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必背要点知识点(通用12篇)
高考化学必背要点知识点 篇1
有机物的聚合及单体的推断
(1)根据高分子的链节特点准确判断加聚反应或缩聚反应归属
(2)熟悉含C=C双键物质的加聚反应或缩聚反应归属
(3)熟悉含(—COOH、—OH)、(—COOH、—NH2)之间的缩聚反应
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1)请按官能团的位置异构、类别异构和条件限制异构顺序一个不漏的找齐
(2)本内容最应该做的是作答后,能主动进行一定的检验
有机物的燃烧
(1)能写出有机物燃烧的通式
(2)燃烧最可能获得的是C和H关系
完成有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有机代表物的相互衍变,往往要求完成相互转化的方程式
(2)注意方程式中要求表示物质的结构简式、表明反应条件、配平方程式
有机物化学推断的解答(“乙烯辐射一大片,醇醛酸酯一条线”)
(1)一般出现以醇为中心,酯为结尾的推断关系,所以复习时就熟悉有关“醇”和“酯”的性质反应(包括一些含其他官能团的醇类和酯)。
(2)反应条件体现了有机化学的特点,请同学们回顾有机化学的一般条件,从中归纳相应信息,可作为一推断有机反应的有利证据。
(3)从物质发生反应前后的官能差别,推导相关物质的结构。
化学实验装置与基本操作
(1)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
(2)常见气体的制备方法。
(3)实验设计和实验评价。
化学计算
(1)近年来,混合物的计算所占的比例很大(90%),务必熟悉有关混合物计算的一般方式(含讨论的切入点),注意单位与计算的规范。
(2)回顾近几次的综合考试,感受“守恒法“在计算题中的暗示和具体计算时的优势。
高考化学必背要点知识点 篇2
一、2014年总体命题规律分析
1. 注重对化学主干知识的考察, 保持试题稳定
2014年高考理科综合有机化学试题延续了以往的命题准则, 将化学课程中的核心知识点和主体内容作为考察的重点, 高中化学中的基本知识得到了全面覆盖并在其中占据较大比重, 大致包括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同分异构体, 电化学,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有机物的构成及性质, 化学反应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及电极反应式包括其中) , 化学反应类型判断等内容[1]。这些内容构成了试题的主体部分, 同时也进行了适当的延伸拓展, 既不超出教材所学, 又能不拘泥于教材, 应用教材中的知识理论, 采取了更加灵活和变通的命题方式。
2. 突出能力考查, 注重知识迁移
2014年试题对考生能力的测试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加大对计算能力的考察力度。2014年的化学高考试题改变了以往在“玩味”计算上花费心思的做法, 而是将命题原则回归到了化学计算的基本方法和实用价值。如第11题就是出于检测考生基本计算能力而设置的题目, 选考题中同样也出现了侧重于计算能力考察的题目, 考察力度明显加大。
(2) 注重对信息图表的数据处理和信息分析能力。图表作为高中化学信息内容的一种重要表达手段, 可以更好地反映许多文字叙述无法表达的材料和事实。例如, 化学反应速率、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酸碱中和滴定的p H值等, 都可用表格或图像来展示。尤其是有机化学部分, 题目设计经常以合成或转化路线图的方式来呈现, 推断更加复杂, 涉及反应也较多, 涉及的物质多为教材中没有出现过的。
在使用图表来反映一定信息时, 能够以更简洁明了的方式说明更多内容, 但这些信息内容往往具有一定隐蔽性, 而并非直接透露。这就要求考生对所提供的信息结果进行逆向推导, 对其进行细致分析, 从而把握其中隐藏的规律, 从图表中提炼出解题需要的关键信息。如2014年高考卷中第11题、第26题就较好体现了这一点;而第28题则要求考生根据温度及压强对乙烯转化率的影响所绘制的变化曲线, 对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进行分析[2]。
(3) 突出实验的重要地位, 加强对考生实验能力的考察。实验的演示和观察, 在化学研究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离开实验谈化学, 无疑会陷入空谈理论的误区。因此, 2014年高考特意加强了对实验的考察力度, 如第13题要求考生对雾霾实验进行分析考生只有在对实验有一定操作能力的前提下, 才能对这类问题得心应手。
根据以上的实验操作与现象, 该同学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
A.试样中肯定存在NH4+、Mg2+、SO42-和NO3-
B.试样中一定不含Al3+
C.试样中可能存在Na+、Cl-
D.该雾霾中可能存在Na NO3、NH4Cl和Mg SO4
虽然该题属于无机范畴, 但同样提示我们, 在高考复习中应重视体现化学的学科特点—实验操作。
