两部是对女性的赞歌,也是对人才易遭埋没的惋惜与哀叹。王骥德《曲律》称“徐天池先生《四声猿》,故是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

明代中期三大传奇:分别是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和署名王世贞等人的《鸣凤记》。

四大声腔与昆腔:

从明初到嘉靖约两个世纪内,在南方的众多地方声腔中,四大声腔,即戈阳腔、余姚腔、海盐腔和昆山腔脱颖而出,流播广远。

沈汤之争:

明代后期,以沈璟为领头人的吴江派曲学家群体的产生,以汤显祖为楷模的“至情派”剧作家风格的融聚,沈璟剧作的思想倾向偏于保守,倡导封建邻里道德的气息比较浓厚,其次是“本色论”,强调语言的通俗自然,第三是“声律论”。然而汤显祖这一派主张以男女至情反对封建礼教,以奇幻之事承载浪漫风格,以绮词丽语体现无边文采。这两大戏剧流派的形成与竞争,是这一时期传奇繁荣的重大标志,也是中国戏剧史上的一大盛事。

《牡丹亭》

⑴代表作《牡丹亭》为我国戏剧史上的浪漫主义杰作。剧情:福建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到花园游玩,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梦醒后为相思所苦,伤情而死。三年后,柳梦梅去临安应试,经过杜墓地,拾得自画像,和杜鬼魂相会,并掘墓开棺,使杜起死回生,结为夫妇。但杜宝不承认其结合,直至柳中了状元,由皇帝作主,才获解决。⑵艺术特色

A、全剧贯穿着一种浪漫主义精神。作者采用梦境、魂游、人鬼相恋、还魂复生等超实情节来表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B、表现戏剧矛盾方面独具匠心。剧中正反面人物并没有面对面的激烈斗争。汤抓住杜所处的会环境,写出人与环境的矛盾——人的生而有情与无情环境之间的博斗,这就比一般的剧本更能深入人心。

C、《牡》是一部优美的诗剧,作者善于运用抒情的手法,细致地表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D、《牡丹亭》宾白饶有机趣,曲词兼用北曲泼辣动荡及南词宛转精丽的长处。剧中生旦诉情曲多用南词;而描写战争或鬼怪,如《虏谍》《冥判》等间用北曲,各取所长。⑶人物形象 ①杜丽娘

A、女主角杜丽娘是古典戏曲中最可爱的少女形象之一。剧中杜丽娘日常的行为举止,丝毫不违背她作为名门闺秀的身份,她在作品开始时,是一个美丽聪明的少女,带有贵族小姐普遍的特点,温柔、驯顺、稳重。她本人也打算严格地用礼教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她幼小心灵中,充满了封建礼教。主人公杜丽娘在礼教束缚下的复杂细腻的哀愁和坚定执着的反抗性格,被作者以文采瑰丽的妙笔,描绘得淋漓尽致。

B、具有强烈地追求个性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性格。通过杜丽娘的形象,《牡丹亭》表达了当时广大男女青年要求个性解放,要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她对爱情执着地追求和对礼教地彻底反对,在古代文学史上叛逆女性的画廊中是最前列的。②书生刘梦梅

性格基调是痴情、钟情与纯情。拾到美女像便想入非非,就着图像叫唤出真身来,此谓之痴情;此前在梦中便与素昧平生的杜丽娘结合,此谓之钟情;旅居过程中又与女鬼幽会,使之起死回生后又对她忠心不二,此谓之纯情。③小丫头春香

一位活泼可爱的人物。从某种意义上说,春香正是杜丽娘性格中调皮、直率层面的外化。⑷文化意义

① 以情反理,反对处于正统地位的程朱理学,肯定和提倡人的自由权利和情感价值,褒扬像杜丽娘这样敢于追求自由、爱情自主的有情之人。

② 崇尚个性解放,突破禁欲主义。杜丽娘突破了自身的心理障碍,逾越家庭与社会的层层障碍,勇敢迈过许多阻挠,这是对许多女性的深刻启示与巨大鼓舞。

③ 商业经济日益增长、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的新形势,对于正在兴起的个性解放思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⑸戏剧冲突

构成本剧戏剧冲突的反方阵营,主要有南安太守杜宝和老塾师陈最良两人。杜宝主要代表顽固的封建统治阶级,陈最良则代表着陈腐迂阔的封建教化系统。

《西游记》

作为一部神魔小说,《西游记》在奇幻的故事中,诙谐滑稽的笔墨中,蕴涵着哲理。作家主观上想通过塑造孙悟空的艺术形象来宣扬“明心见性”,维护封建社会的正常秩序,但客观上倒是张扬了人的自我价值和对于人性美的追求。这部小想通过孙悟空的形象来宣扬“三教合一”化了的心学,心学的基本思想是“求放心”

“致良知”,即是受外物迷惑而放荡不羁的心,回归到良知的自觉境界。从全书内容的构架来看,大致由三部分组成:孙悟空大闹天宫;被压于五行山下;西行取经成正果。

三言二拍 一、三言内容

“三言”是明代冯梦龙所编纂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①爱情

《卖油郎独占花魁》

莘瑶琴虽是烟花女子,因为鸨儿要把她当摇钱树,故而“锦绣中养成,珍宝般供养”,往来的都是王孙公子,富室豪家,并不曾想到要委身于秦重。她最后主动提出嫁与秦重,是秦重的忠厚、体贴、平等待人的态度,一再感动了她,这是王孙公子门所无法给予她的。所以,秦重婚姻的胜利,是市民阶层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处,互相尊重的人性要求的胜利,是男女之间以“情重(秦重)”为结合的基础的要求的胜利。