(4) 注重对审题能力的考察。通过对考试大纲及课程标准的分析可知, 考生对题目信息的整合和分析能力将被列为重点考察对象, 如第26题中的第7问及第37题的第3问, 就对考生的信息理解和整体概括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考生需在认真分析题意的基础上, 进行发散性的思考和综合联想, 才能准确解答问题。
3. 淡化元素及其化合物内容的考察
通过对近几年的高考化学试题进行分析总结, 可发现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考察正趋于淡化, 其重要性有所下降[3]。2014年高考化学试题中有7道选择题考察了元素及其化合物方面的知识, 但难度均不高, 非选择题部分也未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进行深入考察, 由于对其他物质及反应方程式的考察不在教材范围内, 因此不属此类。这样的命题方法, 对考生掌握知识的灵活性提高了标准, 而不再一味要求考生死记硬背琐碎繁多的化学反应。
二、对2015年备考的启示
1. 认真研究新课程考试大纲及历年高考题型
(1) 熟悉考试大纲。学生只有对当前的课程标准及考试大纲有充分的了解, 才能对今后的复习方向和侧重点做出明确合理的规划。因此, 在对2015年高考化学备考的过程中, 学生应对课程标准及考试大纲进行深入探究, 从中了解到高考的命题理念、考察领域、命题主要类型、试题难度、广度以及考察能力层次, 这样才能使考前复习更具针对性, 提高考前备考的效率和质量。
(2) 研究历年试题。科学的备考计划, 还需以历年的高考命题规律为基础。新课改完成之后, 新增考点能够在其后的高考试题中得到突出体现, 如2013年高考填空题第28题考察了无机综合实验, 以大学实验为素材的方式, 选择了制备Fe3O4磁性胶体粒子, 从而使有机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由于题干采用了流程式的表现形式, 因而学生容易快速进入题目之中。因此, 我们就应更加深入地探究近几年的高考试题, 对其命题趋势和大致走向进行思考和把握, 总结其中的变化规律和特点, 从而提高复习的效率, 使复习的目的更加明确[4]。
2. 关注课本, 夯实基础
从考试大纲得知, 高考将继续注重对化学知识的基本框架和主体内容的考察, 同时做到基本知识与运用能力的并重考察, 很符合化学本身的学科特点。例如, 2014年化学试卷中的一些选择题难度不大, 大多从生活及生产领域中选取合适的角度来命题, 或直接从平常的练习题甚至教材中演变而来, 难度与往年相比均出现一定程度的降低, 有利于向教材基本内容回归, 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因此总复习的过程其实也是重新梳理教材、加深对教材理解的过程, 从而使各个零散的知识点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将重要细节囊括其中, 对化学问题的实质内容的认识产生飞跃。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 只有保证对教材的熟悉程度, 才能确立良好的理论根基并进行举一反三[5]。
综上所述, 可知2014年命题分布大致如下:
3. 提高对实验的认识
学生在考前复习的准备当中, 应对每一学科的复习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划。对于化学这门学科来说, 其最大的学科特色就是需要大量的实验, 且实验内容也是每年高考的必考考点之一, 因此必须引起广大考生的充分重视, 并应以实验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化学知识点, 使其自然渗透于整个化学体系当中。对实验的复习过程可参考教材中的顺序安排, 并将重点放在实验仪器、实验安全性以及实验的操作步骤, 复习过程应保证其规范性。为提高复习的实效, 使复习更加到位, 应在综合实验复习之前先完成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复习, 将元素及其化合物中的重要部分与实验内容进行结合, 不但能提高复习效率, 还能强化学科内各个知识模块的有机联系, 避免单一复习实验的空洞性[6]。
4. 加强对化学计算的专项训练, 突出有机化学在复习中的地位
近几年的化学高考试题中, 化学计算所占比例呈现出一定的上升趋势。为了配合这一基本考察要求, 考生应对化学计算进行重点突破, 计算准确性不够的还可专门进行计算方面的训练。高考第一轮复习当中, 针对的是教材整体内容的梳理总结, 而各个章节的内容都不可避免地会涉及计算, 在对这些较为分散的计算内容进行复习时, 主要应侧重于基本计算类型及计算机巧的训练, 比如物质的量的计算、以化学方程式为基础的计算、运用盖斯定律的计算、平衡常数的计算、结构与性质的计算等等[7]。因此在复习时不能只注重原理而忽略甚至跳过计算过程, 而应自己动手完成计算习题, 提高自己处理数据的能力和计算速度, 使计算过程趋于规范化。
从近几年的高考化学试题来看, 其中涉及的有机化学命题比重始终呈现上升的趋势, 而且极有可能继续成为2015年的考察热点。因此, 广大考生需对有机化学部分的复习做好充分准备, 认真对待这部分内容。本文通过对2014年高考化学命题进行分析, 指出了高考化学命题的大致规律及考察侧重点, 并对2015年的命题方向进行了一定预测, 为考生的备考提供一定的建议。
参考文献
[1]包朝龙, 王星乔, 滕瑛巧.基于标准的高考化学试题一致性研究——以浙江省新课程高考理综“元素化学”内容为例[J].化学教学, 2012 (03) :109—111.