孙富的浮浪好色、李甲的薄幸软弱固然是杜十娘悲剧的造因,但最主要的造因,是封建社会礼教的残酷性。所以杜十娘悲剧的根源是封建制度本身。冯梦龙虽然未必意识到这个本质的问题,他把这一切都归咎于孙富、李甲个人的品质,但是作品的客观效果,却让读者去思考封建礼教的虚伪和残忍。

这篇小说的结尾也饶有意味:孙富从商人意识出发,以为用千金可以买到杜十娘;李甲从名利出发。以为既得千金又不玷污门第。杜十娘怀抱百宝箱而死,是对金钱万能观点的讥讽,是对不合理社会的抗争,又是对孙、李二人的嘲弄。《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写孙玉郎代姐到刘家行婚礼“冲喜”,夜与刘家女儿慧娘同眠,两人本各有婚约,却结下私情。刘家告玉郎诱骗其女儿,乔太守却判二人结为合法婚姻。判词中说:“移干柴近烈火,无怪其燃。”意谓人的情欲无法抑制。又说:“相悦为婚,礼以义起。”意谓两情相悦是婚姻的前提,而“礼”应该顺合人情的实际。这位乔太守被赞为“不枉称青天”,他代表了人们对尊重感情的婚姻关系的向往。,“二拍”中对于女子贞操的问题,给予了较多的关注,这是以往小说中较少出现的现象。”。《酒下酒赵尼媪迷花》中的巫氏落入老尼姑的圈套,被流氓奸污,痛不欲生。丈夫贾秀才不但没有责备她,嫌弃她,反而劝慰她:“不要寻短见!此非娘子自肯失身,这是所遭不幸。”夫妻同心合力,终于设计杀了仇人。

《蒋郎哥重会珍珠衫》枣阳人蒋兴外出经商,妻王三巧与商人陈商偷欢并将蒋家祖传珍珠衫赠之。归途中陈商与蒋兴同楼饮酒,一时兴起,竟以珍珠衫炫耀风流艳遇。归家后,蒋兴休妻。后,蒋卷入人命官司,已改嫁的三巧不顾一切相救,二人破镜重圆。

《喻世明言·金玉奴棒打薄情郎》:穷秀才莫稽入赘到团头(乞丐头儿)家里,靠妻子金玉奴的帮助,会试及第。莫稽做官之后,却怕这门亲事“被人传作话柄”,居然把妻子推到河里。淮西转运使将金玉奴救起,认作女儿,并有意配给他的下属莫稽为妻。志得意满的莫稽跨进新房的时候,被一顿棒打,狠狠地教训了一顿。②公案

《醒世恒言·十五贯戏言成巧祸》故事讲小市民刘贵向丈人借了十五贯钱,因酒醉骗小妾陈二姐说把她卖了,这十五贯正是她的卖身钱。就在小妾害怕而逃走的夜晚刘贵被贼所杀害。恰巧陈二姐逃跑时与伙计崔宁同行,崔宁身上恰又带了十五贯生意本钱。于是崔宁与陈二姐均受累被冤判。刘贵的一句戏言导致了自己被杀、连累二人致死,把“口舌从来是祸基”的人生经验表现得鲜明、突出。③讽刺喜剧

《桂员外途穷忏悔》桂富恩将仇报,作者对之予以严惩,安排了桂氏之妻及二子变犬,其女为妾,报答施金的喜剧情节。小说对桂家落难得施济时的感激涕零,掘得园中埋银别置产业时的虚伪狡诈,发迹后的倨傲负义,最终荡尽家产时的嗟伤忏悔,都刻画得活灵活现,也讽刺得淋漓尽致。更兼以夸张虚幻之笔,画出“变犬”结局,对假丑恶的鞭挞毫不留情。

④商贸。对商人形象的塑造,一反传统。“二拍”比较注重对商人经商活动的描写,肯定他们的冒险精神、对高额利润的追求。最有代表性的是《转运汉遇巧洞庭红》。文若虚跟随张大等人泛海去外国作生意他本是一个一文不名的“倒运”汉,由于贩运一种叫“洞庭红”的橘子,在海上某国大获其利,又因为带回的龟壳卖了天大的价钱,而成了暴发户。

此外,在《叠居奇程客得助》和《钱多处白丁横带》中都对商人的都对商人的投机取巧、经营有方、敢于冒险的手段和精神表示了肯定的态度。这恰恰为传统道德观所反对、摒弃的。但也正因为这样,“三言”、“二拍”具有比较浓郁的时代气息。⑤反贪反腐败。

木绵庵郑虎臣报冤》,通过对南宋权奸贾似道的刻划,揭露了南宋末年整个朝廷的黑暗与腐朽。《沈小霞相会出师表》揭露严嵩父子为首的罪恶的官僚机器。

二、价值

三言“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笑花主人《今古奇观序》),是宋元明三代最重要的一部白话短篇小说的总集。它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1常常采用误会巧合的手法。

2悲剧性和喜剧性的情节相互穿插,创造出一种“奇趣”。3.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 4体式和语言的变化

三、影响

1、从地位上来说,“三言”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

2、从内容上来说,“无奇之所以为奇”即在日常题材、平凡故事中显示出小说的传奇性。

①“三言”主要表现了城市市民阶层的社会生活和审美情趣,有较浓厚的市井气息,商人成为时代的宠儿

②“三言”的题材进一步扩展,在以爱情为主题的作品中,更加注重女性,女性有了更加丰满的形象。小说中有了一定的男女平等的意识,女性有了发言权。③ “三言”中也有不少作品反映了官场中的腐败与社会的黑暗。

3、从写作特色上来看,“三言”保有话本的传统特点的同时,不断的发生变化。它具有文人写作的特点也有原来说唱艺人的特色。兼有市民文学和文人写作的特点。

①“三言”已经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性格的刻画。宋元话本中,人物已经有了个性化的刻画,而且这种个性化描写又能和人物所处的时代环境相适应,因而形象更加鲜明。他们通过人物的语言、心理、行动来刻画出形象的人物。②“三言”中悲剧性与喜剧性的情节交互穿插,创造一种“奇趣”。宋元话本中多爱情悲剧,短篇小说的创作也就多喜剧团圆之作。③“三言”对于语言的运用和提炼,是其广泛流传的一大原因。作品深受宋元话本的影响,基本上保持了口语化的有点。其中较优秀的文学语言,是结合着明朝的北方话和江南通用的口语、宋元的某些口语,“童心说”

《童心说》是明代末期杰出思想家李贽的一篇散文,他在文中提出了“童心”的文学观念。“童心”就是真心,“一念之本心”,实际上只是表达个体的真实感受与真实愿望的“私心”,是真心与真人得以成立的依据。李贽将认知的是非标准归结为童心。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公安派

公安派是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公安三袁”是公安派的领袖,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高,成绩最大,其次是袁中道,袁宗道又次之。公安派反对前七子和后七子的拟古风气,“性灵说”是他们提出的一个口号,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发前人之所未发。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

公安派的文学主张主要是:

1、反对抄袭,主张通变。公安派诸人猛烈抨击前后七子的句拟字摹、食古不化倾向,他们对文坛“剽窃成风,众口一响”的现象提出尖锐的批评;

2、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所谓“性灵”就是作家的个性表现和真情发露,接近于李贽的“童心说”。主张“真者精诚之至。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应当“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

3、推重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公安派重视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袁宏道曾自叙以《打枣竿》等民歌时调为诗 “性灵说”

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以清代袁枚倡导最力。它与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并为清代前期四大诗歌理论派别之一。一般把性灵说作 为袁枚的诗论,实际上它是对明代以公安派为代表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袁宏道《序小修诗》)诗歌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性灵说的核心是强调诗歌创作要直接抒发诗人的心灵,表现真情实感,认为诗歌的本质即是表达感情的,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袁枚所说的“性灵”,其含意包含性情、个性、诗才。

复社与几社

明末崇祯初年江南地区的文人组织,张溥、张采等发起带有政治团体性质的文社——复社。与此同时,陈子龙和徐孚远、周立勋等创建几社,与复社彼此呼应。这两个文人团体以“复古学”为宗旨,企图从文化上复兴传统精神,挽救明朝政府的危亡。

陈子龙是复社和几社文人的重要代表,是两社的主帅,并为明末文坛成就较为突出的作家。在文学主张上,注重复古有不泥古不化,而是提倡在学习古法中贯穿作家个人的真情实感,即“情以独至为真,文以范古为美”。他的创作以诗为长。

遗民诗人

清初最富有时代精神的诗歌是遗民的作品。著名的诗人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吴嘉纪、屈大均、杜浚、钱澄之、归庄、申涵光等,他们受传统的民族思想、爱国主义熏陶,反对清朝的民族压迫与歧视,出发点仍是儒家的“严夷夏之防”。

遗民诗人用血泪写成的诗篇,或悲思故国,或讴歌贞烈,或谴责清兵,或表白气节,具有抒发家国之悲和同情民生疾苦的共同主题,体验深切,感情真挚,反映易代之际惨痛的史实与民族共具的感情,笔力遒劲,沉痛悲壮,肇开清诗发展的新天地。

以气节高尚而被后世敬仰的是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大学者。钱谦益与虞山诗派

清初诗坛沿袭明季余绪,云间派、虞山派、娄东派鼎足而三,而虞山派和娄东派,因钱谦益和吴伟业主领,出现新的局面,影响最大。

虞山诗派由钱谦益开创,主要作家有冯舒、冯班、钱曾、严熊、杨炤等。虞山派诗人极力反对明七子的文学主张,诗作能摆脱模拟汉魏盛唐余习,兼学唐、宋、元各大家;又只求精神,不取一切从实际出发,较具特色。既有转朝换代的抒写,也有民生疾苦的描绘;诗风近于晚唐、宋诗。