[2]邵朝友, 张斌, 王少非.论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1 (06) :122—123.
[3]袁振东, 张锦.高中化学教学中进行食品安全教育的案例分析[J].化学教育, 2012 (07) :49—51.
[4]龚伟, 王祖浩, 谢安琪.新课程高考“化学反应原理”试题特征的比较研究[J].化学教育, 2012 (01) :295—297.
[5]王春.新课程视角下高考化学实验试题考查动向及复习启示[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1 (09) :167—168.
[6]何彩霞.以化学观念统领具体知识的教学——以“弱电解质的电离”为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2 (06) :21—23.
聚焦高考化学易错知识点(二) 篇3
错因分析缺乏空间想象能力,不能实现结构链到环到立体的思维转化;思维不全面导致同分异构中特殊形式没有考虑;醇与酚辨析不清,多官能团的结构与性质互推严谨性不足。
(1)含5个碳原子的有机物,每个分子中最多可形成4个C-C单键(×)若是环烷烃则能形成5个C-C单键。
(2)蛋白质、淀粉、纤维素、葡萄糖、油脂等都能在人体内水解并提供能量(×)纤维素在人体内不能水解。
(3)分子式为C4H6O2,它的同分异构体有很多,符合①含有碳碳双键②能水解③能发生银镜反应条件的同分异构体有3种。根据限定条件写出如下三种,第一种烯烃结构中有顺反异构,所以有四种异构体。
HCOOCHCHCH3HCOOCH2CHCH2HCOOCCH3CH2
(4)某高分子化合物R的结构简式为:CCH3COOCH2CH2OCOCHOHCH2CH2,可以通过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生成R, R完全水解后生成物均为小分子有机物,R的单体之一的分子式为C9H10O2,碱性条件下,1 mol R完全水解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为2 mol(×)R完全水解后生成物为CH2CCH3COOH、HOCH2CH2OH、HOCOCHOHCH2,只有HOCH2CH2OH属于小分子, 1 个R中含有(n+m)mol个酯基,1 mol R水解需(n+m)mol的NaOH。
(5)已知COHROH自动脱水R—CHO中A的分子式为C4H8O3。现有A、B、C、D、E、F六种有机物有如下转化, 则有机物A结构可能有四种, 反应①属于氧化反应,有机物B、D的最简式相同(×) A和氢氧化钠反应的两种生成物可以转化,说明B和C中含有相同的碳原子数,且B含有醛基,所以A的结构简式为CH3COOCH(OH)CH3,则B是CH3CHO,C是CH3COONa,D是CH3COOH,E是CH3CH2OH,F是CH3COOCH2CH3。反应①是醛基的还原反应。
(6)图1表示在催化剂作用下将X和Y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Z,W是中间产物(R1、R2均为烃基)。反应①属于取代反应,1 mol W完全加成需要4 mol H2,X核磁共振氢谱有四个峰,X、Y、W、Z都能与NaOH溶液反应(√)W中含有1个苯环和1个羰基,苯酚中氢原子分为4类,X、Y、W、Z中含有酚羟基或酯基,都能与NaOH溶液反应。
图1易错点6化学实验模块
错因分析缺乏对实验装置变通性,无法形成有效迁移;不了解实验条件的控制方法、测量方法、记录方法、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图2(1)粗碘转入到干燥的高型烧杯中,烧杯口放一合适的支管蒸馏烧瓶,蒸馏烧瓶口配一单孔胶塞,插入一根长玻璃管至蒸馏烧瓶底部,蒸馏烧瓶内放入一些冰块,a、b为冷凝水进出口,其中b接水龙头进水(×)泠凝水的流动方向是下口进上口流出,表面是b为下口,实际a为下口(图2)。
(2) 实验事实,向盛有1 mL 0.1 mol·L-1 MgCl2溶液的试管中滴加1 mL 1 mol·L-1 NaOH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滴加2滴0.1 mol·L-1 FeCl3溶液,静置,出现红褐色沉淀。原因分析,Mg2++2OH-Mg(OH)2↓;3Mg(OH)2(s)+2Fe3+(aq)2Fe(OH)3(s)+3Mg2+(aq) (×)从量上分析NaOH溶液与MgCl2反应后剩余,红褐色沉淀的生成不是沉淀转化,而是Fe3++3OH-Fe(OH)3↓。
(3)
有如下现象i.液面上方出现白雾;ii.稍后,出现浑浊,溶液变为黄绿色;iii.稍后,产生大量白色沉淀,黄绿色褪去。现象ii中溶液变为黄绿色的可能原因:随溶液酸性的增强,漂粉精的有效成分和Cl-发生反应。通过进一步实验确认了这种可能性,设计实验方案是向漂粉精溶液中逐滴加入硫酸,观察溶液是否变为黄绿色(√)溶液的酸性是产生现象的原因,条件控制为酸性,SO2被漂粉精氧化为硫酸,所以选用硫酸,若出现溶液变为黄绿色则假设成立。
(4)铁明矾[Al2Fe(SO4)4·24H2O]对3H2C2O4+Cr2O2-7+8H+6CO2↑+2Cr3++7H2O反应有催化作用,为了铁明矾中Fe2+起催化作用,可供选择的药品有K2SO4、FeSO4、K2SO4·Al2(SO4)3·24H2O、Al2(SO4)3等。(溶液中Cr2O2-7的浓度可用仪器测定),设计实验方案是相同条件下,等物质的量Al2(SO4)3代替原实验中的铁明矾,反应进行相同时间后,若溶液中c(Cr2O2-7)大于原实验中c(Cr2O2-7),则假设成立;若两溶液中的c(Cr2O2-7)相同,则假设不成立(√)实验控制变量,相同实验条件下,溶液中只相差Fe2+即可。也可以用等物质的量K2SO4·Al2(SO4)3·24H2O代替原实验中的铁明矾,进行对比实验。
易错点7化学用语使用技能模块