钱谦益的诗初学盛唐,后广泛学习唐宋各名家,不拘一格。学杜甫、元好问诗以树骨力,学苏轼、陆游诗以行气机,学李商隐、韩偓诗以运用词藻与比兴,加上其才学兼资,藻思洋溢,往往写成庞大的组诗。明亡后的诗篇,寄寓沧桑身世之感,哀感顽艳与激楚苍凉合而为一,尤有特色。

吴伟业和“梅村体”

在清初诗坛上,吴伟业与钱谦益幷称。吴伟业才华出众,其歌行诗“梅村体”风行一代。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命途多舛,仕明而明亡,不愿仕清而违心仕清,成了“两截人”,丧失士大夫的立身之本,遭世讥贬,深感愧疚,诗歌成了他的寄托,感慨兴亡和悲叹失节是其吟咏的主要内容。

梅村体

“梅村体”指清初著名诗人吴伟业(号梅村)的七言歌行体叙事诗。以明清易代之际的史实为题材,反映社会变故,感慨朝代兴亡,具“诗史”风格。艺术上,在学习白居易长篇歌行的基础上,自成特点:结构跌宕,多用典,讲声律,辞藻缤纷,色彩鲜艳。围绕黍离之痛,吴伟业以明末清初的历史现实为题材,反映山河易主、物是人非的社会变故,描写动荡岁月的人生图画,志在以诗存史。痛失名节的悲吟,是他诗歌的另一主题。

《圆圆曲》是“梅村体”的代表作,也是吴伟业脍炙人口的长篇歌行,它以吴三桂、陈圆圆的悲欢离合为线索,以极委婉的笔调,讥刺吴为一己之私情叛明降清,打开山海关门,沦为千古罪人。全诗规模宏大,个人身世与国家命运交织,一代史实和人物形象辉映,运用追叙、插叙、夹叙和其它结构手法,打破时空限制,不仅重新组合纷繁的历史事件,动人心魄,也使情节波澜曲折,富于传奇色彩。细腻地刻画心理,委婉地抒发感情,比喻、联珠的运用,历史典故与前人诗句的化用,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而且注重转韵,每一转韵即进入新的层次。诗人画龙点睛般的议论穿插于叙事中,批判力量蓄积于错金镂彩的华丽辞藻中,“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精警隽永,成了传颂千古的名句。

阳羡词派

阳羡词派主要活动在顺治年间和康熙前期的清初词派,此派的创始人是陈维崧。阳羡词人崇尚苏轼、辛弃疾,词风雄浑粗豪,悲慨健举,尤以陈维崧最为突出。以豪情抒悲愤,是陈词的风格特征。当时在陈的周围还聚集了一批与之风格相近的词人,如曹贞吉、万树、蒋景祁等,相互唱和,一时颇具声势,为清词的中兴作出重要贡献。

清初词坛,流派纷纭,迭现高潮,出现了以陈维崧为首的阳羡词派、朱彝尊为首的浙西词派和独树一帜的著名满族词人纳兰性德,后者又与曹贞吉、顾贞观合称“京华三绝”。

神韵说

所谓神韵,是要求诗歌具有含蓄深蕴、言尽意不尽的特点。以此为宗旨,对清幽淡远、不可凑泊而富有诗情画意的诗特别推崇,唐代王维、孟浩然的诗正是其创作的典范。

王士禛的诗歌创作,风神独绝的神韵诗占了主流,尤其是模山范水、批风抹月的“山水清音”,冲和淡远,风致清新,继承王维、孟浩然一派的家数,含情绵渺而出之纤徐曲折,惨淡经营却不露斧凿痕迹,词句明隽圆润,音节流利跌宕,代表了其诗的主要成就和特色。

洪昇与《长生殿》

1、剧情

故事描写唐玄宗宠幸贵妃杨玉环,终日游乐,将其哥哥杨国忠封为右相,其三个姐妹都封为夫人。但后来唐玄宗又宠幸其妹妹虢国夫人,私召梅妃,引起杨玉环不快,最终两人和好,于七夕之夜在长生殿对着牛郎织女星密誓永不分离。为讨杨玉环的欢心,唐玄宗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从海南岛为杨玉环采集新鲜荔枝,一路踏坏庄稼,踏死路人。由于唐玄宗终日和杨玉环游乐,不理政事,宠信杨国忠和安禄山,导致安禄山造反,唐玄宗和随行官员逃离长安,在马嵬坡军士哗变,强烈要求处死罪魁杨国忠和杨玉环,唐玄宗不得已让高力士用马缰将杨玉环勒死。杨玉环死后深切痛悔,受到神仙的原谅,织女星说:“既悔前非,诸愆可释”。郭子仪带兵击溃安禄山,唐玄宗回到长安后,日夜思念杨玉环,闻铃肠断,见月伤心,对着杨玉环的雕像痛哭,派方士去海外寻找蓬莱仙山,最终感动了天孙织女,使两人在月宫中最终团圆。

2、艺术特色

A、全剧结构细密,场次安排颇具匠心; B、曲词清丽流畅,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该剧曲词刻画人物心理细致入微,如《闻铃》写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思念借风声雨声,衬托出唐明皇心中的凄切缠绵之情

该剧上半部以写实为主,既如实描写李、杨二人的情感历程,又揭示造成爱情悲剧的社会政治因素,使全剧在内容上显得更加厚实。

该剧下半部重在写幻,以幻想的方式将李、杨二人生死部逾的爱情发挥到极至,充分实现作者的创作宗旨,即“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

孔尚任和《桃花扇》

一、思想内容

一把纤巧的扇子,串络纷乱的历史人物与事件,并雄辩展示破灭的必然性。在民族沦落、社稷倾圮的时代,作者把高尚的人格给予身为妓女的李香君,把一个孱弱的灵魂赋予了享有盛名的才子。将最深沉的同情寄予在社会地位卑微的民间艺人身上。孔借他们之口,抒发对末世无可奈何的叹息。

二、结构:两条线索,一把宫扇

戏从赠扇定情开始,侯李的爱情与当时复社反对阄党余孽阮大铖斗争纠缠在一起。新娘比丈夫更看重名节,馈赠被退回,侯立即遭到忌恨。阮诬告侯勾结左良玉,侯逃奔史可法,夫妻二人分离。侯这条线,关联到史可法、左良玉等军国重臣和迎立福王、史可法被排挤等重大事件。李这条线,则描写弘光群丑的偷安宴游之景。侯被捕入狱,李被迫做了宫中歌妓。直到清兵席卷江南,南明小朝廷覆灭。当这对夫妻不期而遇,已是国破家亡。道士撕破这柄扇子,一起出家,结束爱情。

三、艺术

1、艺术构思上,孔在力求遵守历史真实的原则下,选择侯李离合之情,连带显示弘光小王朝的兴亡之迹,儿女之情与兴亡之迹紧紧结合。(1).对历史面貌的整体把握。(2).剧中历史人物与时间均史有其人。

(3).以史为据,但又不拘泥于历史。如史可法沉江。

2、人物塑造(集中人物;心理刻划)

《桃》塑造几个下层人物形象,最突出是李香君和艺人柳敬亭、苏昆生等人。虽然人微言轻,在剧中却是最高尚的人。关心国事、明辨是非、有着独立人格。

3、风格哀艳,典雅有余,当行不足。

儿女情长,曲文优美温柔:《传歌》《访翠》《眠香》。军政事变,曲文慷慨愤激:《哭主》《誓师》《沉江》

4、悲剧结局,打破古代戏剧习见大团圆程式,给人留下更大的思考余地:在强调个人对群体依附性的历史状态下,某种群体价值的丧失便直接导致个人价值的丧失,造成人生的不自由和巨大痛苦。

《聊斋志异》

一、《聊》思想内容

(一)故事来源

1、根据亲身经历的现实生活进行艺术概括。

2、将前代小说、戏曲中的故事加以改编。

3、将亲朋好友提供的素材加以整理。

(二)思想内容

1、揭露抨击黑暗社会政治,歌颂反抗精神。

(1)借阴间影射阳世《席方平》:幽明世界的丑恶,正是现实中吏治腐败、官场黑暗的演绎。

(2)借历史针砭现实:《促织》宣德皇帝爱斗促织,成名一家遭遇惨痛。成名交不上促织被打得脓血淋漓。成名子弄跑促织投井自杀。(3)借梦境揭露官吏:反映被压迫者复仇反抗的《向杲》。

2、广泛揭露科举制度弊端

例如:考场黑暗,贿赂公行:如《考弊司》

3、抨击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歌颂纯真爱情

(1)深刻的社会内容。喜剧《婴宁》:狐母所生、鬼母所养、天真无邪、爱花爱笑的少女婴宁,与痴情种王子服在元宵灯会由相识到相爱,曲折地表现对封建礼教、世俗婚姻的不满。

(2)崭新的爱情观。鼓吹“真心”“至情”《阿宝》孙子楚的痴情

4、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

《画皮》王生被一女鬼迷惑吃尽苦头故事: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被表象所迷惑。对于恶鬼,不能心慈手软,必须除恶务尽。对坏人慈悲,好人就要遭殃。

二、《聊》艺术成就

(一)“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1、对志怪题材的继承和发展

宣扬迷信;《聊斋》虽也写怪异,但为的是反映现实,抒发 “孤愤”。

2、对传奇笔法的继承和超越

3、对传奇笔法的超越,除了对唐代传奇情节曲折、叙写委婉、文辞华丽等特点的继承,又有超越:从故事体到人物体,注重塑造形象;善用环境、心理、等多种手法写人;具有明显的诗化倾向。

(二)情节离奇曲折,富于变化。

如《促织》既是现实,也有奇幻。全篇以促织为线索,矛盾的产生、情节的发展、人物感情的变化,都由促织的得与失来决定。

(三)善用多种手法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

1、赋予花妖狐魅形象以“物的自然性”和“人的社会性”。书中鬼狐花妖,狐有狐形,鬼有鬼态,生趣盎然:

2、善于通过主要特征和生动细节写人。如写婴宁,抓住她爱笑、爱花两个特征,反复渲染,其天真无邪性格便跃然纸上。

3、善用环境描写映衬人物。婴宁是狐精所生,鬼母所养,从小远离尘世,没被人间污浊熏染。清雅环境与高洁人物,相得益彰。

4、语言简练典雅、生动形象。熔铸了文言文的精粹,吸收了大量民间文学、群众口语和方言俚语中的精华,形成一种古雅简练,清新活泼、内含丰富的语言风格。

三、地位与影响

(一)《聊》是中国反映社会生活最广阔、最深刻的一部古典短篇小说集。

(二)《聊》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艺术技巧极为成熟的标志。

1、继承和发展六朝志怪和唐宋传奇的艺术传统。“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形成中国古代文言小说最完美的艺术形式。