错因分析化学用语运用的程度,是衡量学生化学知识水平的重要标志,新信息给予型的化学方程式,及生产流程中反应转化方程式书写,因不能对新信息消化重组新的知识结构, 不能进行再认、推演等,思维受阻。
(1)图3装置进行醋酸亚铬的制备,醋酸亚铬(其中铬元素为二价)是红棕色晶体,不溶于水,在潮湿时,Cr2+极易被氧化成Cr3+。在A中放入1.47 g K2Cr2O7粉末、7.50 g 锌丝(过量),锥形瓶中放冷的醋酸钠溶液,在恒压滴液漏斗中放入35.00 mL 8.00 mol·L-1盐酸,夹紧弹簧夹1,打开弹簧夹2,滴入盐酸,待反应结束后,将A中的液体转移到锥形瓶中,可见锥形瓶内有红棕色晶体析出。装置A的溶液中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r2O2-7+8Cl-+14H+2Cr2++4Cl2↑+7H2O(×)题干中Cr2+极易被氯气氧化成Cr3+,题中标注锌丝(过量),Zn的还原性强于盐酸,正确书写为Cr2O2-7+4Zn+14H+2Cr2++4Zn2++7H2O。
图3(2)“沉钴”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SO4+NH4HCO3CoCO3↓+NH4HSO4 (×)NH4HSO4的酸性相当于一元强酸,能与NH4HCO3继续反应,正确的书写是CoSO4+2NH4HCO3CoCO3↓+(NH4)2SO4+CO2↑+H2O。
(3)氯化钠电解法是一种可靠的工业生产ClO2方法。该法工艺原理如图4。其过程是将食盐水在特定条件下电解得到的氯酸钠(NaClO3)与盐酸反应生成ClO2。发生器中生成ClO2的化学方程式为5NaClO3+6HCl6ClO2↑+5NaCl+3H2O(×)只考虑NaClO3和HCl归中生成ClO2,没有结合原理图,二氧化氯发生器有氯气生成2NaClO3+4HCl2ClO2↑+Cl2↑+2NaCl+2H2O。
图4(4)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有钴酸锂(LiCoO2)、导电剂乙炔黑和铝箔等。充电时,该锂离子电池负极发生的反应为6C+xLi++xe-LixC6。充放电过程中,发生LiCoO2与Li1-xCoO2之间的转化,放电时电池反应方程式Li1-xCoO2+LixC6LiCoO2+6C(√)充电时负极接阴极发生还原反应LixC6+xe-6C+xLi+,正极接阳极发生氧化反应Li1-xCoO2-xe-+xLi+LiCoO2两极叠加得总电极反应式。
易错点8化学计算技能模块
错因分析试题情景不明了,化学概念与原理模糊,数据对应错误;运算中有效数字规则不清,对数据位数取舍失准。
(1)汽车剧烈碰撞时,安全气囊中发生反应10NaN3+2KNO3→K2O+5Na2O+16N2↑。若氧化物比还原物多1.75 mol,则生成40.0 L N2(标准状况),有0.250 mol KNO3被氧化,被氧化的N原子的物质的量为3.75 mol(×)反应中NaN3中N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KNO3中N元素由+5价降低为0,反应中共转移10电子,氧化产物15 mol还原产物1 mol,氧化产物比还原产物多14 mol,
16N2↑~14 mol~2 mol KNO3被还原~
n11.75 mol
30 mol的N原子被氧化~转移10 mol电子
n2 n3
n1=2 mol生成标准状况下氮气的体积为44.8 L,n2=3.75 mol,n3=1.25 mol
(2)白磷中毒后可用CuSO4溶液解毒,解毒原理可用下列化学方程式表示:11P4+60CuSO4+96H2O20Cu3P+24H3PO4+60H2SO4,60 mol CuSO4能氧化白磷的物质的量是6 mol(×)错解60 CuSO4~24H3PO4~6P4,24H3PO4是白磷自身氧化还原反应产物,得失电子守恒60 mol CuSO4得到60 mol e-,60=n×4×(5-0)n=3 mol
图5(3)电化学降解NO-3的原理如图5所示若电解过程中转移了2 mol电子,则膜两侧电解液的质量变化差(Δm左-Δm右)为10.4 g(×)左侧电极反应为H2O电离的OH-放电:
4OH--4e-2H2O+O2↑
4 mol32 g
2 mol 16 g
转移2 mol电子,离子交换膜H+移向右侧,左侧电解液共减少:16 g+2 g=18 g
右侧电极反应:
2NO-3+6H2O+10e-N2↑+12OH-
10 mol28 g
2 mol 5.6 g
转移2 mol电子,右侧电解液共减少:5.6 g-2 g=3.6 g因此两侧电解液的质量变化为:18 g-3.6 g=14.4 g。
高考化学必背知识 篇4
(一)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当一个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比值。符号:K
(二)使用化学平衡常数K应注意的问题:
1、表达式中各物质的浓度是变化的浓度,不是起始浓度也不是物质的量。
2、K只与温度(T)有关,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无关。
3、反应物或生产物中有固体或纯液体存在时,由于其浓度是固定不变的,可以看做是“1”而不代入公式。
4、稀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如有水参加,水的浓度不必写在平衡关系式中。
(三)化学平衡常数K的应用:
1、化学平衡常数值的大小是可逆反应进行程度的标志。K值越大,说明平衡时生成物的浓度越大,它的正向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即该反应进行得越完全,反应物转化率越高。反之,则相反。一般地,K>105时,该反应就进行得基本完全了。
2、可以利用K值做标准,判断正在进行的可逆反应是否平衡及不平衡时向何方进行建立平衡。(Q:浓度积)
Q〈K: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