2、开辟以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为主的短篇小说创作新天地。

(三)《聊》对后世的短篇小说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主要有:沈起凤《谐铎》 和邦额《夜谭随录》浩歌子《萤窗异草》袁枚《新齐谐》等等。

《红楼梦》

红学:

红学主要包括曹学、版本学、探佚学、脂学,即对《红楼梦》的作者、版本、脂砚斋评以及“佚稿”的研究。自《红楼梦》诞生的那一天起,红学的研究就开始了。五四以后,胡适、俞平伯等用现代的考证方法来研究《红楼梦》,把红学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因此,人们把五四以前的红学称着“旧红学派”,而把胡适、俞平伯所倡导的红学叫做“新红学派”。

旧红学:

相对新红学而言,指的是五四时期以前,有关《红楼梦》的评点、评论、题咏、索隐、考证。旧红学比较重要的流派是评点派和索隐派。代表人物王梦阮、蔡元培。特点是索隐、比附探求小说的本事;遭到胡适的批判。新红学:

相对旧红学而言,指以胡适为代表的考证派,他在1921年写了一篇《红楼梦考证》,胡适的„考证‟给《红楼梦》研究开辟了新天地,带来了新鲜空气。胡适根据小说本身以及同时代或稍后的清人笔记、年谱、传记、诗文等材料,考证得到《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后人称胡适的学说为“自传说”。批判旧红学的索隐方法。

写《红楼梦》的主旨:(PPT,同下题差不多意思)一是家族在腐败中走向破落,繁华成空;

二是个人禀性趣味与家族和社会要求相背离,以至人生失落,无所归依; 三是回顾如梦人生时,唯一值得怀念的,是一群“闺阁女子”,因此最令人悲悼的,也就是她们的悲剧命运 《红楼梦》的悲剧

曹雪芹的《红楼梦》向世人昭示一个人们感情上难以承受,但却无可改变的哲理:人生和社会永远处于摆脱的命运悲剧之中。他从三个层面揭示了从社会到个人,从表层到深层的悲剧意蕴。

一、社会悲剧。

《红楼梦》写出了由家庭悲剧构成的社会悲剧。它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基本线索,以宝、黛爱情为中心事件,写出了从家庭到社会的悲剧命运。1.封建官僚家庭政治上的腐败是他们必然衰败的根本原因。

如“护官符”的作用,点出“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黑暗内幕。2.从生活的穷奢极欲写出四大家族必然崩溃的结局。如一顿螃蟹宴便是庄稼人一年的生活费。奢侈和荒淫是分不开的,贾府的淫乱无耻已经到了乱伦的地步。3.作者以贾府一代不如一代的生动描写,揭示出封建家庭自然枯萎的悲剧命运。贾宝玉的形象在贾府的社会悲剧发展过程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作为社会新思潮代表人物的贾宝玉与作为腐朽的封建势力化身的家庭是格格不入的水火关系。贾宝玉的爱情悲剧也是社会悲剧的一个缩影。由于无法找到自己理想的社会道路,他把自己的精力转移到爱情生活上来。

二、道德文化悲剧。

作者通过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对以仁爱为核心和以个人服从社会为前提的儒家思想提出了大胆的质疑。从作者通过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对以仁爱为核心和以个人服从社会为前提的儒家思想提出了大胆的质疑。从贵族后裔身上看到儒家思想的失败,青年女子的不幸命运,往往也可以从儒家道德文化的影响中找到原因。如薛宝钗尽管是婚姻上的胜利者,然而在个人自我上却是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作为封建道德文化造就的标准的淑女形象,她只是以压抑个性去服从社会和家庭。三、人生悲剧。

人生悲剧则是从哲学上思考生命的本质,《红楼梦》在悲剧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已经达到中国悲剧作品的顶峰。《红楼梦》对中国传统悲剧意识的最大突破,就在于它彻底抛弃了那种自欺欺人,始终幻想喜从天降的浅薄悲剧意识,而是将人生无所不在的悲剧现象上升到哲学高度来认识其永恒的不幸。从全书的安排来看,无论是社会悲剧,还是道德文化悲剧,无不可以作为人生悲剧的注脚和例证。曹雪芹不仅昭示了人生无所不在的悲剧,而且还以贾宝玉出嫁的方式提出了解决人生悲剧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贾宝玉的出嫁并不完全 是由于个人命运的灾难,而是对包括自身在内的整个人类的悲剧充分感悟后所做出的解脱的选择。

《红楼梦》艺术成就

一部天才的、精心构撰的巨作。“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艺术上,达到前所未有的成就。鲁迅:“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1)、网状结构:

宝玉、黛玉、宝钗三人感情和婚姻纠葛,是小说中心线索; 大观园是小说人物活动主要场所;

宝玉与林、薛及园中其他诸多女性的命运,是小说的基本内容;