Q=K: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
Q〉K: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
3、利用K值可判断反应的热效应
若温度升高,K值增大,则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若温度升高,K值减小,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二、等效平衡
1、概念:在一定条件下(定温、定容或定温、定压),只是起始加入情况不同的同一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任何相同组分的百分含量均相同,这样的化学平衡互称为等效平衡。
2、分类
(1)定温,定容条件下的等效平衡
第一类: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改变的可逆反应:必须要保证化学计量数之比与原来相同;同时必须保证平衡式左右两边同一边的物质的量与原来相同。
第二类: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可逆反应:只要反应物的物质的量的比例与原来相同即可视为二者等效。
(2)定温,定压的等效平衡
只要保证可逆反应化学计量数之比相同即可视为等效平衡。
三、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1、反应熵变与反应方向:
(1)熵:物质的一个状态函数,用来描述体系的混乱度,符号为S. 单位:J?mol-1?K-1
(2)体系趋向于有序转变为无序,导致体系的熵增加,这叫做熵增加原理,也是反应方向判断的依据。
(3)同一物质,在气态时熵值最大,液态时次之,固态时最小。即
S(g)〉S(l)〉S(s)
2、反应方向判断依据
在温度、压强一定的条件下,化学反应的判读依据为:
ΔH-TΔS〈0 反应能自发进行
ΔH-TΔS=0 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ΔH-TΔS〉0 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注意:
(1)ΔH为负,ΔS为正时,任何温度反应都能自发进行
(2)ΔH为正,ΔS为负时,任何温度反应都不能自发进行
高中必修二化学知识
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取决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E反应物总能量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
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是吸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
①以C、H2、CO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
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2O+NH4Cl=BaCl2+2NH3↑+10H2O
高中化学必背知识要点 篇5
1.原子半径
(1)同一周期(稀有气体除外),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
(2)递增,元素原子的半径递减;
(3)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递增。
总说为:左下方>右上方
(注):阴阳离子的半径大小辨别规律
(4)由于阴离子是电子最外层得到了电子而阳离子是失去了电子
所以,总的说来,同种元素的:
(5)阳离子半径<原子半径<阴离子半径
(6)同周期内,阳离子半径逐渐减小,阴离子半径逐渐增加;
(7)同主族内离子半径逐渐增大。
(8)对于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的离子,原子序数越大,其离子半径越小。(不适合用于稀有气体)
(9)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递增(从+1价到+7价),第一周期除外,第二周期的O、F(O无最高正价,F无正价, 除外)元素除外;
(10)最低负化合价递增(从-4价到-1价)第一周期除外,由于金属元素一般无负化合价,故从ⅣA族开始。
高中化学高考知识要点总结 篇6
1、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1)写:正确写出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
(2)配:配平化学方程式
(3)注:注明反应条件
(4)标:如果反应物中无气体(或固体)参加,反应后生成物中有气体(或固体),在气体(或固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标出(或).若有气体(或固体)参加反应,则此时生成的气体(或固体)均不标箭头,即有气生气不标,有固生固不标
2.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步骤
(1)设:根据题意设未知量
(2)方:正确书写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
(3)关:找出已知物、待求物的质量关系
(4)比:列出比例式,求解
(5)答:简要的写出答案
3.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要领可以归纳为:
化学方程式要配平,需将纯量代方程;
量的单位可直接用,上下单位应相同;