贾府由盛入衰的过程,及贾府复杂家族矛盾、贾府其他人物命运,同样是小说的基本内容,且贾府中男性与大观园女性世界具有对照意味;由此扩展,贾家与薛、史、王“四大家族”,构成一个社会阶层。

再由此扩展,上至皇宫,下至市巷、乡野,时近时远反映整个社会状况; 在这一切之上,又有一个隐隐绰绰的虚幻的神话世界,不断暗示“红楼梦”的宿命,使小说始终在花团锦簇的景象中透着幽凄的气息。

突破说书人叙事传统,叙述角度上创造性地以叙述人多角度复合叙述,取代说书人单一的全知角度的叙述。叙事角度的灵活运用,使作品写得更加真实,人物性格更为鲜明。(2)、很强的写实性

第一回:“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书中第五十四回还借贾母之口,对才子佳人故事陈套的不合情理作了相当准确的批评。故事在自然的生活状态下展开:

前八十回,虽高潮迭起,却没有纯属偶然巧合的因素而发生突兀离奇的情节; 各种生活场景,都尽可能在平实中此起彼伏地交替变化。而全书精美的结构,就隐藏在这样自然的情节中。

(3)、人物形象的塑造

完全避免浮浅夸张和概念化涂饰,以深入的体察和天赋的灵感为凭藉,表现人性的丰富含蕴及在不同生活状态中的复杂情形。

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性格,钗、黛/尤二姐、三姐/迎春、探春,同中有异:黛玉、妙玉。用景物描写揭示人物性格,四季暗示宝黛关系的发展。举例说明《红楼梦》在语言上的造诣。

(1).《红楼梦》继承我国文学语言的优良传统并加以丰富和发展,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形成生动形象、准确精炼、自然流畅、有生活气息和感染力的文学语言。

(2).既是成熟的白话,又简洁而略显文雅,或明朗或暗示,描写人情物象准确有力;对话尤能切合人物身份、教养、性格以及特定场合中的心情,使读者似闻其声、似见其人。

(3).行文中杂有不少诗、词、曲、骈文。这一形式与小说情节以及贵族生活气氛,结合密切;诗词之类的质量也比较高,显示了作者的古典文化修养。诗赋中见性格

宝黛爱情描写在文学史上的意义(试论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

(1)突破了“郎才女貌”、“一见钟情”的套子,描写了青年男女在长期了解、思想一致基础上的真正爱情。

(2)突破了以往爱情故事中“淫邀艳约”、“偷香窃玉”的庸俗描写,歌颂了纯洁爱情。

(3)突破了“夫贵妻荣”的大团圆结局,创作了宝黛的爱情悲剧。

这些描写,闪烁着初步民主主义的思想光辉,开拓了爱情题材的一个新领域。

《红楼梦》的影响

(1).《红楼梦》是一部具有历史深度和社会批判意义的爱情小说。

(2).它颠倒了封建时代的价值观念,把人的情感生活的满足放到了最高的地位上,用受社会污染较少、较富于人性之美的青年女性来否定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士大夫阶层,从而表现出对自由的生活的渴望。

(3).它前所未有地描绘出美丽聪慧、活泼动人的女性群像。

虽然《红楼梦》始终笼罩着一种宿命的伤感和悲凉,但也始终未曾放弃对美的理想的追求。在引导人性毁弃丑恶、趋向完美的意义上,它是有着不朽价值的。

《红楼梦》“宝玉挨打”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贾政痛笞宝玉原因是所谓“他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这些,正是宝玉叛逆性格的表现。在贾政看来,宝玉干出这种不务正业,触犯王规,辱没门庭的事,是大逆不道的,而且发展下去将会“酿到他弑君杀父”的地步。所以他不顾一切,痛下杀手,非要打死宝玉不可。宝玉挨打,是贾府人物在对待宝玉问题上各方面矛盾的一次大爆发。主要矛盾是封建卫道者贾政和封建叛逆者宝玉之间的矛盾。通过这场矛盾纠纷,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卫道者的冷酷,同时也展示出封建卫道者的外强中干,已经无力控制这个矛盾重重、危机四伏的封建家庭。

主要艺术特点:(1)善于从日常琐碎的生活中提炼故事情节,集中矛盾,并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表现各种各样的人物;(2)通过这场矛盾冲突,将宝玉、贾政、贯母的性格刻画最为鲜明突出。其他人物,如王夫人、宝钗、黛玉等也都写得各有特色;(3)细致生动地描写出每个人的具体表现,富有层次感,且都符合生活逻辑。如写贾政打宝玉之前神态的多层次变化:先是没有“气”,见宝玉对应不似往日,就有了三分气;听到琪官的事以后,气得目瞪口歪;及听了贾环的谗言,气得面如金纸,大叫:“拿宝玉来!”