遇到有两个已知量,应找不足来进行;
高考化学必背要点知识点 篇7
例1去甲肾上腺素可以调控动物机体的植物性神经功能,其结构简式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HOHOOHNH2
A.每个去甲肾上腺素分子中含有3个酚羟基
B.每个去甲肾上腺素分子中含有1个手性碳原子
C.1 mol去甲肾上腺素最多能与2 mol Br2发生取代反应
D.去甲肾上腺素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解析A选项中该去甲肾上腺素分子中有2个与苯分子相连的酚羟基和1个与饱和碳相连的醇羟基,A不正确;B选项中与苯环相连的饱和碳原子同时还与一个氢原子相连、与另一个饱和碳原子相连、与一个羟基相连,这样的与4个不同原子或不同原子团相连的碳原子称为手性碳原子,B正确;C选项中能与溴发生取代反应的是酚羟基邻、对位碳原子上的氢原子,所以1 mol去甲肾上腺素最多能与3 mol Br2发生取代反应,C不正确;D选项中去甲肾上腺素分子中含有2个酚羟基,具有酸性,能与氢氧化钠反应,分子中还存在1个氨基,具有碱性,能与酸反应,D正确。
答案:BD
例2 (2013年江苏高考化学第12题)药物
命体中的必需元素,请根据如下有关碘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回答下列问题:
(1) 实验室中制取少量碘可采用如下方法:
KI+CuSO4→A(白色)↓+K2SO4+I2
16.0 g CuSO4与过量KI反应后可得19.1 g的A,写出A的化学式: 。
解析①根据题目所给信息,A可能是CuI或Cu(SO4)2;②CuI的相对分子质量191,而
Cu(SO4)2是256,根据题目所给数据,A应是CuI。
五、根据数学极限思想确定
例5(2014年浙江,节选)某研究小组为了探究一种无机矿物盐X(仅含四种元素)的组成和性质,设计并完成如图1所示的实验:
图1
另取10.80 g X在惰性气流中加热至完全分解,得到6.40 g固体1。
请回答如下问题:
(2)X的化学式是 ;
解析①白色沉淀2在空气中变成红褐色沉淀,可知X中含+2价的Fe;
②溶液1中通入甲气体,有白色沉淀1,再通入甲气体(注意:水存在时)又溶解,甲气体是弱酸性气体,可能是CO2或SO2,则X可能是xCaCO3·yFeCO3或xCaSO3·yFeSO3;③结合题中数据(10.80 g X在惰性气流中加热至完全分解,得到6.40 g固体1),根据数学极限思想,情况1:若是xCaSO3·yFeSO3,假如10.80 g X全部是CaSO3,则得到固体1是5.04 g,假如10.80 g X全部是FeSO3,则得到固体1是5.72 g,求得固体1的范围是5.04 g~5.72 g,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xCaSO3·yFeSO3;情况2:若是xCaCO3·yFeCO3,同理,求得固体1的范围是6.05 g~6.70 g,符合题意,再依据固体1是6.40 g,通过定量计算确定X是CaCO3·FeCO3或CaFe(CO3)2。
(收稿日期:2015-01-23)
生物高考必背知识点 篇8
组成生物体的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基础。
生命现象的出现
多种化合物只有按一定的方式有机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
生物组织还原性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颜色反应: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有关有机物产生特定颜色。
还原糖(葡萄糖、果糖)+斐林→砖红色沉淀;脂肪可被苏丹Ⅲ染成橘;被苏丹Ⅳ染成红色
蛋白质与双缩脲产生紫色反应(注意: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成分和用法)
三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考试占比12~15%
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区别
常考的真核生物:绿藻、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及动、植物。(有真正的细胞核)
常考的原核生物:蓝藻、细菌、放线菌、乳酸菌、硝化细菌、支原体。(没有由核膜包围的典型的细胞核)
注:病毒即不是真核也不是原核生物,原生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是真核。
显微结构模式图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篇9
古代历史上无数次革新与变法实践表明,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1.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
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使齐国强盛,齐桓公确立霸业。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废除特权,奖励耕战;建立县制。秦国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国家实力增强,为秦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2.北魏孝文帝改革:
公元485年颁布均田令,实行汉化政策。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
3.王安石变法:
高考必背物理公式知识点 篇10
1. 阿伏加德罗常数NA=6.02×1023/mol;分子直径数量级10-10米
2. 油膜法测分子直径d=V/s {V:单分子油膜的体积(m3),S:油膜表面积(m)2}
3. 分子动理论内容: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大量分子做无规则的热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4.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1)r10r0,f引=f斥≈0,F分子力≈0,E分子势能≈0
5. 热力学第一定律W+Q=ΔU{(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在效果上是等效的),W:外界对物体做的正功(J),Q:物体吸收的热量(J),ΔU:增加的内能(J),涉及到第一类永动机不可造出}
6. 热力学第二定律
克氏表述:不可能使热量由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它变化(热传导的方向性);
开氏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并把它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它变化(机械能与内能转化的方向性){涉及到第二类永动机不可造出}
高考英语必背知识点总结 篇11
1.as...as...引导的比较级:
(1)“as +形容词或副词原级+ as+被比较对象”结构。例句: He studies as hard as you. 他像你一样学习努力。
(2)在否定句或疑问句中可用 not so…as…. 例句:He can not run so/as fast as you. 他没你跑得快。
2.only引导的倒装句型:only +状语 (或状语从句)位于句首时,句子部分倒装。
例句: Only by diligence and honesty can one succeed in life. 只有勤奋、正直,一个人在生活中才能成功。
注意:但 only修饰主语时,不倒装。例句: Only that girl knew how to work out the problem. 只有那位女生知道怎样解那道题。
3.wish引导的虚拟语气:wish 后面的从句,当表示与事实相反的情况,或表示将来不太可能实现的愿望时,其宾语从句的动词形式为:
(1)表示对现在情况的虚拟:从句动词用过去式或过去进行式表示,be 的过去式用were.
I wish I knew the answer to the question. 我希望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可惜不知道。)
(2)表示对过去情况的虚拟:从句动词用had +过去分词。
I wish (that) I hadn’t wasted so much time. 我后悔不该浪费这么多时间。( 实际上已经浪费掉了。)
(3)表示对将来的主观愿望:谓语动词形式为“would/ should/ could/ might +动词原形”。在这种情况下,主句的主语与从句的主语不能相同,因为主句的主语所期望的从句动作能否实现,取决于从句主语的态度或意愿(非动作名词除外) 。
I wish it would stop raining. 但愿雨能停止。
注意:若wish 后的宾语从句中用 would,可以表示请求,通常意味着说话人的不快或不满。
例句:I wish you would be quiet. 我希望你安静一些。
4.it形式宾语:和it 作形式主语一样, 我们常用it 来作形式宾语, 把真正的宾语从句放在句末, 这种情况尤其出现在带复合宾语的句子中。
例句:He has made it clear that he will not give in. 他表明他不会屈服。
语法知识点2
1. 宾语从句:一般疑问句做宾语,引入if或whether
例句: I want to know if he will join us in the discussion?
2. 原因状语从句:since引导的
例句: Don’t eat too much sugar since it is bad for your health.
3. 否定词前置倒装:scarcely...when。.
例句: Scarcely had he arrived at home when it began to rain.
4. If虚拟条件句
跟现在事实相反 一般过去式(be用were) would/should/might/could +动原
跟过去事实相反 had+done would/should/might/could+have done
跟将来事实相反 should+动原;were to do sth would/should/might/could +动原
5. 宾语从句:放在介词后面,作介词的宾语。
例句:I know nothing about him except that he used to work in Shanghai.
6.状语从句省略(分词作状语):从句的主语和状语从句的主语一致,状从省略采用分词作状语。例句:
(Because) being short of money, we can’t afford a TV set. =Because we are short of money, we can’t afford a TV set.
语法知识点3
1.并列句:由and, or , but连接的两个句子成为并列句。
2.省略句 /倒装:so/系动词/助动词/情态动词 +sb 表示“前者情况适用于后者”。例句:
You are a student, so am I.
3.定语从句 who引导的限定性定从。例句:
Do you remember the girl who taught us English ?你还记得教我们英语的那个女孩吗?
5.倒装:否定词seldom前移,句子倒装。例句:Seldom did he speak.
4.宾语从句:whether的用法。例句:I wonder if/whether it is going to rain tomorrow.
5.不定式做定语。例句:The only way to solve our problems will continue to be rejected.
6.原因状从:now that的用法。now that 表示 “既然”。与 since 的不同之处在于,now that 引出的必须是一个新出现的事实或情况,如果依然如故,和过去相比并没有变化,则不用 now that 引导。
例句:Now that we have all the materials ready, we should begin the new task at once。既然我们把所有材料都准备好了,我们应该立刻开始这项新的工作。
7. 原因状从:for的用法。由because 引导的从句如果放在句末,且前面有逗号,则可以用并列连词 for 来代替。但如果不是说明直接原因,而是多种情况加以推断,就只能用 for 。例句:He is absent today, because/for he is ill. 他今天没来,因为他生病了。
8. 原因状从:as 的用法。例句:The Singapore passengers begin to decrease as other airlines spread their operating range.
9. 同位语从句:I want to know the answer to this question who will be our next president.
原因状从: in that的用法。例句:
Privatization is thought to be beneficial in that it promotes competition. 私营化的优点在于能促进相互竞争。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总结 篇12
1、总括:
(1)东部沿海:山地丘陵为主,平原狭小;
(2)西部内陆:高原山地为主;
2、山脉:阿尔泰山(蒙古),昆仑山(中国),喜马拉雅山(中国);
3、高原:蒙古高原(蒙古),青藏高原(中国);
二、东南亚:
1、总括:
(1)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北高南低;
(2)马来群岛:地形崎岖,多火山地震;
三、南亚:
1、总括:
(1)北:喜马拉雅山南部;
(2)中:两大冲积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
(3)南:德干高原(亚洲的高原);
2、山脉:西高止山(印度西部),东高止山(印度东部)
四、中亚:
1、总括:以丘陵平原为主;
2、平原:里海沿岸平原(俄罗斯),图兰平原(乌兹别克斯坦);
3、丘陵:哈萨克丘陵(哈萨克斯坦);
五、西亚和北非:
1、总括:以高原为主,平原狭小
2、山脉:阿特拉斯山(非洲西北部,阿尔及利亚),大高加索山脉(西亚,为亚洲和欧洲分界线),格罗斯山(西亚,伊朗);
3、高原:伊朗高原(伊朗),美索不达米亚高原,
4、平原:尼罗河盆地和三角洲;
六、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总括:
(1)以高原为主,东南向西北倾斜;
(2)第二大热带雨林分布区;
2、山脉:东非大裂谷,乞力马扎罗山(肯尼亚);
3、盆地:刚果盆地(世界上的盆地);
4、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
七、西欧:
1、总括:
(1)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岛屿、内海;
(2)以平原山地为主,南北分布,东西走向;
(3)冰山地形分布:挪威峡湾海峡;
2、山脉:斯堪的纳维亚山,阿尔卑斯山;
3、盆地:巴黎盆地;
4、平原:西欧平原,波德平原
八、欧洲东部和北亚:
1、总括:地势平坦,以平原高山为主,东高西低,南高北低;
2、山脉:乌拉尔山(亚洲、欧洲分界线);
3、平原: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
4、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
九、北美:
1、总括:纵列分布,山脉与海平行;
(1)东部:高原山区;
(2)中部:平原区(冬冷夏暖);
(3)西部:高山区;
2、山脉:科迪勒拉山系,落基山;
3、高原:拉布拉多高原;
十、拉丁美洲:
1、总括:
(1)北部:以高原为主;
(2)西部以安第斯山为主;
(3)东部以平原、高原为主(相间分布);
2、山脉:安第斯山脉,迪勒拉山系;
3、平原:奥里诺科平原,亚马逊平原(世界第一大平原),普拉塔平原;
4、高原:圭亚那高原,巴西高原(世界第一大高原),巴塔哥尼亚高原;
十一、大洋洲:
1、总括:
(1)东部:山地(大分水岭)大堡礁;
(2)中部:平原(大自流盆地→澳大利亚盆地);
(3)西部:低矮高原(占澳大利亚面积一半);
十二、南极:
1、总括:
(1)冰雪高原(平均海拔:2350m);
(2)90%大陆冰川;
【高考化学必背要点知识点】推荐阅读:
高考化学必背推断题知识02-08
高考化学常考知识要点06-30
高考政治必背知识要点总结06-16
高考化学高频考点的答题要点04-05
高考化学知识总结08-22
高考化学知识点小结04-14
高三化学知识点高考分析04-03
高考化学实验知识总结04-15
高考化学必考知识点有哪些12-14
高考化学与生活的知识点11-04