“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PPT上)

(1)、“木石前盟” :象征意蕴;现实:爱情是因长年耳鬓厮磨自然形成,又因彼此知己日益加深。因为在象征关系上,规定了他们的爱情只是生命的美感和无意义人生的“意义”。

(2)、在情节发展中,“木石前盟”被世俗化“金玉良缘”所取代,最终导致出家。——诗化爱情先天的脆弱性。

(3)、包括黛玉在内寄托作者感情和人生理想的女性,在小说中逐一走向毁灭——吞噬;沦落。由女儿们所维系着的唯一净土也不能为现实的世界所容存,所以《红楼梦》终究是梦。

(4)、现实世界毁灭人的价值,毁灭美的事物,最后只剩下梦幻一般的对于美的事物的执着怀想。但这种执着怀想给人世留下了深长的感动。

鲁迅曾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用“爱博而心劳”来概括贾宝玉这个典型的独特性,你同意鲁迅的观点吗?请结合《红楼梦》的内容举例加以阐述。

同意。宝玉的爱并非只是男女之爱,更有广泛意义上的对周围不幸者的爱,包括亲近,爱惜、尊重、同情等。如“平儿理妆”一节,事情原本与宝玉毫不相干,然而他十分同情平儿的委曲,不仅“劳形‟,为之理妆,而且“劳心‟,叹其身世。这样的对不幸者的关切相知之情是难能可贵的。

第七章

性灵派:

清代中叶,真正与宗唐、宗宋的道统文学观相对、继承晚明以来的主情传统的,是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诗派。衰枚接过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认为写诗要抒发人的真性情。从强调个人性情出发,在文学史观上,他主张文学进化论,认为每个时代都应当有自己的文学。基于此,他对清代以来的神韵派、格调派、肌理派等予以全面的批判和排斥,表现了反传统、破偶像、反摹拟、求创新的特点。性灵派的主要成就在诗歌,与袁枚主张和诗风相似的诗人还有郑燮、赵翼和黄景仁等。袁枚的性灵说:

袁枚的诗歌主张一般称为“性灵说”,这里的“性”即性情、情感,“灵”即灵机、灵趣。具体而言:第一,从诗歌的本质来看,人的性情乃是诗歌的本源,所以他对沈德潜选诗时不收艳诗和程晋芳要自己删去集内的“缘情之作”大为反感(见《再与沈大宗伯书》、《答蕺园论诗书》)。第二,性情又总是具体个人的性情,所以作诗须讲求自我个性,不可因袭他人,宗唐、宗宋的争执,在他看来是全无意义的事。第三,从具体创作来说,他强调要有“才”、有“灵机”。第四,在以性情、灵机为前提的情况下,也重视学习古人、精心磨炼。桐城派:

是清中叶最重要的散文流派,因其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被称为“桐城派”。其散文理论的基本特征是: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以为清王朝政权服务为目的,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为楷模,在文章体制和作法上有细致规则的系统化散文理论(古文运动)。方苞是桐城派的创始人,其散文理论的核心是“义法”二字;姚鼐使桐城派理论更加完整和系统化,提出了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兼备的理论,并在自己周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作家队伍。

《狱中杂记》的作者方苞是清代重要古文流派桐城派的开创者

桐城派在古文理论上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字姬传,室名惜抱轩,弟子称惜抱先生。乾隆三十八年入四库全书馆任任篆修官。他强调“义理、考据、词章,三者不可偏废”,就是要以“词章”为手段,以“考据”为凭借,来阐发儒家的“义理”,使桐城派文论具有更完整的体系和周密的理论性。乾隆三大家:

袁枚、蒋士铨、赵翼”,因为创作活动多在江右地区,所以又称“江右三大家” 在清前期文坛上居于正统地位的,先有侯方域、魏禧、汪琬所谓清初“三大家”,骈文八大家与汪中:

由吴鼒选辑袁枚、邵齐焘、刘星炜、孙星衍、吴锡麟、洪亮吉、曾燠、孔广森把人骈文为《国朝八家四六文钞》而来。汪中(1744-1794)的骈文内容上取材现实,情感上吐自肺腑,艺术上能“状难写之情,含不尽之意”,风格遒丽富艳,渊雅醇茂,而且用典属对精当妥帖,被视为清代骈文复兴的代表。以骈体文著称的清代作家是汪中 李兆洛《骈体文钞》:

李兆洛与恽敬、张惠言合称“阳湖三家”。《骈体文钞》,骈体文总集,清代李兆洛选录战国至隋代被他认为属于骈文范围的文章774篇。弹词 《再生缘》:

说唱文学之名。最早见于明代,见于著录的明代弹词作品有梁辰鱼的《江东廿一史弹词》、陈忱的《续廿一史弹词》,弹词起源应于明之前,明臧懋循《弹词小序》称元末杨维桢曾作弹词四种。今所传弹词多为清中叶以来作品,数量甚多,以胡士莹《弹词宝卷书目》一书所收最为详备。弹词的体制由说、表、唱、弹四部分组成,其中说、表、唱俱全者称“唱词”,仅有表、唱、弹而无说者,即纯以第三人称叙事而无代言成分的,称“文词”。弹词流行于南方,在语言上有“国音”“土音”之分。前者用普通话写成,如《再生缘》《笔生书》,后者用方言或杂方言写成,尤以苏杭、上海一带吴语地区流行的吴音弹词为常见,如《义妖传》《珍珠塔》等。弹词中最优秀的作品首推《再生缘》。京剧的诞生:

地方戏的繁荣和京剧的产生,标志着中国戏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黄遵宪:

上一篇:高考化学必背要点知识点下一篇:电梯战略合作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